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序偈释
〔题解〕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序偈释》,中国人改编的佛教撰著。一卷。作者不详。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相当于玄奘所译《大般若波罗蜜经》第七会。此经前后共有二译:初译为梁曼陀罗仙译,两卷,题作《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译为梁僧伽婆罗译,一卷,即本文献所依据的版本。初译时僧伽婆罗亦參与翻译,据《续高僧传》载,当时曼陀罗仙「未善梁言,故所出经文多隐质」,僧伽婆罗后更重译。《文殊般若经》是大乘般若学的重要典籍,其思想主旨在于对「空」的阐發,在中国影响颇大。
本典籍在僧伽婆罗译一卷本《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的基础上,「略分为四十二章句,偈束长行」,即把原文分为四十二分,各加分名;并在每分的尾部撰写偈颂,总结本分大意。
此一文献历代经录都未著录,也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现知仅保存在敦煌遗书中,共有10号。情况如下:
伯4646号4,首尾全,首题「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尾题「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密经一卷」。
北敦5474号为该文献序言,首全尾残,首题「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序偈释」。从字体、风格判断,该号与北敦1316号、北敦219号、北敦4329号、北敦10994号原属同卷,但现在文有缺失,不能直接缀接。
北敦1316号,首尾均残;北敦219号,首尾均残;北敦4329号,首尾均残;北敦10994号残片,首残尾全,有尾题「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此四号文书原属同一写卷,且可依次缀接。缀接后存文自第一分起,至尾题止。
北敦7915号,首尾均残,所存文字自第三分后部分至第六分前部分;斯576号,首残尾全,有尾题「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所存文字自第六分后部分至结尾。此两号文书原本亦属同一写卷,且可缀接。缀接后存文自第三分起,至尾题止。
北敦2610号,首尾均残,由3张兑废稿缀接而成,每纸均有行间加行。第一纸所存文字为第十二分后部至第十四分前部;第二纸从第十八分后部至第二十分前部;第三纸所存文字为第三十八分的一部分。
斯3155号,首尾均残,所存文字从第四十分后部至第四十一分前部。
一卷本《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已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但诸藏所收经本文字颇有差异。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系统:第一个系统以日本宫内寮本、宋《思溪藏》本、元《普宁藏》本、明《嘉兴藏》本为代表;第二个系统以《大正藏》本为代表。敦煌遗书本属于第一个系统。从现有文本分析,一卷本《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的正确文本应为第一系统。但其后《开宝藏》本一卷本中的二大段文字被二卷本的相应文字取代,由此形成第二个系统,亦即由《高丽藏》、《赵城藏》继承的系统,而《大正藏》本即以《高丽藏》为底本。此外,敦煌本与《大正藏》本行文尚有若干歧文,有些歧文可补正《大正藏》本的讹误。
为了说明两个不同系统文本的区別,特将《大正藏》本亦作为校本。关于两个不同系统文本的具体差別,拟另文论述。
整理本底校本情况如下:
- 底本:伯4646号4。
- 校本:
- 甲本,北敦5474号、北敦1316号+北敦219号+北敦4329号+北敦10994号。
- 乙本,北敦7915号+斯576号。
- 丙本,北敦2610号。
- 丁本,斯3155号。
- 戊大本,《大正藏》本。
由于《大正藏》诸所用诸底、校本互相之间有较大差异,而与敦煌本有相發明之处,故《大正藏》所用诸底、校本文字有歧异时,一律出校,此时按照《大正藏》校记说明所依据之诸本,详情如下:
底、校本各号起讫,随文说明。《大正藏》及其所用校本起讫不注。
〔录文〕
般若经者,是一切如来智慧之巨海也。甚深难测,实不可思议,无相、无名、无为、无作。然以道含万有,德被參罗;法御四生,化兼识物。为诸佛之母,菩萨所师,愚暗者明灯,疾苦者良药。所以梵音不译者,斯为句义包含名谈大理。因言般若,果谓涅槃;法界圆轮,真如总一。五乘十地,味吐其中;四德三身,义合于此。
夫般若者,以虚空为门,以无住为根,以寂灭为道,以常住为真。荡荡乎非有无之涯,空空乎非心境之际。故八部文海,浩博辞流,幻影须臾,孰能揽悉。
盖此经者,所谓妙德如来会通说也。而以穷研至理,开廓玄门;观察道机,履寻真迹。而以光明灌顶,表智日无言;又以妙说惊神,示慧舟有用。或互为宾主,假设浅深;或问答决疑,权施进退。巧申妙义,善出奇文,语省理弘,令学人易会。
其有两卷,久行此国,虑舛错加添,此独卷近传。文辞秘要,于诸八部,义最幽玄,句切理深,难可量拟。略分为四十二章句,偈束长行,约释经文,以开重梦。
昔文殊大士说此经时,如来有五种灵奇,印明实相:一者、佛于中夜放大光明,五色十重,召诸大众;二者、肉髻舒光,灌文殊顶,还从顶出,普遍十方;三者、如来威神之力,六种震地,四众天人,咸得净果;四者、如来微笑放光,大千普照,动地摇神,印持般若;五者、如来而以殊胜方便,譬喻校量,功德无尽。故知此经最胜,难解难闻,自非宿殖善根,颇能生信。唯有诸佛、菩萨及漏尽比丘,彼上三人,得闻无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万人俱,及诸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皆悉住于不退转地,久已供养无量诸佛,于诸佛所深种善根,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陀罗尼,获乐说辩,成就智慧,具足功德。以自在神通游诸佛世界,放无量光明,说无尽妙法,教诸菩萨入一相门,得无所畏。善降众魔,教化度脱外道邪见。若有众生乐声闻者说声闻乘,乐缘觉者说缘觉乘,乐世间者说世间乘。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摄诸众生。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安者安,未泥洹者令得泥洹。究竟菩萨所行,善入诸佛法藏。如是种种功德,皆悉具足。
菩萨应名分第二
其名曰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弥勒菩萨、普光明菩萨、不舍勇猛菩萨、药王菩萨、宝华菩萨、宝印菩萨、月光菩萨、日净菩萨、大力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幢相菩萨、自在王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并余天龙鬼神等一切大众,皆悉来集。
如来放光分第三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颇梨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
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一切菩萨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乹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咸皆踊跃,得未曾有。各各思念:「必是如来放此光明,我等应当疾至佛所,礼拜亲近,恭敬如来。」
大众云集分第四
是时,文殊师利及诸菩萨摩诃萨众遇此光者,欢喜踊跃,充遍身心,各从住处到祇洹门。
尔时,舍利弗、大目揵连、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𫄨罗,皆从住处到祇洹门。帝释、四天王,上至阿迦腻咤天,亦睹光明,叹未曾有。与其眷属賫妙天华、天香、天乐、天宝衣,一切皆悉到祇洹门。其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遇光欢喜,皆来到门。
佛问来意分第五
尔时,世尊一切种智知诸大众悉已在门,从住处起,出至门外,自铺法座,结跏趺坐,告舍利弗:「汝今晨朝来门外乎?」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等菩萨摩诃萨皆悉先至。」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于晨朝先至门乎?」文殊师利白佛言:「如是,世尊。我于中夜见大光明,十重照曜,得未曾有。心怀欢喜,踊跃无量。故来礼拜,亲近如来,并欲愿闻甘露妙法。」
文殊实见分第六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汝今真实见如来乎?」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法身本不可见,我为众生,故来见佛。佛法身者,不可思议,无相无形,无来无去,非有非无、非见非不见。如如实际,不来不去,非有非无,非处非非处,非一非二,非净非垢,不生不灭。我见如来,亦复如是。」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如是见如来乎?」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实无见,亦无见相。」
身子决疑分第七
尔时,舍利弗白文殊师利言:「我今不解汝之所说,云何如是见于如来?」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大德舍利弗,我不如是见于如来。」舍利弗白文殊师利:「如汝所说,转不可解。」文殊师利答舍利弗:「不可解者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是可解,非不可解。」
舍利弗白文殊师利:「汝于众生起慈悲心不?汝为众生行六波罗蜜不?复为众生入涅槃不?」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如汝所说,我为众生起慈悲心,行六波罗蜜,入于涅槃。而为众生实不可得,无相无形,不增不减。舍利弗,汝常作是念,一一世界有恒河沙等诸佛,住世恒河沙劫,说一一法,教化度脱恒河沙众生,一一众生皆得灭度。汝有如是念不?」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我常作是念。」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如虚空无数,众生亦无数。虚空不可度,众生亦不可度。何以故?一切众生与虚空等故。云何诸佛教化众生?」
舍利弗白文殊师利:「若一切众生与虚空等,汝何故为众生说法令得菩提?」文殊师利答:「舍利弗,菩提者实不可得,我当说何法使众生得乎?何以故?舍利弗,菩提与众生,不一、不二、无异、无为、无名、无相、实无所有。」
光明灌顶分第八
尔时,世尊出大人相,肉髻光明殊特希有,不可称说。入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顶,还从顶出,普照大众。照大众已,乃遍十方一切世界。
