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93-A 禅宗正脉序

有大圣人中天印度曰能仁氏乃往古昔然灯所记贤劫次补四十九年开示演化接物利生悲济无量仁慈普覆声教所被微尘刹海而双林息照布瑟波印于饮光少室单传摩诃衍基于达磨此正法眼藏教外別传禅宗之所自也已而六传至曹溪而支分派別洋溢泛滥徧满天下不有文字纪录事缘又何以知其投针玄趣激电迅机开示妙明之真性哉此吴僧道原传灯录之所有作而有宋真宗皇帝诏翰林学士杨亿之所有叙而总裁也后斯辙者曰广灯续灯联灯普灯虽各详略不同亦无非所以明此一大事也宋时有僧济者患五灯之浩瀚作五灯会元以惠来学甚盛心也然而后人犹以未易通究为病者是其中间机缘语句峻险者壁立万仞浅近者鼻孔半边或入海而算沙或追羊而感岐此国朝嘉兴府僧如𢀷禅宗正脉之所有作也𢀷蚤參空谷禅师于虎林得旨即韬光环堵于嘉禾之真如四海象龙望风向慕而參礼者户屦常满而慨夫五灯之机缘峻险曰上根之人当头便领十日并照中下之徒银山銕壁丝毫万里用是抄录简集由某佛以至某人之嗣凡几世几百人为几卷俾人人通晓以为证悟之因复梦神教题曰禅宗正脉刻梓流通猗欤盛哉书成飞锡踵门以叙文为请嘻余耄矣岂足以叙此书之文哉然而仰惟佛法自汉永平东被真丹禅宗一宗徧满寰宇佛祖以下得其传者自一灯以至无尽灯焉迄今逮二千祀代有金轮深信体解作兴驩动振耀金汤际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圣神文武统御华夷树刹建幢天章御制跻斯民于仁寿之域措天下于雍熈之治太宗文皇帝继体守成钦明文思光被四表圣治无为制词赞咏佛日光辉钦惟皇上嗣登大宝圣哲温恭厉精图治四海会同佛圣再来佛法外护天人叶赞率土升平白𩬊礼臣乞骸归老受恩莫报弗遑宁居间得一覧禅宗正脉大为庆幸异时必有以是帙尘睿覧若景德之传灯录者矣第不知奉诏总裁删定而兼叙引者为谁也(臣)虽老矣犹能欣戴拱嘿以竢其美音

大明弘治三年岁在庚戌除夕前一日赐进士阶荣禄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奉勅致仕前兼左春坊左庶子八十二翁杭郡邹干撰

No. 1593-B 禅宗正脉叙

原夫三界恼热灼诸火之易燃一物长灵亘亿劫而弗灭欲求作佛莫切证心心本圆成性原玅觉恒河沙数总具如来万径千蹊悉归定慧若心外求佛何异㸑尘以为糜性外探宗真䫫吹砂而作饭能使菩提融彻摩尼朗曜明宗衍派启廸沙门难矣然我释迦文佛迨夫达摩祖师方轨弘宣既著明于西域分鏕显说亦渐移于东土阐无三之教开不二之门禅悦弥彰宗风大普导示众惑遏绝诸妄万涂丛归一繇般若由是有溈仰灋眼云门至以曹洞灵济之五宗各自成佛作祖有一世二世以至数世十世百世之法嗣亦自授派传支灯灯继续钵钵相承聆此师传參他僧旨譬持明镜遇物可以鉴形若投良剂随方因之疗疾家操智炬烛众生于迷途人驾慈航渡群品于觉海此禅宗正脉之所以作也夫禅而曰宗玅心珠之悟证脉而曰正[脉-月+彳]道之外邪公案分明阶级剖別剪经文之芜蔓断文字之葛藤广取顿渐之玅言独宏问答之奥义诚禅域之南车宗门之武库者也如岩上人摹写赫𨂜鬻其瓶钵铲劂梨枣募彼金钱数载拮据一朝卒业实心懽喜质问愚蒙蒙也慈波空荡苦海易沈印证未窥乎真如希仰犹累于尘垢若夫尊南为圣𠷣北为愚背北向南大悟可入背南向北下愚匪明是在学佛之徒得迦叶之会心岂必出家之流効丰干之饶舌

万历乙巳初秋闽郡徐𤍗兴公序

No. 1593-C 禅宗正脉引

景泰庚午𢀷參学空谷禅师于修吉山山在杭西湖上先是师积稔缘化吾郡夜话山房获亲炉鞴一日问师如何是露柱师良久曰此是说不得底自会去厥后成化庚寅师还化其年𢀷四十六亦病革再苏自惟失怙间始专心净土劝人念佛数以米一粒一声积二百斛供众三年印图若干万相涉十有五年迄今未既也顷在杭时甞阅五灯会元弗果终帙今偶获展读谓是空谷先师亲加点句者何幸遇之感悸交至第以此书机缘峻险萹帙浩繁粤有上根当头便领十日并照所谓高晖之临幽谷长风之游太虗者也自余中下之流银山銕壁丝毫万里钝置己躬妄生知解以为成立为此發心抄录𫈉集以便观览或者谓余手风绝笔已四十年龙钟耄老不堪笔砚余皆不应丙午仲冬一之日始昼则抄录夜则检阅至唐杜鸿谒无住禅师庭树鵶鸣时遂有省所谓得个入头非悟也由是益坚其志自言若无先师存日提激何有今日事哉复自念言𫈉集果符佛意集成当以何名是夜若闻神语曰禅门正脉觉而异之先佛有言汝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以此观之神即是我我即是神梦与非梦二而一也矧惟会元佛祖命脉今曰禅宗正脉有以夫于是谨述用心颠末如此或者又曰𫈉集弗传与无集等亟命同服兴圣德海缮写成帙募彼悉檀捐金绣梓用广其传云尔

时维

大明弘治岁次己酉冬十一月旦嘉禾如𢀷谨识

No. 1593-D 叙古启明读禅宗正脉法

达磨西来

马祖大师示众其略云达磨西来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

非无知解

归宗和尚曰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他高尚之士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虗度时光涌泉云见解言语总要知通若识不尽敢保轮回去在为何如此盖为识漏未尽汝但尽却今时始得成立

有事商量

赵州和尚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坐穷理好黄龙南禅师告慈明曰此心未稳乞为指示慈明曰既如是则坐而商量

深究洪规

荐福古禅师甞參大光玄福严雅无有可其意者由是终日默然深究先德洪规一日覧云门语忽然發悟

得个入头

大慧禅师曰山僧十三岁出家早知有此事虽在村院里常要买诸家语录看虽理会未得然便喜云门睦州说话汝等未得个入头须得个入头既得个入头不得孤负老僧(云云)明明向汝道尚自不会岂况盖覆将来

渐有开廓

空谷和尚僧问师之省处与我说为末世之标格空曰某谒南极古拙及众知识皆令參赵州无字久而无省偶见五灯会元中祖师活机用心渐有开廓古人机用已识之矣又问人天眼目碧岩集可看否空曰

