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我国传统史籍中佛教专篇史料之检讨

正史

正史(二十五史)是中国史学系统中的基本骨架不论视之为史著或史料其价值在中国历史这一门学科上都是至高无上的由于其所采用的「纪传体」体裁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因此在其中大体都可以找到信史时代以来各朝代之各类重要史事举例言之如果连缀各史的帝纪列传则可以构成中国政治史之基本间架如果连缀平准书及各食货志则构成中国经济史之大略规模从各史不同的纪传表志中可以结合成不同类的专史这确是正史的殊胜之处也是其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佛教在中国之深广影响已成为治史者的普通常识其在中华文化中所占的比重除儒家之外任何思潮皆少有能与佛教相拟的像佛教这么重要的历史素材其在具有包容性体裁的正史之中所应占的比重自是可想而知本节撰写的目的即拟从正史中所立的佛教志传中来检讨其所占的份量是否与其应占的份量相称其所收辑的佛教专篇史料是否真正重要如连缀各佛教专传是否可以构成一佛教史之基本骨架并拟检讨其所以如此的原因以供治中国史学史佛教史及文化史者參考

按佛教在魏晋间始渐流行于我国因此三国以前之诸史自是不可能开列佛教专传但从晋朝以后正史之辟列专章以容纳佛教史事也是一个客观史家所认为妥当的因此之故本文自应从晋朝正史开始检讨然以晋书修于唐代成书晚于魏书(有释老志)甚久因此乃自魏书开始检讨

魏书

魏书为北齐魏收所撰其书以党齐毁魏持论不公因此后世称之为「秽史」然而该书「释老志」(卷一一四)则是正史中前所未有的宗教史体例

释老志分述佛道二教但是叙述道教之篇幅仅为佛教部份之三分之一其叙述佛教之文字系采概述式体裁先叙述佛教的一段教义然后描写佛教传入中国之简史而全文重点则在论述北魏一朝之佛教概况

魏收此文之最大特色除首创此一体裁外另有数事值得一提其一行文态度不偏不倚不毁佛亦不佞佛具有史家之客观心态其二对佛教之瞭解已臻一断代史作者之水准此观其文初叙述佛教要义之文字即可窥知其三全文所叙述者确能把握佛教史之重点取材论事皆颇见史识文中所载僧官制度之设置始末佛教与政治的关系佛教经济问题(僧祇户佛图户)寺庙与僧人之数量魏太武帝之排佛事件等无一不为今世治佛教史者所重视

作为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篇文章而言魏收这篇佛教略史是很够水准的以今人眼光来衡量释老志一文应该可以抬高不少魏收这部著作的史学价值今人周一良氏即称「释老志之作尤为卓见」可惜的是此后所修的十几部正史没有一部肯虚心学习魏书这种客观体例李延寿修北史于北魏史事多用魏收书可惜其书只有纪而无表限于体例此文并未被李氏所采用新旧元史虽有「释老传」但采人物传记体而非「志」体且仅列一人传记而已因此效果自是不如魏书就体例言在具有综合性质的正史中叙述一朝佛教史事自是以志体为较能得其全貌人物传记体往往难免有顾此失彼之病因为在一篇文章之中所能罗列的人物相当有限自难兼顾到全面佛教史的發展因此以「志」体来容纳佛教史自较列传体为佳可惜此等见识只有「秽史」的作者具备及之而后世竟无人愿加取法这真是中国史学發展史上的「吊诡」事件

其他正史中之佛教专传

魏书以外的其他正史无一具有像释老志体裁的专文对佛教史事偶有较长文字之论述也大多附在其他志传之中兹将该等正史之列有佛教专篇史料者条列如次

  • 晋书艺术传内载佛图澄单道开僧涉鸠摩罗什昙霍等僧事迹

  • 宋书夷蛮传其中所载天竺迦毗黎国传末叙述刘宋佛教大略并及道生慧琳诸僧事迹(南史夷貊传摘录本文)

