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两部南藏——再论从《洪武南藏》到《永乐南藏》

前言

明朝建国初期便著手在金陵(南京)编纂新的大藏经明初的大藏经亦即「南藏」共有两部《洪武南藏》与《永乐南藏》现在一般称为「南藏」的均指后者

关于这两部南藏的刊刻经过及相互关系现一般认为其大体情况如下

《洪武南藏》

明代刻造的3个官版中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勅令于金陵(今江苏南京)蒋山寺开始点校至洪武三十一年刻完全藏67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鱼字1600部7000多卷永乐六年(1408)遭火焚毁保留下来的唯一印本直到1934年才在四川省崇庆县上古寺中發现已略有残缺并杂有部分补抄本和坊刻本在内

《永乐南藏》

为明永乐年间据《洪武南藏》的重刻本编次有所改动经版57160块全藏636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石字1610部6331卷经版藏于报恩寺由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管批准供全国各地寺院请印平均每年约刷印20藏所以流传的印本较多该藏虽系根据《洪武南藏》重刻但书写和镂刻都不及《洪武南藏》工整

上面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对这两部南藏的解说由童纬执笔要之洪武五年(1372)开始大藏经的点校洪武三十一年(1398)刊刻完成但该藏版片于永乐六年(1406)与寺院一起被火烧毁于是永乐年间便改动「重刻」前者称为「洪武南藏」(或「初刻南藏」)后者称为「永乐南藏」也就是说两者是两部独立的藏经

笔者曾经撰写《明代大藏经史之研究——南藏历史学的基础研究》一书该书主要通过对收藏于立正大学图书馆山口县快友寺《永乐南藏》的调查与分析力求把南藏作为历史资料来把握以进行基础性的研究既然是基础研究故尚未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但该书探讨了明初的这两部南藏并首次提出如下假说

亦即从结构看《洪武南藏》与《永乐南藏》确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从当时刊刻的情况以及现有的若干证据考察《永乐南藏》利用了《洪武南藏》的版片并重加组织也就是说《洪武南藏》的版片没有被烧光而是被《永乐南藏》所继承

虽然我提出了上述关于明初两部南藏关系的最新观点但在其后發表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却依然沿袭上述《大百科全书》的观点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现存唯一的《洪武南藏》本被影印發行(以下简称「影印本」)这样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并确认以前未曾寓目的史料与经典因此在吸收影印本新资料的基础上拟再次探讨明初两部南藏的相互关系并求教于方家

《洪武南藏》的结构与续藏刊刻的经过

在此首先需要确认《洪武南藏》的结构我认为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恐怕对《洪武南藏》本身不能建立正确的理解

如上所引童纬曾主张《洪武南藏》于洪武五年在南京蒋山寺点校刊刻洪武三十一年完成这种观点影响甚大最近出版的影印本《洪武南藏目录》(第242册)卷首载有《再版洪武南藏后记》

《洪武南藏》于洪武五年在南京蒋山寺点校刊刻又名《初刻南藏》至洪武三十一年圆满历经二十七年全藏收入经论一千六百部七千余卷六百七十八函该藏点校严谨刻工精良明永乐六年雕版毁于火患惜存世仅十年故印本极为罕见

按照上述记载《洪武南藏》总共678函于洪武三十一年完成

然而《洪武南藏》的基本结构为两大部分正藏591函翻刻《碛砂藏》而成续藏87函新增入藏最早指出《洪武南藏》这一基本结构的是该藏被發现后随即前往调查的吕澂但吕澂没有刻意采用正藏续藏这样的名称来说明两个部分的不同其后如上引童纬所述为代表一般认为到洪武三十一年《洪武南藏》全藏均已完成换言之至今为止研究《洪武南藏》的研究者几乎没有考虑或完全无视《洪武南藏》乃由正藏续藏两部分组成实际上我们如果要讨论「《洪武南藏》的完成」这一问题必须包括续藏的完成时间

那么续藏是何时开始雕版何时完成的呢我认为续藏开始雕版的时间是建文三年(1401)我判断的依据是柳田圣山曾经指出在玄极居顶所撰《续传灯录序》(收入《圆庵集》卷四)的开头有这样的话

