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请问经疏
如来大悲,随机摄诱,兼济十恶,匪直五乘。所以化创憍陈,道终须跋。文积巨万,简累大千。幽宗妙旨,奚易称述。或谈空,空于实际,性相俱亡;或论有,有于假名,果因双备。然则空不离有,悟有即空;有不离空,迷空成有。或谈权道之三乘,乃分羊鹿之殊骛(音务,谓驰骛也。);或论究竟之一实,复合白牛之同驱。然则,实不离权,因权入实;权不离实,为实施权。有虽不离空也,然以因果为宗;权虽不离实也,明是声闻藏摄。
已知经宗藏摄,次释经首题名。所言《天请问经》者,因天请问,说此经也。此天知己胜报,由昔胜因,为令他知,故来请佛。或问罪福,或问犯持,或问苦乐,或问愚智。然为至理深玄,法门浩瀚,故随事寄喻,以启问端。所冀籍浅以涉深,因近以梯远,即从此「请」,以制经名。所言「经」者,贯摄义也。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说之义,名为「经」也。故云《天请问经》。
《经》曰:时有一天,颜容殊妙。
述曰:此下別序。以天来下,發请如来,方始起说,故是發起序也。有五:一请者,二请时,三请处,四请仪,五请德。此即请者。「时有一天」者,或是六欲诸天,或是四静虑诸天,或是五净居诸天,或是十王果报菩萨诸天,或是佛所化天,为物请疑,發起深法也。此天独来,故言「一」也。「颜」为姿颜,「容」为容貌,「殊」谓殊特,「妙」谓微妙。此天昔行戒忍殊妙之因,今得颜容殊妙之报也。
《经》曰:过于夜分,
述曰:此请时也。西国法,昼三时,夜三时,合有六时。天避人喧,又恶人秽,故于静夜诣佛咨疑。言「过于夜分」者,谓过初夜之分,即中夜分,人正寝时。又释:过中夜分时,故言「过于夜分」。初分,如来教授门徒;中分,如来入诸禅定;后分,如来出已说法。
《经》曰:来诣佛所,
述曰:此请处也。如来五眼内观,四恩外度。凡咨疑请护,孰不投之。故天怀问,诣佛请决也。依《佛地论》,有四义释佛:一具二智,谓一切智、一切种智;二断二障:一、烦恼障,二、所知障,并断尽故;三圆二觉,谓自觉、觉他,并圆满故;四、如二喻,谓如睡梦悟、如莲花开。如睡梦悟,是破障义;如莲花开,是显德义。故名为「佛」。
述曰:此请仪也。既睹尊颜,理须申敬;将请疑问,故复却坐。「顶」谓天顶,「足」谓佛足。天以头顶礼佛脚足,故言「顶礼佛足」。此显敬之极也。
《经》曰:是天威光,甚大赫奕,周遍照曜誓多园林。
述曰:此请德也。《涅槃经》云:多光明故,名之为天。此由前身戒忍光洁,进定明净,故感天报,光明赫然也。
《经》曰:尔时彼天以妙伽他而请佛曰:
述曰:此下圣教所说分,即经体也。合二十颂,有九重请答。一一请答中,皆先请后答。一一请中,皆先序请,后正请。答亦先序答,后正答。此即第一请答中先序请也。「伽他」者,唐云「讽诵」,以美妙音词,吟咏讽诵也。旧译云「歌经」,或云「诗经」,皆其义也。旧云「伽陀」,或云「偈他」,皆讹也。
《经》曰:云何利刀剑?云何碜毒药?云何炽盛火?云何极重暗?
述曰:此正请也。有四问:一问利剑,二问碜毒,三问炽火,四问极暗。「云何利刀剑」者,此第一问。此问意云:世间刀剑能伤害人,未知法中,颇更有伤害利过刀剑以不?「云何碜毒药」者,此第二问。「碜」谓碜剌。此问意云:世间毒药能损身害命,未知法中,颇更有损害碜过毒药以不?「云何炽盛火」者,此第三问。「炽」谓炎炽。此问意云:世间盛火能烧于人,未知法中,颇更有烧人炽于盛火以不?「云何极重暗」者,此第四问。「极」谓过极,「重暗」谓黑。月昏夜暗色,或生盲覆障,名为重暗。此问意云:世间重暗,覆障既然,未知法中,颇更有覆障极过重暗以不?
