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

若夫至道圆明虚无湛极慈悲普摄济生死之深河浮大宝舟广度四生之难恩沾大道迥拔三界之牢镜长悬照无明之巨夜法王慈愍接引多方众苦之病无穷设药之途非一故有照明大士垂音五浊之中悲愍群生请如来设教遵

首称「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者以为王心为身之主耳目处其外任持六根不坏善恶种子使之不乍去乍来无有限碍自在如言「心王」「菩萨」解脱之別称得道之异名以觉合机故称「佛说」「头陀」者西国之语此土往翻名为「抖擞」烦恼不生寂然无相故曰「头陀」「经」者常也人能悟道永离生死故号为常

尔时(时无有二行人發意之时故云「尔时」也)(「佛」者觉也自觉虚凝荡寂空无神变自在故名为「佛」也)在大林薮山(五阴烦恼是「大林薮无明厚重不能觉察名之为「山」也)山形大小纵广八万四千由延(五阴三毒合为八万名曰四千「由」者从也「延」者长也其身心造不善业迄至于今不能改悔故名「由延」也)其山四方有无量夜叉罗刹师子毒蛇恶鬼煞害众生啖人精气(「四方」者四大是四大假合共成此身故曰「四方」烦恼数故言「无量」缘境不住故名「夜叉」取舍心起名为「罗刹」无明炽盛吞食善法之为「虎」贪心造罪不生厌离名之为「狼」恶性盛猛能坏善根名之为「师子」「毒蛇」者痴是能坏法身慧命烦恼乱其身心不得自在名之为「恶鬼」万行法门自然消灭故云「煞害众生」「啖人精气」者烦恼是也)其山四维有无量贤善大士修学大乘(眼性清净无所染著名曰「四维」一切烦恼自然改变故言为智慧「贤善大士」亦名「修学大乘」不简怨亲通同普载名为「大乘」亦名「无乘」名曰「大乘」也)于佛法中决定生信(佛僧宝本是一心更无別故名为「信」「信」有十心一者信知此身无常无我信三宝常住不灭设有变灭信知示现之相非是实灭是名「信心」二者念心非是生灭之念色心不二自性不动守本不移是名「念心」三者进求涅槃是名「进心」四者慧心觉了自性空寂无二是名「慧心」五者定心常住法性是名「定心」六者不退心进趣般若不为生死之惑是名「不退心」七者回向心观行淳熟流入法河是名「回向心」八者护法心护诸众生而成就之护己善根而不失之是名「护法心」九者戒断生死舍俗缘是名「戒心」也十者志愿满足六波罗蜜超生死轮涅槃岸是名「愿心」故曰「生信」也)护持禁戒如净明珠(清净心是)守护心城摧伏外道(涅槃为城城诸妄想不令漏失经曰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能摧伏诸外道也)五峰神仙最居山顶(色阴想阴识阴受阴行阴「阴」者盖也能掩其心不明了形碍为色领纳是非为受妄情思虑为想历缘诸境为行了別名称为识无明黑暗长生故曰「神仙」亦名「长受」仙人我慢高于五岳故曰「最居高顶」也)仙人我慢五欲自恣不悟无常(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五处受生贪是名为「五欲」随所染著任情即造故曰「自恣念念迁谢故曰「无常」也)佛与迦叶诸大菩萨侧塞虚空前后围绕(佛者心也心王自在能使识不起异念即是弟子故曰「迦叶」既随教命心得解脱名为「菩萨」法身广大包括十方故言「侧塞虚空」无处不遍故曰「围绕」也)四部弟子一时共会(眼名为「四部」心王所制不染色故言「弟子」俱登正觉故曰「一时」身心不二即是「共会」「会」合也一相一理)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世」以寂灭为义「尊」以觉证为能觉知一切烦恼无所有故号「世尊」八万四千烦恼之中悟平等道故曰「众中尊」也)坐宝莲华(观行已毕至无功用寂休闲居名之为「坐」「宝」者道也道体明净尘垢不染故曰「莲华」也)结跏趺坐(此为入定也端其身即心真正其念即虑静也)嬉怡微笑(悟道性情美名之「嬉」「怡」之言悦悦乐心神故「微笑」之)威德光明普照一切(烦恼消灭名「威」识了无生曰「德」故曰「威德」清净是「光明「普照一切」者谓阴界一切法阴者五阴识是入者十二入内有六外有六尘为色名十二入界者中间六识六根六尘即是十八界是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是「一切」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之曰「照」故云「普照一切」也)

佛告心王菩萨(「告」之言發發开生死心见法身相虚凝不动自在无碍即是心王菩萨也)「汝当为诸大众宣说甚深无上妙法(「宣」吐也从无明地吐出法身寂寥无相平等平等不二故言「甚深」「妙」者妙之法佛所说也)令诸众生识烦恼性空无所有(众生迷故为有烦恼觉已知无故言「空无所有」也)头陀正法苦乐一相(生死是「苦」涅槃为「乐」生死既空涅槃非有平等无生故言「一相」也)

心王菩萨承佛神力身升虚空变现自在(「承」者受也佛神力觉身心本无所有故云「虚空」「变现自在」者转妄以入真万物不动故云「自在」也)于大众中放大智光如百千万亿日月清凉调适(「清凉」是光光相不动说名为「如」「百」者百波罗蜜「千」者千法明门「万」者行也定慧双照明同日月故言「百千万亿日月」也烦恼火灭故言「清凉」喜怒不生名为「调适」也)随诸众生所求皆得(圣化无碍故云「皆得」)普照十方招集有缘诸来大众(「十方」者十恶也「招集」者四谛是「有缘」者十二因缘是烦恼非一名曰「诸来」「来」之言「会」烦恼交会共造一心故言「大众」寂空明名之「照」也)天龙八部护法善神(心净为「天」智慧为「龙」五阴三毒合为「八部」不起异念名为「护法善神」也)天王等(眼名为「天王」见闻觉知二相不起名之曰「等」)上至有顶下极空际(「顶」是实也实相之理圆空不动故言「有顶」上下无二曰「极」「极」者空也「空际」名为佛性也)六道四蒙光喜悦(眼名为「六道」名为「四生神光照荡空寂无生故云「喜悦」也)皆来听法(理性虚无湛然不动名为「听法」也)大众云集(言此妄身犹如云集有还散究竟无实也)

菩萨摩诃萨大慈所薰(「菩萨」者西国语此云「道心众生」是「摩诃萨」者亦是西国语此云「大道心众生」是慈能拔苦恼不生名曰「大慈」「薰」者香也薰我身烦恼灭尽此是无价宝非是世间草木之香故云「大慈所薰」也)复放六百万亿最胜光明(「六百」者六根是一根一百故曰「六百」「万」者万行之门户也「亿」者总持之大名见道转深故名曰「最胜」也)其光明中宣说「一切众生本性清(了众生相即是实相故言「本性清净」也)无生无灭(妄想不起是名「无生」善法常住是名「不灭」)无垢无净(分別是「垢无分別是「净」垢性自空净性非有也)无生死际无涅槃际(生死性空涅槃非有)二际平等等诸法空(二际俱空空故平等诸法亦然也)闲居静住即是头陀(因成果就故曰「闲居」淳一无杂名为「静住」)寂然念道绝断攀缘(见道性空攀缘即灭)不生分別(识性体空本无分別也)何以故生死涅槃不一不二(法身不动诸名数故云「不一不二」也)但假名说接引愚夫(涅槃方便是佛权教指方陈说识道性体空生死如梦如电愚夫不了为生死可舍为涅槃可得于空之中妄生染著众自觉叹迷来日久故言「假说」也)上品众生体达法相不入涅槃不出生死(法性体空空无出入)中品众生舍于生死求涅槃(舍生死是声闻贪求涅槃是凡夫行不舍不求是菩萨行也)无方便慧实际为家(不识生死涅槃皆是虚空幻化是无方便慧经曰「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下品众生明痴住(心无智慧名曰「无明」不能發起道故言「痴住」也)不觉不知沉沦苦海(恒在生死故曰「沉沦苦海常以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別离苦怨憎会苦忧悲之苦想不住念念分別名为「生苦」「老苦」者烦恼恼乱身心不得自在故言「老苦」攀缘妄想驰散外心神躁扰名曰「病苦」菩提之性理在烦恼之中不觉不知名为「死苦」非本所求妄生追念念不离意名为「求不得苦」佛是众生慈父爱念众生犹如赤众生皆叛轮回生死故云「爱別离苦」五阴为怨恶业为憎烦恼交会隐藏无地故曰「怨憎会苦」大道之门被佛性未由显现故曰「忧悲之苦」苦苦无名之为「海」也)

「诸菩萨等汝当谛了如是光明从何而内外推求都无生处(内外根尘空无自性故曰「都无生处」也)从心化生湛然常一(从定生慧故曰「化生」言「心」者非是生灭之心乃是无相之心名字虽多其体不异故曰「常一」也)一相光明触众生身从毛孔入(「触」之言照「众生身」内外虚通众生心纳犹如毛孔一相光明无处不遍名之曰「入」也)众生遇入无量定(「入」之言触触此身心犹如虚空本来不动也)

「光触眼者入妙色三昧(眼虽见色妄识不起与物合故名为「妙色三昧」也)光触耳者入音声三昧(耳虽闻声不得声相识不分別名曰「音声三昧」也)光触鼻者入香林三昧(鼻虽闻香不得香体即是空空无分別故言「香林三昧」也)光触舌者入法喜三昧(舌虽触味不得味相味相自空识无分別名为「法喜三昧」也)光触身者入智明三昧(身虽知寒滑等不得触相识不分別故名为「智明三昧」也)光触心者入法明三昧(六识体空无能分別状若韵音六根是同一根故名为「法明三昧」也)

「光遍十方仙人蒙光我慢即除(无相之光照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自然消灭也)身心清净悟无生忍(清净之心是无生忍也)恶鬼毒蛇夜叉罗刹啖人精气者發菩提(身心空寂是發菩提心也)见牛头斗诤心息(善恶二见名曰「牛头」生灭不住名之为「斗」毕竟不生名之为「息」也)波旬魔王开地狱门施清凉(生死魔烦恼魔魔力威大自在如王无明闭塞名为「地狱」豁然悟解万象參罗本无所有名为「地狱开」「施言舍舍离诸妄想不生即是法「清凉水」即是法水湛然清净也)饥饿众生自然饱满(心生烦想妄缘名为「饥饿」禅定无生法喜无满故名为「饱」也)發清净心飡法喜食身心解脱(味道心和名为「法喜」不住有无自然解脱也)深入法性自在无为(实相之理名曰「深入体性不动入逍遥自在故曰「无为」也)

「虽得无为察心不住(不住而住住于不住也)学方便故(所化之缘曰「方」能化之智曰「便」也)法为妻化生一子名为法王子处在深宫正念思惟(「妻」者定也能生慧故曰「化生」「一子」者菩萨是也实相云窥而莫睹故曰「深宫」空寂无生名为「正念」也)学大方便不舍有为不住无为(性离有无平等不二是「大方便」也)二慧方便念念具足(一既不存二从何立慧亦无体言下有名解了还无故曰「方便」前念犹浅后念转深深相平等名为「具足」也)其年虽小常乐出家学无上道(初入定门道行未成名为「年小心无间念曰「定」定起慧名为「出家」「学」学性平等故曰「无上道」也)不乐世事常修少欲知足之行(端心自五阴消亡故曰「不乐世事意满无求名为「知足」)修六和敬眼与色和(心灭境亡体无分別色心不二合一相理也)何以故心不缘色识不生即是和义(「和」者合也合一切空故空故名「义」「义」即是佛也)余如上说(耳意等此之五根义同眼释故言「余如上说」也)动静常一守护心城令贼入(道心坚固六尘之贼无由得入也)

