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无表章诠要钞卷第五
第二上下明舍二 初标分
(一光云于得得缘得时出于舍舍相舍缘出何于得不出得相哉何于舍不出舍时哉寻也(云云)一戒失灭也若立舍缘灭法非待因哉云疑一灭法待因哉否事明匠一义料简法灭云后生法不续云灭也故灭法待因云后生法ヲサヘテ令不起事也(云云)𥝠云此相违因才觉见被申也一付之戒体舍缘意得合ヘレ舍缘来时种子上运亽倍增无表ヲサヘテ不令倍增时假令前念四十支后念八十支ナルヘキヲ前念曾得四十支分未曾得四十支阙不倍云舍戒也所依种子自类相生不可替能依无表倍增セムヲ云舍也其止ト申モ倍增事也曾得分大乗不失也)。
(一无表现思防非要制念亽倍增非种子㓛能欤又种子㓛能可申欤二义也一义非种子㓛能种子一念防非分不可倍增之处现思要制コソ倍增申一义无子细但此事案二义同事欤现思要制アリトモ种子サツケヲカスハ争念亽防非哉故种子㓛能トモ申レツヘレ但种子本来㓛能ニアラス现思气力移事尒也答㝡前要制故也二义遂归一义𥝠云恐性相ウトクレテ如此及异义欤(云云))。
二舍下正释二 初舍相二 初因位二初无表二 初明新生舍
(或钞云舍相者初得㓛能等者谓舍未曾得不舍曾得(为言))。
二非下遮曾得舍二 初正遮
(听闻钞疑云曾得之体舍戒已去不防非将如何师云虽有曾得之体不防非也若防非何一向名舍戒哉疑云若尒者何由昔戒善得当果哉师云得善果者依昔防㓛力故不相违也(云云))。
二不下简小
(显业钞云不同小乗等者于小乗所谈有三种得谓法前得法俱得法后得是也定道戒具足三得別解脱戒无法前得也故光法师云此別解脱戒不随心色势微劣故无前得(文)得属己者法俱法后两得未舍已来恒属已在遇舍戒缘舍法后得也文集所引之义灯文分明也问其得之样云何哉答初刹那法俱得得七支无表第二刹那得初刹那无表得得第二刹那无表得有之如此念亽多个得有之(云云)问小乗舍曾得之体者何有感果之用哉答小乗之意得与无表別体法也虽舍于得无表属己身有过去藏是故有感果之用(云云))。
二其下表戒
(显业钞云初念名得等者于舍相表无表聊有不同也无表者舍未曾得云舍也所依之表初念曾得谢灭即名为舍也故集解云初念名得第二念中即名为舍者此约表业以明舍相然此表业非故舍但任运前念之灭名为舍言初念名得者正引發无表之初未名为舍故言第二念中即名为舍者虽后念相续而非發无表之表發其无表之㓛能已谢故名为舍(文)有义云初念近因等起名得是无表之所依也第二念已去刹那等起即名为舍云ヘリ是于初念者一向不许舍义也是恐不足言也集解释尽理也(云云)续后抄云但是下出三由一非转因故二非正發身语思故三纵虽發身语三性不定故故第二念以去舍也(云云))。
二佛下果位三 初正明
(显业抄云佛是曾得者对法抄第五云曾得未曾得者此中依种类而说一切有漏种类皆曾得也一切无漏皆未曾也若依势增名未曾修旧名曾得有漏別脱定俱戒等名未曾得诸佛第二念以去无漏皆曾得是修旧故(文)此文意诸佛第二念以去曾得者显初念有未曾得义也(云云)续后抄云对法钞意佛身上有未曾得(云云)与今章相违古来难义也而菩提院赠僧正会释云因果相望时佛果有未曾得(对法抄依之)果亽相望时佛果无未曾得也(今章依之(云云))因杲相望者金刚心无间位舍一切有漏法并劣无漏解脱道位纯上品无漏现起是则佛果圎满也此解脱道所得㓛德因位都未得佛果初得之故此法望因位时云佛果有未曾得也果果相望者佛果与佛果相望时都无未曾得故云尒也(云云))。
(一佛果戒妙观察智相应思所熏种子上立之因位第六相应思种故佛果又尒也(云云) 一光云佛果曾得未曾得事常论义也(云云)𥝠云可见听闻集)。
二故下引证二 初引文
(如文)。
二佛下释意
(光云佛果戒不倍增故舍戒ナルヘレト云疑枢要释众生𭻃尽我期乃尒以心无萎歇(云云)意云众生不空故心不萎歇仍非舍戒イツモ欲利众生心不萎歇故此饶益有情一戒欤揔通三聚欤ナレハ此众生利せレト思心不萎歇故防非不萎歇见揔戒亘也)。
三不下反诘二 初难新生
(或钞云谓若许未曾得佛果功德可非圎满未来新生未来故(云云))。
二不下破伏救
(或钞云设虽非圎满有何过哉释此难云不尒等也毘婆尸佛之戒体多胜释迦文佛戒体少劣ナルヘレ若尒者何云前佛后佛体皆同哉)。
二發下舍缘二 初明表缘
(或抄云上明诸舍之相貌毕自是以后明舍缘也问于表云者舍相舍缘有何异哉答上揔明舍相是以非无表因为缘由述表舍缘也(云云))。
二其下明无表缘五 初別解脱戒二初別受二 初标举
(如文)。
二五下引释三初出家五众二 初论文二 初章标
(如文)。
二一下论文
(下一亽如释之)。
(一光云小乗作法命[络-口+(彰-章)]断善二形四缘立大乗五缘立(云云))。
二舍下释六 初舍所学处二 初明作法弃舍
(如文易知)。
二若下明不作不舍二 初正明
(显业钞云不对比丘依法言舍等者南山意无比丘之时许对余众也故戒䟽云所对境如多论云若无出家人随得白衣外道相解者成(文)问章主一向应云不许对余众哉答章主意亦可云许对余众欤今文有比丘之时故不相违也(云云))。
二近下遮滥
(或抄云近事近住起不持心则成舍戒虽不对人起心舍成故(云云))。
二犯根本罪二 初标违文二 初牒本论
(光云犯根本罪根本前四重也非后四重三乗共门故(云云))。
二依下引违文二 初章标
(如文)。
二彼下正引二 初明犯重不舍
(或抄云而于亲教和合僧中等者谓亲教则和上师也随此师等所受戒品未舍失故(云云)续后抄云弃舍所学尸罗者作法舍也(云云))。
一国下遮在家治罸二 初直遮
(如文)。
二如下所以
(如文)。
擿
(ナクルウツ)。
二此下会违文二初标
(或抄云此有二释者初解上缠失戒中下不失义第二解三缠俱失揔有此两义故先揔标揔小乗中有二义经量部上座部正量部此三部心三缠俱失义如四分十诵萨婆多论等三缠共不失之义而大乗取中明上缠失戒中下不失之旨(云云))。
二瑜下释二 初泛述二义二 初三缠差別义三 初引论意
