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祖法宝记下卷

〔题解〕

《七祖法宝记》禅宗文献系中国禅宗僧人所编纂之佛教典籍编纂者不详本文献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著录亦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现于敦煌遗书中發现为中国北京图书馆收藏共两号一号为北殷38号首尾均残另一号为北新1272号首残尾存有尾题「七祖法宝记下卷」从纸质字体内容体例诸方面均可判断此两号本为同卷但这两号不能直接缀接中间尚有残缺现存文献之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摘录《佛藏经》《念诵经护法普通诸部》《心经》《大般若经》《金刚经》《金刚三昧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佛说决定毗尼经》《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法华经》《维摩经》《思益经》等经典而成份量较大约占所剩全文的五分之四第二部分是《诸经大乘要抄》节录了十几部大乘经典的重要内容包括《楞伽经》《思益经》《佛顶经》《维摩经》《金刚三昧经》《法句经》《佛藏经》《药师经》《决定毗尼经》《金刚经》《转女身经》《大佛顶经》等其中以《楞伽经》份量最大

本文献尾题记曰「七祖法宝记下卷」此「七祖」是谁无法确考但根据文献中所编纂之经典的思想特点可初步推断此「七祖」或为北宗神秀的弟子如普寂义福等

整理本据北殷38号及北新1272号录文无校本因原文残缺较多故文献中之经文正文均參校《大正藏》本将残缺经文写入校记为文从理顺个別文字据《大正藏》本补入正文出校记说明

〔录文〕

(首残)

《佛藏经诸法实相品第一》亦名《选诸法卷第□》

尔时舍利弗从三昧起行诣佛所偏袒右肩头面作礼「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

「舍利弗譬如巧画师画□师者为希有不

「希有世尊

「舍利弗如来所得阿耨多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舍利弗譬如藕丝悬须弥□舍利弗如来所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无所有一切世间所难信解何以故是法无想离诸想无念□量所能得知无行无相无有热恼无念过诸念无心过诸心无向无背无说无不说舍利弗我此圣法皆能降伏一切贪著者说有者说□皆违逆佛与佛共诤舍利弗乃至于法少许得者皆与佛诤与佛□若非我弟子即与涅槃共诤与佛共诤与法共诤与僧共诤舍利弗如是见人利弗如是见人我则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但勤修习无相三昧于无相三昧亦不取相□□□达一切诸法相皆是一相所谓无相

《佛藏经念佛品》云「恶知识」

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汝当念佛念法念戒念僧念施念天唯爱涅槃毕竟清净如是教者名为邪谓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名为恶知识是人名为诽谤于我助于外道亦为他人说邪道法舍利弗如是恶人我乃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

「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即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行无色无缘无性是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別无取无舍是真念佛

《佛藏经念法品》云「善知识」

「舍利弗是人尔时都无所有寂灭无性不集诸想灭一切法是则名为修习念佛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何以故不□无观名为清净念佛

「舍利弗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舍利□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如是念中无贪无著无逆无顺无名□中乃无微细小念何况粗身意业处无念无分別空寂无相性念佛时莫取小相莫生戏论莫有分別何以故是法皆空实念佛何以故如来不名为色不名为相不名为念不□是人于佛犹尚不得何况于念舍利弗如是教者名□世间希得不颠倒真实见故为正见复次舍利弗正见□颠倒如实而见是故如来说名正见若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当□

《佛藏经》云「恶知识」

「舍利弗人以清净信等诸根出家学道轻躁无羞言语散乱不摄诸根心不专一痴如白羊亲近如是恶□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乃至失于生天之乐况涅槃道

