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一日,念定光佛一千遍,不堕刀山地狱。
赞曰:
日念药师琉璃光佛千遍,不堕镬汤地狱。
日念贤劫千佛一千遍,不堕寒冰地狱。
日念阿弥陀佛千遍,不堕剑树地狱。
赞曰:
□□□□如来一千遍,不堕拔舌地狱。
日念大势至如来一千遍,不堕毒蛇地狱。
赞曰:
日念观音菩萨千遍,不堕挫碓地狱。
赞曰:
佛言:众生习恶,如铁生垢。
颂曰:
日念卢舍那佛千遍,不堕锯解地狱。
日念药王药上菩萨千遍,不堕铁床地狱。
日念释迦牟尼佛一千遍,不堕黑暗地狱。
赞曰:
〔录文完〕
〔附〕关于《地藏菩萨十斋日》
《地藏菩萨十斋日》是个短小的仪范,从敦煌写本与大足石刻,我们已看到其颇为丰富的类型变化,说明了其在古代社会受到重视,不断演进的事实。「斋」在佛教之中起源是很早的,其梵语为「uposadha」,音译为「乌甫沙他、布萨陀婆」,略译为「布萨」。古印度吠陀时代以来即有祭礼,在新月祭与满月祭前一天行预备祭,就称为布萨。届时行断食与住清净之法,并忏悔罪过,洁净身心。佛陀时代尼乾子等外道亦用此法,集会一处并持断食四戒,成为风气,因而佛陀也允许僧团采此法以行事。「斋」在佛教中广义是指清净身心,狭义原是特指「过午不食」。《释氏要览》卷上称「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否则为「非时食」。这种风习对俗众影响也很大,因为在家俗众遵从的「八关斋戒」,就是在特定时日遵守七项戒律,并且持斋,即不「非时食」。持斋戒的日子就是斋日。佛教对于斋日也有不同说法与规制,如三斋日、四斋日、六斋日、九斋日、十斋日及长斋月等。我们上举的《大乘四大斋日》中就列出了四斋日、六斋日与十斋日等。佛经中关于斋日来历也有不同说法,约可归结为两种:四天王与天帝释于斋日下界巡视(《四天王经》等);诸鬼王在特定时日得势,伺机害人,因而须持斋戒(《法苑珠林》引《天地本起经》)。中国佛教自南北朝以来,形成了将不杀生的戒律贯彻至素食的传统,因而持斋的含义有了从「过午不食」至「素食」的转化。
从我们录考的《十斋日》类的仪范来看,强调了在斋日念诵佛菩萨之名的功德,但某日某神下界的渊源是很清楚的。此类仪范的繁简不同模式,相当清晰地反映出其演化的轨迹。结合一些相关的经籍,可以概括出其递进的过程。从此类经本中联系于玄奘法师与开元皇帝的传说、载记等等,可推知其不会产生在初、唐盛时,说法最为完备的《地藏菩萨十斋日》,约形成于盛唐以后,并在相当时段内延续。以下我们就约略地梳理其递进的过程。当然,其中有些简单形式未必产生在繁复形式之前,但总体的發展过程与逻辑演进,应不会有太大的失误之处。
此仪范最简化的第一种系统应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所体现、另两个《大乘四大斋日》中亦包含有此形式,即:
某日,某某神下。
第二种系统数本分两种录文,基本模式相同,录文二无题,较录文一增加了念佛菩萨名的内容。录文三两本之相关内容均以玄奘法师之名为题:如伯3809号首题为《玄奘法师礼拜逐月有十斋日》;斯2565号虽属《佛说金刚经纂》,但相关部分有内题,作「玄奘法师礼拜逐月有十斋日」。从文本内容看,录文三增加出「斋」与「界」两字,因而此系统模式如下:
某日(斋),某某神下(界),念某佛或菩萨。
此系统两种录文内涵却有不同处,最重要处是斯4175号在阎罗王下时念观世音菩萨,而以玄奘法师题名的两本在阎罗王天子下时念地藏菩萨,其他数处也有次序的不同。此种模式增加了念佛名的内容,我们在相关的经文的斯6330号背面之《十斋日仪轨》中也可读到关于念佛名咒的规定,虽然其内容只是在每月三个日子里分別念药师、阿弥陀、释迦三位佛之咒语,其数与《十斋日仪轨》之定名并不相符。
第三种系统标为《每月十斋日》文本,共有四件,录为两种。上海博物馆48号,斯5541号,以及斯6897号,此三本文前都题有《每月十斋日》。斯2143号则标题处已残,题前一行有「每月恶日并是十斋日」字样。这几件写本体现的典型斋仪模式为:
