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599-A 永明道迹序
众生之情。处处执著。菩萨教化。处处破除。如婴儿疾病。为乳所伤。良医审证。止乳与药。疾则旋已。又病久困。为药所伤。智人知之。遣医罢药。患亦随愈。然不妨乳有哺养之益。药有疗治之功。止乳是权。而槩夺则馁死者必相借矣。遣医是𫏐。而例遣则沈痼者必无幸矣。三乘对治者。疗烦恼之妙药也。众善齐臻者。养法身之乳湩也。滞之则碍正知见。故菩提达磨而降。皆绝言思。以止遣之。废之则乖圆融门。故永明大师嗣。与浑事理。而以身范焉。大师。法眼之嫡孙。韶师之真子。玅契单传。亲蒙记莂。然禅宗不立文字。而师乐说无碍。百卷河悬。禅宗呵斥坐禅。而师跏趺九旬。鷃巢衣裓。禅宗指决唯心。无他净土。而师经行持念。角虎示人。禅宗但贵眼正。不贵行履。而师万善同归。勤行百八。所以抑虗滥。示之隄防。导因地。趍于极果。真金出冶。盛作庄严。大海吞流。不辞涓滴。真祖位大成之圣法王。金轮之尊者也。大师示寂后。塔于大慈山。院曰寿宁。圮废湮泯。址归俗士。净慈僧壑公者。夙怀遗迹。号慕询求于蓁莾中。竟得设利。缁白瞻礼。如重霾余。慧日再见。佥谋于法堂之背建窣堵波。用严供养。并彚缉遗事。附以图赞。目曰永明道迹。传布四众。于戏。洪波白浪。灵骨具存潭北.湘南。塔样无改。育王七宝。古佛一锥。于未添香前。共著眼目。
万历丁未首夏望日
歇庵居士陶望龄书于会稽法华山天衣精舍
No. 1599永明道迹目录
凡三十二条
- 永明真像
- 感亲息争
- 群羊听经
- 金门献赋
- 放生罹法
- 慷慨见宥
- 舍俗投师
- 斥鷃巢衣
- 參依蒙谶
- 圣授莲花
- 神人护忏
- 密承甘露
- 雪窦示众
- 中兴灵隐
- 净慈开山
- 永明升座
- 华台课经
- 別峰行道
- 营塔镇潮
- 古佛互证
- 高丽归依
- 天台说戒
- 法食施鬼
- 劝念往生
- 降伏神煞
- 演法雨花
- 预知时至
- 茶毗遗瑞
- 阎君礼像
- 雉儿听法
- 铺张儒术
- 权寄僊踪
永明道迹目录(终)
陆树声赞曰。
冯梦祯赞曰。夫神之于形也。犹春在花枝。春残则花谢。神往则形徂。剧工如宋人镂玉为瓣。或混其真。似其如化。工无工乎。叶公甞工画龙。见真龙而怖走。写生固不足以当生。而况无生乎。寿师为像则不然。譬夫摩尼神珠。非色非空。非生非灭。亘燿幽显。雨诸珍宝。观至幽若冥界衰。杀生䫫如阎罗。恒展帧以投诚。知师深证无生。以无生生相度无尽众生。而无度生相。斯为永明师之妙相也欤。
五代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讳延寿。字冲玄。号抱一子。本丹阳人。后迁余杭。遂家焉。父王公。母某氏。师生。方能言。坐高榻。值父母反目。奋跃而下。跪泣于地。亲感悦。永偕琴瑟。
曹学佺赞曰。师当孩提时。便知奋掷身命。感化所天。后践法王之位。调御群灵者。其进力有自矣。经言。频伽在鷇。声逾众鸟。狻猊出胎。威慑百兽。物固有天纵者。吾生欲办未来于今日。尚荏苒流光。瞻仰童真。宁无惭德也欤。
师总角时。即归心佛乘。不茹荤。日唯一食。持法华经。七行俱下。每展卷时。感群羊跪听。
葛寅亮曰。只这件。有等玲利汉闻言不信。顾此蠢然者。尔反有一段入处。岂不可恠。转下看去。鹦鹉证果。蚯蚓谈经。物愈微。神通愈显。夫此犹属有知。未为奇特。至于顽石点头。大骇人矣。从是谛观那说法的。果是寿禅师么。这听法的。还是羊么。咦。上林春色早。花鸟总宜人。
师年十六为儒生。时吴越文穆王元懽镇杭州。师献齐天赋。众推间世之才。咸欲官之。
黄汝亨赞曰。为依佛耶。自献金门。为宗儒耶。谁名沙门。赋心赋神。东踊西升。吴越之师。清泰之君。齐天中天之寿。寿无量而无名。名可求兮。弥勒入补处以称尊。惟儒与佛不隔一尘。
师甞为余杭库吏。后迁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屡以库钱买鱼虾等物放之。事發。坐死。领赴市曹。
