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论卷第十四手记

第三明增三门分六异门初第一明依十相明三门三种三根分二一标二释

初中言「已说二种佛教」此是生起之辞已说一增及二增故论文言「二种佛教所应之处此说三增所应之处故云「次说三种」谓三门三种三根皆于十相而起故论文言「發起邪行」等也

二释分四一明十相二明三门三明三种四明三根

初中言分二一标二释标文可见二释分三一释身三相二释义四相三释意三相

初中言「坏生命」谓煞生相也言「财物」谓偷盗也言「妻妾」谓邪行也

二明义四相中言「坏实义」谓妄说也谓由见闻觉知于八种圣虚妄语者名坏实义言「善友谓离间他善友故言「赞美」谓粗恶语不成赞美言「所为事业」谓无义语不能成就世出世间诸善事业坏坏一学与诸相一一相合

三明意三浊相中言「执受他财谓贪浊相也言「欲令他遭所不爱事」谓嗔故也言「诽谤真实」谓邪见也谓谤世间无真罗汉等

第二明三门分三一标二列名三释标文可见二列名中言「作业毁坏」语七相也所有善业悉皆毁坏言「意业毁坏」谓意三相中前二也「方便毁坏」谓邪见也故三乘加行皆不成就三解释分三一明身语七相二明意浊三相前二如论意三相中分二一明贪嗔二相故论文言「其次二种」等也二明邪见分二一标二明邪见过失标文可见二过失中言「恶见故」等者由恶见故一无羞耻二无慈悲三造诸恶行并如论

明三种分二一标二列名并如论

明三根分二标文可见二释中言「自饶益相」谓贪也言「损害他相」谓嗔也言「于他颠倒相」谓痴谓由愚痴故煞害父母等祭祠于天望生天故故论文言「于非法而作法想」言「不应作」等者害煞人畜祠祀是不应作法故言「坚执现行」与上二义相合

第二明欲害三觉门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不护诸根」谓《增一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三种法能令有情不能善摄根谓欲害觉未识其义故此标也二释分二一明邪种子等三法二明诸法种子

初文分三一列名二略释三广解初文分三一明欲觉种子故论文言「依止中邪法种子」谓于赖耶识中有诸杂染种子故二明恚觉种子故论文言「不正思惟相」谓于违情境所不能正对治故生恚恨故熏藏识中三明害觉种子故论文言「于私隐处」等也谓害前人故私心隐匿不形于口故略释故论文言「如是三种当知」等也广解分四一明欲寻思二明恚寻思三明害寻思四明白品初文分二一标己德二依不失初中言「依四处所發生」谓于顺四法中故發生三觉谓于利乐四种也于衰毁等中不贪欲故故论文言「自己利等四种白品」谓欲获得四法故而起欲觉明依不失中言「或为不失」或求得已令不失故亦生欲觉二明恚寻思中言「于能障彼怨等者谓上怨及中怨故能障修于世出世善于三怨中恒生恚故三明害寻思分三一明正义二征三答所以初中言「于亲友品」等者谓与亲友有违诤者所起害心便轻微故二征可见三答所以中言「不生全断」谓若于非亲友中有违诤者或作断命根之害心故若是亲友故论文言「唯有轻微」等也谓或与苦言及与谪罚等方便门中令其改悔故论文言「训罚之欲」明白品如论

第二明诸法种子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中言「略有四门」者此中有问上言「依止中邪法种子」者有其几种故论答云「略有四种列名如论解释分四一明世间种子故论文言「谓欲无色系」二明出世种子故论文言「能证三乘种」三明不清净种子故论文言「欲系诸行种子」四明清净种子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二文可见三解释中言「能证三乘」等者谓三乘行人因及果位唯修无漏故所有种子得名清净故论文言「名出世间净」三乘因果名清净种者与理无违无色界何故立尔对欲界中无轻安故无色界立名清净

第三异门明三爱等九种三法分九一明欲爱色爱无色爱三法分二一标二解释标文分二一明过患二功德初中言「有漏法因」谓三界种子皆名有漏法因二明功德者故论文言「能知能断」谓能修三乘行为方便故第二解释分二明欲界爱系,二例余二爱并如论可知

第二明烦恼爱等三爱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者一烦恼爱二有漏生起爱三坏爱引经如前二释中言「胜欲發意」等者谓于胜妙五欲之中發意悕求故能招欲界之果故论文言「名初烦恼趣」言「胜自体中發意」谓由迷真性故执上二界诸天与为究竟修不动行生上二界故论「名第二烦恼趣」言「于邪解脱發意」等者虽闻有其究竟解脱不知修行方便故执鸡狗戒等为因求解脱者终不能出三界之苦败坏之身名有漏坏爱言坏者虽于邪法无利勤苦于现在中能坏自身二坏三乘当来人天及以二乘之果故论文言「名第三烦恼趣」故论文言名第三烦恼趣

第三明三求分二一标二解释初中言「欲为根本」佛告诸比丘有三种有情欲三种根本故而造诸业何等为三一者欲求二者有求三邪梵行求解释分三初言「得胜欲」为求欲界果故二言「得胜自体」谓求上二界果故三邪梵行者为诸外道求无想天及非想地为解脱故与上三求随次配释

第四明三有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中言「诸行威势」《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有三种有情于三界中摄受自体为业有中有异熟有列名如论解释分三一业有者故论文言「牵引威势谓善恶业各有能引自果各有威势故名能引之业」二中有者故论文言「能得威势」谓中有中有威势故能得欲界及色界现果故论文言「正现在前」「健达缚」者此云食香即是中有异熟有者故论文言「成满威势」谓住善中有者谓欲色界中成其人天善果住不善者于欲界中成三恶趣故云「净不净业异熟」无色界中虽无中有随不动业成彼四蕴亦名异熟有

第五明不知三世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自体差別」谓由三世迷因果无知故于三世中受欲界果由迷真性无知故于三世中受上二界五蕴四蕴果故论文言「能生三世自体差別」二释分三一明过去无知二明现在无知三明未来无知并如论可知

第六明病死三畏分四一标二果利三列名四明观过初中言「未究竟圣」等者佛告比丘有三种法能令三乘未究竟圣共诸异生灾患何等为三为老言「未究竟」者谓未证无余涅槃以皆生死故二明果利中言「厌怖」若有能于老死中能生厌怖修圣道者故论文言「速当断除三种骄逸」言「三骄逸」者一无病想二起少年想三起长寿想若能不起此三种想便能修行三乘诸行故论文言「修习现法涅槃方便」列名分三一无病衰退谓由无学已下皆有四百四病故衰退无病所以云疮[序-予+几]阿罗汉也二少年衰退者谓发白面皱等能退少年之相三寿命衰退者谓由寿尽故所修善恶及三乘行悉皆失故《无常经》云「有三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不称意何者为三四明观过中言「其有智者」等者谓三乘人行劝诸行人有智之人应观未来老病死修对持行故论文言「定当随逐故经云「老病死苦恒随逐」等也

