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版说明

一 唐刻 贞观二年静琬题刻

高四一宽三四公分

此题刻是研究房山石经历史最早的一件实物资料碑石现在雷音洞外左壁四周残缺仅存九行约六十字据元至正元年(西元一三四一年)贾志道为高丽国僧慧月修补石经事所撰之《重修华严堂经本记》碑记载此题刻可读的文字如下「□□□□□□□□□□□□□□〔释迦如来正法像法凡千五百余岁〕至今贞观二年□□□□〔已浸末法〕七十五载佛日既没□□〔冥夜〕方深瞽目群生兹失导静琬为护正□〔法〕率己门徒知识及好□□〔施檀〕越就此山顶刊华严□□〔经等〕一十二部冀于旷□□□〔劫济度〕苍生一切道俗□□□□〔同登正觉〕

二 唐刻 静琬涅槃经堂题刻

高三三宽七八公分

原石已残作两半刻造年月已缺损据唐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刘济《涿鹿山石经

本说明在引用石经文字时凡经石漫漶不可辨识的缺字用「□」表示其中据它处引文或据文义可以校读出的字在「□」后加「〔〕」号注出不能确知缺漏字数的用「」号

堂记》「贞观五年涅槃经成」记载似应为贞观五年(西元六三一年)题刻

三 唐刻 贞观八年静琬题刻

高二七宽五七公分

唐贞观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刻造原石已残作两半前半部存九行丙申年拓印石经时發现后半部存七行现藏于旅顺石尾尚有「癸未三月紫霞君阅石」小字一行可见

四 唐刻 总章二年玄导刻经题记

高二一宽六〇公分

唐总章二年(西元六九六年)刻造原石嵌于雷音洞门楣上为洞前屋檐所遮盖长期以来未为人们所知丙申年修缮雷音洞时發现得以公诸于世题记下部和尾部略有缺损内容尚可辨明是研究唐初玄导刻造石经的重要史料

五 唐刻 大唐云居寺石经堂碑

高二二〇宽一〇二公分

此碑在石经山历代碑刻文献中未见记载丁酉年九月拓印石经时在第一洞内發现惜已毁残成二十余块塞于洞底作为垫撑经版之用经拓印工人细心拼合基本上恢复了原状碑石形制巨丽书法秀逸为盛唐时期杰作正面碑文共二十五行行四十二字正书两侧和碑阴都有经主题刻碑额隶书《□□〔大唐〕云□〔居〕寺石□〔经〕堂碑》九个大字左右雕饰蟠龙碑文前六行中部和第十一行至第十七行下部已经残缺各个残块拼合接缝处也有一些字无法辨认尤其是碑文作者和书写者姓名磨损书写者只存「惟良」二字据末行记造碑年代处尚存「开元□四年」字样及碑文内容推测此碑可能造于唐开元十四年(西元七二六年)由于此碑的發现对了解石经堂的历史和第一二洞的开凿者及其年代有重要帮助残碑全文如下「大唐幽州大都督府云□□□□□□□□□□□□□□□□□□□□□□□镇撰京兆□惟良书自大海沸腾群山振烈□□□□□□□□□□□□陵崔□□□□□□□□□□□道系□轮已冥茫于金榇言存镂简尚昭□□□□□□□□□□□□□寂正□□□□□□□□□无远不届赤鸟阚泽之说大矣哉□觉皇之声□□□□□□□□□□□□□愔之□□□□□□□□□必因故示权以顺物则魏焘之毒□万法周邕□□□□□□□□□□□□人缘□□□□□□□□□炬力持七灯藏四偈于名山救三灾于末劫□□□□□□□□□□□□□人心□□□□□□一切也前临大泽鸣水伏流却倚崇山栖霞俯瞰夏冰冬卉寒暑隔阂于幽深月牖风关晦明倚伏于开阖信□都之望也初此堂之经营也绵乎十纪作者三人刻贯花之言日不暇给保系草之志岁而后凋可谓先觉□能尽善矣至于幽涧积阻悬磴穹崇步咫尺而三休历嵌空而九折半由斯道以冒垂堂经营者久之颠沛必于是有上座暹公者道流□□梵域五□指禅树之华爰求最乐棹法河之水更思兼济以为生生之资期□汲引汲引之利□□律□□□足而不安□發心乎何□遂迺购倕石执坚钢□峭𪩘填深陴□为佛经□西天乃□□□□□□□于旧堂之下更造新堂两□其始皆削青壁不骞不崩卜其可□功以无竞莫不□□□□□□□□□□且空硩剥伊赖始乎肤寸□乎□丈□钢以击于砺以磨岁聿云幕者五之然后滑易而□□□□□□□□月朱鬣𬸣时燕赵佳人幽并侠客不远千里动盈万计皆相与褫修袖牵长縆揭石版跻□□□□□□□□下左右徒呼□作朋至夫薨薨增增言之不可得而胜也□乃香盖三匝珠幡十里灵花□□□□□□□□□梵林中谷无风而自响者岁一□而至焉及既登□于新堂劼之以石扃锢之以金□□□□□力□□□□□□□慧日载阳识微言之尚在盖暹公之志也□而□□□坤道□□□□□□增睹□缘□生气犹□□□□□闻其名乎死而不朽爰有静流玄法二上座者非暹公之徒欤能越众流轻舟适运□超彼岸此□犹存克纂前修咸熙至愿夫人缘功著事以类□崇山之前遐窥策府碧海之下缅闻经藏道虽兼于隐见□不浃于生灵与□虑出混□制先绳木十乌并□□□金刚之坚三兔齐飞更得宝函之旨岂同年而语哉大苾刍玄英释门之清俊也垂髫甫岁勤逾刺股落䰂中年□□鍱腹痛二师之已丧将述斯文忝三人之并行见推不敏敢无愧色爰为铭云西方之圣兮彼皇者觉其道正兮其道正兮在我性兮西方之仁兮彼坚者觉其道真兮其道真兮在我身兮山有木工则考我有大车是驰觉道宛其灭矣暹公是保山有金工则锻我有大筏是超彼岸宛其灭矣暹公是缵硺石丁丁妙音明明□春之日迁于石室克巩克固是扃是窒百川沸腾山塚□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寂然兮不动法力兮所凭开元□四年二月八日建

