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尽藏法

〔题解〕

《大乘无尽藏法》中国佛教典籍三阶教创始人信行所撰一卷

本文献是信行的早期著作也是三阶教的基本典籍之一信行在该文献中论述了三阶教的基本理论修持方式以及自己创立三阶教的早期活动对于我们研究三阶教的历史与思想均有重要价值

本文献最早为日本矢吹庆辉發现于大英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为斯2137号该卷首尾均残卷下部亦有若干残缺无首尾题矢吹庆辉将其拟名为「信行遗文」录文收入其所著《三阶教研究》之资料篇其后笔者于大英图书馆所藏尚未公布的敦煌遗书中又發现斯9139号亦为本文献斯9139号首残尾存有尾题存文亦比斯2137号为多

本文献未为历代经录所著录亦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整理本底校本情况如下

  • 底本斯9139号

  • 甲本斯2137号

〔录文〕

(前残)

又普告一切施主各各以此无尽善根令一切众生自然具足十六种无尽果

第九明所度众生得益浅深者位判有五

一者同行人得十六法无尽

二者随喜人得十六法无尽

三者见人得十六法无尽

四者闻人得十六法无尽

五者受供养人得十六法无尽

第十明无尽藏种子多少者法別有两

一者田无尽所谓供养佛僧及众生日日常不断是

二者种子无尽此明能施人日日布施相续不断是无尽藏

第十一明作无尽藏人进退有罪无罪义者于内有两子段

一者明別功德作者唯得进不得退何以故別功德不通自他所以与夺有罪

二者明普功德随人进退进者得福退者无罪何以故普功德体通自他所以退者一向无罪唯除退菩提心虽退犹胜本不作

所舍之物若自不用转与他人別有两失一者有舍常乐入苦空失二者复有违信之愆

此十一段义文里唯明有义不出空文然解义之徒见有达空并知不少普別义亦如是唯明诸大乘经里普行法不出其別普法者如《摩诃衍经》四摄等广明普施法別法者普遍一切修多罗略明少分或说善恶一处损益多少法明持戒之人与破戒者同其事业二俱不免地狱或道持戒人不得与破戒人共一河饮水或道持戒人不得向破戒人礼拜如《涅槃经》说或明远恶近善迟疾法教众生远恶知识如怖怨贼近善知识一者苦乐同二者身命财等不惜三者眷属不惜如《阿含经》说或明远恶近善远近法有四法当急走避之去百由旬一由旬四十里百由旬四千里四法者一者恶友二者恶众三者或多语或戏笑四者或嗔或𩰖何以故释出罪相轻重义宁斫截三千世界众生不于初發心菩萨所起嗔心或明不得与说出家人等过者往来如《方等经》三十五种护戒法广说《宝云经》不听向破戒家乞食《法华经》四「安乐行品」教佛去世后末法法师说法法于内明远恶近善法义最具足总而言之如诸经律戒品广说末法凡夫学舍邪入正《涅槃》最显舍慈入善舍小入大《十轮经》最显

无尽藏法略说尽

开皇三年岁次癸卯十一月二十日相州光严寺僧信行普为过去未来现在皇帝陛下臣僚百官诸师父母乃至一切众生顿舍身命财属十六种常乐我净法等一切法于内有五段明义一者明学行常乐我净行多少明常乐我净行所用财物定不定义明常乐我净行行之先后义四者明常乐我净行度众生浅深义五者明常乐我净行能行

第一明学行常乐我净行多少义者于内有十六段

一者愿施礼佛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二者愿施转经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三者愿施众僧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四者愿施众生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五者愿施坐禅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六者愿施十二头陀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七者愿施饮食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八者愿施食器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九者愿施衣服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十者愿施房舍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十一者愿施床坐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十二者愿施灯烛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十三者愿施钟铃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十四者愿施香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十五者愿施柴炭无尽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十六者愿施洗浴无尽日不断乃至成佛

造像造经诵经讲经亦应有如未不敢玄说除十六法余一切法或续不续亦愿至佛不断

第二明常乐我净行所用财物定不定义者于内有两段

一者明普施法法法不定

二者明別施法法法各定

第一明普施法法法不定者或回或减礼佛转经物作余十四种用乃至或回或减余十四种物作礼佛转经用亦如是如十六既通互用不定乃至法界行亦如是所以普施法虽为十六法施如得一处共用无罪

第二明別施法法法各定者若余十六法各各別施者唯得还依十六法各各別用不得互用互用有罪所以于十六法各各別施者唯得更余处作功德一向不得共普施者一处

第三明常乐我净行行之先后者所有财物莫问多少会待十六行等得成相续然后余用终不得废修常乐我净相续行先作苦空无常不相续功德坏他菩提行大得罪

第四明常乐我净行度众生浅深义者于内有五段

一者明于十六行同行人得十六种常乐我净果

二者明于十六行生随喜人得十六种常乐我净果

三者明见行十六行人得十六种常乐我净果

四者明闻行十六行人得十六种常乐我净果

五者明受供养人得十六种常乐我净果

第五明常乐我净行能行人者今现有四人一者相州光严寺僧惠定二者州严净寺僧道进三者魏州贵乡县党孙浪彪下俗人王善行年三十四者赵州瘿陶县党王凤邕下俗人王善性年十九此四人普为一切众生顿舍身命财属十六种常乐我净等一切法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常乐我净行具出竟

