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十二
杂著
放生文
五戒首戒杀者。何谓也。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初不欲自相戕贼也。好生恶死。情之所同。弃命捐躯。恨何穷已。以是终不敢为不解之怨也。故上古之世礼乐揖让。绝不言兵。中古不得已用兵而深抱惭德。惟后世口实时惧。至于国有常刑。将以勷道德之所不及。而犹曰功疑从重。罪疑从轻。历代帝王常切切然毋或过者。生与杀之大柄也。乃孔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孟子亦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卒不言其故者有待于大圣人而后详之也。不知其故而不为害人之事者天下一人而已。知其故而犹为害人之事者天下亦一人而已。夫残忍之积。上干君父。仁慈之极。下及禽鱼。当其迷也而不能求其毫发之悟。当其悟也而不能求其毫发之迷。知其故与不知其故耳。知之则渐渍为仁人。不知则将流于忍人。天下皆然也。所以我佛出而为三世之论详因果之理。使天下昭然。识死生终始。祸淫福善。不于其鬼神而于其人心。人心不可得而昧也。觉范禅师曰。举手炷香。而供养佛。其心自知。应念获福。举手操刀。恣行杀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狱。或杀或供。一手之功。而召业报罪福不同因果。从人心而生也。心之慈与忍轻而缓。则罪福之报亦轻而缓。心之慈与忍重而疾。则罪福之报亦重而疾。世有终身为善。终身为恶。而或感报现世。或不即现世。通三世而论准。纯杂而观。而后知确。确不爽者。心之分齐。必不可得而昧也。是故大圣人取其不昧之心而不使暂与忍习。惧其渍而终于君父也。而要使渐与慈接引其端而始于禽鱼也。所为补帝王刑政之穷通。儒者死生之说。以出世之道而收治世之功。柳子厚曰。阴翊王度是也。天然道。人日以其道自为。又不但以其道自为也。凡肯与道人亲者。道人不得避。则始必言戒杀。既不使其渐与忍习。继言放生。复欲其渐与慈接果。如是也从日至月。从月至岁。事也而理求之。端也而类竟之。将见去忍如汤之沃冰。养慈如益薪于火。人欲净尽。天理纯存。鸟飞云布。水流花开。其为物相遇乎。其为同于物乎。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若曰。守戒宁如定慧。则将应之曰。但尽凡心。別无圣解。若曰。放生何似无生。则将应之曰。如来即慈。慈即如来。予与诸公但如是發心。如是精进。如是久远而不中废。则荒山破院之间。若僧若俗。哑然相对。生意满腔。不必更有奇特事矣。法华云。终不以二乘引导于众生。道人今日其尚无过欤。否耶。
元旦合寺礼千佛疏
窃惟背觉合尘之后。染法相应。弃俗趣真以来。缘心未歇。揆之道尚在。乍合乍离。涉乎情未免。时忻时厌。一念相续。遂成生死之河。百虑萦回。难破盖缠之网。尚有事在。未可随缘。大须识乾。方堪保任。自能见过。庶免左于他。非事以渐除。乃终同于理顿。适当首岁。庆厥好时。仰千佛之大慈。作众生之弘护。洪名举处。等十方三世于异口同音。如幻灭时。识境无心。无于低头举手。此香此烛。共作证明。乃目乃心。同归解脱。伏愿众等。廓佛心于知见。入性海以益深。销习念于色声。当出生而灭尽。无罪而忏罪。谦和惯自回光。安心于无心。万物何妨共绕。以此功德。普及群生。凡诸有情。毕证此道。初發究竟。不舍萨埵之心。果彻因源。终满菩提之愿。
