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略疏卷第一

〔题解〕

《华严略疏》佛经注疏作者不详原著卷数不详

本文献注疏《晋译华严经》未为我国历代大藏经所收保存在敦煌遗书中现知存有两件北敦01053号(辰53号缩微胶卷号80)首残尾存尾题「华严略疏卷第一」尾有题记「比丘法渊供养流通」卷中有朱笔校改字所疏自《晋译华严经》的「世间净眼品第一」(首残)至「贤首品第八」斯2694号首尾俱全首题「华严略疏卷第三」尾题「略疏卷第三」尾有题记「渊许」疏铨《晋译华严经》之「十地品第二十二」两件遗书笔迹相同内容呼应题记相关原属同一部注疏当无疑问

本文献主要提挈《晋译华严》的要点解释名相亦含有分析科判的内容从总体看较为简明扼要故谓「略疏」但注疏精要且多依《十地经论》为证应为地论宗义学高僧所撰

本略疏书法简古属南北朝写本题记不避唐高祖李渊之讳北敦01053号文内又有「卢舍那者周名清净圆满智」之语故该略疏的撰写年代应在北周明帝建国(557)起至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废佛前关于本略疏的作者因《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东域传灯目录》《诸宗章疏录》等诸经录均载有《华严略疏》四卷北齐邺下大觉寺慧光撰《续高僧传》卷二十一《慧光传》亦载他曾撰《华严经疏》称「疏其奥旨而弘演导」且据现存《华严经》之诸章疏对古来诸疏之科判的介绍唯有慧光疏之科判与本《略疏》相符故曾有研究者认为本略疏系慧光所撰但本略疏与署名为「大觉寺沙门惠(慧)光述」的日本宽文时代古抄《花严经义记》卷第一(载《大正藏》第85卷)完全不类且慧光(467-537)是北齐僧人年代略早故也有研究者认为本略疏或为北周著名地论师云华寺释僧猛(508-590)所撰就篇幅而言本略疏卷三疏释至「十地品」文字约相当于《晋译华严经》的二分之一弱因此本略疏原著卷数可能为六卷左右与慧光疏也有差距

自敦煌出土后日本《大正藏》将斯2694号收入第85卷周叔迦于1960年在《现代佛学》上發表北敦01053号的录文并附跋文于录文中对残缺的文字及原文的错误多有补正在跋文中则对该文献之内容科判作者多所研究

《藏外佛教文献》第八辑先發表卷一的整理本卷三的整理本因故推迟發表

卷一的底校本如下

底本北敦01053号

校本甲本周叔迦录文载《现代佛学》1960年第8期

〔录文〕

□法界境□□平等上二直云所为平等「无量」已下正明为□□坚固乘佛智乘为本故也

障有二种初云「离烦恼障「其心清净」者离于智障

烦恼障者有三四住异心之惑者而浮薄如皮碍于真用故云皮障也二者肤障恒沙之惑曀理转深未尽理原故云肤障也三者骨障无明住地大惑之本曀理深故云骨障

「诸节使山皆已摧灭」者使乃尘沙或云有十亦可有三皆能驱驰使人名为「使」也五地已还断害伴使不俱生烦恼与心为伴也六地七地断于粗使是即心之惑俱生烦恼也八地已上断于细使俱生烦恼上品也若依毗昙中就三界四谛明九十八使欲界见谛有三十二苦谛下有十使集谛有七灭谛下有道谛下有八修道中有四使合有三十六使色界见谛下有二十八苦谛下有九集谛下有六灭谛下有六道谛下有七修道中有三合有三十一使无色界见谛下有二十八苦谛下有九集谛下有六灭谛下有六道谛下有七修道中有三合有三十一使总三界五行为九十八使也见苦断二十八见集断十九见灭断十九见道断二十二

若广辩其解惑位之高下但诸大乘经群籍无量对机布教根教千徒阶位万品难可备尽耳

「睹佛姿颜」已下总释上三睹应佛也

「所以者何」者所以有此三种得益者何由如来大悲旷劫善摄众生禀化来久故能平等行成应物无方断障遣使入佛愿海如《涅槃经》何以故如来恩重三千虽多恩重难报义无异也

「各随本行皆得出要」者要有五种一入住位出外凡之要二入初地出我见之要三入六地出有相之要四入八地出无相之要五入佛地位出生灭之要「要」者要其远近悉由如来惠光明故若欲横对要乃千徒耳

「乘解脱力入如来海」者有二义一由具前三德名乘解脱力二者据众要为言乘无垢解力入如来智海故云「于佛法门悉得自在」也

列名叹德既在于上从「善海摩醯首罗天」已下讫「海惠」第二明献供也中有二种意一料简有供无供之別二料简偈中叹佛数有增减

初明有供无供之別者自下一十八众皆有所賷隐而不列余有二十众者明献供也而供有二种所谓财财有内法有理此十大天王皆就所得法门说偈叹佛即用叹佛显理利益众生称悦圣意故称「供」也如食怡悦神性保安器度故也

