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僧传抄目次

  • 名僧传目录
    • 祇洹寺求那䟦陀
    • 偽秦长安官寺释道安
    • 晋江陵长沙寺释昙翼
    • 晋始宁保山竺法义
    • 齐上虞城山寺释僧行
    • 晋江陵长沙寺释法遇
    • 偽秦长安释道恒
    • 三乘渐解实相事
    • 无神我事
    • 宋长乐寺释觉世
    • 宋庄严寺释昙斌
    • 宋庄严寺释昙济
    • 礼法事
    • 宋道场寺佛駄跋陀
    • 宋定林寺昙摩蜜多
    • 宋宗照寺僧伽罗多哆
    • 偽魏炖煌释道韶
    • 偽魏长安大寺释僧印
    • 宋中兴寺释慧揽
    • 晋永兴龙山大寺纳衣
    • 宋寻阳释慧通
    • 宋欣平龙华寺释道汪
    • 晋寻阳庐山陵云寺释慧永
    • 晋长安太后寺释慧精
    • 晋山阴显义寺竺法纯
    • 宋寻阳庐山竺慧庆
    • 宋瓦官寺释慧果
    • 宋江陵释慧海
    • 宋城都香积寺释道法
    • 宋欣平慈氏寺释僧业
    • 齐山阴天柱等释法慧
    • 晋吴通玄寺释僧表
    • 宋枳园寺释智严
    • 宋道场寺释宝云
    • 宋齐昌寺释法盛
    • 宋瓦官寺释僧供
    • 宋龙华寺释道矫
    • 齐安乐寺释昙副
    • 释法祥
    • (附)名僧传说处

名僧传抄目次(终)

