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策问答一卷

禅有几种法门

答曰禅有无量法门若圣理归真惟存大道故《法花经》云「唯有一乘法余二即非真

禅师若为坐

端身直住敛手对心累脚重安开眼合口名之为坐故《维摩经》曰「一坐十小劫谓如一食顷

禅师若为方便安心

前念后念凝寂虚平非空非有非色非名定住凝心更无毕想故经云「念念相续即得悟道

禅师若为看心心何所缘

答曰定心凝寂无灭无生非黑非白非暗非明非长非短非住非行无言无说皎绝际停故《法花经》云「如诸佛所说真实微妙法」于此无缘法云何有缘

禅师既无所缘合大乘意会应方便旨归之处

悟心坦荡无有旨归接引禅门定由念起念逐心成去思离想勤行不住非妙非暗非冥清虚杳迥悟无生故《维摩经》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禅师若为证得清净

坦然平正绝想离思非意所图非心可测故《法花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禅师既绝思离想若为行道

冥寂无心名为行道故经云「言若有所受法堕于断常知当所受法亦常亦无常

禅师有心即应可进道若无心云何知

身心直住垢静空闲所以得知故《维摩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故引此证

禅师若为唤作禅

故摄存心无诸放逸六根清净动转无亏《法花经》云「安禅合掌说千万偈

禅师何名为空

冥真绝思不见身相清虚直住皎绝网覆名为空故经云「入大寂定名大涅槃

禅师何名入禅

敛容安坐心无散动善恶都舍不染暄尘世见似痴圣教故《法花经》云「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禅师若为坐禅

身心常定随世散情欣喜稍宽却于疲厌教清虚气不染尘荷故《法花经》云「恒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

禅师何为觉观

定住凝心心有见闻名之为觉觉无取舍称之为观故经云「是空亦空是净亦净

禅师定有所觉知不

住定悟然都无所觉虽复去来知见不绕心故经云「色空爱色爱空

禅师既无所知能受楚毒割截不

不然心坚固离六尘非是木石痴顽受鎸刺故经云「内空外空」内空者六根空外空者六尘空名为证

禅师诸法尽空不堕空见耶

空若有见即有所依若有所依名为见著故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既如此空有并非若修道若空有之性即知道从空有而生得意忘存有空而不失故经云「空非空故空此空是空有非有故有此有是空有名」名为证也

禅师禅定以后更有思量不

定心平坦无有尘埃定后一处不移念想恒存不散虽复去来知见不染声尘一想湛然无生无灭故经云「王宫生而不生双树灭而不灭

禅师四威仪中何者得定

大乘闲静开通无滞四仪同寂六度俱圆一定清虚更无前后故经云「无前无后

禅师应乐山林闲寂何意住在村坊城郭喧哗之处岂容得定

小心偏仄意好山林非寂不安闹无由定大道宽弘周流法界示喧如寂见静不欣虽处四流心无爱染故经云「众生行世间即见世间相菩萨行世间不见世间相

禅师应餐松啖柏何因还同世人相似

理归真寂唯持心静何须餐松啖柏服气扶身心涉六尘无由合道莫见形容相似意实行得道之门岂由自饿故《涅槃经》云「庵罗之果生熟谁知

禅师戒行精研去魔离障何因饶病

戒行修身必得来生果报今身饶病过去业缘现爱除当来乐果故经云「现身精进多饶病痛行者肥」此是也业果未圆愚生异解

禅师应著粪扫三衣何意还同世人衣裳相似

道从心起不由破纳衣裳行逐身生何论碎衣成道但存心念定三毒不生虽复衣合人心心为圣主如此之意宁将心持身终不将身持心故经曰「宁作心师不师于心

禅师能受骂辱楚毒何意谐语面參异

皮肤浅薄随色变异心意幽深无由可测骂他得罪受辱私欣故经曰「骂者是谁打者是谁

禅师德行高明何者被人诃诘作于诽谤唯而无对

行过三界被无边受诘弥欣诽谤生喜今虽受屈往业弥长莫见不声谓无所识谤骂唯深罪积须弥业过阿鼻故经云「作色而骂佛其罪尚骂受持《法花》人其罪过于彼

禅师心应平等彼意自违念定不勤生偏耳

禅师心恒端直彼心不定见有是非谤毁前人谓言阿曲莫见惨色精神教于无识故经云「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