(显业钞云释菩萨戒中云若起上缠等者引通受舍缘唯明別受舍缘也犯根本罪者后四重也于本四罪又同也菩萨地文无本字但以义揲于本罪等论文但云毁犯四种他胜处法等也此文明以后四重名根本见タリ而唐本章前四重名为根本后四重名随顺释有之(云云) 一问三品缠相如何 答诸师解释非一准四句三句不同有之见タリ光云大三句义小三句义四句义三义先大三句义申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一句数数现行都无慙愧一句深生爱著见是功德一句已上三句也小三句义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三句揔句除之深生爱著一句都无慙愧一句见是㓛德一句此小三句义云也四句义数亽一句都无一句深生一句见是一句已上四句也一都无慙愧者加行根本后起之间曾不起慙愧也一念慙愧起下品缠ナルヘレ(云云))。
(一光云见是㓛德事別㓛德存邪见ナルヘレサハ不可意得只此恶行德モ有㓛モ有利モ有ト存ルヲ云㓛德也(云云)一光云舍戒失戒故无[冰-水+监]于持戒犯戒戒体不犯戒体如何异哉此申喻水流时清水流不犯戒也浊水流犯戒或汙戒也抑清浊𭅒別尒也于防非胜劣アル欤ナレハ犯戒防非弱不犯防非强也照珍𥝠云上义不审也)。
二然下会律文
(私云律不问三缠犯即治罸治罸故悉非失戒不失中下故(为言))。
二瑜下会经文二 初正会
(如文)。
二故下引证四初引𣵀槃经证差別二 初章标
(一光云迦叶菩萨文殊事也(云云)或抄云问云此当第十八对正见经文当第十七对何相违哉答所览不同不足会释(云云))。
(一二十一对事彼经云于佛灭后作如是说如来毕竟入于𣵀槃或不至毕竟入于𣵀槃(私云第一对)或说有我或说无我(第二对)或有中隂或无中隂(第三对)或说比丘犯四重已比丘戒在或说不在(第十七对)或有说言有十方佛或有说言无十方佛(第二十三对(云云))全文如文集)。
二善下正引二 初引经文二 初证中下不舍二 初世尊宣说
(光云タラ树者天笁此弓作世语弓御多罗枝此因缘也(云云))。
二我下弟子不解
(如文)。
二善下证上缠失戒二初世尊宣说
(一者究竟到道者餙宗记云断尽二障名究竟到道(云云)伦记云三乗学无学揔名胜道(云云)二者示道者亦名说道沙门餙宗记云能以正法示人令学(云云)略解云谓为调伏贪嗔痴等宣说正法(云云)三者受道者餙宗记云领受灭道有心中故(文)伦记云持戒异生慧命存故名活道(云云)四者汙道者餙宗记云犯重戒故(云云)又名坏道沙门(云云)略纂云戒为正道根本今破戒故名坏道根(云云))。
二我下弟子不解
(如文)。
二准下解经意
(或钞云上缠失故一向失戒则可解意中下不失一向不失又解意也问云故知上下二品心等何故不云上中下三品等哉答中品不失摄下品也以失不失为配二品且云上下也(云云))。
二虽下引方等经还生二 初还生有无不详
(续后钞云此咒者通指诸经咒非局一经也谓诸经中云诵此咒罪皆消灭也然未说戒生不生也引显下方等经还生旨先示诸经未详由也还生中下也不还生上品云事也证上缠失戒中下不失也(云云)光云不说戒体重还生不生事假令人ヨラカヘルト申第八未去六识灭时事苏生申样戒还生戒体不失时事也虽不失戒㓛能损时依咒ナヲルヲ还生申也舍戒后非还生(云云))。
二其下引方等经还生文二 初第四卷文二初文殊间
(如文)。
二佛下世尊答三 初比丘戒还生二 初明破戒罪报
(如文可解之也)。
二我下明能治妙药四 初正出能治药
(如文易解)。
二是下定能化所化
(如文)。
三若下灭罪生善
(显业钞云如是次第八十七日者八十个之七日也是应五百六十日下九十七日亦是九十个七日也可六百三十日今现文虽不分明经文如是见タリ若不还生无有是处者问其相云何哉答带罪不悔间虽不失戒体而防非㓛能不增长若致忏悔罪障灭已防非㓛能还运亽增长故云还生千师释如此见タリ(云云))。
四云下梦想知还生
(或抄云故和上准此经文用好相给(云云))。
二若下比丘尼戒还生
(光云八种罪者尼八重也(云云)续后抄云凢神咒㓛能寔不可思议也南都一乗院定昭僧正枯槁木诵千手陀罗尼不曰[叶-世+廿]萠生华开(云云)兼行真言则任东寺一长者平家大政入道㷔上之时其木被烧(云云))。
三广下指余戒灭罪
(如文可解之)。
二彼下第一卷文
(如文)。
三故下合犯重不舍
(如文)。
四佛下指余经会律三初指大乗经
(如文)。
二就下会同律论
(续后钞云问四分萨婆多犯重三缠俱不失何引之会同大乗哉答师云解第二三缠俱失义故引之又以大乗眼见之时四分萨婆多等云不失者中品也(云云)故引之同会也(云云))。
三不下会不共住
(听闻钞云疑云上已会不共住之言毕何重如此会哉答古师以不共住之言失戒得心故会之重举之者说不失戒四分萨婆多既云不共住故知不共住之言不名失戒云事为准证重举之也(云云))。
二二云下三缠失戒义五 初标自宗
(续后钞云第二师意同太贤意也菩萨应有三品不同比丘三缠俱应失也(云云))。
二五下引舍缘
(续后钞云五十三出比丘舍缘唯云犯重舍不分別三缠故也此师任文取意也若第一师意者五十三文不分別故尒也若云实事者如菩萨唯上缠应失也(云云))。
三菩下会先证四 初会菩萨地二 初论文
(光云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乃至)別解脱戒等文事菩萨戒上缠失戒中下不失別受三缠俱失之通章家长续论文义道亦远(云云)短续论文义アラス此二师也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𫇴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別解脱戒右点长读也(別受三缠俱失通受上缠失戒中下不失)章家用之左点短读通別共上缠失戒中下不失之义也通受上缠失戒中下不失之义也 𥝠云短读义章主本意ナルヘキ欤其故下虽有此解言不失戒文多理正云初义取故光钞聊相违欤可寻之一抑何トテ別受三缠俱失申ソナレハ声闻戒共门现世欣𣵀槃果故重犯不得𣵀槃故三缠俱失习其通ニニ別受云三缠俱失也)。
二此下解释三 初直述论意
(如文)。
二此下翻证自义
(或钞云此则翻显苾𫇴等者谓菩萨中下不失以苾𫇴俱失之义反显(云云)太贤师则如此经部等三缠俱失故古迹宗要等以彼等义翻显菩萨也(云云) 长续论文者如上注之 义道亦远者显业钞云此师自称[羌-儿+八]远者深远幽远义也或料简亦远者章主毁责之言远者踈远之义也非文意哉(文))。
三故下揔显不同三 初述意
(如文)。
二苾下释由