「外道六师多方巧术诈为亲善(六贼向外取尘名为「外道六师取舍难故曰「多方」强生分別名为「巧术」尘性本空取不可得迷惑不了言「诈亲善」也)语王子言『世有极乐自恣欢长养王身(六识驰骋引心王追求六尘纵逸自在喜悦身心名为「极乐」生死不住名为「欢娱」五阴炽盛故言「长养」)既受乐已天上伎乐种种馔膳自然来至(众生愚痴见恶欢喜如观伎乐妄想无数故言「种种」贪痴食名为「馔膳」举心即是故曰「自然来至」也)五欲天女巧转王心所求皆得(心迷五欲五欲本空愚夫不了妄生染著心名为「天女」执情取任意即造故云「皆得」也)王子闻已悲复喜(心迷故悲解还喜)『我从昔来祇为爱网我身心(「昔」者从古以五欲罗网笼罩佛性不能得出故曰「爱网」也)不能自拔何能救他(为无慧眼不见根本故曰「不能自拔」佛性既不显现烦恼云何能遣故曰「不能救他」也)今日何缘复作斯语诳惑于我(心开悟道却语无明本无实事云何诳我「我」者佛性是佛性者无来无去无住无无为无生无灭犹如虚空湛然不动也)一念返源即为心师(一念无生即是心师也)不师于心(妄心不得自在故言「不师于心」)即知虚妄不受其语(生死本空何曾有「语」法性湛然故言「不受」)外道六师徒党眷属自然磨灭(「磨」者尽也「灭」犹死也烦恼本假名曰「灭尽」也)

「王子心地决断猛利犹如金刚(能断烦恼名为「猛利」永定不动故名「金刚」也)见诸法性体明净故(识烦恼性即知明净)设有恶念即便觉知入一相门(若能觉者恶念自灭名「入一相门」也)其一相者即是大道之无盖(「盖」者是大道体性空寂包含一切也)一是法海能生诸佛(「一」者定也定是海母能生子义也义即是佛也)诸菩萨等(佛与菩萨同体异名故言「等」也)常生柔和质直其心不邪不曲(安心境定犹若须弥慧眼常明邪曲自灭也)常乐坐禅修空三昧(「坐禅」者西国之语此云「功德丛林」三世诸佛皆从禅生故云「功德丛林」又云法性虚凝清净无染是「乐坐禅」「三昧」者西国语此云「调直其心令入正定」也)居有不有入有空三昧破诸常见(「居」者住也住有不有不著有见见性自空常见即灭也)一切烦恼无明之父(烦恼无明是佛慈父也)居无不无入空有三昧破诸断见(住无不著空见心性自离断见斯亡)一切烦恼恩爱之母(烦恼恩爱能生菩提故曰为母也)入有空三昧庄严法身(「有」即是体「空」即是花烦恼空花本来寂净名之「庄严」也)入空有三昧庄严色身(「空」即体有「有」即空花有此智慧之花而自庄严微妙色身)色身即具三十二相(八解脱八圣道八菩萨八王子四八三十二无相心中而自庄严不同化身之相也)为度三十二相知见鬼神(贪为一十嗔为二十痴为三十善恶两心名三十二恶相以此烦恼名为「知见鬼神」行者观之空无所有毕竟不生名之为「度」也)法身具无量相(「无量相」者一无相也无相不相)为度微尘爱法众生入一实道(度无量无边众生而无众生可度是名「入一实道」也)达烦恼性开阐法幢(「幢」者高相相是无相无相是相入微妙境绝意亡识假喻世高永超三界也)摧挫我见增长圣道(我见消亡圣道即长也)翻五阴具五分身(「翻」者破也破五阴贼成五分身者为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也)不随三毒三明现前(「随」者顺也不顺三毒三毒消灭即是「三明」心常清净故名曰「现前」也)八邪不起八解脱(五阴三毒纵横乱起即是「八邪」行人观空无所有即是「八解脱」亦名「八圣道」也)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曰照明(心净故曰「照」解脱之理故「明为「照明」也)愍念今世五浊众生(五阴乱起名为「五浊众生」)不修少欲知足之行命终即堕三恶道中(善心灭尽即是命终贪嗔痴起是名「三恶道」也)劝请如来说头陀法开化众生(涅槃明镜照了众生彼此俱通名曰「开化众生」也)于阎浮提广作佛事(「阎浮提」者是己之身心是行人观烦恼性毕竟空寂是为「佛事」也)

佛告照明菩萨「善哉善哉(「善」之言定「哉」之言慧定慧双灭故曰「善哉」也)善男子我适命心王菩萨为大众说斯妙(无生正智名「男」解心非一名「子」故言「善男子」)汝今复问今当广说

「其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从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二时头陀三世诸佛常行此法众行中上(「二时」春秋是初悟心时犹如春日百草竞生法眼开明亦复如是「秋」者熟也道心淳熟收敛烦恼入无尽藏无尽藏者空静心是故曰「二时」「三世诸佛」者觉也能觉心源名之为「佛」觉妄想心已名为过去佛觉未来心不行名未来佛觉现在心不动名为现在佛同一心体更无別异故曰「常行」愚夫不识骑驴觅驴愚迷众生一何太甚也)吾今得道常行此法况汝凡夫劝诸学人不得懈怠(学心之人少时妄念名为「懈怠」也)纵恣六情造作诸(六情妄起染著外尘名为「造作」)何以故凡夫寿命禀道气生(不识是非曰「凡」广受生死曰「夫」故曰「凡夫」「禀」者受也「道气」者佛性是也佛性者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犹如天地湛然不动一切众生喻如草木有生有灭大地无灭佛性亦复如是其佛性体量同虚空等空法界众生依佛性中生佛性中灭识其佛性者实不生不灭犹如虚空遍满一切处身中亦满身外亦满处处皆满非是散动遍一切处自性不动常住不变作此解者身即无常佛性是常故言佛性犹如大地众生譬如草木为此众生禀道气而生也)法无有定(生死之法本性无定无住无著故言「不定」也)以不定故圣亦不定何以不定(「圣」者正也正体是常言说流转故言「不定」也)法如幻故(无而见有名之为「幻」)寂灭无为(缘虑已尽)法如化故(虽有而无名之为「化」)冥寂无心(入无漏智)幻生于化(五阴如幻生于四大四大是化故言「幻生于化」也)化生于幻(四大是化生四大生五阴故言「化生于幻」也)化生幻死各不相知(「化生」为四大缘合「幻死」为五阴分离诸法无自性是以各不相知)众生愚痴织生死网自缠自缚(不识道理名为「愚痴」生死不住名之为「织」未得解脱是大罗网「缠」是十缠一者无惭二者无愧三者睡眠四者无悔五者悭六者妒七者嫉八者嗔九者覆十者三界众生于中缚系未得解脱故言「自缚自缠」也)十二地狱身居其中(六根六尘二六十二闭塞其心不得解脱故名「地狱」也)四大毒蛇同共一室(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之四大能害法身名之为「蛇」「一室」者虚妄心是)十八识贼遍罗诸道(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劫人功德名之为「贼」烦恼非一蔽障「诸道」也)设有善念随生随灭(众生无常善根微弱恶业强盛前念生善后念生恶未闻少善故云「随生随灭」也)何有智者不返斯源(智人反照凝神守一故言「斯源」也)六识为根心识为本(六识依心识生是以心为根本)无明波浪心识常动(无明心昏遍缘诸境名之「波浪」也)游戏六情造生死业至死不舍(「六情」者六识是也取舍不息名为「游戏」生死不舍死复更生故言「不舍」也)无能制者自在如王(经曰制之一处无事不辨众生不觉妄心流注故言「如王」也)是故我言生死魔王念念伤害(生灭不住伤害法身)众生不觉轮回生死何由得出(觉即解脱不觉即轮回也)善男子汝当正信三宝(真如佛性性广非无湛然常住不生不灭名为「佛宝」口中演说示道群生令去是非归心一路名为「法宝」四大之身东西行化毁誉不动等心无二名为「僧宝」三同是心体故名之异理理同于如如是解者名为「正信」也)道从信生求善知识(信是道根非信不生故言「道从信生」也)

照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何者名善知识

佛言「心王菩萨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心王菩萨能破烦恼永离生死法性常寂名「善知识」也)汝当归依请求救护(归心空寂识了了无生名为「救护」也)心王菩萨神力无量能拔汝苦(能拔三毒名为「神力」五阴不生即是拔苦)

照明菩萨合掌白佛「心王菩萨今在何处我当普为一切众生请求救护(「掌」之言了了合于道道合于心故言「合掌本性清净故言「白佛」也)

佛言「心王菩萨不近不远不在中间(「不近」不在六根中间「不远」不在六尘中间「不在」不住六识中间愚人迷惑不能了解为言有内中间智者观之空无所有也)若欲得见当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身心端直正念思惟心王菩萨当至汝所解烦恼结(观心空寂灭烦恼结「菩」之言「结」「萨」之言「散」能解烦恼结散名为「菩萨」也)如是念念精勤不舍身心清净心王菩萨即至其所如应说法(「如」者空也「应」犹慧也内外身心空无所有名之为「说法」也)

「诸菩萨等我本与汝及一切众生同一性相一体无异(众生身是佛佛身是众生身同体异名故言「无异」也)汝自生心强起分別为言我异我实不异(迷故言异悟即无別)何以故是烦恼性性无所有即涅槃性涅槃之性性无所有即烦恼性(烦恼性自空涅槃亦如是)二性不二名为正性名为法性(譬如眼目同体异名故言「不二」也)佛所行处(不二之性是佛行处经曰「行我行处坐我坐处」是也)是故我言本无有异(众生未悟为言身与佛別体悟即同体旧来不异非由今悟始不异也)

照明菩萨言「若本不异一切众生烦恼即是涅槃

答曰「不然我言烦恼性无所有为涅槃耳(要须慧眼识烦恼性毕竟空寂名为而作涅槃非是肉眼所识烦恼而作涅槃也)若言烦恼即是涅槃何得以涅槃还恼涅槃(识即是涅槃不识即是烦恼也)行人善巧方便观察身心得空慧力(空寂无生名为「慧力」)行头陀法静乱不二正念思惟攒烦恼性得性心净生无漏火烧烦恼薪不动慧不动而动名方便慧(「不动」是定而「动」是慧故言「方便慧」也)

心王菩萨语照明菩萨言「我于尔时入佛性海(海纳百川喻无分別多出珍宝即喻智慧故言「入佛性海」也)甚深三昧名法轮慧(见现理不住名为「法轮慧」也)不可思议烦恼之中出生诸佛(烦恼名众生悟解即是佛故言「出生诸佛」又曰「凡夫与圣人本来祇是一解知即作佛迷故凡夫是」也)

照明菩萨言「何名方便慧何名不动慧何名法轮慧

答曰「六识心常动其相如车轮名为方便慧(虽转而无分別所用六识亦复如是终日轮而未曾转终日动而常静虚空无动转动亦皆是空也)心王常不动其相如车轴名为不动慧(车虽运载流转不住轴常不动身游东西随缘作务心常不动其义亦尔也)一根中具六六六三十六其相如车辐为法轮慧(一根是心心缘六根眼中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耳根中亦有眼耳识鼻识舌识意识鼻识中亦有眼识等身识中亦有眼识等舌识中亦有眼识等意识中亦有眼识等四大本来空六识何曾有智者巧分別皆是空中立名字名字无常定名为「法轮慧」也)五阴以为车无相以为牛调御以一心运载诸群生趣向波若洲(「波若洲」者佛地也「洲垣」者涅槃是涅槃者波若是波若者能生佛佛是波若智智者巧分別同一心体也)

