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畧论译者序

佛教已逐渐世界化尤其在亚洲几乎普及到每一角落如中国南北韩日本暹罗缅甸锡兰越南马来印度等国佛教徒占了总人口的三份之二然而欲求保持佛教的完整无论在学术上在实行上在發展上在制度上处处表现有其独特的风格者那还是首推西藏

西藏佛教导源于第六世纪那是中国的盛唐时代汉族文明發展到了最高峰这时距离鸠摩罗什法师译经已有二百余年西藏则因松赞岗布王之与文成公主通婚而把佛教种子带来了西藏若以时代来说西藏佛教应与日本同一传播时期(五九三~六二八)但在特质上两地则大异其趣日本是完全以汉文佛经为主多少世纪来脱不了印度早期佛学的窠臼故在形式上及思想上多是保守的毫无新發现西藏佛教就不同了它是直接师承印度假定印度晚期佛教是以世亲而后为起点直至印度佛教灭亡其间约八百年而那烂陀寺及超岸寺的学风经过几个世纪的陶炼已与早期大异其趣当玄奘法师留学印度时未闻龙树提婆等空宗有宗大师有关于密宗的特別著作待佛教开始输入西藏密教学说已發展到与中观唯识不可分离的阶段那烂陀寺的上座们公开研讨密教已列为主要课程(见达惹那他 TARANAT 佛教史)在今天西藏丹珠尔大藏中存有不少的密教论典是龙树提婆等所著而且印度晚期佛教圣人如月称的中观论狮子贤解脱军的现观论法称的量释论金洲的唯识论德光的戒律论都是晚期才有的杰作这些均在印度佛教衰亡之先而传入了西藏加以西藏代有圣人如宁玛派的创始人莲华生大士迦当派的创始人阿底沙尊者萨迦派的创始人贡曲甲布迦举派的创始人玛巴及弥拉勒巴菊南派的创始人米交多杰及达惹那他等无不解行并胜学贯梵藏阐幽探微發前人之所未發且能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佛教中一种特殊风格在以上历代圣人中格鲁巴教主宗喀巴祖师尤为晚出之杰出人物

宗喀巴祖师一派之学说其所以在西藏發生庞大影响作用之原因分析起来约有四点一理论精辟知见正确二极重实践三组织完密四凡圣阶段依据显密次序井然是那烂陀寺而后最能通达三藏者因为学佛的最高目的是能获得成就如果知见不正何以能修又何以能证关于知见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古往今来的祖师们无不重视对于了空之程度西藏早期修密法的人也同中国祖师禅一样的不依经教只著重在气脉明点等等有漏神通之外相偏重定学漠视慧学不依道次而修大悲心菩提心这与今天修密法的人没有两样(请注意中国禅宗是顿超法门但奈众生之根性何)自宗喀巴大师起才把清净正见作一个肯定的明确指示所谓清净正见就是了解缘起道理一切诸法缘生幻有缘会则生缘散则灭有不拨无无不执有如诸法本无实性何能执为有又诸法名言假有岂可拨为无生死法固是寄于妄执假有为实有故万劫沉沦就是涅槃法也是依于断障而安立岂可也落相执学佛的人未能透彻了解此理每每以为世间万法都没有只有涅槃是实这仍然未出断常二边之边见断就是损减执——无见誉如镜中人影虽无实体但由明镜空间光綫人体等因缘会合自然便有人影显现且能發生应有的作用应承认其假有幻有而不能全无全无则影响了善恶业果生死轮回大道理常就是增益执——有见譬如人法二我自性本空但因众生无始妄执习气之所薰染于是遂起我法二执由我执故障碍涅槃由法执故障大菩提若能离此断常二边则明白了解世俗谛是怎么一回事胜义谛又是怎么一回事世俗与胜义两者的关系是一是异既了缘起即是了空故龙树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其空之定义不仅可解释为缘起故空空故缘起且可释为自体本如果再于空上而起空执——有一性空之实体或起无执——性空为毕竟无则又离开中道远甚故中论云若于空起执斯人无可救总之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之境界若以凡夫之心度之则无不处处碰壁故生死根本首在我执我执又因于我见若能破我见断我执乃能常住于明空无执境界

至于修中道正见的方法本论亦有详细说明先以四理或七相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我通达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观察众生无始时来所执的实法通达法空四理就是一认识所破的我二决定我与五蕴的或一或异二者必居其一三认识我与五蕴是一的不合理四认识我与五蕴是异的不合理七相就是「一」我与五蕴是一「异」我与五蕴是异「能依」我依五蕴「所依」五蕴依我「具有」我有五蕴「支聚」五蕴合聚为我「形状」五蕴组合的形式为我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以四理来破所执实法先认识所执实法与构成它的支分再以我及五蕴为例照上述以四理破我的道理来破既通达无始妄执的我及实法空再详细推察缘起道理得知诸法虽无性而有缘起因果如果还觉得缘起因果与自性空各是一回事就是还没有真正通达中道深义若是由见诸法因果缘起就能破除内心执着了达诸法空无自性才是得了中道正见这样的正见不只是由空来破常执而且见缘起有的力量来破常边不只是由见有来除断执而且由见空(无实性空)的力量来破断边这就是中道正见的特殊作用

然仅有甚深见仍不足以成大菩提须有广大行为之辅导广行六度四摄始得谓之圆满福智资粮佛号两足尊义即指此若无空见之布施纵然尽有情仍不得谓之布施圆满以仍未能空去布施之体相用故亦不得谓之波罗密凡夫二乘均能行布施持戒律之所以不能称之为波罗密者其分际是在未得甚深般若大乘经论讲六度互容互摄布施中有般若般若中有布施乃至禅定亦尔此是大乘佛教所特有之真精神是真佛教然如何能做到六度互容互摄其命脉又在禅定智慧二度之能否双运故宗喀巴祖师在本论中有別明止观二卷议论精要次序井然是乃本论之精华在汉文大藏中亦有不少关于止观论著如天台智者大师大小止观博引旁征详则详矣然总嫌其语未中的尤其凡夫定境异生定境圣者定境实际含混令人难以捉摸祖师语录如六祖坛经精则精矣又非普通根性当下立断岂如本论之刻㓰入微痛快而淋漓也哉

宗喀巴祖师之学说在中国边彊风行六百余年迄今未衰藏中学者虽以宗派关系研学方便容有不同但以宗喀巴之学说组织完满超越古今若言正宗独系于此以与汉文流行佛学相比则其得失短长自可立判日本佛教更不必论矣时至今日还在舍本逐末之中极类印度初期大乘佛教流行之情形盖印度初期龙树无著所释经论大多衔接小乘毘昙辨析法门不厌繁博令人难以获得心要历后著述则较简约如四百论之于中观摄论显扬论之于瑜伽然犹未臻简要至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出则删烦存资于修行极切实际此种简当之风因阿提沙尊者而传至西藏宗喀巴祖师远承龙树无著中承佛护月称近承阿提沙于清办之辩难纵横唯识之组织微密悉无所取盖即承受此种学风而来以视后代注疏演译注疏愈多真理愈远之舍本逐末者固远胜矣又印度自瑜伽菩萨地而后有组织井然之菩萨学然犹条理较繁至寂天菩萨以六度为纲纶贯经论以成集菩萨学论益见简要阿提沙更取其精要著菩提道炬论即本其意取舍诸家当于修行故炬论释增上戒取瑜伽菩萨地以龙树之书于此不备释增上心则取中观家言以瑜伽于此说之过繁无觉贤资粮品之精要又如唯识诸借说增上心学又失之大畧又不如中观方法之圆备故唯中观之说为独适矣如是以实践为鹄的而组织异言形成一时之学风而悉传之西藏益發挥之自宗师而后以瑜伽学为广行中观学为深观合龙树无著二大家浑然为一大乘学实际显现不托空言以谈修学似无间然矣

宗喀巴祖师生于纪元后一三五七年籍贯中国青海十六岁入藏徧參名师习学经教廿二岁后闭关自修获大成就卅一岁著现观庄严论金鬘疏从此讲经说法广行教化直至六十三岁圆寂一生之中说法数百次著书数百种建立佛寺数百所有名的西藏三大寺即其创建大师四十六岁时著菩提道次第广论自以卷帙浩繁有失精要乃于五十九岁时更著菩提道次第畧论是本论为大师最后定量之著可无疑义

译者自幼醉心佛教少受庭训尤慕玄奘法显之高行乃弱冠赴藏访求大德亲承教授旅藏凡十余年有入宝山之感方期继续研究不意大陆变色乃避乱香江一九五八年春因应香江佛教同人之请开讲本论随讲随译随译随刊将近脱稿适译者又有美洲之行直至航近檀香山始全书译完故本论前四卷译于香港后一卷译于日美途中

至译者本人佛教思想在知见上余奉宗师为正宗在实修上则各派均无所偏颇故当入藏之初先从噶举巴学大手印继从宁玛巴学喜金刚二次第又从萨迦派学密法大集最后所受黄教灌顶尤多不可胜述总之见正则行无不正特志于此以与学佛者共勉

