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司南抄

〔题解〕

《护国司南抄》中国云南僧人所编纂的汉传佛教经典疏释纂集者为云南大长和国内供奉僧崇圣寺主义学教主赐紫沙门玄鉴原书有疏释五卷《校勘录》一卷玄鉴纂集该文献的时间为云南大长和国安国六年(公元908年)今存本为大理国保安八年(公元1052年)释道常抄写疏释一卷

隋唐时期的佛教撰述「其疏之注释常曰疏抄」《护国司南抄》就是玄鉴对良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以下简称良贲《仁王经疏》)的注释所注并非良贲《仁王经疏》的全文而是其中的部分文句或字词玄鉴注释良贲《仁王经疏》不仅引述汉地佛教经籍也引录儒道两家要籍从中可以看出南诏时期云南僧人的佛学水平以及中原儒道思想和汉传佛教对南诏文化的影响程度玄鉴所引录的部分典籍今已不存《护国司南抄》引录这些书的部分内容保存了较为珍贵的文献资料玄鉴有「义学教主」之称号故本文献亦为我们瞭解中国古代义学僧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本文献未为中外历代大藏经所收也未为中外历代佛书著录1956年8月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北汤天董氏宗祠發现卷轴高30.8厘米,当时已分作三段其中首尾两段现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间一段现藏云南省图书馆由于分藏不同的单位一般学者大都未见到原件而见到本文献的人又不能仔细阅读原文并作出正确的鉴別故前人有关本文献的介绍大都有误如以玄鉴为密学或密宗教主以现存抄本为南诏时期抄本就是其中最典型的错误

隋唐时期的佛教经典传抄「经论则真书而注疏则草书」云南佛教唐初才经四川等地传入经籍的传抄与汉地当时的风尚相一致故即使是大理国时代的写经亦大致保留了南诏时期抄经的习尚即经论用正书注疏用草书本文献或者因其为注疏之注疏或者因其乃抄备个人使用故用更加简便的草书乃至自创的略书写成所谓「略书」往往是一些字的偏旁部首如「护国」作「户口」「波罗密」作「皮罗宀」「金刚」作「金刂」这些略书过去因为难于识读而一直被误为「白文」由于现存的《护国司南抄》用行草乃至略书写就且有不少字为抄者自造颇不易识读加之重抄疏释存在不少错误并有一些地方模糊不清故整理者虽数次抄录辨识但仍有一些字未能识別有些字的辨认亦无十分把握当然由于条件限制未能一一查对本抄所引诸书亦是未能全部辨识本抄文字的一个原因因此此次發表的整理本还存在种种问题还有不少语义不通之处希望将来有高明能在这个整理本的基础上整理出更完善的本子

本抄首段和末段据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本文献的原件录文整理中间一段据云南省图书馆藏缩微胶片录文整理无校本

〔录文〕

□摄彼十字皈于一字从广至略渐减渐深一字现前同于法界性相平等至究竟故

护国司南抄卷第一

叙曰般若宝经义崇护国仁王遵奉道侣任持故得三宝光生七难氛息疏主三藏业称内外学洞古今翻译文润于斯经习共赞义皎乎兹疏文约而诣理邃而彰聪岫之鸡冠贯沧溟龙颔至如释文体广括群鉴讲习之流卒难寻究今因演次检而录之缮写既周勒成五卷防泣路备迷方故目之云《护国司南抄》耳并《校勘录》一卷附第五末但集经论岂述怀幸诸忘鉴莫我瑕矣时安国圣治六载甲寅岁朱夏之季月也

良贲

音秘《易》曰饰也《补阙钞图》云良贲俗姓王氏太原人也博通经论薄闲庄老遭逢众难息静隐居后于大明宫诏令修疏时年八十二钻研讽味期岁方毕

诏述

《切韵》云谓敕书也修也

稽首下据《补阙钞图》释皈敬序分二

  • 初显所敬境(「稽首」下至「尽敬礼」)分二

    • 初別明三宝分三

      • 一佛宝(「稽首」已下至「无与等」)分三

        • 一法身(「稽首无上觉」)

        • 二应身(「体遍相圆明」)

        • 三化身(「应现」下至「无与等」)

      • 二法宝(「所说」已下至「不可测」)分二

        • 一教体(「所说」下至「修多罗」)

        • 二教用(「巧济」下至「不可测」)

      • 三僧宝(「住果」下至「圣凡」)分三

        • 一小乘僧(「住果胜果道」)

        • 二中乘僧(「麟喻部行尊」)

        • 三大乘僧(「五忍诸圣凡」)

    • 后总结敬礼(「我今尽敬礼」)

  • 后请威加护(「三宝悲智力」下至「利含识」)

稽首无上觉

稽首郑玄注《周礼》云至也头也以头至地故云稽首此表敬之极也《金刚经道智抄》云西国有三种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

体遍相圆明

下经云「同真际等法性」疏云「真言真际即是法身若云同者智同理也」是智德身「此与法身非即非离俱遍法界常安乐故」名体遍也

所说甘露法

如下经云「此经名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亦得名为《甘露法药》若有服行能愈诸疾《显隐词》云诸天以种种名药投于大海四天王十宝山研之遂出精华状如凝苏食之长生曰甘露

住果胜果道

《三乘入道疏抄》云住果谓四果也胜果道谓四向也向谓趣求果谓克获道类忍前十五心名须陀洹向第十六心道类智处立为初果进断修或一品至五皆得名为第二果向即此名为胜果道也唯有初向不背于前后之三向皆有二义一胜前果得名胜果名胜果道道是因义

麟喻部行尊

《显隐词》云麟喻即独觉出者喻如麒麟唯有一角即出无佛世界入末法中不见佛不睹教此由过去宿习种子故佛出世天作是言「佛欲出世各当灭度」麟角闻已涅槃佛方出世也部行即是众出者出有佛世见佛闻法部类而也

五忍诸圣凡

《显隐词》云圣是如理僧十地菩萨也凡是信解僧资粮加行也资粮是外凡加行是内凡故

赞真文

《切韵》明也助也

粤真理

下释名起序分二

  • 初明能说教主三身分二

    • 初通赞三身(「真理」下至「尘刹」)分三

      • 一法身(「真理」下至「之表」)

      • 二应身(「智镜」下至「之源」)

      • 三化身(「德海」下至「尘刹」)

    • 后別彰化体(「牟尼」下至「摩尼照物」)

  • 后明所说法利用难测分三

    • 初赞略八品(「所以」下至「窒诸欲者矣」)分二

      • 初別(「所以」下至「深诫」)分八

        • 一明序品(「所以」下至「法雨」)分二

          • 初总陈序品(「所以」下至「嵒谷」)

          • 后略彰二护(「遂得」下至「法雨」)

        • 二观如来品(「宗陈」下至「俱寂」)

        • 三菩萨行品(「启五忍」下至「在目」)

        • 四二谛品(「谈二谛」下至「唯心」)

        • 五护国品(「帝释」下至「之悟」)

        • 六不思议品(「花彰」下至「难思」)

        • 七奉持品(「十三法师」下至「寰区」)分二

          • 初明十三法师奉持(「十三法师」下至「指掌」)

          • 后明十六国王奉持(「七难」下至「寰区」)

        • 八嘱累品(「恐季叶」下至「深诫」)

      • 后总(「若非大明」下至「窒诸欲者矣」)

    • 次翻译由缘(「皇唐八叶」下至「真风永扇」)

    • 后造疏所以(「良贲」下至「庶照玄造矣」)

音越《华严音义》云發语之端也

德海扬波汩清流于尘刹

从真智德海扬俗智恩波如下经云「二利自在如水与波疏云「水喻本智波喻后智汩音骨《周语》曰汩决九流注云通也清流喻化身也谓从本智德海起后得恩波通清流化身尘刹中也故经云「乘一切智乘来化三界动而寂若清月凌空《宗密疏抄》中据经颂云譬如净满月影现一切水月影虽无量本月未曾尔

语而默等摩尼照物

下经云「如摩尼宝体具众德乃至若于暗夜置高幢上光照天地明如日出此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疏云「此则能为生死长夜大黑暗中宝炬智灯令受持者發生三惠破无明暗如日出故