「舍利弗母生离死亡丧失亲里衰恼国土破坏生八难中舍于乐处恶知识□不喜见不喜闻法不与佛众而共和合

《念诵经护法普通诸部》

三藏金刚□

念诵先须护身结界澄想观察本尊圣者起慈悲心愍念有情發大誓愿回向菩提方可念诵

持四种念珠四种念诵一者音声念诵二者金刚念诵合口动舌默然诵是三者是三摩地念诵心念诵是也四者真实念诵如字义修行是也能令行者速证无上菩提具一切智此心真言是一切诸佛第一义智中流出非是作法显现如巧色摩尼能满诸愿一切诸佛同声共说思惟之时唯是明朗不见身之与心况无一物法非空故若久能当自证智作是观时诵密言曰念此明者即能证入一切灌顶曼荼罗位于诸菩萨秘密法门随意无碍作是观时不复延促务在证入若能一一与心相应方大成就一切时处作意任运相应无所罣碍一切妄想贪嗔痴等□□□自然不起性常清净此真实法门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为大圆镜智上从诸佛□□□□悉皆同等无有增减但为无明妄想所覆令其法体不得显现作是观者便证解脱□□□□名为地前三贤位所有动作任运相应自然进入初地生大欢喜所以然者以观月为方便具有三义清净义离贪欲垢故清净源离贪嗔热恼故三者光明义离愚痴所以取月为喻亦莫作月解世间月者四大所成毕竟破坏众生自性清净心无生灭故此是佛菩萨内证非二乘声闻外道所知境界作此观者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此一法摄无量刹那悟入诸法中自作无碍从地至地渐渐升进此观者不得专守无念以为究竟当须正念进修方便然后证入清净究竟法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金刚三昧经真性空品第六》

舍利弗言「如尊所说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灭寂灭是如总持诸德该罗万法圆融不二不可思议当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烧灭诸结平等平等等觉三地妙觉三身于九识中皎然明净无有诸影

「若有众生无余杂念尔时菩萨常作化身拥护是人不离左右

《大般若经愁品》

若有众生修行般若波罗蜜者与不忆不念相应一切魔家眷属悉皆忧愁不乐

《佛藏经》云「舍利弗我法无诸难事不乏饮食卧具医药汝等但当勤行佛道莫贵世间财利供养舍利弗汝今善听我当语汝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亿天神皆共同心以诸乐具欲共供养舍利弗诸人供养坐禅比丘不及天神」假佛一切形像是

《金刚经》云「凡是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藏经》云「舍利弗我余经说若人见法是为见我如来非法亦非非法不顺有相不依无相即是见法见法者见本性何以故调达愚人及诸外道皆以色身见佛舍利弗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亦复不应以音声见舍利弗若人以色身见佛是去佛所以者何佛不名见名为见佛不依有见不依无见即是正见

《维摩经》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即染著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舍利弗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舍利弗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法华经》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若人不求种种世法亦不求佛法即是真求法人「真佛者」识心见性悟理之人即是真佛

《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名诸佛离有离无故不垢不净故无生无体故

法身礼

《入佛境界经》云「佛常在世间而不染世法不分別世间故敬礼无所观虚空无中边诸佛体亦然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一切平等礼无礼无不礼一礼遍含识同归实相体」实相者不相有相不依无相是

《楞伽经》云「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愿为我说诸佛体性』佛言『大慧觉二无我除二种障离二种死断二种烦恼是佛体性大慧声闻缘觉得此法已亦名为佛我以□善知二无我除二障二恼及不思议死是故名如来』」

假三宝□剃发披袈裟受二百五十戒是僧宝若不识心不见性总无宝真□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则是法法则是众是三宝□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不随有行不依无行即是随法之人

《思益经》云「□□离法见身是观中不见二相不见不二相如是现前知

(尾残)

(首残)

不生无生可□无止亦不住于无止亦不住于无住云何是生菩萨白佛言「无生之心有何取舍住何法相

佛言「无生之心不取不舍住于不心住于不法不住诸行心常空寂无有异相譬如虚空无有动住无起无作无彼无此得空心眼得法身空五阴六入悉皆空寂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净无念无摄无放性等金刚不坏三宝空心不动具六波罗蜜

解脱菩萨白佛言「尊者六波罗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也

佛言「善男子我所说六波罗蜜者无相无为何以故若人离欲心常清净实语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罗蜜至念坚固心常无住清净不不著三界是尸波罗蜜修空断结不依诸有寂净三业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罗蜜远离名数断空有见深入阴空是毗梨耶波罗蜜离空寂不住于心处无住不住大空是禅波罗蜜心无心相不取虚空诸行不生不证寂灭心无出入性常平等诸法实际皆决定性不依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

「善男子是六波罗蜜者皆获本利入决定性超然出世无碍解脱

解脱菩萨而说偈言

「大觉满足尊
入于决定处
无相无有行
空心寂灭地
寂灭心无生
不坏于三宝
具六波罗蜜

佛言「无忍不生心者心无形段犹如火性虽在木中其在无所决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诠其理假说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尔

「是决定性亦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灭离诸四谤言语道断无生无心亦复如是

心王菩萨言「如无生行性相空寂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言无说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云何取证若取证者即为诤论无诤无论乃无生行

