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空门二十七贤圣
成论二十七贤圣。开果向为三。谓信行。法行。无相行。及初果。为四。五第二果向。六第二果。七第三果向。八第三果。于此果中又开为十一。谓中。生。行。不行。乐定。乐慧。转世。现。信解。见得。身证。并前七。为学人十八开无学为九。谓退。护。住。思。死。不退。慧解脱。俱解脱。不坏法。
贤人有二圣人有二十五
四教义云。空门入道二十七贤圣者。信法二行即是两贤。在方便道。空门發真断见惑未尽行。即须陀洹近向。见惑尽。名须陀洹果。空解增明。断欲界思一品乃至五品。名斯陀含向。断六品。即是斯陀含果。断七品八品尽。名阿那含向。欲界九品下分尽。即是阿那含果。阿那含有十一种𢃄果行向。即是阿罗汉向。进断上二界思惟也。非想九品尽。即是阿罗汉。是阿罗汉有九种。贤人有二。圣有二十五。合二十七贤圣。具出成论。
信行法行
止观云。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昙无德云。位在方便。自见法少。凭闻力多。后时要须闻法得悟。名为信行。凭闻力少。自见法多。后时要须思惟得悟。名为法行。若见道中无相心利。一發即真。那得判信法之別。然数据行成。论据根性。各有所以不得相非。今师远讨源由。久劫听学。久劫坐禅。得为信法种子。世世熏习。则成根性。各于闻思开悟耳。
身证
止观云。身证位者。还是信解见到二人。入思惟道用无漏智断上下分结。發四禅四无色定。即用共念处修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两障先已断尽。又断非想事障。灭缘理诸心心数法入灭尽定。得此定故。名身证阿那含也。何者。入灭定。似涅槃法安置身内。息三界劳务。身证想受灭。故名身证也。若约初果解身证者。但以先于凡夫用等智断结。得四禅四无色定。后得见谛。第十六心证那含果。即修共念处。还从欲界修背舍胜处一切处入九次第定身证也。
俱舍则无身证
俱舍云。世尊说学人十八。谓四向。三果。信行。法行。信解。见得。家家。一间。五含。谓中。生。行。不行。上流。无学九谓退。护。思。住。达。不动。不退。慧脱。俱脱。此二十七名为福田。
贤者善直
旧云隣圣为贤。此语太高。今言善直曰贤应作四句。一随𢜤见。破戒乱心。此非直非善。如无目无足。不能到清凉池。二持戒修禅。而生邪见。此善而不直。亦不名贤。如有足无目。亦不能入清凉池。三信心正见。而破戒心乱。此直而不善。此亦非贤。如有目无足。不能入清凉池。四信解正智。得佛教意。持戒清净。修安般不净等观。心得停住。名直名善。有目有足。能入清凉池。
五停心通于四教
四念处云。藏教停心如文。通教停心者。觉观多者。当观入息不生。出息不灭。不生不灭息即是空。无能观所观。皆不可得。不可得即真。真即心停也。多贪欲者。当观贪欲非垢。无贪欲非净。非垢故不生。非净故不灭。不生不灭故即空。空即真。真故心停。多嗔恚者。当观于慈。慈恚即不生亦不灭。如上。著我多者。当观其身如屠牛四分。但见四大。六根。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何处有我。即破我见。愚痴者。对因缘观。三世破断常。二世破果报我。一世破性实。善用五治心。心即安住。得观无生。別停心者。前三藏数息不净等停心疎远事偽。通以观息不生不灭停心。即事而理近密真。今別教以持戒之根本。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即佛。依此而住。即僧。虽尔。望于三藏是密是真。望于实相非近非密。非真非理。与前別后別。居季孟之间。此义可知。(云云)。能持五支诸戒。(云云)。释论十种戒。(云云)。于一戒中具足尔许法门即是別停心。戒是法本。道之根源故以戒为停心也。圆五停心者。私谓五品是也。即事而理。其相自彰。何者初教以数息事停散。圆家以信理除疑惑。又信是道元。故当初品。又信顺不动。即是第一停心。初教以不净事停贪。圆家以读诵除秽染。若著文字。染污法性。文字性离即是解脱清净。是第二停心也。初教以慈停嗔圆以慈故有说。说无秘悋。悋有秘恚。则非慈相。是慈说第三品停心也。初教以因缘停痴。圆以六度度六蔽。暗去明生。是第四品停心也。初教以念佛停逼迫。圆以即事而理。理即法佛。法佛岂逼迫佛法。无能逼所逼。无逼。无逼者。无逼法是第五品停心。当知信事即理。文字即解脱。慈即𡩖洪。度蔽彼岸。一切平等。是圆五品停心也。