六 唐刻 大方广佛华严经世间净眼品第一

高二三二宽五八五公分

此经为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六十卷简称为《六十华严》静琬最早所刻石经之一无年月题记据《贞观八年静琬题刻》所记似应为贞观八年(西元六三四年)以前所刻此经共六十卷三十四品全部刻成约刻经版一百六十条可惜每条经石上未刻条数且多数文字漫漶此经除第一条外其余各条均未见经名

七 唐刻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高八六宽六一公分

唐初静琬所刻石经之一嵌于雷音洞壁间无年月题记此经拓片为清代以来通行的房山石经拓片中最常见的一种

八 唐刻大般泥洹经序品第一

高二四二宽五五公分

唐初静琬所刻石经之一据唐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刘济《涿鹿山石经堂记》所记此经刻成于唐贞观五年(西元六三一年

九 唐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高八五宽五六公分

唐显庆六年(西元六六一年)刻造经题经文共十二行题记四行经石下部数字残缺此为石经山所刻《心经》中刻造年代最早的一部

一〇 唐刻 四分戒本心经观世音经

高一五七宽六〇公分

此石所刻经律及题名共四段上段刻《四分戒本》(后一部分)一卷为「唐麟德二年(西元六六五年)二月八日石山贵施刻」第二段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为「总章二年(西元六六九年)四月八日幽州录事參军部郎令敬造」第三段刻《佛说观世音经》经末称《佛说高王观世音经》经主前署「幽州长史裴𡆾合家供养」后署「易州涞水县令潘彦真合家供养」第四段题名「云居寺沙弥僧玄敬供养」以下列署无隐玄寂惠云等「童子十六人同心供养」「童子」亦称童行已取法名为候补沙弥之通称

一一 唐刻 胜天王般若经卷第一

高一五五宽六一五公分

一二 唐刻 胜天王般若经卷第七

高一七二宽六七公分

陈月婆首那译共七卷此经刻造年月虽未见记载而经末经主题名甚详题记云「此经总七卷用石廿一条检校人常乐寺僧惠庆云居寺僧玄导尼正因尼法成尼智琼尼如观尼惠端尼普行范阳县令梁玄祚夫人寝氏息国子明经承嗣息松龄侄男承先□□〔致仕〕田玄达夫人成息尚简息尚谦尉魏贞涿城府司马诸葛行楚」据此推断此经为唐高宗时期玄导主持云居寺时所刻造经石书法端整秀丽具有初唐风格卷一前部为《经序》计四百六十余字这篇《经序》自宋《碛砂藏》乃至明南藏北藏《嘉兴藏》以及《频伽藏》等都未见著录《大正新修大藏经》卷第八第七百五十二页《胜天王般若经》依圣语藏本载入《经序》其《经序》载于卷第七之末石经的《经序》则载于卷首用房山石经的《经序》校勘發现《大正藏》的《经序》有二十六个误字和脱字紧接《经序》之后为《通达品第一》卷第七系经中《二行品》的后半部及《赞叹品》第十五