是时大众触此光明,身心快乐,得未曾有,皆从坐起,瞻仰世尊及文殊师利。咸作是念:「今日如来放此奇特微妙光明入文殊师利法王子顶,还从顶出,普照大众。照大众已,乃遍十方。非无因缘,必说妙法。我等但当勤修精进,乐如说行。」作是念已,各白佛言:「世尊,如来今日放此光明,非无因缘,必说妙法。我等渴仰,愿乐欲闻。」如是白已,默然而住。
神力加说分第九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放光,加我神力。此光希有,非色、非相、不去、不来、不动、不转、非见、非闻、非觉、非知。一切众生无所睹见,无喜无畏,无所分別。我当承佛圣旨,说此光明,令诸众生入无相慧。」
光智不二分第十
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此光明者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者是如来;如来者是一切众生。世尊,我如是修般若波罗蜜。」
法界平等分第十一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言:「善男子,汝今说深般若波罗蜜。我今问汝,若有人问汝:『有几众生界?』汝云何答?」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人作如是问,我当答言:『众生界数如如来界。』」佛告文殊师利:「若人问汝:『众生界广狭云何?』汝云何答?」「世尊,若如是问,我当答言:『如佛界广狭。』」「文殊师利,若复问汝:『一切众生系在何界?』当云何答?」「世尊,我当答言:『如如来系,众生亦尔。』」「文殊师利,若复问汝:『众生界住在何处』,当云何答?」「世尊,我当答言:『住涅槃界。』」
无修无学分第十二
佛告文殊师利:「汝如是修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有住处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无有住处。」佛告文殊师利:「若般若波罗蜜无住处者,汝云何修?汝云何学?」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罗蜜有住处者,我无所修,我无所学。」
不增不减分第十三
佛告文殊师利:「汝修学般若时有善根增减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无有善根可增减。若有增减则非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为法增,不为法减,是修般若波罗蜜。不断凡夫法,不取如来法,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世尊,般若波罗蜜,不为得法故修,不为修法故修,不为不修法故修。世尊,无得无舍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不为生死过患,不为涅槃功德故。若如是修,是修般若波罗蜜,不取不受,不舍不放,不增不减,不起不灭故。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作是思惟:此法上、此法中、此法下,非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世尊,无上、中、下法故。世尊,我如是修般若波罗蜜。」
一切法空分第十四
佛告文殊师利:「一切佛法非增上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法、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乃至凡夫法,皆不可得。何以故?毕竟空故。毕竟空中无佛法、凡夫法。佛法、凡夫法中无毕竟空。何以故?空不可得故。」
佛告文殊师利:「佛法无上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无有一法如微尘许名为无上。何以故?檀波罗蜜檀波罗蜜空,乃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空;十力十力空;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乃至萨婆若萨婆若空。空中无无上,无上中无空,空、不空毕竟不可得故。世尊,不可思议法是般若波罗蜜。」佛告文殊师利:「汝不思惟佛法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若思惟佛法,我则见佛法无上。何以故?无生死故。世尊,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毕竟不可得,一切佛法亦毕竟不可得,不可得中无可得故。世尊,般若波罗蜜中,凡夫乃至佛,无法无非法,我当思惟何等法乎?」佛言:「善男子,若无思惟,汝不应说此凡夫法、此缘觉法,乃至不应说此是佛法。何以故?不可得故。」「世尊,我实不说凡夫法,乃至佛法。何以故?不修般若波罗蜜故。」佛言:「善男子,汝亦不应作如是意,此欲界、此色界、此无色界。何以故?不可得故。」「世尊,欲界、欲界性空,乃至无色界、无色界性空,空中无说,我亦无说。世尊,修般若波罗蜜,不见上,不见不上。何以故?世尊,修般若波罗蜜,不取佛法,不舍凡夫法。何以故?毕竟空中无取舍故。」
佛赞如说分第十五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能如是说般若波罗蜜,此是菩萨摩诃萨印。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非于千佛所,深种善根,得闻此法;乃于无量无边佛所,深种善根,乃得闻此深般若波罗蜜;不生怖畏。」
了无所得分第十六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当承佛威神,更说甚深般若波罗蜜。」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恣听汝说。」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不得法生,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诸法无性故。若不得法住,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诸法如实故。若不得法灭,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诸法寂灭故。世尊,若不得色,是修般若波罗蜜,乃至不得识,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诸法如幻如炎故。世尊,若不得眼,是修般若波罗蜜,乃至不得意,是修般若波罗蜜。若不得色乃至不得法;若不得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不得意界、法界、意识界,是修般若波罗蜜。若不得欲界,是修般若波罗蜜,乃至无色界亦如是。世尊,若不得檀波罗蜜是修般若波罗蜜,乃至不得般若波罗蜜是修般若波罗蜜。若不得佛十力、四无所畏,是修般若波罗蜜,乃至不得十八不共法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内空故,乃至无法有法空故。世尊,若得生、住、灭,非修般若波罗蜜;若得五阴、十二入、十八界,非修般若波罗蜜;若得佛,若得欲界、色界、无色界,非修般若波罗蜜;若得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若得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非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以有得故。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疑、不怖、不退,当知是人久于先佛深种善根。」
体离诸见分第十七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若不见垢法,不见净法;不见生死果,不见涅槃果;不见佛,不见菩萨,不见缘觉,不见声闻,不见凡夫,是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诸法无垢、无净,乃至无凡夫故。若见垢、净,乃至见凡夫,非修般若波罗蜜。世尊,若见垢法差別,若见净法差別,乃至若见佛差別、凡夫差別,非修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差別故。」
如幻化人分第十八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是真修行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汝云何供养佛?」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幻化人心数灭,我则供养佛。」佛告文殊师利:「汝不住佛法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无法可住,我当云何住于佛法?」佛告文殊师利:「若无佛法可住,谁有佛法?」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无有有佛法者。」
法无名字分第十九
佛告文殊师利:「汝今已到无所著乎?」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无著则无到,云何世尊问我『汝今已到无著』乎?」佛告文殊师利:「汝住菩提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佛尚不住菩提,何况我当住菩提乎?」佛告文殊师利:「汝何所依,作如是说?」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无所依,作如是说。」佛告文殊师利:「汝若无依,为何所说?」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无所说。何以故?诸法无名字故。」
众问信成分第二十
尔时,长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此深般若波罗蜜,不惊疑怖畏,必当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闻此深般若波罗蜜,不惊疑怖畏,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尔时,有天女名曰无缘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深般若波罗蜜,不惊疑怖畏,当得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佛法不?」
佛答得道分第二十一
尔时,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闻此深般若波罗蜜,不惊疑怖畏,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善男子、善女人当为大施主、第一施主、胜施主、无等施主,当具足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当具诸功德,成就相好,自不怖畏,令人不怖畏,究竟般若波罗蜜。以不可得、无相、无为,成就第一真实不可思议法故。」
真实不求分第二十二