法在汝边

净名云此法即见闻觉知学不得若离见闻觉知亦不得到这里须知有一条活路若识得这活路法在汝边

迟速不同

老宿云这一片田地分付来多时也我立地待汝搆去古塔主云利根者画时解脱钝根者或三五年远不过十年若不悟去老僧与你入拔舌地狱

常习坐禅

马祖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南岳甞以磨甎作镜而谕之乃曰若执坐相非达其理祖师云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在体无去住妙喜曰我只要你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诸方说静了方悟我是悟了方静不敢相瞒未悟时心识纷飞悟了方贴贴地

不明大理

德山和尚云若不明大理饶你去佛肚里过来只是能行底屎橛不曾遇著好人便即认得六根门头光影向口里说取露布是隐言妙句光彩尖新争奈你自家无分仁者是別人涕唾圆通云道眼若未明有甚么用处无事切须寻究玄沙云道眼不明生死根源不破

工夫之说

幻住和尚云前代诸尊宿初不曾有做工夫之说惟是单提此事俾之言下领悟又云古人于參学此道用心处谓做工夫斯说最切当而学者例于此说

问处求证

佛眼云昔人因迷而问故问处求证入得一言半语将为事究明令彻去不似今人胡乱问趂口答取咲达者

简集之意

𢀷以五灯会元浩繁难读多有机缘峻险壁立万仞上根吐舌中下罔措用是唯取显明简直者使人易晓去取无定简集成编且如会元本集中牛头山法融禅师若干人则总题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于其前今正脉中各以四祖旁出标干上他可类推上堂示众甚有切于人者辄以愚意略加标首如史鉴然以便寻讨

去繁就简

是集一依五灯会元并不敢有所更改也间有生缘神异參谒问话繁者不敢备录然亦有束而简之之处

体会机缘

看机缘须看他师家问处学者答处如何即是如何则不是自有入处既得入处乌有峻险简直显明者哉

随宜參用

凡机缘上安【评】字则指圆悟禅师评唱若安【颂】字则颂古联珠有此或机缘颂古有及会元无出者意句圆妙则【增收】𢀷望俊流当立大志亦草率不得须将诸祖颂古通集碧岩集人天眼目彼此寻究相助显發

古今例同

或曰五灯会元是佛祖心髓孰敢妄分优劣而去取无定耶曰子岂不见五灯是五家之作今为会元哉碧岩集祖师机缘唯取一百则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四百余人前人颂之集之岂不知有一千七百人善知识耶譬彼病革矣当求速効之方可也余之简集无他每见同学惧繁弗覧正恐大法湮微故强为是编俾易覧易精而得入悟门者则不以我为非欤正鲁庵所谓知我罪我其唯此集矣

叙古启明读法(终)