某日,某某神下,此日斋者不堕某某地狱。
但斯6897号又有特別处,在「不堕某某地狱」后出现了戒禁眼耳口鼻诸感官之欲和「除罪多少劫」的内容。而且此本多与《十二月礼佛名》相邻,其每月日礼佛后除罪免劫的内容为其后的范本汲收。另一相关经文斯5551号《斋日行事》之中,虽也只在每月的三天规定了念诵的规制,但已出现了较完备的规制。即「某日斋,念某佛某神降下,不破斋者灭罪某某劫,不堕某某地狱」。
第四种系统情况是标为《地藏菩萨十斋日》的写本。此种写本连藏文本共达七件。斯2568号题《地藏菩萨十斋日》,伯3011号题为《地藏菩萨拾斋日》。斯4443号背面与斯5892号两本都题为《地藏菩萨经十斋日》,后者为缝缋装,题有「甲戌年三十日三界寺僧沙弥法定师记耳」。国家图书馆發七号标题是《地藏菩萨经十斋》。Pt.941为法国所藏的藏文本,其首尾皆残,但内容与上述的写本情况是完全一致的。Ch.9Ⅱ.17是《古藏文音译汉字写本长卷》,其中第278至290行为《地藏菩萨十斋日》的古藏文音译本。此种写本的模式为:
某日,某神下,念某某佛(菩萨),不堕某某地狱,持斋除罪某某劫。
此写本之中斯4443号背后此十斋日不全,只存五斋日。国家图书馆所藏此本书写十分精美。这种模式不唯数量多,有藏文本,且因汲取了第二模式的念诵、第三模式的不堕地狱及《十二月礼佛名》中的免罪多少劫,而形成了最完备的模式。
第五种系统情况是标为《大乘四斋日》的写本。有斯2567号与伯3795号。其斯2567号的内容中含有《地藏菩萨十斋日》,仅除斋除罪某某劫与不堕某某地狱顺序相反。此种情况主要特征是多种斋日汇集。在地藏十斋日外还有一年中的大乘四斋日、一年中的三长斋月、十斋日与十二月礼多记等。而伯3795号中则没有《地藏菩萨十斋日》的内容,但也与前本同样有只讲「某日某神下」的十斋日,此题之下的模式较上种已无实质变化,其特点只是将数个斋日规制集中论述。
第六系统模式见于大足石刻。其特点是加上了赞词与雕刻,并雕造有丰富精妙的图像。前面部分则有简化删节。具体体现为:
日念某佛菩萨,不堕某某地狱+赞词+某地狱雕刻。
此模式反映的特点在著名的敦煌写本《佛说十王经》中也有出现。《佛说十王经》之中也是赞词与画面相对应,经中的插图完全是依照赞词而作出的。《佛说十王经》本身亦题为成都府大圣慈寺沙门藏川所述。因而其中能反映出唐以来佛教图文之间的关系。
还有与十斋日性质相关的两个写本,上面列第二、三系统之中已有提及,即斯6330号背面的《十斋日仪轨》与斯5551号《斋日行事》。这两本的内容虽不足十个斋日,但性质却与上述十斋日密切相关,形制介于十斋日简单模式与复杂模式之间,因而此斋日仪范对说明《十斋日》或《地藏菩萨十斋日》的形成是十分有益的。其中《十斋日仪轨》行文中仅说某日斋念某佛之咒,后接咒文。实际上此《仪轨》只讲了三个日子,即每月八日、十五日与月尽日分別念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三个佛咒语的规制,体现了某日念某佛的规则。而《斋日行事》在关于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这三个斋日行事规范字句中,「八日斋念药师光琉璃佛,太子降下,不破斋者灭罪一百二十劫,不〔堕〕粉草地狱」,已体现出形态完备的模式。
另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此《地藏菩萨十斋日》等,往往与《十二月礼佛文》等相邻,其间也必有密切关系。如下面之例:
上海博物馆48号中,《每月十斋日》下接《开元皇帝劝十斋赞》、《十二月礼佛名》、《上皇劝善断肉文》。
斯5541号《佛劝十斋赞》下接《十二月礼佛名》、《上皇劝善断肉文》、《每月十斋日》。
斯2143号《十二月礼多记》下接《每月十斋日》。