「诸菩萨等汝当修行一切众生常为客尘烦恼之所覆蔽不见佛性(色名为「客尘」众生不觉名为覆蔽「蔽」犹塞也「塞」犹断也塞断佛性智使不现故名为「覆蔽」也)如竹不钻火即不出烦恼亦尔若钻烦恼佛性显现要须在定心在定故定力慧力乃能钻插(如来说法义有多端处要之方莫过定其足是即佛身故言「定慧力能钻插」也)

「譬如谷子糠皮尽净虽蒙时节雨水调适不能生(糠皮喻烦恼不生喻涅槃)凡夫亦尔若遇善友诸佛菩萨示其方便大乘法杖鞭分別心心虫既死内外清净毒害不生加功磨莹心性调善(「鞭」者打也打破无明智慧流出又言五阴三毒诸见妄想名为「心虫」行人观之空无所有一时清净名之为「死」身四威仪性常空寂见法渐明故言「磨莹」道法平等去离是非为「调善」也)所作真妙常合圣道(施为举动皆合大道)除尘垢破无明壳虽在生死爱水浇灌识芽种子自然不生身心清净生法王家入菩萨位(不住有无是菩萨位)四弘不舍(眼不取色是一弘耳不取声是二弘鼻不取香是三弘舌不取味是四弘「弘」犹「通」也观是四尘本性自空故言名为「不舍」也)有大方便巧度众生

照明菩萨言「云何名众生

答曰「烦恼爱结名为众生若能摄心寂然无念无生无灭妙慧成就度脱众生(识众生无众生名为「度众生」也)

照明菩萨言「观烦恼性内度众生其相可解外法云何

心王菩萨言「如是如是汝所问内外不异虽复不异要先观内一烦恼净众多法净(一心清净八万四千烦恼悉皆清净经曰心净则佛土净也)何以故尔内是外根源(内心是外根无明株杌既断六师自然消灭也)众圣之源(前佛后佛皆同此悟故云「众圣之源」也)得斯要法度众生(烦恼是众生清净是法故言「法度众生」也)

「众生无尽佛身无尽众生无边佛身无边众生之性即虚空性虚空之性即众生性由有众生即有佛生若无众生佛亦不生(离众生无佛离佛无众生转妄入真即是佛生有佛有众生声闻见无佛无众生菩萨见也)是故我言『诸佛菩萨常度众生(佛者觉也觉烦恼性本来清净「净」即是佛故言「佛度众生」也)有因缘故方便巧说众生度佛(转众生身作佛身故云「众生度佛」也)我常宣说『诸法平等无有二相佛度众生众生度佛始名平等』」(佛性本来空众生性亦空一空无有二故号为平等)

佛告心王菩萨言「善哉善哉(「佛告心王菩萨」达平等性是也)汝入究竟陀罗尼慧无碍大辩(心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取不舍名为「究竟」「陀罗尼」者西国语也此土往翻作「总持」若达实相故言为「总持大辩」也)于诸菩萨大众之中作师子吼显平等法我于余经竟未说之(前心证粗细寻未尽故言「余经竟无说之」也)今于头陀大乘方等心王菩萨大众纯熟智慧明净(眼见一切十方不起二相等同一虚空亦辨东西南北也)大慈大悲利根大士堪闻大法菩萨方便所以说之(法体无言菩萨慈悲所以说接引众生令入言说也)法相深邃难信难解(真法无形非凡夫之所见是以「难信」理性幽玄玄而颇识故言「难解」修学大乘有眼慧者乃能信解也)二乘凡夫钝根小智虽闻妙法无慧方便不生信乐(声闻缘觉名为「二乘」声闻之人不见玄门唯见声深生系著妄生逆观从香味推至微尘从微尘推至虚空色心不起名为「涅槃」获罗汉果名为「钝根」凡夫缘觉之人不识本性妄观十二因缘名为「数不起」将为究竟即取辟支佛果是名为「小智」由执相故闻空妙理如盲如聋都无所见故言「不生信乐」也)

「善男子我灭度后多有众生放逸自恣或犯四重五无间罪(痴恚嫉妒名为「四重罪」不用他好名为「痴嗔不出口名为「恚」恐人胜己名为「嫉」见他好彰其美名为「妒」亦名「四蛇」五阴妄生是「五无间重罪」也)作一阐提无归依处(一向空见谓无罪福名「一阐提」不识本性流浪生死故言「无归依处」也)当念心王菩萨学头陀法(空净心是)心王菩萨大慧方便慈悲众生怨亲不二(声闻之人以五阴为怨涅槃为亲厌苦求乐名曰「声闻」菩萨慈悲苦乐因体故云「不二」也)若有信心即开方便示实相门说法巧妙令人易解(巧则易受妙则易解)众生闻已不生异念(忘怀绝虑湛若虚空处故云「不生异念」也)

心王菩萨即为说法诸菩萨等正念听受「诸法实相即众生相(深达实相名为「听受」)若心取舍即远实相(取求涅槃舍于烦恼是「远实相」也)实相曰道道字无为(虚寂心是也)无为曰一一是慧刀割断诸(解了无生诸见自灭故言「割断」也)见根不生名为解脱解脱名空(「空」即是佛也)空虚身心清净无染名为波若(「波若」佛之异名)波若名慧慧名心光照阴暗室开明明明无尽无尽心光名涅槃智智能巧慧四大城邑五阴精舍(四大无我假喻城邑五阴空寂是佛精舍)善恶心起名为调达(法本无生妄起善恶名为「调达」也)色心不二名曰如来(身即是色色与心合名为「色心」色心平等等虚空色亦如是色身本来性是虚空众生不悟谓色是真其色本来性是虚空四大从香味生香味从微尘生微尘从虚空生空即虚空生微尘空空亦是空微尘生香味香味亦是空香味生四大四大亦是空四大成是其身身亦是空色之与心无非虚空一合之相一切众生共迷心色谓心是有谓色是真故名为「生」智者观之无非虚空一合之相名曰「如来」无无众生故离众生垢既无众生亦无涅槃是故经曰不住世间不住涅槃名为「解脱」也)徒众眷属八万四千寂寞清虚湛然清净(八万四千烦恼名为「眷属」行人悟之悉皆清净即是八万四千波罗蜜亦名八万四千三昧亦名八万四千法门亦名八万四千菩萨亦名八万四千宝塔亦名八万四千师子之座)各各护持菩萨净戒(清净无生是菩萨戒)

尔时照明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座」者空也从空生慧目之为「起」「顶」者「礼」者体也我身心真极不动名为「佛足」也)普为当来众生咨启二事(「当来众生」者后念心是「咨」者请也「启」犹「开」也请开定慧两门故言「二事」也)「诸菩萨等行头陀时受持何戒云何名持云何名犯

佛告照明菩萨「汝大慈大悲入他心三昧(观烦恼知烦恼性空是「他心三昧」也)当来众生无有慧明咨问于我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行头陀时前作方便断内外贼翻邪归正(内有六根外有六尘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曰「断贼」也)七日七夜澄净身心(初学心人七日七夜澄静身心使不散乱令识性息七识流注昏暗不明之为夜七识微湛然常住慧眼分明照之如日也)端坐一室正念思惟(空寂无生名之为「室」)观身实相受佛心戒(「观」者看也看其身心犹如虚空无有相貌名为「心戒」也)名曰法叉戒(「叉」谓除烦恼「戒」能断生死)有二种内戒外戒何名为内戒觉观心动即犯内戒破内头陀(戒性如虚空无有动念动念起者名「破内戒」也)觉有身相即犯外戒破外头陀(身如木石本无所觉妄见身相名「破外戒」)若犯内戒毁灭法身(攀缘心是)若犯外戒伤害色身(贪嗔痴也)犯内外戒非我弟子虽复多闻分別讲说十二部经二时头陀不能守护佛法宝城(多闻讲说心缘外境不行无生焉能守护也)心散外逸念念诽谤名极重罪一阐提」思想乱起不念无生名「诽谤」妄缘转多「极重罪」心无依止口妄说空不识空体名「一阐提」也

照明菩萨即白佛言「凡夫愚痴贪名求利不依圣教(不识真理名曰「愚夫」名相本空妄想贪著名为「求利」不念无生违佛圣教也)不遇善友破头陀戒唯愿世尊大慈大悲哀愍众生示其正道

佛告照明菩萨「善哉善哉汝为众生巧问斯事我今当说

「三界虚妄皆心所作(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界」犹「隔」也不见佛性名之为「界」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为「出三界」亦名「三解脱」)若欲忏悔五盖树下静坐思惟(经曰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五盖」者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能覆佛性名之为「盖」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为「忏悔」也)正观身内与心论议捔智慧力(生死不住为「论」寂灭不生为「议」法与烦恼相竞为「捔」体达无相名为「智慧力」也)烦恼论师归依受化(妄想不生名为「受化」)息诤讼业起于真(心体清虚离诸生灭名为「息诤」)于诸菩萨四众之前各观心性(生名为「四众」各观心性自空无我众生寿者也)性非内外亦非中间(三处皆空空无内中间也)心性离故罪垢亦离(行人自观心性自离心性本空空故无罪是名为佛也)如是念念行法成法性智水空中灌注(法水凝静湛然无相不见内外名为「灌注」)洗浣罪垢戒根即生(洗生灭之罪垢识法体之无生故名「戒根」也)

「头陀法戒清净如本(「如」是不动「本」即是心心生于道道生万物故言「如本」也)如是忏悔千劫万劫极大重一念消融(贪烦恼名「千劫」嗔烦恼名「万劫」痴烦恼名「极重罪」行人谛观无所有合一相理故曰「消融」)如是观时不见罪性在内在外不住中间于诸观中最为第一(此观明空遣阴诸相平等无生故为「第一」也)无心无缘前后际(平等无二故言「际断」)心数法毕竟不生(无漏心是)学波若心名为正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为「正观」也)大慈大悲灭烦恼种生菩提芽(初证菩提道果未成名「菩提芽」)慧方便观(了烦恼性即是菩提智者巧说故言「方便」也)

「其头陀师先调心马善巧调御辔勒其心不令驰散常好坐禅(静念无缘名为「辔勒」「驰」者速也速走散乱名为「众生」空寂无心即是「坐禅」)在空闲处澄停不乱心镜明净(心不缘境境不摄心心心摄境自在无碍故曰「空闲」佛性光明超过定乱名为「心镜」一切皆照故曰「明净」也)进止安详所有慧解不从他闻自从心树發生利智(自悟取道心眼圆明發生利智故云「不从他闻」也)降内外贼摧破四魔(眼见色是一魔耳听声是二魔鼻嗅香是三魔舌知味是四魔「魔」者相也行人度之悉皆清净故言「摧破四魔」也)观解现前(心性清净见理分明恒无错谬故曰「现前」也)身心清净与道相应(心合于道道合于心故曰「相应」)善达法相随观讲经不依文字(悟达之人不诵旧语法眼开明自然能说说破道理名曰「讲经」故言「道不依文字」也)设有言说犹如虚空(虚空无边法亦无边虚空无尽法亦无尽故言「犹如虚空」也)直语不诳众生(「直」者定也「语」犹「慧」也故言「直语」体无虚假曰「真」智谈妙理曰「语」故言「真语」众生得道有实故言「不诳众生」)令诸听者开發慧眼(常入空寂名为「听」法见理分明是名「慧眼」也)助佛扬化使盲冥众生一时醒悟(迷心顿解名为「醒悟」)功德智慧二种庄严法利具足(能除烦恼名「功」妙识无生忍曰「德」故曰「功德」善知一切名之为「智」识达空源目之为「慧无想心中而自庄严名之曰「具足」)