第七明三受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身分差別」谓五趣有情所受苦乐有差別故言「能急系缚」谓于乐受贪和合故于苦受中贪远离故于平等受亦希望故痴准此由此三种故论文言「能急系缚」等也二释分三明乐受故论文言「能饶益」谓顺情益根故明能苦受故论文言「能损害」谓损根违情也舍受故论文言「平等二种俱离」谓非损益故

第八明三苦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中言「三处所生」等者谓《增一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三处所生诸苦等何等为三苦苦变为苦行苦列名中言「合会所生苦」谓若怨家现前之时生其苦故言「乖离」谓变苦也言「平等相续」谓行苦也三释中分三一释苦苦故论文言「初由损害和合为由」损根违情之境现前故二明变苦故论文言「二由饶益位变坏故」谓益根顺情境离別之时也三明行苦分二一明正义二明圣见初中言「于一切位」等者谓三界五趣五蕴之身念念相续生诸苦故如有迁变二明圣见中言「唯众圣贤等者此中有问如是微细行苦之相能知也故论答云唯众圣等也谓三乘圣人有学无学以圣慧方能了知五蕴诸行唯是其苦故《俱舍释颂》云「掌中置一毫众人不能觉若有于眼中即生于苦恼诸圣犹如眼凡夫犹如掌不了行苦毛

第九明三骄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预流果支」谓因也二释分三一明大骄二明相似骄三明劣并如论

第四异门明三世等十种三法分十

一明三世分二一标二释标文可见二释分三一明过去种子二明未来种子三明现在种子并如论可知

第二明三种言说依分二一标二释标文可见二释分三故论文言「谓去

第三明三种色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文可见二列名中言「安立」以上显作用三色一一相合三解释分三一明显色故论文言「眼识所取二明形色中言「自处所」等者谓五根四尘各守自界复能障碍余色谓如眼根性是形色但守自界余耳识等皆不生故故论文言「障碍余色行住」言「总有十种」者谓若眼所观色为显色者则有九种若兼眼色故论文言「当知一切」等也三明作用色中言「及定地色」谓观行者于修行定中所变色境名定地色言「净定」谓除外道诸邪定故言「是内化心境界」此中有问此定地色从何如有故论答云「当知是内」等也谓从定心所化现故言「亦是未满」此定地色但是小圣定心变故不同菩萨及与诸佛圆满定果所变定果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此唯定变暂见还无故论文言「亦是未满变化心果」若论无表通于善恶此独定故遍说也

第四明三种心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所随逐心」此亦《阿含经》中佛告比丘有三种心为诸烦恼之所随逐何等为三一有如疮心二如电光心三如金刚心二释分三一释有疮心故论文言「诸异生心」谓诸异生所有心量从烦恼疮之所起故令诸有情受诸苦恼名之为疮如电光心者故论文言「未满学心」谓三乘人见修位中虽能离诸粗相烦恼然有修道本地诸惑数数现行亟修加行数改转故能取上定故曰电光言金刚心者故论文言「已满学心」谓阿罗汉最后学边定名曰金刚从此心后更无所断故也

第五明三种听法人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人」者一如覆器人二如漏器人三待慧人二释分三一明覆器人故论文言「于法于义不能受持」二明如漏器人故论文言「唯能领受」等也三明如待智人故论文言「能受持」

第六明三种行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是修行」等者此亦《增一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三种法是修行者观身语意无常性观趣入上首」何等为三一身行观二语行观三意行观彼但列名未释其义故此标也二释分三一释身行故论文言「入出息」谓依入出息故造作身行能观此行是无常性者乃能趣入三乘涅槃二明语行故论文言谓「寻伺」由寻伺故方發语言由彼行人观此语行是无常性故能趣入三乘涅槃三明意行故论文言谓「想思」由想及思發起意行此亦应观是无常性方能趣入三乘涅槃

第七明三种上座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应受敬养」谓《阿含经》中佛告大众我世有三种上座为尊胜故应受人天恭敬供养何等为三一言说上座二种姓上座三法尔上座二释分三一明言说故论文言「年齿增上」谓若在家要须年岁大者先受利养如祖父等若出家须依年腊高者应先受恭敬供养二明种姓上座故论文言「族姓增上」此唯俗说谓王种等先应受世间利养故三明法尔上座故论文言「功德增上」谓内法中出家在家但取多闻戒德所证增高者应先受恭敬利养故

第八明三聚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初中言「三种住定不定因」此亦《阿含经》中佛告大众言五趣有情种姓虽有无量而以三聚因悉皆摄尽何等为三一者恶趣定因二者善趣及涅槃定因三者不定因二列名如论三释分二一明恶趣定因故论文言「谓无间业」若有造作煞父害母煞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五业者随上中下必定堕于三恶趣故二明善趣及涅槃定因故论文言「无漏有为法」谓若修三乘无漏道者定趣涅槃修有为十善及不动业者定生人天三明不定因故论文言「谓所余法」谓若不定种姓之人随遇善恶知临时转变故

第九明三举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为令圣法得久住」等者谓《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我法之中有三种法为令圣教得久住故同梵行者辗转举罪何等为三谓见二释分三一明见举故论文言「谓现见身语」等也二明闻举故论云「从他闻」三明疑举故论文言「以余相比度」谓虽不见闻以自意业比度他行来出入疑犯其罪

第十明三不护分二一标二释初文同前释意趣分二一折伏外道二令彼生信初中言「为显外道」等者诸外道亦称是一切智人故如来说我有三不护德一者不护身业谓无量劫来因位之时已离身三恶故二不护语三不护意业由于因中已远离故任运不起三种恶行非要功用作意制伏非是自恃己德意为摧伏诸外道故故《根本部律》云昔在王舍城中有一居士见诸外道自称为一切智人生疑故请外道师富兰那叶师及门徒家中供养欲以验之遂取彼钵盛粳米饮以羹覆之是时迦叶受钵羹已学佛微笑弟子问之师便答言我见恒河侧有二猕猴行于非法故我笑之时彼居士便说偈言见远不见近以羹覆米饮上自不能见何名一切智彼外道师自耻遂發邪愿而起出外钵羹堕地外道蹋之遂便众皆笑之初妄说猕猴者是语业失發邪愿者是意业失仰倒地者身业失也广说如律所明二明令生信如论

