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宗要文(中)
禅宗
依经┬楞伽经四卷。(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达磨心法。 ├首楞严经十卷。(唐般剌密谛译) ├金刚般若经三卷三译(秦罗什。菩提流支。陈真谛。) 弘忍心法。 ├诸法无行经二卷。(罗什译) 僧璨心法。 ├坛经。(唐贞观年中。六祖慧能造之。名经也。) └圆觉经。
祖师
西天二十八祖。是偽立之柱础。
七佛者。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东土六祖
菩提达磨大师。
┌尼总持─皮(断烦恼。证菩提。师曰。得我皮。天台別教。) 得法弟子三人┼道育──肉(迷则烦恼。悟则菩提。师曰。得我肉。) └慧可──骨(本无烦恼。元是菩提。师曰。得我骨。超过別圆。)
慧可大祖禅师。
僧璨鉴智禅师。
道信大医禅师。
弘忍大满禅师。
得法弟子二人┬神秀─(教内)(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教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大鉴禅师。
△禅宗五流。一牛头宗。法融为始(道信弟子)二北宗。神秀为始。三南宗。惠能为祖。四荷泽宗。神会。(惠能弟子)五洪州宗。怀让为始也。南宗分为五流。曰。临济宗。溈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也。本邦传临曹二宗也。
△佛祖统纪(卅初)曰。南天竺香志王。有三王子。月净多罗。功德多罗。菩提多罗。菩提即达磨也。出家之后。遇(廿七祖)般若多罗。付以大法。谓曰。吾灭后六十年。当往震旦行化。多罗既亡。师演道圀中。久思震旦缘熟。即至海滨。寄载商舟。以梁大通元年。(旧云普通八年)达广州南海。(当像法四百七十六年也。)入魏。止嵩山少林寺。终日壁观。(至)。面壁九年。(至)。复顾谓可曰。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嘱迦叶。展转传受。以至于吾。吾今付汝。(至)。有楞伽经。是如来心地要门。可以照心。乃往禹门千圣寺。端坐示寂。乃。(西魏文帝)。大统元年。(日本安闲帝二年。)十月五日也。葬熊耳山定林寺。(已上取意。)启蒙九。(十纸可见)。达磨著。少室六门。(而真偽未决乎。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悟性论。血脉论。)
△(日本始祖)荣西传。(元亨释书。)云。荣西号明庵。备中人也。永治元年。(当末法九十年。)生。十一岁。师郡之安养寺静心。十四岁落䰂。登睿山。仁安三年四月。乘商舶。入宋。發四明赴丹丘。登台岭。秋九月归朝。文治三年复入宋。在宋五年。亲炙于虚庵。传于禅宗而归建久二年也。(后鸟羽帝御宇。)其秋八月八日。始行禅规。(年五十岁。)而弘通。二十五年。建保三年。七月五日。以七十五岁寂。(云云)。
○摩诃止观第一。列二十三祖。即金口祖承也。乃出付法藏因缘经。(后魏吉又迦夜共昙曜译。)
┌一。教禅。(依楞伽。首楞严。金刚般若等。而立。或坛经曰。高僧传中。籍教悟宗是。) 三种禅┼二。如来禅。(圭峰宗密禅也。原诠曰。圆顿佛体。名如来禅也。) └三。祖师禅。(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默示传之也。) ┌一。愚夫禅。(三乘则三藏教)【朝曰此四种禅出于楞伽经第三卷云云】 ├二。观察禅。(离自他得人无我也。亦离外道。则通教也。) 四种禅┼三。真如禅。(知念不起也。是则別教也。) └四。如来禅。(入佛地即圆教。)○如上合之。言七流禅。
△止观弘决三(下六十五)云。又楞伽人云。此经开权。与法华义等。若尔。何故前后诸文。皆斥二乘及以外道。故第三云。一切愚夫禅者。谓二乘此斥三藏也。二观察禅。谓离自他得人无我。离虽外道。岂非通教。三真如禅。谓知念不起。岂非別教。四如来禅。谓入佛地。岂非圆教。故知。彼经犹存权乘。以大斥小。亦与前明位义意同。卷末(四卷注经二(六十六))又云。一乘道者。唯如来得。非外道二乘梵天之所得也。岂与法华邪见严王。五逆调达。畜生龙女。败种二乘。皆悉记作佛耶。(文)
○止观一(三右)云。付法藏人。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末田地与商那同时。取之则二十四人。诸师皆金口所记。并是圣人。能多利益。(文)
○弘决一(上十五)云。先明祖承付法由渐。若不先指如来大圣。无由列于二十三祖。若不列于二十三祖。无由指于第十三师。若不指第十三师。无由信于衡崖台岳。故先譬其由。如寻源讨根。今之止观。兴于像未。如流如香。金口梵音。如根如源。(文)
○付法藏经六(十一纸)云。复有比丘。名曰师子。于罗宾国。大作佛事。时彼国王。名弥罗堀。邪见炽盛。心无敬信。于罽宾国。毁坏塔寺。杀害众僧。即以利剑。用斩师子。(当前魏齐帝。正始九年。日本神功皇后治。四十八年。)项中无血。唯乳流山。相付法人。于是便绝。(文) 统纪五(廿七)并见。
○神智补注(十一七纸)云。开元目录云。 付法藏因缘传。或无因缘字。亦云付法藏经。六卷。或四卷。元魏时。吉迦夜共昙曜译。今家承用二十三祖。岂有误哉。若立二十八祖者。未见所出翻译也。近来更有刻石镂板。图状七佛二十八祖。各以一偈。传授相付。呜呼假托何其甚欤。识者有力。宜革斯弊。使无量人咸遵正教等。(文)统纪五(廿八右左)并案。 扶老三(三十八。已下。)
△嵩明教(云门)传法正宗论(十一初)云。付法藏传者。盖作于后魏。出乎真君毁佛之后。梵僧吉迦夜所译。视其各传品目。而祖代若有次第。及考其文。则师资授受。与所出国土姓氏。殊无本末。其稍详者。乃其旋采于三藏诸部。非其素尔也。(文) 启蒙(九之七八)。中正(十八之七十二)
△志盘佛祖统纪(廿二四右)云。法师子眆。吴兴人。赐号普照。早依净觉。嵩明教。据禅经作定祖图。以付法藏。斥为可焚。师作祖说以救之。又三年。嵩。知禅经有不通。輙云传写有误。师复作止讹以折之。其略有曰。契嵩立二十八祖。妄据禅经。荧惑天下。斥付法藏为谬书。此由唐智炬作宝林传。因禅经有九人。其第八名达磨多罗。第九名般若密多罗故。智炬见达磨两字。语音相近。遂改为达磨。而增菩提二字。移居于般若多罗之后。又取他处二名婆舍斯多。不如密多。以继二十四人。总之为二十八。炬妄陈于前。嵩谬附于后。渎乱正教。瑕玷禅宗。余尝面折之。而嵩莫知媿。(文)。