方今世乱日亟亚洲人民水深火热兹愿以此译经印经功德回向全世界人民获致永久和平

译者序于美国加州大学图书室

一九五九年七月四日

菩提道次第畧论科目

兹将全文分四科
甲一为示法源尊贵说造论者殊胜分三
 乙一种性圆满
 乙二得功德身分二
  丙一得遍知圣教功德
  丙二得如理修证功德
 乙三作圣教事业分二
  丙一于印度所作
  丙二于西藏所作
甲二为对教授生起恭敬故说法之殊胜分四
 乙一证得与一切圣教无违
 乙二显示一切佛语教授
 乙三为易获得佛语密意
一〇
 乙四由遮止甚大罪行之有情殊胜
一〇
甲三具二殊胜己说者听者应如何作业分三
一一
 乙一听者法轨分三
一一
  丙一思维听法功德
一一
  丙二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敬仰
一一
  丙三正听法轨分二
一二
   丁一断三种过失
一二
   丁二依止六想
一二
 乙二说者法轨分四
一五
  丙一思维说法利益
一五
  丙二于佛及法生起恭敬
一六
  丙三由如何思及行而说分二
一六
   丁一思
一六
   丁二行
一六
  丙四于何境可说及不可说之差別
一七
 乙三共同作业
一七
甲四正说如何引导弟子次第分二
一八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法轨分二
一八
  丙一生决定故少许闻释分六
一八
   丁一所依善知识因相
一八
   丁二能依弟子因相
二〇
   丁三如何依止理趣分二
二一
    戊一心依止理分二
二二
     己一根本修信
二二
     己二念恩起敬
二三
    戊二行依止理
二四
   丁四依止功德
二四
   丁五不依止罪缘
二五
   丁六摄以上义
二五
  丙二行轨摄释分二
二六
   丁一正修理趣分二
二六
    戊一时分正体如何作分三
二六
     己一前行
二六
     己二正行分二
二九
      庚一总修理趣
二九
      庚二此中修理
二九
     己三结行
三〇
    戊二未修中间如何作
三〇
   丁二由二种修行理趣辨別何修理
三二
 乙二依止后如何修心次第分二
三四
  丙一于有暇身勤取心要分三
三四
   丁一正明暇满分二
三四
    戊一暇
三五
    戊二满分二
三五
     己一五自圆满
三五
     己二五他圆满
三五
   丁二思其义大
三六
   丁三思维难得
三七
  丙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分二
三九
   丁一道总建立生起决定分二
三九
    戊一三士夫道摄一切佛语理趣
三九
    戊二显示从三士夫门如其次第引导理由分二
四〇
     己一显示何为由三士夫道引导之义
四〇
     己二为是次第引导之理由分二
四一
      庚一正明理由
四一
      庚二明所为由
四四
   丁二正说取彼心要理趣分三
    戊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
     己一正修下士意念分二
      庚一生起希求后世之心分二
       辛一思维此世不能久住随念死亡分四
        壬一攀缘不修念死过患
        壬二修习利益
        壬三当發何等念死之心
        壬四如何修念死理分三
         癸一思维决定死分三
          子一思维死主定来复由缘故无法止灭
          子二思维寿命无增损灭则为无间
          子三思维生时无暇修法亦必定死
         癸二思维死无定期分三
          子一思维瞻部洲寿限无定死期无定
          子二思维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子三思维身极衰弱死期无定
         癸三思维死时除法外余皆无益
       辛二思维后世所生何趣二趣苦乐分三
        壬一思地狱苦分四
         癸一大有情地狱
一〇
         癸二近边地狱
一二
         癸三寒冷地狱
一三
         癸四独一地狱
一四
        壬二思旁生苦
一四
        壬三思饿鬼苦
一五
      庚二于后世所依安乐方便分二
一六
       辛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皈依分四
一六
        壬一依于何者为皈依因
一六
        壬二从依止彼所皈依境分二
一七
         癸一正明境
一七
         癸二明理趣
一七
        壬三由何理趣而正皈依分四
一八
         癸一知功德分三
一八
          子一佛功德分四
一八
           丑一身功德
一八
           丑二语功德
一九
           丑三意功德
一九
           丑四业功德
二〇
          子二法功德
二一
          子三僧功德
二一
         癸二知差別
二一
         癸三受持
二一
         癸四唯正皈依不归其他
二一
        壬四既皈依己所学次第分二
二二
         癸一別学分二
二二
          子一遮止应学
二二
          子二修行应学
二二
         癸二共学
二四
       辛二一切善乐根本生起诚信分三
二七
        壬一总思业果分二
二七
         癸一正明总思维理分四
二七
          子一业决定理
二七
          子二业增长广大
二八
          子三业不造不受
二八
          子四既造业必受
二九
         癸二別明细思分二
二九
          子一显十业道为主
二九
          子二决择业果分三
三〇
           丑一示黑业果分三
三〇
            寅一正明黑业道
三〇
            寅二轻重差別分二
三四
             卯一十业道轻重
三四
             卯二略说有力业门分四
三四
              辰一由福田门故力大
三四
              辰二由所依门故力大
三五
              辰三由事物门故力大
三六
              辰四由意乐门故力大
三六
            寅三彼等之果分三
三七
             卯一异熟果
三七
             卯二等流果
三七
             卯三主宰或自在果
三八
           丑二示白业果
三八
            寅一白业
三八
            寅二果
三九
           丑三业余差別
三九
        壬二別思业果分二
三九
         癸一异熟功德及作业
四〇
         癸二异熟之因
四一
        壬三既思维己当行当遮理趣分二
四二
         癸一总说
四二
         癸二別说由四力修理
四三
     己二生此意念之量
四六
     己三遣除此中邪执
四六
    戊二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四
     己一正修意乐分二
      庚一明求解脱之心
      庚二生此方便分二
       辛一思维苦谛生死过患分二
        壬一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壬二正修苦谛分二
         癸一思维生死总苦分二
          子一思维八苦
          子二思维六苦
         癸二思维別苦分四
          子一思维三苦趣苦
          子二思维人间苦
          子三思维非天苦
          子四思维天苦分二
           丑一欲天苦分三
            寅一死后当堕苦
            寅二惊骇苦
            寅三斩裂杀害苦
一〇
           丑二上界天苦
一〇
       辛二思维集谛流转次第分三
一〇
        壬一烦恼生起理趣分三
一一
         癸一正明烦恼
一一
         癸二如何生起次第
一二
         癸三烦恼过患
一二
        壬二聚集彼业理趣分二
一三
         癸一正明所集之业
一三
         癸二如何集积之理
一四
        壬三死殁及结生之理分五
一四
         癸一死缘
一四
         癸二死心
一四
         癸三从何摄煖
一五
         癸四死后成办中有理趣
一六
         癸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一六
     己二生起意乐之量
一八
     己三遣除此中邪执
一八
     己四抉择能趣解脱道之自性分三
一九
      庚一以何等身灭除生死
一九
      庚二修何等道而能灭除
二〇
      庚三如何修学之理
二一
    戊三于上士道次修心分三
     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心理趣分三
      庚一修菩提心次第分二
       辛一于其次第生起定解分二
        壬一宣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分三
         癸一初重要
         癸二中重要
         癸三后重要
        壬二诸他因果是此因果理趣分二
         癸一初从知母乃至大慈为因之理
         癸二增上意乐及以發心为果之理
       辛二如其次第正修分三
        壬一修习希求利他之心分二
         癸一成办生起此心所依分二
           一于诸有情合心平等
          子二修北一切成悦意相分三
           丑一修母
           丑二修念恩
           丑三修报恩
一〇
         癸二正發此心分三
一一
          子一修慈
一一
          子二修悲
一二
          子三修增上意乐
一三
        壬二修习希求菩提之心
一三
        壬三明所修果即是發心分二
一四
         癸一总相
一四
         癸二差別
一四
      庚二發起之量分三
一四
       辛一思维自他更换利益及不能更换过患
一四
       辛二宣说若修此心定能生起
一五
       辛三修习自他更换次第分二
一五
        壬一遣障阻
一五
        壬变心位
一五
      庚三仪轨受持法则分三
一八
       辛一未得令得分三
一八
        壬一所受之境
一八
        壬二能受之身
一八
        壬三如何受持仪轨分三
一九
         癸一加行仪轨分三
一九
          子一特別皈依分三
一九
           丑一洒净处所安置塔像陈设供品
一九
           丑二劝请皈依
一九
           丑三宣说皈依学处
二〇
          子二积集资粮
二〇
          子三净修其心
二一
         癸二正行仪轨
二一
         癸三结行仪轨
二二
       辛二已得护持不失
二二
        壬一修学此生發心不退失因分四
二二
         癸一为于發心增欢喜故修学恒念利益
二二
         癸二正令增长所發心故修习六次發心分二
二四
          子一不舍所發愿心
二四
          子二学令增长
二五
         癸三应令其心不舍有情
二五
         癸四应于福慧资粮双修
二五
        壬二修学他生不远离因分二
二五
         癸一断除为患四种黑法
二五
         癸二受学能不为患四白法
二六
       辛三如有失坏还出方便
二八
     己三既發心已学行理趣分三
二八
      庚一既發心已须学学处因相
二八
      庚二宣说完满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
二八
      庚三正释修学学处次第分二
三五
       辛一于总大乘学习理趣分三
三五
        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
三五
        壬二受持菩萨律仪
三五
        壬三如何正学理趣分三
三五
         癸一何所学处
三六
         癸二其中能摄诸种学处理处分二
三六
          子一正义数量决定
三六
          子二兼说位次决定分三
三九
           丑一生起次第
三九
           丑二胜劣次第
三九
           丑三粗细次第
三九
         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分二
四〇
          子一于总行学习道理分二
四〇
           丑一修学六度能成熟自佛法分六
四〇
            寅一布施分三
四〇
             卯一布施自性
四〇
             卯二布施差別分二
四〇
              辰一观待各各身异
四〇
              辰二施本性异
四一
             卯三相续行理
四一
            寅二持戒分三
四三
             卯一持戒自性
四三
             卯二持戒差別分三
四三
              辰一律仪戒
四三
              辰二摄善法戒
四四
              辰三饶益有情戒
四四
             卯三相续行理
四四
            寅三忍辱分三
四六
             卯一忍辱自性
四六
             卯二忍辱差別
四六
             卯三相续行理分二
四六
              辰一修学忍辱利益
四六
              辰二修学不忍过患
四七
            寅四精进分三
五一
             卯一精进自性
五一
             卯二精进差別分三
五一
              辰一披甲精进
五一
              辰二摄善法精进
五一
              辰三饶益有情精进
五二
             卯三相续行理
五二
            寅五禅定分三
五四
             卯一禅定自性
五四
             卯二禅定差別
五四
             卯三相续行理
五四
            寅六智慧分三
五四
             卯一智慧自性
五四
             卯二智慧差別
五五
             卯三相续行理
五五
           丑二修学四摄能成熟他相续分四
五七
            寅一施摄
五七
            寅二爱语摄
五七
            寅三利行摄
五八
            寅四同事摄
五八
          子二次特于后二度学习理趣分六
           丑一修止观德益
           丑二宣示此二摄一切定
           丑三止观体性分二
            寅一止体性
            寅二观体性
           丑四双修因相
           丑五次第决定
           丑六各別学轨分三
            寅一学止法分三
             卯一正说修止资粮
             卯二依于资粮修止分二
              辰一加行
              辰二正行分二
               巳一当以何种加行而修
               巳二正释修习次第分二
                午一引生无过三摩地道理分三
一〇
                 未一系心于其所缘先如何修
一〇
                 未二住所缘时应如何修分二
一一
                  申一心于何等所缘住分二
一一
                   酉一总安立所缘分二
一一
                    戌一正说所缘
一一
                    戌二显示何等补特伽罗
                     应缘何境
一二
                   酉二明此处之所缘
一二
                  申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分三
一四
                   酉一建立自宗无垢
一五
                   酉二遣除他宗有垢
一七
                   酉三正修时量
一九
                 未三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分二
二〇
                  申一生沉掉时应如何修分二五
二〇
                   酉一开示不知沉掉之
                    对治分二
二〇
                    戌一抉择沉掉之相
二〇
                    戌二于正修时生起
                     了达正知方便
二一
                   酉二既知己为断彼故
                    不起勤奋之对治分二
二二
                    戌一正明其思灭沉掉法
二三
                    戌二明生沉掉之因
                     是依何者
二四
                  申二离沉掉时应如何修
二五
                午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分三
二七
                 未一正明引生住心次第
二七
                 未二由六方成办理
二八
                 未三具四种作意
三〇
             卯三修已成办止量分三
三一
              辰一成办未成办奢摩他之界限分二
三一
               巳一宣说正义分二
三一
                午一从得未得圆满轻安而说得
                 未得奢摩他
三一
                午二既得圆满轻安已显示真
                 奢摩他宗
三二
               巳二有作意相及断疑分二
三四
                午一有作意相
三四
                午二断疑
三六
              辰二依于奢摩他趣总道轨
三七
              辰三別趣世间道轨
三九
            寅二修观法分四
             卯一依止观法资粮分二
              辰一总论
              辰二別说抉择正见理分三
               巳一正示染污无明
               巳二显示生死轮回根本
               巳三为求断除我执寻求无我
                正见分二
一〇
                午一欲断无明须求通达无我
                 正见之因相
一〇
                午二生起通达无我正见之理分三
一〇
                 未一将生二无我见次第
一三
                 未二正生二种正见次第分二
一三
                  申一抉择补特伽罗无我分二
一三
                   酉一正释补特伽罗
一四
                   酉二抉择此无自性分三
一五
                    戌一抉择我无自性
一五
                    戌二抉择我所无自性
一七
                    戌三依此开示补特伽
                     罗如幻显现理趣分二六
一八
                     亥一显示佛说
                      如幻义分二
一八
                      乾一无倒幻现道理六
一八
                      乾二开示幻现正见六
二〇
                     亥二依何方便现
                      如幻理
二二
                  申二抉择法无我分二
二四
                 未一证成缘起
二四
                 未二虽是无为亦非实有道理
二七
                 未三建立世俗胜义二谛分四
三〇
                  申一明二谛根本
三〇
                  申二数量
三一
                  申三区分之义
三一
                  申四各別解释分三
三二
                   酉一世俗谛分三
三二
                    戊一释世俗及谛名义
三二
                    戊二世俗谛因相
三三
                    戊三世俗之差別
三五
                   酉二胜义谛分三
三六
                    戊一释胜义及谛名义
三六
                    戊二胜义谛因相分二
三六
                     亥一正义
三七
                     亥二断诤
四〇
                    戌三胜义之差別
四四
             卯二观法差別
六四
             卯三正修观法分三
四七
              辰一宣示依止而说修观之义
四七
              辰二何所依据大小乘道
四九
              辰三正说依奢摩他修毘钵舍那理趣
四九
             卯四修后成办观量
五四
            寅三止观双运法
五五
       辛二于別金刚乘理趣
五九