一三 唐刻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序品第一

高一五一宽六〇五公分 碑侧题记高一五三宽七五公分

唐玄奘译十卷据神昉序记载译成于唐永徽二年(西元六五一年)经序刻于第一石卷一之前全文约七百字《大正藏》第十三卷的同经经序载于卷第十之后据其经序脚注宋元明三本及宫内省图书本(旧宋本)「经序在卷第一前」似与石经相同两者的经序文字无多出入其中如《大正藏》序文「(神)昉以薄业不偶真应幸达圣制乱于未肇后贤传灯于既夕」数句中「达圣」二字石经作「前圣」如与下句「后贤」为对句应以「前圣」为是「未肇」二字石经作「来兆」并与《大正藏》同处小注所引各本「未肇=米兆宋宫未兆元明」均不同经文题记刻于第一卷第一石之侧题记云「云居寺寺主僧玄导供养慎州刺史李怀仁夫人靖息文义府长上果毅师感妻郡君严感息上柱国处泰刺史妹龙华寺尼善遇女尼善贤女净光寺尼善信供养大经主瀛州常乐寺僧慧庆供养仁弟高陵府长上左果毅道海郡君刘息上柱国师秀妻孙海女龙华寺尼善成供养

一四 唐刻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知识品

高一五二宽六〇五公分

此经略称《大品般若经》二十七卷九十品姚秦鸠摩罗什译这是本经卷第十五的《知识品第五十二》经文经石无条数背及年月题记唯经末有经主题名其文如下「都检校僧惠度僧惠茂僧玄导大经主徐君遐卢龙镇副阎去愁供养」从玄导的署名来看他还未称云居寺主但据《总章二年玄导题记》所记是属于他主持时期所刻的石经

一五 唐刻 思益梵天问经卷第一

高一五〇宽六二公分

此经共四卷具称《思益梵天所问经》略称《思益经》姚秦弘始四年(西元四〇二年)鸠摩罗什译与西晋竺法护所译的《持心梵天所问经》为同本的异译此石两面中部俱有漫漶之处无年月题记从其字体风格及《总章二年玄导题记》看当为总章年间玄导刻经之一

一六 唐刻 佛地经

高一四〇宽六三公分

此经《大正藏》作《佛说佛地经》唐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玄奘奉诏译此经共刻二石第一石右角中部已磨灭不明第一行经文旁有「沙门」题记字样惜其名已不明依《总章二年玄导题记》当为玄导所刻石经之一

一七 唐刻 金刚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高二一三宽五一公分

刻于唐武则天长安四年(西元七〇四年)有经主及题铭人题记经石正面刻《金刚经》后一部分背面刻《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卷其下年月题记采用武周新字其文如下「经主幽州蓟县朝请郎行曹州离狐县尉上柱国汤怀玉守易州榆城戍主上护军弟承嗣陪戎副尉弟怀敏今为亡考妣敬造此经姑清信女大娘并合家供养长安四年二𠥱八遂在此山乃为铭记」中间一行书「多心经主清信女𡘽女焦娘娘」末行署「燕州白鹤观南岳子焦履虚」焦履虚似为当时对佛教颇为友好的有名道士这个记载可供唐代佛道关系史研究者的參考

一八 唐刻 佛说阿弥陀经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中

高一五四宽六〇公分

这部石经未刻译者鸠摩罗什之名全经分为十五段每段空一格未见年月记载经末题云「经主瀛州任丘县比丘尼员业同学等敬造弥陀经方广二部普为法界师僧父母」从字体看当为盛唐时代石刻石经经文和现行本略有出入试依金陵刻经处重刊浙江天童寺《禅门日诵》本所载《阿弥陀经》校勘如下「是故彼国名为极乐」石经「为」作「曰」「雨天曼陀罗华」石经「雨天」作「而雨」「其土众生常以清旦」石经「土」作「国」「白鹤孔雀」石经「鹤」作「鹄」「彼佛国土无三恶道」石经「道」作「趣」「尚无恶道之名」石经「尚无」后多一「三」字「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石经「自然皆生」作「皆自然生」「诸菩萨众亦复如是」石经无「众」字无「复」字「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石经「说」字前多一「刼」「不可思议功德之利」石经无「之利」二字「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石经无「为」字「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石经「闻诸佛名者」作「闻是诸佛所说名及经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石经「之」作「共」「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石经「赞」作「说」最后「作礼而去」四字石经缺经文最后接《佛说阿弥陀咒》八十九字与《大正藏》第十二卷第三百五十二页所收《阿弥陀佛说咒》文字相同