第二明偈中叹佛数有增减者自下与偈诵前所得法门明义对机广略有別初首罗二十行果实十九偈遍净二十二光音二十偈大梵十六行自在二十偈化乐二十二兜率十六偈夜摩十六行帝释二十偈日天二十二月天十六偈持国二十行鸠槃二十偈博叉二十行毗沙十六偈力士二十行普贤二十偈海惠十九行诸王不说偈偈既多少不同颂上法门亦有广略或一偈颂上一法门或有二偈颂上一法门或有三偈颂上一法门虽初一王说偈皆通颂诸王法门义也

献法供者非直以偈为是上长行十法门中各皆解佛功德证佛所证乘佛所乘其德与普贤不异今但云各叹所得法门者欲彰法门无边证人无限是故各互举一相岂无总持三世平等解也

如总叹中以具总显「首罗天于法界虚空寂静方便光明法门而得自在」「法界」者一切万法色心无作善恶无记若有若无一切所为智知皆为法界也「虚空寂静」者实智也「方便光明」者方便行也于空有中生智用自在名「法门」也「法门」者宜以总容別以总为门今此唯以教能诠理理能通解解能通人故为门也自下诸门皆尔

人法虽众观献法供并以叹佛应实二身及以往因三轮益物为宗所以而名叹佛为献者食以怡悦人情保安器度为义此感恩重叹佛古今因果理趣远悦圣心保安法身器量复令众生得见闻之益即是供也前叹众德从人向天此叹佛德从天向人此中亦应有财供经家略故不显准下诸会皆具财法或欲倚互彰名耳

就中十九番说偈初首罗果实光音毗沙此四皆初叹法身后二叹因也其余遍净化乐一十五天等或显因在先果在于后或在初偈中三四乃至七八前显其因行后还叹果也首罗中初十八行叹果后二行叹往因初十八行中前二行叹法身次十六行叹应身形教及净土有所除得

自下力士普贤虽疏中处分依经二偈颂上一章门与上诸王无异也力士得示现如来无量色像法门外护内毗偈有二十行初有六行叹佛身业次有七行叹口业次有七行众生见闻形教之益兴供养也普贤是此会禀说之主成就十二种不可思议法门初二为总前句外化后句自行下十法门释前二义「所谓出生」初对一句释初外化也「诣诸佛所」释前能入自行也「菩萨诸地」已下第二对初句自行示现已下释外化也「持诸佛土」已下第三对初句释自行「一切众中」已下释外化「于一念中」已下第四对初句自行「分別」者外化也「其身」以下第五对初句自行「一切」已下外化也是十法门皆具三业自利之物五中初具不具相对次因果相对三境智相对四一念以下劫与诸根依正相对五身智相对也普贤偈有二十行初一行叹佛依正次半行叹僧宝充满次半行叹法宝利物不思议次九行重叹佛宝次三行重叹法宝次二行重叹僧宝最后四行结佛法二宝略不结僧宝

就海惠中有二初长行二说偈长行中有三初列佛坐庄严具二列座中大众三明献供第二座中有三句一者总列大众二从「其名曰」已下別列十名三从「如是」已下还总结「设诸供养」已下第三供献也供有二种初明财供不可称结「彼菩萨」已下九句即是第二献法供亦名列得道之众亦名叹德皆叹自分三业行愿自利之德略不显利他也故第九句云是名「供养诸佛」也叹德九句中有三分德一始分德二住分德三满分德「清静」者自分德「于佛」者他分德「悉入」者教益也此三为始「又得」已下住分功德「又得不可思议照明法门」自分功德「正住」已下共分功德「三世智地」已下满分功德「具足」已下满分中初句「无量功德」已下满中第二句「常行」已下满中第三句「悉已具足」已下总结前九句也「大力法爱」者八地已上无功用行成无相之爱爱而不著也常行法界照万有也「毕竟空性」者照空也空有解满故云具足也

偈有十九行直作叹佛三业平等益物初一行叹意业平等次十二行叹身业平等后六行叹口业平等皆以利物为宗即明三轮也上来至此同闻二义成上生下既在于上即是证信序竟

动地已下第二明發起序也亦名如来序亦名经前序经前何以而来可有二意一有机病二由大慈虽有机病如来无慈则不动地诸王大众则不兴其念请大众不集何得显其果因行之义也以佛慈悲神力动地𢝷动众情故有念请众集酬答广显果因行利物也

就中有三一总列动数二列数相三列献供总中复有其三初显能动二「莲华」已下列所动三「六种」已下总列动数也「所谓」已下別列数相谓动一中有三等起等遍起乃至于觉一中有三三六以为十八

「又令一切」已下第三明献供也就中有二初明财供二「从此世界中」已下列得道人亦名列法供也以其证道称圣意故名为献供财供有二一明此方供养二「一切十方」已下列他方供养「各随其力」者随感多少也

法供养中复有其二初十句明此方法供二「十方一切」已下明他方法供前此方之中直作五对十句初静乱相对二忻厌相对三怯勇相对四证不证相对五度未度相对此等十句皆叹自利行愿隐于利他也

