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目录学的形成——以《东域传灯目录》为中心

关于研究史

宽治八年(1094年)兴福寺僧永超向青莲院献上《东域传灯目录》(以下简称《东域录》)此时的永超已是81岁高龄《东域录》翔实可信是瞭解当时佛教的珍贵史料但以往对该目录的研究还不很充分其中井上光贞先生的论文《东域传灯目录所见奈良时代僧侣之学问》是最为扎实的该研究由《东域录》所载的典籍入手在仔细考察诸典籍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其中的奈良朝学者的著述由此探究奈良时代义理性佛教的特征

井上氏的研究虽然极有价值但在今天看来其方法论上也并非全无问题

首先《东域录》作为研究奈良佛教的资料其可资凭信的程度值得推敲诚然奈良时代学问僧的著述大多散逸有关的著录也很少因此《东域录》的记录显得极其重要然而该目录毕竟是11世纪末的作品未必能准确地反映奈良朝佛教的情况另外现存的奈良朝学问僧的著述也有不少并未被收入该目录所以《东域录》主要反映了平安中晚期的状况至于它对奈良朝的研究的价值倒是第二位的了

其次井上氏从《东域录》的记载出發推断奈良朝佛教具有明显的义理特征他的依据是书中记录了奈良朝学问僧的著述这些著述均以注释中国各宗开祖为主由此他得出「当时佛教是以追述开祖为主但缺少独创性」这样的结论不过奈良学问僧遗留的著作甚丰不少著作的内容有待考察笔者曾对此略有涉猎仅笔者的研究就已经足以证明奈良朝学问僧的研究并非仅仅局限在叙述开祖理论的水平上

因此井上氏的工作虽开《东域录》研究之先河但在今天仍有重新考察的必要所幸的是最近「七寺古逸经典研究班」發表了对七寺所藏平安朝《古圣教目录》(拟)《一切经律章疏集(传录)并私记》以及法金刚院藏《大小乘经律论疏目录》的录文和研究成果使佛教目录学研究得到明显进展另一方面在中国在大藏经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方广锠先生整理出版了敦煌出土的经录也极大地丰富了佛教目录学的内涵面对这些新的研究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东域录》亦即重新评价它在佛教目录学中的地位并与同时期的目录相比较来评价它的价值

关于传本

现存的《东域录》不少为江户时代(1603年~1869年)以后的抄本月本雅幸氏在《高山寺资料丛书》第19册解题中对此有详细说明排印本则有《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5卷《续群书类从》28下《大日本佛教全书》1(铃木财团版1995年)等下面谈谈关于《东域录》传本的有关问题

在铃木版中金山正好氏对《佛教全书》所收本有详细解说根据他的研究《佛教全书》所收的《东域录》的底本是东京都江东区本誓寺旧藏本该本是享保十年(1725年)福田行诫氏在鸾宿光音氏校合本的基础上所作的补注本该本现已下落不明大正大学现藏一本《东域录》上面虽然没有抄写年代和鸾宿的名字书后却有与本誓寺旧藏本相同的题记但该写本的天头虽保存著鸾宿的注记却没有福田行诫氏的补注故可能是鸾宿本的转抄本顺便说一句大谷大学还收藏另外两个抄本天头也有相同的注记应为同一系统的抄本

就本人管见所及江户时代以后的《东域录》抄本全都有依据栂尾本(高山寺本)和南都本转录的校注可见是以这两个版本为基础抄写的有些抄本偶尔也參考了另外的「古本」但这些古本的性质大多不清南都本《东域录》今已亡佚只能通过对上述写本的校勘略窥一二井上光贞先生根据对东方文化研究所(今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药师寺本的注记考察了南都寺本的形态但这裡所说的药师寺本(东方文化研究所藏本)并不是真正的药师寺本而是将高野山本与药师寺本进行合勘的校勘记结城令闻先生在《唯识学典籍志》(1962年)中曾利用过药师寺本并收录了部分照片但该药师寺本今天也已不知去向然而根据我们这次的调查筑岛裕氏从旧书店得到的《东域录》(筑岛本)恐怕是结城氏所见药师寺本的忠实转抄本这本《东域录》是旧藏经书院本当初大约是为《卍续藏》或《日本大藏经》收集的资料