禅宗正脉目录

第一卷 [标01]释迦牟尼佛 摩诃迦叶尊者 阿难尊者 优波毱多尊者 佛陀难提尊者 脇尊者 富那夜奢尊者 龙树尊者 迦那提婆尊者 僧迦难提尊者 鸠摩罗多尊者 阇夜多尊者 鹤勒尊者 师子尊者 般若多罗尊者 [标01]菩提达磨大师 慧可大祖禅师 僧粲鉴智禅师 道信大医禅师 弘忍大满禅师 慧能大鉴禅师 (会元一卷终) [标02](一世)牛头融 (二世)牛头𪨷 钟山璀 (五世)牛头威 (六世)牛头忠 安国挺 天柱慧 林素 (七世)佛国则 径山钦 (八世)云居智 鸟窠林 [标03](一世)北宗秀 嵩岳安 蒙山明 (二世)降魔藏 寿州树 福先俭 破灶堕 嵩岳珪 (三世)终南政 嵩山极 (四世)保唐住 [标04](一世)西域崛多 韶州海 吉州诚 匾担了 洪州达 寿州通 江西彻 信州常 广州道 永嘉觉 司空净 婺州荣 河北隍 南阳忠 荷泽会 (二世)耽源真 蒙山宝 (五世)圭峰密 (会元二卷终)第二卷 [标05]南岳让 (一世)马祖一 (二世)百丈海 南泉愿 盐官安 归宗常 大梅常 佛光满 五洩默 盘山积 麻谷彻 东寺会 西堂藏 章敬晖 大珠海 百丈政 泐潭会 杉山坚 石巩藏 北兰让 南源明 中邑恩 泐潭兴 汾州业 大同澄 鹅湖义 伏牛在 兴善宽 三角印 鲁祖云 芙蓉毓 紫玉通 邓隐峰 西园藏 杨岐叔 马头藏 华林觉 蒙谿 佛隩 乌臼 石臼 本谿 石林 亮座主 百灵 金牛 利山 乳源 松山 则川 打地 秀谿 椑树 水潦 浮杯 龙山 庞蕴 (会元三卷终) (三世)黄檗运 长庆安 大慈中 平田岸 石霜性空 古灵赞 和安通 百丈涅槃 赵州谂 长安岑 菜萸和尚 子湖踪 白马照 云际祖 香严端 灵鹫闲 苏州西禅 陆亘大夫 甘贽行者 关南常 双岭真 径山宗 芙蓉训 大茅 五台通 天龙 白居易 普化和尚 寿州遂 薯山超 虔州微 荐福辨 古隄和尚 公畿 秘魔𪨷 祗林 黄州安 (四世)陈尊宿 千顷南 乌石观 罗汉彻 裴相国 大随真 灵树敏 灵云勤 寿山解 渌水 严阳信 光孝觉 国清奉 大陈朗 多福 雪窦通 石梯 浮石 关南吾 末山尼 俱胝和尚 (五世)陈操尚书 长庆𪩘 (会元四卷终)[标06]第三卷 文殊菩萨 天亲菩萨 维摩大士 善财童子 须菩提 舍利弗 宾头卢 秦䟦陀 宝志公 善慧大士 南岳慧思 丰干禅师 寒山子 拾得子 明州布袋 法华志言 天台𫖮 (已上按会元二卷末今见此卷首) [标07]青原思 (一世)石头迁 (二世)药山俨 丹霞然 大颠通 长髭旷 京兆利 招提朗 凤翔佛陀 大同济 (三世)道吾智 云𪨷晟 船子诚 百𪨷哲 高沙弥 李翱 翠微学 孝义空 僊天 三平忠 马颊空 本生 石室 (四世)石霜诸 渐源兴 渌清 神山密 幽谿 夹山会 清平遵 投子同 道场讷 白云约 枣山仁 (会元五卷终) (五世)大光诲 九峰虔 涌泉欣 云盖元 南际一 覆船荐 肥田伏 鹿苑晖 石柱 南岳泰 潭州盖 龙翔闻 张拙 洛浦安 黄山轮 韶山普 上蓝超 太原湖 天盖幽 三角珪 投子温 牛头微 盘山二世 九嵕慧 观音俊 濠州明 (六世)谷山缘 泐潭茂 同安察 禾山殷 泐潭牟 六通绍 云盖罕 瑞𪨷 百岩 大岭 禾山阴 柘溪实 青峰楚 乌牙宾 永安静 邓州度 永安悟 木平道 崇福志 鹫岭本 (七世)大安古 乌牙朗 开山昼 青峰勉 [标01]太宗皇帝 孝宗皇帝 [标02]郁山主 先净照 东山顶 云幽恽 楼子 天竺悟 嵩律师 老宿 二庵主 老宿 官人 烧庵婆 陈道婆 妇人 (会元六卷终)第四卷 [标03](二世)天皇悟 (三世)龙潭信 (四世)德山鉴 泐潭宝峰 (五世)𪨷头奯 雪峰存 瑞龙恭 高亭简 (六世)瑞𪨷彦 罗山闲 玄沙备 长庆稜 保福展 皷山晏 龙华照 翠𪨷參 镜清怤 报恩岳 安国瑫 睡龙溥 长生然 鹅湖孚 隆寿卿 永福弇 云盖本 洛京南院 法海周 龙井通 龙兴靖 南禅璠 越山鼐 极乐俨 潮山宗 普通明 太原孚 南岳劲 白兆圆 (会元七卷终) (七世)瑞峰禄 黄龙机 明招谦 大宁微 天竺澄 罗山因 罗汉琛 天龙真 僊宗符 白龙希 安国球 螺峰奥 睡龙和尚 云峰绪 大章如 国清静 招庆𭅖 报恩资 报慈云 开先宗 倾心瑫 水陆俨 广严泽 报慈朗 石佛静 观音换 东禅隆 僊宗玭 永安烈 新罗龟山 报慈环 王延彬 延寿轮 报慈钦 凤凰琛 永隆瀛 岳麓和尚 后招庆 建山澄 招庆僜 天竺仪 白云作 龙山义 皷山岳 报恩护 瑞𪨷进 报国照 龙𠕋兴 佛隩然 南禅缘 资福远 乌巨晏 白鹿贵 长庆用 瑞峰端 僊宗明 安国祥 保福豁 大龙洪 白马霭 兴教普 (八世)枣树 黄龙颙 玄都澄 吕洞宾 普照瑜 清谿进 清凉复 龙济修 延庆殷 南台安 广平旨 灵峰恩 报劬应 报恩显 太平海 兴阳钦 归宗诠 (九世)天平 圆通德 九峰诠 河东原 隆寿骞 奉先同 (会元八卷终)第五卷  溈仰宗 [标04](三世)溈山祐 (四世)仰山寂 香严闲 径山𬤇 九峰慧 京兆米 三角遇 王常侍 (五世)西塔穆 南塔涌 霍山通 无著喜 五观支 南极染 大安干 双谿田 米岭和尚 双峰古 (六世)资福宝 芭蕉清 清化怤 黄连初 (七世)资福邃 芭蕉彻 承天确 (会元九卷终)  法眼宗 [标05](八世)清凉益 (九世)天台韶 清凉饮 灵隐耸 归宗柔 百丈恒 永明潜 报恩明 报慈言 崇寿稠 报恩安 云居锡 正勤奉 罗汉依 章义钦 报恩逸 报恩遂 罗汉仁 黄山𭅖 报恩则 净德筠 高丽炬 宝塔𪨷 般若遵 归宗真 栖贤圆 新兴齐 古贤谨 兴福勋 (十世)永明寿 五云逢 报恩安 紫凝勤 普门辨 光庆安 华严达 九曲祥 开化明 瑞鹿安 龙华居 齐云臻 瑞鹿先 兴教寿 永安原 云居齐 罗汉昭 报恩智 支提隆 栖贤湜 千光省 崇福祥 云居能 归宗诚 (十一世)瑞岩海 灵隐本 尧峰暹 圣寿升 兴教一 西余柔 定山素 净土政 (十二世)灵隐 (会元十卷终)第六卷  临济宗 [标06](四世)临济玄 (五世)兴化奖 宝寿沼 三圣然 魏府觉 灌谿闲 纸衣符 定州崔 幽州谭空 历村和尚 米仓和尚 齐耸禅师 云山和尚 虎谿庵主 桐峰庵主 杉洋庵主 定上座 (六世)南院颙 廓侍者 西院明 宝寿二世 大悲和尚 水陆和尚 澄心德 鲁祖教 镇州谭空 际上座 (七世)风穴沼 颖桥安 兴阳静 (八世)首山念 广慧真 灵泉和尚 (九世)汾阳昭 叶县省 神鼎𬤇 谷隐聪 广慧琏 三交嵩 仁王评 鹿门昭 王随丞相 (会元十一卷终) (十世)石霜圆 琅琊觉 大愚芝 法华举 芭蕉泉 天圣泰 浮山远 宝应昭 大乘果 金山颕 仁寿珍 永庆普 李遵最 英公夏竦 华严隆 杨大年 (十一世)翠𪨷真 蒋山元 大宁宽 道吾真 广法源 灵隐章 定慧信 泐潭月 白鹿端 真如方 长水璇 云峰悦 净因臻 定林琛 本觉珠 华严孜 琅琊锐 兴阳隐 石佛忠 净住说 李端愿 西余端 (十二世)大溈喆 