佛言「总持无相则无三受等三悉皆寂灭清净无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禅无生无行

心王菩萨言「禅能摄动定诸幻乱云何不禅

佛言「菩萨禅即是动不动不禅是无生禅禅性无生离生禅相禅性无住离住禅动知禅性无有动静即得无生无生般若

无住菩萨言「一切境空如何有

佛言「见即为妄何以故一切万有无生无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身亦复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

「善男子觉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觉本无生离众生垢觉本无寂离涅槃动住如是地心无所住无有出入

佛言「一念心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六十恶

无住菩萨言「十方遍计皆由一念心生

尊者大觉尊说生无念法
无念无生心心常生不灭

《入实际品》

大力菩萨白佛言「尊者如如所说五空出入无有取舍云何五空而不取舍

佛言「菩萨五空者三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识义是空菩萨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无空相无相之法有何取舍入无取地则入三空

大力菩萨言「云何三空

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无真实文言道断不可思议」「菩萨无名义相不可思议何以故无名之名不在于名无义之义不无于义

佛言「如是众生之心实无別境何以故心本净故理无秽故以染尘故名为三界三界之心名为別境是境虚空从心化生若心无妄即无別境

佛言「菩萨彼心喘者以内外使随使流注沥滴成海

大力菩萨言「云何存用云何观之

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内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无得失一不一地净心流入是名观之」「菩萨如是之人不在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故虽无法服具持波罗提叉不入布萨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圣果

大力菩萨言「如是之人应不持戒于彼沙门应不敬仰

佛言「为说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

《金刚三昧经真性空品》下卷

「善男子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处众缘断灭何以故一本不起三用无施

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无功用是法真空常乐我净超于二我大般涅槃其心不系是大力观一切万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为义如实之义不可言说今者如来云何说法

佛言「我说法者以汝众生在生说故说不可说是故说之我所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不言义者皆是妄语

「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缘自用故非动非静用性空故义非有无空相空故

「善男子若化众生令彼众生观入是义入是义者是见如来

舍利弗言「如来义观不住诸流应离四禅而超有顶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数四禅亦如是若见如来者如来心自在常在寂灭不出亦不入内外平等故

「善男子如彼诸禅观皆为想空是如非复彼何以故如观如实不见观如相诸相已寂灭寂灭即如义如彼想禅定是动非是禅何以故禅性离诸动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离诸分別本义义故善男子如是观定乃名为禅

舍利弗言「不可思议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如是实义多文广义利根众生乃可修之钝根众生难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钝根得入是谛

佛言「令彼钝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实谛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偈

舍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愿为说之」于是尊者而说偈言

「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
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
「法从分別生还从分別灭
灭诸分別法是法非生灭
「离识法即空故从空处说
灭诸生灭法而住于涅槃
「一切空寂法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时是得心不有
「法本无有无自他亦复尔
不始亦不终成败则不住

地藏菩萨言「不可思议不思议聚七五不生八六寂灭相空无有空无有无空无有如尊所说法义皆空知有非实如阳炎水知实非无如火性生如是观者是人智也

佛言「以净心见佛以见佛故当生净土

「性空寂灭时是法是时现

佛言「犹如暗室若遇明灯暗即灭矣一入观时诸罪悉灭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诸佛世界放无量光明说无尽妙法教诸菩萨入一相门得无所畏善降众魔教化度脱外道邪见若有众生乐声闻者说声闻乘乐缘觉乘说缘觉乘乐世间者说世间乘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摄诸众生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安者安未泥洹者令得泥洹究竟菩萨所行善入诸佛法藏如是种种功德皆悉具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闻此般若波罗蜜不惊怖畏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善女人当为大施主第一施主胜施主无第一施者当具足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当具诸功德成就相好自不怖畏令人不怖畏究竟般若波罗蜜以不可得无相无为第一真实不可思议法故

「迦叶譬如三十三天人见波利质多罗树初生疱时作如是念此疱不久必当开敷如是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说此深般若波罗蜜经生欢喜亦复如是

「迦叶如摩尼珠师见摩尼宝心生欢喜不假思量即知真偽何以故以惯见故

「譬如学射久就即后虽无心箭發皆中修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譬如有人从远方来后有人从彼方来说『彼方流泉浴池花果茂盛』劝彼人令交更说若人闻般若波罗蜜欢喜信乐不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无量千万佛所种众善根得闻般若波罗蜜信乐受持