华首空和尚新语录序
崇祯壬午之冬。刻华首语录成。承和尚特遣人命某为序。某谨再拜稽首而言曰。某乌足称道和尚哉。虽然闻之。知弟子者莫如师。某六七年亲承训迪。所费和尚熏淘涵育。若或于扬眉瞬目。若或非扬眉瞬目。其为之也既奢。则意其遇之也必浚。将俾某之躬遭目接。以示天下后世之为某者。此则某之弗敢辞也。忆某甲戌知有此事来。循览天下。彼时胸中惟黄岩天童两老而已。及一到黄岩。便绝志行脚。非谓天下无人也。一山坳老汉日堆堆地。无长技奇识而迺穷岁月而不得竟其所至。是用焉往邪目。今门下士唯某不慧。余皆瑰琦俊伟。出可为人天师。隐亦堪作山林典则。而且逐逐焉。营营焉。如有所恋而弗去。非愚且狂。夫孰为是。是则天下后世亦大概见矣。至于提持向上。则古之百丈黄檗足以当之。语录具在。知音者可辨也。若迺读其书而思见其人。则祇今华首山坳。依然日堆堆地无长技奇识耳。亲之而一无所与。远之而若有所弃。游其宇者如人饮水。冷煖自知。幸毋当吾世而坐失也。此某所以告天下后世也。然终不足称道和尚也。
吴中三子诗序
道也者。情之至而归焉者也。情也者。道之反而寄焉者也。诗也者。始乎情而终乎道者也。是故情不极则不能言。迨言穷情尽。哑然自丧。始知树声禽韵。风动云起。相遇如故知。相合若水乳。高人韵士往往与道冥合而不自知。其或至也。吴中曹公。匡石许公。深野龚公在田游览至粤。多所吟咏。一日袖诗过予索序。予乃得而诵之。夫曹之清古。许之艳异。龚之壮丽。以诗而论。各擅其长。而细而味。皆不能无慷慨淋漓之致。予世外人。终不知其所感何事。所伤何心。然大抵文人慧业。未免有情。情积乎中。言發乎外。其忽动也如雷。其[雨/浸]霪也如雨。雷轰雨霪。无所从来。雷收雨歇。去无所至。以问三公。初不知其何以至此。乃言尽情竭。日星朗然。面面相觑。如在镜中。将为故知遇乎。将为水乳合乎。竟亦不知其何以止此也。故曰。诗也者。始乎情而终乎道者也。三公日在道而不自知。其或至也。哑然自丧。得所未曾。三公宁无意乎。是为序。
侯若孩诗序
夫诗得之天者十一。得之人者十九。然天定胜人。山僧尝谓李太白于诗中圣。盖自字句法脉之外。別成字句。別成法脉。使人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以妙。全乎天而不▆用天也。能用天者如王摩诘云。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只此二句。可以起悟。然亦但能言此。但可言此。甚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是止矣。故又曰。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谓当作何语耶。大抵太白不知其所以然。摩诘知之而亦不能明言其所以然。说者谓不知较胜。亦最后语耳。当令太白让摩诘一步地方。能坐胜摩诘也。侯子若孩志务当世而慷慨激烈。情过乎辞。故其为诗。高迈风逸。殊有言外之旨。山僧以摩诘遇之。而侯子乃以太白应。始知读者与作者。各自为▆而皆相得于天。知与不知不妨忘乎至极。侯子今还中州。行将公此于天下。他日匡庐顶上更有好相见。勿遂以为最后语。使人谓山僧当面放过。不止于诗。则又山僧忍负侯子。不可不说破也。
心经直说跋