○山家血脉谱(三纸)云。谨案传法记云。其师子尊者。至罽宾国。提王问。大师从彼国来。要得诸法否。大师云。已得不谬。提王问云。既得法空。生死有惧否。大师答云。已离生死。提王问。既离生死。今欲损师。计应无惧。大师言一任。提王遂挥剑斩大师。首落白乳涌。高一丈。其提王右臂便落地。王遂惊怖。弟子舍那婆斯。见师被损。奔向南天竺国。(文)。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梵王至灵山会上。以金色沙罗华献佛。请佛为群生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瞬青莲目。人天百亿悉围。惜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教外別传。不立文字。付嘱摩诃迦叶。
△传法正宗论。评上经文曰。未见所出。(云云)。
△然教时义云。大明录中。拈华偈颂。本无所出。自藏赘耳。(文) 录内三(卅七)。
△正宗论一云。然正宗者。盖圣人之密相传受。不可得必知其处与其时也。(至)吾谓付法之时。其在二经(法华涅槃)之间耳。(文)
△法照读教记十五(八)云。祖承付法。正在法华开显迦叶领解时也。故迦叶叙曰。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具如药艸品述成之文。涅槃经第二卷云。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我悉已付嘱摩诃迦叶。可看已之一字。则知。在法华明矣。或谓付法在涅槃者。迦叶既不曾在会。何所有耶。(文)。
△佛祖统纪五(六左)云。梅溪集。荆公谓佛慧泉禅师曰。世尊拈华。出自何典。泉曰。藏经所不戴。公曰。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有。云。(其文如上。)
△杲宝开心抄上曰。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者。诸师不引。传录不戴。近代禅者。自录中引此文。谋说无疑。不敢足依用矣。(文)。
△佛祖通载三(七)云。或谓灵山拈华。又曰于法于多子塔前。然此未见所出。吾虽稍取。亦不果以为审。
△涅槃付嘱。三处各別。第一结集付嘱文。哀叹品(会疏二八十八)云。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文)。 第二护持付嘱文。长寿品(会疏三)云。如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诸国王。及四部众。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等。(文)第三弘宣付嘱文。长寿品(会疏三六)云。若以法宝。付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叶。悉当无常。(至)。是故。应以无上佛法。付诸菩萨。以诸菩萨。善能问答。如是法宝。则得久住等。(文)。
○涅槃四依品(会疏六三十七)云。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文)。
○文句记(三上八右)云。今谓有文有义。常人用之。无文有义。智人用之。有文无义。暗者用之。无文无义。迷者用之。故经云。依义不依语。即此意也。(文)。
○涅槃经十四云。我于尔时。思惟坐禅。经无量岁。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文)。更捡。
○文句记九(末三十二)云。凡云即者。以显于离。如氷不离水。理须融氷。义同于离。方乃显即。又言离者。为成于即。若不离者。众生即佛。何须修道。为不识离。直云即者。故须唱灭。等觉一品。尚唯佛智之所能断。岂以薄地谓即是耶。(文)。
△法华方便品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文)。
△文句四(六十五)云。若体达无明本无常寂。即是真灭。本无虽寂。若不修道。无由契会。故言佛子。(至)。佛也。(文)。
△疏记九(本十七)云。问。一切诸经。乃至草木。理无不等。何独法华。 答。教之同异。具如玄文。虽一切理同。说在今经。今所叹者。叹能诠教。故诸经中无。(文)。
△弘决四(本卅五)云。(诸法无行)经。说欲是道者。(英曰。经次文云。终不破戒等。云云。)只云道性不出于欲。亦云欲性不离道。约理云即。约事须离。(已上)
○传法正宗论云。昔隋之智者𫖮公。最为知教。(云云。)
△摩诃止观十(廿七)曰。行恶者。执大乘中。贪欲即是道。三毒中。具一切佛法。如此实语。本灭烦恼。而僻取著。还生结业。称毁忧爱。欺慢嘊喍。竞于名利。(文。)
○涅槃经云。心作善业者。自身即知识。心作恶业者。自身即怨敌。(云云)
○同(会疏廿六(三十七八九))云。愿作心师。不师于心。(已下取意又乎)。欲得不退菩萨。当發此愿。(文)。
○正法念经。狱率𭇎责罪人曰。心是第一怨。此怨最为恶。此怨能缚人。送炎罗所。汝独地狱所烧。为恶业所食时。妻子兄弟眷属。不能救。(云云)。
○楞伽经三(一切佛语心品对皆于大慧)云。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文)。
○又云。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文)。
△无量义经说法品云。自我得道初起说法。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未曾不说苦空无常无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来不生。今亦不灭。一相无相。法相法性。不来不去。而诸众生。四相所迁。(文)。
△山家注释中(廿八)曰。言自我得道者。指释迦得道。初起说法者。举二初乳酪时。言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者。明醍醐初分时。自未曾不说下。明不说一字。是即二夜经意也。言而诸众生四相所迁者。明随他意说。未字不用重二返读。例如应当之当字。不用二返读。不说真如随缘苦。不说真如随缘空。不说随缘之无常。不说随缘之无我。不说偏真之非真。不说依他之非假。不说权大之非大。不说权小之非小。不说心性本来不生。不说心性今亦不灭。不说即中之一相。不说即空之无相。不说即假之法相。不说一心之法性。不说一心之不来。不说一心之不去。虽然随众生生等四相所迁。说苦空等。是即权说隔历三谛。未说真实圆融三谛。法华之前。四十余年。四时所说。四教八教。结成已竟。(文)。
△弘决三(下十八评楞伽)云。多辨通別。少明藏圆。若论智行。通具四教。(至。)验知。彼部方等明矣。(上。)
△释签(本四十八)云。世人判楞伽。或同华严。或同法华。具如止观记。已有二处。引楞伽文。判属方等。(文)。