一九 唐刻 大方广佛花严经卷第一

高一七一宽七二公分

据辽赵遵仁《续镌成四大部经记》载「韩绍芳曾于太平七年(西元一〇二七年)从石室间取出经碑验名对数得《大华严经》一部八十卷计碑二百四十条」应是唐译《八十华严》但现在仅發现经石一条为此经之卷第一其他七十余卷经文全未發现《四大部经记》所记《正法念经》《大涅槃经》《大般若经》三经所刻条数和实物对勘虽略有出入但条数相差无多独此唐译《华严》八十卷迄今仅见一条这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韩绍芳命人验名对数时只见《八十华严》第一卷即照前例以每卷三条类推故得二百四十条结论一是其余各卷石经至今仍藏于未知的石室尚未發现

《华严》前后凡三译《六十华严》佛驮跋陀罗译于东晋义熙四年(西元四〇八年)《八十华严》实叉难陀译于唐武则天圣历二年(西元六九九年)《四十华严》般若译于唐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此《八十华严》卷第一经石的第一行经题之下题记云「银青光禄大夫守左散骑常侍致仕杨公小娘子敬造」未见年月记载但从书体风格判断似近于晚唐

二〇 唐刻 佛说药师经

高二二〇宽五六公分

唐开元十年(西元七二一年)造经题作《佛说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经末称《佛说药师经》一卷考《药师经》自东晋至唐凡四译或加刘宋大明元年(西元四五七年)秣陵鹿野寺慧简抄撰未入藏的《药师琉璃光经》称为五译初译名《佛说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即《佛说灌顶经》第十二卷之经名《开元释教录》第三作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二译隋大业十二年(西元六一六年)达摩笈多译名《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三译唐永徽元年(西元六五〇年)玄奘译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四译唐神龙三年(西元七〇七年)义净译名《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石经《佛说药师经》为初译书法整秀为盛唐开元时期杰作其末行题记云「开元十年四月八日幽州良乡县清信女仇二娘敬造《药师经》一卷范阳县进士阳子推书

二一 唐刻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

高一五〇宽六三公分

唐咸亨二年(西元六七一年)张愿子造此经石碑首雕造蟠龙正面阳刻坐佛一尊背面碑首中刻「张愿子□父母造像碑」九字上部略呈漫漶经文字迹端好经石正面下部题词云「故于法华堂内树碑经额上造弥勤佛一铺」这个「法华堂」也许是唐初雷音洞的名称

二二 唐刻 佛说恒水流树经摩达国王经

高一四四宽六六公分

唐开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媯州长史梁践悊造此经石合刻以上二经碑首正中綫刻佛坐像左右男女供养人像背刻梁践悊《造报愿经颂并序》经碑两侧有施资经主题名经铭题云「弟子朝散大夫行媯州长史上柱国梁践悊造报愿经颂并序」末行题云「大唐开元拾壹年岁次」《恒水流树经》各家经录未见著录但自清乾隆间查礼在《游𢘿愿上方二山日札》中介绍石经洞时说「自窗櫺闚之碑石或卧或立时见一二大洞之右第一洞(即今第四洞)刻《佛说恒水流树经》」其后此经遂为金石学家所注意

二三二四二五 唐刻 梵网经卢舍那佛所说心地品第十

高二一〇宽五七公分

姚秦鸠摩罗什译日本《大正藏》收于第二十四卷律部三名为《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宋《碛砂藏》收于第二百五十册克号称为《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俱为上下二卷一般略称为《梵网经》石经的《梵网经》一卷属于卷下《菩萨心地品》之下此经共刻三条六面除第一条面第一行开始刻《梵网经卢舍那佛所说心地品第十》(僧肇《梵网经序》说「《梵网经》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萨心地品第十专明菩萨行地」)外其余五面俱题作《梵网经》下记条第及面石经《梵网经》文字与《碛砂藏》经文偶有出入如「杀」字石经俱作「煞」字《碛砂藏》「佛告佛子若自杀乃至咒杀杀业杀法杀因杀缘」石经作「佛告佛子若自煞乃至咒煞煞因煞缘煞法煞业」(《大正藏》与石经同)文字顺序亦略有不同又如说「轻垢罪」时《碛砂藏》载「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供事法师一切所须尽给与之」石经于「床座」下多「医药」二字(《大正藏》与石经同)又于「發十大愿」处《碛砂藏》载「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此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礼拜」石经作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恭敬礼拜」这部石刻《梵网经》书法端庄优美刻工技术精湛且无多漫漶极为可贵但经主题名及刻造年月未见记载从其书法风格看来与唐开元天宝间所刻《大般若经》等极为类似当为盛唐作品