圆觉云。智慧愚痴。通为般若。又云。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修多罗奥要微义。指人于一切凡圣法中得决定正位。此可与证者道。不足为麤识言也。讵意狂禅拨无者反借为口实。宗门流弊今日为甚。究其始。皆由浮慕之士不从生死發心。以大道为名闻之资。以名闻为利养之实。持此心行。未有不错会古人向上之语。谬谓无凡无圣。无古无今。明撤藩篱。暗滋情习。不知凡圣既遣。今古混同。此一著绝大总持。谁为承当。谁为转变。决了慧用。甚深难辨。正谓以少方便疾证菩提。从声闻缘觉以迄菩萨佛地。皆不能忘般若之功也。大慧云。击石火。闪电光。引得无限人悟将去。传将去。有什么了日。圆悟为之吐舌曰。祇要契证。若不契证。终不放过。以此观之。则圆悟所谓契证者证何等事耶。永嘉曰。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会者曰众生根本。无明即是诸佛不动智。且诘之曰。何为不动智。曰。淫怒痴。何为根本无明。曰。不知淫怒痴。审尔则能知淫怒痴者。不可谓非般若也。迺有境缘相逼。若或与不知者同一流转即不然。安之与勉。顺之与逆。亦人各自知。始知理不能该事。悟不可当证。合断德以成其智。举一般若而三德具备。岂乾慧之足言哉。是归自栖贤。趋侍吾师。得捧读心经直说。可谓深救禅病。因乞流通。以示来学。复承命跋。谨述见闻。所欲言愿与吾人同具择法。固不自知其浅昧也。
刻牟子辩惑叙
予少从事鲁诰。囿于见闻。曾不知世外复有大圣人能过孔孟。间从浮屠家。多闻因果事。辄指为虚诞。以是数年可否。不肯作决定信。一日过友人。案头得首楞严。读三四卷。虽不甚解为何等语。然理趣深玄。业面热心折。遂携还。终十卷所见。十习因。六交报。一一皆从心生。不由外铄。乃不敢以虚诞及浅近事诬谤因果。自此由教乘入宗趣。历八九稔始识向上一路。因回忆初年。多是不遇其人。不读其书。疑信相夺。徒赚岁时。后入匡山。掩关归宗。阅藏本至牟子三十七篇。益以童年不早得此为恨。约出关必图镌出。以告同人。比随华首老人入罗浮。明年开法诃林。未几徒居小持船。又未几移入雷峰。自雷峰复度岭归匡埠。受栖贤。今年春从粤人之请。又自栖贤抵雷峰。因小病掩室。复阅藏至此。乃记二十余年宿约。命侍僧發梓。大都吾辈初入学塾时。依父兄师说。深入功利。才稍长得。自有闻见。每为宋儒理学所误。遇苾刍辈未必皆入理之士。甚有传述。大颠韩愈事加以夸诞。反为伶俐少年笑怪。宝藏秘函又深渺浩瀚。学者懒习深中。兼之先入之言横梗胸臆。辄一目弃去。昔予从此中来。同病相怜。兴怀忽忽。惟牟子辩惑辞简理辨。可破群疑。是不能无望于天下英哲也。
放生文
放生何谓也。生不可断。断之而生滋甚。生滋甚则杀亦滋甚。生杀相滋则世间无穷期。世间无穷则出世间穷。然出世间之道不可穷而穷之。何谓也。谓夫世间之相无穷。世间之想无穷。世间之心无穷。彼无穷则此穷何穷。隐而不能显之。谓也出世间之道即在世间。而为相所覆。想所覆。心所覆。覆则隐。隐不可终。待时节而后显也。何谓世间之相。生相也。何谓世间之想。生想也。何谓世间之心。生心也。天地万物。无有生也。依相而生。不知相之为幻也。而实之以为实。而不能已于情也。则想生想成乎念明。了忆持此六道四生执为我心。我体出入生死而无有尽者也。因相缘想。因想缘心。心复缘想。想复缘相。生之所以茁茁也。然则断生何害也。曰。生不可断也。断之滋甚。谓不得夫生之集。性不得夫生之集。性而断之。