菩提道次第畧论卷一(道前加行)

敬礼一切具大悲心者殊胜至尊足

敬礼无忧自在佛殊胜当来弥勒佛
一切佛父文殊智教证龙树无著前
为令有情易了知甚深广大见与行
引导菩提道次第由畧摄理此中说

此中摄一切殊胜佛语扼要并摄龙树无著二大车之道轨到一切智地殊胜士夫法门三士夫一切修行次第至于如何以菩提道次第之门引导具根性者到达佛地是为当说之法要如迦湿弥罗诸善巧大师所许说法之前显三殊胜(一)造论者殊胜(二)法之殊胜(三)说者听者应如何作业之殊胜最后正说引导菩提道次故分四科

甲一 为示法源尊贵故说造论者殊胜 甲二 为对教授生起恭敬故说法之殊胜 甲三 具二殊胜已说者听者应如何作业 甲四 正说如何引导弟子次第 今初

总说此论教授是至尊弥勒现观庄严论別说此论则为菩提道灯论故彼造论者即此造论者亦即世所通称大阿阇黎「庇邦噶拉喜卡札那」另名具德阿提沙尊者是也

此中分三 乙一 种性圆满 乙二 得功德身 乙三 作圣教事业 今初

大译师赞云东萨贺胜境彼中有大城谓次第聚落中有大王宫宫殿极广大名为有金幢受用极圆满似中国国王国王具善德后妃名光耀父母有三子长子莲花藏次月藏德藏太子莲花藏有五妃九子长子名福德当时大善巧称打那西卡幼子德藏者比丘精进月次子月藏者是至尊上师

乙二 得功德身分二 丙一 得遍知圣教功德 丙二 得如理修证功德 今初

尊者于廿一岁前学习内外四共明处所有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无不善巧究竟特如大卓绒巴云十五岁时听正理滴论一遍与外道戏论大论师辨论即能令之折服故声名甚噪此后于黑山寺从现证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已得金刚空行母授记之上师罗睺罗翅多请求圆满灌顶取名慧密金刚尊者于廿九岁前亲近甚多获得成就之上师学习金刚乘法门故于经论教授能无余善巧尊者有时或于自心作是思维我于密乘最为善巧即于梦中由诸空行母示以前所未见密乘经咒摧其慢心此后并于梦非梦中由诸上师本尊启示若能出家于佛圣教及众多有情必能生起广大饶益为殷重依止故从大众部上座大持戒者证得加行道真实空性住三摩地之堪布梵名喜那惹卡达尊者出家取名燃灯智此后直至卅一岁精习大小乘内明上下诸部尤其于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在能飞聚落从上师当惹噶卡达听闻十二年之久不仅根本四部经论极其善巧且于所有別部作受食等一切取舍微细部份亦能清晰不紊

丙二 得如理修证功德

总一切如来教正法者是由三藏所摄证正法者是由三学所摄此中戒学者是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于佛经中已数数赞叹初须戒学乃能证得一切功德故此中分三所谓具足殊胜別解脱戒者谓其正受芯𫇴戒已如爱尾牛若尾一缕缠著于树虽见腊人伤害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尚宁舍命不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故成大持戒上座次具足菩萨戒者因系修习以慈悲心为根本之菩提心教授虽多总之从依止金洲大师上溯至尊弥勒文殊乃至无著寂天一脉所传殊胜教授常时修习则于自心能生由我爱他之菩提心且由愿心引生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而臻善妙故能不违诸佛子等所有限制次具足金刚戒者成就自身现见本尊之生起次第及具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之瑜伽行者主要尤其从获三昧耶起永未超越以上所有受持三种戒学均从受持起随行守护永未超越如有少许逾越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