(显业钞云广大深远之义何过菩萨然而所望各別也现身誓令证道果故云广大等也(云云)续后抄云菩萨种亽皆引摄故者此师意如太贤菩萨许分受故慈恩正义同初师故不许菩萨分受也上云其心广故必须具受是也(云云))。
三故下论意
(听闻钞云故四十云由此菩萨等者私云引听重受例证スル种亽引接之事也(云云)或抄云若二形生及断善根等者谓二形改如本复一形相续善根改悔邪见作法弃舍重望受戒等云后无前事也(云云))。
二十下会十轮经
(听闻钞云疑云实失云不失岂非佛虚言哉答此师意一向佛虚言不得意也经云白法香气者谓曾得体也佛望有此曾得㓛德为化俗说言不失(为言))。
三𣵀下会𣵀槃经
(续后钞云𣵀槃中实失者不知佛息谤意趣故不解意也实不失者不知实事故不解我意也(云云))。
四方下会方等经
(显业钞云是引摄语者若言失戒恣作众恶为息此意故云更生即引摄义也(云云))。
四故下引证文
(显业抄云毘诃罗者伽蓝异名也此云游引处(云云) 稻禾[稗-(白-日)]秀𭬙杇栋梁簸扬糠粃续后抄云故经中说者体文集引俱舎论彼云未得经文(云云)问第一师如何会此经文哉答诫犯重如此说之也非云舍戒也(云云))。
五故下结自宗
(续后抄云问引㝡初未制等文证犯重舍样如何答引犯不犯证舍不舍也但㝡初未制戒非犯非舍第二犯以去犯而舍戒也(云云)听闻钞云此师犯重失戒得心故律中扵四重说犯分齐皆失戒说不犯不失戒见故引此文为证(云云))。
二虽下判取初义
(续后抄云问章主何依第一师哉答第二师义堕不解我意一边也故背大乗实义也太同经量上座正量三部是不解我意也师云第二师义尤好也合地持善戒等又会瑜伽有其谓然而背大乗实义又会𣵀槃十轮方等瑜伽等太难也故第一师义正也(云云))。
三形没二形生二 初标举
(光云形没二解事先二形生人必本来形没后二形生习也付之初解本形没二形生时先本形没时不舍戒后二形生时舍戒申师也第二解本形没时舍二形生时舍故二缘立六缘舍也初解五缘舍也(云云)又云初解意形没舍教说二形舍二形生时必先本形没故云尒也实后二形生时舍也第二解意六缘申一人前形没舍二形舍二缘具アラス揔形没时舍人无形ナル人也又二形生舍人アリ揔六缘也又初解意无形不舍者受戒已后无形欤章左样见タリ可寻之圣者虫食事证出可意得(云云))。
二一下解释二 初泛出二义二 初一缘舍义二初二形生舍二 初标宗
(如文)。
二如下出证二初正出
(或钞云如入圣人等者谓无形之人入见谛时都不失戒以知无形不舍戒事(云云))。
二虽下会难
(或抄云问黄门二形无根等之报并由见惑所起业因而因亡果亡断之道理既断见惑何如见惑所起无根之果入圣之位可有之哉答会此难云虽知圣人等谓此心者入圣以后造业不招果入见以前毒虫食形食形之时怱然入见凢所受戒则相续得而虫被食悬形怱堕落则成无形由凢作业得此果故虽然失形不失戒若失戒果上戒舍不许之乎加之初果性成就之人也性成戒人之故是故形没不舍戒也(云云)千师释云后被虫食者阿育王经第八卷说旃陀罗子已得初果身有虫病一切身体为虫所食口气臰秽问此经是说入见方食如何为证答例临入见有被食者或更別有(文))。
二言下形没不舍二 初标宗
(光云初师意二形生时先必形没故二形生时前相コソアレ形没二形生外一缘ナルヘキ由ナレト(云云)又云今文形没二形ツ、クル由释也(云云)或钞云问先一形上重生一形而先不没何哉答此宗义心二形并生必定先灭二形新生新古并生非谓二生法尒道理(云云))。
二若下会难
(光云若前无形等者初师会难也得戒之时黄门无形二形俱不得戒定何舍缘时形没不为一缘哉(为言)此难会文也无形人不得戒意乐劣故得戒已后无形意乐非劣故非例(为言))。
二二下二缘舍义二 初标宗
(或钞云应二缘舍等者谓第二师义对前师简有二种异一形没舍成无形位则舍戒故(是一)二云二形生二形等共非新生也先一形上加新生一立二形生(是二)是故云先一形在等也(云云)光云二形先一形在云何名没者二形生トテ先本形失云事不可然只本形不失其外一形副也(为言))。
二然下会难二 初会论
(或抄云然俱非形者俱谓二形非谓无根同失戒故论一处说(为言))。
二无下遮证
(或钞云无入见谛等者谓此师心唯限小乗不通大乗前师意皆通大小故成证也(云云)问此二义内章主如何判哉答古来学者谈义钞等章无定判现文无之无正不故(云云)而科文心章主判取初师义谓若尒下文段是也(云云))。
二若下判取初义二 初难形没舍三 初以命终先舍难二 初能难
(或钞云若尒诸有渐命终等者谓章主自难第二师渐命终人由善恶业有从下死从上死而善人死从下而死若过形已至腰边死形已死去受燸识三不相离故而至腰边冷气出来则全非情尒者其位可失戒哉若言失戒其后又苏生更致受戒哉(云云)唯识论云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文)意谓善业之者自下冷触起恶业之者自上冷触起也今文先从下死者善业之者也(云云)苏二此下假答)。
(或抄云此亦何爽等者谓假顺第二一徃设答弥成难势也即答心者设虽失戒有何过哉既根形死了成非情故形虽似有成无根故命虽不终可名无根舍形没舍也(云云)续后抄云何要命终者非云一切命终舍又可有形没舍也(云云)私云光抄意此亦何爽一句第二师假答先无形时以下第一师虽见タリ则今度御所谈此趣也则光钞云此亦爽第二师答也先无形时戒已舍故(乃至)命终舍也(云云)引瑜伽难第二师也瑜伽样末后心死死前必无形无形舍一缘其外命终舍何无用立哉(为言)(云云))。
二若下死处相违难
(或钞云若尒此处初生等者谓或若以形死之由渐命终者立无根舍人死生于形处以可判之以不形死则犹判生以形死者可人死判但瑜伽文云㝡末后心方死谓今生终极之一念云㝡末后心即第八识怱止任持诸根之切能去此生终一念也(云云)如汝立义则以形处可判死生若从下死即过形处虽有第八可判命终形处已死尒者此文如何释哉(云云)续后钞云此处者根处也意云若云有命终舍者根处初受生根处㝡后命终哉而瑜伽等心处受生心处死终也(云云)(科文云死处相违难是(云云))光云若尒者此处初生等文事此难意无形必舍人死时诸根先サル后六识㝡后第八サルト见タリサテハ诸根六识避第八识ノコル时苏生人可失戒欤サラハ苏生人必可受戒欤云难也(云云))。
三死下重舍无用难
(或抄云谓若汝立形没舍戒末后心前成形没舍身分之中无有戒体然后重用命终舍者有何用哉无有何舍(云云)光云此难意不可有命终舍云难也意命终先必无形ナルカ故イツモ无形舍不可有命终舍(为言)(云云))。