「其头陀师内解三藏方乃为师戒藏定藏慧藏何名戒藏藏名贪相贪相不生善恶不二不二之性即具尸罗名为戒藏何名定藏藏名嗔相嗔相不生静乱不二究竟寂灭即具禅那名为定藏何名慧藏藏名痴相痴相不生不生而生生真实慧即具波名为慧藏通达此三名为三藏师始名师子吼能破三毒入一相门名师子吼贪嗔痴无名大法师(贪嗔不生名「法师」非是名闻讲说名为「法师」也)大头陀师(空净心是)大精进师(心无动念曰「精」转加深妙曰「进」)不诳众生师大清净师(无心生是)大解脱师(烦恼不生名「解」免生死苦为「脱」故云「大解脱师」也)无系缚师大持戒师(虚无心是也)善为众生方便说法一一开解(种种演说皆合无心从一生多多不异一故云「开解」也)不生灭心(常住心是又曰道体虚无离诸生灭也)说实相法(了众生相名为「实相」也)不妄语师(真如心是又曰生灭永除即非妄语也)

「出家在家四部弟子修行此法(不著三界名曰「出家」空寂无生故曰「出家」)十八种物自随己身(「十八种物」者十八界是「随」者烦恼慎己法身清净无染也)常行乞食少欲知足(心常念寂故曰「常行」「乞食」无上正智之食「少欲知足」者谓不念内外诸法也)正中一食不二时食(中道正观一相之食「不二食」者无善恶两心故云「不二时食」也)从头陀时日日十二时移(「时」者行人悟道之时「移」者转也转却生死十恶根尘自然无著故曰「时移」也)不乐本处(永离生死之处常行空寂之道)远离聚落(内外根尘名为「聚落」观身空寂即是「远离」也)不近不远(心游外散将知「不近」回心念寂故言「不远」也)空闲静处塚间树下念思惟(一切烦恼尽理入涅槃「塚间」不舍烦恼不入涅槃名曰「塚间」亦曰「树下」亦心为树树大无相遍覆三千參罗万象阴盖众生清凉解脱故言「树下」)一心禅寂观身实相杂念不生(万法虚融本无所动故云「不生」也)巧慧方便凝静心王令身调善(恶从心生心静无缘入深三昧自然调善也)震大法鼓摧伏异学(学大法鼓响以远闻入微妙境境绝意识异学斯亡也)外道邪师入佛性海(六根「外道」三毒是「邪师」行人观之空无所有名「入佛性海」也)烦恼风息波浪不生妄识不起种性清净生如来家(心清意净「如」者不动「来」者会也会合无生是「如来家」也)与诸菩萨论头陀法(法性冲玄无生不动是「头陀法」也)

尔时心王菩萨语诸菩萨言「头陀净法是法微妙甚深玄奥(寂灭无生是名「玄奥」也)诸行中上(法门虽多空寂第一)我等云何敢问斯事今当承佛大威神力」即从座起合掌向佛(无生不动名「威」智慧无碍曰「神」故言「威神力」「即从座起」者引《观音注》简三种心凡夫心声闻心菩萨心凡夫心浮造恶业没在三有不能得起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不行中道不见佛性沉心住空不能得起菩萨心不沉不浮不沉故不同小乘不浮故不同凡夫离此二行是菩萨行故云「即从座起」也)却住一面(「却」者回也返照「住」言不动凝静神明故云「一面」也)先澄停心海(行人心不入烦恼大海不能得无价宝珠静心之水澄犹如虚空湛然不动名为「心海」亦名「宝珠」珠喻佛性也)入无尽三昧(不舍烦恼而入涅槃名「无尽三昧」也)从三昧起大众疑即向佛说「何故头陀止取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复何因缘取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何者名『头』何者名『陀』新学诸菩萨咸有疑心愿为大众慈悲解释疑网垢累令得解脱

尔时世尊告心王菩萨「汝能巧问我今善答令众喜悦善男子等审听汝心令无异念当为汝说

「头陀正法取正月十五日者众生垢重无量劫来心常邪曲令思惟五阴空无所有调适得所法性因缘發自然慧五分法身具一切智照诸黑暗邪曲众生心地正直常入三昧明见法相犹如春日故言正月十五日

「至三月十五日诸法无性各不相知前心随生后心不缘无故留心心相不生即是实相(心性本空空无所动非是抑留故云「无故留心」也)三毒清净究竟无染名三解脱故言三月十五日

「取八月十五日者正为众生于八圣道起八邪风心地波动无生妙药没在深丛(「无生」是「妙药」烦恼是「深丛」)行人善巧寻其根本(澄心内观曰「寻」究竟无生曰「本」故曰「根本智」也)本既无生心性清净不动如山法王妙药自然还出(法性空明照诸黑暗故名「还出」也)众生服药八风病息(勤观空相名为「服药」烦恼不生故曰「病息」也)八解脱现前故言八月十五日

「至十月十五日行人修道十念成就长养圣胎具诸根力无恼无热(八邪灭人我不生名为「十念成就」初悟圣道得果未成名「养圣胎」禅定名「根」智慧为「力」定慧双照恼热消亡也)如明净月郁蒸清凉烦恼见息故言十月十五日

「『头』者行人初破烦恼击大法鼓吼烦恼贼得其头主贼民无主无所依止(无明是「头主」无明之心既破六贼自然消亡故云「无所依止」也)即求出家为我弟子(一切烦恼随心所化究竟清净名佛弟子也)摄心学道身心清净悟无生忍故言『头』也『陀』者后心行人善巧方便虽得前心后念多失(前心初定名之为「得」后渐懈怠是以「多失」也)既失其后即是漏心名为烦恼行人勤加精进前心注后后心注前前后不二名为正法即是阿难受持佛语无有遗漏是故言『陀』(「阿难」者西国语此云「欢喜」证无漏智是以欢喜也)又复『陀』者陀汰烦恼如陀金沙先除粗者真金始现(「粗」者贪嗔痴是「真金」者佛性是新得悟道故云「始现」)

尔时大众闻佛如来慈悲解释诸结烦恼自然烂坏(五阴盘结空寂无生名为「烂坏」)无明藏开自然踴出无量无边如意宝珠(法身无相等同虚空故云「无量无边」诸法相似曰「如」一物无私曰「意」道性恒明曰「宝」圆寂无心曰「珠」故云「如意宝珠」也)不可称数化在身上以为璎珞(道理无穷故云「不可称数」一切诸法皆从心生故云「化在身上」智慧以为璎珞也)

菩萨尔时复自思念「如是妙宝昔所不而今得之(流转生死名为「不得」今悟无生是以「得之」)十方诸佛甚深法藏不可思议并是如来慈悲愿力使我悟道」还以此宝奉献如来如来不受还施菩萨(初心入道注心守一以一为宝道体性离无一无宝名为「不受」也)何以故尔时佛身究竟不受其功见于佛性而得明了菩萨籍一入道道心未明一自守见于佛性而不明了(悟见佛性离一切无道无尔还同于如来而不受宝也)

善男子此处难明是最上利根菩萨闻一悟解初發心时便成正觉(自觉心所为皆不合道并觉诸识故言自觉觉他名为「正觉」也)不由次第等觉妙觉(计有十地而修道者此是钝根人大士学道發心则是故云「不由次第」初学道时学有是非又修纯熟一切平等不见高下无是无非等若虚空名为「等觉」「妙觉」者圆明内融穷鉴法性体无终始穷微尽极故名「妙觉」也)前念为因后念为果(生死为「因」涅槃为「果」)金刚圣体种智现前(大清净心是也)涅槃城中证究竟果(无证无涅槃名为「究竟果」)

尔时照明菩萨问心王菩萨言「何故众生本性清净以何因缘而生妄失其本心烦恼所缠不能得出云何方便转此虚妄

心王菩萨即答言曰「众生之性即是法性法性常净具诸相好从本以来无得无失从本以来无出无没从本以性常真实亦无虚妄从本以来无有烦恼亦无涅槃从本以来不增不减究竟清净不可宣说言语道断无有文字犹如虚空(虚空离有无心性亦如是也)云何问言『众生妄想』如是问者名为邪问

照明菩萨言「如是如是甚深甚深真净妙法不可思议谁能信者利根大士研心尽净乃能生信(「研」犹「穷」也「穷」「尽」也烦恼尽净故云「无生」也)

心王菩萨复更为照明菩萨说本业因缘「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祖父无明恩爱为母常策使我不得自在众生背道日久虽闻法言都不开解何以故此等众生知见垢心闭塞昏暗不能得悟犹如明镜尘垢汙染不见面像凡夫亦尔常为八风汙染其心法镜不明亦复如是世法八风清净妙药揩拭众生心镜尘垢众生不受当如之何一念起心八万四千烦恼郎主使役其身身心破裂(烦恼乱起损害法身名为「破裂」也)身器淋漏(妄想流注即是「淋漏」也)疮瘢深厚(攀缘妄想是大「疮瘢」未证无生名为「深厚」也)虽闻医言不肯信受非如来咎(诸佛慈悲有大方便疗治众生烦恼重病众生虽闻不能深信非如来咎也)

照明菩萨言「云何为郎主

答曰「法无有贪贪郎役使不得自在贪鬼缚我法无有嗔嗔郎役使不得自在嗔鬼缚我法无有痴痴郎役使不得自在痴鬼缚我求名求利分別取舍无明郎主其数无量说不可尽诸菩萨等汝当精勤隐处山林诸见树下修行正念先观四大何者是我一一推求究竟无我因缘和合妄生于我此念成时四大三昧自然现前即觉身心湛然入定内外清净无有相貌身与定合不动如山身戒心慧不由他教自然开解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八万四千尘劳为大般若诸波罗蜜甚深法门

是时大地六种震动诸天散花作众伎乐以供养佛尔时菩萨具二种智一者实智二者方便智实智离凡夫地方便智离声闻地

「诸菩萨等汝当修学二种方便甚深法藏何以故十方诸佛之所行处能令行人安心得所不为六师外道天魔之所沮坏皆是行者头陀功德念念融铸真金真金像现分身散体普遍十方教化众生

微尘菩萨其数无量劝请心王菩萨转正法轮

心王菩萨言「我乘如来威神之力为大众说令汝开解无复疑悔法轮名一一道清净名正法轮正念思惟观身实相不生不灭名正法轮常修慈心怨亲不二苦乐一相名正法轮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不生疑心名正法轮能师子吼吼诸烦恼究竟清净名正法轮观察五阴空无所有煞诸结贼名正法轮性常清净名正法轮正行心处不生邪曲名正法轮攀缘心息觉观盗贼毕竟不生名正法轮放心随顺不畏生死名正法轮诸菩萨等汝当修行如是甚深最上最妙法究竟清净无染法轮得此法不依生死不住涅槃然解放任沉浮身如虚空受一切心如金刚护持诸戒真佛弟子即是头陀兰若住处始名出家以智慧刀剪烦恼发念念无间得解脱智具足二忍众生忍法忍听法因缘获究竟忍