佛告文殊师利:「汝何所见,何所乐,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无见无乐,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文殊师利:「若无见无乐,亦应无求。」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实无求。何以故?若有求者,是凡夫相。」佛告文殊师利:「汝今真实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真实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求菩提者是凡夫相。」佛告文殊师利:「汝为定求,为定不求?」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言定求,定不求,定求不求,定非求非不求,是凡夫相。何以故?菩提无住处故。」
无见无证分第二十三
佛告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能如是说般若波罗蜜,汝先已于无量佛所深种善根,久修梵行。诸菩萨摩诃萨乐深法者,应当如汝所说学,如汝所说行。」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不于无量佛所深种善根,不久修梵行。何以故?我若种善根,则一切众生亦种善根;我若修梵行,则一切众生亦修梵行。何以故?一切众生即梵行相。」佛告文殊师利:「汝何见何证,说如是语?」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见凡夫,不见学,不见无学,不见非学非无学,不见故不证。」
非语相应分第二十四
尔时,舍利弗白文殊师利:「汝见佛不?」文殊师利答舍利弗:「我尚不见声闻人,何况当见佛?舍利弗,以不见诸法故,谓为菩萨。」舍利弗白文殊师利:「汝今决定不见诸法耶?」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大德比丘,汝止,不须复说。」舍利弗白文殊师利言:「谓为佛者,是谁语言?」文殊师利答舍利弗:「佛、非佛不可得,无有言者,无有说者。舍利弗,菩提者,不可以言说,何况有佛可言可说。复次,大德舍利弗,汝说佛者,谁有此语言?此语言不合、不散、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有一法可与相应,无字、无句。大德舍利弗,欲见佛者当如是学。」
离觉所学分第二十五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师利所说,新發意菩萨所不能解。」文殊师利白舍利弗:「如是!如是!大德舍利弗,菩提非可解,新發意者云何当解?」舍利弗白文殊师利:「诸佛如来不觉法界耶?」文殊师利答舍利弗:「诸佛不可得,云何有佛,而觉法界?舍利弗,法界不可得,云何当有法界为诸佛所觉?舍利弗,法界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即是法界。何以故?诸法无界故。大德舍利弗,法界、佛境界无有差別。无差別者,即是无作;无作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无说;无说者,即是无所有。」舍利弗白文殊师利言:「一切法界及佛境界悉无所有耶?」文殊师利答舍利弗:「无有,无不有。何以故?有及不有,一切无相,无一无二故。」
般若体空分第二十六
舍利弗白文殊师利言:「如是学者当得菩提耶?」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如是学,无所学。不生善道,不堕恶趣,不得菩提,不入泥洹。何以故?大德舍利弗,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故。毕竟空中无一、无二、无三、无四,无有去来,不可思议。大德舍利弗,若言我得菩提,是增上慢说。何以故?无得谓得故。如是增上慢人,不堪受人信施。有信人不应供养。」舍利弗白文殊师利:「汝何所依,作如是说?」文殊师利答舍利弗:「我无所依,作如是说。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与诸法等故。诸法无所依,以平等故。」
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汝不以智慧除断烦恼耶?」文殊师利答舍利弗:「汝是漏尽阿罗汉不?」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师利言:「我亦不以智慧除断烦恼。」舍利弗言:「汝何所依作如是说,不怖不畏?」文殊师利言:「我尚不可得,当有何我而生怖畏?」舍利弗言:「善哉!文殊师利,快入甚深般若波罗蜜。」
无性无得分第二十七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言:「善男子,有菩萨摩诃萨住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无菩萨住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何以故?菩提心不可得,无上菩提亦不可得。五无间罪是菩提性,无有菩萨起无间罪心,求无间罪果,云何有菩萨住菩提心,求无上菩提?菩提者是一切诸法。何以故?色、非色不可得故,乃至识、非识亦不可得;眼、非眼不可得,乃至意、非意亦不可得;色、非色不可得,乃至法、非法亦不可得;眼界、非眼界不可得,乃至法界、非法界亦不可得;生、非生不可得,乃至老死、非老死亦不可得;檀波罗蜜、非檀波罗蜜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佛十力、非十力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非十八不共法亦不可得;菩提心、非菩提心,无上菩提、非无上菩提,皆不可得。不可得中,无可得,无不可得。是故,世尊,无菩萨住菩提心,求无上菩提者。」
难信难解分第二十八
佛告文殊师利:「汝意谓如来是汝师不?」文殊师利白佛言:「我无有意谓佛是我师。何以故,世尊,我尚不可得,何况当有意谓佛是我师。」佛告文殊师利:「汝于我有疑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尚无决定,云何当有疑?何以故?先定后疑故。」佛告文殊师利:「汝不定言如来生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若生,法界亦应生。何以故?法界、如来,一相,无二相,二相不可得故。」「文殊师利,汝言恒沙诸佛入涅槃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诸佛即涅槃相。涅槃相者,无入、无不入。」佛告文殊师利:「汝言诸佛如来有流转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不流转尚不可得,何况流转当可得?」佛告文殊师利:「唯如来前可说此语,或漏尽阿罗汉及不退菩萨前可说此语。若余人闻此语,必不生信,当起惊疑。何以故?此甚深般若波罗蜜难信难解故。」
一相无相分第二十九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复何等人能信此甚深般若波罗蜜?」佛告文殊师利:「一切凡夫能信此甚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如来无心,一切凡夫亦无心故。」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作如是说法?新發意菩萨及阿罗汉咸皆有疑,愿闻解说。」佛告文殊师利:「如、实相、法性,法住位中,有佛、有凡夫差別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文殊师利:「若无差別,何故生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无差別中有佛、有凡夫不?」佛言:「有。何以故?佛与凡夫,无二无差別,一相无相故。」
最胜福田分第三十
佛告文殊师利:「汝信如来于一切众生中最胜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信如来于一切众生中最胜。世尊,若我信如来于一切众生中最胜,则如来成不最胜。」佛告文殊师利:「汝信如来成就一切不可思议法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信如来成就一切不可思议法。世尊,我若信如来成就一切不可思议法,如来则成可思议。」佛告文殊师利:「汝信一切声闻是如来所教化不?」「世尊,我信一切声闻是如来所教化。世尊,我若信一切声闻是如来所教化,则法界成可教化。」佛告文殊师利:「汝信如来是无上福田不?」「世尊,我信如来是无上福田,世尊,我若信如来是无上福田,如来则非福田。」
佛告文殊师利:「汝依何法,作如是答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无所依,作如是答。世尊,无所依中,无胜,无不胜;无可思议,无不可思议;无教化,无不教化;无福田,无非福田。」
欢喜问缘分第三十二
是时,长老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此地大动?」尔时,佛告阿难:「此处今说甚深般若波罗蜜故。往昔诸佛皆于此处说此甚深般若波罗蜜。以是因缘,故此大地六种震动。」
不思议定分第三十三
尔时,长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师利所说不可思议。」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如是,文殊师利,如舍利弗所说:『此文殊师利所说不可思议。』」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不可思议,则不可说;若可说,则可思议。不可思议者无所有,彼一切声,亦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无声。」佛告文殊师利:「汝入不可思议定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不也,世尊。若我入不可思议定者,我则成可思议。世尊,心无心,我云何当入不可思议定?复次,世尊,我初發菩萨意言:『我当入不可思议定』。世尊,我于今日无此意,当入不可思议定。世尊,如初学射先作是意,『我当射叶』;射叶成已,复作是念,『我当射皮』;射皮成已,复作是念,『我当射木』;射木成已,复作是念,『我当射铁』;射铁成矣,无复前意,随其箭中,皆能彻过。我亦如是。昔初發意,求入不可思议定。何以故?此定不可思议故。」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师利未应得住。何以故?离此不可思议定,更有寂静定,是其所应得故。」文殊师利白舍利弗:「汝云何知离此定更有寂静定?大德舍利弗,若此不可思议定可得者,可离此定有寂静定,若此不可思议定不可得者,彼寂静定亦不可得。何以故?大德舍利弗,以此不可思议定不可得故,彼亦不可得。复次,大德舍利弗,无有众生不得此定者,一切众生皆得此定。何以故?一切诸心无心故,彼无心性即是此定。是故一切众生皆得此定。」
是最胜义分第三十四
尔时,世尊叹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如汝所说,是最胜义。汝于久远无量佛所深种善根能作是说。文殊师利,汝作是念:『我住般若波罗蜜,能说此言』不?」文殊师利白佛言:「不也,世尊,我无此念。世尊,若我有此念,『我住般若波罗蜜,能说此言』者,我则住可得法。世尊,我若住我相则有是念,是故我不作此念:『住般若波罗蜜,能说此言。』」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谁当信汝所说?」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人不执生死及涅槃相,是人信我所说;又若人坚执有我,若人具三毒,此人能信。何以故?见及烦恼无可灭故。」尔时,世尊叹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汝能善说。」
