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题解〕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又名《净名经关中疏》《净名集解关中疏》《关中集解》《净名经疏》佛教经典注疏由唐朝资圣寺沙门道液撰集而成流通中分为二卷本或四卷本

本疏系道液对僧肇《注维摩诘经》进行删补之作文中保留了《注维摩诘经》中罗什僧肇道生的一部分注解又增补了《注维摩诘经》中未收的僧叡天台湛然之解释以及道液自己的注释与科文是研究中国佛教思想的重要的參考著作

本疏未为我国古代经录所收但曾为高丽沙门义天的《新编诸宗教藏总录》日本僧人所作《东域传灯目录》《入唐新求圣教目录》等经录所著录日本《常晓和尚请来目录》中写道「是故每寺讲净名典化度白衣以液公疏提撕缁徒皆云虽有诸师注疏慧底未足乍学此文法镜转明慧灯益照者」可见道液此疏为当时诸寺讲学《净名经》的首选教本

本文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85卷但经疏文字有大段缺漏且错讹较多本世纪初江味农居士曾予整理因所用底校本数量有限文字亦不完整故有重新整理之必要

本疏北京图书馆藏有姜94号等30余号其中多有可相互缀接者英法俄日等国所藏亦有数十号其中多数抄本残缺不全又多有错谬故于其中选出较好的五号卷子为底校本整理本之底校本情况如下

底本由斯2702号+伯2188号拼合而成具体情况随文说明

校本甲本斯3770号

乙本斯6503号

丙本斯6568号

丁本斯6580号

其中丙本错讹过多为避免校记繁杂故仅于必要时出校其它诸本则仍遵循本书的原则逢异必出录校时某些地方參用了《大正藏》本僧肇《注维摩诘经》中的文字还利用了敦煌遗书北1330号等个別卷子具体情况一概随文说明

〔录文〕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上

昔汉明中法教始流于葱左肇建塔像翻译尚阻爰及魏晋创启宣传而所出诸经犹词疏理蹇盖习学者未融于大观传译者阙通于方言既为大法浸微未可量其得失自秦弘始三年冬罗什入关先译《大品》《智论》爰及《中观》《门》《百》使陶染至理然后重译即经及《法花》等所以文切理诣无间然矣日者传习多疏道尚学以瞻异端致使大宗芜蔓真极而关中先制言约旨深将传后进或惮略而难通盖时移识昧岂先贤之阙欤道液不揆庸浅辄加裨广《净名》以《肇注》作本《法花》以《生疏》为凭然后傍求诸解共通妙旨虽述而不作终愧亡羊者哉于时上元元年岁次困敦永泰初祀又于长安菩提道场夏再治定庶法镜转明灯益照者

维摩诘经序

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妙绝之称也其旨渊玄非言像所测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议超群数之表绝有心之境眇莽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何则夫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借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故能统济群方开物成务利现天下于我无为而惑者睹感照因谓之智观应形则谓之身觌玄借便谓之言见变动而谓之权夫道之极者岂可以形智而语其神域哉然群生长非言莫晓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是以如来命文殊于异方召维摩于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言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像不思议之迹也然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故命侍者标以为名焉

秦天王隽神超世玄心独悟弘至治于万机之上扬道化于千载之下每寻玩兹典以为栖神之宅而恨竺所出理滞于文常恐玄宗坠于译人北天之运运通有所在也以弘始八年岁次鹑火命大将军常山公将军安城侯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于长安大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于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即显然余以暗短时预听次虽思乏參玄然粗得文意辄顺所闻为之注解略记诚言述而不作庶将来君子异世同闻焉

维摩诘所说

叡曰夫经或以人为名或以法为名者自非佛所多随人为名佛之所说非唯一经故随所说法以为名此经总人法二名者以人为名则明法之所由以法为名则略经之大体所以两存耳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人也从妙乐国来游此境所应既周将还本土欲显其淳德以泽群生显迹悟时要必有由故令同志诣佛而独不行独不行则知其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于进德修善动静必俱今净国之会业之大者而不同举明其有疾有疾故有问疾之会问疾之会由净国之集净国之集由净名方便然则此经始终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说而观则与圣齐功推本而寻功由净名原其所由故曰「维摩诘所说」也肇曰维摩诘秦言「净名」法身大士也其权道无方隐显殊迹释彼妙喜现此忍土所以和光尘俗因通道教常与宝积俱游为法城之侣其教缘既毕将返妙喜故欲显其神德以弘如来不思议解脱之道至令宝积独诣释迦因留现疾以生问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称其说也生曰维摩诘者梵音「无垢称」也其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遐布故致斯号贵名求实者必重其说说本表实重之则终得所求因斯近接有过圣言矣

梵云「修多罗」此译云「契」谓契理之言当根之教返迷证实万圣同规曰为「常」故肇师云常也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能沮众圣不能异也

一名不可思议解脱

此约法受名也文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痴为解脱若无增上慢者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此谈体也「或就悲愿处染不染非道通道」此约用名之以昔教权引三乘言同解脱今将返权归实故特号「不思议」也即大经百句解脱《华严》诸善知识解脱皆同此也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修短改度或巨细相容变化随意于法自在解脱于阂故名解脱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议亦云法身大士念则随应不入禅定然后能也心得自在不为不能所缚故曰解脱也若直明法空则乖于常习无以取信故现物随心变明物无定性无定性则其性虚矣菩萨得其无定故令物随心转则不思议乃空之明证将显理宗故以为经之标也肇曰微远幽深二乘不能测不思议也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解脱也此经自始于净土终于法养其中所明虽殊然其不思议解脱一也故总以名焉上以人名经此以法名经以法名经所以标榜指归以人名经所以因人弘道者也生曰无垢之称或止形迹心不安然故复言其解脱更为一名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图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若体夫空理则脱思议之惑惑既脱矣则所为难测维摩诘今动静皆神奇必脱诸惑脱惑在乎体空说空是其所体是以无垢之名信而有征名苟有征其求愈到到于求者何患不悟乎叡曰菩萨无心应物有说众生但睹其教莫测所由故名所说为不思议虽说而无心故不阂于有虽无心而能说故不阂于无空有所不能累故名之为解脱

佛国品第一

什曰经始终由于净国故以佛国冠于众篇也真应二土会以平等广如下文然十四品经大分三別此品半为未信令信故名序分十一品半信已令悟故名正宗分后二品尽经悟已应传名流通分初序分中复有三別初列时方处等是集经者引事证信次合盖现土是说经者骇物令信后称叹赞扬是闻经者使仰德生信也初文又六信经辞传经旨闻经时说经者听经处闻经众

如是

此初信经辞也肇曰「如是」信顺辞也夫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

我闻

此二传经旨也肇曰出经者明己亲承圣旨无传闻之谬也

一时

此三闻经时也众生信重为感如来悲愿为应感应道交故曰「一时」肇曰法王启运嘉集之时也

此四说经者梵音云具言「佛驮」此翻为「知者」《大品》云知诸法实义故《大论》云菩提名智佛名智者是即解圆德备言诚物信也

在毗耶离

此下五列听经处有通有別通为远者知別为近不谬此初通处肇曰毗耶离国名也秦言「广严」其土平广严事因以为名又云好稻土之宜也

庵罗树园

別处肇曰庵罗树名也其果似桃而非先言「奈氏」失也事在他经园者住处之通称梵云「僧伽蓝摩」此云「众园」言伽蓝略也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此下六列同闻经众证非己谬传众有三別初列声闻形心俱胜证信最亲故先列也次列菩萨心同形异证信小疏故次列也后列天龙形心俱乖证信最疏故后列也初列比丘「与」者共也「大」即极果「比丘」人名「众」言和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能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赅此四义秦无一名以译之故存其义名焉

菩萨

此下二列菩萨众文五举名辩数叹德列名总结此初也肇曰菩萨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也谓以大悲智无边行愿为物求道故以名之什曰大士凡有三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三者他方来复次一者结业身二者法身也此中菩萨多是法身然应感之形与物同迹物或齐其所见而生劣想故举大数然后序德也

三万二千

辩数也

众所知识

此下三叹德也文三总叹別叹结叹总叹又三此初叹外化也闻名钦风为知睹形饮化为识肇曰大士处世犹日月升天有目之士谁不知识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自行也大智叹解本行叹行肇曰大智一切种智也此智以六度六通众行为本诸大士已备此本行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结释也肇曰天泽无私不润枯木佛威虽普不立无根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乎叡曰凡有二种或以神化所加令其暂悟名为建立或以妙法启心化之同己亦名建立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此下二明別叹文三约护法叹约修行叹就近果叹初文又三谓护法护人护法复二此初叹修因也肇曰外为护法之城内有受持之固也什曰法城即实相法也使物无异见故言护也复次一切经法皆名法城护持宣布令不坏也有能持正法亦兼护之也叡曰真理为法文字为城城堑固则内不害文字存则理不亏也

能师子吼名闻十方

叹功成也肇曰师子无畏音也凡所言说不畏群邪异学喻师子吼众兽下之行满天下故称无不普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此二叹护人亦二此先叹心也肇曰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赴婴儿也

绍隆三实能使不绝

叹功圆也肇曰继佛种则三宝隆非直显明三宝宣通经法之谓也谓能积善累功自致成佛成佛则有法有法则有僧不绝之功事在来劫今言不绝则必能也又于其中间自行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宝弥兴众生无尽故宝亦不绝也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此三释叹肇曰四魔也外道九十六种外道也天台云禅定伏爱得通以降众魔智慧破见發辩以制外道如《问疾品》明

悉以清净

此下二叹修行文即二別自行化他也前自行复二叹断德叹智德断德文三此初总叹也

永离盖缠

別叹也肇曰五盖十缠亦有无量缠身口意净三业悉净则盖缠不能累也五盖者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睡眠盖四掉悔盖五疑盖初二障戒睡眠障慧掉悔障定疑障解脱及知见十缠者无惭无愧掉举惛沈及忿覆也叡曰凡夫止暂灭还生二乘虽灭证处犹大士了虚情尘俱寂灭处尽根生无所寄法身居然不论故云也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结叹也什曰不思议解脱即其类也于物无碍故名也肇曰七住所得得此解脱则于诸法通达无阂故心常安住

总持辩才不断

此下二叹智德亦三此初总叹也肇曰正念正定总持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念谓之总持辩才七辩也《大论》云「一捷疾辩利辩无尽辩不断辩随应辩义辩世间最上辩」此四是大士之要用故常不断叡曰念不忘则慧逾增定不舍则心常一持善不失则强忆识而恶不生辩不绝则化无阂备此四门可以官府万行故曰也什曰菩萨得此四法也深入坚固经身不失历劫逾明故言不断也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別叹智德肇曰具足谓无相行也七住已上心智寂灭以心无为故无德不为是以施极于施而未尝施戒极于戒而未尝戒七德而殊功其相不异乃名具足方便者智之別用耳智以通幽穷微决定法相无知而无不知谓之智也虽达法相而能不证处有不失无在无不舍有冥空存德彼我两济故曰方便也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约位结也肇曰即无生慧也以能堪受实相故以忍为名得此忍则于法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故曰「无所得不起法忍」也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此下二明化他行文二明内具化行明行化利物内行复三明说法德明无畏德明名闻德初说法文二此初举堪能转不退轮肇曰无生之道无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圆通无系于一人名轮也诸佛既转此轮诸大士亦能随转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释堪能随转肇曰诸法殊相无不解群生异根无不知也谓由知病识药故能随转也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此下二明盖众无畏德文二此初标也肇曰菩萨別有四无所畏得闻总持知众生根不见能难己使不能答者随问能答善决众疑有此四德故能暎盖大众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此二释也什曰明备此德所以无畏肇曰心以智德为严形以相好为饰严心所以进道饰形所以靡俗亦为尊形者示严相耳岂俗饰之在心也

名称高远逾于须弥

此下三明具名称德是即凡以名坏行圣以名化物文二此初肇曰名自有高而不远远而不高前闻十方取其远今逾须弥取其谓高胜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释名高所以由信固也肇曰七住已上无生信不坏也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

此下二明正化益物文三明生善益明破恶益明获果益生善又三此初标二喻况说法应根普生物善也肇曰法宝光无不照照痴冥泽无不润润生死也喻海有神宝能放光除冥亦因光能雨甘露润枯槁也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法合也谓出世善言故称第一肇曰殊类异音既善其言而复超胜

深入缘起断诸邪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释也凡夫不了缘生故执无因邪因二乘不了缘灭故滞涅槃皆非深也菩萨悟生非生证灭非灭使习俱亡故名深入故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也肇曰深入为智深解也解法从缘起则邪见无由生有无二见群迷多惑大士久尽故无余习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此下二明破恶益文二举二喻总结又前喻破见后喻破爱见以迷理爱以滞事固其见则众惑无由丧絷其爱则善芽莫能發故什曰上明一切时无畏此明说法无畏上师子吼德音远振此明能说实法众咸敬顺犹师子吼威摄群兽也肇曰法音远震开导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

无有量已过量

此二结叹然智依理发德与智冥理智无边德何可量肇曰既得法身入无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无量六住已下名有量也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此下三明获果益文二导师得宝喻也六师邪导不获真果八正利物必至涅槃故借喻焉肇曰导众生入大乘海采众法宝使必获无难犹海师善导商人必获夜光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此下二释能导所以以具权智故也智达深义能住菩提权悟众生往来如幻所以悲利有情而物不能累大士之德其在兹焉故《楞伽经》云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此下明近果叹德也文三此初明自证也肇曰佛道超绝无与等者唯佛自等故言无等等所以辨其等者明一大道理无不极平若虚空岂升降之有也自在慧者十力四无十八不共即其事也大士虽未全具佛慧以近矣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此二明化益文二明不生而生明应生利物此初证无相故诸趣自闭不舍大悲而现生五道五道者三趣天也肇曰法身无生而无不生无生故恶趣门闭无不生故现生五道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明所以应生非己业系但为利他作医王耳肇曰法药善疗喻医王也

无量功德皆成就

此三总结叹也文四此初句正报满也肇曰无德不备

无量佛土皆严净

依报满也肇曰群生无量所好不同故修无量净土以应彼殊好也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

利物德满肇曰法身无形声应物故形声耳岂有见闻而无益哉叡曰法身无身无身故感而后应感而后应则无应而不会故使其见闻者无不蒙益

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自行德满肇曰功不虚设叡曰法身无为为不由己为不由己则动无非时动无非时故能「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此三总结也