穹窿圆 兴化清 (十三世)泐潭祥 光孝兰 东林遵 庆善能 庆善隆 (十四世)净因成 开福哲 鸿[田/升]福 香山渊 景淳如藏 (十五世)冶父川 (会元十二卷终)第七卷  曹洞宗 [标01](四世)洞山价 (五世)曹山寂 云居膺 疎山仁 青林虔 高安仁 白马儒 龙牙遁 华严静 九峰满 北院通 洞山全 京兆蚬 幽栖幽 越州乾峰 吉州和山 天童启 钦山邃 (六世)洞山延 金峰志 鹿门真 曹山霞 曹山慧 曹山炬 育王通 同安丕 归宗恽 嵆山章 云居岳 佛日空 永光真 朱谿谦 云居简 新罗云住 护国澄 灵泉仁 疎山证 百丈安 黄檗慧 伏龙璘 京兆三相 广德延 石门蕴 龙光𬤇 石藏炬 重云晖 瑞龙璋 报恩屿 含珠哲 紫陵一 同安威 (会元十三卷终) (七世)上蓝庆 天池隆 益州真 佛手因 龟洋忠 同安志 智门钦 荐福思 大阳坚 五峰绍 广德义 广德周 石门彻 紫陵微 兴元浪 (八世)普宁显 梁山观 普净觉 云顶敷 石门远 北禅感 石门筠 (九世)大阳玄 药山昱 罗纹珍 道吾诠 南禅聪 (十世)投子青 兴阳剖 福严承 罗浮如 白马 云门运 梁山冀 (十一世)芙蓉楷 大洪恩 洞山云 福应文 (十二世)丹霞淳 枯木成 宝峰照 石门易 天宁誧 天宁琏 梅山己 普贤秀 鹿门灯 资圣南 洞山微 高世则 大洪遂 (十三世)长芦了 天童觉 大洪预 尼慧光 圆通止 智通深 华药朋 尼佛通 (十四世)雪窦宗 善权智 自得晖 石窻恭 光孝彻 大洪为 长芦琳 慧力悟 雪峰深 慧日安 吉祥实 (十五世)雪窦鉴 (会元十四卷终)第八卷  云门宗 [标02](六世)雪门偃 (七世)白云祥 德山密 巴陵鉴 双泉宽 香林远 洞山初 泐潭谦 奉先深 披云寂 舜峰韶 般若柔 荐福古 双峰钦 资福诠 黄云元 龙境伦 大容𬤇 华严慧 黄檗济 谷山丰 洞山禀 北禅寂 净源真 大梵圆 药山光 奉国海 云门球 佛陀远 慈云深 化城鉴 护国和尚 西禅钦 觉华照 延长山 黄龙赞 云门朗 纂子山 (八世)韶州大历 宝华和尚 月华月 乐净𭅖 后白云 文殊真 南台勤 德山晏 乾明普 中梁崇 黄龙愿 普安道 泐潭散圣 五祖戒 福昌善 建福同 智门祚 福严雅 开福贤 丫山盛 莲华祥 德山远 开先照 金陵天宝 法云善 蓝田真 雪峰钦 西峰谿 (九世)洞山聪 石霜诚 泐潭澄 云盖颙 上方岳 育王坦 金山新 雪窦显 云盖鹏 彰法泗 北禅贤 芳上座 开先暹 资圣勤 鹿苑圭 (十世)云居舜 佛日嵩 许太守 育王琏 承天简 九峰韶 西塔殊 云居亿 滔首座 玉泉皓 云居祥 国庆宗 天圣道 (会元十五卷终) 天衣怀 承天宗 南明慎 君山升 洞庭金 曾修撰 圆通讷 法昌遇 广因要 云居元 智海逸 天章椘 (十一世)蒋山泉 慈云慧 归宗通 天宫徽 福昌信 慧林本 法云秀 慧林冲 长芦夫 佛日才 天钵元 栖贤迁 净众言 三祖会 澄照慈 崇德澄 定慧云 报本存 开圣栖 衡山礼 云门侃 太平坦 佛足祥 明因赟 杨杰侍郎 慧日尧 中际遵 百丈悟 善权泰 崇福基 大中隆 刘佥判 (十二世)赵清献公 法云本 金山宁 资寿𪨷 本觉一 投子颙 地藏恩 灵曜良 香山泳 灵泉一 石佛通 法云白 僊𪨷纯 慈济聪 白兆圭 福严初 德山绘 香积旻 瑞相来 真空一 华严明 永泰航 寿圣 长芦赜 夹山龄 元丰满 善胜悟 招提湛 (十三世)净慈明 雪峰慧 资福明 云峰璇 延庆𣸪 道场颜 天竺谏 普济淳 尼法海 富弼丞相 尼文照 万年幽 慈受深 万寿𪻺 天衣哲 智者铨 报恩然 雪峰演 王大夫 观音和尚 (十四世)净慈象 灵隐淳 净慈昌 径山一 金山心 香𪨷璧 国清印 万杉坚 (十五世)中元妙 玉泉达 (十六世)光孝深 (会元十六卷终)第九卷  临济宗 [标01](十一世)黄龙南 (十二世)晦堂心 照觉总 真净文 云居祐 黄檗胜 祐圣𡨢 开元琦 仰山伟 福严感 云盖智 报本元 隆庆闲 三祖宗 泐潭英 保宁玑 雪峰圆 四祖演 清隐源 廉泉秀 灵鹫觉 积翠永 归宗芝 (十三世)死心新 灵源清 草堂清 青原信 夹山纯 双岭化 龟山津 保福权 护国新 黄龙明 道吾圆 黄太史 王观文 吴秘书 泐潭乾 开先瑛 象田卿 褒亲瑞 慧力昌 圆上座 苏内翰 兜率悦 法云杲 湛堂准 净觉本 报慈英 宝华鉴 九峰广 黄檗全 觉范洪 超化静 石头志 双谿印 (会元十七卷终) 罗汉南 慈云隆 大溈瑃 福严演 昭觉白 荐福英 尊胜明 慧日明 道场如 宝寿乐 广慧杲 永安正 光孝爽 法轮添 育王昙 真如香 月珠鉴 万寿念 苏參政 (十四世)禾山方 崇觉空 九顶泉 性空普 空室通 佛心才 法轮端 长灵卓 黄龙霞 雪巢一 雪峰空 正法明 祖庵主 戏鱼静 龙牙密 东禅密 天童交 圆通旻 和庵主 慈氏仙 雪窦持 石佛益 疎山常 兜率照 张无尽 西蜀銮 典牛游 九仙清 觉海因 德山琼 中𪨷能 云顶印 信相显 大溈智 (十五世)胡安国 普贤素 皷山洵 皷山珍 育王谌 道场慧 显宁智 乌回范 德山初 报恩常 梦庵信 默庵道 光孝慜 雪峰忠 蓬莱圆 范左丞 吴枢密 彭谏议 卢中丞 都左司 宣秘礼 涂毒䇿 (十六世)心闻贲 天童朴 高丽坦然 龙华本 东山言 懒庵枢 (十七世)在庵贤 咦庵鉴 (会元十八卷终)第十卷  临济宗 [标01](十一世)杨岐会 (十二世)白云端 保宁勇 孙比部 (十三世)五祖演 云盖本 保福殊 郭功甫 寿圣渊 上方益 (十四世)圆悟勤 佛鉴懃 龙门远 开福宁 大随静 无为泰 五福自 九顶素 礼首座 融藏主 承天贤 俞道婆 (十五世)径山杲 虎丘隆 佛智裕 佛性泰 此庵元 南峰辩 灵隐远 鸿福文 华藏民 昭觉元 中竺仁 象耳觉 华严觉 明因玩 虎丘净 天宁思 君山觉 宝华显 东山觉 徐枢密 赵令矜 李弥逊 范县君 文殊道 南华昺 龙牙才 蓬莱卿 佛珣灯 泐潭明 宝藏本 祥符海 净众璨 (会元十九卷终) 龙翔珪 高庵悟 牧庵忠 乌巨行 白杨顺 云居如 归宗贤 道场辩 奇首座 尼慧温 冯给事 月庵果 石头回 护圣静 南𪨷胜 梁山远 能仁悟 莫尚书 王龙图 (十六世)教忠光 卍庵颜 懒庵需 蒙庵岳 此庵净 开善谦 佛照光 遯庵演 无用全 玉泉懿 荐福本 灵𪨷性 蒋山直 谁庵演 光孝远 最庵印 竹原元 尼妙道 尼妙总 张无垢 李汉老 刘彦修 吴伟明 黄彦节 计妙真 应庵华 清凉旦 水庵一 无庵全 慧通旦 灵岩安 简堂机 或庵体 湛堂深 钱端礼 全庵己 疎山本 曾内翰 葛知府 径山印 楚安方 文殊业 稠庵赟 潘待制 随庵缘 且庵仁 万年闲 中际能 普云圆 退庵休 圆极岑 觉报清 何山然 信相修 穷谷琏 大溈行 老衲证 山堂淳 复庵封 野庵璇 蓬庵会 中庵空 遯庵珠 (十七世)肯堂充 智者慈 木庵永 龙翔雅 剑门分 密庵杰 南书记 李侍郎 伊庵权 三峰印 德山涓 (会元二十卷终)

