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10-A 释迦如来行迹颂序

夫业于儒者虽未穷五常之源而行之要知先圣文宣王之垂世立教权舆壸奥有来问者粗说之可称为儒为释氏者亦然既舍尔姓而投释种本师如来出兴行化一大事因必先𫌨缕然后方名为释子噫无二人傥有焉何未尝耳目其一二今始兴山人默公字无寄为人拙而无华㒵如其心少游天台山专精空假中手述如来行迹编之以五字随句而注书成两轴规将绣梓以遐传其愽览该通则于此毛知凤矣且如释迦宗派与金口言之详未老夫不之学安敢措手于其间末如也但美其强记而精述云

大元至顺庚午四月日 晦岩老人书于柯亭

No. 1510

释迦如来行迹颂(并序)

详夫法性圆融无二相宁存乎依正根尘真如清净祇一源何隔于自他生佛而众生昧斯妙理于多劫韬己灵光恒安住三德藏中而恒自昧亦卧在一如床上然亦不知故我能仁哀兹倒惑欲委家中之宝又示衣里之珠是以不来而来布身云于堪忍无说而说滋法雨于沃焦历四十九年设三百余会不度而度度穷有识非灭而灭灭入无余其方便也不可思量其饶益也宁容喻说自双林到于今日将二千三百年从五印至于此方过六万八千里而犹遗风遐振兮荡了烦云余泽远沾兮荣乎槁物荡荡慈悲之海巍巍乎恩德之山呜呼我等众生以底业缘游何方所早不亲闻梵音之说又未得遭正法之时俄受生于季末之艰亦赋性也顽嚣之甚然而幸承慈化滥预释门㒵可类于道流行全乖于戒品虽读诵于经论不解根宗或寻讨于记章但希利养是以未有思修之慧安期证得之功若是念之可无耻也窃闻如欲拣邪而入圣正道应先学教而知佛化仪是则已分得于贤圣之心肝亦可为于人天之眼目如是方名佛子不然岂免魔徒且如世流若不知厥父之姓名生没日时甲乙多少所作众业高夷巧拙则斯曰人头之兽也不孝莫大乎是其为释子若未了本师之氏字诞灭年月寿命远近所说诸教权实显密则此称僧㒵之俗欤不顺孰过于兹当知不孝不顺之𠎝未免无间无断之苦

夫吾佛出兴行化之迹遗法普被益物之缘世界成住坏空之事劫波大小长短之由布在经论可以镜焉然我等新学沙弥之辈不能广寻昧者多矣故今不肖依天台四教仪文又摭诸经论中所著之言及详众传记上所彰之说编以成颂凡七百七十六句而又句中义未显者仍以本文注于句下使见者易晓焉是则视近见远据略知广矣然而援引稍繁言辞未婉纵知众啧之归庶资新进之初行冀诸达士毋以为诮时天历元年戊辰腊月既望序述云

释迦如来行迹颂卷上

释迦此云能仁是姓牟尼此云寂默其号也谓仁慈愍物三业离暄杂故如来者十号之首称谓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也又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夫诸佛境界非土非身随顺群机强立依正故一代圣教中总明四土三身谓一染净同居土凡圣同居二方便有余土断见修烦恼三乘人居应身所化应有二劣应化同居土胜应化方便土三实报无障碍土分断根本无明法身菩萨居报身所化四常寂光土唯妙觉法身所居也今娑婆世界则劣应所化然三身一体四土无別何者法身是体二身是用寂光是体三土是用即体之用三四宛然即用之体三四是一如展拳为指敛指为拳拳是体指则用体用似殊祇是一手我释主不动寂光而游化娑婆不舍法身而示现报应是知娑婆即寂光寂光即娑婆报应即法身法身即报应又有一师明四土云一法性土法身所居二自受用土自受用报身所居此二土即前常寂光土三他受用土他受用报身所居为初地已上菩萨现一分细相者即前实报土四变化土变化身所居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现一分麤相者即前方便土及染净同居土或人未別三身四土之义互相诤论几许误哉

娑婆世界内  三千大千国  每于一一国
各有一须弥

娑婆亦云索诃此云堪忍谓此土众生能堪忍受一切苦恼故也如天道则虽是乐处衰相现时苦胜地狱下之五道则纯苦无乐然以苦为乐也三千大千见下文须弥亦云苏迷卢此云妙高四宝所成东面白银南青琉璃西黄金北黑玻𭹁是故为妙高于众山故高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尔俱舍颂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旁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娇大王众次第居四级亦住余七山由旬亦云由缮那二十四指为肘肘即一尺五寸六尺为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是六里许即三千尺八俱卢舍为一由旬即二万四千尺也

旁有七山绕  皆是七宝成  中各香水海
众华满其中

七山者第一持双山高四万二千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八万由旬第二持轴山高二万一千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四万由旬第三担木山高一万五百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二万由旬第四善见山高五千二百五十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一万由旬第五马耳山高二千六百二十五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五千由旬第六象鼻山高一千三百一十二由旬半广亦尔山内水广二千五百由旬第七鱼觜山高六百五十六由旬广亦尔山内水广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如是七山间香水海中各有优钵罗华波头摩华拘牟头华奔茶利华遍覆水上

次有咸水海  娑竭龙为主  中有四大洲
四轮王所治

咸海广三亿三万六千由旬深八万四千由旬华严经云南阎浮提有二千五百大河西瞿耶尼有五千大河东弗波提有七千五百大河单越有一万大河四洲合二万五千大河相续不绝流入大海复有十光明龙王雨大海中水倍过前又有百光明龙王等八十亿诸大龙王各雨大海皆悉展转倍过于前又如是等八十亿龙王宫中各別出水流入大海皆悉展转倍过于前婆竭罗龙王太子阎浮幢宫中出水复倍过前又娑竭罗龙王宫中出水复倍过前其所出水绀琉璃色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又云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无量大水若无此宝从四天下乃至有顶其中所有悉被漂没〔云云〕娑竭罗此云咸海以所居处为名而此海中此龙为主余皆臣属也又楼炭经云乱风大起吹掘大地深三百三十万里天下诸水皆流归之正满因成大海其味咸者有三其一曰海中有大鱼身长二万八千里不净其中是故味咸余不具录四洲者亦云四天下在须弥山四方大海中东曰毗提诃亦云弗波提此云胜身周围七千由旬形如半月人长十六肘寿五百岁于黑暗中亦见众色耳识所缘尽一箭道南曰阎浮提亦云赡部洲此云胜金周围六千五百由旬形如车箱人长三肘半寿一百岁不定西曰瞿陀尼亦云瞿耶尼此云牛货洲周围七千由旬形如满月人长八肘寿二百五十岁眼识所缘山壁无碍眼亦闻声北曰单越亦云拘卢洲此云胜洲周围八千由旬形如方座人长三十二肘寿一千岁无中夭者山障外彻见无碍耳之所闻若近若远皆悉能闻又人之初生成长三洲相似北洲稍异谓此中之人欲心起时熟视女人舍之而去彼女随后往诣园林彼男女等若是父母中表之亲不应行欲者树不曲荫各自散去若是非亲应行欲者树曲荫身随意娱乐彼女怀姙七八日便产随生男女舍置道头诸有行人出指令嗽指出脂乳过七日其儿成长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彼人命𣧩置四衢道有优慰禅伽鸟接彼死尸置于他方此四洲是四轮王所治也金轮王人寿八万岁时出化四天下银轮王人寿六万岁时出化三天下铜轮王人寿四万岁时出化二天下铁轮王人寿一万岁时出化一阎浮提耳此四轮王威德自在七宝具足受用如意一日一夜各能周行所管世界行化十善金轮王则非止周四天下或亦升天