二二下立不舍义二 初显二形无形別
(或钞云二形无形大有𭅒別二形先有不得受戒后生不得二形生舍先后共不无形不尒先有不得意乐劣故非道器故后成无形先所得戒无舍失义离二失故先虽同后有不同(云云))。
二故下证形没不舍戒二 初引文
(听闻钞云成就未知当知成就十三等者师云三无漏根者一未知当知根从善法欲位至见道前十五心也于诸圣谛未知欲知故云未知当知二已知根从第十六心至修道之终是也谓于诸圣谛已得现观而尚居有学故名已知当知根三具知根谓无学位也诸罗汉所作已办住无学位故云具知根未知根已以信等五根身根命根意根并苦喜乐舍之四受根揔未知根为定成之根不以男女随一之根为定成之根故知入见谛人未必有形不失戒(为言)又云意根揔以八识为体四受中苦根者菩萨代受苦等也除忧根分別强盛法故除之(云云)续后钞云五受中除忧根者忧者心有叹也成无漏根位忧不可有故苦劳入见道故苦根不除也(云云)或钞云问根义如何答以增上缘之义为根之义也见道为修成增上缘修为无学则成增上缘无学道者则为𣵀槃成增上缘也(云云)(私云廾二根事如文集))。
二不下结宗
(如文)。
四断善根二 初牒缘
(略纂云断善根或五缘或六缘 一利根二意乐恶三逢恶友四邪见重五行恶无畏六于众生无慈悲)。
二有下解释二 初标二善受
(显业钞云问生得加行其差別如何哉答集解云求三乗果名方便求三𭻃等皆生得収(文)方便者是加行异名也○求三界果所修善根纵虽假㓛用非如加行善故也(云云)或钞云谓受別解脱戒为三𭻃果报受此解脱云生得善別受戒虽不作加行生付有生天心故名生得为求三乗道果受此戒者名加行善心受戒(云云)光云通受必加行善也別受通生得加行(云云)显业钞云古义付断善舍有二师义初至其戒方失是一师义也然戒通有已下又一师义也(云云)谓对下问答分別之中二师也菩萨御义不尒破文(如科文应知也(云云)))。
二断下明断善舍二 初唯断生得
(光云小乗加行生得俱断善舍取大乗非加行善(云云))。
二加下通断二善三 初伽行
(光云生得善戒断善舍也加行善戒断善前方便时被舍正断善时已舍也非断善舍但断善舍申断善为缘故因中说果云断善舍也(云云))。
二若下生得
(或抄云谓生得善心所受戒体邪见成就正现在位方失戒(云云))。
三然下会诸说
(光云善九品アレハ戒ニモ九品アリ能断邪见以品アルヘレ付之上亽品邪见以断下亽品善(云云)何下亽品邪见以不断下亽品善哉ナレハ能所治相违スヘキ理ナルカ故共下亽品不相违故(云云)(此所讲更不意得)断样所依善体九品邪见各一被断能依无表第九品善断时一度断也付之能依前八品戒体何所依第九品善断▆テハ残セラレ何为所依残哉云不审アリ(云云)(已上光抄)𥝠云以下亽品邪见断上亽品善等以能治智品断所治惑之时以下亽品智断上亽品惑等可为润色欤ソナル惑可断事易故以下品智断之今邪见善断ルラ准之可知欤然者下品邪见者劣邪见上品善者麤显善可意得欤麤显善易断故以下品邪见可断之(为言)自余准之可知也显业抄云不言初舍者九品邪见之中第九品位舍故言不言初舍也是古义意也今云俱舎论有余师说律仪初舍善根后断义有之毁责彼等云不言初舍也诸教但云断善舍不云断善初舍故(为言)(私云断善品数并顿渐之事顕业抄可见大切也)一科文会诸说者其义如何答瑜伽等虽说断善舍时分不明今释显之故云会诸说也(云云))。
二弃众同分二 初正明別受舍戒二初明正舍二 初正明
(弃众同分者枢要云决择五十三云由彼彼分互相似性名众同分此意则显众者彼亽多非一义分者类之义同者相似义即众多分类相似名众同分(文)续后钞云㝡后一念者㝡后第八识去时分也(云云)章可名正舍者或钞云一形㝡末后中有一念之心名正舍也中有初心成已舍故不名正舍不云正命终已命终故也(云云))。
二如下例证
(集解云异生性者此引小乗义而例之大乗不说世第一法舍异生性(云云)听闻钞云小乗心圣道非得名异生性即实体之法也既实体法得意故见道已前世第一位断之入见道也则第一刹那间名正舍见道之位名已舍(云云)显业钞云是小乗之义也大乗之意依二障分別起种立异生性故真见道之时断见所断之惑无间道位见惑同时舍异生性也异生性者二障种上假立之法故所依之体断时能依假法舍也小乗之中有其三义世第一法位舍者三义之中随一也灯第二云舍位差別有部三说一云世第一法舍一云苦法智忍生相时舍即彼灭时断烦𢙉故一云二种共舍如断烦𢙉无间解脱二道断惑若大乗师真见无间起时正灭即苦法智忍在相见道假说为舍实是真见道依障种立故(云云) 一续后钞云异生性者异类生也受地狱畜生异类生断毕无此等异类𭅒別一类人身圣人也故云舍异生性也(云云)(𥝠云异生性事义灯委可见文集))。
(续后钞云隔异生故者既受中有生毕以异生隔之此时云舍也正命终位非舍也(云云))。
二此下因简通受
(续后云此说別受等者通受无命终舍故也(云云))。
六五下无法灭舍二 初论文
(集解云论文说五舍已即次文也为明唯说五缘舍不立正法毁坏隐没舍之所由也谓正法未毁坏隐没时先既受得以后逢正法坏没时先所受戒不舍故不说坏没舍也言正法毁坏等者末法之灭尽之时也非谓正像等中正法灭时也但如来圣法在世通名正法不坏时若不尒者像法时岂无受戒时餙宗云通律师云舎利弗阿毘昙○法灭尽之时舍杂心论主不存今详舎利弗论元无此文又持律者云法灭时阿毘昙者云法灭没尽时先受不舍未曾得者更受不得(文))。
二故下章文
(如文)。
二近事律仪二 初列三缘二初一缘二 初论意
(如文)。
二此下章文二 初摄限势
(显业钞云此摄限㔟者誓持十日之人十日限满之时其戒任运舍虽不別作不持想兼所期愿十日之后不持思故此摄不同分心也续后云问不同分心何摄之哉答起不持想是起不同分心也如此要期后起不持想事是同也故摄之也(云云))。
二期下明限势
(光云期限多少年嵗受舍事于近事许一日二日分限意也)。
二二下后二缘
(如文)。
二正下简非缘二初论意
(准上可知之)。
二无下义遮二 初正明
(续后抄云问近事何无犯重舍哉答师云故如圎房以此难频奉难故和上和上言初诱戒故尒也师勘诸文对法抄云苾𫇴无分受故犯一重时有犯重舍近事有分受故无犯重舍(云云)(取意)谓比丘必揔受苦犯一重所余阙不满足故有犯重舍在家二众自本有分受故若阙一重无犯重舍也(云云)问尒者如太贤可随所犯支失戒律仪舍如何答人师意异也何必可同也师云和上御答虽不言开合对法钞释初诱故许分受也出家道器故惣受在家非道器故分受也)。
