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钞中分门图录一卷
初序。次列三十篇题目:标宗显德第一,集僧通局第二,足数众相第三(別众法附),受欲是非第四,通辩羯磨第五,结界方法第六,僧网大纲第七,受戒缘集第八(舍戒六念法附),师资相摄第九,说戒正仪第十,安居策修第十一(受日法附),自恣宗要第十二(功德衣法附),篇聚名报第十三,随戒释相第十四,持犯方轨第十五,忏六聚法第十六,二衣总別第十七,四药受净第十八,钵器制听第十九(房舍等五行调度众具法附),对施兴治第二十,头陀行仪第二十一,僧像致敬第二十二(造立像寺法附),讣请设则第二十三,导俗化方第二十四,主客相待第二十五(四仪法附),瞻病送终第二十六,诸杂要行第二十七(谓出世正业等比丘所依),沙弥別法第二十八,尼众別行第二十九,诸部別行第三十。就三十篇中,总括得一千三百六十门,具列如后。
□以十门括:
- 【甲】第一门:序教兴意。有二:
- 【甲】第二门:明制教重轻意,就中:
- 【乙】初、总序。
- 【乙】次、別辨。有七:
- 【丙】一、约兴厌渐顿明制教重轻。
- 【丙】二、约结正业科明重轻。
- 【丙】三、约报果不同明重轻。
- 【丙】四、约摄趣优劣明重轻。
- 【丙】五、约起情虚实明重轻。
- 【丙】六、约开制互立明制教重轻。
- 【丙】七、约行彰异明制教重轻。
- 【甲】第三门:明对事约教制处意。
- 【甲】第四门:明用诸部文意。
- 【甲】第五门:明文义决通意。
- 【甲】第六门:明教所诠意。
- 【甲】第七门:明道俗七部立教通局意。
- 【甲】第八门:明僧尼二部行事通塞意。
- 【甲】第九门:明下三众随行异同意。就中:
- 【乙】前、明二众、沙弥。
- 【乙】后、明式叉摩那。
- 【甲】第十门:明钞者引用正文去滥传真科酌意。就中自三:
上卷 有十二篇 摄于众务
标宗显德篇。分二:
- 【甲】初、明欲缘。有三:
- 【乙】一、制意释名明体。中:
- 【丙】初、明制意。
- 【丙】次、明释名。
- 【丙】次、辨体。
- 【乙】二、明有开遮。
- 【乙】三、定缘是非。
- 【乙】一、制意释名明体。中:
- 【甲】后、明欲法。分三:
- 【乙】初、明与法。又分二:
- 【丙】前、明与法
- 【丙】二、明对僧说法。
- 【乙】二、明失法。
- 【乙】三、明遇缘成不。
- 【乙】初、明与法。又分二:
通辨羯磨篇。分二:
- 【甲】初、明作法具缘。有十:
- 【甲】后、立法通局,并曲解羯磨。分二:
- 【乙】初、明立法通局。分二:
- 【丙】初、明相摄分齐。总有四:
- 【丁】一、约法明分齐。分二:
- 【丁】二、约事明摄法分齐。
- 【丁】三、对人明摄法分齐。有三:
- 【戊】初、约四人以上明分齐。
- 【戊】次、约二、三人明分齐。 (此门细分有七,始从廿□下一人也。)
- 【戊】后、约一人明分齐。
- 【丁】四、约界明摄法分齐。自二:
- 【丙】二、別举成坏。自八:
- 【丁】一、约但心念明成坏。
- 【丁】二、约对首心念明成坏。
- 【丁】三、约众法心念明成坏。
- 【丁】四、约但对首明成坏。
- 【丁】五、约众法对首明成坏。
- 【丁】六、约单白明成坏。
- 【丁】七、约白二明成坏。
- 【丁】八、约白四明成坏。
- 【丙】初、明相摄分齐。总有四:
- 【乙】次、解羯磨正文。应分三別:
- 【丙】初、总标叙。
- 【丙】次、正释文。
- 【丁】前、释单白。
- 【丁】次、释羯磨。
- 【丙】后、以三法料简。
- 【丁】一、明增减。
- 【丁】二、明通塞。
- 【丁】三、明是非。
- 【乙】初、明立法通局。分二:
- 【甲】一、列数定量。总列三种:
- 【乙】一、摄衣界,指如衣法中。