外有铁山绕  下列诸地狱  日月与星宿
回转迷卢半

铁围山高三百二十八由旬广亦尔经十二亿八百七十五由旬周围二边各三倍此是小铁围山如因本经云须弥山等诸大山王及大海外有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广亦尔此外又有铁山高广亦等此两山间黑暗之处有地狱名曰阿鼻七重铁城纵广正等三十六万里七层铁网弥覆其上一切苦事集在其中造上品恶业者感此道身寿一增减〔中劫〕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此处一日阎浮提中六十小劫如是过一中劫展转至八万四千劫又有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类无量其中受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地狱者梵语泥黎此云苦具在地之下故以名焉古德引经颂云阎浮提阔七千旬处处皆有孤独狱或在山林旷野中或在大海江河畔或在城隍社庙间其数八万四千座故知诸杂小狱无处不有日城量五十一由旬火精珠所成故热从夏至日至冬至日渐远旋故渐短光渐阻故渐冷从冬至至夏至渐近旋故渐长渐热也月城量五十由旬半是白水精珠所成半是黑水精珠所成故冷从朔至望白面渐现黑面渐隐故人见圆相从望至晦白面渐减黑面渐增故人见缺形然其大体实无增减出释氏会要又因本经云日行长短者六月北行于一日中渐移北向六俱卢舍故渐长六月南行亦复如是故渐短立世论云月之圆缺者若月随日后行日光翳月渐渐掩覆至十五日覆月都尽若日在月前行日日开净亦复如是至十五日具足圆满(云云)或时有蚀者如经云罗睺阿修罗王障蔽故也而世俗阴阳家之所论异此然亦有据又彼日月一时等照三洲天下南洲中则东洲为暮西洲是旦北洲夜半春秋冬夏昼夜长短悉亦等焉是以俱舍颂云日月迷卢半五十一五十夜半日没中日出四洲等(云云)世典云日行迟故一年一周天月行疾故一月一周天星量不等大者十八俱卢舍中者十一俱卢舍小者四俱卢舍其数无量名亦多种各掌人间祸福等事是以若不失其常度则天下泰平圣贤出兴苟失其度而现变怪则国必有殃或君主危殂或臣民逆乱岁凶谷贵兵起病行矣如是三光依风而住高四万二千由旬法华记云日是观音菩萨化作月是势至菩萨化作星是虗空藏菩萨化作也凡夫亲见大圣者唯日月星可不敬仰

四王处山腹  忉利居其顶  夜摩兜率陀
化乐及他化  此四天住空  寿福转倍前
如是六个天  俱名为欲界

四王者东方提头赖咤天王(持国)南方毗留勒叉天王(增长)西方毗留愽叉天王(广目)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此四天王住须弥山第四层四面权威护世身长半里寿五百岁人间五十年此天一昼夜准人间九百万岁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忉利此云三十三在须弥山顶四方各八天(成三十二)帝释居中彼诸天等身长一里寿一千岁人间百年此天一昼夜准人间三百六十亿岁去地八万四千由旬此二天两两交会成阴阳单修上品十善者生此二天也夜摩亦云须燄摩此云时分身长一里半寿二千岁人间二百年此天一昼夜兜率陀亦云睹史此云知足身长二里寿四千岁人间四百年此天一昼夜此二天执手相把成阴阳化乐天身长二里半寿八千岁人间八百年此天一昼夜他化自在天身长三里寿一万六千岁人间一千六百年此天一昼夜此二天相顾而笑成阴阳已上四天依云而空居次第去地转倍于前至他化天去地十三亿四万四千由旬修上品十善兼坐禅者生此四天魔王波旬居此天中从下五趣乃至此天俱名欲界婆娑论四洲人以日月轮而辨昼夜欲天昼夜云何得知若钵特摩华合殟钵罗华开多乐睡眠尔时为夜若殟钵罗华合钵特摩华开少欲睡眠尔时为昼智度论云欲界诸天以灯烛明珠等施故身常光明不须日月光也

四禅十八天  已离欲麤散  犹未出色笼
故名为色界

四禅十八天者初禅三天一梵众天身长半由旬寿二十增减二梵辅天身一由旬寿四十增减三大梵天身长一由旬半寿六十增减〔此天身寿不倍前者以离寻伺难故〕此三天覆四天下第二禅三天一少光天身长二由旬寿二大劫二无量光天身长四由旬寿四大劫三光音天身长八由旬寿八大劫此三天覆小千世界〔少光天身不倍前者以离寻伺及王臣难故寿倍余者苦习易除故〕第三禅三天一少净天身长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二无量净天身长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三遍净天身长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此三天覆中千世界第四禅九天一无云天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寿一百二十五大劫〔此天身寿减于前天三由旬三劫者以离云及三灾难故〕二福生天身长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大十劫三广果天身长五百由旬寿五百大劫已上三天凡夫住处修上品十善兼坐禅者乃生此中又有外道別修无想天摄在广果身寿亦同四无烦天身长一千由旬寿一千大劫五无热天身长二千由旬寿二千大劫六善见天身长四千由旬寿四千大劫七善现天身长八千由旬寿八千大劫八色究竟天身长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大劫已上五天第三果人居〔若乐慧人则生此天若乐定人便入四空〕九大自在天身长寿量无数第十地菩萨所居此九天覆大千世界若论其画界纵广所经卒非里数之可度也且如大论云从色究竟天下一大石经一万八千三百八十三年方始至地(云云)此四禅天等虽离欲界麤色散心犹为色蕴所缚如鸟囚笼未得自在(有处云四禅中以无想为一无大自在以此天色究竟天主故)

上有四空处  定乐胜四禅  离色祇四阴
故名无色界

四空处者一空无边处寿二万大劫此天寿不倍前者由初离色缚故二识无边处寿四万大劫三无所有处寿六万大劫四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大劫此四空处寿不倍前唯增二万者但由慧劣故也又此四天无別处所不离欲色然所修之业各別故更相不知其所修业胜于四禅故以义排布上耳此四天已脱色蕴祗有受想行识四阴又于八识中无前五识唯有后三识自初禅至非非想天若以凡夫论则唯造还生此地之业及生次上地之业业尽则随业轮回永无入道之能

总名为三界  別则二十五  是为一国量
一释迦所化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那含亦名六趣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也是为一国乃一劣应丈六佛之所化也

若是数至千  名一小千界  小千至一千
名一中千界  中千至一千  名曰大千界
如是三千国  各有铁围绕

释氏会要云铁围海内有四洲苏迷卢山已上二十八天并一日月为一国量数至一千铁围都绕名小千界即此小千数至一千铁围都绕名中千界即此中千数至一千铁围都绕名大千界然则有万亿之所皆为佛之统摄俱被声教也梵网经疏瑜伽云一大千有百俱𦙁世界杂集等云俱𦙁量当于百亿何故此中唯云百亿亿有多种以十万为亿或以百万或千万或万万为亿瑜伽但依十万为亿此经千万为亿是以圣教处处不同然不相违

此诸国土等  棊布地轮上  下有金水风
三轮次第擎

地轮厚八万四千由旬经量三倍金轮厚三亿二万由旬经量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水轮厚八亿由旬经如金轮风轮厚十六亿由旬量广无数此四轮经量但据一须弥山一国量为界论也若据大千论则不可以里数度之

世界将成时  梵王最初建  辅众欲四空
情器次第成  下界风轮起  量等大千界
仰布及傍布  犹如槃椽形  光音天布云
遍覆风轮上  霔大车轴雨  水深难可底
风击上成金  余下为水轮  空中复降雨
水满金轮上  风吹成大地  须弥及众山
四洲与河海  依旧皆成建  二禅福尽者
下生胜金洲  身巨寿无量  飞行光远照
所食地味饼  林藤与粳米  此诸胜味等
贪食輙随没  次有香稻生  人亦争取食
光灭又通亡  分生男女根  以其宿习故
相交行不净  从此子孙繁  人民因富盛
渐邪行不善  死充三恶道  畏恶修众善
生三洲六天  五趣情与器  于是备作焉
住二十增减  次起坏劫事  始从无间狱
乃至他化天  有情次第舍  器界既俱空
尔时七日现  海枯山石融  大地并炎辉
大千尽煨烬  火焰耸初禅  三天次第升
咸赴二禅中  下空如黑穴  成住坏空劫
大略已如是  于此四刧中  八十度增减
是为一火劫  七火方一水  七水更七火
然后一风灾  火灾从地起  坏至于初禅
水从二禅起  坏器若消盐  风自三禅起
坏若乾支节  四禅无外灾  与殿俱生灭
火劫成坏数  水次风大踈  坏已复还成
循环无了期  风灾至百转  名一僧祇劫
如是无量劫  佛出甚希有