  • 隋书经籍志著录佛书之数量并有序文叙述佛书传译之大略历史

  • 旧唐书方伎传载玄奘神秀一行等僧事迹

  • 宋史方伎传载洪蕴法坚志言怀丙智缘等僧事迹

  • 新旧元史释老传载帕克斯巴(八思巴)一人之事迹新元史多一长序

  • 明史西域传载西藏等地之诸文颇多涉及佛教

以上七史中魏书经籍志所载属于典籍史范围其他六史即从其所归类之体裁也可以看出这些正史作者对佛教的看法艺术方伎二传所载都是奇技淫巧术数占相一类的小道在古代儒者心目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夷蛮或西域传所收都是边地诸国在中国人心目中当然视之为夷狄一类正史内的纪传标题本就含有褒贬意义的春秋书法在内往往是有价值判断意味的因此把佛教史事收入艺术方伎传内正表示正史作者对该教的轻视至于收之入夷蛮夷貊西域传内视之为夷狄的文化产物当然更不用说了可见单从体例的运用上也已稍稍可以看出以上诸史作者对佛教的成见依现代人的治史眼光来衡量(亦即不以儒家立场来治史)这些史家对宗教史的处理确是远不如具有「秽史」之称的魏书兹分別评述以上诸史如次

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共收二十四人事迹文前小序云

艺术之兴由来尚矣所谓神道设教率由于此然而诡托近于妖妄迂诞难可根源真虽存矣偽亦凭焉圣人不语怪力乱神良有以也抑惟小道弃之如或可惜存之又恐不经今录其推步尤精伎能可纪者以为艺术传

这段文字清楚地显示出作者撰述艺术传的宗旨及其对传内所列诸人的轻蔑而其中所收五位僧人便是在这种衡量标准下被推举出来的这五僧是佛图澄单道开僧涉鸠摩罗什昙霍从佛教史的角度看晋书收这五僧即使不说它数量太少也可以指出它所收的人不恰当

晋书撰于唐代其时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与慧皎的高僧传都已相当流行如果执笔的史官们(晋书是官修的)能祛除儒家本位主义的偏见稍稍虚心点去佛教界觅取史料则在选人与取材方面实不难得到较佳的成绩

平心而论这五僧之中佛图澄与罗什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当然是第一等的但是其他三僧则实在不够登上正史的资格而且史官在撰述该五人事迹时重点都摆在下述两项

其一即神异事迹此如该传所载佛图澄「能役使鬼神腹旁有一孔孔中有光单道开「昼夜不卧恒服细石子日行七百里僧涉「不食五谷日能行五百里言未然之事验若指掌」罗什之吞针及种种预言昙霍之「言人死生贵贱无毫厘之差」等等每一僧传都有种种神异事迹环绕著这正是艺术传的宗旨所在是史官们撰文的重心

其二传中这五位主角都或多或少与(胡族)统治者有关系如佛图澄受知于石勒石季龙单道开亦受石季龙「资给甚厚」僧涉为苻坚所信仰昙霍为秃发傉檀所知遇而罗什则为姚兴所尊礼

从上举之二大特征我们乃约略窥见史官选人入传的标准此即若非具有神异本领亦必须与统治者有关系这两点标准大体可以解答为什么单道开僧涉昙霍这三个微不足道的人有资格入传的疑问也才瞭解像道安慧远僧肇等这么重要的高僧居然未能入传的原因因为他们或者是不够「艺术」(不尚神异)或者是未能受知于统治者自然不能被史官们看上眼

瞭解体裁所具的褒贬作用(如艺术方伎夷蛮皆有贬抑作用)以及上述晋书的这两个特征之后我们来考察其他正史中的佛教专传当可以清楚地發现那些正史作者的选材标准兹扼要论述如下

南北朝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南北朝诸正史纪传中也有不少佛教史料但大多数是零星散列在其他史事中并不是成篇的佛教专传除了魏书释老志已见前述之外其他八史之中只有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文末附载一篇叙述佛教的文章而已(南史夷貊传选录一部份)以南北朝佛教之盛况(尤其是北齐南齐梁)此诸史竟然忽略如此成见真是足以使人掩盖事实