虞淳贞曰。物我同体兮。何放生而罹死。谓非同体兮。何入死而出生。王法佛法即异而成。至人无己。惟慈是膺。盖视蠛蠓犹大觉。临藁街如化城。
宋旭赞曰。
吴越王游于江上。梦老人引鱼虾数万至。云。此皆税务官所放者。愿王免其辠。王窹而使人探之。师临死地。面无戚容。典刑者恠而诘之。师曰。吾于库钱。毫无私用。为赎生命耳。今死当径生西方极乐上品。又何戚焉。探者覆命。王释之。
苏子瞻志林云。禅师应以市曹得度。故菩萨乃现市曹以度之。学出死入生法。得向死地走一遭。抵三千年修行。余自窜逐海上。去死地稍近。心颇忧之。愿学永明寿师放生以证阿罗汉果。敬以亡母蜀郡太君程氏遗留簪珥。尽买放生。以荐父母冥福。
师儿时即以出家为念。父母不听。遂断荤。刺心血。濡毫写经。终期副愿。至年三十。吴越王知师慕道。乃从其志。放令出家。舍妻孥。投龙册寺翠岩禅师削染登戒。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无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
潘之恒赞曰。甞观世智辩聪之士。有欲割尘俗。而白首无能者。有辞亲出家。躭染世缘。而黑业日深者。若师金门献赋。甞推间世之才。华亭备军。早擅脱颕之秀。当强仕之年。卒断烦恼之发。为灵山法臣。而化敷异境。呜呼。师真人杰也哉。
师甞习静于天台智者岩。跏趺不起者九旬。有鸟似斥鷃巢衣中育雏。定起乃去。
金学曾曰。寿师在天台斥鷃巢衣一事。此圣师定中不思议境界。与如来鹊巢其顶相似。非机忘议尽。心同木石者。未易臻此。即如鸽就如来影中。顿无惊怖。岂庄生沙鸥之喻耶。余未达其境。不能赞一词。惟不能赞一词。然后见禅定不可思议之妙也。具眼者以为何如。
师从定起。寻往天台山德韶国师执弟子礼。北面师事之。时国师眼目天人。一见而深器焉。密授心印。仍谓师曰。汝与元帅有缘。他日当大兴佛事。惜吾不及见耳。
朗士吴之鲸赞曰。
师于国清中夜旋绕。见普贤所执莲花忽然在手。因思宿有二愿。进退未决。遂登智者禅院。作二纸阄。一曰一心禅定.一曰万善生净土。冥心祷曰。于此二途。功易成者。湏七拈著。信手拈之。乃至七度。一无间隔。由是一意专修净业。
比丘洪恩赞曰。心欲生天。梦想轻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梦矢秽者得财。梦棺器者得位。此处世出世念虑正倒之有征也。方师行道。感斯瑞应。夫普贤为万行之师。莲花表一乘之法。岂师之功阶真净。果证妙圆之先眹者欤。
师一生随处常建法华忏堂。庄严净土。昼夜六时普为法界众生代修法华忏。后于国清寺结坛修礼。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呵之曰。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
郑之惠赞曰。
师甞振锡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三载。一夜。禅定中见观音乘空而来。以甘露灌其口。从此遂發无碍辩才。下笔盈卷。
江镤赞曰。若云有法难修。试做三年之攻苦。若云有修难证。试參一滴之甘凉。斥鷃成巢。现师定体。三年一日也。雉儿立化。现师慧体。一滴千江也。夫是之谓玅法。
周广顺二年。师说法于明州雪窦山。学者辐辏。师上堂云。雪窦这里。迅瀑千寻。不停纤粟。奇岩万仞。无立足处。汝等诸人向甚么处进步。时有僧问。雪窦一迳。如何履践。师云。步步寒花结。言言彻底氷。
元美王世贞心赋序云。天竺古先生说法四十九年。至竟无一法可说。未觉则万语不为多。觉则一字不为少。呜呼。是何寿老之言之多也。夫亦为学人地也。当四十九年说法。一法而诸经异名。诸学人者寻名而狥之。则益远矣。
建隆元年。大檀越吴越国钱忠懿王弘俶见灵隐倾废。请师复兴。重剏殿宇。前后计一千三百余间。及四面围廊。自三门绕至方丈。左右相通。禅师实为灵隐中兴之祖。