名僧传目录

  • 名僧传第一(外国法师一)
    • 汉雒阳兰台寺竺迦摄摩腾一
    • 汉雒阳兰台寺竺法兰二
    • 汉雒阳支楼柯谶三
    • 汉雒阳安世高四
    • 吴建初寺康僧会五
    • 晋长安青门外寺竺法护六
    • 晋建初寺白尸梨蜜七
    • 晋豫章山康僧渊八
  • 名僧传第二(外国法师二)
    • 偽秦逍遥园佛陀邪舍一
    • 偽秦逍遥园鸠摩罗耆婆二
    • 偽秦西河昙无忏三
  • 名僧传第三(外国法师三)
    • 王卫军寺僧伽提婆一
    • 偽秦昙摩难提二
    • 偽秦僧伽䟦澄三
    • 祇洹寺求那䟦摩四
    • 许冈寺僧伽䟦摩五
    • 中兴寺求那䟦陀六
  • 名僧传第四(神通弘教外国法师四)
    • 竺佛图澄
  • 名僧传第五(高行上中国法师一)
    • 晋仓垣水南寺朱仕行一
    • 偽秦长安官寺释道安二
  • 名僧传第六(高行中中国法师第二)
    • 偽秦飞龙山释僧光一
    • 偽秦飞龙山竺道护二
    • 偽赵长安竺道进三
    • 偽赵炖煌竺法乘四
    • 晋江陵上东寺竺僧辅五
    • 偽秦劳阳释法和六
    • 偽秦中山康法朗七
    • 晋江陵长沙寺释昙翼八
    • 宋江陵竹林寺释昙从九
    • 偽魏释玄高十
  • 名僧传第七(高行下中国法师第三)
    • 宋余杭方显寺僧詅一
    • 宋江陵辛寺昙鉴二
    • 偽魏昙弘三
    • 宋道场寺僧馥四
    • 宋祇洹寺僧苞五
    • 宋南林寺法业六
    • 宋新安寺法瑶七
    • 宋彭城晋山寺僧籥八
    • 齐灵根寺玄畅九
    • 齐定林上寺僧远十
    • 齐定林上寺僧柔十一
    • 齐山阴城傍寺惠基十二
  • 名僧传第八(隐道上中国法师四)
    • 晋长安山寺于法兰一
    • 晋长安城西寺帛法祖二
    • 晋剡东仰山寺竺法深三
    • 晋剡白山灵鹫寺于法开四
    • 晋剡石城山寺支道林五
    • 晋于替青山寺竺道旷六
    • 晋酒泉山寺帛法作七
    • 晋吴虎东山竺道一八
    • 晋会稽山寺竺法仰九
    • 晋剡东仰山寺竺法友十
    • 晋长沙麓山寺释法崇十一
    • 晋剡东仰山寺竺法蕰十二
    • 晋剡东仰山寺康法式十三
    • 晋奉高琨瑞山寺竺僧朗十四
    • 晋剡山于道邃十五
    • 晋始宁保山竺法义十六
  • 名僧传第九(隐道中中国法师五)
    • 晋寻阳庐山释惠远传
  • 名僧传第十(隐道下中国法师六)
    • 晋故章崐山支昙谛一
    • 晋吴虎丘东竺道宝二
    • 晋蜀郡龙渊寺惠持三
    • 偽秦京兆商洛山道整四
    • 偽秦覆舟山道立五
    • 晋江夏五层寺法愍六
    • 晋奉高太山寺僧敦七
    • 晋寻阳庐山东寺昙邕八
    • 晋寻阳庐山东寺昙恒九
    • 宋寻阳庐山西寺道生十
    • 宋会稽若邪山悬雷寺道敬十一
    • 宋始兴灵化山寺僧宗十二
    • 宋钟山定林下寺僧镜十三
    • 宋钟山草堂寺僧拔十四
    • 齐钟山药王寺法整十五
    • 齐上虞城山寺僧行十六
  • 名僧传第十一(中国法师七)
    • 晋高邑竺法雅一
    • 晋淮阳支孝龙二
    • 晋瓦官寺竺僧敷三
    • 晋瓦官寺竺法汰四
    • 晋江陵上明寺释昙微五
    • 晋江陵长沙寺释法遇六
    • 晋河内释惠超七
    • 晋彭城郡竺道融八
    • 晋吴郡台寺释道祖九
    • 晋蜀郡龙渊寺释惠严十
    • 晋江陵长沙寺释僧卫十一
  • 名僧传第十二(中国法师八)
    • 偽秦长安大寺释僧[((素-糸)*力)/石]
    • 偽秦长安释僧叡二
    • 偽秦长安大寺释景影三
    • 偽秦长安释僧肇四
    • 偽秦长安释道恒五
  • 名僧传第十三(中国法师九)
    • 宋城都广平寺释僧恭一
    • 宋瓦官寺释法和二
    • 宋彭城寺释僧弼三
    • 宋东阿释惠静四
    • 宋乌衣寺释惠叡五
    • 宋东安寺释惠严六
    • 宋道场寺释惠观七
    • 宋祇洹寺释惠义八
    • 宋广平长乐寺释道訚九
    • 宋寻阳庐山释昙诜十
  • 名僧传第十四(中国法师十)
    • 宋江陵瑟杷寺惠彻一
    • 宋祇洹寺僧睿二
    • 宋龙光寺宝林三
    • 宋淮南中寺释昙无成四
    • 宋栖玄寺释惠耀五
    • 宋吴虎丘山释道施六
    • 宋中兴寺释惠定七
    • 宋天竺寺释弘
    • 宋谢寺释昙无达九
    • 宋淮南中寺释昙因十
    • 比多宝寺释静林十一
    • 宋长干寺释道景十二
    • 宋灵味寺释僧合十三
    • 宋庄严寺释僧璩十四
    • 舟杨释梵敏十五
    • 宋中兴寺释道温十六
    • 宋中兴寺释僧嵩十七
    • 宋多宝寺释道亮十八
    • 宋天保寺释惠整十九
    • 宋寿阳东山寺释僧导二十
    • 宋江陵上明寺释惠庄二十一
  • 名僧传第十五(中国法师十一)
    • 宋广陵永福寺惠因一
    • 宋东莞竺僧度二
    • 宋宗熈寺昙瑶三
    • 宋会稽天柱山惠静四
    • 宋山阴若邪山道猷五
    • 治城寺惠琳六
    • 宋新安寺道猷七
    • 宋东安寺道猛八
    • 宋长乐寺觉世九
  • 名僧传第十六(中国法师十二)
    • 宋中兴寺智斌一
    • 宋灵基寺僧瑾二
    • 宋庄严寺昙斌三
    • 宋何园寺惠高四
    • 宋庄严寺昙济五
    • 宋治城寺惠通六
    • 宋东安寺法智七
    • 宋龙光寺法宝八
    • 宋谢寺僧度九
    • 宋中兴寺僧庆十
    • 宋灵基寺道爱十一
    • 宋天竺寺昙渊十二
  • 名僧传第十七(中国法师十三)
    • 齐新安寺昙度一
    • 偽魏僧渊二
    • 齐庄严寺道惠三
    • 齐高座寺僧成四
    • 齐瓦官寺惠智五
    • 齐天保寺道盛六
    • 齐湘宫寺法鲜七
    • 齐中兴寺僧念八
    • 齐中兴寺道文九
    • 齐草堂寺惠熈十
    • 齐多宝寺弘苑十一
    • 齐长乐寺僧周十二
    • 齐灵基寺智林十三
    • 偽魏法度十四
    • 齐灵基寺昙识十五
    • 齐建元寺惠原十六
    • 齐中兴寺僧钟十七
    • 齐药王寺昙迁十八
    • 齐中兴寺僧表十九
    • 齐灵基寺法湲二十
    • 齐北多宝寺惠隆二十一
    • 齐谢寺惠次二十二
    • 齐何薗寺惠隆二十三
    • 偽魏智诞二十四
    • 齐灵基寺僧修二十五
    • 齐谢寺僧最二十六
    • 齐南海三藏寺昙通二十七
    • 齐庄严寺玄趣二十八
    • 齐大昌寺僧宗二十九
    • 偽魏惠记三十
    • 齐中寺法安三十一
    • 齐庄严寺僧达三十二
    • 偽魏道登三十三
    • 齐弥陀寺僧显三十四
    • 齐灵根寺法常三十五
    • 齐中兴寺僧印三十六
    • 齐福寺敏达三十七
    • 齐庄严寺僧宝三十八
  • 名僧传第十八(律师)
    • 宋寿阳石㵎寺卑摩罗叉一
    • 宋长安大寺昙摩流支二
    • 宋江陵辛寺惠猷三
    • 宋吴闲居寺僧业四
    • 宋广陵长乐寺惠询五
    • 宋汴泗道俨六
    • 宋吴闲居寺惠光七
    • 宋江陵枇杷寺僧隐八
    • 宋北法轮寺道远九
    • 宋江陵上明寺成具十
    • 宋闲心寺道荣十一
    • 宋凉洲公府寺法香十二
    • 宋凉洲法力十三
    • 齐瓦官禅房超度十四
    • 齐长干寺法颕十五
    • 宋蜀郡灵建寺法琳十六
    • 齐定林下寺道嵩十七
    • 齐天保寺惠文十八
    • 齐闲心寺僧祐十九
    • 齐安乐寺智称二十
  • 名僧传第十九(外国禅师上)
    • 晋长安大寺弗若多罗一
    • 晋西海跋摩瞿沙二
    • 宋西梁洲智山三
    • 宋高昌摩腾掘帝四
    • 宋道场寺佛駄跋陀五
    • 宋江陵辛寺昙摩耶舍六
    • 宋定林寺昙摩蜜多七
    • 宋建康僧伽达多八
    • 宋道林寺畺良耶舍九
    • 宋宗熈寺僧伽罗多哆十
  • 名僧传第二十(中国禅师下)
    • 晋中山郡柳泉山释令诏一
    • 晋剡石城山帛僧光二
    • 晋始丰赤城山竺昙猷三
    • 晋凉洲惠绍四
    • 晋彭城钟寺法相五
    • 晋始丰赤城山支昙兰六
    • 晋长安大后寺智通七
    • 宋会稽石室静度八
    • 偽魏炖煌道韶九
    • 宋南林寺惠始十
    • 宋凉洲法成十一
    • 宋枳园寺道恭十二
    • 宋枳园寺僧咨十三
    • 宋酒泉惠全十四
    • 宋建康昙泓十五
    • 偽魏长安大寺僧印十六
    • 宋中兴寺惠榄十七
    • 宋欣平龙华寺智寅十八
    • 宋庄严寺僧谦十九
    • 宋灵根寺道忠二十
    • 宋江陵长沙寺法期二十一
    • 宋欣平龙华寺昙智二十二
    • 宋灵根寺惠印二十三
    • 宋城都安乐寺普恒二十四
    • 齐栖静寺僧审二十五
    • 齐招提寺法隐二十六
    • 齐武昌头陀寺法悟二十七
    • 齐灵根寺惠晖二十八
    • 齐龙华寺昙超二十九
    • 齐安固新兴寺道果三十
  • 名僧传第二十一(神力)
    • 晋雒阳满水寺耆域一
    • 晋雒阳般鵄山楗陀勒二
    • 晋南海罗浮山单道开三
    • 晋雒阳常山竺佛调四
    • 晋𣕾阳楼至山诃罗竭五
    • 晋襄阳羊舛于寺竺法惠六
    • 晋永兴龙山大寺纳衣七
    • 晋南海罗浮山沙门八
    • 宋雒阳释昙始九
    • 宋延贤寺杯渡十
    • 宋梁洲释智整十一
    • 宋高昌释法朗十二
    • 齐江陵长沙寺释惠远十三
    • 宋寻阳释惠通十四
    • 齐江陵陟𡵟寺释僧惠十五
  • 名僧传第二十二(兼学苦节第一)
    • 晋寻阳庐山西寺惠永一
    • 宋宁蜀江阳寺普明二
    • 宋欣平龙华寺道汪三
    • 宋道场寺法庄四
    • 宋谢寺僧开五
    • 宋彭城寺惠琳六
    • 宋天保寺僧兰七
    • 齐普弘寺惠温八
    • 齐道林寺僧隆九
    • 齐兴皇寺惠坚十
    • 齐西安寺僧侯十一
    • 齐草堂寺法绍十二
    • 齐灵曜寺僧全十三
    • 齐灵根寺惠豫十四
    • 齐奉城寺僧护十五
    • 齐长干寺玄畅十六
    • 齐新安寺玄运十七
    • 齐彭城静林法迁十八
    • 齐建元寺僧嵩十九
    • 齐临沂摄山法度二十
    • 齐江陵四层寺惠敞二十一
  • 名僧传第二十三(感通苦节第二)
    • 晋洛阳康法持一
    • 晋江左释僧显二
    • 晋河北帛法桥三
    • 晋剡支昙嶷四
    • 晋寻阳庐山陵云寺释惠永五
    • 晋信安释昙彼六
    • 晋长安太后寺释惠精七
    • 晋长安释惠搜八
    • 晋钟山竺昙盖九
    • 晋寻阳释僧济十
    • 晋河阴白马寺释昙邃十一
    • 晋寻阳庐山释僧融十二
    • 晋瓦官寺支法乾十三
    • 晋山阴显义寺竺法纯十四
    • 宋盐官若常山石室释僧秀十五
    • 宋建康释惠简十六
    • 宋南磵寺释道固十七
    • 宋谢寺释僧弘十八
    • 宋寻阳庐山竺惠庆十九
    • 宋瓦官寺释慧果二十
  • 名僧传第二十四(遗身苦节三)
    • 晋罗江霍山僧群一
    • 晋河北昙
    • 宋长安寒山僧周三
    • 宋高昌法迎四
    • 宋邺廷尉寺僧富五
    • 偽秦法羽六
    • 宋临川招提寺惠绍七
    • 宋寻阳庐山僧瑜八
    • 宋北竹林寺惠盖九
    • 宋江陵道海十
    • 宋城都义兴寺僧庆十一
    • 宋城都三宝寺僧生十二
    • 宋城都武担寺弘济十三
    • 宋城都香积寺道法十四
    • 宋欣平慈氏寺僧业十五
    • 齐垄西记城寺法光十六
    • 齐交洲仙山寺昙弘十七
    • 齐金刚寺法纻十八
    • 宋晋寿建元寺弘愿十九
  • 名僧传第二十五(〔宋〕索苦节第四)
    • 晋上虞徐山昙隆一
    • 治城寺僧法二
    • 晋武当山普施三
    • 晋于替法恒四
    • 宋东安寺法恭五
    • 宋始丰曝布山僧从六
    • 宋寻阳庐山陵云寺惠安七
    • 宋剡法华台法宗八
    • 宋天保寺玄敦九
    • 宋西凉洲法进传十
    • 宋招提寺惠标十一
    • 宋灵曜寺智玄十二
    • 宋彭城寺僧䨱十三
    • 宋庄严寺僧懿十四
    • 宋招提寺惠宏十五
    • 宋灵基寺道毗十六
    • 宋新安寺惠辨十七
    • 宋庄严寺惠忠十八
    • 齐吴闲心寺法训十九
    • 齐兴福寺僧高二十
    • 齐中僧盛二十一
    • 齐高座寺惠进二十二
    • 齐灵曜寺志道二十三
    • 齐龙华寺僧念二十四
    • 齐瓦官寺法纤二十五
    • 齐定林上寺超弁二十六
    • 齐高昌僧遵二十七
    • 齐灵基寺法明二十八
    • 齐祇洹寺僧志二十九
    • 齐祗洹寺惠志三十
    • 齐庄严寺惠演三十一
    • 齐高昌仙窟寺法惠三十二
    • 齐正胜寺法愿三十三
    • 齐山阴天柱寺法惠三十四
    • 齐欣平等法定三十五
    • 齐欣平龙华寺法卫三十六
  • 名僧传第二十六(寻法出经苦节六)
    • 晋长安竺佛念一
    • 晋道场寺法显二
    • 晋东安寺竺法维三
    • 晋吴通玄寺僧表四
    • 宋枳园寺智严五
    • 宋道场寺宝云六
    • 宋定林上寺智猛七
    • 宋黄龙法勇八
    • 宋高昌道普九
    • 宋齐昌寺法盛十
    • 齐定林上寺法献十一
  • 名僧传第二十七(造经像苦节六)
    • 晋吴绍灵寺惠护一
    • 晋山阴嘉祥寺惠虔二
    • 宋瓦官寺僧供三
    • 宋吴虎丘山僧诠四
    • 宋彭城寺僧钟五
    • 宋瓦官寺僧杨六
    • 宋江陵鹿山寺僧亮七
    • 宋安乐寺道静八
    • 宋谢寺僧昌九
    • 宋龙华寺道矫十
    • 齐安乐寺昙副十一
  • 名僧传第二十八(造塔寺苦节七)
    • 晋安乐寺僧受一
    • 晋瓦官寺惠力二
    • 晋武陵平山惠原三
    • 晋建初寺昙爽四
    • 晋长干寺惠达五
    • 宋白马寺惠光六
    • 宋武陵显宋寺慈钦七
    • 宋始兴虎丘山僧律八
    • 宋城都费寺法智九
    • 宋广陵灵鹫寺净开十
    • 宋宜昌闲居寺昙兰十一
    • 宋延贤寺法意十二
    • 宋江陵多宝寺僧运十三
    • 宋定林下寺僧鉴十四
    • 宋吴县南寺僧智十五
    • 宋江陵长沙寺法翼十六
    • 宋长干寺智爱十七
    • 宋灵曜寺法意十八
    • 宋谢寺僧瞿十九
    • 宋番禺祇洹寺法献二十
    • 宋祇洹寺惠敬二十一
  • 名僧传第二十九(导师)
    • 宋祇洹寺道照一
    • 宋长干寺昙颕二
    • 宋瓦官寺惠璩三
    • 宋灵味寺僧意四
    • 宋灵味寺昙宋五
    • 宋中寺昙光六
    • 宋兴福寺惠芬七
    • 宋祇洹寺惠明八
    • 齐齐福寺道儒九
    • 齐瓦官寺惠重十
    • 齐闲心寺僧憙十一
    • 齐瓦官寺法觉十二
    • 齐齐隆寺法镜十三
  • 名僧传第三十(经师)
    • 晋建初寺昙药一
    • 晋祇洹寺法平二
    • 晋祇洹寺法等三
    • 宋白马寺超明四
    • 宋白马寺明惠五
    • 宋白马寺僧饶六
    • 宋安乐寺道惠七
    • 宋谢寺智宋八
    • 宋新安寺道综九
    • 宋乌衣寺昙迁十
    • 宋道场寺法畅十一
    • 宋瓦官寺道琰十二
    • 齐东安寺昙智十三
    • 齐安乐寺僧弁十四
    • 齐宁蜀龙渊寺昙冯十五
    • 齐中寺僧琮十六
    • 齐北多宝寺惠忍十七
No. 1523