《经》曰:尔时,世尊亦以伽他告彼天曰:
述曰:此下答也。初序答,后正答。此序答也。
《经》曰:粗言利刀剑,贪欲碜毒药,嗔恚炽盛火,无明极重暗。
述曰:此正答也。即以恶口及意地三业,次第答前四问。
「粗言利刀剑」者,答第一问也。「粗」谓粗旷,即恶口业道也。世间刀剑,但损害身;粗言恶口,兼害慧命。问:余三语业亦兼害法身,何故此中但名恶口?答:兼害慧命,诚如所征。但交恼前人,非余三业。谓妄语诳他,他非即恼。两舌传斗,未卒伤人。绮语乖典,交非损物。唯粗言恶口,毁辱前人,發怒生嗔,最为切害。所以佛答:粗言利过刀剑也。且如释种,以一句粗言詈琉璃王以为婢子,琉璃王發怒,诛煞释种得须陀洹者九十六亿,后堕阿鼻地狱。故知粗言不但能害肉身,亦害法身也。又俗语云:「一语伤人,痛于剑刃。」故知粗言利于刀剑也。
「贪欲碜毒药」者,此下三句,即贪、嗔、痴三毒也,此通障见、修二断。见道所断尽,得初果;得初果已,渐断修道所断,至罗汉果,方始断尽。未得罗汉已来,皆为三毒所恼也。此答第二问也。「贪」谓贪求,「欲」谓欲染。贪即是欲,亦名「渴爱」。如饮咸海,此海有竭,渴爱无尽。于已得、未得五欲尘中,永无厌足。故此贪欲有四:一、色欲,二、心欲,三、食欲,四、淫欲。欲界众生,俱有四欲。色界众生,但有色、心二欲。无色界众生,唯有心之一欲。三界众生,皆为贪欲之所害故,不证解脱法身慧命也。此答意云:世间百味,杂以鸩毒,但害欲界一身之命,不能损三界离食贪者。若凡夫欲乐,及以八定,杂以贪欲,能害三界多身慧命。所以佛答:贪欲碜于毒药也。且如郁头蓝子,得非想定,于频婆娑罗王女生贪染心,退失神足。后修禅定,情忿鱼鸟,非想报尽,受飞狸身,煞害物命,堕阿鼻狱。此由心欲未尽,故堕阿鼻。若欲色界众生,为于四欲,或为二欲,轮堕三涂,不言可悉。故知贪欲碜过毒药也。
「嗔恚炽盛火」者,答第三问也。發怒作色为「嗔」,愤击扰心为「恚」。《遗教经》云:「嗔恚之害,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又《经》云:「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又《经》云:「嗔心一起,能障百法明门。」又《经》云:「多嗔业故,所生之处,多受蚖蛇蝮蝎等身。」此答意云:世间盛火,但烧肉身;嗔恚之害,并损慧命。又,世间之火,但烧一生;嗔恚之害,能损多世。是故佛答:嗔恚炽于盛火也。且如提婆达多以嗔恚故,造三逆罪,堕阿鼻狱。
又如「无明极重暗」者,答第四问也。自体昏暗,无有慧明,故名无明;亦名为愚,于境迷故;亦名为痴,体昏憨故。故《摄大乘论》云:「于谛、宝、因、果,心迷不解,名曰无明。」「谛」谓四谛,「宝」谓三宝,「因」谓善、恶二因,「果」谓苦、乐两果。此之无明,不解四谛之理,不知三宝之尊,不知恶是苦因,不了善招乐果。于此谛、宝、因、果境中,体性痴憨,迷暗不明,故曰「无明」。此之「无明」,或与诸使相应,或独头而起,与诸烦恼为根,能令众生流转生死。故十二因缘中,无明为初支也。此答意云:世间重暗,但障肉眼;无明之障,能覆慧眼。所以佛答:无明之障,极过重暗也。且如鸯崛魔罗,以无明故,煞害千人。取指为鬘,贯其身首。求望生天,并欲害母煞佛。
述曰:此下第二请答也。此即先请。此亦有四问:一问得利,二问失利,三问坚钾,四问利杖。
「何人名得利,何人名失利」者,此第一、第二问也。「利」谓福利。泛问凡俗之人,未得财宝,求而得之,名为得利。已得财宝,守而失之,名为失利。未知佛法之中,有此得利、失利人耶?
「何者坚钾胄」者,此第三问。此问意云:世间钾胄能御怨敌,颇更有御怨坚于钾胄以不?
《经》曰:世尊告曰:「施者名得利,受者名失利。忍为坚钾胄,慧为利刀杖。」
述曰:此答也,亦次第答其四问。
「施者名得利,受者名失利」者,此答第一、第二问也。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今此意明财施。财施得三果:一施得相似果,二物得相似果,三用得相似果。施得有四:一自手施,得财能用;二尊重施,得敬重财;三不恼施,财不损失;四应时施,得应时财。物得有四:一施好色,得可喜色;二施好香,得好名闻;三施好味,得美妙身;四施好触,得细软触,如宝女触身等。用得有五:由受施食人得色、力、命、乐、辩五事故,施者未来多生之中,得五事果也。然此若施畜生,得百倍报;若施阐提人,得千倍报;若施善人,得万倍报;施持戒人,得千万倍报;施离欲人,得百千万倍报;施诸圣人,得无数倍报。此谓世倍,非事倍。如施畜生一口饮食,百生之中,常丰饮食,故言百倍也。余皆准此。若發增上施心,奉胜福田,即得现报。故《杂心》云:「慈无诤灭定,见道及无学,从彼正受起,施者得即果。」既行少施,受多果报,故言「施者名得利」也。若自不行施,但受他施,新福不生,旧福渐尽,故言「受者名失利」也。如有谷种,下在田中,名为得利。若熟而食之,名为失利也。
「忍为坚钾胄」者,答第三问。《庄严论》说忍有三种:一、他毁忍,以不报为性;二、安苦忍,以耐为性;三、观解忍,以智为性。今此正明他毁辱忍。此忍得起,由三思、五想。三思者,一思他毁是我自业,若报则重自造苦,不由于他。二思彼我俱是行苦。彼以无智,于苦加苦;我今有智,云何复尔!三思声闻自利,尚不以苦加人;菩萨利他,岂得以苦加物?五想者,一修本亲想,舍愿想。一切众生,久来无非亲属故。二修法想,离生想。骂者、打者不可得故。三修无常想,离常想。众生性是死法,尚不应嗔,况加害故。四修苦想,离乐想。众生不离三苦,正应令离,不应加故。五修摄取想,离他想。本愿令乐,不令苦故。由此三思、五想,于他毁辱,便能忍之。《遗教》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阿含经》云有六种力:小儿以啼为力,欲有所索,必先啼故;女人以嗔为力,欲有所索,必先嗔故;国王以娇豪为力;阿罗汉以精进为力;诸佛以大悲为力;比丘以忍为力。《大智度论》云:「自除嗔恚刀箭,亦除他人嗔恚刀箭。」《法花经》云:「柔和忍辱衣。」据此等经论,并将嗔恚以为刀箭,忍为衣钾,以御捍之。且如律中,佛为比丘斗诤不止,乃为广说梵磨达王煞长生王,长生王临死,诫其太子长摩纳曰:「以怨报怨,怨终不止。唯有无怨,怨乃息耳。」太子于后得仇怨,便欲煞梵磨达王,三思父王遗言,遂放不煞。梵磨庆喜,还以长生本国,策长摩纳为王,两国和好。佛复为诸比丘更说偈云:「若以诤止诤,诤终不可止。唯有无诤法,此法最尊贵。」比丘闻此,嗔恚休息,更无斗诤。故知忍力能敌嗔恚。由此忍故,所生端正,乃至作佛,感得三十二相可喜之身。此答意云:世间钾胄但御一身怨敌,忍力能御多身怨敌。故云「忍为坚钾胄」也。
「慧为利刀杖」者,答第四问。九十八使能害法身慧命,故是怨贼。修道之人,初以闻、思二慧,作五停心观、別相念处、总相念处,三方便观。次以修慧作燸、顶、忍、世第一,四达分观,折伏烦恼,如执利刀,怖拟怨贼。次以四谛无漏圣慧,斩煞见道所断八十八使,得须陀洹果。次更重用四谛无漏圣慧,斩煞修道所断十使,得第二、第三及阿罗汉果。故阿罗汉翻为「煞贼」。此答意云:世间刀杖但煞一身之怨,无漏圣慧能煞多身之敌。故言:其慧利于刀杖也。问:慧与智何殊,而不言其智?答:观达称慧,决断名智。此则观中称慧,出观名智也。又十度中,第六名慧,第十名智。又正体名慧,后得名智也。今问断惑,正是观中,故言其慧。若通而言之,智即是「是」,甲本无。慧也。
《经》曰:天复请曰:「云何为盗贼?云何智者财?谁于天世间,说名能劫盗?」
述曰:此下第三请答。此即请也,此有三问:一问盗窃,二问圣财,三问劫盗。
「云何为盗贼」者,此第一问。盗谓窃盗,贼为残贼。此问意云:世间盗贼私窃珍财,未知法中盗何名贼?