- 【乙】二、摄食界,指如药法中。
- 【乙】三、摄僧界,是此所明。就中分二:
- 【丙】一、自然界,指如集僧中。
- 【丙】二、列作法界明量。有三:
- 【丁】初、明大界并量。
- 【丁】二、明戒场并量。
- 【丁】三、明三小界并量。
- 【甲】二、依位作法。(文中分门不次,)应分二:
- 【乙】初、明结法。分三:
- 【丙】初、结无场大界。分二:
- 【丁】先、出缘成。有三:
- 【戊】一、料简是非。
- 【戊】二、竖标唱相。分二:
- 【己】初、明标相。自二:
- 【庚】初、定标体。
- 【庚】次、明界形。
- 【己】二、明唱相。自二:
- 【庚】先、明唱之是非。
- 【庚】次、正明唱法。
- 【己】初、明标相。自二:
- 【戊】三、集僧欲法。自二:
- 【己】初、明集僧。
- 【己】二、明不得受欲。
- 【丁】二、正加圣法。
- 【丁】先、出缘成。有三:
- 【丙】二、结有场大界。分二:
- 【丙】三、明结三小界法。三门分之,此中更明三种界別。
- 【丁】初、明集僧远近。
- 【丁】二、明不竖标相。
- 【丁】次、明结法。略不出。
- 【丙】初、结无场大界。分二:
- 【乙】次、明解法。
- 【丙】先、明解无场大界。
- 【丙】次、解有场大界。
- 【丙】次、解三小界。
- 【乙】初、明结法。分三:
- 【甲】三、明法起有无。
- 【甲】四、明非法失相。自二:
- 【乙】初、明非法。
- 【乙】后、明失不。自二:
- 【丙】先、明失相。
- 【丙】二、明不失相。
- 【甲】一、约化制二教明相不同。分二:
- 【甲】二、约僧制众食以论通塞。分二:
- 【乙】初、约僧制。自二:
- 【丙】先、明世立非法制。
- 【丙】次、明如法僧制。
- 【乙】二、约食明。自二:
- 【丙】先、明通塞之意。
- 【丙】后、引圣言量证。
- 【乙】初、约僧制。自二:
- 【甲】三、约法就时对人以明。
- 【乙】初、约法。
- 【乙】次、就时。
- 【乙】次、对人。
- 【甲】四、约处就用以明。分二:
- 【甲】五、众主教授之相。
受戒缘集篇。(舍戒六念法附。)即分二:
- 【甲】初、明正篇。分二门:
- 【甲】后、明附篇。自二:
- 【乙】前、明六念法。
- 【乙】后、明舍戒法。
师资相摄篇。分二:
- 【甲】初、明僧法。分四:
- 【甲】后、明別人法。就中:
- 【乙】初、明三人法。
- 【乙】次、明二人法。
- 【乙】后、明一人心念法。
- 【甲】初、明正篇。大分五门:
- 【甲】二、明附篇。就中分三:
- 【甲】三、料简杂相。
自恣宗要篇。(迦𫄨那衣法附。)即二:
- 【甲】初、明正篇。大分三別:
- 【甲】后、明附篇。就中分五:
- 【乙】一、明受衣时节。
- 【乙】二、明衣体是非。
- 【乙】三、简人是非。自二:
- 【丙】先、明受人。
- 【丙】后、明持人。
- 【乙】四、明受衣方法。就中分二:
- 【丙】初、明作衣法。
- 【丙】后、明受衣法。自二:
- 【丁】前、明叠缀衣法。
- 【丁】二、明和僧受法。
- 【乙】五、舍衣杂相。自二:
- 【丙】先、明舍衣。
- 【丙】次、明杂相,即是五利也。
中卷 有四篇 遵于戒体 持犯立忏
篇聚名报篇。分二:
随戒释相篇。分四別:
- 【甲】一者,戒法。自有七:
- 【乙】一、圣道本基。
- 【乙】二、戒有大用。
- 【乙】三、略知名趣。自二:
- 【丙】先、释三名。
- 【丙】次、明其义。
- 【丁】初、明律义。
- 【丁】二、明戒义。
- 【丁】三、明解脱义。
- 【乙】四、具缘不同。
- 【乙】五、优劣有异。
- 【乙】六、重受通塞。
- 【乙】七、震岭受缘。
- 【甲】二、明戒体。有四门:
- 【乙】一、明戒体相状。有五不同:
- 【乙】二、明受随同异。自二:
