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文七〕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

金刚经歌者梁朝时傅大士之所作也武帝初请志公讲经志公对「自有傅大士善解讲之」帝问「此人今在何处」志公对「见在鱼」于时即诏大士入内帝问大士「欲请大士讲金刚经要何高座」大士对曰「不用高座祗须一具拍」大士得板即唱经歌四十九颂终而便志公问武帝曰「识此人不」帝言「不识」志公告帝曰「此是弥勒菩萨分身下来助帝扬」武帝忽惊讶深加珍仰因题此颂于荆州寺四层阁上至今现

夫金刚经者圣教玄关深奥难测诸佛莫不皆由此生虽文疏精研浩汗难究岂若兹显然目前使修行者不动足而登金刚宝山谛信者寂灭识而超于涅槃彼岸故书其文广博无穷凡四十九篇之于后所谓慧日流空照如来之净土禅刀入手破生死之魔既而人法双祛有无俱遣快哉斯义何以加焉

一智者不显姓名资扬五首申助层阁既被焚烧恐文隳聊请人贤于此阁见本请垂楷定

若有人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先须至心念净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当拥护

净口业真言

修唎修唎 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诃

虚空菩萨普供养真言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袜日啰斛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發愿文

稽首三界尊十方无量佛
我今發弘愿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發菩提心
尽此一报同生极乐国

奉请八金刚

  • 第一奉请青除灾金刚

  • 第二奉请辟毒金刚

  • 第三奉请黄随求金刚

  • 第四奉请白净水金刚

  • 第五奉请赤声金刚

  • 第六奉请定除灾金刚

  • 第七奉请紫贤金刚

  • 第八奉请大神金刚

奉请四大菩萨

  • 第一奉请金刚眷菩萨

  • 第二奉请金刚索菩萨

  • 第三奉请金刚爱菩萨

  • 第四奉请金刚语菩萨

刚般若波罗蜜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
阿难没忧海悲恸不能前
优波初请问经首立何言
佛教如是著万代古今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缽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座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弥勒颂曰

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
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
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
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波罗蜜  布施

弥勒颂曰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
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
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
欲觅无生处背境向心观

波罗蜜  持戒

弥勒颂曰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
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參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
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提波罗蜜  忍辱

弥勒颂曰

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
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
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

毗离耶波罗蜜  精进

弥勒颂曰

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
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
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

禅波罗蜜  禅定

弥勒颂曰

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
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別由来假立名
若了依他起无別有圆

般若波罗蜜  智惠

弥勒颂曰

慧灯如朗日蕴界若乾城
明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
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
妙智圆光照唯得一空名
僧祇劫万行具齐修
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
创居欢喜地常乐遂忘忧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弥勒颂曰

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
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
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
欲知檀貌状如空遍十方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弥勒颂曰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
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
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弥勒颂曰

因深果亦深理密奥难寻
当来末法世唯虑法将沉
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
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弥勒颂曰

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
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
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则著我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众生寿者

弥勒颂曰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
遍计虚分別依他碍不
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
欲识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弥勒颂曰

有因名假号无相有驰名
有无无別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
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弥勒颂曰

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
无如取一即被汙心田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弥勒颂曰

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
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
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

弥勒颂曰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
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
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弥勒颂曰

宝满三千界賷持作福田
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
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一切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弥勒颂曰

舍凡初至圣烦恼渐轻微
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
缘尘及身见者乃知非
七返人天后趣寂不知归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弥勒颂曰

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
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
无悲空有智然独任真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弥勒颂曰

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
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
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弥勒颂曰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
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
断常俱不颖脱出嚣尘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弥勒颂曰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
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
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何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弥勒颂曰

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
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
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弥勒颂曰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
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
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
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弥勒颂曰

积尘成世界界作微尘
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
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弥勒颂曰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
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莨菪拾花针
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弥勒颂曰

经中持四句应当不离身
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
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
蕴空无实法凭何见有人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弥勒颂曰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
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
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弥勒颂曰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
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
证知唯有佛小乘讵勘任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特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弥勒颂曰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
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
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
如能离诸定入法王家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弥勒颂曰

如能發心者应当了二边
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
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弥勒颂曰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
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
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弥勒颂曰

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
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代前后极时长
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弥勒颂曰

