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变经文偈颂
〔题解〕
《地狱变经文偈颂》,中国人所撰佛教文献,作者不详。刊刻在南宋僧人赵智凤镌刻的宝顶山石窟大佛湾北岩西部地狱变龛。
〔录文一〕
现报司
秦广大王
初江大王
宋帝大王
五官大王
阎罗天子
变成大王
太山大王
平正大王
都市大王
转轮圣王
速报司官
〔录文完〕
〔录文二〕
刀山地狱
月一日念定光佛一千遍,不堕刀山地狱。赞曰:
镬汤地狱
日念药师琉璃光佛千遍,不堕镬汤地狱。
寒冰地狱
日念贤劫千佛一千遍,不堕寒冰地狱。
拔舌、毒蛇地狱
□□□□如来一千遍,不堕拔舌地狱。赞曰:
日念大势至如来一千遍,不堕毒蛇地狱。赞曰:
挫碓地狱
日念观音菩萨千遍,不堕挫碓地狱。赞曰:
佛言:众生习恶,如铁生垢。
颂曰:
锯解、铁床地狱
日念卢舍那佛千遍,不堕锯解地狱。
日念药王药上菩萨千遍,不堕铁床地狱。
黑暗地狱
日念释迦牟尼佛一千遍,不堕黑暗地狱。赞曰:
截膝地狱
大藏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受五戒二百五十戒,威仪具足戒,不听饮酒,犯波罗提目义。若犯即入地狱。」迦叶白佛言:「酒亦无命,如来何故戒酒为苦?」佛告迦叶:「汝好谛听,舍婆提国有尪崛摩罗为饮酒昏乱,淫匿其母,杀戮其父。母即与外人共通,担刀害之。是故今日戒酒为苦。」又告:「槃陀女为人沽酒,死堕地狱,受形[言*去]竟,身长三尺,两耳闭塞,复无两目,亦无鼻孔,下唇褰哆,手无十指,脚无两足,皆由沽酒,况饮之人。若劝比丘酒者堕截膝地狱,其中力士将其刀剑截其两膝。强劝比丘酒者,受如是苦。」
大藏佛说《华鲜经》
尔时佛告迦叶:「谛听!□吾当为汝说□□□□如有人□遇□□□□□□□在□狱□□□□□□□□□心念□□□□□□□是之人是在□□□□□夫在于比闻多□□□□念大乘□□□□□□□日生乐为□□□□□」迦叶白佛言:「受佛戒□□□饮酒。」佛告迦叶:「善哉善哉,不饮酒者是我真子,即非凡夫。若饮酒者,或父不识子、或子不识父,或兄不识弟、或弟不识兄,或夫不识妻、或妻不识夫,或姊不识妹、或妹不识姊,或不识内外眷属。善男子现前颠倒,何况未来一切众生。不食酒肉者得發无上菩提心。」
铁围山阿鼻地狱
大藏经云:佛告迦叶:「若比丘披我法衣者,一不听饮酒,二不听食肉,三不听嫉妒心,四不听作不净行。善男子,若受大乘大般涅槃,若住一劫,不听食肉。」迦叶白佛言:「食肉者堕何地狱?」佛告迦叶:「食肉者堕阿鼻狱,纵广正等八万由旬,四方有门,一一门外,各有猛火,支过通彻,上火彻下,下火彻上,铁枷、铁锁、铁扭、铁械,担火烧之,卧之在上,肉乾焦烂,受其大苦。心生重悔而怀惭愧,又莫更食,犹如浊水□之明珠,以珠威□□□□□□烟云除月□□□□□□悔亦复如□…□。」
饿鬼地狱
大藏经云:迦叶菩萨而白佛言:「破斋者堕何处地狱?」佛告迦叶:「破斋者堕饿鬼地狱。其中饿鬼长五百由旬,其咽如针,头如太山,手如龙爪,朝食三千,暮食八百,一呼三万,绕其太山,犹如须弥,担火烧之,犹如绯色,驱破斋之人入此地狱,受其大苦,复□□□□形更受。」
刀船地狱
大藏经言:佛告迦叶:「一切众生养鸡者入于地狱。」迦叶白佛言:「养鸡者何故入其地狱?」佛告迦叶:「□□□□三百□□□□□百五十鸡自作□□百三十,是故主□□于地狱一切众生□鸡者心生大慈□□有罪若为利肉所□,是故主人入于地狱。」迦叶菩萨白佛言:「实如圣教,实如圣教,如此众事,皆当有告,作贼之人,亦当有□□。」佛告迦叶:「一切众生,若当作贼,堕刀船地狱。纵广八百由旬,其中有钉,方长四寸,□贼人入中,颊其筋骨,是名大苦。」迦叶白言:「珂佩四器皆亦不听,我等声闻亦复如是。」
铁轮地狱
大藏佛告迦叶:「抢兔之人堕铁轮地狱,方丈万钉,间无空处。一切众生,煮肉者堕镬汤地狱,其中有水,其下有火,持火烧之,溃溃乃沸。驱煮肉之人,入此地狱,受其大苦。炙肉之人堕铁床地狱。斩肉之人堕挫碓地狱。杀生之人堕鍪戟地狱,其中铁面昼夜铜铁造其鍪戟,身中一丈,刃中四尺,望胸而撞,背上而出。杀生之人,亦复如是。故说诸法,开示一切众生。」