《东域录》的药师寺本后有正德二年(1712年)的题记根据这一题记该药师寺本依据「栂尾藏第二传写之本」抄写后又用「南都异本」(南都本南本)校对因此它的底本当然是高山寺本虽然与高山寺本相比也可發现有若干差异但这都是转写过程中产生的药师寺本在注记中详细记叙了与南都本的差异但若与佛教全书本所注记的南都本《东域录》相比较两者自然也未必完全一致例如般若部中的「《金刚般若经疏》二卷(靖迈)」(7)处有「东寺录云《能断经疏》一卷可见合」的字样佛教全书中有「无南本有栂本」的记录筑岛本(6左5)处则无此注释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因此我们不可能用筑岛本(药师寺本)去完全复原南都本不过筑岛本与鸾宿本系统不同并可用来考察南都本所以相当珍贵

虽然可以通过药师寺本直接窥探南都本的情况但似乎鸾宿本并非鸾宿校勘两者后的结果佛教全书本的鸾宿注的部分中有一条校勘记记叙了药师寺本与南都本的区別这条校勘记针对的是「华严论六百卷」开头的一句注释即「刘谦之造出传」这段文字称「在南都本中只有『刘』字如今从栂尾本」但在鸾宿本系统的其他写本(大正大学本大谷大学本等)中这条校勘记没有注在栏外也就是没有被当作是鸾宿所写的校勘记由于鸾宿的校勘记很多都可以与《义天录》对应因此鸾宿系写本《东域录》谈到栂尾本南都本的那些内容有可能在鸾宿本形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由于鸾宿本是综合栂尾本南都本以及古本而形成的自然就不会以其中特定的某本作为自己的底本

在南都本《东域录》已经失传的今天高山寺本是唯一反映了该书古代形态的写本依据高山寺本翻印的《东域录》很多人们通常用的是《大正藏》所收本大正藏本以高山寺本为底本以大谷大学本(鸾宿本)为校本正如常盘大定氏早就指出的高山寺本的「道伦」大正藏本写作「遁伦」所以对大正藏的质量提出质疑井上和结城两人也对大正藏本提出过质疑笔者也曾指出大正藏本《东域录》与高山寺本有极大区別并指出大正藏本曲解高山寺本的一些重要失误

1鸾宿本根据南本等传本增加了许多内容这些内容都是高山寺本所没有的而大正藏本中就有很多高山寺本没有唯有鸾宿本才有的内容例如「同(金刚般若)经验记」(1147下)「同经验记」(同)「同(大慧度)经略颂」(1148上)「注普门品」(同下)「同(法华)文句诸品要义」(1149上)等等

2大正藏本有数处言及「南本」(1147上同中91148上71151中3)不仅如此也提及「栂尾本」(1151中3)这些内容在高山寺本中自然都没有倒是与鸾宿本一致

3如常盘大定氏早已指出的鸾宿本中的「遁伦」是「道伦」之误高山寺本已经正确地记为「道伦」但大正藏本仍然记做「遁伦」

4在高山寺本中与前注相同时写作「上同」而大正藏本则作「同上」

5高山寺本有「梵」「和」等朱笔旁注大正藏本大多略去

在大正藏本《东域录》中此外还有许多与鸾宿系传本相符而与高山寺本不同的地方大正藏本当然也没有照抄鸾宿本所以它可说是高山寺本与鸾宿本的古怪结合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奇妙的情况原因不明我认为恐怕在大正藏本的原稿阶段就已经在鸾宿本中混杂了有关高山寺本的校对内容吧《大正藏》的不少典籍以高山寺本为底本如大家所知道的后来發现其中的《讲演法华仪》有非常多的错误所以使用大正藏时必须注意这一点

那么我们来考察续群书类从本的《东域录》它与江户以后诸写本不同没有关于南都本的校勘纪录但是在被当作是续群书类从本系统的内阁文库本《东域录》中却有校勘记再者续群书类丛本里鸾宿本的「同上」又成了「上同」「道伦」则成了「遁伦」但就全体来说应该说续群书类从本还是以高山寺本为基础的如果与药师寺系统本作比较例如续群书类从本对「同(法华)经述赞」(高山寺本138)有一条旁注作「新院」而且筑岛本中就没有这样的旁注所以有理由认为《续群书类从》的原本是单独依据高山寺本抄写的它比大正藏本更多地保留了高山寺本的原貌