住定兴悲

经云「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住定也经云「从三昧起」乃至「吾知十六诸国王等」兴悲也

光驰聚日

经云「身诸毛孔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最胜王经》云身光朗耀如百千日

波斯匿王等雾集烟凝

经云「复有十六大国王波斯匿王等各与若干千万眷属俱」

乱坠天花

经云「是时欲界无量诸天雨众妙花色界诸天亦雨天花时无色界亦雨香花」

坦夷嵒谷

《广雅》曰坦夷平原也经云「香如须弥花如车轮故诸嵒谷花香填之坦然无高下也

宗陈护国

下疏云「意明护国为经之主

乃理事双彰

经云「以诸法性悉皆空故」是理「由世谛故」是事

则境智俱寂

经云「智照实性非有非无疏云「明能照智称境而观非有非无通境智矣」又云「故圣人以无心真智照无相虚宗内外两冥境智俱寂即其照也

启五忍而行位在目

《菩萨行品》启五忍为四忍广明行位如经文云「依五忍法以为修行」

谈二谛而迷悟唯心

《二谛品》经云「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了达此一真入胜义谛《楷疏》云真俗有二初约心者迷情妄执皆是俗谛圣心语解皆是真谛后约境者一切诸法为四相所迁无问有漏无漏皆亦俗谛真如法性不为四相所迁皆是真谛此约心而言故云「迷悟唯心」

帝释却顶生之军普明开斑足之悟

《护国品》经云「往昔过去释提桓因为顶生王」等又云「昔天罗国王有一太子名曰斑足」

花彰令德力现难思

《不思议品》经云「一花入无量花无量花入一花」(去音)美也善也

十三法师文昭昭乎指掌

《奉持品》经云「从初习忍至金刚定如法修行十三观门皆为法师依持建立」昭昭明白见也

七难氛息光炅炅乎寰区

下经云「是诸国中若七难起一切国王为除难故受持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七难即灭」炅炅《切韵》古顶反光也

恐季叶彫残故永言深诫

《嘱累品》经云「今诫汝等吾灭度后」《文选注》末也代也

窒诸欲

《切韵》塞也

皇唐八叶

《切韵》大也《文选注》云《帝王目录》云高祖讳渊太宗高祖第二子讳世民高宗太宗第九子讳治则天讳华命中宗高宗第七子讳显睿宗高宗第八子讳旦玄宗睿宗第三子讳隆基肃宗玄宗第三子讳亨代宗肃宗长子讳豫

无垠

《切韵》五根语斤二反岸也

正形有截

《孝经注》云法则也《毛诗传》云有截整齐言四海之外率服截尔整也

震颓纲

《唐韵》起也《切韵》或作振举也

黔庶

《众经音义》云上黑也下众也谓黑青众人也

先哲

《切韵》智也

有点清流

《切韵》枉也清流谓诸硕德名贤故《西域记》中诸少年僧轻胁尊者曰「滥迹清流徒知饱食

叨接

《切韵》忝也辱也

谬膺

《切韵》当也

幸扬

《切韵》对也

天阙

《书》云缺也阙在门两旁中间缺各为道

窃玄珠于贝叶

是译经时润文兼笔受又修疏时此经也

捧白壁

是修疏时捧此经也或捧诏书也故上云「幸扬天阙亲奉德音又《春秋》语曰赐黄金百溢白壁一双

庶昭

《切韵》望也明也

五常之首

《论语疏》云谓仁好生恶煞博爱不愚曰仁举动合宜除乱不害曰义疏通知远逆睹未来曰智上下彰明恭俭不烦曰礼举事无怨语无翻覆曰信「此五德者不可造次而亏不可须臾而废王者履之以治国君子奉之以立身用无暂替故云常也又云就五行而论则木为仁火为礼金为义水为智土为信人禀此五气而生则备有仁信之性人有博爱之德为仁有严断之德为义有明尊卑敬让之德为礼有照了之德为智有言不虚妄之德为信此五者人性之恒不可暂舍故谓之五常又《弁正论》云此五常「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处为五方在人为五在物为五行「不煞曰仁主肝木之位春阳之时万物尽生正月二月少阳用事养育群品好生恶煞煞者无仁不邪淫曰义义主肺金之位七月八月少阳用事外防嫉妒危身之害记忆体性命竭精之患禁私不淫淫者无义不饮酒曰礼礼主心火之位四月五月太阳用事天下太热万物發狂饮致醉心亦發狂口为妄语乱道之本身致危亡不尽天命故禁以酒酒者无礼不盗曰智智主肾水之位十月十一月太阳用事万物收藏盗者不顺天以得物藏之故禁以盗盗者无智不妄语曰信信主脾土之位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中央用事制御四域恶口伤人祸在口中言出则殃至气發则形伤危身速命故禁以舌舌者无信

    仁正月二月  春   义七月八月  夏

    礼四月五月  夏   智十月十一月  冬    信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  中央

三才

《文选》云体三才之茂注云三才谓天地人也

阃城

《切韵》苦本反门限也

识浪

《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浪识跃而转生」业境界风动生诸识浪也

烦笼

有本作「樊」字《毛诗注》云藩也藩篱也《庄子音义》云笼离之所

连缀

以教诠义「如线贯花」

摄持

以教被理「如经持纬」

区分

《显隐词》云別也又区域也区域不同种类各別故名区分

序者

如宅无墙一客来则不内外宅之浅深也

彚聚

《显隐词》云上云贵反于也亦云品別无差別中差別而说

第一

《显隐词》云第者次第即非色心一者一二即为数识第之与一并不相应行法摄也

人法双彰

仁王人也护也

宗体

《止迷记》云尊也崇也主也族也首也意如客有十国即一人为世尊今说般若即以般若为宗如法师归分別鸟归林薮人归屋宅佛归涅槃百川归大海

根缘

根纯缘熟

感赴

如《最胜王经》「譬如日月无有分別亦如水镜无有分別光明亦无分別三种和合得有影生」「众生有感现应化身」亦复如是

处会

如说般若处即四处即十六会也

各对宜闻

对须菩提说般若空教以须菩提解空第一故对虚空藏菩萨说三身品疏云以表佛身如虚空藏随众生意行财法施故今对国王「广陈二护」是通闻也

十四王

下经云「世尊善说十四王」疏云三贤十地及等觉菩萨为十四也

有圣有凡

圣即十地凡即三贤

黎元

众也善也

全身尚轻半偈斯重

义如下第五卷中具释

菩提涅槃从生了因

《玄开疏》云报化二身相同有为经能为生因如种等芽芽始生故法身实性名诸佛觉法体是无为经但为了因如灯照物物先有故四智菩提是报身从生因所感涅槃是法身从了因所感

凝然相续

牒上菩萨涅槃也菩萨是报身是相续常涅槃是法身是凝然常故《显隐词》云法身是凝然常所谓真如法性湛然常住无变无迁也报身是相续常谓无量劫中修行六度万行得四智菩萨于得土中为登地已上菩萨说法相续不断名相续常化身是不断常谓虽示生王宫现灭双树只为众生根性未熟化身即来喻如盆水若清月影即现常应有缘不断名不断常

谅在

《切韵》力让反信也实也

重昌尧化

《帝王略论》云陶唐氏名放勋黄帝之姓伊祁聪明文思允恭克让以尹寿为师许由为友堂高三尺茅茨不剪土阶三等夏日葛衣冬日鹿裘有草生阶以月初一日生一叶至十六日落一叶至三十日尽若月小则一叶厌而不落名蓂英尧观之以知旬朔又生莆(音晡)于厨其形如萐名莆萐署月厨内常凉《切韵》(山辄反)瑞草也又《玉编》云孝德至萐莆出尧厨树名也其叶不摇自扇于饮食中清凉助供养甘露降醴泉出朱草生凤凰上逢故仲尼云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时有老人击壤于路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革弊

