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琳音义》与唐代大藏经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而中国佛教大藏经的出现也是中国佛教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之一与古印度诸国分立的政治局面相适应印度佛教从部派分裂开始就再也没有统一过印度人倾向于认为无数相互对立的集团与派別各种异质东西的同时并存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部派佛教时期的印度僧人说一个金手杖虽然断为十八截但每截都是真金的由此论证了当时分裂的诸多部派都属于佛教正统都是合理的存在出于这种思想方式他们自然无意于从事统一佛藏的工作因此印度佛教在理论上虽有「三藏」「菩萨藏」的提法但在实际上大乘小乘各个派別各自传承自己的典籍不存在标准的规范化的佛藏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中国的情况则不相同从历史上看从古到今中国基本处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即使国家暂短分裂有关国家或自诩正统以统一为己任或奉別国正朔自居于藩属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统一是正常的分裂是不正常的与此相应在意识文化领域中国人总是力图会融各种矛盾因素致力于建立一个圆融和谐的体系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的判教唐代中国僧人玄奘到印度后撰写《会宗论》都是中国人这种思想方法的反映中国人在这种思想方法的指导下从事佛教文献的整理便促成了统一的网罗所有典籍的示范性的大藏经的出现此外中国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传统汉民族向来既重武功又重文治始终十分重视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古代典籍的整理中国历代王朝也都把搜求书籍予以整理编目当作弘扬文治的一件大事汉民族的文化气魄也更加恢弘胸怀更加博大形成吸收消化各种外来文化会融各种不同观点的良好条件上述种种铸成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汉文大藏经的形成也是这种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

中国的佛教大藏经酝酿于汉魏两晋形成于南北朝其结构体系定型于隋唐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从开元十八年(730)智升撰成《开元释教录》(以下简称《开元录》)后其《入藏录》所定的1076部5048卷480帙便成为人们修造大藏经的规范其实《开元录》撰成后祗是当时流传的诸种私家经录之一还没有取得一统天下的地位即使那些參考《开元入藏录》而修造的大藏经也不完全遵循它的规范而是按照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予以斟酌损益直到会昌废佛以后各地的大藏经才逐步统一到《开元入藏录》的形态上关于这个问题拙作《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已有论述本文则拟以《慧琳音义》为例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慧琳音义》一百卷唐释慧琳(737~820)撰慧琳为唐长安西明寺僧俗姓裴疏勒国人幼习儒学出家后师事不空三藏对于印度声明中国训诂等都有深入的研究慧琳以前佛教音义已经出现但未能涵盖全部大藏经有的且有讹误于是慧琳參考各家音义依据《韵英》《考声》《切韵》等以释音根据《说文》《字林》《玉篇》《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等以释义并兼采一般经史百家学说以佛意为标准详加考定撰成《一切经音义》

按照《宋高僧传》卷五「慧琳传」的说法该音义是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开始编纂至唐宪宗元和五年(810)止中经二十三年方才完成后十年即元和十五年(820)慧琳卒于西明寺享年84岁目前流传的诸种工具书大体采撷此说但现存《大正藏》本《慧琳音义》(底本为《高丽藏》本亦即目前所传该音义最古老的传本)所附景审《一切经音义序》称「以建中末年剏制至元和二祀方就凡一百轴则该音义的编纂年代为建中四年(783)至元和二年(807)共计24年该景审序对慧琳逝世的年代与《宋高僧传》的记载也不同称慧琳于「元和十二年(817)二月三十日绝笔于西明寺」陈垣先生注意到上述两种说法不同但认为「二说尚无大异」故将两说并存未作取舍陈士强先生则认为景审序比《宋高僧传》早一百多年以理相推要更可靠些

查景审在序末写道「审以颇好文字择善从之许为不请之师自媿未成之器因启其卷乃告厥功谬以微才叙之云尔可见景审不仅与慧琳生活在同时代同地区并曾执弟子礼请益正因为曾经有这种身份所以在慧琳逝世后为《慧琳音义》作序则景审记叙的可靠性毋庸怀疑《慧琳音义》前还有开成五年(840)九月十日顾齐之撰《新收一切藏经音义序》其中也称慧琳「建中末乃著经音义一百卷」从另一方面证实景审记叙的可靠而《宋高僧传》的作者赞宁不但年代要迟一百多年本人也没有见到过《慧琳音义》他的记叙祗能是传闻之辞

