No. 1458-A 宗门宝积录序

释氏之有古德犹吾学之有先儒也先儒以语录阐圣人之遗经古德以语录演如来之奥义凡标旨树训因源以致流由本以达末其道一也即以先儒言之自两汉毛郑贾服诸家耑门讲经之外其他儒林著作往往有与六经相为出入而周程张朱后如太极通书正蒙东西二铭全书语类等书尤为指不胜屈卒未闻有人焉举先儒之议论以类相从而附之圣人之经之后者迨唐之正义明之大全始荟稡诸家而折衷之识者犹或致讥以为正义兴而汉儒之学始绝大全作而宋儒之学亦亡葢其书割截采取以务合于一人之见则汉宋诸儒之名虽存而仅成为孔颖达所见之汉儒杨荣所见之宋儒固不若各存一编者其人之面目既全而精神毕露能使后人读之如接其謦欬而承其指授也呜呼以孔颖达杨荣之学之才而犹不免于斯獘况与二公邈不相及者耶故余谓辑先儒之语录者但当汰其重复以期得其人之真辑古德之语录者惟在去其繁芜以独存其人之是固不必推而列诸圣人之书系诸如来之下然后为泗水的传灵山正脉也西蜀歗堂晳和尚幼读儒书长通佛乘得弘觉之真传绍天童之法席尝奉诏住持隆安为四方參学所宗归而一瓢一衲云流天空眼光透露与古宿无以异使立诸儒者之林其学识所至奚止追踪仲达方驾勉仁而已哉廼观其所譔宗门宝积录一书简当精确使宋元明以来诸老之声音笑貌宛然如睹非若区区借祖灯操觚以衒博采者比因特表其正大之意固可为儒门著书之则宁仅有功古德已耶

康熈己未季春中浣赐进士及第通奉大夫经莚日讲官记注起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加一级昆山徐元文顿首拜譔

No. 1458-B 宗门宝积录序

尝闻古佛谓娑婆世界以清净音闻为教体故西来传心之旨虽欲扫空诸相不落言诠而诸师心心相印皆有契证之句一时学者笔受而宝藏之又刻诸方册以广流通而语录由是兴焉犹涉川之必资于舟楫求鱼兔者之必假于筌蹄也夫心之本体即性也一法不立而万用全彰迥脱根尘而真机独露其微妙至矣然众生为情见牵缠鲜能安居正受于是向上诸师设立疑情假纵夺杀活之术以去其黏缚而使之透脱粤及百世而下有善思惟者即心而悟其机用葢如此之妙也钦惟世祖章皇帝乘天宫福德之愿执金轮以统御天下其深仁厚泽所渐被与如来法化相为广厚而多生自悟之智复有契于当日之涅槃妙心间当万机暇时游观慧海举畅宗风天光下垂河沙徧照凡得熏心注耳者莫不沾慈蒙润无异春雷时雨开滋万卉之甲蘖而使之敷荣也于时弘觉禅师忞公方以天童嫡子主法东南奉诏而来屡承顾问不独妙悟清机足以仰符睿旨即其送难之际辞辩风驰撰述之余采霞灿葢有石门北磵之遗芳焉其得法上首弟子歗堂和上以见地超卓代师秉拂入室亦如圆悟之乐有大慧针锋相拄余时随侍法筵获闻实义虽未能现前發悟而此心戚戚识其妙归而掩关思入则又弥觉不可攀跻间尝披阅灯录思尽究古人之机用而又以不见全书为叹今禅师久归寂灭而余亦老矣乃歗公自南还之后奉禅师之遗嘱捃集唐宋古德及元明后出诸师语录凡前人刊布未备者会稡成编名为宗门宝积录千里见示且命为之序余抚今追昔味禅悦而增法喜辄忘其固陋愿乐有言以助正信而又愧未能發明心地法门之万一也虽然宝积经不云乎如来所演八万四千声教皆名为文离诸一切语言文字是名为义学者于兹录苟能作如是观向无义路处觌体自见则历劫所失之衣珠不求自得一弹指顷而家珍种种流出岂不快哉是知歗公之孜孜结集诚为善继先志發古尊宿潜德之光而有功于斯道固不小矣