卢舍那佛品第二

卢舍那者周名清静圆满智与释迦一佛而异名寄化主以彰品目故曰卢舍那佛品又云毗庐为法卢舍为报释迦为应也

自下明其正说此品料简有二一望宗远生起二科文解义远则有六科文有三六义者一机法相对二乐病相当三意旨相顺四二教相成五伏本大解六悲心故起二科文解义者就中有三周说法从初已下至「名号」已来一周略明因果以劝于时第二从「名号」已下讫于「十忍」第二周广明因果以劝于时第三从「僧祗品」已下讫于「离世闲品」已下明结劝修成显前二宗以益经时若取法界重显因果许万举劝流通初番中广果而略因第二「名号」广因而略果第三「心王」已下因果俱广许是倚互彰义也

法界重举者不异前释亦可得名广略四周说法为于利钝耳如《大涅槃》通取陈如三周因果无异也自有异体因果自有自体因果然既云自体宁有因果胜者但体用互兴无义不摄德无不积故因果殊致与如佛性涅槃是自体因果缘修方便显真实体为异体因果如金鑛炉冶禾水土皆有同异也然所以先果后因者劝于行人忻果行因故也下广明因者劝于行人因圆则果满也若依品初科释由是果未竟「净行」已下始显因门「心王」已下重显果门「性起」已下显果正因「法界」已下流通也

就此品中有三分一从初讫「清净法轮」已来名序分二从「尔时普贤菩萨承佛神力」已下明正说真应圆果以不思议为宗三从「乃往过去」已下显证流通也亦云显圆果之因也

初序分之中凡有六番长行及偈皆是發起义也初长行及偈明大众念请第二长行及偈直明放光意在召众第三长行及偈正明集众第四长行及偈放眉间光显现普贤于十方三业示于大众是此会禀资之者第五长行及偈明奋迅菩萨领叹如来于十方界三轮益物也第六长行及偈明普贤入定受加之义也

若准下诸会皆有六义一处所二献供三集众四放光五说偈六入定此中序分应有六义与下相似而文小异者以此念请一长行及偈故有八番经文其八者何一上道场即是其处也二上显财法即是献供也三者动地四明念请五者放光六者集众七者说偈八者入定此品通序如《十地》无异此道场献供动地等即与卢舍一品为通序与下九会为序而九会之中复別有序流通如论释初地八分前六为序近与初地为序遂通九地为序而九地之中复別为序流通也「名号品」中文不具六者处等不异于此也「不思议」已下不具六者显前略后也

然此之念请由上动地献供而起起之所以备如前释就中有三一从初已下明其念请二「唯愿」已下请决之辞三音中说十八行偈叹佛功德

就前念请之中问有三十二句大问有四初之九句问真极圆果次九句问应化法身次十一句问应化所被后三句问因行也

初问「佛地」者总问佛果一切功德安立如地也亦可广生物善如佛地妙法唯佛所知故云「境界」也大陀罗尼之极故云「持」顺益理周为「行」「无畏」「三昧」「自在」已下为佛胜等也「示现菩提」已下应道八相也六根者应身也「光明音声」者声光益物也诸「佛智海」已下就应化所及为问也「佛智海」者举智以明所知也「世界」者众生所依也「众生海」者语等正报也「法界方便海」者巧化之极也「佛海」者举主以明所化也「波罗蜜海」者化周彼岸也「法门海」者轨诰无方皆为通化故名法门现八相等为「化身海」亦可魔㝹魔身也「名号」「寿量」海者如此名号品寿命品说真果圆妙众圣所归故先问焉

有真必应故次问应有应必有所化故次问化之所及也此果真应必有其因故次问行也因虽无量略问于二言「一切菩萨所修海」者据满足因也「發大乘心」者据初心也初心是难故別问焉亦以圆果由于因备因备由于初心故问然也

下答中先答真中九句十世界海已下答应九句即并答所被十句也「最后乃往」已下答因三句也然则一部之始终皆答上疑但后虽有诸菩萨重问大旨多同于此是以讫经多是答前后问也虽处异众殊而见闻是同共为一部故得通答亦可为于利根一周答上根领解中下之流由自未悟是故诸菩萨等更须重问问辞无別答亦如前如似涅槃再周明常亦复无妨总別问答并通任情也所以供养具中复说偈问者明上诸菩萨疑问情殷故能感瑞令供具之中出自然音而请也亦以疑念之门唯可如来玄鋻自余诸众何容得知故令供具表上疑问普令大众渴仰圣答也

偈有十八行前六偈叹请后十二行颂前大众疑念之事偈中亦问三十二事但与长行疑问中前后广略名句小异宗无二也

从「即于面门」已下八中第五长行及偈放光召集他方众也中有二分初明放光召众二从「佛神力」已下说偈叹佛

初中四句一云知初心二光出所从三列光之数相有十种也四列他方见此面门及齿间者明教有总別也所以面门及齿间表明多以言教为佛事也如来佛事者多以面门放光《涅槃》口光者止章断句也

偈有十九行中有二义初十偈明赞佛德后九偈劝勅听也

从「尔时莲华藏世界」已下第六长行及偈明他方众集也前直放光遍照十方此明因光新众集也就中有二初长行列十方新众因光来集二光中说二十偈叹德

初众集中有二初明別列十方众集二「各有十亿」已下总结众集也亦名叹德也就一方中有八句一列世界海名二列佛刹名三显佛号四列菩萨五为佛光开觉六明菩萨眷属七明献供八随方就坐十方皆尔也