△弘决五(下五十六)云。楞伽七空。多在藏通。以自证中。云离过习故。纵容取之。稍通圆別。(上)。此(四左)引妙乐并考。
△妙乐曰。释义须望本经。(记八)此言也尽矣。应用鉴乎万世。夫达磨所依之楞伽经者。偏圆大小带萦之说。而是方便麤法者也。故以本经。睹见达磨之心目。即斯隔历偏空之见解也。亦亡诤矣。盖其可说不可说者。此二门通说于一代群典也。楞伽一字不说。二法不说者。且举其一边耳。勿固执。
△涅槃经德王品(会疏十九三十)云。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文)。止观五(六十九)弘决(下三已下)鹰峰群谭四(十七)等。今避繁。须者往考。
△弘决五(下十四)云。凡诸文中。不可说后。必明可说者。先自证已。必化他故。(文)。
△止观五破法遍文(七十三右)云。又楞伽云。我从得道夜。至涅槃夜。不说一字。佛因二法。作如此说。谓缘自法及本住法。自法者。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离言说妄想文字二趣。释曰。缘自法是圣证真谛实性也。离言说妄想者。不可思议也。离文字者。离假名也。离二趣者。离说所说想所想名所名也。本住法者。谓古先圣道。法界常住。如道趣城道为人行。非行者作道。城由道至。非至者作城。经曰。士夫见平坦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我及先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故二夜不说一字。当知。二法决定非口言分別所能变异。本法者如理也。自法者证实也。此义与大经四不可说意同。(上)。
△法华方便品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又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即不可说门也。
△又曰。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又曰。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是即可说门也。
○文句一(十四纸)曰。信法华之文。则见实相之本。(文)。
△思益经第二。(如来五力说法品。)曰梵天。如来于一切文字。示是解脱门。所以者何。诸文字无合无用。梵天当知。于一切文字中。说圣谛说解脱门。是名如来说法。入于法门。(上)。
△净名经第七(观众生品)云。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云。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 答。天曰。如何耆年大智而默。 答曰。解脱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文)。
○天台观心论曰。若坐禅观行之者。但安心鼻隔。不净安般。此亦面墻。何可论道(文)。(四五纸。)
○二种入(初)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俱为客坐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者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別。寂然无为。名之理入。(文)
○景德传灯录第三曰。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上。)
○又云。师(达磨)又曰。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上)。
○又云。达磨谓慧可曰。吾观震旦。唯有此经。可以心印。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上)。
△南山续高僧传十九(六纸)曰。菩提达磨。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至)。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偽归真。疑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摄法行。磨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上)。释门正统三(廿三)亦同。
△处元义例随释五(三纸)曰。呜呼。今之禅者。不知借教悟宗之说。复不知以楞伽经。而授慧可。诹云教外別传。唯事机锋语言相敌一棒一喝。谓为禅法。吾斯之言。未能信也。达磨事迹。传记之。故今略录。(文)。
△正观记曰。教灭则理无以彰。理晦则行无以立。行阙则果无以证。断佛种坏法身。过在毁教。此是恶因。生生向邪见家。世世出无佛世。(文。)中(廿三)戒度作。
○血脉论(二纸)曰。佛不度佛。将心觅佛。而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至)。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等。(文)。
○同(四纸)曰。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知人。不应作如是见解。(文)。
○同(八纸)曰。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言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文)。
△同(讫纸)曰。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递传心印。吾今来此土。唯传一心。不言戒施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剑轮。一食卯斋。长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至)。前佛后佛。只言传心。更无別法。若识此法。凡夫一字不识亦是佛等。(文)。禅祖师曰。贵佛舍佛。怖鬼近鬼。
○涅槃梵行品曰。愿诸众生。悉皆受持出世文字。(上)
