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直讲卷第三
第二,有于道总建立生起决定。及正明受持心要之法二者。
第一,有三士之道摄一切圣教之理。及显示从三士门次第引导之相,二者。
第一,一切佛陀。从初發心,中积资粮,最后现证正徧知觉。是皆惟为饶益有情,说一切法。亦为成就有情义利。如是所作有情义利。略有二种。即于世间之权时现上善,与出世间之究竟决定善是。
依初所作所说一切。于正下士或共下士法类中摄,下士特別之处。不为今世现前安乐。重在希求舍生之后,善趣圆满。以其修作彼之因故。如(道炬)云:「若以正方便。惟于人天乐。欲求自利者。知彼下士夫。」
究竟决定善。有惟从流转出离解脱,及一切种智,二种。
此中依于声闻及独觉乘所说一切。于正中士或共中士法类中摄。中士夫者。于一切有。發生厌离。专求自利。从有解脱彼之方便。于戒定慧三学转趣入故。如(道炬)云:「背于三有乐。反罪业为体。仅求自寂利。说名中士夫。」
修行一切种智方便,亦有二种。波罗密多大乘,与金刚乘是。此二皆于上士所有法类中摄。上士夫者。惟彼大悲之所自在。欲尽一切有情苦故。以佛为其所得之果。以六度行及二次第为所修学。如(道炬)云:「若以自系苦。普例于他苦。希起正断尽。斯名胜士夫。」彼士夫修菩提之方便,显密二种。于下当说。
三士之名。如(摄抉择分)及(俱舍释)等。处处广说。下士夫中。虽有希求现世后世二种差別。当知此处。惟取第二。复取安住善趣方便无错乱者。
第二,有所有由三士道引导之意义。示如是次第引导之相二者。
第一,如是虽说士夫有三。然上士道亦摄余二。以彼二者为大乘道之支分故。此马鸣菩萨所说。此间非于仅得世间快乐之下士。及唯得解脱世间之中士道中而为引导。盖为将修与彼二所共同道之上士作引导前行。是为修习上士道之支分耳。
第二,有正明其相及明其要义二者。
第一,趣入大乘之门者。即于最胜菩提發心是。若發此心。如(入行论)云:「刹那才發菩提心。虽系轮回三界狱。亦当说为善逝子。」谓得菩萨名。彼身即入大乘数。若失彼者。则从大乘而退出故。以是诸欲入大乘者。须于多门励力。务令彼心發起。然欲發起彼心。又必须先修發心胜利。于其胜利增长勇悍。并须具有七支皈依。(集菩萨学论)及(入行论),皆作此说。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权时及究竟胜利也。初中复有不堕恶道及生乐趣二种胜利。以若發彼心。于昔积集恶趣之因。即得清净。并能断绝未来相续。于先已集乐趣之因。以为此心所摄持。将更增长广大诸新所作。亦能引起,令无终尽之边际焉。究竟义利者。解脱及正徧知等。亦依彼心速疾成就。若不先于权时究竟之胜利实欲证得。但云彼诸胜利从發心出生。于彼發心应当励力。虽作此说。惟是空言。返观身心。甚为明晰。此中先于现上决定二种胜利發欲得心。即须修习共中下士所有意乐。如是则于二种胜利生起欲得。若修此具有胜利之心者,更须生起为此心根本之慈与悲悯。但若念及自之乐乏苦逼。流转世间。尚不能令身毛竖动者。则于他之乐乏苦逼。而谓不能堪忍。必无是处。(入行论)云:「彼诸有情前。亦思惟自利。若梦犹未梦。利他云何生。」是故于下士时。想自身当受恶趣苦恼。及中士时。观于善趣。亦惟是苦。无寂灭乐。既思惟已。例己推及于诸亲属等一切有情而修习之。当成發起慈悲之因。从彼發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乐者。实是引發无偽菩提心之方便。如是当知。于修彼二士道时。思惟皈依业果诸意乐等。于诸门中。集净励力者。如其所应。成菩提心前行修心之方便。当知七支皈依等。亦即为發起心彼方便也。此中诸下中法类。为引發胜菩提心支分之理。为师者须详开示。弟子亦须于彼获得决定。于每修时。忆念此诸意义而修。最为切要。若不尔者。则上士之道与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关涉,于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间。以于菩提心未获决定故。或为發起彼心之障碍。或于其间失大义利。以故于此当加殷重。
如是修已。于身心中如何方能發起无偽菩提之心。如所应作。次为令彼心极坚固故。由行不共皈依为前导已。应受發菩提愿心仪轨。受彼愿已。于诸菩萨学处。开始修学。尔后于六度四摄等多修习欲学之心。若生决定欲学心已。进受清净菩萨行戒。
次于根本重罪。拚命防护。莫令有染。虽中下缠,及诸恶作。亦应励力。莫为所污。倘有所犯。如其所说除罪仪轨。善为净治。此后总于六度而为修学。特別为令其心于善所缘如其所欲能安住故。于止体之静虑中。更当修学。(道炬论)中,谓为引發诸神通故而学止者。是少分喻。即阿底峡尊者。自于余处中。亦说为欲引發胜观。以是之故。当修止也。
次为断二我执缚故。于空性义见决定已。于无谬修法而为修习。应当修行慧体胜观也。
如是除修止观外,于行戒学处以下,悉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为定学。毗钵舍那者,是为慧学。(道炬论)中说也。
复次,奢摩他以下。是为方便及福德之资粮。依于世俗谛之道,广大道次第也。三种殊胜慧者,是为慧及智之资粮。依于胜义谛,甚深道次第故。当于彼等次第数目生决定。及以慧与方便随离一支不成菩提。应起大决定也。
以是共道修身心已,必须转入密乘。以入于彼,速当圆满二资粮故。
设于此处不胜其任。或种性微劣而不喜者,则应唯于此道次第渐增广之。