五停心对圆五品
妙玄云。私谓五品位是圆家方便。初欲令易解。凖小望大。如三藏之五停心。初品圆信法界。上信诸佛。下信众生。皆是随喜。是圆家慈停心。徧对治法界上嫉妬。第二品读诵大乗文字。文字是法身气命。读诵明利。是圆家数息停心。徧治法界上觉观。说法品能自净心。亦净他心。是圆家因缘停心。徧治法界上自他痴。痴去故诸行去。乃至老死去。兼行六度品。是圆家不净停心。六蔽初名贪欲。若舍贪欲。欲因欲果皆舍。舍故无复报身非净非不净也。正行六度品。是圆家念佛停心。正行六度时。即事而理。理不妨道。事妨于道。即事而理。无障可论。大意如此。(云云)。
五停心名五门禅
禅门中明内善者。即是五门禅。一阿那波那门。二不净观门。三慈心门。四因缘门。五念佛三昧门。此五法门通摄一切诸禅。發诸无漏。故名为内善。问曰。内善无量。何得但说五门。答曰。五门虽少。而行通诸禅。所以者何。一阿那波那门者。此通至根本及特胜通明等诸禅三昧。二不净观门者。此通九想背舍超越等诸禅三昧。三慈心门者此通四无量等诸禅三昧。四因缘门者。此通至十二因缘四谛等慧行诸禅三昧。五念佛门者。此通至九种禅及百八三昧。复次初数息门。即是世间凡夫禅。次不净门。即是出世间禅。诸声闻人所行。次慈心门。即是凡圣二人。为大福德修慈入无量心。次因缘门者。即是支佛人之所行。次念佛门功德广大。即是诸菩萨之所行。此则畧明五门次第浅深之相。
转兼具治
辅行云。所言转者。或转用尸。乃至般若。或次第超。超一至四。逆顺间杂。病去便止。五度为头。但越本位。余同于檀。此病不转而治转也。一度转用余之五度。即成五句。六度合有三十句治。若药病俱转。名亦对亦转。成三十句。是转非对。亦三十句。又是转是对。是转非对。一往且立为三十句。若超襍等。句相不定。行者自知。岂可具记。又一度转用至二三四。亦可名转。亦可名兼。若至五度名转名具。不得具名者。以转用故。若言具者。不得云转。但具用六以治一蔽。亦以转故。复失兼名。故虽兼具。但名为转。故转至五不名具者。转则单用。具则兼俱。故不同也。若病转药不转。不名转治。亦非兼具。或第一义名一向治。亦有超顺逆间等也。随其病转以为五蔽。亦成三十句一向治也。所言兼者。药兼一两。乃至三四。至五名具。是故但四。度別四句。成二十四。一度至五。但成六句。正名具治。
三种贪
禅门明贪欲中即有三种發相。一外贪欲烦恼發者。若行人当修定时。贪欲心生。若是男子即缘于女。若是女人即缘于男子。取其色貌姿容威仪言语。即结使心生。念念不住。即此是外贪媱结使發相。二内外贪欲烦恼發者。若行人于修定之时。欲心發动。或缘外男女身相色貌姿态仪容。起于贪著。或复自缘己身形貌摩头拭颈。念念染著。起诸贪𢜤。是以障诸禅定。此即内外贪欲烦恼發相。三徧一切处贪欲烦恼起者。此人𢜤著内外如前。而复于一切五尘境界资生物等皆起贪𢜤。或贪田园屋宅衣服饮食。于一切处贪欲發相。
九想观治贪欲
辅行云。又此九想通能治于六欲。若別治者。死想。治威仪言语二欲。胀坏啖三。治形貌一欲。血涂脓烂青瘀三。治色一欲。骨烧二。治细滑一欲。九想又复通治所著人欲。散治人相欲。能动九十八使山。故所治最强。
六种欲
大论云。有人著赤白黄黑等色。或著相貌端严。或著威仪姿态。或著语言娇𡡾。或著细滑肌体。或著可意之人。
三种嗔
禅门明嗔恚發相。即有三种。一非理嗔。违理嗔發者。若行人于修定时。嗔觉歘然而起。无问是理非理。他犯不犯。无事而嗔。是为违理邪嗔發相。二顺理嗔。顺理正嗔發者。若于修定之时。外人实来恼触。以此为缘而生嗔觉。相续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见非法者而生嗔恚。故摩诃衍中说。清净佛土中。虽无邪三毒。而有正三毒。今言顺理正嗔者。即其人耶。三诤论嗔行人于修禅时。著己所解之法为是谓他所行所说悉以为非。既外人所说不顺己情。即恼觉心生。世自有人虽财帛相侵。犹能安忍。少诤义理。即大嗔恨。风马不交。是名诤论嗔發相。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法界次第云。四通名无量心者。从境以得名。以所缘众生无量故。能缘之心亦随境无量。故悉受无量心名。一慈无量心能与他乐之心。名之为慈。二悲无量心。能抜他苦之心。名之为悲。三喜无量心。庆他得乐生欢悦心。名之为喜。四舍无量心。若缘于他无憎无𢜤之心。名之为舍。
四师𢿘息
