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应进一步重视宗教古籍保护

今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㓰」决定对全国古籍及其保护情况作全面普查建立珍贵古籍名录加强古籍书库标准化建设加强古籍修复培养高水准古籍工作人才使我国古籍得到全面保护这一计㓰的启动令人兴奋这些年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成果越来越多这是中华民族兴旺發达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著高度文明自觉的民族所谓高度文明自觉就是不但以自己创造的优秀文明为自豪而且主动自觉地把这一文明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高度历史观念就来源于这一文明自觉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屹立于东方不倒除了其他原因它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的文明自觉是重要原因传承文明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主要依靠典籍典籍的产生使得文明传承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所以在中国修史造藏整理典籍抄书印书藏书成为代代相承的传统保护古籍是保护与培植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之更加根深叶茂这是我们高度文明自觉的又一体现

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以儒为主干佛道为羽翼的局面儒释道三家共同支撑起中华文化之鼎与此相适应古代儒释道三家的图书也分別庋藏独立编目自成体系《隋书经籍志》记载隋炀帝在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收藏儒家经史子集四部书在内道场收藏佛经道经并分別编撰目录建妙楷台收藏名家法书建宝迹台收藏历代古画这可说是隋代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的基本规制历代王朝沿革虽有不同但三家典籍分別庋藏的传统不变

由此经史子集本属儒家典籍由儒家知识分子收集整理编目如套用「佛藏」「道藏」这样的名称可称之为「儒藏」其中经史两部是儒家治国之依据与镜鉴子部收入诸家杂著其中如医天文等类为实用类书籍集部主要收入儒家文人的诗文集诗文虽属小道亦可陶性怡情四部书体系充分体现了儒家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的理念由于社会上存在著佛道两家儒家的图书管理者不能无视便在子部内设立「释家类」「道家类」收纳两家典籍但不收佛教的大藏经与道教的道藏且著录的佛道书籍往往因采访者个人兴趣与当时的采访条件有很大随意性因此历代《经籍志》《艺文志》虽然收入若干佛道典籍实际并不能反映那个时代佛教道教典籍的真实情况

与中央相同古代地方儒释道三家的图书也分別庋藏儒家的学宫书院收藏四部书释道的寺庙宫观收藏本教典籍与四部书收有佛道典籍相应寺庙宫观往往收藏儒家典籍敦煌遗书原是佛教寺院藏书其中就有不少经史子集类著作这充分说明儒释道三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历史事实

宋明理学兴起后儒家知识分子一直占据著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佛道两教日益式微儒家文化自然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但也有刚性僵化的一面就四部书体系而言绵延一千多年没有大的改观如清代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对佛道著作的收录就非常单薄受到后代陈垣等著名学者的批评宋以后私人藏书兴起藏书家大抵为儒家知识分子藏书的著录体系均沿袭四部书这样儒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儒家知识分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公私藏书的四部书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文化范式由此形成的风气逐渐浸润于全社会对这个范式应如何评价是另外的事但这个范式对我国古籍的研究与保护却是有利有弊且其流弊至今犹存

举例而言虽有梁启超姚名达王重民等先贤宣导在先但至今我国不少论述古代目录学古代文献学的著作言必称四部书对佛道两家视而不见其实唐代佛教目录学水准雄踞于当时我国目录学的最高峰以至宋明四部书目录学水准都未达到唐代佛教目录学的高度直到清代朴学兴起差可与唐代佛教目录学比肩讲古代目录学文献学而舍弃佛道两家未免有抱残守缺之嫌此外目前我国各图书馆古籍部门均沿袭四部书体系因此当涉及古籍普查与保护一些重大项目时虽条文中已将宗教类古籍列入但工作中往往受四部书范式的束缚有意无意地忽视排斥宗教类古籍

把古籍框限为经史子集体系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实际也不符合现存古籍的实际

写本是刻本出现之前中国古代典籍最主要的流通方式敦煌遗书可谓现存古代写本的代表敦煌汉文遗书年代跨度从东晋到北宋初年全世界共约58000号国内约存19000号其中90%以上是佛教道教典籍因此以敦煌遗书为代表的写本无疑应是古籍普查与保护的重点之一此外北宋时期的写本大藏经历代的金银字写经血经名人写经等等无不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都应该纳入普查与保护范围

就刻本而言众所周知现存最早的为唐代刻本大多是佛教典籍宋元(含辽金)刻本从来被古籍版本界认为是翘楚白眉现存的宋元(含辽金)汉文刻本无论就世界范围而言还是就国内收藏而言佛教典籍的数量都要超过四部书

就书籍装帧形式而言中国以纸张为载体的书籍早期曾出现过卷轴装经折装粘叶装缝缋装梵夹装实物证明除粘叶装(现存英国的盛唐写敦煌遗书《文心雕龙》)外其他如卷轴装经折装缝缋装梵夹装等现存最早的样本都是佛教典籍

因此在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㓰」时我们要防止用四部书范式来框限古籍的倾向要重视宗教古籍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对它的保护

强调保护宗教古籍还在于目前我国宗教古籍的现状甚堪担忧

首先历经磨难宗教古籍数量急剧减少就我比较熟悉的佛教而言佛教认为典籍是佛僧「三宝」中法宝的代表传统甚为重视修经造藏所以古代流行的佛教典籍甚为丰富有「浩瀚于九流」的说法但因各种天灾人祸真正能保存下来的不过九牛一毛以中国第一部木刻大藏经——北宋《开宝藏》为例全藏数千卷当初印量甚大颁赐国内寺院分赠周边诸国但现在全世界衹存十余卷成为稀世国宝

其次缺乏完整著录家底不清以宋辽金元写本刻本为例我国现存宋辽金元本四部书虽亦有遗漏但大部分均被著录而宋辽金元佛教典籍除少量被纳入各图书馆四部书体系大部分至今缺乏完整正确的著录有的甚至连基本目录也没有从总体看家底不清

再次保存条件堪忧除了图书馆博物馆外宗教古籍主要保存在庙宇寺观各地的庙观因条件不同古籍保存的情况不同不少寺院目前藏书的条件非常令人担忧古籍残破问题也相当突出

因此国家这次启动的「中华古籍保护计㓰」把宗教类古籍纳入其中是非常重大与及时的决策

应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古籍整理与保护中对宗教古籍已经予以特別的关心正因为当年国务院古籍整理规㓰小组的大力支持由任继愈主持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正藏)才得以顺利完成现在有关领导也多次强调要重视敦煌遗书等古籍的普查与保护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进一步正确认识国家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㓰」的重大意义全面贯彻「中华古籍保护计㓰」把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天主教等宗教古籍的保护真正规㓰起来落实下去当然古籍保护不仅是图书文博部门古籍善本单位的事情也是全民族的大事宗教古籍的保护更是各宗教的大事为此需要我们进一步普及古籍知识提高全民族的古籍保护意识

当今媒体的社会导向作用越来越大希望媒体积极地正确地宣传古籍保护特別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正确引导民众的历史自豪感树立文物意识公民责任意识而不是单纯追求附著在古籍上的经济利益希望通过正确的社会导向形成以保护古籍文物为荣不保护古籍文物为耻的社会氛围诚如此则民族幸甚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卷首语
关闭
卷首语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