若其欲入金刚乘者。首须修依止善知识法,较前尤为郑重。次以从清净密部所出灌顶法成熟身已。于彼时所得之密戒及三昧耶。拚命守护。特于根本罪毋使有染。盖虽可重受。然身毁已,功德难生。诸支分罪,亦毋染犯。设有所犯。亦勿随意置而不虑。当以悔除防护令其清净。尔后或于下部有相瑜伽,或于上部生次瑜伽,随于其一中,而为引导。次或于下部无相瑜伽,或于上部满次瑜伽,于其一而修学之。
如斯次第之所建立者,乃(道炬论)所说。故(菩提道次第),亦作如是引导也。
第二,若谓下中士夫诸法品类即是上士之前导者,是即上士夫之道次第矣,何须复名为共下中之道次第耶,曰,所为于三士夫须各各分別而引导者,大要之意义有二。
谓为摧伏犹未發生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妄自称我是上士之我慢。且能于上中下三等根机作大饶益也。言大益者。谓因上中二种士夫。亦须希求善趣解脱。故对所导之上中二种补特伽罗。示以中下二种意乐。令其修习。此不成过,而生功德故。
若是下劣补特伽罗者。虽修上法品类。然必不生上之意乐。下复已弃。即上中下道功德胜利。将俱无所生矣。
复次,于具上堪能者。示所共道以令修习。对于彼等自所应修诸功德法。若已生者则能摄持。或虽未生。亦能速疾發起。下下發已,导入上上。于其自乘。并无延滞也。
發心须依次第者。(总持自在王所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次第修净摩尼宝喻。合义而为教示。龙猛菩萨亦作是说:「初修增上生。后起决定胜。以得现上故。次决定胜成。」此说于增上决定胜。须以次第而引导也。圣者无著亦曰:「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麤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渐次利行。」又圣者提婆于(摄行炬论)中。成立先于波罗密多乘之意乐既修习已。次转入密。须具次第。摄彼义云:「诸初业有情。若转趣胜义。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
第二,有与下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与中士所共修心之道次第。及上士修心之道次第三者。
第一,有正修下士意乐。發心之量。及除邪分別。三者。
第一,有發生希求后世义利之心。及于后世乐之方便之所依。二者。
第一,有思此世不久住起念死心。思后世二趣苦乐如何,二者。
第一,有不修念死之过患。修之胜利。發何种念死心。及修念死之法,四者。
第一,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纵或闻思修。然以趋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后之懈怠。及以睡眠惛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我死王作无。若有而安卧。不善孰胜斯。」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为友非友故。而造种种罪。」
第二,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舍等门欲受心要。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一切皆无坚实。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者哉。诸经于此念死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如(大湼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时。我辈长刧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
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盖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而修习之。
第三,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未修佛道者。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断之。虽然,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別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
第四,应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定之门。而修习之。
于此有思惟定死。思死期无定。及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任何亦无益,三者。
第一,有思惟死王必来任何法不能免。思寿无增而无间有减。思惟虽存在时亦无修法之暇而死必决定,三者。