譬喻诚信分第三十五
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未来世中何等人能信此甚深般若波罗蜜,能乐信此甚深般若波罗蜜?」佛告摩诃迦叶:「即今日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未来世,能信此深般若波罗蜜,闻说此般若波罗蜜,当知此法,当求此法。迦叶,譬如长者,或长者子,已失大宝珠,价值一万两金,大生忧恼。后还更得,生大欢喜,忧恼悉灭。如是,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此最深般若波罗蜜经,与般若波罗蜜相应,闻已生喜,心得安乐,无复忧恼,亦复如是。当说此言:『我等今日得见如来,供养如来。所以者何?以得闻是甚深微妙般若波罗蜜故』。迦叶,譬如三十三天见波利质多罗树初生疱时,作如是念,『此疱不久必当开敷。』如是,迦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说此深般若波罗蜜,心生欢喜,亦复如是:『我于来世必得此法。』迦叶,此深般若波罗蜜,如来灭后,当住不灭,处处流行。迦叶,以佛力故,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当得此深般若波罗蜜。迦叶,如摩尼珠师见摩尼宝,心生欢喜,不假思量,即知真偽。何以故?以惯见故。如是,迦叶,若人闻此般若波罗蜜相应法,闻已欢喜,生信乐心,当知此人先世已闻此般若波罗蜜,从久远来已曾供养诸佛。」
迦叶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今闻此深般若波罗蜜,于未来世转复信解?」佛告摩诃迦叶:「如是,如汝所说。」
无行无相分第三十六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此般若波罗蜜无行无相,说此法者亦无行无相,云何世尊说有行相?」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善女人行相者,所谓信此法,受持此法。以无所得心故,行亦无所得,相亦无所得。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此无所得,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不退地,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信一切诸法与法界等,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一切诸法,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欲信此义,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人乐不念一切诸法,当听此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此般若波罗蜜不现一切诸法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一切法不秽不净,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无疑,当听此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慈悲遍覆一切众生,不住众生相,不与世间诤,当听此般若波罗蜜。」
般若相应分第三十七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无我、无我所、无起、无灭、无因、无果、无可执持,云何听受,而得功德?」佛告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无作,无灭,非凡夫法,非圣人法,非生死法,非离生死法,非涅槃法,非离涅槃法,无得,无失,非可思议,非不可思议。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听受,则与般若波罗蜜相应,是为功德,亦无功德。」
劝修成益分第三十八
「复次,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欲学菩萨定,欲知一切诸佛名,欲见一切诸佛世界,欲听一切诸佛法,欲行诸佛法,当学此般若波罗蜜。」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蜜?」佛告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者,无量、无边、无方、无处、无去、无来、无作、无为,即是一切法界,故名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此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行处,菩萨于此处行,故名行处。何以故?以无处故。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一切诸佛所从生故。何以故?无生故。是故,文殊师利,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菩萨行,具足诸波罗蜜,当修此般若波罗蜜;若欲得坐道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修此般若波罗蜜;若欲以大慈大悲遍覆一切众生,当修此般若波罗蜜;若欲起一切定方便,当修此般若波罗蜜;若欲得一切三摩跋提,当修此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诸三摩跋提无所为故。一切诸法,无出离,无出离处,若人欲随逐此语,当修此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法如实不可得,若欲乐如是知,当修此般若波罗蜜;一切众生为无上菩提故修菩提道,而实无众生,亦无菩提,若人欲信乐此法,当学此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法如实与菩提等。如非众生行,不舍自性,众生无所有故。彼众生行是非行,彼非行是菩提,彼菩提是法界。若欲不著此法,当修此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受持般若波罗蜜一四句偈,为他人说,我说此人得不堕法,何况如实修行?当知彼善男子、善女人住佛境界。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此深般若波罗蜜,不生怖畏,当知是人受佛法印。此法印者,是佛所造,是佛所贵。何以故?法印无著法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此印所印,当知是人随菩萨乘,决定不退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天帝守护分第三十九
尔时,释提桓因及诸天子从三十三天雨细末栴檀及细末金屑,又散郁波罗华、钵头摩华、拘物头华、分陁利华及曼陀罗华,以供养般若波罗蜜。供养已作如是言:「我已供养无上、无著最第一法,愿我来世更闻此深般若波罗蜜。若人为此深般若波罗蜜印之所印,愿其来世复得听受,究竟成就萨婆若智。」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此深般若波罗蜜,一经于耳,我为增长佛法故,守护彼人面百由旬,不令非人得其便也。是善男子、善女人究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当日日往到其所而设供养。」尔时,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当知彼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佛法,必定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光证印分第四十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唯愿世尊以威神力持此般若波罗蜜久住于世,为欲饶益诸众生故。」文殊师利说此语时,以佛神力,大地六种震动。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施大光明,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以威神力持此般若波罗蜜,令久住世。
尔时,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放此光明,是持此般若波罗蜜相?」佛告文殊师利:「如是!如是!文殊师利,我放此光明是持此般若波罗蜜相。文殊师利,汝今当知我已持此般若波罗蜜久住于世,若有人不轻毁此法,不说其过,当知是人已为般若波罗蜜印之所印。是故,文殊师利,我于久远安住此印,若人已为此印,当知是人不为魔王之所得便。」
佛告帝释:「汝当受持此经,广宣流布,使未来世诸善男子、善女人得此法印。」复告阿难:「汝亦受持读颂广为人说。」
时,天帝释及长老阿难俱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佛言:「此经名为《文殊师利所说》,亦名《般若波罗蜜》,如是受持。善男子,若人于恒河沙劫以无价宝珠布施恒沙等众生,众生受已,悉發道心。是时,施主随其所宜,示教利喜,令得须陁洹果至阿罗汉果,是人所得功德宁为多不?」阿难白佛言:「甚多,世尊。」佛言:「善男子,若人起一念心信此《般若波罗蜜经》,不诽谤者,比前功德,出过百倍、百千万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况具足受持、读诵、为人广说?是人所得功德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说不能尽。何以故?能生一切诸佛萨婆若故。若虚空有尽,此经功德尽;若法性有尽,此经功德尽。是故,善男子,汝等应勤行精进,守护此经。此经能灭生死一切怖畏,能摧天魔所立胜幢,能将菩萨到涅槃果,教示训导,离于二乘。」
顶戴受持分第四十二
尔时,帝释及以阿难俱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诚如所言。我等当顶戴受持,广宣流布。唯愿如来不以为虑。」如是三白佛言:「愿不为虑,我等当顶戴受持。」
佛说此经竟,文殊师利等诸菩萨摩诃萨,舍利弗等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乹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录文完〕
校注