华严经云空中霔雨水满三千大千世界有风轮起吹成色界诸天宫殿次有风起成欲天宫如是次第有种种风起成须弥等诸大山王次成大地乃至龙宫阿修罗宫又瑜伽俱舍等论云世界将兴大梵天王最初独建经一增减梵辅梵众及欲空居四天情器次第成次下界有大风轮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有二种相谓仰周布傍侧布仰布为下傍布为墻形如槃椽坚若金刚上有光音天布大金藏云遍覆风轮雨大洪雨滴如车轴霔满界中水深十一亿二万由旬后有风起击水成金厚三亿二万由旬下余八亿由旬而为水轮以风轮所持故不漏不散空中复起诸界藏云降种种雨满金轮上次复起风皷水令坚成其地轮第一精妙性者成苏迷卢山次性成七金山最下性者成诸山地平陆成洲深堰成海从上至下依旧建立光音诸天福尽下生皆化为人身长千尺或二千尺欢喜为食身光远照飞行自在无男无女自有地肥(亦名地味)色白味甘𥪰取食之地肥遂没次生地皮(亦名地饼)色黄味甘次生林腾(亦名林条)状如林形皆生果实割之流汁如无﨟蜜次生粳米可长七十(有云四寸)次生香稻而有糠麧因食此故便利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具男女根有夫妇焉有田宅焉由贪染故光灭通亡日月始生乃分昼夜人民渐邪行不善业以造恶故生于鬼界旁生地狱睹恶修善渐次生余东西北洲四王忉利是名成劫住劫可知坏劫者住劫最后无间有情没而不生尔时坏劫始起从三途四洲及六欲天次第先舍下界既空日光四倍增热沟池尽涸草木焦然二三日现江河枯竭四五兴时海泉乾燥六七并现山石皆融大地炎晖火𦦨上腾初禅诸天奔赴二禅三千世界并为煨烬是为坏劫空劫则世界坏了大空黑暗犹如黑穴如是成住坏空四劫各经二十度增减故成八十度也成劫前一增减成器界后十九增减成有情坏劫前十九增减坏有情后一增减坏器界又住劫二十增减前一唯减后一唯增言增减劫者世界初成此阎浮提八万国邑聚落人民富乐无有寒热病恼之者王以正治奉行十善互相崇敬犹如父子人寿无量至住劫之初王不行正人民稍邪其寿遂减至十万岁如是展转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谓之减劫从此十岁子年倍父增至八万岁谓之增劫子年倍父者阿含经云十岁时人互相杀害仙人相诫远离杀生彼人受生倍二十岁复离不与取倍四十岁复离邪婬倍八十岁复离妄语倍一百六十岁复离两舌倍三百二十岁复离麤语倍六百四十岁复离绮语倍二千五百岁〔此行难故倍加五百〕复离贪嫉倍五千岁复离嗔恚倍一万岁复离邪见倍二万岁复离非法恶贪邪行倍四万岁复由孝顺父母恭敬沙门梵志修福业等倍八万岁〔有经中八万四千者即倍中增出也〕一增减劫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此劫名曰辘轳据二十辘轳劫三万三千六百万年如是合八十度增减为一火灾劫复经七度火灾然后方有一度水灾讨四十九度成住坏空方成七度水灾共成五十六度成住坏空更七度火灾了然后有一风灾每一风灾经六十四度成住坏空一个成住坏空总计一十三万四千四百万年火灾极坏初禅有寻伺故水灾极坏二禅有喜受故风灾极坏三禅有出入息故火灾事则如上所说水灾者初禅已下火灾成坏经七度至第八番坏劫之末第二禅中俱生水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此水与器一时俱没所以至第八番火灾之末方一水灾者以第二禅净光天寿八大劫故如是坏复成第二禅乃至如前风灾者八七火一七水后于第三禅中俱生风起坏器世间如风乾支节此风与器一时俱没所以至六十四番坏劫有风灾者由第三禅遍净天寿六十四大劫故三灾不到第四禅者以舍念清净故对法论云四静虑外宫等虽无外灾与宫殿等俱生俱灭说有成坏又劫者此云时分有饥馑劫疾疫劫刀兵劫增劫减劫此皆小劫合一增减或二十增减为一劫此为中劫统八十度增减乃名大劫又有经云如一大城方四十里(大论云百由旬)满中芥子有长寿天过三年(有经云过百年)取一芥去城虽空劫犹未尽此是梵天一劫之寿又璎珞经云一里十里四十里方广之石天三铢衣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尽名为小劫至八十里梵天中有百宝光明珠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尽名为中劫至八百里净居天中千宝光明镜为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尽名为大劫是一僧祇也又劫章颂云风灾为一数数至不可知此极长远时名一僧祇劫〔华严经中阿僧祇数在第一百五位慈恩基师云风灾劫数至百余转名一阿僧祇〕

若佛出于世  必降阎浮洲  万亿阎浮中
各有一佛出  成道转法轮  入灭皆同时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譬如净满月
普现一切水  影像虽无量  本月未曾二

释氏会要云法王所都则大千之内摄焉若据成都则此阎浮提常为所住又大论云阎浮提三边等量二千由旬南边三由旬半北阔而南狭故人面像之佛之所生迦毗罗城乃居天地之中央又昔汉明帝问摩滕法师云佛之出世不从此土何也对曰迦维罗卫国者是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之中央也三世诸佛皆从彼生盖佛之威神不生边地地为倾斜故又因本经云阎浮提有五种事胜三天下至他化天一者勇二正念三佛出世处四是修业地五行梵行处有经云诸佛不出三天下者以其土人难化故也此土众生利根捷疾极恶勇猛取道不难是故古往诸佛皆生此土也三千大千都计则成一万亿一国一佛故成千百亿是皆迹化佛本是舍那故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帀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又云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之化身(云云)然则如月升空影临众水影虽无量月本是一佛亦如是虽迹现于万亿国土而本身是一也〔卢舍那此云净满谓三惑已净种智圆满故也〕

于此阎浮提  有国名迦维  王名是净
夫人号摩耶

因本经云劫初时地味地皮地肤等味次第生而既没后生粳米割暮生人贪积之[*]割不复生后相侵盗无能决者议立一智者名三满多为平等王赏善罚恶众共给之由是始生民主焉是平等王子孙相承至三十三世善思王证转轮圣王之位王四天下直至师子颊王凡一百一万五十六王师子颊王生四子一名净二名白三名斛四名甘露王二子一名悉达次名难陀王二子一名调达次名阿难王二子一名摩诃男次名阿那律甘露王二子一名婆娑次名跋陀一女甘露味皆出家证道摩耶此云大幻术谓初生时端正第一国人咸曰此非人之所生乃善化天所化因名为幻术相师占曰此女当生转轮圣王释氏会要云天臂城中善觉长者生八女子王皆迎入宫以第一摩耶第八波阇波提自娶为妃余六分与三个弟王各以为妃

周昭癸丑年  七月十五夜  夫人感瑞梦
人乘象入怀  既而方有娠  自后受天供
人间诸胜味  不复沾唇舌

周昭者此震旦姬周王之号也事实如下此不烦录因果经普曜经等云释迦如来为大菩萨名曰善慧生兜率天为诸天主有六十亿诸天议言菩萨将降当生何国菩萨答言三千世界阎浮提迦毗罗国最在地心又其国种姓有六十种而释种炽盛其净种族第一甘蔗苗裔圣王之后性行仁贤夫人贞良犹天玉女前五百世常为菩萨母应往降神又瑞应经云菩萨乘白象冠日精發兜率宫诸天翼从满虗空中作乐散华大光普照降神母胎于是兜率天众念言我等亦当下生人间菩萨成佛欲闻说法即便托于诸国王臣波罗门长者居士等家凡九十九亿是时夫人眠梦见人乘象入怀梦悟自知身重天献饮食自然而至不复乐于人间之味此乃周昭王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七月十五日也

明年甲寅岁  四月初八日  从右脇诞生
端正好男子  生时灵瑞事  不可具言说
天雨华散地  龙喷水浴身  生已莲承足
四方各七步  两手指天地  即作师子吼
天上及天下  唯我为独尊  父母共异之
命名为悉达  召诸相者占  占已皆奏曰
年登十九岁  必作转轮王  若便出家者
当证一切智  又有香山仙  礼已自悲泣