断之即生也。自为断而且不可。而况断他乎。由夫断他之心依生而有。依自他心而生憎爱。爱己憎他而杀之机兆。兆而不能自断。则杀之因成。因成则果成。终不能免乎苦系也。然他亦不可断也。所可断者五蕴中色阴多分之一也。其不可断者爱己。犹是憎他。犹是依彼因而成此因。因成则果亦成。是以众生同游于并生并育。忽而有不可知之杀机相向。苦系不能逃也。然则放之说何谓也。放之者顺之也。顺其生而不相害。则杀因断而生因亦断。何谓生因亦断也。生无有生之性也。迷似有也。似有而非实有。迷故以为实也。似相而以为实相。非实有相。生之性也不能了。此则想生非实有想生之性也。想生则心成。非实有心生之性也。知其无有相性。则想不能生。想不生则心不成。心不成则渐渐乎可以言道耳。雷峰道者也。欲与雷峰前后左右之信雷峰者。若缁若素。将日进乎道也。特以放生。始谓究其生之集性而显无生之理也。时节为之也。非但息杀运而以生之说进也。
寿文玉何公七十一初度叙
天下之人以年寿。贤者以德寿。大圣人以道寿。道寿者绝思虑之所至。超闻见。通神明而不得其数量者也。道降而德贤者得自以操其柄而不受衡于造化。尊圣人之明教。澄一神虑。流润营卫。无所希于久视之效而理足以贞。故哲人达士亦乐称道之而不区区于延促之间也。今人不慕久大之业。辄侈言生理。此其以年寿者耳。高者守中。卑者引导。最下炼金石。服草木。以几一日之成。此千百十而不得一人。一人而亦未必遂千百岁。苟其遂数千百岁也。吾以为犹蟪蛄朝菌耳。此习成于秦皇汉武而弊流于今。荐绅先生所为延一日之富贵而不知其适。足以丧德败度耳。今人所贵乎永久于世也。其道足以自赡而推之足以赡天下及后世。不然存心良易。制行纯白。处一乡。一乡蒙其泽。居一国。一国向其风。一日而有百年之利矣。江门文玉何公生长公族。身为荐绅。廉约自处。仁恕被物。中年醉心竺坟。今过七十。厥志不衰。其胤嗣宗党尤能广其所好。多从雷峰游。雷峰道者以是得闻之其素履也。所谓以德寿者也。于其初度也。谨为之序。
千山剩人和尚塔铭
噫。真發心出世。为前圣后昆荷担斯道。当国家全盛。出豪贵才华中。岸然独行。无所盼睐。始见千山剩人和尚其人也。余与剩人明崇祯间先后出师门。如左右手。闻讣趋芥庵。与老人相向哑然。其徒之在广州者露顶跣足。再拜稽首而言曰。非师莫铭吾师也。余曰。诺弗敢辞。老人复顾余曰。然非公莫铭若弟也。余起立曰。诺弗敢辞。翼日返雷峰。其徒复至。长跪曰。某将以是秋奉铭出关门矣。吾师光明全借师笔端照耀塞外。塞外人千万祀知有宗门自吾师始。某为吾师请。抑为塞外现在将来诸昆弟请。言毕泣下。稽首不能起。余感而诺曰。弗敢辞。于是载笔为辞曰。师名函可。字祖心。別号剩人。惠州博罗人。本姓韩。父若海公。讳日缵。中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恪。母同郡车氏。诰封夫人。师生聪颖。少补诸生。有声性好义。豪快疏阔。有贫士冤狱。自分死。师密白得免。士方德有司廉断。久而知韩公子所为。尝独出里门。为市儿所窘。识者报家人。追至将赴理。师遽止曰。彼惟弗知故敢。尔岂有吾辈不能忘人误犯。其豁达爱人类如此。文恪公捐馆舍京师。师奔丧往返万余里。哀毁未尝一日间。迨归。闭户绝交游。悒悒无生人趣。闻梁孝廉未央好道。力致为诸弟受业。以此得深知▆▆。余归自匡山。师亟入广州。一见辄曰。长斋数月矣。耑以待公。某先文恪生兄弟四人。某长未嗣。若了此愿。梵行终吾身。余笑曰。此白社诸优婆塞事宁区区属望耶。师面赤。辞去。明日复来曰。