- 【丙】前、明二种无作。有五同、四异。
- 【丙】后、明二种作戒。有五同、四异。
- 【乙】三、明缘境宽狭。自分四:
- 【丙】一、明能缘心宽狭,局现前。
- 【丙】二、明所缘境宽狭,局三世。
- 【丙】三、發戒宽狭,局现在。
- 【丙】四、明防非宽狭,通过、未。
- 【乙】四、明發戒数量。就中:
- 【丙】先、总对诸境辨数量。
- 【丙】次、对众明發戒多少。
- 【甲】三、明戒行。
- 【甲】四、明戒相。即随八篇,分作八门。(此下诸戒,且随《钞》中摘取三、五戒而图之。)
- 【乙】初篇四戒。
- 【丙】初、淫戒。分三。(以下诸戒,例准此分三:)
- 【丁】一、明犯境。
- 【丁】二、明具缘成犯相。有二:
- 【戊】一、自有淫心。具四缘:
- 【己】一、是正境。
- 【己】二、兴染心。
- 【己】三、起方便。
- 【己】四、与境合。
- 【戊】二、明怨逼。具四缘:
- 【己】一、是正境。
- 【己】二、为怨逼。
- 【己】三、与境合。
- 【己】四、受乐。
- 【戊】一、自有淫心。具四缘:
- 【丁】三、开不犯。
- 【丙】二、盗戒。分三:
- 【丁】一、犯境。
- 【丁】二、犯相。具六缘:
- 【戊】一、有主物。有三:
- 【己】一、三宝物。分二:
- 【己】二、人物。有二:
- 【己】三、非畜物。分二:
- 【庚】初、明非人物。
- 【庚】后、明畜物。
- 【戊】二、有主想。
- 【戊】三、有盗心。
- 【戊】四、重物。分二:
- 【己】初、定重物。
- 【己】二、以义门明。有六句:
- 【庚】一、约钱有贵贱明满五。
- 【庚】二、约有贵贱明满五。
- 【庚】三、约时贵贱明满五。
- 【庚】四、约得物不得物明满五。
- 【庚】五、明不满五明满五。
- 【庚】六、明一人盗多人物,多人盗一人物明满五。
- 【戊】五、兴方便。
- 【戊】六、举离处。就中:
- 【己】初、总相明离处。
- 【己】次、以义十句明之。
- 【庚】一、约文书成立明离处。
- 【庚】二、约言教以明离处。
- 【庚】三、约标相以明离处。
- 【庚】四、约筹算明离处。
- 【庚】五、约异色明离处。
- 【庚】六、约转齿明离处。
- 【庚】七、约离处明不离处。
- 【庚】八、约不离处明离处。
- 【庚】九、约无离处明离处。
- 【庚】十、杂明离处。
- 【戊】一、有主物。有三:
- 【丁】三、开不犯。
- 【丙】初、淫戒。分三。(以下诸戒,例准此分三:)
- 【乙】第二篇十三戒。
- 【乙】第三篇有二戒。
- 【乙】第四篇三十戒。
- 【丙】第二离衣戒。分三:
- 【丁】一、犯境。
- 【丁】二、犯相。具六缘:
- 【戊】一、是三衣。
- 【戊】二、加受持。
- 【戊】三、人衣异界。有四:
- 【己】一、染碍。
- 【己】二、隔碍。
- 【己】三、情碍。
- 【己】四、界碍。有二:
- 【庚】一、作法界。
- 【庚】二、自然界。有十五:
- 【辛】一、僧伽蓝界。
- 【辛】二、村界。
- 【辛】三、树界。
- 【辛】四、场界。
- 【辛】五、车界。
- 【辛】六、船界。
- 【辛】七、舍界。
- 【辛】八、堂界。
- 【辛】九、库界。
- 【辛】十、仓界。
- 【辛】十一、兰若界。
- 【辛】十二、道行界。
- 【辛】十三、洲界。
- 【辛】十四、水界。
- 【辛】十五、井界。
- 【戊】四、不舍会。
- 【戊】五、无因缘。有七:
- 【己】一、別人作法离。
- 【己】二、对僧作法离。
- 【己】三、对处作法离。
- 【己】四、兰若恐怖离。
- 【己】五、王路隔塞离。
- 【己】六、迦提赏劳离。
- 【己】七、僧塔诸缘离。
- 【戊】六、明相出。
- 【丁】三、开不犯。
- 【丙】第十八畜宝戒中:
- 【丙】第二离衣戒。分三:
