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积经讲记

悬论

一 大宝积经与宝积经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唐代的菩提流志在武后神龙二年开译到先天二年编译完成的在中国佛教界《大宝积经》被称为五大部之一有著崇高的地位这部《大宝积经》共有四十九会也就是四十九部经的纂集虽然是菩提流志奉诏翻译其实只能说是译编因为四十九会当中如古人翻译得很精确就不再新译如古译文义艰涩或者脱落或者古人还没有译出的这才加以翻译所以现在的《大宝积经》实是多数人翻译的编集菩提流志新译的凡二十七会古师所译的共二十二会论卷数菩提流志新译的不过三分之一只因为到菩提流志手中大部才编集完成所以一般说是菩提流志所译的

本经为什么称为宝积有人以为《大宝积经》是一部丛书所以宝积是多种经典——法宝总集的意思当然《大宝积经》被作为多种经典的编集在玄奘法师时代早就如此了据《慈恩传》说奘师去世那一年元旦曾因寺僧的劝请而试译《大宝积经》但真正说起来现在所要讲的〈普明菩萨会〉(《大宝积经》第四十三会第一百十二卷才是原始的《宝积经》而现在的《大宝积经》只是附合「宝积」二字将四十九部不同的经典编集在一起而已所以现在的四十九会性质互不相同既没有一贯的论题也说不上前后的一定次第《大宝积经》四十九会与《大般若经》十六会《华严经》九会等意义完全不同

现在要讲的《大宝积经》的〈普明菩萨会〉是古典的《宝积经》(其余四十八会是合编而才称为宝积的)这可以从两点来说

古代所说的《宝积经》都是指本经说的(一)本会内题「古大宝积经」糅译于《大乘宝云经》中的叫〈宝积品〉(二)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八)引《宝顶经》明菩萨初發心胜于二乘就是此经可知宝顶是宝积的异译(三)魏菩提流支(或勒那摩提)译的《大宝积经论》四卷传为世亲菩萨所造依西藏所译说是世亲弟子安慧菩萨造的这部《大宝积经论》就是本经——〈普明菩萨会〉的释论

古代大乘圣者是特別重视本经的(一)中观大乘(空宗)的龙树菩萨引用《宝顶经》就是本经这已在上面说过了又如《大智度论》所说「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及《中论》的「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一偈都是引用本经的(二)瑜伽大乘(有宗)的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卷七九八〇)说菩萨正行十六事就是本经的摩呾理迦安慧的《大宝积经论》是依此敷演而成的又如《摄大乘论所知相分》所说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以及唯识学者所传的十三种中道都是依据本经的特別是「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一语为瑜伽大乘特別重视的金句这样看来印度大乘正统的空有二宗一致重视本经——《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可见本经的价值了

二 古宝积经的翻译

本经现存的译本共有四译

后汉支娄迦谶译《佛遗日摩尼宝经》一卷

晋失译《佛说摩诃衍宝严经》(一名〈大迦叶品〉)一卷

秦失译《普明菩萨会》(《古大宝积经》)一卷——编入《大宝积经》第四十三会

赵宋施护译《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五卷

此外宋沮渠京声译的《佛说迦叶禁戒经》实为本经兼说声闻道中正说一段之別译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的《大乘宝云经》第七卷名〈宝积品〉实是本经被编入《宝云经》的《宝云经》的其他译本并没有此品

现在所讲的是传为秦失译本名《古大宝积经》而被编入大部改名为〈普明菩萨会〉的在十六国中秦有三前秦国主姓苻也称苻秦后秦国主姓姚也称姚秦西秦国主姓乞伏也叫乞伏秦现本古人推断为秦失译但不知是三秦的那一秦不过据译文来看这是罗什来华以前的译品

三 宝积的意义

本经的经题古代的译者或从人立名如〈大迦叶品〉〈普明菩萨会〉或从法喻得名如《大宝积经》《宝顶经》《摩诃衍宝严经》《佛遗日摩尼宝经》或从人法喻得名如《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然据经文的「珍宝之积」「宝积」「宝严」来说本经实应名「宝积」古人或译为「宝顶」或译为「宝严」梵文都是 Ratnakūṭa

什么叫宝积宝是譬喻凡希有的珍贵的有妙用的叫做宝宝所喻的是法宝宋译作「正法」也就是妙法正法是佛所证的依此而觉悟成佛的约圆满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如来的自证化他是最清净的妙法(喻如白莲)如《法华经》所说但是菩萨也能分证妙法二乘圣者也同样的契证妙法所以说「须陀洹初得法身」等正法虽是本来如此的但从实践而体悟来说这是希有的珍贵的有妙用的因为唯有信解这随顺这通达这才能转迷启悟超凡入圣才能了生死才能度众生才能无边福德庄严才能究竟成佛这是不共世间的正法珍宝本经与《金刚经》一样「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是依三乘共证的正法说三乘圣者的体证正法都不离无所得的中道所以古人说「无所得小无所得大」又说「一切大乘经同以无二显道为宗乃至小乘经意亦不外此」

