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五礼
〔题解〕
《金刚五礼》,又名《金刚五礼文》、《金光五礼》、《金光五礼赞》等,中国僧人所撰礼忏文,作者姚和尚,一卷。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亦未为历代经录所著录。在敦煌遗书中,至今已经發现了十八种《金刚五礼》的写本,根据对三身佛的不同说法,可分为两种异本。诸本中,北敦7329号的书品较佳,文字错误之处也最少。北敦8337号末后两段次序颠倒、斯4712号尾缺、北敦7370号首缺。其余诸号均首尾完整。
关于《金刚五礼》的作者,在伯3664号中标有「姚和上金刚五礼」字样,可见应为某俗姓为「姚」的和尚所撰。汪娟博士认为该「姚和尚可能是吐蕃统治时期,敦煌金光明寺僧人姚利济」(见《敦煌礼忏文研究》,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第224页),可备一说。但因缺乏详细的考证,故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礼忏文共分五个仪节,故名「五礼」。第一礼是对法身佛的赞礼,第二礼是对报身佛的赞礼,第三礼是对化身佛的赞礼,第四礼是对《金刚经》的赞礼,第五礼是对佛说《金刚经》这件事以及说《金刚经》处所的赞礼。
本文献较为特异的是,称释迦牟尼既是化身佛,又是法身佛与报身佛,与传统认为释迦牟尼仅为化身佛不同。按照传统的佛教理论,佛的化身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对释迦牟尼佛的所有化身佛都可以称其为「同名释迦牟尼佛」。但是,对法身和报身也称为「释迦牟尼佛」,这就显得比较特殊并值得研究。但在现存的敦煌遗书十八个写本中,只有伯2325号、俄176号背面是把三身佛分別说成「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和「释迦牟尼佛」,其余十六个本子均将三身佛写成「释迦牟尼佛」或「同名释迦牟尼佛」。由于伯2325号、俄176号背面这两号的书品极差,而其余诸号相对来说书品较佳,抄写亦基本一致,故其余诸号抄写错误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古代确有将释迦牟尼作为三身佛的说法。我们知道,在南宋四川绵竹大中祥符寺僧人思觉集的《如来广孝十种报恩道场仪》(将载《藏外佛教文献》第八辑)中也出现了「法报化身释迦文佛」的说法。联系《金刚五礼》的有关记叙,说明在唐朝已经流传著「释迦牟尼佛就是三身佛」的说法,并以「同名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形式表述之。说明「三身即一佛」的观点最迟在唐代已经形成。看来象伯2325号、俄176号那样将三身释伽牟尼改为传统的表述,是后人的再创造。鉴于此,我们把伯2325号、俄176号背面作为异本来处理,以期反映该文献的不同演化阶段。
《金刚五礼》是以《金刚经》为指导思想的一种佛教忏仪。依《金刚经》而作的忏仪,除此之外还有梁武帝的《金刚般若忏文》、辽代通理大师所作的《金刚礼》、现流传于南方不明作者的《慈悲金刚宝忏》等,都是以《金刚经》作为造忏的根本依典的。《金刚经》属《般若经》系统,是大乘破除妄执的代表经典,阐述无相的中观理论。佛教的忏悔法分「理忏」和「事忏」,理忏是一种「无相忏」,如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见《瑜伽燄口》)。惠能《坛经》把「无相忏」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六祖慧能大师据说又是听闻《金刚经》而开悟的。《坛经》中的「无相忏」与《金刚经》有无必然的联系,姑且不论,但其义理的相通是显而易见的。事忏是一种借诸仪式,至诚披露的忏悔。如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见《华严经》)。这在佛教各种忏法的形式上表现得非常突出。所以,以《金刚经》为依据的「忏仪」,就是把《金刚经》的般若思想纳入忏仪之中,也就是把「理忏」和「事忏」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从而更全面彻底地忏悔过去所造的罪障,显示自性本具的圆满清净与自在。
