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变像经文偈颂
〔题解〕
《观经变像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于南宋赵智凤镌刻的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观经变像龛。
全国石窟中观经变并不鲜见,但变像与变文并列的不多;规模如此宏大、内容如此丰富则甚为罕见。特別是「十六观」的造像取材,他处多以刻韦提希夫人像为正,本龛却刻了十六个不同阶层的男、女人物像,并把各观想中经文浓缩成二十字的偈颂刊刻在图旁,为各处石窟所罕见。
〔录文一〕
大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大藏经云: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末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极乐国土,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人愿生彼国,發三种心:所谓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修行六念,回向發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无量大众,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佛放光明照行者身。行者见已,欢喜踴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子□,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菩萨色相具足,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佛,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陀罗尼法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西方净土上品中生
大藏佛言:「上品中生,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极乐国土。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量大众,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赞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应时即得阿耨菩提。即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得无生忍,摩顶受记。是故名为上品中生者。」
大藏佛言:「上品下生者,□□□□□□□□□發无□□□□□□□回□□□□□□□□□命□□□□□□□□□观音□□□□□□□□□□□□□□□□□□此人□□□□□□□□□□□□□□□□□□□□□我□□□□□事时即日见□□□□□世尊后即得往生□□□□三七日后乃了□□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
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闻赞四谛,得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
大藏佛言:「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持沙弥戒,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生极乐,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法,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内。莲花即合,生于西方七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事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屈伸臂顷,即生极乐世界。在莲花内,经于七日。遇观音、势至为说妙法,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则名为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或有人作众恶业,虽不诽谤□□□□,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如来诸经名,故除却千劫□□□□□□□□□□阿弥陀佛。称佛名故,□□□□□□□□□□尔时,彼佛即遗化佛,化□□□□□□□□□□□□□□观音、势至□□□□□□□男子,以汝称佛□□□□□□□□□迎汝。行者即见□□□□□□□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菩萨为说十二部经,闻以信解,發无上道心,得入初地。闻赞三宝名字,即得往生。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
大藏佛言:「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戒律,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为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亦赞戒定慧解,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花。花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观音、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经典。闻此法已,即發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不作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告言:若不能念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见金莲花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徃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时观音、势至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即發菩提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日观
水观
地观
树观
池观
总观
宝像观
华座观
法身观
观世音观
大势至观
普观
丈六金身观
上品观
中品观
下品观
〔录文完〕
〔录文二〕
普劝持念阿弥陀佛
〔录文完〕
〔录文三〕
再三相劝念弥陀
〔录文完〕
校注
「观」,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切」,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此」,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彼国」,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观音」,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世……执」五字,碑刻漫漶,依稀可辨。 「一念」,原文作「念一」,据文意改。 「极乐世」,今泐灭,据五十年代记录补。 「大藏佛言,上品下生」,漫漶难辨,据文意及本文体例补。 「议」,原文残,据上下文意补。 「茫」,原文作「忙」,据文意改。【经文资讯】《藏外佛教文献》第 W04 册 No. ZW04n0039 观经变像经文偈颂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藏外佛教文献》所编辑
【原始资料】方广锠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