斯2565号背《每月十斋日》下接《十二月礼佛名》。
伯3809号《每月十斋日》下接《十二月礼佛文》。
北京大学图书馆D074号《每月十斋日》下接《十二月礼佛文》。
斯2567号《大乘四斋日》下接《年三长斋月》、《六斋日》、《十斋日》、《地藏菩萨十斋日》、《十二月礼佛文》。
伯3795号《大乘四斋日等诸斋历》下接《十二月礼佛文》。
因而,在此将其中重要者一并录出:
上博的《开元皇帝劝十斋赞》与斯5541《佛劝十斋赞》是完全相同的一首诗。即;
《上皇劝善断肉文》(上博48号)为底本,斯5541为校本。
《十二月礼佛名》与《十二月礼多记》内容也完全相同。是说在一年的十二月各一天依制向某方礼拜,可以得除罪多少劫之功效,达灭罪修福的功能。此段礼佛文的前后都强调玄奘法师,并说此礼仪是玄奘为救众生从十二部经中略出。《十斋日》与此十二月礼佛文相邻最多,因而从其中汲取了「除罪某某劫」的内容也很自然了。《十斋日》并且也染上了出自玄奘法师的一些色彩。如斯2143号标题的「又略每月恶日并是十斋日」,其「又略」就是玄奘「又略」出十斋日之意,伯3809号直接标为《玄奘法师礼佛十斋日》,而伯3795号在数种斋历后总结道:右上件斋月日是玄奘法师在十二部经中略出。有人能满三年,每依时持斋礼拜,所求必须抄本流转,除罪十万六千六百劫。
例如伯3809号:
「西京龙兴寺玄奘法师,于西国来大唐国,有十二月礼佛日。每月只在一日:
- 正月一日平明时向东方礼佛四拜,除罪二百三十劫;
- 二月八日鸡明平时向西方礼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
- 三月七日向西方礼佛四拜,除罪一百四十劫;
- 四月八日向北方礼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劫;
- 五月五日黄昏时向东方礼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 六月六日黄昏时向东方礼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 七月七日平明时向东方礼佛九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 八月八日卯时向东方礼佛十拜,除罪三万三千劫;
- 九月十日寅时向东方礼佛九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 十月一日卯时向南方礼佛九拜,除罪一千劫;
- 十一月一日黄昏时向南方礼佛九拜,除罪一千劫;
- 十二月十三日黄昏时向西方礼佛九拜,除罪一千劫。
「右件礼佛月日之时,此是贤圣集会,劝诸大地众生,一心于佛月日不得失时,令诸众生不求称遂,若能传写传流与人除罪三万九千六百劫,若能教受一人受持除罪恒河沙数劫。」
此《十二月礼佛名》中每个礼佛日遵制都能得到除罪多少劫的功德。其文前的《十斋日》中却无此内容。而《地藏菩萨十斋日》的功德之中却有除罪数劫说法,其来源与此经本的关系已很清楚无误了。而上述《劝十斋赞》与《劝善断肉文》则很明确地宣扬不杀生的思想,并与每月十斋日直接相关,这不但来源自佛教戒律,而且肯定亦源于中国僧俗的素食传统。
还须注意的是一些经典中对「十斋日」的提法与论述。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第六品中,就列出了每月遵守的十斋日之时日,并强调其日诸罪结集,定其轻重,因而阎浮提众生在佛菩萨像前诵本经,可得福报,永离恶趣。《地藏菩萨發心因缘十王经》中也有在某斋日念某佛的例制。
《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第六》中佛对普广菩萨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福德之事时说到: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今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