「文」,底本伯4646号4自此始,甲本北敦5474号自此始。 「序偈释」,底本无,据甲本补。 「巨」,底本作「臣」,据甲本改。 「生」,甲本无。 「包」,底、甲本作「色」,据文意改。 「孰」,底本作「熟」,据甲本改。 「尽」,底本无,据甲本补。 「会」,甲本北敦5474号至此止。 「文」,戊大本自此始。 「大……一」七字,戊大本无。以下各分之题目与偈颂,戊大本均无,不再出校。 「俱」,底本无,据甲、戊大本补。 「辩」,底、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甲、戊大本作「辩才」。 「持」,甲本北敦1316号自此始。 「具」,底、甲本同,戊大本作「贝」。 「勇猛」,底、甲本同,戊大本作「勇猛精进」。 「华」,底、甲本同,戊大本作「掌」。 「得」,底本作「德」,据戊大本改。戊大本作「无量力菩萨得」。 「力」,底、甲本同,戊大本无。 「幢」,底、甲本作「憧」,据戊大本改,下同。戊大本作「力幢」。 「自」,戊大本作「法相菩萨自」。 「鬼」,底、戊大本同,甲本无。 「颇梨」,底、甲、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玻璃」。 「照」,底、戊大本同,甲本无。 「有」,乙本北敦7915号自此始。 「近」,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敬」。 「祇」,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衹」。 「腻」,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尼」。 「塞」,底本作「塞优婆塞」,据甲、乙、戊大本删。 「供养」,底、甲本同,乙本作「妙宝」。 「门」,底、甲、乙、戊宋、戊元、戊宫本同,戊大、戊明本作「门外」。 「跏」,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宫本作「加」。 「曜」,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耀」。 「无」,底、甲、乙本作「得未曾有心怀欢喜踊跃无」,据戊大本删。 「无……去」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不来不去」。 「非」,乙本北敦7915号至此止。 「见」,乙本斯576号自此始。 「不……无」八字,底、甲本同,乙、戊宋、戊元、戊宫本作「不去不来,非无非有」,戊大、戊明本作「不去不来,非无非非无」。 「如」,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如如」。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我」,底、甲本无,据乙、戊大本补。 「答舍利」,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为」,甲、乙、戊大本无。 「弗」,底本作「弗答舍利弗」,据甲、乙、戊大本删。 「故」,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云……生」八字,底、甲、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白……利」五字,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作「言」。 「说」,底本作「说法」,据甲、乙、戊大本删。 「顶」,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王子顶」。 「坐」,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座」。 「念」,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念念」。 「明」,底、甲、戊大本同,乙本无。 「作」,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如」。 「愿……闻」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乐如说行」。 「住」,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往」。 「断」,底本作「定」,据甲、乙本改。 「转」,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静」。 「睹」,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作「观」。 「相」,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作「想」。 「善」,底、甲本无,据乙、戊大本补。 「汝」,甲、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尔」。 「生」,底、甲、乙本无,据戊大本补。 「说」,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如是说」。 「佛告」,底、甲、乙、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戊宋本无。 「人」,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复」。 「汝」,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汝汝」。 「世」,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文殊师利白佛言世」。 「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若人作」。 「界」,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处」。 「住」,底、甲、乙本无,据戊大本补。 「界」,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尊」,丙本北敦2610号自此始。 「汝」,底、甲、乙、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我……学」八字,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则无修学」,戊元、戊明本作「我无所修,我无学学」。 「修学」,底、甲、乙、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作「修」。 「减」,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可减」。 「若」,底、甲、乙、丙、戊元本同,戊大、戊宋、戊明、戊宫本作「世尊若」。 「是修」,底、甲、乙、丙、戊大本无,据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补。 「法」,底、甲、乙、戊大本同,丙本无。 「法」,底、甲、乙、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佛法」,底、甲、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乙、戊大本无。 「空」,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空不空」。 「佛」,丙本北敦2610号第一纸至此止。 「上不」,甲本作「上文殊师利佛法无上」,底、乙本作「上」,据戊大本改。 「空」,底、戊大本同,甲、乙本无。 「无上中」,底本作「中下」,甲、乙本作「中」,据戊大本改。 「生死」,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作「上无」。 「毕竟」,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故」,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不可得故」。 「等法乎」,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法」。 「无」,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不」。 「而」,底、甲、乙本作「内」,据文意改。 「阴」,底、甲本同,乙本作「荫」,下同。 「尔时」,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文……利」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说」,底、甲本同,乙、戊大本作「说深」。 「种……深」十六字,底、甲本无,据乙、戊大本补。 「深」,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甚深」。 「生」,底、乙、戊大本同,甲本无。 「白」,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复白」。 「当」,底、甲、乙、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戊宋本无。 「更」,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当更」。 「生」,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若」。 「性」,底、戊宋、戊宫本同,甲、乙、戊元、戊明本作「有性」,戊大本作「有生」。 「法」,底、甲、乙、戊大、戊元、戊明本同,戊宋、戊宫本无。 「法」,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灭」,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炎」,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焰」。 「若」,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若若」。 「不得」,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意界」,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是……蜜」七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不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若得佛」,甲、乙、戊大本无。 「界」,底、戊大本同,甲、乙本无。 「檀……蜜」十一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檀乃至般若」。 「不」,底本作「界」,据甲、乙、戊大本改。 「以」,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𠂇」。 「不见」,底、甲、乙、戊元、戊宫本同,戊大、戊宋、戊明本无。 「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世尊若」。 「若见」,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夫」,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作「夫法」。 「文」,丙本北敦2610号第二纸自此始。 「师利」,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言世尊」,底、乙、丙、戊元、戊明本同,甲本作「言世」,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当」,底、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于佛法」,底、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无」,底、丙本作「有无」,据乙、戊大本删。 