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下
功德篇第五(并序十章) 诚应篇第六(并序十章)
功德篇第五(并序十章)
夫至功非功。为而不宰。上德非德。成而不居。故九定四禅。入无所入。三空六度。行无所行。莫而无边。非相非名。不染不住。积恒沙之身。不能方四偈之德。神功圣德。其大矣哉。故为功德之篇。以劝来者。
萧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曰。隋开皇十一年。太府丞赵文昌身死。唯于心上气暖。时昌家人未敢入敛。被人将来至阎罗王所。王问昌云。一生已来。作何福业。昌报王言。一生家贫。无余功德。专心唯诵金刚般若经典。王闻此语。合掌恭敬。赞云。善哉善哉。受持金刚般若。功德甚大。不可思议。王语所执昌使者。好须勘校。莫错将来。其典执案咨王。实错将来。此人更合二十余年。王闻此语。自检非谬。即语昌云。汝共使者。向藏内取金刚般若经来。即遣一人。引昌西南行可五六里外。至经藏所。见数十间屋。屋甚精丽。经卷徧满。金轴宝帙。庄严华饰。不复可言。昌乃一心合掌。闭目信手抽得一卷。大小还似旧诵般若者。其题目功德㝡为第一。昌便恐怕。虑非般若。求此使人请换。不肯。昌即开看。乃是金刚般若。将至王前。王令一人执经在西。昌在东立。王𠡠使人取七宝床几。遣昌坐上。向西诵经。竝得通利。时王教昌还家。仍约束昌云。受持此经。慎莫废阙。亦令劝化一切人。读诵此经。仍令一人引昌。从南门出。乃见周武帝禁在门东房内。即唤昌言。汝是我本国人也。𫏐来至此。须共汝语。昌即就之。向武帝再拜。武帝问云。汝识我不。昌言。臣昔宿卫陛下。武帝语昌云。卿乃是我故旧。汝可还家。为我具向隋帝论说。导我诸罪竝了。唯有灭佛法事未了。当时右卫元嵩教我灭佛法。为追元嵩至今不得。以是未了。昌问武帝。元嵩何处。追不可得。武帝云。其元嵩者。三界外人。非阎罗王之所管摄。不能追得。汝还为我速从隋文帝乞少功德。昌行少时。出南门外。见大粪聚中。有一人头发才出。昌问引人。此是何物。引人答云。此是秦将白起。枉坑赵卒。寄禁未了。昌还家得苏已。经三日其患渐差。具奏隋文帝。帝即出𠡠。国内诸寺。普为周武帝三日持斋。转金刚般若经。𠡠令录入隋史。
又曰。隋时雍州赵文若。死经七日。家人欲敛入棺。乃缩一脚。遂即不敛。便得苏活。语言死见阎罗王。问若。生存作何福事。若言。受持金刚般若经典。王言。善哉善哉。此是㝡大第一功德。汝虽修福。且将示其受罪之处。仍令一人引若北行。可数十步。至一墙。有孔。隔墙孔中有人。引手捉若。挽度极大辛苦。墙外见大地狱。镬汤𬬻炭。刀山釰树。铜柱铁床。罪人受苦不可思议。乃有鷄肫猪羊鹅鸭之属。从若债于本命。若语云。不负汝命。鷄等报云。汝往某年某月某日。共某州人分我头脚。各各食之。若闻畜生所说所证。始知不虗。亦记往日杀食之处。唯知念佛。以一心悔过。其猪羊鷄鸭。不敢更言。所引之人。将若回王所。启王云。见受罪处讫。王尔时乃付一椀铁钉。令若食之。竝用长钉五枚(音梅)。钉若头顶手足。具令放去。若既苏。已后仍患头痛。并手足疼。所痛之处。渐得瘳(音柚)愈。若从尔已来。精勤不懈。受持般若。但见诸亲知识。悉劝受持此经。若后因于公使。至驿厅上。𫏐时偃息。如似欲睡梦。见有一青衣妇人。急速来告。救命救命。若忽惊觉。即唤驿长问言。汝不为我杀他生命。驿长报云。适欲为公杀一小羊。问是何色。报云青色牸羊。