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灵验传目次

卷上 园苡呈祥 天花现瑞 妙字始成便生胜处 题目才写已脱冥司  第一段 序品 唱题之顷地狱皆空 买纸之时天堂已化 国王布发 天帝赐金  第二段法说周 方便品 亡妇生天 神人指路 莲开腊月 佛记天宫  第三段 比喻品 信解品 药草喻品   授记品 经卷重而罪案轻 时患痊而寿笇永 夜明如昼 时雨普沾 炉香不热而自熏 瞽叟无目而能睹  第四段因缘周 化城喻品 羽族惯闻而便脱业躯 比丘暗诵而得离鬼难 感悟前生之师弟 通交二世之爷娘  第五段 五百弟子授记品   授学无学人记品 野雉忽尔转身 阎王耸然弹指 融酥满器 兵卫盈庭 神人警寝而进船 天帝收经而入藏  第六段 法师品 见宝塔品 鬼莫能害 舌不可耕 皂客还送本钱 仙翁特请一品 空中弹指 座上生香  第七段 提婆达多品 劝花座 身托莲胎 名标花座 圣僧教诵 海神请闻 鸽受人身 鬼脱厕报  第八段 安乐行品 龙天请讲 鬼虎钦风 仙来仪 野鷄转报 瓶水自满 异香普熏 经字放光 鸩毒无验  第九段 从地涌出品 如来寿量品   分別功德品 冥授补阙 帝亲试通 赐寿题肩 应病授药 相师已定岂期延寿 天帝邀相却向西方卷下 湖州天下上座  第十段 随喜功德品 法师功德品 埋即生莲 舌常讽典 窰瓦便作莲花而警俗 函经化为草束而拯生 经一通而更不忘 发三剪而辄自长  第十一段 常不轻品 如来神力品   嘱累品 芝生墓侧 莲出舌根 舍利流出于金文 光明照耀于宝塔 瓶水冬温夏冷 天兵匝地盈空  第十二段 药王菩萨本事品 自识前身 难通二字 檀香远达 佛手亲摩 药精入怀 池水疗病 癞疮即愈 气分郁增 急疾乃瘳 大风亦利  第十三段 妙音菩萨品 亡母脱苦 神人住空 水不能漂 尸不生臭 虎吼退贼 字化为金  第十四段 普门品 火不能烧 水不能漂(二章) 脱罗刹难 黑风吹其船舫 刀段段坏(二章) 枷鏁自脱(二章) 贼不能害(二章) 求男得男 现身说法 显童女身 显比丘尼身  第十五段 陀罗尼品 妙庄严王品   普贤劝發品 崇自出窦 鬼乃扣头 阎王指送第四天 菩萨来乘六牙象  第十六段 幼尼诵出真诠 侍女冥通梵部 舟人护涉 天乐来迎 深敬辩山人之精书 堪歌崔牧伯之庆会 光明出于口角 菡萏生于舌根 宝岩徒之或讲或疑 莲华院之若读若说 珍禽显瑞 亡妹告征 诵舌长存 烧经不改 经无一字 爪生五花  第十七段 诵舌长存 烧经不改 经无一字 爪生五花 䟦

法华灵验传目次(终)

No. 1539

法华灵验传卷上

法华灵验传有大唐蓝谷沙门慧详所撰弘赞传十卷大宋朝四明沙门宗晓所撰现应录四卷又有本朝真净国师所撰海东传弘录四卷今历覧此三传抄录其中最为奇特事合成二卷以劝發后来两卷合百七奇异

园苡呈祥(苡音以香草也)

法师鸠摩罗什此云童寿(音丘)兹国人七岁出家日诵千偈其母携至月支国见一罗汉曰此沙弥年至三十五当大弘佛教度无数人每唯其言一日谓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唯尔之力时符坚据关中太史奏云有德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大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罗什将非是耶即遣吕光率兵伐龟兹国光既获什回至凉州闻符坚为姚苌所害乃据关外僭号后凉苌崩子兴袭位庙庭俄生连理树逍遥园葱变为苡以为祥瑞遂伐吕光迎什入长安以以国师之礼兴于逍遥园引诸沙门听什讲说辩通华夏览旧经与胡本乖误以弘始八年于草堂寺与僧䂮(音略利也)等八百余人更集四方义学沙门二千余人对旧经考校译此妙法莲华经一部七卷什曰所译法华等经幸共流布若所译无谬愿焚躯后舌不焦烂言讫而终至于阇维界不委见梁僧传及南山感通传韦天人曰什公聪明善解大乘彼自七佛已来传译得法王之遗寄也俗以陷戒为言此不须疑什位三贤非悠悠者也 出弘赞第二卷及现应录上之一

天花现瑞

梁武帝潜龙时宅甞七日七夜放光帝曰非我所居乃舍为寺名为光宅𠡠法云法师为主云师义兴阳羡人也生时云气满室因以为名七岁出家更名法云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于妙法华研精累思品酌义理始末昭覧垂名梁代者也甞一寺讲散此经忽感天华状如飞雪满空而下延于堂内升空不坠讲讫方去有常供养僧学法云师日夜發愿望得慧解忽梦一僧云云公灯明佛时已讲此经那可卒敌也又夷陵县渔人于网中得经一卷是泥洹四法品末题云宋元徽二年王宝胜造奉光宅寺法云师以此勘之元徽二年云公年始十岁寺无光宅此乃灵瑞预彰也