沈约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文末以其所列诸国「皆事佛道」因此作者乃忽然开始为文叙述起中国佛教这种安排实在使人觉得该文安插得太过勉强文中起初仿照释老志体式略述刘宋一朝的佛教然通篇主旨则在强调佛教之弊病接着以数句话略述竺道生及慧琳事迹然后刊载慧琳之均善论一文文后并略述两位禅师及神异僧然都只寥寥数语而已因此沈约此篇佛教文章重点乃在慧琳而慧琳其人初受知于庐陵王义真旋又以均善论一文为宋太祖所赞赏元嘉中曾參预朝廷大事可见慧琳其人所以受沈约重视并不在其人对佛教所有的影响而是在他与统治者的关系上否则以慧琳在南北朝佛教史上的地位怎有资格与竺道生相比道生在文中只是用几句话交代过去而慧琳则成为全文的重心沈约撰述的尺度仍然不出笔者前述的二大标准中的范围

隋书经籍志四著录中文佛书数目然尚有一短文叙述佛教大略及我国的佛典传译简史大体而言该文的态度是比较客观的可惜主题是佛书的传译并不是全面佛教史事所以仍不能为魏书以外的正史另存一较客观的佛教史专篇史料其他诸史中如旧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丙部道家类)新唐书艺文志(丙部道家类)宋史艺文志(道家类)元史艺文志(释道类)明史艺文志(释家类)等书都著录了一些书名但是数量都太少与今存的佛教目录书相较数量太过悬殊

唐代佛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极盛时期按理说正史应该对佛教大书特书才对但是新旧唐书仍然没有释家专传只有旧唐书在方伎传内附载几位僧人事迹而已而新唐书更将这几位僧人事迹一概删除

旧唐书方伎传内共收玄奘神秀(附慧能普寂义福)一行等人这几个人当中一行是以历算学家身份被收的文中对他在密宗中的地位只字不提因此在该传中是道地的方伎人物因此此处姑置不论至于该传对其他僧人的描述也都不是以其人在佛教中的地位为重点而多半偏重其与统治者的关系上对玄奘事迹的叙述虽然也强调其翻译事业但却无一语及于其开创法相唯识学派一事该传作者似乎对于僧人与统治者的关系较有兴趣而于佛教兴衰大势则不太著眼譬如对上述诸人的叙述短文中对于玄奘与唐太宗高宗(时为太子)的关系神秀与武则天的关系义福与唐玄宗的关系等都不厌其烦地叙述出来但并不太注意他们对佛教的贡献

禅宗在唐代开始大盛其后且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之一本文中选载了神秀普寂义福等人事迹并兼及于慧能从所选的人物看自不能说不重要只是慧能是南宗禅的开创者南宗在日后对中国的影响是远非北宗所能望其项背的这情势在旧唐书修撰之时(五代后晋)已经相当明朗但是该传中对于禅宗名僧的安排却著重在北宗上而对南宗开祖慧能则只用几句话描写且只附载在神秀传内可见作者对佛教并不怎么内行在该文中玄奘神秀普寂义福等人都曾受知于帝王在唐代官方文书及实录起居注等资料上或许曾留有记录当时修前代史多取资于该前代史的官方资料因此旧唐书方伎传的作者对佛教既不熟稔(也不重视)在取材上主要也许只用前代官方资料也未可知否则以唐代佛教的极盛该文必不至如此贫乏今人罗香林先生在其「唐代文化史」(商务本)一书中收有「旧唐书僧玄奘传讲疏」及「神秀传疏证」两文论述玄奘神秀慧能等三人事迹颇详其用意即在补足旧唐书方伎传所载之疏略不足

新唐书成于宋代对旧书颇有增删上述方伎传内的几位僧人在新唐书内全被删除清人赵瓯北廿二史劄记(卷十六)新书改编各传条曾评及其事云

僧玄奘为有唐一代佛教之大宗此岂得无传旧唐书列于方伎是矣余尝谓新唐书一部独缺两僧一高行之玄奘一邪佞之怀素究属史家缺事也

赵瓯北这种批评虽然对佛教史不甚熟悉但态度总是可取的至于新唐书对佛教之怀有偏见还可以从另外一事看出来该书卷八十三公主传「太宗二十一女」条载合浦公主与僧人辩机私通一事文中则不惮辞费地叙述其原委而且在房玄龄传内叙述房遗爱事迹时又重复记载辩机此事删掉玄奘神秀等高僧传记而一再重复辩机这类佛教的不幸事迹新唐书作者的这种居心是令后人难以赞同的