第五明火等诸三法分十初明三火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邪执所生大火」等者《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三种邪执所生大火能起有情烧恼之苦何等为三一贪火二嗔火三痴火二释分三一释贪火二释嗔火三释痴火故论文言「贪爱忧愁颠倒热恼言颠倒者为由迷真性及因果故

第二明三种假立火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为化乐福」等者世尊为化事火梵志故《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我法之中亦有三种事火之法若乐生于人天福乐者应当事之何等为三一明永事火二明相嘱火三明功德火二释分三一明相永事火者故论文言谓「父母」若有依父母恩田之中如事火婆罗门于资具饮食等情系给侍者能生天上故论文言「虽实非火假立火名」下二文皆准此释二明相嘱火故论文言为「妻子」三明功德火故论文言「真实应供」为三乘有学无学及诸凡僧修三乘行者中若有永事能得生天人中故

第三明三福事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为诸乐欲」等者引经如前言三种法为施修所引福也二释分三一施所引福故论文言「得大财富」二明戒所引福故论文言「得住善趣」修所引福故论文言「远离苦受」等也谓修定故得生色无色界若修无漏定者能得三乘涅槃此二皆离苦受所恼故论文言「一向无有」等也言「一向」者谓色无色界及涅槃界一向唯有乐受故云「无有恼害」等也

第四明三种欲生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谓现前住欲自化住欲他化欲故论文言「劣胜」言「观待诸欲」等者谓观上地欲胜故见下为劣中亦准知二释分三一明现前住欲故论文言「多用功力」等也为欲界人及四空居天以来所受五欲要起心量禜为方得相应故论文言「谓现前住」等也二明自化欲故论文言「少用功力」等也为心念之所伺五欲便现前故故云「依心诸欲」三明他化欲故论文言「极少功力」等也谓此天中不假起心但受余天所化五欲亦名依心欲也

第五明三种乐生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乐生」者谓离生定生离喜乐也言「劣胜」以上三乘随次而配二释分三一明离生乐故论文言「有寻伺喜」二明定生乐故论文言「无寻伺喜」三明离喜乐初无苦受故二无忧受故三无喜受故第四静虑唯有舍寿故此不明

第六明三种慧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慧」者引经同前言「觉悟所知」谓声闻以闻修故能知四谛若是缘觉能知顺流菩萨种姓能了二谛故论文言「能令三乘出离众苦」何等为三为闻二释分三一明闻慧故论文言「从他闻音」言「种类」谓三乘种类也二明思慧故论文言「内正思惟种类」三明修慧故论文言「长时修习」

第七明三种名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觉悟」谓《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三种名遍摄凡圣诸名皆尽何等为三一者非学非无学名二者有学名三者无学名二释分三一俱缚二不具缚三全无缚以上三名随次配释

第八明三根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所应作事」等者此亦《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我法之中有三种所应作事等何等为三一未知当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言「信等」谓信等五根及十一善法二释分三一明未知当知根故论文言「永断见道所断」等也二明已知根故论文言「永断修道所断」等也三明具知根故论文言「证得阿罗汉已现法乐住」此中虽于小乘而立三根义通大乘说者应知

第九明三种眼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列名同前二释同前一明肉眼故论文言「能照显露」等也二明天眼故论文言「能照显不显」等也三明慧眼故论文言「能照一切种」前于眼耳此于意根故论文言「若色非色」等也

第十明三甲胄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有三法能害现行」等者《阿含经》中佛告比丘「有三种法能害现行烦恼怨敌一闻甲胄二远离甲胄三修甲胄二释分三一明闻甲胄故论文言「信顺善友」为从善知识所随闻三乘之法忆持不忘故名信顺二明远离甲胄故论文言「不与在家出家」等也谓住空闲等三明修甲胄故论文言「内正作意」等也言「真实道理」四谛三乘十二缘门等也

第六异门明三种学等十种三法分十如论

一明三学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正教诫等方便」谓引经同前言「三种教诫」者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与辗转证后所证及得涅槃一一相合初依见道依修道后依无学道随次配释二释分三一明增上戒学故论文言「于尸罗正教诫方便」二明增上心学故论文言「于心住正教诫方便」言「住心」者谓九种心如下《声闻地》明三明增上慧学故论文言「于觉悟所知」等也谓由慧故能了三乘行能了四谛十二缘起二谛等道理故

明三修分二标文准前二释为三一明修戒二明修慧心三明修慧前明教诫之法故立三学此依修学之人立其三修故有差別名数是一故论文言「如正教诫方便」

第三明三种住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三种住者谓圣天住梵住也二释分三一明圣住故论文言「空无愿」等也二明天住故论文言谓「四静虑」三明梵住故论文言「四无量」

第四明三等持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心一境性」一有寻有伺二无寻唯伺三无寻无伺引经同前二释分三一明有寻有伺故论文言「于意言中」等也二明无寻唯伺故论文言「意言无间」等也谓有求上地想故三明无寻无伺故论文言「超度意言」等也

第五明三神变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神变」者一神通神变二总说神变三教诫神变恶邪妄计处及中庸正定聚随次配释言「引入圣教」谓正定聚也二释分三一明神通神变故论文言「现己所有」等也谓现神通双只有余或双现便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若只现时随但现一二明总说神变故论文言「于他所有染净诸行」谓具他心智者若中用所化有情来现前时便说前人心所思事染即令止净即令修故论文言「遮止开许」前人问以即现当归仰受其教也三明教诫神变故论文言「宣说妙法」等也谓说三乘正行而教诫故言「正教」者谓教授心地法门言「诫」者谓理威仪等也

第六明三种净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净」谓净身意三业也引经同前二释分三一明身业净二义业净三明意业净为欲对治四河沐浴邪谤外道故论文言「建立此三第一义净」言「不净处生」谓由三业净故不生三恶趣不净处故名「超越因」

第七明三种牟尼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三种牟尼」谓对治寂默外道故《阿含经》说三真实牟尼能寂身意三业故二释分三一释身二释语三释意故论文言「即是圣所爱戒所摄身语及无漏心」牟尼者此云止也能止三业故

第八明三种增上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又有三法」等者引经同前言「三法」者何等为三一世增上二自增上三法增上言「处远离」谓处三乘之行人也二释分三一明世增上故论文言「谓由他所诽毁自所诽毁退失大利」与上三文随次配释故论文言「增上力故所起愧惭及与爱敬言「爱敬」者谓能思惟若造恶业法尔皆堕恶趣之中由此缘故不造诸恶爱敬善法