其名曰等观菩萨

此下四列名叡曰此诸菩萨或以功行为名亦有因相得称非唯一途亦如今人字耳宜为可望文消息无定义也什曰等观四等观众生也

不等观菩萨

智慧分別诸法

等不等观菩萨

兼此二也

定自在王菩萨

什曰于诸定中自在

法自在王菩萨

什曰说法中自在

法相菩萨

什曰功德法相现于身也

光相菩萨

什曰光明之相现于身也

光严菩萨

什曰光明庄严身也

大严菩萨

什曰明其身相大庄严也

宝积菩萨

什曰积聚智慧宝也

辩积菩萨

什曰积聚四辩也

宝手菩萨

什曰手中能出无量宝也

宝印手菩萨

什曰印者相也手有出宝之相亦云有宝印也

常举手菩萨

什曰现己大慈之手抚慰众生令不恐畏是以常举手向人唱言「勿怖」

常下手菩萨

什曰现常垂下其手现慈心屈下无伤物之像

常惨菩萨

什曰悲念众生也

喜根菩萨

什曰喜根喜等也亦于实相法中生喜及随喜也

喜王菩萨

什曰喜有二种不净喜受也清净法喜故言王也

辩音菩萨

什曰辞辩也

虚空藏菩萨

什曰实相慧藏如虚空也

执宝炬菩萨

什曰执慧宝炬除众冥也

宝勇菩萨

什曰勇于德宝亦得宝故能勇

宝见菩萨

什曰以慧宝见诸法

帝网菩萨

什曰幻术经名帝网也此大士神变自在犹如幻化故借帝网以名之又曰大士施化如帝王法网也

明网菩萨

什曰明网自说手有网缦放光明也

无缘观菩萨

什曰观时不取相故无缘亦深入观莫见其所缘

慧积菩萨

什曰积聚慧也

宝胜菩萨

什曰功德宝超于世也

天王菩萨

什曰假名天人王名天也生天诸天也贤圣天大士皆现生也

坏魔菩萨

什曰行坏魔道

电得菩萨

什曰因事为名

自在王菩萨

什曰于诸法自在如王之于人

功德相严菩萨

什曰功德之相庄严身也

师子吼菩萨

什曰以大法音令众生伏也

雷音菩萨

什曰所说法能令天人欢群邪振悚犹若雷音闻者喜惧也

山相击音菩萨

什曰以大法音消伏刚强音声振击若两山相搏

香象菩萨

什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风菩萨身香亦如此也

白香象菩萨

什曰其香最胜大士身香亦如是

常精进菩萨

什曰始终不退

不休息菩萨

什曰求善不止

妙生菩萨

什曰生时有妙瑞也又曰从法化生为妙

华严菩萨

什曰以三昧力现众花遍满虚空大庄严也

观世音菩萨

什曰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解脱也亦名观世念亦名观世自在

得大势菩萨

什曰有大势力也以大神力飞到十方所至之国六返振动恶趣休息

梵网菩萨

什曰四梵行言其多

宝杖菩萨

什曰或物宝或法宝以为杖

无胜菩萨

什曰功德超胜也

严土菩萨

什曰净国土

金髻菩萨

什曰金在髻

珠髻菩萨

什曰如意宝珠在其髻中悉见十方世界及众生行业果报因缘

弥勒菩萨

什曰姓也此曰「慈氏」阿逸多字也此云「无胜」南天竺婆罗门子也

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

什曰秦言「妙德」以法身游方莫知其所生又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也

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此五结众数肇曰叹德列名所存名以证经也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听法

此下三列杂众此梵王众肇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

此帝释众忉利天主也肇曰一佛土百忆四天下一四天下各有梵释故言余亦或从他佛土来也

并余大威力诸天

此诸天众肇曰除上梵释余大天也

此下八部众也肇曰龙有二种虚空龙种有四生也

肇曰神受善恶杂报其形胜人劣天身轻微难见也

夜叉

肇曰秦言「轻捷」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门合

乾闼婆

此云「香荫」肇曰天乐神也居地上宝山中天须乐时此神体上有异相现然后上天

阿修罗

肇曰秦言「不饮酒」此神类男丑女端正有大威力能与天共斗也

迦楼罗

肇曰金翅鸟神也

紧那罗

肇曰秦言「人非人」其形似人而头上有一角遂称为「人非人」亦天乐神小不如乾闼婆

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

肇曰蟒神也此八神皆有大神力能自变形在座听法

诸比丘比丘尼

此下四众也肇曰比丘义同上女名也上八千比丘別称得道

优婆塞

肇曰义名「信士」又曰五戒为近事男八戒为近住男

优婆夷俱来会坐

「夷」者女也准上可知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此二明佛现神变骇物令信投人夜光鲜不按剑况乎深妙未信而传凡物易以相从难以理悟故神化无方使受行也文有二別明佛现胜身明宝积献盖前文三合也此即初现胜身也昔说小乘法微而相劣今将说大乘法胜而相胜《法华》云「著弊垢衣执除粪器」此表昔说小乘现劣相也又云「于其门内踞师子床罗列宝物」此表说大乘现胜相也故下偈文「目净修广」等叹胜相「说法不有不无」等叹胜法「始在佛树」等叹劣相「三转法轮」等叹权法

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须弥山」等喻也「安处众宝」等合也肇曰须弥秦言「妙高」山处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如来处四部之中威相超绝光蔽大众犹金山之显溟海也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此二明献盖现瑞表说净土之相也文三献盖合盖归信此初献盖表大慈荫物净土化生即大慈之事也肇曰宝积亦法身大士也常与净名俱诣如来共弘道教而今独与里人诣佛者将生问疾之由启兹典之门也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此二合盖文二初合盖表内慈无缘绝于彼我二外现净土表应物差別净秽不同此初也彼我未亡宝积等盖殊而慈局执亡性一诸佛所以盖合而慈覆三千什曰现此神变其旨有二一者现神变无量显智慧必深二者宝积献其所珍必获可珍之果来世所成必若此之妙明因小而果大

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

外现差別前合盖既表法身平等慈覆不殊此差別者亦表应身随缘国土不一文二现此界现十方此中文三十山表陆居众生住处大海表水族居处日月等表空居住处然此三类等以慈覆故俱现盖中肇曰盖亦不广而弥八极土亦不狭而现盖中

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现十方《吴本》云「十方诸佛佛国严净及十方佛所在说法皆现宝盖中」此即现相明宗旨可见矣肇曰将显佛土殊好不同故通现十方也诸长者子皆久發道心而未修净土欲悦其来供之情启净土之志故因其盖而现焉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此三睹瑞三业归信也什曰信乐發中现相于外也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此下三明问经者称扬佛德使物归信为启问之由肇曰形敬不足以写心故复赞之咏之三十六行偈述叹文四叹大乘胜应叹小乘劣应叹现瑞表發叹佛三密功德前文又三两行总叹内德两行明神通五行叹说法此初也

目净修广如青莲

此初四句此句叹形肇曰五情百体目最为长瞻颜而作故先叹目也天竺有青莲花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心净已度诸禅定

此句叹心肇曰形长者主德者叹目则摄众相叹心则摄万德故作者标二为颂首禅定之海深广无际自非如来清净真心无能度者

久积净业称无量

此句叹因肇曰于无数劫积三叹业故名「称无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

此句叹果言与众同游八正至寂灭涅槃故敬礼也肇曰寂谓无为寂灭之道也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此二叹神通也以见盖中国土净秽不同为下致问之由也肇曰既见合盖之神变已不可测方于中现十方国土及诸佛演法于是忍界一切众会悉遥见闻为希有也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此三叹说法文三此初标法施也肇曰俗王以俗力胜民故能泽及一国法王以法力超众故能导济无疆也

能善分別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此二两行叹法王义肇曰第一义为诸法一相义虽分別殊相而不乖一相此美法王莫易之道动为乖矣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肇曰世王自在于民法王自在于法法无定相随应而辨为好异者辨异而不乖同为好同者辨同而不乖异同异殊辨而俱适法相故得自在

说法不有亦不无

此三释叹所说大乘二空法也此初明因缘有故即有非有为法空也不同小乘舍有证空此即不亡于空故名法执也肇曰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无缘会则形会形非谓无非自非谓有且有有故有无无有何所无有无故有有无无何有有然则自有则不有自无则不无此法王之正说也

以因缘故诸法生

此句释也肇曰有亦不由缘无亦不由缘以法非有无故由因缘生论曰法从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也

无我无造无受者

此下偈明我本不有即无无我入不二门不同二乘舍我住无我也又我受三计我之別名此明由业迁形岂有常我主其异形哉肇曰诸法皆从缘生耳无別有真宰主之者故无我也夫以有我故能造善恶受祸福法既无我故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

此句释也肇曰若无造无受者则不应有为善获福而为恶致殃然众生心识相传美恶由起报应之道连锁相袭其犹声和响顺形直影端此自然之理无差毫分复何假常我而主之哉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此二八偈叹昔说小乘权现劣身益物也文四初两行明得道二两行明转法轮三两行明得益四两行怨亲平等此初先明降魔证灭谓如来应迹王宫割爱逾城历试邪道舍邪坐树誓取菩提魔宫振动先摧色贪次伏怨敌外魔既散方证涅槃甘露择灭结习内魔于兹永尽佛树者菩提言初也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此释伏外也一解云昔六行修禅及苦行等菩萨无心受彼邪法但为示同调伏耳肇曰心者何也染有以生受者何也苦乐是行至人冥真体寂虚空其怀虽万法普照而心未尝有苦乐是经而不为受物我永寂岂心受之可得此无心于伏而物无不伏受者受著也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此二明诣鹿野菀转法轮也道成即化物故次说法文二此先明转法也三转者示相转劝修转引证转也谓初示四谛法相也次劝修行此四谛也复言我已获证令信受也大千者佛一化境也肇曰法轮常净虚空也虽复古今不同时移俗易圣圣相传其道不改

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此二明功成肇曰初转法轮时俱轮等五人八万诸天得道此常清净之明证觉道既成佛宝法轮既转法宝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于是言其始也五人者憍陈如摩诃男阿湿卑婆提婆敷也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此三明得益明断见修惑得涅槃益也肇曰九十六种道上者亦能断结生无色界天但其道不真要还坠三途佛以四谛妙法济三乘众生无有既受而还坠生死者故曰一受不退永毕无为故常寂然也又生老病死患之重者济以法药故为医王之长也此则法轮渊旷难测法海流润无涯德无边也

毁誉不动如须弥

此四叹平等文三此初八风不动也肇曰八法之风不动如来犹四风之吹须弥也

于善不善等以慈

此二违顺不动肇曰截手不戚捧足不忻善恶自彼慈覆不二顺法违法及不违顺心平等也

心行平等如虚空闻人宝不敬承

结释也肇曰在天为天宝在人为人宝于人天者岂天人之所能故物莫不敬承也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此下四行颂上献盖等三「奉微盖」等献盖也「于中现」等合盖也「众睹」等众叹也肇曰微小也所奉至微所见至广此是如来哀愍之所现十力者是如来別称耳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忻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下第四叹佛三密利物功德此初身密也法王慈惠众庶怀归净信有殊佛亦随应肇曰法身圆应犹一月升天影现百水不与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下六行叹口密四辩此初二行词二辩也「随类各解」诸法名字不同此法辩也「皆谓世尊同其语此词辩也佛得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无言之言不与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两行叹义辩也凡夫示以因果善恶之义二乘示以无常寂灭等义大乘示以不生不灭实相之义肇曰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异受异行获其异利或人天乐果或二乘涅槃或究竟菩提一雨所润三草不同岂二乘共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二行乐说辩也肇曰众生闻苦报则恐畏闻妙果则欢喜闻不净则厌离闻法相则断疑不知一音何演而令欢畏异生此岂二乘所能共也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

此下七行叹心密文三初两行叹智德行明断德后三行明恩德也智与理冥相如心寂不可以虑知辩不可以名数定言十力无畏等者盖示物方便耳智不可屈力也不惧外难无畏也二乘所无不共也名数如別

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

此下叹断德也二乘自断大圣兼度此初自断结缚结谓九结无明此五钝使见结邪三见也取结戒取见取也此二结五利使也悭结嫉结十缠中二缠也缚者四缚贪欲缚嗔恚缚戒取缚见取缚亦云贪痴三缚又一念取相顿迷真理万惑从起皆名结缚即一切烦恼皆名为结皆名为缚也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此明自度结即能度诸世间离生死也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

此下三明无缘悲化即恩德也此行知生去来于法无著肇曰众生行往来于六趣心驰骋于是非悉知之也又我染诸法故诸法缚我我心无染则万缚斯解

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空寂行

此行知世如幻而大悲不舍肇曰出入自在而不乖寂故常善入也

达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此行明解诸法而不取著肇曰万法幽深谁识其涘唯佛无阂故独称达而圣心无寄犹空无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下明正宗前序分既合盖骇心赞扬信發故此当根启悟证果获益文三《佛国》半品法王命宗《方便》下九品大士助佛扬化《菩萨行》《见阿閦》二品宣扬事讫还归印定如王宣正令大臣行事事讫朝尊之类也初文二宝积请说如来酬答初请文二明發心即堪闻法之根也肇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

愿闻得佛国土清净

此请问文二先问果后问因此初也佛昔说小乘以丈六一身为真身亦丘陵一国为真土今将返小归大故于诸方等经明佛身应物无量悟丈六之非真于此经合盖见诸佛国殊亦了丘陵之非实故因现盖有此问焉又众生业异身殊处別诸佛道一身土合同现盖既国土有殊故愿闻其所以肇曰诸长者子久發无上心而未修净土所以宝积俱诣如来现盖皆启其萌也既于盖中见诸佛净土殊好不同志在崇习故愿闻佛所得殊好之事也

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此二问因肇曰土之所以净岂校饰之所能净之必由行故请说行凡行必在学地故菩萨此问乃是如来现盖之微旨宝积俱诣之本意也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

此下二如来酬答文四此初佛赞也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此二明诫许也谛听者闻慧也善思者思慧也念之者修慧也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受教也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此四明如来答文四答二问身子疑问指按现净时众得益答二问中佛先答果有法法中又三结也此初标章总答下经云「虽知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又云「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明镜无像即以所照面为像亦法身无处即以化众生处为国土是以所化众生之类是如来应物之国土肇曰夫至人空洞无像应物故形形无常体况国土之有恒夫以群生万端业行不同殊化异被至令报应不一是以净者应之以宝玉秽者应之以石沙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曰真土然则土之净秽系于众生故曰「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谓土之净秽系于众生者则是众生报应之土非如来土此盖未喻报应之殊方耳尝试言之夫如来所修净土以无方为体故令杂行众生同视异见异见故净秽所以生无方故真土所以形若夫取其净秽众生之报也本其无方佛土之真也岂曰殊域异处凡圣两土然后辨其净秽哉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此二明列释四句文四此初明佛国宽狭不同所以肇曰此下释所以众生即佛土也佛土者即众生之影响耳夫形修影长形短影促日月使之然乎形自然耳故随所化众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宽狭也是以佛土或以四天下或以三千或以恒沙为一国也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