就第二结叹之中复有二一从「如是」已下总结叹众集并列财法供养眷属等二明佛益物之方「九种教化」已下是也初化功之中总结上別先列尘数世界海次列菩萨次列妙云次列净光次列菩提次列其道次列众生此之八句皆云尘数也即是叹德不可思议事

取九种法门教化者始从凡夫终于十地是所化众生也自下有九种化宜六种对治深浅难测且复约位为九耳就中大判为三初三法门化地前化内外凡夫也次三法门化初地已上七地已还三忍位人也后三法门化八地已上终于十地二忍位人也初三中一法门在外凡之始邪定聚人也第二法门外凡之终不定聚人也第三法门内凡之位三贤菩萨正定聚人也次三法门者初一法门位在三地已还信忍行人也第二法门位在六地已还顺忍行人也第三法门位在七地无生忍下品也后三法门者初一位在八地第二位在九地第三位在十地也教门对机理自万差宁可复显且寄大况约之为九可以是以具收也

上云九种是化仪方轨自下六种对治是第二受化者蒙利也初功德能对治外凡众生也第二功德能对治内凡夫人也此之二句总九句中初三化门地前内外凡夫为二也第三功能者对治六地已还为声闻也第四功能对治七地为缘觉也此二功能收前三忍菩萨约之为二也第五功能者对治八地九地无生忍中上也第六功能者对治十地大寂忍下品也与佛同照故云卢舍那佛愿性海中也此二收上后三化门以为二也

若以实三乘者回心在于初住解时种种对治释异于前初治在外凡第二在内凡第三第四并在内凡此对治并在十住位中亦可配在住行向也第五对治在初地已上终于七地第六对治八地以上终于十地作此解时无机不收无药不授何妨回小在于三坚也若依此解前释初略而后广也前作二对治为略地上分四为广也今解地前作四对治名前广地上作二名后略也虽复六句广略不同以解惑往判大宗有二以下下之智断上上之惑以上上之智除下下之惑若论其起始微终著善恶具有论其断也始粗终细亦通善恶耳且据始终起尽而辩中间对治缚脱不可具论缚解之意略显于上也

第二光中说偈偈有廿行中有二义初有一十二偈明功行满足次有八行明神力普遍微尘毛孔中也

从「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菩萨大众」已下即是序中第七显现普贤身相堪为此会禀说之人也依下诸会即是序中第七说偈叹佛也中间虽有二菩萨说三长行即上处偈也最后四天下一长行者结众集也

初中有二一长行二说偈长行中有五句一明所为二明放光即是光之体相三光所及处四现一大莲华五现一大菩萨若依此品上已有放光集众竟此中更放眉间光者欲加示普贤显中道义也显现普贤收光足下者表明至极之道可传于下也第二说偈叹佛偈有六行皆叹如来二身于十方界中现不思议益物也

从「尔时师子炎光奋迅音」已下明说偈叹佛也亦云领于十方三业益物也依下诸会即是偈赞之中第二番说偈也偈有十七行前三五言后十四七言也五七虽殊并叹如来十方界说普贤行三业利物耳

从「尔时普贤于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坐」已下第八普贤入定也就中有二初长行后二十行偈颂

长行有二一明入定入三昧分是也二释入定即加分是也

初入定中有二一入定并列三昧名如来净藏二列三昧照境乃至一切佛刹亦同于此

就加分中有三初加之相「所谓」已下加之所为「与智」已下正三业加「普贤菩萨入此三昧」已下显十如来示现三业此将加相也「所谓」已下有十句明加之所为亦名入定所为也第三「与智」已下正明加分也就前加相之中内外因缘有二子句初云三业加相「卢舍本愿」第一句通前三业皆是外援句也又「汝」已下第二句内因也内外因缘有二句也若不取三业时但有内外二句也就加所为中有十句前四句外化次四句自行后两句通化方轨就正加之中应有三业略无初口业也第二意加之中有十一句前五句加世智次二句加第一义谛智后四加化众生智也「摩顶」已下第三身加也

第二偈颂中有二十行初十一偈叹普贤三业遍一切处益物后九偈请说法也

如是四天已下第三结上也

从「尔时普贤」已下是大段第二正说文也亦是品中第二二正说有二种释一者直作六分第一举十智明圆极妙果以不思议为宗第二应用处所寄应以显真也三名号无边四明说法无边五光觉土田众生无边六明住复显理此并是果道也

复有一解犹是正宗之说一往有二一者五句领问辞二者答上问也五句者一领依报二领正报三依正合领四领根性此四是领上十句所被及因中三也五云「三世诸佛」者领上二九十八句真应问告言已答问也就中有二一明十智略显真果即远答上问真中九句亦云举□显用也二就十世界海已下广明应用处所寄土以显应也应用义边即答上应中九句及所被十句处所也

「乃往」已下答因中三句「十世界海」者寄土显应寄应显真亦云举用显体也就答初真中有七一明照境十智以表真身也第二出定三明列得道人四列地动五列献供六如来毛头光明说偈十四行并叹三业遍一切处七普贤说二十行偈重显前旨依下论释上云序分入定为三昧分三业为加分「普告菩萨大众」已下即是本分前定后偈中已有请分初明真中有十句智皆从境为名成败是境智是真解假言相相对岂有境智也寄言以显无言寄对以彰无对十句消文如疏如是皆不可思议者非下情所测故云「承佛神力」举十智可以知万故云具足演说亦得云道具足在下十世界海显依下诸会皆初叹人法此始举真智者标果行因也即是显真耳