第九明三种无常分二二释分三初中言「三最胜」一智无上二见无上三解脱无上故论文言「依道及果」等也谓智见依道解脱依道果建立故二释分二一明三无上二明三法次第初又分三一明智无上故论文言「谓无常智」等也二明见无上故论文言「乐速通等四种行迹」谓先通后道先道后通通道俱通道俱速如是四义《声闻地》中当广解释三明解脱无上有四一世间解脱谓色无色界定二出世有学解脱谓出世学人三无学时解脱谓无学圣人解善知识四缘故四不动心解脱谓阿罗汉向以去次等皆是罗汉因位之名不于中不勤最胜故名无上若依余论更有不退及煞法等众多之名此但略举如《声闻地》中当说二明三法次第中言「修观行」等者此中有问何故经中先列其智后解脱者故论答云「先得其智」等也

第十明有学三明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为显依前后中际断常二边」等者谓显前际断常邪执故立宿住明谓显中际二邪执故立漏尽明谓显后际二邪执故立死生现前智明二释分三故论文言「建立三明」释义可知

第四增门分二一明生起二明解释初文可见二解释分五第一明四念住等十一种四法乃至第五门四种人等六种四法如论

初门明四念住等十一种四法分十一

明四念住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能摄一切」等者《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四种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何等为四为身言所知者谓身等四法是诸行人所缘境故言及智者谓行人能缘知智即闻修三慧也智即是慧故无差別故论文言「能摄一切」二释分二一明身念住故论文言「为身及闻修」等也谓三乘行人或于闻慧于身不净相等或于思故论文言「以为依止」言境慧者缘身是境修是慧能合说故云境慧也例余受等三法故论文言「如身及缘身」如论可知

第二明四缚分三一标二列名三解释对治初中引经同前二列名可知三解释分二初释四缚二对治初中分四一明身缚故论文言「当知身」等也谓迷执此身为坚住故缚在三界生死住上故二明受缚故论文言「于受由内」等也谓由领受苦乐等故久处生死三明心缚故论文言「于色等境界」等也谓于色等六尘境中心了別故起贪由此缚在三界住上四明法缚故论文言「即于所说」等也谓于身心中三法中不能了知无我故起贪痴及随烦恼故论文言「小大烦恼」等也明对治故论文言「对治如是四种」等也

第三明四正断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观察过患」等者谓《增一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有四种法而能观察生死过患及与对治以为依止何等为四为四断行也二释分四一明未生恶法不生断行故论文言「能断现行诸不善法」二明恶不善法已生断行故论文言「及断彼系」三明善法未生令生断行故论文言「令得善法」四明善法已生增广断行故论文言「及能增长」前二过患后二对治故先标云「欲勤为先」等也

第四明四神足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方便」因义谓若成就六通者要修欲等四法以为加行方能如意明六通故故论文言「能生长门」六神通从此生故三乘圣人于中游履如人有足能涉远路此亦如是故名神足二释分四一明欲等对持神足故论文言「乐出离欲」二明精进等持神足故论文言「受持」等也言「受」者从师所受三乘教法也「持」为住持所受语法执文名「读」背文名「诵」悔先非法故名「悔过」能如上者名「越精进勤」三明心等持神足故论文言「能取贤善定相之心」即此贤善定也四明四伺察等持神足故论文言「住空闲处」等也

第五明四静虑分二一标引经同前二释分四并如论

第六明四谛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所知真实」谓苦谛真实是苦等也二释分二一明功利二明辩相初中言「若能了知」谓见道位也谓能了知四谛之下分別惑故能得预流见道之果言「善了知者」谓修道也谓善了知俱生惑故能得一来及无学果故论文言「能断见修」等也辩相分四一明苦谛故论文言「染污品果」二明集谛故论文言「彼品因」三明灭谛故论文言「清净品果」四明道谛故论文言「彼品因」

第七明四种想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四种想者谓小无量无所有想也非非想中心蒙昧故不立为想为此四相导引有情生于四处言「戏论缚谓分別也由有小大等诸分別故二释分四一明小想故论文言「于小欲中想为先」由于五欲中起贪爱想为先故生欲界中二明大想故论文言「于大色中」等也谓厌欲欲修上界定生彼中时身量及心悉皆大故三明无量想故论文言「无量空识」等也四明无所有处想如论

第八明四无量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恚」者谓对慈也「害」者对悲「不乐」对喜「贪」对于舍言「善修习」等者已上四文一一相合二释分四如论可知

第九明四无色法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远分」者若此次定成就之时远于欲欲及色欲故二释分四如前已明

第十四圣种姓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为令解脱」等者引经同前言「圣解脱」者若能修行此四胜行三乘解脱必能成就故论文言「欲胜任持法」等也何等为四一断衣服爱二断饮食爱三断卧具爱四断烦恼爱一明断衣服爱谓为衣服故论文言「为衣服」明断饮食三明断卧具如论言「少有所求」等者与上三文一一相合四明断烦恼有五句谓「时无虚度」若具此五能断烦恼

第十一明四种断结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修习道果」「道」谓圣道「果」谓有学无学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断见道结二断修道结三断下分结四断上分结二释分四一明见所断结谓断一百一十二结也二明修所断故论文言「断下分结上中品」谓欲界修道烦恼分为九品断上三品及中三品成一来果断九品尽成不还果故若依番本皆在断下分结无余断中义亦无妨三明断下分结故论文言「即此无余断」谓三界修道五下分结尽成不还果义与番本相当谓最上中二品尽名无余断故言「五下分结」者谓欲欲害心身见戒禁取此五亦通见道四明断分结故论文言「无余断」谓阿罗汉断三界见修尽故言「五分结」者一色贪二无色贪三掉四我慢五无明此五亦通见修二断

第二门明四种净信等四法分十种

明四种不坏净信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以预流支谓此四法能与以预流如为因故言「佛圣教」前之三法言「善趣中」为第四法净戒不坏生善趣故言「毕竟不动」与佛等四法一一相合言四法者一佛二法三僧四戒二释分三一明正义二明差別三明胜利初中分二一明依佛所生净信二例余初中言「大师」者谓依佛所生净信心有邪魔诸外道等言佛所说非真实者虽不能通前所立难然自心中信佛具于一切智故名「无动心净」言「真觉」谓诸佛言自觉觉他故二例余中言「如于大师所」等者谓如于佛所起净信心不动摇于法戒亦能如是者方名净信诸余以论不能坏故言「于所证法为所证法修证行者」以法戒随次释之二明差別中言「如是三种」等者此中有问四净信中何者净心何者净色故论答云「如是三种」等也为佛僧能净于心如净水珠能清浊水戒清净者有表无表皆依色立故论文言「名色清净」言「圣所爱戒」此亦通难为有难言为求人天及外道亦受禁戒此戒净者取于何等故论答云「圣所爱戒所摄受故」为求三乘而受三聚律仪戒者三乘圣人之所爱故若为此故受三聚者必定三乘有学无学圣位所摄故论文言「所摄受故」三明胜利中言「前之三种」等者谓依佛僧有净信者诸佛圣教久住于世诸天魔等不能动摇若于净戒信不坏者必生三界人天趣诸余杂业不能摇动若无漏心受三聚界于三乘中随求何者皆能成就故论文言「最后一种」等也