此二明佛土净秽不同肇曰随所调伏众生之深浅而取佛土之好丑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此三明闻法入慧之差別如香积根熟而淳说大乘娑婆根钝乃先三后一之类也肇曰众生自有见净好慕而进修者亦有见秽恶厌而进修者所好殊方而言之耳所因虽异然其入佛慧一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此下四明起根不同如香为佛事即于鼻起菩萨根声为佛事即于耳起根之类也起根谓信等诸善根即是發菩提心也又云或有忻净起根厌秽起根如前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此三结释所以也肇曰法身无定何国之有美恶斯外何净可取取净国者皆为彼耳故随其所应而取焉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阂

此二喻文二此初喻菩萨因化众生故有净土肇曰净土必因众生立室必因地无地无众生室土无以成

若于虚空终不能成

此喻二乘不化众生故无净土也肇曰二乘澄神虚无不因众生故无净土也

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此三合文可见

宝积当知心是菩萨净土

此二答行因也文二前横约一十七行明行净不同致果各异后竖约一十三位明行既从粗阶妙国土亦渐微转净此初也理实万行遍是净文列十七行者略标宗旨耳又此诸行皆上半明行因「菩萨成佛」等皆举果释因复次自行直自招法身正报之果化人行直心感善眷属得净土之果又云「自行直心教人行直心赞叹直心法随喜行直心」者备此名净土行也准此直心余行亦尔肇曰土之净也必在众生众生之净必因众行上直举众生以释土净今备举众行明其所以净也夫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此必然之数不可差也「直心」等者此约三心明净土肇曰土无洼曲乃出于心直故曰「直心是菩萨净土」此即因说果犹指金为食也直心者谓心质直无谄此心乃万行之本故建章有之

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此下举果释因肇曰化彼同己自土既成故令同行斯集此明化缘相及故果报相连佛土之义显也自下因果相对或前后异名或前略后广或前因后果类同行耳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树心众德深固难拔深心也又自心既深则所化亦深道因既深则所感国土自然功德具足也

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法华》云「若有众生从佛闻法殷勤精进求一切智如来知见无畏等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以此化物成佛之时国土无二乘之名香积佛土即其事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此下约六度明净土行也一切能舍者肇曰外舍国财身命内舍贪恚悭嫉名一切能舍也

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十善菩萨戒也亦有无量戒略举十耳戒具则无愿不得故言满愿也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忍辱颜和故系以容相耳岂直形报而已哉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得正定慧决定法相三聚众生中名正定聚也依《仁王经》未發菩提心为邪定聚十信为不定聚十住已去为正定聚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舍众生来生其国

此慈舍也肇曰此四心周被无际故名无量也此下杂就万行明也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以四事摄众生为四摄一者惠施财法随彼所须二者爱心和言随彼所适三者利行随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恶同恶而济恶遇善同善而进善菩萨以此为解脱生死而摄众生不同凡夫为恩爱名利王法等相摄缚也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阂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方便巧慧也积小德而获大功功虽就而不为证无为而无所不为此方便无碍也复次菩萨自行善巧不退善根化他善巧能进物善故云无碍方便也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道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念处四念处正勤四正勤也神足四神足五根也五力也七觉意也八正道菩萨以此正道化物故成佛时正修众生同生其国外道邪修土所无也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同向菩提不住余果此大士回向也复次施等善行招人天报若能回向俱到菩提此回向为大利也复次事即世善理即菩提若能即事悟理此真回向也故下文云「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此之谓欤又回向菩提何德不具也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八难者三涂北洲无想天世智邪辩佛前佛后生聋生盲有说愿生善处轮除初五难發正愿轮除世智辩聪值善人轮除佛前佛后深种善根轮除生聋盲也又诸经明或闻佛名菩萨名相好名经名陀罗尼名常住二字等皆除三恶八难见佛闻法也八难患之极能除利之最行不至艰功济甚大凡诸学者可不勉欤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肇曰犯禁恶名出于讥彼而不自守也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濡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不中夭不煞报也大富不盗报也梵行不淫报也诚谛不妄语也软语不恶口不离和诤不两舌也饶益不绮语也不嫉不恚正见邪见心患之尤者故別立三善也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發行

此下二明竖约诸行相资至极净土也叡曰上但广明众行因果相对此明诸行自为始终阶粗至极始于菩萨自行直心终国土众生一切都净也肇曰夫心直则信固然后能發迹造行然始于万行者其唯直心乎此章明行之次渐微著相因是以始于直心终于净土譬犹殖栽丝发其茂百围直心树其萌众行因而成故言随复次有以位名配此经句经文虽不明说理亦无违则直心配十住乃至功德净配法云可知

随其發行则得深心

肇曰既能發行则道情弥深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

肇曰道情既深则意无粗犷也

随意调伏则如说行

肇曰心既调柔则闻斯能行也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

肇曰闻既能行则能回其所行标心胜境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

肇曰既回向大乘则大方便之所由生也

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

肇曰方便之所立在成众生也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肇曰众生既净则无秽土也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

肇曰既处净土则有净说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

肇曰既有净说则有净智慧生

随智慧净则其心净

肇曰净智既生则净心转明也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肇曰积德不已者欲以净心心既净则无德不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肇曰结成净土义也净土盖是净心之影响耳夫欲响顺必和其声欲影端必正其形此报应之大数也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上佛答二问既不悟解故次第二托缘生论文二身子生疑梵王见异初中又四生疑质问奉对解释此初明声闻不知真土秽净斯亡应土秽净随物谓佛实报丈六依报丘陵故示执果疑因因若必净土不应秽如其秽也不应成佛故疑问焉肇曰土之净秽固非二乘之所能及也如来将明佛土常净美恶生彼故以威神發其疑念以生言端故言承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此二举喻质问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此三对以盲过也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国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此下四明解释肇曰日月岂不明不见自由瞽佛土岂不净罪秽故不睹岂唯凡夫不睹身子二乘智眼亦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此下二明螺髻见净文三此初梵王同天见净什曰佛国清净阶差不同或如四天乃至如六欲或如梵天乃至净居或有过净居唯补处菩萨生此国也称适众心故现国不同肇曰佛土真净超绝三界岂直如天宫世净而已哉此盖齐其所见而为言耳舍利弗在人而见土石梵王居天而见若天宫自余所见亦各不同佛土殊应义存于此也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

此二身子执秽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释二见所以先明身子次辨梵王也下文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身子不了净秽随缘不依佛慧忻净厌秽心有高下非真见也大士了此净秽应名依佛慧知生如幻故皆平等既净秽常一名真见也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花

此三明如来现净文四指按现净文有现净况净众见也前佛答二问身子生疑梵王启论众既不悟故假现变使知净秽无定返权悟实矣生曰现此变者示无定相以遣封秽之情使取为净之旨肇曰宝庄严土净土之最故以为喻也自见坐花可解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此二劝观净也生曰且观且寄严净以明无秽于实乃现无事净土矣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此三对佛昔在小乘法会不见净土亦不闻说今届兹会方见严净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此下四释今昔净秽所以也文三法说也肇曰自佛而言故常净若此外应下劣故不净同彼也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此二喻也肇曰饭在器色一在手不同饭岂有异异自天耳佛土不同方此可知故下文云「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合文可见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

此大段第四时众得益文中大小二乘各有深浅二益也此深悟无生也《大品》即色明空悟空色不二亦证无生法忍《法花寿量》即伽耶短寿明长寿悟法身非长非短亦悟无生忍此经即秽明净宝积等悟净秽不二亦得无生忍以此而观众经殊唱会归同致肇曰佛国之兴其正为此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也

八万四千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浅者發心也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此二小乘益既不悟净秽应缘故执实有为见无常也肇曰国土秽而可净净而复秽因悟无常故得法眼法眼名须陀洹道也始见道迹故得法眼名尘垢八十八结也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肇曰无著之道于法无受无染漏尽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

方便品第二

此下第二净名助佛阐扬净土之化九品经文大分为二初三品室外诃弹后六品室内摄受又先折仕庶次诃声闻后诃菩萨三品浅深之次也此以叹净名益物方便故目品也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

肇曰此经之作起于净名其微言幽唱亦备之后文出经者欲远存其人以弘其道教故此一品全序其德也品文二叹德益物初中叹本迹二身法身十德本也应身三业迹也天台云西方贵人称为长者皆具十德今净名法身长者十德亦然十德如科文

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

第一姓贵者佛闻法从法化生也肇曰树德先圣故善本深殖也

得无生忍

证位高也三贤业生七地愿生八地已去法身无生名无生忍此法身大士名龙象也

辩才无阂游戏神通逮诸总持

此三业德藏名大富也辩才口业神通身业总持心业旷劫积修三轮德满功济庶物莫大于即

获无所畏降魔劳怨

威势肇曰菩萨四无畏也四魔劳我为怨也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诸根利钝

二智深也实智深入智度圆满权智方便弘誓成就此自行二智也了众生心同归本觉见真也分別利钝随根教化照俗也此二化他二智也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

年耆百千僧积修妙智八地法身决定真偽此年耆也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

行无失肇曰身口意有所作智慧恒在前故所作无失也

住佛威仪心大如海

礼仪备也肇曰举动进止不失圣仪海有五德澄净不受死凛多出妙宝大龙降雨渧如车轴而不溢风日不能竭渊深难测大士心净不受毁戒之尸出慧明之宝大法雨受而不溢邪魔风日不能亏损其智渊深莫能测者故曰「心大如海」

诸佛咨嗟

上人嗟叹一念净信为佛称扬况法身哉

弟子主所敬

此十下人归敬弟子声闻也帝释也梵王也护世四王也诸国主也伏其首则群下从之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此下第二叹迹化之德文三标益物处列三业益物结叹初标可见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此第二列三业方便初六度摄物心密方便次「白衣」下十八事身密方便后「长者中尊」下十一事口密方便品目之作在兹焉初「资财」等六度者肇曰至人不现行六度现行六度者为摄六蔽耳此中非悭非施等法身本布施奉戒等化物迹非本不可以证真非迹不可以化物此初六度方便也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此下身密方便虽现白衣之仪而不乖法身之本法身寂灭即佛所持大沙门律行也肇曰秦言义训「勤行」勤行趣涅槃也亦曰「休息」息生死往来也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

三界生死之家知如幻故不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肇曰梵行清净无欲行也又曰患欲淤泥故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肇曰在众若野又曰觉爱別离故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

肇曰外服俗饰而内修相好也

虽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肇曰外食世膳而内甘禅悦

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

传云博弈围棋也空弃光阴无裨来业肇曰因戏止戏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肇曰同于异者欲令异同于我耳岂正信之可毁谓受学道法也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肇曰世典虽尽明所乐在真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肇曰含齿无不敬净养无不供故曰为致养之最也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肇曰外国诸部曲皆立三老有德者为执法人以决乡讼摄长幼净名现执俗法因通道法也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肇曰贪生图业有身皆患世利称心弥增流浪大士诫之不以喜悦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

肇曰四衢要路人所交集随彼所须而为益焉

入治政法救护一切

肇曰治政法律官也导以正法使民无偏枉救护一切也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外道二乘执见异论大士摄伏导以大乘令其解脱

入诸学堂诱开童蒙

肇曰学堂童蒙书学堂也诱开如太子入学现梵书比也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肇曰外国淫人別立聚落凡预士流目不暂顾大士同其欲然后示其过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肇曰酒致失志开放逸门也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此下三明口密益物肇曰凡人易以威顺难以理从大士每处其尊以弘风靡之化长者豪族望重多以世教自居不求出世胜法永处轮回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

肇曰积财一亿入居士里宝货弥殖贪著自缠岂思出离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

肇曰刹利王者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偽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其尊贵自在多强暴怒恣意伤害自取轮故教以和忍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

肇曰秦言「外意」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苦行多恃己道术我慢自蔽没生死流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肇曰正法治正法也教以正法治国以道佐时亦令知身如泡不保荣禄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为臣须忠为子应孝肇曰所承处重宜以忠孝为先也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

什曰外国法取历世忠良耆长有德为内官化正宫女嗜色之业报以女身若不正修岂能出离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

肇曰福力微浅故生庶民衣食尚乏安能进道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肇曰梵天多有禅福不求出世胜慧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无常者涤欲爱之神汤凡未离欲界者岂不铭心哉什曰「梵」垢薄而著浅故为说胜慧「释」重而著深故现无常也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护世」四天王也东方持国主主二部揵闼婆毗舍阇南方增长主主二部鸠槃荼薜荔多西方杂语主主二部龙及富单那北方多闻主主二部夜叉罗刹护诸世间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此第三结叹也肇曰法身圆应其迹无端故称无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此下第二现疾益物文四明方便现疾诸人參问因为说法闻法得益此初也肇曰虽复变现殊方妙迹不一然此经之起本于现疾故作者別序其事也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此下第二著有众生因集參问也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此三明因疾说法文二劝厌凡身劝求佛身前文复二明缘理正观辨缘事对治观此总标也肇曰同我者易信异我者难顺故因其身疾以明有身之患什曰欲明履道之身未免斯患况于无德而可保耶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此下次正说无常无我四观文也此初无常观夫无常者悟身有为体性生灭此理无常也可阶道果若四时代谢形变色衰此是事转非真悟也肇曰身之危脆强力不能保能信其永固者此无常义也

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此二苦观法身常乐无漏因生则知漏因生身性本自苦见此苦理道果从生若待鞭挞伤害方见苦者非苦理也病恼相仍明智不怙恃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此下十喻明空观身者因是妄惑果是偽报观察此理名悟空也复次四大虚偽不真故空亦非毁灭代谢之空哉肇曰撮摩聚沫之无实以喻观身之虚偽此下至电喻明空义也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肇曰不久似明无常义然水上泡以虚中不实故不久立犹空义也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肇曰渴见阳焰惑以为水爱见四大迷以为身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芭蕉之草唯叶无干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

肇曰见幻为人四大为身皆颠倒也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妄心所计虚诳如梦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肇曰身之起乎业因犹影响之生形声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肇曰变灭不住似释无常然皆取其虚偽不真故速灭不住犹释空义也

是身无主为如地

此下六界观无我也肇曰夫万事万形皆四大成在外则为土石山河在内则为四支百体聚而为生散而为死生则为内死则为外内外虽殊然其大不异故以内外四大明无我也外地古今相传强者先宅故无主也身亦尔众缘所成缘合则起缘散则离何有真宰常主之者寿人即是一我义立四名耳地性能持妄计为主