宋代旧史原有释老志但是今本宋史则将该志删除今本宋史方伎传内收有洪蕴志言怀丙智缘等四僧洪蕴与智缘精医术志言能预卜未来怀丙善工程建筑因此该传所叙这四僧的事迹都与佛教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真正的「方伎」而已此外宋史外国传中所载天竺于阗等国事迹颇可以作中外佛教交流史料

我国佛教从宋末以后已走入衰境元代喇嘛教虽然兴盛但毕竟不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因此此后正史即使有佛教专传其在中国佛教史的研究者看来重要性也不如隋唐时代之大新旧元史有释老传但释教部份只载八思巴一人事迹而已明史西域传乌斯藏等国诸文中叙述各国佛教状况颇多虽可为研究边国佛教史者參考但与我国佛教史关系较少

综合上面的检讨笔者發觉正史中所有的专篇史料实在出乎意料地少与佛教在中国的深广影响完全无法成正比例依照正史的体裁原可以容纳佛教史的专篇文章而且已经有魏收开出一相当不错的前例但是后继诸史却没有能好好地继承下去因此站在一个佛教史研究者的立场来看这不能不算是正史的一项缺失民国以后开明书局印行的二十五史补编共收二五〇部表志然而其中仍然没有一部与佛教相关也没有人补一部释老志可见到民国为止这种忽视佛教史的偏见仍然存在著

其他重要史籍之检讨

在我国史学史上正史以外当以资治通鉴三通会要等为最重要通鉴虽然以「资治」为名但却是后代公认的编年史巨著就体裁言编年史要容纳佛教史事当然是毫无困难的杜佑通典郑樵通志二十略及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典章制度的因革损益原与正史的书志内涵相同如果要立释老志也是无可厚非的会要为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史当然也可以容纳各朝的佛教政策及僧官制度等至于目录学书刊载历代典籍自不应遗漏为数众多的佛书本文即拟扼要地审查以上诸书对佛教史料的取材情形至于其他史籍此处暂时无暇叙及

通鉴内容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因此中国佛教史上最辉煌的一段也包含在此一期间如果作者肯客观地采用佛教史料则后人当不难在其中窥知我国佛教史的缩影可惜司马光在该书中所收的佛教史事竟是出乎意料的少即使偶有记载也多系与帝王有关的佛教事迹通鉴少载佛教事迹一事清人严衍在其所著通鉴补一书的凡例之中即曾评及此项缺失并在其书中立「补二氏」体例今人陈援庵先生也曾评及这一点陈氏在其通鉴胡注表微一书释老篇内收有通鉴的佛教记载及胡三省注文但是全部也不过十六条而已可见佛教史事是不被司马光所重视的此外从下列一事也可以看出通鉴作者对佛教之不怀好意唐初最具威名且影响亦大之僧人玄奘当是其中之一而通鉴对之竟然无一字之记载而为玄奘「大唐西域记」一书撰文的辩机(參见前述评新唐书一段)由于其人私通高阳公主为太宗所杀通鉴(卷一九九)乃不惮烦地叙述该事之原委辩机之事固然与「资治」较有关联但如司马温公对佛教宅心稍厚则对该事当不至如此地绘形绘影了

三通之中通典对佛教全未措意对僧官制度也不曾提及这固然与该书的体例有关但作者的成见也是重要的因素该书李翰序云

故采五经群史上自黄帝至于有唐天宝之末非圣人之事乖圣人之旨不取焉恶烦杂也

抱著这种态度对于「非圣人(孔子)之言」的佛教当然是不屑去注意的

郑樵的通志二十略在艺文略里辟释家类刊载一些中国佛教徒的著作可惜只录书名作者及卷数而已与正史艺文志略同而缺少解题式的说明文献通考(卷二二六~七)的经籍考是三通中与佛教有关而篇幅较多的专篇史料共有两卷全文除在卷首引用隋书经籍志佛经类的序文外共著录八十三部佛书并引诸家之说以作说明所引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为最多因此每叙一书往往冠以「晁氏曰」「陈氏曰」的字眼此书虽然有八十几部佛书的解题但是与佛书之数千部之数仍然不成比例而且所收录之诸书也漫无标准并没有作系统化的编排