具足定增上学分二共及不共共定者谓从止心中而得堪忍不共定者于生起次第极其坚住并于明禁行实修三至六年

具足慧增上学分二共及不共共慧者谓得止观双运之观三摩地不共慧者谓得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摩地

乙三 作圣教事业分二 丙一 于印度所作 丙二 于西藏所作 今初

尊者于金刚座大菩提宫曾经三次折服外道恶见护持圣教即于自部上下内道圣法剔除不明了者错误者以及可疑等恶垢故一切部均无偏见奉为顶严

丙二 于西藏所作

尊者因译师精进狮子及戒胜二大德前往印度多次迎请经大努力故允来藏又因菩提光之迎请而往上阿里因启请树立圣教故故摄一切经咒扼要引导修行次第而造菩提道灯论依此种种受持之门广大圣教且卓锡阿里三年聂塘九年卫藏等地五年中统为具根性无余开示经咒教授正法衰落者重新树立有少许者令作增长有错误者予以更正务于圣教法离垢清又造论者光显佛意复具三种圆满因素(一)善巧五明处(二)所受持扼要教授应从正等正觉佛无间所传承(三)要亲见本尊面赐法要如是具足以上一因虽可造论如具三因则成甚奇希有圆满法要尊者则三种因素均具焉此中所谓本尊随持者如赞云具德喜金刚建立誓愿王勇世间自在觉窝救度母亲见得开示梦中或现住甚深及广大常闻听正法其中上师传承有共及不共传承二共谓波罗密多不共谓陀罗尼初又有见传承及加行传承二行传承又分从慈氏所传及从文殊所传共称三传承陀罗尼亦分五轨传承宗派传承加持传承教授传承等等甚多关于正听法之上师如赞云正依止上师寂静及金洲觉贤吉祥智成就者极多远传承龙树一脉相传来甚深广大教尊者咸具足此中正依止证得成就之上师统称十二其他尚有甚多是故尊者能于佛说密意善能抉择尊者并于克什米尔尼泊尔西藏等地极多不可思议弟子在印度境有大班赤达比第巴当阿噶拉麻地中观狮子地藏蜜亲五人功德相埒尊者在阿里有大译师宝贤菩提光尊者那罗巴译师在后藏者有噶格巴古孔巴藏南有穗胜座护善在康地有大瑜伽者棍巴瓦慧金刚确达登巴前藏有宗三人而于尊者圣教事业护持传承不断者则为救度母授记宗登巴胜生是也以上谨为畧说造论者功德若欲广知可阅本传

甲二 为对教授生起恭敬故说法之殊胜

总说法者是指菩提道灯论尊者造论虽多而根本最圆满者应是道灯因(一)摄经咒二种扼要(二)所宣正法圆满(三)以调心次第为主要易于受持尤其于二大车之道轨于二大善巧上师教授能作庄严故胜其他法门又分四科

此中分四 乙一 证得与一切圣教无违 乙二 显示一切佛语教授 乙三 为易获得佛语密意 乙四 甚大罪行自行消灭 今初

乙一 证得与一切圣教无违

如慈氏云如其所有一切佛语教授了解此中是一补特伽罗成佛广大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许道之主要有许道之支分因诸菩萨所欲求事是成世间义利所调伏者有三种种姓须学彼等各各之道故说三乘道者是菩萨所许能成义利之方便应知大乘道有共及不共二种共者诸劣乘法所说具有唯希自寂灭心不共乘者谓除共乘外不共乘等复次圆满正等正觉佛者非尽少分过失类圆满少分功德类是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能遮止无边过失生起无边功德故大乘道必摄一切他乘所有断证功德是故一切佛语皆摄入成佛大乘道之支分中仅尽过失品不圆满功德品佛语无故凡是大乘者无不成故若作是念波罗密多乘虽是如此金刚乘则非如此亦不应理虽金刚乘与般若乘施等无量差別法门学处不同但加行發心之依止身亦与行六度之依止身同故不相违金刚顶经云纵为活命故不舍菩提心又说六波罗密多毕竟不应舍其他密乘经论所说亦多甚多无上瑜伽曼陀罗仪轨亦说共及不共二种三昧耶两须受持前者即系菩萨三昧耶也敦巴上师亦云能知一切圣教由四道所挈此句应作殷重观察

乙二 显示一切佛语教授

若以诸大经论唯讲说法其中无有修持扼要另有精要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別別讲修二种此则对于无垢经续及密意论藏作生恭敬之障碍说此等中不显内义唯是外解如所坚执应知是集谤法罪障诸希解脱者应自思维诸大经论即是无欺殊胜教授惜因智慧低弱仅依于彼经论有无殊胜教授不能决定实则除此无余仍应依止殊胜佛经而求决定是故教授须内寻求不应执著经论唯是断除外执上师教授乃是开示内义如大瑜伽行者菩提宝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觉窝弟子贡巴仁青亦云阿提沙尊者教授能于一座法中净三业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登巴大师亦云闻甚多法而须別求作法道轨是为错误是故虽经长期学法听法而不能知修法之道于欲修时从他寻求实为不了前说罪患言圣教者俱舍论云正法有二种教法及证法除教证外別无正法教正法者是抉择修持理趣证正法者是如所抉择依而起修此二是因果随行例如跑马先示跑处目的于是向彼而驰若马不依跑处而去则成笑谑故修法者如从闻思而外抉择则修不堪能修行次第末卷亦云何是由闻及思所生智慧之所通达即是由修生慧修所当修非向他求亦如先说跑处而后跑马是故由此教授从依止善知识乃至止观中间全摄一切佛语道之扼要如是须要舍修者即作舍修须要观察修者由慧分別观察修作为受持次第引导决定生起彼一切佛语教授从语宣示即是殊胜教授所有非法非正教授以及执著邪见无余灭除

乙三 为易获得佛语密意

具足佛语密意之经论虽是殊胜教授然初發业全未学习补特伽罗若不依止正教授直趣彼等密意虽可以得亦必观待时间极长辛劳极大若是依止似此上师教授则易证得

乙四 甚大罪行自行消灭

如妙法莲花经及真实品所说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不了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一类为成佛障碍遂有好恶应不应理及大小乘之別而云菩萨于此须学或不须学执为弃舍而成谤法摄一切研磨经云谤法障者微细难知若是谤法罪恶极大三摩地王经云于此瞻部洲毁灭诸佛塔谤法者罪障仍是大于彼虽杀恒河沙相等阿罗汉谤法者罪障仍是大于彼总谤法障虽有多说前所开示实为重要故应猛力断除如前所说若得决定能于罪行自行息灭此应參读妙法莲花经及真实品而寻求之此外其他谤法之门如研磨经宣说应当了知

甲三 具二殊胜已说者听者应如何作业分三 乙一 听者法轨 乙二 说者法轨 乙三 共同作业 初又分三 丙一 思维听法功德 丙二 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敬仰 丙三 正听法轨 今初

闻笺注云由闻知正法由闻灭罪障由闻断非义由闻得湼槃由依止闻如其次第知取舍处既知已生起遮止罪行三昧耶不作非义事攀缘善法如所希求自心安住三摩地由慧学故证得自性无我断除缠缚生死根本得大解脱佛降生经云若能由闻意起信即可坚住于善喜生起智慧去愚痴用我肉买亦应理闻是驱除愚痴灯贼所难偷至尊宝是杀无明利兵器方便教授之良伴是贫穷人救济者不作损害苦趣药摧毁过患胜勇军亦是德称之宝藏士大夫中胜士夫众中善巧智者喜又云闻随行故修持藏从凡夫城易解脱是故应从内心数数思维闻之功德最为重要

丙二 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敬仰

地藏经云专一信敬听闻法不作嘲弄及亵渎于说法者当供奉于彼生起似佛想此即是说视之如佛由供奉狮子宝座等利养恭敬断除不敬菩萨地亦云傲慢是能伤害法及说法者应当远离此二均说应作恭敬佛本生经亦云坐于极低处生「被化」德相由和悦眼看如饮词甘露专一起恭敬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者敬信听说法

丙三 正听法轨分二 丁一 断三种器过失 丁二 依止六想 今初

器口向下口虽向上而不洁虽已洁净而因破漏天降甘霖不聚于内虽聚于内而因不洁不成饮料或已洁净因破漏故不聚于内如是虽闻说法不入于耳虽入于耳而缘他境或为等起贪等自在或能于时暂遮烦恼而于词义不能坚住健忘失坏统成为闻法障碍故须远离彼等如何对治以上三者经云极善听闻于意受持菩萨地亦说希求心专注心倾听心调伏心由一切心从心谛听