禅门明用𢿘息不同者。一师教系心𢿘出息。所以者何。数出息则气不急。身不胀满。身心轻利。易入三昧有师教𢿘入息。何故尔。𢿘入息。一者易入定。随息内敛故。二断外境故。三易见内三十六物故。四身力轻盛故。五内实息贪恚故。有如是等胜利非一。应𢿘入息。有师教𢿘。入出无在。但取便而𢿘。无的偏用。随人心安入定。无过即用。三师所论皆不许出入一时俱𢿘。何以故。以有息遮。病生在喉中。犹如草叶。吐则不出。咽则不入。此患生故。又师依四时用𢿘。今所未详。
用息明六妙门谓𢿘随止观还净
法界次第云。此六通言妙门者。涅槃为妙门。谓能通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云妙门。一家所明有十种六妙门。今但畧出次第相生一科六门以为次者。此六门既是亦有漏亦无漏禅。于余亦有漏亦无漏禅中浅而且局。故以为次也。一𢿘息门。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𢿘。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入定。欲界麤散难摄。非𢿘不治。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则麤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入定之要。故以𢿘息为妙门也。二随息门。细心依息。知入知出。故曰为随。行者虽因𢿘息心住。而禅定未發。若犹存𢿘。则心有起念之失。故须放𢿘修随。心依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煖皆悉知之。若心安明净。因是则诸禅自發。故以随为门也。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因随息心安明净。而定犹未發。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舍随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自然开發。故以止为门四观门。分別推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發。若住定心。则有无明味著之乖。故须推寻检析证禅定。是中多用实观四念处也。若观心分明。则知五众虗诳。破四颠倒及我等十六知见颠倒。既无无漏方便因此开發。故以观为门五还门转心反照。名之为还。行者虽修观照。而真明未發。若计有我能观析破于颠倒。则计我之惑还附观而生。同于外道。故云是诸外道。计著观空智慧不得解脱。若觉此患。即当转心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虗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因是无漏方便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行者修还之时。虽能破观之倒。若真明未發。而住无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秽浊。觉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因此真明开發。即断三界结使。证三乗道。故云其清净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以净为门。意在此也。
一念十二因缘
禅门云。一念十二因缘善根發者。亦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自觉刹那之心无人无我。性本无实。所以者何。一念起时。必籍因缘。言因缘者。即具十二因缘。缘无自性。一念岂定有实。若不得一念之实。即破世性邪执。心与定相应。智慧开發。犹如涌泉。身口清净。离诸邪行。是十二因缘善根發相。
刹那十二缘
妙玄云。一刹那十二缘者。若以贪心杀生。彼相应愚是无明。相应思是行。相应心是识。起有作业是名色。起有作业必有六入。彼相应触是触。彼相应受是受。贪即是𢜤。彼相应缠是取。彼身口作业是有。如此诸法生是生。此诸法变是老。此诸法坏是死。