某妾已孕。幸而育得。上报先人。抑无所憾。即不幸。亦不复愿为俗人矣。余曰。此吾侪绪余。若为艰言之。更有向上在。师自此始一意。且拉余住止园。凡两月。值老人至东官。乃相见东官。因僧问诸识义。老人曰。我者里无五识。六七八识。僧曰。祇么则枯木寒灰去也。老人曰。枯木寒灰争解问话。师从旁不觉击节。老人顾余曰。此子根器大利。指示參赵州无字。有颂曰。道有道无老作精。黄金如玉酒如渑。门前便是长安道。勿向西湖觅水程。从此微细披剥。无虚旦夕。两踰岁。复闻举勘破婆子话。更豁然识古人长处。老人曰。子今得不疑也。即随入匡山。剃落登具。命掌记室。还住华首。又命充都寺。甲申之变。悲恸形辞色。传江南复立新主。顷以请藏。附官人舟入金陵。会清兵渡江。闻某遇难。某自裁。皆有挽过情伤。时人多危之。师为之自若。卒以归日行李过城阃。为守者擒。送军门。当事疑有徒党。拷掠至数百。但曰。某一人自为。夹木再折。无二语。乃發营候鞫。项铁至三绕。两足重伤。走二十里如平时。江宁缁白环睹。咸知师道者。悉含涕不敢發一语。后械送京邸。途次几欲脱去。感大士甘露灌口。乃安忍如常。逮至下刑部狱。越月释。發沈阳。师自起祸难至發沈阳两年。于此与絷维同參法纬。迄诸徒共五人外。无一坵傍。然内外安置极细。如狱中一饮啗。一衣屦。随意而至。如天中人。师当时所能自为者顺缘耳。庸讵知己有人。属某缁。属某素。甲事若此。乙事若彼。开士密行。不令人知。何择时地。然师所以获是报者。岂非平生好义。暗中铢缕不爽。诸如道在人天。且当作別论也。师初至沈阳。观知根欲。因达藏主阅藏普济。先为诸苾刍疏通义学。时讲席渐散。多集座下。讲师▆▆。师乃领大众趋教如学人。讲师意始解。自是沈内外护咸仰师宽大。益笃信宗门。开法之日元旦喇嘛率诸辽海王臣道俗称佛出世。清法谴僧属掌教。亦极力推毂。自普济历广慈。大宁。永安。慈航。接引向阳。凡七坐大刹。会下常五七百众。江南同谪诸大老若大来左公。吉津李公。昭华魏公。龙衮李公。雪海郝公。天中季公。心简陈公。始以节义文章相慕。重后皆引为法交。师自处孤洁。与人慷慨多意气。匪深于师平日鲜不以才气相掩。以故法海深阔。向非凡器所能搆。尝有书抵余曰。门下龙象如云。若得耑一人来。使某得尽其夹辅之力。则曹源一滴长润塞下。噫。余于此知师为法求人之切。岂无所见顾。再易裘葛耳。忽一日曰。我后十日必去。集大众告诫。皆宗门勉励语。搜丈室。无长物。平日所畜衣。拂。如意。杖笠悉分付侍僧。孑然一身。从金塔趋驻驆。嘱行后全躯付浑河。示偈曰。發来一个剩人。死去一具臭骨。不费常住柴薪。又省行人挖窟。移向浑河波里赤骨律。祇待水流石出。众环跪。乞留肉身。哀恳再三。乃默然。遂端坐而逝。沈之人迎龛入千山建塔。盖顺治十六年己亥十一月二十七日也。师世寿四十有九。坐夏二十。得度弟子今育。今匝。今曰。今庐。今又。今南。皆江南人。师住沈。不轻为人雉发。有乞戒。悉命礼天显律主。师未开法时尝为显作阇黎。及说法。显请入室。师亦命第一座。更为傍通华严梵行。凡戒坛仍使主之。惟宗门提唱无少假。然皆一目同人。衲子能具精诚。随机大小。各有所被。故十年相依。如正遇耻。若磬光涌。光作么若。而人咸受益焉。是宜铭。铭曰。山川奇秀。蔚为异人。意气云蒸。公族振振。儒门澹薄。归复能仁。溯洞水源。沛流潺湲。出华首嗣。为博山孙。如溈之严。吾师有言。慧寂者谁。实难为昆。嗟大树丛。宜荫南宗。天龙等视。匪法运穷。愍彼遐方。启拓关东。彼土惇直。惟经与律。拄杖拨开。別传甫及。七住道场。万指林立。天资雄迈。波澜澎湃。上下左右。不知其在。巍巍堂堂。曷云谁至。泉日方中。忽然西逝。道俗涕潺。涌塔千山。为存为殁。松鸣珊珊。朔方少室。今古斯一。