《宋高僧传》称慧琳是「唐京师西明寺慧琳」即主张慧琳的隶寺为西明寺而景审序则称「有大兴善寺慧琳法师者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绝笔于西明寺焉」则慧琳的隶寺应为大兴善寺慧琳的隶寺是大兴善寺或与他曾从不空修习密教有关不过后来慧琳为编纂《一切经音义》而到西明寺生活并最终在西明寺逝世隶属于某寺而在另一寺院活动这种情况在唐代僧人中较为多见所以慧琳后来虽在西明寺活动并逝世却并不改变他的隶寺是大兴善寺这一事实当然唐代僧人也有改变隶寺的情况但景审的序言既然写作于慧琳逝世以后且序中仍称慧琳为「大兴善寺慧琳法师」则直到慧琳逝世他的隶寺并没有变化由此《宋高僧传》的记载是错误的

隶属于大兴善寺的慧琳何以要到西明寺去编纂《一切经音义》这自然与当时西明寺在佛教界的地位有关西明寺是唐代首都长安的主要寺院之一位于右街与同在右街的大庄严寺以及位于左街的慈恩寺荐福寺齐名在这些寺院中西明寺收藏的佛藏特別著名以致被称为「西明藏」唐代著名佛教目录学家道宣就隶属于西明寺西明寺的藏经被视为长安藏经的代表在慧琳编纂《一切经音义》的时代尤其如此这是因为著名的西明寺僧人圆照刚刚完成了他的巨著——《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以下简称《贞元录》)

释圆照《宋高僧传》卷十五有传是当时著名的律宗僧人他继承律宗僧人编纂佛教目录的传统首先编纂了《续开元释教录》(以下简称《续开元录》)三卷将智升《开元录》编成后新出的佛典逐一著录其后因唐德宗的敕命在《开元录》的基础上加上其后新出的经典等于贞元十六年(800)完成了《贞元录》《贞元录》的《入藏录》收经1258部5390卷分为510帙比《开元入藏录》多收182部342卷30帙《贞元录》是当时的官定经录它所编定的藏经是当时的皇家官藏具有一定的权威与示范作用可以想见慧琳既然要为「一切经」亦即大藏经编纂音义自然要依据这部新编成的最有权威性的皇家官藏这应该是大兴善寺僧人慧琳来到西明寺的主要原因

那么《慧琳音义》是否完全依据圆照的《贞元入藏录》来编纂呢不是的这裡我将《开元入藏录》《贞元入藏录》《慧琳音义》的收经情况作一个对照对照时增收玄逸的《开元释教录广品历章》(以下简称《广品历章》)玄逸《宋高僧传》卷五有传称他是玄宗神武皇帝从外父没有谈及他的生活年代但《房山石经》本《续开元录》在著录《广品历章》时称「开元末京师华严寺沙门玄逸所撰」可见他的相关活动时代在智升后圆照前他的《广品历章》依据《开元入藏录》编成可反映智升后圆照前我国大藏经的情况