答呼修营功德启

信行信行自思量无始生死徒致羁皆由无知不依圣典今得遭逢还复不依恐增生死永无解脱所以今日随力随分依傍大乘具足真轨如说修行大乘法者义虽尘沙大判不过有四一者境尽二者行周三者人是四者处当第一境尽者所谓佛僧及尽众生界第二行周者所谓六波罗蜜等法界行第三人是者法別有三者解真二者行深三者病轻三乘根机无与等者第四处当者处通十方何以故尽有多种一者从总入別此就行说明新学之徒但得总尽未能及別二就人明从本至末一一普遍三者穷尽此之一阶唯是诸佛降斯以还普未究竟此大乘法但能废別就总一处得成则众处不少若也废总随別虽得见在少益还复不免来生彼此皆不具足既蒙重意无以能报故附微心仰愿照知谨启

十月十五日某甲启

礼佛法用功至大

第一须食若官府听乞食食自乞一向不须食若官府不听乞食先须得食

第二大须炭

第三大须柴

第四须内衣多少任意

第五须香多少任意

第六大须澡豆

第七大须灰水

第八大须杨枝

第九须四人两人供灰水两人作食

第十须屋三口一口礼佛一口消息一口坐禅

又若能礼佛坐禅者复须知行之法用坐禅者常坐莫问昼夜一向不得卧礼佛者各各须得净衣一日一夜三时洗浴莫问昼夜常礼不息除半夜一时卧昼日一时食之多少坐禅礼佛一种唯得一食

既知行之法用能者同行不能者任意何以故末世凡夫懈怠者多精进者少若三品一处作业上者不立所以随分随力学行大乘常乐我净行者唯得取上不及次下能礼佛者莫问道俗有籍者得无籍者不得

一乞听行四种无尽行

一乞听随喜助施

一乞听依十二头陀常行乞食

一乞听依《法华经》学行不轻行

第一四种无尽行者

一愿礼一切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二愿转一切经日日不断乃至成佛

三愿供养一切众僧日日不断乃至成佛此唯少分不绝如已

四愿供养一切众生日日不断乃至成佛此唯少分不绝如已

开皇七年正月十日相州光严寺沙门信行白州知事檀越信行少小患心劳损由是不堪坐禅亦不堪讲诵自从十七以来求善知识至今四十八岁积满三十二年唯得相州光严寺僧慧定州严净寺僧道进魏州贵乡县党孙浪彪下王善行赵州瘿陶县党王凤邕下王善性等四人誓愿顿舍身命财直到成佛修行上事相续不断此既有助王国饶益群生乞为奏闻赐垂听许谨白

大乘无尽藏法一卷


校注

「令一」底本残据残存字形及文意补 甲本从此起 「走」甲本照片不清矢吹录文作「远」 「之」矢吹录文作「亦」 「法」甲本无 「少」底本作「小」甲本残据文意改 「二」甲本作「一」 「三」甲本作「二」 「净」甲本作「静」 「行」甲本无 「施」甲本作「燃」 「日」甲本作「日或」 「造像」甲本无 「未」甲本作「来」 「不续」甲本无 「普」甲本作「布」 「减」甲本作「灭」 「二」甲本作「三」 「处」甲本无 「现」甲本作「见」 「州」甲本作「州人」 「并」甲本作「相」 「陶」甲本无 「四」甲本无 「行」甲本作「行行」 「羁」甲本作空格 「还复」甲本无 「一」甲本无 「二就」甲本作「就二」 「尽」甲本无 「皆」甲本作「还」 「某甲启」甲本无 「功」底本无据甲本补 「佛」甲本无 「行」底本无据甲本补 「食」甲本无 「者」甲本无 「籍」甲本作「借」据文意改 「籍」甲本作「借」据文意改 「切」甲本作「初」 「行」甲本无 「并」甲本作「相」 「到」底本作「道」据甲本改 甲本至此结束下面抄有「四谤法」录文如下「四谤法若道有增益谤若道无损减谤非有非无戏论谤亦有亦无相违谤入入不入是如来入入一一切是修道一切一是成道 底本卷末有题记如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当证弟子合家眷属愿从今身乃至成佛普为一切三宝普为一切众生日舍上上钱一文普供养一切三宝普供养一切众生施入信行禅师法界普无尽藏常无休息乃至成佛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乘无尽藏法
关闭
大乘无尽藏法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