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心要法门

〔题解〕

《注心要法门》唐代著名僧人宗密对澄观所著《心要法门》的注疏一卷

澄观为华严宗四祖世称「清凉大师」他的《心要法门》篇幅不长收在《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题作「五台山镇国大师澄观答皇太子问心要」(以下简称「景德本」)澄观之所以被称为「五台山镇国大师」是因为唐德宗贞元年间他曾应诏从五台山到长安被敕封为「镇国大师」而所谓皇太子即唐德宗之太子李诵李诵守储位二十年以贤称805年继位为唐顺宗旋退居太上皇次年(806年)逝世根据「景德本」的标题澄观此《心要法门》系德宗贞元年间李诵为皇太子时所撰

据《宋高僧传》之澄观本传澄观于大历十一年(776年)至五台山其后曾往礼峨嵋又回五台潜心钻研典籍撰写并讲解华严新疏声名鹊起贞元七年(791年)德宗降中使李辅光宣诏澄观入都參与《四十华严》译场澄观苦辞请明年入敕允贞元八年(792年)五月澄观如约至长安同一本传中并有澄观撰写该《心要法门》的记载「顺宗在春宫尝垂教令述《了义》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缘》洎至长安频加礼接该记载与景德本首题中的「皇太子」云云恰好相应由此可知澄观撰写该《心要法门》的时间应在他到长安之前考虑到澄观于贞元三年(787年)十二月刚刚完成新疏贞元四年(788年)初开始应请讲疏从此逐渐为人所知则认为他的这部《心要法门》是贞元七年接受德宗宣诏以后贞元八年五月到达长安之前所撰或无大差

景德本《心要法门》被《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所收从而纳入历代大藏经宗密的《注心要法门》则从来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日本续藏经》收入了该《注心要法门》(以下简称「续藏本」)但历代有关资料并无宗密撰写此注疏的记载新近發现的敦煌遗书《大乘禅门要录》载录了宗密的全部著作其中也没有见到这部《注心要法门》的踪迹因此续藏本未免孤证之嫌

1909年沙俄柯兹洛夫探险队在我国西夏故城黑城(今内蒙境内)發掘到大量文物包括西夏文汉文等各种文字的许多遗书近年来这些遗书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与研究其中亦有该宗密的《注心要法门》(以下简称「黑城本」)黑城本的出现为宗密《注心要法门》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该黑城本《注心要法门》现收藏于俄国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我所利用的是日本著名学者入矢义高先生于1994年赠送的一个复印件在此对入矢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与追念

上述三本景德本所录仅为澄观《心要法门》的正文无宗密的注疏续藏本用大字书写正文用双行小字夹注注疏与景德本相比正文的文字有若干參差末尾还多出「心要法门颂」一首黑城本形态与续藏本基本相同大字正文双行小字夹注正文与注释的文字与续藏本也基本相同略有參差但黑城本通卷上部加有科文这是续藏本所没有的此外黑城本的首题为两层第一层作「清凉答顺宗圭峰兰若沙门宗密注」这是《注心要法门》的标题第二层作「顺宗皇帝所问心要法门华严疏主清凉国师澄观答」这是《心要法门》的原题宗密对两层标题都作了注释但对第一层标题中的「圭峰兰若沙门宗密注」一句未作注释这增加了本注释为宗密所撰的可信程度也反映出黑城本较为接近《注心要法门》的原始形态而续藏本将首题及撰注者改作「答顺宗心要法门唐清凉国师澄观撰圭峰沙门宗密注」且删除宗密对标题的注疏显然经过后人的加工因此黑城本的發现为该《注心要法门》的校定提供了新的资料对研究澄观与宗密思想乃至唐代华严宗及五台山佛教都有一定的意义

如前所述《心要法门》是澄观应李诵垂询而撰时李诵尚守位春宫未即帝位而续藏本首尾题均作「答顺宗心要法门」黑城本首题称「清凉答顺宗」又称「顺宗皇帝所问心要法门」黑城本扉画亦将听法人画成帝王模样凡此种种说明两本均将该《心要法门》的产生归于顺宗在位时这是不正确的

黑城本《注心要法门》原收藏号为TK-186在原苏联著名汉学家孟列夫的《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1984年莫斯科)中有著录并附首尾书影新编为227号在此先将孟列夫的该著录抄录如下所用为王克孝同志的翻译本

227(原藏录号TK-186)《圭峰兰若沙门宗密注顺宗皇帝所问心要法门华严疏主清凉国师澄观答》

《大正藏》中未收入的作品和注释包括澄观(737~838年)答唐顺宗(805年)和宗密(780~784年)的注释

木刻本经折装全件纸色白涩滞厚0.09-0.11毫米宋体字(12世纪前25的)宋版本包括两部分

版画3折面一纸栏面28×20.5厘米单栏画中一小桌上放著香炉右边坐一僧人站一侍者左边坐著皇帝站一官员版画刻印精细

著作和注释的正文第1-4纸均4折面第5纸2折面页码在各纸右栏上第1行是版面题词「清凉答顺宗」折面10.5×28厘米栏面10.5×21厘米单栏此刊本的版面被分成两部分下面是正文和小字双行注释上面是注释结构示意正文面6行行10字有首题和尾题尾题「注心要法门」正文结尾有加了标题《心要法门颂》的五言诗尾题下面是黑底阴文的施主题名「善友施」尾题上方盖有书主人的长方形淡紫褐色印章4×5厘米双栏内为双行楷体「李丑儿/宅经记」