若令速放莫杀。仍与价直赎羊。放为长生。岂非受持金刚般若。精诚致感然也。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普光寺栖玄法师。少小苦行。常以讲诵金刚般若经为业。龙朔二年冬十一月。于寺内端坐迁神。俨然不动。天子闻而嘉之。下制曰。普光寺僧栖玄。德行淳修。道俗钦仰。奄然坐化。释众摧梁。宜以三品礼葬。仍给皷吹一部。倾城士女。观者如市焉。(余令当在京都见诸大德及亲友共说)。
又曰。翊(音翼)卫高纯。隋仆射齐公颍之孙。刺史表仁之子也。龙朔二年在长安。出顺义门。忽逢二鬼。各乘一马。谓曰。王令召卿。言是生人。弗之信也。乃䇿马避之。二鬼又驰拥之。令一骑至普光寺门待。仍相谓曰。勿令入寺。入寺讫。恐不可得。既过。仍拥之向西。又至开善.会昌二寺。亦并如之。有兄弟于化度寺出家。意欲往就。及至寺门。鬼又不许。于是擒之。纯乃殴鬼一下。鬼等大怒。曳其落马。因即闷绝。寺门有僧。见其但自落马。其侧更无一人。乃辇入其兄弟房。经宿遂得苏也。既苏之后。具自陈述。说云被引见王。王云此人未合即来。乃令其生受。以曾谤议众僧。遣犂其舌。舌遂长数寸。而无所伤。人问之曰。何因舌长而无损处。答曰。以曾诵金刚般若经。所以不能损也。经宿而罢。后又以手向口。如吞物之状。须臾即于领下發赤色一道。流入腹中。因即僵仆。号呌而绝。如此日常数四。人问其故。对曰。为幼年时盗食寺家菓子。所以吞䥫丸也。凡经二旬而罢。其后遂乃练行。迄今不食酒肉(余令时赴考入京亲自闻说)。
又曰并州石壁寺有一老僧。禅诵为业。精进练行。贞观末。有鸽巢在其房屋楹上。哺养二雏。僧每有余食。恒就巢哺之。鸽雏后虽渐长。羽翼未成。乃并学飞。坠地而殒。僧并収瘗之。(焉罽反)经旬之后。僧忽夜梦二小儿。白之曰。儿等为先有少罪。遂受鸽身。比来闻法师读诵法华经。及金刚般若经。既闻妙法。得受人身。儿等今于此寺侧十余里某村某姓家。托生为男。十月之外。当即诞育。僧乃依期往视。见此家一妇人同时诞育二子。因为作满月齐。僧呼鸽儿。两儿并应曰。诺。后岁余始言(贾祗忠先为并州愽士。迁任隰州司户。为余令言之。后于并州访问。并称实录)。
庆州司马禽昌公于昶。昔任荆府录事。每至一更已后。即喘息微惙。举身汗流。至鷄鸣明即愈。亦更无所苦。但觉形体羸弱。心神忧悴。左右怪而问之。公默而不应。夫人柳氏请召毉人。公不许之。夫人因密问其故。答云。更无他疾。但苦昼决曹务。夜判冥事耳。夫人因访以冥间事。但言。善恶报应。皆如影响。余无所言。夫人因问。竟亦不答。然每有未萌事。咸预知之。即阴为之备。终不晓说。虽兄弟妻子。不之告也。凡五六岁。甚觉劳苦。其后丁龙城夫人忧。即诵金刚般若。由是不复更为冥吏。因极言。此于诸经中。福力为最。遂命子孙持诵经焉。公年未知命。即称疾归田。时左相苏良嗣。右相韦待价。大将军李冲玄。并是公姻媾亲昵(女栗反)。甞请公入仕。公固辞不行。于时酷吏用事。多所诬陷。公虽退就丘园。而婚连权贵。遂被不逞之辈诬告。相仍公虽频处狴(音〔阶〕)牢。了无忧惮。昼夜诵读。未甞绝声。不逾数朝。果得清雪。他皆傚此。不可屡陈。中外惊嗟。咸共叹怪。公年八十有四。遘疾将薨。犹诵经不已。属纩之日。神情朗然。俄而有异香满室。氤氲芳馥。(音伏)代所未闻。公自言有化人来迎。当往西方净境。因与亲戚诀別。言讫而终。(其孙梓州郪县尉于惄亲自说也)。