「佛……住」四字,底、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法可得」。 「尊……师」三十三字,甲本无。 「师利」,底、乙本,丙本同,甲本作「利」,戊大本无。 「今」,底、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师利」,底、甲、乙、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言世尊」,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我汝今」,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乎」,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师利」,底、乙、丙本同,甲本作「师」,戊大本无。 「师利」,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师利」,底、甲、乙、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言世尊」,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所」,底、甲、乙、丙本无,据戊大本补。 「师利」,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文……言」七字,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文殊白佛」。 「世」,甲、乙、丙、戊大本作「如是世」。 「诸」,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一切诸」。 「般……蜜」五字,底、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法」。 「当」,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定」。 「般……蜜」五字,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法」。 「曰」,甲、乙、丙、戊大本无。 「有」,底、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般……蜜」五字,底、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法」。 「法」,丙本北敦2610号第二纸至此止。 「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若诸」。 「般……蜜」五字,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法」。 「无……主」四字,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辱」,底、戊大本同,甲、乙本无。 「成就」,底、甲、乙本无,据戊大本补。 「阿……三」七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师利」,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言」,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世尊」,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如是世尊」。 「不」,底、甲、乙本无,据戊大本补。 「阿……三」七字,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言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阿……三」七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求」,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若求」。 「者」,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是」,底、甲、乙、戊大、戊宋、戊元、戊明本同,戊宫本作「相」。 「不求」,底、乙、戊大本同,甲本作「求不」。 「师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言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求定」,底本作「定」,甲、乙本作「定求」,据戊大本改。 「文……利」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乐……汝」十三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应如汝」,戊元、戊明本作「乐深法者应当如所说学如」。 「师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言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于……深」六字,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久」,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何……相」十一字,底、甲、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师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我无见无证亦无所说」。 「不……学」四字,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迹」,底、乙本同,甲本作「亦」。 「缘」,甲、乙本作「同」。 「见」,底、甲、乙、戊大、戊元、戊明本同,戊宋、戊宫本作「不见」。 「师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当」,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我当」。 「舍利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何以故」。 「以」,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见」,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法」,底、甲本同,乙、戊大本作「法故」。 「故」,底、乙、戊大本同,甲本无。 「比丘」,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大比丘」。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说」,底本作「言说」,据甲、乙、戊大本删。 「次」,底、甲、戊大本同,乙本此处行间有杂写「问文殊师利」。 「谁有此」,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是谁」。 「不……去」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不去不来」。 「无……应」五字,底本无,据甲、乙本补。 「字」,底本作「自」,据甲、乙本改。 「白」,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答」。 「不」,底本无,戊大本作「尚不」,据甲、乙本补。 「而」,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不」,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尚不」。 「当有」,底、甲、乙、戊元本同,戊大、戊宋、戊明、戊宫本无。 「法」,此处《大正藏》本校记为「当有+法【元】重」,疑校记中衍「重」字。 「故」,底、甲、乙本作「故诸法无界」,据戊大本删。 「无差別」,底、甲、乙本无,据戊大本补。 「是」,甲、乙、戊大本无。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所」,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及不有」,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切」,底、甲、戊大本作「相」,据乙本改。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泥洹」,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作「涅槃」。 「大德」,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若」,底、甲、乙、戊大、戊宋本同,戊宫本作「答」,戊元、戊明本作「若人」。 「菩提」,底、甲、乙、戊大、戊宫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本作「菩提道」。 「恼」,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恼恼」。 「哉」,底、甲、乙、戊大、戊宋、戊宫本同,戊元、戊明本作「哉善哉」。 「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说如是」。 「为」,甲、乙本作「是」。 「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佛」。 「菩……得」十四字,底、甲、乙、戊大、戊元、戊明本同,戊宋、戊宫本无。 「罪」,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菩提」,底、甲、乙本无,据戊大本补。 「是」,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非眼」,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非意」,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非色」,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非法」,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非……得」六字,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非……亦」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亦」,戊元、戊明本作「亦非法界」。 「非生」,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非老死」,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非……蜜」五字,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非……蜜」六字,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非十力」,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非……法」六字,底本作「非」,戊大、戊宋、戊宫本无,据甲、乙、戊元、戊明本补。 