「云何智者财」者,此第二问也。世间凡人皆畜钱货,佛法智者,储何为财?
「谁于天世间,说名能劫盗」者,此第三问也。「天」谓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四天也。「世间」为四天下人也。此问意云:强夺人财,世名劫盗。未知法中,天上人间谁最强夺,名能劫盗?
述曰:此答也。即次第答前三问。
「邪思为盗贼」者,答第一问。「邪思」者,谓不正思惟也。由不正思惟發起无明,由无明广造诸业,由诸业恒受生死,不得解脱。所有功德、圣财,尽皆丧失。此邪思起时,人皆不觉,故为私窃,盗贼也。
「尸罗智者财」者,答第二问。「尸罗」,梵音,此云「戒」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及菩萨三聚戒等。以能防非,名为戒也。《经》云:「戒如大地,众善之基,一切功德,因之增长,有智之人,护若明珠。」由此戒故,近得人天福乐胜报,远得三乘菩提涅槃,故是财也。诸经之中,多明七圣财:一信、二戒、三闻、四慧、五舍、六惭、七愧。前五为财体,后二如守财人,若无惭、愧,失戒等故。今此经中但举戒者,以有戒者,必有余六,故略言也。
「于诸天世间,犯戒能劫盗」者,答第三问。谓犯四重禁戒、十三僧残等,皆名犯戒,律中广明。如断多罗树头,毕竟不生。犹如析石,不可还合。又如死尸,无还生义。《弥勒问论》明犯戒有六事:一破、二嘿、三污、四属、五食、六呵。破者少分,谓少分不修故。嘿者,自不修,教他修故。污者,见他不修,心随喜故。属者,依于他人,方能修故。食者,取有资生故。呵者,回向世间,智者不赞故。由犯戒罪,应得三乘法财尽皆散失,身坏命终,堕于恶趣。故于天上世间之中,无过犯戒,名「能劫盗」。此中应引诸经律中犯戒之事,广说其相。
述曰:此下第四请答。此先请也。此有四问:一问最安乐,二问大富贵,三问恒端严,四问常丑陋。
「谁为最安乐」者,此第一问。五欲迷心,四倒乱想,耽淫嗜酒,乘肥衣轻,多欲多求,谓为安乐。未知佛法之中,更有安乐过此以不?
「谁为大富贵」者,此第二问。财多为富,体重为贵。未知佛法之中,颇有富贵过此以不?
「谁为恒端严」者,此第三问。「端」谓端正,「严」谓严仪。世间端严,老至即皆衰坏,未知法内,谁得始终端严?
「谁为常丑陋」者,此第四问也。「丑」谓丑拙,「陋」谓鄙陋。且如嫫母,丑陋但在一身,未知法中,谁是多身丑陋?又如胜军王女,名曰金刚,容貌丑陋,见佛忏悔,遂得端严。此女丑陋,即不恒也。未知法中,谁是常丑陋人?
「少欲最安乐」者,答第一问。俭约为「少」,耽嗜名「欲」。世间耽嗜,唯多唯广。暂随愚情,速即破坏。寻生追恋,苦恼切心。佛法反俗,贵尚无为。少欲少求,最为安乐。又《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直尔少欲,尚应修习,何况能生诸善功德。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涅槃之乐,乐中之最。如此最乐,因少欲得。因含果说,故言「少欲最安乐」也。
「知足大富贵」者,答第二问。世间凡愚,虽得富贵,贪求转甚,常怀不足。知足之人,无为无事,无可减衰,常自有余,故大富贵。《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如顶生王等,即是其事。又云:「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故言「知足大富贵」也。
「持戒恒端严」者,答第三问。持戒之人,尸罗清净,近得人天可喜妙相,远得三乘端严法身,故言「持戒恒端严」也。如优陀羡王有相夫人,持一日戒,其夜命终,即生天上,得端正身。依王先契,还下报王。嫌王身臭,却归天上。即是其事。
「破戒常丑陋」者,答第四问。破戒之人,罪业增长,堕三恶道,受丑陋身。若生人中,诸根不具,边地下贱,形仪鄙拙,人不喜见,经百千生。故言:「破戒常丑陋」也。
《经》曰:天复请曰:「谁为善眷属?谁为恶心怨?云何极重苦?云何第一乐?」
述曰:此下第五请答。此即请也。亦有四问:一问善眷属,二问恶心怨,三问极重苦,四问第一乐。
「谁为善眷属」者,此第一问。「眷」谓家眷,「属」谓亲属。世间眷属,或父不慈,或子不孝;或兄不顺,或弟不恭;或内外诸亲,不仁不义。情相乖阻,状若怨家,虽名眷属,而非是善。若父慈子孝,兄顺弟恭,内外诸亲,仁义相向,情无乖阻,水乳和同,如此眷属,名之为善。未知法中,谁得名为纯善眷属?