然本经的主要意趣是宣说大乘行著重在从加行位到通达位大乘的核心是大菩提愿为本大悲心为上首空慧为方便的如本经所明的菩萨道略分三段修广大正行重于菩提愿习甚深中观重于空慧作教化事业重于大悲心综贯这三德而修行才成为菩萨正道依此来解释经题可约宝积宝顶宝严——三义来说正法的珍宝是依三德而证正法这是真实菩萨行一定是广集无边福智功德珍宝的如经中说到真实菩萨就说有「四大藏」「摄诸善根」「无量福德庄严」为了说明「菩萨福德无量无边」用大地等十九种譬喻来显示所以菩萨的正法珍宝是宝积这是经题的本义极广大的才能极崇高如塔婆一样塔基广大又一层层的叠积起来才有高耸云空的塔顶所以由于正法珍宝的无边积集显出了菩萨体证正法的高超如经说菩萨是真实佛子绍隆佛种初發心菩萨就已胜出声闻为人天所礼敬因为是宝积所以成宝顶积是积集积集了就崇高《维摩诘经》有香积世界奘译作香台台也就是高的意思这与一般的好高骛远说心说悟而不知平实的广积功德是怎样的不同这样的正法极广大而又极崇高显出了正法的宏伟庄严不同于小乘如塔的广大崇高显出了宏伟而庄严一样所以又称为宝严同一梵语而古德三译不同意义还是一贯的相显相成的梵语摩诃译为大而含有多与胜二义本经所说的正法珍宝宝积是众多义宝顶是殊胜义积而又顶的宝严是大义所以本经也叫《大宝积经》

四 宝积经的宗要

统观所有的大乘经可以略分两大流专为菩萨说广明菩萨的大行与佛果的如《华严经》等为菩萨及声闻乘大小兼畅而宗归于大乘的这裡面有些是从观慧的修证来说發明三乘同入一法性大乘与小乘都以无所得而入道当然也说到菩萨般若的方便善巧不共二乘有些是从广行来说著重于菩萨的特胜由于悲愿殊胜智证也殊胜这便有贬抑诃斥二乘的教说有些是从菩提果德及因心来说对二乘折摄兼施而导归佛乘的这些虽然方便不同各有特胜但对于發菩提心修菩萨行趋无上菩提果的大乘宗要是没有什么差別的本经大体与《般若经》相近说三乘都以无所得入道所以是正明菩萨道兼说声闻行的教典

又一切大乘经可以约境果三义来分別详于境的有事境与理境事境中或详于三乘共的心境或详于菩萨不共的心境如说阿赖耶等理境说一切法无性故空空故不生灭的胜义谛详于行的或重于资粮行菩萨發菩提心广集无边福智资粮广大的资粮中如十善等分同世间正行而实是菩萨的要行或重于慧悟行(从加行到见道位)广明般若的无所得行如本经的如实中道正观约无所得的悟入说是分同二乘的所以说「般若为母」不但是佛母也是二乘圣者的生母或重于如实行这是悟后的大行如《十地经》等所说分同于佛陀的果德详于果的特详于如来的依正庄严自利利他的德行圆满依此三义来分別本经是详行的是重于资粮行及慧悟行的

菩萨的修行六度四摄等都是依遍通三乘行来说宗要是戒定慧——三增上学在三学中本经是特重于戒慧的这也许是继承佛陀根本教学的风格吧《杂阿含经》(卷二四)「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佛法是不离世间的要处世而做到自他和乐非戒不可戒行是基于慈悲的同情佛法即世间而出世解脱这非智慧的达妄契真不可这二者戒如足慧如目从自证说这才能前进而深入从利他说这才能悲智相成广度众生假使不重戒慧而偏重禅定不但有落入邪定味定的可能即使是正定也会倾向于隐遁独善当然大乘广摄一切根机也有独善风格的「声闻菩萨行」但在利他为先的大乘法中如本经的著重戒慧才是更契当于菩萨道的精神