名僧传抄

名僧传第三

求那䟦陀(梁言功德贤也)

中天竺人也少传五明天文书筭医方呪术甬盈虗世间术业多所究竟而志力坚明偏习方等以外典杂事弊释氏乃遁游师子国依师入道专情学务辞小习大世号之为摩诃乘焉师欲试之命就暗室操取经匣即得华严大品师曰大乘于汝乃有重缘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若专外道虽还无益若归依三宝则长得奉见父感至言遂乖邪崇正顷之功德贤乃奉送资供求向东方因随舶泛海元嘉十二年春始至广洲憩云峰山立寺以山为名刺史车朗表闻宋文帝遣使迎接其年冬至京师勅住祇洹寺遥入宫台传译意好欣然若故旧帝甚敬异之琅邪颜延之宕才硕学束带诣门于是京邑道俗车盖相望城谯王义宣置师事焉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初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又于东安寺出法鼓经二卷出相续解脱经二卷第一义五相略一卷后于舟杨郡译出胜鬘经一卷又于道场寺出央掘四卷楞伽经四卷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译惠观执笔辨章文义妙会先元嘉二十三年谯王镇荆洲请与俱行安憩辛寺更立殿房即于寺内出无忧王经一卷八吉祥经一卷过去现在因果四卷无量寿一卷泥洹一卷凡十三部合七十三卷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而䟦陀自忖未善汉语愧难积旬即旦夕礼忏请乞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邪䟦陀具以事对答曰不痛壑然便觉心神喜悦旦起言义皆备领汉语于是就讲弟子法勇传译僧念为都讲虽因译人而玄解往复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恠梦䟦陀答以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而二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䟦陀颜容忧惨而未及發言谯王问其故䟦陀陈争垦切乃流涕而出曰必无所翼贫道不容扈从义宣问曰法师何故谓弟子举事不成答曰大王名义宣当以义济今兴兵犯从非义也何以能克义宣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过江洲咸质质问曰法师观弟子军容何如答曰犹如聚墨耳梁山之败火榄转迫去岸悬远𠜁无济理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卭竹杖投身江中水裁至滕以杖刾水水深流驶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怳忽之间觉行十余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宾童子覧不见举身毛竖方知神力焉时王玄谟督军梁山孝武𠡠军中得摩诃乘善加料理驿信送台俄而寻得令舸送还都孝武即时引见顾问委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䟦陀对曰既染觉戾分为今得接见重荷生造𠡠问置谁为贼答曰出家之人不豫戎事然张畅宗灵秀等并是駈逼贫道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孝武曰无所惧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给以人乘初䟦陀在荆洲十载每与谯王书疏无不记录及军败简检无片言及军事者孝武明其托谨益加礼遇后因闲谈聊戏问曰念丞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从陛下乞愿为丞相三年烧香帝凄然动容义而许焉及中兴寺成勅令移住令开三间房后于东府䜩会王公毕集𠡠见䟦陀时未及净𩬊白首皓然孝武遥望顾语尚书谢庄曰摩诃乘聪明机解但老期已至朕试问之必悟人意䟦陀上阶因迎谓之摩诃乘不负远来之意但有一在即应声答曰贫道远归帝京垂四十年天恩隆遇衔块罔极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机辨𠡠近御座举朝屡目焉后于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輙有推户而唤视不见人众屡厌梦䟦陀烧香呪曰汝宿缘居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为汝等居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居随所安既而道俗十余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大明七年天下亢旱祈祷山川累日无验孝武请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无効不须相见䟦陀答曰仰凭三宝陛下天威翼必降泽如其不获不复重见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而诵经密加秘呪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车盖日在桑榆风震云合即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贺𠡠见慰劳嚫施相续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常执持香炉未甞辍手每食竟輙分食飞鸟集手取食至明帝之世礼供弥盛到泰始四年正月觉体不平便豫与明帝公卿告辞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云见天华圣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五明帝深加痛惜慰赙甚厚公卿会葬众备焉又续有求那毗地中天竺人聪瞻有记诵经十余万言兼解阴阳道术以齐建元中来至住毗舍离寺永明十年译出十二因缘颀湏达长者经造正观寺(云云)

名僧传第五

道安

本姓卫诸偽秦书并云常山扶柳人也□□孩稚而家婴世祸外兄孔氏鞠养之年七岁便解者音读书五经文义稍已通达迄于志学邪好佛道年十八乃出家性甚聪敏□□又別立禅房以栖静胜果竹成列华药布满名曰檀溪寺符坚遣使送外国金薄倚像高七尺一躯金坐像一躯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张每讲席一建振發采纲领玄宗开张慧目理思怀道之士皆负书而至时年五十二矣□□甞与弟子法遇等以人于弥勒像前立誓愿同生兜率□□偽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来求寄憩形色萧猥服章垢悴以房舍迮狭安置讲堂中中宵有起者见讲堂不开而于窓间跃出维那白安安呼共语何事来此希告以实答曰不敢相欺为法师来耳安曰我罪根深浅讵可遇度耶答曰法师罪甚不多易为功德安曰何方自励可得免度故应浴僧浴僧未若浴罗汉功德至重也安曰浴僧力所能办罗汉何由可致荣其具能相为致之安曰已降屈相能微见神力开悟众心此僧即举手仰拨天西北端重霄既褰见天宫伎乐阖寺道俗无不必睹久乃㧑之泯然还合复还讲堂因入澡灌中儵尔在外于是辞別而去安乃大劳浴僧浴僧事讫更多煑香净诸浴室果致罗汉数十人化作寺中小儿室前共戏俄而失去闻有浴声阳物尽用安先与隐士王嘉同在城内以其年二月八日中食毕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嘉曰知所言并前去吾有小责未了不得俱嘉別安初无疾欲然而化春秋七十二葬五级寺中□□安甞与嘉及弟子法遇等于弥勒佛前共立誓愿愿生兜率及姚苌之得长安也嘉故在城门阶户席皆璩旧物岩见怆然而悲纵恨其独与璩狎并愱其风望恐为人所辅恶而害之泰元十六年造弥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桓玄为之颂