- 【乙】第五篇九十戒。
- 【丙】別众食戒。分三:
- 【丁】一、犯境。
- 【丁】二、犯相。就中:
- 【丁】三、不犯。
- 【丙】不受食戒。十门分之:
- 【丙】別众食戒。分三:
- 【乙】第六篇四戒。
- 【乙】第七篇百戒。
- 【乙】第八篇有七戒。此篇略不辨也。
- 【乙】初篇四戒。
- 【甲】初、知持犯名字。分二:
- 【乙】先、解二持。自二:
- 【丙】先、解止持。
- 【丙】二、解作持。
- 【乙】次、释二犯。自二:
- 【丙】初、释作犯。
- 【丙】二、释止犯。
- 【乙】先、解二持。自二:
- 【甲】二、解体状。有二:
- 【甲】三、明成就持犯处所。有三:
- 【乙】先、约心行。
- 【乙】二、对治行明。
- 【乙】后、就三业明。
- 【甲】四、明持犯通塞。有四门:
- 【乙】一、就一心门明通塞。
- 【乙】二、将心望境明通塞。
- 【乙】三、约自作教人明通塞。
- 【乙】四、约前后自业相成明通塞。
- 【甲】五、明持犯渐顿。分三:
- 【甲】六、明持犯优劣。有二:
- 【乙】先、明二持优劣。有十门:
- 【丙】一、约法明优劣。
- 【丙】二、就位明优劣。
- 【丙】三、就人明优劣。
- 【丙】四、就行明优劣。
- 【丙】五、就心明优劣。
- 【丙】六、就所求明优劣。自四:
- 【丁】一、贼分齐。
- 【丁】二、罪分齐。
- 【丁】三、福分齐。
- 【丁】四、道分齐。
- 【丙】七、约方明优劣。
- 【丙】八、约佛前后明优劣。
- 【丙】九、约遮性明优劣。
- 【丙】十、约六聚上下明优劣。
- 【乙】次、明二犯优劣。有十门:
- 【乙】先、明二持优劣。有十门:
- 【甲】七、杂料简。分五:
- 【乙】一、以不学无知历位分別。分二:
- 【丙】初、且叙结。
- 【丙】后、约两持二犯,对可学不可学,以明不学无知等罪有无轻重分齐。即有四:
- 【乙】二、方便趣果分別。必有三时:
- 【乙】三、具缘成犯分別。有二:
- 【丙】先、明具缘成犯意。
- 【丙】次、正明具缘。分二:
- 【丁】初、明別缘。指如释相中说也。
- 【丁】次、明通缘。七种不同:
- 【戊】一、是五众出家。
- 【戊】二、无诸重病,了知是比丘等。
- 【戊】三、期心当境。
- 【戊】四、无命难。
- 【戊】五、无梵行难。
- 【戊】六、称本境。
- 【戊】七、进趣正果。
- 【乙】四、境想分別。五门:
- 【丙】一、明制境想意。
- 【丙】二、泛明境界位阶。具五:
- 【丁】一、约内报明犯境。
- 【丁】二、约外事。
- 【丁】三、约法明犯境。
- 【丁】四、对时明犯境。
- 【丁】五、缘罪明犯境。
- 【丙】三、明境想有无。分二:
- 【丙】四、明境想定互多少。就中:
- 【丙】五、解境想罪轻重。
- 【乙】五、杂相分別。
- 【乙】一、以不学无知历位分別。分二:
- 【甲】初、序。
- 【甲】次、正释忏。分二:
- 【乙】初、明通忏。(有理事二別。)
- 【乙】次、明依律別忏。分六位:
- 【丙】初、明忏波罗夷法。
- 【丙】二、忏僧残。分二:
- 【丙】三、忏偷兰遮。分二:
- 【丁】初、明罪相。自二:
- 【戊】一、明从生兰。(三品分別。)
- 【戊】二、明自性兰。(三品分別。)
- 【丁】二、立忏仪。(亦云「正加法」。)分三:
- 【丁】初、明罪相。自二:
- 【丙】次有一段文结前生后。(文云「上来三忏」下是。)
- 【丙】四、忏波逸提。分二:
- 【丁】初、明三十舍堕。分三:
- 【戊】一、僧法。分四:
- 【己】一、明舍财。有四:
- 【己】二、明舍心。
- 【己】三、明舍罪。自七:
- 【庚】一、乞忏。
- 【庚】二、请忏悔主。
- 【庚】三、忏主单白和僧。
- 【庚】四、为说罪名种相。