是身无我为如火

火性炎上妄计为我肇曰纵任自由谓之我而外火起灭由薪火不自在不自在火无我也火既无我内火类可知

是身无寿为如风

风息通命妄计为寿肇曰常存不变谓之寿而外风积气飘鼓动止无常动止无常风无寿也外风既无寿内风类可知

是身无人为如水

水性随物妄计为人肇曰贵于万物而始终不改谓之人而外水善利万形方圆随物洼隆异适而体无定若体无定则水无人也外水既无人内水类可知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此身骨肉等地大血髓等水大煖气等火大喘息等风大不了四大妄计为身假会为家非实身也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此五空界观身之呻吟犹橐籥哉声动因空空无我所既无我所何异外空耶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识界观也草木随气变化万形识身随业受报非一既缘变无常知何异草木又草木随气荣枯识亦随缘生灭生灭无定知何异草木肇曰身虽能触而无知内识能知而无触自性而求二俱无知既曰无知何异瓦砾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此破作者身随业风巧拙异动无作者也肇曰举动事为风力使然谁作之者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

此下明缘事对治观破思惟惑也肇曰三十六物充满其体此不净想也

是身为虚偽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肇曰虽复澡以香汤衣以上服苟曰非真岂得久立此虚偽想也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

肇曰一大增损百一病生此灾患想也

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丘井者故破村落丘墟故井也谓人物宫室移就新居井不可改日见崩坏人老亦然盛力少色皆悉迁移衰老形骸留此散坏此老坏想也肇曰神之处身为老死所逼犹危人之在丘井为龙蛇所逼也缘在他

是身无定为要当死

死苦肇曰寿夭虽无定不得不受死此必死想也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诸入所共合成

此总明不可乐想也肇曰四大喻四蛇五阴喻五贼六情喻空聚皆有成喻在他经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三法假合成身犹若空聚可寄也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

此下第二劝求佛身文四第一举劝第二征劝第三释劝第四结劝此初举厌劝忻肇曰吾等同有斯患可厌久矣宜共乐求佛身也

所以者何

此二征劝意肇曰近见者谓佛身直是形之妙者未免生死寒暑之患曷为而求将辨法身妙极之体

佛身者即法身也

此三释劝文三辨果体明修因总结此初也肇曰经云法身者虚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超三界之表绝有心之境阴入所不摄称谓所不及寒暑不能为其患生死无以化其体故其为物也微妙无像不可为有备应万形不可为无弥纶八极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故能出生入死通洞乎无穷之化变现殊方应无端之求此二乘之所不议补处之所未觌况凡夫无因敢措思于其间哉聊依经诚言粗标其玄极耳然则法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岂复近舍丈六而远求法身乎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此二明修因肇曰夫妙极之身必生乎妙极之因功德智慧大士二业也此二盖是万行之初门泥洹之关要故唱言有之

从戒解脱解脱知见生

肇曰五分法身也

从慈舍生

四等也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肇曰四禅四空定解脱八解脱三昧三三昧此皆禅度之別行

从方便生从六通生

肇曰自非六通方便生其无方之化无以成无极之体

从三明生

肇曰天眼宿命智漏尽通为三明

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

三十七品如下什曰始观时系心一处名止静极则明明则慧慧名观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名数如常自非克圆胜德何能证兹法身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肇曰必断之志必集之情此二心行之纲目也

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

肇曰真实善根所以生不放逸功业所以成此二心行之要也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此总结也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结劝起悲愿也肇曰發无上心岂唯自除病亦济群生病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结益也

弟子品第三

此二明弟子因命问疾寄宣诃辞挫小进大故目品焉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

品文二自念疾佛命问疾此初先自念也生曰自念寝疾自伤念疾也夫有身则有疾此自世之常耳达者体之何所伤哉然毗耶离诸长者子皆觐佛听法维摩诘事应是同而碍疾不预理在致伤故托以崇法招佛问疾也

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此念问肇曰世尊大慈必见垂问因以弘道所济良多此现疾之本意也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此二命问疾人先別命十人此初章也文二初命后辞此初命也肇曰至人悬心默通不先形言冥机潜应故先敕也如其知诸人不堪而犹命者将显净名无穷之以生众会悕仰之情耳「舍利」此名身其母名也「弗」秦言「子」天竺多以母名名子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此二辞也文四奉辞不堪略出所以广引弹事结辞不堪此即初也生曰有以致辞非拒命也托不拒命之辞以取推维摩诘义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

此二「所以」下征释不堪所由也安也禅定安心故云宴坐声闻入定不过八地定及灭尽定皆是厌下粗动忻于上定故示隐身于林息乱于定此非真宴寂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此三「时维摩诘」下引所弹事文三结也此初总诃不必此坐为真坐也夫心体离念性本寂灭体此安住名真宴坐岂同二乘厌乱忻定而为宴寂哉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此二「夫宴坐」下別诃文六此初诃形神不寂失夫三界性空未尝不寂身心如幻何时不定岂有厌忻哉肇曰今舍利弗犹有世报生身及世报意根故以人间为烦扰而宴坐林下未能形神无迹故致斯诃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诃寂用相乖失小乘灭受想心名为灭定故灭而无用也菩萨体心性常寂灭名灭尽定故寂而常用肇曰小乘人入灭尽定则形犹枯木无运用之能大士入实相定心智寂灭而形充八极顺机而作应会无方举动进止不舍威仪其为宴也亦以极矣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诃真俗异缘失《仁王》云「双照二谛平等道」照真故道法照俗故凡事肇曰小乘障隔生死故不能和光大士美恶齐旨道俗一观故终日凡夫终日道法也净名之有居家即其事也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诃心住内外失心生则内外相生心寂则内外相灭此无住为住也肇曰身为幻宅曷为住内万物斯虚曷为在外小乘防念故系心于内凡夫多求故驰想于外大士齐观故内外无寄也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诃乖中起行失肇曰诸见六十二诸妄见也夫以见为见者要动舍诸见以修道品大士观诸见真性即是道品故不近舍妄见而远修道品也如小乘观身不净破净倒名见动大士观身性空非垢非净名为不动念处既尔余品例然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诃染净未融失肇曰七使九结恼乱群生名为烦恼烦恼真性即是涅槃慧力强者观烦恼即是入涅槃不待断而后入也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此三结也肇曰此平等法坐佛所印可岂若仁者有待之坐乎

时我世尊闻是语已嘿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此四结不堪也肇曰理出意外莫知所对

佛告大目揵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二此初命也目揵此云采菽姓也辅相之族字拘律陀此树名也祷树求之因以名也肇曰弟子中神通第生曰夫人才有长短所能不同舍利弗自可不能余何必然故不抑之而不告也复得因以广维摩诘之美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辞也文四如前此初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裡巷中为诸居士说法

此二不堪之由此说小乘无常等法也肇曰当是说有为善法施戒之流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

此三辨所弹事文三诃偽示真诃益此初总诃「不当」此顺方言应云「仁者所说不当」法唯一实余二非真故云不当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

此示真也文二本无说示说方轨前中又三结也此初标也肇曰谓一相真实法也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释法此初约无我明实相义肇曰自此下辨真法义也夫存众生则垢真法若悟法无众生则其垢自离又解此明法性本无众生不同二乘断众生相也下三句类然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生曰我者自在言主耳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肇曰生死命之始终耳始终既离则寿命斯无诸言离者皆空之別名也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肇曰天生万物以人为贵始终不改谓之人故外道以人名神谓始终不变若法前后际断则新新不同新新不同则无不变之者无不变之者则无复人矣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此下约法空辨实相义也法性常寂无生灭相也不同小乘妄执有为有生异灭相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肇曰心缘也心之影响耳夫有缘故有相无缘故无相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名生于相相空则名亡肇曰名生于言言断谁名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执名相说从觉观生假名相说觉观自离肇曰觉观粗心言语之本真法无相故觉观自离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肇曰万法万形万形万相解曰此明一法万形无定形故无形亦一体多相无定相故无相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肇曰真境无言凡有言论皆是虚戏妙绝言境毕竟空也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

肇曰上直明无我此明无我所自我之外一切诸法皆名我所

法无分別离诸识故

妄法有相故识有分別真法无相故智无分別肇曰分別生于识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此下约绝待辨实相义肇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妄法有生故属因缘真法无生故不属因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若观法不在缘则法不属因也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随事则相殊悟理则同性肇曰诸法殊相谁能遍入遍入诸法者其唯法性乎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肇曰法自无法谁随如者以无所随故名随如也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肇曰有边故有动无边何所动无边之边谓之实际此真法之所住也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

肇曰情依六尘故有奔逸之动法本无依故无动摇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肇曰法若常住则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法一迳三世则有去来也以法不常住故法无去来也

法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

肇曰同三空又解实相性离故不违三脱性无分別故离好丑增损生灭等也即体自真故无別归趣

法过眼法无高下

肇曰超出常境非六情之所及法性平等故无高下

法常住不动

肇曰真法常定贤圣不能移

法离一切观行

肇曰法本无相非观行之所见见之者其唯无观乎

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此三结也肇曰心观不能及岂况于言乎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此下第二示说方轨文二安住无说为物故说初文有法能说如幻故无说无示听者如幻故无闻无得肇曰无说岂曰不言谓能无其所说无闻岂曰不听谓能无其所闻故终日闻而未尝闻也谓说法示人谓闻法所得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

喻也

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结也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

此第二为物故说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文三此初了根利钝随病而化

善于知见无所罣碍

了法无相而随物说相也肇曰说有不辨空者由其于诸法无阂知见未悉善也无阂知见即实相智也

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

结说益也肇曰夫大悲所以建大乘所以驾佛恩所以报三宝所以隆皆由明瞭人根善开实相而目连备阙斯事故以诲之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闻诃得益

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第四结成不堪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二同上此初命也迦叶此云龟亦曰饮光皆取其明义肇曰迦叶弟子中头陀苦行第一出婆罗门种姓迦叶也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此下二奉辞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

略明所以也诣贫二意一少欲故二大悲故亦以迦叶于弟子中此二最胜故诃也生曰大迦叶少欲行头陀中第一也得灭尽三昧亦最胜凡得灭尽定者能为人作现世福田也其以自业能使人得现法报而贫有交切之苦故以大悲心欲拔之也乞食是其头陀之业又至贫里有会少欲之迹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此下第三广引弹事文三诃悲劣明头陀不真捐伏此初也迦叶因苦生悲故不普菩萨了生如幻苦乐一如等起大悲而无缘念故能普也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此二约乞食示真头陀明小乘头陀不真头陀此云抖薮小乘抖薮其心不著房舍卧具汤药四事名为头陀大乘头陀抖薮其心一切不著不著生死不住涅槃生灭垢净等广如《善住意天子经》明于中文五欲乞止贪法入聚离染法示正法食结成法食斥二乘也此初四段检乞食心若为修定慧资长法身名真头陀若为爱养世报而乞食者非抖薮也住平等者为求平等法身而乞食者应观无相贫富一如次第行乞不应取贫富相坏真抖薮也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法身不食肇曰不食即涅槃法涅槃无生死寒暑饥渴之患其道平等岂容分別应以此平等心而行乞食使因果不殊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

坏五阴名法身肇曰五阴抟食俱和合相耳坏五阴名为涅槃应以此心而取抟食也若然则终日抟食终日涅槃也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法身不受生死也肇曰不受亦涅槃法也夫为涅槃而行乞者应以无受心而受彼食若然则终日受而未尝受是乃受也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此二入聚离染法既为法身不受毒身而乞食者聚落六尘能伤正观入聚乞食何以获全故示聚落无相真空抖薮文三观外聚观内根结真头陀此初也肇曰空聚亦涅槃相也凡入聚落宜存此想若然则终日聚落终日空聚也

所见色与盲等

此二观内根头陀也见色如盲者肇曰二乘恶厌生死怖畏六尘故诫以等观也谓不见美恶之异非谓闭目也

所闻声与响等

声如幻也肇曰未有因谷响而致喜怒者也

所嗅香与风等

香如幻也肇曰香臭因风风无香嗅也

所食味不分別

味如幻也什曰法无定性由分別取相谓之为味若不分別时则非味也虽食当如本相也

受诸触如智证

触如幻也肇曰得尽智无生智自证成道举身柔软快乐而不生著身受诸触宜若此也

知诸法如幻相

法无定相随心而变故云如幻也

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结真头陀若能知此六尘无自无他不燃不灭名真头陀肇曰诸法如幻从因缘生岂自他之可得也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此下三示正法食既得食应思禅悦法喜食也文二示法食令施食此初也小乘舍八邪入八解脱为禅悦大乘不舍而入也肇曰八邪八解本性常一善观八邪即入八解曷为舍邪更求解乎若能如是者名入解也

以邪相入正法

此法喜食也小乘舍邪相入无相大乘相无相不二肇曰若本性常一者则邪正相入不乖其相也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此明悲施肇曰因诲以无碍施法也若能等邪正又能以一食等心施一切然后自食若得法身则能实充足一切如后「一钵饭」也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明法食已得法身益文二此先明受施益肇曰有烦恼食凡夫也离烦恼食二乘也若能如上平等而食者则是法身之食非有烦恼而食非离烦恼而食也又定乱一如出世平等法喜同资法身也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

能施益肇曰若能等心受食则有等教既有等教则施主同获平等不计福之大小己之损益也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此五结斥也肇曰平等法食自利利人故正入佛道不依声闻又名真应供故不空施福也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

此三捐伏始知菩萨头陀行胜也

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肇曰时谓在家大士智辩尚尔其谁不發无上心也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

肇曰始知二乘之劣不复以劝人也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结不堪也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秦言善吉弟子中解空第一文二命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

略释所以生曰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人中第一也维摩诘机辩难当鲜有敢窥其门者而须菩提既有此定又独能诣之迹入恃定矣便有恃定之迹而致诘者岂不有为然乎若善吉诣贫贫无物施心则有诤今既诣富为施不难故顺无诤行也

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

此三广引弹文五取钵诃诘置钵安慰闻益此初也生曰维摩诘迹在居士有吝惜之嫌若未与食便诘之者物或谓之然矣故先取钵盛满饭也而不授之者恐须菩提得钵便去不尽言论势也

谓我言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此下二明诃诘善吉入四禅定不忤物心名为无诤大士入实相定万法平等名为无诤又善吉舍有观空名为解空大士有空平等名为解空住此平等名真福田乃可取食文中有四法食等染净等邪正损益等此初也小乘内心见生死涅槃苦乐不等故外行乞食于贫富亦不等也大士内住实相苦乐平等故外化无缘大悲亦平等也肇曰万法同相准一可知若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以此行乞乃可取食耳曷为舍贫从富自生异相

若须菩提不断淫亦不与俱

此下二明染净等文三约无生四谛问就人凡圣结成可食初文四句此初了惑无生为集谛肇曰断淫声闻痴俱凡夫大士观淫痴即是涅槃故不断不俱若能如是者乃可取食也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

悟阴无相为苦谛也肇曰万物齐旨是非同观一相也然则身即一相岂待坏身灭体然后谓之一相乎五阴身也

不灭痴爱起于明脱

漏即无漏为道谛也肇曰声闻以痴曀智故灭痴而明以爱系心故爱解而脱大士观痴爱真相即是明脱故不灭痴爱而起明脱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