名僧传第六

昙翼

本姓姚生羌土中年十六师事道安辞大乘弥精三藏才识明㑺虽不逮安而节行清苦门人莫竞晋长沙大守荆洲胜舍钦安风德欲远相迎请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寺主安顾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归宗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也贞锡南佂至即缔构一年功毕名长沙寺后游盖部刺史毛璩一遇相重便饷米千斛为设中食饭内得一粒糓即择取先啖璩叹曰此沙门岂弃人供养者邪遂厚加赠遗寻归荆洲及丘贼入境抄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又于上明造东寺后还长沙寺复加开祐造大塔并丈六金像未有舍利祈请累年忽尔而得即集僧尼五百人烧香赞唱请一钵水以泛舍利舍利右旋五色光耀清彻满室因往巳陵君山伐木山海经谓濶廷山者也上有幽穴潜通吴之苞山山既神异行者惮之上人说桓玄闻山有白雉兔乃往求之迷路累日望船甚近而不得至翼至见白蛇数十断道翼为说法蛇乃避路夜得梦云林木是所惜既营佛塔輙给但莫命部曲非法取也人力皆是借倩遂有所窃至江陵翼杖巳上秗木未取为军人御夺改先小塔更立大塔又铸丈六金像先契二匠便设大会愿无鲠妨四辈闻知皆乐随憙所获铜𩿊过足周用因以所余更造灵仪香七尺翼德被䧅服学徒归凑每叹寺足众僧形像尚少甞闻阿育王多造佛像随缘流布而独不至此岂非精诚未诣邪于是弥致恳恻永和十九年二月八日夜忽有像现城北身光照夜明若晨曦阖洲惊远近云集时白马寺遣迎百人展力折不能动翼曰此必阿育王像当往长沙寺非强力所能移佥曰请効甚验翼乃稽首致敬命弟子擎捧裁有五人飃然轻举四众推伏请问其故翼笑曰昔有诚愿推理谓尔后耳罽宾禅师僧伽难陁从蜀下入寺礼拜云是外国像寻覔铭题佛光果有胡书读曰阿育王造也年八十二照中卒(云云)

名僧传第八

竺法义

沙门昙宗寺记云惠义不知何许人年九岁遇竺法深法义问曰仁利是君子所行孔丘何故罕言深答曰缘物尠能行故希言之耳年十三伏膺道门修治戒行标秀之称与日而升好大乘学尤精法华住瓦官寺王导孔敷并通风契后居始宁之保山徒众四十余人皆是高胜道士领会玄微四时不替咸安二年遇笃病针石不差唯专念观世音久忽梦一沙门出其膓胃去其垢疾清水洗濯还内肠中既窹豁然顿愈晋孝武即位以其名德延出京华常所师咨供给甚厚春秋七十四太元五年卒帝以钱十万买新亭岗为墓起塔三层时有释普随释惠鉴升卒中居于临海并有德素(云云)

名僧传第十

和上讳僧行

本姓支会稽山阴人年十三出家为基法师弟子住城傍寺每曰神仙之道终有迁坠玄儒之教不能出俗陶莹心神开發慧悟莫先乎释氏乃披经问道威仪弘备常惜寸阴和上同学僧悝擅名东夏与和上影响惠基共弘至教悝山阴人体度弘泰风味宕远基每曰能光益风化唯行悝而和上以人间諠动乃移住法华寺自非法事足不下山永明中上虞县城山寺是蔡兴宗所立年岁稍久风范彫丧既阙总领请和上镇正乃拂衣就之于是阐扬法教开示诱施齐齐乌众等化之常悦念西方要期安养春秋五十九永明十一年卒又有同学惠通弟子僧诞(云云)

名僧传第十一

法遇

(別传云昙遇又別记云道遇也)不知何处人也少而慷慨养索自居隣豪妻之以女郡守征以为吏皆不从专慕大法投释道安为师既得沐浴玄化咨诹昧理执橾精恳禁行无𮓪钟摩顶之爱留起予之赏于是下帷就业博究深经义阳太守陈笛阮保闻风钦悦修书通好信使往还果有嚫遗晋太元二年寺荷本围襄阳与昙微昙翼远惠等下集江陵长沙法轮移轫学徒云凑听受之众常四百人有一僧于寺饮酒痴夕烧香遇罸而不遣安闻之以竹筒封一荆子手题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酒僧也我训众不勤远贻忧赐令维那系磬聚众以杖筒量香橙上行香毕出众前向筒致化化竟伏地命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起又作垂泪呜咽时境内道俗莫不叹息既而与惠远书曰吾不能率众和上隔在异域犹远垂忧吾罪深矣年六十一卒于江陵(云云)

名僧传第十二

道恒者

蓝田人年八九岁与群小儿聚沙为佛塔隐士张忠见之曰此儿有日龙二理仕官则位至公辅为道则振隆大法恨吾老矣不得见之恒少而偏孤事后母以孝闻家道清贫固穷守慎手学书读卖以供养母终服与同学道标俱有名誉及什公入境并參详译姚兴甚相赏遇谓有经国之才有勅夺恒标法服诏曰卿等体闲乐道服膺法门曒然之橾诚在可嘉但朕君临四海治急须才方欲招肥遁于山林抚陆涚于屠肆况卿等周旋谙旧朕所言尽各抱干时之能而潜独善之地此岂朕求贤之至情卿等笃化之深趣昔人云国有骥而不乘方遑遑而更索此之谓也(云云)

名僧传第十三

论曰问三乘渐解实相曰经云三乘同悟实相而得道为实相理有三耶以悟三而果三耶实相唯空而何应有三若实相理一以悟一而果三者悟一则不应成三答曰实相乃无一可得而有三缘行者悟空有浅深因行者而有三问曰若实相无一可得悟之则理尽不悟则面墻何应有浅深之异因行者而有三答曰若行人悟实相无相者要先识其相然后悟其无相以何为识相如彼生死之相因十二缘唯如来洞见因缘之始终悟生死决定相毕竟不可得如是识相非相故谓之悟实相之上者菩萨观生死十二因缘唯见其终而不识其始虽悟相非相而不识因缘之始故谓之悟实相之中者二乘之徒唯总观生死之法是因缘而有虽悟相非相不著于生死而识因缘之始终故谓之悟实相理实无二因于行者照有明暗观彼诸因缘有尽与不尽故于实相而有三乘之別问曰菩萨之与二乘既不穷因缘之始终何得称悟实相而得道答曰菩萨之与二乘虽不洞见因缘之始终而解生死是因缘而有知生死定相不可得故能不染著于生死超三界而得道(云云)

又问无神我曰经云外道妄见我名之为邪倒今明佛性即我名之为正见外道所以为邪佛性以何为正答曰外道妄见神我无常以为常非耶而何佛法以第一义空为佛性以佛为真我常住而不变非正而何问曰何故谓佛性为我答曰所以谓佛性为我者一切众生皆有成佛之真性常存之性唯自己之所宝故谓之为我问曰若外道妄见神我以为邪倒者未知众生为有神耶为无神耶无神者恐空修梵行修善造恶谁受报应答曰众生虽无常住之神而有善恶之心善恶之心为万行之主天堂地狱以心为本因果相续由斯以生故常而不存灭而不绝所谓中道者也问曰无常之神虽有善恶之心善恶之心念念不住造善恶之心既当境自灭未来之心非造善恶之主云何使未来之心横受过去之报有似甲为乙受祸冥司幽罸何其熈哉答曰难云未来之心不造过去善恶之业何得横受过去善恶之报后来难可谓發明奇唱夫报应之道不可思议十住菩萨如能髣髴岂凡夫末学所可厝且依文句忌言之也经云五道受生以心为本无常心者念念常迁我有古今之异前心不待后心而后心因前而有生死以之无穷果报以之不绝经云劫初谷种能生未来无穷之谷神无不灭心无不因推谷足以知人知人足悟无神是以经云一切诸法本因缘空无主无主之义岂非无神之明证哉

名僧传第十五

觉世

京兆人也年十二出家笃信行无嗜欲观世荣利若浮云乌学善泥洹大品立二谛义以不空假名为宗论议清辨与惠齐名其高谈玄胜以理会心商略过之少游彭城后来京甸憩长乐寺太始中多通方等经世手不执卷而思彻微眇磐疑石难莫不氷释精进勇猛三业俱勤弟子僧瑶遇酒小过戒之曰纵情殆惰醉酒饱食此皆罸性之斧也婆寒不为况复息心若能依律恳忏特恕一反若其不尔便宜远去于是门徒肃然莫不战慓四辈崇仰远人慕义春秋五十九(云云)

名僧传第十六

昙斌

本姓苏南阳人也(王巾云京兆人也)年十余出家事沙门道祎为弟子患脚疾不敢下都元嘉二年乃往江陵憩于辛寺飡听经论兼修禅律每苦潭思情未能达后于四层寺中食竟登般若台读经倦卧梦见一人白银色相好分明似是弥勒举手摩其顶曰善男子汝所疑义数论经书备已解释游方自见及窹懽憙因下京都值僧业律师在吴讲十诵即往就听事竟还都从静林法师于多宝寺诵决所疑琅耶[免*页]延之于讲座相遇谓多宝寺主宝誉曰此伧道人当为往器后就吴兴小山法瑶听泥洹胜又从南林法业受花严杂心食不求饱勤不告劳乘月读经不赴斋会法业问曰斋会嚫施足以市油何故不赴答曰形动神疲则虑不得专不得专则虽学无功

昙济

河东人也十三出家为导法师弟子住寿阳八公山东寺少有器度汪汪然仪望端肃机悟通举读成实论涅槃以夜继日未常安𥨊高谈远论以此自娱善言谑巧应对及自当师匠虗心待物动止云为莫非体度纲维正法开示未闻年始登立誉流四海天子闻风请出都邑以宋大明二年过江住中兴寺法轮移甘露洒泽四方义学异轨同到理惬物心道俗嗟仰着七宗论第一本无立宗曰如来兴世以本无佛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至于元气陶化则群像禀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谓虗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云云)