由于大藏经篇幅太大在此祗拟比较首部的「大乘经般若部」部分与尾部的「贤圣传记录此方撰述集传」部分为简便起见经名均用简称并省略译者名

首先比较「大乘经般若部」部分

表一

开元入藏录
广品历章
贞元入藏录
慧琳音义
1
大般若经600卷
大般若经600卷
大般若经600卷
大般若经600卷
2
放光般若经30卷
放光般若经30卷
放光般若经30卷
放光般若经30卷
3
摩诃般若经40卷
摩诃般若经40卷
摩诃般若经40卷
摩诃般若经40卷
4
光赞般若经15卷
光赞般若经10卷
光赞般若经15卷
光赞般若经10卷
5
摩诃钞经5卷
摩诃钞经5卷
摩诃钞经5卷
摩诃钞经5卷
6
道行般若经10卷
道行般若经10卷
理趣般若经1卷
道行般若经10卷
7
小品般若经10卷
小品般若经8卷
大乐理趣经1卷
小品般若经10卷
8
大明度经4卷
大明度经4卷
道行般若经10卷
胜天王经7卷
9
胜天王经7卷
胜天王经7卷
小品般若经10卷
濡首分卫经2卷
10
文殊般若经2卷
文殊般若经2卷
大明度经4卷
大明度经4卷
11
文殊般若经1卷
文殊般若经1卷
胜天王经7卷
文殊般若经2卷
12
濡首分卫经2卷
濡首分卫经2卷
文殊般若经2卷
文殊般若经1卷
13
金刚经1卷(舍卫国)
金刚经1卷(舍卫国)
文殊般若经1卷
仁王般若经2卷
14
金刚经1卷(婆伽婆)
金刚经1卷(婆伽婆)
濡首分卫经2卷
新译仁王经2卷
15
金刚经1卷(祇树林)
金刚经1卷(祇树林)
金刚经1卷(舍卫国)
仁王护国结坛经1卷
16
能断金刚经1卷(室罗筏)
能断金刚经1卷(室罗筏)
金刚经1卷(婆伽婆)
金刚经1卷(舍卫国)
17
能断金刚经1卷(名称城)
能断金刚经1卷(名称城)
金刚经1卷(祇树林)
金刚经1卷(婆伽婆)
18
实相般若经1卷
仁王般若经2卷
能断金刚经1卷(室罗筏)
金刚经1卷(祇树林)
19
仁王般若经2卷
大明咒经1卷
能断金刚经1卷(名称城)
能断金刚经1卷(室罗筏)
20
大明咒经1卷
般若心经1卷
实相般若经1卷
能断金刚经1卷(名称城)
21
般若心经1卷
实相般若经1卷
仁王般若经2卷
实相般若经1卷
22
新译仁王经2卷
理趣般若经1卷
23
仁王陀罗尼释1卷
大乐理趣经1卷
24
仁王念诵法1卷
大明咒经1卷
25
仁王念诵仪轨1卷
般若心经1卷
26
大明咒经1卷
新译般若心经1卷
27
般若心经1卷
28
普遍智藏心经1卷
29
新译般若心经1卷
30
修习般若菩萨观行念诵仪轨1卷
31
大曼陀罗十七尊释1卷
32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10卷
21部736卷
21部729卷
32部757卷
26部737卷

考察上表我们可以發现

《广品历章》完全依据《开元入藏录》组织但与《开元入藏录》相比它的收经部数虽然相同卷数却少7卷原因如下

1《光赞般若》《开元入藏录》为15卷《广品历章》为10卷少5卷

2《小品般若》《开元入藏录》为10卷《广品历章》为8卷少2卷

以上两项合计少7卷

此外《实相般若经》的排序在《开元入藏录》中为18号而在《广品历章》中为21号

这说明即使像《广品历章》这样公开表明完全依据《开元入藏录》来组织的藏经也不可能真正与《开元入藏录》完全相同追究其原因可以指出如下两点

第一当时的藏经都是写本不同的写本佛典经常因为纸张抄写者等诸种原因出现同一部典籍的卷数多寡不一的现象所以在《开元录》《广品历章》《贞元录》等经录中经常需要注明某种经典共有几种不同的卷本正在流传

第二当时千字文帙号还没有出现更无所谓什么帙内编码由于缺乏帙号及帙内编码的维系诸经的次序很容易前后错落

《贞元入藏录》以《开元入藏录》为基础组织但增补11部21卷并将新增补的这些经典分作如下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

    • 《金刚顶瑜伽般若理趣经》一卷

    • 《般若理趣经释》一卷

  • 第二部分

    • 《新译仁王经》二卷

    •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

    • 《仁王般若念诵法经》一卷

    • 《仁王念诵仪轨》一卷

  • 第三部分

    •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 《新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 第四部分

    •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一卷

    • 《大曼陀罗十七尊释》一卷

    •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上述前三个部分依照《开元入藏录》的原有结构插入般若部的相应经典之后第四个部分均为《开元入藏录》之「大乘般若部」原来没有的经典故缀附在后面

现在来看《慧琳音义》

《慧琳音义》编纂于《贞元录》之后编纂于西明寺按理说它应该与《贞元入藏录》基本一致但实际上它比《贞元入藏录》缺少了6部20卷即缺少

  • 第二部分

    • 《仁王般若念诵法经》一卷

    • 《仁王念诵仪轨》一卷

  • 第三部分

    •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 第四部分

    •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一卷

    • 《大曼陀罗十七尊释》一卷

    •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以上共缺少6部15卷此外《光赞般若》《贞元入藏录》所收为15卷《慧琳音义》卷首目录虽作15卷实际所收却为10卷故少5卷以上合计缺少6部20卷