中宗时。京师有人死。经数日而苏。说于冥官前。被经讯鞠。须臾有追事人至。冥官责以所追人不获。将欲鞭之。追事者抗声诉曰。将军魏恂。受持金刚般若经。常诵不辍。善神拥护。围绕数重。无由取得。实不宽纵。冥官遂使验覆。如追事者之词。因此罢追。同声赞美。魏恂者。巨鹿人也。父尚德。清直俭素。好学不倦。尤精释典。亦诵持此经。天授年中。终于左庶。子恂克传父业。解褐授愽州參军。属瑯瑘王作乱。柳授偽郎将。令拒官军。忠孝愤激。背逆归顺。昼伏夜走。不由轨路。遂得至都。是日召见面授五品。除愽州司马。便令讨平愽州。召入迁尚衣。奉御出入中外。累践文武。神龙初加三品。拜右监门将军。出为睦州刺史。坐以公事。降授徐州別驾(梓州司士郑叔钩说)。
蕲(音其)州黄梅县令张玄素。年二十。即受持金刚般若经。每家有迍厄疾病。即至心祈请。即福助肸(许乙反)蚃。皆得痊济。年七十有余。洛城东十余里。于故城庄染疾。将终之际。遂见香华幡葢。自空而来。合掌欣然。即澡浴装饰。举家同闻香气。连日不歇(前梓州通泉县丞柳峻说)。
鄂(音愕)州司马薛严。受持金刚般若经。净信坚固。及至亡时。年七十已上。有幢葢箫管。乘空而迎。其夫人见。随幡葢而去。寝疾弥困。夫人遥于空中唤之。飘若乘云冉(音染)冉遐上。香气不绝。合家共闻。因而遂终。斯亦不思议事(同前柳峻说)。
梓(音姉)州郪(音妻)县人姚待。诵金刚般若经。以长安四年丁忧。發愿为亡亲自写四大部经。法华.维摩各一部。药师经十卷。金刚般若经百卷。写诸经了。写般若经得十四卷。日午时。有一鹿突门而入。立经床前。举头䑛案。䑛案讫。便伏床下。家有狗五六个。见鹿摇尾。不敢輙吠。姚待下床。抱得亦不惊惧。为受三归。跳踯屈脚。放而不去。至先天年中。诸经并毕。皆以养裹。将欲入函。有屠儿李回奴者。不知何故。忽然而来。立于案前。指经而笑。合掌而立。欲得取经。其屠儿口恶耳聋。两眼俱赤。躭酒凶恶。少有此徒。所写之经。皆以瑠璃装轴。唯般若经。饰以檀素。但简取素轴。明此人于般若有缘。待遂裹以白纸。盛以漆函。屠儿手所持刀横经函上。笑而驰去。一去之后。不复再见。莫知所之。至开元四年。有玄宗观道士朱法印。极明庄老。往眉州讲说。岁久乃还。时。乡中学士二十余人。相就礼问。友人王超曹府。令竖子杀羊一腔。以袋盛肉。煑熟之后。心知其杀。但忍馋不得。即随例吃。计食不过四五脔。经于一日。至日昳(田结反)时。欻然肚热头痛。支节有若割切。至黄昏际。困笃弥甚。耳闻门外有唤姚待之声。心虽不欲出看。不觉身以出外。问有何事。使人黄衣。状若执刀之刺史。唤言讫便行。待门外有溪。当去之时。亦不见溪㵎。但见平坦大道。两边行树。行可三四里。见一大城。云是梓州城。其城复道重楼。白壁朱柱。亦甚秀丽。更问使者。此不是梓州城。使人莫语。城有五重门。其门两边各有门屋。门门相对。门上各各题额。欲似篆书。不识其字。门数虽多。一无守者。街巷并亦无人。使者入五重门内。有一大厅。廊宇高峻。厅事及门并无人守。至屏墙外。窥见厅上有一人。著紫。身稍肥大。容色端丽。如三十已下。使者入云。追姚待到。待走入遥拜。怒目厉声。何因勾卛尔许人。杀人于净处吃。思量莫知其事。但见其嗔怒。眼中及口皆有火光。忙怕惊惶。罔知攸措。(音醋)即分疏曰。比来但持经。不曾杀人。亦不吃人肉。便问持何经。答持金刚般若经。著紫之人。闻姚待此说。熈怡微笑。闻称大善。声傍忽有人著黄。不见其脚手。把一物。长二尺许。八积成就。似打皷搥。高声唱曰。何于朱道士房吃肉。更不敢讳。便承实吃。吃几许。报吃五六脔。著紫人回看黄衣人。