「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深般若波罗蜜不生怖畏当知是受佛法印此法印者是佛所造是佛所贵何以故此法印印无著法故

《佛说决定毗尼经》亦名《破坏一切心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中给孤独园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十万人尔时世尊如龙王视观察大众已告诸菩「仁者谁能于后世堪忍护持正法以诸方便成就众生

「又舍利弗师子兽王大吼之时其余小虫能忍

「不也世尊

「又如香象其所负重诸驴骡等堪忍不

「不也世尊

「又如释梵所有威德光明色像贫穷之人能堪忍不

「不也世尊

「又舍利弗于意云何翅鸟王所有势力鹆鸽等鸟能堪忍不

「不也世尊

「如是舍利弗菩萨所有其心勇健善根势力所有之罪依出离智得见诸佛

「又优波离菩萨乘人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菩萨乘人持开通戒声闻乘人持不开通戒

「优波离菩萨乘人以日初分有所犯戒日中分思惟当得一切种智菩萨尔时不破戒身

「优波离如来观察筹量为大乘人不应一向说厌离法不应一向说离欲法不应一向说速疾法常当为说發欢喜心相应说常应向说甚深无杂无悔缠法常应为说无取无碍空无之法

「优波离如来先说欲难舍离为小犯嗔易得离名为大犯

尔时文殊师利语优波离言「一切诸法究竟无垢能自调心乃能得见究竟毗一切诸法无有染污我不可得乃能得见无悔毗尼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欲断贪欲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见诸法空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见于无相名增上慢是名声闻住增上慢云何名为菩萨增上慢佛乘最胜作是思惟我当于中發菩提心名增上慢行六波罗蜜当得作佛作是思惟名增上慢般若波罗蜜能得出离更无余法而得出离作是思惟名增上慢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思惟诸心时不著思惟是名最胜离增上慢

「心心所思名为思若有所思名有缚
若有思惟诸法空是名著相凡夫人
若有比丘常念佛即是非真非正念
知佛从分別起实不可取亦不生
是故无思能解脱

须菩提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应得云何应住云何修行云何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诸法自相空即是三菩提

「平等一相无自无他不缘境界决观心息自然悟无有分別是非处所是人不久成佛行我行处到我到处见我见处住我住处得我得处坐我坐处无有烦恼若境若智本来不生本来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因不果非惟无有亦复无无不静不乱不散不去诸法无是有修多罗般若波罗蜜如是有如是發心上求作佛所以无求为求下度众生所以无度为度發菩萨心有所得者即是邪见邪见之人永不见佛断一切智名为佛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说『修多罗般若波罗蜜甚深』何者是

佛言「空相是无相是无造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所有无依止无住处如虚空是修多罗般若波罗蜜甚深不可思议不生不灭相不垢不净相不散不乱相不说不听相不言不义相不得不失相何以故修多罗般若波罗蜜法中无是诸法相一切诸法因缘和合有皆悉毕竟空求无处所觅不可得应如是解识亦复如是

《诸经大乘要抄》

《楞伽经》云「乃至有所立一切皆错乱若见于自心是则无为

又云「若依止少法而有少法起若依止于事此法即便坏

又云「随言而取义建立于诸法以彼建立故死堕地狱中

又云「理教中求我是妄垢恶见离圣教正理欲灭或反增是外道狂言智者不应说

《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名诸佛

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思益经》云「比丘云何随佛教云何随佛语称赞毁辱其心不动是名随佛教」又云「若不依文字语言是名随佛语

「比丘云何应受供养答言于法无所取者云何消供养不为世法之所牵者「谁人报佛恩依法修行

《楞伽经》云「如是种种相堕于外道见

《法句经》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坐禅心随境界流云何名为定

《金刚三昧经》云「我不入三昧不住坐禅无生无行不动不禅是无生禅

《思益经》云「不依止欲界不住色无界行如是禅定是菩萨遍行

《维摩经》云维摩诘诃舍利弗林间宴作诃须菩提大迦叶不平等

《转女身经》云无垢光女诃天帝释汝声闻乘人畏生死乐涅槃

《决定毗尼经》云「菩萨乘人持开通戒声闻乘人持尽遮戒尽护戒

《药师经》云「佛诃阿难『汝声闻人如盲如聋不识无上空义』」

《佛顶经》云「诃声闻人得少为足

《佛藏经》云「舍利弗如来在世三宝一味我灭度后分为五部舍利弗恶魔于今犹尚隐身佐助调达破坏我法僧如来大智见在弊恶魔众能成其大恶当来之世恶魔变身作沙门形入于僧中种种邪说令多众生入于邪见为说邪法尔时恶人为魔所迷各执所见我是彼非舍利弗如来预见未来世中破法事故说是深经悉断恶魔诸所执著阿难譬如恶贼于王大臣不敢自见盗他物者不自言贼如是阿难破戒比丘成就非沙门法尚不自言我是恶人况能向余人说自言罪人阿难如是经者破戒比丘随得闻时能自降伏则有惭愧持戒比丘得大增长