二六 唐刻 正法念经卷第七十

高二〇八宽五五公分

此经具称《正法念处经》七十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自辽清宁四年(西元一〇五八年)赵遵仁《续镌成四大部经记》记韩绍芳于太平七年(西元一〇二七年)游山时命人取出经碑验名对数曾说「得《正法念经》一部全七十卷计碑二百一十条」以后此经久为金石学者所知志书亦多著录但其正确条数到现在才弄清楚计共一百八十一条此经每石首行先刻条数而后卷第这是它异于其他石经的特征最后一条已大部份磨灭其首行为「《正法念经》条第一百□□〔八十〕□」末二行是题记可辨认者如下□〔开〕元十七年岁次己巳四月日云居□□□□及四辈施主敬造斯日毕功以此福祐惟愿□□□□永固累圣承光佛日长悬法轮□□〔常转〕□□□□□□□□随喜见闻同□□〔登觉〕路」此经书体带魏碑笔法在石经中独具一格对研究我国唐代书法很有帮助从开元十七年(西元七二九年)完工时间判断此经似刻于开元初年这时正是静琬第四代惠暹主持石经的时期此经在第二十四条以前未见经主及年月题记第二十五条(卷第十一)有「邑人靖守祥等造经一条开元十年二月八日建」题记第三十六条(卷第十五)有开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题记以是推之其刻经进度在开元十年(西元七二二年)前后每年约刻十条自开元十一年(西元七二三年)后进度加速到开元十七年(西元七二九年)刻成

二七 唐刻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

高二〇〇宽五一公分

此经通常略称为《大集经》共六十卷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北凉昙无谶译后部为隋那连提耶舍等译经中又分为许多品名和《宝幢分》《虚空目分》《宝髻菩萨品》《日密分》《日藏分》《月藏分》等石经《大集经》三十卷其始为隋那连提耶舍译《日藏分经》《月藏分经》后为北凉昙无谶译《不瞬菩萨品》《宝髻菩萨品》及《日密分》最后卷三十《日密分救龙品》相当于《大正藏》第十三卷所载《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三此经共刻石八十九条其中第十八条有「经主固安县檀子尚」第五十八条有「清信士卢务[日*东]敬造石经一条合家供养」第六十九条有「开元廿七年三月廿七日弟子李景炎施书」等隶书题记最后一条卷第三十经石大部份已漫漶不清但最后二行卷数及刻成年月题记尚存「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右经三十卷合为一部总用石开元廿九年岁次此经书法与天宝年间所刻《大般若经》极为类似都是盛唐时代的风格

二八二九 唐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卷第二

高二一五宽五七公分

三〇 唐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九

高一九九宽五五公分

此经略称《大般若经》六百卷唐玄奘译是佛经中卷数最多的一部经它大约从唐天宝元年(西元七四二年)至辽清宁十年(西元一〇四一年)前后三百年间始全部刻完唐刻五百二十卷辽刻八十卷经石上最初所见题记刻于卷第九第二十一条「天宝元年二月八日范阳县人李仙药为亡过父母敬造石经一条合家供养」此经书法优美继承了《大集经》的风格

三一 唐刻 妙法莲华经序品方便品

高二一九宽六二五公分

三二 唐刻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譬喻品

高二一九宽六一公分

三三 唐刻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五百弟子受记品

高二二〇宽六二公分

三四 唐刻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劝持品

高二一九宽六一五公分

这是唐代继静琬以后所刻的第二部《妙法莲华经》为唐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刘济于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刻造在《譬喻品第三》条第三的经石背面有刘济的题记一行

三五三六 唐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五十九三百六十

高二〇一宽六〇公分

三七三八 唐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二

高二〇一宽五八公分

此经卷第三百五十九第八百二十二条经石下部有横刻题记云「幽州石经社官卢庭晖录事李闰合邑一百廿五人等造经一条贞元十年四月八日」又卷第三百六十有横刻题记云「幽州油行石经社邑人李永福合邑廿七人等送经一条贞元十年四月八日上」从这些题记可以看出唐代幽州地区的行业组织是研究唐代社会经济史的材料卷第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二是刘济于元和四年(西元八〇九年)所刻《大般若经》的一部分这两卷有同样的题记云「唐元和四年四月八日幽州卢龙节度支度营田观察处置押奚契丹经略卢龙军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徒兼侍中幽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彭城郡王刘济奉愿圣寿延长遵石经故事敬刻大般若经于石以今日运上山顶纳于石室」从这一行题记看刘济是为奉承皇帝按照当时刻造石经的「故事」而刻造的