其人报云。吃四两八铢。即把笔书槌耳中。遥闻。事非本心。且放令去。待曹府到日推问。著紫人又云。大云寺佛殿早修遣成。应诺走出。可五六步。厅西头有一人。著枷杻。四道钉鍱。请问姚待。厅上人唤姚功曹回。不称待名。看所著枷者。乃是屠儿李回奴。著紫人问云。此人读般若经虗实。报云是实。答了回看。但见空枷在地。不见屠儿。待初入时。厅前及门不见有人守掌。及其得出。厅两边各有数千人。朱紫黄绿。位次各立。亦多女人。担枷负锁。或有反缚者。亦有笼头者。乃于众中。见待亲家翁张楷。亦在其中。虽著小枷而无钉鍱。叩头令遣家中造经。不得多语。更欲前进。被人约而不许。其中有一人。散腰露顶。语待急去。此非语处。回见其人。乃是待庄边村人张贤者。抱病连年。水浆不能入口。乡人见者。皆为必死之谈。妻子亲情。皆备凶具。姚待觉后。报其儿为写经。不踰半旬。病便得差。得放出屏墙之外。门门皆有人捉刀仗弓箭。俨然备列捉。门人不放待出。待所生父。从厅东走来。叫云。我儿无事得放。何以遮拦不收。令待展臂示之。即宣衣袖出臂。示之即便得出。及至觉悟。已经一日。
有杨简者。梓州通泉县人也。洞解楞伽。恒于蜀中讲说。又常诵金刚般若。甞于飞鸟行。日已将暮。路多猛兽。人皆惮之。简口诵经。足仍急步。逢一见鬼者。怪诸鬼崩腾而走。若有所畏。遂见杨简。诵经而行。诸鬼惊惶。由经之力。则知随说之处。诸佛之所护持。
扬州高邮(音尤)县丞李丘一。万岁通天元年二月二十九日卒。得重病便亡。初死之时。有两人来追。云我姓叚。不道名字。直言王追。不许𫏐住。于时同被追者。五百余人。男皆著枷。女皆反缚。并驱向前。行可数里。有一人乘白马朱衣。手执弓箭。高声唱言。丘一难追。何不与枷著。丘一即咨叚使。祖父五品。身又任官。不合著枷。所言未毕。忽然遍身咸被锁之。莫知其由。更行十余里。见大槐数十树。一一树下有一马槽。即问叚使。此是何处。报言。五道大神。录人间状。于此歇马。丘一闻此。方始知死。被劝前行。遂到王门。见一人抱案。容色忩遽。语叚使曰。王遣追人。何意迟晚。叚使更不敢语。即将丘一分何案主。语丘一言。此人姓焦名䇿。是公本案主。可随见王。焦䇿即领见王。王见丘一来。嗔责云。李释言聚会亲族。杀他生命。以为欢乐。不知慙愧。所称释言。乃是丘一小字。须臾即见所杀畜生。咸作人语。某乙等今追怨家来到。大王若为处分。焦都即前咨王。李释言今未合死。缘所被杀者。欲急配生处。所以追对。王自问曰。你平生已来。作何福业。诵持最胜第一经以否。丘一忆生时不作功德。唯放鹰犬。忽忆往造一卷金刚般若经。王闻金刚般若经。即起合掌。唤绎言上阶。冥中唤般若经名最胜第一功德经。语畜生云。你且向后。唤焦䇿来。可领向经藏处看验。其王厅侧。有一处所。看无边畔。中有一殿。七宝庄严。令丘一上殿。于藏中抽取一卷经。开看。乃是丘一所写之经。更检得请僧疏一张。是丘一写书处。问焦都云。生平亦数造功德。何因唯见两处。公当官非法取钱。欺抑贫弱。此是不净之物。所修功德。自资本主。不忤公事。领回见王。王问所写经是实不。可唤畜生来。善言辞谢。但许为造经。此终不留。少间。所杀畜生。一时同到见王。王遣丘一。为造般若经言托。其畜生并散去。王言。此功德无尽。语焦䇿可即放还。更莫留住。送出城门之外。再三把丘一手。焦䇿尽力相为只得。丘一许乞䇿钱三百贯。家中唯有尔许。有时实不敢惜。䇿报丘一言。纵乞万贯。终是无益。乞公为䇿造般若经二十部。丘一便即许诺。又云。䇿虽冥吏。极受辛苦。若无福助。