缚本不生今则无灭为灭谛也肇曰五逆真相即是解脱岂有缚脱之异耶五逆罪之尤者解脱道之胜者若能即五逆相而得解脱者乃可取人之食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

此下二就人凡圣问也凡夫不见四谛初果见谛大士无见无不见见第一义谛也二乘有证有得故得果大士无所得故非得果也此则凡圣一如岂有分別哉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此三结真福田可食也肇曰不舍恶法而从善则一切诸法于何不成诸法虽成而离其相以离其相美恶斯成矣若能备如上说乃可取食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

此下三明邪正等文三总明背正別明同邪结令取食此初也肇曰犹诲以平等也夫愿能齐是非一好丑者虽复上同如来不以为尊下等六师不以为卑何则天地一旨万物一观邪正虽殊其性不二岂有如来独尊而六师独卑若同彼六师见佛不闻法因其出家随其所堕而不以为异者乃可取食也盖穷理尽性极无方之说也善恶反论而不为其常邪正同辩而不丧其真斯可谓平等正化莫二之道乎天台意云已前证真故可食此敬田也此下为同恶故食即悲田也

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

此二明同六师肇曰迦叶字富兰那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末伽梨拘赊梨子

肇曰末伽梨字也拘赊梨其母名也其人起邪见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自然尔耳

那阇夜毗罗胝子

肇曰那阇夜字也毗罗胝其母名也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转缕丸于高山缕尽自止何假求也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肇曰阿耆多字也翅舍钦婆罗粗弊衣名也其人著弊衣自拔发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谓今身并受苦后身常乐也

迦罗鸠驮迦旃延

肇曰迦旃延字迦罗鸠驮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也

尼揵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

肇曰尼揵陀其出家总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门若提母名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也此六师佛未出世时皆道王天竺也

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乃可取食

此三结取食也肇曰若能同彼六师不怀异想者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

此下四明损益等也文三明损益等明福非益性明罪非损性此初也肇曰彼岸实相岸也惑者以邪见为邪彼岸为正故舍此邪见适彼彼岸耳邪见彼岸本性不殊曷为舍邪而适彼岸乎是以入诸邪见不到彼岸者乃可取食也自「六师」已下至乎「不得灭度」类生逆谈以成大顺庶通心君子有以标其玄旨遗其所以是也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

肇曰夫见难为难必舍难而求无难也若能不以难为难故能住于难不以无难为无难故不得于无难也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

肇曰夫能悟恼非恼虽恼而净若以净为净虽净而恼是以同恼而离净者乃所以常净也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此下明福非益性法性妙禅定乱一旨善吉群生不容有二如不二也则罪福无主谁福非福堕不堕故经云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肇曰善吉之与群生性常自一曷为善吉独得而群生不得乎此明本不偏也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肇曰我受彼施令彼获大福故名福田耳由大观之彼我不异谁为种者谁为田者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肇曰五逆之损供养之大观正未觉其若五逆而可堕供养亦可堕也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此下三明罪非损性魔王者诱人入生死也法王者化人住涅槃也若生死涅槃性平等者魔佛二化同一手也既曰为同等无异也肇曰既为其侣安得有异又曰夫以无异故能成其异也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

肇曰怨亲之心毁誉之意美恶一致孰云其异苟曰不异亦何为同

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夫见圣谛者入圣众数断烦恼者得至灭度实相无见无不见故不入众数寂灭无得无不得故不得灭度若能如是住真平等此真应供乃可取食肇曰夫舍恶从善人之常情耳然是非经心犹未免于累是以等观者以存善为患故舍善以求宗以舍恶为累故即恶而返本然则即恶有忘累之功舍善有无染之勋故知同善未为得同恶未为失净名言意似在此也

时我世尊闻此茫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

此第三置钵也天台云进非其敬退非其悲故置之也肇曰净名言逆而理顺善吉似未思其言故不识是何说便置钵而出也

维摩诘言须菩提取缽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此下四净名安慰文三初慰问次答后释此初也肇曰净名欲令善吉弘平等之道无心以听美恶斯而善吉本不思其言迷其所说故复引喻以明也

我言不也

此二答也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此三释也文三初标次释后重释也肇曰于弟子中解空第一既知化之无心亦知法之如化以此而听曷为而惧也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

此二释也肇曰是相即幻化相也言说如化听亦如化以化听化岂容有惧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

肇曰夫文字之作生于惑取法无可取则文相自离虚妄假名智者不著

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释也肇曰解脱谓无为真解脱也夫名生于不足足则无名故无有文字是真解脱也「则诸法」者肇曰名生于法法生于名名既解脱故诸法同解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

此五得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结不堪也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二此初命也肇曰富楼那字也秦言满愿弥多罗尼其母名秦言知识通母名为字弟子中辩才第一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此二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略释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广引弹事前诃目连说不称理此诃满愿不识根性文七说法失机结过诃责令识宿命大志开發更为说法得不退转尊者敬捐初文四別此初劝观心心本性净不应以小乘秽法污其本也肇曰大乘自法身已上得无碍真心心智寂然未尝不定以心常定故能万事普照不假推求然后知也小乘心有限碍又不能常定凡所观察在定则见出定不见且声闻定力深见众生根极八万劫耳定力浅者身数而已大士所见见及无穷此新学比丘根在大乘应闻大道而为说小乘法故诲其入定也又曰秽食充饥小乘法也盛无上宝大乘器也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

劝观心念念虽生灭而性无生灭此真宝也说生灭者偽宝也肇曰当识其心念之根本无令真偽不辨也

汝不能知众生根原无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大乘信根称本无疮示小乘法名为伤也肇曰彼大乘之体自无疮疣无以小乘之刺损伤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总举喻也肇曰大物当置大处曷为回龙象于兔注大海于牛迹乎日光者肇曰明昧之殊其喻若此而欲等之者何耶有说大道法性喻法身也大海广纳喻般若也日光破暗喻解脱也

富楼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此二「富楼那」下结过诃责也肇曰未得无生忍心皆有退忘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三令识宿命肇曰净名将开其本意故以定力令诸比丘暂识宿命自知曾于五百佛所殖众德本曾已回此功德向无上道此其本意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

此四大志开發感恩致敬也

时维摩诘因为说法

此五更为说法定力暂加事不可久欲令自悟要因说法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此六法悟理于无上道获不退也

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

此七自念敬伏也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此四结也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迦旃延南天竺婆罗门姓也以本姓为名弟子中解义第一有说迦旃延此云文饰也又云剃发种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

略释文二此初佛先略说肇曰如来常略说有为法无常无我无为法寂灭不动此二言总一切法尽故言「略」也生曰为悟所津若出由户也

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迦旃延广演义者义理小乘以无常等五为理大乘以一实相为理由悟此理证道非余故云要也肇曰如来言说未尝有心故其所说法未尝有相迦旃延不喻玄旨故于入室之后皆以相说也何则如来去常故说无常非谓是无常去乐故言苦非谓是苦去实故言空非谓是空去我故言无我非谓是无我去相故言寂灭非谓是寂灭此五者可谓无言之教无相之谈而迦旃延造极不同听随心异闻无常则取其流动至闻寂灭亦取其灭相此言同旨异迦旃延所以惑也生曰存旨而不在辞故曰演其义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此三广引弹事文三总诃示真得益此初也法生灭小乘义也悟生灭本不生灭实相义也肇曰心者何也惑相所生行者何也造用之名夫有形必有影有相必有心无形故无无相故无心然则心随事转行因用起见法生灭故心有生灭悟法无生则心无生灭迦旃延闻无常义谓法有生灭之相法有生灭之相故影响其心同于生灭也夫实相幽深妙绝常境非有心之所知非辩者之能言如何以生灭心行而欲说乎

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此二示真实相义也此下五义破执名殊而实相之理一也肇曰小乘观法生灭为无常义大乘以不生不灭为无常义无常名同而幽致超绝生曰夫言无常者据事灭验之也终苟有灭始无然乎始若果然则生非定矣生不定生灭孰定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肇曰有漏五阴受染生死名受阴也小乘以受阴起则众苦生为苦义大乘通达受阴内外常空本自无起谁生苦者此真苦义大经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余义例此可见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肇曰小乘以封我为累故尊于无我无我既尊则于我为二大乘是非齐旨二者不殊为无我义也又曰诸义例此亦同不二为实相也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肇曰小乘以三界炽然灭之以求无为夫炽然既形灭名以生大乘观法本自不然今何所灭不然不灭乃真寂灭也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

此三得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结也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刹利种也弟子中天眼第一又云「无灭」一灯照佛九十劫来善根不灭今得天眼第一又常受如意报故生刹利种乃至得道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

略释文二此初梵王问也阿那律修证天眼梵王业报天眼欲比其优劣故致问也

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阿那律答也肇曰时手执此果故即以为喻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

此下三广引文五难偽受屈问真申述發心初文二先双定后双难此初定也《吴本》云为受相耶无受相耶此难意云天眼所见为取相耶为不取相耶小乘依俗禅得天眼故取相见大乘依实相定得天眼故见而不取相也肇曰三界报身六情诸根从结业起名为有作相也法身出三界六情诸根不由结业生名为无作相夫以有作故有所不作以法身无作故无所不作

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

此二难也二乘依四禅得五通与外道等也肇曰外道修俗禅得五通然不能出凡夫见闻之境也此有作相也欲等之乎

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若菩萨实相三昧得真天眼所见十方皆是无为不应有分別之见肇曰若无作相即是法身无为之相岂容见闻近远之言天台云二乘依四禅得五通则与外道等若观四谛断惑择灭无为虽异外道则无有见

世尊我时默然

受屈也肇曰欲言作相则同外道欲言无作则违前见意故不知所答

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此三梵王叹肇曰诸梵谓天眼正以彻视远见为理而净名致诘殊违本途疑有真异故致斯问者也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此四答真也肇曰真天眼谓如来法身无相之目也幽烛微形巨细兼睹万色弥旷有若目前未尝不见而未尝有见故无眼色之二相二乘在定则见出定不见如来未尝不见故常在三昧也叡曰如来天眼入佛眼中虽缘无缘故不以二相有说不以净秽二相有说不以动寂二相也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

此五闻胜發心肇曰其所發明成立若此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结也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秦言「上首」弟子中持律第一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文四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略释文二初来问后为解此初也肇曰愧其所犯不敢问佛以优波离持律第一故从问也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为解持律有二法身性净之律阴身身口之律优波离持身口之律见罪生灭坏法身无相之律故为诃也肇曰如法谓依戒律决其罪之轻重示其悔过法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此三广引中文二弹诃二比丘叹伏初诃文六直诃劝解释所以引证问答分別结成此即初诃无重增兼劝直灭小乘以犯戒为罪生大乘以取相为罪生既令见罪忏悔是名重增又二比丘迷于实相妄见罪生今来忏悔又见罪灭重增灭见故云重增肇曰二比丘既犯律行疑悔情深方重结其罪则封累弥厚封累弥厚则罪垢弥增当直说法空令悟罪不实封累情除则罪垢斯灭矣天台云忏悔法有三一者戒门依律法忏是二功德门谓礼佛诵经般舟方等道场法是三无生门令悟罪性空若达罪性与福无异是也今净名示此无生忏也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此二解释也肇曰夫罪累之生因缘所成求其实性不在三处如煞因彼我彼我即内外也自我即非煞自彼亦非煞彼我既非岂在中间众缘所成寻之悉虚也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此三引佛语证文有引有释有结有类也肇曰逆知其本也夫执本以知其末守母以见其子佛言众生垢净皆由心起求心之本不在三处心既无在罪垢可知也「诸法亦然」者肇曰万法云云皆由心起岂独垢净之然哉故诸法亦然不离于如谓如本相也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此四问答比小明大也文有问释三肇曰得解脱时谓其初成罗汉得第九解脱尔时心冥一义无复心相欲以其心类明众生心故先定其言也

我言不也

答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比释也肇曰群生心相如心解相生曰众生心相无垢理不得异但见与不见为殊耳

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此五分別本性无垢文三明妄垢非垢明诸法不住明内心妄见此初也生曰垢实无也在妄想中是垢耳若无妄想垢即净也妄想者妄分別之想也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倒心见垢离倒则非垢生曰见正转也见转于内则妄分別外事也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取我即著垢离我则无垢也肇曰见罪则存我也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明诸法不住故无自性肇曰成前无相常净义也诸法如电新新不停一起一灭不相待也弹指顷有六十念过诸法乃无一念顷住况欲久停无住则如幻如幻则不实不实则为空空则常净然则物物斯净何有罪累于我哉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

此三明妄见也肇曰上明外法不住此明内心妄见俱辨空义内外为异耳夫以见妄故所见不实所见不实故无相常净也上二喻取其速灭此四喻取其妄想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此六结也若能悟罪无生知心不住是名真解奉持法身无相之律肇曰若能知此乃名善解不知此法而称持律第一者何耶今知优波离谬教意也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此下第二叹伏文三比丘叹尊者伏过比丘發心此初叹也肇曰二比丘悟罪常净无复疑悔故致斯叹

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叹伏也自佛已还无能制其大乘妙辩况我持律哉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

明除疑發心法身妙律诸佛所持悟解除疑因之發趣什曰有罪则忧怖自生罪无则疑悔自灭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此四结也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罗睺罗秦言「覆障」六年为母胎所障因以为名弟子中持戒第一又云密行第一故《法华经》云罗睺罗密行唯我能证知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此下二略释文二此初问也诸长者子心慕出家父母所制睹罗睺罗舍转轮王十善之化而剃落从道必有大利胜在家修故从而问焉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答也出家有二深厌生死乐求涅槃有证有得有利可说名为小乘二者悟三界如幻无生无灭无证无得无利可说此名大乘今罗睺罗谬赞小乘涅槃之利既有利可说非密行也未若大乘不取不舍无得无证无利可说真密行也生曰世荣虽乐难可久保出家之理长乐无为岂可同年语其优劣哉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

此下三广引弹事文五诃不应说解释所以示真出家结真出家劝修真出家此初总诃也体本法身三界如幻不生不灭名为出家此则损益两亡无利可说故诃不应也

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征释所以文二此初略释也肇曰夫出家之意妙存无为无为之道岂容有功德利乎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次二广释也第一义谛名法性无为森罗万像同归此理悟此理者无得无证名真出家非二乘择灭有得证者名出家也肇曰夫有无为之果必有无为之因因果同相自然之道也出家为无为即无为之因也无为无利无功德当知出家亦然矣

罗睺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此三示真出家肇曰上直明出家之义自下明出家之事虽云其事然是无事事耳则出家者以去累为志无为为以心无为故所造众德皆无为也文三此初内证德也肇曰偽出家者恶此生死尊彼涅槃故有中间三处之异真出家者遣万累忘彼此岂有是非三处之殊哉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