《大佛顶》云「即时如来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见在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所以释迦如来传金襕袈裟令摩诃迦叶有鸡足山待弥勒世尊下生分付今恶世时学禅者众我令达摩祖师遂传袈裟表其法正令后学者有其禀承也

《法句经》云「说诸精进法增上慢说若无增上慢无善无精进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金刚三昧经》云「尊者大觉尊说生无念法无念无生心心常生不灭

《维摩经》云「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常求无念实相智慧

《楞伽经》云「圣者内所证常住于无念

《佛顶经》云「阿难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云「见由难见见不能及

《思益经》云「云何一切法正云何一切法邪若以心分別一切法邪若不以心分別一切法正无心法中起心分別并皆是邪

《楞伽经》云「见佛闻法皆是自心分別不起见者是名见佛」又云「随言而取义建立于诸法己彼建立故死堕地狱中」又云「八九种识如海众波浪习气常增上盘根坚固依心随境界流如铁于磁石」「如水瀑流尽波浪即不起如是种种灭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弟子非声闻

《七祖法宝记》下卷

〔录文完〕


校注

「袒」底本作「但」据《大正藏》本《佛藏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2页下以下校记中所据各种经典皆用《大正藏》本不一一说明 「礼」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佛藏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2页下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所说一切诸法」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2页下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于虚空现种种色相于意云何是画」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上 「多」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佛藏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上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罗三藐三菩提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上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山在于虚空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希有世」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上~中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解倍为希有舍利弗如来所说诸法无性空」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中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离诸念无取无舍无戏论无恼热非此岸非彼岸非陆地非痴非明以无量智乃可得解非以思」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中 「相」底本作「想」据《佛藏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中 「热恼」《佛藏经》作「恼热」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中 「背」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佛藏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中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无缚无解脱无妄无妄法无痴无痴法无有痴网无名无言」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中~下 「皆能降伏一切贪著者」《佛藏经》作「皆能降伏一切贪著乃至说有法者不信乐诸法如实相者逆佛法者」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下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无者说诸法者说假名者说边」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下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诤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下 「非」底本无据《佛藏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下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我则不听出家受戒舍」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下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是人通」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3页下 「念戒念僧」《佛藏经》作「念僧念戒」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4页中 「邪」底本作「耶」据《佛藏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4页中以下凡「邪」作「耶」处均改为「邪」不出注 「为」《佛藏经》无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4页中 「即」《佛藏经》作「则」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中 「为修习念佛」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佛藏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中 「佛名为」底本残据《佛藏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中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中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弗随无所有无觉无观」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中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无想舍利弗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中 「相性」《佛藏经》作「性」「性」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佛藏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下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灭诸觉观是名念佛」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下 「相」《佛藏经》作「想」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下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下 「相」《佛藏经》作「想」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下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名分別不逆不顺不取不舍非定非慧非明非无明如来不可说不可思议无相汝今莫乐取相莫乐戏论佛于诸法无执无量不见有法可执可量」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下 「犹」底本作「由」据《佛藏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下以下凡「犹」作「由」处均改为「犹」不出注 「是」《佛藏经》无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下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善知识若人成就如是相」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5页下~786页上 「者世间希」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佛藏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6页上 「名」《佛藏经》作「是」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6页上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者名为正作正行正道正解无有」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6页上 「我相人相众生相」《佛藏经》作「我想人想众生想」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6页上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知是人皆行邪道」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6页上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遇恶知识而随其教舍利弗何等为恶知识恶知识者常好调」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9页上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知识者失须陀洹果斯陀」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9页上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是人随恶知识若生人中父」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9页上 「于」《佛藏经》作「八」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9页上 「遇」《佛藏经》作「共」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9页上 此处底本残《佛藏经》作「生无佛处若值佛世目」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9页上 「经」《大正藏》本作「结」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0页上 此处底本残《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智授与灌顶弟子」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0页上 「凡」《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凡欲」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0页上 「澄想」底本作「证相」据《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改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0页上 「念」《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作」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2页上 