妙字始成便生胜处

隋开皇中有僧慧超立行卓尔常诵法华有一弟子年至志学病死齐去泰山不远超往焚香具述来意木偶人忽發声言师戒行精苦所问敢不咨白遂引至府君前超白曰弟子今在何处君曰在此未有生处超曰欲与相见得否君即使领东行数十步果得相见因问苦乐如何弟子曰但被拘系亦无苦乐念生处未定愿师升济之师曰作何功德弟子乞造法华经一部设斋一百员师既归即书经饭僧事讫复谒府君相接如先师陈所为君曰弟子师写经题妙字始成便生胜处师曰生于何处君曰还生齐郡王武家为男子待三岁可往覔之超过三年即往问言檀越之子欲得相见王氏抵拒不言有子师具说府君之言其妻在室语夫曰法师灵感若此可使见之即抱儿子安限外儿一见师走入怀抱悲泣良久及年长大志愿出家还事超师 灵瑞集又出弘赞传第十及现应录

题目才写已脱冥司

隋释行坚常修禅观节操严甚因事经游泰山日夕入岳寺度霄借蒿草于庑下端坐诵经可一更忽见其神衣冠甚伟向坚合掌坚问曰世传泰山治鬼是否神曰弟子有之坚曰有两同学僧已死今在否神问名字云一人已生人间一人在狱受对师往见之神遣使引入墻院见一人在火中呼号形变不可识而血肉焦臭坚不忍观即还庑下复与神坐坚曰欲救是僧得否神曰能为写法华经必应得免坚去急报前愿经写装毕賷而就庙神出如故以事告之神曰师为写经题目已脱去今生人间然此处不洁不宜安经愿师还送人寺中供养 大宋高僧传又出弘赞传第十及现应录

第一段 序品

  • 唱题之顷地狱皆空
  • 买纸之时天堂已化
  • 国王布发
  • 天帝赐金

唱题之顷地狱皆空

左监门校尉李山龙𠗦翊人也唐武德中暴亡过七日乃苏云初被一使追至阎王殿前见囚徒数千王问龙曰汝作何福业答曰诵得法华经二卷王称大善即命敷座请诵之龙唱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王曰且止龙便下座顾诸囚徒皆乘空而去王称诵经之力使闻者皆得解脱王即遣龙再生又𠡠使者引游诸狱令见铁城镬汤等事使者曰汝今得脱皆经之力汝归当设我食龙即许之既苏乃见亲属经营殡具即遣备食于水边忽见三人谢曰君不失信已而隐 出太平广记

买纸之时天堂已化

洛州洛阳人河玄玲龙朔二年终于京师冥司遣为主簿鳞德中玲乡人死之冥道与玲相见玲问乡人君何至此答曰被追至此玲云我见案主逗留君枉来也放君还去乡人別玲将出乃见同村妪谓乡人曰君至此岂不观我受苦处耶便见镬汤涌沸烹煑罪人妪曰君可语我夫为我造法华经一部脱蒙见许却后十日君可报我于村南水头乡人既苏乃即唤其夫令为写经其夫急与买纸付人令写乡人至前期日往到水边乃別见他妪谓乡人曰君是前所嘱写经者乎乡人曰是也妪曰前者妇人夫为买纸之日已往生天所以不获赴期与君今日相见故留言嘱令我报君言毕遂不获见也 出弘赞第十

国王布发

大智度论云昔天竺国有一阿兰若比丘名摩诃罗其国王甞布发掩泥令比丘蹈过又有比丘来白王言此人不多读经何以大供养王言我曾一日夜半欲见此比丘即往其所见此比丘在窟中读法华经有一金色光明人乘白象王合掌供养我方亲近彼即灭没我问大德以我来故金色光明人灭何耶比丘言此言徧吉菩萨徧吉自言若有人诵法华经我当乘白象来教导之我读是经徧吉自来矣徧吉即法华经中普贤菩萨也我闻是已礼足而退是故我今常当供养 出弘赞第九及现应录第一卷

天帝赐金

清信士阴明观丹阳小邹村人也少年曾经出家无他行业诵法华经一部后遂还俗兼有妻子家业农功或被宫駈役或居家力作生业甚贫衣食不继口恒诵经不曾暂息除𥨊食祇承官私人事之外皆不弃日在后忽于夜中闻空中有人唤阴明观阴明观唤甚分明观起应诺空中人又曰汝起我与汝金宝宝在村南田东头大黄莲树下汝可往取观怀欣即起呼其子持火及锹䦆共往田中子见父将往犹怀疑恨曰那得忽尔夜中取金阿翁狂颠父固䟦去及至树下掘凿了不见金儿又谏父须臾之顷闻空中声曰可更近前依言而取果有所获因此生业用展无复贫寒之弊村乡恠其引用异常疑有他故观乃具向父老说之弥勤诵习 出弘赞第八

第二段法说周 方便品

  • 亡妇生天
  • 神人指路
  • 莲开腊月
  • 佛记天宫

亡妇生天

陈法藏雍州万年县霸曲人也身为供膳贞观十八年洛州上番去后妻亡下番回首离本住村可十余里路逢亡妻妻云我今已死经于数日须臾之间藏忽见八九家如贫人宅藏坐一间偏次屋少时其妻被唤将去藏随后者见妻被牛头狱卒铁叉贯之内䦆汤中骨肉分散叉出还活如是七返讫放来相见形容顿恶语藏云与君为后妻前妇自死非妾所害[袖-由+莫]内有五百钱家中有牛可直千五百至家[言*恣]阿婆努力为妾写法华经妾即得离此苦将妾此语[言*恣]请阿婆藏归启母卖牛恰得千五百即唤经生买纸藏因行更寻妻住处藏始扣门便闻比家遥报云君新妇昨买纸时已即生天其惊喜信奉增至所得财利每写法华十九年向兴善寺供养行道具向诸僧说 出弘赞第十