名僧传第十八

夫礼法者

外典之笃教戒律者内圣之至范杜利欲之萠绝邪狂之路使三障五盖同归道场流遁轻薄咸济仁寿岂非慈悲博大神化无方者乎自正觉善逝迦叶撰律为八十诵诵者谓常应诵持也而微言稍远大义相乖遂波握掌藏乃抄为十诵婆麤富罗抄为僧祇又弥沙塞抄为五分昙摩毱多抄为四分与迦叶维所抄合为五部是以长者梦叠已表当分之相亦犹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之类也沙门法显以义熈二年从外国还得僧祇弥沙塞律二部止获胡文未得宣译义熈九年有弗若多罗至长安与童寿共出十诵律到十二年佛陀邪舍佛共出四分律其年佛駄䟦陀又出僧祇律宋景平元年沙门佛駄什与智胜共出五分律余迦叶维一部未传中国自兹迄今法流稍广四部律律学处处成群谅足导扬前纵嗣徽后代其声业尤著者并为之传(云云)

名僧传第十九

佛駄䟦陀

(或云浮头婆駄梁言觉贤)北天竺人也九岁失父母为外家所养年十七出家师令诵经五人同业四人一月敌其一日愽覧经律精力过人笃好禅思遇境斯得雅游九次妙入八解同学僧伽达多心相赏遇同游达多闭室安禅先自念言曰无得觉我者也有顷忽见觉贤对倚弹指达多问曰何从得入答曰向往兜率见子意云无得觉我故相观耳达多方悟非凡夫人焉苦从谓问乃云得阿那含也

昙摩密多

(梁言法友)少禀道化喰味玄秘为三宝之勇卒法城之巨堑讽诵经藏坚持律部偏好禅那兼修定品心安虗静思达玄微志愿游方弘通禅悦于是泛泊来东以宋永初三年始至江陵住长沙寺旬日之中得一舍利形质虽小光色异常以钵水泛之遥渌右转乍浮乍沈[卄/(澄-豆+示)]炳焕众皆惊此神奇嗟叹盈路元嘉初来集京师住祇洹寺译普贤观经一分虗空藏观一分至十年移憩定林业远嚣动专务清寂更华寺后別禅堂师友十余并雅精业昼夜不休供施云集以十八年更译禅秘要三分五门禅经一分春秋八十元嘉十九年六月卒于寺(云云)

僧伽罗多哆

(梁言僧济)西域人也少失二亲又无兄弟师心伉节舍俗袭道夷放小欲虗心慕远不尚荣华唯以得意为贵僧伽达多见而奇之语经律通禅教人息不息笃学无倦安思三空寂观五净延促由心游戏适我宋永平二年自外国达于帝京栖宅丘林养索川岳以元嘉十年卜居钟山之阳剪开榛芜造立精舍耸刹陵云高堂架日凿㵎延流傍岩列树当时之威德故号曰宋熈禅学之众三十余人四辈供施相继不绝济不畜私财有必入众禅席常温法言不辍春秋五十有九元嘉二十七年卒(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

道韶

本姓炖煌人也少出家勤道业读诵大乘披览戒律备学诸禅头陀为事业披服弊衣或冢间而坐年过知命操节愈明每至独处山林单行兽窟遍入诸门历观生死甞夜坐树下忽雷电霹礰折树甫枝猛虎群号转石奔落韶端然不动禅嘿无异明村人献供问路泥深浅村人云不雨久方悟鬼神所为焉其日中晡又见索甲弥山舟旗竟野俄而有人来问韶曰沙门何故夺仆所住韶答曰本来相就欲以道变俗谓君是善神共求胜果不虞见恠神有恧焉韶刚正质直少长一槩独处山间三十余载时遇恶魔多类此也后于房中坐禅举身皆冷唯心下微温眷属皆悲已迁灭经四日乃起问其故自说见阎罗王投其手觉身便冷谓韶曰君今来此当案行地狱指示罪人此皆不信正法造三恶业君命尚延可教化人间韶曰世间有佛经善教犹不遵修况我常人言岂生信阎罗王曰当为君现证令人信也投右臂牵使长八寸而左手如故及起右臂果长于是精勤有倍恒日劝导道俗讲说经戒每中食輙得舍利诸有起塔者皆给与之自尔以后气力康胜复得十年年至六十余卒竹林寺释智绍昔至抱罕亲见臂有短长(云云)

僧印

姓樊氏金城榆中人释玄高弟子性腹清纯意怀笃至与之久处者未当见慢忤之色下接庸隷必出矝爱之言振䘏贫𫗪有求无逆心道聪利修大乘观所得境界为禅学之宗省削身口具持净律甞在江陵教一比丘受禅颇有所得印语之曰上坐所学应得异境若得便能随愿往生修之不果值异应即以告印印戒之曰此法乃将来美事然脱不幸大命应终此僧欣然曰由来愿生西方得应之后或有劝往兜率者此僧嗟疑良久至三更方决云定向兜率言意就卧同学起看已逝矣印昼夜诵经礼忏无癈后还长安大寺年六十余卒

惠榄

本姓成酒泉人也道行峻梁德声远振与玄高俱以寂观见崇于西土遂远游外国供养罗汉礼敬佛钵习禅于宾达摩达以元嘉四年于树上得菩萨戒本人定见弥勒云是我与汝汉地道士多發大心欲使大德宣流达摩问言何处受之答曰当于尼揵诃罗国影边受之此国去五千余里诣彼受之还授惠榄谓榄曰汝宜还东国多有利益来至于寘沙洲皆集大众从榄师受举国禅思思法忘飡闻禅学莫不师焉(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一

纳衣

本姓史不如何许人也多服纳衣或时麻衣而寒暑不易故世以服为之号故曰纳衣或曰麻衣身首疮痒不甚洗浴晋义凞中常在广陵白土[仁-二+录]讴唱引葃以自欣畅得直随以布施昼游夜伏莫知其栖息之处运力终日食不加口靡有知其之所将饵八方殊声莫不必能时高檀祗为江都令闻而恠之使史摄来应对[梿-车+康]稽古博达辨说玄儒赋诗一首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未若清虗童带索披玄丧浮游一世间苦不系舟檀遗布二十返而遣之出城便以乞路人海行里外萧然都尽不以姓名乡居语人时世莫有知者人海行于孤洲上遇一沙门求寄书与史宗云其在白披著纳衣道人是也量书船中同侣欲取看之而书著船不肯脱及至白土歘然风起飞书就宗宗接而将去人益异之竞来敬事拂衣南游憩于永兴县龙山大寺常过鱼梁鱼人将获行有屠脍纳衣意甚悯然乃入上流浴群鱼散走其潜样物类皆如此为人清达不悦荣华性用深点雅怀利益善谈玄儒洞真实相会稽谢劭魏迈之等皆笃论渊博并从其师受后同止沙门夜闻有与宗共语者颇说蓬来山事晓便不见莫知所适寻阳陶渊明记白土𡍖遇三异法师此其一也(云云)

惠通

不知所从来多见在寻阳常自称郑散骑江陵人边僧归商行至寿阳将还江陵通欲寄物于其担上僧归不肯受通强之僧归为受亦不觉重行数里別去谓僧归曰我有妇在荆州三层寺作尼名惠绪汝至彼可为相闻道我寻往也言毕忽然不见僧归至荆州具为惠绪言之结尼禅行道德人也既无此兄不解所以后至寿阳寻之不知处通后来荆州到惠绪房已死矣讯问委悉寺中知必通也由留荆洲与人行见丘墓皆识名字氏族四月八日于上明东寺齐随众僧行道于众指示人云某人经作刧如是者数人群盗一时走去于江津路值一人以马杖鞭通通曰忿归看汝家何如此人至家已烧其宅矣齐永元初就任漾求酒曰宜应远行永不复相见为谢诸知识并宜精进幼退转饮酒毕至市东墻卧地既视死矣数十日忽复于市见之市人遂视久久乃没也(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二

道汪

本姓潘长乐人也世规家训以廉约为风姿禅高秀长七尺七寸幼有不恒之识宗族固已异之少孤随叔在京师年十三投庐山远公出家研味禅律停山十余载新出诸经靡不精综大涅槃经后传江左复还京师计论大义□□费游文子雅相知爱命子姪咸师之茹蔬飡素五十余年愽综经律穷览数论兼涉外典识瞻开诱才强计辨自龙花祇洹天竺武担相思长碛诸寺缮基启刹莫不仰止高轨修禅习诵日夜无缀㟭蜀佛法由兹大盛益土有流寓之民数千余家淫祀倒见不识正道自汪至后敬挹清尘宗崇释氏者殆将本半宁蜀郡常元祖少事父母以孝深信大法元嘉二十四年卒与其友人梦云我从任法师受菩萨戒今得生兜率天为善利天子因卿语儿辈勿复祭奠刺史吴郡陆简子天相礼遇(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三