「然诵是」《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诵是也」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2页中 「智此心真言是一切诸佛第一义如」《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诸佛第一义真如」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上 「非是」底本作「是非」据《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改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上 「亦」《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无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能」《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纯」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智」《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知」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此处《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有十几字真言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荼」《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多」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复」《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须」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此处底本残《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不假断」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名」《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若」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此处底本残《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下至众生」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有」《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无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此处底本残《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一切智三」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月」《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者自性」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清净源」《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者清凉」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贪」《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无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痴」《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痴暗」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佛」《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诸佛」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乘」底本无据《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补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量」《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量法刹那」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作」《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在」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渐」《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次」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觉」《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学」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无」底本无据《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补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修」《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趣」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清净究竟」《念诵结护法普通诸部》作「究竟清净」參见《大正藏》第18卷第908页中 此段经文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848页下 「多」《金刚三昧经》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中 此段经文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中 「念」《金刚三昧经》作「念专念是经如法修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4页上 「身」《金刚三昧经》作「身而为说法」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4页上 「不离左右」《金刚三昧经》作「终不暂舍」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4页上 「魔」底本作「摩」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改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355页 「魔」底本作「摩」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改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355页 「乏」《佛藏经》作「念」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801页下 「是」《金刚经》作「所」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52页上 「不顺有相不依无相即是见法见法者见本性」底本为小字割注 「去佛」底本作「法去」据《佛藏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6页下 「见」《佛藏经》作「见色」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86页下 「不依有见不依无见即是正见」底本为小字割注 「即」《维摩经》作「则」參见《大正藏》第14卷第546页上 「离」《维摩经》作「不可」參见《大正藏》第14卷第546页上 「夫」《维摩经》作「若」參见《大正藏》第14卷第546页上 此段经文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17页下 「若人不求种种世法亦不求佛法即是真求法人」底本为小字割注 「识心见性悟理之人即是真佛」底本为小字割注 「即」《金刚经》作「则」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50页中 「离有离无故不垢不净故无生无体故」底本为小字割注 「以」《入佛境界经》无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248页上 「故」《入佛境界经》无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248页上 「体」《入佛境界经》作「身」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248页上 「实相者不相有相不依无相是」底本为小字割注 「慧」《大乘入楞伽经》作「慧菩萨摩诃萨复」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08页上「慧」底本作「惠」据《大乘入楞伽经》改以下凡「慧」作「惠」处均改为「慧」不出注 「种」《大乘入楞伽经》无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08页上 此处底本残《大乘入楞伽经》作「是义但说一乘尔时世尊重说颂言」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08页上 「宝」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文意补 「若不识心不见性总无宝」底本为小字割注 「则」《维摩经》作「即」參见《大正藏》第14卷第551页中 「则」《维摩经》作「即」參见《大正藏》第14卷第551页中 此处底本残《维摩经》作「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參见《大正藏》第14卷第551页中 「不随有行不依无行即是随法之人」底本为小字割注 「离法」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思益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50页中 「于」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思益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50页中 「相」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思益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50页中 「如是现前知」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思益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50页中北殷38号至此止 北新1272号自此始 「识不生无生可」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金刚三昧经》补此段经文《大正藏》本作「现识不生无生可止」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6页下 上接「无生可止」至「无止」一段《金刚三昧经》作「是则无止亦非无止何以故止无止故解脱菩萨而白佛言尊者若止无止止即是生何谓无生佛言菩萨当止是生止已无止」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6页下~367页上 「何法相」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上 「如」《金刚三昧经》作「彼」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上 「身空」《金刚三昧经》作「空身」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上 「阴」底本作「荫」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上以下凡「阴」作「荫」处均改为「阴」不出注 「解脱菩萨」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上 