戒律本于慈悲的同情不忍损害他而来律仪戒中的別解脱重于身语的止恶但每一持戒的都是可能违犯的这一定要「所犯众罪终不覆藏向他發露心无盖缠」能随犯随忏才能保持自心的无忧无悔戒行清净不过仅是身语的止恶是不够的戒——尸罗的义译为清凉也重于自心的净除烦恼释尊的略教诫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意地的种种烦恼戏论分別如不能远离不能算是真正的持戒清净本经在兼说声闻行时四沙门中的形服沙门威仪欺诳沙门贪求名闻沙门不消说是不够清净的四种持戒比丘中说有我论的我见不息的怖畏一切法空的见有所得的总之只要是执我执法的无论怎样的持戒都不能符合如来律行的本意因为这样的持戒者虽好像清净持戒而终久——今生或后世要破坏戒法的所以本经从一般的律仪戒说起而深意在道共戒如说「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这无漏相应的圣智相应的戒行本经在正明菩萨道中也深切的说出「无有持戒亦无破戒若无持戒无破戒者是则无行亦无非行若无有行无非行者是则无心无心数法若无有心心数法者则无有业亦无业报若无有业无业报者则无苦乐若无苦乐即是圣性」不但圣者以此为体性也是圣者以此为因性的(共三乘说为圣性专约大乘说就是佛性)从慈悲不忍损他到远离忆想分別深入真空的戒行为本经的要义之一

现证慧——圣智净智是依定修观而成就的本经说「不以戒(律仪戒)为最亦不贵三昧过此二事已修习于智慧」又说「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慧的三学相资次第修發修定与修慧不同本经都说得明白智慧(般若)不是泛泛的知识而是通达我空法空——空寂法性的圣智这不但依戒依定而修得在慧学自身也有修学次第这就是依闻慧而起思慧依思慧而进起修慧(与定相应的观慧叫修慧)依修慧才能得现证的圣智所以本经重智慧也就重于多闻修行如说「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谓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师(这是自己乐意多闻)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这是乐意使他人多闻)知从多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知多闻的功德而勤求)闻经诵持乐如说行不随言说(这是由闻而思而修不为文字所封蔽)」本经说菩萨行以「得大智慧」为第一要行而说智慧从多闻生明白的开示了慧学的进修次第

「依因所修慧能得于净智」可见观慧的修习是极为重要的本经广明如实的中道正观即一切(我)法性空观空(无相无愿无生灭等)是本性空是中道所以增减不得有些人取空著空以为有空可得这是增益了这不但辜负了佛说空观的本意反而著空成病如以药除病「药不出其病转增」一样龙树依据经义所以在《中论》上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一切是本性空的众生著有起种种见而流转生死而一切法空还是本来如此由于「一切诸见唯空能灭」所以说空灭诸戏论妄执即显一切法本性空寂并非別有空理可住可得有些人著有成迷怖畏法性空寂不生不灭佛说这些人如怖畏虚空而想逃避虚空一样这是减损了其实空是一切法性虚空那样的遍于一切有什么可怖畏有什么可舍离的想离空立有真是「狂乱失心」了龙树说「五百部闻毕竟空如刀伤心」就是这一类人能于一切法性空不增不减的如实观察是引發真实圣智的方便一切法本性空以如幻性空的观心观如幻性空的观境心境并冥经说如幻食幻的比喻极为明白观心是分別伺察圣智是无分別智依分別观怎么能引生无分別智呢这如经上说「真实观故生圣智慧圣智生已还烧实观」要知道如实观慧是观一切法无自性空的这虽是世俗的分別观察但是顺于胜义的观自性不可得的所以这样的观慧能引發无分別圣智等到圣智现前那如实空观也就不起了唯有理解这个道理才知观慧的必要不致于落入一味息除分別的定窟

本经以律仪戒而深入到道共戒从闻慧修慧而深入到现证慧在法空性的现证中戒智不二也就是无漏戒定慧的具足这可说是本经的宗要所在了


校注

[A1] 民国五一年讲
[A2] 《大智度论》卷79〈66 嘱累品〉「复次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诸佛菩萨无分无量如渴者饮河不过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应有异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无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萨千万亿分不及一」(CBETA, T25, no. 1509, p. 618, c14-18)
[A3] 《中论》卷2〈13 观行品〉(CBETA, T30, no. 1564, p. 18, c16)
[A4] (1)《大宝积经》卷112「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CBETA, T11, no. 310, p. 634, a14-16)(2)《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卷1「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CBETA, T42, no. 1826, p. 217, c28-29)
[A5] 《妙法莲华经》卷1〈2 方便品〉(CBETA, T09, no. 262, p. 5, c10-11)
[A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CBETA, T08, no. 235, p. 749, b17-18)
[A7] 《大智度论》卷34〈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314, a23)
[A8] 《杂阿含经》卷24(CBETA, T02, no. 99, p. 175, a7-8)
[A9] 《大宝积经》卷112(CBETA, T11, no. 310, p. 632, a29-b1)
[A10] 《中论》卷2〈13 观行品〉(CBETA, T30, no. 1564, p. 18, c16-17)
[A11] 《大智度论》卷63〈41 信谤品〉「各各分別有五部从是已来以求诸法决定相故自执其法不知佛为解脱故说法而坚著语言故闻说般若诸法毕竟空如刀伤心」(CBETA, T25, no. 1509, p. 503, c2-5)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宝积经讲记(卷1)
关闭
宝积经讲记(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