「谁为恶心怨」者,此第二问。妒贤嫉胜,名为恶心;欲相加害,名为怨也。未知法中,谁是行者恶心怨也?
「云何极重苦」者,此第三问。世间煞缚,枷锁囚禁,怨会爱离,病死所逼,名之为苦。未知法中,更有苦恼过此以不?
「云何第一乐」者,此第四问。世间富贵,乘肥衣轻,目观美艳,耳听丝竹,田游煞猎,耽淫嗜酒,纵恣欢娱,名之为乐。未知法中,更有快乐过此以不?
《经》曰:世尊告曰:「福为善眷属,罪为恶心怨。地狱极重苦,无生第一乐。」
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问。
「福为善眷属」者,答第一问。福谓施、戒、修三德。施有三种:一、财施,由无贪善根成;二、无畏施,由无嗔善根成;三、法施,由无痴善根成。戒有三种:一、摄他戒,谓身三,由无贪善根成;二、不娆他戒,谓口四,由无嗔善根成;三、饶益戒,谓受持。此二福相续生,由无痴善根成。修有三种:一、四静虑,由无贪善根成;二、四无量,由无嗔善根成;三、四无色,由无痴善根成。又六度中,前五亦是福也。如是福德,皆以十善业道为性。若施、戒二福,生生之处,内感欲界人天胜身,外招十善清净眷属:所谓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之人以为眷属。若修定福,感得色、无色界殊胜之身。此之三福,乃至远得三乘圣果也。此答意云:世善眷属,暂会永离,难聚易散,不保终久。未若法中,三福善业,真实牢固,常资行人,多有利益。诸眷属中,此为最善也。
「罪为恶心怨」者,答第二问。破灭三宝,五逆、十恶,并名为罪。由此罪故,能令诸众生轮堕三涂,长劫受苦。此答意云:世间恶心,但害一身,尚名为怨;法中罪业,能害多身,岂非大怨?故言「罪为恶心怨」也。
「地狱极重苦」者,此答第三问。梵云「那落迦」,旧云「泥犁」,讹也。唐云「不可乐处」。然以不可乐处即是其狱,多在地下,故云「地狱」。地狱有三:一热,二寒,三边。热地狱有八: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烧热,七大烧热,八无间。此八在赡部洲下,重累而住。前二有主治,次三少主治,后三无主治。然此八为本,一一各有十六围。一面有四,四面合十六。通本为十七,八个十七,合有一百三十六所。罪人于中,受热恼苦。寒地狱亦八:一頞浮陀,由寒苦所逼,肉生细疱;二尼赖浮陀,由寒风所吹,遍身成疱;三阿咤咤,由唇不得动,唯舌得动,故作此声;四阿波波,由舌不得动,唯唇得动,故作此声;五呕喉喉,由唇舌皆不得动,振气故作此声;六郁波罗,此是青莲华,此花叶细,由肉色细坼,似此花开;七波头摩,此是赤莲华,由肉色大坼,似此花开;八芬陀利,此是白莲华,由彼骨坼,似此花开。前二从身相受名,次三从声相受名,后三从疮相受名。又前二可叫,次三不可叫,后三不叫。此八在四洲间,著铁围山底,仰向居止。罪人于中,受寒冻苦。边地狱有三:一山间,二水间,三旷野。受別业报,寒热杂受。此答意云:虽有人间煞缚、枷锁、怨会、爱离、病死等苦,及以畜生、饿鬼之苦,比于地狱,百分不及其一。乃至千万那由他分,亦不及其一。故言「地狱极重苦」也。
「无生第一乐」者,答第四问。涅槃之体,名曰「无生」。以无生故,毕竟不灭。圣人证此,寂然涅槃,常住安隐,故是极乐。此答意云:世间欲乐,乐极则苦;岂若涅槃,无苦常乐。故《经》云:「高者必堕,常者必尽,合者必离,乐者必苦。」此偈明生死妄想,乐极必苦。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此偈明涅槃无苦,毕竟常乐,故言「无生第一乐」也。
《经》曰:天复请曰:「何者爱非宜?何者宜非爱?何者极热病?谁是大良医?」
述曰:此下第六请答也。此即先请,亦有四问:一问爱非宜,二问宜非爱,三问极热病,四问大良医。
「何者爱非宜,何者宜非爱」者,此第一、第二问。且如甘饭杂毒,虽是所爱,而损身害命,不宜食之。又如良药苦口,即非所爱,而利于病,所宜服之。又如谄辞顺情,虽是所爱,而损于行,不宜听之;忠言逆耳,虽非所爱,而利于行,所宜听之。未知法中,何者是情所爱而于身不宜,何者于身有宜而非情所爱也?
「何者极热病」者,此第三问也。迦摩罗病,世称热病。遇此病者,必定当死,世医拱手。未知法中,颇更有病极过于此热病以不?
「谁是大良医」者,此第四问。「良」者,善也;「医」者,意也。善识病源,妙闲药性,疗者必瘥,称曰「良医」。良医有四义:一知病,二知病因,三知病瘥,四知病瘥已不生。未知法中,颇有良医大过如此良医以不?