- 【庚】五、正忏根本堕罪。
- 【庚】六、呵责。
- 【庚】七、立誓。
- 【己】四、明还衣杂相。分三:
- 【戊】二、众多人法。分三:
- 【己】初、对四人。
- 【己】二、对三人。
- 【己】三、对二人。
- 【戊】三、对一人。
- 【戊】一、僧法。分四:
- 【丁】二、明忏九十单堕法。分二:
- 【戊】先、分別从生忏法。
- 【戊】二、正忏根本堕罪。
- 【丁】初、明三十舍堕。分三:
- 【丙】五、忏四提舍尼。有五:
- 【丁】一、请忏悔主。
- 【丁】二、为说罪相。
- 【丁】三、正说舍罪。
- 【丁】四、呵责。
- 【丁】五、立誓。
- 【丙】六、忏突吉罗。分二:
下卷 明随机要行 有十四篇
- 【甲】初、明制。分三:
- 【乙】前、明三衣。分二:
- 【丙】初、明衣法。自四:
- 【丁】一、明制意释名功用。自三:
- 【戊】先、明制意。
- 【戊】次、释名。
- 【戊】三、明功用。
- 【丁】二、作之方法。自有八门不同:
- 【戊】一、明求财如法。
- 【戊】二、财体如法。
- 【戊】三、色如法。
- 【戊】四、量是非。
- 【戊】五、条数多少。
- 【戊】六、堤数长短。
- 【戊】七、重数多少。
- 【戊】八、作衣方法。
- 【丁】三、加受持法。分二:
- 【戊】初、明对首法。自二:
- 【己】初、明受法。
- 【己】次、明舍法。
- 【戊】二、明心念法。
- 【戊】初、明对首法。自二:
- 【丁】四、杂出料简。分三:
- 【戊】初、明受舍是非。
- 【戊】二、补治浣染。
- 【戊】三、受用擎举。
- 【丁】一、明制意释名功用。自三:
- 【丙】后、明摄衣法。自二:
- 【丁】先、明结法。
- 【丁】后、明解法。
- 【丙】初、明衣法。自四:
- 【乙】二、明坐具。
- 【乙】三、明洒水袋。
- 【乙】前、明三衣。分二:
- 【甲】后、明听。分四:
- 【乙】一、百一诸长。分二:
- 【乙】二、明粪扫衣。
- 【乙】三、明檀越施衣。分二:
- 【丙】一、时施。自二:
- 【丁】一、时现前。
- 【丁】二、时僧得。
- 【丙】二、非时施。
- 【丁】一、非时现前。
- 【丁】二、非时僧得。
- 【丙】一、时施。自二:
- 【乙】四、明亡五众物。(有序。)分十门:
- 【丙】初、明制入僧意。
- 【丙】二、明对亡者分法不同。十种:
- 【丙】三、明同活共财。
- 【丁】先、明同活。
- 【丁】后、明共财。
- 【丙】四、明嘱授是非。分四:
- 【丁】一、明嘱授善恶。自四:
- 【戊】一、明嘱授善。
- 【戊】二、明嘱而不善。
- 【戊】三、明不嘱善。
- 【戊】四、明不嘱不善。
- 【丁】二、明人物差別。自四:
- 【戊】一、是嘱。
- 【戊】二、是授。
- 【戊】三、是嘱非授。
- 【戊】四、非嘱非授。
- 【丁】三、明重单嘱授。
- 【丁】四、明成不之相。
- 【丁】一、明嘱授善恶。自四:
- 【丙】五、负债还不。分二:
- 【丙】六、定物轻重。分三,(三阶处决:)
- 【丁】一、唯用《四分》,不用外宗。
- 【丁】二、《四分》先准。诸部类分义决有无,傍出轻重。有二:
- 【戊】初、略以三门料简。
- 【己】一、佛所制畜。
- 【己】二、制不听畜。
- 【己】三、佛开听畜。分三:
- 【庚】一、性重。
- 【庚】二、性轻。
- 【庚】三、从用轻重。
- 【戊】后、更以七门重判。即分七:
- 【己】一、丝麻毛绵所作。
- 【己】二、瓦石铁木竹等。
- 【己】三、田土园林房舍等。
- 【己】四、皮革等。
- 【己】五、畜生等。
- 【己】六、人民奴婢。
- 【己】七、四药等。
- 【戊】初、略以三门料简。
- 【丁】三、通用律藏废立正文及事要者,不必依《四分》为定。
- 【丙】七、明具德赏劳。(文中隐,应分三:)