会要体著述虽然与正史中的诸志略同但是今存之唐宋等朝会要所收资料常有正史所未载的因此也是我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史书由于会要是典制史著述所以历代政府的佛教政策及僧官制度大可以收辑容纳可惜著名的唐会要与五代会要虽然都有议释教及佛寺的专章但篇幅都太少九牛一毛的记载当然无法使后人满意宋会要是诸本会要中记载佛教最多的有关宋代的佛教政策制度及佛教与政治之关系及其他佛教史实等该书收了不少材料可惜宋代佛教已远不及唐代之鼎盛固然该文可以作研究宋代佛教的重要參考资料但对注意宋以前之佛教者却于事无补由于唐五代会要及两唐书中的志传所载佛教资料太少因此单凭宋会要的充实也无法与他书连缀成一较完整的我国佛教史轮廓

除此之外目录学书的佛典著录也不能尽如人意前引晁公武陈振孙之二书已大体被文献通考所征引兹不赘述至于清以后享誉学术界的四库提要所著录的佛书也颇多缺失此事今人陈援庵先生所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一书之缘起叙述甚详其文云

(四库提要)成书仓猝纰缪百出如著录宋高僧传而不著录高僧传续高僧传犹之载后汉书而不载史记汉书也又著录开元释教录而不著录出三藏记集及历代三宝纪犹之载唐书经籍志而不载汉志及隋志也其弊盖由于撰释家类提要时非按目求书而惟因书著目故疏漏至此

享有高名的四库提要尚且如此其他目录学书更可推知而且其所著录的佛书数量也与实际的佛书数量相差太远因此若依照正统学术界的目录学典籍来查索也不能得到中国佛教典籍的大略面貌

正统史学著述忽视佛教史实的原因

综合上面的检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此即纵使传统史学著作(如廿五史会要通鉴三通等)中的专篇佛教记载全部综合连缀起来我们也无法得到「中国佛教史」之较完整的间架而且从今存史料显示我们从未發现古代的「非佛教徒」著述过一部佛教史籍在历代目录学著作中的史部类也从未收有一部佛教史书依四库提要史部所收共含正史编史別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等类在编年传记二类中原可以容纳佛教史著(历代僧徒有此类著述)的但该书却全未顾及历代正史的经籍艺文志及文献通考经籍考四库提要等目录学书都将佛教史书收入子部(释家类)而不承认那些著作(如高僧传佛祖统纪等)是历史书今人陈寅恪先生曾谓

中国史学莫盛于宋而宋代史家之著述于宗教往往疏略此不独由于意执之偏蔽亦其知见之狭陋有以致之元明及清治史者之学术更不逮宋故严格言之中国乙部之中几无完善之宗教史

陈先生此处所谓的「中国史学」自是指正统中国史学而言并不包含僧徒著述的佛教史因此「中国乙部之中几无完善之宗教史」确系传统中国史学的一项缺陷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是颇值后人深思的此处即拟试加检讨

如前文所述在正史中除了魏书及新旧元史之外其余诸史多半不为佛教史事立专传即使有也都收在具有贬抑意味的艺术方伎夷蛮等传之中这显示出大部份正史作者对佛教史实的轻忽与鄙视传统史家具有这种成见的原因是不难索解的兹分条解释如次

儒家正统主义的影响

历代史家往往都是一代大儒其所受儒家思想深厚影响自是不难想像因此对于身居异端之列的佛教当然要加以排斥具这种观念较强烈的史家不只不为佛教史事立专传即使将佛教史附在艺术夷蛮等传内他们也不愿意譬如李百药修北齐书以北齐佛教之盛况而仍未列任何志传加以描写其方伎传中也没有任何僧徒旧唐书在方伎传中收载玄奘神秀等诸僧事迹而欧阳修宋祁等人修新唐书时则将此诸僧全部删除宋朝国史原有释老志而元朝脱脱修宋史时则废弃不立凡此都可以看出古代某些史家对佛教的成见