《切韵》改也毙也困也

救焚

《液疏抄》云拯溺救焚往时万姓如火焚烧如泥沈溺苦之甚也武王再诏天下万姓昭苏如救焚溺也

社稷

《白虎通》土神曰社谷神曰稷非土不居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偏敬五谷众多不可一二而祭故封土立社必有土尊五谷之多故封稷而祀之

仙驾归天

《释词》云天子崩亡褒之曰仙驾谓若群仙承龙驾鹤者也

礼乐惟新

《白虎通》云王者制礼作乐节民之喜怒也乐以法象天礼以法象地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音逸乐过也)节其侈靡(《切韵》上尺氏反上声奢也下文彼反亦奢侈也)礼以安上治人乐以移风易俗也

明白四达

《老子》云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注云人君能为雌静则万姓乐推其德明白四照犹须忘功不宰故云能无知乎

恭嗣

《切韵》敬也奉也继也

惠洽

《切韵》沾也知也

融通

《切韵》明也

寇盗

《尚书注》云群行攻劫曰寇

允穆

《切韵》上信也诚也下和也

旷劫

《切韵》远也

月朔

《易》曰月一日为朔苏也死而复苏始也言更有终始也

月望

《易》曰月满之名也日在东月在西犹君臣之相望也

一辙

《切韵》车迹也

如《维摩经》不思议为宗

经文广显不思议理所以为宗疏云只如三千大千变现微盖之内土秽土回护品指之间命高屋于东方取香饭于上国纤毫吞于巨海小芥纳于须弥呼吸风云掷弄日月擎大会于掌内还论庵园接妙喜于指端远安此国

《法华经》以一乘为宗

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除佛方便说《显隐词》云乘有四种一理二空真如乘之性故故《无性摄论》云或乘大姓故名大乘二教音声名句文诠显大乘故三行无偏六度能运载故《无性摄论》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四果菩萨涅槃乘家果故此之四种对彼二乘名为一乘二既非二一亦非一非一之一名为一乘故

高祖

讳渊在位九年年七十隋朝义宁二年戊寅五月二十日受恭帝禅位改为武德元年

太宗

高祖第二子讳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年五十二武德十年初改为贞观元年

高宗

太宗第九子讳治在位三十五年年五十四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皇太子治即帝位号高宗天皇大帝至贞观二十四年正月一日改为永徽元年庚戌永徽六年正月七日改为显庆元年乙卯显庆七年三月十七日改为龙朔元年龙朔五年正月一日改为麟德元年麟德三年正月五日改为乾封元年乾封三年二月三日改为总章元年总章二年三月三日改为咸亨元年咸亨五年八月五日改为上元元年上元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改为仪凤元年仪凤四年六月三日改为调露元年调露二年八月三日改为永隆元年永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改为开耀元年开耀二年二月十九日改为永淳元年永淳三年十二月四日改为弘道元年

则天

讳华命在位二十一年年七十八弘道二年正月一日武氏监国改为嗣圣元年乙酉至二月七日改为文明元年至九月三日改为光宅元年光宅二年正月一日改为垂拱元年垂拱五年正月一日改为永昌元年至十一月二日改为载初元年二年九月九日革命国号大周圣母临朝称皇帝改为天寿元年天寿三年四月一日改为如意元年至九月九日改为长寿元年长寿三年五月十一日改为延寿元年延寿二年正月一日改为证圣元年至九月九日改为天册万岁元年至腊月十一日改为万岁登凤元年万岁登凤二年四月一日改为万岁通天元万岁通天二年九月九日改为神功元年神功二年正月一日改为圣历元年圣历三年五月五日改为久视元年久视二年正月三日改为大足元年至十月二十三日改为长安元年此非八叶所也

中宗

高宗第七子讳显在位五年年六十长安五年正月二十五日中宗即位改大周还为大唐改为神龙元年丙午神龙三年九月五日改为景龙元年

睿宗

高宗第八子讳旦在位三年年五十五景龙四年六月四日温王重茂即皇帝位韦氏监国改为唐隆元年至六月二十四日温王让位于叔相王睿宗即位七月二十六日改为景云元年辛亥景云三年正月十九日改为太极元年至五月十三日改为延和元年至八月七日又改为先天元年

玄宗

睿宗第三子讳隆基在位四十四年年七十一先天二年七月二十七日睿宗上室号与太子为开元神武皇帝十一月一日改为开元元年甲寅开元三十年正月一日改为天宝元载

肃宗

玄宗第三子讳亨在位六年年五十天宝十五载七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至八月十五日改为至德元年丁酉二帝至德三年三月改为乾元元乾元三年四月改为上元元年

代宗

肃宗长子讳豫在位一十七年六十上元三年五月改为宝应元年癸卯应二年八月改为广德元年至广德三年正月一日改为永泰元永泰二年十二月改为大历元年

南天竺

《西域记》云详夫天竺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者唐言月其犹白日既隐虽有星光言照岂如朗朗言明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故谓言印度五印度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涅槃经音义》云印度名月月有千名斯其一称

执师子国

《唐三藏传》云国周七千余里都城周四十余里人户殷稠谷稼滋实小急暴此其俗也国本宝渚多有珍奇其后南印度有女聘邻国路逢师子王侍送之人怖畏逃散唯女独在车中师子来见负女而去远入深山采果逐禽以用资给岁月既淹生育男女形虽类人而性暴恶男渐长大白其母曰我为何类父兽母人母乃为陈昔事子曰人畜既殊何不舍去而相守耶母曰非不有心但无由免脱子后逐父登履山谷察其经涉他日伺父远去即担携母妹下投人里至母本国访问舅氏宗嗣已绝寄止村闾其师子王还不见妻子愤恚出吼人里男女往来多被其害百姓以事启王王率四兵简募猛士将欲围射师子师子见已發声嗔吼人马倾坠无敢赴者如是多日竟无其功王复赏告令有能煞师子者当赐亿金子白母曰饥寒难处赴王募如何母曰不可彼虽是兽仍为汝父若其煞者岂复名人子曰若不如是彼终不去或当寻逐我等来人村闾一旦王知我等还死亦不相留何者师子为暴缘娘及我有为一而恼多人二三思之如应募于是遂师子见已驯伏欢喜都无害心子遂以利刀开喉破腹虽加此苦而慈爱情深含忍不动因即命绝王初闻欢喜怪而问之何因尔也竟不实言种种穷迫方乃具述王曰磋乎非畜种者谁办此心虽然我先许赏终不违言但汝煞父悖逆之人不得更居我国敕有司多与金宝逐之荒外即庄两船多置黄金及资粮等送著海中任随流逝男船泛海至此宝渚见丰奇玩即便止住后商人将家属采宝复至其间乃煞商人留其妇女如是产育子孙经无量代人众渐多乃立君臣以其远祖执煞师子因为国称女船泛海至婆剌斯西为鬼魅所得生育群女今西大国是也

竹林园白鹭池

《止迷记》云即迦兰陀长者施此竹林以为精舍迦兰陀者云好鸟类以鹄群飞多栖竹林昔有国王出城游观息此竹下王时正睡有蛇来欲螫王鸟见蛇来一时惊飞以悟王睡王因鸟觉得免蛇灾便以竹林将养此鸟乃命林主以时散食养鸟

迦兰陀鸟

故林主以养迦兰陀鸟时人谓之迦兰陀长者林侧有陀曰鹭栖集其中谓鹭陀长者于此池侧建立精舍亦是如来说经之处又依唐三藏说云长者先以林将施以外道后生悔心欲以施佛是时地神知长者意乃于林中现龙蛇等种种怪异惊之欲令出去外道惶怖仍不出地神显形而怒之曰汝宜速出不得住此主人以林欲将施佛外道怀惭舍之而去外道去已便将施佛

最胜天王

《止迷记》云他化自在天王亦名最胜

曼殊室利

《止迷记》云此云妙吉祥亦云妙德是过去平等龙种上智尊王佛

那伽室利

《止迷记》云此云龙室利此云吉祥

荡洋

《切韵》上绪朗反涤除也非此之意合作「荡」字《切韵》大摇放动也又广远也水在河内也下指音水流音也

渤澥

海別名也

佛果久近握镜融心

时久成佛者如下经云此十四忍「若佛菩萨不由此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又如疏云「大果难感故经五忍万行难备渐次而修从因至果为十四忍」时近成如下经云「但断三界无明尽者即名为佛持也明也修行之人若遇此经即知成佛久近加持明镜心中明白也