洪武辛巳冬朝廷刊大藏经律论将毕勅僧录司凡宗乘诸书其切要者各依宗系编入

柳田氏指出洪武年间没有「辛巳」年该年应为建文三年

不过现收入影印本续藏经中的《古尊宿语录》卷八末尾添加了这样一段令人很感兴趣的题记(以下简称「题记甲」)

大明  改元巳卯春佛心天子重刻大藏经板诸宗有关传道之书制许收入然吾宗虽不执语言文字若古尊宿语诸录实后学指南又不可无者乃依旧本誊录重加校正传灯重复者去之谨以《六祖坛经》列于首南岳马祖四家语继之而颐公所未收者则采《广灯录》诸书以联尊宿语自南岳至晦机等又通得四十二家共四十八卷谨缮写进刊与经律论永久流通故书此以识岁月云越三年壬午春僧录司左讲经兼鷄鸣禅寺住持沙门幻居净戒谨识

《古尊宿语录》是编纂《洪武南藏》续藏时初次入藏的禅籍编撰者为定严净戒(号幻居)他与前述玄极居顶一起是编纂收入续藏中的禅籍的重要人物该题记甲没有被《永乐南藏》所收的《古尊宿语录》所收实为重要的资料篇首作「大明  改元巳(「巳」应为「己」之误)卯春」己卯年即1399年亦即建文元年「大明」下的两个字空格大约应为「建文」二字也就是说下面的「佛心天子」是指建文帝众所周知「建文」两字所以被削除乃其后永乐帝推行的「革除」行为之一总之根据题记甲建文元年建文帝制许将「诸宗」典籍新编入藏收入正在雕刻的《洪武南藏》(正藏)净戒接受这一命令迅速著手编撰《古尊宿语录》以收入续藏到壬午年亦即建文四年(1402)完成原稿

依照上述存在于影印本的题记甲可以判定建文帝于建文元年勅许将应入藏佛典增入续藏但是如果这样就与前述玄极居顶《续传灯录序》开篇所谓的「洪武辛巳冬朝廷刊大藏经律论将毕」云云产生矛盾那么是否真如上面所述仅居顶净戒两人在编纂收入续藏的禅籍时發挥了重要作用居顶于永乐二年(1404)二月逝世后净戒继任灵谷寺住持两人关系非常密切既然如此为何两人所写的文章在时间的叙述上产生如此分歧对于上述问题我现在很难做出判断

但是如果著眼于居顶序中的「朝廷刊大藏经律论将毕勅僧录司」云云或者可以做出如下推论《洪武南藏》正藏部分的刊刻完成年代是「洪武辛巳冬」亦即建文三年冬因为正藏已经完成所以建文帝正式向僧录司下达编纂续藏入藏佛典的命令再看题记甲所谓「改元己卯春」亦即建文元年春建文帝下达的制许「诸宗」典籍「收入」大藏的命令其意义应为正藏的刊刻即将完成建文帝决定编纂续藏增入《洪武南藏》因此通知「诸宗」

但是建文三年冬虽然有令续藏的选定编纂等工作大约并没有立即开始因为如提到「建文三年冬」则众所周知正是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口号从北平(北京)發兵(当年十二月)以金陵(南京)为目标一路南下的时期建文四年六月京师(金陵)陷落在这半年中建文朝廷进退维谷很难想象在这种状态中唯有新编入续藏佛典的选定编纂工作仍然能有组织地独自进行

续藏佛典的选定编纂工作一直持续到永乐朝关于其后编藏工作的进展情况可依据《永乐南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二一卷末所附的净戒的题记(以下简称「题记乙」)做一个大致的推测

新藏经板初赐天禧凡禅宗古尊宿语颂古雪窦明教圆悟大慧等语多有损失永乐二年敬损衣资命工刊补今奉钦依取僧就灵谷寺校正以永乐十一年春二月为始至冬十一月乃毕供需之费皆本寺备给计校出差讹字样十五万余刊修改补今已幸完庶得不遗佛意不误后人所冀永远流通祝延圣寿万安者永乐十二年岁在甲午仲冬僧录司右阐教兼钟山灵谷禅寺住持臣净戒谨识

因《洪武南藏》所收《古尊宿语录》卷二一已经亡佚故《洪武南藏》中是否也存在题记乙现在已经难以判断依据这条题记《洪武南藏》的正藏部分的版片被移放于天禧寺(新藏经板初赐天禧)后净戒从永乐二年开始编纂禅籍亦即在自己所居住的灵谷寺进行「校正」所谓「永乐二年」正是前述居顶逝世后净戒继位灵谷寺住持的那年另外《永乐南藏》所收《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二一末尾也有题记「永乐二年甲辛夏五月命工补刊谨识由此看来以净戒就任灵谷寺住持为标志建文末年以来一度中断的续藏的编纂工作在永乐二年五月终于又启动了