二对下引证二 初证无犯重舍二 初论文
(如文)。
二故下章释
(如文)。
二彼下证无二形舍三初引对法
(光云扇𢯯无根也半择迦半月转根也(云云)续后云扇𢯯迦等者对法钞云扇𢯯迦此云无根半择迦此云乐欲乐他于己为过故谓乐欲者己不能作欲事而乐欲其事也扇𢯯半择迦皆黄门类也(云云)光云半择迦近事戒成性不成也(云云)不別说者二形不別说也(云云))。
二五下引瑜伽
(如文)。
三故下章家证
(如文)。
(如文)。
二此下章释
(续后钞云引接初根者释出日出舍由也为初根受一日一夜故有日出舍为旧根可有多日尽形故无別一法等者无別一法日出舍实体舍缘亦要期一日一夜时要期时分毕故舍也自本戒存日出舍者无遮碍彼戒云意也若心期满等者若要期多日尤可得也论说一日一夜为引接初根佛𭤸设也)。
二不同分心
(如文)。
三舍众同分
(显业钞云三舍众同分者问上云近住无尽形舍而今云舍众同分相违如何哉答是受近住戒已当日即命终故有舍众同分也即本文云或于中间舍众同分等是也(云云))。
二无下点无二 初无犯重二形
(如文)。
二无断善根舍二 初标分
(显业钞云此有二说等者古来学者相配具支多少门中二师义而料简之也谓四缘舍义上通多日许近住戒师义也既通多日应有断善之义故也三缘舍之义近住戒局一日一夜师义意也判正不者初师说正也具支多少之中正义意故也(云云)菩萨御义者不然今二师说且于一日一夜分诤断善之有无见何开具支多少门之中二师哉又今此二说之中以后解为胜其义尽理故(云云))。
二一下解释二 初相摄义三 初正摄
(或钞云不同苾𫇴一向作法谓比丘者不许心念故不同也(云云))。
二以下例显
(续后抄云问例显意如何答近事隐日出舍显断善舍近住显日出舍隐断善舍是影略互显也若二俱显近事起不同分心摄日出舍(限势云是也)近住起不同分心収断善舍也断善起不同心同故也(已上))。
三如下立理
(听闻抄云以前起断善方便未究竟今日受齐戒即日断善究竟之类是也(云云)信应有四者周记故应有四者加其断善(云云))。
二二下理无义
(续后云次师意一日一夜不可极断善故无也遇邪师邪教邪分別渐亽可發彼见尒者一日夜何极之哉(云云)听闻钞云以一日时极促故者疑云若尒者通多日受者可有断善舍哉师云自本此二义付论文立日出舍之面诤断善舍之有无故云一日一夜时极促等通多时之时有断善舍事二师共可许之也(云云)先起方便不能受戒者集解云先起邪见方便未究竟中间不能受心戒故然初释意许得受(云云)遁伦云略无断善及二形生舍亦可断善必由多时数起方便一日一夜中间时促无断善舍(云云)中下品心设受不得者疑云上下文并所亽圣教受戒之心通三品得三品戒见今何云中下不得哉答起断善方便之程心恶心交杂故指此心云中下不得付上品得戒心又有上中下故余处云三品心也(云云)必上品心發戒故○断善故者意云必依上品心方發戒故先受断善方便设受不得中下品心故又依上品邪见方断善根而今日得戒人不能起上品邪见故无断善舍(为言))。
二其下通受四 初明舍缘二 初列二四缘二 初正列二 初二缘
(伦记云明二缘舍菩萨戒下决择说四缘舍戒开合不同至彼当释景云下五十三明五缘舍苾𫇴戒此中何故菩萨无善根断舍一形没二形生舍解云菩萨戒从方便善發断善前方便时已失方便善即失菩萨戒不为正断善时方舍故无断善舍菩萨本性纯善恶业轻微故无二形生舍犯重舍者即当起上缠犯他胜处舍所学处即当退菩提愿菩萨戒无命终舍以经生不失故(云云))。
二决下四缘二 初标分
(如文)。
二一下解释二初列四缘二 初不同分舍二 初论文
(如文)。
二作下章释 二發言弃舍二 初论文
(续后云丈夫者丈极形量夫男子通名也(云云))。
二發下章释
(如文)。
三犯根本罪二 初论文
(显业钞云揔別毁犯等者揔別者非缠相也临事行时四重俱犯云揔犯一罪等云別也(云云))。
二起下章释
(光云抑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根本罪者前四重欤后四重欤大沙汰也太贤后四重根本也前四重随顺三乗罪也义寂前四重根本后四重随顺也菩萨御义后四重根本同太贤师也显业钞云起根本罪者自证毁他等后四重也何以知然胜鬘述记解后四重云唯重非轻唯根本非随顺(文)其文体文集引之以后四重名根本诚以无疑问何故名根本哉答菩萨戒者意地为本是故后四为根本也(云云))。
四若下犯随顺罪二 初论文
(如文)。
二犯下章释
(显业钞云犯随顺罪者[婬-壬+(工/山)]盗杀妄四重也问何故前四随顺名哉答以[婬-壬+(工/山)]等四为重罪者随顺声闻故云随顺也(云云)(此事大沙汰也)一光云于菩萨戒本地分立二缘现行上品缠上缠失戒中下不失意也此后四重两师共许也于此二师论本地分前四重摄上缠失中下不失存欤本地分別受三缠俱失存欤相摄不相摄二师分本地分退菩萨心摄作法舍本地分现行上品缠第二缘摄决择分后二于决择后二第三后四重第四前四重也付之决择第三不置上品词第四缘置此词有子细本地现行上品缠决择第三后四重也故让本地分上品缠词不置上品词决择第四缘置上品词本地现行上品缠面不说前四重故若不置此词前四重三缠俱失欤云乱アルヘレ仍置上品词也サテハ本地分上品缠揔不摄前四重欤ナレハ此师意面后四重ナレトモ此决择第四舍缘开ナレハ兼可摄之也此相摄师意也(后四重根本前四重随顺也) 不相摄师意决择根本(第三舍缘)前四重也第四随顺后四重存故本地现行上品缠后四重说故决择第四缘后四重故移彼词加上品词也第三缘非本地现行上品缠故不置此词云也)。
二又下释所由二 初直解所由二 初论文
(光云由律仪戒之所摄受令其和合明▆也自门证文也此三种戒三聚事也由律仪戒之所摄持摄律仪戒后二被所持令其和合肝要证文也防發別体后二摄律仪防發カハレハコソ云和合若同防恶ナラハ何云和合哉一自门意瑜伽若有毁律仪戒名律仪前四重摄不摄后四重他门若有毁律仪亽亽摄后四重也立不共律仪故付之自门意瑜伽若有毁律仪律仪コソ限摄律仪章家故犯四重及犯随顺即失戒者皆犯律仪亽亽始前四重后四重合云律仪也其故此舍缘章家说故断恶门三聚废立舍缘门ナレハ俱云律仪也非三聚中律仪断恶门律仪谈诸戒失舍之缘也光𥝠云此一段一大事见自他门顺违肝要也光云𥝠云其菩萨戒第四十说二缘故舍(乃至)犯随顺罪一段本地决择相摄不相摄二师依根本随顺意得样替事(是一)并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共和合文防發別体证文ナル样事(是一)并故犯四重及犯随顺(乃至)皆犯律仪后四重名律仪故顺他门但自门断恶门会事(是一)此三个条子细尤可存知事(云云))。