本文献以简单的礼忏方式出现。据敦煌遗书抄写本文献的形式看,它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和其他忏法合起来使用。据传统的忏法形式来看,如果单独使用的话,它也只是忏法的主体部分,首尾还得加上其他一些内容,如發愿、回向等,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礼忏文。然上述十八个本子中,没有一个本子具备这种完整的形式。这说明敦煌遗书本《金刚五礼》大抵属于备忘录性质,是敦煌僧人自备的參考本,而不是忏仪法会的实用文书。本文献对《金刚经》、对古代佛教忏仪、以及对《金刚经》的民众影响和消业思想的研究,均是值得注意的重要资料。此外,本文献对研究敦煌写经的抄写方式及古代敦煌地区的音韵,亦有一定的价值。
汪娟博士曾对本文献录校(见前书第204页至第211页)。此次整理參考了汪娟博士的录文。整理本的底、校本情况如下:
- 一、姚和上金刚五礼一本
- 底本:北敦7329号;
- 校本:
- 甲本:伯3664号;
- 乙本:斯4173号;
- 丙本:斯1674号;
- 丁本:斯4712号;
- 戊本:北敦8337号;
- 己本:北敦8174号;
- 庚本:伯2044号;
- 辛本:伯3792号;
- 壬本:伯2975号;
- 癸本:伯3645号;
- 子本:伯4597号;
- 丑本:伯3881号;
- 寅本:伯2911号;
- 卯本:斯4600号;
- 辰本:北敦7370号。
二、金刚五礼
- 底本:伯2325号;
- 校本:甲本:俄176号背面。
〔录文一〕
一心满敬礼,清净真如,无去无来,不生不灭,寂然常住,湛意恒安,千佛共尊,十方同敬,恒沙功德,非色非心,南无清净法身释迦牟尼佛。
一心满敬礼,毗卢遮那,千叶莲花,四智珍宝,德山无极,愿海无边,积行三祇,累功十地,广超法界,体满虚空,南无圆满报身释迦牟尼佛。
一心满敬礼,如来生地,雪山之北,香山之东,城号迦卫,姓释迦氏,父名净饭,母号摩耶,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南无千百亿化身同名释迦牟尼佛。
一心满敬礼,金刚般若,微妙甚深,不可思议,生诸佛身,灭凡夫罪,无人无我,声空色空,苦恼盖缠,因兹永寂,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法藏。
一心满敬礼,舍卫城南,须达园中,祇陀林下,如来精舍,众圣禅房,于彼伽蓝,说斯般若,我今恭敬,忆念世尊,南无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法藏。
〔录文完〕
校注
「姚和上」,诸本均无,据甲本补。 「金刚五礼」,丙、丑、寅、卯本无,庚、壬本作「金光五礼赞」,辛本作「金光五礼」,癸、子本作「金刚五礼文」。 「一本」,辛本作「本」,下有「心奉□」三字。余诸本均无。 「满」,甲、丙、戊、庚、辛、壬、癸、子、寅本无。 「去」,丑本作「来」。 「无」,辛本无。 「来」,子本作「来寂」,丑本作「去」。 「不」,辛本无。 「寂」,癸本作「堪」,子本无,寅本作「借」。 「湛」,甲、丙、癸、寅本作「但」,辛本作「滔」。 「意」,丁本无,戊本作「矣」,癸本作「意虚空」,寅本作「已」。 「恒」,寅本作「桓」。 「安」,丙本作「然」。 「尊」,甲、丙、戊、寅本作「遵」。 「同」,癸本作「化佛」。 「敬」,甲本作「竟」,乙、丁、己、庚、丑本作「境」,丙本作「行」,癸本作「佛」。 「恒」,寅本作「桓」。 「德」,癸本作「得」。 「色」,癸本作「心」。 「心」,癸本作「色」。 「清净」,甲、乙、丙、丁、戊、己、子、丑、寅本无。 「法」,癸本无。 「释」,甲、丙、戊、寅本作「本师释」,壬、卯本作「同名释」。 「迦」,壬、寅本作「伽」。 「满」,除卯本外,余诸本均无。 「毗」,辛本无。 「遮」,子本作「庶」。 「那」,乙、丙、癸本作「那佛」。 「叶」,壬本作「业」。 「莲」,壬、寅本作「连」。 「智」,底、庚、辛、癸本作「枝」,卯本作「致」,据甲、乙、丙、丁、戊、己、辛、壬、子、丑、寅本改。 「珍」,庚、辛本作「真」。 「宝」,寅本作「保」。 「德」,甲、丙、戊、庚、辛、癸、寅本作「得」。 「无」,底、癸本作「望」,据余诸本改。 「极」,甲本作「极顶」,戊本作「边」,壬本作「敬」,癸本作「境」,子本作「游」。 「愿海无边」,甲本作「用海无边」,丙本作「缘海无边」,戊本无。 「积行三祇」,壬本作「积行三归敬」,辛本作「借幸二祇」,丑本作「积行三权」,寅本作「积下三祇」。 「累功」,壬本作「礼刚」,辛本作「理广」,丑本作「累劫」。 「广」,甲、丙、戊、辛、壬、寅本作「光」。 「超」,底本作「超虚」,甲、丙、戊、寅本作「充」,壬本作「胎」,癸本作「照」,据乙、丁、己、庚、辛、子、丑、卯本删。 