神人指路

袁志通陇城县人也诵法华经年二十点入军差征八蛮去家万里持诵不绝至南界军败多被损伤通恓惶不忽有五人乘马在前最后一人谓通曰汝修善果诵念经文余等善众守护不能为害汝行七里许有一塔可入中隐蛮即还营矣又见二僧谓通曰檀越以读诵力故适遣五人卫护汝当精进恒有善神匡赞已乘空而去自尔凡经三阵不被寸铁蛮平得归贞观八年抱疾命终见使者追至阎王殿前王问作何善行通曰常持法华斋戒礼忏王闻合掌称叹告取金床玉几至殿安设毡褥请通上座诵经诵一卷而止王曰汝之德业甚深应更观地狱令知罪福不差通见战惧复诣王所王曰汝见地狱应更勤修是故我今乞汝长年也通苏述之如上 出灵瑞集现应录

莲开腊月

释法融俗性韦氏丹阳延陵新亭人也少小被缁去俗晦影山林学法华经负笈寻师不远千里然率性无恒不为时辈所许后归丹阳牛头山幽栖寺別为小屋精修故业远近学侣翕尔归之乃于岩谷之前讲法华经一部于时正在盛冬凝霜被木乃于讲所忽生二茎金色莲华众甚惊异叹未曾有又有一大鹿常依时听讲门人發心皆以法华为正业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三

佛记天宫

清信士陆淳吴人也诵法华经一部蔬食长斋大业二年五月染患甚笃经十余日于后四日四夜仰卧看屋了不暂有知识叡师因来看疾问何所视耶答云佛记淳当生焰摩天今见彼天宫堂殿林木城阙诸天徒众看之致乐不觉倦也过四日身亡 出弘赞第七

第三段 比喻品 信解品 药草喻品 授记品

  • 经卷重而罪案轻
  • 时患痊而寿笇永
  • 夜明如昼
  • 时雨普沾
  • 炉香不热而自熏
  • 瞽叟无目而能睹

经卷重而罪案轻

刘时雍州万年县平康坊人也永隆二年六月患经二日致死死经六日唯心上煖其家已择殡日未敢袭至七日平旦忽然再苏云当时被一人引入大城宫殿楼观壮丽异常见阎罗王云汝可具录生时功德遂答生时唯读法华经两卷更別无功德王遂索罪案及业秤秤之法华两卷乃重于罪案王捡案云其人合得九十年活谓案典曰可放他还因令得活遂受戒不饮酒食肉造金字法华永充供养 出弘赞第九

时患痊而寿笇永

释慧峙始兴人也少而道素诵法华经凡三千余徧年二十三忽染时患经涉数旬乃梦有人将峙到一所墻院赤白一如官舍入门即见贵人形长八九尺身著绛绀袍戴乌纱帽云是阎罗王王问师作何德业峙答云少来诵法华经王云可诵峙即升一高座面西诵法华经第二卷到譬喻品中譬如长者有一大宅便住王即起云法师还去命二人送因即醒悟疾亦轻损数日平复即能读诵又年五十五时身又染患忽梦在始兴果心寺浮图上立有人推下云乞汝八十余年命因即痊愈到大业十三年年八十二岁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七

夜明如昼

有辛老者失其名年八十余住郑州市南角常读法华经专心清洁自三十年来每夜读经夜明如昼不可灯烛若舍经卷还暗如常不复见物 出弘赞第九

时雨普沾

释慧远俗性朴氏京兆人也年甫十岁投吉藏法师而出家焉具戒已后博闻多识讲法华经晚辞人境卜居蓝谷乘闲乐道贞观十九年在寺夏坐时属亢旱乃讲法华以祈甘液远近听之云集雾随每有二老应时而至既非旧识点记之潜思诘问未之發也既讲至药草喻品大雨沾洽向之二老三日不来后䇿杖俱臻远恠呼而问乃逡巡对曰弟子龙也比蒙法师弘譬喻之品开方便之门思酬德慧忽然降雨且时未应下感擅洒之故为龙王所笞耳因忽不现远雅性谦揖虽遇沙弥必下骑而存问也或问其故答曰髣髴染衣仙圣幢相狮子致敬今成正觉在予一介敢不遵乎远常诵法华频有灵感或不加油炷灯数日自明 出弘赞第三

炉香不热而自熏

释智琰俗性朱氏吴郡人也祖献梁散骑侍郎父珉陈奉朝请母张氏八岁出家事通玄寺璩法师为弟子隋炀帝在蕃深加礼异至大唐统宇还归武丘山寺讲念之余常行法华普贤等忏又诵法华三千余徧感应冥符神瑞非一宵炉未热自起烟芬夕灌才空潜加溢水贞观八年卒春秋七十一凡讲法华三十余徧 出弘赞第三

瞽叟无目而能睹

清信士王梵行瑯瑘临沂人也少失两眼其母慈念口授法华至年十三一部通利仍昼夜诵习凭心专到诵得一万七千遍虽目无睹而行来不须前导自识坑坎能织席簟缝衣书疏胜有眼人人咸疑其別有所得年七十一开皇六年终尸陀草野鸟兽不敢近肉既消画唯余白骨舌方出口长一尺余色如莲华其弟慧义以塼函盛之久而不烂

