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赞集

〔题解〕

《金刚经赞》又名《金刚赞》每首赞颂五言八句共五十首赞颂中国人撰作者不详一卷

敦煌遗书中题为《金刚经赞》的文献较多经笔者调查初步可分为三类一为伯2039号背俄弗323号等即本文所介绍的文献二为俄Дх296号《金刚经赞一本》伯3645号《金刚经赞文》斯5464号《金刚经赞》等七言四句为一赞共二十个赞三为伯2184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序并赞》等四言十二句为一赞共三个赞以上三类内容互不相同均无作者名

此处整理的为第一类《金刚经赞》与敦煌遗书中的《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实为同类文献但表现形态却有不同应互为异本敦煌遗书中保存的此种《金刚经赞》的异本甚多共达八种这些异本反映了该《金刚经赞》在不同时期的發展情况在此将这八种异本按照其發展的内在逻辑分为三个时期予以整理

这三个时期八种异本的情况大致如下

早期诸本

可归为早期诸本的有三号伯2039号背俄弗323号伯2277号伯2039号背首题作「金刚经赞」尾题作「金刚赞」俄弗323号伯2277号两号首尾均残无首尾题这三号形成三种异本

在伯2039号背有题注「依无著论科判七义句者」说明《金刚经赞》是根据无著菩萨造隋代达摩笈多三藏翻译的《金刚般若论》中「七义句」而撰的其中伯2039号背祗有赞颂而俄弗323号将《金刚经赞》的赞颂与《金刚经》经文逐一相配并注出每段经文的起讫文字所用的《金刚经》为鸠摩罗什译本除赞颂外俄弗323号还列出十八住处的名目所谓「十八住处」是七义句中的第三义句「行所住处」的具体内容是凡夫从發心到成佛的十八个阶段伯2277号也将《金刚经赞》的赞颂与《金刚经》经文逐一相配并注明每段经文的起讫文字

中期诸本

可归为中期诸本的有七号敦研369号背伯2629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斯4105号可分为两种异本前六号为一种后一号为一种

敦研369号背首残尾存尾有题记「金刚经注颂堪(勘)校释毕细勘其内容可见如下特点第一经文摘要佛典注释一般均把所注经典分段原文照抄而本号则把一段经文中最重要或纲领性的句子抄录下来所抄的经文相当于「金刚经摘要」第二注文经文之后有一段双行小字解释经文名相及内容这段双行小字到底是「注」还是「疏」原文没有明确标出但从题记「金刚经注颂堪(勘)校释毕」云云,可知这部分文字应属注文第三释文在注文之后往往有用「释曰」领起的双行小字内容为解释注文故知为释文但也有释文紧接在经文以下者第四赞颂经文及注文释文之后用「赞曰」领起《金刚经赞》因残缺本号衹余十六个赞颂这些赞颂的内容形式与伯2039号背《金刚经赞》最相近

根据上述特点及该号题记可知该号原名应作「金刚经注颂释」

伯2629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等五号首尾均残故无首尾题但内容与敦研369号背相同可知应为同一文献的不同抄本《甘肃藏敦煌文献第二卷》發表了敦研369号背的图版定名为《金刚经注疏》《敦煌宝藏》将伯2629号背定名为《金刚经赞疏》将北图4446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7号北图4447号背等四号定名为《金刚经赞释》应予改正此外北图4446号的正背两面所抄均为本文献且文字连贯背面文字在前正面文字在后而《敦煌宝藏》顺序颠倒根据写卷的内容及书法特征北图4447号的正背两面与北图4446号的正背两面原来亦属同一写经它们的次序应该是北图4447号北图4446号背→北图4446号北图4447号背

斯4105号情况与前不同第一该号也将赞颂与《金刚经》的经文逐一相配但所出注经文的方式比较复杂有的注明该段经文的起讫有的引用该段经文的中心词有的撮略大意简略表述第二与敦研369号背相比没有注文与释文第三每段经文用「颂」字领起如前所述早期传本名作「金刚经赞」但文中无「赞曰」这样的领起词中期传本中的敦研369号背等号出现领起词「赞曰」如下文所述后期传本的领起词为「弥勒颂曰」或「颂曰」从这一点讲斯4105号体现出该《金刚经赞》从早期向后期过渡的特征第四早期传本伯2039号背中有一首赞颂称「一大阿僧祇」云云但在后期诸本中这首赞颂变成「三大阿僧祇」云云这一变化反映了《金刚经赞》在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宗派的影响而斯4105号亦为「一大阿僧祇」从这一点讲斯4105号也体现出《金刚经赞》从早期向后期过渡的特征

后期诸本

可归为后期诸本的有敦煌遗书伯3325号上图004号斯1846号斯3373号斯4732号斯5699号伯2997号伯4823号伯2756号斯110号伯2286号背伯3094背等12号另有《房山石经》本总计十三号可分为三种异本情况如下