康熈岁次癸亥仲冬  宛平王熈熏沐拜撰

No. 1458-C 序

天童歗堂和尚适撰其宗门宝积录成属余叙之余谢曰此禅宗血脉世家所录俱第一义余治儒者未能闚其宗旨岂敢为叙首虽然余尝考释氏本末自东汉始传四十二章至于两晋而其徒益盛一时江左诸名士若耑以文藻自居至辩析理源则必从某法师某道人每标榜诸义辄数百语或至数千言花烂映發惜无记为语录者然其谈理孝经老子与小品法华经并赏大易与逍遥游同论杂曼已极而释门诸人其文字幽深劖刻与诸名士争奇流而不遂至同弊于是西竺菩提不得不折芦而来直指本性为正法眼藏尽扫除文字语言卷翳霁霾杲杲日出此后儒释二门使各归治其学而议论遂日有不同余则独验之凡物之异者每迭相为起伏若寒暑昼夜一来一往一长一消显然可见而儒释二门则不然唐人曰圣人之道息于晋宋开于唐自昌黎先生请身列孔门弟子极称孟子之道六经坠绪茫茫复兴而宗门亦自初祖六世至曹溪教外別传花开徧界此其同盛一也及宋诸大儒出密阐心宗始明此学而一时禅宗亦大畅如张文定所言马祖汾阳雪峰岩头诸公俱为释家收拾此其同盛复一也朱陆以后其学渐分至近世有姚江之学有蕺山之学而圣道复著宗门亦自元末一灯仅续至后洞有博山来显圣澄济有天童悟磬山修径山信诸老出而世复震动此其同盛复一也以是知儒释二门非有消长诚以各明本心自得至道世人望天梁在南天枢在北其光明相照嵩高太华魁然同仰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者也歗堂和尚为悟祖长孙山翁老人大弟子主席天童真印三世歗公初承山翁老人之命使辑宋元以来诸禅宿语录删繁领要彚为大集以补会元尊宿诸书所未备此其事诚不易葢正眼玅心微笑相授而欲传世人终必寄诸文字是必后人能以我心眼直提出前人之玅使更无密藏处而后其书始可传此非寻常譬说所可见有如玉中取脂如石中取髓如自巨海漉出四大宝珠如品水先酌鸯浆如从众艸采得夜光洞鼻芝如以玻璃杯独盛狮乳如得泰阿一麾晋郑之头毕白又如入秦无所取耑收图书如驰登常山上已得宝符复如一点龙睛跃然欲舞如于壁上看畵水势欲涌出亦如数十年识得扇门半面如于烟炭中辨是夏馥此惟吾歗公心眼但所指即星但所披即宝足使从上诸大老本性廓呈面目毕竟俱若从开卷间宛然相向其书遂足传万世山翁老人耑以此事属公诚甚重也余因为溯述儒释两门之盛而歗公此书阐提未發其能善承先志若此斯诚释林之世宝也是为序

甬上学者李邺嗣杲堂氏顿首拜譔

No. 1458-D 序

夫正法眼藏从世尊付嘱迦叶以至达磨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教外別传不立文字虽云不立文字然直指之道非言莫显故灿大师信心铭及六祖坛经玅演心宗波澜益阔厥后五宗并列机愈峻而唱愈高星飞电卷疾雷醒聩之言彚成灯录会元尊宿诸书后学因之打失布袋者不可胜纪诚起死回生之良剂奚得竟以文字目之哉第道与时运隆替不恒赫赫祖灯几至九鼎一丝而钝根肤识之徒无从扣入甚至泥文字为正句犹执医方以为玅药不唯活人无验将见贻害不浅矣赖近古老冻脓代兴济世以楔出楔以言破言补偏救弊之语又不一而足自会元尊宿语录辑行之后然继辑者不能尽载其全书即崛起诸老仅存其名而无其录者十有八九如黄龙死心灵源瞎堂诸前辈皆声光烜赫震动一时今求其全录咸无有焉葢辑书者仅采掇其英华而单本集卷失之荒烟蔓草遂以湮没加之陵谷变迁兵燹相因或存或亡又不知其几几矣是以学者不得尽见古人之全书即不能尽得古人之机用也先师弘觉老人深为悯之欲自宋迄今上下四五百年间搜其遗录彚成一书其撰集之体取衷于古尊宿录聚古人于一堂使学者得以师之若亲聆謦欬瞻其鎚拂读其语玩其机而有所触發开悟如灵云之见桃香严之击竹太原闻畵角佛果听鷄鸣物类尚然何况古人雷霆之舌剑刃之机尽存于斯而不令打失布袋者乎倘于此彻见古人用处便可与古人并驱于千载之上矣则此书当亟成者也集未半适应天书之召未卒其业因举残编而授晳曰汝当成此嗟乎荏苒岁月已廿余年矣晨夕寅愓惟恐负先师之命丙辰春始得搦管从事搜罗寻觅凡三易寒暑仅得八十八人书成九十三卷名之曰宗门宝积录成先志也亦俾后之瞎驴灭却正法眼者知所自尔