二故下章释
(光云故犯四重及犯随顺事两门论也此文前后四重共律仪所摄诸戒失舍之缘(云云)サテハ后四重不共律仪习他门义顺若后四重三聚后二非律仪何如此释哉自门意会之离恶增胜之义门故后二律仪谈义边也非摄律仪(云云)显业钞云问章主何述故犯四重及犯随顺等哉答本论文虽无之以义释彰给也勿疑亽亽玄賛云律仪戒为本方有后二若破律仪三戒俱舍(文)故犯四重及犯随顺○是根本故者是则他门有共不共律仪规模证文也问云何会哉答以断恶之▆后四重云律仪戒其体实摄善法戒也此事自▆▆门大诤论也(不遑委记別纸在之))。
二若下引论不舍
(如文)。
二其下相摄
(伦记云问云前本地分中明舍菩萨戒但有二缘一者退菩提心二起增上烦𢙉今此何故明舍有其四缘解云开合为异此中前二揔是退菩提心于中有其三品若起上品退菩提心所以佛果难祈众生难度长时苦行无力能行从今以徃不复能行求菩萨道起此心时不待發言即便舍戒即当此中第一缘也所谓决定發起受相违心起中下品心如前退屈即复發言我今舍所学处尒时便舍即当此中第二缘也谓于有识大丈夫前發弃舍言此中后二揔是起增上烦𢙉犯而舍于戒于中有二一犯根本四重二犯随顺四重前后方便即当此中后二缘也言他胜者由犯四重为破戒所胜名他胜法(文)光云本地决择二缘四缘相摄不相摄二义章主相摄见(云云))。
(𥝠云唐本章相摄不相摄二共出之流布章唯相摄一义出之见委细显业钞可见之也)。
二其下断善有无
(听闻钞云问二说差异如何答师云先义正断善位不舍断善为缘故別立断善舍摄不同分心中(云云)后义断善以前退心时被舍故別不立断善舍之位(为言)所诠者二义堕立一也然而所望各別故出二说(云云))。
二决下明不舍二 初论文
(听闻钞云亦不现行等者问若转余生不觉菩萨戒念之时现行上缠者可失戒哉答师云退菩提心设不觉本念退心者可失▆上缠犯觉本念后犯时可失戒欤(云云)显业钞云而▆▆受亦非新得者常料简章主意许重受不许重發故云非新得也(云云)菩萨仰不尒重受重發俱许之非如无戒者新得故云不新得也(云云))。
二以下章释二 初正述论文意二 初正述通受
(如文)。
二余下因点別受
(续后云余皆不得者声闻也(云云)设作宽心者当菩萨別受设虽期尽未来际亦不得䡄则尒故守一發大心白四得戒通未来者新家都不许也(云云))。
(或钞云守一妙莲此两人于圎教戒纵虽白四所發誓愿因心期未来际则如菩萨至未来际(云云)是守一义也而妙莲不许之则与此判相应欤(云云))。
二准下准许別重受
(续后云准下准通受別受比丘近事近住今生未舍时重受可得但非新得云事也科文御意如斯古料简云准下犹明通受也上明隔生重受不可發旨准其今生中重受非新得云事也(云云)师云勿论也隔生尚不重發何况今生重發哉故料简不可然也(云云))。
三𣵀槃下明失不二 初论文
(如文)。
二發下章释
(续后云發露之法如中缠犯(云云)本论上缠无發露忏悔法依之解节记云勘文者误(云云)彼记主意于上缠不用忏悔直重受也本论文尒故幽賛中云發露之法如中缠犯者勘文者误也(云云)师云章主意上缠犯可用忏悔也忏悔了可重受本论无文者面重受故隐忏悔法也中下品用忏悔许不重受故显忏悔旨也▆▆并今文全同也何サノミ勘文者误哉(云云)显业钞云發露之法等者他门义但通受比丘者六聚之犯并用此忏法(云云)菩萨御义如文集也立义尤炳然也(云云)文集御注云摄善饶益忏悔当随此文恶作所摄律仪忏悔依毘奈耶六聚𭅒別若不尒者菩萨苾𫇴混勤䇿故(云云))。
二若下不失五 初明犯二 初中品缠犯
(听闻钞云除恶作法者持论云一切菩萨犯当知突吉罗摄(文)法进注云此恶作名通波罗夷亦名恶作今轻垢罪也(文)遁伦记云一切违犯皆恶作者景云若轻若重皆可悔除皆名恶作测云即是菩萨四十五轻罪聚中第五恶作摄也(云云))。
二若下下品缠犯二 二对首
(如文)。
二若下心念 二其下不犯
(四十一云又一切处无违犯者谓若彼心增上狂乱若重苦受之所逼切若未曾受净戒律仪当知一切皆无违犯(文))。
三准下点余
(显业钞云准此近事等者別受近事等准通受释也(云云))。
四四下指广
(显业钞云四他胜处等者付此随顺有二义一云忏悔法二云轻戒也初义顺文意也(云云)或钞云随顺法则忏悔异名非谓随顺四重也是正义也有四重得心人(云云)是非也则指瑜伽菩萨戒本段云新所译等也(云云)光云此瑜伽异译也菩萨戒分別译レタル也(云云))。
五无下余缘
(如文)。
四准下结二受
(𥝠云菩萨戒中○心宽[漫-又+力]故结通受別受不得一句结別受欤光云五八戒尽形舍或一日夜ナレトモ通受门时五八尽未来际也抑结缘十重当世申スハ通受五戒也此上十重受副也律仪七众性五戒成之十重受结缘也好相十重申通受八戒也好相八戒时始祈故自由申习也菩萨大御不审アリ何经论名目哉不可然通受近住好相通受近事五戒トモ申ヘレト(云云))。
二静虑无漏律仪二 初別列二 初静虑二初止息舍二 初标
(如文)。
二谓下释
(或钞云谓定成散故云异分现行定心息止定戒舍故云止息舍也(云云)显业钞云异分心者通三性心也發得初禅定者出定之位通三性心故虽出定非退定未退定间散心位唯發初障烦𢙉不起欲[田/八/力]之烦𢙉也二禅已上又以同之故唯识论云要得彼地根本定者彼地烦𢙉容现前故(云云)光云此舍可有若定若生若生初禅出生第二禅时必出初定故也(云云))。
二不行舍二 初标
(如文)。
二谓下释
(显业钞云易地舍者于若生之类有此舍也从上地生于下地故云或从下地生于上地或从下上等也(云云)续后钞云易地舍者若生若定二类共摄之(云云)问若定何云生哉生言似若生如何答师云虽若定出此界系定入彼界系定云生也○问若生易地出散心哉不出散心即生彼哉答师云必出散心也散心死散心生故(云云))。
三三四缘二 初別列二
(如文)。
(显业抄云失用舍者是退定也故下释云退静虑等更不成故异上止息舍暂起异分心也(云云)续后抄云义寂广章云三失用舍谓退定时(文)今文并标二种了逆次而释之失定用故云失用舍也(云云))。
二入下別释二 初𣱵无