所以如将《慧琳音义》与《开元入藏录》相比虽然实际增加了5部6卷《新译仁王经》二卷《仁王护国结坛经》一卷《理趣般若经》一卷《大乐理趣经》一卷罽宾新译《般若心经》一卷但由于上述《光赞般若》卷数的变化就统计数字而言祗增加5部1卷

就诸经典的排序而言《慧琳音义》与《开元入藏录》《广品历章》《贞元入藏录》都不相同究其原因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两点外就是经典数量有增减为了将新增经典安排到适当的位置以及由于删除了某些经典则藏经原来的排序必然發生变动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明白《慧琳音义》的确与《贞元入藏录》关系最密切是在《贞元入藏录》的基础上组织的但是慧琳并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完全局限在《贞元入藏录》的形态上而是自有主张另作取舍

如果我们再比较「贤圣传记录此方撰述集传」部分则上述结论可以更加清楚因为《广品历章》的「贤圣传记录此方撰述集传」部分已经缺失不存故下表不包括《广品历章》

表二

开元入藏录
贞元入藏录
慧琳音义
1
释迦谱10卷
大佛名经16卷
释迦谱10卷
2
释迦氏略谱1卷
释迦谱10卷
释迦氏略谱2卷
3
释迦方志2卷
释迦氏略谱1卷
释迦方志2卷
4
经律异相50卷
释迦方志2卷
释氏系录1卷
5
陀罗尼杂集10卷
经律异相50卷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15卷
6
诸经要集20卷
陀罗尼杂集10卷
经律异相50卷
7
出三藏记集15卷
诸经要集20卷
大唐内典录10卷
8
众经目录7卷
出三藏记集15卷
续大唐内典录1卷
9
开皇三宝录15卷
众经目录7卷
开元释教录20卷
10
众经目录5卷
大唐内典录10卷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4卷
11
大唐内典录10卷
续大唐内典录1卷
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
12
续大唐内典录1卷
古今译经图纪4卷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2卷
13
古今译经图纪4卷
续古今译经图纪1卷
大唐西域记12卷
14
续古今译经图纪1卷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15卷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0卷
15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15卷
开皇三宝录15卷
古今译经图纪4卷
16
开元释教录20卷
众经目录5卷
续古今译经图纪1卷
17
一切经音义25卷
开元释教录20卷
集古今佛道论衡4卷
18
新译华严音义2卷
续开元释教录3卷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1卷
19
大唐西域记12卷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30卷
利涉论衡1卷
20
集古今佛道论衡4卷
一切经音义25卷
道氤定三教论衡1卷
21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1卷
新译华严音义2卷
辩正论8卷
22
东夏三宝感通录3卷
大唐西域记12卷
破邪论2卷
23
集沙门不拜俗议6卷
集古今佛道论衡4卷
崇正录15卷(有缺本)
24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0卷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1卷
甄正论3卷
25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2卷
东夏三宝感通录3卷
十门辩惑论2卷
26
法显传1卷
集沙门不拜俗议6卷
沙门法琳传5卷
27
高僧传14卷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0卷
集沙门不拜俗议6卷
28
续高僧传30卷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2卷
高僧传14卷
29
辩正论8卷
法显传1卷
续高僧传30卷
30
破邪论2卷
高僧传14卷
弘明集14卷
31
甄正论3卷
续高僧传30卷
广弘明集30卷
32
十门辩惑论2卷
辩正论8卷
法显传1卷
33
弘明集14卷
破邪论2卷
慧超传3卷
34
广弘明集30卷
別传3卷
无行法师书1卷
35
集诸经礼忏仪2卷
甄正论3卷
肇论2卷
36
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
十门辩惑论2卷
止观门论2卷
37
比丘尼传4卷
弘明集14卷
安乐集2卷
38
別说罪要行法1卷
广弘明集30卷
宝法义论1卷
39
受用三水要法1卷
集诸经礼忏仪2卷
宝王论3卷
40
护命放生轨仪1卷
大唐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
金錍决瞙论1卷
41
比丘尼传4卷
比丘尼传4卷
42
別说罪要行法1卷
观心论1卷
43
受用三水要法1卷
群疑论7卷
44
护命放生轨仪1卷
十疑论1卷
45
浴像法1卷
46
罪福要行1卷
47
受用三水1卷
48
放生仪1卷
40部368卷
44部420卷
48部317卷