此外有部份史家虽然具有这种成见但程度不若上述史家之烈因此即使视佛教为异端但又觉得在历史典籍中不能完全忽视不载因此乃将之附在具有贬抑意味的艺术方伎夷蛮等传之中

这些自命为儒门信徒的史家们的这种看法我们很容易找到例证兹举数文以见一斑

唐代刘知几史通为我国史学理论之一代名著但他对魏书之设释老志则并不赞赏其书书志篇云

王隐后来加以瑞异魏收晚进宏以释老斯则自我作故出乎胸臆求诸历代不过一二者焉

曾巩「梁书目录序」一文尤能道出历代儒门史家之共同心声

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并起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而在梁为尤甚盖佛之徒自以谓吾之所得者内而世之论佛者皆外也故不可绌虽然彼恶睹圣人之内哉夫学史者将以明一代之得失也故因梁之事而为著圣人之所以得及佛之所以失以传之者使知君子之所以距佛者非外而有志于内者庶不以此而易彼也

我国史评类典籍当推王船山「读通鉴论」为巨构该书在评及佛教时且曾谓「浮屠之乱天下而徧四海垂千年」「古今之大害有三老庄也浮屠也申韩也」王氏此等偏激的程度固然并非寻常儒门史家所能及但是把佛教看作无益于世道人心的异端则是大部份儒门撰史者的共同意见古人修史往往认为历史的鉴诫及教育价值比纯粹求真更重要因此对于儒家标准中的「异端」如佛教者自然意存轻蔑或者不加论列或者贬之于方伎夷蛮之流亚中因为佛教的道德行为标准与儒家有相当大的距离史家自不愿它在史书中流传以免淆乱儒家的价值系统

正史中某类志传的废弃未立大体有三种原因其一为缺乏该志传之史料如汉以前佛教尚未入中国自然不可能为该教立志传其二为体例所限如三国志及梁书等之未立诸志其三为作者认为无此必要历代诸史之所以未立佛教志传大抵属于第三类原因此从二十五史之多有儒学传而少载释老者可知近人陆绍明以为正史体例及史料取舍之异乃在于史家宗旨各异所致此论诚然但是诸本正史也未尝没有一贯的思想此即以儒家思想之价值标准或史观来修史这种基本态度正是释老二教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族意识的影响

中国正统史学渊源于春秋公羊传鲁成公十五年条云「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这种重视夷夏之分的民族意识对我国正统史学也有强烈的影响在历史上的地位「夷」当然是不能跟「夏」相比拟的此从各史外国传中所用的标题「夷蛮」「四夷」「诸蛮」「北狄」「诸戎」等字眼也可以看出其贬抑的意义今人李宗侗先生即认为「攘夷」思想也是中国史学的特色之一陈援庵通鉴胡注表微书中即有夷夏篇可见夷夏之间的距离确是中国史学所重视的问题既然如此对于夷狄之文化产物——佛教当然是不太愿意重视的汉和帝时侍御史鲁恭上疏云「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蹲夷踞肆与鸟兽无別若杂居中国则错乱天气污辱善人历代史家鄙视夷狄的程度或不尽如鲁恭这么激烈但那种心理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这当然对他们之撰写佛教史实一事会有影响王船山「读通鉴论」骂佛菩萨为「胡鬼」斥佛教仪式为「巫风」这种偏激心理多少都与佛教之为外国宗教有关王氏此一史评名著持论尚且如此则其他史籍不难类推如前文所述以现代史家的尺度来衡量魏书释老志是正史中处理佛教史实问题最客观公正的史籍但是唐代学者皮日休则以儒家尺度评斥该书作者魏收为「媚于偽齐之君」为「不经」之作其所持的理由就是佛教乃是「西域氏之教」「戎狄之道」其文云