第四段因缘周 化城喻品

  • 羽族惯闻而便脱业躯
  • 比丘暗诵而即离鬼难
  • 感悟前生之师弟
  • 通交二世之爷娘

羽族惯闻而便脱业躯

东晋时有僧法志结庵余杭山诵法华经朝夕不懈有雉巢于庵之侧每闻诵经声则翔集于座旁若侍立听受状如是者七年一日憔悴师抚之曰汝虽羽族而能听经苟脱业躯必生人道明旦遽殒即埋之及夜方假寐梦童子再拜曰我即雉也因听师诵经今生于山前王氏家为男子右腋犹有雉毳可验僧诘朝至其家问之果然王氏一日设斋志方踵门此子遽然曰我和尚来也举众异之携以示志志抚之曰此我雉儿耳遂解衣周视其腋下果有雉毳三茎至七岁宜听出家父母唯之至时入山十六落发以腋有毳命名昙翼授与莲经不遗一字既为僧随方问道了悟宗乘得大辩才东游会稽因至秦望山遂伐石诛茅为住山计专诵法华仅于一纪一日将曛有一女子身被彩服手携筠笼内有白豕一只大蒜两根立于师前泣而言曰妾山前某氏女入山采薇路逢猛虎奔遁至此已夕草木阴翳犲狼纵横归无生理敢托一宿可乎师称嫌疑坚却不从女子雨泪哀鸣师不得已让以草床即蒙顶诵经至于三更号呼疾作称腹疼痛𫖮师视之师投以药女子痛益甚叫不绝声曰倘得师为我案摩脐腹间庶得小安不然即死佛法以慈悲方便为本师忍坐观不一引手见救耶师曰吾大戒僧摩挲女身此何理也恳求之切即以巾布褁锡杖头遥以案摩斯须告云已瘳矣翌晨女出庭际以彩服化祥云豕变白象蒜化双莲女子足蹑莲华跨象乘云而谓曰我普贤菩萨也以汝不久当归我众特来相试观汝心中如水中月不可汙染言讫缥缈而去尔时天上雨花地皆振动是日太守孟公𫖮方晨起忽见南方祥云氤氲光射庭际而云下隐有金石丝竹之音访问得师普贤示化状遂并师之道行闻于朝廷即奉𠡠建寺额号法华时晋安帝义熈十三年也 出现应录及法华寺

比丘暗诵而得离鬼难

昔外国山寺有年少比丘每诵法华甞于寺外经行遇罗刹女鬼变为妇人甚好姿首来娆比丘比丘被惑遂与之通通后精神怳忽无所觉鬼负之飞行欲还本处规规将啖于夜前分从一伽蓝上过比丘在鬼上闻伽蓝中有诵法华经声因即少惺己所习乃心暗诵之鬼便觉重渐渐近地遂不能胜弃之而去比丘少时醒窹闻有钟声寻声到寺扣门求进具陈本末然计去其乡已二千余里诸僧云此人犯重不可同止有一上座云此鬼神所惑非是自心既脱免现经威力可留住寺令其忏悔后遇彼乡信乃發遣之 出弘赞第六

感悟前生之师弟

释昙谛者其先康居人也后移吴兴谛母黄氏昼眠梦见一僧呼黄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黄既眠觉见二物具存私密异之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麈尾等弄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曰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發后随父之樊邓遇见关中僧䂮道人忽然唤䂮䂮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谛曰阿上本是谛沙弥汝曾为众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不觉失声耳今何忘耶然僧䂮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䂮初不忆此乃诣谛父谛父具说谛生本末并示书镇麈尾等䂮乃悟而泣曰即䂮先师弘觉法师也而师经为秦主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耳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增悲悼谛游学内外过目则记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终于宋元嘉末年费长房曰弘觉法师弟子僧䂮师徒匠道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复何限唯书镇麈尾保惜在怀及移识托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 出弘赞第二本出高僧传

通交二世之爷娘

新罗国有金果毅生一男子从少出家乐读法华经至第二卷误烧一字年十八忽从天丧边生別处金果毅家又得出家即徧受读法华经至第二卷每于一字随问随忘梦有人云小师前生向某乡某金果毅家生亦得出家在彼生时读诵法华误烧一字是以今生随得随忘彼旧经现存往彼自看此小师依梦向彼寻覔果得其家借问投宿前生父母依俙欲识寻访旧经乃见第二实烧一字小师及前父母悲喜交并二家遂为亲好彼此无二当即言及州县州县奏闻举国传咏即贞观时也 出弘赞第九

第五段 五百弟子授记品 授学无学人记品

  • 野雉忽尔转身
  • 阎王耸然弹指
  • 融酥满器
  • 兵卫盈庭
  • 神人警寝而进船
  • 天帝收经而入藏

野雉忽尔转身

师讳道生遁迹虎丘寺有讲台石至今存焉一时居半塘诵法华经忽有一雉常来听受一日不见师念之夜入梦云某因听经遂获改报今在某家为儿子待过数年却来奉事洎师询之果尔及出家无何童子之年便命终瘗于林一夕俄而放光辉照塘坞乡人异之启看乃获一舌生青莲华因是起塔后葺成寺即今半塘寺是也 出现应录上之一

阎王耸然弹指

释慧度吴兴人也菜食长斋诵法华经忽染祖暴亡五日还活自说见阎罗王服远游冠衣缨如今王者侍卫亦然始时仪容温雅亦判罪人事便大嗔怒须面动异问度有何业答诵法华经王耸然弹指召出金床与度坐请诵一徧究竟此功德不可思议法师年寿未尽亦以经力扶持更延二纪后果得二十四年陈文帝元嘉时亡春秋七十余 出弘赞第六