三九四〇 唐刻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高一七一宽六八公分

此经前后凡五译以唐义净所译十卷本最为著名通常称为《金光明经》在唐代此经在民间颇为流行编造了许多因果报应的故事来宣传此经经石作圭形碑首刻有「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十字两侧有菩萨立像綫刻及几何图案造型优美正面右刻《金光明经忏悔灭罪传》中刻唐中宗的《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叙》左刻《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序品及如来寿量品)经文字小行密未见年月及经主题记从经碑的造型看似为晚唐作品《忏悔灭罪传》文长约一千七百字记述温州州官张居道提倡书写《金光明经》的故事敍述甚为曲折颇与日本矢吹庆辉氏《鸣沙余韵》一书所录《普贤菩萨说证明经》(《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古逸部)附载的《黄仕强传》相类似《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叙》是研究唐代义净游学印度和译经事迹的重要史料

四一四二 唐刻 大佛灌顶经

高一六九宽六七分分

此经为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经第十一品》又名《拔十八趣𥥆冥》唐大和五年(西元八三一年)造碑首刻有「大佛灌顶经奉为常侍敬造送往大石经山」「大和五年四月八日建」等字据《新唐书百官志》常侍是「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的近臣这个常侍可能是李载宁李载宁于大和二年(西元八二八年)「奉为司空庆寿日敬造」《大般若经》第四百六十四卷时署的官衔是「涿州刺史使持节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李载宁」从这块经碑上也可见当时为奉承官吏刻造石经的风气

四三 唐刻 卢至长者因缘经一卷并赞

高一六一宽六三五公分

唐开成元年(西元八三六年)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史元忠所造石经之一有铭和序题云「司徒四月八日于西山上佛经铭并序卢龙节度巡官宣德郎试太常寺协律郎周曈撰赞

四四四五 唐刻 善恭敬经胜光天子说王法经

高一七九宽六七五公分

《善恭敬经》一卷隋阇那崛多译唐开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经主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史元忠施刻卢龙节度判官兼掌书记殿中侍御史寇公嗣为撰《仆射四月八日于西山上佛经铭一首》说「立教之本虽无始终护法之情贵其坚久今幽州卢龙两节度右仆射杜陵史公心与佛契化与道侔盖修宿境之因遂获今来之果故能勤奉于国荣养于亲每值上经之日常从降佛之时砻翠琰以勒真言镕玄金以锢石室总十六部凡十一条开成三年四月八日建」《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唐义净译后附《洗浴真言》等今本无

四六四七 唐刻 瓶沙王五愿经

高一五八宽六六公分

唐开成五年(西元八四〇年)幽州卢龙军节度副大使史元忠造经碑下有题记云「司徒四月八日于西山上佛经铭并序卢龙节度判官知书记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寇公嗣撰」铭后题记如下「起复守左金吾卫上将军贡外置同正员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观察处置押奚契丹两蕃经略卢龙军等使检校司徒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史元忠开成五年四月八日造

四八四九 唐刻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造塔功德经

高一五五宽六三公分

此二经皆为唐咸通三年(西元八六二年)张允伸施刻张允伸自大中至咸通间为幽州卢龙节度副大使在他任职期间自大中六年(西元八五二年)至咸通四年(西元八六三年)前后刻经有题记者五六十部比前任史元忠所刻者还多他除刻造小部头石经外并參与刻造《大般若经》现《大般若经》卷第四百七十一有题记云「幽州卢龙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允伸咸通二年四月八日建」唐天宝间安史之乱房山刻经并未停止武宗会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灭法刻经虽暂受挫折但到了大中年间相隔仅几年时间幽州官民又继续刻造这些事实有助于我们对唐代中国佛教史的全面认识

五〇 辽刻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三

高一五五宽六三公分

辽重熙九年(西元一〇四〇年)造此为辽代续刻的《大般若经》经碑之一经碑既小字又粗劣碑侧经主题记云「燕京北军都坊住人故秦晋国王府前行摄涿州录事參军王寿等合家施财镌此经字同施李甫妻贺氏为报三宝国恩及为亡过父母冤家债主法界有情同生兜率内院远证无上菩提重熙九年四月十一日记」经石边沿还刻有「面计七百一十九字」和「背计七百三十五字」各一行可以窥见当时刻经的情况

五一五二 辽刻 善思童子经卷下

高一五〇宽七〇公分

《善思童子经》二卷隋阇那崛多译此碑为其卷下食号第二石之背经文书法和题记书体等都是辽刻石经的优秀作品经末题记中所列官名都是辽时的显宦而校勘提点石经诸沙门也是辽代云居寺的名僧此经刻于辽道宗大安元年(西元一〇八五年)卷上为张恭良书卷下为张龙图书可聿刻石