○首楞严经六曰。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世界。此方真经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二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文)。
△或人曰。梵音有益也。诵经呪鬼魇怖之焉。汉字有德也。如以▆▆乙三字。用除鬼疫焉。和字和语之有益也。若和歌之神感等也。何詈不立文字乎。
△摩利支天经曰。尔时世尊说呪曰。(至)。佛告诸比丘。若有人能书写读诵受持之者。若著髻中。若著衣中。随身而行。一切诸恶。悉皆退散。无敢当者。时诸比丘。闻佛所说已。欢喜奉行。(文)。
△大船若经百三卷曰。怖畏怨家。恶兽灾横。厌祷疫疾。毒药呪等。应书般若波罗蜜多大神王。随多少分。香囊盛贮。置宝箧中。恒随遂身。恭敬供养。诸怖畏事。皆自消除。(文)。祖书廿八(七左)。十四(十九)。录外九(十三)。同廿二(十四)释书廿九(廿一)。等往考。
△五祖弘忍曰。释迦下贱客作儿。 德山曰。十二分经拭疮纸。 忠国师曰。踏毘卢顶上行。 云门曰。佛是乾屎撅。 又曰。释老子初生来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要天下泰平。(上)。今曰若言也。虽于自己。则为遗著。而为蒙学者。应为堕恶之因也。更忘下化众生之大悲。非魔何也。
△梵网经(什译)十重禁第十。楞三宝戒曰。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𫓴刺心等。(文)。
○涅槃经四谛品(会疏七(廿一))曰。有诸众生。颠倒心。言无佛法宝。及正解脱。生死流转。犹如幻化。修习此见。以此因缘。轮转三有。久受大苦。(文)
△血脉论(三左)曰。 问云。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幅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问。依何不得。 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法。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文)
△传法护国论(六纸)曰。汝宗禀传。此是谁说乎。达磨慧可。更无所说。弘忍能公。亦复不录。虽见宝林传。禅徒尚不用。况他宗乎。(文)。(山门某著)是斥廿八祖。
○梁武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达磨曰。无功德。帝曰。以何无功德。达磨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达磨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已上)是尔前权教之所谈也。
△小善成佛妙经真文。四宗要文上。检考。
△弘决十(六十五)曰。鼻隔者。无深观行。唯止心鼻隔。因此观故。發得空见。此人尚不识小乘真谛。岂能观于空见之心。令成妙境。但随见转。堕于见网。(文)
△文句四(六十八左)曰。为山始篑。合抱初毫。昔方便未开。谓住果报。今开方便行。即是缘因佛性。能趣菩提。成显实之义也。(文)。
○玄义一。隔历三谛麤法也。圆融三谛妙法也。(文)
○圆觉经(注经三十六)曰。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文)。类文在楞伽经四。楞严经二。大智度论四十三卷等也。须者往看。
△涅槃经廿七。师子吼品曰。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复全取。(文) 因言。葢指月之譬者。但为荡教著而已。诸文亦然。是即非如见月而亡指。谓见理而弃教。何者。指月者永別也。教理者不𫏐离也。
△玄义七(理教本迹之文)若无二谛之本。则无二种之教。若无教迹。岂显谛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文曰。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文)
△灵芝观经疏中(三纸)曰。由教知理。依理起行。因行感果。理行果三。出生于教。故知。像末唯教有功。得度因缘。出道基本。古人呵呰。为遣滞情。末学盲痴。妄生轻蔑。断佛种子。坏佛法身。永堕邪坑。长遭难地。假使执指为月。认筬为堤。亦为解脱远缘。不失人天福报。况能超拔。为利叵穷。(文)。
△释签(一本廿六)曰。使寻声色近名。而至无相之极理。故以此妙法之名。名实相之法。施设妙机应入实者。(文)
○文句一(六纸)曰。若寻迹迹广。徒自疲劳。若寻本本高不可极。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但观己心之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文)
○文句记一(本廿三)曰。故一一句。入心成观。故云观与教合。非数他宝。方知。止观一部。是法华三昧之筌罤。若得此意。方会经旨。(文)。
○观普贤经曰。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文)。
○记一本(廿九)曰。一念心起。彻实相底。故名为高。具足诸法。故名为广。(文)又(廿八)曰。迹遍十方。故名为广。本指最初。故名为高。(文)。
○记云。余经修观。观违于理纵有气分。不顺中理。
○玄义十(初)云。与修多罗合者。录而用之。无文无义。不可信受。(文)。
○同三(十一纸)曰。无文证者。悉是邪谓。同彼外道。(上)。
○弘决一(下七)曰。世人多以坐禅安心。名为發心。此人都未识所缘境。无所期果。全无上求。不识大悲。全无下化等(文)。
○同(一下六十二)曰。(释名字即下文)。若不闻名。从何能了。世人蔑教。尚理观者。悮哉悮哉。(文)。
○十住毘婆沙论云。佛欲灭度时。告阿难。从今日后。依修多罗。莫依人。(文)。
○玄义第一(卅一)曰。若观心人。谓即心而是。已则均佛。都不寻经论。堕增上慢。此则把炬自烧。行牵恶道其由不习修也。(文)。
○文句五(四十五)曰。所谓出经。勿信人语。(文)。
○弘决一(下六十)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文)。六即偈名义。集七(卅四)。草山集(十八之初)
△止观八(十七)曰。若谓即是者。何烦恼灭。见耶思耶。尘沙耶无明耶。诸位全无谬。谬谓即是。犹如鼠唧。若言空空。如空鸟空。以未识次位。观行相似。全未相应。叨滥上位。所以成恠。(文)。
△弘决八(本卅五)曰。次明次位中。云鼠唧等者。不达谛理。谬说即名。何异恠鼠作唧唧声。唧声无旨。滥拟生死即是涅槃。亦如恠鸟作空空声。岂得滥同重空三昧。(文)。