难以托生。公努力相为写经。幸莫滞䇿生路。遂更前行。䇿指示一处。下看深而且黑。拒不肯入。䇿推之落黑坑中。惊怕眼开。乃在棺内。困而久不能语。闻男女哭声。细细声报云。莫哭。我今得活。丘一妇弟独孤愔。为𨳝州參军事。知三月四日欲殡。所以故来看殡。虽闻语声。不许开棺而视。云是起尸之鬼。亦不须近。男女不用舅语。遂即开棺。丘一微得动身出棺。三日具说冥事。至三月八日。家中大小咸舍衣物。及所有料钱。请僧转金刚般若经。为一切怨对造一百卷。为焦都写二十卷。未了。至一夜。有人打门。报云是焦䇿。丘一即令报云。正写欲了。必不孤负。何忍更来。䇿云。请报李丞。亦无別事。蒙公为䇿造经。已放托生。故来告別。扬州长吏学怀远。知丘一再活。唤问冥事。具录奏闻。奉恩𠡠加阶赐五品。遣于嘉州道招尉乘驿。从梓州过时热。就姚待亭子取凉。亲为待说。并留手书一本。
赞曰。猗与大圣。妙慧攸同。无心而应。无念而通。不尽于有。不住于空。何思何虑。而有成功。
诚应篇第六(并序十章)
昔者宋景移星。鲁阳回日。孟宗擢笋于冰序。刘殷拾堇于霜辰。𥘇良之云。言未终而已合。景山之雨。车所到而咸沾。况乎无受无心。诚而必应。无为无得。感而遂通。行不执之慈。深仁普洽。导不知之慧。圣贤监遐覃。德无远而不该。岂唯三界。明无幽而不察。何止十方。故以诚应之篇。继之于后。
梓州慧义寺僧清虗。俗姓唐氏。以圣历元年六月内。在豫州。正逢亢旱。官人士庶。祈祷不获。百姓惶惶。罔知所向。其僧即入禅院佛前。至心启请。愿诸佛大慈。龙王欢喜。降施甘雨。救济苍生。弟子至明日中时。为龙王等诵一百遍金刚般若。愿日中时。早降甘雨。及至明日中时。诵经亦竟。天即降雨。沟渠泛溢。原隰普沾。润泽有余。灵验若此。
圣历二年五月内。清虗在唐州桐柏县常乐山中。常乐寺坐夏。还逢天旱。五谷焦卷。土人打皷烧山。以此祈雨。求之历旬。逈无征应。遂将泥水入寺。将欲浇灌诸僧。其僧报言。檀越莫汙湿师僧。贫道为檀越祈雨。明日必足。其从五月二十日之午。入道场诵般若经。比至明日中时。天遂降雨。须臾并足。高下普沾。
大足二年五月内。属亢阳。奉𠡠遣州县祈雨。合京城师僧二十口祈请。一滴不得。其僧清虗。遂向丰国寺见复礼师。平章祈雨。礼遂问其僧。阿师将何法祈雨。报云。将十一面观世音呪及金刚般若经。精心诵念。以此祈雨。云。几日可得雨足。答言。三日三夜。雨必得足。复礼愠而言。饶你七日祈请。如其七日不雨。送你与薛季昶枷项。遣你作饿死鬼。僧闻此言。心增激励。报复礼曰。明日食时。雨下未足。非满三日。雨必普沾。其僧即入道场。至心念诵。比至明日食时。雨即便降。可得四五寸。还即却晴。复礼弟子元济。语清虗言。明日即是三日满。今见十里无云。不知阿师将何为验。答言。不须愁。雨三日内必足。及至明日向暮。天上犹无片云。清虗精心恳發。恐无征効。重启十方诸大菩萨.罗汉.圣僧.一切贤圣弟子。今日一心为法界苍生祈雨。如今夜雨若不足。弟子于此处舍命。以为苍生。遂竭诚至心诵金刚般若。二更将尽。雨遂滂沱。比及天明。一尺以上。周回五百里内。甘泽并足。威神之力。巍巍如是。从此祈雨。便向丰国寺坐夏。
其年仲冬季冬。并无雨雪。律师怀深。又遣请雪。一心念诵金刚般若。至于三日。还蒙上天降雪。其灵验有如此者。