丁二 依止六想

六想者(一)安立自如病者想(二)于说法者作大夫想(三)于佛圣教作如药想(四)殷重受持作医病想(五)于薄伽梵作胜士夫想(六)于法道轨作常时安住想今初 入行论云通常病所困须遵医师嘱须知由贪等众罪所常困故应了知生起长期难医猛利病苦是由贪等烦恼长期缠缚噶麻巴尊者亦云不如理修是与修相违者无始以来因集聚三毒极大痼疾是大病根奈何吾人不知是病第二于说法者作大夫想者例如患有极大中风等病痛觅求良医诊治若得良医生大欢喜如其所说皆愿听闻而作利敬应知于说法善知识亦应如是觅求既求得已永不舍弃如其所示如理而修而作利敬第三于佛圣教作如药想者犹如病者极其珍惜医者所配良药于说法者亦应珍惜所说教授如所宣示见大殊胜数数努力不应由健忘故失坏于心第四殷重受持作医病想者犹如医生虽给病者良药若是不食则不治病若于说法者所说教授不作受持则不能消灭贪等烦恼故应受持不受持者虽说无量数句不能受益犹如疯癞断手及足用药太少不能疗疾吾人从无始来而由猛利烦恼所缚仅能受持少许教授不能对治故欲圆满一切道分应由能分別智慧观察如瀑流相续不断寻求如忏悔赞云心相愚蒙由来久长时期作病根依如疯病者断手足仅一帖药何能医故于自作病者想极重要者因若有此余想亦生亦即是说若仅趋入名句闻是可成而不能成遣除烦恼教授之事亦如求医而不食药惟分析所配之药不能解脱病苦三摩地王经亦云身当如是修仅词岂能成唯诵药名目能益病者否是故于此殷重则能生起除病之想所谓殷重者谓于善知识教授取舍处等能作受持此中须知所谓作者须先闻彼闻已如知而作堪能闻事依之受持是大扼要若不如是不作修持则于死时生起悔恼亦如模仿他人演戏又亦为欲得糖仅䑛蔗皮劝發增上意乐云我因失修今如何死如愚夫作忧愁堕极苦恼之深渊此是爱乐言说失又说如座演戏群众中演唱他勇士功德本身殷重则失坏此是爱乐言说失又说甘蔗外皮无精要所喜甜味在内中仅食外皮既非糖糖味且不堪能得如是外皮说如彼味喻心于此中义若能因此断言说常不放逸令思义第五于薄伽梵作胜士夫想者谓随念世尊是说法者而生恭敬第六于法轨道作常住想者谓由听闻如此正法心应思维我佛圣教若在世间长时安住岂不美耶复次若听法者于说法时心不专一法为余说不趣扼要是故听者应须抉择自心譬如若欲了知面貌有无污浊垢染对镜照看则可除垢自身贪等过失由闻法故亦于法镜显现尔时亦了自心是有垢恼且于心中生起希求欲断过失而修功德故须学法如本生经云罪行丑恶状明现法明镜心则生痛恼趣入正法边如打萨布请月王子开示正法请问品云若诸菩萨心已了知是听法器则为宣说正法总之应思维我为一切有情义利当得佛果须学得彼之因此是因须听法故作听法随念听法利益生极欢喜断过失故生菩提心故故尔听法

乙二 说者法轨分四 丙一 思维说法利益 丙二 于佛及法生起恭敬 丙三 由如何思及行而说 丙四 于何境可说及不可说之差別 今初

俱舍论云法施离烦恼如理说经等本释云是故若诸颠倒宣说有烦恼心希求利养恭敬声名等而宣说者是失坏自身诸大福德故清净说法随起极为重要如于无常一次曾未修习不能说法劝發增上意乐云不为利敬不为财物之法施则于布施中能生二类廿种德益勇猛续亦云若诸在家无量财施不如出家佛子一句法施福德更大

丙二 于佛及法生起恭敬

如薄伽梵说大般若时自设座位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应于法起大恭敬及应随念大师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恭敬

丙三 由如何思及行而说分二 丁一 思 丁二 行 今初

如慧海请问经说立五想自是医生想正法是药想闻法如病者想如来是殊胜士夫想法轨常住想复次应于眷属修慈断除恐他胜我懒惰所牵由常说法疲倦厌烦说他人过失自作赞叹悭吝佛法重视衣食财物受用应如是思我为令他得佛位故宣说福德亦即我之安乐受用

丁二 行

应先沐浴著鲜净衣选择洁净悦意处所设立法座坐于座已诵降魔咒如是在百寻以内魔及魔之眷属均不能来纵然能来不能侵害次以舒颜具足圣教量因明量及譬喻等支分宣说了义经教

丙四 于何境可说及不可说之差別

如调伏经云不作祈请即是未经祈请不可宣说若知已是法器坚住器内虽不祈请亦可宣说此是三摩地王经所许调伏经亦云余一切有过失者

乙三 共同作业

如是由诸说者听者之善根以及善行等愿当能清净广大增长且由如理听闻故虽闻一次亦能决定生起如其所说一切利益又由闻者说者依止趣入扼要故不仅能所有于法及说法者一切前所集聚等业障即是一切新业亦能清又由说者听者如理趣入扼要故能见说者教授有益相续自能于前圣教而作殷重于后上师所持教授一切师尊生极大殷重又于所示极大教授如不得决定又不作思维虽如何宣说甚深广大法要而成如天降魔即彼正法反为趣入烦恼之伴是故说者听者应按道轨诸具根性者应当精勤说听一次乃至无量次如由首日趣入乃至十五之中不断以上是为宣说教授殊胜前行

甲四 正说如何引导弟子次第分二 乙一 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法轨 乙二 依止后如何修心次第 初又分二 丙一 生决定故扼要阐释 丙二 行轨摄释 今初

弟子相续中能生一分功德则少一分过失所有一切善乐之根本是尊胜知识故依止法轨最为初要此又分六

丁一 所依善知识因相 丁二 能依弟子因相 丁三 如何依止理趣 丁四 依止功德 丁五 不依止罪缘 丁六 摄以上义 今初

从诸经论虽有甚多宣说「各各乘別」然此中是说从三士夫道次第引导能引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识也如庄严经论云善知调伏止近止胜功德勤教自在证得自性善巧说大悲为主断厌倦是说善知识须具十法乃为弟子所依止此中是说自不能调而能调伏他人无有是处凡能调伏他人之上师必先能调伏自续或问须如何调伏者谓不如理修所谓证得功德乃是名目安立实于自续无益故须随顺圣教调伏相续理趣即是由决定三增上学而有调伏等三是调伏者即戒增上学也別解脱经云意马难驾御必由锐钉辔即此別解脱常精进出离譬如戾马驯马师必由利辔始能制服根于逆境随行趣入非义则如戾马故应制伏且由数数精进趣入正义品类由戒学故自能约束意马止者谓如是依止如所了知念念善行遮止罪行内心则能生起止三摩地近止者谓由依止心所堪忍之止于真实义生起分別观察之慧学如是由此三学谨具调伏相续证功德是为不可仍须具足教功德所谓教自在者即是于三藏等听闻极多善知识登巴大师云若说大乘上师作业须获渊博了知然后于受持时能辨何利于圣教标的遵何方向成其义利故须圣教证得自性者即由殊胜慧学证法无我亦即现证真实义为主要受持否则如由教理证得亦可如是所具教证如与弟子平等或劣则为不可须具殊胜功德俱舍笺释云依劣虽修当退失依平等者住平等如依尊胜成殊胜是故当依胜自者又说具戒及近止殊胜大智慧若依彼尊胜较尊胜尤胜颇窘瓦大师亦说听诸大德传记是于彼起增上我见四究竟大师亦说我于彼等热振老叟而作攀缘故于殊胜功德起增上法见如是六法是自证功德余是随他所得功德此亦如论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能赠他以自证是示法性令解脱所余四法之善巧说者谓善巧引导次第所化心中生起义利而作对治悲者净说法随起过失不顾利益由悲心等而作开示布夺巴告俄金巴云离魔子任说几许法要我曾未受赞叹善哉一切有情无不有痛苦者须恒作如是想具勤者坚住奋勉利他事业断厌倦者数数宣说无厌忍受说法难行布夺巴大师又说三学悲心及证自性是五主要我之阿阇黎香尊亦说既不多闻又不忍受厌倦更无于诸恩德能作少许领会虽有前五能利益谁又说法善知识不善巧说纵于所说功德能如理作但因思维不了所说一切因不了故虽有前五何能利益眷属似此因相全能圆满因时间故甚为难得或过失多分或过失功德两相等分统不应依应须依正殊胜功德故修解脱上师此是无间激励根本凡诸能依上师不仅于此应当了知且须寻求具足因相而作精进凡诸所依弟子亦当于彼等应具因相而作激励

丁二 能依弟子因相

四百颂云中道具根求义利此是听法者法器说者功德安立时听者亦非不能成注释云此是须具之法乃堪为听者法器若能圆满彼三则于说法者功德见其功德不见过失不仅此也诸听者功德亦于彼补特伽罗见其功德不见过失若未圆满法器诸因相虽说法善知识十德全具而因听者有过失故趣入过失反于说者过失见为功德此中所谓中道者谓不堕一边若堕一边而为所障则不见功德不得善说要义如中观精要云堕边心苦恼法性现不证所谓堕边者谓于自宗则贪于他宗则憎若是如此自续安立则须弃舍若如是思仅不堕边即是中道然于善说正道以及罪道二种现前自心无力分別不堪为器故于彼二心须分辨又若虽能辨別犹如画影听法亦不堪为法器故须具足至大义利注释云于法及说法者恭敬及安立二意加之为五此谓于听法时为大义利思善安立于法及说法者安立大恭敬弃舍罪道坚住善道等四此四顺缘是具根性弃舍违缘谓之中道尔后思察上师引导堪能之法于彼具不具足若是则修欢喜不具后当精勤具足之因