融酥满器

释智藏夏州人也年少出家住大兴善寺每诵法华经以千徧为限当损心吐血经数日寺僧季暮告藏曰传闻损心用小便和面作浆服之即差藏云誓于千徧之内不以秽物熏经此虽为药终乖宿志洒扫庭除奉经置案烧香旋绕礼拜祈诚尔夜忽如睡梦见一梵僧与藏取水和面作浆授之令服藏饮之未半欻然即悟乃心力倍常还遵旧贯贞观九年有夏州僧石法师闻藏诵经奉酥三斤以充供养藏盛以一器初日以铜匙取中心桃许明日更取乃见旧处融酥凝满从夏至秋日取如故藏私心庆悦始悟醍醐自出到八月分此旧酥与同寺僧灵响禅师为响说之又每闻异香及弹指之响屡为幽人唤之令起而前后所诵一万余徧仪凤三年年八十八终于净影寺焉但以戒足少亏不获深悟识者恨之 出弘赞第八

兵卫盈庭

释僧映少出家住江阳永齐寺诵法华经至于年老诵习无辍与一法师竝房法师意常嫌诵经声高妨癈看读请骞师谏之尔日初夜月朗僧映依常诵经骞师欲往谏止开户望见映房前有数千人身著甲铠持弓带仗叉手胡跪以听诵经骞师即退归房明日备向此法师述昨宵所见共往忏悔嫌恨之罪映凡常行往恒闻前后有甲仗之声开皇年中卒于寺矣 出弘赞第七

神人警寝而进船

释宝玦张孝秀弟也出家住匡山寺诵法华经甚得通利而不能善摄身口梁邵陵王嫌之夜遣二人密往杀玦玦时在床卧息忽梦见四人到床前手摇玦云邵陵王遣人来杀汝汝那得安眠玦因惊觉即起向后开门仍觉前户有人入声心转惶怖出至房后本有池水由来未经涉入不测深浅怳忽之间忽见一船二人倚篙待之玦乃上船到彼岸竟即见邵陵王所遣二人已在池边但㝵水不得过自后折节读诵善能断契人所倣効时人呼为卢山杀契者是也 出弘赞第六

天帝邀经而入藏 静和宅主

宅主康宗大王之庶女权臣晋康公之室也知权势氷山不久叹浮生火宅无安思修出要幸闻圆妙始开白莲社同愿剏成力为外护又塑成无量寿如来下安于主殿又愿成金字莲经凡百粧严无一不备寄献于圆妙妙请山人一如书写如后梦感神人自空而下曰所写金字法华已安忉利天第二额梨藏中 出海东传弘录

第六段 法师品 见宝塔品

  • 鬼莫能害
  • 舌不可耕
  • 皂客还输本钱
  • 仙翁特请一品
  • 空中弹指
  • 座上生香

鬼莫能害

绍兴二十八年无为军指使李遇迎新郡大守于城西既行十余里忽见百许人从路旁出皆如三五岁儿大呼而前合围击之李初不惧与相敺每奋拳必十数辈仆地才仆即起已散复合如是数四有跃而登肩取巾解发者李益窘走不可脱且击且前俄一老叟布袍草履不知自何来厉声咄曰此官人常持法华经若损他岂不累我叱令退鬼遂散老人亦不现老人疑土地神云 出夷坚于志详见现应录

舌不可耕

龙朔年间京师高文常读法华经一日乘马出顺义门忽见两骑追捉问之乃曰我是阎王遣来追汝文慞惶逃避皆不免即被拽下马挽却头发如同刀割家人舆归至晚苏云阎王问我何故盗僧菓子因何说三宝之过遂依法伏罪无敢措言王判盗菓之罪合吞铁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说过之罪合耕其舌因令放释遂苏少选还绝口如吞物通身疱赤有苦楚相又经一日醒云某在地狱四日吞丸乃尽苦毒不可复言方欲拔舌耕之拔而不出勘案所乃曰常读法华经舌不可出遂放得活今现在化度寺圆满师处听法忏悔云 出南山三宝感通录详见弘赞第九卷释法眼传及现应录

皂客还送本钱

严恭字近礼本泉州人也家富于财而无兄弟父母爱恭言无所违陈大建初恭请于父母愿得钱五万往杨州市物父母从之恭乘船载钱而下去杨州数十里江中逢一船载鼋(鼋说文云大鼈也)将诣市卖之恭问知其故念鼋将死因请赎之鼋主曰我鼋大头別千钱乃可恭问有几头答有五十恭曰我有钱五万愿以赎之鼋主喜取钱付鼋而去恭尽以鼋放江中而空船诣杨州其鼋主別恭行十余里船没而死是日昏暮乌衣客五十人诣恭本家寄宿并以钱五万付恭父母曰君儿在杨州附此钱归愿依数受也恭父母恠愕疑恭死客曰儿无恙但不须钱故附归耳恭父受之记是本钱而皆水湿留客为设食客明旦辞去后月余恭还家父母大喜既而问附钱所由恭言无之父母说客形状及附钱日月乃赎鼋之日于是知五十客皆所赎鼋也父子惊叹因徙家杨州专勤福业常读法华经一时读至见宝塔品辍经叹曰宝塔之内有二如来分身诸佛其数不少我今何为不能感见慨叹良久至夜忽梦一胡僧语曰若诵此经欲见诸佛当解说书写流通供养斯愿可谐恭因發心造经一百部未及成办忽得重病乃更發愿增造一千部病既愈即于住宅起造经堂若纸若笔必以净心不行欺诈随得便营书生常十数人如法供给恭亲捡校劳不告倦有人从贷经钱一万恭不得已与之其人得钱船过中流忽尔沉覆钱失人活是日恭入库见元钱俱湿颇恠之后见贷人方知没溺一日忽有异僧年八十许自云从龟兹国来今往罗浮山去闻君造经愿请一部恭授与经僧赠金一瓶重四十两愿助造经已而退莫知所止又有候志从鄱阳来至宫亭有人引入庙见神人案剑而坐问志还识杨州造法华经严恭否我欲寄钱一万入其功德已便隐志次日至当涂忽有一人来覔候志乃留钱一万逼令受之而去志思惟知是神钱才到杨州以钱付恭恭志更弥坚造至三千部又有渔人夜见江中火焰焰浮来以船迎之乃是经一函即严恭所造后發愿云无一字不经眼无一字不用心然严恭造经之多至于子孙犹传其业世号严法华也隋季盗贼纵横至江都皆相与约勿入严法华里里赖之获全前后所写二千五百余部 本出灵瑞集及感通录详见弘赞第十及现应录