第二明四种得果加行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亲近上师二无倒受教三能正思达四顺法修行二释分四一明亲近上师故论文言「于说法师」等也谓教三藏法者名说法师教心地法门者名上师二明无倒受教故论文言「无倒听闻」等也谓于说法师及以上师言教之中能无颠倒闻慧门中而领受故三明能正思达故论文言「于所闻法」等也谓于思慧门中正思所闻故能善通达所有闻义四明顺法修行故论文言「成办所修」此依修慧而能成办所修道果

第三明四种圣智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欲界四忍四智二色无色界类忍类智三世智四他心差別智二释分四一明欲界忍智故论文言「一唯无漏」等也谓以预流与上圣人能苦等四谛之中生仰忍心起胜解故名为苦忍智于苦等法中而能证故名苦法智等而见毒蛇不生爱乐二明色上界类忍智中言「一向无漏」等者此亦以预流与上无漏圣人于欲中以自所证苦忍及法八种智已以将下地比类上地亦能起于八种之智故论文言「于诸法中非现见智」为前欲中所起八智亲自证故名现见智此但比类如起八智故也于八智中忍智名无闻法智名解脱道此义亦如《声闻地》中当说三明世间智故论文言「一向有漏」等也言「如理所引」谓于善福不动中所起之智言「如理」者于十不善因果中能了知故言「如理非不如理」谓杂业等也四明他心差別智故论文言「有漏无漏」等也谓世间道所证他心名为有漏出世间道名为无漏故论文言「他心差別智」于四智中前二唯圣第三唯凡第四一智通凡及圣说名应知

第四明知苦等四智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智也二释分四如论可知

第五明四力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能令信者」谓精进等皆由信故得名为力故论文言「为断烦恼修正方便」何等为四谓进慧力也二释分四一明精进力故论文言「相续」等也二明念力故论文言「正知行念」三明定四明慧力并如论可知

第六明四依处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四种」一谛依二舍依处三慧依处四寂静依处二释分四一明谛依处故论文言「谓得圣道」等也二明舍依处故论文言「修有漏慧」谓修软世第一法四种慧故能得圣谛三明慧依处故论文言「已得道已」等也谓断见道诸烦恼故忍位以去不堕恶趣故论文言「及缺诸事」四明寂静依处故论文言「无余永断」等也谓诸有学以能断修道诸烦恼故

第七明无色四蕴分二一标二释并如论可知

第八明四护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四护」观察一法舍观察一法亲近观察一法远离观察一法安住二释分四一明观察一法舍谓护命故应节粮二明观察一法亲近者谓护色力故食相宜之食三观察一法远离者故论文言「心烦恼护」四明一法安住者故论文言「正方便护」

第九明四种法依处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四处」者谓无贪不害三明正念正定也二释分四一明无贪故论文言「于界不顺」二明不害故论文言「于诸境界不违」谓依违情诸境界中不加害故三明正念法依处故论文言「正智而行」谓由善摄六根故于诸法中能正了知等也四明正定依处故论文言「住远离」等也

第十明四种见所作法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谓念身也二释分二初明念慧三法二明身法初中言「由念慧」由念为因故能见宿住之事由天眼为因故能见未来之事由正思为因故能见现在死生诸事故论文言「能证于明」此三之中前二通有无漏慧后一唯无漏若有漏者必不能见现在诸漏死生法故二明身法故论文言「又由身故」等也谓有学无学圣人皆由身故能证不动及时解脱此二皆是无学因位所证解脱初是利根八解脱中心不退故时为钝根要善知识饮食卧具无缺之时方能修证无学解脱故

第三异门明四大等十种四法分十

明能造四大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广大」等者谓能造四大形相广大周遍一切故能与彼所造诸色形量广大为依止处二释分四前三可知故论文言「坚湿暖性」四明风性故论文言「轻等动性」触性轻如非动意思性动而非轻唯此风性亦轻亦动简彼二性故云轻动也

第二明四食分二一标二释指事初中言「能持已生」等者谓四种食而能任持五趣有情已生诸蕴及能任持后有诸业故论文言「及能摄益寻求有者」摄益有四一摄益力谓段食二摄益乐谓触食三摄益所欲谓意思食四摄益诸根大种及寿谓识食二释食指故论文言「《摄事分》中当广分別」谓彼《摄契经事分》中广释如上四摄益事故

第三明四识住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所依足迹」谓色能为八识为依止故起四种住二释分二依色明住分四趣向所缘根漏于后有也前二可知言「俱有建立」为五根五尘俱时有故识于中住故云建立言漏于后有住者故论文言「识住彼已」等也谓识住于色蕴已也例余三法故论文言「如于诸色」等也

第四明四种爱生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分三一依现法明爱生二依后法明爱生三依涅槃明爱生前二可知言「愚于涅槃」等者谓由迷于三乘涅槃利故一类一有情于身命及受用自在不坚实法中起常存想故论文言「而于无有起悕求爱」二释分四一衣服二饮食三卧具四无有前三如论言无有爱者谓由迷涅槃利故无坚实中计有坚实故顾恋后法于三有中起爱心故论文言「无有爱」

第五明四种非应行处分二一标二释标文可知初文可见二释分四一明随爱行事二明随恚行事三明随悕行事四明随痴行事故论文言「随顺可爱违逆悕畏颠倒」随次配释言现法愚果等者谓愚痴故不生畏次治罚过及当来恶趣果故造诸恶业