尔时心王菩萨欲重宣述以偈赞曰

「震吼法鼓降四魔 内外怨贼悉清净
五欲毒箭变为花 遍散虚空供养佛
如来受已放大光 众生蒙光即解脱
无明暗室光照了 慧灯授记成正觉
了达法相一如如 凡圣究竟无差別
双林树下得成道 即是导师方便说
若能勤行心王法 头陀禅定常寂灭
一心普为贪众生 三转法轮成佛道
如是甚深佛境界 学心大士乃能了
十八种物常随身 行住常观十八识
一日一夜十二时 常从不住十二入
虽在六尘不染著 皆是心王菩萨力
专求无上佛菩提 守护诸根不放逸
不畏生死如虚空 身心清净无所染
我从今日始悟解 顶礼无上大觉尊
遍观诸法如幻化 佛与菩提亦复然
内铸真如无相佛 世法金泥磨莹身
巧转凡夫成正觉 顶礼大慧无著人
五阴一相是如来 贪嗔即是三解脱
护持净戒无所犯 心性明珠不变异
我今随分赞叹佛 唯愿大悲哀纳受

尔时佛告心王菩萨「善哉善哉善能称叹头陀行法劝诸学人勤行修习诸波罗蜜庄严身戒心慧身戒名息世讥嫌戒何以故息诸烦恼不生爱结爱结若生即犯斯戒心慧名性重戒何以故沉心住慧无有方便犯性重戒若犯斯戒虽复出家头陀苦行常坐不卧日常一食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不名师子名为野干非我弟子我非其师

「善男子我昔为凡夫时学头陀法常处山林观身不净安那波那深心专修此法经无量劫不能得道徒自疲苦劳我精神不能得道尔时遇善知识学心不二隐五阴山守一不移精神不散万灵扶卫思惟正念十八大城心王直住十二大国太子居中游戏三门出城学道出贪嗔痴(贪嗔痴名三空山)学无贪嗔痴出知见城学无知见道出生死城学无生死道出八风城学八圣道出五阴城学五分法身道出分別城学无分別道出高下城学平等道出众相城学无相出凡圣城学无凡圣道出十二入十八界八万四千城学八万四千波罗蜜道我于尔时出虚偽入真实道凡夫地种性清净正念思惟念萨婆若学大方便入法性城

「尔时世尊放法性光入法性三昧金刚座从三昧起即为我演说微妙法说『烦恼性即是我身汝今见我与我无异』我于尔时闻斯妙法悲结雨泪心自惭愧无量劫来迷失圣道今日始闻闻已即悟道心开發次第游入涅槃城尔时如来放涅槃光入灭除三昧坐法王座从三昧起普为大众说摩诃衍言诸众生身心清净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湛然常住我闻法已谛心听受慧解转深入究竟城尔时如来慈悲普覆入平等三昧坐师子座究竟如来身如虚空所有眷属亦复如是从三昧起无言无说寂然无声教化众生于念念中一一微尘出生诸佛转正法轮不可思议

「我于尔时闻究竟法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身心喜悦得未曾有道薰我身生慈悲心神变自在现种种禅调伏众生利益一切入布施禅令诸众生悭心休息入持戒禅令诸众生尸罗清净入忍辱禅令诸嗔恚众生發慈悲心入精进禅懈怠众生察心不住入寂灭禅散动众生入无量定入智慧禅痴众生开發慧眼入地轮禅令诸众生身心不动犹如山王入云雨禅雨大法雨灭诸众生嗔恚猛火入火光禅烧诸众生烦恼薪垢入风轮禅鼓动众生法芽增长入雷震禅震动众生无明痴心入希有禅令诸众生虚心渴仰入巧慧禅令小乘人得大乘食有慧方便入禅神通禅拔出众生三毒等箭入八圣禅令修道人世法不染犹如莲花于水不著入无相令诸众生分別心息入甘露禅令诸众生飡法喜食入药王禅遍施众生清净妙药入方便禅引导众生学无上道

「善男子汝当次弟修行染净法门心无所作自闲自静调伏诸根寻善知识学平等行无相无碍正直清净之心放心心静静故不乱不乱故清净清净故寂灭寂灭故无为无为故解脱解脱故涅槃涅槃故一相一相故平等平等故不可言说善男子莫随虚妄忆想分別当以无漏智慧之火烧诸动念消融诸见即会无生凡夫之人未遇善友不解安心除欲制心心水即动动即罗网生死大树因动而生无明皮厚凡夫不觉我见覆蔽饮杂毒酒重昏长寝云何得六识罗网知见猎师是非贪狗念念狂逸难可制御我今得道明见斯事慈心示使得开解

佛复告心王菩萨「我今以是头陀正法付嘱于汝我见当来众生无有信心出家在家多营世俗贪求名利学广知见起诤斗自是非他闻诸法空谓言『我解行于大乘学无分別正法之性非空非有』而诸众生一向作解身口不节恣心纵逸著空名字实未一念修空三昧游心法性善入无为安神学道忆想分別生灭垢心心与行违口是心非为舌根贼诈为亲善长养无明取舍不息以利求利心为罗刹贪著美味爱染为池钱作罗网念念求众生身份饴六尘贼等贪心鬼王住其身内六根狂醉生死魔王催其作恶遍缘诸法念念不住不能制心心马放逸没在生死随心所作贪欲狂痴行道之人慈悲众生尚恐生恼何况啖食不知餍足言『学大乘无有分別食者无罪』即恶取空罪复弥重不觉不知虽受人身行畜生业或见他人行菩萨道即生嫉妒如斯之著外道空饮无明酒六识迷醉纯行恶业诸佛菩萨慈悲摄受无舍离心法相是一说种种名开示众生令得悟解

「若有信心受持读诵燃无生香日日供养不见身相礼拜恭敬波若法水洗除心垢若读若诵称赞讲说念念之中功德无量薰练身心五藏调适无复恶梦恐畏灾害何以故十方圣众苦行头陀成等正觉虽成佛道不舍众生示同凡夫顶戴恭敬护念此经因由斯法满菩提愿以是因缘令诸众生所求皆得善男子及善女人欲得现身即凡为圣莫著文字邪见相是非吾法灭矣当自内求行空寂行不染内外信心具足学我妙术读《头陀经》如说即行静坐思惟精进察心不令间烦恼见息智慧方便降伏龙王龙王心水澄停清净贪嗔痴海出佛性珠珠威神力变现自在说微妙法众生闻已道心开發即见我身补处如来诸菩萨等当知圣道近在身内凡夫不解驰骋外求无有方便念念远道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若能勤心三毒不生法轮三转龙华三会广度众生众生心净前念出家后念成道道精淳一朴实无闻凡夫好闻学世间智生偽出是非心起五阴横生如是之人云何合道愚智不生佛如是生唯吾一人独返其无

「诸菩萨等勤心修习诸波罗蜜头陀居山一心禅寂修行正法少欲知足常行乞食不乐本处粪扫三衣得而足不乐世事摄念思惟悟世无常幻化四气地共相击成究竟无我正念思惟隐我见山烦恼丛林修学神通宿命他心即知此身化生无实色身粗重未能轻举远到飞行教化众生菩萨即学方便结跏趺坐常入虚空三昧观粗重身作轻空想如是念念不舍此观行法成时色身自在无相无碍如镜中像亦如水中月身心不动普遍十方不可思议寻善知识见心王菩萨善为说法要法水灌心心垢即净乃能生信非六度菩萨二乘境界岂是凡夫六识所知菩萨尔时悲喜俱至何以故悲者我从昔来常于此身生无量漏真如实相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沦生死不能得出故言悲也喜者菩萨尔时遇善知识正心真学平等无碍一相大乘六波罗蜜之所薰修念念无间即入法流明见佛性故言喜也菩萨即转此身成无上道是时大地六种震动当动之时妙色身佛从眼根三昧安详而出妙音声佛从耳根三昧安详而出香积如来从鼻根三昧安详而出智明如来从身根三昧安详而出法喜如来从舌根三昧安详而出法明如来从心根三昧安详而出何以故六自在王性清净故各各自有微尘菩萨以为眷属教化众生行头陀法故言喜也

佛告心王菩萨「一切众生正信者少邪见者多我今现在正法弘通众生闻已如说修行即得悟道我灭度后愚痴众生若见若闻出家在家永割亲爱舍离家业不为名利求无上道头陀苦行尸陀林中塚间树下鬼神住处绳床自居常坐不卧信家非家出家学道思惟正法观身一相不惜身命修行我法邪见众生无有慧眼虽受人形畜生无异六识生盲不见圣道憎嫉贤善反生诽谤如斯罪人长堕地狱阿鼻劫住遇善知识生少信心设复得人身诸根暗钝虽闻大乘《头陀经》法多生疑心轻毁不信生此念时现身破裂还堕阿鼻地狱之中苦痛万端难可言说

佛复告心王菩萨「我所嘱累唯有此经勤加精进守护斯经若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如说修行依经方法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真我弟子我是其师于恶世中修行我法在在处处多所利益国主人王获得法利身心安乐群臣百官一切人民温毒疾病恶梦灾害自然消灭何以故头陀正法微妙药王威神力故他方怨贼亦使退散五谷丰登人民喜乐佛日重兴贤圣出世

尔时众中无量众生闻佛如来说头陀法深心信解發大乘心八万四千菩萨摩诃萨即转此身成无上道复有微尘菩萨其数无量發菩提心或得无生忍者或得一生补处者或得法眼净者无量诸天于虚空中歌咏赞叹合掌散花各相谓言「未曾有也」即發誓言「愿我来世亦得如是增长善根利益不少」一切大众闻经悟道敬心奉行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录文完〕

〔附〕关于《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一 历代著录

从现存历代经录看最早著录《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是《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十五之「偽经目录」

《心王菩萨说头陀经》一卷

据《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此经被判为偽经的理由是「古来相传皆云偽谬」则看来应有其他的传承依据但遗憾的是没有具体说明这依据是什么其后《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八沿袭了《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的著录但也都没有说明判偽的依据

应该指出的是一般来说名称署为「佛为某某说某某经」的典籍其说法主体均为佛陀而《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说法主体实际为心王菩萨且上述经录所著录的该经名称又均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所以我认为该经的正式名称大约应该为经录所著录的《心王菩萨说头陀经》

该经还有异名《头陀经》及《心王经》《心王经》一名历代经录失载《头陀经》这一名称则在其他经录中亦有著录

最早著录《头陀经》的是《出三藏记集》卷五

抄《头陀》二卷抄律中事

《出三藏记集》称该经是南朝齐萧子良所抄从注记可知该经大约是抄集戒律中种种关于头陀行的内容撮略而成其后隋法经《众经目录》卷四隋彦琮《众经目录》卷四唐静泰《众经目录》卷四均有著录称「头陀经二卷」亦归为萧子良抄经《大唐内典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开元释教录》《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也均有著录由于该经为从律藏中抄出的关于头陀行的内容组成与《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显然不类故可以肯定它与我们在这裡介绍的《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没有关系

因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撰于天册万岁元年(695)而前此的撰于麟德元年(664)的《大唐内典录》没有著录《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所以根据经录记载来看《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大约产生于七世纪下半叶

说它约产生于七世纪下半叶还有下述材料为证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看如下文献引用或提到过这部经典

李善(约630~689)注《文选头陀寺碑文》称之为《头陀经》

义寂(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684年~704年武则天时代)撰《菩萨戒本疏》称《心王经》