肇曰既无彼此则离众邪见同涅槃也「六十二见」者《大品》云外道依过去计神及世间常无常等四见依未来世计神及世间边无边等四见依涅槃计有如来无如来等四见依此十二见历五阴成六十见又计身与神一断见身与神异常见为六十二见也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肇曰贤智闻之而从众圣履之而通可谓真出家之道乎

降伏众魔

此二约降魔显德见实相则蕴魔自空蕴空则诸魔自伏肇曰众魔者四魔也正道既夷邪迳自塞

度五道

肇曰五道非无为之路又云生死五道性是涅槃故名度

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体实相则垢曀永亡曀亡则五眼自净五力五根亦自然增长

不恼于彼

肇曰道超事外与物无逆何恼之有

离众杂恶

肇曰俗善虽善由杂不善道法真净故纯善不杂也

摧诸外道

伏外道也肇曰日月不期去暗而暗自除出家不期摧外道外道自消

超越假名

肇曰万事万名虚假以生道在真悟故超假名

出淤泥无系著

肇曰出生死爱见之淤泥无出家受道之系著

无我所无所受

肇曰出家本乎无我离著则诸受永亡肇曰无受也欲受我受戒受见受

无扰乱内怀喜

肇曰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于不足出家寡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

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

住实相则不忤物心不违禅定生灭不起焉有过患哉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此四结真出家肇曰若能不违上说乃应出家之道非存利之所能也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

此五形既缘碍劝心出家也文四一劝二辞三释劝意四得意出家此初劝悟理出家也

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肇曰净名知其不得出家而劝之者欲發无上道心耳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不悟劝意辞有碍也肇曰非不欲出家不敢违亲耳

维摩诘言汝等便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释劝意肇曰虽为白衣能發无上心者便为出家具足戒行矣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得意心發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此四结辞也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阿难秦言「欢喜」弟子中总持第一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

此二略释所以叡曰现身有疾者亦不可一途而论特以浅识之流取信耳于如来身而起劣相故彰阿难不达使惑同众净名高诃以开法身之唱使见形之徒悟应感难期无方莫测兼寄迹取乳除彼贪求假过阿难以明小乘之劣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

此三广引弹事文三乞意诃弹耻愧初中文二此初问也生曰晨朝非乞食时必有以也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如来为物受生有疾用乳阿难侍佛故行求乞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

此二弹诃文四略止二谤略显真身广止二谤广显真身此初略止二谤也天台云无病言病增谤也德圆言减损谤也佛身无生应物现生有身则有疾小乘执实故云谤也大乘知应故非谤也岂复离此现疾別有不谤之法身哉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略显真身金刚体者喻不生不灭常住法身也诸恶断解脱也众善会般若也肇曰夫病患之生行业所为耳如来善无不积恶无不消体若金刚何患之有

嘿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

广止二谤先止增谤也文三劝嘿也谤佛粗言异人闻之必蔓说故令嘿往生曰苟云是实为谤佛也又曰病为常近粗之极也不达闻之必谓然矣

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

智闻必哂威德诸天净土菩萨以己福慧不受疾报方于如来知应现也生曰以彼推己无疾必达佛矣而此言实病不亦哂斯语之不得乎

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近事验之转轮圣王乃不及欲界诸天但以人中少福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普胜三界而有病哉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此下二明损谤也苟执不去非徒佛有斯谤我等亦受其耻肇曰正士闻则谓汝不达邪士闻则谓佛实病何名为法之良医身疾不能救而欲救人心疾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此下四广显真初就四德显真此初无相法身大悲应现非思业贪欲之所牵生自在应物是我德也三界有待之形名思欲身也生曰如来身从实理中来起不由彼应有何病耶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

明三界受生苦也悟界如幻不受生故乐也生曰既以思欲为原便不出三界三界是病之境也佛为悟理之体超越其域应有何病也

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明惑染生身漏也智证法身无漏无漏即性净也肇曰夫法身虚微妙绝常境情累不能染心想不能议故曰诸漏已尽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明有为之身四相所迁数也佛身无生离生灭相常也肇曰法身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故现身有病无为故不堕有数也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结也如此常净金刚法身当有何疾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此下三明耻愧文三阿难惭愧佛身理然不合有疾奉命闻疾应是谬闻近佛多闻以此怀愧肇曰受使若此致讥若彼进退怀愧谓谬听也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

空声举应显真疾身应物也无为本真也肇曰以其愧惑故空声正之「如居士言」何有无漏之体婴世之患但为度五浊群生故现斯疾取乳勿惭也五浊者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若知权化现疾即非谤佛取乳勿惭也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此四结辞也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此二总述辞也

菩萨品第四

此三明折伏方便菩萨令归圆妙前既声闻致辞故次命菩萨然發菩提心总名菩萨而根有利钝教有渐顿或事修而未悟于理或悟偏而未进于圆或渐证而未极于顿今将回事以向理折偏以进圆斥渐而诣顿故因命问疾以调伏之皆菩萨佛事故名品焉文二先別明四大士此初慈氏也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二如前此初命也弥勒此云「慈氏」肇曰弥勒南天竺婆罗门姓出此姓即以为名五百弟子皆以不任故复命菩萨者将备显净名难酬之德也

弥勒白佛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此二文四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

此二略释所以什曰此天以弥勒将上为天师预怀宗敬故常来听法也又云不退转地者或六度行满名为不退或证初地名为不退天王虽已發心然内有五欲外有胜境恐其退转因以劝之肇曰下诃云「实无發心亦无退者」以此推之似存不退之行劝發无上心也虽曰胜期犹未免乎累教迹不泯故致斯诃然经云补处大士心无不一智无不周应物而动何阙之有是由得失同怀修短迭应利彼而动无计诸己故弥勒假有以启始净名居宗以济终互为郢匠器彼淳朴虽复迹同儒墨致教不一然相成之美实存其中矣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三广引弹事文五先定得记破执授记举例返破显菩提相闻真得益此初定也生曰阿耨多罗者无上也三藐三者正遍也菩提者彼语有之此无名也实即体极居终智慧也一生者无复无量生余一生也

为用何生得授记乎过去耶未来耶在耶

此下二正破授记文三就生门弹就无生门弹就平等门弹初中文三先定三世难破三世引证此初定也肇曰發无上心修不退行授记成道弥勒致教之本意也今将明平等大道以无行为因无上正觉以无得为故先质弥勒明无记无得然后大齐群生一万物之致以弘菩提莫二之道也夫有生即有记无生即无记故推斥三世以何生而得记乎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

难破也肇曰別推三世明无生也过去生已灭法不可谓之生也生曰无复有也

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

肇曰未来生未至未至则无法无法以何为生也生曰竟未有也

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肇曰现法流速不住以何为生耶若生灭一时二相俱坏若生灭异时即生时无灭生时无灭则法无三相法无三相即非有为也尽有三相即有无穷之名三世既无生于何而得记生曰时已去未始暂停岂可得于中成佛耶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引证肇曰证无住义生曰新新生灭交臂已谢岂待白首然后为变乎

若以无生得授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授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此二约无生门弹文二约理破约行破此初也肇曰上推有生无记此推无生亦无无生即七住无相真正法位也此位为理无记无成弥勒于何授一生记乎

为从如生得授记耶为从如灭得授记耶

此二约行破文二此初双定为见如智生授记为见如惑灭授记耶肇曰如虽无生灭而生灭不异如然记別起于生灭冥会独于即真故假如之生灭以明记別之不殊也什曰夫授记要由得如本未得而今得似若有起如起即累灭亦似有物于中灭故先问其起灭以明无起灭也

若以如生得授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授记者如无有灭

明双破生灭若见如智生如体不生智亦无生若见如惑灭如体无灭惑亦不灭智无生即本觉惑无灭即寂灭此不生不灭岂有授记哉肇曰如非不生灭非有生灭非不生灭故假以言记非有生灭以知无记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此三约平等一如破文二总举平等也一切众生有情也一切法无情也众圣贤二乘也弥勒大乘也肇曰万品虽殊未有不如如者将齐是非一愚以成无记无得义也

若弥勒得授记者一切众生亦应授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

此下二別约三德平等破也此初约真如理等法身德破也弥勒众生理如无二会如授记岂有得不得之二哉肇曰凡圣一如岂有得失之殊哉生曰二者直二事也异者二相殊也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约本觉平等智德破也菩提此云觉亦云智谓无相极智平等本觉也若烦恼即菩提则一切众生皆菩提相岂弥勒独得之耶肇曰无相之相是菩提相生曰菩提既是无相理极之慧言得之者得是菩提相也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约平等寂灭解脱德破涅槃此云灭度若法本不生今即无灭为寂灭者即一切众生本来灭度岂弥勒独证之耶肇曰本性常灭今复何灭生曰然终既至灭始灭验矣始若果灭终岂灭哉然知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尽为灭而不灭也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此下三举例返破平等菩提果尚无记岂有初心及不退行耶肇曰平等之道实无發心亦无退者而以不退之行诱其發心示其美记者何耶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见

显真菩提相文三此初劝舍分別无相平等是菩提相若分別始终有退不退是见分別非见菩提肇曰菩提以寂灭为相生死同相而诸天子卑生死尊菩提虽曰胜求更生尘累宜开以正路令舍分別曷为示以道记增其见乎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此二略征释身心无所得相是菩提相也肇曰自此下大明菩提也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其道虚玄妙绝常境听者无以容其听智者无以运其智辩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状其仪故其为道也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故能幽鉴万物而不曜玄轨超驾而弗夷大包天地而罔寄曲济群惑而无私至能道达殊方开物成务玄机必察无思无虑然则无知而无不知无为而无不为唯菩提大觉之道也此无名之法非名也不知所以言强名曰菩提斯无为之道岂以身心而得乎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此三历法广显菩提相亦可前是能破此是能立又前破而不断此立而不常又前破而不灭此立而不生又前会而不一此別而不异又前亡而不去此存而不来斯妙道之无方也观夫圣人体极因物立名所以教名悉檀理穷实相非夫久殖善本莫能究其深广哉是故前以无生灭故无菩提记此以无生灭故证寂灭名寂灭菩提寂灭无缘故不观寂灭无念故不行寂灭无见故断寂灭无妄想故离寂灭无愿求故障寂灭无著故无入寂灭即真如故顺理寂灭即法性故安住寂灭返生灭之际故至实际诸句例然不复广说肇曰妙会真性灭诸法相故菩提之道与法俱寂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肇曰观生于缘离缘即无观也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肇曰行生于念无念故无行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

肇曰诸见断妄想离乃名菩提也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肇曰真道无欲障诸愿求也

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

肇曰谓受入可欲也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肇曰不异三空菩提义也随顺本相谓之如故计之以顺常住不变谓之性故计之以住实相彼岸谓之际故计之以至也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肇曰意与法为二菩提无心何法之有也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肇曰无心于等而无不等故谓若虚空

无为是菩提无生灭故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肇曰菩提不有故无生灭菩提不无故了知众生心也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肇曰诸入内外六入俱空故诸入不会诸入不会即菩提相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肇曰生死所以合烦恼之所离恼故无合无合即菩提也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肇曰外无形色之处内无可名之实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肇曰菩提无取舍犹化人之无心也

无乱是菩提常自净故

肇曰内心既常静外乱无由生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肇曰性无不净故寂无不善谓善顺寂灭常净之道也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肇曰情有所取故攀于前缘若离攀缘即无取也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肇曰万法同体是非一致不异于异者其唯菩提乎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肇曰第一大道无有两正独绝群方故无以喻也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肇曰诸法幽远难测非有知之所知菩提无知故无所不知无知而无不知者微妙之极也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

此五明悟真记不记真得不得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此四结也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如前此初命也

光严童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此二辞也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

此二略释所以也光严接近故托闲林为道场净名诣理故諠静一如为道场出入之迹其在即也生曰托在常出实有以也

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此下三明广引弹事文五礼问略答重问广答众益此初也生曰城门是人所凑处故得因广化功也「作礼」者迹同乡党现修长幼之礼「而问」以取其来自有从也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略答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光严志好闲独每以静处为心故出毗耶将求道场净名悬鉴故现从外来将示以真场启其封累故逆云「吾从道场来」者以明道无不之场无不在若能怀道场于胸中遗万累于身外者虽复形处愦闹迹与事邻乘动所游非无道场也又曰实相理遍为场万行通证为道生曰得佛之处也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重问肇曰会其所求故寻问也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此下三十句广约诸法明道场此初约心辨也肇曰修心进道无乱之境是道场耳若能标心为主万行为场不越方寸道自修者乃真道场曷为近舍闲境而远求空地乎直心者谓内心真直外无虚假斯乃基万行之本坦进道之场自此已下备列诸行侭是修心之闲地弘道之静场也又解如世间和𪎈之麦皆诣场鞭打𪎈去麦全修道亦然佛性精粹杂烦恼𪎈修行者正见实相为场对治万行为鞭打断惑证真为飏筛如直心以虚假为糠𪎈布施以悭贪为糠𪎈诸句例知

發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肇曰心既真直则能發迹造行發迹造行即事业斯办者也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肇曰既能發行即树心弥深树心弥深则功德弥增者也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肇曰直心入行转深则变为菩提心也此心真正故所见不谬凡弘道者要始四心四心既生则六度众行无不成也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此下十六约行明住实相真场行皆造极肇曰施不望报无相行也夫言有不失无言无不失有有无异说而不乖其本者其唯大乘道乎然即万行虽殊以无相为体无而不无故即有为实有而不有故施戒为一此经前后至于辨列众行有无不同苟能领其所同则无异而不同也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肇曰未有戒具而愿不具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肇曰怀忿则心碍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肇曰万法弥旷现若目前智慧之能也又曰即事见理为现见也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肇曰等心怨亲欲其安乐慈行也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肇曰见苦必赴不避汤炭悲行也

喜是道场悦乐法

肇曰以己法乐乐彼同悦喜行也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肇曰慈生爱爱生著著生累悲生忧忧生恼恼生憎慈悲虽善而累相已生故两舍以平等观谓之舍行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四禅世定但發五通实相真禅得漏尽也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解脱八解脱二乘八解背舍八邪大乘八解邪正俱背深证实相背舍万累也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肇曰方便起乎弘化四摄生乎来众也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肇曰闻不能行与禽兽同听也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木非绳不直心非理不正故心之调也必正观实相肇曰心之性也强梁即观邪调伏即观正也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此下三科约法明道场什曰道品断受生故名舍有为肇曰三十七品无为之因也又曰无为即涅槃也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什曰小乘中说四谛大乘中说一谛今言谛是即一谛实相也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缘起十二因缘相生起也小乘观十二缘无明灭即行灭非实相真场大乘观因缘不生不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此实相真场也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此下三科约所治惑明道场谓迷即众惑悟即真场肇曰烦恼之实性众生之无我诸法之空义皆道之所由生