伯3325号为第一种该号首尾完整中间缺金刚经开头部分及智者颂的第一颂首题作「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无尾题有序文并有题记作「广顺三年(953)癸丑岁八月二十一日笔手」它的特点是第一所引《金刚经》的经文无三十二分第二与中期诸本相比增加「三性颂」三首第三传为傅大士所作的49颂均用「颂曰」领起第四首有《〈金刚经〉道场前仪》末有三个真言第五于「三大阿僧祇」一颂前注「別颂初地菩萨理行之义」第六序文中称「傅大士唱经歌四十九颂有一智者不显姓名制歌五首」上述特点说明该本是后期传本中较早的本子

上图004号等十一号为第二种此本与伯3325号一样均有序文前仪三性颂三真言在序文中均称共54颂其中傅大士作49颂智者作5颂不同的是第一该本所引《金刚经》为三十二分本第二传为傅大士所作的49颂均用「弥勒颂曰」领起需要说明的是斯110号伯2286号背伯3094背均为杂抄所存文字与其他诸号大体相同没有校勘价值因此这裡没有把它们列入校勘本而列入校勘的八号引用《金刚经》的方式不同一为逐段引用三十二分本《金刚经》全文一为仅说明该段文字在「三十二分」本中为第几分及标注经文所至处数字引用方式虽有不同基本内容不变故列为同一种传本此外《敦煌宝藏》将斯3906号定为「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其依据大约是因为该号首部有前仪「云何梵」而「云何梵」不仅出现在《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首部也出现在普通的《金刚经》抄本上仅凭「云何梵」还不能判定该号一定是《傅大士颂》所以这裡未将斯3906号列入校勘本斯5699号是把残缺的碎片一段一段编在一起,前两段所缺的内容正好是斯5499号,二者为同一写卷其相接顺序应是斯5699号的前部分「發愿文极乐国」斯5499号的前部分「云何于此经奉请金刚语菩萨」→斯5699的中部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善哉善哉须」→斯5499号后部分「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斯5699号「三大僧祗劫《敦煌宝藏》《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均将斯5499号署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张勇博士判其为「金刚经颂文与斯5499号系同一人所抄」但未指出斯5499号与斯5699号为同一写卷但斯5499号唯有经文而没有颂文所以这裡也没有把它们列入校勘本

《房山石经》本为第三种该本无千字文帙号收在中国佛教协会印行的《房山石经辽金刻经》部分的「俊义密勿多宁」字卷内它的特点是第一有序文前仪但没有三性颂三真言有刻经题记第二所引经文亦为三十二分本且每分均有赞颂第三序文称有六十八颂即傅大士四十九颂「不显姓名」的智者十五颂清凉大法眼禅师四颂总共六十八颂但文中其实祇有六十一颂第四文中有「此经并依音疏正定」云云并有对「为」「为」两字的發音说明

整理时按照时期先后对八种异本分別校勘为了全面体现该文献的原貌文中所引的《金刚经》也一并录入由于诸本所引《金刚经》均为鸠摩罗什译本故校勘时凡有异文亦均以《大正藏》鸠摩罗什译本校正一般不出注唯有第六种异本出入较大而给予注明

因本整理本收入历代有关《金刚经赞》的各种异本故特定名为《金刚经赞集》

《金刚经赞集》的底校本情况如下

  • 《金刚经赞》

    • 底本伯2039号背

    • 无校本

  • 《金刚经赞》

    • 底本俄弗323号

    • 无校本

  • 《金刚经赞》

    • 底本伯2277号

    • 无校本

  • 《金刚经注颂释》

    • 底本底本由伯2629号背敦研369号背拚合而成具体情况随文说明

    • 校本

      • 甲本北图4447号

      • 乙本北图4446号背

      • 丙本北图4446号

      • 丁本北图4447号背

      • 戊本敦研369号背

  • 《金刚经颂》

    • 底本斯4105号

    • 无校本

  •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 底本伯3325号

    • 无校本

  •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 底本上图004号

    • 校本

      • 甲本斯1846号

      • 乙本斯3373号

      • 丙本斯5699号

      • 丁本斯4732号

      • 戊本伯2997号

      • 己本伯4823号

      • 庚本伯2756号

  • 《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 底本《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