湛然(711~782)撰《止观辅行传弘决》与《止观辅行搜要记》详见下文

  • 宗密(780~841)撰《华严经行愿品疏钞》称《心王经》

  • 敦煌文献《达摩禅师论》称《头陀经》

  • 敦煌文献《修心要论》称《心王经》

  • 敦煌文献《导凡趣圣心决》称《头陀经》

  • 《曹溪大师別传》(约产生于780~783年)称《投陀经》

  • 敦煌文献《禅策问答》称《心王经》

上述文献的出现年代均在七世纪下半叶之后与前面所说《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出现年代相符上述资料还说明《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主要流传时代为七世纪下半叶至八世纪上半叶约百年左右

二 现存写本及研究史

该经因判为偽经没有被收入大藏故后代亡佚但幸好因敦煌藏经洞之保存及考古进展而重现于世有汉文及粟特文两种文本

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矢吹庆辉在英国伦敦调查敦煌遗书时發现该经的汉文本的残卷为斯2474号首存尾缺即文献没有抄完就被抄者废弃了该号首题作「《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卷上」实际是一个注疏本首题下有注疏者署名「五阴山室寺惠辩禅师注」接著是注疏者的总释用大字抄写然后是逐句注释经文采用夹注形式即大字抄写经文双行小字抄写注释所抄文字量从经文正文讲约为全经的十分之一如包括注疏则约为全文献的五分之一其后矢吹庆辉把该号收入《鸣沙余韵》(1930)影印出版接著又把它收入新编的《大正藏》第85卷

与矢吹庆辉大体同时德国的 H. Reichelt 發现了该经的粟特文本残卷为斯ch353号首尾均残1928年他把该粟特文文献录文校订并译为德文出版可參见 Die soghdischen Handschriftenreste des Britischen Museums, Heidelberg, I, 1928, pp.15-321929年法国的 E. Benveniste 發表文章对 H. Reichelt 的录校进行批评他的文章可參见 Journal Asiatique, Paris, 1929, ii, pp.188-1911933年E. Benveniste 又以对 H.Reichelt 的粟特文本录文进行注释的形式發表了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可參见 'Notes sur les textes sogdiens bouddhiques du British Museum',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 1933, pp.33-44不过他们都没有考订出这个粟特文残本到底是什么经典1933年法国著名东方学家 P. 戴密微指出粟特文本中有「大乘头陀经」的提法经中出场的人物是「心王菩萨」另外从该经的内容与倾向都可以肯定它就是《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所收《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戴密微的文章可參见 E. Benveniste P. Demieville'Notes sur le fragmant sogdien du Bud-dhadhyanasamadhisagarasutra', Journal Asiatique, Paris, 1933, pp. 239-241粟特文残本是白文无注疏所剩经文祇相当于全经的三分之一弱其首部与《大正藏》所收汉文本尾部之间还有大段缺失并不能直接衔接但戴密微根据两个本子的若干相似之处正确地判断出它们为同一经典应该说戴密微的上述研究是很卓越的其后学术界对粟特文本《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研究沉寂了几十年1976年英国的 D. N. MacKenzie综合前人的研究利用电脑对该文献重新研究并译为英文可參见 D. N. MacKenzie, The Buddhist Sogdian Texts of British Libray, Acta Iranica 10 Tehran-Liege, 1976, Notes, pp.40-48

值得注意的是该卷的完整编号为B. M. Or. 8212(160)/Stein Ch00353 号从编号看应为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得我们知道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时藏经洞剩余文献已经调运北京但斯坦因仍然搞到敦煌王道士私自藏匿的500多卷藏经洞文献又从新疆等其他地方發掘到不少古文献那么该斯ch353号是从哪裡得到的呢我怀疑它并非敦煌文献从斯坦因伯希和的有关记录可知由于王道士祇懂汉文对其他文字的典籍不甚重视所以王道士最后藏匿的这批东西祇能是他自认为最有价值的汉文文献我认为如果不是编号有误的话本号很可能是从其他地方發掘所得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另一个汉文残本为伯希和所得编号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之伯2052号王重民《伯希和劫经录》中早有著录亦为首全尾缺与斯2474号相比不但首题署名完全相同所抄文字也在同一个地方截止废弃不要所不同的是伯2052号注疏不采用夹注形式而是用与正文同样大小的字抄写以致正文注疏混杂不易区分该卷的抄写错误也较多可以肯定伯2052号实际是以斯2474号为底本抄写的这个本子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研究

1993年日本伊吹敦连续發表了四篇关于该文献的研究论文

《关于〈心王经〉——被译为粟特语的禅宗系偽经》载《驹泽大学禅研究所年报》第4号1993年3月

《关于〈心王经〉的思想》载《亚洲文化与思想论丛》第2号1993年11月

《〈心王经〉复原——依据汉文残卷及粟特语译本》载《亚洲文化与思想论丛》第2号1993年11月

《关于〈心王经注〉的形成》载《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2卷第1号1993年12月

在上述文章中伊吹敦先生对《心王经》及《心王经注》的产生与思想作了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由于他当时看到的《心王经》汉本均为残本所以他依据斯2474号伯2052号斯ch353号以及所能收集到的各种为其他典籍引用的《心王经》片断拼合在一起力求复原出《心王经》的汉文全本据说伊吹敦先生本来并不是学习粟特语的但为了能够对《心王经》进行研究特意下苦工夫学习粟特语这种精神是很感人的他的上述研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也引起人们进一步探究《心王经》的兴趣

其实《心王经》的完整的汉文本还存在

保存在中国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津艺4510号该号首尾完整有引首签题与首题均作「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其下均有「土」字应为敦煌净土寺藏经该卷系白文无注疏抄写工整错误较少在诸本中最可珍贵

保存在中国北京图书馆的北新1569号该卷首尾完整所抄除经文正文外尚有注疏正文作大字注疏除序为大字外其余均为双行小字割注虽有注疏首尾题却没有提及注疏均作「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卷上」但首题下又有注者署名「五阴山空寺惠辩禅师注」虽然首尾题均称「卷上」但从经文内容看本号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分具足所抄实际是一部完整的经典虽然有注疏但仅注释了经文的前半部分(约二分之一强)而后半部分(约二分之一弱)为白文无注疏综合上述情况我认为抄录者所依据的底本实际是惠辩禅师注疏的一个未完成本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惠辩禅师本来就未能将该注疏完成该卷的抄写方式虽与斯2474号相同但从行文特征看本号与斯2474号伯2052号显然并非从同一底本抄出本号错漏亦较少

本号系北京图书馆善本部1988年搬库清理时被發现發现时该号与其他十余号未编目敦煌文献等单独存放因解放后入藏北图的敦煌文献均有明确记录而记录中不见该号则该号之入藏北图应该在解放以前但在解放前北京图书馆写经组(1929~1936)所编纂的敦煌文献目录中亦无该号则该号之入藏应在目录编成之后我们知道解放前袁观澜先生主掌馆事时期北京图书馆曾经派员赴西北收购敦煌文献此号或属此次所购之列

保存在日本三井文库的藏本该卷首尾完整有引首除个別字外其内容及抄写形态与北新1569号完全相同卷尾署「灵德」两字应是抄写者姓名

上述三号均为曾经流散在外的写卷那么有无偽卷的可能呢我认为不可能理由如下

首先《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是经录虽有记载实际早已亡佚的典籍现在英国法国分別發现了该经的敦煌残本而上述三个完整本的前部分与残本完全吻合后部分的不少文字可以与其他典籍的引用文字相印证这就完全排除后人偽造经文的可能

其次从北京图书馆藏本的纸张书法等诸种因素分析该卷确属敦煌九十世纪的写本

再次从有关照片可以清楚地判断出北新1569号津艺4510号及三井文库藏本均为同一个人所抄写亦即都是九十世纪时敦煌净土寺僧人灵德所抄

所以上述三卷均为真正的敦煌文献

综上所述现存《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共6号从文字渊源讲可分为三个系统

甲系统有3号其中津艺4510号为白文北新1569号三井文库本为注疏本

乙系统有2号斯2474号伯2052号

丙系统有1号斯ch353号粟特文译本

另外在《昭和法宝总目录》卷一之《敦煌古逸经论章疏并古写经目录所藏者未详敦煌古写经目录》中还著录有「佛为王菩萨说报陀经卷上(五阴山空寺惠辩禅师注一卷)」一号显然是《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的误写从「空寺」这一名称看它属于甲系统但它究竟是上述甲系统诸本之外的另一个本子还是即属北图三井两本之一尚需考证

三 两个问题

经文与注疏的卷数

依照《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等历代经录本经为一卷但现除津艺本为一卷本外其余诸汉文本经名下均有「卷上」字样显示出二卷本甚至三卷本的形态该经到底是几卷呢

由于署有「卷上」字样的诸本均为注疏本且实际上经文本身三分均已具足即所抄的《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实际上已经完整无缺另外目前在其他诸典籍中發现的有关该经的引文均可在现存文本中找到出处所以我认为该经本文已经具足该经之白文本原为一卷本应无可疑

至于诸注疏本首题之所谓「卷上」我认为应是惠辩所加亦即惠辩考虑到注疏后该经篇幅会大量增加因此曾计㓰改勒为上下两卷或上中下三卷但由于该注疏本实际没有完成或者虽然完成但没有传到敦煌流传到敦煌的未完成本首题虽然署为「卷上」实际并没有分卷僧人抄写该未完成的注疏本时考虑到首尾一致便在尾题后也加上「卷上」两字从而形成我们目前所见的形态

也就是说该经的白文本为一卷注疏本计㓰为两卷或三卷但没有完成

经文与注疏的作者

湛然在其所著《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之三中说

「头陀此云抖擞此十二事皆为抖擞十二过故今文即两音俱举放牧声者三里之外使童小牧声不闻住处堪修禅观世有滥用其言者远放木橛不闻堕声得已复放每夜至三是名头陀绝放木声如盐官忍禅师造《头陀经》云『头为烦恼头主陀为陀汰烦恼』此言虽谬犹胜放木如斯等例江表尤多

在其《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四中又说

「次食中三准衣说之头陀中放牧等者三里外者使童竖牧声不闻住处世滥行之一夜三度远放木橛不闻堕处名绝木声如盐官忍禅师释头陀云『头谓头主陀谓汰』谬何可言而在《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中正有「头谓头主陀为汰」的说法

伊吹敦先生引用这些资料主张该「忍禅师」即禅宗五祖弘忍(601~674)他特別提出该经曾为《修心要论》所引而《修心要论》虽然署名为弘忍著实际是在弘忍弟子法如(638~689)系的影响下产生的法如系的《导凡趣圣心决》也引用了《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所以该经很可能是直接接受了弘忍影响的某个法如系弟子所作

我认为从湛然的记述看该忍禅师是盐官人或曾长期在盐官生活应该没有问题盐官今浙江海宁原名「海昌」因汉时在此设置盐官故三国吴时改名为「盐官」晋属杨州吴郡南宋南齐因之南陈兼置盐官郡寻废郡隋属杨州余杭郡唐属江南道杭州《头陀经》所以产生在盐官与湛然批评的「江表」一带学风自由应该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我们知道五祖弘忍是湖北黄梅人年七岁从道信出家先在黄梅双峰山修习后移居黄梅东山至今没有發现他到江浙一带活动的记载因此说「盐官忍禅师」即五祖弘忍似乎比较牵强