禅宗正脉目录(终)

No. 1593

禅宗正脉卷第一

佛祖

[标02]释迦牟尼佛

【颂】初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后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评】【颂】世尊一日陞座大众集定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标03]世尊昔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国土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作礼世尊世尊勅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鸣指一下女子于是从定而出

【颂】[标04]世尊因波斯匿王问胜义谛中有世俗谛否若言无智不应二若言有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义云何佛言大王汝于过去龙光佛法中曾问此义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名为一义二义

【颂】[标01]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颂】世尊因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郍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应诺佛曰郍一通你问我

【颂】[标02]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徧观三千大千世界覔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普眼于是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颂】[标03]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迦叶欲白椎摈出才拈椎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郍个文殊迦叶无对

【颂】[标04]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我自斩首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物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谓弟子曰我当回去斩首以谢世尊弟子曰人天众前幸当得胜何以斩首志曰我宁于有智人前斩首不于无智人前得胜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麤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义堕处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证阿罗汉

【颂】世尊因有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颂】[标05]世尊一日勅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

○世尊因有比丘问我于世尊法中见处即有证处未是世尊当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当何所示是汝此问

【颂】[标06]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于言下悟无生忍

【颂】[标07]世尊因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颂】世尊敲髑髅问耆婆生何道曰生人道又敲一生何道曰生天又敲一耆罔措

【颂】[标08]世尊因地布𩬊掩泥献花于然灯然灯见布𩬊处遂约退众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刹时众中有一贤于长者持标于指处插曰建梵刹竟时诸天散花赞曰庶子有大智矣

【颂】[标09]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帝释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呌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尸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

【颂】[标10]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生而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总是佛

【颂】殃崛摩罗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子母未分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产难殃崛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报言我自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娩

【颂】[标11]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颂】世尊临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

【颂】世尊于涅槃会上以手摩胷告众曰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后悔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时万亿众悉皆契悟

[标01]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颂】见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別传付嘱摩诃迦叶(颂古稍异)

[标02]二祖阿难尊者

【颂】一日问迦叶曰师兄世尊传金襕袈裟外別传个甚么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刹竿著

[标03]四祖优波毬多尊者

在世化导证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最后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尊者志求出家尊者问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尊者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

[标04]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颂】九祖伏䭾密多问祖曰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是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标05]十祖脇尊者

【颂】至一林中有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问汝从何来奢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处住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邪曰诸佛亦然祖曰汝非诸佛曰诸佛亦非祖知是法器即与剃度付法说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标06]十一祖富郍夜奢尊者

寻诣波罗柰国有马鸣大士迎而作礼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锯义祖曰彼是木义祖问锯义者何曰与师平出马鸣却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

[标07]十四祖龙树尊者

[标08]至南印度彼国之人多信福业祖为说法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睹之祖曰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彼闻理胜悉回初心祖复于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一切众唯闻法音不睹祖相彼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郍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敢辨识提婆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虗明言讫轮相即隐复居本座而说偈言身现圆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辨非声色彼众闻偈顿悟无生

[标09]十五祖迦郍提婆尊者

【颂】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尊者睹之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

[标10]祖至迦毗罗国彼有长者曰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已随长尽而复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迺问其故祖曰汝昔曾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虗沾信施故报为木菌唯汝与子精诚供养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问长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长者闻偈弥加叹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师愿舍次子随师出家

[标11]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行化至摩提国见山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祖前祖问汝几岁邪曰百岁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童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祖曰汝善机邪童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童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祖携至本处授具戒讫名伽耶舍多[标12]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邪风鸣邪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曰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眼

[标01]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隣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标02]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虗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𨤲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闻是语顿释所疑祖曰[标03]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發宿慧祖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又云此是妙音如来见性之句汝宜传布后学

[标04]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后至离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徧行)常一时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徧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祖曰[标05]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于尘劫皆虗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徧行闻發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标06]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徧行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于衷乎徧行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于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䇿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标07]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返生热恼邪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偈曰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标08]二十三祖勒尊者

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

○有师子归依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用何心祖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语即入佛慧

[标09]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自得法游方至罽宾国[标10]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祖诘而化之四众皆默然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祖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彼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有处所祖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彼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当来此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师开悟心地朗然祖既摄五众名闻遐迩

【颂】[标11]因罽宾国王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已得蕴空王曰离生死否祖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恡于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

[标12]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标13]东印度人也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诸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辨慧乃复问曰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

【颂】[标01]祖因东印度国王请祖斋次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

[标02]菩提达磨大师者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發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者曰[标03]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甞废阙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标04]本与祖同学佛陀䟦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二甘露门矣[标05]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兴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微现神力至有相宗乃至寂静宗所彼各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既而六众咸誓归依由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

【颂】[标06]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因问波罗提尊者(无相宗首)何者是佛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标07]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心即开悟悔谢前非

○祖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遂泛重溟凡三周寒暑造于南海实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其主礼迎接表闻 武帝[标08]帝览奏遣使賷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评】【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颂古上云师遂折芦渡江至魏后帝举问志公公曰陛下识此人否曰不识志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曰当遣诏之志曰莫道陛下诏盍国人去他亦不回)祖知机不契潜回江北届于洛阳当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标09]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颂】时有僧神光者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參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𩬊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标10]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祖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标11]光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乃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标12]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颂】[标13]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祖又曰[标01]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标02]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甞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汝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別记云祖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秖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曾未契理秖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忽曰已息诸缘祖曰莫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祖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无疑也)端居而逝

【颂】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标03]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及门人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

○初梁武遇祖因缘未契及闻化行魏遂欲自撰师而未暇也后闻宋云事乃成之代宗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

[标04]慧可大师

得法传衣事迹达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化西归大师继阐玄风博求法嗣

【颂】至北齐天平二年[标05]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祖乃告曰菩提达磨远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

[标06]僧璨大师

[标07]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颂】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服劳九载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

[标08]祖信心铭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𨤲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标09]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虗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麤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昬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踈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标10]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虗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标01]道信大师

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嗣祖风摄心无𥧌脇不至席者仅六十年后住破山头学侣云臻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邪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标02]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祖曰善[标03]后贞观癸卯岁 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彩诏赴京祖上表逊谢前后三返竟以疾辞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祖乃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钦慕就赐珍缯以遂其志

[标04]弘忍大师

蕲州黄梅人也

【颂】[标05]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甞请于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邪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迺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筞而去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于众舘之下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泝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于破头山

[标06]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參谒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祖曰欲须何事卢曰唯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卢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祖知是异人乃诃曰著槽厂去[标07]卢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于杵臼之间昼夜不息经八月祖知付授时至遂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己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推称曰若非尊秀畴敢当之[标08]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于廓壁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祖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各令念诵卢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卢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卢良久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诃曰庸流何知勿發狂言卢曰子不信邪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标09]卢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卢自秉烛请別驾张日用于秀偈之侧写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后见此偈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斯语遂不之顾[标10]逮夜祖潜诣碓坊问曰米白也未卢曰白也未有筛祖于碓以杖三击之卢即以三鼓入室祖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标11]卢行者跪受衣法启曰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也卢曰当隐何所祖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卢礼足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

[标12]慧能大师

造黄梅之东山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

【颂】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标13]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祖寓止廊庑间暮夜风飏刹幡闻二僧对论一曰幡动一曰风动往复酬答曾未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明日邀祖入室征风幡之义祖具以理告印宗不觉起立曰行者定非常人师为是谁祖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于是印宗执弟子之礼请授禅要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乃指座下卢居士曰即此是也因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礼会诸名德为之剃𩬊就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后返曹谿雨大法雨学者不下千数