瑞应经云菩萨住胎十月满足四月八日夫人将诸采女游蓝毗尼园攀无忧树欲牵摘华菩萨从母右脇而生于时树下七茎莲华自然而生大如车轮菩萨随莲华中四方各行七步(涅槃经云十方)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利益一切人天矣释梵诸天雨妙香华作诸伎乐璎珞天衣不可称数九龙吐水一凉一温灌太子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如斯瑞应有三十四(文烦不录)同日八大国王皆生太子诸释种姓生五百男国中居士长者悉亦生男及八万四千厩马生驹其一揵陟也宫中五百伏藏發现又诸大商采宝俱还群臣内外见此瑞相叹未曾有因名萨婆悉达多(华言顿吉)皆由生时有诸吉祥顿现故也王召国中诸善相波罗门相之皆曰年至十九当作轮王若出家者成等正觉又香山有五通仙人名阿私陀见太子而礼其足忽然泣曰若出家则必成一切智我今年已百二十矣不久命𣧩生无想天不闻说法故自悲耳又诸经论传佛生年月日等互说不同或云夏末王时生或云商王代中生或云东周平王戊午岁生或云桓王乙丑岁生如此异说不足为信如辨正论引周书异记云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江河泉池泛溢山川土地悉震是夜五色光气入贯大微遍于西方作青红色上问太史苏由是何祥耶对曰有大圣人生西方故也一千年后声教当被于此于是镌石志之埋于南郊天祠前又汉明帝问摩滕法师曰如来生灭可得说示乎对曰佛于癸丑七月十五日托阴摩耶夫人甲寅四月八日从母右脇而生阿含瑞应等经亦同斯说是则岂可以一二处异说疑多同说乎是以释氏会要云两方相接三藏所传以周照王时佛生理为长也若准周正则今之江表以建巳月为佛生者谬矣如萨婆多论说二月八日佛生者明矣

产后第七日  母没生忉利  姨母大爱道
乳育忘劬劳

端应经云摩耶产太子后七日命终以怀菩萨功德大故生忉利天有经云太子自知福德威重无有女人堪受礼者故因将终托之而生又大权经云菩萨在兜率观后余寿十月故托神也大爱道梵云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身心匪懈太子成道后随出家受记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也

七岁智过人  众艺无不通  十岁力无敌
掷象又能射

出曜经云太子七岁王以聪明婆罗门名曰选友为太子师太子问曰以何书典而相教耶其师答曰梵佉留书太子曰其异书者有六十四今师何言止有二种耶师问何等名耶答曰梵书佉留书龙鬼书阿修伦书等也分別本末师不能达深生慙愧而白王言太子乃天人之师我安教耶凡诸技艺算射天文地理自然知之因果经云太子年至十岁王𠡠太子与难陀调达及五百童子又复唱令国中万姓有勇力者定日集于戏场捔射至期调达领众先出有象当门以手擗倒难陀足跳路侧太子掷于空中以手还接不令伤损既至园标皷射之调达竖四十里皷不能得过难陀竖六十里皷亦莫越尔太子竖百里皷弓力乏折乃取祖王镇库之弓古今无能张者太子既挽声振于城箭中皷透入于地泉水涌出〔西域记云其泉至今存焉一切病人饮则便愈〕复逶铁围之山大千刹土六反震动大众悚然怪未曾有

逮其年十七  父王欲娉妃  普集诸释女
万选得一人  名曰耶输陀  端正最无匹
太子虽纳之  殊无世俗心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端正第一即宿世卖华女名瞿夷也以宿愿故今亦作妃〔宿世之事文烦不录〕太子虽纳而无俗意久而不接太子夜中但修禅观诸妓女等咸疑太子非男也亦谓无根又有经云太子有三妃第一名瞿夷不孕第二名耶输陀罗生罗睺罗第三名瞿波(云云)

一日启父王  游观四门外  行见四种相
谓生老病死

瑞应经云太子一日前白王言欲出游观王𠡠有司整治衢道皆令清净并诸官属噵从太子出城东门见一女人在于道傍初产儿者儿堕于地在于脓血粪秽之中苦痛啼哭次出南门见一老人头白背伛形枯色衰拄杖羸步次出西门见一病人肉消骨露喘息呻吟不能自持两人扶腋在于路傍次出北门见一死人眷属围绕哀哭送之太子见此四种相问诸从者是何相等从者一一答陈其故太子又问唯此四人乎余亦尔耶从者答言世人皆尔无一免者太子叹曰云何世人贪乐不畏于是下马息树有一沙门持钵执锡视地而行过太子前因问答云我是比丘能破结贼不染六尘便现神通腾空而去上之四相及此比丘皆净居天子之所化作警悟太子故也

见此既还宫  怀忧心不悦  父王大怪之
欲解其忧心  为作诸乐事  竟不革初心
但自思出家  欲离其四患

太子游四门外见诸不祥还宫忧恼父王惊怪责诸从者卿等云何不治衢道以诸不祥令见之乎群臣奏对奉王严命无不捡察不知来处忽现于前非臣之罪王知天变不罪诸臣于是欲令太子解忧为作百千种乐又加端正妓女以娱乐之终不回心

殷勤白其父  愿听我出家  王闻流泪言
应当息此怀  此患古难免  汝独何预忧
苦能有后嗣  吾当从汝愿  太子顺父语
指其妃腹言  劫后第六年  必当生男子

太子欲求出家王泣不许殷勤不王言汝若有子则听出家太子即指耶输腹言却后六年汝当生男既而太子出家后六年耶输果生一子诸释咸嗔欲治欲杀妃临火坑誓曰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其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变为莲池莲华奉体王及国人始复不疑有经云罗睺罗宿世作一国王其兄舍世而为道士预众修道一夜误用他瓶之水明向众忏愿以法罚道众议言此非实垢而不用听复诣王所切请治罪其罪轻故不囚囹圄乍禁后园因事忘之六日不开以是因缘六年在胎又耶输陀罗往劫与母偕行路远身疲妄称要缘所持之物寄母先行故落后行经六里许由是之故六年怀姙

父不信斯语  心知不敢留  常令四兵卫
妃亦不暂离

相师奏曰太子今不出家过七日转轮王报自然来应王闻欢喜即𠡠群臣日夜严备四兵擎卫城门开闭声闻四十里复𠡠耶输倍加防察

壬申二月八  半夜人定时  太子命车匿
彼揵陟将来  四天捧马足  释梵执幡盖
卫持出北门  诸天忽不现  行至三由旬
憩息闲林中  冠璎付车匿  回上父王处
以剑刓须发  即發如是愿  所有诸众生
如我除烦恼

太子年到十九壬申二月八夜诸天下来太子之前头面礼足白言无量劫来勤苦修行今之成熟出家是宜太子答言王𠡠内外官属防卫严密欲出无从诸天白言我等方便使无知者太子即命车匿彼揵陟来四天大王捧马四足并接车匿释梵执盖北门自开不令有声出城既毕诸天忽隐诘旦太子与车匿行三由旬届闲静林小歇于是唱言过去诸佛为求菩提舍弃饰好剃除须发我今亦尔便脱宝冠与璎珞等分付车匿回上父王即以利剑自刓须发帝释接发上天起塔车匿大哭马亦悲鸣缘路而归父王姨母及耶输等不见太子哀呼闷绝举国悲慕推求不得也

至于猎师处  宝衣易布衣  遍诣众仙所
历问修道法  皆非解脱道  调彼而舍去
竟到尼连侧  独坐静其虑

太子断发至猎师处以七宝衣贸得麤布僧伽梨衣著之诣跋伽仙林见诸仙人草树皮叶以为衣者或食华果草木或日止一食或三日一食或事水火日月或倒荆棘之上或卧水火之前苦行如此乃问其故答欲生天太子告言诸天虽乐福尽轮回终为苦趣云何修诸苦因以求苦报辞而別往阿罗逻迦兰仙人所诘其所断生老病死之法仙人答言若欲断者修习禅定离欲不善法得初禅乃至离于种种相入非非想处是则名为究竟解脱是诸学者之彼岸太子思惟其所知见非究竟处但尽麤结犹细结在非度彼岸太子调伏是二仙求胜法故遂复前进至尼连河侧安禅静坐