第六明四记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四记论者谓一向记二分別记诘问记置记言「记」者答也「论」者言也若能而此善记答者有三功益胜利一能断所疑二能悟未悟三能任持胜抉择力谓一向分別能断于疑反问能令未悟而悟置记任持决定之义二释分四一明一向记故论文言谓「依法实相」等也谓若有人来问「一切有情有死无死」者应一向答云「但是有情皆有其死」若问言「破有情不受后有」者亦应答「有谓无学圣人也」「布施得大富不得」等亦准上一向答之二明分別记故论答云「业异熟」若有问言「五趣有情所受之身从此以后更生不生」者应分別答「有烦恼业者必生无者不生」等三明反问记故论文言「于隐没说」等也谓若有问「世有端严过此人否」者应反问彼「如于何趣欲比类耶若比于天便成丑陋若比鬼畜便成端严」若于善法而来问者亦应反问「将无漏比世善即劣将不善比即胜」等四明置记分二一明正义二答难初中言义二明答难初中言「置记」者故论文言「于不如理应当置记」谓若有问「我与诸蕴为一」者应置不答谓非如理故我体无云何更问一异之义三乘教中皆不立我故二答难分二一问故论文言「云何名记若但置而不答者云何名记论耶故论答云「谓彼记问」等也如上问时置彼问故应正答云诸圣教中皆不说无我云何而问我与诸蕴一异之相非谓默然说名置记如我如是若于十四种不可记事而如来问者皆准于此如下《菩萨地》中当说二答如论可知

第七明惠舍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谓施者清净受者不清净受者清净施者不清净二俱清净二俱不清净二释分三一明清净二明不清净三明二种功德胜利初中分二一标故论文言「三种清净」二释分三一明施者净受者不净故论文言「谓唯自身戒见具足」谓施者在家出家应具持所受漏无漏戒见谓具足正见谓无常无我等受施者亦尔二明受者净施者不净故论文言「唯他戒见具足」三明俱故论文言「或自及他」等也二明不净故论文言「不清净」等也三明净不净功德过失故论文言「其清净者」等也谓前三种能生善趣等故一清净故论文言「当生恶趣」等也谓由施者不具戒见而布施故虽堕恶趣资产无定如安善象王及大力鬼神天上慢生等若不具戒见受他施者堕恶趣中资缘俱定

第八明四摄法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为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也二释分四一明施摄故论文言「饶益方便」二明爱语摄故论文言「摄受方便」三明同事摄故论文言「引导方便」利行摄故论文言「修治方便」谓摄引彼故自能精勤修出世行故云修治也

第九明四种生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谓卵湿化生也二释分四一明卵生故论文言「由业及卵壳」业谓善恶故通人及慢生一分如胝舍佉每顿生三十二卵等二明胎生故论文言「业及胎膜」三明湿生故论文言「业及湿四明化生故论文言「唯由业」谓人中一分即顶生王等慢生亦尔地狱及三界天全

第十明四种死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谓自死由他死俱死不俱死二释分四一明自死故论文言「谓于戏忘意忿天」谓贪受五欲忘食饿死二明他死故论文言「谓羯罗蓝」等也三明俱死故论文言「所余有情」四明不由俱死故论文言「色无色界」等也

第四异门明四清净道等六种四法分六

明四净道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通迟艰辛道二通速艰辛道三通迟非艰辛道四通速非艰辛道二释分四一明通迟艰辛道故论文言「一非功用根圆满」等也谓慧根未圆满故未能证得根本之定谓根钝故多受艰辛方证通慧二明通速艰辛道故论文言「功用根圆满」等也谓根利故速能证得无学通慧由未证得根本定故名为艰辛故论文言「非喜乐圆满故」三明通迟非艰辛道故论文言「喜乐圆满」等也谓钝根故虽证得根本定名喜乐圆满由迟得无学通慧故名艰辛故论文言「非功用根圆满」四明通速非艰辛道故论文言「喜乐圆满」等也谓利根故速证根本名为通速不加功用便证无学名非艰辛故论文言「亦功用根圆满故」

明四种清净道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不忍道二忍道三调柔道四寂静道二释分二一列名二解释初中言「赀恶说向善说资粮道清净道」以上四道随次相合二解释分四一明不忍道故论文言「此中最初」等也谓三乘种姓之人虽闻外道诸见及禁戒时心不忍可由于过去生中曾闻三乘四谛等法故言「无义苦切」谓外道禁戒五热炙身等无引生出三界之能故云「无语苦切」也二明忍道分二一于善巧二依安受苦初中言「诸善巧」为诸有学于蕴等五善巧中谛察法忍谓能了知蕴等五法自相共相不起我见名为善巧二依安受苦明忍故论文言「又能堪忍」等也谓三乘行人能了四谛等道理故三明调柔故论文言「谓净尸罗」等也由戒净故善守根门节量而食减少省睡眠正知而住皆能练刚身心故论文言「守根门」等也四明寂静道故论文言「谓奢摩他」等也谓诸有学于止观门断诸见修惑而趣无学故论文言「现法乐住」谓能住于八解脱故也

三明四种修等持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修现法乐住等持二修知见等持三修慧决择等持四修漏尽等持由此四种为加行故而能成就增上心学二释分四一明现法乐等持分二依果故论文言「未离欲」为得不还果谓预流以上未离修所断欲者为求不还果故修无漏道也依现法乐住故论文言「依未至定」等也谓不还果人为得灭尽定故于加行位修无漏道故论文言「求现法乐住」二明修智见等持故论文言「令他断诸恶法」也于三乘行人谓欲化利诸有情故修天通见诸有情造十恶业者生三恶趣说彼因果令断不善修诸善行三明修慧抉择等持故论文言「及往善趣」此于他心通慧抉择前人心中善恶令彼断恶修于善行得生人天四明修漏尽等持故论文言「为自己断」等也谓三乘行人各各于自所证漏尽通慧断于见修诸烦恼故亦能引自所证劝令他学

第四明黑白等四种业果分二一标二释初中言「又有二业」等者谓《增一阿含经》中佛告大众曰世有二业四相差別故有漏无漏业果差別何等为四黑业已熟亦黑白业已熟亦白杂业已熟亦杂非黑白业亦无异熟于此四中前三有漏后一无漏故论文言「谓转所摄业」等也二释分四一明黑业异熟亦黑故论文言「当知初业」等也谓造十恶业故能感三恶趣异熟二明白业异熟亦白故论文言「第二业一向」等也谓造不勤业者能感可爱乐果等也三明杂业异熟亦杂故论文言「第三业能感」谓修十善业故及不善业故能感欲界人天异熟也四明非黑白业亦无异熟故论文言「第四业能断」等也谓若修对治断前三业者能获得三乘无漏之果故

第五明四种受法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明乐而非益二益而非乐三亦乐亦益四非乐非益由此四种令诸有情增上勤务造善恶业二释分四一明乐而非益谓造十恶业者现在虽乐于当来世必堕恶趣故名非益二明益而非乐谓三乘行人多烦恼故修苦行者于当来世必证涅槃名之为益现在苦行故名非乐三明亦乐亦益谓诸行人烦恼薄故今生中受学三乘不修苦行名为亦乐于当来世证得涅槃亦名为益四明非乐非益谓诸外道于现在世虽修苦行于当来世受三界苦名非乐非益也