比丘袾宏赞曰。鹫岭频伽音。冷泉功德水。弥陀也自飞来。数朵青莲拥翠。感动恶發王高占善权位。登楼沧海日悬。说法巫山雨霈。至今直指不欹斜。一镜两湖无向背。
吴越忠懿王于显德元年𠡠建永明禅寺(即今净慈寺也)。赐智觉禅师号。命师住持。为第一世。会三宗。师德集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心赋.诗偈等九十七卷。颁入大藏流行。居永明十五载。手度弟子二千余人。嗣师之法者。杭州乾明津禅师.富阳子蒙和尚。
虞淳熈赞曰。门外一湖水。堂上一轮镜。镜中西子妍。湖里菱花映。错认涉入重重。法眼便增翳病。若个永明旨。谁为智觉境。牵回长耳疥癞儿。惊起灰心五百圣。
师升座。僧问。如何是永明妙旨。师曰。更添香著。曰。谢师指示。师曰。且喜没交涉。僧礼拜。师曰。听取一偈。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传如述紫栢大师言。古今禅教相非。性相相忌久矣。唯寿师宗镜录括三藏。会五宗。故其卷以百计。学者多望洋。观师升坐。直拈西子一湖。掷向当台。风动波起。日照明生。道是禅是教。是性是相。比量非比量。唯识非唯识。一涉拟议。便入黑山鬼窟。非永明旨矣。况诸宗义学筌蹄乎。后之览宗镜者。具只眼始得。古之伯牙绝弦。匠石辍斤。读斯语不能不为二师感也。
慧日峰迤西。岩洞㟏岈。湖山暎带。禅师每日必于此岩诵妙法莲华经。垂化共计万三千部。甞感诸天雨花。台仍旧名云。
李培赞曰。止观明执禅呵教名之曰愚。泥教篾禅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別。吾师乎禅彻唯心。了一字之本空。经宣上乘。达海藏之无碍。天之所以雨花者。殆表解行两全之妙因者欤。
师居永明。日课一百八事。未甞暂怠。至暮。每独往別峰行道念佛。然密从之者。常数百人。清宵月朗。空中时闻螺贝天乐之声。感忠懿王闻而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若是之切至也。特为建西方香严殿于赤岩。以成其志。
屠本畯赞曰。禅师道高德盛。为法眼宗师。犹自昼夜躬行一百八事。行道致天乐闻空。念佛感国王颂德。直入普贤无疲厌行海者。昔有赞师光昭万古。为再生之善导。语不绮矣。今之卑功行而谈本体。假机权而希实际者。所由殆与师旨不亦异乎。
钱塘古称罗刹江。其潮汐之险。不减瞿塘三峡。钱王有吴越时。筑捍海塘。工役难就。曾以万弩射潮头。终不能杀其势。开宝三年。师奉诏于月轮峰建剏六和塔。高九级。五十余丈。用以为镇。自是潮习故道。居民德之。
来宗道赞曰。昔者阳侯肆虐。妄窥吾浒之民室。即神龙后身。逞万弩不足以当。师之筑塔。夫弓矢之与窣堵均物也。要之非师之愿力。冥有所持耶。今塔渐圮。而潮势日横矣。安得檀越庄严多宝若开宝年。知师身在寂光。当助欢喜。
后汉乾祐三年十一月二日。吴越王以诞辰饭僧于永明寺。王问师云。今有真僧降否。师曰。长耳和尚乃定光佛应身也。王趋驾參礼。定光云。弥陀饶舌。少选。跏趺而化。
陶望龄赞曰。罗千灯于一室。那律不能分其光。合万派于沧溟。娑竭不能別其湿。诸佛法流智照恒如焉。之师也。非同现同。非异示异。揭古今时劫为旦暮。死生人我为俳优。知此法界一相无相之旨。宁有余蕴哉。
高丽国王览师宗镜等录。遣使航海赍书叙弟子礼。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罐等。彼国问道之僧。承师印可记莂者三十六人。相继归本国。各化一方。
觉范洪禅师曰。永明宗镜录不独异国君长读之皆望风称门弟子。即元祐间。宝觉和尚宴坐龙山。虽德腊俱高。犹手不释卷曰。吾恨见此书之晚也。今天下名山莫不有之。而学者终身有未甞展卷者。唯饱食横眠。游谈无根而已。谓之报佛恩乎。负佛恩乎。