从上表可知《开元入藏录》的此方撰述部所收的40部经典均被《贞元入藏录》所收且诸典籍的卷数也一致此外《贞元入藏录》多收了4部52卷它们为

  • 《大佛名经》十六卷

  • 《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三十卷

  • 《別传》三卷

关于《大佛名经》《续开元录》《別传》的入藏《贞元录》卷一有专门的记载此不赘述至于《贞元录》的入藏自在意中毋庸多言诸经录对《別录》的著录比较混乱或为法琳著或为彦悰撰我意应为法琳的著作由彦悰编集而成为免枝节此处亦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慧琳音义》此处虽收经48部317卷但与《开元入藏录》及《贞元入藏录》均有较大差异由于《贞元入藏录》的此方撰述部分已经涵盖了《开元入藏录》的全部典籍为避文繁所以这裡我们仅将《慧琳音义》与《贞元入藏录》作一对照

《贞元入藏录》已收而《慧琳音义》没有收入的有12部

  • 《大佛名经》十六卷

  • 《陀罗尼杂集》十卷

  • 《诸经要集》二十卷

  • 《出三藏记集》十五卷

  • 《众经目录》七卷

  • 《开皇三宝录》十五卷

  • 《众经目录》五卷

  • 《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三十卷

  • 《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

  • 《新译华严音义》二卷

  • 《集诸经礼忏仪》二卷

上述12部中两种音义没有被收入这还可以理解《出三藏记集》等6种经录没有收入就不太好理解因为《慧琳音义》同时收入了《内典录》《大周录》《开元录》等6种经录至于《诸经要集》等4种没有收入更使人不得其解因为按照常规这些典籍无疑应该进行音释

是否上述12种典籍无音可释故而《慧琳音义》不载呢不是的在《慧琳音义》中凡属无音可释的典籍慧琳均加以著录并作专门的说明甚至逐卷加以说明而上述12种典籍根本不在《慧琳音义》的著录之列说明慧琳乃有意将之删略

《贞元入藏录》未收《慧琳音义》新增者16部

  • 《释氏系录》一卷

  • 《利涉论衡》一卷

  • 《道氤定三教论衡》一卷

  • 《崇正录》十五卷(有缺本)

  • 《慧超传》三卷

  • 《无行法师书》一卷

  • 《肇论》二卷

  • 《止观门论》二卷

  • 《安乐集》二卷

  • 《宝法义论》一卷

  • 《宝王论》三卷

  • 《金錍决瞙论》一卷

  • 《观心论》一卷

  • 《群疑论》七卷

  • 《十疑论》一卷

  • 《浴像法》一卷

上述16部典籍有些有传世本有些近年新从敦煌遗书或其他地方發现有些虽然已经亡佚但在有关史籍上尚留有记载我们可以借此窥见其些许情况也有的仅剩名题已经无法考证其内容了但是仅从我们可以考知的情况来看上述典籍都是一些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文献起码是当时被人们关心并经常阅读的典籍所以慧琳认为有必要将这些典籍收入大藏经并为它们编纂音义

另有《释迦谱》等32部为《贞元入藏录》与《慧琳音义》共有的在此不再罗列需要指出的是其中《释迦氏略谱》《贞元入藏录》作一卷《慧琳音义》作二卷《別传》《贞元入藏录》作3卷《慧琳音义》作5卷

上述情况说明在慧琳编纂《一切经音义》的时代对于佛教大藏经的基本结构形态人们比较认同智升《开元入藏录》的组织但对于大藏经到底应该收纳哪些经典不同的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虽然有《开元入藏录》这样比较有影响的大藏经作榜样乃至虽然有《贞元入藏录》这样的皇家官藏为典范修造藏经的僧人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对藏经内容自由取舍也就是说我国的佛教大藏经直到这个时候仍未能真正统一

除了收经内容不同外从上表可以得知《开元入藏录》《贞元入藏录》《慧琳音义》诸经的排列次序与前述般若部一样也是既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又互有较大的不同其基本原因上文已经叙述这裡仅就千字文帙号问题再略作说明

千帙文帙号是我国僧人發明的藏经管理方式有类于现在图书馆所用的索书号千字文帙号的出现说明我国的佛藏管理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敦煌遗书被發现以前人们仅知道千字文帙号最早出现在四卷本《开元释教录略出》上而该《略出》又被署为由智升于开元十八年(730)所撰所以人们均以为既然《略出》是智升所撰《略出》中的千字文帙号自然为智升所创进而推论从开元十八年(730)起千字文帙号已经流传实际上《略出》既非智升所撰千字文帙号也非智升所创这种帙号大约出现在会昌废佛之后关于这个问题拙作《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第四章已经作了详尽的论述在此想利用《贞元录》的资料对此再做一点补充