    • 无校本

上述无校本的诸本整理时根据需要參校其他诸异本具体情况随文说明

〔录文一〕

《金刚经赞》一卷

依无著论科判七义句者

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根酬
先答云何后教如是修
胎生湿卵化咸令悲智收
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一大阿僧祇万行俱齐修
悟人无我长住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
创居欢喜地常乐逐无忧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
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參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
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忍心如幻梦嗔境若龟毛
常能作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
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惠刀
进修名焰地良为惠光舒
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随眠渐渐除
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
禅河随浪净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觉性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別来假立名
了依无別有圆成
惠灯如朗日蕴界若乾城
明来暗便谢无复暂时停
心犹未灭仍见我人形
妙智圆光照唯得一虚名
施门通六度六度速三檀
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
二边俱莫立中道不须安
欲觅无生性境向心看
论无相施福德极难量
慈悲济贫乏果报不相忘
凡夫情行劣初请略称扬
欲知檀相如空遍十方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
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亦空声
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深果亦深理密实难寻
当来末代后唯恐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义恐难任
如能作此观定是晓人心
信根成一念诸佛尽能知
修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
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
遍计虚分別依他碍不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
欲证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有为无假号无为有假名
有无无別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起有无情
有无如谷响勿外取空声
渡河须用筏至岸不须船
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诠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
有无但取一即被汙心田
菩提离言说曾来无得人
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乃为真
悟非非法高步出情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
菩萨能齐证声闻悟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
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
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经中取四句与圣作良缘
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舍凡修得圣烦恼渐轻微
断除人我执创始证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
七返人天后一去更不归
无生亦无死无我亦无人
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
少悲偏用智业果独能真
昔时称善惠今日号能人
看缘缘似妄识体体无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
得燃灯记方知是旧身
扫除心里垢名为净土因
论福与智先自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我乃名
断常俱不得迥脱出嚣尘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
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
有形俱是妄无相乃名真
恒沙为比量分別六种多
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处多供养感修罗
经中称最上尊高似佛陀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
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
波罗称彼岸入理出迷情
智人于内觅愚人外求声
积尘成世析界作微尘
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界果果非真
因果知如幻然物外人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
既掩菩提相能障菩提心
如猴投水月莨菪拾花针
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经中称四句应知不离身
迷人看是妄智者见唯真
法性非前后如中非故新
蕴空非实法权示敬经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
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
示同今始方便劝人持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
亡心亦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妙理悟能深
证真唯有佛小圣讵能任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
凡流信此法如火出莲花
恐人生二见大圣预开遮
如能离诸相入法王家
如能發心者应当离二边
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诠
无来亦无去人法两俱捐
欲达无生路终须识本源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
高卑犹妄次第为迷情
燄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
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异处谁无道时称歌离王
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
乘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菩萨行深智何曾不带悲
投身饲饿虎割肉济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
如能行此行皆作人天师
众生与蕴界名別体非殊
了知如幻梦迷情见有
言言不妄语语非虚
始终无变异法性本来如
证空便谓实执我乃成虚
非真亦非假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病尽药还祛
常依般若迥脱出无余
众生与人我蕴上假名真
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
未离人我执何日证圆成
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
终无取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
利他兼利己小圣讵能任
先身有罪障今日受持经
被人轻重障复还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
常依般若观虑不圆成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
欲登菩萨者当见现前因
行悲直似妄用智乃言
度生权有我证理即无人
人与法相称二相本来如
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
人法俱不实授记可非虚
心色皆同幻谁言得有无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
法眼唯观俗惠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谁能作此观直入法王宫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
见分六十二烦恼乱纵横
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
常能修此观真妄然平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
应物万般身理中非一异
人法双俱遣色心齐一弃
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
理中何彼此法上岂亲疏
自他分別遣高下执应除
了斯平等性同共入无余
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
齐名八自在独一最灵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难量
看时不可见无见亦真常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
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情尘
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
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
事中通一合理即两俱捐
欲达无生性当须达本源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
漏识修因果谁能得久长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
饶经八万劫终竟落空亡