净信则福越河沙

如经云「若有人于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以用为施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于此经中乃至起于一念净信

持读乃灾殃雾卷

如下经云「若国欲乱鬼神先乱鬼神乱故即万人乱当有贼起百姓丧亡国王太子王子百官互相是非天地变怪日月众星失时失大火大水及大风等是诸难起皆应受持讲读此般若波罗蜜多」乃至「无量过咎悉皆消灭

现迹王宫

现八相生天降神纳妃出家苦行成佛转法轮入涅槃

教理行果

教谓音声言教理谓法界行谓般方便果谓净土法身

如意宝

《维摩疏》云此四天下有一金翅鸟食四生龙名曰正音寿八千岁日食一龙命欲终时诸龙吐毒不复能食罪于金刚山顶毒气發火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降雨浇之身肉消尽唯余其心大如人髀纯琉璃色帝释得之为髻中珠

三宝于是现世间

疏云觉道既成佛宝也法轮即转法宝也五人出家得道僧宝也

因犯制戒

如律中云时阿那律迂有一女人随那律后女人夫智求妻不得复见阿那律后行夫言那律共其女人其遂乱打那律从此佛制比丘不得共女人同道行也

梗概

《切韵》云谓大略也

鸡薗

《西域记》云王舍城东南「有屈咤阿滥摩僧伽蓝唐言鸡园无忧王之所建也无忧王初信佛法也式遵崇建修植善种召集千僧凡圣两众四事供养什物周给造此伽蓝所居之也

无忧王

如来入涅槃后第一百年有阿输迦唐言无忧旧曰阿育者讹也

阿㝹楼豆

阿那律或云阿奴侯反楼豆

《大术经

《大术经》即是《摩诃摩耶经》是佛亲生之母有大幻术故名大术

扬摧(音崔)

《庄子音义》云粗略法门又云略也而扬显之也

因或具阙

众生因中具有实相性阙观照用具实相性者如下经云「一切有情此为觉性」阙观照用者有全阙者有得者若十信已前有退有进如轻毛等全阙观照用若十住已后依五忍法以为修行疏云「经说五忍即是慧分得观照用也

谅在

上信也实也

周星隐耀

客准《周书异记》云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神光五色贯入太微先遍西方渐入东夏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也由曰有大圣人生在西域一千年外声教被此镌石理之在于西郊佛生时也《普曜经》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左传》说恒星不现夜明也

汉日通津

《法本记》及《释迦方志》云后汉明帝永平三年夜梦金人身长丈余项佩日月光飞行殿前帝问何瑞傅毅答曰臣闻西域有神名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敕遣郎中蔡愔(上七盖反下于淫反)博士秦景等从雪岭南西入天竺图佛形像寻访沙门摩腾法兰同届东洛佛灭至今大唐大历十二年丁巳岁计有一千七百五十六年

勿怀取舍而欲指南

若取空舍有须道一边非契中道如车上人常指南方便著一边也《书》云如□□□□郊谒太清太庙用指南车将引天子东西南北行时车上人常只指南既知南已即知三定所也

仁王则请主彰广敬之令暮

仁王则请主者下经云「时波斯匿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长跪而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护佛果云何护十地行』」疏云「三业至诚利乐故问」仁王何须为请主耶是彰广敬之令暮也故下疏云「上行下化去声善也美也暮计有作谋皆同

护国则所为陈博爱之鸿业

据《法华疏》为去声求也护国则所为者下经云「世尊大慈普皆利乐我等诸王云何护国此护国之法是仁王所愿求者也故下《观如来品疏》云「次为外护满本所求又《护国品疏》云「遂诸王愿有此品故」又《嘱累品疏》云「此令三宝久住非王不能建立诵读之所满请主所故嘱付非余仁王何须求护国法耶是陈博爱之鸿业也广也鸿大也

有恩亲故

爱也

拱揖

《尔雅》云两手持为拱又《论语疏》宗也崇敬也让也,谓让位也

逊接

(苏困反)惧也

《音义》严也又果敢也

儒者

儒者濡也夫习学事久则濡润其身故谓久习者为儒也

《说文》王字德贯三才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而中贯之为王三者天地人也有德者道贯此三名为王矣

兆庶乂安

万万亿曰兆众也康也《词》云天子曰兆民兆庶诸侯曰万民

序者因由也

东西墙谓之序此人作舍宅先作东西墙弁其内外而为堂宇之由渐又序別内外也何者如宅无墙客来则不別内外宅之深浅也学者非览序终不测作者之意次第深浅也故知见墙方委宅之内外披序方知作者之意

由致

致谓引而至之又到也

鸿卢

九卿中一卿也九卿者太常卿主礼卫尉卿主甲仗光禄卿主酒食鸿卢卿主僧尼宾客司农卿主薗苑正卿主宗室大理卿主囚太仆卿主马太府卿主库藏

东夏西天处虽悬旷

道安法师在东夏亲光菩萨在西天故云悬旷远也广也

北首而卧

向也

罗树

此云坚固林表示如来真身坚固不可破坏《涅槃经》三十七佛告诸弟子「我今时至举身疼痛「于七宝床右胁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东方「娑罗树林四双八只西方一双在如来前东方一双在如来后北方一双在佛之首南方一双在佛之足

梵坛治之

梵谓梵王坛是宗法默摈为是梵坛治也为梵子有过令诸梵众默不共语佛令比丘学梵王法故云梵坛治又《显隐》中有二解一云梵王治恶性人法作坛令恶人坛中独坐不令共语二云约二禅已上广如《司南》第二中说

梁武帝

姓萧名衍在位四十九年虽亿兆务繁而卷不释手内外典籍皆为训解受佛得戒崇信日增自与僧讲《涅槃经》制五时论常供千僧内并行六斋八戒三度舍身入常住群臣奉赎日止一食永绝辛膻莒蜀进藕芋言似肉味制不得进敕天下绫锦不许作鸟兽文裁剪之时实所不忍太庙祠祀以苏麦为三牲

阿难过去作长者时供养诵经沙弥

《金藏要集》云昔过去久远有一比丘畜一沙弥常令诵经昼夜诫无有休废若诵经少即被呵至欲中时复遣乞食若稽留诵经不充恐师嗔责此沙弥甚为愁恼为师乞食且诵且行时有长者怪而问之沙弥尔时具以事答长者闻之即语沙弥勿生忧恼从今已后常相供给宜常精勤诵习经典时此沙弥赖此长者不复乞食专心诵经常得充足尔时师长乃往过去光佛是诵经沙弥今释迦佛是施食长者今阿难是由过去时常施诵经沙弥食故有大功德智惠渊广多闻博达佛所咨嗟总持第一

能自开智

开者显也此本智起显真理二障云亡能自生起故

如睡觉智

如人梦中作梦唯自知故余人不了此智亦尔唯佛自知十地不了

写瓶有寄故嘱传灯

《涅槃经》第二十八云师子吼言「阿难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为人开说正语正义犹如写水置之异器阿难比丘亦复如是从佛所闻如闻转说

菩萨形异处疎

远也佛剃发染衣菩萨宝冠璎珞故云形异菩萨随缘利生故云处疎

羯尼迦树

此云黄金花树似此方槐树其花稍似花又金花树花色如金含异香将此花和巨胜押油涂身逆风五十步闻香八戒中不得香油涂身者是

频毗娑

此云影肩即阿阇世王之父阿阇世此云未生怨其子名阿输迦又云阿育此云无忧

罹灾

上音离忧也又罹者被也

以手御人又却

乃命太子

即阿阇世知东宫之事

监摄

监临察明也

法也

时吠舍离主

吠舍离城去王舍城二百余里

戎装欲袭

戎服军也兵也袭者有钟鼓曰伐无曰讨掩其不备曰袭

边侯闻命

告也

本也

音止足也

即雕也鹫鸟黑色多子也

释迦菩萨化受鹫身

如来过去为鹫鸟多取水谷米于此山中养育父母今日成佛于此说法报昔日恩尔

接北山之阳

山南曰阳山北曰阴若是河南岸曰阴北岸曰阳

孤标特起

近有诸小山象头山毗富罗山等此鹫峰山最高故云孤标

垂五十年

近也

自麓(音鹿)之峰

麓者山脚也往也山顶曰峰

跨壑凌嵒

越也又逾阴曰跨登峻曰凌

一为下乘

「即王至此下乘」彼法重人显为后轨

二谓退凡

一云凡者凡庶意者是皇亲帝戚即得同往不是者即简退二云凡者凡夫有经说王宫总是初果圣人简凡夫不令用往

大军

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

如共一船忧喜同故

《易》云同舟而济则胡越何患乎异

印玺(斯尔反)