[标01]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曰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令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辞疾愿终林麓[标02]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邪简曰弟子回主上必问愿和尚慈悲指示心要祖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暗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标03]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別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见羊鹿等机大智上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

○祖一日谓众曰[标04]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标05]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虗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标06]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标07]先天元年告诸四众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淳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菩提果自成[标08]说偈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甞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要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祖说法利生经四十载(门人记录目为坛经盛行于世)

(会元一卷终)

旁出

[标09]牛头山法融禅师

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

【颂】[标10]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标11]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甚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欲礼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甚么师无语少选[标12]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标13]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虗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別法[标14]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标01]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缘化祖付法讫遂返双峰终老师自是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阙三年

[标02]牛头智岩禅师

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余神姿爽拔词气清朗谓师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甞在谷中入定山水暴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师后谒融禅师發明大事融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

[标03]钟山昙璀禅师

初谒融禅师融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穽子知之乎师默而审之大悟玄旨寻晦迹钟山多历年所茅庵瓦缶以终老焉

[标04]牛头智威禅师

谒法持禅师传授正法自尔江左学徒皆奔走门下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甞有偈示曰余本性虗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忠答曰虗妄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师知其了悟乃付以院事随缘化导

[标05]牛头慧忠禅师

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甞有供僧谷两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者至山顶谒问师有何徒弟师曰有三五人逊曰如何得见师敲禅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师有安心偈曰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标06]安国玄挺禅师

初參威禅师侍立次有讲华严僧问真性缘起其义云何威良久师遽答曰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下大悟

[标07]天柱崇慧禅师

僧问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僧无语师复曰阇黎会么曰不会师曰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若作汝分上一切自看僧曰如何是解卜底人师曰汝自出门时便不中也

○问亡僧迁化向甚么处去也师曰隔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辉

○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曾壅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甚么曰为甚么佛法不现前师曰只为汝不会所以佛不现前汝若会去亦无佛可成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花绿蕋间

[标08]鹤林玄素禅师

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见讶师曰佛法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就度之复何差別之有

【颂】有僧扣门师问是甚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著曰为甚么不著师曰无汝栖泊处

[标09]佛国惟则禅师

初谒忠禅师大悟玄旨乃曰天地无物也是我无物也虽无物也而未甞无物也如此则圣人如梦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

[标10]径山道钦禅师

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遇素禅师谓之曰观子神气温粹真法宝也师感悟因求为弟子躬与落𩬊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师遂南迈抵临安见东北一山因问樵者樵曰此径山也乃驻锡焉

○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山上有鲤鱼海底有蓬尘

【颂】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發缄于圆相中著一点却封回(忠国师闻乃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崔赵公问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师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于是有省

【颂】[标11]唐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亲加瞻礼一日同忠国师在内庭坐次见帝驾来师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谓国师曰欲锡钦师一名国师欣然奉诏乃赐号国一焉

[标12]云居智禅师

甞有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标01]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甞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标02]曰此性徧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徧曰凡夫具否师曰上言无见不徧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徧师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标03]曰至理如何师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标04]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标05]鸟窠道林禅师

【颂】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郍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属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归于西湖[标06]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以为名[标07]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

【颂】白居易侍郎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甚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标08]北宗神秀禅师

少亲儒业博综多闻俄舍爱出家寻师访道遇五祖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祖默识之深加器重

○师示众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标09]嵩岳慧安国师

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心要

○有坦然怀让二僧来參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于言下知归让乃即谒曹谿

[标10]武后征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秀禅师同加钦重后甞问师甲子多少师曰不记后曰何不记邪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

[标11]蒙山道明禅师

【颂】[标12]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志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见师奔至即掷衣钵于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于我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郍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徧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別有意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卢曰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标13]寿州道树禅师

年将五十出家遇秀禅师言下知微乃卜寿州三峰山结庵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谭诡异于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师之学徒睹之皆不能测如此涉十年后寂无形影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

[标14]降魔藏禅师

遇北宗盛化便是抠衣秀问曰汝名降魔此无山精水怪汝翻作魔邪师曰有佛有魔秀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师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

[标15]福先仁俭禅师

自嵩山罢问放旷郊谓之腾腾和尚有了元歌行于世

[标01]破灶堕和尚

【颂】隐居嵩岳山坞[标02]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祀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以杖敲灶三下曰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峩冠设拜师前师曰恁么人曰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礼而没少选侍僧问曰某等久侍和尚不蒙示诲灶神得甚么径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別也无道理为伊侍僧无言师曰会么僧曰不会[标03]师曰本有之性为甚么不会侍僧等乃礼拜师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后义丰禅师举似安国师安叹曰此子会尽物我一如可谓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难搆伊语脉丰问曰未审甚么人搆得他语脉安曰不知者时号为破灶堕

○僧问物物无形时如何师曰礼即唯汝非我不礼即唯我非汝其僧乃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标04]嵩岳元珪禅师

谒安国师顿悟玄旨遂卜庐于岳之庞坞一日有岳神乞戒师即为张座付五戒神乃曰我神通亚佛师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竦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标05]师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师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不能师曰是谓五不能也[标06]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亘无一人能主其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

[标07]终南山惟政禅师

【颂】[标08]唐文宗好嗜蛤蜊㳂海官吏先时人亦劳止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其异即焚香祷之乃开见菩萨形仪梵相具足帝遂贮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锦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群臣斯何祥也或奏太一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通强记乞 诏问之帝即颁诏师至帝问其事师曰臣闻物无虗应此乃启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现且未闻说法师曰陛下睹此为常邪非常邪信邪非信邪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师曰陛下已闻说法竟皇情悦豫得未曾有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

[标09]嵩山峻极禅师

【颂】僧问如何修善行人师曰担枷带鎻曰如何是作恶行人师曰修禅入定曰某甲浅机请师直指师曰汝问我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从恶僧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恶人无善念善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僧于言下大悟后破灶堕闻举乃曰此子会尽诸法无生

[标10]保唐无住禅师

[标11]唐相国杜鸿渐问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师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从女者是也公曰有据否师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然公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师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然现前无念亦不立也

[标12]于时庭树鵶鸣公问师闻否师曰闻鵶去又问师闻否师曰闻公曰鵶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曰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师曰第一义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

[标13]西域崛多三藏

于六祖言下契悟后游五台见一僧结庵静坐师问曰孤坐奚为曰观静师曰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其僧作礼问曰此理如何师曰汝何不自观自静彼僧茫然师曰汝出谁门邪曰秀禅师师曰我西域异道最下种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于道何益

[标01]韶州法海禅师

[标02]初见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喻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师信受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标03]吉州志诚禅师

初參秀禅师后往曹谿质疑六祖曰汝师若为示众师曰甞指诲大众令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标04]师曰未审大师以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听吾偈曰一切无心自性戒一切无碍自性慧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师闻偈悔谢即誓依归乃呈偈曰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标05]匾担山晓了禅师