仙翁特请一品

昔有一法师常诵法华经一日云游经过山路有一仆请入山中小斋及至门有一老人容仪不凡出揖迎入敷一高座老人请云愿闻宝塔品师陞座诵一徧老人以桃一颗金一叶报之仍命一仆送出师出谷口问其仆曰老人是谁其仆以指书师掌上姓孙名思邈其仆遂不现师食桃不死卖金暴富 出现应录

空中弹指

杨州栖灵寺僧道艺常诵此经每至见宝塔品空中弹指数十下自此之后精诵倍常

座上生香

释万相雍州万年人也讽诵法华兼敷义理凡讲十余徧曾于簷下诵经忽有白雉驯伏左右以手取之初不惊扰随相来去或炉中火炭自然而出或床后荐间异香频發又于房后木上金铜龛像无何而至一双两边侍立相收得像鸟忽飞去又于中夜静坐忽然似梦见西北天中宝塔高广严饰望之无际又见东北七星中七佛从星中出金容端粹朗照赫然相悲喜交祫礼拜赞叹少选之间倐然而灭其所诵凡四千余徧将终之际令门人称普贤菩萨名俄自云普贤菩萨来右脇而卒春秋七十四 出弘赞第八

第七段 提婆达多品 劝持品

  • 身托莲胎
  • 名标花座
  • 圣僧教诵
  • 海神请闻
  • 鸽受人身
  • 鬼脱厕报

身托莲胎

王淹字公远瑯瑘临沂人也祖份尚书左仆射淹官至黄门郎新安大守专心佛道无懈晨昏持诵法华积有年稔其弟固亦菜食诵法华经淹亡与固梦云吾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胎生在铁叶莲华内五百岁方得出胎见佛以诵法华苦到故得生西方以愚痴多疑故受胎生止报汝知汝诵经勿懈也于是別矣 出弘赞第六

名标花座

明州开元寺僧可久常诵法华经时称久法华平生回诵持善利庄严净土元祐八年无病端然坐亡过三日复苏云已神游净土其土之相与十六观经所说庄严一同七宝池中所有莲台皆标当生者姓名一紫金台标云大宋成都府广教院熏法华已生其中又一金台标明州孙十二郎又一金台标明州久法华又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坐亡至后五年徐道姑果坐亡亡时闻异香满室过十二年孙十二郎卒时闻天乐之声灵瑞重叠此本出龙舒净土文 详见现应录

圣僧教诵

隋时并州人高守节家代信奉而守节尤为精到年十六七时曾游代都道遇沙门年可六十自称海云与之谈叙因谓曰儿能诵经不答曰诚其本心云即将向五台至一处见三草屋才得容身乃于中止教诵法华经在外乞求给其衣食节屡见胡僧来至与师言笑终日归去后云輙问曰识向胡僧不曰不识云貌似戏言曰是文殊师利菩萨节虽频承此告未悟其旨后忽使节下山取物仍诫曰夫女人者众恶之本坏菩提道破涅槃城汝向人间宜其深慎节敬诺受教下山中路乃见一女人年十四五衣服鲜华慈容雅丽乘一白马直就其前向节曰身有急患要须下乘马好跳跃制不自由希君扶接济此微命节遂念师言竟不回顾女亦追寻数里苦切其辞节执志如初俄而致失既还本处具陈其事师曰汝真丈夫矣虽然此是文殊师利菩萨节尚未悟犹谓戏言然于此诵经凡历三载法华一部甚得精淳后闻长安度人心希剃落晨昏方便咨师欲去师云汝诵得法华大乘种子今已成就汝必欲去当询好师此之一別难重相见汝京内可于禅定道场依止卧伦禅师节入京求度不遂其心乃往伦所伦曰汝从何来答从五台山来和尚遗与师为弟子伦曰和尚名谁答曰名海云伦大惊叹曰五台山者文殊所居海云比丘即是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第三善知识汝何以弃此圣人千劫万劫无由一遇何其误耶节乃始悟由来恨不碎其身骨而愚情眷眷犹希再睹遂辞伦返迹日夜奔驰乃至故处都无所见 出弘赞第七

海神请闻

释缘光新罗人也按梁贡职图云魏曰斯卢宋曰新罗本东夷震韩之国也光世家名族幼归缁服识量过人以生居边壤正教未融以隋仁寿年间来至吴会正逢智者敷弘妙典光伏膺朝夕数年之中歘然大悟智者即令就讲妙法华经俊朗之徒莫不神伏后于天台別院增修妙观忽见数人云天帝请讲光默然许之于是奄然气绝经于旬日颜色如常还归本识既而器业成就将归故国与数十人同乘大舶至海中船忽不行见一人乘马凌波来至船首云海神请师暂到宫中讲说光曰贫道此身誓当利物船及余伴未委如何彼云人并同行船亦勿虑于是举众同下行数步但见通衢平直香花徧道海神将百千侍从迎入宫中珠璧焜煌映夺心目因为讲法华经一徧大施珍宝还送上船光达至本乡每弘兹典自少诵持日余一徧迄于报尽此业无亏年垂八十终于所住阇维既毕髅舌独存一国见闻咸叹希有光有妹二人早怀清信收之供养数闻髅舌自诵法华妹有不识字处问之皆噵 出弘赞第三