「檀」底本作「坛」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上 「不」《金刚三昧经》作「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上 「心」底本残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上 「修空波罗蜜」二十二字底本补于行间 「俱」底本作「具」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上 「于」《金刚三昧经》作「诸」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上 「住不住」底本作「在」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上 此处底本有朱笔书「十八」字体与原文不同 「解脱菩萨而说偈言」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中 「空心寂」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中 此偈《金刚三昧经》作「大觉满足尊为众敷演法皆说有一乘无有二乘道一味无相利犹如太虚空无有不容受随其性各异入于决定处无相无有行空心寂灭地寂灭心无生同彼金刚性不坏于三宝具六波罗蜜度诸一切生」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中 「不」《金刚三昧经》作「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下 「在」《金刚三昧经》作「处」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下 「无心」《金刚三昧经》作「心性」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7页下 「佛言」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8页上 「三受等三」《金刚三昧经》作「三受三行三戒」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8页上 「行」底本作「行行」据《金刚三昧经》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8页上 「若」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8页上 「无住」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8页中 「有」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8页中 「复」《金刚三昧经》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8页中 「尚」底本作「上」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8页中 「有」底本作「可」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8页中 「六」《金刚三昧经》作「五」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9页上 「无住菩萨言」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9页上 「十方遍计皆由一念心生」《金刚三昧经》作「远行遍计游历十方一念心生」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9页上 「大力菩萨」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9页中 「如」《金刚三昧经》作「佛」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9页中 「在」《金刚三昧经》作「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9页中 「是境」底本作「是境是境」据《金刚三昧经》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9页中 「空」《金刚三昧经》作「妄」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9页中 「若心」《金刚三昧经》作「心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9页中 「沥滴」《金刚三昧经》作「滴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0页上 「不」《金刚三昧经》作「而不」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0页中 「叉」《金刚三昧经》作「木叉戒」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0页中 「大力」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0页中 「言」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0页中 「下卷」《金刚三昧经》作「第六」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0页下 「本」底本作「切」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0页下 「我」底本作「我海」据《金刚三昧经》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上 「说」《金刚三昧经》作「议」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上 「智」底本作「非智」据《金刚三昧经》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中 「超」底本作「起」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中 「寂灭」《金刚三昧经》作「灭尽」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中 「想空」底本作「故想」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中 「复彼」底本作「彼复」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中 「以」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中 「相」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中 「义」《金刚三昧经》作「利」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中 「令」底本作「钝根令」据《金刚三昧经》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下 「四偈」底本作「偈」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1页下 「是法非生灭」底本作「是义生非灭」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2页上 「地藏菩萨言」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3页中 「无」《金刚三昧经》作「九」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3页中 「尊」《金刚三昧经》作「尊者」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3页中 「生」底本作「王」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3页中 「佛言」底本无据《金刚三昧经》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3页中 「以净心见佛」《金刚三昧经》作「以心净故便得见佛」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3页中 「现」底本作「观」据《金刚三昧经》改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73页下~374页上 「乘」《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无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2页下 「以」底本无据《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补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2页下 「具」《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贝」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2页下 「若」《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若诸」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5页上 「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深法」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5页上 「惊」《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惊疑」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5页上 「无第一施者」《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无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5页上 「第一真实」《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成就第一」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5页上 「人」《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无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7页中 「敷」底本作「披」据《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改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7页中 「说此深」《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此」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7页中 「心」底本无据《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补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7页中 「譬」《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无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7页下 「亦」《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无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7页下 「惯」《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串」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7页下 「譬如」《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如人」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6页下 「就即」《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习则」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6页下 「修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我」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6页下 