有忽雷澄禅师撰塔其略曰师住匾担山号晓了六祖之嫡嗣也师得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者分別炽然绝一言一响响莫可传传之行矣言莫可穷穷之非矣师得无无之无不无于无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于有也不有之有去来非增不无之无涅槃非灭呜呼师住世兮曹谿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师示迷徒兮了义乘匾担山色垂兹色空谷犹留晓了名

[标06]洪州法达禅师

[标07]念法华经三千部后礼拜六祖曰惟愿和尚大慈略说经中义理祖曰汝念此经以何为宗师曰学人愚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祖曰汝试为吾念一徧吾当为汝解说师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唯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见也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別体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标08]汝但劳劳执念谓为功课者何异𭷯牛爱尾也师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也祖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久不明与义作讐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云云)师从此领旨亦不辍诵持

[标09]寿州智通禅师

[标10]初看楞伽经约千余徧而不会三身四智礼拜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別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师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邪若离三身別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郍伽定(转识为智者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师礼谢以偈赞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智因师晓终亡汙染名

[标11]江西志彻禅师

一日远来礼觐六祖问曰[标12]弟子甞覧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宣说祖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祖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祖曰涅槃经吾昔者听尼无尽藏读诵一徧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标13]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心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标01]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覧千徧有何所益行昌忽如醉醒乃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演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祖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师礼谢而去(师姓张名行昌)

[标02]信州智常禅师

一日參六祖祖问汝从何来欲求何事师曰学人近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至吉州遇人指迷令投和尚伏愿垂慈摄受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吾与汝证明师曰初到彼三月未蒙开示以为法切故于中夜独入方丈礼拜哀请大通乃曰汝见虗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虗空有相貌否对曰虗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虗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垂诲令无疑滞[标03]祖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似太虗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己灵光常显现师闻偈心意豁然乃述一偈曰无端起知解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标04]广州志道禅师

初參六祖问曰[标05]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仅十余载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祖曰汝何处未了对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寂灭为乐于此疑惑祖曰汝作么生疑对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寂灭为乐者未审是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解而色身外別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标06]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別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虗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郍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标07]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无为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虗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师闻偈踊跃作礼而退

[标08]永嘉真觉禅师

【颂】徧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标09]后因左谿朗禅师激励与东阳䇿禅师同诣曹谿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參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邪祖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师曰无生岂有意邪祖曰无意谁当分別师曰分別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矣师著证道歌永嘉集

[标01]司空山本净禅师

【颂】[标02]唐玄宗诏师到京勅住白莲亭而后召两街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师阐扬佛理时有远禅师抗声谓师曰今对圣上校量宗旨应须直问直答不假繁词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师曰无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虗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虗妄总是假名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已否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远曰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是道岂不相违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远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师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见道远曰今请禅师于相上说于无相师曰[标03]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远闻语失色逡巡避席师有偈曰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复云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无主即悟无心若乃无心自然契道

○志明禅师问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曰身心本来是道四生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道师曰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标04]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明杜口而退师有偈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次有禅师近臣问答文繁不备)

[标05]婺州玄筞禅师

游方时届于河朔有隍禅师者曾谒黄梅自谓正受师知隍所得未真往问曰汝坐于此作么隍曰入定师曰汝言入定有心邪无心邪若有心者一切蠢动之类皆应得定若无心者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定曰我正入定时则不见有有无之心师曰既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则非大定隍无语良久问师嗣谁师曰我师曹谿六祖曰六祖以何为禅定师曰我师云[标06]夫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虗空亦无虗空之量隍闻此说遂造于曹谿请决疑翳而祖意与师冥符隍始开悟

[标07]河北智隍禅师

【颂】始參五祖虽甞咨决而循乎渐行乃往河北结庵长坐积二十余载不见惰容后遇筞禅师激励遂往參六祖祖愍其远来便垂开决师于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

[标08]南阳慧忠国师

【颂】一日唤侍者者应诺如是三召三应师曰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僧问赵州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州云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上堂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中虫[标09]夫为人师若涉名利別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能堪

○僧问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曰作么生得相应去师曰善恶不思自见佛性曰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毗卢之境界曰清净法身作么生得师曰不著佛求耳曰阿郍个是佛师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烦恼否师曰烦恼自离曰岂不断邪师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曰坐禅看静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问见十方虗空是法身否师曰以想求取之是颠倒见

[标10]问即心是佛可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邪又曰我今答汝穷劫不尽言多去道远矣所以道说法有所得斯则野干鸣说法无所得是名师子吼

【颂】上堂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泞出没太虗之中万法本闲而人自闹(颂见韶国师章)

[标11]师问僧近离甚处曰南方师曰南方知识以何法示人曰南方知识祇道一朝风火散后如蛇退皮如龙换骨本尔真性宛然无坏师曰苦哉苦哉南方知识说法半生半灭曰南方知识即如是未审和尚此间说何法师曰我此间身心一如身外无余曰和尚何得将泡幻之身同于法体师曰你为甚么入于邪道曰甚么处是某入于邪道处师曰不见教中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有人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曰恁么即断去也师曰向汝道诸法不相到断甚么

○师问本净禅师已后见奇特言语如何净曰无一念心爱师曰是汝屋裡事

【评】【颂】[标01]唐肃宗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 帝又问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帝又问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虗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眼视陛下否(评唱颂古稍异览者审焉)

【评】【颂】[标02]师以化缘将毕涅槃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就师请取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师迁化后帝诏应真问此意如何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

[标03]荷泽神会禅师

[标04]年十四为沙弥谒六祖祖曰知识远来大艰辛将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师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便打师于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识历劫难逢今既得遇岂惜身命自此给侍

【颂】他日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师乃出曰是诸佛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师礼拜而退祖曰此子向后设有把茆盖头也只成得个知解宗徒(法眼云古人授记人终不错如今立知解为宗即荷泽也)

[标05]师寻往西京受戒唐景隆年中却归曹谿阅大藏经于内六处有疑问于六祖 第一问戒定慧曰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慧因何处起所见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 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何义真似骑驴更觅驴祖曰前念恶业本无后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后代人天不久汝今正听吾言吾即本无今有 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不了生灭义所见似聋盲祖曰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即离二边自除生灭病 第四问先顿而后渐先渐而后顿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祖曰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常因悟中不迷闷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何生为正祖曰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先双修自心正 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起从何处出祖曰说即先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佛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心里出

[标06]祖灭后二十年间曹谿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师入京天宝四年方定两宗(南能顿宗北秀渐教)乃著显宗记盛行于世

[标07]耽源应真禅师

为国师侍者时一日国师在法堂中师入来国师乃放下一足师见便出良久却回国师曰适来意作么生师曰向阿谁说即得国师曰我问你师曰甚么处见某甲

【颂】师又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如何国师曰幸自可怜生须要觅个护身符子作么

○麻谷问十二面观音岂不是圣师曰是麻谷与师一掴师曰想汝未到此境

[标08]蒙山光宝禅师

初谒荷泽泽谓之曰汝名光宝名以定体宝即己有光非外来纵汝意用而无少乏长夜蒙照而无间歇汝还信否师曰信则信矣未审光之与宝同邪异邪泽曰光即宝宝即光何有同异之名乎师曰眼耳缘声色时为复抗行为有回互泽曰抗互且置汝指何法为声色之体乎师曰如师所说即无有声色可得泽曰汝若了声色体空亦信眼耳诸根及与凡与圣平等如幻抗行回互其理昭然师由是领悟礼辞而去