封皮表面为黄纸里面糊了一张有汉文文书(草体)的纸封皮上有印下的书签《注清凉心要》黑底阴文双栏

孟列夫的著录甚为详尽但亦有若干不妥今根据复印件对上述著录略作补正

该遗书为刻本孟列夫定其为宋刻本入矢义高先生认为是辽刻本我比较倾向赞同入矢义高先生的观点因为辽代崇华严刊刻华严类著作较多而现知宋代单刻华严类著作则不若辽代从复印件看刊刻字体与风格亦与辽刻本相同再说黑城出土刻本佛典大抵为辽刻辽代禁止书籍外流传世辽刻本甚为稀见故本书之文物价值亦值得重视

该遗书首为扉画一纸折为三个半页单框构图为中央置一方形小几围有桌幔上有一香炉及另一容器用途不详右边置一法座一僧人趺坐其上正结印说法傍立一侍者亦为僧装两僧人均顶有圆光背有祥云簇拥当为澄观与侍者左边一椅一人头戴通天冠正襟危坐合掌听法傍立一人宋代官员装束背景为天雨花通天冠为唐宋皇帝所戴故右边两人应为李诵与侍从官员辽代制度皇帝与汉族官员均为汉装皇后与契丹族官员著契丹装应县木塔所出辽刻佛典扉画中的各色汉人所著亦均为汉装所以本扉画右边两人的汉装不能作为本遗书是宋刻的依据

孟列夫著录中所谓的「注释结构示意」实即科文所谓科文是为了方便解释经论而将内容分成若干段落再归纳出的各段落的大意由于本遗书中宗密的注释乃是澄观《心要法门》的附属部分所以科文也是对整个《心要法门》而作并非仅是宗密注释的「结构示意」

现将该文献整理录校如下黑城本之科文本在原卷的上端并用连线表示其不同的层次录校时为方便起见改为随文段落并按照后代佛教科文的传统加注天干以表示不同的层次所加天干用括弧括起以示与原文的区別录校时凡属澄观《心要法门》正文一概用小四号楷体字表示凡属宗密注释一概用五号宋体字表示凡属科文一概用五号黑体字表示关于本文献思想及科文的研究拟另文进行

整理本之底校本如下

底本黑城本现藏俄国圣彼得堡

甲本景德本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所用为日本京都东寺所藏《崇宁藏》本见日本京都花园大学1990年5月影印本第621页

乙本续藏本见《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58卷第426页

续藏本无科文景德本无注释与科文为避文繁不一一出注

〔录文〕

清凉答顺宗

将释《心要》文三

(甲一)初释问答人二

(乙一)初释帝主

(「顺宗」者《历帝记》云「大唐第十一代顺宗皇帝是也」)

(乙二)后清凉

(「清凉」者佳号也准碑文云师本越州人俗姓夏候氏十一便投师体真宝林寺年满具尸罗解通三藏义等其问答义在向下也)

圭峰兰若沙门宗密注

(甲二)二释疏主

顺宗皇帝所问心要法门

(甲三)三释问答义二

(乙一)初顺宗问二

(丙一)初通释

(「心」者所证之理也「门」者能生之文也「法」者轨生物解也因文生智以为轨则悟此心地诚为要哉)

(丙二)后引证

(裴公云「观」者见法之眼「门」者通智眼令见法之门也)

华严疏主清凉国师澄观答

(乙二)后清凉答三

(丙一)初正答四

(丁一)初标旨

至道本乎其心(诸佛众生迷悟本也)

(丁二)二释心之相

心法本乎无住(万法之宗本乎无住即心体也《净名经》云「依无住本立一切法」)

(丁三)三体用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莹净之理)性相寂然(性即空空绝迹相即星象粲然)包含德用(性包含于神用具尘沙之无边)该摄内外(相该摄于内外亦不在于中间)能广(无外也)能深(无内也)非有非空(妙有不空真空不有)不生不灭(非四相所迁也)无始无终求之不得弃之不离(明一真心地绝取舍之情)

(丁四)四出因五

(戊一)初释迷悟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迷本逐末)真性则空明廓彻(返本还源)

(戊二)二纵夺除疑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凡圣一真犹来见隔见在即凡情忘即佛智与理冥境与神会者方知也)

(戊三)三释迷相

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沈没于有地(若存证知则弃内而外求即滞于有)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若忘智忘照即外忘缘而内忘即滞于无)