王闻益忧恼  择遣五人侍  一日食一麻
七日食一麦  三人不耐苦  弃舍便他去
二人侍左右  六年无改心

父王闻之倍加懊恼即选国中豪贤多子孙者五人各遣一子其名曰憍陈如摩诃男拘利太子十力迦叶剌蜜谛等追侍太子若或行时踰山涉谷行不择路五人不耐其艰言此狂人奚可随之设委而还王灭吾家不如止此太子静坐苦行林中守戒日食一麻一麦七日食一麻米设有乞者亦以施之五人相从既久难堪其苦三人舍去

太子作是念  我今行苦行  形瘦如枯木
命丝几欲绝  自饿非真道  无益于己他
我当受饮食  然后方成佛  近有牧牛女
乃为施乳麋  菩萨既受之  二人惊又去

太子苦行六年瘦若枯木于是作念我若以此羸身取道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涅槃因我当受食然后成道作是念净居天子下来劝彼林外牧牛女难陀婆罗令取乱麋供养既受食竟身体光悦二人见惊谓为退本又舍而去

癸未二月八  独诣菩提树  降魔成正觉
具无量功德

太子独诣毕跋罗树同过去佛以草为座帝释化人执献净软草已敷座结加趺坐观树思惟感天动地演大光明覆弊魔宫波旬恐怖令其四女往太子所万端妖媚惑之不动波旬复将八十亿众故来恼坏而作是言若不起去掷汝海中菩萨荅言汝先动我净瓶然后可能掷我八十亿众尽力不能令瓶小动波旬又𠡠阎罗大王阿鼻苦具一切都举向菩萨所菩萨徐举白毫地狱罪人心得清凉称南无佛寻脱苦所波旬前近欲与相难菩萨以智慧力申手按地地为震动魔及兵众颠倒而堕菩萨降魔已竟结解漏尽生死已断明星出时霍然大悟成等正觉具十八法十种神力四无所畏于时大地十八相动天作伎药散花烧香天龙八部所设供养充塞虗空此乃周穆王即位第三年癸未二月八日夜太子是年年登三十矣又上云十八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相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世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碍也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四根五欲六性七至道处八宿命九天眼十漏尽也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三说障道四说苦尽道也十八相者谓震吼觉动起涌六种一一各三谓震遍震等遍震余五亦然故成十八焉又菩提留支引经颂云八年作𪧀孩七年作童子四年学五明十年受五欲一十九出家六年行苦行三十五成道七十九入灭又梵网经云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如是三说不同者以大小机见异故

尔时作是念  我所得妙法  当广应开演
利乐于一切

菩萨既成道于三七日中思惟利生方便如法华经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初七日思)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请我转法轮(二七日思)我即自思惟但赞佛乘众生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三七日思)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云云)思惟是即趣奈苑二十年中说四阿含经八年说方等诸经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八年说法华涅槃二经度尽有缘之众能事已毕年到七十九入般涅槃也大纲如是今引祖文略示其要如天台四教仪云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言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是名五时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此四名化仪如世药方藏通別圆此四名化法如办药味是为八教〔第一华严时者如来初成正觉在寂灭道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如来现舍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故名顿教〕〔第二鹿苑时者佛为三乘根性于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亦从兜率降下托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木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丈六身佛为三乘根人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法诸人闻依教修行证偏真理〕〔第三方等时者彼二乘人贪著小乘谓是究竟不能预大故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三昧全光明胜鬘等诸大乘经惮偏斥小叹大褒圆彼二乘众闻是法内怀慙愧心渐淳淑耻小慕大也〕〔第四般若时者机根渐熟次说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光赞般若大品般若等诸部般若命空生身子转教菩萨令知诸法融通淘汰已上三时对华严顿故总名为渐〕〔第五法华涅槃时者机缘已熟可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次说法华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废权立实彼诸声闻般若时受𠡠转教皆知法藏故至法华会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次说涅槃者有二义一为未熟者更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二为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若论时味与法华同论其部内纯杂小异何者法华纯说圆教涅槃杂说四教故也〕

问五时与顿渐之义如是秘密不定藏通別圆其义云何答秘密教者前四时中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名秘密教不定教者于四时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同故名不定教 藏等四教行人修行断惑证道之法不可具录今当略示言藏教者小乘三藏也一修多罗藏即四阿含经二阿毗昙藏即俱舍婆沙论三毗尼藏即五部律等声闻依生灭四谛修行断三界见思惑尽证偏真理缘觉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此人断见思尽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菩萨依四谛境發四弘愿修六度行满三阿僧祇劫入世第一位發真无漏顿断见思习气木菩提树下成劣应丈六身佛为钝根三乘人说生灭四谛现老比丘相入无余涅槃〔言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后別圆又此教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声闻但断三界见思惑尽不能侵习如烧木成炭辟支佛更侵习气如烧炭成菩萨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机缘若熟顿断残习七宝菩提树下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为三乘人说无生四谛此藏通二教三人所证虽同大小巧拙永异何者藏则小拙谓不通于大故小析色入空故拙虽当教内三人上中下异望通三人则一概钝根通则大巧谓大乘初门故大体色入空故巧虽当教内三人上中下异若望藏教则一概为利般若方等部内共般若等即此教也言共般若者共二乘法说也〕〔言別教者別前二教別后圆教故也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并此教之相也此教菩萨行位次第有五十二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也十信伏三界见思烦恼初住断见七住断思与藏通二佛齐十住断界内尘沙惑伏界外尘沙十行断界外尘沙十向伏无明习中观登初地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谓法身般若解脱也现身百界八相成佛化度群生然不知上地菩萨举足动步次入二地千界作佛如是地地功德十倍从此至妙觉破十二品无明坐莲华藏世界大宝花王座现圆满报身成佛为钝根菩萨众说无量四谛〕〔言圆教者诸大乘经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捴属此教如华严云初發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法华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维摩云入此室者唯闻诸佛功德之香有经云如人浴大海已用诸河水如是等类并属此教此教位次如別教五十二位然別则位位互不相摄圆则位位相摄如帝网珠珠珠相映于此五十二位更加五品弟子位谓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此位圆伏五住烦恼即外凡位与別十信同次追六根净位即十信也初信断见现真理七信断思十信断界外尘沙与別住行向齐次入初住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现身百界八相化物与別初地齐华严云初發心时便成正觉者即此位成佛是乃此教真因谓成妙觉谬之甚矣从此至第二行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与別妙觉齐三行已去別教之人尚不知名何况伏断故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从三行去至于妙觉破三十品惑究竟登涅槃山顶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佛居常寂光土说无作四谛是为五时八教之大纲具如天台妙玄中说〕

初在寂灭场  十方贤圣会  文殊普贤等
法身诸大士  及与众龙天  拱之为影响
佛现舍那身  顿说华严经  是法不思议
法界以为体  一尘含十方  刹那摄三际
一多即无二  三法无差別  清净妙法身
湛然应一切  初發道心时  即便成正觉
又令诸大士  各谈五位法  亦有善财童
历參诸善友  各随其所问  答示种种法
如是圆满教  大山机所担  小虽在其座
犹如聋痖等  譬如丧家子  一日到其舍
见父势尊严  畏惧便他走

华严以法界为体圆融无碍一多不二该括始终无出无没不可思议刹那此云一念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也谓一念之中谐尽三世之际三法者佛法心法众生法经中有如来林菩萨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別又有金刚幢法慧等诸大士众承佛神力各说五位法门谓住行向地等妙觉也又善财童子觉城东畔初遇文殊顿证法界自此历參五十三知识因问各答所知一法大山机者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等诸大山王佛日亦尔先照菩萨诸大山王(云云)是以二乘虽在一席如聋若痖故四教仪云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故未畅如来出世本怀也丧家穷子事如下注

佛即作是念  若但赞佛乘  众生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是时十方佛  皆现赞善哉
如诸佛所行  且设方便事  脱舍那珍服
著丈六垢衣  不动寂灭场  而游鹿野苑
先为前五人  转四谛法轮  闻已即成果
世有三宝名  从兹十二年  说四阿含经
诸有三乘人  依修皆证道  是名半字教
黄叶止啼耳  如父设方便  引子令除粪
止得一日价  便自以为足