佛教目录学的發展与《东域录》的地位

佛教初传中国时并无系统的经典翻译计㓰而是依照经典的传入顺序在各地逐渐进行汉译所以甚难把握其全貌于是制作目录收集整理经典就势在必行现在能够实际确认的最古目录是道安的一卷本《综理众经目录》《道安录》其后散逸但被《出三藏记集》所引用所以可以确认其存在在《道安录》已经不复存在的今天僧佑的十五卷《出三藏记集》便是最早的可信材料此书由经录与经序组成经录为卷二到卷四后来的目录类著作在确定译者等方面有相当部分属于杜撰作为目录的可靠程度不高但《东域录》还是可信的对早期汉译经典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后来各种佛教经录被编纂出来现收入《大正藏》第55卷目录部中其中唐代智升的《开元释经录》二十卷(730年)是集大成者而后圆照的《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三十卷则是补遗性的另外最近录文出版的敦煌出土各种经典使人们瞭解了许多从来不为人们所知的经录

《开元录》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卷十九卷二十所收的「入藏录」它决定了大藏经的形态并长期为以后的藏经所沿袭在此所收的经典以大乘的经论和小乘的经论分类合计1076部5048卷其后被別出称为「略出」入藏录开头的大乘经的排列至关重要其方针是先依序集中排列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等五大部然后编排其他经典这种排列方法经过修正和改良至今仍为《大正藏》所使用

这样的目录编篡使中国佛教进入大藏经时代但目录本身没有获得较大的發展在此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目录记载的内容原则上是翻译的经论却不含有中国的著述仅仅收录40部属于史书的著作庞大的注释类著作则全然未有收录后来在大藏经中收录中国撰述在手续上仍费周折实际收录的内容十分有限因此中国撰述大多散逸不少在朝鲜和日本得以保留这样编纂包含注释类著作的目录的使命也就交给了朝鲜和日本

再看日本奈良时期日本的首要任务是在《开元录》基础上编纂大藏经大藏经据说是玄昉带回日本的随即在日本迅速开始了大规模的写经事业并为其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也就是所谓的「天平写经」正仓院里至今保留著「天平写经」的大量记录石田茂先生据此完成了《由写经所见的奈良朝的佛教研究》这部力作同书收录的《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虽说可作若干修正但至今保持著基本的研究价值从该目录可知当时的写经并不限于经论还包括许多中国撰述由此奈良末期真正意义上的佛典研究逐渐兴起

进入平安时代后所谓「入唐八大家」——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等人带回许多新佛典其内容可由诸家所献的诸请来目录得知其中不仅是书籍还包括密教的法器书目中也显密兼蓄于是有了安然撰写的《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即《八家秘录》)两卷试图集密教经论之大成该目录的序言记录了两种年代一是仁和元年(885年)一是延喜二年(902年)所以该目录到底何时编纂还需要研究但它形成于九世纪末到十世纪应该没有问题《八家秘录》的出现标志著日本佛教史的转折亦即由不加区別地对待传入的佛经到开始对佛典进行整理由此开始了佛教「日本化」的进程就经录而言则由「请来目录」向「现前目录」转化

最早完成这一课题的是延喜十四年(914年)依照敕命编纂的「五宗录」即东大寺圆超的《华严宗章疏并因明录》延历寺玄日的《天台宗章疏》元兴寺安远的《三论宗章疏》东大寺平祚的《法相宗章疏》以及药师寺荣稳的《律宗章疏》等5部经录《圆超录》的序言中有「使六宗硕学进各宗之录」这样的话由此看来当时可能也包括了真言宗但其后一直未见有人引用真言宗的目录也未见其他资料证实所以现在无法确认该目录当时是否真正存在对「五宗录」人们通常所是用宽政二年(1790年)谦顺的《诸宗章疏录》本但最近出版的七寺藏《一切经论律章疏集》也收录了「五宗录」从曾被《东域录》引用其后法然的《诸宗初学抄》也依据「五宗录」抄成来看「五宗录」是院政时期的基础性经录「五宗录」的特点是改变了原来编目以印度佛典为主的做法而以中国日本的注疏以及各宗的纲要为主其中有关日本著述的著录更是引人注目成为日本的佛教研究不亚于中国的一个证明