第一,任所受为何身。所住为何地。随在何时。皆为死王所坏。此(聚)中所言。死王若来。纵以迅速腾跃极大势力财物咒药。无能逃避。(教授国王经)中说也。迦马巴云。现在即须畏死。死时不须怖恼。我辈则与此相违。现在不畏。临死乃以手椎胸焉。
第二,如(入胎经)所说。寿量百年者稀矣。纵然能到此边际。亦于彼之中间。年为月,月为日,日为昼夜而尽之。每一昼夜。仍为上午下午等而使之尽。寿之总量。去日已多。所余亦无增。且无间而减故。(入行论)云:「昼夜无有住。此寿常灭坏。无有余可增。我岂能不死。」又如织师织布。及被杀之牲。牵赴杀塲。步步逼近。与牛为牧儿所使。不能自在。被驱入住处等。多喻为门而思惟之。如(大戏乐经)云:「三有无常同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似空电。如崖瀑流疾疾行。」以此种种譬喻而诠显之。盖于心内明了者。外一切物。无不示现无常。以是从多门中。屡次思惟。生起决定。仅修少次。心则难生。殊无所益。如迦马巴云:「汝言思而不生。汝于何时思耶。尽日散乱。夜间睡眠。汝勿说妄语。」吾人非但寿尽始为死王所坏。而往他世。即于现生存在之间。亦皆是不住之时。盖自入胎以来。无一刹那暂停而向后以趣矣。虽于中间稍得存活。亦唯为老病死者引赴死所而行。故不应于此存活之际。认为不趣后世,而得安住。輙生欢喜。譬如从高崖坠时。于其中间尚未至地之际。不应喜也。(四百颂注)中引云:「人之勇者最初夜。若于世间住胎已。从此彼于日日中。无少止憩而趣死。」
第三,纵能至彼许之寿算。亦无有余暇。如(入胎经)言。初婴儿时。于十岁内。未获修法之意乐。垂老之廿年。无修法之气力。中时亦为睡眠耗去一半。复以病等耗去多时。仅少许光阴以修法耳。如是现生一切圆满。当思皆同作梦。于临死时。仅成一种意境。死仇既其必来。胡为现世之心所欺而犹喜耶。于必须修法。生起决定。多为誓愿。(本生经)云:「噫嘻世间惑。匪坚不可乐。此夜开花会。亦当成念境。」
第二,今日后。百年内。死王必来。然于此未来之中间。究竟何日当到。亦无决定。今日死与不死。亦不能定。虽然,心则须执于死之一面。發起今日必死之心。若想今日不死。则心必执于不死之一面。力谋此身久住之准备。不修后世之资粮。于其中间。为死王所缚。则怀忧而死焉。若于日日中常为死备。则便多作后世义利。设或不死。修善固佳。若即死者。尤属正所需要也。
于此有思赡部洲人寿无定。死期亦无定。思死缘甚多,活缘甚少。及思身极危脆故死期无定,三者。
第一,总而言之。北拘卢洲寿量决定。余虽于自类寿量不能决定。然亦大多有定。而赡部洲者则极无定也。刧初寿无量岁者亦有。将来十岁为长寿之最大限。即如现时。于老壮少间。何时当死。皆无定准。(俱舍)云:「此间寿难定。末十初无量。」将诸师友等。未满天年。忽遇内外死缘。奄然命过者。而为作意。如是我亦不免。数数思之。
第二,于此生命。有情无情之损害甚多。谓人与非人魔类之所损害。各种畜生之所吞噬。内诸疾病,外诸大种之侵凌。而细思之。复次,自身者,内四大种之所成。彼等亦互为尅损。此大种界稍失调和而增减者。即有病生。能夺寿命。彼等与自俱生。故于身命。有似坚实。无可保信。(湼槃经)云:「修死想者。当知此生寿命。长为多数仇怨围绕。刹那刹那。念念损坏。全无为作增长者也。」(宝鬘论)亦云:「人住死缘内。如灯在风中。」故虽在生时。仍恒常无间趋于死地。自谓生缘多。实不可保信。如论又云:「死缘者甚多。生缘唯少许。虽生常趋死。故当勤修法。」
第三,人身如水泡。最极微劣。无须重大损害。但以一荆棘刺之。便可摧坏身命。诸余死缘。毁之亦易。(亲友书)云:「大地迷卢海。七日出烧燃。况此微脆躯。那不成煨烬。」如是思已。死王何时当坏身命。既无定期。趁兹有暇。应决定即从现在须勤修佛法。喜乍迦打米者云:「地主如是假借身。未病未老安乐住。即此时中修心要。于老病死作无畏。若时老病衰苦来。虽念尔时有何用。」三根本中,最扼要者。即此思死期无定是。于此当勉力之。
第三,若见及此身定须趋于后世。尔时虽极怜爱之亲友围绕无一能留住。虽尽其所有悦意之财聚。一微尘许不能携去。即与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要弃舍。其他尚何说。由是此生一切圆满。决定有终当舍离于我。我亦终当舍离彼等而趣他世之一日。须念今日即是此日。故应决定不为眷属身命受用等缘所转。而专修佛法焉。此心虽难發生。然为入道之根本。故有励力思察之必要。博朵瓦云,我能除现世之荣曜者。即修此无常是。既能遣除亲眷资具等现前一世荣贵之爱著。又知惟己一身更无二伴同趋后世。便念除佛法外。更无一事可作者。心不贪于现世。无常之观乃生。故于此心未生以来。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
多巴云,集资净障。对于本尊本师启白祈祷。勇悍殷勤。数数思惟。纵经百年不生。亦如是修。然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何由不能生起耶。又有人欲改修所缘境以问迦马巴。迦马巴但仍教如前。若问余者。则答不知。
如是若依止善知识与暇满无常等诸法品类。凡经论中所有者。于彼彼等皆可了知取而修习焉。则易得佛之密意。其余法类。亦当如是知之。
菩提道次第直讲卷第三终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10 册 No. 66 菩提道次第直讲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