《贞元录》的结构基本上全部仿照《开元录》同样既有一个「有译有本录」(第二十卷至第二十三卷)又有一个「入藏录」(第二十九第三十卷)「有译有本录」实际上与「入藏录」是重复的祗是一个为广录一个是略出而已下面将上述两录「此方撰述部」诸经的排列次序略作比较为简略起见仅比较前17部

表三

贞元有译有本录
贞元入藏录
1
大佛名经16卷
1
大佛名经16卷
上一部二帙
上一部二帙
2
释迦谱10卷
2
释迦谱10卷
3
释迦氏略谱1卷
3
释迦氏略谱1卷
4
释迦方志2卷
4
释迦方志2卷
上三部二帙
上三部二帙
5
经律异相50卷
5
经律异相50卷
上一部五帙
上一部五帙
6
陀罗尼杂集10卷
6
陀罗尼杂集10卷
上一部一帙
上一部一帙
7
诸经要集20卷
7
诸经要集20卷
上一部三帙
上一部三帙
8
出三藏记集15卷
8
出三藏记集15卷
9
众经目录7卷
9
众经目录7卷
上二部二帙
上二部二帙
10
开皇三宝录15卷
10
大唐内典录10卷
11
众经目录5卷
上一部一帙
上二部二帙
11
续大唐内典录1卷
12
大唐内典录10卷
12
古今译经图纪4卷
上一部一帙
13
续古今译经图纪1卷
13
续大唐内典录1卷
14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15卷
14
古今译经图纪4卷
上四部二帙
15
续古今译经图纪1卷
15
开皇三宝录15卷
16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15卷
16
众经目录5卷
上四部二帙
上二部二帙
17
开元释教录20卷
17
开元释教录20卷
上一部二帙
上一部二帙

上述17部经典内容一样卷数一样合帙方式一样但是在「有译有本录」中《开皇三宝录》与《众经目录》等二部所合成的两帙排在《大唐内典录》之前而在「入藏录」中这两帙却被排在《大周录》之后同样是圆照自己编定的藏经为什么会發生这样的次序变化逻辑的答案祗有一个就是当时千字文祑号还没有产生使用的还是经名祑号法与定格储藏法所以产生这种经典次序前后错落的情况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以往人们对《慧琳音义》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诸如佛教义学文字学音韵学辑佚考史等诸多方面但是由于该音义是慧琳依据西明寺所存的一部现前藏经增补删节后编写而成所以它也可以成为我们研究当时大藏经的重要资料

从《慧琳音义》与《开元入藏录》《广品历章》《贞元入藏录》等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开元入藏录》在当时已经有著较大的影响但各地的藏经并没有完全依据《开元入藏录》进行组织而是依照各地的不同条件乃至编藏者个人的好恶对藏经内容自作变动也就是说藏经的结构虽然有所趋同藏经的内容依然百花齐放全国藏经的真正统一是会昌废佛以后的事情这也是拙作《八——十世纪佛教大藏经史》(修订本即出)将会昌废佛作为分期标志区分写本藏经的结构体系化阶段与全国统一化阶段的原因

就「《慧琳音义》与唐代大藏经」这个题目而言可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对《慧琳音义》新增补的经典应该逐一考证乃至索隐钩沉这可以为我们研究当时的佛教提供许多新的宝贵的资料比如对《慧琳音义》涉及到一批经序也值得一一加以考证查核经序在佛教文献研究藏经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遗憾的是至今人们对此还缺乏必要的重视与充分的利用还有应该将《慧琳音义》与《可洪音义》做一个比较详细的对照这对我们论证会昌废佛以后佛教大藏经最终如何统一到《开元入藏录》的形态上可以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但限于篇幅这些工作祗有留待将来去进行了


校注

《大正藏》第54卷第311页下 參见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四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3月第65页 陈士强《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013页 《大正藏》第54卷第312页上 《大正藏》第54卷第311页上 卷首目录标注为15卷但卷中所音释者实际是10卷本參见《慧琳音义》卷九 即将帙内的经典逐一排序给予小号如将《大般若经》第一帙(千字文帙号为「天」)中的第一卷至第十卷分別编为「天一」至「天十」号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慧琳音义》与唐代大藏经
关闭
《慧琳音义》与唐代大藏经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