法华偈云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別说三乘我闻诸佛音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云云)又珍服垢衣以譬为言如法华经说今示其略有一长者失子既久其子游行遂至父舍见父尊严畏惧而走父遥见之审知是子遣使捉来穷子惊唤迷闷躃地长者方便脱其珍服即著垢衣乃接其子以喻如来现舍那身顿说华严二乘如䏊竟无所益如设方便现丈六身说生灭法乃令入道然不离寂场而游化鹿苑不舍本身而示现迹形言鹿野者昔群鹿所居以之名也事如大论中说佛趣鹿苑作是思惟我欲开于甘露法门谁应先闻因念憍陈如等五人悉皆聪明又夙有愿先应度之时五人等投佛出家世尊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门佛问汝知色受想行识为是常无常为是苦非苦为是空非空为有我非有我五人闻漏尽意解成阿罗汉即便答言是五阴法实是无常苦空无我诸天唱言如来今日转大法轮世有三宝谓如来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罗汉是僧宝为诸天人第一福田又三宝亦云三尊此三尊称宝者何宝性论云三宝有六义一者希有义如世珍宝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亦尔薄福众生万劫难值二者离垢义如世珍宝体无瘕谪三宝亦尔随离诸垢三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贫去毒有大势力三宝亦尔具不思议大神通力四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殊好三宝亦尔能严行者令身清净五最胜义如世珍宝诸物中胜三宝亦尔一切世中最为殊胜六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改变三宝亦尔不为世间诸法改故四阿含者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也此中分別三界之法极至二乘之果但是九部经耳九部名目文烦不录半字黄叶二譬出涅槃经如有长者教诸痴子先教半字后授满字则能易解佛亦如是为钝根人先教小法渐令入大又如婴儿啼哭不母将黄叶弄而与之儿谓是金悦而不啼二乘亦尔证二涅槃谓是究竟自以为足

华严与阿含  一时无前后  小见丈六佛
但说阿含经  大睹舍那佛  恒说华严经
一佛一音说  机见乃不同  譬如但一水
四见各殊异  又如五天王  见一珠各色

华严阿含一时者佛身是一法门无二而机见各异何者三藏机见佛在木菩提树下生草为座现劣应身说生灭四谛通教机见佛在七宝菩提树下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说无生四谛別教机见佛在莲华藏世界大宝华王座现尊特报身说无量四谛圆教机见佛在常寂光土以虗空为座现清净法身说无作四谛是则如将一水天见琉璃人见水鱼见屋鬼见火又如佛以随色摩尼珠示五方天王云此珠何色东曰青南曰赤西曰白北曰黑中曰黄互说异色而珠圆明无定色也佛身亦尔清净无碍但随机缘示现四身非止四身随类摄化则普现六道四生无量种身也若局论则华严摄在阿含时中若通论则华严时长通至五时何者彼经云常说恒说无时不说故也

佛悯钝根人  贪著小三藏  谓是究竟法
不生乐大心  欲令入大乘  八载说方等
弹偏以褒圆  斥小而叹大  毁訾二乘人
如焦芽败种  是断佛种者  诸佛所难化
二乘闻此语  泣动大千界  回心耻小法
而生慕大志  如子不畏父  虽出入其门
犹谓客贱人  止宿草庵中

第三方等时对半说满四教俱说弹斥偏小褒扬圆大二乘闻耻小慕大得通教益诃啧二乘事如净名等经说如彼穷子到其父舍为除粪秽经二十年长者告言汝如吾子由是之故于其门内入出无难犹处门外止宿草庵二乘亦尔虽闻方等大乘之法而谓是菩萨事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

次经廿二年  说诸部般若  诸法皆清净
色空无𦊱碍  佛说法度生  而无闻说者
菩萨行六度  亦无能所相  求佛以色声
是人甚邪倒  观法离人我  乃名真佛子
佛说如是义  加空生身子  转教诸菩萨
令知法宝藏  菩萨闻是法  日夜勤精进
得受诸佛记  当成无上道  而彼二人等
虽能为他说  以为非己分  永无希取想
如子受父𠡠  领知诸宝藏  犹未舍劣心
无怀取一喰

第四般若时但说空理破诸有相言诸法者谓一切世间阴界入等及与三乘谛缘度法乃至诸佛十力菩提如是诸法悉皆清净无二无別是以大般若云五蕴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又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我应灭度无量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般若论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净名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空生则须菩提也以其生时家中库藏皆空故以名焉身子则舍利弗也舍利母之姓弗者翻云子也以其母身好故竺人皆称身子空生解空第一身子智慧第一而此二人易解般若之义故佛以般若加此二人转教菩萨令知法藏心渐通泰如彼穷子受其父𠡠领知众物而无希取一喰之意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佛知机已熟  如痈将欲溃  久默之本怀
正当可畅时  次至灵鹫山  三周说法华
开权显真实  会三归一乘  诸法本寂灭
世间相常住  龙女顿成佛  声闻受佛记
天人及鬼畜  乃至蜎𧍃类  一切有心者
无一不成佛  当知佛知见  蕴在众生心
尽令开悟入  一大事圆成  父知子心大
命聚王与族  家珍悉以付  相对共欢娱

佛兴于世者但为一大事因缘故也何谓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机宜不同故始自华严终至般若于其中间先以专大次复专小或半满相对或权实相隔横说竖说广演诸法逗机益物无有毫差然非本怀也及灵山说法华经令三乘九界咸悟一佛乘乃畅本怀大事因缘妙极于此三周者法说周譬喻周因缘周上根于法说周悟佛知见得记作佛而中根抱迷未遣次说火宅三车譬乃得领解得受佛记又有下根犹未能解次说过去因缘乃能悟入皆受记莂开权显实者开前四时三教之权显一佛乘实相之真又开众生三毒妄心即显诸佛三德实相会三归一者融会三乘显一佛乘天台智者大师以本迹二门消释谓从序品至安乐行品十四品名为迹门从涌出品尽经十四品名为本门诸经中本迹以寂场所成法报为本从本所起胜劣两应为迹今经取尘点劫前本坐道场所成三身为本自大通中间乃至今日所成三身皆名为迹妙乐记云他人不见今经本迹但知从胜专求法身如此法本与众经共胜翻成劣若得久本则近迹不失若但云法身尚失中间何况远本玄义云迹与诸经有同有异本与诸经一向永异解曰迹与诸经同者谓诸部中圆异者诸部中兼三教故本则一向永异者诸部中不明久远之本故也

说迹事已周  欲显本地寿  召致本眷属
说所未曾说  佛从成佛来  无量僧祇劫
刹尘刹尘数  其劫过于是  一生补处尊
尚不穷其限  况余诸萨埵  焉能知少分
虽云入涅槃  是亦非真灭  如医去他国
为治狂子故

如来寿量品云我成佛已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末为微尘过于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展转尽是微尘是诸国土可得知其数不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是诸世界无量无边我等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佛言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是数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无量国土导利众生乃至云譬如良毉善治众病是人多诸子息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见诸子等或失本心或不失者依方炼药与之令服不失心者饮药病愈余失心者而不肯服父作是念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作是教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怜愍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心遂醒悟乃服其药病悉除愈佛亦如是若久住世薄德众生见佛常在便怀厌怠不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云云)本眷属者佛说迹竟欲显本地本时弟子从地涌出数不可说皆久植德本具诸三昧有大神通非是伽耶成佛所化如父少子老令众不信是故如来说寿长远以决众疑令获大利十信

佛说寿命时  得益者无数  八界微尘众
皆發菩提心  复有诸菩萨  增道损生多
或证三贤位  或登十圣地  或入金刚心
邻于大觉地  获斯胜利者  大千刹尘数

分別功德品云佛说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复有千倍菩萨得闻持陀罗尼乃至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一生当得阿耨菩提又云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筭数譬喻所不能及若有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菩提退者无有是处又妙玄中云闻本地功德转更深广不可称量不比前来迹中之益何者佛境转深功德亦大是以令此诸菩萨等增道损生(道即三德生即无明)至于极位也白莲结社文中云佛世当机尚未早闻久远之寿我等当此后五百岁闻佛开显本地寿量以结胜缘岂不庆快乎