中国禅宗在道信之前都崇游方头陀行从道信弘忍时代起禅风發生很大变化开始定住一处农耕自食过集体生活这与《头陀经》所主张的「出家在家四部弟子修行此法十八种物自随己身常行乞食少欲知足正中一食不二时食从头陀时日日十二时移不乐本处远离聚落不近不远空闲静处塚间树下系念思惟」的观点相违甚大因此本经是否弘忍门下所撰似乎可以再作研究

至于注疏作者惠辩僧史无载生平不详首题下他自称居住于「五阴山」「空寺」所谓「五阴山」的意义即注疏中所谓「五阴烦恼是『大林薮』无明厚重不能觉察名之为山也」所谓「空寺」即注疏中反覆阐述的「空性」「空相」「空寂」之理在敦煌文献偽经《大辩邪正经》与《观世音经赞》中也都出现「五阴山」这一名称证明所谓「五阴山」「空寺」云云都是假托的地名惠辩的注疏行文自由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部分僧人的「六经注我」的学风伊吹敦先生指出该注疏与敦煌遗书中金刚藏菩萨注《金刚般若经注》及《观世音经赞》存在亲缘关系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它还受到《维摩诘经》的强烈影响


校注

「头陀」诸本均作「投陀」「头陀」本指佛教主张的一种苦行梵文作「Dhuta」汉文习惯翻作「头陀」关于本经除《曹溪大师別传》引文时称为「投陀经」外《大周刊定众经目录》等经录及其他典籍引文均时一般称为「头陀经」可见正确的名字应该为「头陀经」故依之改正校诸本经文及注疏中原均将「头陀」写作「投陀」今亦均改为「头陀」不一一出注 「经」丙本均作「经卷上」据丁本改 「空」乙本作「室」 「慧」乙本作「惠」此处「惠」「慧」相通故正作「慧」下同 「照明」乙本作「照」戊本承小野玄妙《佛书解说大辞典》上连误读为「有照」并以此进行复原 「中」乙本无 「劝」乙本作「欢」 「劝请如来设教遵」丙本均同但文句不通疑或为「劝请如来设教遵奉」之误因无文本依据不敢擅改仅此提出以供參考 「说」丙本作「设」据甲乙本改 「不」乙本无 「乍去」乙本无 「如」底本无据甲丙本改 「故」乙本无 「称」诸本均无据文意补 「抖擞」乙本作「抖𢯦」丙本作「抖捒」据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曰「头陀此云抖擞此十二事皆为抖擞十二过故」(《大正藏》第46卷第262页下)故知实为古今字形讹变因录为「抖擞」 「永离生死」乙本作「求难死」「永离」与「求难」字形相近又漏「生」字故误 「也」乙本无 「觉也自觉虚凝」乙本作「觉虚凝」 「离」乙本作「难」 「故名为佛也」乙本作「故为佛」 「薮」丙本作「薮山」据甲乙本删 「也」乙本无 「由延」丁本作「由旬」 「八万」乙本作「三毒」 「者」丙本无据乙本补 「身」乙本无 「也」乙本无 「煞害」丁本作「螫害」 「者」乙本无 「数」乙本作「薮」 「名」乙本作「明」 「坏」乙本作「怀」 「煞」乙本作「能」 「复」乙本无 「自」乙本作「身」 「然」乙本作「煞」 「同」丙本作「洞」据甲乙本改 「也」乙本无 「別」乙本无 「知」乙本作「之」 「住」乙本作「信」 「信知示现之相非是实灭」乙本作「信知示现之非佛是实灭」 「守本」乙本作「守春」 「进趣般若」乙本作「进起波若」 「永」乙本作「求」 「也」乙本无 「六」甲本作「六者」 「趣」乙本无 「也」乙本无 「想」底本作「相」据甲丙本改 「诸」乙本无 「也」乙本无 「令」乙本作「今」 「名」甲本作「名识」 「识」乙本作「色」 「也」乙本无 「自恣」乙本作「恣」丙本作「白恣」 「也」乙本无 「身」乙本作「门」 「正觉」乙本作「一心觉」 「合」乙本无 「理」乙本作「裡」 「也」乙本无 「念」乙本作「命」 「也」乙本无 「之」乙本无 「曰」乙本无 「明」乙本无 「法」乙本无 「阴者五阴识是」甲本作「阴识是」乙本作「阴色阴识是」 「六」乙本无 「中间」乙本作「中门」 「是十八界」乙本无 「照」乙本无 「犹」诸本均作「由」此处「由」「犹」相通故正作「犹」下同 「无明地」乙本作「无地」 「无相」乙本作「无常」 「平等」乙本无 「要」乙本作「要要」 「空」乙本作「无」 「也」乙本无 「令」丁本无 「正法」乙本作「一心法」 「也」乙本无 「受」乙本无 「自」乙本作「自在」 「现」乙本无 「也」乙本无 「光」丁本无 「千者」乙本无 「也」乙本无 「体」乙本无 「为」乙本无 「护法善神」甲本作「难法护神善神」 「也」乙本无 「四」乙本无 「舌」乙本作「舌身」 「二相不起」甲本作「不起二相」乙本作「不起相」 「名之曰等」乙本作「故为之等也」 「四」乙本作「死」 「四生」甲本作「死生」乙本作「生死」 「神光照荡空寂无生故云『喜悦』也皆来听法理性虚无湛然不动名为『听法』也」乙本作「理性虚无湛然不名为听皆来听法神光照荡空寂无生故云『喜悦』也 「暂」乙本作「系」 「竟」乙本作「竟意」 「摩诃萨者亦是西国语此云『大道心众生』是」乙本无 「苦」底本无据甲丙本补 「曰」乙本无 「香」乙本无 「宝」乙本无 「曰」乙本作「云」 「万行」乙本作「万行人」 「深」乙本作「染」 「名」乙本无 「明」乙本无 「清」乙本无 「故言『本性清净』也」乙本无甲本无句末之「也」字 「垢」乙本无 「也」乙本无 「生」乙本无 「死」乙本无 「空」丁本无 「就」乙本作「熟」 「杂」乙本作「离」 「也」乙本无 「生死」乙本作「以生死」 「离」底本作「杂」据甲丙本改 「但假名说接引愚夫」乙本作「俱假名说说佞引愚夫」 「令」乙本作「今」 「于空」丙本作「空虚」据甲乙本改 「也」乙本无 「舍于生死贪」乙本无 「闻」甲本无 「行」乙本无 「虚空」乙本作「空虚」 「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甲本作「有慧方便缚慧方便缚」 「也」乙本无 「无」底本作「死」据甲丁本改 「道」乙本无 乙本在「海」下有一字似为「苦」 「八苦」乙本作「苦海」 「病苦」乙本无 「忆」乙本作「亿」 「乱」乙本无 「攀缘」甲本作「举缘」乙本作「举称」 「外」乙本作「放」 「赤」乙本作「二」 「皆叛」乙本作「违背」 「曰」乙本作「言」 「被」乙本作「破」 「苦无」乙本作「无边」 「也」乙本无 「诸」乙本作「诸佛」 「而」乙本作「如」 「无」乙本作「天」以下凡乙本误「无」作「天」者不出校 「性」甲本作「姓」 「曰」乙本无 「相」乙本作「想」 「相」乙本作「想」 「触」乙本作「触触」 「曰」乙本作「为」 「遇」乙本作「愚」 「之」乙本作「诸」 「触」乙本作「触三」 「为」丙本无据甲乙本补 「也」乙本无 「相」丙本作「想」据甲乙本改 「分別」乙本作「分別名曰音声相识不分別」 「也」乙本作「耳」 「也」乙本无 「相」丙本作「想」据甲乙改 「味相」乙本无丙本作「味想」据甲本改 「也」乙本无 「明」丁本无 「也」乙本无 「同」乙本无 「也」乙本无 「相」乙本作「慢相」 「忍也」乙本作「死」 「人」丁本无 「皆」丁本无 「提」乙本作「萨」 「空寂」丙本作「寂空」据甲乙本改 「二」丁本作「亦」 「恶」底本无据甲丙本补 「也」乙本无 「凉」乙本作「净凉」 「象」乙本无丙本作「像」据文意改 「施」乙本无 「诸」乙本作「知」 「烦」丙本作「苦」据甲乙本改 「忆」乙本无 「也」乙本无 「深入」乙本作「入深」 「言」乙本无 「也」乙本无 「以」乙本无 「名为法王子」乙本无丁本无「为」 「定」乙本无 「云」乙本无疑或作「云」 「离」乙本作「理」 「也」乙本无 「也」乙本无 「行」乙本无 「小」丙本作「少」据甲乙本改 「从」乙本作「起」 「学」乙本作「觉道」 「也」乙本无 「自」乙本作「身」 「事」乙本作「尊」 「妄」乙本作「亡」 「合也」乙本无 「故」乙本无 「也」乙本无 「释」乙本作「识」 「耳意等此之五根义同眼释故言『余如上说』也」本为注释「余如上说」句但诸本均置于下句「动静常一」之后今据上下文意移至「余如上说」句之后句末之「也」丙本无据甲乙本补 「不」丁本作「勿」 「也」乙本无 「贼」乙本作「贼者」 「师」乙本作「师者」 「难」丙本作「虽」乙本作「离」据甲本改 「得」甲本作「得名」 「也」乙本无 「欢」乙本无 「识」乙本作「贼」 「诱」乙本无 「为」乙本无 「欢」乙本作「叹」 「生」乙本作「生者」 「然」丙本作「在」据甲乙本改 「五欲」乙本无 「取」乙本作「耳」 「似」丁本作「慈」 「悟」乙本无 「网」丙本作「网令」据甲丁本补 「古」乙本无 「以」诸本作「已」此处「以」「已」相通故正作「以」下同 「笼罩」甲本照片不清《大正藏》录文为「罕」乙本作「早」 「根本」乙本作「本来」 「也」乙本无 「惑」丁本作「或」此处「惑」「或」相通故正作「惑」下同 「无」乙本无 「为」丙本作「不为」据甲乙本改 「无」乙本无 「也」乙本无甲本乙本所抄文字均至此止 「返源」丁本作「反无」 敦煌文献《息诤论》引用本段作「宁作心师不师于心」參见本书第50页 「言不」丙本原作「不言」据文意改 「诸法性体明净故」丁本作「法明净」 「盖」丁本作「无尽」 「海」丁本无 「邪」诸本作「耶」实为「邪」以下凡逢「耶」为「邪」时一律改为「邪」不出校 「有」丁本无 「有」丙本无据丁本补 「智慧」丙本作「慧智」据文意改 「身」丙本无据文意补 「一十」底本作「十一」据丙本改 「境」丙本作「境境」据文意删 「道」丁本作「种」 「阴」丁本作「荫」 「身」丙本作「法身」据丁本删 「入」丙本作「入是」据丁本删 「明」底本作「曰」据丙本改 「照明」丙本作「明照」据文意改 「普」丙本作「吾」据丁本改 「妙」丙本作「要」据丁本改 「日」丁本无 「心是」丙本作「是心」据文意改 「已」丙本作「以」据文意改 「诸」丁本作「众」 「以」丁本作「故」 「法如」丙本作「如法」据丁本改 「返」诸本作「反」据文意改 「源」丁本作「无」 「大」底本作「天」据丙本改 「理理」疑或作「理」 「者」丁本无 「善知识」丙本作「识」据丁本补 「是」丁本无 「合掌」底本作「掌」据丙本改 「至」丙本作「往」据丁本改 「涅槃性」丙本作「是涅槃」据丁本改 「还」丙本作「还还烦」据丁本改 戊本自此起 「名」丙本作「名为」据丁戊本删 「动」丙本无据文意补 「名」丙本作「名之」据丁本改 