印也又曰天子之玺以玉为之古者尊卑通用自秦以来唯天子得其称也

法谓轨持

轨谓轨则令生解故持谓任持持自性故

待众缘故

借也

大蟒(摸朗反)

大虾蟆也或长二十里或三十里或四十准下经长五百由旬

田蛗

正作䘀(房久反)蛗螽音终秋虫也《法华疏》作田蚥(扶宇反)《玉烛》云即旱地虾蟆虫蛇水蛤等皆是腹行之类此等皆上山听经来

悭俭(巨险反)

去奢纵约谓之险

或眉间流照表示一乘

是《法华经》第一「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四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得闻诸佛所说经法

或合盖现奇彰难思德

是《维摩经》尔时毗耶离大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皇唐御历建寅为正西国三际际各四月即同往古建子为正黑半标

《书》云周统天以建子之月为正者其时万物养根于黄泉之下色尚赤赤主太阳太阳者天也故称天统以夜半为朔殷统地以建丑之月为正者其时万物始萌牙色尚白白者阴气阴气者地也故称地统以鸡鸣为朔夏统人以建寅之月为正者其时万物敷甲而出革变人眼目色尚黑人得加功故称人统以平旦为朔《最胜王疏》云三际者谓寒雨际从十一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为寒际从三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热际从七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为雨际

间错

错杂也

为经之主

谓宗主也

明其报得

谓天帝释斑足王讲读般若又「过去复有五千国王常诵此经现生获报」

此兼人法云观如来

此《观如来品》据罗什译本云《观空品》

初一善哉赞他心德

「吾知十六诸国王等咸作是念」

次一善哉赞起悲深

「吾今先为诸菩萨摩诃萨」

涉有未始迷空

曾也

于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

且观阿耨池革竿大千界又云摩竭陀国西北有黑山三大六小九黑山北有雪山雪山北有香醉山何云香醉山香气芬馥人闻即醉春夏秋时人不得过冬月方得香气歇故

阿罗汉受变易身

《最胜王疏》第五卷云双贤法将以前导群圣象子而后随迦叶入鸡山而不皈阿难蹈恒水而长往等不入无余涅槃皆是变易身也

双贤法将以前导

《论》云二月十五日临般涅槃时舍利弗不忍见佛涅槃辞佛于罗阅城于摩庾村本生处入涅槃目连见舍利弗入涅槃亦辞佛于摩庾村本生处入涅槃此二尊者并才识明敏位望崇高夙契兰芳终尝露味加以侍佛即各居一面和僧即共号双贤

群圣象子而后随

《智度论》第二云佛灭度后迦叶召千罗汉会耆阇山将集法藏时夏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坐定诸罗汉议云谁能结集毗尼法藏阿泥卢豆言憍梵钵头能知毗尼法藏今在天上尸利沙树园住三十三天上合棔树遣使请来迦叶差下座比丘名善觉往召彼憍梵见来非常怪异问彼使曰何事得来阎浮提中不有魔事乃至佛灭不耶我师和尚舍利弗在不我同和尚目乾连在不使言并不忍见佛涅槃于先灭度更问使言佛已灭度更有何事应尽说之答言佛已涅槃结集三藏故请尊者传受律文唯愿慈悲降临彼众彼闻佛及本师舍利弗目连等已入涅槃遂叹无常化火焚身应时灭度火中流乳乳中有声说伽他曰憍梵钵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涅槃我亦尔如大象去象子随时使从天收三衣钵还至石室

迦叶入鸡山而不归

《贤劫章疏》云迦叶在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下生将三衣钵及十八种物现见弥勒龙华会助佛扬化鸡足山者何云鸡足山三峰仰如鸡足迦叶以神力入此山坐还合此山其十八种物定力任持

阿难蹈恒水而长往

《付法藏传》云大迦叶以法付阿难阿难承命广宣正法有一比丘妄说《法句》阿难示教彼不从命因此感叹往毗舍离恒河中流入般涅槃又《西域记》第七阿难到殑伽河升空入灭化火焚骸骸中又析舍利分为二分一堕南岸与摩竭陀王一堕北岸与吠舍厘王

帝释往昔有三十二人以为同伴有善法夫人欢喜园生人欢喜夫人设支夫人同修胜业故生天中有善法堂园生树欢喜园设支夫人此等因缘如余处说

帝释过去名茧即是贱人曹主艰贫令其与人家作为他守狱其性多慈每见狱囚心生不忍方便安隐令常欢喜诸囚贺鬼如得出已各留一事衣赏不经年内财物盈家曹主见喜遂放从良其人得放已后与朋友三十二人因兹结会同修胜业相谓曰宿种盗因今为仆隶从□宜阪修尊胜业每见险道往来效力平治修饬日陪功多不经岁月险路皆平后有相君行此国境至此县境见道平坦裁莳蒙密便问县令宰君答云此县有一贱人结人引修结善非其□□闻□己乃为奏闻得为本郡县令后为本部县令遂聘一妻目为善法夫人胜心不止又纳一妻渐取至三谓欢喜园生设支夫人置立一堂善法夫人施宝瓶须云善法堂第二夫人种树名花异果供养感遂目为欢喜园第三夫人复买地栽树既蕴清凉林木繁密号为生树第四夫人唯事娇妍不修胜福三个谓曰汝何不修福乎第四夫人云汝三个夫人既被轻贱曲求其意所以修福欲贪宠爱我自得宠何用福乎其县令生忉利天中殊胜殿内三十二人亦同生彼于城西面各有八宫为帝臣释辅翼而住即有善法法堂欢喜园园生树时帝释观天眼见设支作水札鸟在于池边食诸水族时帝释化其身为水札鸟同居此鸟其后即将水札鸟上天安其架上未盈暑夕三介夫人同见各述往因禅鸟笑弄鸟惭无措因即欲归旧居帝释与三皈五戒言第一不煞生是水札鸟或能持不答言能持乃至四戒亦尔既受戒已后帝释礼之于上士变化身为死鱼随流而下至于鸟薮如是忍饿不食七日遂致命终若持戒时心生念言我若生天不如三界中□为此之愿不生天中乃于修罗宫中时帝释观察见不升天生于何处后乃于修罗宫中生作美女为帝释夫人余家释修罗女最妖娆天帝闻之遣使求索修罗云帝释福德令我得座七宝宫殿我女与之帝释以宝冠拟海即成宝殿修罗欢喜遂即嫁与因以帝释修罗相战

言修罗亦云执日

执者障也修罗名曰非天四天王天先与其战日月天子放盛光明射非天之眼此为非天前锋以手执日障蔽其光故曰执日日月薄蚀自此而兴此事广如《司南》第三内释此是略抄□□

三焦(咋焦反)

音顀

(五聊反)

国名也人长一尺五寸音尧

阿难结集

今略陈纲要以作五了一结集时二结集主三结集处四结集众五结集人

初时者为佛涅槃大地六种震动江河倒流暴风卒起百兽哮吼命尽诸天人神号咷悲泣哽咽法大圣人亦皆灭度佛灭度后第一七日造棺椁成第二七日佛在棺中于俱尸那城四门出入一切大众随后往来第三七日棺在香台人天共烧不能令燃至第□七日迦叶方来更洗佛身千叠缠裹入棺已后内火自燃一日之间烧之都尽舍利八分八国分之将至本国中各令起塔比丘自收烧佛灰烬以为一塔烧佛床座以为一塔后至四月十五日十塔一时成就至十六日安居结夏总量舍利有八石四升香姓婆罗门众遣量之也