降魔是道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取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此下诸科约佛果德明坐菩提树住寂灭场不著三界不惑四魔能师子吼也肇曰降魔兵而不为所动游历三界而不随其演无畏法音而无难

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法身无过即众德自显心无余翳则慧明普照肇曰佛具三十二业而无一阙明通达而无碍斯皆大道之所由生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什曰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唯以一念则礭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曰切智者智之极也朗若晨曦众冥俱照若静群像并鉴无知而无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则夫有心则有封有封则有疆封疆既形则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则所照不普至人无心无心则无封无封则无疆封疆既无则其智无涯其智无涯则所照无际故能以一念一时必知一切法也一切智虽曰行标盖亦万行之一耳会万行之所成者其唯无上道乎故所列众法皆为道场生曰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以向诸行终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得佛之处乎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此下结成肇曰若能应上诸度以化天下者其人行则游道场止则住佛法举动所之无非道场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五明得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结也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二此初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文四此初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

此下三略释文五住静室魔来不识施女不受此初持世避諠住静舍恶化善皆迹示方便轨之初学

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此二魔作帝释来也肇曰波旬名煞者名极恶断人善根因名煞者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极恶也什曰帝释是佛弟子知其不疑故作释形来也持世不作意观他心故不见也天台云方便菩萨不知魔来有三意未能魔佛二界一如等真故不知观有出入之间故不知未能善恶齐化心有去取故不知也

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此三持世不识谬为说法诫之以自恣厌之以无常修之以三坚生曰从女弦是自恣法也福有而自恣者覆为罪之根者也五欲者五情所欲也用为自恣宝之必深觉其无常然后能以之求善本矣肇曰三坚法财宝也若忘身命弃财宝去封累而修是者必获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此三天地焚而不烧劫数终而不尽故名坚法以天帝乐著五欲不虑无常故劝修坚法也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

此四魔更施女为乱也生曰因其说法故可说以从善实欲以女乱之矣

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

此五不受女非顺道之缘故舍而不受若法身正观万品一如无非不顺肇曰持世菩萨时为比丘也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

此三广引弹事文中有八觉悟乞女欲隐劝舍魔舍说法诱女还女此初净名觉悟肇曰以持世不觉故發其状也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

此二净名索女肇曰将化诸女故现从其索我为白衣应受此女曷为以与沙门释子乎

魔即惊惧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

此三魔欲隐去肇曰净名神力之所制也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

空声劝舍女也肇曰净名以魔迷固故化导之也

魔以畏故俛仰而与

此五魔舍女生曰推轻重留女故当胜自不得去也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發道意

此六净名为女说法也文二此初令發心也肇曰在魔故从欲在我宜从道教

复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

此下二劝修行文三一劝二问三答此初劝乐法舍欲也肇曰女人之性唯欲是乐以其初舍天乐故示以法乐夫能以弘道为美积德为忻者虽复经苦履难而不改其乐天地所重无易其忻以此自娱乐之极也岂五欲之足存自此已下备列诸行以明超世之道至欢之所由生也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

不解故问也

答曰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

净名答文四此初乐生四信谓归三实及厌欲持戒肇曰信而后悦莫若三宝「乐离五欲」者什曰是信戒也

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

此二乐厌苦报也什曰如《方便品》中说也肇曰善恶必察何乐如之也

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

此三明乐修出道文三此初内护道意下益众生上敬养师并行本也肇曰将护无上道心令无差失

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

此二明六度正行也什曰世俗慧中不能生乐要得无漏慧离尘垢即至乐自生也

乐广菩提心

此下三遍修万行肇曰彼我兼得谓之广也

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

魔怨散而惑病消故乐也

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

依报净而正报圆何乐如也

乐庄严道场

严万行之因场诣道树之果场

乐闻深法不畏

什曰心无近著心不邪疑又能信诸佛有不思议法故能闻深法心不生畏也肇曰乐法之情不深者闻深法必生畏也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

肇曰三脱无相无作也缚以之解谓之脱三乘所由谓之门二乘入三脱门不尽其极而中路取证谓之非时此大士之所不乐也

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

肇曰异我自彼曷为生恚非同学外道党也

乐将护恶知识乐近善知识

护恶不舍大悲近善能成大智

乐心喜清净

肇曰清净是实相真法喜

乐修无量道品之法

适化无方故道品无量肇曰法乐无量上略言之耳

是为菩萨法乐

此四结也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

此下七波旬诱女也文二此初诱也肇曰先闻空中声畏而言与非其真心故欲俱还也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

女辞也肇曰已属人矣兼有法乐何由返也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此八还女文五索女还女请法为说随还此初索也肇曰净名化导既讫魔知其不吝故请也菩萨之道一切无惜想能见还也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

还女也肇曰因事兴愿菩萨常法也以女还魔愿具满故因以生愿「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如魔之愿满也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弟子辞师故请法也肇曰昔在魔宫以五欲为乐今在菩萨以法乐为乐复还魔天当何所业耶

维摩诘言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大士为说无尽灯法

文三此初标名劝也肇曰将远流大法之明以照魔宫痴冥之室故说此门也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释劝合可见肇曰自行化彼则功德弥增法光不绝名无尽灯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结劝学也肇曰报恩之上莫先弘道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

致礼辞还

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此四结辞不堪也

佛告长者子善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文二此初命也梵云「须达多」亦云「善得」亦云「善施」即给孤独也因缘如別

善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文四此初辞也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

略释也在家大士故于父舍行施化同类也生曰婆罗门法七日祠梵天行大施期生彼也言已承嫡继业于父舍然也寄之可以致明法施大矣什曰所以乃至第七日方来讥者欲令其功德满心淳熟也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

此三广引弹事文六弹诃请说略说重请广说得益此初弹也肇曰天竺大施会法于父舍开四门立高幢告天下有所须皆诣其舍于七日中倾家而施以求梵福时净名以其俗施既满将进以法施故先讥其所设以明为施之殊也

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肇曰夫形必有所碍财必有所穷故会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财不可以周给施既不普财不益神未若会群生于十方而即之本土怀法施于胸中而慧无不普以此而会会无不均以此而施施不遗人曷为置殊方而集近宾舍心益而独润身乎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

此二请问也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此三略答也什曰若一起慈心即十方同缘施中之等莫先于此故曰无前后也肇曰夫以方会人不可一息期以财济物不可一时周是以会通无隅者弥纶而不漏法泽冥被不易时而同覆故能即无疆为一会而道无不润虚心怀德而物自宾曷为存濡沫之小慧舍夫江海之大益置一时之法养而设前后之俗施乎

何谓也

此四重问也肇曰群生无际而受化不俱欲无前无后一时而养者何谓也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

此下五广就万行明法施文五此初四等也肇曰夫财养养身法养养神养神之道存乎冥益何则群生流转以无穷为路冥冥相承莫能自返故大士建德不自为身一念之善皆为群生以为群生故愿行俱果行果则己功立愿果则群生益己功立则有济物之能群生益则有返流之分然则菩萨始建德于内群生已蒙益于外矣何必待哺养启导然后为益乎菩提者弘济之道也是以为菩提而起慈者一念一时所益无际矣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肇曰大悲之救彼而起所以悲生于我而天下同益也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肇曰欲令彼我俱持正法喜以之生也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肇曰小舍舍怨亲大舍舍万有舍万有者正智之性也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

此二明六度法施大士以一毫之善普施众生永除六蔽圆满六度肇曰忿生于我无我即无竞

以离身心相起毗离耶波罗蜜

肇曰精进之相起于身心而云离身心者其唯无相精进乎复次爱著身心不能精进能精进者其在亡身心乎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肇曰菩提之相无定无乱以此起禅亦同相也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肇曰在佛名一切智在菩萨名般若因果异名也然一切智以无相为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无相因果虽异名其相不殊也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约三脱明法施肇曰众生则乖空义存空义则舍众生善通法相虚空其怀者终日化众生终日不乖空也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

肇曰即有而无故能起无相即无而有故能不舍不舍故万法兼备起无故美恶齐旨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

肇曰谓造作生死也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生也是以大士受生常起无作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此四遍约万行明法施肇曰非方便无以护正法非四摄无以济群生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质直

息诸慢以修敬厌三偽而修三坚内思六念外顺六和此之谓法施「六念」者肇曰念佛六念也「六和」者肇曰以慈心起身意业为三也得重养与人共之持戒净修漏尽慧非直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群众不和非敬顺之道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

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为命也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心净」者信也信乐贤圣常近三宝不憎恶人能调不善肇曰近贤圣生净喜见恶无憎心也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厌患三界誓求菩提大事因缘非小志之所为也肇曰出家之法非浅心所能弘也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

肇曰闻不能行非多闻也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

法性平等名为无诤栖心此理是住空闲肇曰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肇曰佛慧深远非定不趣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理圆无渐而解缚者必修之以次位肇曰己行不修安能解彼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肇曰大乘万行分为二业以智为行标故別立智业诸行随从故总立德业凡所修立非一业所成而众经修相好净土系以德业知念说法系以智业此盖取其功用之所多耳未始相无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肇曰决定审理谓之智造心分別谓之慧上决众生念定诸法相然后说法故系之以智今造心分別法相令入一门故系之以慧也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一切善业

肇曰无善不修故无恶不断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

肇曰一切智慧业也一切善法即德业也助佛道法大乘诸无漏法也德二业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由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此下五结成法施肇曰若能备上诸法则冥润无涯其为会也不止一方其为施也不止形骸不止形骸故妙存济神不止一方故其会弥纶可谓大施可谓大会矣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六明时众得益文二此初婆罗门發心也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

明善得心净肇曰心累悉除得清净信也文四此初心悟上璎珞也生曰七日施而此物在者最所重也而以上维摩诘者现崇法施情也

不肯取

让不受什曰本意为说法故亦为讥财施故怀此二心所以不受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

重请受随施也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

并名受已回施文四回施二田也肇曰上直进以法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极上穷下明施心平等以成善得为施之意也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佛现化生曰分作二分者欲以明等也现神力者验法施也变成四柱宝台岂财施能为之乎是法施会然也故能无不周耳

维摩诘现神变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

劝令等心文二有相等无相等此初也施佛神通若此施贫初无善事施者未能亡于分別故净名示之以平等什曰施佛以地胜故心浓施贫以地苦故悲深是以福田同相致报一也

无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也

无相等也肇曰若能齐尊卑一行报以平等悲而为施者乃具足法施耳.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四得益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结不堪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此是大段第二总明诸菩萨奉辞肇曰三万二千菩萨皆说不任之辞文不备载之耳