鸽受人身

有一老僧失其名住并州石壁寺禅观为业贞观年末房楹上有二鸽雏老师每以余食饲之后虽渐长羽翼未成乃并学飞俱堕地而死僧因收葬经旬日后夜梦有二小儿告曰儿等为先有罪遂受鸽身比来闻师读法华经得受人身儿等今于寺侧十余里某村某甲家托生为男十月之外当即诞育僧乃依期往视见此家一妇双生二男作满月斋僧呼二孩子曰鸽儿并应曰诺一应之后岁余始言也 出弘赞第九

鬼脱厕报

释慧果豫州人也小以蔬苦自业宋初游京师至瓦冠寺诵法华经甞于厕前见一鬼致敬于果云昔为众僧而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啖粪鬼中法师德业高明又慈悲为意愿助以济之方也又云昔有钱三千埋在柿树根下愿取为福果即告众掘之实得三千为造法华一部并设法会后梦见此鬼云已得改生大胜昔日果以宋大始六年卒春秋七十有六 出弘赞第六

第八段 安乐行品

  • 龙天请讲
  • 鬼虎钦风
  • 来仪
  • 野鸡转报
  • 瓶水自满
  • 异香普熏
  • 经字放光
  • 鸩毒无验

龙天请讲

释玄光海东熊川人也越沧溟求中国禅法闻衡山思大禅师双弘定慧兼善毗尼一志径造南岳思察其根器授以法华四安乐行光利若神锥无坚不犯禀而行之常修精进俄证法华三昧思印之曰汝之所证真实不虗当还本国施设善权敷扬吾教光顶礼而別即住锡江南附舶至于大洋偶见彩云雅乐降节而至空中声曰天帝召海东玄光禅师于龙宫说亲证法门光拱手避让唯见青衣前导寻入宫城不类人间官府羽卫之设无非鳞介鬼神师既登宝殿次陟高台如问而谈者凡七日事毕龙王躬自送別光复登舟舟人谓泛洋不进者半日而光遂至熊川翁山结茅卓锡同类相从乃成梵刹南岳祖堂列二十八贤光居一焉 出现应录

鬼虎钦风

释弘明会稽山阴人也小出家止山阴云门寺诵法华经精勤礼忏六时不辍每旦瓶水自满实诸天童子以为给使也明甞于云门寺坐禅虎来入明堂内伏于床下见明端然不动久久乃去又时见一小儿来听明诵经明曰汝是何人答云昔时此寺沙弥盗帐下食今堕圊中闻上人道业故来听诵愿助方便使免斯累也明即说法劝化顿解方隐明以齐永明四年卒于栢林寺春秋八十四 出弘赞第六

来仪

释玄璧苏州吴县人也住流水寺常讲法华猛兽毒虫妖精恶贼频繁遘遇未甞忤其情守常坐一床方四尺未甞倚卧每讲法华二十余徧州咸来听受忽有一从外飞来于殿下池中三度含水喷洒于地径诣佛边圣僧座上一立不动直至讲了然始飞去如此经年后乃恒住上堂即皷翼引前下讲即倾身随从法师或令其舞即振翮顿足顾影仾头乍起乍仾或来去变态殊绝难以具名数州文翰之士莫不伟而同咏璧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三

野鷄转报

桂府城五里有雉山寺其始者昔有一僧卓庵此地日诵法华经仍能讲说忽有一雉常来伏翼听受终第五卷雉即不来后八年山下民家生一男子年始八岁不荤不戏坚欲投其师出家父母听之一日僧浴令儿净背坚不肯袒衣僧问其故答曰某前身即雉也因听师讲诵故报为人今腋下犹有雉毳故不袒也僧因授是经前五卷览同旧习后二卷则不能也从此山以雉名因山置寺寺犹存也 此本出戒杀类见现应录

瓶水自满

释僧定不知何许人也住江阳禅众寺诵法华经甚好声韵不能谨节流宕尘俗然每感诸天童子为之给使有时醉卧法衣离身自然卷襞引被整覆衣服尘垢未暇浣治乃复取之久以香洁或瓶水自满或地恒扫净定眠喜唾一时酒醒见天童子在前徧身咕唾自尔折节遵修戒业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六

异香普熏

清信士央呵担住京城西南丰谷乡少怀善念常诵法华行安乐行慈悲在意不乘畜产虗幻为心名沾令史往还京省以诵业相仍恐路逢相识人事暄凉便废所诵故所行必由小径仾声怡颜缘念相续及终之时感异香殊气充于村曲后十年妻亡重發唯舌鲜好余皆朽尽 出弘赞第八

经字放光

后魏太子中庶子御史中承陆载本吴人也仕魏有才调善谈谑而性爱虗净常以佛法为意诵法华经末年精到经字放光频感舍利 出弘赞第六

鸩毒无验

释法相河南人也东晋义熈中忽悟无常超然出俗廓尔幽闭不偶朋执诵法华经日夜不懈曾因经行泰山祠日暮因宿庙侧民家夜起诵经忽闻扣门声相时出看见有一人玄衣武冠见相致敬云是泰山府君闻师诵经故来參听弟子庙中一石函在多有财物以布施师师可开取其石盖重过千鈎人莫胜举相试提之飘然而开于是取得绢一百匹许钱百余贯以施贫人济诸穷者后渡江止越城寺忽然失志游宕无度时镇北将军司马恬恶其无度招而鸩之频倾三钟神色不变湛然无扰括大异之惭惧悔愧每加供养 出弘赞第六