根据题记乙续藏入藏佛典的刊刻工作开始于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也就是说「校正」的工作约进行了9年这段时间中不仅净戒在从事禅籍的校正可能其他宗派的佛典也在灵谷寺进行校正而从「刊修改补今已幸完永乐十二年岁在甲午仲冬」这些话看到永乐十二年(1414)仲冬续藏入藏佛典的刊刻最终结束

综上所述正藏刊刻即将完成之前建文帝决定追加续藏等到建文三年冬正藏刊刻完成便命令僧录司正式开始对新编增入续藏佛典的选定编纂但此工作因「靖难战争」而中断到了永乐二年改由已经升座为灵谷寺住持的净戒开始编纂到永乐十一年进入刻版阶段而续藏的刻版工作最终于永乐十二年仲冬结束

《洪武南藏》从建文朝到永乐朝的编纂经过大体如此因此《洪武南藏》的完成应为永乐十二年如下节所述有人于永乐十三年(1415)春在南京报恩寺得到一部《洪武南藏》现在的影印本《洪武南藏》也是永乐十四年(1416)带到四川崇庆县上古寺的这些例子都可作为《洪武南藏》完成于永乐十二年的证据

《洪武南藏》烧毁考

以本文开头所引《百科全书》的记载为代表现在学术界压倒性的观点认为《洪武南藏》的版片于永乐六年在天禧寺被烧毁《洪武南藏》的存在最早由吕澂氏报告而《洪武南藏》于永乐六年被烧毁这一观点最早也是由吕澂氏考察各种史料后提出的吕澂氏所说的「永乐六年烧毁说」的依据大约是民国张惠衣撰《金陵大报恩寺塔志》卷十「大事记」中「永乐六年」条中「寺塔全毁于火」但无注释不知道张氏依据什么资料将此事系于永乐六年

存放有《洪武南藏》正藏版片的天禧寺于永乐年间前半期曾遭火灾这看来是事实依据永乐帝所撰《重修报恩寺勅》(永乐十一年载《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一「报恩寺」条)

天禧寺旧名长干寺至我朝洪武间寺宇稍坏工部侍郎黄立恭奏请募众财略为修葺朕即位之初遂勅工部修理比旧加新比年有无籍僧本性以其私愤怀杀人之心潜于僧室放火将寺焚毁崇殿修廊寸木不存黄金之地悉为瓦砾浮图煨烬颓裂倾敝周览顾望丘墟草野

永乐帝即位后曾经命令工部修理天禧寺但其后无籍僧本性为泄私愤而放火天禧寺「将寺焚毁崇殿修廊寸木不存」永乐帝下令修理天禧寺为永乐三年(1405)或永乐四年(1406)的事情永乐五年(1407)七月乙卯(四日)皇后徐氏逝世两日后永乐帝命礼部在灵谷寺天禧寺设大斋因此无籍僧本性放火之事应该發生在此事以后具体在哪一年现在无法确定但总之天禧寺因此受到毁灭性的损害顺便说一下天禧寺的重建是从上述永乐帝的「勅文」發布的前年开始的直到宣德三年(1428)才终于完工

如上所述天禧寺(其后改称报恩寺)于永乐五年七月以后因火灾被全部烧毁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吕澂氏也是基于这一事实认为「天禧寺以永乐六年焚崇殿修廊悉为瓦砾经版当随以俱烬厥后重修寺宇改称『报恩』藏经亦改编复刊」这一观点无疑对其后学者认识的形成發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天禧寺被烧惨状确如前述「勅文」所述则《洪武南藏》版片自然全部化为灰烬但我在此想要提出的是即使永乐五六年间《洪武南藏》的版片被烧毁所烧毁的仅仅是正藏部分的版片如上节所考订的续藏部分直到永乐十二年才完成其工作在净戒所住的灵谷寺进行也就是说《洪武南藏》的续藏部分当时似乎还没有完成