师于开宝七年复入天台开菩萨戒。求受者约万余人。普获具佛律仪。谨洁无犯。
秦舜友赞曰。禅师天台说戒之时。测其圣心。当云止非曰戒本。律身麁范。修行初步。譬之升高自下。涉遐自迩。求道证圣。未有不由此入也。直恐戒力不胜。遂成魔便。此路谨防。別门俱净。可不信受。果能耳入心受。不违所说。则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到此始知胜净明心。本无有非。戒亦妄说。
师每夜普为六道冥官.九品鬼神说法授戒。并施水陆空行饥饿鬼神法食。为益实巨。
屠隆赞曰。世之饿夫。冥之饥魂。念等求食。急尤在人。人岂尽济。暇为鬼计。善哉导师。为平等施。人鬼相灭。施无所施。施且无矣。问谁为与。与者不立。食当谁取。凭此愿力。是名法食。空拳作施。饱乎八极。孙孟芳赞曰。人之不食。七日必绝。鬼神饥虗。动止千劫。惟师为慈。延促等摄。拔以尔𦦨。充以禅悦。鬼耶。人耶。即生即佛。
师念世间业苦众生不能解脱。专以念佛劝人同生净土。乃印弥陀塔四十八万本。劝人礼念。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
天如则禅师曰。多见今之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磨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何其鄙哉。余甞论其非鄙愚夫愚妇。乃鄙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也。于是永明和尚剖出心肝。主张净土。既悟达磨直指之禅。又能致身于极乐上品。以此解禅者之执情。以此为末法之劝信。故余谓其深有功于宗教者也。
永明听法者众。师就便地为九眼[囗@责]。犯金神七煞方。众谏弗听。有人数晨起。见七人蓬首沐发湖水中。迫问之。曰。我七煞神也。寿师营[囗@责]吾顶。既不敢移別宫。违岁君令。而又不敢殃古佛之徒。日受大小溲。沐。去秽耳。师闻。竟不除[囗@责]。葢定业云。
袁宏道曰。是[囗@责]匪秽。吾土非净。门前湖水。实灌汝顶。惟乾矢橛.蜣蜋一丸轮转不停。斯羽翩然。悯彼顽冥。渎神借佛窟。离溺器而成骨穴。何以示人金鎗马麦。李日华曰。精粲芳羞。茹退变易。莲生淤泥。壤壅嘉植。净秽何性。心自別白。神人趣殊。颠倒则一。五浊之世。唯佛先入。
师行道至武林山东二里。开山演法。即感四王天花下坠。一时缁白归投。龙象辐辏。淳祐间。赐额永福院。未几。遂嗣秀王香火。宣德十年。勅赐圣寿禅寺。
懒龙居士李应筠曰。风烟花开。世界成就。霜露果熟。王子诞生。沙劫坏空与无上圣趣皆是众生心花自为开含。法味祖味祇作雨露助發之缘。但能二六时中不润苦芽。自然优钵常现。庶不负永明恩德也。
师于开宝八年每见金台宝树。或闻天乐异香。预知时至。殊胜甚多。迨十二月二十四日示疾。越二日。晨起焚香。趺坐而逝。寿七十二。腊四十二。
包世杰赞曰。世之存亡休咎。即谶纬术数之学皆能预测其端倪。师之预知其时。无足诧者。然而金台宝树。天乐异香。此清泰现量境也。顷著娑婆。非悟唯心净土。而念佛功圆者。自在往生之若是耶。噫。师居恒以净土一门摄人者。征矣夫。
师既化。茶毗。舍利周身如鳞砌。以开宝九年正月六日建塔葬于大慈山树亭志焉。宋太宗皇帝额。额曰寿宁禅院。
龚遇春曰。寿师茶毗。传载其舍利若鳞砌。志多也。及其法嗣壑公出粪壤之遗蜕示余。则又仅仅十数粒。得毋因其少而疑不符耶。不知人惟其心。不惟其物。壑公后寿师六百余载。一旦欲起而光大之。即是一念茎草可作全身。即是一念瓣香可成七级。又奚必标奇启信。掺券作合哉。或曰。放光动地。世尊亦不得已而为之也。盖为见相者设也。果尔。壑公又何韪于疑哉。
师涅槃后。有僧来自抚州。经年礼拜禅师之塔。人问其故。僧云。我病入阴府。见殿上供画僧一㡠。阎罗王每日自来顶礼。遂问主吏。此是何人。吏曰。此杭州永明寺寿禅师也。凡人死者。皆经我曹判生。唯此师径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图像而敬事焉。