「非……心」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非……提」六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无」,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无」,底本作「不」,据甲、乙本改。 「谓」,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请」。 「我……故」十二字,底、甲、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云何」,底本作「当何」,戊大本作「何况」,据甲、乙本改。 「师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耶」,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那」。 「言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言恒沙」,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信」。 「佛」,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佛如来」。 「师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如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师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转」,底、乙本无,据甲、戊大本补。 「唯」,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如来无心唯」。 「语」,底、甲、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作「言」。 「或……此」十五字,底、乙、戊大本同,甲本无。 「语」,底、乙、戊元、戊明本同,甲本无,戊大、戊宋、戊宫本作「言」。 「当」,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师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般……蜜」五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甚……蜜」七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师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中」,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实际中」。 「师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师利」,甲、乙、戊大本无。 「咸」,底、乙本同,甲本作「同」。 「差」,底、乙本同,甲本作「著」。 「师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师利」,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无。 「生中」,底本作「中生」,据甲、乙、戊大本改。 「师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信」,底本作「言」,据甲、乙、戊大本改。 「依何法」,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何所依」。 「师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可」,底本作「不可」,据甲、乙、戊大本删。 「可思」,甲、乙本作「思议」。 「如……別」二十字,底、乙本同,甲本置于「乃至不思议」句前。 「尔」,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是」。 「大」,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众」,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众」,底、戊大本无,据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补。 「众」,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尘离」,底、乙本作「离尘」,据甲、戊大本及下文改。 「眼」,底、乙、戊大本同,甲本无。 「亿」,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万亿」。 「大」,底本,乙本同,甲本作「天」。 「尘离」,甲、乙本作「离尘」。 「座」,底本作「坐」,据甲、乙、戊大本改。 「白」,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恭敬白」。 「缘」,甲、乙、戊大本作「何缘」。 「处今」,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甚深」,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故」,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昔」,甲、乙、戊大本作「古」。 「说此」,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宣说」。 「甚……蜜」七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大」,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六种震」,底、甲、乙本同,戊大、戊明本作「震」,戊宋、戊元、戊宫本作「振」。 「如……利」六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不」,底本作「说」,据甲、乙、戊大本改。 「不也」,底本无,据甲、乙本补。 「尊」,底、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甲、乙本无。 「云何当」,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当云何」。 「世尊」,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于」,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日」,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是」,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此」。 「叶」,底本作「业」,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堋」,据甲、乙本改,下同。 「复」,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后」。 「复」,甲本北敦1316号至此止。 「作」,甲本北敦219号从此始。 「意」,底、甲、乙、戊大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念」。 「箭……不」十七字,底、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甲本无。 「弗」,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弗言」。 「定」,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不可思议定」。 「定」,底、甲本同,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定不」。 「可」,底本无,据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补。 「大……弗」五字,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文……利」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我」,底、甲、乙、戊元本同,戊宋、戊明、戊宫本无。 「则」,底、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甲本无。 「我」,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世尊我」。 「能」,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不能」。 「佛……说」八百六十六字,戊大本与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大异,參见《大正藏》本校记。 「故」,底、甲本同,乙本作「住」。 「摩」,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尔时长老摩」。 「中……人」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谁」。 「信……若」十七字,底、乙本同,甲本作「波罗蜜」,戊大本作「信此甚深般若波罗蜜谁乐听此法」。 「摩诃」,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深……蜜」六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此」,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此深」。 「或」,底本作「或有」,据甲、乙、戊大本改。 「大」,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一大」。 「一万」,甲本作「万」,戊大、乙本作「亿万」。 「后」,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作「今」。 「闻」,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于未来世闻」。 「波罗蜜」,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说此」,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作是」。 「是」,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此」。 「般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六」。 「见」,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疱」,底、甲、乙本作「疱」,据戊大本改。