○秀句下(四破华严)文曰。明知。但说因分空历劫修行。未说果分空大直道。诚愿一乘君子。依凭佛说。莫信口传。仰信诚文。莫信偽会。天台所释法华经宗。胜于诸宗。宁空所传哉。(文) 又云。世有邪见学禅人。但信有心佛。不信诸佛威神所加。(文)。
△弘决一(下卅五)曰。闻此圆顿。不宗重者。良由近代习大乘者杂滥故也。况像末情浇。信心寡薄。圆顿教法。溢藏盈函。不暂思惟。便至窠目。徒生徒死。一何痛哉。(文)同四(末五十五)云。然圆顿教。本被凡夫等。(文)。
○弘决二(末卅三)云。若谓此身即是佛者。释尊已灭。慈氏未降。又复非是他方佛来。若非魔贼。谓是谁乎。汝若不信有十方佛。自称为佛。逆之甚矣。(文)。
△章安观心论疏。邪禅十过其第五曰。无慧之禅。多發鬼定生破佛法。死堕鬼道。(文)。
○像法决疑经(七纸)曰。诸恶比丘。不解我意。执己所见。宣说十二部经。随文取义。作决定说。当知。此人三世诸佛怨。速灭我法。(文)又(十四纸)曰。依文字故。度众生得菩提。(文)又(五纸)曰。诸恶比丘。或有修福。不依经论。自逐己见。以非为是。不能分別是邪是正。遍向道俗。作如是言。我能知是。我能见是。当知。是人速灭我法(文)又(八纸)曰。是诸比丘。亦复自称。我是法师。我是律师。我是禅师。此三种学人。能灭我法。更非余人。此三种人。迭相说过。迭相毁呰。三种人。入于地狱。犹如箭射。(文)
△首楞严经九云。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是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文)
△梁氏肃。天台法门仪曰。今之人正信者鲜。启禅关者。或以无佛无法。何罪何善之化。中人已下。驰走爱欲之徒。出入衣冠之类。以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私欲不废故。从其门者。若飞蛾之赴明烛。破块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焦烂。而莫能自出。虽欲益之。而实损之。与夫众魔外道。为害一揆。(文出统纪)。
△止观十(廿七纸)曰。行恶者。执大乘中贪欲即是道。三毒中具一切佛法。如此实语。本灭烦恼。而僻取著。还生结业。称毁忧爱。欺慢嘊喍。竞于名利。(文)。
○记十(五)恐人谬解者。不测初心功德之大。而推功上位。蔑此初心。故今示彼行浅功深。以显经力。(文)。
○大论五(廿一)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文)。
○文句四(廿五纸)曰。除诸法实相。余皆名魔事。(上。)
○记四本(四十三)曰。除诸等者。若尔法华之外。皆魔事耶。不然。但前经中权。魔亦说之。唯此一实。魔永不测。故云除耳。(文)
○弘决九(本七)曰。宗师云。法华已前。犹是外道弟子。(文)。
○释签九(五纸)曰。大经第七(四倒品)迦叶闻常。乃自述云。自此未闻常住之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当知。偏教皆名为邪。(文)。
○涅槃经(四相品会疏四廿二)曰。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是故如来。恭敬供养。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文)。录内九(十六)
△心地观经二报恩品云。诸佛所师。即是法宝。(文)
○大论十(六纸)曰。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文)
○悲华经曰。若我成佛。以大慈悲。变作文字。教化众生。令得无上菩提。(文)。
△观普贤经曰。佛三种身。从方等生。(文)。
△法华方便品曰。闻法欢喜赞。(至)。一切三世佛。(文)。
○天台略法华经曰。一一文文是真佛。真佛说法利众生。众生皆已成佛道。故我顶礼法华经。(文。)
○玄义六(五十二)曰。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故二万佛时。教无上道。(文)
○山家四教五时怀中决云。既释迦牟尼佛。变作文字。教化众生。文字正体。即是释迦如来。即此文字。具三十二相。说法利生。(文)。
○玄义五(八纸)曰。读诵大乘文字。文字是法身气命。读诵明利。是圆家数息停心。(文)。
○释签五(十)曰。文字是法身。气命者。例如欲界有漏。(色身息住命住。息尽命尽。法身亦尔。有能诠教法身则住。大乘教没。法身岂存文。)
○文句九(五十七)曰。医有十种。一者治病病增无损。或时致死。譬空见外道。恣意行恶。教人起邪断善根。法身既亡。慧命亦死。(文)。
○观普贤经。欲疾成无上菩提者。应当读诵大乘经。是名正观。若他观是名邪观。(已上取意)。
○修禅寺决(卅三)曰。道邃曰。一家诸义。离妙一名。更不可有別体。一心三观。一念三千。四教五味等。开妙体妙德。令人领知也。唱妙名。即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也。何可云妙名无观心耶。(文)。
○文句九(八十)曰。初心畏缘所纷动。妨修正业。故直专持此经。即上供养。废事存理。所益弘多。后心理观若熟。涉外不妨内。事资于道。如油多火猛。若顺流而扬帆。又加功力。其势转疾也。(文)。录内十六。(六十三。四。五。六。七。八。)
○玄义一曰。指圆六度。非苦行故。(文)。
○止观七(七十九)曰。昔邺洛禅师。名播河海。住则四方云仰。去则四方于百(阡陌)成群。隐隐轰轰。亦有何利益。临终皆悔。(文)
○弘决七(末八十二)云。邺洛禅师者。邺在相州。即齐魏所都。大兴佛法。禅祖之一。王化其地。护时人意。不出其名。洛即洛阳。(文。)△达磨恢张宗于邺洛。故呼邺洛禅师。而破之也。然真迢。曰指惠可者误矣。谓惠可者。开皇十三年灭焉。止观者开皇十四年开讲也。而文曰昔。指磨也彰然。
△止观七(七十一)曰。一种禅师。唯有观心一意。或浅或偽。余九全无。(文)。
△弘决七(末六十二)曰。一师唯有观心一意等。者此且与而为论。夺则观解俱阙。世间禅人。偏尚理观。既不谙教。以观消经。数八邪八风。为丈六佛。合五阴三毒。名为八邪。用六入为六通。以四大为四谛。如此解经。偽中之偽等。(文)。
△止观一(初。)曰止观明静。前代未闻。
△弘决一(上九)曰。自汉明夜梦。洎乎陈朝。凡诸著述。当代盛行者溢目。预厕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岂有不闻止观二字。但未若天台说此一部。定惠兼美。义观双明。撮一代教门。攒法华经旨。成不思议十乘十境。待绝灭绝寂照之行。前代未闻。斯言有在。故南山叹云。唯衡岳台崖。双弘禅慧。(文)