(续后抄云入无余𣵀槃应无漏舍缘如何答师云罗汉圣者入有漏定也若入无余了一切漏无漏定散等法灭故也(云云))。
二退下失用
(如文)。
二无漏二 初标举
(如文)。
二一下列释五 初止息舍
(续后抄云异分心者一切有漏心也定散共异分心也上定戒时异分心散心也今无漏戒时异分心有漏心也定散共摄者有漏定犹是舍缘故(云云)听闻抄云问下四缘之外別有止息舍哉答师云先于诸缘之前揔举之实下四缘外无別止息舍之体(云云))。
二暂无舍三 初正译
(显业钞云慧解脱及身证等者谓慧解脱阿罗汉退现法乐住身证不还退灭尽定是也问何故云慧解脱哉答唯解脱慧障虽断烦𢙉障未解脱定障也有定障故退现法乐住也钝根故不能解脱定障也故別起定障是下劣受所知障所摄(文)身证者灯第一云萨婆多云○于此身边有得得此灭定故云身证○若大乗师不言身边有別得得但显得灭定者得理更观如身根取境从喻为名为身证(文)贤圣义云灭定无心也唯身证得似𣵀槃法得身证名(云云)意云不还果身证灭定故身证耳(文)退现法乐住等者是色𭻃定也通漏无漏退有漏定非退无漏定也问尒者何出无漏律仪舍缘哉答退有漏现法乐住者必应无入无漏定故以有漏显无漏也(云云)光云此现法乐住定慧均等之四根本定也身心乐备云现法乐住也灭尽定者唯识论云谓修定时于定加行厌患麤动心亽所故發胜期愿遮心亽所令心亽所渐细渐微渐微心时熏异𤎼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由此损伏心等种故麤动心等暂不现行依此分位假立灭定(云云)意云第八识自体分上有厌心种子此种上有遮防心亽所令不起㓛能此言灭尽定(云云)章生下地时者问慧解脱圣者云何生下地哉答此有二义一云慧解脱圣者所作已辨不受后有故无生下地之理今生下地者指身证不还也身证不还退灭定已去有生下地之理故也二云今此二种圣者依身非云生下地生心于下地也故无所防(云云)光云菩萨御料𫈉生下地等时于点读ヘレ意生上地生下地定事也下非退圣果起诸烦𢙉文ニテ不生下地可意得)。
二非下遮小
(显业抄云非退圣果者小乗之义于初果者𣱵无退之二三四三果退之而必现身还引现前(文)大乗不尒唯退现法乐住也(云云)一光云听众不审云灭定何出舍缘哉灭定无无表云事別抄见故(云云)答灭定无表二义也定戒现行立故无心定无现思不立无表云义一义定前游观无漏立无表云义今无漏戒舍缘出之灭定无漏定故今御不审定共戒事也今无漏戒舍故(云云)光私云此答不意得无漏戒疑同事也(云云))。
三上下结前
(光云上二名暂舍上二现法乐住灭定也(云云))。
三得果舍二 初标缘
(光云得果舍事得果时向道所摄无漏戒永舍也不归于向故非暂舍也)。
二对下引证二 初本论
(略纂曰入见道证如时境如无相故其智亦无相二无相和合能缘所缘无相乖违现前观察故名现观(六现观事如常)续后抄云问现观者通四果用此观察哉答可尒六现观中或有见道或有修道无学道也非立六现观一亽通四果也)。
二如下释论
(如文)。
四练根舍三 初练根人二初正明
(听闻钞云一切有学者预流练根转钝得利预流并证一来不证不还以练根力越界难断障故下品微细惑难断也一来练根得利一来并证不还不证罗汉所以如前不还练根得利不还不得罗汉所以如前(云云)无学五退思护住堪达(即六种姓罗汉前五也))。
(一退法种姓(谓钝根之中极下者遇缘即退名为退法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必退现法乐住即是世间静虑非退圣果))。
(二思法种姓(谓恐退失现法乐住常思惟圣道故若不思惟即失思惟スレハ即不失))。
(三护法种姓(谓作意护持恐失现法乐住若游散放逸不护即失若不游散不放逸护スレハ即不失))。
(四住不动种姓(谓若游散若不游散皆不退失现法乐住亦不能转钝根成利名住不动))。
(五必胜进(亦名堪达谓堪能转根生不动以若游散不游散皆不退失现法乐住必转根至不动故名必胜进))。
(六不动种姓(谓既成利根若散不散终不退失现法乐住不为烦𢙉所动故名不动))。
(贤圣义云问对法论若游散若不[游-方+木]散者何物哉答游散者放逸之异名也问放逸者是随烦𢙉也罗汉可断而何有放逸乎答先德传云放逸者非烦𢙉所摄放逸以无记心游散故名放逸(云云)问前五种姓阿罗汉练根方如何答退法练根成思法乃至堪达练根成不动如此次第修练根也问第四住不动云转钝不成利何练根哉答师云其姓非利非钝体故云转钝不成利然而修练根者成堪达故出练根体也(云云)显业钞云问此五十七文退思护住堪达五种皆练根见文集所引显扬论文唯第五堪达练根云对法论云住不动法不练根退思护三不说练不练诸文相违如何应得意哉答显扬论前四种不练根者退法等是钝根故以练根力无至第六不动法故云不练也第五堪达以练根力能至不动法故云练根也五十七皆练根者前四种虽不至第六不动法退法练得思法(乃至)住不动练应得堪达故云练也对法论或同显扬料简之或又对法意但住不动法不练余皆练根谓退法练成思法亽亽练成护法亽亽练成住不动住不动练不成堪达此人住不动法輙不改性故也堪达练成不动法(云云)故对法文两方得意也问堪达练必应至不动法哉答本性堪达必应至第六前四种练得堪达至不至不定也(云云) 文集所引贤圣章文前四种○约意乐说者谓前四种其性钝故无欲至第六不动法意乐(为言)故意乐说也(云云))。
二对下会违二 初引论会释二 初引练根
(依利煗根引利中根(云云)续后钞云菩萨于同地可有利钝哉答师云七地以前可有利钝𭅒別欤故练根可成利根八地以上纯无漏故不可有利钝𭅒別欤(云云))。
二故下会先说
(或抄云故彼自会等者谓于自利根中又有三品异故后后相引令胜故对法十四如此说也(云云))。
二五下章主释
(或钞云谓不动独觉二人自乗至极无上故用练根不胜进也是故说不练根菩萨虽进自乗无上乗故无进他乗故又说不练虽然不动㯮觉二人可[逅-口+丰]菩萨乗不定种姓故约此边可说练根菩萨又进自乗故约此可说练根可有诸句一唯进自乗故说练根菩萨种姓定姓思法等人也二唯进他乗故说练根不动㯮觉三进自他乗故说练根谓不定种姓退法思法等人也四不进自他乗故不说练根定姓不动㯮觉等人也如此可思也(云云))。
二五下证得差別
(光云预流练根亦得一来一来练根不得不还事一来练根四字アフレリ可止之一来练根得不还故不得不意得(云云)一对治难得所得大故下文不得不还之故释觉越界难断之由欤可寻之或钞云预流练不得不还事对治难得所得大故故也意不还欲界欲尽越界系故难得对治所得大也(为言)不还不得无学事同之罗汉揔尽三界烦𢙉故殊对治难也(云云))。