如是圆妙法  多年默不说  今朝乃开演
如王解髻珠  是名圆中圆  亦为王中王
醍醐之上味  众病之良药  一念随喜者
其福不可限  佛说是经时  人间岁八周

经云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及诸田宅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与之如来亦尔为诸法王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说此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赐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当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言圆中圆者向前三时中圆义与法华之圆无二无別若彼兼但对带之麤〔华严兼別说圆鹿苑但说三藏方等对半说满般若带通別二正说圆教〕须待法华开会废了方始称妙当知麤转成妙功由法华故云圆中圆妙中妙也言王中王者妙乐记云在昔未会如一国内二三小王各治苍品未归大国若会已后同霔一化民无二主国无二王今乃废诸小王唯立一王故方便教主王名不无言醍醐者玄义云牛譬于佛乳譬华严酪譬三藏生酥譬方等熟酥譬般若醍醐譬法华涅槃也言病之良药者经云此经则为阎浮提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此经病则消灭不老不死文句释云不老是乐不死是常谓闻此经者得常乐之解坦然在怀无所畏忌言随喜者经云若有人闻是经随喜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随力演说余人闻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其第五十人随喜功德无量无边筭数譬喻所不能及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七宝及宝所成宫殿楼阁等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又宣布法化一时皆得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是人功德比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天台智者圣师广演校量云满阎浮提人福不及西瞿耶尼一人福满瞿耶尼人福不及东弗婆提一人福满三天下人福不及北单越一人福满四天下人福不及一四天王福四天不及一帝释福乃至六天福不及一梵福梵福不及小圣福小圣不及体圣福体圣不及小萨埵福小萨埵福不及大萨埵福大萨埵不及此第五十人闻法华经随喜功德何以故彼非佛法故非实故非圆故虽住后果而不及我初心其义如此且此第五十人初但有一念理解己庆他未有事行恩不及人所获功德为若此也故云好坚(木名)处地已百围频伽(鸟名)在殻声胜众鸟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又经云亿亿万劫至不可议时乃得闻是法华经假使劫烧担负乾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我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此经难持若暂持者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名持戒行头陀者(云云)

化缘既云毕  涅槃时已至  末后壬申岁
二月十五日  即趣拘尸城  娑罗双树间
叮咛诲众云  我今常入灭  诸有所疑者
应当来问耳  承𠡠𥪰咨问  一一随决答
一切天人众  争陈最后供  余皆默不许
唯受纯陀供

涅槃经云世尊于二月十五日晨朝放光照大千界乃至十方六趣众生遇光灭罪又有五十四众一时云集同声唱言苦哉苦哉如何一旦慧日灭没尔时一切天王人王争设供养皆不许之唯受长者纯陀之供经律异相云佛临入灭有长者名曰纯陀泣告世尊我等从今无主无救贫穷孤困欲从如来求将来食惟愿哀受我等微供然后涅槃佛言我今为汝断除贫穷以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令汝具足檀波罗蜜是时人天皆来奉供佛悉不受大众唱言奇哉纯陀成就大福我等供具则为唐捐世尊欲满众望一一毛孔化无量佛一一诸佛各有无量诸比丘僧悉皆受供释迦如来自受纯陀所奉之供

佛虑末代众  于法起断见  夭伤其慧命
亦亡失法身  更设三种权  以扶一圆实
一切有佛性  一切法常任  屠儿广额者
立地顿成佛  五逆阿阇王  罪灭而妙证
是知涅槃法  罪福本平等  若欲疾成佛
应须学此法

涅槃经义者已如前示此不烦录言广额屠儿者闻一切物皆有佛性之言放却屠刀立地成佛又阿阇世王闻调达语杀父瓶沙心即劳热满身生疮天下诸毉无能治者有一大医名曰耆婆即白王言欲治此病莫如投佛王即依言俱诣佛所闻罪性空發菩提心身疮便愈云云如来出世五时说法次第如是

夫诸佛如来随顺群机说种种法然不出四门谓一者有门二者空门三者亦有亦空门四者非有非空门为化有者说空门乃至为化著亦有亦空者说非有非空门也是以佛无定说法亦无定但逐机宜说示耳呜呼今者去圣既远时当鬪诤牢固众生执心胶固𥪰争人我不本如来方便大义于一源法分派互诤以至相残痛哉痛哉今不肖也依祖说出一譬统论诸教以息众诤譬如大海潜流四洲天下无所不至故于平地或高原上乃至山顶凿之得水或遇石缝迸出为泉众泉合成一川众川合成一河众河流入大海同为一味是谓还源反本彼诸水等各有其名曰某泉曰某川曰某河然其源则祇一海也如是众水一归于海岂有大小深浅之別名乎法门亦尔如来始成正觉初说华严而有小机如䏊无益于是兴悲为引此类且设方便示说阿含次说方等次说般若次说法华涅槃如是等法其名虽异义则是一何者最后灵山开权显实令一切法融为一味平等无差故经云诸法实相世间相常是知千差万別无非妙法是则据华严则一切无非华严据法华则一切无非法华据般若方等悉亦咸然或人未了如斯之义假华严者曰是为根本余皆枝末玩法华者云此则为王余是臣民执余经论者皆云如是是己非他自惑惑人惑之甚矣若准大乘宗旨则应离局执融通无碍若存此执焉为大乘行人乎且如古往诸大宗师如斯之义非不知也在弘法边强搆是非抑扬彼此此乃大权菩萨化他之方便也况如来大圣一大藏中处处皆云此经第一但为流通故尔又有尚禅者曰禅是教外別传以为胜法非毁经教此等不知教中专示心要故有是惑焉盖早不看经之过也何所怪哉且夫我佛如来广说诸教非他但是为显真理故也如经云毗卢妙体遍一切处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是以非离文字別有真理若离文求理如杂器求金若言理绝文字是名三藏学者若观文理不二方曰大乘行人故我天台智者大师于法华玄义中释经之一字皆用六尘为经如一黑墨色诠无量教无量行无量理若知字非字非字非非字无二边倒名净净则无业名我我则无苦名乐无苦则无生死名常何以故字是俗谛非字是真谛非字非非字是一实谛一谛即三谛三谛即一谛如此解字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音遍诵众典佛不出世恒开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当知黑字是诸法本青黄赤白亦如是也此则以色为经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又观心诵经法云何者是经为经卷是为标轴是诵者为当心念是口念是为龈腭和合而出为有我身为无我身谁是念者推寻毕竟无有我能念者虽无所念之经而有经卷纸墨文字虽无能念之人而有我身虽非内外不离内外虽非经卷不离经卷虽非心口不出心口从始至终必无差谬是名不思议微妙三观三世诸佛莫不皆从此观而生苟能了达文文句句皆三德秘藏读诵熏心则心性所具圆融三谛中熏而發岂得离文而悟理哉(已上祖说)以此观之则心之与教应无有二教外別传那个心乎若以世尊拈华示之为別传者此亦不出于教至如达摩谓可师曰将心来与尔安又以血脉观心等论示之此非教耶况第六祖能禅师闻金刚经而悟道大振宗风那云教外別传乎且依教而证理者具载传记其书山积于中或有看一偈而复性者或读诵而妙悟者或书写而發慧者或寻行数字而通透者或但顶戴而达真者如是获益者罔知其数若非心纯是教教纯是心恶能如是哉夫耆婆执毒皆成妙药摩男所执无非珍宝有目之人虽为麤行狂言皆不违理是以先德虽有非教之言祇是遣著之方非究竟义不得如我生盲妄信先哲方便之辞反毁本师真实之教冀诸有此惑者改之可也如或不改者吾末如之何

佛说是经已  一期能事毕  法付妙吉祥
背东右脇卧  安详入涅槃  如薪尽火灭
住世七十九  设会三百余  应身虽示灭
真身本常住  如月堕清昼  孤光留古躔
尔时大地震  诸天雨香华  一切四部众
失心皆躃地

涅槃经云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我今背痛如常患者汝等文殊为众说法今以大法付嘱于汝乃至迦叶阿难说法既毕背东面西右脇而卧入般涅槃于时大地震动川流尽涸草木摧折幽冥大明天雨香华散大众上于其众中或有随佛入灭者或有失心者或有闷绝躃地者于是依轮王法即以佛身用安棺椁周书异记曰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暴风忽起拨屋折木山川覆震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过至夜不灭王问大史扈多曰是何征耶对曰西方有大圣人灭衰相现耳