丁三 如何依止理趣

如是如前所说由具法器者观察上师因相具不具足若是已具因相当能获得法因如是法因既能获得则于总別圆满教授善能引导善知识而作依止

此中分二 戊一 心依止理 戊二 行依止理 初又分二 己一根本修信 己二 念恩起敬 今初

宝灯陀罗尼经云如生起信前行则可获持一切功德而作增长此是由信功德未生者生生已安住并作增长十法经亦云凡引导出离信是殊胜乘故具根性者依止信随行无信诸凡夫不生诸白法种子火所烧青芽如何萌是说从遮止随行之门信是一切功德根本总之信仰三宝业果四谛等种类虽多此中是指信仰上师又如何观察上师者金刚手灌顶经云秘密主弟子于阿阇黎应如何观察如其观察佛薄伽梵亦复如是诸大乘经及律仪藏亦如是说此说如是若知是佛则生功德心不生过失分別心于自上师亦复如是一切过失相全舍而生分別功德心灌顶经又云于师持功德不持过失边功德能成就过失则反是若是观察上师功德虽大但有少许过失则为自身获得成就之障设过失虽大而不观察过失唯从功德修信则为当得成就之因是故若是根本上师不论有无大小过失于彼断除分別罪缘心否则则成障阻设有放逸者或由烦恼多于过失分別生起时应当奋勉忏悔若能如是修持虽有时见其过失心仍执持功德品类于信无碍譬如大尊者持中观见而金洲大师则持实相唯识见从持见门虽有胜劣但总为大乘道次菩提心依彼而得故于金洲大师与诸上师则无比较胜劣之差

己二 念恩起敬

十法经云应生如是想念我常飘流轮回能作寻觅久为愚痴所蒙能擎昏梦沉沦有海深渊能作救护误住罪恶道中能说善道三有牢狱所困能作解脱是为病苦久困良药是能息灭贪等火燄普被云两华严经云我今说法善知识能示诸法功德藏遍说菩萨加行道从心思维到此中善知识等如我母喂哺功德之法乳菩提支分遍修习能灭一切过患相如药能治老死苦如多施天降甘露如月圆满白法广如日光耀说寂灭与贼相伴心不乱虽如山高海似深极其艰险遍救护善财善思而来此菩萨能由自心生佛子又能证菩提此等我知佛赞叹由此善知到此中

犹如救世大勇士普成依怙归依处是我权势安乐根故当恭敬善知识应当忆念以上颂音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戊二 行依止理

本师五十颂云此中多说须如何何为能令上师喜是为断诸不悦者于彼观察并精进成就是随阿阇黎上师即是金刚持由诸世间妙供养当令上师遍欢喜总之是修喜悦不喜悦者应当精进断除所谓修喜悦者由三门修供奉财物由身语恭敬如其教授而修庄严经论亦云依止善知识是从利养恭敬及修持之门此中初者如五十颂云供誓愿本师妻子及生命当常时依止动产何须说又说能生一切佛常供即可成供养积福德得最胜成就二者谓洗身擦背以及病侍宣说师德等三者如其教授无违而修是主要者如本生经云报恩供养者是如其教而予奉行

丁四 依止功德

依止善知识者是近佛位为诸佛所喜不虞匮乏不堕恶趣恶业及烦恼所难治伏不违菩提心行由如是忆念则功德资粮展转增广能成一切现前及究竟义利且由利敬善知识故所有须受恶趣业力牵引于此生中正现损害身心最微细分或梦境感受均能清故说映蔽供养一切诸佛等之善根功德此是最大

丁五 不依止罪缘

若于善知识不如理依止则此生中众魔所侵疾病所扰死后并须领受无量恶趣之苦如五十颂云何时于上师其心不动摇若由愚痴转定受地狱苦谁说可惊怖能免此诸苦则唯阿阇黎故应如理住又如黑敌难释上师品云虽闻一句颂若不认为师百生生犬类成食秽畜道复次诸功德未生者固不生已生者趣入失坏此为依止恶知识或罪伴故功德反为所障过失反而增长是故当断不悦意所生一切相

丁六 摄以上义

如是名谓上师瑜伽教授如前所说应须了知此亦不可仅是攀缘一次应从自心深处专一于所无误引导善知识无间而作依止亦如却卡瓦大师说依止上师时断除疑惧若不了依止理趣以为空乏无益则应了知凡是此等依止善知识法轮是极殊胜毕竟告诫根本吾人以烦恼粗重不了依止善知识理趣或虽了知甚多不作故诸听法者于上师前多起高举且于内心难以生起忏悔律仪是则应当了知如前所说而作攀缘罪及功德若未生起如共所有如理依止应从肺腑忏悔罪障若能如此常时无间常在菩萨位则寻求善知识不知满足犹如善财童子然

丙一 行轨摄释分二 丁一 正修理趣 丁二 由二种修行理趣辨別如何修 初又分二 戊一 时分正体如何作 戊二 未修中间如何作 初又分三 己一 前行 己二 正行 己三 结行 今初

前行有六法是金洲大师传记所说洒扫静室安置佛像陈列供品庄严而不荡动坐舒适座身背直立结伽趺座或半伽趺由此加行皈依發心当生决定自续混合如是思惟前面虚空安坐甚深见广大行所传承根本上师并有无量佛及菩萨圣者声闻圆觉及部属等集聚明显现前并于所生道之相续集聚顺缘资粮净逆缘障碍若无此二道极难生故须由能摄集聚清净扼要七种支分相续修习此中顶礼支分所谓摄三门顶礼者尽所有等云云一颂谓攀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心深处三门敬礼又三门各別身敬礼者善行云云一颂谓攀缘总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于意境明显现前自身变化如微尘沙数而作敬礼此亦是说由境等故生起信力善行遍起意敬礼者「于一微尘上云云」一颂谓于每一微尘上有与微尘量等诸佛安住其上四周菩萨所绕随念彼等功德生起胜解语敬礼者赞叹彼等云云一颂谓若已尽赞叹诸境功德是诸不了者应于每一身变化无量头又于每一头变化无量舌由善妙音而作赞说此中音者即是赞颂彼之支分因者是舌海者无量词句供奉有比供养者最胜花等云云一颂所谓最胜花者是诸天上人间殊胜花瓣鬘者是由种种花瓣串集为环此二是明一切天生及人为者铙钹者谓乐器有节奏抑扬等声涂者谓香料混合涂抹胜盖者谓尊胜伞盖灯者谓酥酪等所生光燄以及宝光香者谓董香一种最胜服者谓上等衣装胜香者谓由栴檀升起香味气体水份等粉屑浮饰者谓香粉库斗盛香布袋亦是用畵坛场采色粉末次第增添高广等同须弥安设者谓如上说而后作种种通常陈饰庄严供奉无比供养者所有供养等云云一颂包括以前有比供养世间供此是由诸菩萨等诸大威力变化九善妙供为无比供最后二句谓前二未尽一切所当作者于顶礼供养等随起善心及所缘境忏罪者谓贪等云云一颂从依三毒因而有所依身等三自性者谓由我所作此有若自作趣入他作见作随喜总摄彼等一切者谓如其所有是从忆念彼等罪缘于前者悔于后者忏若从自心深处而作忏悔则于已前所作断其增长于后者等断其散布随喜者十方佛云云一颂谓从忆念五补特伽罗彼善功德而修欢喜激励转法轮者凡诸十方云云等一颂谓于十方刹中虽现证得菩提佛相因得无碍智永不执取身亦如其数量由变化身说法而作激励祈祷者出离生死云云一颂谓于十方刹中宣说出离生死等理趣为利一切有情生安乐故量等微尘劫数不般涅槃祈祷安住回向支分者敬礼云云一颂谓由以上所列六支分善业所有一切善根与诸有情相共作为圆满菩提之因猛利谆励回向永无尽期如是了知此等词义专一心意渐渐如其所说修作则能受取无量福蕴是故由顶礼供养激励回向随喜等五是集聚资粮忏悔是清净罪障心于自善及他品类所修欢喜善能增长回向能于集聚清净及所增长少分善业而能增多又于暂生善果易消逝者永不消逝总于所集所净所增长者能三不尽由是明显攀缘而供曼札所有于善知识不恭敬等颠倒作意无边遮止则恭敬善知识等无倒作意普遍易生所有内外一切障碍「息灭请加持」应猛利念诵多遍祈祷

己二 正行 又分二 庚一 总修理趣 庚二 此中所修理趣 今初

此者修习如前所说之道于所缘善如其所欲将护其心是能堪忍此复若有执持从执持已而修所缘于自所欲即使修习如其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不能随转因从最初成为恶习所有善行悉成过失是故最初将修于诸所缘数量次第应当决定次后如其决定而修次后發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决定者更无其余故当具足忆念正知而修

庚二 此中修理

起始思惟依止功德以及攀缘不依止罪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应不容纳分別上师过失之心随自所知而起思惟戒定等功德如是直至未能生起清净信心不断修习次后思惟如前经说经已利我或将利我一切恩德直至诚敬未生之中从心深处不断修习