从彼三昧起者上已出定告众叹说十智竟此云始起者以真智理深重入故出也亦可经说之前后也

「时彼」已下第三列得道之人中有二初总別三昧海列此方得道人「一切世界」已下列他方得道人如来毛头说十四偈者叹普贤三业无边十方益物也文言「本愿底」者如卢舍那本所愿时三聚大戒尽虚空遍法界故云愿底普贤身相犹如虚空遍法界故云愿底「普贤身相犹如虚空」者等法性也「依于如如不依佛国」者上如理如下如智如言智会理如智体亦如明法身依于真如之智智是妙本也「不依佛国」国是化迹也「依于如如」者叹真身也「现身无量」者叹应身也真身二种一依虚空二依真如也普贤偈应在前但诸佛偈隔故在后

第七普贤说偈二十重显前旨初十行叹如来三业益物后十行普贤自叹三业利物除损得益也

从「世界海有十种事」讫品末是答佛果中第二明法身应用处也上宣应以显真此说处以表应皆阶汲以明义也今辩至足圆果而说世界海者但理借言显非借应迹无以显本故就世界海中说应用之处以明应身有宣化之益既明应身圆被即亦显真极之妙非处无以明应非应无以表实故须假处以通应借应以显真即远答应中九句所被十句因中三句合二十二句问也亦可道乃往以下答因中三句就中有五一举数二列名三解义四释成世界义五七十偈已下总结十世界义也

中有生起十世界义也说世界者如娑婆阿弥陀等起具者成也具八因缘故起应知感佛神力故众生业行所成也三住者谓依约业为因圣力金刚大龙等为缘也四形者方圆等也五体者谓金银土石等六庄严者谓一宝二宝乃至无量宝也七清净者谓善知识生波罗蜜等也八佛出世界者谓现三轮寿命长短应化随所宜等九劫者谓佛刹住可数劫等十坏者缘尽三灾等此十总摄一切世界海皆同若一一別说则尘沙因缘但说其八论说坏者说通始终坏据先后故不论也又复始十智初云如来智成败智彼以显故不重说亦可先后际断表始终相尽故不说也中间八事显其依报明法身亦于中化也自下诸偈皆颂前长行也起具二十行住三十半形十七行半体有十行庄严二十行清净十八偈出世二十行劫世不显偈依果者果依于因故云依果人身为正田宅为依依正果而有余报故云依果也

从「尔时普贤欲分別开示」已下第四释成世界义就中有二一直先告众显本所行二从风轮已下正释成世界义

初中有四子句一直告大众二总显往时三別显往时四显时中供佛修菩萨行成此世界也但解一莲华藏世界成义一切皆尔且寄一莲华世界海以明卢舍那佛本修菩萨行时终阿僧秪微尘数劫之所庄严也余疏云十种风轮者寄表因中十地行也始云初住终于十住地寄风轮者表先际无住行为本也就此成中有八义以释成世界海之由第一先明风轮持世界二金刚围山三金刚围山中地四地中有香水海五明海有诸河为眷属六河中间平地七明香水上有不可思议性住八□

就中初不可说香水海中取一据中者名乐光明广辩佛刹义就中初十三番显尘数佛刹成世界性次有八番明世界性成香水海所以但就一香水辩十三佛刹者为明一世界性中有众多佛刹也但解上方则九方同然此明积性以成海积刹以成性也自此以下八番偈皆颂前长行并显成世界杂事就中但除第五十七偈第六四偈自外六番各二十偈也

然积刹成性积性成海多以十为一数下经积十三刹至性八性至海此亦有有次第也以三千世界为一佛刹于一方积十佛刹末为微尘一尘一佛刹十方皆尔积尔所尘数以刹为世界性也故下香水海云从刹至刹尘数也乃至积性成海皆尔此是莲华藏世界海义也积性成海者数如积刹成性十方皆尔若数三千者从一四天下乃至千百亿四天下为一三千成一刹也积性成海义如上自有小刹小海非一定也据大位解有相成刹性海义也此是竖明世界「名号」以下傍明世界余九方亦然是佛菩萨常转法轮处

从说偈已下第五重结前四义初四十行颂上起其因缘世界海及住世界海也次有十行颂上体及庄严清净三种世界海义也次六行颂形次二行颂上劫及坏世界二海义也次五行颂上佛出后七偈颂上说世界也今乃领坏在前显说在后者欲表先后不定万法皆尔可遣断常之患也

从「乃往过去」已下品中第三明引证流通又云果不自有由因而尅即远答上问又彰慈悲心远益于二世故流通文兴也何故名显证者广引往普贤菩萨修行时处行成果就故名显也就中有二一明修行时处二从「彼世界过百岁已有佛出世」已下明遇佛蒙利