摩耶下天来  唯见金棺泣  佛自棺中起
说偈以慰之

佛灭之时摩耶夫人五衰相现阿那律升天告之下见佛棺及衣钵杖执之悲泣佛从棺起告言勿哭说偈慰之

拘尸城中人  移棺欲入城  力士十六人
[掜-儿+丌]而无少动  棺自举升空  出入城四门
绕城七帀下  大众交悲喜

拘尸城人佥议力士十六人请举佛棺入城供养尽其神力[掜-儿+丌]无少动阿尼楼豆告言纵倾城人亦莫能举世尊平等福利人天棺乃自举升虗空中高七多罗树从拘尸城西门而入东门而出复南门入从北门出绕城七帀还下本处经于七日渡熈连河天冠寺中大众即扶佛身出棺置于床上香水灌洗内以兜罗绵裹外以妙[(畾/(冗-几+互))*毛]如法缠之仍旧入棺满注香油置栴檀楼上将欲茶毗火悉殄灭大众疑云如来何缘未毕乃尔乎帝释云待迦叶故

迦叶在他国  晚知急急来  欲见恳三请
乍现双趺示

是时迦叶在波波国见尼乾执天华知佛入灭急诣天冠寺欲见佛身三请不许乃为拨棺现其双足须臾即隐

将欲阇维时  三加火辄灭  如来三昧火
𮌎出自焚  所有设利罗  其数不可计
天龙及人王  争分各起塔

于是力士持炬阇维火即殄灭如是再三终不能烧迦叶告言大圣宝棺三界之火所不能烧何况汝力而能烧耶于是如来𮌎中三昧之火随声而發迸出棺外渐渐茶毗经于七日言设利罗者亦云舍利此云身骨茶毗既了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具有五色其数无量帝释得右边一牙及舍利天上起塔八大国王均分得之各还本国立塔供养尚余亦谓塔炭塔以永供养

后有阿育王  分布成金塔  数八万四千
遍安一天下

八大国王共分舍利阿阇世王得八万四千以金函盛作百岁灯藏恒河中阿育王经云世尊入城乞食见二童子弄土为戏见佛欢喜以土名𪎊奉佛發愿使我将来盖于天地广设供养以是因缘至佛灭后一百年后作转轮王名曰阿育统阎浮提因于嫉妬杀八万四千宫人后于城外造立地狱治诸罪人于是消散比丘化王王即信悟问比丘言杀八万四千宫人罪可得赎不道人言各为人起一塔下著舍利当得脱罪耳王即寻觅舍利见灯尚明舍利既出灯亦尽灭王怪而问莲华比丘答云阿阇世王裁量灯油至取舍利乃灭又问道人何处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掩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王即依言作八万四千金银琉璃颇黎箧盛佛舍利又作八万四千宝瓶复盛此箧又备无量百千供养之具𠡠诸鬼神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满一亿家者起塔一座今此东土洛阳彭城扶风蜀郡临淄及高丽地定安金刚山皆有塔焉并有神异又阿育王敬重三宝以阎浮提地并属三宝是以阎浮提地如芥子许无非三宝地分也

尊者大饮光  受佛僧伽棃  今入鸡足山
以待弥勒尊

饮光梵云迦叶也传灯录云佛告迦叶吾有正法眼藏分付于汝汝可流布无令断绝仍授金缕僧伽棃衣入鸡足山其山乃合藏身候弥勒佛下生传付也弥勒正云梅怛丽此云慈氏以世世修慈故

侍者庆喜尊  受佛法宝藏  与一千罗汉
结集流于世

庆喜梵云阿难佛既入灭欲色诸天共诣大迦叶所作礼白言佛日既没法灯欲灭当以大慈建立佛法福利众生时大迦叶受诸天请欲集法藏抡选无学千人就七叶岩而阿难结未尽故不听预会又迦叶以六罪责之一听女人出家使佛正法减五百岁二佛示脊痛须水不给三佛告以修其神足默然不应四践佛僧伽棃五示诸女人佛阴藏相六前结未尽尔时阿难闻是语入金刚定破一切烦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乃于是夜由门钥孔入迦叶手摩其顶曰我故为汝令速得道汝无恨耳阿难升座众有三疑一疑佛还起坐二疑他方佛至三疑阿难成佛尔时阿难唱言如是我闻三疑顿息于是从初至末四十余年所说法藏皆悉结集无孑遗者

继有三七圣  及余诸应真  造论释其义
转次广宣扬

饮光庆喜结藏流世既入灭商那和修等二十一圣相继弘通利乐群品诸圣事实文烦不录略标其名及传灯年数耳一迦叶传灯四十五年二阿难传灯三十七年三商那和修传灯六十二年四优波鞠多传灯六十五年五提多迦传灯四十九年六弥遮迦传灯五十五年七佛䭾难提传灯五十五年八佛驮蜜多传灯四十八年九脇尊者传灯四十五年作大毗婆娑论摧破邪计扶树正宗更振玄风十富那夜奢传灯六十年十一马鸣大士传灯五十六年造起信论重兴正法十二迦毗摩罗传灯五十八年十三龙树大士传灯五十七年初为梵志后信佛教得鼻根净入大海中齅华严经出来流布又说大智度论以释般若经十四迦那提婆传灯五十一年十五罗睺罗多传灯四十八年十六僧伽难提传灯三十九年十七僧伽耶舍传灯六十一年十八鸠摩罗䭾传灯三十四年十九阇夜多传灯五十二年二十婆须槃头传灯四十三年二十一摩那罗传灯四十八年二十二勒那传灯四十四年二十三师子尊者传灯五十年已上诸圣皆受佛𠡠相继为祖弘法利生逮乎勒那谓师子预谶曰吾灭五十年后当有难起婴在汝身至时罽宾国王果灭佛法至尊者前曰师得蕴空不已得蕴空曰离生死不已离生死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剑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臂亦堕七日而𣧩此乃佛灭后一千二百八年也此后继有四圣一名婆舍斯多二名不如蜜多三名般若多罗四名菩提达摩如是四圣虽非佛之所记而相承传明续佛慧命福利无穷俱是非常人也何以知然昔达摩始至此方梁武帝问志公法师云是何人耶对曰斯乃观音大士传佛心印故自西而来又有处云般若多罗尊者大势至菩萨幻有也(云云)余之二圣例可知尔噫达摩九年面壁神光一谒而传心自此承而续𦦨者不可胜数若非极圣之示迹焉能至于此也如欲委详历代诸圣本末及正脉傍传诸师宗派者请寻传灯录

释氏会要云至如来灭后四百年时健䭾罗国迦尼色迦王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诸师部执不同王用深疑问脇尊者曰何故尔耶应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师资异论各据闻见王闻斯语甚自感伤乃谓尊者曰愿师具释三藏以决群疑尊者曰然王即宣令广集圣贤白诸僧曰具三明备六通内穷三藏外达五明者住不在此位者退自余各还住者五百于是诸圣先造邬波弟钥论释素怛览藏次造毗奈耶毗婆娑论释毗奈耶藏后造阿毗达摩毗婆娑论释阿毗达摩藏凡三百万颂九百六十万言备释三藏莫不穷其枝叶究其浅深大义重明微言再显广演流布后进赖焉

释迦如来行迹颂卷上


校注

把疑抱 及一作五 讨疑计 捷疑健 割疑刈次同 证疑登 *惮疑弹(*印ノ字ハ本文ト异ナルカ[○@编] 念疑言 当疑常 也疑陀
[A1] 壸【CB】壶【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敛【CB】歛【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帀【CB】巿【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采【CB】釆【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剌【CB】刺【卍续】
[A36] 己【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但【CB】伹【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但【CB】伹【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己【CB】巳【卍续】
[A60] 己【CB】巳【卍续】
[A61] 但【CB】伹【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坦【CB】坥【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己【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A78] 已【CB】巳【卍续】
[A79] 己【CB】巳【卍续】
[A80] 已【CB】巳【卍续】
[A81] 已【CB】巳【卍续】
[A82] 已【CB】巳【卍续】
[A83] 已【CB】巳【卍续】
[A84] 已【CB】巳【卍续】
[A85] 已【CB】巳【卍续】
[A86]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释迦如来行迹颂(卷1)
关闭
释迦如来行迹颂(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