唐虞盛曰。僧传阎老瞻像。是梦话。亦是鬼话。何必究其有无。第世人多不信佛。而未始不畏阎老。傥闻是语已。亦以阎老之礼礼之。而因知有佛。则地狱一言。未必非接引西方之宝筏矣。虽然彼斥鷃群羊之驯服。岂亦有畏心哉。人实媿焉。
师身后为善继禅师。甞刺血书华严经于姑苏半塘寺。顷有听经之雉。一日集堂中。踰时不动。众惊视之。已瞑目敛翮立化。遂为筑塔寺中。
陈继儒曰。雉儿塔今在王百谷半偈庵中。余至半塘寿圣教寺后。落落长松而已。此塔宜还本处。以标灵迹。昔庐州有坐化猫。峡中有坐化胡孙。李公择家有坐化蛇。韦皐有鹦鹉舍利。无为军永宁县有雀栖于庭。累日不去。取视之。已立化矣。至于僧爽听经之鷄。生公点头之石(历历载在古册。无足恠者。何疑于雉儿塔乎。良由师说法洞入雉儿腹中。有情无情总归一心法界。若于此处致疑。便成异类。姑与之日。待雉儿重活。与汝究竟此段大事)。
宋学士濂。未出母胎。母梦异僧手写华严。来谓母曰。吾乃永明延寿。愿假一室。以终此卷。母梦觉已。学士即生。因名曰寿。后更名濂。六岁日记二千余言。九岁能诗。入青萝山尽阅郑氏所著书数万卷。其文章如武库一开。千珍万宝。光采烂然。有集八十三卷。始见太祖。即劝不嗜杀人。授太子诸王春秋.尚书.大学衍义。每对 太祖语汉武.梁武好僊好佛之失。 太祖称之为贤。为君子。为纯臣。天下既定。凡郊庙.山川祠祀。诸大政大令。皆所裁定。海外诸国朝贡。必问安否。为人笃伦理。行事俯仰无媿。真昭代之真儒也。
学士得法千岩长禅师。撰塔铭三十余篇。堪续传灯。其护教编记则宗镜之末光也。又發明正一清微大洞甘水仙派。及阐龙虎大丹不遗余力。赞扬张.吴二天师皆有传。虽梓童玄武。并纪灵迹。论者谓深得华严之旨。云。好骑白牛。夔江坐脱。后顷。有见之终南山者云。冲举之日。距今仅百年耳。
陶𠁗龄曰。愚谓禅师脱颕娑婆。栖神安养藏轮。诸传记凿凿可征也。何犹然决䇿名场。而游心仙籍。为厌彼极乐。复为人间之劳乎。登上品者为有退转乎。为师中无实证乎。云栖大师曰。师之行道。普贤亲授以妙莲。师之既化。𦦨魔躬瞻乎宝相。实证之果无疑。似退之益硕大。使果极释迦。不妨百界之分身。记获弥陀。正好大慈之填。愿劝。
太祖以不嗜杀人。佐千岩而弘传法印。所谓至人无己。妙应斯圆。知一镜虗明。而万象毕现者。差得师之宗本欤。
大壑曰。永明大师。不思议人也。以不思议人示不思议行。惟后世刻画其迹。譬之纷列群器。囿彼太虗。宁能尽其量哉。宜乎大藏诸传所载。修证因果。互有同异也。壑虑学者从同异中横起疑情。故总合诸传。摭其始末行实。凡三十条。目曰永明道迹。仍绘其像并录古今名贤偈赞。用梓流通。使同信向。因知无相之迹。不越是相。有所悟入耳。复合掌稽首。赘以偈曰。
永明道迹(终)
No. 1599-B
放生赎命。止杀兴哀。断烧煑之殃。释笼罩之絷。续寿量之海。成慧命之因。遂得水陆全形。息陷网吞鈎之苦。飞沉任性。脱焚林竭泽之忧。免使穴罢新胎。巢无旧卵。脂消鼎镬。肉碎刀砧。昔有禅师邓隐峰。未出家时。曾射一猿子堕地而终。须臾猿母亦随而死。因剖腹开视。膓寸寸断。遂舍其射业。因此出家。是知人形兽质。受报千差。爱结情根。其类一等。命既无于大小。罪岂隔于贤愚。误伤误杀。尚答余殃。故作故为。宁逃业迹。或受一日戒。或持八关斋。或不啖有情。或永断荤血。不值三灾之地。能升六欲之天。既为长寿之缘。又积大慈之种。
万历岁次丙午秋九月霜降日
古杭净慈寺 大壑 稽首书
校注
(便宜上,表题ヲ附ス。[○@编])【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86 册 No. 1599 永明道迹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台湾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