己三 结行

所聚福善应从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于现前及究竟愿处等猛利忆念而作回向如是于黎明午前午后黄昏四时而作修习此中初时若长心易沉掉若如此修难以治心故应时短次数当多如云「欲修心长若作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如若不尔见座位时即觉發呕

戊二 未修中间如何作

总说顶礼旋绕念诵等虽多而主要者是从励力修已放舍中间若于所修缘相不依念知任其散怠则所生极小故于中间应阅佛经数数忆念则由多门集聚生起功德顺缘资粮亦由多门而能清净逆缘障碍当恒守获自心受持一切根本戒学复应学习四种资粮而为各各引生止观道之正因此中所谓摄护根门者谓从依止境根生六识已意识便于六可爱境及六种不可爱境生起贪嗔应当从彼守护不生正知而行者如入行论云现前身及心数数当观察若唯彼所摄正知守护理谓身心等业若于境转应知当作及不当作而行饮食知量者谓应断除饮食太多或则太少以不防害善业适量而食此复应修攀缘贪爱饮食罪业而起思维此非烦恼饶益施主身中诸虫现以财摄于当来世为法所摄又应思维为成办一切有情义利而受饮食亲友书亦云由思饮食似药理并无贪嗔作近止既不是憍亦非慢非壮唯令身能住精勤轻醒瑜伽于眠息时如何作者亲友书云具根性者于永昼夜间亦过初后分眠时亦不空无果眠时恒具足正念此说白昼及其夜间初后二分无论正修及未修时如所应作故行坐时应从五盖净修其心当具义利眠息徧行者是在修后不令空散此中身行道者谓于夜间三分中分当眠右胁而卧重叠左足于右足上如狮子卧忆念者谓忆念日间所修全分善业直至未熟睡之中随念依止如是虽在睡时亦犹醒时能修三摩地等善行正知者谓由如是依止念时随起烦恼即能了知断除不取起身想者谓应思维仅此睡眠已应当起如是唯除正修之中不共修法之外所有前行正行结行中间行等诸应行者乃至观中所修一切所缘行相皆如是行

丁二 由二种修行理趣辨別如何修

庄严经论云此中依止听闻如理作意从如理作意生起真实境智此说由闻而思由思生慧更从如理作意起修乃得生起现证真实义境现观庄严论亦云抉择分见道以及修道中常思维称量及观察修道此谓大乘圣者修道尚有数数思维称量观察集学论亦云以如是故身及受用福德相续不断当修舍此说身及受用善根等三于一一中皆应当修舍护净长四事修又有由別观察智先观察后修之观察修以及不观察唯专止于一境之止修二种然则云何于如何道是观察修于如何道是为止修谓于善知识修习诚信及修暇满义大难得死没无常业果轮回过患及菩提心于此等者须思择修谓于此等令心猛利须恒常变改其意若无此者则不能灭此相违品类不敬等故能生起如是心者是唯依赖数数观察思择修故譬如贪境若多增益可爱之相则生猛利之贪又于仇敌若多思惟不悦意相则生猛利之嗔是故修习此等诸道境相明不明显皆可然须心力猛利恒常故应观察而修若心不能住一所缘于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故修止等时若数观察住心不生是故尔时则须止修又有未明此理说凡博达者唯观察修凡古萨黎应唯止修亦不应理以此各各均须二种故智者既须修习止等诸古萨黎更须于善知识修猛利诚信故由是若执由分別智数数观察是闻思时而非修时亦不应理又有若执一切分別是相执故能障成佛此是未能分辨非理作意是实执分別如理作意乃正分別故有是过又有于此教授作如是说心于一境如其所欲如理安住是须修习不分別定者若于以前多观察修是能障定生起亦不应理此如善巧匠人将诸金银数数火烧数数水洗净除所有一切垢秽成极柔輭运用堪能次作耳环诸庄严具如其所欲任运成办如是于根本烦恼及诸恶行如在修习诸黑业果轮回罪恶等已前时中所说应以观慧数数修习彼等过患令心徧生热恼或起厌离以是作意如火烧金令意背弃诸黑恶品净此诸垢如在修习知识功德暇满义大三宝功德净业果及菩提心等时中所说由观察慧数数修习此等功德令心润泽而成清以此作意如水洗金令心趣向诸白净品爱乐欢喜以白善法润泽其心如是成随所欲修若止若观于彼属意无大劬劳即能成办如是观修即是能成不分別定最胜方便亦如圣者无著云譬如巧匠及彼弟子于任何时净金银一切垢秽则于时时火烧水洗柔輭随顺现前堪能成办彼彼妙庄严具如是巧匠及彼弟子随所了知顺彼工巧随其所欲作成庄严如是瑜伽行者亦复如是于任何时令心不趣贪等垢秽而生厌离即能不趣障垢忧恼自心由于趣向爱乐善品而作欢喜是故瑜伽行者为令其心于止或观加行修习即于彼彼极能随顺极能安住无动无转如其所思一切义利皆能成办

复次令心坚固安住于一所缘所有违缘要有二种谓沉及掉是中若有猛利不断能见三宝功德之心极易断沉对治此者即是由见功德门中策举其心定量诸师多宣说故若有不断猛利能见无常苦等过患之心则易断掉以掉举者是贪分摄是散乱故能对治此是谓厌离故诸经论赞叹厌离

乙二 依止后如何修心次第分二 丙一 于有暇身勤取心要 丙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初又分三 丁一 正明暇满 丁二 思其义大 丁三 思维难得 初又分二 戊一 暇 戊二 满 今初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此说离八无暇谓之有暇八无暇者谓无四众游行边地粗鄙喑哑断肢缺耳等名根不全妄执无前后世无业果无三宝等名邪执见无佛出世无佛教此四是人中无暇又三恶趣等三及长寿天是非人无暇如亲友书释云所谓无想及无色天二中初者在第四静虑广果天中处于一分如聚落外阿兰若处后者谓生无色之异生类八无暇论亦云常为欲事散乱诸欲界天者谓常寿天

戊二 满分二 己一 五自圆满 己二 五他圆满 今初

人生中国根具业无倒信处所谓生中国者谓生有四众游行处根具者谓非喑哑断肢眼等皆悉圆具业无倒者谓不自作或教他作无间罪信处者谓信律藏是世出世一切善法所生处律藏者包摄三藏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助缘故名自圆满

己二 五他圆满

佛生说正法常住随教转他故具悲心言佛出世或降生者谓经三无数刧集积资粮现证圆满正等正觉说正法者谓佛自说或声闻说

圣教常住者谓从成佛说法乃至未般湼槃中间胜义正法能现修证永不坏灭法住随教转者谓由如是证正法诸众生能令了知有力当证而如所证于圣教随转他故具悲心者谓有施者及诸施者给法衣等此五是他身所有亦是修法助缘故名他圆满

丁二 思其义大

为毕竟安乐故若未修习清净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故修大乘道者须有如前所说之身如弟子书云如来道所依能引导众生是由人身得心力广大故道非天非龙亦非非天得非金翅持明非腹行似人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此复北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南瞻部洲身最为称赞是故应当作是思维我今获得如是善妙人身何令空无果利我若令其空无果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既经多刧轮转诸恶趣等无暇之处而今一次幸脱如仍空耗仍还彼处者则我实无心志如为明咒之所蒙蔽故应由此等门数数修习如入行论云既得有暇身我若不修善更无欺过此亦无愚过此又说难得利益处如何偶然得若我具知识若被牵地狱则如咒所蒙是我心全失何蒙我不知自心有何障如是观察毕竟不仅义大即是观察现前亦为善趣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因如以此身而修布施持戒忍等能易成办故应思维是理如是义大之身若不昼夜精勤此二之因如入宝山空手而回

丁三 思维难得

如事教中说从善恶趣死后复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而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恶二趣而思难得更应思惟如前所说为何难得四百颂云凡人多执持非是胜义品故诸异生等多定生恶趣此说人等大凡爱行十种不善品类由是定多往生恶趣又如于菩萨等起嗔恚心虽一刹那尚须经刧住无间狱况自相续已有多生所积罪障果未出生对治未坏于三恶趣须经多刧更何须说如是若能决定清净以兹所积恶趣之因防获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能如此者亦极珍少若不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作恶故经多刧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此是入行论所说如布朵瓦尊者云在昔盆地有一壮丽碉堡名麻却卡后为贼据经久倾颓有一老者因此堡故心极痛恼后闻复得因不良于行仅凭一矛逶迤而至叹曰今得麻却卡莫非梦欤如是既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喜悦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当修学

如是若于暇身如能生起具足圆满因相受取心要愿望须思四法此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唯求安乐不求苦恼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正法故能修行者谓应具足外缘善知识内缘暇满此复必须现世修者若现世不修极多生中暇满难得故又须即刻修者谓死期不一定故其中第三能遮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遮已知此生须修但以前前年月日未修后后能修之迁延懈怠思惟总摄此二为应速修作三亦可是则念死亦与此联系然恐文烦至下当释

如是若由种种门而正思惟制心力大故应如前所说思惟如若不能则应摄持何为暇满体性现前究竟门中义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理趣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行此中从因门中难得者总说仅仅得生善趣亦须修一戒等净善別说得具暇满则须受持净戒而为根本施等为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现见修如是因者极为稀少由是推度善趣身果若总若別皆属难得又由果门中难得者谓观察异类诸恶趣众唯此善趣是三有边际观察同类善趣殊胜暇身是为至宝故应当修格喜夺巴云殷重修此余则由此引生故当励力