康熙岁次己未元旦西蜀枳里比丘山晓本皙题于天童大鉴堂

宗门宝积录凡例

  • 编辑是书由弘觉先师见宋末元明诸祖语录多散失无传使古德法檀不获昭昭惠世引为后学之过故命皙广求诸录彚成一书颜曰宗门宝积俾得此书者如获众宝且知慧命攸归渊源有自第愧搜罗不备挂漏颇多惟冀当来同志补集大成焉尔
  • 采集规式悉依古尊宿录例唯收上堂示众小參机缘拈颂法语等类其余杂著浩繁不遑具载
  • 历代宗支不列世次不折五派者以五宗共出一祖何必分门別户惟于卷目之下略赘大鉴下第几十几世以便披阅知其所自云
  • 凡尊宿录中已收者兹录俱不更收然复收南岳让青原思者以见大鉴下绵绵相传不出两支之外耳
  • 大鉴下由南岳至十二世杨岐会及十四世五祖演诸录备载尊宿录中惟雪峰玄沙西余白云诸老咸属单本未经收入故兹编从南岳青原下首列雪峰存禅师录如圆悟大慧中峰录久经入藏颁行兹亦不收
  • 雪峰玄沙及宋末诸祖录屡经选订行世已久兹惟去其杂著余皆仍旧若元明及昭代诸禅师录奚止汗牛充栋故去繁采要集其大槩非敢涉私简择任意去留也
  • 是编原为收拾诸祖语录非与传灯续灯诸书专意稽攷谱牒世系者比故有语录行世者收之其无录者不敢具载空名
  • 书中诸禅师或有硕儒名宿所撰塔铭附后者卷首不更载其姓氏出处竟录上堂等语
  • 近代诸录止于愚庵盂觉浪盛及弘觉先师昆季辈下此济济多贤未能备列统俟后之君子起而辑之惟高明鉴原
  • 未详法嗣曾经南磵备收续灯存稿中行世兹不复赘