初时处中有三一列时节久近二列世界海三列世界性名体相庄严其中须弥宝地众山香水山林楼阁香云及八部城中道场等皆庄严世界性体也「彼世界」已下第二见佛蒙利也就中有二周值佛就初中有四周长行及偈初长行及八偈明庄严童子过佛蒙利声及四人第二长行及九偈明爱见父王与闻法勅国臣民严办欲往第三长行及九偈明爱见父王闻法勅臣民八部诣佛听法第四长行及九偈列得道五人并如来述成也

初中有四一种列佛出世二別列佛名光明益物三爱见大王已下列所度之众四童子得益仰叹如来也第二长行及偈中有二一普告国人二严办行具第三长行及偈中有四一王与人天大众往诣佛所二列修多罗名字多少三闻法得益四偈中劝修劝学第四长行及偈中有二一列大众得道二如来赞叹述成授记第二周见佛中有二初直见佛得三昧门第二周闻法得三昧门「三百重」者表三大阿僧祗劫行行也

名号品第三

名以定形字以称德号曰影响今从化主为名故曰「名号品」

「佛在」已下有二种释

一家解时果中作六分经文以不思议妙智为宗寄土显应此二如上既有应身名号是故名号品兴既有人名理须说法故次第四「四谛品」兴也教不虚设必有所被土境众生故第五「光觉品」兴生解有由理须往复故次第六「明难」兴也

又复一解从此已下第二广明因果上略此广也与《大涅槃》纯陀哀叹对形言方便略明果也「心王」已下如大众问品以下广明果也就初显果之中始一品明身业益物次「四谛」一品明口业益物「光觉」一品明意业也亦名劝解三轮理须往复显理故「明难」一品往复显理使解坚固

初中有二一明其序二「承佛神力」已下正说名号序中有六一列住处二叹佛德三叹他方来众德四作念问五者召众六文殊受加叹大众即是入定分也如是等六句序中义也叹佛德十句中前四叹真身后六叹应亦可通叹真应也菩萨叹德中有三章门谓法对治后三句重释三门疑问之中大问作四十二句果有十句行有九句随喜已下十句重问果十句为四十二大问也子问一百二十九问初十句问果次九十句问行因也随喜为一句不断如来性两句通下能除所除八句为十句下重问果有十四中间离出六情根为六句是则为一百二十九句別问也最后为总也亦得作一百三十句问中有料简在行品初也四十二问初十句总答余別答也即以「神力」以下第五集新众也中有三一悬知物念二现神力三列众集众集中一方有八句一列方所二列近远三列世界名四列佛号五列菩萨六列眷属七供养供敬八各坐已方从「文殊师利」已下第六文殊受加也

从「诸佛子」已下品中第二正说也就中有二一总答上问先领上问辞九句果通领恩也「何以故」已下释土及化主不同故是以「名号」「说法」「光觉」乃至万行皆不同也中有三何以故初一释十方不同二释三千三释四天下中有五番初一四天下作本二善护十方者是三千世界三密训十方者是世界性也四无量十大数者是十莲华藏世界海也五总结也就第三世界性中方密训南方最勇西方离垢北方真实境界东北方呵尼东南方饶益西南方尠少西北方知足下方无求上方解脱音亦名离揣食第四世界海中直东方有十一无量二不可数三不思议四不可称五无等六无边七无分齐八不可说九如虚空十等法界东方既尔余九亦然皆是卢舍那佛所化众生处亦是莲华藏世界一佛土也此则答前问果果中九句佛刹等也上卢舍那品中竖解世界就成时语傍义不显此中傍解世界说时竖语不显上下二处皆解莲华藏世界起具因缘为倚互彰名生解故也第五总结也其中虽就四天下十方密训十大数而积刹成性积性成海彼言犹狭六说而已耳

四谛品第四

有作无作有为二无为二四也教行及理得云身次口[口*篾]意业也五门境智之別并有所以耳

此品答上五句外亦佛所说法示佛刹体二句也就中唯有三周一三千二密训十方三如虚空等法界尽大数略不显四天下也与上「名号品」相似三周广略说法皆云随机而说不可尽也然苦集二谛性相是染灭道二谛性相是净也

光觉品

此品来意上明身口示现此明意业也又来上二玄谈未若即事自此已下十周放光因光睹相示现三轮并佛号刹土说法叹佛根器众生此则所化根器众生觉悟开现也「名号」是教生「四谛」是法药此是根器犹明果义未尽亦可答上佛刹等十句中外化功德势力

示随佛刹起示成正觉三句也相轮光者表从下向上上眉间放光表上可传下亦可慈心接下也光天十周感故十也一四天上即见二十八天地方及等法界四天四天上皆尓十周者一娑婆根本坐也十百千万百万亿十亿百亿此十周放光也外犹有一亿那由他十亿那由他百亿那由他千亿那由他万亿那由他十万亿那由他百万亿那由他一千万亿那由他十千万亿那由他百千万亿那由他第三大数者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轮四世界圆五世界分別六世界旋七世界转八世界莲华九世界须弥十世界相一无量二不可数三不思议四不可称五无等六无边七无分齐八不可说九如虚空十等法界此四番大数第一大数中依前初大数法数耳初一周长行中有四句一列东方一切世界二明以此类彼三彼同于此四列一菩萨佛世界及佛号即是第四句中分作三句也下之九周所列乃可宽狭不同其中尘数世界各各所列与此不异也