《经》曰:世尊告曰:「诸欲爱非宜,解脱宜非爱;贪为极热病,佛是大良医。」
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问。
「诸欲爱非宜」者,答第一问。诸欲谓可爱色、声、香、味、触,五欲境也。能生欲心,为欲所取,故名欲也。《经》云:「五欲诳人,如蜜涂刀,舐者伤舌。」犹如灸疥,初虽少乐,后即大苦;如逆风执火,如其不放,必定烧手。如国王贪色,遂失其位;仙人爱声,从空坠林;比丘嗅香,河神责骂;沙弥尝味,投池作龙;蓝弗染触,退失神足。又此五欲,现受三苦,谓觅时生勤劳苦,守时生怖畏苦,失时生热恼苦。又为非法,追求五欲,复堕地狱、饿鬼、畜生。多时受苦,后生人天。贫穷困苦、爱別离苦、怨憎会苦,如此等苦,皆为贪著五欲因缘。故知五欲虽是凡情欲心所爱,而于行者极非所宜,故言「诸欲爱非宜」。
「解脱宜非爱」者,答第二问。涅槃无为,体绝众缚,故名解脱。证解脱者,永离生死,常住湛然。如此解脱,资润行者,极是所宜;而凡夫愚情之所不爱,故言「解脱宜非爱」。故《经》云:「凡夫宁乐疥癞野干身,不乐涅槃。野干犹有眼、耳、身、心,涅槃无故。」
「贪为极热病」者,答第三问。「贪」是贪使。体通三界,遍障五门;六识俱行,六尘齐染;生死脚足,苦恼根源。世间热病,岂能比此?如《智度论》说:「欲火炽發,烧于祆祀。」岂非贪爱是极热病耶?现在尚自火烧,来生宁免汤镬?故言「贪为极热病」也。
「佛是大良医」者,答第四问。如来五眼内明,六通外朗;竖观三际,横睹十方。至于身心病源,对除药法,悉皆洞照,无非目前。故设教逗机,皆称根性;随病授药,无不获益。是故号「佛是大良医」。《阿含经》说佛有四智:一知苦、二知苦因、三知苦灭、四知苦灭道,故曰「良医」。又《经》云:「世医所疗治,虽瘥还复生。如来所治者,必竟不复發。」故言「佛是大良医」也。
《经》曰:天复请曰:「谁能覆世间?世间谁所魅?谁令舍亲友?谁覆障生天?」
述曰:此下第七请答。此即先请,亦有四问:一问覆世,二问魅世,三问舍友,四问障天。
「谁能覆世间」者,此第一问。「覆」谓障蔽。世间眼目为暗盲覆蔽,不见众像。未知法中,更有何物覆蔽世间,不识道理?
「世间谁所魅」者,此第二问。如世间魅鬼,魅人令痴,或悲或喜。未知法中,更有何物能魅世间,令其迷乱?
「谁令舍亲友」者,此第三问。朋流交密,即为亲友。若因财密,财尽则疏;若因势亲,势歇便阻。如张、陈凶终,萧、朱隙末是也。未知法中,谁令众生舍于亲友?
《经》曰:世尊告曰:「无智覆世间,世间痴所魅,悭贪舍亲友,染著障生天。」
述曰:此答也。次第答前四问。
「无智覆世间」者,答第一问。无苦、集、灭、道四谛智,或无真、俗二谛智,名为无智。无智,即无明使也。由无智故,不知生死苦果集因,不知解脱道因灭果,不知真谛一相无为,不知俗谛三世因果。此答意云:世间盲暗,但覆肉眼,无智能覆世间慧眼。故言「无智覆世间」也。
「世间痴所魅」者,答第二问。「痴」即无明別名也。由痴魅故,于无常见常,于无我见我,于不净见净,于苦见乐。所有行解,普皆颠倒。如此颠倒,并由愚痴。故言「世间痴所魅」也。
「悭贪舍亲友」者,答第三问。「悭」是吝于己物;「贪」是欲于他财。如律中说:有一比丘,池边习定,池龙敬德,以身绕之。比丘心恶,欲令其去,方便说偈,从索珠云:「光耀摩尼宝,缨络庄严身;若能施我者,是名为善亲。」池龙悭惜,说偈答云:「我爱摩尼宝,过汝比丘身;我终不施汝,任汝不相亲。」佛因此事,复说偈云:「多贪人所恶,数乞朋友乖;比丘乞龙珠,一去不复回。」故知悭贪能舍亲友也。又由贪故,唯欲他财;由于悭故,不行惠施。所生之处,贫穷乏少;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善知识,无亲友人。故言「悭贪舍亲友」也。《成实论》有五悭:一施悭、二家悭、三处悭、四赞悭、五法悭。此之五悭,并舍亲友也。
「染著障生天」者,答第四问。天谓二十八天,皆须厌下而得上生。若染著下地,不得生上。若染著人中五欲,纵情放逸,不肯厌离,不得上生六欲天中。如佛弟难陀厌孙陀罗,欣于天女,方始持戒,愿生天上。如经广说。若染著六天五欲,不得上生色界天中。若染著色天果报,不得上生无色天中。故言「染著障生天」也。又三乘圣人,名为净天,若染著三界二十八天有漏果报,不得入彼三乘圣道。故言「染著障生天」也。
述曰:此下第八请答也。此即先请,问有两意:一问谁无七难,二问谁有一能。七难者:一火难、二风难、三水难、四王难、五贼难、六人难、七鬼难。火以烧焦为难,风以飘碎为难,水以溺烂为难,王以威力为难,贼以劫煞为难,人以侵害为难,鬼以精魅为难。世间之人,多不免此七种灾难。未知法中,谁能离免此七种灾难也?经文可解。一能者,能浮持世间也。世间有二:一器世间,即依报;二众生世间,即正报。如世水轮,能浮持地轮及众生类。未知法中,谁能浮持此二世间?此由水有二用:一能烂物,二能持地。故问水烂物之次,即问浮持也。
《经》曰:世尊告曰:「福非火所烧,风亦不能碎;福非水所烂,能浮持世间。福能与王贼,勇猛相抗敌;不为人非人,之所来侵夺。」
述曰:此答也,答前二问。「福」谓施、戒、修三种福也,如前善眷属中释。
答无七难,意云:凡遭七种灾难,为造十恶罪因。既修三种福德,宁罗七种灾难?问:贼行非理,容可拒之;人法属王,何得抗敌?答:如殷纣暴虐,周武拒之,虽是王人,有相抗敌。又,王是总语,兼称臣属,衔王命者,并亦名王。如此王臣,暴行酷虐,非理同贼,亦得抗之。且如经说:有王责臣,令簿录家财。其臣遂录已修福物,王嗔责言:「已修福物,今并见无,何不录汝家中现物?」臣答王言:「已修福物,是臣之物。家中现物,原属王家,非臣独有,所以不录。」王心开悟,遂亦修福。故知其福,非他能夺。
