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林寺位于浙江奉化县治东北之三山中,县治雉门之东为龙溪,溪自镇亭發源,由惠政桥绕至寺前。三山为岳林之主峰,其脉自南来,入广平源,过峡卽三山,高有丈许。梁大同二年(五三六)于龙溪之西建崇福院,唐相李绅书额,会昌中(八四一-八四六)毁,宣宗大中二年(八四八)闲旷禅师徙建溪东,改岳林寺。僖宗时(八七四-八八八)有僧游寓常擕布袋乞食,人称为「欢喜和尚」,自号「长汀子」,至贞明三年(九一七)坐东廊磐石说偈而逝,众僧神异之,寺乃以弥勒道场为俗所重,为明州三大佛教圣地之一。宋眞宗大中祥符八年(一〇一五)赐额「大中岳林禅寺」,徽宗赐号「崇宁阁」。元、明两代,兴废屡更,至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楷庵和尚入院,大畅宗风,皈依云集,重新殿阁。楷公和尚以旧无寺志,乃请戴明琮草创,明琮于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假馆吴学士家,纂辑志稿,次年(一六八七)夏初稿告竣,时澹雪居士顾岱揽胜兹寺,乃取以校定,厘为六卷,分目为十:寺图、梵宇、名胜、古迹、法产、法系、艺文、诗赋、名释、塔铭。寺图所绘乃康熙间之现观,刘鸿声撰图说以附之。梵宇记岳林禅寺及其殿阁堂院之建置沿革。名胜记此寺之胜槪。古迹记大钟、布袋和尚行卧处、弥勒湼槃石等。法产则记田、地、山、丁、口之实数。法系记自唐之闲旷达至清康熙间楷庵承,共记二十二位禅师。艺文一门,收序、记、传三目。诗赋一门,请启、募疏附焉。名释一门,传宗源、饶道者、桂堂、天机、幻夫之行谊。塔铭一门录定应大师与鼎建普同之塔铭。集康熙以前本寺文献之大成。兹据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清康熙间刋本景印。
序
按浙省志书,明州著三佛地,其一为弥勒道塲。世所传长汀子恒携布袋自随,游行度世,遗迹即奉化县勅建岳林寺是也。寺创唐大中,自僖宗朝迄今约八百余载,其间兴坏屡更,而封山一片石,香火巍然独存。虽贩夫村妇,无不知有活佛隐身处,敬礼之恐后。噫嘻,何其神哉!葢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嗣法之隆替亦难言矣。丁卯夏季,余以放废,落拓江湖间,遇楷公和尚于岳林。晤对经旬,相视莫逆。其后长汀而振法者,非斯人而谁欤?奉邑土瘠民贫,俗俭朴。康熙初,寺僧因逋粮他徙,以故寮舍尽倾,殿阁皆置瓦砾中。楷公杖锡来此,出其法力,悉举而新之,耳目改观。时邑中士大夫及乡里父老,无不以是为楷公颂。而余之所以颂楷公者固不在是。方今世教波靡、人心陷溺。彼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未尝不卓然自命主持法轮;求其能澹朴真如、实证无相、成己兼成物者,盖亦罕矣!以余观楷公于书无所不窥,于事无所不历,于心无所不空,于世无所不度,固将矫斯世之积弊,以振聋發瞆、亷顽立懦,此双林大士亦当为额首称道、欢喜接引者也。余独讶弥勒世尊示现尘寰,虽酒垆屠肆,其随口指授皆法印心宗;乃诚信皈依者仅得蒋摩诃一人。足征耳食者多,慧眼正复不易。余性根久锢,今得谢弃一切,与楷公叅究大事因缘,且获瞻依法像、顶礼定应宝塔,则又余之私幸也。夫戴子葺志成,遂书此以为序。
旹康熙二十有六年,岁次丁卯,六月望日,澹雪居士顾岱止庵撰
岳林寺志序
剡上以弹丸小邑僻处海隅,其俗俭陋而民淳,无锦绣珠玉之饰、泉刀枲布鱼盐之饶,无园林陂池台榭为燕乐之所,无琳宫贝宇极金碧庄严之观。正如子瞻在儋州时,大率皆无耳。予才识暗浅,窃幸兹土僻简,可安吾拙。两年来,公庭閴寂,吏抱文牍判纸尾外无他事,然亦鹿鹿无宁时。闻雪窦山水奇秀,为东南绝胜,思一登其巅而未有暇也。东郊外距城三里有岳林寺,长吏迎春讲社,岁一至再至焉。予见其殿阁嵯峨,左右禅房历历备具,虽悃愊无华,而花竹畅茂,差可游息。顾谓诸父老曰:「此奉邑之所绝无者,而何以有是哉?」或告之曰:「是唐大中时勅建,布帒老人显化处,鞠为茂草久矣。近庀材而更新之,惟和尚楷庵是赖。」楷公曰:「山衲何功之有?实借云间诸檀那广种福果、前邑侯曹公护持之力居多!」予不觉瞿然曰:「是何言之谦而避之㴱也!凡物之成坏有数,而兴废在人;若非道力超群、法缘幅凑,曷由致是?」越一年,丁卯,楷庵手一编示予曰:「岳林旧无志书,今寺已落成,法鼓复振,恐湮没无攷,不得有传于后,是以璧城志之。」请予文弁其首,予曰:「可哉,子之远虑也!」今上振兴文教,命诸儒臣纂辑《一綂志》,海内名山古刹,俱𢯱采编入。岳林弥勒道场为四明法窟,则寺志诚不可少!况予同乡贤士大夫好善乐施,前辈曹公教养元元,共成不朽盛事。楷庵经营有年,手口卒荼,诚孚遐迩,非衲子时辈所可及。则昔日所无,不妨为今之所有。是皆不可以不记也,于是乎书!