△南山叹天台曰。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说摩诃衍。似长风之游太虚。假令文字之师。千群万数。寻其妙辨。不能穷也等。 补注十一(四)出。
○神智补注十一(十五)曰。达磨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华严等诸大乘经。无此事耶。呜呼世人。何其愚也。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文)。
△般泥沍经四(二)曰。有当来世。假被袈裟。于我法中。出家学道。懒惰懈怠。诽谤斯等方等契经。当知。此等皆是今日诸异道辈(文。) 录内十七。(廿一。)
○首楞严经四曰。罗睺罗母。耶输多罗授记。(此文取意。)
同五曰。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法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云云。)净家之下并见。
△日深峨眉集十二(廿二右)曰。因果经等明。佛生之日。六王同生太子。舍卫太子。名波斯匿。是则匿王与佛同龄。然此首楞严。乃云匿王六十二岁。则此经先法华十年。若尔何有耶输授记等说耶。(文)。广文必见。
○菩提流支法界性论曰。佛寿七十二。说法华经。(文)。
○玄义五(卅七)曰。成道已来。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法华始显真实。相传云。佛年七十二。说法华经。(云云。文。)
○释签五(四十四)曰。准菩提流支法界性论云。佛成道后四十二年。说法华经。论非佛说。故曰相传。(文)。
○弘决四本(四十三)云。三界长途。应以万行。而为资粮。生死旷海。应以智惠。而为船筏。是故应当怖畏无常。预辨资粮。预修般筏。一旦瞑目。当复仗谁。(文)。
○秀句下(八纸)曰。佛说诸经挍量胜。谨案法华经法师品云。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已上经文。)当知。斯法华经者。诸经之中。最为第一。释迦世尊。立宗之言。法华为极。金口校量。深可信受哉。(文)。
△圣德太子。(四十一岁。)于片冈山。逢饥人也。世人谓饥人。为达磨也。乃见本朝文粹十一。(廿九)及释书等。而非是明据。故林子神社考曰。案世称。南天竺菩提达磨。来于日本。遇太子。故以饥人为达磨。谓其埋所。为达磨坟。余谓是非达磨也。盖浮屠好事者之为。而后世㳂袭。而不悟其非而已。余见日本纪。及拾遗和歌集。只云太子。云饥人耳。未曾云达磨也。岂啻其口言之而已哉。笔之书。而广于世。建之寺以号达磨寺。滔漫至此。吾不得不辟。(已上)云云。
△莲祖赐道隆书曰。夫佛阁竝轩。法门拒室。佛法繁荣。超过身毒支那。僧法行仪。如六通罗汉。虽然于一代诸经。未知胜劣浅深。并同于禽兽。忽抛三德释迦如来。而信他方佛菩萨。是岂非逆路伽耶陀者乎。念佛者无间地狱业。禅宗天魔所为。真言亡国恶法。律宗国贼妄说。(云云。)爰日莲。去文应元年之比。勘之书名立正安国论。以宿屋入道。奉故最明寺殿。此书所诠。念佛真言禅律等。信恶法故。天下灾难频起。剩自他国。可被此国责之由勘之。然而去正月十八日。牒状到来。日莲所勘之。少不违令符合。诸寺诸山祈祷威力灭故欤。将又恶法故欤。镰仓中上下万人。道隆圣人如佛而仰之。良观圣人如罗汉而尊之。其外寿福寺。多宝寺。净光明寺。长乐寺。大佛殿等长老等。我慢心充满。未得已得。增上慢大恶人。何蒙古国大兵。不令调伏乎。剩日本国中。上下万人。悉可成生取。今世亡国。后世必堕无间。日莲申事无御用者。后悔可有之。此趣。 镰仓殿。宿屋入道殿。平左卫门尉殿等。令进状之候。寄集一处。而可有御评议。敢而非日莲私曲之义。只任经论文处也。具难载纸面。并期对决之时。书不尽言。言不尽心。恐恐谨言。文永五年(戊辰)十一月十一日。进上建长寺道隆圣人。日莲(在判。)
○末师曰。凡如禅宗者。立教外別传。称不立文字。褊佛教囷世俗文笔。抛经论玩人师语录。说诸佛出世之本怀。咲标月指。以读诵书写之行仪。蔑守株愚人。才闻空理之一边。輙谓佛法奥义。猥奢一心之性德。更失六即阶级。虽披数轴之诚文。偏留不说之一句。忽默大圣之金言。徒属戏论之虚说。剩谓踏毘卢之顶上。自称骂詈佛祖。以三世了达特尊。名黄面老子。指四依弘经之大士。下教者愚僧。为无学无智之身。号即身即佛。失上求菩提之道。忘下化众生之思。謟世俗檀那之时。虽假佛子之姿。诘论谈决择之时。诽佛祖不传。向布施供养之时。诵经文陀罗尼。𫄙善恶邪正之日。称本来无一物。口虽称南无三宝。心堕虚无之空见。语咲有相之边。身耆法则之仪。外现贤善柔和之相。内住贪嫉散乱之心。身口既相违。内外全不调。二途补接。颇如蝙蝠。三法不定。甚似外道。岂非谤法骂佛罪人耶。争遁焦热阿鼻之苦患乎。是以。涅槃经云。若男若女。若沙门若婆罗门。说言无道菩提涅槃。当知。是辈名一阐提。魔之眷属。名为谤法。如是谤法。名谤诸佛矣。 山门申状上卷并见。
○涅槃经邪正品(会疏七(十七))曰。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当知。是等真我弟子。若有不顺佛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经律者。当知。是人是大菩萨。(文)。
○同北本七如来性品曰。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有不能随顺是者。是魔眷属。若能随顺。是大菩萨。(文)。
补者曰。此类文。大经南北两本。各一十一个所。
△首楞严经六曰。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是说。即波旬说。(文)。
△玄义三(廿二纸)曰。且近说寂灭道场。悉是法华弄胤。(至。)如此弄胤。犹恨其近。从大通智胜已来。如为众生作法华方便。当知。不止近在寂场。又此犹近。从本成佛已来。如为众生作华台方便。又复犹近。从本行菩萨道时。如为众生作华台方便。(文)。
△守护章中中(十六纸)曰。今法华经者。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舍方便故。不同通別。但说无上故。不同带方便。凡能诠教权。所诠理亦权。能诠教权实。所诠亦权实。能诠教但实。所诠亦但实。(上。)
禅宗析破要文。(终。)
律宗依四阿含经立宗
增一阿含经五十卷(二译)┬一。符秦昙摩难提译。 ├明人天因果 └一。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 六十卷┬东晋僧伽提婆译。 └明真寂深义杂阿含经 五十卷┬宋求那跋陀罗译。 └明诸禅定。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 └破诸外道。