粪秽地狱
大藏经云: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食肉者非如来弟子,即是外道眷属。食肉者不觉、不知,不闻、不见。若当食肉,或君食臣肉,或臣食君肉,或父食子肉,或子食父肉,或兄食弟肉,或弟食兄肉,或姊食妹肉,或妹食姊肉,或夫食妻肉,或妻食夫肉,食肉之人,□食父母眷属肉。譬如父□□作牛羊,转□□□节是其父。一切众生心即颠倒,咬□□□咬父骨,若饮血者即饮父血。食肉愚人,亦复如是,智者思□。」
大藏经云:
迦叶白佛言:「食肉者堕何处地狱?」佛告迦叶:「食肉者堕粪秽地狱。其中有粪乃深万丈,驱食肉之人入此地狱,驱出转轴,始转一匝,遍体万钉,刺破此身,支过通彻,是其大苦,五百万世,无有出期。」迦叶白佛言:「如来若说法时,一切众生为受不受?」佛告迦叶:「譬如有人年已八十,贫穷孤老。后生一子,极其怜悯,一手把金,一手把饭,二团俱授如过与子。婴儿愚𫘤,不识其金而取其饭。一切众生亦复如是。我悯一切众生犹如慈父,众生而悉舍去。□作礼奉行。」
祖师说法塔
大藏佛说《华鲜经》云:
佛告迦叶:「假使有人国城、妻子遍满三千世界,金银亿万持用布施,不如有人能断酒肉;假使有人造浮图塔庙如稻麻竹苇,及《大涅槃》、《华严》、《三昧》十二部经如说修行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善男子不食肉者,现世菩萨,即非凡夫。」
大藏佛说护口经
大藏佛说护口经云:有一饿鬼丑恶,身出猛火,口出蛆虫,脓血诸衰,臭气通彻,支节火起,卒声号哭。罗汉问曰:「汝宿何罪,今受如此苦?」鬼曰:「吾往恋著资生,悭贪不舍,出言粗恶,偏眼恶视,自持豪强,谓长不死,造无量恶业。今悔无及,宁以利刃自截其舌,仃劫至劫,甘心受苦,不以一言诽谤他善。以我形态,诫诸众等,善护口过,勿妄出言。受饿鬼身,经数千劫,备受楚毒。我此命终,复如地狱,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受如此罪。」
〔录文完〕
〔附〕
藏外石刻文献——书在整理大足宝顶山石刻经文偈颂之后
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东北15公里处,是饮誉中外的大足石刻中的大型石窟之一。一九六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顶山石窟建造于南宋淳熙至淳皊年间(1174-1252年),由名不见经传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唐末四川柳本尊创立的瑜伽密教,倾平生之力募化集资,有总体构思营建的一座以大、小湾为中心,于方圆五里左右的古道旁凿结界像,被誉为完备而別具特色的密教石窟道场。今为国人注目,海内外佛学家关注。
宝顶山造像的显著特色之一,是变像与变文并举,龛刻经目、经文、偈颂文字数以万计,由于社会历史变迁等因,历史文献无一著录。迨至五十代陈习删编撰《大足石刻志略》,八十年代初编撰《大足石刻总录》,虽然著录了少部份经偈文,但由于龛高大,加之石刻文漶难识,录文讹脱多在所不免,故至今无一科学的录文供读者研究參考。
宝顶山龛刻经偈颂文,是佛典失载、不可再得的一份佛教文化遗产。然经八百多年的风雨侵蚀,有些已漶蚀殆尽。为抢救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近年来组织人员进行勘查,搭架进行测量、拓片、照相,就地考订文字,获得前所未有的第一手资料。笔者有幸得參加主持这一工作,今将部分龛刻经偈颂整理奉献给《藏外佛教文献》,并请方家教正!