锡山施𠟭曾(省园氏)题
明州岳林寺志目录
- 卷一
- 寺图
- 梵宇
- 卷二
- 名胜
- 古迹
- 卷三
- 法产
- 法系
- 卷四
- 艺文(序、记、传)
- 卷五
- 诗赋(请启、募疏、附)
- 卷六
- 名释
- 塔铭
岳林图说
岳林建于晚唐,旧时绀宇珠宫遗图尚在,明季衰废不可复睹矣。自楷公中兴,缔造增焕,因编寺志,绘图以弁于首。盖岳林居县治东北,种一邑之龙秀,绘寺必先绘县治,其發源也。雉门之东为龙溪,惠政桥而下,金沙拥秀水、绕寺门。殿阁巍峩、回廊修整,披图而见楷公拮搆苦心矣。西为封山弥勒真身在焉,乃寺之祖陇,固当与寺俱传。至若陆公祠、普惠寺、普同塔,形势相附,例应并绘。后为三山、广平湖,寺之坐山入之尺幅中矣。东为长汀,金钟屹峙、锥塔砥流,善塘之拱护、驿道之纷驰,并绘之以集其全。一图一书而志乃成。于是乎招提胜槩尽从摩诘点染出矣!
邑人刘鸿声识
明州岳林寺志卷一
梵宇
岳林禅寺
古志,寺距县北五里,梁大同二年始创溪西,名崇福院。唐相李绅书额,会昌中毁。大中二年(历志载三年,误)闲旷禅师徙建溪东,改岳林寺。僖宗时,有僧游寓,常擕布袋乞食,人称为欢喜和尚,自号长汀子。至贞明三年,坐东廊磐石,说偈而逝。宋真宗祥符八年,赐额「大中岳林禅寺」。仁宗赐御制书札。徽宗赐号「崇宁阁」。文岳禅师建,有十景题阁,后毁复建。元至元十九年九月阁崩,住持梵中重搆。明永乐癸卯火。宣德正统时修复。万历间又火,南禅师同僧万金等重建大殿崇宁阁。皇清顺治间,自闲、天伊、解齐诸禅师相继主持寺事。后寺僧因官逋他徙,寺圮。康熙十二年癸丑,众檀护敦请楷庵和尚入院,大畅宗风,皈依云集;创天王殿、方丈、大殿两厢,又造普同塔,百废具举。臬司印周王公碑记。
大雄寳殿
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九月二十六日,住持南禅师同万金、万全捐赀协建。计七楹,高六十二尺,纵九十八尺,广一百二十四尺。康熙庚申,臬司印周王公重新旧额「勅赐大中岳林禅寺」八字。
崇宁阁
明崇祯三年二月初十日,僧守愚、法缘重建。计七楹,高五十二尺,纵七十四尺,横一百二十四尺。中五楹,上供千佛,下供弥勒大像;左阁为祖堂,余为首事寮。中有「大光明藏」、「古崇宁阁」、「弹指门开」等额。
天王殿
七楹。高五十二尺,纵六十三尺,广一百二十四尺。中三间供天王,东为杂务寮,西为云水堂。康熙十五年丙辰建。
方丈
居崇宁阁左,共五楹。高二十五尺,纵四十二尺,广八十九尺。左右各厢五楹,左为指南轩,右侍寮。康熙戊午年建。
禅堂
五楹。即崇宁阁下,基址在方丈前。
祖堂
即崇宁阁左。康熙丁卯春上堂安座。
伽蓝堂
大殿前左。康熙戊午年建。戴元贤题曰「正气冲霄」。
祖师堂
大殿前右。康熙辛酉年建。
应供堂
五楹,在大殿左。康熙戊午年建。
日新堂
大殿前左,五楹。康熙己未年建。
香积厨
五楹,在大殿左。旧存二。
客堂
大殿前右,五楹。供大悲像。康熙辛酉年建。
至善堂
为崇宁右辅,三楹。安住戒师,旧存。
湼槃堂
在祖师堂侧,计二楹。
茶房
崇宁阁右,计三楹。旧存。
库房
崇宁阁左,三楹。康熙戊午年建。
浴室、净房、碾磨坊、田寮、园房
十三楹,俱在茶房后。康熙戊午年建。
钟楼