宗门宝积录凡例

宗门宝积录目录

  • 卷首
    • 凡例
  • 卷一(大鉴下第一世)
    • 南岳怀让禅师
    • 青原行思禅师
  • 卷一之二(大鉴下第六世)
    • 雪峰义存禅师
  • 卷三(大鉴下第七世)
    • 玄沙师备禅师
  • 卷四(大鉴下第十二世)
    • 西余净端禅师
  • 卷五之六(大鉴下第十三世)
    • 白云守端禅师
    • 保宁仁勇禅师
  • 卷七(大鉴下第十四世)
    • 宏智正觉禅师
  • 卷八(大鉴下第十六世)
    • 虎丘绍隆禅师
  • 卷九之十一(大鉴下第十七世至十二卷同)
    • 应庵昙华禅师
  • 卷十二
    • 焦山师体禅师
    • 长翁如净禅师
  • 卷十三之十四(大鉴下第十八世)
    • 密庵咸杰禅师
  • 卷十五(大鉴下第十九世)
    • 破庵祖先禅师
    • 无文 灿禅师
  • 卷十六(大鉴下第二十世至十八卷同)
    • 无准师范禅师
    • 天目文礼禅师
  • 卷十七之十八
    • 元叟行端禅师
  • 卷十九之二十(大鉴下第二十一世至二十五卷同)
    • 雪岩祖钦禅师
  • 卷二十一之二十二
    • 楚石梵琦禅师
  • 卷二十三
    • 愚庵智及禅师
  • 卷二十四之二十五
    • 笑隐大䜣禅师
  • 卷二十六之二十七(大鉴下第二十二世至三十三卷同)
    • 高峰原妙禅师
  • 卷二十八之二十九
    • 古林清茂禅师
  • 卷三十
    • 南石文琇禅师
  • 卷三十一
    • 用彰廷俊禅师
  • 卷三十二
    • 季潭宗泐禅师
  • 卷三十三
    • 铁关法枢禅师
  • 卷三十四(大鉴下第二十三世至四十三卷同)
    • 石屋清珙禅师
  • 卷三十五之三十六
    • 恕中无愠禅师
  • 卷三十七之三十八
    • 了庵清欲禅师
  • 卷三十九之四十
    • 月江正印禅师
  • 卷四十一
    • 无见先睹禅师
    • 石门至刚禅师
  • 卷四十二
    • 定嵒戒净禅师
    • 天真惟则禅师
  • 卷四十三
    • 逆川智顺禅师
    • 杰峰世愚禅师
  • 卷四十四之四十五(大鉴下第二十四世至四十九卷同)
    • 千岩元长禅师
  • 卷四十六之四十八
    • 天如惟则禅师
  • 卷四十九
    • 呆庵普庄禅师
    • 古梅正友禅师
  • 卷五十(大鉴下第二十五世至五十一卷同)
    • 万峰时蔚禅师
  • 卷五十一
    • 松隐德然禅师
  • 卷五十二(大鉴下第二十八世)
    • 古溪觉澄禅师
    • 大巍净伦禅师
  • 卷五十三(大鉴下第三十世)
    • 天奇本瑞禅师
    • 法舟道济禅师
  • 卷五十四(大鉴下第三十一世)
    • 无闻明聪禅师
    • 无趣如空禅师
  • 卷五十五之五十六(大鉴下第三十二世)
    • 笑岩德宝禅师
    • 无幻性冲禅师
  • 卷五十七(大鉴下第三十三世)
    • 幻有正传禅师
  • 卷五十八之六十(大鉴下第三十四世)
    • 密云圆悟禅师
    • 天隐圆修禅师
    • 语风圆信禅师
    • 抱朴大莲禅师
  • 卷六十一(大鉴下第三十五世至八十一卷同)
    • 无明慧经禅师
    • 五峰如学禅师
  • 卷六十二
    • 汉月法藏禅师
  • 卷六十三
    • 破山海明禅师
  • 卷六十四
    • 费隐通容禅师
    • 石车通乘禅师
  • 卷六十五
    • 朝宗通忍禅师
  • 卷六十六
    • 万如通微禅师
  • 卷六十七之六十九
    • 弘觉道忞禅师
  • 卷七十
    • 石奇通云禅师
  • 卷七十一之七十二
    • 牧云通门禅师
  • 卷七十三
    • 浮石通贤禅师
  • 卷七十四
    • 林野通奇禅师
  • 卷七十五
    • 林皐本豫禅师
  • 卷七十六之七十七
    • 大觉通琇禅师
  • 卷七十八之七十九
    • 箬庵通问禅师
  • 卷八十
    • 山茨通际禅师
    • 松际通授禅师
  • 卷八十一
    • 古雪通禅师
  • 卷八十二(大鉴下第三十六世至八十五卷同)
    • 湛然圆澄禅师
  • 卷八十三之八十四
    • 无异元来禅师
    • 晦台元镜禅师
  • 卷八十五
    • 永觉元贤禅师
  • 卷八十六(大鉴下第三十七世至九十一卷同)
    • 石雨明方禅师
  • 卷八十七
    • 三宜明盂禅师
  • 卷八十八
    • 尔密明澓禅师
    • 瑞白明雪禅师
  • 卷八十九之九十
    • 觉浪道盛禅师
    • 为霖道霈禅师
  • 卷九十一
    • 雪关道訚禅师
    • 嵩乳道密禅师
  • 卷九十二之九十三
    • 历传祖图赞

宗门宝积录目录(终)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采【CB】釆【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采【CB】釆【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采【CB】釆【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CB】一【卍续】
[A11] [-]【CB】一【卍续】
[A12] [-]【CB】一【卍续】
[A13] 派【CB】泒【卍续】
[A14] [-]【CB】一【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CB】一【卍续】
[A17] [-]【CB】一【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CB】一【卍续】
[A20] [-]【CB】一【卍续】
[A21] [-]【CB】一【卍续】
[A22] [-]【CB】一【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宗门宝积录(序.凡例.目录)
关闭
宗门宝积录(序.凡例.目录)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