《地藏菩萨發心因缘十王经》刊于日本《卍续藏》150册中。其中第五阎魔王国内容中有:
「生于十斋日,受持十戒存当苦悲。一日至心进念定光佛,八日至心进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十四日至心进念贤劫千佛,十五日至心进念阿弥陀佛,十八日至心进念地藏菩萨,从旦至食,供养称名,必定不受四恶道苦。二十三日至心进念势至菩萨,二十四日至心敬念观世音菩萨,二十八日至心进念毗卢遮那如来,二十九日至心进念药王菩萨,三十日至心进念释迦牟尼佛。」
由此可知,《地藏菩萨本愿经》强调了在十斋日念此经的功德。其中提到了十斋日,其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说法应是来自四天王经。并而《地藏十王经》则谈到了三长月,并述及在十个斋日念佛菩萨名号的规定。
在上举的斯2143号十斋日后面,还特意强调了持斋之时间,即,「其时节注意斋后午前即下,……至时千万努力念佛,修善慎之,勿使察录,……负罪愆谁能相救」。
从以上诸形式的各本的模式递进表现,以及相关经典与写本的情况,可以知道由《十斋日》到《地藏菩萨十斋日》的脉络演进已很清晰。《地藏菩萨十斋日》不仅从使这个简单仪范达到了完备,而且将其中地藏菩萨的地位提升到相当地位。这些经本之中,有些地藏菩萨是与太山府君相联系,有些又与阎罗天王相关联,而大足石刻十地狱之上主体,就雕刻出了地藏菩萨巨像。总之,从唐宋时代《地藏菩萨十斋日》的演进,图文之间相联系,也可具体见出地藏信仰的繁盛。
校注
《藏外佛教文献》第四辑中载有陈明光先生对大足石刻经偈的录文,以及有关论文《藏外石刻文献——书在整理大足宝顶石刻经文偈颂之后》。请參见。 这段文字竖刻在挫碓脚踏架面上。 这段文字刻在石碓柱上。 斯3809号在《敦煌宝藏》中题为《玄奘法师礼佛十斋日》,实际内容还有《十二月礼佛文》。斯4175号在《敦煌宝藏》中题为《每月逐日念佛名》。斯2565号原尾题为《金刚经篡一卷》,此卷实与伯3024号为同一经典,可缀接。伯3024号为前半部分,有首题;英藏为后,有尾题。方广锠先生已对此卷作了缀合并研究,见《佛说金刚经篡》,《藏外佛教文献》第一辑,354页。 上海博物馆藏48号是一卷写有多部佛经的写卷。《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參见《敦煌学大辞典》第476页《地藏菩萨十斋日古藏文音译本》条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 国家图书馆《敦煌石室写经详目续编总目》杂著部之112号,千字文号为發七。此本未曾在《敦煌宝藏》等各类印本中公布。此写本仅一页,高25.4,宽16.4厘米。分十一行写出,标为《地藏菩萨经十斋》,以细笔锋写出,书迹相当精妙。 《英藏敦煌文献》对此《十斋日仪轨》的定名不够准确。 「食」,斯5541本无。 「礼佛」,原文无,据文意补。 《大正藏》第13卷第783页中。 《卍续藏》第150册第772页上至中。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经文资讯】《藏外佛教文献》第 W07 册 No. ZW07n0064h 地藏菩萨十斋日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23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藏外佛教文献》所编辑
【原始资料】方广锠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