比「五宗录」稍晚的是《山王院藏书目录》(延长三年即925年)该目录是圆珍回国后所住的比睿山山王院的藏书目录现在当中的四帖有两帖藏于青莲院其中一帖主要著录天台另一帖为密教目录特別为人们注意的是前面的一帖的末尾著录了22部经录其中有《滋贺南梵释寺疏录》《圣隆寺目录》等若干寺院的经藏目录当时大寺院竞相藏书其中还有《延历寺国中有本当寺未写录》《延历寺先无本今写见纳经论录》等后者并有「与上总目大同」这样的文字这说明该寺首先编纂了缺本目录然后有组织地抄写与收藏典籍

最近有三部寺院藏经录被整理發表其时代大体是从910世纪到《东域录》前后使得对这一时期佛教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一是法金刚院藏的《大小乘经律论疏目录》根据梶浦晋的观点它产生于平安初期落合俊典认为该目录著录了《游心安乐道》(该书的产生年代有疑问)因此约产生于十世纪中叶以后该目录被认为「很可能是与法相宗有关的人物编篡的而且是大寺院的藏书目录或为了整理藏书而编纂的目录」另两部是比《东域录》略晚的七寺所藏《古圣教目录》(拟题)及《一切经论律章疏集(传录)并私记》上卷都是大寺院的藏书目录前者可能是法胜寺的目录

这些都是某一寺院的藏书目录而唯有《东域录》可称之为调查主要寺院藏经后形成的综合目录这就是《东域录》成为后代经录典范的原因

在此还想谈谈日本之外由高丽的义天所编纂的三卷本《新编诸宗教藏目录》这一目录出现在高丽宣宗七年(1090年)依据其序言义天看到佛教经录按照《开元录》的形态定型后担心章疏废弃才编纂了这一目录《义天录》可与《东域录》一起作为查考章疏类著作是否存在的綫索同时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观察到朝鲜佛教与日本佛教的区別高山寺有安元二年(1176年)的古抄本《义天录》已经校录出版《东域录》和《义天录》均在高山寺保存了高质量的古写本由此足以看出明惠教团努力充实寺院藏书的积极性

《东域录》的内容与特征

1概观

按照卷首目录《东域录》由弘经录传律录讲论录杂述录传记录等五部分组成而弘经录又分为华严部般若部法华部众经部等四个部分但传记录的首部不明确所以我们不知道哪里是杂述录的结尾哪里是传记录的开头另外最后的部分也比较混乱即「已上章疏了」(691)之后还有下面一些记载

归为「西域诸贤著述一卷」以下的典籍11部

归为「梵释寺」下的典籍15部

归为「护命僧正记」下的典籍24部

《菩萨藏阿毗达磨古迹记》17卷

《木母颂一百行并释》

《东域录》收录的经典部数如下

  弘经录(688部)

    华严部(93部)    般若部(114部)    法华部(124部)    众经部(357部)  传律录(97部)  讲论录(437部)    大乘(398部)    小乘(40部)  杂述录传记录(270部)  附载(68部)     以上合计1561部

虽然在部数的统计方法上多少有些出入但《五宗录》收入644部七寺藏《古圣教目录》收入1244部法金刚院藏《大小乘经律论疏记目录》收入1462部《义天录》收入977部比较而言还是《东域录》的收录典籍最多

《东域录》与其他目录相区別的特征不仅在书名卷数和撰写者的名字还在于它在相当多的典籍下附有关于收藏地点异卷诸录的著录以及其他考证等的双行割注金山正好氏推测「永超的原著大约与別的经录相同只有书名卷数和撰写者」而割注是后来附加的可以肯定这些割注在高山寺本形成之前已经产生因为在高山寺本中可以發现它把底本上自己读不懂的文字也照样抄写上去了但这些割注是永超自己作的还是其后附加的则很难断定从撰写者姓名与割注已成为一个整体来看割注中有不少内容可能为永超所撰另外墨写的旁注朱笔的「梵」(梵释寺)「和」(日本撰述署名)等旁注也不少

本书是献进青莲院的著作自然应当是定本并抄清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前所述《东域录》的杂述录与传记录的区別不清楚最后附有未整理书目(永超或后人附加的)都说明了这一点再者华严部的倒数第二段(61)有「天台大师仁王经疏四卷」这样奇怪的内容这大概是错简但是以高山寺本为首的各传本全部都这样可见这一错简早就产生