- 【丁】先、明看病人德。
- 【丁】次、明所与物。
- 【丁】后、简人进不。
- 【丙】八、明分物时节。
- 【丙】九、正加分法。有二:
- 【丙】十、明杂分物法。
四药受净篇。(无序。)要分四別(一、时药 二、非时 三、七日 四、尽形),总以五分明之:
- 【甲】一、明四药体。有四:
- 【乙】初、就四药明四药体。
- 【乙】二、就六味明四药体。
- 【乙】三、就转变明体。
- 【乙】四、就相和明体。
- 【甲】二、明净地处所。分四:
- 【乙】一、制意释名。
- 【乙】二、列数作法。自四:
- 【丙】一、不周净。
- 【丙】二、檀越净。
- 【丙】三、处分净。
- 【丙】四、作法净。
- 【乙】三、正加法。
- 【乙】四、杂出料简。
- 【甲】三、明护净不同。五门:
- 【甲】四、明净法差別。有三:
- 【乙】初、明制净意。
- 【乙】二、明净处人。
- 【乙】三、明净法。
- 【甲】五、明二受有別。分八门:
- 【乙】初、明制二受意。自二:
- 【丙】前、明手受意。
- 【丙】次、明口受意。
- 【乙】二、明受通四药。
- 【乙】三、明对人不同。
- 【乙】四、明受法差別。分四:
- 【丙】初、明时药。指如不受食戒。
- 【丙】二、非时。
- 【丙】三、七日。 此三药自三:
- 【丙】四、尽形。
- 【丁】初、明非时。自四:
- 【戊】一、明所受药须无八患。
- 【戊】二、明能授作四法。
- 【戊】三、明所受人作三法。
- 【戊】四、正加法。
- 【丁】二、明受七日。自四:
- 【戊】一、明所受药须无八患。
- 【戊】二、明能授人作四法。
- 【戊】三、明所受比丘。有二:
- 【己】一、自无五过。
- 【己】二、自作四法。
- 【戊】四、正加法。
- 【丁】三、明受尽形药。自四:
- 【戊】一、明药无八患。
- 【戊】二、明能授人作三法。
- 【戊】三、明所受比丘作三法。
- 【戊】四、正加法。
- 【丁】初、明非时。自四:
- 【乙】五、明说净通局。
- 【乙】六、明二受宽狭。
- 【乙】七、明重加进不。
- 【乙】八、杂明罪相。自三:
- 【乙】初、明制二受意。自二:
钵器制听篇。(有序,房舍众具等附明之。)即分二:
对施兴治篇。(有序。)就中分五:
- 【甲】初、明受施人是非。
- 【甲】二、明厌治方便。
- 【甲】三、明立观有教。
- 【甲】四、明作观方法。依了论作五门:
- 【乙】初、计功多少,量其来处。
- 【乙】二、自忖己身德行。
- 【乙】三、防心离过。
- 【乙】四、正事良药。
- 【乙】五、为成道业。
- 【甲】五、明随治杂相。
头陀行仪篇。(有序。)就中分四:
僧像致敬篇。(有序,造立像寺法附。)即二:
讣请设则篇。(有序。)就中分十:
道俗化方篇。(有序。)分三:
- 【甲】初、明说法轨仪授戒法。分二:
- 【甲】次、辨生缘奉敬法。
- 【甲】后、明士女入寺法。中:
瞻病送终篇。(无序。)分二:
- 【甲】初、明瞻病。有四位:
- 【乙】一、明制瞻病意。
- 【乙】二、简人是非,并供养法。
- 【乙】三、安置处所。
- 【乙】四、明说法敛念。
- 【甲】二、明送终。分二:
- 【乙】初、明将尸出法。
- 【乙】二、明葬法。
诸杂要行篇。(有序。)十种分之:
沙弥別行篇。(有序。)就中分二:
尼众別行篇。(无序。)分三:
诸部別行篇。(有序。)就中分七:
- 【甲】一、明僧数多少。
- 【甲】二、明圣法通塞。
- 【甲】三、明重犯不同。
- 【甲】四、明摄事宽狭。
- 【甲】五、明心境差別。
- 【甲】六、明舍忏有异。
- 【甲】七、明随相阶別。
〔录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