十周长行及偈相似偈如有异此十周说偈皆叹佛功德为宗旨也前五周各十偈第六十七偈后四周各二十偈十周中初一明文殊劝解亡相莫作存执而知二明如来患尽德备劝众识知三如来知万法如幻而俯应六道四用而常寂五劝修劝学六著相者不见佛相者见佛七叹佛法无为劝众识知八法身方便巧会有无九大慈覆普拔众生苦十平等大惠而应接群有无来去相行者应知

明难品第六

上虽明理解解未坚固要假往复故此品兴就中有十周长行及偈前三就众生业报后七寄化主为言最后长行总结前二

初一叹心外有神非能造万物答以缘假相续无性体空双破断常二问若无众生不应有十随教化答以相续故有无体故空三问四大造善恶苦乐答以思造业无性故空实法不定空无造也四问会空理一不应用众答以根不同別故有众也五问真因是一不应施者报別答以用心不等故別也六问教行观別不应须二答以教行相借故须二也七问若闻法断惑者何故闻而不断答以依教勤修乃断八问叹智为胜不应须九及五四等也答以对相置故须

十行偈中分作五分初一行勅听次一行不见一佛不借多行成者次一行众根不同次三行对患故须次四行功用相成故须九也若唯一乘不假诸法以器故次须第九九问中初二行显一佛唯一道下八行去众根不同故不一也十问佛境界有十一句初云境界二国三所入四所度五随顺智六随顺法七分別智八问识佛境界九问分別知佛境界十问照用十一问境界广前之十句皆境界略而不著初偈答第一佛境界义第十一亦通去也下之九句次第而答文无隔越最后即是第三长行总结前二众生化主果分讫

净行品第七

此品犹属人中第二会说六品中前是方便此二是行成也此品来意者有三一远答上问二明尅果之因三教行相资答问因果可以意得释第三教行相资者上化主法门光照世界根器众生并往复显理生解依兴净行及身口业故此品与焉然上放相轮光明为此一段众生开觉始行似为外凡邪定及不定聚人也或于想信之耳足下放光明为于下著凡夫人也下升天品放足指光明表渐进位上升义也此品始生善根远咨佛果

义复有三一明相资以相无相漏无漏乃至凡之与圣皆是相资相發故经云一念之善直向菩提不受世报故经云一念之善受一切常佛之果不受生灭之果也二明阶级次第者五忍十四忍三贤十圣是也三明顺而通莫问凡圣愿行自利利他一切万善并通顺极故名顺通也而一人善恶等分者先受善报恶理在后故以真金牒花曰霜等喻是其事也

然就此中长行及偈观起始终一辙亦从凡至圣立行一周也就中有三一问二答三经长行问中有十一句问一一问中皆含多问无量行相十一句中始九句问三业得一切胜妙功德二次九句净生报胜也三次九句问生报上惠胜四次八句问發惠之缘五次十句问惠之所除六次十句七觉三空问能体也七次十句问六度四摄能除行相八次十句十力者明能除功用亦名得果也九次十句问八部恭敬十次九句问善菩萨荫护释上恭敬最后第十一有七句问导首阴护□德□善不妄起必照乐恶不虚起生必感苦因果相当故曰是处若由罪尅庆因善照总因果理差名非是处也生因辨报故云处也力义可知解所达到为至亦可因至于果处也通物为道前至因处此至果处为异也答中有二初长行十句略后偈广显长行中初句因后句果第二尊导者除佛为第二也亦可除四依已外为第二也

偈中有一百四十行前一十一行显在家菩萨行愿下一百二十九行是出家菩萨行愿亦可名世间也此之一位皆据始行为言故从足下光明表始行之人也

贤首品第八

贤首者以行人目品故云「贤首品」也经记云贤首刹来故云贤首也上「净行品」似如蹹法相而会遍学亦有二行利他行少自利行徧彰此中次第观行解心成就遍会法相利他行多自利行少菩萨以他业为己业亦是倚互彰名也如「圣行品」初修戒定惠初自利后利他初浅后深始末一周佛事满足梵行十功德亦尔初微终著初自利后利他论心三业并属一众生也观此经意似是初行如「圣行品」初發心凭三宝亦如《璎珞》《仁王》始从發心终于灌顶之无异也而此应在「净行品」论贤首辩者以此二品并有菩萨始终行成也亦可倚互而说

有解菩萨不同二乘凡夫迭观兴行一發即一切万行并习故经云一地摄一切地發心毕竟二无別乃至量与罗汉等及量同惠先后际等三日月八日月十五日月并普照无异也

就此品偈有七百一十九行分文有二初长行及二偈文殊问贤首菩萨行相义二从「贤首答」已下正说十三法师及十四忍行相义

就贤首答中复分为二初正说三贤十圣愿行义二从「无畏大士」已下明受持流通分也

就初复分为二初有十三行明地前三贤菩萨行愿第二从「深心净信不可坏」已下有六百七十八行明初地已上行愿义也

前中有三初二勅听次五行总叹發心功德不可说五行各別有为也始偈明菩萨發心坚固二偈说之难三以少况多四说难究竟前就一佛此就多佛也五说其少分也次有六行明發心因缘内心为因三宝为缘也中初一总第二所欣第三所背第四所除第五所为第六所得也就第二地上之中初十八行偈以信□□初地行相也次十行明二地也次三地四地五地六地各有八行偈显其行相次有十六偈明八地行相次十五偈明九地行相「法身功德智慧具」已下有五百七十九行广总明第十地行相所为或是外凡内凡而自下乃显十地行相者欲令始学远标胜行以励其怀