△律有总別六部。总谓摩诃僧祇律。別谓五部律也。五部者。曰。一昙无德部。(此云法密。亦云法藏。法名四分律也。)二萨婆多。(此云一切有。法名十诵律。)三弥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也。)四迦叶遗。(此云重空观也。法名解脱。)五婆麤富罗部。(此云犊子。律文未渡。)此皆小乘。而摄于阿含部也。
○祖师
- 天竺 迦叶。阿难。毱多。
- 大唐 智首。道宣。
- 日本 鉴真。(道宣弟子)至下悉也。
或曰。释迦。阿难。末田地。尚(【考】尚恐商欤)那和修。优婆毱多。法正。法听。道覆。惠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大慈。鉴真。弘景。如宝。道忠。
△支那传律。 道宣行事抄曰。自汉明夜梦之始。迦竺传法已来。迄至曹魏之初。僧徒极盛。未禀归戒。止以翦落殊俗。设复斋忏。事同祀祠。后有中天竺昙摩迦罗。诵诸部毗尼。以魏嘉平。至雒阳。立羯摩受法。中夏戒律始也。(文。)其后秦安帝。弘始六年。劂宾国沙门。弗若多罗。译十诵律。成五十八卷。同十二年。罽宾沙门。佛陀耶舍。译四分律传之。其后传译五分。僧祇律焉。宋第六主明帝。泰始七年。北台法聪律师。创释四分律。已来专弘之。尔后唐高宗时。终南山。道宣律师。依四分律。作三部疏。曰。戒疏八卷。业疏八卷。行事抄十二卷。又大智律元作末书。谓行宗记。(释戒疏也。)斋缘记。(释业疏)资持记(释行事抄。)云云。
△日域传律。四十代天武帝御宇。诏道光律师。为遗唐使。令习律焉。光乃賷来行事抄等。而未讲弘也。道融律师。自开演南山四分律抄。 四十五代圣武天皇御宇。天平八年。大唐道璇律师。于大安寺。讲行事抄。 天平胜宝五年癸巳。十二月十二日。大唐鉴真和尚来朝。住大安寺。同六年四月。建小乘戒坛于南都。盖戒坛之滥觞也。招提寺。观音寺。药师寺等戒坛者。皆鉴真奉勅所立也。是故于本邦。称鉴真为传戒之祖也。所依四分戒者。小乘也。梵网戒者。权大乘也。祖书七(卅二。)廿六(十四。)启蒙十。(七十六已下。)
○五戒者。 一不杀生戒。二不偷盗戒。三不邪婬戒。四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
八戒者。 自一至五同上。六不涂餝香鬘歌舞视厅。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不非时食。(每日二食。)
十善戒者。 身三。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也。
口四。谓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䛴语也。意三。谓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也。犯之曰十恶。
五篇者。 一波罗夷。二僧残。三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五突吉罗。
七聚者。 一波罗夷。二僧残。三偷兰。四波逸提。五波罗提提舍尼。六突吉罗。七恶作恶说。
二百五十戒者。 略颂曰。四重。四提。二不定。十三僧残。七灭诤。三十舍堕为六十。九十单堕百众学。是名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者。 比丘尼此二遍授也。道宣律师曰。佛法二宝。非僧不弘。僧宝所存。非戒不立。(文。)
○金光明经曰。五戒亦是大乘法门。(云云。)
○梵网经(罗什译七纸)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至。)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文。)祖书十六(三十六七。)二义。(云云。)
○阿含经曰。若背二百五十戒等戒门。其中一戒犯用者。即国中盗也。(云云)。
△文句八(五十九纸)曰。佛灭后恶世不应戒比丘。虽说戒法而得活。而于戒法。不乐行等。(文。)
△妙乐八(末四)曰。不应戒者。出家离世。割爱慕道。应以五分。而为正则。尚违小乘之戒。而反轻大教者。尤害之甚。(至。)虽说至得活等者。谓著其所说。不勤行之。专思自活。如斯等辈。名相似三学。矫三学。贼三学。诈三学。而欲轻通教者。(文。)启运抄卅三(十。)卅五。(十。)中正十九(五十七)
○显戒论曰。原夫赐白牛朝不用三车。得家业夕何须除粪。故经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文。)
△显扬大戒论云。若別无菩萨戒者。牛迹之外。应无大海。若言无者。何异虾蟆。若许有者。当知小戒之外。別有大乘菩萨戒也。(文。)
△法华方便品曰。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即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又曰。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等。(文。)
△莲祖。(内廿六十九纸)律宗者。一向小乘也。其于月氏也。正法千年初五百年之小法。其于日本也。像法之中。法华天台宗未流布之时。且为调机也。例如日之将出。而明星先之。雨之将施。而阴云先起也。日出雨降之后。星云何为乎。若于末法行之。则譬如授重病于轻药。载大石于小船耳。又身苦暇费而无验。犹如华而无菓。故教大师出现于像末。建立迹门戒坛于叡山。于是乎。忽舍二百五十戒毕。又鉴真末辈。南都七大寺一十四人。三百余人。加誓成大乘人。一国举舍小乘律仪了。可见其受戒之书等。(已上取意具文可拜。)录内四。(卅三四纸。)启蒙十一。(五十五。)往捡。
○莲祖(同抄)曰。四分律。十诵律等者。一向小乘也。小乘之中。最下小律也。(文。)大戒论一。(十三纸已下。)
○律徒。天魔国贼。录内十三(四十九)同廿九(十。)同廿六(廿二。)
○梵网经。无慙受施戒文曰。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文。)与咸注。(下之二五十四五。)
○显戒论上(卅六。)不顺法华制。更学声闻小律仪也。(文。)
○又曰。今顺法华。不许小乘。(文。)未见此文。
△法华经曰。此经难持。若暂持者。(至。)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文。)祖书卅八(廿一)又卅二(七)等。