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
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
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
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弥勒颂曰

众生与蕴界名別体非殊
了知心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
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弥勒颂曰

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
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
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弥勒颂曰

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
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
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發大乘者说为發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弥勒颂曰

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
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
他兼自利小圣讵能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弥勒颂曰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
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
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弥勒颂曰

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
欲發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
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如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弥勒颂曰

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
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两俱实记可非虚
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弥勒颂曰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
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弥勒颂曰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
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
过去灭不灭当来生不生
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弥勒颂曰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
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
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
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弥勒颂曰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
法中无彼此理上岂亲疏
自他分別遣高下执情除
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弥勒颂曰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
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
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弥勒颂曰

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
齐名八自在独我自灵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
看时不可见悟理则形彰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弥勒颂曰

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
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
事中通一合理则两俱捐
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弥勒颂曰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
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
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颂遍计

妄计因成执迷绳为是蛇
心疑生暗鬼眼病见空花
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
了兹名不实长驭白牛车

颂依他

依他非自立必假众缘成
日谢树无影灯来室乃明
名因共业变万像积微生
若悟真空色翛然去有情

颂圆成

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
去来终莫见语默永无方
入圆成理身同法性常
证真还了俗不废示津梁

大身真言

那谟薄伽筏钵喇壤钵罗弭多曳伊利底伊室利输卢驮毗舍耶毗舍耶娑婆诃

随心真言

那谟婆伽筏帝钵喇惹罗蜜多曳怛姪他筏折罗韈丽娑婆诃

心中心真言

呜伦泥沙娑婆诃

金刚经一卷

〔录文完〕


校注

「对」庚本作「答」 「自」庚本作「吾不解讲自」 「对」庚本无 「鱼」庚本作「莫」 「诏」甲本作「照」庚本作「诏傅」 「士」庚本作「士曰」 「欲请大士讲金刚经」庚本作「讲经」 「座」庚本作「坐」 「对曰」庚本作「答言」 「用」庚本作「要」 「座」庚本作「坐」 「拍」庚本作「柏」 「便」庚本无 「武」庚本无 「不」庚本作「否」 「告帝曰」戊本作「告帝」庚本作「言」据甲本补 「弥勒」乙本作「沙弥」 「扬」戊本作「杨」 「忽」庚本无 「情」庚本无 「大」乙本无 「题」庚本作「提」 「荆」戊本作「经」 「现」戊本作「见」据甲本改 「测」诸本作「恻」据石本改 「兹」甲本作「慈」 「遂」庚本作「若」 「列」庚本作「烈」 「魔」甲本作「磨」 「有无」甲本无 「以」底本作「以故」戊本作「次」据甲本删 「所谓慧日流空照如来之净土禅刀入手破生死之魔军既而人法双祛有无俱遣快哉斯义何以加焉」庚本无 「有」庚本作「更有」 「资扬」乙本作「资杨」庚本作「制歌」 「以」庚本作「都合成五十四篇以」 「助」庚本作「智」 「其」庚本作「全久处之情莫已长居生灭之性弥增实未由若遇善友遂使玄宗旨教妙义真言开心悟智其」 「恐文隳」甲本作「恐文随」庚本作「文将」 「堕」乙本作「坠」戊本无 「请」庚本作「更请」 「若有人持诵」戊本无庚本作「凡欲受持」据甲本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戊本无庚本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据甲本补 「先须至心念净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当拥护净口业真言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虚空菩萨普供养真言唵誐誐曩三婆嚩袜日啰斛」以上一段戊本无据甲庚本补 「云何梵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蜜广为众生说」诸本无据甲本补 「我今發弘愿」戊本无 「报」戊本作「宝」 「济」底本作「齐」据甲戊本改 「报」甲本作「宝」 「發愿文稽首三界尊十方无量佛我今發弘愿持此金刚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發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庚本无 「奉请八金刚第一奉请青除灾金刚第二奉请辟毒金刚第三奉请黄随求金刚第四奉请白净水金刚第五奉请赤声金刚」一段戊本无庚本作「奉请八金刚第一奉请青除灾金刚3(能除一切众生宿殃悉令消灭主大海)第二奉请辟毒金刚(形能除一切温毒病苦除尽主灾毒)第三奉请黄随求金刚(能令一切众生所求如愿主功德)第四奉请白净水金刚第一青除灾金刚(赤色能除一切温毒病)」据甲本补庚本到此结束 「奉请四大菩萨」诸本无据文意补 「第六奉请定除灾金刚第七奉请紫贤金刚第八奉请大神金刚第一奉请金刚眷菩萨第二奉请金刚索菩萨第三奉请金刚爱菩萨第四奉请金刚语菩萨」一段戊本无据甲本补 「金」丙本自此开始 「树」底本无据诸本补 「恸」乙本作「动」 「波」甲本作「婆」 「如」丙本作「女」 「须」丙本自此断 「發」丁本自此开始 「善逝应机酬」底本缺据诸本补 「檀」丁本作「颂檀」 「蜜」戊本作「密」 「檀波罗蜜布施」底本无据诸本补 「檀」戊本作「坛」 「法」甲本作「地」 「勿」丁本作「物」 「尸」丁本作「颂尸」 「蜜」戊本作「密」 「依」乙本作「于」戊本作「衣」 「羼」丁本作「颂羼」 「蜜」戊本作「密」 「曰」戊本无 「欲」丁本作「若」 丁本到此结束 「蜜」戊本作「密」 「智」戊本作「知」 「除」甲本作「知」 「余」甲本作「为」 「蜜」戊本作「密」 「圆」戊本作「终」 「蜜」戊本作「密」 「城」甲本作「成」 「妄」甲本作「忘」 「三」丙本自此续 「大」诸本作「代」据《房山石经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改 「遨」戊本作「敖」 「常乐遂忘忧」甲本作「常乐逐忘忧」乙本无 「施」丙本自此断 「略」乙本作「毗」 「扬」诸本作「杨」据石本改 「知」底本作「智」据诸本改 「密」乙本作「蜜」 「空」丙本自此续 「大」诸本作「代」据石本改 「施」丙本自此断 「熏」戊本作「董」 「漏种」戊本作「满众」 「碍不」甲本作「不碍」 「性」甲本作「忍」 「有」甲本作「乃」戊本作「无」 「有」丙本自此续 「汙」戊本作「汙」 「业」丙本自此断 「今」戊本作「人」 「返」戊本作「送」 「汉」丙本自此续 「萧」甲本作「业」 「无悲空有智萧然独任真」二句丙本无 「仁」甲本作「人」 「嗔」丙本自此断 「不」底本作「人」据甲本改 「尘」戊本至此结束 「坚」底本作「贤」据甲乙本改 「析」乙本作「折」 「尘因」诸本作「因尘」据石本改 「持」乙本至此结束 「境无侵」甲本作「无境心」丙本自此续 「诸」底本作「知」据甲丙本改 「有」丙本自此断 「精」底本作「情」据甲本改 「者」,丙本自此续 「虚」甲本作「空」 「证」己本自此开始 「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己本残 「入」底本作「人」据甲丙本改 「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己本残 「名如龟毛不实」己本残 「兔」己本作「土」 「群」己本作「郡」 「利」己本作「理」 「能」己本作「勘」 「所」丙本自此断 「空」丙本自此续 「须」丙本至此结束 「待」诸本作「侍」据石本改 「来」底本无据诸本补 「人」底本作「入」据诸本改 「授」甲本作「受」 「直」己本作「真」 「无处不鉴容」己本残 「容」底本作「客」己本残据甲本改 「横」己本至此结束 「平」甲本作「中」据石本改 「能」甲本作「难」 「异」甲本作「以」 「兹」甲本作「慈」 「谢」甲本作「榭」据文意改 「智」甲本作「知」 「筏」甲本作「跋」 「婆」甲本作「波」 「金刚经一卷」底本无据甲本补
[A1] 罗【CB】难【藏外】(cf. T08n0235_p0749b24)
[A2] 土【CB】士【藏外】(cf. T08n0235_p0749c19)
[A3] 忍【CB】忽【藏外】(cf. T08n0235_p0750b19)
[A4] 土【CB】士【藏外】(cf. T08n0235_p0751b10)
[A5] 土【CB】士【藏外】(cf. T08n0235_p0751b11)
[A6] 念【CB】说【藏外】(cf. T08n0235_p0752a21)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关闭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