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藏外佛教文献》在历尽波折之后终于与诸位见面了

佛教传入我国已经二千年在这二千年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终于与儒道两家鼎足而三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已经深深地融贯在中国人灵魂的深处而且对东亚各国有著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大藏经则是随著佛教的传入与發展而形成的中国佛教典籍的总汇法教津流大藏经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致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形成两大文化传统一是历代都要为前朝修正史一是南北朝以来历代都要编印新的大藏经这两大文化传统千年以来流传不替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著人们对佛教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的再认识与再评价出现一个整理佛教文献编辑大藏经的新的热潮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飞速發展的新时期包括佛教在内的各种传统思想都面临一个如何适应这一飞速發展的形势以及如何在这样一个飞速發展的社会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对于中国佛教来说在肯定其合理的宗教价值的同时努力提高其文化品位则是至关重要的在这裡整理佛教典籍编辑新的大藏经对肯定佛教的宗教价值与提高佛教的文化品位都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的中国文化需要新的理论而新理论的诞生离不开思想资料的积累中国的新理论又必然是在对传统中国文化包括对佛教文化的全面扬弃过程中诞生从这一角度讲整理佛教典籍编辑新的大藏经对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构建也有著重要的意义当今的世界越来越小各国的交流日益扩大文化的撞击已成为时代之必然而佛教已经并将继续在这一交流与撞击中显示其生命力为人类文化的發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这一点讲佛教典籍的整理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藏外佛教文献」顾名思义即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入的各类佛教文献或为见闻不广所囿或为收集困难所拘或为宗派立场所缚或为物质条件所限历代都有大批珍贵的佛教文献没有能够收入大藏经被散逸在藏外处在自生自灭的境地不少文献因此湮没无闻这不能不说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今天在编辑新的大藏经时努力發掘收集与整理现存的各种藏外佛教文献就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举例而言敦煌藏经洞中的大批古佚佛典就为我们了解与研究中国佛教的历史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也是促成「敦煌学」产生的主要动力之一遗憾的是藏经洞發现至今已经九十余年对敦煌佛教文献仍然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整理此外古代僧人的佛教著作近代以来从梵文巴利语藏文日文等翻译的印度佛教藏传佛教原著数量甚巨散见于正史金石地方史志个人文集乃至诸种丛书类书专著中的各种佛教资料比比皆是团结各界人士系统地發掘收集与整理这些藏外佛教文献以供宗教界学术界之急需俟条件成熟时将这些珍贵资料收入新编的大藏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作出贡献这就是《藏外佛教文献》的基本宗旨古代以智升为代表的僧人曾经对佛教文献学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其成就远远超出当时传统目录学的水平赓续古代佛教文献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建设与發展佛教文献学是今天佛教文献研究者的任务也是《藏外佛教文献》愿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

编辑出版一种整理藏外佛教文献發展佛教文献学的出版物的设想酝酿构思已久但因时节因缘未熟一直未能实现1994年夏决定以《南亚研究佛教文献专辑》的形式發行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设想终于流产由于这一原因迫使我们不得不把出版物名称改为《藏外佛教文献》并删去原定刊登的关于南亚研究方面的内容也由于这一原因原定在1995年6月出版的第一辑直到今天才与诸位读者见面这是我们必须向诸位订阅《南亚研究佛教文献专辑》的读者说明并道歉的由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香港志莲净苑的大力支持与慨施净财才使《藏外佛教文献》有可能面世在编辑与改刊的过程中我们收到不少热情洋溢的来信对我们的工作表示坚决的支持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在此谨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香港志莲净苑以及所有对《藏外佛教文献》给予帮助与支持的四众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藏外佛教文献》编委会主要由有志于从事与支持佛教典籍整理及佛教文献学研究的人员组成由于我们整理的对象是佛教文献因此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宗教角度我们都要求自己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向读者提供侭可能准确完善的资料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编委会集体以研究班的形式对整理者递交的每一份初稿逐字逐句核对底本校本进行审读修改定稿所以發表在《藏外佛教文献》中的各种典籍文章一方面固然是整理者个人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编委会集体心血的结晶在商品大潮冲击下的当代中国能够甘坐冷板凳不计名利静下心来认认真真为佛教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人当然不少但也不能说很多在此谨对编委会诸位同仁的支持与奉献表示衷心的谢意实际上编委会诸位同仁都明白我们现在从事的正是一件所谓「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藏外佛教文献》中發表的诸种文献都是从原始资料的收集开始一点一滴地做出来的且不谈收集原始资料时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仅就文献的录文校勘标点而言编委会诸位同仁已深知其中的甘苦如第一辑不少文献系从敦煌文献中整理出来原件均为古代抄本照片多有模糊不清鲁鱼亥豕之处在所颇多文意漏断之处亦为常见至于文字之错讹变体则向为敦煌学之难点有的尚存校本可以參用有的祇剩孤本唯凭理校研究班上编委会同仁经常为了一个文字的辨认一个标点的使用乃至一段意群的辨析争论得不可开交虽然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的意见终归于统一但有时也不得不遗憾地留下若干存疑的问题以待方家指正佛法宏深本难底测荜路蓝缕更增艰辛如果由別人先整理我们再在別人整理的基础上校定修正固然会容易得多然而不可能人人都站在他人的肩上去摘取桂冠总要有人来做这种艰苦的原始资料整理工作因此虽然明知是「吃力不讨好」大家都还用「以精益求精之心求尽善尽美之境」的精神来要求自己我们相信祇要精益求精之心是诚的尽善尽美之境迟早总能达到

古人云「论益物深无过于法何者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故《胜天王般若经》云『若供养法即供养佛』是知法教津流乃传万代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發表在《藏外佛教文献》中的诸文献整理本必然有不少不能尽如人意之处我们恳切地希望专家学者诸位读者各方人士不吝赐教


校注

《历代三宝记》卷十五见《大正藏》第49卷第120页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缘起
关闭
缘起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