通过搜集整理宝顶山石窟偈颂文,偌大一座石窟,至今仍未發现一刻纪年造像、或一件道俗乞佛造像愿文,然龛刻经偈颂文字却数以万计。各处造像题材内容相互呼应,图文并举,格局统一。大佛湾数千躯造像题材无一重复、内容前后辉映,这无不显示出赵智凤「请苦七十余年」统一营造的特点。
赵智凤,大足米粮裡(时含宝顶山)人,五岁为僧,十六岁西往成都云游,在弥牟镇柳本尊道场——圣寿本尊院学法「三昼」。既还,承持其教,择宝顶山开宗传教,号称「六代祖师传密印」,声言「诸佛菩萨与我无异」。当时「声势之盛,轰动朝野」。至今朝廷大员、府州官员题留在石崖上的墨迹犹新。今审视宝顶山造像及其镌刻经偈颂文,除柳本尊、赵智凤像及《护口经》外,无一不据自佛藏,但又无一不打上赵氏印记而有別于佛典。这里仅就本文所涉经偈颂文,作点滴探析。小佛湾是赵智凤为欲入真言门的信徒而设立的戒坛。坛台前立三级四方《祖师法身经目塔》,塔身除龛刻佛像外,遍刻「佛说十二部大藏经」目,今尚残存五百多目,造像龛刻经文多可以在塔刻经目中找到经名,可见赵氏刻经持之有故。恐因龛窟崖面有限,故多择其要义刻石。今审视大佛湾所刻经文就非原文全录,而似节录。笔者不习藏经,仅就一孔之见与石刻对照,所见无不有异,但要义吻合,且更简明通俗,疑为赵氏删繁就简再撰而后刻石。其表现手法所见有五:
1.修改个別字句之作。如《大方便佛报恩经.孝养品》中须阇提太子誓言:「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于无上道。」赵氏把其中第二句「在」改为「于」字,把第四句改为「退失菩提心」,遍刻石窟各处及他在「牧牛图」、「地狱变」中的说法像旁。
2.删繁就简突出经典主旨之作。赵氏幼年即以孝著闻,他在刻写佛世行大孝经文中,总是把与孝无直接关连的情节、冗繁的文字删去,图文并重地突出佛行大孝。如「释迦佛为来世众生设化法故担父王棺」图刻经,碑刻第7至9行,按《净饭王般涅槃经》应是:四天王自天界下来赴丧,齐跪地云:「唯然世尊,愿听我等担父王棺。所以然者,我等亦是佛之弟子,亦复从佛,闻法意解,得法眼净,成须陀洹,以是之故,我曹宜担父王之棺。」石刻经则改撰为:「四天王众皆共举丧,白佛言:佛为当来不孝父母者,故以自身担父王棺,我等是佛弟子,从佛闻法,得须陀洹,是故我曹宜担父王之棺。」较文献经文言简意赅。按经典云,释迦佛执香炉行棺前,但图刻佛像肩负「王棺辇」,顶上刻「大孝释迦佛,亲担父王棺」,亦与文献经文异。但却给道俗展示了一幅释迦佛行大孝的动人情景的画面。
又如石刻「释迦因地雁书报太子」,按《大方便佛报恩经.恶友品》,说的是波罗奈王膝下善、恶二友太子入海取宝故事。善友得宝,恶友刺其目窃宝回国,假言善友死。善友后被他国所获。其父母思念,双目失明,遗言传书得悉,遣使他国讨还。善友回国,释放恶友,取其埋藏宝珠,令父母双目复明。石刻经文则完全删去了恶友情节,直言善友取宝,滞留他国,得雁传书回国,持珠令父母双目明净如故。可见赵氏镌刻的石刻经文,更显示佛历世奉亲至孝。
3.浓缩文献经文要旨为偈颂之作。审视观经变龛「十六观」偈颂,即似此类之作。如「水观」,按《观无量寿佛经》云:「见水澄清亦令明瞭,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水映彻,作琉璃想。见琉璃地下,有金刚七宝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意千日,不可具见……名第二观。」全文二百多字,而石刻仅20字:「禅心成定水,坚住即寒冰,一片常清净,光明直下生。」较文献言简意明,加之有像示范,使学者一目了然。笔者未读《法句经》,石刻这些偈颂是否出于此经?请读者正。