「界」,寅本作「惑」,丁本至此结束。 「体满虚空」,癸本无,寅本作「替满虚空」。 「圆满」,甲、丙、戊、子、寅本无,壬本作「员满」。 「报身」,底、丙、己、庚、辛、壬、癸、丑、卯本作「宝身」,寅本无,据甲、乙、戊、子本改。 「释」,甲、丙、戊、辛、寅本作「本师释」,乙、己、壬、丑、卯本作「同名释」。 「迦」,壬、寅本作「伽」。 「尼佛」,丑本缺。 「满」,除卯本外,余诸本均无。 「生」,戊本作「十」。 「之」,底、乙、丁、己、丑本作「至」,卯本作「主」,据甲、丙、戊、庚、辛、壬、癸、子、寅本改。 「北」,辛、壬本作「比」,子本作「化」。 「之」,底、乙、丁、己、丑本作「至」,卯本作「主」,据甲、丙、戊、庚、辛、壬、癸、子、寅本改。 「城」,甲、丙、辛、寅本作「成」,庚本作「诚」。 「迦」,丙、辛、壬本作「加」,寅本做「家」。 「卫」,甲本作「惟」,乙、丙、戊、己、庚、癸、子、丑本作「维」,辛本作「盈」,壬本作「为」,寅本作「唯」。 「姓」,底、乙、己、庚、辛、壬、癸、子、丑、卯本无,丙、寅本作「性」,据甲、戊本补。 「释迦」,底、乙、己、庚、辛、壬、癸、子、丑、卯本无,寅本作「粉伽」,据甲、丙、戊本补。 「氏」,底、乙、己、庚、辛、壬、癸、子、丑、卯本无,甲本作「示」,寅本作「是」,据丙、戊本补。 「父名」,辛本无,丑本作「父王」,癸本作「少名」。 「净饭」,辛本无,寅本作「靖饭」,壬本作「净梵」,寅本作「净犯」。 「号」,甲本作「曰」,丙本作「越」,辛本作「大名诸梵号」,癸本作「名」,寅本作「口」。 「摩」,乙、己、寅本作「磨」。 「三十」,甲、丙、庚、辛、癸本作「卅」。 「成」,壬本作「城」。 「千百亿」,甲、乙、丙、戊、己、子、丑、寅本无,辛、壬、癸、卯本作「千百」。 「化」,乙、己本作「佛」,丑本作「法」。 「同名」,甲、丙、戊、寅、辰本作「本师」,乙、己、庚、子本无。辰本从此开始。 「迦」,壬、寅本作「伽」。 「满」,除卯本外,余诸本均无。 「礼」,辛本无。 「金刚」,甲、丙、寅本作「微妙金刚」,辛本作「金光」,辰本作「甚深微妙金刚」。 「般若」,辛本作「不若波罗蜜多」,癸本作「般若波罗蜜多」,寅本作「波若」。 「微妙甚深」,甲、丙、寅、辰本无,卯本作「为妙甚深」。 「不可思议」,底、乙、丙、己、庚、癸、子、丑、卯本无,寅本作「不可思仪」,据甲本补。 「佛身」,癸本作「寂」,卯本作「身」。 「人」,寅本作「仁」。 「声」,卯本作「虚」。 「色空」,辛、壬本无。 「苦」,癸本作「烦」。 「盖」,寅本作「改」。 「兹」,底、庚、壬本作「慈」,甲本作「资」,寅本作「次」,据乙、丙、己、辛、癸、子、丑、卯、辰本改。 「永」,壬本作「如」,卯本作「常」在其旁注一「永」字。 「寂」,甲、丙、戊、辛、寅、辰本作「息」,壬本作「诵」。 「金刚般」,甲、丙、戊、辰本作「般」,辛本作「金光」,寅本作「波」。 「波」,辰本作「婆」。 「满」,除卯本外,余诸本均无。 「城」,癸本作「成」。 「南」,壬本作「男」,子本无。 「须达」,底、辛、卯本作「悉达」,壬本作「失达」,癸本作「须达陀」,据甲、乙、丙、己、庚本改。 「如来精舍」,庚本作「如来情舍」,癸本无。 「众圣」,甲、丙、辰本作「圣众」,辛本作「种善」,癸本作「世众」,寅本作「圣主」。 「房」,辛本作「堂」。 「于彼伽蓝」,底、乙、己、丑本作「于此」,戊本作「于此伽蓝」,辛本作「如来依此」,壬本作「如来因此」,庚、癸、子、卯本作「如来于此」,寅本作「于此伽监」,辰本残作「于彼□蓝」,据甲、丙本改。 「说斯」,甲、丙本作「说思」,辛本作「说欺」,寅本作「雪思」。 「般」,甲、寅本作「波」,辛本作「不」。 「今」,寅、辰本作「金」。 「恭」,甲、丙、寅本作「共」。 「忆」,甲、丙、寅、辰本作「追」,庚本作「亿」。 「世」,底本作「圣」据余诸本改。 「金刚般」,甲、寅本作「波」,丙、戊、辰本作「般」,壬本作「金光般」,辛本作「金光不」。 「多」,辛本无。 「深」,辛本无。 「藏」,丑本无。 「金刚五礼」,底、甲、乙、丙、戊、己、庚、辛、丑、寅、卯、辰本无,壬本作「金光五礼赞」,癸本作「金光五礼文」,据子、首题补。 「一本」,底、甲、乙、丙、戊、己、庚、辛、癸、丑、寅、卯、辰本无,据壬、子、首题补。【经文资讯】《藏外佛教文献》第 W07 册 No. ZW07n0059a 姚和上金刚五礼一本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2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藏外佛教文献》所编辑
【原始资料】方广锠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