题记如下「朝散大夫尚书都官郎中通判涿州军州事提点经碑飞骑尉借紫张阊大横帐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安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知涿州军州事兼管内巡检安抚屯田劝农等使兼侍御史轻车都尉漆水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百户耶律佶推忠同德功臣崇禄大夫行刑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上护军安定郡开国侯食邑壹千户食实封壹百户梁颖军事判官承务郎守太子洗马云骑尉赐绯银鱼袋齐毂奉宣校勘讲百法论沙门法明见都和沙门可聿奉宣勘校讲百法唯识论沙门法式见尚座讲百法论沙门去息奉宣校勘讲上生经沙门可寿寺主持念沙门可成当手分本司李邵迪奉宣校勘提点诵法华经沙门法选大安元年

题记下部奉宣校勘沙门署名已磨灭不明此处为參照大安二年(西元一〇八六年)所刻《持世经》题记补入张阊是当时涿州的通判负责提点经碑耶律佶是契丹贵族清宁四年(西元一〇五八年)随其母「漆水郡夫人耶律氏」在赵遵仁《续镌成四大部经记》共同署名时称「检校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云骑尉男佶」梁颖是当时的宰相曾同相国杨遵勗「奏闻道宗皇帝赐钱造经四十七帙」(见辽天庆八年(西元一一一八年)释志才《续秘藏石经塔记》)当时云居寺义学沙门亦因「奉宣校勘」石经而列名经碑这些记载说明辽王朝对石经的重视和当时佛教风行的一些情况

五三 辽刻 持世经卷第一

高一五〇宽六六公分

《持世经》一名《佛说法印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辽大安二年(西元一〇八六年造)经石题记与《善思童子经》相同是辽刻石经的代表作品

五四五五 贤劫经卷第一

高一五五宽六八公分

西晋竺法护译辽大安九年(西元一〇九三年)刘洙等施造经末的题记如下「大辽燕京右北西罗内住文林郎试太子正字武骑尉刘洙奉为先祖并亡过父母及合家眷属敬造经碑二条父秦晋国妃中门使准母赵氏出家妹戒师崇谛同成办妻赵氏长女曹郎妇次女庙哥弟济悉妇赵氏长侄男银哥次侄男金刚奴侄女小师姑次侄女端哥大安九年四月一日造邵师宁刻」此经字体端整刻工精湛可以窥见辽代的书法风格题记中经主的子侄名字如「曹郎妇」「金刚奴」「小师姑」等是研究辽代风俗史的资料

五六 辽刻 大方等陀罗尼一

高七八宽四五公分

北凉法众译共四卷辽乾统八年(西元一一〇八年)陈国別胥造共刻石三十二条此经石为卷第一的末后部份题记云「乾统八年七月日造故守太保令公施主陈国別胥故通理大师门资勘造经主讲律比丘善伏」这个署名为「陈国別胥」的施主在乾统至天庆间刻造石经颇多从他的官职名称(有时题作「故守太保北宰相陈国別胥」或「金吾太师」)看来是辽室的元老重臣

五七 辽刻 發菩提心戒一本

高三八宽七三公分

辽乾统八年(西元一一〇八年)石经寺志仙造此《發菩提心戒》我国经录未见著录唯宋元祐间高丽沙门义天到我国搜访经律章疏归国后所编《新编诸宗教藏总录》(略称《义天录》)三卷中载有《發菩提心戒本》三种一为唐澄观述一卷二为辽道宗「御制」二卷(《义天录》卷一)三为辽名僧思孝述三卷(《义天录》卷二)房山石经《發菩提心戒》一本无撰述者姓名是否为唐澄观所述的一卷本未能遽定其全文分为八段第一「奉请圣贤」第二「想陈妙供」第三「忏悔罪愆」第四「受三归依戒」第五「翻邪归正」第六「正受菩提心戒」第七「遣相」第八「普皆回向」末题「石经寺主讲经律沙门志仙乾统八年十月十五日记」这是參照律藏中授戒仪式因时制宜而撰述的一种方便戒本据日本野上俊静博士《辽金之佛教》(第二十四页)考证辽道宗耶律洪基有《华严随品赞》十卷及《發菩提心戒本》二卷(《义天录》卷一署名「御制」)《随品赞》载于义天《圆宗文类》卷二而《發菩提心戒本》今已无传志仙所刻的这部《發菩提心戒本》或即系辽道宗耶律洪基所撰的佚本而略作一卷的