魏收为后魏书大夸西域氏之教以为汉获休屠王金人乃释氏之渐也夫仲尼修春秋君有僭乎号曰能以言拒杨墨者远矣不能以言抑者牧也亦圣徒之罪人矣谓史必直欤则春秋为贤者讳之为尊者讳之笔削与夺在手则收之为是媚于偽齐之君耶不然何不经之如是

史料来源的问题

历代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及纪传体等重要史籍其成书的全部史料固然杂采群书但各书史料的基本成分则是历朝官方的文书如实录起居注日历等这些官方文书往往即可构成该史籍的基本骨架而其中的佛教资料当然是很少的即使有也多系记载帝王与佛教的关系而不是纯粹的佛教史历代史家们既然身为儒者对僧徒所撰的佛教史籍或者不屑一顾或者盲然无知因此之故即使明知佛教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所撰史著中也往往无法能有客观的记载而在佛教内部的教史典籍又特別多如果对该等著述不熟悉则即使拥有该等史料也无法在众多的佛教人物与事迹工作上妥当的选择与去取这种佛教界与儒门史家之间的大鸿沟也是促使历代重要史籍之缺乏佛教专传的原因

结论

从上面的检讨我们大体可以看出传统史学著作中的一项特征即对宗教史(尤其是佛教)的记载相当缺乏与应有的篇幅悬殊甚大今人即使遍寻二十五史三通资治通鉴读通鉴论等书也很难在其中得到中国佛教史较完整的轮廓甚至于会对佛教在中国史上的地位产生误解以佛教对中国的重大影响而言中国传统史学著作的这一特征当然是史学上的一种缺陷

此外现代人如果要研究中国佛教史显然地上述诸传统中国史学著作并不能提供主要的史料一个中国佛教史研究者固然不能完全忽视这些记载但其基本资料则需要到佛教徒所撰的史传著作中去寻找亦即须以各种大藏经中的史传部典籍为基本參考书事实上在今存大藏经(尤其是卍续藏)中的我国佛教史著述其种类之多卷帙之繁都不是外行人所能梦见的即以体裁言有纪传体编年体僧传体会要体目录学体类书体及宗派史等数量在百部以上在史学上已足以构成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支派然而一般治史者对此类典籍却多半不甚熟悉现代的史学研究者早已摆脱了儒家观念的牢笼大可以坦然跨越过那条大鸿沟而将佛教内部的史料大量地引入史学界来唯有如此在撰写我国历史时才不致于重犯旧日史家之「独尊儒门」的毛病对佛教史的记载才可能有比较公平合理的处理


校注

周一良「魏收之史学」(第四)燕京学报第十八期 指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 重视北宗而忽视慧能一系原是楞伽师资记传法宝纪等北宗史料的特色这观点在八世纪初期的唐代北方两京一带是很流行的但在五代时仍有这种看法则甚为鄙陋因为唐代中叶以后禅宗之逐渐为南宗所统一是很明显的历史事实因此对南宗开祖慧能的忽视自是一大缺陷 见宋史卷四六一方伎传序 见陈氏通鉴胡注表微释老篇序 通典共分食货选举职官州郡边防等九部份 此处用世界书局「宋会要辑稿」本 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并不是佛教徒但该书应入地理部古代学者是将地理类典籍归入史部的这书虽然是北朝洛阳的重要佛教史料但却不是一部佛教史 陈寅恪「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新校本廿五史梁书卷末附载鼎文书局影印本 读通鉴论卷十七梁武帝条 陆绍明「史家宗旨不同论」「廿五史述要」卷末附录世界书局版 李宗侗「史学概要」第三页正中版 引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九素夷狄行乎夷狄条 读通鉴论卷十七梁武帝传 皮日休「皮子文薮」卷八「题后魏释老志」商务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A1] 兹【CB】玆【补编】
[A2] 兹【CB】玆【补编】
[A3] 兹【CB】玆【补编】
[A4] 兹【CB】玆【补编】
[A5] 兹【CB】玆【补编】
[A6] 兹【CB】玆【补编】
[A7] 僭【CB】僣【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唐会要、五代会要、明书、明会典选辑(卷8)
关闭
唐会要、五代会要、明书、明会典选辑(卷8)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