(戊四)四释悟相

一念不生后际断(妄心不生二际俱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真智现前我及我所悉皆同体)直造心源无智无得(至理虚玄言忘虑绝不可以识识不可以行得)不取不舍(性自天真本无取舍)无对无修(本非对待岂有修作)

(戊五)五通妨难六

(己一)初通妨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迷即六凡悟则四圣真智生妄念灭妄若起真智隐)

(己二)二喻

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劳形(若有取舍劳形役智)若体妄即真似处荫而影灭(妄无自性举体即真)

(己三)三反合前喻

若无心忘照则万累都捐(既忘心照烦恼自空)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即体之用用而无用何假因耶)

(己四)四显无碍相

放旷任其去住(不著彼此)静鉴见其源流(动静不失理也)语默不失玄微(语默全真)动静岂离法界(去住合道)

(己五)五就观释四

(庚一)初止观双泯

言止则双忘(止观俱泯)

(庚二)二止观双彰

论观则双照寂知(止观齐彰)

(庚三)三正明中道

语证不可示人(寂然之理不可说示)说理非证不了(唯证相应)寂无寂(智与理泯)真知无知(真知之理泯能知智)以知寂不二之一心(以即理之智也)契空有双融之中道(证不二之理也)

(庚四)四展转拂迹入玄

无住无著(二边不立中道不安)莫摄莫收(任法界性延促无碍)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若现前(法界真性思虑叵穷若绝能所则真智现前也)

(己六)征释所以四

(庚一)初征释

般若非心外新生(不从外得)智性乃本来具足(非新新有)然本寂不能自见实由般若之功(理非智不能显也)

(庚二)二理智相资

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智非理不能生)

(庚三)三双泯

本智之与始终体双绝(本末俱泯)

(庚四)四了达果相释成问二

(辛一)初明证果

入则妙觉圆明(体无瑕翳)

(辛二)二因果交彻

悟本则因果交彻(凡圣相入)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念念全真)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国(即染而净)妄物我举一全收(二而不二)心佛众生然齐致(不二而二)

(丙二)次通结四

(丁一)初结迷悟

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迷真逐妄)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物象无体)

(丁二)二结拂迹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本离言念)

(丁三)三双结体用

体本寂寥孰同孰异(非同异境)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佩道之士契之即神)

(丁四)四喻显

其犹透水月华虚而可见(喻之)无心镜照而常空矣(虚心之鉴)

(丙三)后偈颂三

心要法门颂

(丁一)初颂颂迷

欲达心源净(所迷之理)须知我相空(万物自虚)
形容何处实(缘生本无)念虑本无踪(起处不真)

(丁二)次颂颂悟

豁尔灵明现(似日初出)翛然世界通(即无障碍)
真金开伏藏(情忘理现)赫日出暝曚(智起惑忘)

(丁三)后半真妄体用同时

试将心比佛(性无异故)与佛始终同(真妄无別)

注心要法门

〔录文完〕


校注

《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06页 孟列夫著王克孝译《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89页 參见《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文物出版社1991年7月第7页 自文首至此甲本作「五台山镇国大师澄观答皇太子问心要」乙本作「答顺宗心要法门唐清凉国师澄观撰圭峰沙门宗密注」乙本无宗密注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莹净之理」原系于「丁二二释心之相」下但视其内容应归入「丁三三体用」之中故移入此处 「然」乙本作「默」 「性包含于神用具尘沙之无边」等12字底本置于「该摄内外」之后据乙本移置此处 「能广能深」甲本作「能深能广」 「无始无终」底本乙本无据甲本补 「之」甲本作「之而」 「之」甲本作「之而」 「惑」甲本作「感」 「悟」甲本作「悟」 「慧」底本作「惠」据甲本乙本改 「外」底本作「好」据乙本改 「忘」底本无据乙本补 「但」甲本作「若」 「前」甲本作「则前」 「如避」甲本作「犹弃」 「以」甲本无 「而」甲本无 「累」甲本作「虑」 「爰」乙本作「圆」 「著」底本不清似为「看」据乙本改 「见」甲本作「觉」 「岂」甲本作「未」 「忘」甲本作「亡」 「知」底本乙本作「智」据甲本改 「证」甲本作「证则」 「理」甲本作「理则」 「悟」甲本作「是以悟」 「著」底本作「著」据甲本乙本改 「忘」甲本作「亡」 「绝」甲本作「寂」 「般」甲本作「则般」 「见」甲本作「现」 「也」乙本无 「终」甲本作「修」 「两」甲本作「实无两」 「绝」甲本作「亡」 「证」甲本作「正」 「悟本」甲本作「始末该融」 「证真」甲本作「成道」 「真」甲本作「故真」 「炳」甲本作「浑」 「迷」甲本作「是知迷」 「致」甲本作「智」 「融」底本作「悟」据甲本乙本改 「之」乙本无 「镜」甲本作「鉴」 此《心要法门颂》甲本无 「踪」乙本作「从」 「注心要法门」甲本无乙本作「答顺宗心要法门终」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注心要法门
关闭
注心要法门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