○止观二。引智论曰。宁起恶癞野干之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文。) 安然普通广释下(十六)并案。
○弘决二云。乍起三途之心。不生二乘心。(文。)
△秀句下(廿四)曰。小乘持戒。即菩萨烦恼。(文)。(清净戒经之意也。)
△显戒论中(十六)曰。二乘禁戒经律等者。于小乘当分。虽名正见。而望此佛戒时。名邪见经律。(文。)
△天台大师。授佛性戒仪曰。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莫不具足一切戒善。是名真实受戒等。(文。)
△莲祖戒体成佛义(内卅九)曰。法华已前诸经之中。虽说不杀生戒。若依法华之意。则尔前教主。杀生第一也。何者法华已前教主。虽持世间不杀生戒。未持出世不杀生戒。杀二乘阐提等九界众生。不令成佛。佛尚既然。何况弟子。然于法华经。悉令成佛。
△普通广释下(十六)曰。能说法华。是名持戒。虽犯律仪。能摄善法。亦利众生。岂非持戒。虽持律仪。不摄善法。犹如木石带持衣钵。(文。)录内十八。(四十一纸。)外五(卅七八纸。)
○涅槃经六曰。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即是众生大恶知识。非我弟子。是魔眷属。(文。)录内廿(廿纸)
○梵网经背大向小戒文曰。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经律。言非佛说。而受持二乘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犯轻垢罪。(文。)显戒论中(十六。)
○显戒论曰。大乘持俗。小乘僧上居。大乘行者。又在家俗男俗女近出家。小乘比丘不亲近。(文。)未见此文。
○提谓经曰。五戒为诸佛之母。欲求佛智。读此经。(文)
○显戒论曰。自今已后。不受声闻利益。永乖小乘之威仪。即自誓愿。弃舍二百五十戒也。(本论无文。讶缘起乎。未考。)
○山家末法灯明记(首书九纸)曰。涅槃等经。且制正法之世破戒。非于像末代比丘。其名虽同。而时有异。(文。)
○同(六纸)曰。今时是像法最末时也。彼时行事。既同末法。然则于末法中。但有言教。而无行证。若有戒法。可有破戒。既无戒法。由持何戒。而有破戒。破戒尚无。何况持戒。故大集曰。佛涅槃后。无戒满州。(云云。)问云。诸经律中。广制破戒。不听入众。破戒尚尔。何况无戒。而今重论末法无戒。岂无疮自以伤哉。(言无益也。)答。此理不然。正像末法。所有行事。广载诸经。内外道俗。谁不披讽。岂贪求自身邪活。隐蔽持国正法乎。今所论。末法唯有名字比丘。此名字为世真宝。更无论由。设末法中。有持戒者。既是怪异。如市有虎。此谁可信。(文。)草山集卅(十一纸)中正论(十九之六十四五)孰是。
○止观四(七纸)曰。中道之戒无戒不备。故名具足。此是持中道第一义谛戒也。(文。)祖书卅九(十九)中正论十九(八十一。)
○又(十二纸)当知。中道妙观。戒之正体。上品清净究竟持戒。(文。) 又(廿四纸)曰。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无忏法。若依大乘。许其忏悔。(文。)
○大戒论一(七纸)云。近代有执小戒人。远背大圣之训。近断三宝之种者也。(文。)
○弘决四云。戒无大小。由受者心期。(文。)
○传教大师曰。梵网小乘之戒。人能持戒。一得永不失之戒。戒能持人。(云云。)
○末法灯明记(十二纸)曰。次像法千年中。初五百年。持戒渐减。破戒渐增。虽有戒行。而无证果。(文。)
○又(十四纸)曰。次像法后半。持戒减少。破戒巨多。(文。)
○说法明眼论云。八自行不净。不行如来真传之性戒。徒持如来方便之浅戒。故自行不净。(文。)
○弘决四曰。下品別教菩萨。中品圆教菩萨。上品是佛。唯佛一人具上戒等。(文。)
○止观一(五十三纸)曰。宝梁经云。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无睡处。况受人供养。六十比丘。悲泣白佛。我等乍死。不能受人供养。佛言。汝起慙愧心。善哉善哉。一比丘白佛。何等比丘。能受供养。佛言。若在比丘数。修僧业。得僧利者。是人能受供养。四果向是僧数。三十七品是僧业。四果是僧利。比丘重白佛。若發大乘心者。复云何。佛言。若發大乘心。求一切智。不堕数。不修业。不得利。能受供养。比丘惊问云。何是人能受供养。佛言。是人受衣。用敷大地。受抟食。若须弥山。亦能毕报施主之恩。当知。小乘之极果。不及大乘之初心。(文。)
○弘决一(下五十二)云。宝梁下。约事以明生善灭恶。叹菩提心。初引宝梁。即是生善。彼经比丘品。及沙门品云。比丘有三十六垢。谓欲觉。嗔恚。自赞毁佗。求利因利。求利损佗。覆罪亲近。在家亲近。出家乐闹。不敬三宝。(云云。)如是非但不修比丘法。加复名为汙比丘行。经又云。若非梵行言梵行。破戒言持戒。受持戒者礼拜恭敬。不知恶者。是比丘得八轻法。谓痴。喑哑。身痤。白癞丑。作贫瘦婢。夭寿。人不敬。得恶名。不见佛。是人乃至大地无唾处。况来去屈伸。何以故。过去大王。持此地施持戒比丘。有德之人。于中行道。况复余物僧房四事。若分一毛。以为百分。是人不能受于一分。以不能报施主恩故。(文。)广文可捡。
○弘决四。引大论十九云。诸比丘问佛。阿兰若比丘死。今生何处。 答。生阿鼻地狱。(文。)
○涅槃经金刚身品。(会疏三五十六)曰。若有受持五戒具者。不得名为大乘人也。不受五戒。为护正法。乃名大乘。护正法者。应当执持刀剑器伐。侍卫法师。(文。)
○同(五十三左)曰。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等。(文。)
△(此文为在家而说焉不于出家。但台当两家引之。为折伏之证。是转用也。)
法华劝持品偈文。及开目抄。须者深捡。
△涅槃经四相品。(会疏四十三)曰。我涅槃后。(至。)于像法中。当有比丘。貌像持律。少读诵经。贪嗜饮食。长养其身。(至。)虽服袈裟。犹如猎师。细视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罗汉。(至。)外现贤善。内怀贪嫉。(至。)邪见炽盛。诽谤正法等。(文。)十一通祖书。良观赐书。并拜。
△同四依品(会疏六廿六)曰。虽见诸人犯波罗夷。默然不举。何以故。我出于世。为欲建立护持正法。是故默然。而不纠治。(文。)
四宗要文(中 终)
校注
【经文资讯】《大藏经补编》第 32 册 No. 176 四宗要文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05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藏经补编》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