答有一能,意云:由三福故,感得人天殊胜正报,兼感器界、屋宇、资缘种种依果,故言「福能浮持世间。」问:孔、老等云,从道以生一,从一以生二,从二以生三,从三生万物。「道」谓虚通,「一」谓元气,「二」谓阴阳,「三」谓天地人,「万物」谓杂畜草木等。又云: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感天地精灵以成于人。据此而言,即是外器世界,能持众生世间;岂非是众生内福,能持外器世界?答:孔、老所说,则天地生人;释宗所明,则人生天地。谓由众生共相业力,外感器界天地依报,若成若坏,如余处广说。故《经》云:「三界所作,皆是一心。」又《论》云:「外由内得成。」此则孔、老但观外相先后,即谓天地生人;如来洞知内体因果,故说人生天地。三教深浅,观此可知。
序问意云:上蒙广答,已析诸滞;下情多惑,尚有余疑。愿佛慈悲,为我除断。
正问中云「今世」谓现在,「后世」谓未来,谓从今身往后身也。问:有为无常,不来不去,又无主宰,说谁往耶?答:前灭后生,不常不断;因招果续,假说往来。譬如将灯从此至彼,虽念念灭,假说往来也。问:三世轮环,果因圆备,何故偏请现、未,不问过耶?答:前事已经,无劳更问,后身未受,故须请之。如诸天礼白骨,饿鬼鞭死尸即是。已经之事,多分自知,故不问也。此问意云:世间欺诳,但欲侵损他人。未知法中,更有从今向后而自侵损极欺诳耶?
《经》曰:世尊告曰:「若多有珍财,而不能修福,今世往后世,彼极自欺诳。」
述曰:此答也。「珍」谓金银八珍,「财」谓钱绢等物。世人愚惑,自谓常存,不识果因,多积财宝。于悲田所,无慧施心;于敬田中,无供养意。忽然命尽,无一福资,轮坠三涂,长时受苦。钱财珍宝,他人用之,己无片善,岂非自负?故云:「若多有珍财,而不能修福,今世往后世,彼极自欺诳。」又如《经》云:「惜财不布施,藏积畏人知,舍身空手去,饿鬼中受饥。」又如《经》云:「亲眷皆分离,唯业不相舍,善恶未来世,一切时随逐。」此中应引畜三妻人为喻,又应引有三子人为喻。又《经》云:「宁自割身肉而啖食之,不肯持钱财布施,求后世之福。此人当堕地狱、畜生、饿鬼等。」
《经》曰:尔时,彼天闻佛世尊说是经已,
《经》曰:欢喜踴跃,叹未曾有,顶礼佛足。
《经》曰:即于佛前,歘然不现。
述曰:此隐还也。来为咨疑,已蒙析滞,所怀既遂,故隐还宫也。
〔录文完〕
〔附〕文轨的著作及其它
文轨,唐初法相唯识宗僧人,因其撰写有《因明入正理论疏》而在因明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他的著作大多亡佚,历代僧传又无记载,其主要事迹已经难以考证。现在敦煌遗书中又發现署名为文轨的著作两种:《天请问经疏》与《广百论疏》。这两部著作的發现,为我们研究文轨及其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料。
在此先谈谈《天请问经疏》。
文轨所撰该《天请问经疏》,我国历代经录失载,历代大藏未收,亡佚已久。日本《东域传灯目录》曾提到为《天请问经》作疏的有窥基、靖迈、怀素等三家,未提及文轨。但高丽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则有载录,谓「天请问经疏一卷,文轨述」。现知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文轨《天请问经疏》共三号:伯2135号、北6662(黄19)号、北新316号,另外,伯2416号与北新316号背面也是《天请问经》的疏释,内容与文轨疏不类,恐非一人所撰,详请待考。
上述三号中最重要的是北京图书馆藏新316号。该号原为旅顺博物馆所藏大谷藏品之一,其后由北图收藏。首尾俱全。首题「《天请问经疏》,沙门文轨撰。」卷端为旧黄麻纸引首,墨书「天请问经疏一卷,王有吉」。字体与经文异,当是经卷原供养者王有吉自书。尾题下书:「此文无一错谬,勘定了也。善奴佛奴信。」字体亦与经文异,盖校勘者佛奴信自书题记。此卷书法一般,纸质较粗。卷中有朱笔科分和校正处。第9纸以下各纸,㓰有横栏,形制同于藏文写经用纸。由以上特征可知,此卷为九至十世纪写经。该卷保存完整,抄写错谬较少,至为宝贵。故整理本以此为底本。伯2135号、北6662(黄19)号等两号均已残破,无作者名。
虽说义天的著录证明文轨的确撰有《天请问经疏》,但这个撰写了《天请问经疏》的文轨是否即为前述唯识宗之文轨还是一个问题。当然,解决这个问题,还要靠经疏本身。仔细阅读疏文,可以發现文中所引述的经典异常广泛,这为我们探究文轨的思想倾向提供了依据。在这篇疏中,文轨引述较多的经论有玄奘译《佛地经论》、《摄大乘论》;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遗教经》、《妙法莲华经》。其余还有波罗颇蜜多译《大乘庄严经论》,僧伽跋摩译《杂阿毗昙心论》,菩提流支译《弥勒菩萨所问经论》,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等。所引经论,皆无玄奘以后所出者。而观其疏中文义,亦偏于法相唯识。如文中强调「三界所作,皆是一心」、「外由内得成」,完全是唯识宗的思想。因此,无论从该疏的出现时代、还是从该疏的思想倾向,说此疏作者就是唯识宗文轨,当无大错。