4.按藏经立目,撰著与宝顶山这座「佛国世界」相应的经文。石刻《大藏佛说守护大千国土经》即是其例。笔者浅见该经目有三: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仁王护国经、佛说守护大千国土经,然则这三部经中都难得见石刻《经》文中字句。若与同名目的《中华大藏经.佛说守护大千国土经》比较:藏经分卷上中下共二万余字,石刻仅234字;藏经说的佛国大千世界的故事佛说法教化降伏诸药叉及鬼神等。石刻《经》不泛言大千世界事,开门见山即云:「金罡宝山一寸土地、一树丛林……戒定永充宝山香灯」,不许「九十六种天魔外道、鬼怪精灵,妄起贪𩡤谋妒盗心……遵依佛戒,同护持者,现受吉祥,富贵长寿果」。反之,则「立受不𦍙,贫穷短命报。生遭王法,死入阿鼻……」。这显然是赵氏借重「佛说」而撰著的保护宝顶山这座「极乐国土」的经文。虽然与藏经所涉范围及事大异,但「异途同功」,当是赵氏从实际出發的创见。
5.赵氏自撰经偈颂文。例举如下:
一是位地狱变下岩祖师说法塔右下刻《大藏佛说护口经》。查小佛湾塔刻「十二部大藏经」目中无此经目,《中华大藏经》中亦未寻见此经名。视经文内容、碑刻部位不从属那一地狱。从用语看,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无报,天地有私」,颇与守护大千国土经出于同一手笔。疑为赵氏皏佛名的撰著,亦为佛藏添了新页。
二是偈颂文。在这方面较经文多。如:刻位小佛湾祖师法身经目塔第二级祖师法身像旁的「本师大愿:热铁轮里打觔斗,猛火炉中打倒悬,伏请世尊作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刻位在地狱变祖师说法塔旁的「天堂也广,地狱也阔,不信佛言,且奈心苦。吾道苦中求乐,众生乐中求苦」;刻位在父母恩重经变龛中的「三千条的律令,不孝罪为先。天网无逃处,常应悔在前」。「知恩者少,负恩者多」。「刑法,诸骂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这些,在前人译撰的经偈颂中不多见。观经变刻「普劝持念阿弥佛」颂词,疑亦是赵氏的著作。以上浅识若无大误,宝顶山石刻经偈颂,除赵氏自撰外,无一不据自藏经,但又多进行改撰,成为宋人撰刻的藏外又一石经。宝顶山石刻经偈颂,无论是赵氏自撰的,或是改撰的,它与石窟造像一样,其共通特点是面向世俗,为世俗而作,为世俗所用,把弘扬佛教根置于深厚的世俗群众之中,这当是赵智凤审时度势的明见。故在佛教由唐盛走向宋衰的过程中,在唐末柳本尊创立的瑜伽密教几乎绝响的南宋世布道,尚能达到「德洽远近,莫不皈依」,从而中兴其教,并凭借民众之力建成中国石窟史上最后的一座大型石窟,亦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佛教优秀文化遗产。这是赵智凤实践其「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的明证。惜释史失载。宝顶山石窟造像及龛刻经偈颂,为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佛藏文献提供了新资料、提出了新课题。笔者限于条件力难深究,谨将其整理奉给读者研究。
校注
「念」,原碑漫漶,据文意补。 「陀佛」,原碑漫漶,按文意补。 此段文字刊刻在装置碓啄的木杠面上。 此段文字竖刻石碓啄上。 「义」,应为「叉」之误。 「[言*去]」,应为「讫」之误。 此处约残2行字。 「各名自家」四字依稀可辨。【经文资讯】《藏外佛教文献》第 W04 册 No. ZW04n0040 地狱变经文偈颂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藏外佛教文献》所编辑
【原始资料】方广锠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