五八 辽刻 清净观世音菩萨普贤陀罗尼经

高八〇宽四四公分

辽保大元年(西元一一二一年)造这是辽代后期的石经共刻石三条此为最后一条经末题记如下「施主安次县耿村耿殿直为生身父母办到经碑隗台崇仁寺沙门惟和书当寺沙门志学刻保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成造」惟和也是著名的《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的书写者

五九 金刻 底哩三昧耶不动使者念诵品

高七九宽四六公分

金天会十五年(西元一一三七年)沙门玄英和史君庆等合造此经是密宗念诵的经文和咒语介绍各种结印方法共刻石七条此为第七条其题记云「施主山西奉圣州保宁寺沙门玄英俗弟子史君庆等奉为先亡生身父母法界众生同成佛道续办此经碑维天会十五年岁次丁巳九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申时成办当寺沙门惟和书志桐刻

六〇六一六二 金刻 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序卷第三十

高四一宽七五公分

金皇统七年(西元一一四七年)造《陀罗尼集》三十卷撰述者行琳为唐代最后一位密宗著名学者此经曾著录于《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十称《沙门行琳集》编在「并岳宗」三号但书已亡佚行琳的事迹亦不可考石经《陀罗尼集》编于「俊刈密」三帙卷首的行琳序文长凡一千五百余字撰于大唐乾宁五年(西元八九八年)卷三十经末题记云「维皇统七年岁次丁卯六月癸巳朔二十三日酉时成造此陀罗尼集记当寺书经沙门惟和笔同蓝镌字比丘刻」行琳住上都大安国寺为唐代长安名刹之一赞宁《宋高僧传》三十卷中即有唐上都安国寺僧子邻良贲僧彻好直和和藏用等的传记而柳公权《玄秘塔铭》所述大达法师端甫也是安国寺名僧之一但迄今未曾發现行琳的传记故这一發现对研究行琳的思想和生平以及唐代密宗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六三六四 金刻 大藏教诸佛菩萨名号集序

高四三宽七五公分

金皇统九年(西元一一四九年)造此集见于《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十的「恒岱」二帙略称《一切佛菩萨名号集》接于行琳所集的《陀罗尼集》后称为「沙门思孝集」但房山石经编于「勿多」二帙据思孝所撰的序文说这部《名号集》是利州太子寺德云法师所集非浊所增补序文长一千六百余字署名是「觉花岛海云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国大师赐紫大师思孝奉诏撰」时在辽重熙二十二年(西元一〇五三年)思孝是辽代有名的学僧少举进士博学而多述作仅高丽《义天录》所载即达二十余种之多但都佚而不传据民国二十六年日本神尾戈春氏《契丹佛教文化史考契丹学僧小传与其孝学的倾向》介绍朝鲜金罗南道顺天郡松广寺保存高丽国所刻《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玄圆赞科》一卷思孝科定其书衔题为「觉花岛海云寺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国大师赐紫沙门思孝科定寿昌五年己卯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这个官衔与房山石经《名号集序》所署相同此序的發现足可解决《名号集》的作者问题并可窥见思孝的佛学和文学造诣

六五 明刻 法宝坛经赞

高三一宽九七五分分

明万历四十八年(西元一六二〇年)赵琦美施造《法宝坛经》具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亦称《六祖坛经》略称《坛经》是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在韶州大梵寺说法时弟子法海的记录此赞为宋明教大师契嵩所撰通行木刻本向与元德异的序同刻于《坛经》的卷首而石刻本则以房山石经为嚆矢此赞二千五百余字后附刻施造人赵琦美的《题坛经》短跋赵琦美说「道本无言坛经非言耶言则道晦矣坛经毋乃蛇之足乎坛经虽言而鉴师无口矣此美向梓坛经跋语也今复镌石藏白带山不得更有言矣请宣原跋于后时万历四十八年岁在庚申六月吉旦海虞清常道人赵琦美闽中学人真静书丹

六六 明刻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六三十七

高三一宽九六五公分

明天启三年(西元一六二三年)黄朝文造此经是唐贞元十四年(西元七九八年)罽宾国般若三藏依《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梵本所译名《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共四十卷故亦称为《四十华严》本图系《四十华严》的卷三十六之三十七经石边沿刻有「天启癸亥仲冬日弟子邵之亨施刻」和「休宁黄朝文壹两为母孙氏求长寿」题记二行经文字体清秀是房山石经中最后刻造的石经之一


校注

[A1] 兹【CB】玆【补编】
[A2] 巳【CB】已【补编】
[A3] 巳【CB】已【补编】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房山云居寺石经──经文、题记、碑铭等拓片之选辑(卷4)
关闭
房山云居寺石经──经文、题记、碑铭等拓片之选辑(卷4)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