丙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分二 丁一 道总建立生起决定 丁二 正说取彼心要理趣 初又分二 戊一 三士夫道摄一切佛语理趣 戊二 显示从三士夫门如其次弟引导理由 今初

佛初發心中间集聚资粮最后完满正等正觉一切均为义利有情说一切法亦为成办有情义利是故所成办有情义利有二谓现前善趣及究竟定胜其中依于初所成办尽其所说摄入正下士或共下士法类殊胜下士者谓此生中不以为重而求后世善趣圆满义利唯作能成办此等之因故如道灯论云尽所有方便唯求轮回乐希求自义者此谓下士夫

毕竟定胜又有二种谓从轮回仅得解脱及证一切智智其中若依声闻独觉乘为准尽其所说一切均悉摄入正中士或共中士法类中士夫者谓于一切诸有生起厌恶欲从三有而得解脱为求自利是故趣入彼之方便三种学处道灯论云背弃三有乐遮恶业为性唯求自寂事故名中士夫成办一切智智之方便又有二种谓密咒大乘及般若大乘此二摄入上士夫法类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转故为尽一切有情苦故为得佛位是故学习六度及二种次第等道灯论云由了自续苦所有他诸苦希求正除尽此是上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所谓六度及密咒二者后当解释关于三士夫之名摄抉择论及俱舍释等说有多种下士夫中亦有二类有乐现世或乐后世此中是指第二因须趣入善趣无谬方便故

戊二 显示从三士夫门如其次第引导理由分二 己一 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 己二 如是次第引导之理由 今初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因此二种是大乘道之支分马鸣菩萨所宣说者是故此中非是引导唯三有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为求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己二 如是次第引导之理由分二 庚一 正明理由 庚二 明所为由 今初

趣入大乘能入之门者即是于殊胜菩提而能發心若于相续生此心者如入行论云若能發心一刹那繁生死狱诸苦恼应说是诸善逝子谓得菩萨名已其身即入大乘之数若失此心即从大乘数中还退出故是故凡欲趣入大乘者须以众多方便励力令發然發此心须先修习發心利益令于利益猛利善悦而作增广及须皈依七支愿行此是集学论及入行论所说

如是所说利益略有二种谓现前利益及毕竟利益初中又有不堕恶趣及生善趣二种若發生心净宿所集积及断新造恶趣之因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摄故增长广大诸新造者亦由此心为等起故无穷尽边毕竟义利者谓诸能脱及一切智亦依此心易于成办若于前时无有真实欲得现前及毕竟利益虽如是云云此诸利益是从發心所生应当励力發心亦唯空言反省自续极其明了是故若于善趣及定胜二种利益生起欲得心者须先修习共中下士意乐如是既于彼二利益生起欲得心已而修具有殊胜利益之心者则须發起生此根本大慈大悲此后若思自于安乐匮乏众苦逼恼生死漂流理趣心极哀痛毛发惊竖则于其他有情亦复安乐匮乏众苦逼恼定起不忍入行论云先于诸有情似此自利心若梦中不梦何能生利他是故于下士时思维自于恶趣中众苦所逼理趣于中士时思维无寂灭乐唯苦理趣次于亲属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修即是生起慈悲之因大菩提心即因此生故修共同中下士心者是为生起菩提心真实方便如是又于彼二时中思维皈依及业果等门多门励力集福净罪是为菩提心前行如是由七支愿行及皈依等如其所应既为对治相续方便亦当了知此等是为生起此心方便此中下中一切法类即是生起菩提心支分道理凡为师者亦当晓喻弟子于此应获定解每次修时当念此义则于修时极应爱重若不尔者则此诸道与上士道別別无关乃至未达正上士道于菩提心未得定解而为生起此心障碍或于此中失大义利故有情于此应当殷重如是若善修已于相续中随力令生真菩提心次令此心能坚住故应以不共皈依为先而受愿心仪轨既受持愿轨已学诸学处次应多修欲学之心而学六度四摄等学处若由至心起欲学已再受行心清净律仪次应直至舍命不犯根本罪戒余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当励力不染设若有犯亦应如所宣示犯后对治门中善为净治次于六度总则学习別则令心于善所缘此能如欲而安住故应学止为体性静虑次为断除二种我执缚故以见决定空性真义次应将护无倒修法成办慧为体性之观如道灯论注释说如是除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止为心学观为慧学复次止以下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道广大道次

生起三种殊胜慧者是慧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应于此等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方便智慧若是分离不证菩提故应生起广大定解

如是由诸共道净相续决定应须转入咒道以若能入速能圆满二种资粮故设若此外非所能堪或由种姓功能羸劣不乐转者则应唯将此道次第渐次增广

若入密咒者依止善知识法当是胜出前者以总一切乘別咒乘中殷重宣说故次以清净续部所说灌顶成熟身心尔时所得三昧耶及律仪应宁舍命如理护持別言之若犯根本罪染虽可重受然相续己坏功德难生故应不染设若有染亦应悔除防止令故当不为一切支分罪染所染

次染密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起次第随其一种善导修学坚固已若是下密部无相瑜伽若是上部圆满次第随于其一应善修学是建立道之正体是道灯所说故道之次第亦应如是引导

庚二 明所为由

若中下士诸法类等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云何別立共中下士道名目耶別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上士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理者谓上二士亦须希求善趣及解脱事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念无有过失起功德故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念又弃下品俱无成故

复次为上善根人宣示共道令共修习此等功德已生起如未生起令当生若生下下可以引导上上故于自道并不迂缓须以次第引导心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以善巧摩尼匠人渐磨摩尼法喻合说龙树依怙亦云初中善趣法次生决定胜以得善趣身渐得决定胜此说善趣身及决定胜道次第引导圣者无著亦云又菩萨者为令渐次成办正善品类故于诸劣慧凡夫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中间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次第利行圣者提婆亦于摄行灯论中先须建立修习波罗密多乘意念次趣蜜咒渐次道理陀南云诸初业有情趣入胜义谛佛说此方便渐次为阶梯


校注

[A1] 已【CB】巳【补编】
[A2] 已【CB】巳【补编】
[A3] 净【CB】凈【补编】
[A4] 净【CB】凈【补编】
[A5] 净【CB】凈【补编】
[A6] 净【CB】凈【补编】
[A7] 净【CB】凈【补编】
[A8] 净【CB】凈【补编】
[A9] 净【CB】凈【补编】
[A10] 已【CB】己【补编】
[A11] 已【CB】己【补编】
[A12] 已【CB】己【补编】
[A13] 净【CB】凈【补编】
[A14] 巳【CB】己【补编】
[A15] 巳【CB】己【补编】
[A16] 已【CB】己【补编】
[A17] 已【CB】巳【补编】
[A18] 睺【CB】喉【补编】
[A19] 净【CB】凈【补编】
[A20] 净【CB】凈【补编】
[A21] 净【CB】凈【补编】
[A22] 净【CB】凈【补编】
[A23] 净【CB】凈【补编】
[A24] 净【CB】凈【补编】
[A25] 净【CB】凈【补编】
[A26] 净【CB】凈【补编】
[A27] 净【CB】凈【补编】
[A28] 净【CB】凈【补编】
[A29] 净【CB】凈【补编】
[A30] 净【CB】凈【补编】
[A31] 净【CB】凈【补编】
[A32] 净【CB】凈【补编】
[A33] 净【CB】凈【补编】
[A34] 净【CB】凈【补编】
[A35] 净【CB】凈【补编】
[A36] 净【CB】凈【补编】
[A37] 净【CB】凈【补编】
[A38] 净【CB】凈【补编】
[A39] 净【CB】凈【补编】
[A40] 净【CB】凈【补编】
[A41] 净【CB】凈【补编】
[A42] 净【CB】凈【补编】
[A43] 已【CB】己【补编】
[A44] 净【CB】凈【补编】
[A45] 净【CB】凈【补编】
[A46] 已【CB】己【补编】
[A47] 净【CB】凈【补编】
[A48] 净【CB】凈【补编】
[A49] 净【CB】凈【补编】
[A50] 净【CB】凈【补编】
[A51] 净【CB】凈【补编】
[A52] 净【CB】凈【补编】
[A53] 净【CB】凈【补编】
[A54] 已【CB】己【补编】
[A55] 若【CB】□【补编】
[A56] 说【CB】□【补编】
[A57] 如【CB】□【补编】
[A58] 不【CB】□【补编】
[A59] 净【CB】凈【补编】
[A60] 次【CB】□【补编】
[A61] 坚【CB】□【补编】
[A62] 是【CB】□【补编】
[A63] 若【CB】□【补编】
[A64] 士【CB】□【补编】
[A65] 下【CB】□【补编】
[A66] 夫【CB】□【补编】
[A67] 又【CB】□【补编】
[A68] 复【CB】□【补编】
[A69] 已【CB】己【补编】
[A70] 令【CB】□【补编】
[A71] 道【CB】□【补编】
[A72] 凡【CB】□【补编】
[A73] 提【CB】□【补编】
[A74] 陀【CB】□【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1)
关闭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