赞同《洪武南藏》被烧毁的研究者都主张永乐六年之后又再次刊刻大藏经但是几乎无人依据史料来证明究竟何时何地怎样再刻的仅有张新鹰氏提出永乐十年(1412)到十五年(1417)之间开始再刻南藏的工作到永乐十七年(1419)完成所完成的被称为「永乐南藏」但也没有提出有关再刻工作进行的具体证据

如果根据下面所示永乐十三年春的材料来判断我们衹能认为配有续藏部分的《洪武南藏》的版片并没有烧毁请见崇祯《义乌县志》卷十八「寺观华阳教寺」条

永乐十一年僧深远建毘卢阁邑人王稌为之记「永乐甲午(十二年)冬十有二月华阳寺毘卢阁成越明年春深远遣其徒福源诣京师(南京)雕佛像摹大藏经文置其中征予文为记寺僧智慧福源伏睹圣朝重刊大藏经板留大报恩寺四方僧众咸许摹传以永乐癸巳(十一年)秋八月建阁于妙庄严阁之后中奉诸佛傍储大藏经五千四十八卷永乐十三年腊月朔日县人王稌记

永乐十三年(1415)春浙江义乌县华阳教寺僧深远派遣福源等到京师(南京)请来佛像及「大藏经五千四十八卷」(这个数字当然不是大藏经的实际数字)供奉在寺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王稌所写的「记」中明确记载「圣朝重刊大藏经板留大报恩寺四方僧众咸许摹传」这里所说的「重刊大藏经」衹能是《洪武南藏》这说明在永乐十三年春这一时期报恩寺应全国各地类似上述华阳教寺那样寺院之请进行印造《洪武南藏》的活动此外更加明确的证据则是此次影印的原存崇庆县光严禅院(上古寺)的《洪武南藏》是蜀王朱桩于永乐十四年向其兄永乐帝奏请赐予寺额时同时请得的大藏经

在此首先提出作为《洪武南藏》未被烧毁的旁证的一些证据如果《洪武南藏》被烧毁重新刊刻一部《永乐南藏》的话两者的版片自然不会有相同之处我们都知道刻工姓名作为书史的数据资料在鉴定书籍的年代方面具有重大的功用散见于书籍中的刻工姓名是刻工为了计算自己的工资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版片上以为「证据」

如前所述笔者正以立正大学图书馆及山口县快友寺所藏的《永乐南藏》为主要依据开展南藏研究立正大学所藏本为万历十八年(1590)印本快友寺所藏为清初顺治十年(1652)到十八年(1659)印本很幸运的是两部藏经都编有「现存目录」其中收录了刻工的姓名笔者曾尝试将这两处藏经中能够确认为《永乐南藏》刻工的姓名与元末明初比较活跃的刻工资料进行对照其结果罗列如下

《辽史》《金史》《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唐文粹》《西山先生真文忠公集》《古今纪要》《古史》→王保黄保陈厚陈鲁潘晋杨保

《晦庵先生文集》→朱祖徐成李成李和

《通鉴释文弁语》《资治通鉴》→陈七

《通鉴总类》→高山甫卢显

《文献通考》→陈文林伯福

《文选》→薛志良高山甫黄还朗杨保

《史记》《宋书》《南齐书》《魏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新唐书》(明初覆元大德九路本)→王安王全黄道正吴五子得薛志良杨成林伯福

《元史》(洪武五年刊本)→何宗大孙成贝公亮孟起宗

虽有少量重复但上述27人既是元末明初刊行的书籍中出现的刻工同时在《永乐南藏》中也可以看到相同的名字当然在此不能完全否认存在著同名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刻工姓名为3个字的话同名的可能性大约会很低像这样与元末明初所刻书籍中刻工的姓名完全一样的姓名在明末以来印刷的《永乐南藏》中也出现了这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一般认为刻工的职业生涯亦即所谓「职业寿命」大体是25年如果永乐六年前后《洪武南藏》的版片被烧毁其后到了永乐十年之后再来刊刻《永乐南藏》的话则与上面罗列的《元史》(洪武五年刊刻)会有悠长的40年间隔况且也不可能出现如前所述与元代末年刊刻的书籍刻工姓名一致的现象由此看来上面这些人无疑应是与《洪武南藏》正藏部分刊刻版片相关的人员《洪武南藏》的正藏部分大约从洪武五年开始点校完成了这些基础工作后开始刊刻正式刊刻的时间可能是洪武年间的前半期此外元末明初刊刻补刻的书籍中的刻工与万历年以后印刷的《永乐南藏》中的刻工之间有一批人是相同的这一事实说明《洪武南藏》的版片与《永乐南藏》的东西(至少其版片)是相同的当然不是全部都相同无宁说《洪武南藏》的很多版片得以免于天禧寺的火灾其后被《永乐南藏》所继承