第六明四结等五种四法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言四结者一欲结二有结三见结四无明结若依《阿含经》中此下含有五种异门谓四结四离结四暴流四取四缚谓名义同故但明四结也例余说者应知二释分三一明结二明离结三例余初文分四一明欲结故论文言「染著诸欲二明有结故论文言「色无色等至门三明见结故论文言「外道诸见门四无明结故论文言「住此法中」等也谓住三乘法中未能得法眼净者皆有无明结故谓预流以去能断见修诸烦恼者方能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尘谓见断谓修断法眼净者无明断尽故能生智慧故也此四结者是相续义皆能续生于后有故若修四种对治行者能离四结二明离结故论文言「又修圣道」等也若准经亦有标云「又有四种离系之法修圣道者所生众苦速得离系何等为四谓离欲系等四言「修圣道」者由修四种对治行故谓不净观谓对治欲结观无尘等对治有结观缘起正理能治见结断二种迷治无明结三例余分三一例四流二例四取三例四缚与顺流取后有难解脱随次标释配之故论文言「如能令有情与苦和合」等也

第五异门明四种人等六种四法分六

明顺流等四人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明顺流故论文言「异生」二明逆流故论文言「未离欲有学须加行位以下皆能修自乘圣道逆生死故三明安住故论文言「已离欲有学须从预流第二念至罗汉向以前皆能离见修欲故四明超度人故论文言「超萨迦耶得罗汉果皆能离其我执故论文言「一切无学」理实无学烦恼皆尽但举上首故云「超萨迦耶见」等也

第二明入自利非他等四人分二一标二释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一自利非他二他利非自三俱利四俱不利二释分四初自利非他须诸独觉故论文言「自住等也二他利非自须在家菩萨如维摩诘等故论文言「自不住律仪」等也三俱利须出家菩萨声闻等故论文言「俱能作」四俱不利诸凡夫故论文言「俱不能作」

第三明从暗入明等四人分三一标二释三明四法异熟初中引经同前何等为四须从暗入明等也二释分四一明从暗入明故论文言「族姓卑下」须承宿世不善业故生于下族于此身中能修诸善于当来世应生善趣及得□□□□从明入暗故论文言「族姓尊高」等也由宿世善因故生尊贵

(后残)