惠永

河内人也出家为竺昙现弟子现笃志直方少有清节长慕肥遁山栖养志以晋太和中于寻阳庐山北岭下创立寺庙永以北岭下尚多喧动移于南岭之上筑葺房宇搆起堂殿与烟霞交接名曰凌云精舍于是弃绝人事隐居幽岳弊衣菜食禅诵为务时有往者转闻香气芬馨流于各内永室中堂有一虎若有畏者駈令上山客去便还甚能驯伏由是道俗景仰焉永甞独下山脱而归至乌桥乌桥营主饮酒大醉乘马当道终不相过日转逼暮求请不从振锡向马马惊反掷营主落地顿仆不能即起马僻易入草明旦营主入山忏谢谓永使神力永曰贫道体君饮酒初不相恠以常扣锡遂至于斯苦审有此改当是戒神见护耳永性谦恭精苦虽遇疾病而长齐不癈春秋八十三晋泰元五年卒(云云)

惠精

又名昙戒本姓卓南阳人晋外兵郎𣘐阳令潜之弟也幼而家贫无衣著不得从师友负薪炙火披玩六籍后闻于法道讲放光经借衣听焉告其兄曰始悟儒浅近道教虗旷不能复驰骋方内政欲自放人外耳潜曰诚复人各有心何能独善其志年十九投释道安安津为同学甚相知敬游方请业数四年中忽请安曰世间之苦难可大堪百年俄顷复不待人虽苦之速德行为先精学足以导心今就行道去安曰兼之为胜如不能兼各从其志吾助尔憙诵经五十万言礼佛为业时禅法未传依经独坐晋临川王雅相礼待资给四事后与安同憩长安太后寺安平后隆安中疾病口诵弥勒未甞懈息弟子智生侍疾问曰何不愿生西方而专呼弥勒答曰吾等道安八人先發誓愿愿生兜率面见弥勒道愿悉以先见唯吾尚存欲遂本愿语毕即有光照于身容颜更悦俄而迁化春秋七十葬于道安墓右(云云)

竺法纯者

未详何处人也住会稽山阴显义寺精进苦行游心虗寂众甚敬焉请为寺主晋元兴中为寺治墻至兰上买故屋材向暮与榜船人并屋主妪人入湖须臾风起云气四塞自念与女子同殒实寄耻辱飘霰骤疾惊浪飞奔船小水入归告观世音并经诵俄而湖中有空船横来迅疾如飞直至船侧诵念弥笃有顷至纯別加寻访船遂主无其舟诚所感如此(云云)

竺惠庆

广陵人也清心高邈识虑虗远不修世仪专笃戒行温仁贞素雅有风德柔蔬时食少长一槩涉学经律泛研禅诵诵法华十地维摩思益虽不南面称法师而理怀简表晋义熈中游步长安备浪道艺宋元喜时复入庐山求诸德胜时荆杨大水襄凌浩汗庆始达小雷景风总至同侣强力先皆入浦庆船迟重后来未及杨侯皷怒耸浪浮天庆生平计尽愿望唯佛于是诵念观世音心无异向岸上之人望见其船迊风截浪状若人牵俄顷之间安全到岸于是散落嚻磨澄心净域游处之地莫不弘道三归五戒弟子贵贱数万人举言發响如风靡草盛造经书频营法集春秋六十有二元喜二十九年卒(云云)

惠果者

豫洲人清规索履爰自童𣩘奉亲孝事师敬家贫衣食不给元喜四年负笈南游至京师住瓦官禅房簟食屡空不啖鱼肉烧香礼忏尤懃讽诵十地法华三乘方等靡不通览清声秀誉与僧据齐名果甞于清前忽见一人身著衣𢂿𣫍板致敬果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昔为此寺沙门今报为啖粪之鬼果曰昔何所名今那著𢂿答曰名不足道临出寺遇事还俗果曰为何罪过而作此鬼答曰昔作直月多请饭食以酱酢乞人法师道德幽显同敬请作功德令离此身果曰当为礼诵都有物不答曰昔有三千钱埋东房前大柿树下去时不得取愿取为功德也言讫不见果告众掘得三千为造法华经一部余物设会会后一月余日梦见此鬼自云当得更生故未能称大差于此也果仁爱远被为世津梁皆类此也春秋七十六泰始六年卒(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四

道海

江陵人也厉行懃修少长一节安贫守约不改其操甞于长沙寺冬齐将讫时诸僧共作无量寿齐海素空磬无以从众乃發愤增厉然二指以供养因遂顿殆将仆绝时诸师僧云但归命观世音菩萨可得痛愈于是锻心正念俄尔便愈后日暮出塔下经行因便危笃至明日将夕曰今有胜人在空中遥来迎之从公室宅犹尚卑陋将是福业未积因明称报应诲诱其功言讫安卧[怡-台+雇]然而尽(云云)

道法

本姓遭氏炖煌人禅思出于人表苦行照见三涂[庸-用+巾]蜀粗怀信向胃岺而游焉王休真费铿之请为兴乐香积二寺主乞食供斋常减其分以施虫鸟坐禅习诵昼夜无癈每至夕輙脱衣于弥勤像前养饴蚊虻如是多年后见弥勒放种种光齐中白光直入地狱见诸先缘及一切众生受苦又善神呪元徽二年因于禅思卒于绳床(云云)

僧业

本姓冯蜀郡城都人索行贞奉持律业蔬食勇猛心形不缀宕渠太守江阳钱生世事外道忽梦入寺礼拜见一白玉珠长四寸悬在空中复有散衣高覆其上又一重珠随其手中既旦遇见僧业共述所梦业便㢡發遂能精进共市地以元徽五年立寺焉谓为慈氏寺以所悟为名业乃移住之厌恶秽形期彼常乐(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五

法惠

本姓李氏高昌人少好射猎酣酒弦歌其妇美艶一国无双高富子弟争与私通惠他日出游为豪富所打友人报语惠自思惟己有大力必当见杀避往龟兹乃愿出家贫无法服外国人死衣以好衣送尸陀林辞诀而反惠随他葬家人去彼剥死人衣遇起尸鬼起相菆臾更为上下凡经七反惠率获胜剥取衣裳货得三千以为法服仍得出家修学禅律苦行绝群蔬食善诱心无是非后还高昌住仙窟寺德索既高尼众依止禀其诚训唯都郎中寺冯尼每谓惠曰阿阇梨未好可往龟兹国金华寺帐下直月间当得胜法惠信尼语往至龟兹到见直月直月欢喜呼进房内以蒲陶酒一斗五升服令其饮惠大惊愕我清净久本来觅法翻饮非法之药苦执不肯直月急推令去惠即退思遂不敢违违便顿饮尽问而卧直月鏁房乃更余行及惠酒醒追自拔恼我忽犯戒悔过自责槌打身体欲自害命于此少时得第三果直月还问曰和后还高昌大弘经律道俗归敬颀动乡邑齐永元年无疾坐亡手屈四指云(弟子惠化所述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六

僧表

本姓高凉洲人也志力勇猛闻弗楼沙国有佛钵钵今在宾台寺恒有五百罗汉供养钵钵经腾空至凉洲有十二罗汉随钵停六年后还僧表恨不及见乃至西踰䓗岭欲致诚礼并至于宾国宾路梗于宾王寄表有张志模写佛钵与之又问宁复有所愿不对曰赞摩伽罗有宝胜像外国相传云最似真相愿得供养王即命工巧营造金薄像金光陜高一丈以真舍利置于顶上僧表接还凉州知凉土将亡欲反淮海经蜀欣平县沙门道汪求停钵像供养今在彼龙华寺僧表入矣礼敬石像住二载卒于寺(云云)

智严

西凉洲人也才干清秀业行精恳菜蔬布衣愽施慈爱□□又疑儿童时曾受五戒有所犯后受具足恐不得戒积年禅观不能自决大为忧苦遂更与弟子智羽智达泛海重至天竺以事问罗汉罗汉复不能决乃为入定往兜率问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大欢喜于是步还至无疾而卒时年七十八弟子智羽智达还传此语(云云)

宝云

河北人也志局简正师友称之太元十四年入庐山时年十八矣值造波若台通债少僧贞石筑土云投一石石相击误中一犊子死慙恨惆怅弥历年所隆安元年乃辞入西域誓欲眼都神迹躬行忏悔遂游于阗及天竺诸国与智严法显發轸是同游造各异于陀历国见金薄弥勒成佛像整高八丈云于像下诚启忏五十日夜见神光照烛晈然如曙观者盈路彼诸宿德沙门并云灵辉数见(云云)

法盛

本姓李垄西人寓于高昌九岁出家勤精读诵每曰吾三坚未树五众生灭合会有离皆由痴爱若不断三毒何求勉脱年造十九遇沙门智猛从外国还述诸神迹因有志焉辞二亲率师友与二十九人远诣天竺经历诸国寻觅遗灵及诸应瑞礼拜供养以申三业□忧长国东北见牛头栴檀弥勒像身高八寻一寻是此国一丈也佛灭度后四百八十年中有罗汉名可利难陀为济人故舛兜率天写佛真形印此像也常放光明四众伎乐四时咲乐远人皆卒从像悔过愿无不克得初道果岁有十数盛与诸方道俗五百人愿求舍身必见弥勒此愿可谐香烟右旋须臾众烟合成一盖右转三迊渐渐消尽(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七