[标09]圭峰宗密禅师

大和中征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唯相国裴公休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或云一百卷)以贻后代

[标10]其都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郍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亦名禅郍[标01]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谭禅理少说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人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辩华竺之音也然非离真性別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经)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出梵网经)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标02]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發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發故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也又真性即不垢不净凡圣无差[标03]禅门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标04]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达磨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标05]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标06]唯达磨所传者顿同佛体逈异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传一人后代已有所凭故任千灯千照洎乎法久成弊错谬者多故经论学人疑谤亦众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偏播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标07](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脱欲解他缚为法亡于躯命心切于神情(亦如净名经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然欲罢不能验是宿习难改故)每叹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故別撰经律论䟽大开戒定慧门显顿悟资于渐修证师说符于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难寻泛学虽多秉志者少况迹涉名相谁辩金𨱎徒自疲劳未见机感[标08]虽佛说悲增是行而自虑爱见难防遂舍众入山习定均慧前后息虑相继十年微细习情起灭彰于静慧差別法义罗列现于空心虗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者也[标09]然本因了自心而辩诸教故恳情于心宗又因辩诸教而解修心故虔诚于教义教也者诸佛菩萨所集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识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之众禅偈撮略就此方一类之机罗众则莾荡难依就机则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标10]裴休为之序曰[标11]诸宗门中皆有达人然各安所集通少局多故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拏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憎烦恼病何利益之有我圭峰大师久而叹曰吾丁此时不可以默矣于是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镕缾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者皆顺据会要而来者同趣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法义之差殊顿渐之异同遮表之回互权实之深浅通局之是非若吾师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尽除顺佛心而横亘大悲穷劫蒙益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之人本末相符远近相照可谓毕一代时教之能事矣或曰自如来未甞大都而通之今一旦违宗趣而不守废关防而不据无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答曰如来初离別说三乘后乃通为一道故涅槃经迦叶菩萨曰诸佛有密语无密藏世尊赞之曰如来之言开發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此其证也故王道兴则外户不闭而守在戎夷佛道备则诸法总持而防在魔外不当复执情攘臂于其间也

(会元二卷终)

禅宗正脉卷第一


校注

至以疑倒 灵疑临 西天佛祖 东土祖师 四祖旁出 五祖旁出 六祖旁出 南岳共十七世 应化圣贤 青原共十五世 大宋 未详法嗣 青原 南岳 青原 南岳 青原 青原 南岳 南岳 贤劫第四 女子出定 胜义谛 法定不法定 普眼三度入定 文殊三处过夏 梵志义堕斩首 阿难持钵 梵志擎花献佛 五百比丘未得法忍 布*发掩泥(*印ノ字ハ本文ト异ナル[○@编] 七贤女游尸陀林 城东老母 多子塔前付法 西天祖师 西天祖师 西天祖师 西天祖师 西天祖师 西天祖师 西天祖师 佛性体相 西天祖师 园树生耳 西天祖师 殿铃鸣 西天祖师 善恶报有三时 业从惑生 西天祖师 离一作罗 苦行 弦急即断 过慢 西天祖师 西天祖师 摄伏五众 师子头落罽宾臂堕 西天祖师 三王子辨珠 王请斋 东土初祖 般若多罗预嘱 佛大胜多支离繁兴 分徒六宗 异见王轻毁三宝 佛性出现 武帝诏至金陵 少林面壁 神光立雪 断臂 安心 三拜得髓 楞伽经 五度中毒 汝疑法 只履西归 东土二祖 罪忘心灭 东土三祖 属周武帝破灭佛法 信心铭 不识玄旨 愚人自缚 东土四祖 横出一支 三却天书 东土五祖 栽松道者寄宿 卢居士来參 入碓坊服劳杵臼 神秀偈 卢和偈 三皷入室密示心宗 以上疑脱今字 跪受衣法南迈 东土六祖 印宗征风幡义 中宗遣薛简驰诏请祖辞疾 道由心悟 二乘小见大乘见解 心外无建立 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 至此不传衣 切训 已下异本卷二 四祖旁出 百鸟衔花 观心 石上书佛字 真要 任心自在 顿教法门 嗣牛头融 嗣牛头融 嗣牛头持 嗣牛头威 嗣牛头威 嗣牛头威 嗣牛头威 嗣牛头忠 嗣素 代宗锡号国一 嗣佛窟则 性即佛 性徧一切处 极究竟处 四大病 嗣径山钦 秦望山 布毛侍者 五祖旁出 五祖旁出 武后征 五祖旁出 返照自己面目 嗣北宗秀 嗣嵩岳安 嗣嵩岳安 嗣嵩岳安 灶神天生 恁疑甚 本有之性 嗣嵩岳安 神五不能 佛三不能 嗣嵩山寂 唐文宗诏 嗣破灶堕 无相法嗣 杜鸿渐问 庭树鵶鸣 六祖旁出 六祖旁出 不悟自屈 六祖旁出 解缚 六祖旁出 六祖旁出 诵法华经不知宗趣 牦牛爱尾 六祖旁出 看楞伽经不会三身四智 六祖旁出 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 委曲开示 依言背义 六祖旁出 切忌存无见守空知 六祖旁出 览涅槃经未明大意 认五蕴为自体相 真实义 六祖旁出 一宿觉 六祖旁出 唐玄宗诏师校量宗旨 四大无主 穷本不有 六祖旁出 禅性无住无生 六祖旁出 六祖旁出 別开异端 修万行 男方知识示人 唐肃宗问 辞代宗 六祖旁出 行棒始 阅大藏经六处有疑 方定南顿北渐 嗣南阳忠 嗣荷泽会 意用一作用意 嗣遂州圆 禅源诸诠都序 禅理禅行 禅定 禅门阶级 达磨顿悟自心 天台止观 成圣成邪 圭峰自谦 心一作人 舍众入山 辩教修心 裴休序 承禀为户牖 离一作虽
[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已【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世【CB】[-]【卍续】
[A7] 三【CB】五【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殊【CB】珠【卍续】
[A10] 世【CB】[-]【卍续】
[A11] 世【CB】[-]【卍续】
[A12] 世【CB】[-]【卍续】
[A13] 世【CB】[-]【卍续】
[A14] 世【CB】[-]【卍续】
[A15] 世【CB】[-]【卍续】
[A16] 七【CB】六【卍续】
[A17] 世【CB】[-]【卍续】
[A18] 世【CB】[-]【卍续】
[A19] 己【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但【CB】伹【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己【CB】已【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刺【CB】剌【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刺【CB】剌【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秖【CB】秪【卍续】
[A41] 秖【CB】秪【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谥【CB】谥【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己【CB】已【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己【CB】已【卍续】
[A56] 己【CB】已【卍续】
[A57] 己【CB】已【卍续】
[A58] 己【CB】已【卍续】
[A59] 己【CB】已【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己【CB】已【卍续】
[A66] 己【CB】已【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届【CB】屇【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己【CB】已【卍续】
[A75] 己【CB】已【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禅宗正脉(卷1)
关闭
禅宗正脉(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