「一根是心心缘六根眼中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耳根中亦有眼耳识鼻识舌识意识鼻识中亦有眼识等身识中亦有眼识等舌识中亦有眼识等意识中亦有眼识等」六十七字行文疑有误似应为如下「一根是心心缘六识眼根中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耳根中亦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鼻根中亦有眼识等身根中亦有眼识等舌根中亦有眼识等意根中亦有眼识等」则文义与正文之「一根中具六」相符较为通顺 「波若洲」丙本作「般若洲」丁本作「波若州」此据上述三本及下文注疏改敦煌文献北新1254号《达摩禅师论》引用此段文略有异「《头陀经》云『五阴以为车无相以为牛调御以为心运载诸群生趣向般若洲』」參见本书第43页 「钻」丙本作「攒」据丁本改 「钻」丙本作「攒」据丁本改 「钻插」丙本作「攒摇」据丁本改 「定」丙本作「空」据文意改 「钻插」丙本作「攒摇」据经文正文改 「芽」丁本作「牙」据文意改下同 「以」丁本无 「人」丙本作「者人」据文意删 「荡」丁本作「洗」 「名」丙本作「名生」据丁戊本删 「如」丁本无 「前佛后佛皆同此悟故云『众圣之源』也」丙本均在「得斯要法法度众生」句之后据文意移至此处 「要」丁本作「妙」 「烦恼是众生清净是法故言『法度众生』也」丙本均在「众生无尽佛身无尽众生无边佛身无边众生之性即虚空性虚空之性即众生性」后据文意移至此处 「亦」丁本作「则」 「言」丁本无 「入」丁本作「今」 「土」丙本作「云」据文意改 「辨」丙本作「辩」据文意改 「相」丙本作「想」据丁本改 「嫉妒」丙本作「是垢」据文意改 「痴」丙本作「疽」据文意改 「五」丙本无据文意补 「诸法」丙本作「诸」据丁戊本补 「诸」底本作「说」据丙戊本改 「空虚」丙本作「虚空」据丁本改 「光」丙本作「名光」据丁戊本删 「照阴入界」丙本作「入照阴界」丁本作「照入阴界」据文意及戊本改 「心」丙本无据文意补 「香味」丙本无据文意补 「非」丙本作「是」据文意改 「非」丙本作「是」据文意改 「寞」丁本作「漠」 「座」丙本作「坐」据文意改 「今」丙本作「当」据丁本改 「目」丙本作「日」 「微」疑或为「彻」之误 「戒」丁本无 「戒」丁本作「界」 「觉观心动即犯内戒破内头陀觉有身相即犯外戒破外头陀若犯内戒毁灭法身若犯外戒伤害色身犯内外戒非我弟子」句敦煌文献伯3664号《导凡趣圣心决》中有引用文略有异具录如下「《头陀经》云『觉观心动是犯内戒觉有身相是外戒若犯内戒是坏法身若犯外戒是犯色身若内外俱犯非我弟子我非本师』」其中「非我弟子我非其师」亦出本经參见本书第306页 「名」底本无据丙丁本补 「名」底本无据文意补 「观」丁本作「就」 「真」丁本作「直」 「离」丙本作「难」据丁戊本改 「成」丁本作「时」 「大重」底本作「重大」据丙丁本改 「际」丙本作「除」据丁戊本改 「际」丙本作「除」据经文正文改 「波」丙本作「般」据丁本改 「种」丙本作「种子」据丁本删 「言」底本作「言言」据丙本删 「直语真」丙本作「真语如」据丁本改 「『直』者定也『语』犹慧也故言『直语』」丙本作「『真』者定也『语』犹『慧』也故言『真语』」与下文对「真语」的疏释重复据经文正文拟改原文献正文或如丁本为「直语真语」注疏亦为分別疏释「直语」与「真语」但底丙本将正文误作「真语如语」由此注疏对「直语」的疏释文字落空便将「直」改为「真」形成注疏中对「真语」重复疏释的情况 「诸」丙本作「者」据丁本改 「慧」丙本作「智」据文意改 「解」丙本作「解藏」据丁本删 「定藏慧藏」丙本作「慧藏定藏」据丁戊本改 「波」丙本作「般」据丁本改 宗密《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第一谓「《心王经》说三藏云『贪相不生是为戒藏嗔相不生是为定藏痴相不生是为慧藏』」(《续藏经》一七五第409页D)显系引用本段 「三」丁本无 「为」丁本无 「能破三毒入一相门名师子吼贪嗔痴无名大法师」丁本作「吼会嗔师名大法师」 「实相法」丙本作「法实相」据丁本改 「时」丁本无 「时者」丙本无据文意补 「远」丙本作「远离」据文意删 「系」丁本作「计」 「树下」丙本作「塚间」据文意改 「象」丙本作「像」据文意改 「令身调善震大法鼓摧伏异学外道邪师入佛性海烦恼风息波浪不生」《文选》卷五十九《头陀寺碑文》中「川静澄波龙翔云起」句下李善注引文字全同 「知」丙本作「智」据丁本改 「汝」丁本无 「听」丁本作「谛」 「正法」丁本无 「直」底本作「真」据丙丁本改 「十五日」丁本无 「十五日」丁本无 「诸法」丙本作「诸法法」丁本作「法法」据文意改 「故」丙本作「故云」据文意删 「十五日」丁本无 「解脱」丁本作「解」 「十五日」丁本无 「十五日」丁本无 「圣」底本作「圣圣」据丙本删 「十五日」丁本无 「主」丁本作「王」 「得」丙本作「念」据丁本改 「陀」丁本作「地」 关于《心王经》对「头陀」的解释湛然曾有引用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三称「盐官忍禅师造《头陀经》云『头谓烦恼头主陀谓陀汰烦恼』」(《大正藏》第46卷第262页下)其《止观辅行搜要记》卷四中称「盐官忍师释『头陀』云头谓头主陀谓汰」(《续藏经》2-4-2) 「结烦恼」丁本作「烦恼结」 「踴」丙本作「勇」据丁本改 「不」丁本作「未」 戊本至此止 「时」丁本无 「功」丁本作「工」 「籍」丙本作「寂」据丁本改 「捉」丙本作「投」据丁本改 「佛」丙本作「佛悟」据文意删 「直」丙本作「真」据丁本改 「言」丁本无 「妄」丁本作「忘」 「以」丁本作「已」下同 「犹」丙本作「犹者」据文意删 「更」丁本无 「策」丁本作「察」 「心」丙本作「重心」据丁本删 「裂」丁本作「烈」据文意改下同 「者」丁本无 「真金」丁本无 「观」丙本无据丁本补 「病」丁本无 「法」丁本无 「法」丁本作「心」 「超」丙本作「起」据丁本改 「解」丁本作「独」 「即」丁本无 「容」丁本作「客」 「刀」丙本作「力」据丁本改 「一」丁本无 「二」丁本无 「导」丁本作「道」 「解」丁本作「懈」 「人」丙本作「仁」据丁本改 「爱结」丙本无据丁本补 「深心」丁本无 「痴」丁本无 「贪嗔痴名三空山」七字在底本及丙本中原在经文正文「出贪嗔痴」之「出」字下且为大字正文但行文不通且丁本中无此七字故疑该七字或为后人对「贪嗔痴」的疏释后错乱现试将该七字移至「出贪嗔痴」之下并改为小字 「痴」丁本无据文意补 「相」丙本作「众相」据丁本删 「偽」丁本作「为」据文意改 「道」丁本作「城」 「超」底本作「起」据丙丁本改 「坐」丙本作「座」据丁本改 「演说」丁本作「说演」 「游」丁本作「由」 「除」丙本作「际」据丁本改 「声」丁本作「念」 「诸嗔恚」丁本作「嗔」 「令」丁本无 「令」丁本无 「令」丁本无 「愚」底本作「遇」据丙丁本改 「世」丙本作「其世」据丁本删 「于水不著」丁本无 「相」丙本作「明」据丁本改 「导」丙本作「道」据丁本改 「闲」丙本作「闭」据丁本改 「无相」丁本无 「心静静故不乱」丙本作「净心净故不乱」据丁本改 「清净清净」丁本作「净净」 「见」丁本作「身」 「杂」丙本作「离」据丁本及《文选》卷五十九之《头陀寺碑文》李善注文改 「得」丙本无据丁本及《文选》卷五十九之《头陀寺碑文》李善注文补 「御」丁本作「语」 「我今」丁本作「今我」 「心示」丙本作「悲告」据丁本及《文选》卷五十九之《头陀寺碑文》李善注文改 「凡夫不觉我见覆蔽饮离毒酒重昏长寝云何得悟六识罗网知见猎师是非贪狗念念狂逸难可制御我今得道明见斯事慈心示语使得开解」《文选》卷五十九之《头陀寺碑文》李善注文曾引用作「《头陀经》心王菩萨曰『我见覆蔽饮杂毒酒重昏长寝云何得悟慈心示语使得开解』」 「今」丙本作「今于」字据丁本删 「诤斗」丙本作「声闻」据丁本改 「求」丁本作「布」 「内」丁本作「肉」 「道」丙本作「行」据丁本改 「妒」丙本作「妒病」据丁本删 「之」丁本作「人」 「读若诵称赞」丙本作「诵称」据丁本补 「适」丙本作「适无量薰练身心五藏调适」据丁本删 「灾害」丙本作「火害不成」据丁本改 「故」丙本无据丁本补 「若」丙本无据丁本补 「邪见外」丁本作「牙」 「间」丙本作「阙」据丁本改 「内」丁本作「中」 「智」丙本作「知」据丁本改 「无」丙本作「源」据丁本改 「习」丁本作「集」 「取」丁本作「趣」 「到」丙本作「列」据丁本改 敦煌文献《禅策问答》引用此段文有异參见本书第51页 「萨」丙本作「提」据丁本改 「想」丙本作「相」据丁本改 「相」丁本作「想」 「要」丁本无 「尚」丙本作「上」据丁本改 「者」丙本无据丁本补 「于」丁本作「共」 「在」丙本作「在于」据丁本删 敦煌文献《修心要论》中引用本段文略有异「《心王经》云『真如佛性没在知见六识海中沉轮(沦)生死不能解脱』」见北宇4号等 「真」丁本作「直」 「故言喜也」丁本无 「妙音声佛从耳根三昧安详而出香积如来从鼻根三昧安详而出」丙本无据丁本补 「妙色身佛从眼根三昧安详而出妙音声佛从耳根三昧安详而出香积如来从鼻根三昧安详而出智明如来从身根三昧安详而出法喜如来从舌根三昧安详而出法明如来从心根三昧安详而出」一段六根之次序有误「法喜如来从舌根三昧安详而出」句应在「智明如来从身根三昧安详而出」句前 「尘」丙本作「妙尘」据丁本删 「得」丁本作「便」 「得」丁本无 「复」丁本无 「经」丁本作「法」 「于」丁本无 「喜乐」丁本作「欢喜」 「佛日重兴贤圣出世尔时众中无量众生」丁本无 「言」丁本作「愿」 「增」丁本作「憎」 「经」丙本作「经卷上」据丁本删丙本卷末有题记作「灵德」 《大正藏》第55卷第473页下 《大正藏》第55卷第474页下 《大正藏》第55卷第37页下 《大正藏》第46卷第262页下 《续藏经》2-4-2 參见伊吹敦《关于心王经——被译为粟特语的禅宗系偽经》
[A1] 掉【CB】悼【藏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关闭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关闭
佛为心王菩萨说头陀经(附注疏)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