金刚赞一卷

〔录文完〕


校注

「何」底本无据《房山石经》本(以下简称石本)补 「教」底本作「教法」据石本删 「若」底本作「善」据石本改 「既」底本作「法」据石本改 「权」底本作「推」据石本改 「灭」底本作「咸」据石本改 「眠」底本作「眼」据文意改 「间」底本作「闻」据石本改 「息」底本作「志」据石本改 「由」底本作「犹」据俄弗323号改 「若」底本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依」底本作「于」据俄弗323号改 「他」底本此字右边有「谈迅」二字该人乃吐蕃时法成弟子 「灯」底本作「证」据石本改 「城」底本作「成」据俄弗323号改 「妄」底本作「忘」据俄弗323号改 「一虚名」底本于此下有「十八住处」四字属衍文故删 「门」底本作「一」据俄弗323号改 「干」底本作「千」据石本改 「背」底本作「皆」据俄弗323号改 「若」底本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乏」底本写作「[这-言+氏]据俄弗323号改 「情」底本作「坏」据俄弗323号改 「相」底本作「状」据俄弗323号改 「身」底本作「有」据俄弗323号改 「因」底本作「因缘」据石本删改 「深」底本作「䌽」据石本改 「密」底本作「察」据石本改 「恐」底本作「虑」据俄弗323号改 「达」底本作「远」据俄弗323号改 「闻」底本作「文」据石本改 「于」底本作「如」据俄弗323号改 「大」底本作「德」据石本改 「熏」底本作「勋」据俄弗323号改 「转」底本作「传」据俄弗323号改 「妄」底本作「忘」据俄弗323号改 「但」底本作「俱」据俄弗323号改 「汙」底本作「巧」据俄弗323号改 「须」底本作「渭」据俄弗323号改 「心」底本作「无」据俄弗323号改 「若」底本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情」底本作「请」据俄弗323号改 「了即」底本作「即与」据俄弗323号改 「无」底本无据俄弗323号补 「般」底本作「波」据俄弗323号改 「复」底本作「后」据俄弗323号改 「从」底本作「犹」据俄弗323号改 「后」底本作「为」据俄弗323号改 「是」底本作「见」据俄弗323号改 「无」右边有「福慧」二字该人乃吐蕃时法成弟子 「名」底本无据俄弗323号补 「常」底本作「当」据俄弗323号改 「讵能过」底本作「不遮」据俄弗323号改 「养」底本作「𠐒」据俄弗323号改 「喻」底本无据石本补 「世」底本作「也世」据俄弗323号删 「界」底本作「果」据俄弗323号改 「因」底本作「俱」据俄弗323号改 「不」底本无据俄弗323号补 「果」底本无据俄弗323号补 「超」底本作「箫」据俄弗323号改 「物」底本无据俄弗323号补 「掩」底本作「称」据俄弗323号改 「权示敬经」底本作「凭得有虚」据俄弗323号改 「始」底本作「时」据俄弗323号改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底本无据俄弗323号补 「真」底本作「知」据俄弗323号改 「佛」底本作「一」据俄弗323号改 「信」底本作「言」据俄弗323号改 「火」底本作「大」据俄弗323号改 「定」底本作「走」据俄弗323号改 「涅槃」底本作「菩萨」据俄弗323号改 「相」底本作「彼」据俄弗323号改 「提」底本作「萨」据俄弗323号改 「罗」底本作「罒」据俄弗323号改 「种」底本作「称」据俄弗323号改 「妄」底本作「彼」据俄弗323号改 「失」底本作「实」据俄弗323号改 「作」底本作「德」据俄弗323号改 「有」底本无据俄弗323号补 「真」底本作「无」据俄弗323号改 「实」底本作「宝」据俄弗323号改 「便谓实执我乃成虚非真」底本无据俄弗323号补 「假」底本作「有」据俄弗323号改 「对病应施药」底本作「有无俱不得」据俄弗323号改 「依般若」底本作「能作」据俄弗323号改 「实」底本作「宝」据俄弗323号改 「施命」底本作「命若」据俄弗323号改 「何」右下有「谈迅」二字乃吐蕃时法成弟子 「暂」底本作「转」据俄弗323号改 「人轻」底本作「轻人」据俄弗323号改 「贱」底本作「贼」据俄弗323号改 「何」底本作「河」据俄弗323号改 「现」底本作「业」据俄弗323号改 「妄」底本作「亡」据俄弗323号改 「智」底本作「之」据石本改 「言」底本作「方」据石本改 「真」底本作「便」据俄弗323号改 「理」底本作「现」据俄弗323号改 「亦」底本作「易」据俄弗323号改 「法」底本作「祛」据俄弗323号改 「可」底本作「所」据俄弗323号改 「色皆」底本作「绝声」据俄弗323号改 「通非碍」底本作「无碍通」据俄弗323号改 「唯观俗」底本作「为唯观」据俄弗323号改 「直」底本作「真」据俄弗323号改 「起」底本作「去」据俄弗323号改 「所行见分六十二烦恼乱纵横过去灭无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修此观真妄」底本无据俄弗323号补 「坦」底本作「恒」据石本改 「岂」底本作「起」据石本改 「了斯」底本作「诈言」据石本改 「性」底本作「观」据石本改 「含」底本作「称」据石本改 「常」底本无据石本补 「灵」底本作「能」据石本改 底本于此处有「随身不得喜了即贪须嗔但能忍辱力会得金刚身」二十字据敦研369号背面及北4447号背面《金刚经注颂释》可能是衍文故删之 「同」底本作「非」据石本改 「果」底本作「异」据石本改 「捐」底本作「缘」据石本改 「识」底本作「尽」据石本改 「长」底本作「常」据斯4105号改 「饶经」底本作「经饶」据石本改 「竟」底本作「境」据敦研369号背面《金刚经注颂释》改 「亡」底本不清据石本改
[A1] 集【CB】棘【藏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金刚经赞集
关闭
金刚经赞集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