僧供

豫洲人也少持高节以戒德知名住瓦官寺后招率同志造丈六金像铸始毕未出模未知美恶值义熈十二年铜禁甚严有犯入死供为官所录在湘府判姧鏁械坚重无复生冀一心念观世音兼昼夜诵经一月许日梦见其所铸像来至狱中以手摩供头问曰汝怖不供启言恐必死像曰无所忧供观像相貌见𦚾前方一尺许铜色燋沸罗辟既定形日參军应来监杀当驾车而牛不肯入既入便奔车即坏败遂更克日乃有𠡠至彭城若未杀僧供者可原遂获勉济还见所铸像𦚾前果有燋沸供既瑞验清答日勤以至舍命(云云)

道矫

高陆人也性清约蔬食禅诵住龙花寺专当寺任恪居客众元嘉十六年磬率衣资开诱闻业与建康民朱舛孙共起佛殿三间并诸花幡造夹苎弥勒佛倚像一躯高一丈六尺神仪端俨开發信悟春秋九十三二十六年卒(云云)

昙副

本姓邹邺阳人也清贞有风望十余入道憩安乐寺宿植其因产业丰积虽蕴金盈遗不以累心行慈悲知止足常内怀矝伤以济物为务为沙门宝志所敬常言此人五法城之侣也每记之云君当生兜率懃慈氏符其本愿会其夙心乃舍赀财造法花无量寿弥勒四天王遗教乃贤劫千佛名僧尼戒本各一千部作布萨筹十万枚传布遐方流化殊域开畅微远竭财弘教尽思幽深应门到广戒行精峻唯至唯勤乃通梦想有人语之曰若兜率之业已辨无所复虑也又梦弥勒佛手摩其顶天香幡气神龙现体一二年中灵应想袭春秋六十余齐建四年卒武陵都尉舟扬仁益弟之立(云云)

名僧传第二十八

释法祥

精进有志节以元嘉九年立弥勒精舍(云云)

文历二年五月晦日(午时)于笠置寺福城院南堂书写之毕柳宗性自去十三日參笼当山名僧传三十卷中令抄出弥勒感应之要文之次其外至要之释聊所记置之也此书世间流布惟希之间發慇懃大愿抄弥勒要文之今虽似交余事只为备后览也门迹之辈可哀其志矣仰愿以此处处要文抄出书写之功必结生生常随弥勒值遇之缘矣

右笔笠置寺住侣沙门 宗性

No. 1523-A (附)名僧传说处

  • 第一
    • 僧祐撰三藏记萨婆多部事
    • 摩腾事
    • 法兰事
    • 僧会三七日祈请得舍利感应事
    • 舍利威神岂直光明而已劫烧之火不能燔金刚之杵不能坏事
  • 第二
    • 罗什见中百二论始悟大乘事
    • 梦释迦如来以手摩罗什顶曰汝起欲想即土悔心事
    • 罗什三藏译法华等诸经论三十八部二百九十四卷事
    • 汉土三千徒众从罗什法事
    • 罗什临终众僧告別曰事
    • 罗什烧身之后舌犹存事
    • 涅槃后分宋地无缘事
  • 第三
    • 灵鹫山本名虎市山事
    • 满二十受戒西土此土异说事
    • 求那䟦陀唯一心称观世音投身江中童子度之事
    • 求那䟦陀祈雨必有感事
  • 第四
    • [惹-右+壬]中有虫食必害人事
  • 第五
    • 道安造弥勒像事
    • 道安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像前立𤟡愿同士兜率事
    • 道安令弟子铜佛像顶上有一舍利晃然放光照于室内事
    • 道安遇客僧问罪根浅深及西北空晴见兜率宫殿事
    • 惠戒生兜率事
    • 道安等八人生兜率事
    • 法遇生兜率事
    • 道安即印手菩萨事
  • 第六
    • 一钵水上舍利右旋五色光耀清彻满室事
    • 庐山西林惠永惠远已后正教陵迟事
  • 第七
    • 昙鉴誓生安养事
    • 观世音菩萨能救苦厄事
    • 虗坏善诱弥老弥勒事
  • 第八
    • 帛法师诵经日八九千言事
    • 于法兰白山造灵鹫寺事
    • 支道琳石城山立栖光精舍事
    • 帛法祖著显宗论见称当时事
    • 竺法义遇笃病唯专念观世音梦一沙门出其膓洗濯还内腹中顿愈事
  • 第九
    • 庐山惠远以道安敬为真吾师事
    • 惠远以锡杖扣地清流涌出搆立堂房遂号龙众精舍事
    • 阿育王所造文殊师利像乘波而至事
    • 庐山惠远于无量寿像前建齐立誓事
    • 清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集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无量寿像前率事
    • 建立精舍唯置一释迦像事
    • 远常谓大智论文句繁积初学难寻事
  • 第十
    • 昙谛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事
    • 惠持九岁随兑同为书生俱依释道安抽簪落发事
    • 惠持辞惠远之处入蜀之时契以西方为期事
    • 庐山西寺竺道生事
    • 庐山惠远习有宗事
    • 道生曰禀气二仪者皆是涅槃正因阐提是舍生何无佛性事
    • 二乘智惠总相观空菩萨智慧別相观空事
    • 因善伏恶得名人天业其实非善是受报也事
    • 畜生等有富乐人中果报有贫苦事
    • 一阐提者不具信根虽断善犹有佛性事
    • 僧行常惜寸阴和上同学事
    • 僧行常悦念西方要期安养事
  • 第十一
    • 道俗男女向西致敬事
    • 龙树再现马鸣重出事饮酒僧事
    • 惠严造弥勒像事
  • 第十二
    • 僧叡誓生安养行立坐卧常向西面事
    • 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唱无说以显道释梵以绝听而雨花事
    • 维摩诘言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事
  • 第十三
    • 是以释迦玄音始發赞佛智甚深多宝称善叹平等大会事
    • 唯如来洞见因缘之始终菩萨虽悟其终不识彼始事
  • 第十四
    • 千载一遇事
  • 第十五
    • 惠目造释迦倚像高一丈六尺事
    • 惠目愿主净国事
    • 醉酒饱食此皆罸性之斧事
  • 第十六
    • 昙斌梦见弥勒事
    • 昙济以夜继日未常安𥨊事释迦兴陶神之化慈氏唱方外之教事
  • 第十七
    • 昙度无求名誉事
    • 僧渊从僧嵩法师受成实论事
    • 智林着毗昙杂心义记注十二门论及中论并传于世事
    • 昙度着成实义记八卷传北土事
    • 应以声闻得度者故现声闻事
    • 法瑗夏于灵根讲花严经事
    • 惠沼永明八年讲百论至破魔品忽然从化春秋五十有七事
    • 齐弥勒寺惠隆事
    • 昙通即从咨禀毗昙杂心事
    • 法安着十地义疏沙门传五卷并传于世事
    • 僧达从瑗公受毗昙华严事
    • 弥陀寺僧显事
    • 法常从僧义读阿毗昙事
    • 僧印称法华经二百五十二遍事
    • 僧宝祈心安养临弥陀佛因索香火快起合掌奄忽而卒事
  • 第十八
    • 青眼律师事
    • 惠猷着十诵义记八卷事
    • 成具遂臻渊奥毗昙杂心事
    • 法琳诵无量寿经及无量寿观西方诸圣皆集令同学礼忏事
    • 僧祐辞妻子出家为道事
  • 第十九
    • 海䟦摩瞿沙事
    • 华严有东方菩萨住所仙人起山事
    • 佛駄䟦陀往兜率见慈氏事
    • 支法领昔游于奠得华严等经三万六千偈事
    • 昙摩蜜多旬日之中得一舍利形质虽小光色异常事
    • 昙摩蜜多译禅秘要三分五门禅经一分事
    • 畺良耶舍昼夜懃习讽诵毗昙事
    • 僧伽罗多哆少失二亲又无兄弟事
  • 第二十
    • 僧光光不下山五十三载事
    • 邃㵎方丈以石为桥桥上有石如壁断人行路事
    • 晋凉洲释惠绍事
    • 智通结诚安养事
    • 道韶得舍利起塔事
    • 法成吾死相已见故悦事
    • 僧咨供给四事诵经弥勒事
    • 僧印决云定向兜率事
    • 惠榄入定见弥勒事
    • 道忠诵大品法华金光明经事
    • 惠印洞鉴法华深明十诵事
    • 法悟诵法华大小品经事
    • 齐灵根寺惠晖事
  • 第二十一
    • 晋雒阳释昙始称为白足和上事
    • 文殊与沙门问答事
    • 牛头象头马头师子头四河事
    • 云山即䓗䕘事
    • 齐江陵长沙寺释惠远二月二十三日诸天相迎事
    • 饮酒卧地死事
  • 第二十二
    • 普明诵法华见普贤乘象事
    • 自龙华祇洹天竺事
    • 从汪法师受菩萨戒今得生兜率天事
    • 惠豫死时三人着朱衣武冠故来相迎事
  • 第二十三
    • 僧显无量寿佛为万劫大师事
    • 观世音能令群生现世得愿事
    • 饮酒初不相恠事
    • 昙戒愿生兜率事
    • 僧齐稽首无量寿佛事
    • 法珍愿生安养合掌端坐终事
    • 法纯念观世音空船来迎事
    • 道固唤观世音愿见出道事
    • 僧弘愿当生净土事
    • 僧畅诵经为业愿生西方事
    • 惠庆诵念观世音望见其船事
    • 昔有三千钱埋东房前大柿树下去时不得取愿取为功德也事
  • 第二十四
    • 宋临川招提寺释惠绍事
    • 惠绍烧身处三日后生梧桐事
    • 通海归命观世音菩萨可得痛𡀍事
    • 通法见弥勒放种种光齐中白光直人地狱事慈氏寺事
    • 感得舍利事
    • 法光年三十顿绝五糓但饵杉叶事
  • 第二十五
    • 法恒于像前得舍利事
    • 法进睡见释迦文佛与诸菩萨任栴檀林中为其授戒事
    • 惠标造金像五躯及高座帐事
    • 僧高与永昌王共修复古塔事
    • 惠进愿舍此身令生净国事
    • 出家人不得妄语非畏威也事
    • 超辨加勤礼忏法华弥陀事
    • 法明诵法华无量寿事
    • 惠寅辛酒不甞无所嗜好事
    • 法惠饮酒悔过浊第三果事
    • 法定诵法华药王观普贤观事
  • 第二十六
    • 法显南天王寺得僧祇律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事
    • 法显念观世音事
    • 造金薄像以真舍利置于顶上事
    • 智严入定往兜率问答弥勒事
    • 宝云见金薄弥勒成佛像事
    • 宝云游外国出观世音授记经事
    • 波斯匿王造栴檀像事
    • 涅槃后分宋地无缘事
    • 牛头栴檀弥勒像升兜率天写佛真形事
    • 通俗五百人愿求舍身必见弥勒事
  • 第二十七
    • 僧护造释迦丈六金像事
    • 僧供造丈六金像事
    • 僧供一心念观世音事
    • 僧诠写弥陀经数千部事
    • 僧诠祈诚西方愿生安养事
    • 僧供造金无量寿像事
    • 僧亮造丈六金像事
    • 道静造无量寿金像高五尺事
    • 僧昌造佛像十五躯皆高一丈八尺事
    • 道矫造夹苎弥勒佛像事
    • 昙副当生兜率事
    • 昙副梦弥勒佛手摩其顶天香播气事
  • 第二十八
    • 僧受立弥勒精舍事
    • 阿育所起塔定有舍利事
    • 法意向西方作礼事
    • 法意见观世音事
    • 僧智禅房有丈六金像事
    • 惠敬造丈六无量寿像事
  • 第二十九
    • 惠璩饮酒一钵事
    • 昙光闭眠便见形像事
    • 通儒唯以读诵法华首楞严胜净名为业事
    • 僧憙愿我此生弘菩萨道事
  • 第三十
    • 昙迁注十地经事
    • 僧弁千变万化音声妙异事
    • 昙𠗦我未来常有八弁为众说法事
    • 法意能诵腅经事