般若心经论
梵语般若。此云智慧。以智慧解诸法空而至于彼岸是矣。又曰。心经何谓也。华首曰。心是体。智是用。体则通凡圣而皆遍。用则分迷悟以各成。天下无无用之体。体即遍而用安得不遍欤。曰。遍而迷悟异致。故曰各成。各成则不可均言智慧矣。此所谓本觉。则圣凡无二。迷本为妄。悟本为始。妄与始无二体而有二用也。当其迷也。见色而不见空。迺至见受想行识而不见空。行于日用。欲求其毫厘解脱而不可得矣。及其悟也。即色是空。更无別空。即空是色。更无別色。迺至即受想行识是空。更无別空。即空是受想行识。更无別受想行识。行于日用。欲求其毫厘凝滞而亦不可得矣。是迷悟之用各异而皆原于本觉之心。固无有异也。通凡圣而无有异。故曰体也。自无始来。无佛名。无菩萨名。无二乘凡夫名。唯浑然藏识而已。藏无自性。不觉成识。识成而根身器界。名相胪然。而藏性不失。识灭而三明六通。智证诣极。而藏性不加。所谓无生灭之谓心。无垢净之谓心。无增减之谓心。此心空相。本自如然。而非深于般若。则未有能彻见而返本归源者。此三世如来所赞叹尊重无异旨也。般若生于本觉。而要迷情净尽然后现。妄觉亦生于本觉。而要当体知归然后泯。故知翻其妄而自照之为智。智生即无妄。妄成智也。智解诸法。空还其本觉之无动摇之为心。心返则无智。智尽心也涅槃。三德非纵非横而悉始于明见佛性。融根本差別而一至于是。所谓佛性为因而涅槃为果也。由是而造焉之谓经也。
雷峰山海云寺放生碑文
万灵一体。苦乐同情。惑业为因。生死异致。以其因也。群伦成有漏之趣。以其体也。圣人起无缘之慈。故慈者人心之所共也。孺子入井。恻隐无疏戚之殊。尊俎在前。匕箸失禽鱼之痛。此匪心之禀受弗同也。形骸各睽。情窾自分。业感攸招。在彼有难逃之苦系。在此有俱生之爱缠。欲从中来。习由俗近。仁人之士既不能动殊类之悲。名教之林始益深人禽之视。源流渐远。疾苦难通。虽汤王有解网之仁。孔圣悬射宿之训。而所以大人主浩荡之风。著圣贤及物之素。泽被岂不甚弘而不知其所同也。哀怆岂不极剀而不知其所异也。不知其异则恩及禽兽。祇益深慈。而物之所以待救者。未必引为前车之戒。迺有于物之情欲奢。而于人之情愈啬。此天下所为易于见恩而难于惩忍也。而不知夫忍者正物之所由异矣。不去其所由异则百慈而不能易一忍。慈与忍亦交相夺耳。是以仁人君子能为顺情之恩而不能为逆情之恕。皆不知其异而推之以为同者也。同一知乐故乐欲其俱受。同一知苦故苦欲其俱蠲。人与物皆然也。若夫有不可灭而为。无彼不能化而为。我虽质谢神散往若淼然。而谢必有乘散仍复聚。昔所为受人乐即今所为能予人乐者也。昔所为能予人苦即今所为待人蠲苦者也。万物之变化有常。即一物之升沈无定。观变化而识因地之岐。悟升沈而得体性之合。所以大圣设教。止有一心。随品类之弗齐。应机亦恒多。辙灵灵匪昧。苦乐何殊。念念弗移。贞淫自究。痛泥犁于▆逮。悯鳞羽之现前。形本暂寓。神固受伤。玅觉随生。无明共灭。惑纲不与报尽而俱冥。则贪爱未▆▆彩▆割。此圣人所以护万物之情而言慈心于旦夕▆▆。其后报人。息其现流一事而有止情达性之道也。兹丹霞以无生导上哲之归源。而以护生發初机之▆物。见物非物。何所不容。当生而不生。即方便以明▆。余也身坐万峰之上。心入人群之中。真机寥廓。偕万里于无言。有物有恒。等平观于庶类。在处兰若。用扇惇风。三十余龄殆无虚日。顾兹白社。志慕上乘。集我同人。深维厥旨。念过化之所存。绍成规而再振。岂人天之盛事。实大觉之。帡幪道齐物外心切并包神而明之已见其人撤器而观谁安形下。欲垂永久。广募生田。敬丐长辞。猥以人重。机感一揆。海岳同风。远贻斯文。昭尔后裔。