禅师性行柔和言语低何因高强精神雄猛用意

出言契理实是合心贬受含灵性行不等柔随和教强逐刚诽禅师心意坦然身随世网莫言雄烈即道心非时见温柔便言证理是故《涅槃经》云「应久住处不知大喻」菩萨方知持戒破戒

问曰课处即应得坐何意要在房舍禅床始行法教

自心求道随处得安欲教有缘必依房舍钝根无智必须尽力护上行之人通半偈而悟道故《菩萨经》云「有一比丘乞好房舍始可修道佛即唤来与共同房宿当夜得道成罗汉果

意会无生心游净境何因出空入有还住世间见于善恶

虽合无生名意游振旦此土烦闹喧绕者多若不随世化无由入理身逐凡情心游出世虽复现身隐显身是夫心入至道冥寂幽微非是浅情之能测故《心王经》云「凡身粗重不能远到他方

修道应须勤苦节身广学多闻何意端然直坐懵懵无所思量

存波若淡泊清虚虽复身力不勤心功竭尽广学知见都无成益嘿念思禅即是出道之梯蹬故经云「五百罗汉习学尽世之经书不能回心返照

佛示定心悲叹始喜门心意坦然何意还有经论乍恶乍好道是说非

得意忘亦无好恶是非言二毒未除小智无知身心俱暗或生卑贱习气未除恶业缘牵还归旧道利根宿贵心游旷远识达苦空体解真如合无生理故经云罗睺是佛之子娇慢陵天如来一乘柔和更无违犯名为罗睺密行

〔录文完〕


校注

引文出自《法华经》卷一原文作「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8页上 《维摩诘经》中未查到这段引文但《法华经》云「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4页上 「非妙非暗非冥」原文如此疑有漏误 「杳」底本作「水日」据文意改 引文出自《维摩诘经》卷一參见《大正藏》第14卷第537页下 「图」底本作「圆」据文意改 「已」底本作「以」据《法华经》改 引文出自《法华经》卷一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8页中 「师」底本作「定」据文意改 「思」底本无据文意补 「静」疑或作「净」 「以」底本作「已」据文意改 引文当出自《金刚经》 引文出自《法华经》卷一原文作「安禅合掌以千万偈」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页上 「合」前疑漏「实」「暗」等类似意义的字 引文出自《法花经》卷一行文略有不同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8页上 引文出自《法华经》卷五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43页下 引文出自《法华经》卷五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43页下 引文出自《金刚经》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52页上 「若」疑或为「知」 「忘」底本作「妄」据文意改 「哗」底本作「华」据文意改 「偏仄」底本作「编责」据文意改 「相」底本无据文意补 「行」下疑漏「道」 引文出自《大正藏》第12卷第400页下原文作「如庵罗果生熟难知 「除」下疑漏「断」 此字不清似为「肥」 「论」底本作「沦」据文意改 引文出自《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文略有异原文作「一念返源即为心师不师于心」參见本书第272页 「德」底本作「得」据文意改 「尚」底本作「上」据文意改 引文出自《法华经》卷四原文作「作色而骂佛获无量重罪其人读诵持是法华经者须臾加恶言其罪复过彼」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1页中 「倒」底本作「到」据文意改 「答」底本无据文意补 「低」底本作「氐」据文意改 「烈」底本作「列」据文意改 「护」底本作「摧」据文意改 「因」底本作「因不」据文意删 「振旦」佛典一般作「震旦」 引文出自《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原文作「色身粗重未能轻举远到飞行教化众生」參见本书第314页 「云」疑或作「心」 「忘」底本作「妄」据文意改 「乘」疑或为「诫」
[A1] 密【CB】蜜【藏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禅策问答
关闭
禅策问答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