三有下转根所以
(续后云少善者不得四无畏等也胜定者灭定等甚深法者观真如也指真如云甚深法也光云练根根障也非果障练根出五义得果ニハアラス而利根人练根便冝得果事アリサレハトテ练根为得果不可意得(云云)四无所畏者一正等觉无畏二漏尽无畏三障法无畏四出苦道无畏)。
五入无余𣵀槃二 初別解第五
(如文)。
二下下揔结下三
(显业钞云下之三舍种更不成就者问得果练根两舍云如何云种不成哉答此两舍者种子之上更不成就现行第五入无余种现俱不成就揔合云下之三舍等也)。
二虽下揔结三 初标
(如文)。
二由下释
(听闻钞云于诸缘前方便中等者谓指四缘五缘之中第一止息舍云前方便中已说舍也今说种类等者指余三缘四缘也(云云)显业钞云故于诸缘前方便中等者止息失用等者出定位即舍也如得果练根者前方便之位舍之谓初果者欲得第二果之时一来向之位即舍之不待一来果之时远望云得果舍也又向果相望舍向至果其位即舍不可云前方便舍者也如此例准不能委记(云云))。
三故下结初不律仪二 初列四缘二 初标举
(听闻钞云问婆娑论出不律仪之舍缘何云无正文哉答彼小乗说故今无大教说故云无正文义不相违大毘婆论一百十七云诸不律仪由四缘舍一受別解脱律仪二得静虑律仪三二形生四舍众同分问如善律仪舍所学舍此不律仪亦如是哉或有说若能必定舍诸杀具尒时舍不律仪如是说者虽复决定舍诸杀具若不受戒得善律仪终不▆名舍不律仪(文))。
二一下正列四 初誓愿舍
(如文)。
二受戒舍二初受七众戒舍
(续后钞云出家及近事者亦近事于尽形要期也下近住戒于一日一夜故约𣱵不𣱵分之也(云云))。
二若下近住戒舍二 初𣱵舍
(如文)。
二若下暂舍
(婆娑论曰问住不律仪者受八戒齐时舍不律仪得律仪至明且时舍律仪还得不律仪耶答健䭾罗国诸论师言住不律仪者受八戒齐时舍不律仪得律仪至明且时舍律仪还得不律仪得律仪故不律仪断舍律仪故不律仪续迦湿弥罗国诸大论师减作是说住不律仪者受八戒齐时舍不律仪得律仪至明且时舍律仪不得不律仪得律仪故舍不律仪分齐极故亦舍律仪是故尒时名非律仪非不律仪若彼有情尽众同分不复作者不得不律仪若复作者还得不律仪(文)显业钞云于婆娑二师义何是正哉答古来学者者以迦湿弥罗义为正义今谓不然以揵陀罗国义为正也唐本章释符顺故也则彼文云二受戒舍随是何戒𣱵舍誓舍若暂受戒休持还得顺意思业故后虽未作即成不律仪(文)文意明镜也不足迟疑)。
三得定舍
(光云得定舍事得定时必依戒生定何受戒舍外立得定舍哉云疑アリ一义十善受戒弱故不律仪无表不舍仍此时得定舍用也一义云近住分受アルカ故假令杀生无表受戒舍时偷盗无表得定舍也(云云)(𥝠云显业抄委细也可见之))。
(显业钞云章三得定舍者问定必依戒尒者定前方便受戒之位即应舍不律仪是受戒舍是第二缘也若尒者何有得定舍哉答文段诚难思何輙会通古来料简依世十善戒应得定受戒舍者七众別解脱也七众戒强胜故即舍不律仪十善弱故得戒之位不舍不律仪得定之时舍之(云云)是尤难思善生经中善恶二戒互受互舍云ヘリ何得十善戒者不舍不律仪哉又不舍不律仪之程弱十善岂成定依因哉旁以难信用者问尒者何应得意哉答千师释云章四得定舍者问得定之时必先具戒何要此缘アル说クカ不受无人身故答修揔报思不必恒与戒思相应但要有戒远依亦得如先受戒期满却成不律仪者如此修定依先戒故舍后不律故须此缘又戒有分亦可为依文此文两释也初释意云以先日所持之戒为今日得定之依因假令先日持一日一夜齐戒次日日出之时即舍之则成不律仪者当日即得定等也(为言)又释意云以一分戒为依因發得定假令杀业之不律仪者持不盗戒等不舍不律仪又以不盗戒为依因应得定也(为言)如此释者一身之上可有善恶二无表见タリ是又虽难思解释之趣分明之上何不依𠗦乎思之)。
四命终舍
(如文)。
二有下显有无二 初二形生有无二 初有义
(续后钞云形没二形生枢要立之彼颂云恶戒生彼家(乃至)此由舍五缘誓舍及受戒命终得上定形没二形生(文)体文集引之今章除之凢黄门二形等不律仪不成立事アリ必初义可有谓也)。
二有下无义二 初立义
(续后钞云此二种者形没二形生也受得律仪等者近事近住也非出家戒也(云云))。
二五下证正二 初论文
(光云五十三文为证样事形没二形生人不律仪思不舍可名不律仪者云事分明故上四缘皆舍不律仪思故依之不许形没二形舍第二师(有说不然)正也(云云))。
二故下结判
(文易知)。
二有下誓舍有无二初立义
(光云誓愿舍有无二师也不许誓愿舍师意只誓愿ハカリニテ受戒对治药不服不律仪难舍云义也第二师其思舍故成舍缘也(云云)二师中立此舍缘第二师正也(云云))。
二此下判决
(𥝠云第二师也)。
四处中无表二 初标举
(显业钞云若立有者此无正文者处中无表有诤故云若立有也大乗之中无文故云无正文也(云云))。
二一下列缘
(显业钞云受心断坏等者千师释云一由受心断坏等者此是誓舍第二期尽净信烦𢙉目善不善第三业满虽期未尽事竟亦舍此自业满四已施他所施物坏无表便舍(文)事物断坏者观此文意虽无时分要期此财物皆欲施他人其财物有间应有无表见タリ或又纵虽期七日已其财物尽无表便舍义意两方也思之应解四事什物者俱舎十五事物断坏故舍谓以所施寺舎敷具制多薗林及所施为置细等事善根断坏者善处中者即便可舍恶处中无表不可舍之故文唯云便舍善根所引无表也(云云)续后钞云[陶-(十/山)+止]家者一转后放手时犹转也日本无此义唐土如是作之(云云))。
五十下十善业道
(续后云支类虽殊者近事四支十善十支故加期限满者近事三缘也加一十善可为四缘也师云十善处中必一日一夜以上可發无表云义依今文亽亽云或一日一夜等时分长短是也不尽一日一夜者可单处中也(云云))。
表无表章诠要钞卷第五终
校注
【经文资讯】《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第 29 册 No. 8888 表无表章诠要钞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二)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