辅行云。束十二缘以为三道。十二因缘轮转相生。是故三道亦轮转相生。大论第二十二因缘论。婆沙十地经等竝同。俱舍云。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畧果及畧因。由中可比二。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从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初四句是以畧摄广。故论云。应知缘起虽有十二。而二三为性。三谓惑业事。二谓因果。就中又二。初两句正明相摄。下两句释妨。妨曰。何故过未畧而现在广释曰。由中可以比知。现在名中故也。次从惑生惑。谓𢜤生取。从惑生业。谓取生有。及无明生行。从业生事。谓行生识。及有生生。从事事惑生者。谓从事生事。即识生名色。乃至生受。从事生惑谓受生𢜤。
业道
辅行云。论十不善业道品问云。何名业道。答。意即是业。于中行故。故名业道。前行后三中。后行前七中。三是业非道。七亦业亦道。此是具录论文。人未见论。祗见续在十二缘后。便作十二因缘释之。甚不可也。今先销论文。次会三道。论品虽题名业道品。今文引用。意通三意。意中即是业者。意地思也。于中行者。行身等也。故知身等为意所行。名为业道。业之道故。业即道故。名为业道。前行等者。辩起先后。将教所列。对起先后。文列次第。身口居先。意三居后。起之次第。意三在先。身口居后。先起意地。故云前行。文列在后。故云后三。后动身口。故云后行。文列在前。故云前七。中字但是助句而已。云在此七及三中耳。亦如五阴。文列与起麤细更互。四谛四果。亦复如是。然论文意。三是业非道者。非身口故。亦业亦道者身口二业为意业所行故。复名为道。今文义立。意为能通亦得名道。是故后三通至身口故云而能通七。前七是业。复为意行。是故论云亦业亦道。今文前七复立二义。一是所行。如论文意。故云是业复是道。二是能通。通至后世。故复名道。
三种障念三身治
禅门云。念应佛者。于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或先取毫相闭目而观。若悬作不成。当对一好端严形像。一心取相缘之入定。若不明了。即开眼更观。复更闭目。如是取一相明了。次第徧观手相。使心眼开明。即破沉暗之心。念报佛者。以正念之心。缘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一切种智。圆照法界。常寂不动。普现色身。利益一切。功德无量。不可思议。如是念时。即是对治。念法佛者。即是观法性平等。不生不灭。无有形色。空寂无为。无为之中既无境界。何者是逼迫之相。知境界空故。即是对治。若念三十二相。即非对治。何以故。是人未缘相时。已为境界恼乱。而更取相者。多因此著魔。狂乱其心。
观体非念观是其慧
四念处二。问四念处是慧。云何反从念受名耶。答。为初学用念持慧。不妄受异缘。念为增上。从念受名也。
七贤位人明识四谛
玄义云。又天魔外道。𢜤见流转。不识四谛。此七位人明识四谛。大经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云云)。见四谛者。识属𢜤四谛。识属见四谛。皆能明了。若解四谛。则所见真正。无有邪曲。故是贤人相也。
从此生煖法等四句
俱舍论云。从此生煗法者。谓从总相念住后。成就已生煗法。名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煗。已观四谛修十六行。名煖位也。此善根分位长故。能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观无常苦空无我。乃至道如行出。次辩顶位者。从此顶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满时有善根。名为顶亦观四谛修十六行。同前煗位。煗顶二善根俱名动善。可退动故。动善根中顶为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忍位是进。煖位是退。此顶是进退两际。犹如山顶。故名为顶。
煖顶忍世第一各有三品