天王殿左,高五丈余。元天历三年铸成,铜万觔有奇。(声闻二十里。僧越凡司钟不法,邑侯蔡公复归常住。康熙乙丑年,用价贰拾肆两赎田肆亩。丁卯春重修。)
轮藏
与钟楼相对,在天王殿右,所以藏经者。中置转轮,畵柱雕龙。时或轰雷闪电带雨發声,亦一奇也。唐布袋和尚建,顺治间毁。
钟楼经堂
寺左数十武,即钟楼下。三楹两厢,今存。
塔院
三山园左,面挹广平湖。正三楹,㫄各五楹。坐乾向巽,乃楷庵老人寿藏也。自题曰「宴然」。康熙癸亥年造。
普同塔
寺园之东,坐卯向酉。砌石为藏,三顶三圹。康熙乙丑年造。
宝塔
天王殿前,龙眼池侧。左右两座,高四丈余。相传谓之龙角,布袋和尚遗迹也。
又山门前浮图七座(其一久毁)。
弥陀亭
寺左。道旁有弥陀石像,高可八尺。其亭邻义塜,远近居民谓能为祸福,皆祀以鸡黍。解齐大师入院,见荐牲者殊秽亵,遂说偈,火其像,亭亦毁。
佛塔亭
封山之腹,距寺三里。梁贞明间建大殿五楹,结龛为窣堵波。亭中塑布袋和尚、十八儿童环绕之。四围石座,弥勒法身藏焉。后圆明禅师重新塔亭,里人冯斯道、何智施山地,增扩其基,忽發异光;掘之获黄色净瓶、六环锡杖,制度奇古,观者太息。有司上其事,敕赐「定应大师塔」。康熙十七年,住持如畅,同徒性闻,复新中塔,建左厢三楹供关圣,右厢七楹供祖师,外为客寮。理刑黄端伯题曰「分身扬化」,邑侯孙嗣先题曰「常羊净土」,邑令夏时正题曰「真迹传宗」,大參邬鸣雷题曰「勅赐定应大师之塔」,邑侯蔡毓秀题曰「佛化真境」,进士俞廷瑞题曰「古佛重来」,牧云门禅师题曰「龙华现相」。
奉师塔
寺北六里,在应家山东。创自蒋摩诃居士,明季毁。康熙乙卯年,僧恒泰,同徒闻悦,重兴三楹两庑,庄严佛相,修古洞塔,并置产若干。石城编修陈捷撰记。
青云庵
寺西六十里,石门银坑岭侧,徐宅所施。顺治间,僧真寂(字体常),始创精庐供佛。今为岳林退居。
柴庵
在城西嶴相去十里。山八十余畞,内四十亩钱伟才所施。屋三楹两廊,康熙庚申年建。
岳林庄
求村十字塘,距寺八十里。布袋和尚以囊沙垒为塘,塘成如石,以捍海潮。仍设三碶以御旱潦。塘内得田二千余亩,每岁收获给僧徒。岁久,碶塘为潮所冲,悉成海涂。康熙间奉旨迁海,仅存田三十三亩、地四十三亩、山五百亩。顺治初,庄屋废,今重复。
普惠庄
寺东浦口。庄二,东西各一。计田四百三十亩。至明季,田庄为房僧尽废。西庄址为豪右所夺,东庄址尚存。康熙十八年,岳林常住新置田三十余亩。
(右寺中,已建者录其实,未建者存其名;昔所建而今不必建者亦附载之,以识旧迹云尔。)
明州岳林寺志卷一终
校注
佛塔亭、天下名山、凤山、奉化县、惠政桥。 塔院、普同塔、耀碑潭。 三山、大雄宝殿、天王殿、弥勒道场、钟楼、东方丈、西方丈、娑罗树、净土池、藏阁、龙溪、兠率宫。 金钟塾、镇伏塔。 重建。 本志五处「圯」字,皆宜作「圮」。今改之,后不一一标示。【经文资讯】《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 A015 册 No. GA015n0014 明州岳林寺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所编辑
【原始资料】法鼓文理学院、中华佛学研究所之「中国佛教寺庙志数位典藏」专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