No. 1523-B

自文历二年五月十五日(午时)至同十八日(午时)于笠置寺福城院南堂名僧传一部三十卷之中至要说处随引见令记录毕其本东大寺东南院经藏之本也是则为拾弥勒结缘之先踪为记兜率往生之旧迹借请彼本所致此勤也仰愿依此微功答其深志兜率天之秋暮必遂往生于内院之云龙华树之春朝早浩芳缘于三会之风矣

有笔笠置寺住侣沙门 宗性


校注

目录新作 西河疑河西 道高僧传作法 雷疑溜 瑟疑枇 比疑北 舟疑丹 治疑冶下同 宋字更勘 治疑冶 等疑寺 宋疑荣或宗下同 甬疑雨 城下高僧传有王义康丞相南六字 置作并 舟疑丹 掘下疑脱经字 咸字原本书体不明 典疑曲 觉高僧传作亹 置作并 谯【CB】谁【卍续】谁疑谯 托疑纯 为疑以 荣疑营 颀字疑衍 □□之处为抄者删略原文之谱已下准之 者疑讹 邪疑初 以疑八 荣疑营 劳疑营 阳疑汤下同 知疑如 欲疑歘 辞疑解 贞疑负 盖疑益 巳疑巴下同 上疑土 香疑高 甚疑其 照疑熈 风疑夙 笛疑留 远惠疑倒 等疑寺 痴疑癈 系疑击 量疑置 后疑复 坏疑怀 乌疑焉 诵疑请或咨 往疑法 体疑礼 移下疑脱轫字 佛疑为 遂字更勘 佛疑竺佛念 谓疑请 遥渌原本字体不明 凡字更勘 甫字更勘 舟疑丹 投疑捉 人疑入 闻字更勘 宋疑宗 [仁-二+录]字原本书体不明次下木扁土扁皆尔 苦疑若 海行一作十余 人疑入 量疑置 结疑绪 忿疑急 幼疑勿 计疑讨 门疑闻 任疑汪 天疑大 各疑谷 脱疑晚 苦疑若 別疑则 一无竺字 柔疑菜 杨侯二字更勘 据疑璩 问疑闷 之下疑脱状字 高疑豪 违字疑剩 问疑闷 和疑果 宾疑阗下同 贞疑负 都疑睹 疑毕 印疑即 形疑刑 勉通免 想疑相 舟疑丹 𤟡疑誓 士疑生 兰一作开 舍疑含 浊疑得
[A1] 商【CB】啇【卍续】
[A2] 唱【CB】亮【卍续】(cf. B35n0194_p0593a07; 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2-163页)
[A3] 刺【CB】剌【卍续】
[A4]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遥」字作「延」(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0页
[A5]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置」字作「并」(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0页
[A6]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自」字作「旨」(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0页
[A7] CBETA 按依「宗性抄本」「不痛」前脱文24字「无所多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曰得无痛耶答曰」(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7页
[A8]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宾」字作「赏」(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1页
[A9]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覧」字作「觅」(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1页
[A10]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置」字作「并」(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1页
[A11]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托」字作「纯」(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1页
[A12] 已【CB】巳【卍续】
[A13]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众」字作「哀」(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1页
[A14]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道安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卷四所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4页
[A15] 已【CB】巳【卍续】
[A16] 采【CB】釆【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底本《弥勒如来感应抄》之研究成果补「门阶户席」之前脱文436字「苌与芜(符)登相持甚久芜(苌)患之问嘉曰吾得天下不答曰略得芜(苌)怒曰得当言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嘉所谓负责者也芜(苌)死其子略方灭符氏跨有中洲所谓略得者也嘉字子年陇西人形貌鄙陋若不足滑稽好语笑然不食五谷清虚往问善惡随事应答语则可笑狀如调戏辞似谶记不可領解事过皆验及嘉臨死有嘉色人问之始得从安公于净土其日有人于陇上見之后有沙门惠戒戒行清苦住长安太后寺疾棘口唤弥勒言言相次弟子智生问曰何不愿生安养而呼弥勒答曰吾与安公等八人同誓乞面禀弥勒道安法遇早已如愿语毕即有神光照之同第十一云惠严者不知何许人也风姿瓌迈才锋領瞻言声琅琅差出金石与恒玄幼狎玄与殷仲堪并称其口力辨兼内外入蜀住龍渊寺寺汉益洲牧劉乌(焉)所立时刺史毛璩深相宾禮惠持晚至惠岩兄事之动静出入不能暂念每推其才义昌言不及惠持亦不能折其辨宣也谯纵殺璩洲集僧设会岩不得已而赴素有形表尔曰弥秀纵本不及胜流睹而目失」脱文内容包含道安传后半部及惠严传前半部道安传末并有惠戒之附传脱文所载之惠戒附传与本部卷二十三所收之惠精传末内容近似疑前者合称「惠精」及其別名「昙戒」而作「惠戒」括号内乃学者之修订用字惟录文「恒玄」疑作「桓玄」(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7-170页
[A19] CBETA 按自「门阶户席」至「桓玄为之颂」65字乃惠严传之后半部(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7-170页
[A20]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辞」字作「解」(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1页
[A21]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贞」字作「负」(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1页
[A22]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盖」字作「益」(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1页
[A23] 刺【CB】剌【卍续】
[A24]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上」字作「土」(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1页
[A25]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骚」字作「骇」(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1页
[A26] CBETA 按依释定源对校本部底本「宗性抄本」之研究成果「照」字作「熙」(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71页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己【CB】巳【卍续】
[A30]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昙斌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佛駄䟦陀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35] 已【CB】巳【卍续】
[A36]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僧印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惠榄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道汪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刺【CB】剌【卍续】
[A45]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惠精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46] 但【CB】伹【卍续】
[A47]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道法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48]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僧业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49] 己【CB】巳【卍续】
[A50]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智严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51]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宝云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52]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法盛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53]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道矫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54]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昙副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55] 丰【CB】豊【卍续】
[A56] 已【CB】己【卍续】
[A57] CBETA 按本部典籍中〈释法祥传〉抄自《弥勒如来感应抄》摘录的《名僧传》内容(释定源(王招国)《关于《续藏经》的底本问题——以《名僧传抄》为例》《佛光学报》7.1(2021)第165页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名僧传抄
关闭
名僧传抄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