长安三年。清虗从悟真寺坐夏。讫至七月二十日。暂入城中。向资圣寺停。至八月一日。天降大雨。直至五日不绝。米麦涌贵。车□不通。百姓迫惶。莫知生计。其僧至五夜。忘寝与食。平晓严持香𬬻。遂入佛堂。方欲启请。念诵般若。以止于雨。三五众僧下堂来见。语其僧曰。阿师欲作何物。□□。欲念诵止雨。僧等咸曰。可由你止得。几许漫作。其僧答言。此亦难信之事。以两贯敌一贯。共阿师倍赌。(音睹)一一限时。不劳到暗。其僧等言。容你到暗得止。我请输你一贯。清虗报言。诵满十遍。且得雨止。诵十五遍。即遣云高。至二十遍。即遣日出。至二十五遍。四边云散。至三十遍。除云总尽。僧等闻出此言。即擎其僧衣被将去。伊既出此矫言。前身负我众物遣伊。故出此语。亦不能自知。其僧即入道场。诵金刚般若。恰至十遍。雨即得止。至十五遍。云高。至二十遍。日出。其僧等见此稍异。咸亦惊骇。至二十五遍。四面之云。一时散尽。僧众失声齐叫。至三十遍。除云总尽。僧等一时起至。欲缚其僧。报云。你非是娑竭龙王。晴亦由你。雨亦由你。其中有解事者。嗔诃始休。嗟乎。般若威神。非言能述。下士闻道。必大笑之。去长安三年十月内。驾幸□□。至十一月末。清虗向众香寺停。从十月□□□□月无雪。众香僧众。请清虗祈雪。其僧即入道场。一心念诵金刚般若。限三日内雪足。诵满三日。天降□雪一日一夜。远近咸足。亦般若之灵验也。
长安四年十一月内。本平公 奏清虗。为大圣天后患风。入内念诵二七日。𠡠问。阿师是住寺僧。为客僧。遂对云。是住寺僧。公主及宫人语其僧言。阿师诳𠡠。大合有罪。且放阿师出去。其僧自恨薄业。悮对圣人。即入道场。乞一境界。唯诵金刚般若经。一日一夜。梦见两僧向众香寺禅院。问主人曰。清虗师身名不知立未。祠部僧籍安名以否。主人报言。欲似尚未。其僧语清虗曰。日西为阿师安名。及至神龙三年十月内。驾幸长安。十二月并无雨雪。齐州三藏及阳俊阇棃。奏其僧入内念诵经二七日。应天星皇帝。即遣清虗。任选寺而住。所云日西者。葢属圣上西归也。般若神力。无愿不果。
去神龙元年。左补阙赵延喜。奏清虗入内祈雨。入经三宿。被一供奉僧诳其僧□。□城殿上。好安道场处。其僧不解。遂即进□□□。六僧放阿师出外。祈请即出。向望春宫南山中。有□弥勒阁。于彼祈雨。一入道场。云合还散。至三日内。□觉疲极。乃向㵎底取水洗面。因卧眼合。见一给□□□把杖打其僧头。阿师故向此间。因何卧地。努力强□。□僧即起。还向阁下。尽心诵经。及至日西。四面云合。不逾念顷。遂即大雨。直至明朝。雨便普足。
阆州阆中县丞吕文展。常诵金刚般若。三万余遍。灵验若神。六七年前。一牙无故自落。至诚發愿。牙即渐渐而生。今始长一半许。开元五年正月二日。又牙无故自落。依前發愿。牙遂更生。老而牙生。葢亦神助。
去开元三年。盛夏亢旱。草木燋黄。刺史刘瑗。令其精心诵金刚般若经一遍。未终。流泽滂沾。远近皆足。年糓以登。其年春季。䨬雨妨损蚕麦。別驾韦岳子。亦令文展诵经。应时晴朗也。
开元四年七月。当州亢旱。降长史刘孝忠。又令祈雨。从午时至申。细雨微降。及至初夜。天遂晴朗。即于庭前。至心發愿。念诵般若一□未终。雨遂普沾。高下俱足。
开元五年正月二十□日。属以阴雨。刺史刘瑗。以明日既是甲子。若雨不□□恐经寺亢旱。遂令文展念诵般若。至心祈晴。启□□经。应时雨霁。至甲子日。天甚晴朗。般若之力。其应若□。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下(终)
No. 1629-A
(本奥云)长宽元年七月下旬沙门章观书写了。
同年八月七日一校了。
元禄十七年甲申正月二十二日南阳释升子和南拜写(字高云俗寿三十六僧腊二十四)同二月十日一校了。