由于《天请问经》系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648)三月在弘福寺译出,第二年玄奘又译出《因明正理门论》。此后,玄奘门下弟子,包括文轨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因明的研讨上。因此,文轨著《天请问经疏》的时间大约在贞观二十二年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左右。
关于《天请问经》的归属,《大周录》将其归在大乘单译经中。智升《开元释教录》认为,此经「文理颇涉小宗」,故归在「声闻藏有译有本」中。此后,历代大藏多从《开元录》入小乘经藏。智旭《阅藏知津》题解《天请问经》曰:「说福非火所烧,少欲最安乐等,九问九答,皆切于开示众生者。」亦将其归入小乘。文轨在《天请问经疏》开篇,阐明经中藏摄云:「实不离权,因权入实;权不离实,为实施权。有虽不离空也,然以因果为宗;权虽不离实也,明是声闻藏摄。」但在解释中,他却站在大乘立场上疏释之,如「三思声闻自利,尚不以苦加人;菩萨利他,岂得以苦加物」,这实际是文轨自己的發挥。这样,小乘的思想被大乘的观点所引伸,便赋予了新的内涵。
再次谈谈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简称《因明入论疏》,原为三卷,后散佚,日本残存有初分部分。抗战前,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日本僧人善珠《明灯抄》、明诠《大疏里书》、藏俊《大疏抄》等著作中又辑出第二、三卷若干佚文,并校订了第一卷文句。第三卷的主要部分,在古代,曾被误认为是窥基的作品,并更名为《因明论理门十四过类疏》,收入《赵城金藏》。这样,文轨的《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现大体均存。因为文轨撰写《因明入正理论疏》时隶属长安大庄严寺,所以他的《因明入正理论疏》又被习称为《因明入正理论庄严疏》或《庄严疏》。在日本僧人藏俊《注进法相宗章疏》和永超《东域传灯目录》中,凡提到文轨《因明入论疏》时,都注明为「大庄严寺文轨」或「大庄严寺沙门文轨」。
贞观二十一年(647),玄奘在弘福寺译出商羯罗主造《因明入正理论》。贞观二十三年(649)又在慈恩寺译出陈那所造《因明正理门论》。《慈恩传》称:「此二论各一卷,大明立破方轨,现比量门,译寮僧伍竞造文疏。」两论的译出,引起玄奘门下弟子的浓厚兴趣。先后有神泰、靖迈、明觉、文备、壁公等人撰成疏释。文轨的《因明入论疏》,在众多家疏释中格外受到重视。各家因理解不同而产生了激烈的争执。永徽六年(655),尚药奉御吕才因著《因明注解立破义图》与玄奘及其门人产生争论,争论过程中甚至将政府官员也卷了进来。十月,高宗「敕遣群公学士等,往慈恩寺请三藏,与吕公对定。」结果吕才「词屈谢而退焉。」至此,有关因明问题的论诤暂时平静了下来。由此推论,文轨著《因明入正理论疏》的时间,大约在永徽年间(650-655)。
最后谈谈文轨的《广百论疏》。
《广百论疏》,与《天请问经疏》一样,原文早佚,后于敦煌遗书中被發现,为伯2101号。《广百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重要经典,龙树弟子提婆所著,玄奘于永徽元年(650)在大慈恩寺译出。这部著作甚为法相唯识宗人所重视,曾有文备《论疏》十卷、圆测《论疏》十卷、元晓《论旨归》和《论摄要》各一卷等多种注疏问世。现存文轨该疏卷首略残,存小序一篇。序后经文首题「广百论疏卷第一,西明寺沙门文轨撰」。卷尾全,有题记「神龙三年(707)三月僧崇晃写。」经首小序曰:「述为论疏,约文申义,十卷勒成。」又说:「位师昔上京讲肆。」由此说明抄写者崇晃是文轨的弟子,其时文轨已经改隶长安西明寺,并充任讲肆。由于在藏俊《注进法相宗章疏》及永超《东域传灯目录》记载中,的确著录有文轨著《广百论疏》十卷。另外,文轨曾系统研习过因明,撰有《因明入正理论疏》,而《广百论疏》通卷以因明论式写成。因此,两相印证,敦煌遗书《广百论疏》的作者就是前述文轨,应该没有疑问。《广百论疏》的發现,对研究唐代的因明,也提供了极好的资料。
如前所述,文轨本来隶属长安大庄严寺,其后改隶西明寺。西明寺,显庆元年(656)农历秋八月始建,显庆三年(658)夏落成后,玄奘旋即移居于此。当时唐高宗并诏敕道宣、神泰等一批著名僧人充任此寺僧职,又新剃度沙弥海会等十人充弟子。文轨之改隶西明寺,自然应该在显庆三年西明寺落成之后,因《广百论疏》撰成于他隶属西明寺期间,故有「西明寺沙门」之称。
那么,文轨究竟是何时改隶西明寺呢?根据《东域传灯目录》记载,文轨在大庄严寺期间,还曾撰著有《不空羂索经疏》一卷。由于《不空羂索神咒心经》是玄奘于显庆四年(695)在西明寺译出。也就是说,文轨为《不空羂索神咒心经》作疏,不能早于显庆四年。由于作该疏时他还在大庄严寺,则文轨之改隶西明寺,显然应该在玄奘晚年,甚至可能是玄奘逝世之后。
这裡就涉及文轨究竟是否參与过玄奘译场这一公案。《大周录》和《开元录》罗列玄奘译场的僧人名单非常详细,其中惟独没有文轨。但有的学者认为,文轨既是唯识宗著名僧人,不可能不參与玄奘译场。关于这个问题,主张文轨没有參与玄奘译场的人引用窥基《因明大疏》有关论述:「或有于此不悟所由,遂改论云:差別为性。非直违因明之轨辙,亦乃暗唐梵之方言,辄改论文,深为可责。……况非翻经之侣,但是肤受之辈,诳后徒之幼识,诱初学之童蒙。」「差別为性」还是「差別性故」,在《因明入正理论》的讨论中是一个重要问题。文轨认为应该译为「差別为性」,上述窥基的文字,正是针对他而言的。窥基的意思很清楚,文轨「非翻经之侣」,没有參加过《因明入论》的翻译,其所学不过是皮毛而已。但是,反对者认为,窥基祇是说文轨没有參与翻译《因明入正理论》,并不能证明文轨根本没有參与过玄奘译场。他们提出与文轨同时代的定宾的一段话:「然轨法师本亲禀承三藏,译论云:差別为性。后有慈恩法师,亦云亲承三藏。论本应言差別性故,今详梵本,盖有两异。……两本会通,不相违也。」说明文轨与玄奘确有师承关系。