第九段 从地涌出品 如来寿量品 分別功德品

  • 冥授补阙
  • 帝亲试通
  • 赐寿题肩
  • 应病授药
  • 相师已定岂期延寿
  • 天帝相邀却向西方

冥授补阙

竟陵王萧子良齐永明七年请僧云副为善知识副共王造法华经千部王亦澡洁中表手写法华经一部永明十一年四月末副梦一人送经一卷云言有误明日偶得一部法华试略披看遂见第五卷寿量品有一句异云一尘一劫于时募集数十部经悉无此句即言推义乃是法华之极致是以即[撗-(由/八)+早]经文便有白来翔以应嘉瑞副后不知所终 出弘赞第十

帝亲试通

权适字持正安东府人也少业文才政和年中以宾贡入宋配国学擢为甲科第一人将还本国相者曰君才高命短年不过四十位不过五品宜诵大乘经以资笇禄公心然之约三日了诵法华经皇帝闻之呼令前诵无一字错皇情大悦赐观音像法华塔各一轴及还本国享寿攸久历尽清华拜为双学士 出海东传弘录及适本传

赐寿题肩

释法朗河北武城人也住彭城净道寺为沙弥时诵法华经自少至老诵习无懈至年五十三开皇十三年死经七日见阎罗王王前有六道人王问初一僧何德业初人答诵维摩经王曰度南边立问第二僧有何德业答诵涅槃经十卷王曰亦南边立问第三僧有何德业答诵金光明经王曰亦南边立问第四僧答讲涅槃经王曰度西行立问第五僧答讲十地论敛眉而言度北行立第六问法朗云有何行业答诵法花经王曰度东行立王问第六僧竟遣人领北行立者向地狱道领西行立者向畜生道领南行三僧向人道次语法朗领往天道令见其生处可放还家赐寿八十五岁朗从天宫还忽然而活看左臂上隐隐有赤字作八十五岁字 出弘赞第七

应病授药

清信女章氏隋右光禄大夫陈陵妻也诵法华经每恨四体羸乏不堪久诵忽梦僧持一梡药作黄色来在章前与之令服章服经小时因腹痛惊觉腹痛既甚须臾下痢纯作黄色似梦所见痢竟所患都差自后四体休健常能读诵日夜一徧无复困极也 出弘赞第七

相师已定岂期延寿

刘弘仁年十八时任国子学生与同志十人于相师处求相吉凶相师皆尅其富贵贫贱之时夭寿年月之数谓弘仁曰年至五十一其年四月十一日必死弘仁时任苏州嘉兴县令其余九人皆如相师之说祸福不差及弘仁十八已来吉凶皆验至今正年五十一矣自度至期必死以四月一日遂诣州与诸官僚取诀时韩王元嘉为苏州刺史问其所由弘仁具陈其事王教之修福弘仁至四月八日遂即遇疾甚笃王请诸寺僧尼为弘仁转法华经一千徧至十一日转经数毕诸僧又为弘仁更读一百遍弘仁流汗[雨/沫]所患都愈平复如常信知福力诚不可量也 出弘赞第九

天帝邀相却向西方

释䟦澄少出家精神暗钝而长斋蔬食年二十五發心诵法华经愿生西方日诵一行或至半偈或都不得年登八十方始通利后因眠息梦见一人著朱衣武冠手抱请疏开示澄云天帝遣来奉请澄答云贫道愿生西方且忉利天虽是胜处然不称贫道所愿朱衣人于是即去睡觉召诸弟子述向所梦明日又梦七宝浮图澄身居五层上向西望见宝绳阶道无有涯际有二金刚执杵在两厢立数个青衣童子捉白拂拂此阶道问童子云此是何处答云此是西方宝绳阶道来迎澄法师睡觉述斯以语诸弟子云汝可贸吾三衣六物作一供斋依语营办斋前问大众云见千佛以不众云不见复问闻非常香气以不众云咸闻于是端坐正念而终 出弘赞第六及现应录

法华灵验传卷上


校注

目录新作 诵已下四章有标目无记事恐是十七段文 详异作祥 现现流本作显 以字衍文欤 界疑果 鳞疑麟 暖疑缓 点疑默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CB】授【卍续】
[A4] 授【CB】[-]【卍续】
[A5] [-]【CB】授学无学人记【卍续】
[A6] 授学无学人记【CB】[-]【卍续】
[A7] [-]【CB】分別【卍续】
[A8] 分別【CB】[-]【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CB】嘱累【卍续】
[A11] 嘱累【CB】[-]【卍续】
[A12] [-]【CB】普贤【卍续】
[A13] 普贤【CB】[-]【卍续】
[A14] 僭【CB】僣【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果【CB】困【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太【CB】大【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敛【CB】歛【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己【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瘗【CB】[疗-(日/小)+土]【卍续】
[A42] 曰【CB】日【卍续】
[A43] 洒【CB】酒【卍续】
[A44] 年【CB】[-]【卍续】
[A45] 僧【CB】曾【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左【CB】在【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土【CB】士【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今【CB】令【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萧【CB】箫【卍续】
[A62] 敛【CB】歛【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刺【CB】剌【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华灵验传(卷1)
关闭
法华灵验传(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