遍行堂集叙
吾徒澹归释子。于其将梓遍行堂集。编而上之老人。老人读而击案曰。人之有言如其有心也。夫心之不能遯于其言。亦犹言之不能遯于其心也。不能遯于其言。故天下之言为可贵。不能遯于其心。故天下之心为可贵也。盖自言可贵而天下相争出于文章。机颖之涂亦伙矣。忠臣之文忧以远。孝子之文柔以慕。仁人之文恬而切。义士之文方以舍。得志者其词壮。失运者其词悲。入理深者尽曲款而弗诬。获真悟者极浅易而绝人以无行地。此言之可贵。贵以其心。而与天下后世發扬于易地。同时快古人之先获我。畏古人不及见我。其为乐。未易一二数也。然亦有貌似忧而念起于近名。勉为慕而情生于循理。恬以文刻。舍以任气。壮而流为淫。悲而伤于怨。曲以极微而弗觉其板滞。以为绝人行地而不知脚板已弗底于四楞。此又言之可贵而反成于甚不可贵。于是天下真圣贤。真才智遂有置文章机颖而求人于渊嘿自存之地。言与心迺判然分为二致而不知实有不能相遯者。岂但悄然于为言者之心。亦自厘然于观言者之心。抑已久矣。夫人于无念而忽有念。独知岂不甚明。其为念善而以善言出之不可遯也。其为念不善而以善言出之。其为念善而以不善言疑之。或始善而终不善。或始不善而终于善。其心皆不能自昧。此所谓言之不能遯于其心者也。苟其昧于善与恶而不能自觉。则亦无所掩著于为言之日矣。若果不能自昧。人之视己如见肺肝。此正心不能遯于其言。又可与不能遯于其心者互相發扬。以见天下之言为可贵。天下之心为可贵也。澹归固贵天下之心者。而与天下共相见于其言。老人亦亟欲与天下共观于其所言也。虽然人之有言如其有心也。是言固心也。言而唯心唯也。言而阿心阿也。引而准之。言而善岂心善欤。言而恶岂心恶欤。言而幽心固匪幽。言面显心固匪显。言而正心固匪正。言而旁心固匪旁。心匪旁言岂得旁。心匪正言岂得正。心匪显言岂得显。心匪幽言岂得幽。又旷而推之。鸟兽亦有心。啼号何云。天地亦有心。日月星辰何说。山川陵谷何说。炽然于昼与夜而略无间歇者。寘澹归此集。于其中孰多孰少。为有为无。此自澹归事。老人与天下后世且得瞠然观胜拙矣。
书自书法华经后
嗣祖沙门。丹霞比丘释函是谨。竭诚顶礼佛前。书写玅法莲华经尽七卷已。而作念言。我函是二十七岁始受持是经。至今三十五年。领众以来。已二十八年。窃谓如来大事因缘。微妙章句。难信难解。蒙师开示。幸获悟入。以此自信自修。即思与众共信共修。一奉如来明训。为人宣说。讵谓懈怠之性。僻处穷谷。敢忘谦下忍辱之心而多病之躯精力易疲。殊失诲人不倦之意。所训之众成就者少。▆退者多。或闻而弗信。信而弗笃。或利根而忽于究竟。或力弱而怯于担荷。或少有所得而惑于岐涂。或可望有成而限于寿命。或乐于自为。或弛于多嗜。浩大久远之程未易克终。而信师慕道之怀终难勿变。睹四众而大哀。反一己而益切。年运虽迈。始愿未衰。勉力自书。猥以见志。愿从函是以讫十方一切解义说法之人。性智明决。色身坚固。各于菩萨行处。菩萨亲近处。尽法行持。无所媿悔。以普贤行。广兴流布。庶几仰追先辙。免蹈时习。凡在听众。闻说欢喜。夙夜思惟。始必有终。大而勿小。尤伏恳佛菩萨大慈普及。衣以覆体。光以照心。不致辛苦生疲。逐物成惰。少智之士蒙光聪敏。底于大成。薄福之徒承愿增益。毋为中匮。更愿所书经卷直待慈氏法华会上忽尔现前。我愿如是。诸佛证明。信此一心。必无虚弃。