《东域录》基本上是永超根据自己所见到经本著录的在反映当时存在著哪些典籍方面可信度很高当然割注中也有「《金刚般若经本记》四卷真谛三藏出(84)」「未见其本」这样的记载但由于大部分典籍都为作者所见到所以《东域录》的割注中就记载了它们的收藏地例如有西院本东塔院本东妻本西妻本宝积本衹陀院本慈恩院本唐院本传法院本菩提院本等等反映了永超以兴福寺塔为中心搜索经典的足迹遍及东大寺乃至比睿山各个寺院另外永超參考了「五宗录」以下的多种经录比如《古录》《圆宗录》《东寺录》《元兴录》《传法院录》《梵释寺录》《园城寺录》等等其中不少是寺院的藏经目录也有不少经录的性质至今还不清楚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如前所述《东域录》最后将梵释寺的典籍专门抽出予以著录并在一些典籍旁用朱笔标明「梵」字由此可知《东域录》特別重视梵释寺的典籍梵释寺是恒武天皇于延历五年(786年)设立的寺院所藏经律论疏成为各地书写佛典的依据因此直到院政时期法胜寺(建立于承历元年1077年)成为新的佛教中心之前梵释寺始终是义理性佛教的据点从《东域录》的割注朱注提到梵释寺而没有提到法胜寺大藏经这一点看这些割注即使不是永超本人写的距离永超的时代也不会太远

2所收典籍的排列

如前所述弘经录分为华严部般若部法华部众经部等四个部分这种分法与《开元录》将般若部放在首部完全不同很有特点华严部主张《华严经》纪录了释迦刚开悟时所讲述的境地放在最前面也不无道理其中大约也有「五宗录」的影响因为在「五宗录」中华严被赋予主导地位进而这一问题还涉及天台的五时判教五时判教认为释迦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法其顺序为华严时鹿苑时(阿含经)方等时(各种大乘经典)般若时法华涅槃时按照这一顺序就可以理解华严部般若部法华部这样的排列顺序永超虽是兴福寺沙门但从本书是献进青莲院的由此可知他与天台宗有著友好的关系除密教外《东域录》毫无偏见地收录了所有宗派的典籍这反映出永超的立场也可看作是当时佛教流行的一种倾向另外所以排除密教大概是因为《八家秘录》已经将密教典籍集大成了吧总之显教与密教的分野是相当清楚的

《东域录》未做更细致的分类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它到底重视哪些经典在此依照所收某经论注释的多寡排列其顺序

经典

1.法华经(124部)2.华严经(93部)3.维摩经(50部)4.涅槃经(含泥洹经50部)5.金光明经(含最胜王经40部)6.金刚般若经(36部)7.仁王经(26部)8.无量寿经(20部)9.入楞伽经(18部)10.观无量寿经(15部)

律典

1.四分律(30部以上)2.梵网经(20部)

论书

1.(成)唯识论(73部)2.因明入正理论(69部)3.瑜伽论(24部)4.大乘起信论(含释摩坷衍论23部)5.摄大乘论(19)6.因明正理门论(19部)7.百法论(19部)8.大智度论(14部)9.三论(13部)10.法华论(12部)11.杂集论(12部)

首先应当重视的是与《法华经》相关的典籍较多这一点与七寺《古圣教目录》法金刚院目录相同另一方面《义天录》中《华严经》超过《法华经》这显然与日本重视《法华经》而朝鲜重视《华严经》不无关系

下面对各部略作详细的研究

华严部

基本限制在华严宗经典的范围之内所以是以《圆超录》为基础编纂的就这一点而言这一部分在《东域录》中构成比较单纯就像「右《还源观》已上彼宗录中不载之须后堪定」这样的记载所说明的这十二部典籍显然是因《圆超录》没有而增补的当然并非都照抄《圆超录》与《圆超录》相比既有排列顺序的异同也有卷数的差异另外也有《圆超录》中有而本书没有或本书有而《圆超录》中没有的例子各书大都有附注其中依据法藏的《华严经传记》来考订书名与著者这一点特別引人注目

般若部

从总体看数量多于华严部按多寡顺序是《金刚般若经》《仁王经》《般若心经》《大品般若经》《大般若经》《金刚般若经》最多的原因是唐代重视此经值得注意的是本朝该经的注释多出自法相宗人之手谈起般若部一般认为与三论有关但是众所周知以《大般若经》为首的般若部的主要经典由玄奘译出所以法相宗也很重视般若经典