「譬如有人更说」等三十三字《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譬如有人先所经见城邑聚落后若闻人赞叹彼城所有园苑种种池泉华果林树男女人民皆可爱乐是人闻已即大欢喜更劝令说是城园苑众好严饰杂华池泉多诸甘果种种珍妙一切爱乐是人得闻重甚欢喜」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0页中 「若人信乐」等十二字《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若善男子善女人有闻般若波罗蜜信心听受能生欢喜乐闻不厌」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0页中 「二佛」《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二佛三四五佛」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49页中 「以」《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已于」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49页中 「众」《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诸」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49页中 「得闻般若波罗蜜信乐受持」《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无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49页中 「深」《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甚深」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8页中 「是」《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作「此」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8页中 「以」底本无据《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补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38页中 「园」《佛说决定毗尼经》无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7页中 「人俱」《佛说决定毗尼经》无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7页中 「十」《佛说决定毗尼经》无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7页中 「察」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佛说决定毗尼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7页中 「已」《佛说决定毗尼经》作「观大众已」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7页中 「告诸菩」底本残据《佛说决定毗尼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7页中 「世」《佛说决定毗尼经》作「恶世」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7页中 「忍」《佛说决定毗尼经》作「堪忍」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9页中 「堪」《佛说决定毗尼经》作「能堪」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9页中 「之人」底本无据《佛说决定毗尼经》补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9页中 「金」《佛说决定毗尼经》作「如金」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9页中 「离」底本作「利」据《佛说决定毗尼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39页下下同 「于」底本作「初」据《佛说决定毗尼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0页上 「说」《佛说决定毗尼经》作「诸」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0页中 「向」《佛说决定毗尼经》作「为」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0页中 「杂」《佛说决定毗尼经》作「难」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0页中 「取」《佛说决定毗尼经》作「聚」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0页中 「名」《佛说决定毗尼经》无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0页中 「毗」《佛说决定毗尼经》作「比」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0页下下同 「时」《佛说决定毗尼经》作「思惟心时」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1页中 「所思」《佛说决定毗尼经》作「诸法」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1页下 「缚」《佛说决定毗尼经》作「著」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1页下 「法空」《佛说决定毗尼经》作「空法」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1页中 「是名著相」《佛说决定毗尼经》作「则住邪道」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1页中 「即是」《佛说决定毗尼经》作「此则」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1页中 「将」《佛说决定毗尼经》作「常」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1页中 「实不可取亦不生」底本作「实亦不可得亦无生」据《佛说决定毗尼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1页中 「脱」《佛说决定毗尼经》作「法」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1页下 「悟」底本作「悮」据文意改 「于」《楞伽经》作「惟」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19页中 「为」《楞伽经》作「违」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19页中 「即」《楞伽经》作「则」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34页下 「随言而取义」《楞伽经》作「若随言取义」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10页上 「中」《楞伽经》作「等」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39页中 「妄垢恶见」底本作「恶妄垢恶」据《楞伽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39页中 「教」底本作「道教」据《楞伽经》删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39页下 「切」底本作「相」据《金刚经》改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50页中 「即」《金刚经》作「则」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50页中 此句參见《大正藏》第8卷第752页上 「比丘佛语」句《思益经》作「云何比丘随佛语随佛教」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47页下 「若」《思益经》作「答言若比丘」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47页下 「不依」《思益经》作「比丘不随」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47页下 此段经文《思益经》作「世尊谁应受供养佛告梵天『不为世法之所牵者世尊谁能消供养』佛言『于法无所取者』」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37页中 「人」《思益经》作「知」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37页中 「答」《思益经》作「佛」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37页中 「依法修行」《思益经》作「不断佛种」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37页中 此句參见《大正藏》第85卷第1435页上 「我」《金刚三昧经》无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8页上 「界」《思益经》作「色」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37页下 此句參见《大正藏》第14卷第539页下 此句參见《大正藏》第14卷第540页上【藏外】~中 「无垢涅槃」句《转女身经》作「女白佛言而此帝释愿求小智所乐卑下厌患生死常怀怖畏欲速入涅槃』」參见《大正藏》第14卷第916页中 「尽遮戒」《决定毗尼经》无參见《大正藏》第12卷第40页上 「坏」《佛藏经》无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90页上 「见在」《佛藏经》作「现在世」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90页上 「恶魔众」《佛藏经》作「魔」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90页上 「不」底本作「不不」据《佛藏经》删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90页上 「迷」底本作「悉」据《佛藏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90页中 「是」《佛藏经》作「有如是等」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790页中 「见」《佛藏经》作「现」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803页中 「我是恶人」《佛藏经》作「是恶」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803页中 「大」《佛藏经》作「自」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803页中 「提」底本作「萨」据《大佛顶》改參见《大正藏》第19卷第147页上 「见在」《大佛顶》作「现前」參见《大正藏》第19卷第147页上 「法」《法句经》作「业」參见《大正藏》第85卷第1435页上 「名」《法句经》作「为」參见《大正藏》第85卷第1435页上 「若无增上慢」《法句经》作「无增上慢者」參见《大正藏》第85卷第1435页上 「涯」《法句经》作「虚」參见《大正藏》第85卷第1435页上 此句參见《大正藏》第9卷第369页上 此句參见《大正藏》第14卷第542页中 此句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28页下 「云何一切法正是邪」句《思益经》作「何谓一切法正一切法邪梵天言『于诸法性无心故一切法名为正若于无心法中以心分別观者一切法名为邪』」參见《大正藏》第15卷第36页中 「随言而」《楞伽经》作「若随言」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10页上 此句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625页上 此句參见《大正藏》第16卷第500页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七祖法宝记下卷
关闭
七祖法宝记下卷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