悲夫原本艸书间有蠧灭望于后得善本校正补书。
(京城西北栂尾高山寺经藏本云)承历第三之岁孟夏下二之天为结后缘染秃笔奉书写毕。 霜台老 藤师国
(野州日光山慈眼大师经藏本云)天仁四年五月六□□□(恐是三字乎此年。即天永元年庚寅也)于大原来迎院廊书写了。 桑□□源书
宝永二年。乙酉二月二十五日。重以异本校正补书。始于正月二十九日。终于今朝。伏愿以斯般若功力。洛阳檀越性荣信女灭罪生善發菩提心。孝子松永氏源公息灾延命福智现前。乃至自他法界苍生齐生般若种智者。
南阳愚僧升和南谨识(俗寿三十七)
虽先书一本。宝永元年四月十一日为暴火烧却。以故重书盈余书库。伏愿功德余风本师空老人福智圆满诸愿成就者也。
南无大慈大悲天满大自在天神。
宝永六年己丑夏四月 洛阳毛利源公亭子再挍此书了释升常 四十一岁谨志
No. 1629-B 金刚般若经集验拾遗
三宝感通记曰。唐贞观五年。有隆州巴西县令狐元轨者。信敬佛法○京师西明寺主神察目验说之。
又曰唐益州西南新繁县西四十里许○繁后具自言之(会盈耳)。
唐临冥报记曰唐吴郡□□素家贞观二十年失火○具自言之(右三□□□苑珠林第□□六卷)。
郎余令冥报拾遗曰□□州刺史乐安任义方○义方自说(右一验出□□珠林第五□□)。
法苑珠林(第一百十六卷)送终篇□□□耶王之弘贞观年中○不复更来(右此一验见弘自说也)。
又(第一百二卷)六度篇曰唐萧氏是司元大夫崔○具说如是。
大唐寿州寿春府永庆寺金刚经碑本䟦语曰。唐乾元季中广州僧䖍惠自幼受持此经○云气徐徐上升天界。
No. 1629-C 刻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后序
般若。诸佛智母深重难议。当时鹙峰得度诸生。虽超生死而疑根未拔本智不现。及至般若会中天调御以金刚智而决断之。直使圣凡情尽生灭见忘。而本有智光豁尔披露。以此义为正法眼藏。宝函所在天人拥护。故有望空写经遇雨不湿者。有持经题命尽上生者。此之灵验不可举言。依之历代著验记者众焉。然一䇿子未有锓□□□日东诚可不名阙典。与予往在东武获唐孟□□验记。如觏良友益师。乃叹曰。惜乎此编淹涉时□□灭颇多。噬脐不及。日者虽亦得一本。脱误不可□□□在北山重对古本复存得失既陶㼼诸本更无有□叶。然昆山片玉岂可弃捐。因旁加邦语付诸印生。欲公海内覧者尚得好本补来是望。
校注
此一亦引法苑九十六卷彼云出冥报记 陛一作阶 一无文字 一无武字 此一亦引法苑百十三卷彼云出冥报记 从一作徒 竝一作并 纯一作纸 拥一作摧 拥一作摧 纯一作纸 辇一作轝 又以手一作叉手 领疑颔 此一亦引法苑六十三卷 昶一作袍 明疑时 阶疑陛 养字更勘 外一作后 积疑稜 顶一作头 示之即三字恐衍文 绎疑释 托疑讫 乞一作与 令一作领 宋一作乘 执一作热 合一作令 复次作复 涌一作踊 □疑马 迫作回 □□疑答曰 一无作字 亦不能一作伊亦 一无寺字 一无星字 三一作一 向一作问 蚕一作蚕 元一作无 云未上梓【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87 册 No. 1629 金刚般若经集验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佛教电脑资讯库功德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