二主者如来涅槃六欲诸天乃至遍得诸天心自念言象王既去象子亦随法商已过去从谁求法宝至迦叶所礼拜而说先自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度妙无比眼目清得犹莲花说偈赞已白迦叶言者不知法城已𬱟法海已竭法幢已倒法灯已灭行道者少恶人转盛愿以慈悲建立佛法时大迦叶心大如海证得不动默然受请遂即答言我正欲作汝今复请汝等今者且还所止诸天奉命各各而退时大迦叶便更念言若结集者应须施主我今应往未生怨王令彼具办迦叶进路正逢王来王见迦叶从象坠下迦叶神力接之令王免堕地复闻佛灭闷绝而死迦叶先作七木叶槽知王闻佛灭必定闷绝以王于槽周回七返王方醒悟因说结集具备皆足

三处者《西域记》云摩竭陀国古先君王所都之处城名矩奢揭罗此云上茅为此域中多出胜上吉祥茅草故云上茅崇山四周以为外廓西通狭迳北辟山门东西长南北狭周一百五十余里内宫子城周四十里城北门外行一里余至迦兰罗陀竹林园园西南上行五六里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未生怨王为结集僧造斯石室其室宽广受千余僧四事所须并皆充足饮食百味无一不周

四众者《智度论》云迦叶受请为结集故至须弥山顶击金揵槌而说偈言诸大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般涅槃十方世界皆闻此语诸大弟子飞来集会至石室所迦叶告言未来众生深可怜愍诸圣且待莫入涅槃结集事讫方可随意于时总得九百九十九人唯除阿难犹在学地众人白言结集之人事须无学憍梵现在忉利天上应可嘱之一则数满千人二则堪受律藏众差一小罗汉飞往命之憍梵见来非常怪异问彼使曰何事得来阎浮提中不有魔事乃至佛灭尽不耶我师和尚舍利弗在不我同和尚目乾连在不使言并不忍见佛涅槃于先灭度更问使言佛已灭度更有何事应尽说之遂答之言佛已入灭结集三藏故请尊者传授律文唯愿慈悲降临彼众憍梵波提遂叹无常化火焚身应时灭度火中流乳至石室门乳中有声说伽他曰憍梵钵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涅槃我亦尔如大象去象子随时使从天收三衣钵还至石室是时一切国王四众围绕石室十二由旬魔出畏声四众惊怖阿难迦叶摄伏魔来负以三尸蛇等魔被降已结集方成也

五人者所谓庆喜及优波利由庆喜身先住学地迦叶众内先罚阿难如来在时五踈失事一者佛意不度女人由汝请开以是正法坏五百年汝应须告罪忏悔阿难答言三世诸佛皆有四众二者如来俱尸耶城中背痛而卧言我须水何不汲取阿难答言五百乘车截流而过令水浊故由是不耶迦叶复言正使水浊佛有神力能令大海水浊还清汝何不取是汝之罪应告罪忏悔三者迦叶复言佛问汝云若有能修四神品者住寿一劫若减一劫我今好修而不答如是三问而汝默然由此令佛早取灭度阿难答言由魔蔽故四者踩僧伽梨衣何故足迹阿难答言风吹堕地非懈怠故五者佛涅槃后以阴藏相示诸女人是为五见阿难答言彼诸女人等求署相故忏悔之中一一如前护度女人不汲水开修神足足迹袈裟以阴藏相示诸女人五过应须告罪忏悔以出向外令修无学阿难至外徐步经行初夜之间见修都尽既得罗汉至石室门迦叶令从钥孔而入入众奉命即令垂座集修多罗藏次差优波利结集律藏复集论藏罗汉有为阿难从是已来圣教相续界内结集名上座部迦叶为上首故界外结集在后来者无別标首但名大众部也或云阿难一身有三名別阿难陀阿难贤阿难海如次结集毗尼阿毗达摩修多罗也或声闻缘觉菩萨藏藏阿难如其次第结集也已上明小乘三藏大乘三藏《智度论》第二云弥勒文殊将彼阿难于铁围山结集大乘菩萨三藏阿难主经富楼那掌论优波利守律两处结集各有三藏所集之主不离四人小乘藏法迦叶集也

疮疣

《显隐词》云身上疮高出者为疣为坎臼者名疮又随疏云疮疣烦恼之异者疮是疮疾疣者赘谓剩肉也烦恼中五钝便名疮五利便名疣或可分別名疮俱生名疣也

就命时到

尽也又《贤愚经》云就死时至也

因缘俱胜

因谓發心缘谓闻法也

出家为道

为去音求也证也

如《法华经》彼龙女故

《法华经》第四云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不文殊师利言有裟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惠利根能至菩提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萨道未兼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倾便成正觉时舍利弗语龙女言女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会众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花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

违前二科三等无咎

《不思议品》须弥芥子何得相容须弥平无相学体是空以空纳无相何得不相容又须弥芥子相入如何如碰不吸忏瑚珀舍草卑麻油燃燃蛇影自现等又科为二(依内外违前二科)即前三品明其内后之三品明其外护又科为三(依然引三等无咎)前三为内第四为外下二为总总彰经德总明前二又科为四(依总中引)別如二总中分二先显经德示不思议后总彰前具明二护又科为五(依別中总)初二为内内彰胜劣次弁总依通前及后次为外护满本所求次因散花表经奇特后总前四内外依持十三法师从因至果十六国王等无上宝故又科为六(依胜显)开初因別果別为六合为一故依二判中内非无外外非无各依胜显彰内外故

加行资粮二乘异生见有异也

《最胜王疏》第五卷云又变化分略有二种一者小化王一四洲异生二乘资粮所见二者大化王三千界四加行位菩萨所见

我今卢舍那

等者《梵网经疏》云「若依此经莲华台藏世界之中坐花台上实身成佛名卢舍那其千花上千释迦是千摩醯首罗天上各有一释迦此千释迦一一各化作百亿释迦故千百亿释迦于千百亿国中菩提树下一时成佛

受用身

能令自他受用种种法乐□自即是自受用身受用力无畏等种种法即乐故唯佛即佛乃能知之菩萨二千子非可知也他即他受用身为十地[企-止+仁]便令他菩萨受用法乐故也

住解脱位

「望菩萨果名资粮望涅槃果故名解脱」「解脱分故名解脱位「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世诸佛于中学无不由此伏忍生」四曰种性菩萨

习种铜轮二天下

修十住行结为显曰發心治修行生贵具方便正心及不退童真王灌顶

三练磨心

《三乘入道疏抄》云第一菩提广大屈引他况已练闻修大乘行经三无数劫不如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取二乘因果也引他况已练者颂云十方世界诸有情念念已發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尔何自轻而退屈第二万万行难修屈省增修练闻修施等心便退屈谒修施等万行时须头与头须眼与等极以难行应求小果己增修练者颂云汝已恶道经多劫无益受苦省能超少行苦得菩提大利不应生退屈第三转依难证屈引粗况妙练者颂云薄比凡夫初發心省拟欲求菩提果汝已精进经多劫云何退屈苦沈沦

性种性菩萨

「银轮三天性种性」十行结为颂曰「欢喜饶无违无屈离痴乱善现无难得善法真实行无著无缚等法界

虚诳

谓妄语也

离间

谓两舌也

粗恶

谓恶口也

杂秽

谓倚语也

由多荆确(学为二音)

确谓地瘦而硬多诸石也

果多辛辣(来绕反)