又解如「净行品」初具显竟此中亦始从發心终于十地亦是始终行就中科文自行外化或以三轮益物实相具辩以为四分初十九行自行弥满法界二从「或有佛刹」已下二十四行明外化义也从「若欲供养」已下有三十四行重明自行前总此別也四从「欲安一切众生类」已下讫「不思议劫住」有五百二偈广明大士定道之力于十方界三轮化众生也中复有二□三百四十四行广显大士三业行愿种种教化二从「一切诸佛皆共说」已下有一百五十八行明以下况上何况菩萨无漏道力宁可思量何往不周也

亦可以近通远初中有三初八十三行明以定道力欲十方界三业利物徧成于口业次「安隐众生胜三昧」已下一百九十行明以定道力就光明三业以益物徧成于身业三「十方世界有缘」已下有七十一行明以定道力就三业自在于十方世界以益物徧成于意业

寻文三业位別不违诠旨亦可云初就对治以益物二就光明以益物三就自在以益物三皆以定为体以三为用即是体用之意也前三周□自行外化者亦不离于体用第二光中有三初二行总次百五十七行□「如是等比光明门」已下三十一行明结劝也三从「十□□□□□□」已下七十一行明定道之力三业或以神变光明□□生所或以菩萨心静一切善恶净心海中□□行总次六十七行別后两行结劝也別中自□□方中自在次就入等中自在「童子身」已下□□天文诸尘空有色心等中自在以下况上中□□无碍行也「无畏大士」已下廿六行明显發流通也

华严略疏卷第一

〔录文完〕


校注

「为」底本残据甲本补 「障」底本残据甲本补 「惑」底本残据字形拟补 「皮」底本残据甲本补 「恒沙」底本残据甲本补 「深」甲本作「染」 「肤」底本无据甲本补 「深」甲本作「染」 「已」底本作「以」据《华严经》卷一改 「粗」底本作「羸」据甲本改 「使」底本无据甲本补 「谛」底本作「帝」据甲本改下同不一一出注 「有」底本残据甲本补 「二十八」底本作「十九」据甲本及文意改 「二十八」底本作「十九」据甲本及文意改 「应」底本残据甲本补 「者」甲本漏 「其」甲本录改作「期」 「以」底本作「已」据甲本改 「德」底本作「得」据文意改甲本将此处「众得」录为「众生得」 「番」底本作「幡」据甲本改以下不一一出校记 「颂」底本作「讼」据甲本改 「座」底本作「坐」据文意改下同 「爱」底本作「爱法」据《华严经》原文删 「等」底本无据甲本补 「涌」底本作「勇」据甲本改 「鑛」底本作「[(素-糸+ㄆ)*黄]据甲本改 「谷」底本作「䅽」据甲本改 「净」《华严经》原文作「净妙」 「神」底本作「神神」据甲本删 「往」《华严经》原文作「往久远」 「堪」底本作「勘」据甲本改下同不出校记 「修」《华严经》原文作「修行」 「间」底本无据文意补 「测」底本作「侧」据文意改 「能」疑为「德」之误下同不出校记 「机」底本作「讥」据甲本改 「时」底本无据《华严经》经文补 「谓」底本无据甲本补 「迂」底本无据甲本补 「边」底本无据文意补 「复有」底本作「有复」据文意改 「□」底本此处不通疑脱「体」字 「测」底本作「恻」据文意改 「无」底本无据甲本补 「如」底本无据文意补 「二十」底本作「廿三」据《华严经》经文改 「末」底本无据文意补 「理借言显」底本作「理绝言顽」据文意改甲本改作「理绝言辞」 「答」底本作「益」据甲本改 「感」底本作「或」据文意改 「八」底本作「八轮」据甲本删 「□□」此处底本原缺所缺字数不详 「办」底本作「辩」据甲本改 「办」底本作「辨」据甲本改 「喜」底本作「意」据甲本改 「悬」底本作「玄」据文意改 「东」底本作「一东」据甲本删 「亿」底本无据文意补 「狭」底本作「侠」据文意改 「忘」底本作「望」据甲本改 「妄」底本作「忘」据甲本改 「总」甲本改作「祸」 「问」底本无据甲本补 「初」底本残据甲本补 「贤」底本作「坚」据甲本改 「难」底本残据甲本补 「说其」底本残据甲本补 「就」底本残据文意补 「第六」底本残据甲本补 「初地」底本残据甲本补 「地七」底本残据甲本补 「行」底本残据甲本补 「地」底本作「地他」据甲本删 「相」底本脱据文意补 「者」底本残据甲本补 「自」底本残据甲本补 「行」底本残据甲本补 「三」底本残据甲本补 「初」底本残据甲本补 「切诸佛皆共」底本残据《华严经》经文补 「菩」底本残据甲本补 「三业」底本残据甲本补 尾有题记「比丘法渊供养流通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略疏卷第一
关闭
华严略疏卷第一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