妙玄云。煗有三种。谓下下。下中。下上。顶有三。中下。中中。中上。忍有二种。上下。上中。世第一有一种。谓上上。此四善根。以三言之。煗是下。顶是中。忍世第一是上。复有说者。煖有二。谓下下。下中。顶有三。谓下上。中下。中中。忍有三。谓中上。上下。上中。世第一法有一。谓上上。亦以三言之。煗是下下。顶是下中。忍是中上。世第一是上上。瞿沙云。煖有下三。顶有六。下下乃至中上。忍有八下下乃至上中。世第一但上上。以三言之。煖法一种。谓下。顶法二种。谓下中。忍有三种。谓下中上。世第一有一种。谓上。释签云。对下三善根以为料拣。第二师文似四品。意但在三。然越次取者。例前九品亦越次故。言但三者。下下。下中。秖是下。中上秖是中。上上秖是上耳。煖顶于下三品中。是下下下中。虽有二品。但在于下。忍取中三品之上。世第一取上三品之上。瞿沙说九品。上能兼下。故顶有六。忍有八。世第一近真。故不可兼多。故唯上上。九品既以上兼下。三品亦然。故煗有一。乃至忍三。世第一亦唯一种。意亦如前。
世第一三品
释签云。问。世第一法有三品否。答。一人无。多人有。身子上。目连中。余皆下。就佛支佛。声闻。为三品。世第一法者。此心心数法。于余法为最为胜。为长为尊。为上为妙。
中忍减缘行
释签云。所言缘者。上下八谛。名之为缘是所缘故。各十六行。故三十二名之为行。能缘行故。应知七周减缘。二十四周减行。谓四行观欲苦。乃至四行观欲道。乃至三行观上界道。名一周减一行。如是一一谛下各有三行。与缘名异。从行为名。故三八二十四周减行。一一谛下各有一行。与缘名同。亦与缘同减。从缘为名。但名减缘。是则上界四谛。下界留苦。唯减三缘。上四下三。名为七周。缘之与行皆从后减。故使欲界最后留苦。都有三十一周减缘行。后但有一行二刹那心。观于欲苦。名中忍满。唯有一行一刹那心观于欲苦。名上忍成就。此中忍位未减道时。虽减行相。未减道故。故得具观四种谛也。颂云下中忍同顶者。约此说也。若此中忍减道谛时。但修十二行。既减彼道。心无忻慕。故彼道下四行亦不起得。由此道理减灭谛时。但修八行。除减道下各四行故。减集谛时。但修四行。故于中忍具修十六。十二。八。四。行相。于上忍中亦修四行。虽起一行一刹那心。以观苦故。起能得得。修彼苦下四行相故。
所留一行随行者所宜
释签云。随缘一行一刹那不住故似见道。所以者何。行人有二种。一𢜤行。二见行。𢜤行有二。一我慢。二懈怠。见行亦二。谓我及我所。著我慢者。修无常行入世第一法。懈怠增者。修苦行入。著我者。修无我入。著我所者。修空行入。
十六行义
辅行云。苦下四行。谓无常苦空无我。观阴缘生。念念生灭故无常。为无常所逼故苦。一相异相不可得故空。我我所不可得故无我。集下有四。谓集因缘生。有漏和合能招苦果。故名为集观于六因能生苦果。故名为因。观于四缘能生苦果。故名为缘。还受后有苦。故名为生。灭下四行。谓灭尽妙离。一切苦尽故名为尽。诸烦恼灭故名为灭。一切第一故名为妙。超过生死故名为离。道下四行谓道正迹乗。能至涅槃故名为道。非颠倒法故名为正。圣人行处故名为迹。运至三脱故名为乗。
八番减缘行
妙玄云。忍法观者。正观欲界苦。色无色界苦。欲界行集。色无色界行集。欲界行灭。色无色界行灭。断欲界行道。断色无色界行道。如是三十二心。是名下忍。行者后时渐渐减损及缘。复更正观欲界色无色界苦。乃至观断欲界行道。除观断色无色界行道。从是中名中忍。复更正观欲界苦。观色无色界苦。乃至观色无色界行灭。除灭一切道。复正观欲界苦色无色界苦。乃至观欲界行灭。除色无色界行灭。复正观欲界苦。乃至观色无色界行集。除灭一切灭。复正观欲界苦。乃至观欲界行集。除色无色界行集。复正观欲界色无色苦。除一切集。复正观欲界苦。除色无色界苦。复正观欲界常相续不断不远离。如是观时。𣸧生厌患。复更减损但作二心观于一行。如似苦法忍。苦法智。如是正观。是名中忍。复以一心观欲界苦。是名上忍。复次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后。次生苦法忍。
尽是色界法住定地法
玄签云。顶法者。色界善根有动不动。住不住。有难不难。断不断。退不退。就动乃至退者有二。下者是煖。上是顶。彼不动乃至不退者为二。下者是忍。上者是世第一法。此等诸文。全同论文。论云。有云欲善根有二。下是煗。上是顶。色善根有二。下是忍。上是世第一。评家云。不应作是说。应云尽是色界法。住定地法。圣行法好。今依评家。故云色界。此等秖是判四善根以有动等之异。对四不同故也。动乃至退分二。不动乃至不退分二。虽同在色界。由善根𣸧浅异故。致使差降不同。动。谓犹为外缘所动。住。谓久住煗顶。难谓煖。顶有难。断。谓断于善根。退谓退为五逆等。不动等是后二善根。凖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