甚也

灭尽定

绕行地随疏云即心心所法一聚悉皆灭尽故云灭尽也

转依义別略有四种

「一能转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如彼第十广分別故

十三法师奉持文

「从初习忍至金刚定如法修行」至「具一切智

十六国王奉持

从「佛告波斯匿王言我灭度后」至「信受奉行」

对翻

咒何不讲凡诸咒法皆是密言以此密词能含至理加行念惠勤而诵持却祸集福革成圣故无翻对亦不解释

火字二现喻一现业种

火字二不见业种子不可见何以为喻奉已见边显不见故《因明论疏》云谓以所见边与未见边和合而说所见边者谓以显了分明未所见边者谓未显了分明以显了分明显未显了分令义平等顺现法受者谓此生造即此生熟顺次生受者谓此生造第二生熟顺后次受者谓此生造从第三生后次第熟又业有三于时分定异熟不定谓顺现等三非定得异熟一者有业于异熟定时分定谓不定业定得异熟二者有业于二俱定谓顺现等定得异熟三者有业于二俱不定谓不定业非定得异熟

〔录文完〕


校注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79页中华书局1982年8月版 良贲《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现存可參见《大正藏》第33卷 陈寅恪《大乘义章书后》载《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于」底本作「于」据文意改下同 「□□摄彼十字至究竟故」出自良贲《仁王经疏》文字略异见《大正藏》第33卷第519页下 「般若宝经义崇护国」良贲《仁王经疏》所录皇帝诏令为「仁王宝经义崇护国」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0中 据王云《南诏大理国年号考》安国年号共七年安国六年为戊辰而非甲寅且安国间亦无甲寅年故我们怀疑安国六年甲寅为抄者笔误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5页中 「真」底本作「直」据良贲《仁王经疏》改见《大正藏》第33卷第469页上 「身」底本无据不空译《仁王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69页上 「法」底本作「發」据不空译《仁王经》改 「愈」底本作「逾」据不空译《仁王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4页下 「麟喻」參见《大正藏》第33卷第455页上中 「麒麟」纸背墨书「母曰麒妣曰麟 「界」底本作「介」据文意改下同 「窒」底本作「室」据良贲《仁王经疏》改 「三」底本作「二」据文意改 「累」底本作「果」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1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502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6页下 「默」底本作「点」据良贲《仁王经疏》改下同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3页中中间有省略文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515页中字略有异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3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5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5页上 「王」良贲《仁王经疏》无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4页下 「亦雨」良贲《仁王经疏》作「雨诸」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5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5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51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5页下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5页下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56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6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9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0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1页上 「昭昭」良贲《仁王经疏》作「照照」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1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3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4页中 「代」底本作「大」据文意改 「第三子讳」底本作「子讳第三亨」据文意改 「高祖讳渊讳豫」从下文看这一段仅为纲目抄者这里未抄录其具体内容在抄了其他一些内容后又补抄了其全部内容 「形」良贲《仁王经疏》作「刑」 「知」底本作「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改 引文见《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藏》第51卷第880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29页中 「又《春秋》语曰赐黄金百溢白壁一双」底本在「捧白壁」等前疑为错简今移此处 「昭」良贲《仁王经疏》作「照」 引文见于法琳《辩正论》卷一见《大正藏》第52卷第493页中 「五」底本无据法琳《辩正论》卷一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52卷第493页中但「星」作「纬」 「存」底本作「在」据法琳《辩正论》卷一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52卷第494页下文字略异 「四月五月」底本作「八月九月」据文意改 「九月」底本无据文意补 「识腾」底本作「腾识」据四卷本《楞伽经》改 「《楞伽》云诸识浪也」出自《大正藏》第33卷第491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5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5页上 「隐」底本无据文意补 「別」底本无据文意补 按照《仁王经疏》的次序「序者」条应在「区分」条之前 「显隐词」底本作「词」据文意增补下同 「止」底本作「上」据文意改 「譬」底本作「辟」据文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16卷第408页下 「会」底本无据文意补 「如说般若也」出自《大正藏》第33卷第433页下良贲《仁王经疏》文作「《大般若经》总依四处十六会说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29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8页上 「三贤十地十四也」出自《大正藏》第33卷第472页上 玄鉴所注以上各条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29页 底本「故」字后衍「法身菩提涅槃从生了因《玄开疏》云报化二身相同有为经能为生因如种等芽芽始生故」数字兹删 「但」此字不清疑为「但」 「身」底本无据文意补 「谅」底本无据文意补 「之」底本作「之之」据文意删 「日」底本无据文意补 參见《白虎通德论》卷二《社稷》文略有异 「其」底本作「甚」据《白虎通德论》卷二改 底本「也」字后有「洗耳目」三字据文意删 「也」底本作「也也」据文意删 參见《白虎通德论》卷二《礼乐》文句略异 「得」疑为「净」之误 「以」良贲《仁王经疏》无 玄鉴所注以上各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0页 「无」底本无据文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9卷第8页上 「性」底本无据文意补 「年」以上为第一段现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以下为第二段今存云南省图书馆 「年」底本作「月」据文意改 「乙卯」以下干支与正史记述略有不同照录原文以供參考 「年」底本无据文意补 「年」底本无据文意补 「元」底本无据文意补 「耀」底本作「辉」据文意改 「元年」底本无据文意补 「天」底本作「天丙」据文意删 「登」底本无据文意补 「元」底本无据文意补 「通」底本无据文意补 「足」底本作「品」据文意改 「宗」底本作「祖」据文意改 「七」底本无据文意补 「元」底本无据文意补 「年」底本无据文意补 「宝」底本无据文意补 「元」底本作「元泰元」据文意删 「高祖讳渊在位九年大历元年」当出自《帝王目录》为上面玄鉴对「皇唐八叶」的注释重抄者先抄其大目后又重新全部抄录其内容故这一部分文字放在这里显得有些突兀既无注释的物件又与上下文不相连因这部分内容分抄在第一段之末和第二段之首为保存原貌这里未将这部分内容并入「皇唐八叶」的疏释 「豆」底本无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补 「详夫天竺形如半月」出自《大唐西域记》卷二文字略异见《大正藏》第51卷第875页中 「经」底本无据文意改 「南天竺」「执师子国」二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0页中 「黑」底本作「理」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改 「伺」底本作「同」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改 「出」底本无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补 「咆」底本无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补 「岂」底本无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补 「不」底本无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补 「遂」底本作「逐」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改 「悖逆」底本作「勃送」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改 「外」底本无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补 「国周七千余里今西大国是也」出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文字略异见《大正藏》第50卷第242页上中 「者」底本无据文意补 「显」底本作「领」据文意改 參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见《大正藏》第50卷第237页下至238页上 「竹林园白鹭池」至「那伽室利」四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3页下 「那」底本作「部」据文意改 「切」底本无据不空译《仁王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8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64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6页下至837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6页上字略异 「荡洋」至「持读乃灾殃雾卷」五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4页上 「时失」底本作「明」据不空译《仁王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0页上 「现迹王宫」见《大正藏》第33卷第231页上 「教理行果」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5页上 「如意宝」见《大正藏》第33卷第515页上 「鸟」底本无据文意补 「因犯制戒」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3页上 「迂」此字不清疑为「迂」 「女」底本作「少女」据文意删 「梗概」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1页上 「鸡薗」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0页下 「东」底本无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补 「信」底本作「言」据《大唐西域记》卷八改 引文见《大唐西域记》卷八字句略异见《大正藏》第51卷第912页中 「无忧王」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8页下 「如来入涅槃后第一百年讹也」出自《大唐西域记》卷第八文字略异见《大正藏》第51卷第911页上 「阿㝹楼豆」「大术经」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5页下 「摩」底本作「无」据文意改 「扬摧」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0页下 「门」此字不清疑为「门」 