下同。 「说」,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蜜」,甲、乙、戊大本作「蜜经」。 「我……法」九字,底、甲、乙、戊宫本同,戊大、戊宋、戊元、戊明本无。 「若」,底、戊大本同,甲、乙本无。 「惯」,底、甲、乙本作「实」,据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改。戊大本作「串」。 「般」,底、戊大本同,甲、乙本作「深般」。 「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劫来」。 「诸」,底、戊大本同,甲、乙本无。 「言」,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是」,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此」。 「此」,底、甲、戊大本同,乙本无。 「深……蜜」六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是」,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是如是」。 「般……蜜」五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法」。 「退」,底本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本作「退转」。 「当」,底、戊宋、戊元、戊明本同,甲本无。 「若……蜜」二十五字,乙本无。 「欲」,底、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甲本无。 「若」,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本作「若人」。 「欲」,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本作「得」。 「若……蜜」九十字,戊宫本无。 「若……不」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宋本作「人乐不」,戊元、戊明、戊宫本作「若人不乐」。 「现」,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见」。 「若」,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文殊师利若」。 「法」,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诸法」。 「不……净」四字,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不净不秽」。 「听」,底、甲、乙、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宋本作「学」。 「欲」,甲本北敦219号至此止。 「得」,甲本北敦4329号从此始。 「得」,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无。 「遍」,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偏」。 「行相」,甲本作「能解」,乙本作「能相」。 「女」,甲、乙本作「子」。 「无起」,底、甲、乙本无,据下文颂及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补。 「法」,底、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甲、乙本无。 「善」,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若善」。 「学」,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得」。 「听」,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闻」。 「法」,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所说法」。 「法」,底、甲、乙本同,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作「诸佛法」。 「界」,丙本北敦2610号第三纸自此始。 「故」,底、乙、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甲本无。 「善……故」六百五十五字,戊大本与之大异,參见《大正藏》本校记。 「无」,甲、乙、丙、戊大本作「以无」。 「若」,底本无,据甲、乙、丙、戊大本补。 「阿……三」七字,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无上」。 「生」,底、甲、乙、丙本无。 「跋」,底、甲、丙、戊大本同,乙本作「趺」。 「跋」,底、甲、乙、丙、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宋、戊宫本无。 「此」,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实」,底本作「宝」,据甲、乙、丙、戊大本改。 「若」,底本无,据甲、乙、丙、戊大本补。 「此」,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无上」,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若人」,底、丙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学此」,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修」。 「法」,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诸法」。 「众」,底、甲、乙、丙本同,甲本作「生」。 「众……故」七字,底、甲、乙、丙、戊宋、戊元、戊明本同,戊大、戊宫本无。 「行」,底、戊大本同,甲、乙、丙本无。 「是」,底、甲、乙、丙本无,据戊大本补。 「此」,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无。 「况」,底本作「呪」,据甲、乙、丙、戊大本改。 「若」,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文殊师利若」。 「是」,底、甲、乙、丙本同,戊大本作「此」。 「此法印」,底本无,据甲、乙、丙、戊大本补。 「佛」,底本作「佛法」,据甲、乙、丙、戊大本删。 「法印」,甲、乙、丙本作「此法印」,戊大本作「此法印印」。 「若」,底、丙、戊大本同,甲、乙本无。 「所……人」六字,底、甲、乙、丙本无,据戊大本补。 「佛」,丙本北敦2610号至此止。 「护」,底、甲本同,乙本作「灌」。 「栴」,底、乙、戊大本同,甲本无。 「头」,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陀」。 「已」,底、甲、乙本作「以」,据戊大本改。 「最」,底、甲、乙本作「无最胜」,据戊大本改。 「为」,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已为」。 「来世」,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未来」。 「受」,底、甲、戊大本同,乙本作「受受」。 「得」,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灾媚」,底、甲本同,乙本字迹模糊。 「施」,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放」。 「满」,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作「照」。 「令」,底、甲、戊大本同,乙本无。 「放」,底、戊大本作同,甲、乙本作「施」。 「如」,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作「当如」。 「此」,底、乙本同,甲、戊大本无。 「此」,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知」,底、甲、乙、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戊大本作「知知」。 「为」,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为此深」。 「印」,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印所印」。 「当」,丁本斯3155号自此始。 「若魔」,甲、乙、丁本作「魔若」。 「校……一」九字,甲本作「佛光印证分第四十」。 「持」,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持读诵」。 「亦」,底、乙、丁、戊大本同,甲本作「亦亦」。 「受……老」十五字,底、甲、乙、戊大本同,丁本无。 「云」,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我等云」。 「为」,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无。 「若」,底、甲、乙、丁、戊宋、戊元、戊明、戊宫本同,本戊大本作「善女」。 「恒」,底、甲、乙本同,丁、戊大本作「恒河」。 「众生」,底、甲、乙、戊大本同,丁本无。 「利」,底、甲、丁、戊大本同,乙本无。 「甚……言」六字,底、甲、乙、丁本无,据戊大本补。 「心信」,底本作「信心」,乙本作「信」,据甲、丁、戊大本改。 「百」,甲、乙、丁、戊大本作「千倍百」。 「及」,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知」。 「尽」,底、乙、丁、戊大本同,甲本作「无尽」。 「若」,底、甲、乙、丁本无,据戊大本补。 「此」,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则此」。 「尽」,底、乙、丁、戊大本同,甲本作「无尽」。 「善……等」五字,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文殊师利善男子善女人」。 「教示」,底、甲、乙、丁本同,戊大本作「示教」。 「意」,底、乙、丁本同,甲本作「心」。 「并」,底、甲、乙本同,丁本作「普」。 「怖」,丁本斯3155号至此止。 「及以」,底、甲、乙本同,戊大本作「长老」。 「所」,甲、乙、戊大本作「佛」。 「当」,底、戊大本同,甲、乙本无。 「愿」,底、甲、乙本无,据戊大本补。 「佛」,底、甲、乙本同,戊大本无。 「当」,底本无,据甲、乙、戊大本补。 「欢喜」,戊大本作「皆大欢喜信受」。 甲本北敦4329号至此止。「文……印」二十字为甲本北敦10994号与甲本北敦4329号缀接处,以下为甲本北敦10994号。 「经」,甲本北敦10994号、乙本斯576号至此止。【经文资讯】《藏外佛教文献》第 W10 册 No. ZW10n0082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序偈释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藏外佛教文献》所编辑
【原始资料】方广锠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