法华部

说到《法华经》人们会立即联想到天台思想但《圆超录》收录的未必仅限于天台系统也含有三论宗及法相宗等宗派的典籍尤其是日本学者对《法华经》的论著包含大量法相宗的成分如善珠护命常腾仲算等人的著作就法华部的排列看首先是古注其次有三论天台法相的注释当然也有例外特別是最后的部分次序發生变化可以看到有牛头(法融禅宗)的《法华经名相》五卷本《太子自衡山本房所留本》之类的东西

众部经

以《宝积经》类典籍为首这大概因为这一类经典在《开元录》等经录中是接续在《般若经》后面排列在前面的缘故自宝积类经典以下经典的排列次序不甚清楚但可见夹杂了与净土教相关的典籍《涅槃经》类放在最面显然是五时判教的影响在起作用再后是《渐备经付法传》(属《华严经》系统)《般舟三昧经记》《维摩经》等等大约是后来增补的

传律录

先是大乘戒《梵网经》然后是《四分律》等小乘戒律

讲论录

其排列大致为大乘在前小乘在后

大乘经典中先是释经论(《十地论》《大智度论》等)其次是与瑜伽唯识相关的典籍再次是与《大乘起信论》三论因明相关的典籍等等

小乘方面首先是与各部派都有关的《异部宗轮论》其次是与大乘相通的《成实论》再后转入与阿毗达磨相关的典籍

值得注意的是讲论录中与因明相关的典籍较多同时代的其他经录也同样如此因明与论证有关看来当时人们重视逻辑的程度要超出我们现在的想象另外结城令闻氏曾指出与《摄大乘论》相关的章疏的排列不是随意的从中可以看到编者的某些意图

杂述录

从整体上未必看得出有什么排列规则中间集中安置了58部与天台有关的典籍大约所依据为天台系的目录杂述录中放入了天台著作这一点值得注意另外在《碎金论一卷》之后的「686」处有「已上《大乘显正》已下出离目录未审辨」字样「离」在佛教全书本中作「杂」或许是「出杂目录」吧其意思大概是从《大乘显正破义决一卷》(61)以下有25部典籍都是从杂目录中抽出著录的尚未考订原书最后的部分很凌乱似乎祗是顺序补遗逐段累加而已

以上是对《东域录》排列方式的简单分析应该承认这种排列有某种程度的体系性但未必是一条原则贯彻到底可以这样推测《东域录》先是作了某种程度的整理后来又不断增补新的内容这样就使得原来的体系被削弱

3与其他目录的比较

在此比较一下《东域录》与同时代其他目录在典籍排列及所收典籍部数方面的异同

(1)七寺藏《古圣教目录》一卷

总体分为19部

华严疏记部(131部)法华疏记部(161部)大般若疏记部(74部)唯识论部(53部)维摩疏部(47部)瑜伽论疏记部(36部)般若经书部(90部)金刚般若部(69部)金刚光明经疏部(39部)楞伽梵经部(20部)胜鬘疏记部(11部)戒经疏部(58部)众经疏部(77部)摄论疏记部(10部)诸论疏部(86部)真言经部类(50部)遮那疏释部(60部)诸仪轨部(133部)因明论疏部(40部)

这种分类比《东域录》详细与《东域录》最大的不同是包含著密教典籍不过这裡所谓的「真言经部类」实际上是净土教的典籍不知为何要叫做「真言经」很有意思另外缺少杂述传记类的内容比如竟然没有《摩坷止观》那样重要的著作在典籍排列上其特点在于不是先经疏后论疏而是把唯识论部及瑜伽论疏记部插入到经疏部中有意思的是该目录的宗派色彩不浓却又这样重视法相宗与《法华经》有关的典籍最多这与《东域录》是一致的

同样藏于七寺的《一切经律章疏集(传录)并私记》卷上包含著「五宗录」等组织比较复杂由于祗有卷上故在此暂不讨论

(2)法金刚院藏《大小乘经律论疏记目录》二卷

卷上大乘经疏记(405部)大乘律疏记(25部)大乘论疏(323部)

卷下小乘律疏记(47部)小乘论疏记(43部)诸家义章(74部)诸宗杂法门(318部)人师集传记(83部)诸经论音义(38部)因明疏记(106部)

在大乘经疏记中由华严般若打头以涅槃告终所收注疏较多的经典依序为法华(87部)般若(含诸种般若58部)华严(45部)涅槃(44部)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大乘论疏中有(成)唯识论(91部)瑜伽论(46部)与唯识有关的论疏非常丰富所以把本书推测为法相系统的目录也不无道理