「因或具阙」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2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9页中 「慧」底本作「惠」据良贲《仁王经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2页上 引文并见法琳《破邪论》(《大正藏》第52卷第478页中)道宣《释迦方志通局篇第六》(《大正藏》第51卷第970页上)等书 「谅在」「周星隐耀」和「汉日通津」三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0页中 「永平三年」底本作「平」据《释迦方志》卷下补 「人」底本无据《释迦方志》卷下补 「后汉明帝同届东洛」參见《释迦方志》卷下见《大正藏》第51卷第969页上 「勿怀取舍而欲指南」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4页上 「道」此字不清疑为「道」 「暮」良贲《仁王经疏》作「誉」 「斯」底本无据不空译《仁王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5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52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89页上 底本「又」字前有「胡暮莫胡莫侯二反猷也猷道也」数字因胶片上看不清其前后承接兹不录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5页中 「为」底本作「明」据良贲《仁王经疏》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51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87页下 「累」底本无据文意补 「满请主所为」底本无据良贲《仁王经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520页中 「逊」底本无据文意补 「仁王则请主彰广敬之令暮」至「儒者」七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4页中「暮」字良贲《仁王经疏》作「誉」 「说文王字德贯三才」「兆庶又安」二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4页下 「序者因由也」「由致」二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5页中 「卢」应为「胪」之误下同 「礼」底本作「体」据文意改 「东夏西天处虽悬旷」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5页中 「娑」底本作「莎」据良贲《仁王经疏》改下同 此处所谓「三十七」卷的《大般涅槃经》不是指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而是指三十八卷本即现存之三十六卷本《大般涅槃经》与《大般涅槃经后分》(两卷)的合本 引文见《大正藏》第12卷第904页中 「床」底本作「七床」据《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删 「胁」底本作「协」据《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改 引文见《大正藏》第12卷第905页上 「娑」以下为第三段现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林」底本无据《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12卷第905页上 「北首而卧」「娑罗树」「梵坛治之」三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5页下 「梁武帝」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6页中 「阿难过去作长者时供养诵经沙弥」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7页上 「诫」底本作「诚」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改 「呵」底本作「诃」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二改 「欲」此字不清疑为「欲」 「昔过去久远有一比丘总持第一」疑出自《付法藏因缘传》卷二參见《大正藏》第50卷第301页 「能自开智」「如睡觉智」二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8页上 引自三十六卷本《大般涅槃经》(当时可能是三十八卷本)见《大正藏》第12卷第791上 「写瓶有寄故嘱传灯」「菩萨形异处疎」二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7页上 「毗娑」底本作「婆」据良贲《仁王经疏》改 「嘱」此字不清疑为「嘱」 「羯尼迦树」至「边侯闻命」十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8页下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9页上 「基」至「二谓退凡」十一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9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9页上 「大军」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9页中 「如共一船忧喜同故」见《大正藏》第33卷第442页上 「印玺」见《大正藏》第33卷第443页中 「法谓轨持」见《大正藏》第33卷第443页下 「待众缘故」见《大正藏》第33卷第446页中 「四十」底本作「三十」据文意改 「大蟒」「田蛗」「悭俭」三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48页上 眉批「《维摩经》云」 「一」底本作「二」据文意改 纸背墨书「白色是众色之本表三乘皈一乘故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所说经法」出自《妙法莲华经序品》字略有异见《大正藏》第9卷第2页中 「尔时毗耶离大城大千世界」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见《大正藏》第14卷第537页中 「标」底本无据良贲《仁王经疏》补 「或眉间流照表示一乘」至「即同往古建子为正黑半标元」见《大正藏》第33卷第448页下 「间错」见《大正藏》第33卷第449页中 「为经之主」「明其报得」二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451页上 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0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0页下 「此兼人法云观如来」见《大正藏》第33卷第451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5页中 「初一善哉」至「赞起悲深」见《大正藏》第33卷第452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35页中 「涉有未始迷空」见《大正藏》第33卷第458页中 「阿罗汉受变易身」出自《大正藏》第33卷第461页上良贲《仁王经疏》文作「一者阿罗汉二者独觉三者已得自在菩萨受变易身」 「唯愿」底本不清据文意补 出自《大智度论》卷二參见《大正藏》第25卷第67页下至69页上 《付法藏因缘传》中有关阿难承命传法因示教感叹的记述不如《大唐西域记》详细參见《大正藏》第50卷第301页上第51卷第909页下 「七」底本作「十七」据文意改 「阿难到殑伽河与吠舍厘王」出自《大唐西域记》卷七文句略异见《大正藏》第51卷第909页下 「十」底本作「千」据良贲《仁王经疏》改 「帝释往昔有三十二人如余处说」见《大正藏》第33卷第446页下字略有异 「茧」底本作「玺」据良贲《仁王经疏》改 「曹主艰贫令其遂放从良」纸本正面文字无据纸背墨书文字补 「云」底本作「三介处云」据文意删 「若持戒时心生念言我若生于何处」纸本正面文字无据纸背墨书文字补 「言修罗亦云执日」见《大正藏》第33卷第447页下 「焦」此字不清疑为「焦」 「阿难结集」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5页下 「□」此处当脱一字 「先自年」三字中应衍一字 「人」应为「仁」之误 纸背墨书「《司南》阿阇世此云未生怨 「摩竭陀国古先君王四十里」出自《大唐西域记》卷九文句有异见《大正藏》第51卷第920页下并參见良贲《仁王经疏》所引文字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8页下 「城北门外行造斯石室」出自《大唐西域记》卷九文句有异见《大正藏》第51卷第922页中 「至」底本作「至问」据文意删 「迦叶受请为结集故还至石室」出自《大智度论》卷二见《大正藏》第25卷第67页下至69页上 「来」疑为「众」之误 「言我」底本作「我言」据文意改 「五见」《大智度论》卷二作「可耻」 「由庆喜先住学地集修多罗藏」參见《大正藏》第25卷第68页上至69页上 「优」底本无据文意补 「为」此字不清疑为「为」 关于三阿难及结集声闻缘觉菩萨藏藏之说參见《大正藏》第33卷第437页上 「疮疣」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1页上 「显隐词」底本作「词」据文意补 「就命时到」「因缘俱胜」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1页下 「出家为道」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2页上 「如法华经彼龙女故」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4页中 「者」底本无据文意补 「众」底本无据《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补 「文殊师利言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出自《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文句略异见《大正藏》第9卷第35页中下 「违前二科三等无咎」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4页下 「内」底本无据文意补 「如二」底本作「二如」据良贲《仁王经疏》改 「思议后总彰前具明二护」底本无据良贲《仁王经疏》补 「王等」底本作「主」据良贲《仁王经疏》改 「无」底本无据文意补 「又科为二彰内外故」出自良贲《仁王经疏》文句略异见《大正藏》第33卷第451页上 「加行资粮二乘异生见有异也」「我今卢舍那」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5页上 「那」底本无据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补 「则」底本作「即」据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改 「有」底本无据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补 「释迦」底本作「释迦故」据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删 引文见《大正藏》第40卷第605页下 「自」底本无据良贲《仁王经疏》补 「自受用身」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4页下 「住解脱位」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7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7页中 「行」底本作「八」据不空《仁王经》改 「仗忍圣胎三十人无不由此仗忍生」出自不空译《仁王经》见《大正藏》第8卷第837页中 「习种铜轮二天下」见《大正藏》第33卷第472页中 「三」应为「云」之误 「三练磨心」「性种性菩萨」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7页下 出自不空译《仁王经》见《大正藏》第8卷第837页中 「行」底本无据良贲《仁王经疏》补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8页中 「虚诳」至「杂秽」四条见《大正藏》第33卷第503页上 「由多荆确」「果多辛辣」见《大正藏》第33卷第503页中 「灭尽定」见《大正藏》第33卷第507页上 「转依义別略有四种」见《大正藏》第33卷第510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510页上 「十三法师奉持(文)」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5页中(513页上)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2页中 「十六国王奉持」见《大正藏》第33卷第495页中 引文见《大正藏》第8卷第843页上至845页上 「对翻」底本无据《大正藏》第33卷第517页上补 「火字二现喻一现业种」底本作「火字二现在喻一现在业种子」据良贲《仁王经疏》删见《大正藏》第33卷第446页中 「此生」底本作「生此」据文意改 「三」底本作「四」据上下文改下同 「熟一者」底本残据上下文补 「熟二者有」底本残据上下文补 底本「熟」字后有「保安八年佛弟子比丘释道常奉举七代先亡写疏一卷」的题记
[A1] 剌【CB】刺【藏外】
[A2] 咤【CB】乇【藏外】(cf. T09n0262_p0002b18)
[A3] 己【CB】已【藏外】(cf. T36n1736_p0404a20)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护国司南抄
关闭
护国司南抄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