上面通过对《洪武南藏》续藏部分刊刻完成不久便有人印造藏经这些事例的考证进而对散见在《永乐南藏》中的元末明初刻工姓名的考证说明《洪武南藏》的版片并没有与天禧寺一起毁于永乐六年左右的火灾这些版片后来被《永乐南藏》所继承此外直到永乐十五年三月还曾有过再修《洪武南藏》的企图直到永乐十七年改为刊刻新的《永乐南藏》有关的背景及其经过笔者已有论述在此从略

结论

近年来随著人们期待著的影印本《洪武南藏》的刊行在大藏经研究中南藏的研究成为人们注目的对象但是仍有很多课题尚未解决且有可能出现新的课题本文对笔者曾经探讨过的明初「两部南藏」的问题特別对《洪武南藏》续藏部分的刊刻经过以及《洪武南藏》烧毁说再次进行探讨在结束本文时我想对进一步推进「两部南藏」问题的研究表示若干期望

如前所述笔者考证出在万历年间以后印刷的《永乐南藏》中有27名刻工的姓名与元末明初活跃的刻工姓名相同以此为依据判定出《洪武南藏》的版片被《永乐南藏》所继承此次人们期待的影印本《洪武南藏》虽然已经出版但调查刻工姓名的工作似乎尚未进行(公开)此外听说中国各地至今仍然传承保存著很多部《永乐南藏》为了与《洪武南藏》中的刻工进行比较有必要对明代前半期印刷(刊刻完成不久)的《永乐南藏》做一个综合的调查如果能够进行这样的调查则本文提出的「两部南藏」的版片有继承关系的观点是否正确就可以更加明确这种继承关系是我们探讨两部南藏相互关系的基础我期待著有关人士的英明决断并由此结束我的论文