净名经关中疏卷上

〔录文完〕


校注

「花」乙本作「华」 「花」乙本作「华」 丙本自此始 「敦」乙本作「顿」据文意改 「慧」诸本均作「惠」此处「惠」与「慧」相通以下凡「惠」「慧」相通处一律正作「慧」不出注 「者」丙本无 此上用斯2702号为底本此下用伯2188号为底本 「语」乙本作「悟」据甲丙本改 丁本自此始 「维摩」丁本作「维摩诘」据甲丙本删 「为」乙本无 「大」甲本作「本」 「治」丙本作「理」 「恨」丁本作「根」 「军」甲本作「运」 「右」丁本作「又」 「军」底本作「运」据甲丁本改 「冥」甲本作「宜」 「所」丁本无 「名」丙本作「名也」 「独不行」乙本无 「遵」乙本作「尊」 「疾」甲本无 「言」甲本作「曰」 「其」丁本无 「也」乙本无 「迷」甲本作「米」 「亦」甲本作「迹」 「下」丁本无 「痴」丁本无据丙本补 「华」丙本作「花」 「昧」底本作「妹」据甲丁本改 「物」乙本作「勿」 「碍」丙本作「阂」 「不」甲本无 「说」乙本无 「心」乙本作「心而能说」 「闻」丁本作「问」据甲本改 「道成」甲本作「成道」 「言」甲本无 「应」乙本删 「为」甲本作「谓」 「近」甲本作「近为」 「离」甲本作「篱」 「蓝」甲本作「监」 「蓝」甲本作「监」 「和」甲本无 「赅」丁本作「该」通「赅」 「名」乙本无 「道」甲本无 「叹」丁本无 「私」甲本作「移」 「结」乙本无 「子」甲本无 「说」乙本作「谈」 「直」甲本作「真」 「间」丁本作「闻」 「也」乙本无 「德」丁本作「得」丙本作「德」此处「得」与「德」通以下底校本凡「得」「德」相通之处一律录作「德」不出注 「止」丙本作「心」 「犹」丁本作「由」通「犹」 「碍」甲本作「阂」 「阂」丙本作「碍」 「辩」底本无据甲丁本补 「名」乙本无 「知」丁本作「智」 「转」甲本作「轮」 「随」甲本无 甲本至此止 「间」丁本作「闻」 「示」乙本作「亦」 「标」乙本作「释」 「其」乙本无 「胜」乙本作「释」 「标」乙本作「释」 「冥」丁本作「暝」据丙本改 「冥」丙本作「暝」据丁本改 「邪」丁本作「耶」据乙本改以下底校本凡「邪」误作「耶」处一律录作「邪」不出注 「惑」丙本作「或」通「惑」以下底校本凡「或」通「惑」处一律录作「惑」不出注 「芽」丁本作「牙」通「芽」以下底校本凡「牙」通「芽」处一律录作「芽」不出注 「又」乙本无 「导」乙本作「遵」 「标」乙本作「释」 「导」丙本作「道」通「导」以下底校本凡「道」通「导」处一律录作「导」不出注 「下」丁本无据乙本补 「辨」丁本作「辩」丙本作「辨」此处「辩」「辨」相通以下底校本凡「辩」「辨」相通处一律录作正字不出注 「无」乙本作「无所」 「且」丙本作「具」据乙丁本改 「趣」丙本作「恶」 「无身」丁本无 「感而后应」丁本无 「法」丙本作「法空」 「能」丁本无据丙本补 「实」丁本作「宝」 「言王也」丙本作「曰喜王」 「勇」丁本作「勇也」 「胜」乙本原作「积」有校改痕迹字迹不清 「得」乙本作「德」 「欢」乙本作「观」 「香」丙本作「香风」 「舍」底本作「拾」据乙丁本改 「什曰」丁本无据丙本补 「子」乙本作「也」 「人」丙本作「人俱」 「地」丁本作「也」 「后」乙本无 「天」丁本无据僧肇《注维摩诘经》补见《大正藏》第38卷第331页下 「道」丁本作「通」 「法」乙本无 「高」丁本无据僧肇《注维摩诘经》补见《大正藏》第38卷第332页上 「诸」丁本作「诸神」 「源」丁本作「原」据僧肇《注维摩诘经》改见《大正藏》第38卷第332页中 「辰」丁本作「晨」据丙本改 「者」乙本无 「众」乙本作「众众」 「弥」丁本作「弥轮」 「而」丁本作「而而」 「佛」丁本无 「叹」乙本作「欢」 「乘」丁本作「能」 「试」底本作「诫」据乙丁本改 「菩提」丙本作「菩提树」 「无心于伏」丁本作「无心伏于物」丙本作「心于伏」据乙本改 「犹」乙本作「犹若」 「死」丁本无 「孰」丁本作「熟」 「人」乙本无 「语」丁本作「言音」 「次」底本作「此」据乙丁本改 「两」丁本无 「叹断」丁本作「断叹」据乙本改 「缚」丁本作「缚也」 「皆名为结」丁本无 「舍」丁本作「舍」 「涘」丁本作「族」据僧肇《注维摩诘经》改见《大正藏》第38卷第334页上 「發」底本作「發心」据乙丁本删 「也」乙本无 「经」丙本无 此处丁本衍一句「是以所化众生处为国土」 「玉」丁本作「王」据丙本改僧肇《注维摩诘经》亦作「玉」见《大正藏》第38卷第334页中 「土」丙本作「生」据乙丁本改 「或」丁本作「惑」据丙本改 「生」乙本无 「譬」丙本作「譬如」 「直」底本作「真」据乙丁本改 「从」乙本无 「净」丙本作「净土」 「直」底本作「真」据乙丁本改 「尔」丙本作「示」据乙丁本改 「持」丁本作「待」 「信」丙本作「善」 「摄」丙本作「摄众生」 「次」底本作「此」据乙丁本改 「生盲」丙本无 「生」丁本无据丙本补 「且」乙本作「具」 「嫉」丁本作「疾」 「也」丁本无 「因」丙本作「因始」 「期」丙本作「其」 「净」丁本无据丙本补 「时」丁本作「则」 「六」底本作「六六」据乙丁本删 「者」乙本无 「过」底本作「过过」据乙丁本删 「作」乙本无 「欲」丁本无据北1300号补 「恶充」丁本作「充恶」 「此」丙本作「此下」 「应」丁本无 「此」乙本无 「也」乙本无 「现亦」丁本无据僧肇《注维摩诘经》补见《大正藏》第38卷第338页上 「此」乙本无 「文中」底本残据乙丁本补 「伽」丁本作「加」 「短」丁本作「矩」 「短」丁本作「矩」 「宝积」底本残据乙丁本补 「此」底本残据乙丁本补 「阿」丁本无据丙本补 「值」底本作「殖」据乙丁本改 「值佛闻法」乙本作「值佛闻法值佛闻法」 「势」乙本作「势也」 「故」丁本无据丙本补 「也」丁本无 「祇」丁本作「祇僧祇」 「受」底本作「受受」据乙丁本删 「佛」乙本无 「四」乙本无 「民」丙本作「人」 「寂」丙本作「定」 「其」乙本无 「致」丙本作「供」 「幼」丁本作「幻」 「曲」乙本作「典」 「人」乙本作「人也」 「幼」丁本作「幻」 「肇曰」丁本无据乙本补 「轮」丁本作「沦」据文意改 「重」丁本作「重月」 「以」丁本作「如」 「爱」丁本作「受」 「爱」丁本作「受」 「深」乙本作「染」 「及」底本无据乙丁本补 「孰」丁本作「熟」 「聚」丁本无 「虚」底本作「虚空」据乙丁本删 「草」丙本作「树」 「见」丁本无 「类」丁本作「类则」 「宅」丁本无 「自在不自在」丁本作「在自不在自」 「火无我也外」丁本无 「存」乙本作「在」 「止」乙本作「正」 「止」乙本作「正」 「异」底本作「以」据乙丁本改 「此」乙本作「此下」 「破作者」丁本作「被作」 「明」乙本无 「他」丁本作「地」 「无」丁本作「无一」 「三总结」乙本无丙本作「三结」据丁本补 「三昧」底本删据乙丁本补 「止」乙本作「正」 「一」丁本无据僧肇《注维摩诘经》补见《大正藏》第38卷第343页中 「疾」丁本作「病」 「之」丁本作「之之」 「下」丁本作「不」 「道法也」乙本作「法道」 「见」丁本无 「失」丁本作「朱」 「若」丁本作「善」 「已」乙本无 「揵」底本无据乙丁本补 「第」丁本作「弟子」 「离」丁本无据丙本补 「示」乙本作「示是」 「理」乙本作「里」 「辨」丁本作「办」 「我」乙本无 「法一」丙本作「一法」 「去」乙本作「法」 「顺」丁本作「颐」 「乞」乙本作「乞食」 「抖薮」丁本作「斗薮」以下底校本之「斗薮」均录作「抖薮」不出注 「离」丁本作「杂」 《维摩诘经》作「揣」见《大正藏》第14卷第54页中 「受」丁本作「爱」 「相」丁本作「想」据丙本改 「燃」丁本作「然」据文意改 「陀」丁本无 「既得食」丁本无 「解」丁本作「解脱」 「施」丁本无 「出世」底本作「出」据乙丁本补 「有」乙本作「为」 「正」丁本无 「尔」丁本作「示」 「此」丁本无 「堪」乙本无 「又」丁本作「有」 「弹」丁本作「掸」 「正」丁本无 「见」乙本无 「相」丁本作「想」 「人凡圣」丙本作「圣凡」 「三」乙本作「二」 「而」丁本作「而不」 「愿」僧肇《注维摩诘经》作「若」见《大正藏》第38卷第350页下 「不」底本作「不不」据乙丁本删 「二」丁本作「三」 「姓」丁本作「性」 「姓」丁本作「性」 「随」丁本无 「怀」丁本作「坏」 「六」底本作「六六」据乙丁本删 「而」乙本作「者」 「于」丁本作「于为」 「也」底本无据乙丁本补 「孰」丁本作「执」 「之」丁本作「正」 「正」丁本作「之」 「其」丁本作「之」 丙本将下文「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一句误移此处 「肇曰既为其侣安得有异又曰夫以无异故能成其异也」丁本作「肇曰又曰夫以无异故能成其异也既为其侣安得有异」 「恶」乙本无 「茫」底本作「忙」丁本作「芒」据文意改 「置」丁本作「致」 「斯」丁本作「思」 「应」丁本作「应为」 「若」丁本作「君」据乙本改 「解脱」丁本无 「重」丁本作「种」 「者」丁本作「也」 「知识」丙本作「善知识」 「母」丁本无据僧肇《注维摩诘经》补见《大正藏》第38卷第352页下 「丘」丁本作「尼」 「深」丁本作「染」 「法」丁本作「信」 「示」丁本作「尔」 「兔」丁本作「土」 「阿」底本作「安」据乙丁本改 「闻」丁本作「文」 「天竺」丁本作「天竺国」 「也」乙本无 「昔者」丙本作「我昔」 「尝」底本作「常」据乙丁本改 「谓」丁本作「为」 「说」丙本作「说是」 「见」丁本作「是」据丙本改 「无」底本作「无无」据乙丁本删 「孰」乙本作「熟」 「真」丙本作「有」 「空」丁本无据丙本补 「曰」丁本无 「放」丁本作「施」 「耶」丁本作「也」 「择」丁本作「释」据乙丙本改 「同」丁本作「固」 「违」丁本作「为」 「叹」丙本作「难」丁本作「欢」 「诘」丁本作「诸」 「在」丁本作「住」 「尝」底本作「常」据乙丁本改 「尝」底本作「常」据乙丁本改 「今」乙本作「令」 「乘」丁本无 「然」丁本作「煞」 「想」丁本作「相」 「无妄想」丁本作「妄相」 「次」丁本作「此次」 「曰」丁本无 「无」底本作「至」丙本作「至无」据乙丁本改 「实」乙本作「实则」据丙丁本删 「想」丁本作「相」据乙丙本改 「律」丁本作「律之」 「言」丁本作「其」 「告」丁本作「吉」 「罗」乙本无 「以」乙本作「已」 「中」乙本作「才」 「二」乙本作「三」 「念」丙本作「念我」据乙丁本删 「者」乙本无 「二一」乙本作「三」 「求」乙本作「于」 「理」丙本作「利」 「语」底本作「悟」据乙丁本改 「谓」底本作「为」据乙丁本改 「身」丁本无 「德」乙本作「位」 「者」丁本无 「无」丁本无 「曰」丁本无 「为」底本作「无」乙本作「之」据丙丁本改 「二」丙本作「下」 「魔」丁本作「摩」 「五道」丁本无 「曀亡」乙本无 「曰」丁本无 「曰」丁本无 「过」乙本作「恶」 「是」丁本无 「诸」乙本作「语」 「悟」乙本作「五」 「是即」乙本作「即是」 「难」丁本无 「时」乙本作「者」 「因」丁本作「目」 「惑同众」乙本无 「期」乙本作「斯」 「测」丁本作「恻」乙本作「侧」据文意改 「问」乙本无 「住」乙本无 「谤」乙本无 「疾」丁本作「病」 「志」乙本作「者」 「疾」乙本作「病」 「疾」乙本作「病」 「疾」乙本作「病」 「疾」乙本作「病」 「真」乙本作「其」 「三界」乙本无 「域」丁本作「城」 「染」丁本作「深」 「相」乙本作「想」 「不」丁本作「不不」 「疾」丙本作「病」据乙丁本改 「或」丙本作「惑」据丁本改 「姓」丁本作「住」 「者」底本无据乙丁本补 「佛」乙本无 「世尊我不堪任诣彼」乙本作「不任」 「此」丁本无 「怀」乙本作「坏」 「仁」丁本作「二」 「引」乙本无 「例」乙本无 「授」丁本作「受」 「现」乙本无 「为」丁本作「无」 「生」丁本无 「名」僧肇《注维摩诘经》作「咎」见《大正藏》第38卷第361页中 「记」丁本作「既」 「生」乙本无 「记」丁本作「既」 「为」丁本作「无」 「记」丁本作「既」 「授」丁本作「受」 「也」乙本无 「知」乙本作「智」 「愚」丁本作「遇」 「诸」丙本无据丁本补 「即」乙本作「则」 「故」乙本无 「以」底本无据乙丁本补 「见」乙本无 「状」丁本作「伏」 「勤」乙本作「勒」 「不为」底本作「不为不为」据乙丁本删 「固」底本作「因」据乙丁本改 「故」乙本作「故曰」 「亡」乙本作「立」 「想」乙本作「相」 「提」乙本无 「想」丁本作「相」 「也」乙本无 「如」丁本作「如如」 「到」乙本作「倒」 「相」乙本作「相故」 「知」丁本作「智」 「之所」乙本作「所以」 「静」丙本作「净」 「善」底本无据乙丁本补 「比」乙本作「化」 「两正」底本作「正两」据乙丁本改 「以」乙本作「以是」 「无知」丁本无 「微妙」底本作「妙微」据乙丁本改 「五」乙本无 「获」丁本作「故获」 「文」乙本作「此文」 「答」乙本无 「毗耶」乙本作「毗耶离」 「耳」底本作「耳耳」据乙丁本删 「将」丁本无 「办」丁本作「辩」 「办」丁本作「辩」 「故」乙本无 「懈」丁本作「解」 「故」乙本无 「赴」乙本作「起」 「避」丁本作「辟」 「乐法」乙本作「众生」 「人」僧肇《注维摩诘经》作「夫」见《大正藏》第38卷第364页中 「观」乙本作「亲」 「故」丁本作「也」 「七」丁本作「七道」 「为」乙本作「为法故」 「相」乙本作「相灭」 「下」丁本无据乙本补 「性」丁本作「相」 「道」乙本无 「取」丁本作「趣」 「其」丁本无 「共」丁本作「供」 「三」丁本无据丙本补 「一」乙本作「大一」 「智者」乙本无 「澄」乙本作「证」 「静」丁本作「净」 「际」乙本作「除」 「场」乙本无 「向」乙本作「而」 「直」乙本作「真」 「蜜」丁本作「密」 「下」丙本无 「命」乙本无 「静」丁本作「净」 「静」丁本作「净」 「示」底本作「是」据乙丁本改 「帝」丁本作「谛」 「恭」丁本作「供」 「秦」丙本作「秦言」 「或」乙本作「惑」据丁本改 「缘」丁本作「缘修」 「来」乙本无 「以」乙本作「次」 「弦」丁本作「弦」 「是」丁本无 「發」乙本无 「无」乙本作「无无」 「也」乙本无 「就」丁本无 「相」乙本作「想」 「七」丁本无 「诸」乙本无 「也」丁本无 「子」丁本无 「日」乙本无 「设」丁本作「说」 「诸」乙本作「请」 「且」乙本作「具」 「润」乙本作「润淘」 「被」丙本作「施」 「润」丁本作「闰」乙本作「闰淘」据丙本改 「大悲之」乙本作「大悲」丁本作「夫悲心之」 「彼」乙本作「彼我」 「度」乙本作「尘」 「忿」乙本作「忿性」 「云」乙本无 「进」乙本无 「禅」乙本作「禅提」 「异」乙本无 「化」丁本作「行」 「此」底本作「以」据乙丁本改 「存」丙本作「在」 「无」乙本作「于」 「起」乙本无 「直」丁本作「真」 「和」乙本作「合」 「众」丁本作「生」 「众」丁本作「生」 「圣」丁本无 「所」丁本作「所由」 「诤」底本作「净」据乙丁本改 「之」丙本作「定」 「起」丁本作「起于」 「智」乙本无 「由」底本作「犹」据乙丁本改 「是」丁本无 「法」乙本无 「润」丁本作「闰」据丙本改 「持一分」底本无据乙丁本补 「中」丁本作「中一」 「亡」丙本作「亡情」 「则」丁本作「即」 「是」丙本作「是等」 丙本尾题作「净名经疏卷上」底本尾有「净土寺藏经」印一方乙本尾有题记「时蕃中岁次乙酉冬末月下旬二日于报恩寺写讫比丘神应记」丙本尾有题记「丁酉□□勘定」丁本尾有题记「比丘谭议疏卷记」
[A1] 农【CB】浓【藏外】
[A2] 〔-〕【CB】【大-CB】若菩萨实相三昧得真天眼【藏外】(CBETA 按对校《大正藏‧净名经集解关中疏》此处原书误将注文与经文混淆今依《藏外佛教文献》本部体例修订「若菩萨实相不应有分別之见」注文位置以別于经文)(cf. T85n2777_p0461c28-p0462a01)
[A3] 若菩萨实相三昧得真天眼所见十方皆是无为不应有分別之见【CB】【大-CB】所见十方皆是无为不应有分別之见【藏外】(CBETA 按对校《大正藏‧净名经集解关中疏》此处原书误将注文与经文混淆今依《藏外佛教文献》本部体例修订「若菩萨实相不应有分別之见」注文位置以別于经文)(cf. T85n2777_p0461c28-p0462a0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上
关闭
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上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