(3)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义天录》)

《义天录》由三卷组成虽然没有标注部类但实际分得相当清楚收录内容如下

卷一大小乘经的注疏(615部)

卷二大小乘律疏(145部)

卷三论疏(217部)诸宗章疏(89部)史传(22部)

卷一始于《大华严经》其后是《大涅槃经》《毗卢神变经》(大日经)《法华经》《首楞严经》《圆觉经》《维摩经》《金光明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等这种排列的根据不明确但可以看出是把朝鲜佛教所重视的那些经典的注释排在前面

在各种部类里收录注疏最多的典籍如下

经典

1.华严经(190部)2.法华经(65部)3.金刚般若经(32部)4.涅槃经(31部)5.首楞严经(28部)6.金光明经(26部)7.般若心经(23部)8.阿弥陀经(22部)9.维摩经(21部)10.圆觉经(18部)

律典

1.四分律(61部)2.梵网经(25部)

论书

1.大乘起信论(36部)2.成唯识论(30部)3.因明(入正理)论(30部)4.瑜伽论(22部)5.俱舍论(19)6.百法论(15部)

与其他经典相比较《义天录》最重视《华严经》在论疏中《大乘起信论》比唯识系典籍份量更大占据第一从这些数字也可以看出朝鲜佛教不同于日本佛教的倾向

目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佛教的动向本文将高山寺本《东域录》与近期出版的七寺所藏目录和金刚院所藏目录作以对照以期推进今后的研究

作者附记

本稿原为《高山寺资料丛书》19(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收录的《东域传灯目录》之解题改写为本论文时作了若干修正


校注

井上光贞《东域传灯目录より见たる奈良时代僧侣の学问》载《日本古代思想史の研究》岩波书店1982年1942年初版与本书相关的研究还有后文论述的常盘大定结城令闻筑岛裕等人的论著 參见拙稿《日本法相宗の形成》载《日本佛教思想史论考》大藏出版社1993年1992年初版 牧田谛亮监修落合俊典编《中国日本经典章疏目录》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丛书6大东出版社1998年 方广锠《敦煌佛教经录辑校》2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金山正好《东域传灯目录》载《大日本佛教全书》99解题3铃木学术财团1973年 结城令闻《唯识学典籍志》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62年但结城氏对药师寺本的调查则大大早于该书的写作 此结论来源于与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本的比较另外同前述结城氏使用的药师寺本中部分照片的对比也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 筑岛裕《高山寺藏东域传灯目录书志寸见》载《汲古》1993年3期对高山寺本有详尽介绍对高山寺藏品进行研究的除上述井上氏和结城氏的著述外还有常盘大定的《宋代にぉける华严教学兴隆の缘由》载《支那佛教の研究》第三集春秋社1943年 參见常盘氏上述论文 參见拙稿《大藏经》载《日本の佛教》5法藏馆1996年 參见拙稿《高山寺所藏天台关系典籍にっいて》载《平成五年度高山寺典籍文书综合调查团研究报告论集》1994年 按照是泽恭三氏(《群书解题》的作者)的观点所谓内阁文库本与静嘉堂文库本都是塙旧藏的清抄本但而内阁文库本未必与续群书类从本一致顺便指出月本雅幸的调查说明彰考馆本《东域录》比较忠实地传写了高山寺本它可能与《续群书类从》本有关系 參见方广锠上述著作 石田茂作《写经より见たる奈良朝佛教の研究》东洋文库1930年 《睿山学报》13(1937)载有佐藤哲英的解说并附录文 落合俊典《平安时代にぉける入藏录と章疏目录》载上述落合所编书梶浦晋《法金刚院藏〈大小乘经律论疏目录〉にっいて》同前 參见梶浦上述论文第512页 參见落合上述论文此外时代略晚的现存目录还有石山寺的《禅林寺圣教目录》(一切经附13312世纪) 參见《高山寺古典籍篡集》载峰岸明《高山寺资料丛书17》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 參见金山上述解题 參见落合上述论文 參见结城上述著作第194-199页 峰岸明《新编诸宗教藏总录にっいて》载《高山寺古典籍篡集》同上 数字引自金山正好《新编诸宗教藏总录》载《大日本佛教全书》99解题3铃木学术财团1973年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日本佛教目录学的形成——以《东域传灯录》为中心
关闭
日本佛教目录学的形成——以《东域传灯录》为中心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