校注

本文是作者參加「汉文大藏经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10月上海)的会议论文在此为首次發表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之「汉文大藏经」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88年第153页~第154页 野泽佳美《明代大藏经史之研究——南藏历史学的基础研究》汲古书院1998年 參见上书第五章「从《洪武南藏》到《永乐南藏》」 陈士强《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经典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0年罗伟国《佛藏与道藏》古典文史基本知识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2001年李际宁《佛教版本》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2002年等等 《洪武南藏》242册四川省佛教协会编印成都2002年 见吕澂《初刻南藏考》载《内院杂刊入蜀之作二》江津1938年冬此论文其后被收入《欧阳大师遗集》第二卷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1976年第1471页~第1484页又收入黄夏年主编《近现代著名学者佛学文集》之《吕澂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但《吕澂集》仅收录本文 见柳田圣山《古尊宿语录考》载《花园大学研究纪要》21971年第8页~第9页顺带说一下吕澂在《初刻南藏考》篇首也引用了居顶的序文但把「洪武辛巳」误写为洪武三十四年 关于《洪武南藏》与《永乐南藏》所收的禅籍请參见《明代大藏经史之研究——南藏历史学的基础研究》第三章「南藏初入藏禅籍与定严净戒」椎名弘雄的《洪武南藏的入藏禅籍》载《驹泽大学禅研究所年报》172006年根据影印本对《洪武南藏》中所收禅籍作了详细的研究 何梅《四川上古寺南藏的雕版年代及收经问题》(载杨曾文方广锠编《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1年)认为题记甲的篇首空格乃消除了「建文」两字所致 关于「靖难之役」川越秦博撰《明代建文朝史之研究》(汲古书院1997年)有详细的考证至于建文三年的情况请參见该书第五章「靖难之役与建文政权的对策」 何梅氏在《四川上古寺南藏的雕版年代及收经问题》中依据居顶序及影印本的题记甲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在此拟对这一假设略作评述何梅氏在该论文中首先列举了以往关于《洪武南藏》刊刻年代的各种观点然后引用居顶序文篇首的记叙主张《洪武南藏》完成于建文三年进而根据新發现的题记甲主张《洪武南藏》(含正藏)都是在建文元年开始刊刻的于是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因为《洪武南藏》是建文年间开始刊刻的所以应该把这部大藏经称为「建文南藏」该论文的主要观点后来收入与李富华氏共著并出版的《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3年)之第九章「明官版大藏经研究」(第375页以下)何梅氏的论文在影印本出版之前最早录文公布题记甲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何梅氏没有意识到居顶净戒两人的记叙仅是关于补刊续藏的命令以为整部《洪武南藏》都是在建文年间仅用四年时间刊刻而何梅自己在该论文后半部分设了「2.八十七函宗乘要典的收经状况」这样一节专门研究新编入续藏佛典因此她似乎懂得《洪武南藏》由正藏与续藏两部分组成姑且不论把整部《洪武南藏》当作是建文年间开版这种结论本身是误读史料及错认历史的前后联系的结果且《建文南藏》这一名称也不能反映该藏的实际情况「建文年间」又可称为「靖难战争」时期在那种紧张的政治情况下用四年时间刊刻一部六千多卷的大藏经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椎名弘雄的《洪武南藏的入藏禅籍》指出的这条题记在现在影印本的同书同卷未能见到但在《中华大藏经》第78册所收《永乐南藏》本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二一末尾可以见到椎名弘雄还指出影印本《洪武南藏》的最后一部典籍《嘉泰普灯录》的卷末没有收入音释由此推测《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二一末尾的题记很可能是影印时删除的如果真是如此实为遗憾从《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二一末尾的题记可知该书属于首批刊刻的禅籍之一由于该书早在洪武二十五年曾由净戒「重刊」过因此确有可能把它作为首批入藏典籍刊刻关于南藏本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请參见注释8提到的拙作同书同章以及椎名弘雄的论文 同第446页注释 《御制大报恩寺左碑》(永乐二十二年《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一「报恩寺」条)谓「永乐乙酉(三年)尝命修葺未几厄于回禄」《僧录司右善世南洲法师塔铭》(载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二十五)谓「永乐四年诏修天禧等浮图 《明太宗实录》卷六十九永乐五年七月丁巳(6日)条「命礼部于灵谷寺天禧寺设荐扬大斋 參见第452页注释《御制大报恩寺左碑》及《御制大报恩寺右碑》(宣德三年三月《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一「报恩寺」条) 张新鹰《关于佛教大藏经的一些资料》载《世界宗教资料》1981年第4期第37页何梅氏在前述《汉文大藏经研究》之第九章第二节「永乐南藏」中论述其「刻版始末」提出个人独特的观点主张《永乐南藏》是从永乐十一年到永乐十八年刊刻的(第406页~第408页)但是如注释11所述这也是误读了净戒的题记乙以及本文所引其他史料的结果在此必须指出何氏的主张没有说服力 嘉庆《崇庆州志》卷八「寺观」条「北乡凡寺观一百有七曰上古寺在味江西山【唐善思和尚开创洪武初悟空禅师焚修于斯永乐十四年蜀献王奏请勅赐『光严禅院』盖瑠璃瓦赐经文一大藏计六百八十四筐中竖藏经车轮额曰『飞轮宝藏』】」「【】」中为双行小字吕澂氏在第446页注的论文中引用《嘉靖十年光严常住碑记》的资料也指出上述事实但该碑文在其他的地方志中未见著录详情不明 立正大学图书馆编《立正大学图书馆所藏明代南藏目录》(立正大学图书馆1989年)山口县教育委员会编《快友寺一切经调查报告书》(山口县教育委员会1992年) 长泽规矩也《元刊本刻工名表初稿》长泽规矩也《明初刊本五种》两文均收于《长泽规矩也著作集(第三卷)——宋元版研究——》汲古书院1983年阿部隆一《增订中国访书志》汲古书院1983年阿部隆一《宋元刻工名表》载《阿部隆一遗稿集(第一卷)——宋元版篇——》汲古书院1993年尾崎康《正史宋元版之研究》汲古书院1989年王肇文编《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张振铎编著《古籍刻工名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李国庆编《明代刻工姓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參见尾崎康《正史宋元版之研究》汲古书院1989年第53页 參见野泽佳美《明代大藏经史之研究——南藏历史学的基础研究》第五章「从《洪武南藏》到《永乐南藏》」
[A1] 净【CB】凈【藏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明初的两部南藏
关闭
明初的两部南藏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