我认为,文轨与玄奘同时代,同地区。当时玄奘的影响,如日中天,四方僧众,慕名请益。因此,说文轨曾经亲承玄奘教诲,可以说是情理中的事。所以,定宾称「轨法师本亲禀承三藏」,丝毫不能作为文轨曾经參与玄奘译场的依据。窥基是玄奘的入室弟子,始终随侍玄奘,他说文轨「况非翻经之侣,但是肤受之辈」,自然不会无因。如前所述,文轨一直隶属大庄严寺,很迟才进入西明寺。因此,看来文轨虽然曾经在某些问题上亲承玄奘教导,由此也可以算作奘门弟子之列,但可能的确没有參加过玄奘译场。他与玄奘的关系,大约正如窥基所说,是相当一般的。
述曰:经分三分:一、教起因缘分,即序分;二、圣教所说分,即经体;三、依教奉行分,即流通。序分有二:一、通序,为证信,诸经通有此序故。二、別序,为發起,唯为發起此经故。此即通序也,有四句:一、总显己闻;二、说教时节;三、说教之主;四、说教之处。
「如是我闻」者,此依《佛地论》释,谓「总显己闻」也。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从佛闻,故言「如是我闻」。若別释「如是」,依四义转:一、依譬喻;二、依教诲;三、依问答;四、依许可。今且依「许可」解释。谓结集时,诸大圣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之者,便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故言「如是我闻」。「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根發识听受。废別就总,故说「我闻」。又释: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自心变现,故名「我闻」。
「一时」者,说教时节也,谓说此一部经法竟时也。又说者、听者相遇时等,故名「一时」。
「薄伽梵」者,说教主也。旧云「婆伽婆」,讹也。佛有十号,此第十号也。诸经之首,皆置此名者,以此名中总摄众德,余九不尔。又,此之一名,世咸尊重,是故经首皆置此名。然旧译人初传佛号,故以佛名替薄伽梵也。依《佛地论》,「薄伽」声中具含六义:一、自在义,谓诸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二、炽盛义,猛炎智火所烧炼故。三、端严义,妙三十二大士夫相所庄严故。四、名称义,胜德圆满,无不知故。五、吉祥义,世间供养,咸称赞故。六、尊贵义,利乐一切,无懈废故。「梵」者,圆满义,即是如来圆满成就如上六义,故名为「梵」。然旧译为「世尊」者,但得第六一义,不得余五。《智度论》等云:能破四魔怨敌,名婆伽婆者,但得初自在义也。又《涅槃》云:「婆伽,名破;婆,名烦恼。」能破烦恼,名婆伽婆者,亦当自在义也。
「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者,说教处也。旧云「舍卫」,或云「舍婆提」,皆讹也。诸来三藏,音有楚夏故也。具足应云「室罗筏悉底(丁履反)」,今略去「悉底」也。唐云「好名闻」也。上古之时,有二兄弟于此修学,俱获仙证,有好名闻。后王于此建立都城,即以仙名为城之称。又曰「多闻城」。此城多有聪明学问,能造记论。九十五种外道师弟此中最多。又,十六大国有六大城,此城最胜,有四德故:一、财物德;二、欲尘德;三、善法德,谓施戒修;四、解脱德,谓出世果。故曰「多闻」。此但城名,旧云「国」者,谬也。其国名憍萨罗也。或可以城名国,亦名「室罗筏国」也。
「在」者,亦名为「住」。「住」有八住,如余处说。又有四住:一、天住,住四静虑;二、梵住,住四无量;三、圣住,住三解脱门;四、佛住,住真法界。今此「住」者,随诸化缘,义合四住。前受频婆娑罗王请故,住王舍城;后受须达多长者请故,住室罗筏。又,为报法身恩故,住王舍城,以于王舍取正觉故;为报生身恩故,住室罗筏,以始本祖居室罗筏故。
「誓多」者,旧云「祇陀」,讹也。唐云「战胜」。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因以名之。
「给孤独」者,梵云「须达多」,此云「善施」,即此国之大臣也。须达内慈外施,赈贫恤寡,国人美之,号为「给孤独长者」也。园是须达所买,林是誓多所施,二主齐举,以目林园。事在別经,不可委录。真谛三藏云:「须达多为过去鸠留村驮佛,于此地起精舍。」尔时地广四十里,佛及人众寿四万岁,须达尔时名「毗沙长者」,以金板布地,宝衣覆上,而为供养。俱那含牟尼佛时,佛及人寿三万岁,须达尔时名「大家主长者」,以银布地而为供养,尔时此地广三十里。迦叶波佛时,佛及人寿二万岁,须达尔时名「大幢相长者」,以七宝布地,地广二十里。今第四释迦牟尼佛,佛及人寿百岁,地广十里,以金饼布地,周满其中,买园奉佛。后弥勒佛出时,佛及人寿八万岁,地广四十里,以七宝布地,须达尔时名为「蠰佉」,出家修道,获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