〔录文完〕


校注

「十」底本无据玄奘译《瑜伽师地论》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6行 「相」底本作「相三门」「三门」二字疑衍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8行 「友」底本作「有友」据《瑜伽师地论》删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8行 「财」底本作「事财」据《瑜伽师地论》删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9行 「遭」底本作「遭事」据《瑜伽师地论》删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0行 「嗔」底本作「嗔」据文意改以下凡「嗔」作「嗔」处均改为「嗔」不出注 「谤」底本作「傍」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0行 「谤」底本作「傍」据《瑜伽师地论》改同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3行 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4【藏外】~16行 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6【藏外】~1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7【藏外】~1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8行 「愚」底本作「遇」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9行 「坚」底本作「贤」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19行 「护」底本作「获」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0【藏外】~21行 「耶」底本作「邪」据文意改 《瑜伽师地论》原文为「于诸境界取不正相」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2行 「三」底本作「四」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5行 「怨」底本作「者」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中第2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行 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3行 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4【藏外】~5行 「色」《瑜伽论地论》作「色界」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5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6行 「欲」《瑜伽论地论》作「欲界」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0行 「间」《瑜伽师地论》无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4行 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8行 「迷」底本作「悉」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3行 「告」底本作「造」据文意改 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3【藏外】~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5行 「净」《瑜伽师地论》作「净诸」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7【藏外】~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7【藏外】~28行 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8页下第28行【藏外】~349页上第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行 「以」底本作「已」据文意改以下凡「已」作「以」处均改为「以」不出注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3行 「速当」《瑜伽师地论》作「当速」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3【藏外】~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4行 「云」底本无据文意补 「三」《大正藏》本《无常经》作「三种」參见《大正藏》第17卷第745页下第16行 「光泽」底本作「先择」据《大正藏》本《无常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7卷第745页下第17行 「是」《大正藏》本《无常经》作「是不可念是」參见《大正藏》第17卷第745页下第17行 「谓」底本作「为」据《大正藏》本《无常经》改參见《大正藏》第17卷第745页下第18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17卷第745页下第16【藏外】~1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5行 「逐」底本作「遂」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6行 「逐」底本作「遂」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7【藏外】~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0行 「有」当作「又」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0【藏外】~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1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1【藏外】~12行 「违」底本作「为」据文意改 「位」底本作「为」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2行 「境」底本作「竟」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3行 「圣贤」《瑜伽师地论》作「贤圣」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3【藏外】~14行 「谁」底本此字不清疑作「谁」 「慧」底本作「惠」据文意改以下凡「惠」作「慧」处均改为「慧」不出注 「舍」底本作「舍」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5【藏外】~16行 「劣」底本作「升」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9行 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16【藏外】~19行 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0【藏外】~21行 「依」底本作「于」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2行 「今」底本作「令」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3行 「取」底本作「趣」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4行 「色」底本作「释」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5【藏外】~2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7行 「逐」底本作「遂 」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8行 「逐」底本作「遂」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8【藏外】~2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9行 「三种人」《瑜伽师地论》作「三种听闻法者」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上第29行~中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藏外】~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藏外】~3行 引文參见《瑜伽师地论》第30卷第349页中第2【藏外】~3行 引文见《瑜伽师地论》第30卷第349页中第3【藏外】~4行 引文见《瑜伽师地论》第30卷第349页中第4行 引文见《瑜伽师地论》第30卷第349页中第4行 「座」底本作「坐」据文意改下同 引文见《瑜伽师地论》第30卷第349页中第4【藏外】~5行 引文见《瑜伽师地论》第30卷第349页中第5行 引文见《瑜伽师地论》第30卷第349页中第5行 引文见《瑜伽师地论》第30卷第349页中第5【藏外】~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7行 「言」底本无据文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8行 「知」底本作「之」据文意改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2行 新1009号自此始乙本自此始 「语」底本作「五」据乙本改 「故」乙本作「故根」 「在」乙本作「在世」 「舍」乙本作「舍」 「一」底本无据乙本补 「迦」乙本作「加」 「已」乙本作「以」据文意改 「于」底本无据乙本补 「便」底本无据乙本补 「倒」本乙本均作「对」据文意改 「倒」本乙本均作「对」据文意改 乙本至此结束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5行 「火」底本无据文意补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6行 「迷」底本作「悉」据文意改 「为」底本作「乐」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7行 「相」疑衍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8【藏外】~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19行 「为」底本作「谓」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0行 「施」底本作「放」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4行 「谓」底本作「为」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9行 「逆」底本作「送」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中第29行【藏外】~下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5【藏外】~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6【藏外】~7行 「言」底本无据文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8行 「显」底本作「现」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0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1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3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3行 「信」底本作「随」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4行 「远离」底本无据文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5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6行 「后」《瑜伽师地论》作「后后」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6行 「次」底本作「此」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7行 「心」底本无据《瑜伽师地论》补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7【藏外】~1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4【藏外】~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5行 「于」底本作「与」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49页下第29行【藏外】~350页上第1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4行 「治」底本作「持」据文意改 「圣所」底本作「所圣」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7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7【藏外】~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9行 「者」底本作「者者」据文意删 「谓」底本作「为」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9【藏外】~10行 「惭」底本作「暂」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1行 「敬」底本作「境」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1行以下「爱敬」之「敬」均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0【藏外】~11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2行 「依」底本作「于」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1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1行 「三」底本作「二」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3行 「俱」底本作「具」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4【藏外】~15行 「次」底本作「此」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5行 「依」《瑜伽师地论》作「于」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18【藏外】~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0行 「为」《瑜伽师地论》作「谓」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1【藏外】~22行 「知」《瑜伽师地论》作「知心于」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4行 「迷」底本此字似作「悉」据文意正作「迷」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5【藏外】~2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6行 「小大」《瑜伽师地论》作「大小」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7【藏外】~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9行 「与」底本作「以」据文意及《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9行【藏外】~中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行 「令」《瑜伽师地论》作「能」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藏外】~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上第28【藏外】~29行 「四」底本无据本文体例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藏外】~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3行 「为」疑作「谓」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5行 「真」底本无据《瑜伽师地论》补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9【藏外】~10行 「俱」底本作「具」据文意改 「惑」底本作「或」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1【藏外】~12行 「想」底本作「相」据文意改 「中」底本作「中言」据文意删 「想」底本作「相」据文意改 「导」底本作「道」据文意改 「缚」底本作「传」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2行 「想」底本作「相」据文意改 「想」底本作「相」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2【藏外】~1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14行 「想」底本作「相」据文意改 「中」底本作「中言」据文意删 「明」底本无据本文体例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1行 「断」底本无据文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1【藏外】~22行 「二」底本作「四」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2【藏外】~2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5【藏外】~26行 「本」底本无据文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6行 「以」《瑜伽师地论》作「证」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7行 「支」底本作「之」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8行 「从」疑作「纵」 「魔」底本作「摩」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9行 「法」《瑜伽师地论》作「法及」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中第29行【藏外】~下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行 「受」《瑜伽师地论》无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藏外】~3行 「受」《瑜伽师地论》无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3行 「趣」底本作「取」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3【藏外】~4行 「师」底本作「事」据文意改 「师」底本作「事」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5行 「师」底本作「事」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6行 「师」底本作「事」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6【藏外】~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9【藏外】~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0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1【藏外】~1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5行 「为」底本作「谓」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5【藏外】~1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7行 「依」底本删据文意保留 「静」底本作「净」据文意改以下「寂静」之「静」均同 「谓」《瑜伽师地论》作「谓为」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8【藏外】~19行 「已」《瑜伽师地论》作「既」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9行 「以」底本作「已」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19【藏外】~20行 「以」底本作「已」据文意改 「护」底本作「依」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2行 「法」底本无据文意补 「舍」底本无据文意补 「粮」底本作「量」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3【藏外】~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4行 「于」《瑜伽师地论》作「于诸」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6行 「境」底本作「竟」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6【藏外】~27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7行 「违」底本作「为」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7【藏外】~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9行 「于」底本作「之」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0页下第29行【藏外】~351页上第1行 「后一」底本无据文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4行 「谓」底本作「为」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4行 「任」底本作「往」据文意改 「任」底本作「往」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5行 「寿」底本作「受」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838页下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5【藏外】~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7行 「想」底本作「相」据文意改 「俱」底本作「具」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8行 「俱」底本作「具」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8行 「愚」底本作「遇」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2行 「迷」底本作「悉」据文意改 「想」底本作「相」据文意改 「于」底本作「有」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2行 「起」《瑜伽师地论》作「生」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2【藏外】~13行 「无有有」《瑜伽师地论》作「有无有」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4行 「有」底本无据文意补 「迷」底本作「悉」据文意改 「无有有」《瑜伽师地论》作「有无有」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4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5【藏外】~17行 「愚」底本作「遇」据文意改 「疑」底本作「宜」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8行 「任」底本作「往」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8行 「力」底本作「分」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9行 「任」底本作「往」据文意改 「依」《瑜伽师地论》作「于」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9行 「业」《瑜伽师地论》作「业果」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19【藏外】~20行 「没」《瑜伽师地论》作「密」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0行 「耶」底本作「邪」据文意改 「陋」底本作「漏」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1【藏外】~22行 「耶」底本作「邪」据文意改 「彼记」《瑜伽师地论》作「记彼」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2行 「记」底本作「论」据文意改 「俱」底本作「具」据文意改 「俱」底本作「具」据文意改 「三」底本作「二」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2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3行 「见」底本作「法」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4【藏外】~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4行 「俱」底本作「具」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4【藏外】~25行 「不」底本无据《瑜伽师地论》补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7行 「趣」底本无据文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9行 「导」底本作「道」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9行 「四」底本作「谓」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上第2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行 「湿」《瑜伽师地论》作「润污」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3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3行 「于戏忘意忿」底本作「喜问」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4行 「谓」《瑜伽师地论》作「谓于」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5行 「所」底本作「所有」据《瑜伽师地论》删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7【藏外】~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9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1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2【藏外】~1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4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6行 「又」底本作「有」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1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0行 「依」底本作「于」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0【藏外】~2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1行 「谓」底本作「譌」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1【藏外】~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2【藏外】~2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4行 「业」底本无据文意补 「业」底本无据《瑜伽师地论》补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5行 「故论文言」底本无据文意补 「业」底本无据《瑜伽师地论》补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6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中第27行 「非」底本无据文意补 「欲」底本无据《瑜伽师地论》补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2【藏外】~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3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3行 「垢」底本作「治」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4行 引文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4【藏外】~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5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6【藏外】~7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8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8行 「耶」底本作「邪」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9行 「耶」底本作「邪」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9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9行 「住」底本作「他」据《瑜伽师地论》改參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10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10【藏外】~11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11行 「须」底本此字辨认不清无疑作「须」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12行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12【藏外】~13行 「从明入暗」此四字据残存字形及文义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0卷第351页下第13行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瑜伽论卷第十四手记
关闭
瑜伽论卷第十四手记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