伦宣明使君释骚序
天下有至性。然后有至情。有至情然后有至文。文所以达其情者也。情所以极乎性者也。天下未有人而无性者也。亦未有性而无情者也。依性达情而文生焉。故文所以自见其性情者也。人生当世。终身而不得一见其性情之事。夫岂独无性情哉。性不至则情亦不至也。情不至则文亦不至。然所谓至者。有天道焉。有人道焉。天者言乎其本具也。本具本不具。本具而不能自彻。是必有彻之之理。理彻而体现。体现而用廓。放乎四海。收之方寸。知刚知柔。知进知退。感乎物而得其至当。所谓人道也。古之圣贤皆以人道而合乎天之至当。备诸一身。行乎当世。使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皆惇然有至性。行乎其间。故能善用其情。發为文章。冠履天地。争光日月。此孔仲尼所为万世师表者也。仲尼事鲁。鲁之君臣不能用其道。退而作春秋。传周易。正雅颂。此善用其情而不流乎激烈。以自例于孤忠奇节之所为。所谓反其情以合道者也。后之君子师其周流列国。不遑宁处出而筮仕。一不见用则悲凉凄惋。无以自容。卒至于死。嗟乎。楚之三闾大夫是矣。三闾事怀王。被谗去国。至襄王。复迁江南。终不见用。忧愤自绝。古之奇忠无过三闾者。此率其本具之性。以为情用。情穷则中乱。中乱则无以自托于世。宜乎其为辞悲伤忧愤。俯仰古今。号泣鬼神。为人臣子。事类情同。必出于此。千载而下。读者伤之。伤乎情之。无所抒也。志士感其遇之不可逃。圣贤惜其情之不能返。故贾谊之吊长沙也。以一己之所遇仰附昔人。其辞悲。刘长卿之过贾宅也。睹昔人之遗踪。顾伤新辙。其韵苦。是皆感物兴情。情极则伤。伤而不能自已则死。死何爱乎。惟是人之至性禀乎天成。乎人而乃以粹纯精一之体遭逢不揆。遂终为孤臣孽子之行。而于反情合道之理无闻焉。此贤人君子所为太息也。南康使君宣明伦公遭康残破。适丁。艰报上官。以其才能戡乱疏于朝廷。夺礼治事。寇退民逃。四五年招𢯦修备。百废具举。一旦遭谗被檄。无以自白。闭户读骚。咄咄發言。有类乎古之孤愤者。书成示予。且请为序。予感其情而爱其文。拱而复曰。公之情与文无逊古人。然屈平贾谊而上。尚有师表万世之康衢广辙。所谓退而自为。善用其情而不流于激烈。以附于反情合道之大圣人。则绎骚一帙。聊当一时垒块。韩昌黎谓物不平则鸣。亦吾侪通习。吾宣明夫固有以自命也夫。
许九环集序
星子令许公。逸林宰官中具法界眼。而不为法界之量所限者也。莅任星子。适余避地入广南。从庐岳僧已识其大概。去夏还山。初晤郡斋。益信其所传不谬。数往来山中。恂恂如久在保社。妙喜之子韶东林之无尽。谈吐旋折。数百年人物旷然目前。张灯夜话。辄以碍膺之物为憾。余讶而叩其所从来。则而翁九环公之卓有渊源也。九环公少读书能文。数折去。遂慨然有陶隐居之志。夫名澹而后虑清。虑清而后知所以返。始游戏风尘。泡幻轩冕。濡首而弗染。转足而高步。天下一人而已。几见于早澹而知归。十犹一二。面未若九环公之决至。乃薄于世味而启發如故人。浅于道味而资深若夙遘。有大音为之引端。有天隐为之究竟。良友相扶。在法海漩澓。如盲龟值木。而实操券于当人。暗中摸索。丝丝不爽。是安知九环公之确然。行于其前。不更有逸林之悠然。武于其后。见几于早澹而知归。何如游戏风尘。泡幻轩冕。所谓青出于蓝。吾故于十之一二而伫观夫天下之一人也。此集之镌也。逸林不忍其先人之生平无所闻于世。而乞叙于老朽。老朽犹不忍其后人无所光大。故为之叙。而归之庶几。逸林因余言而勉力以慰而翁。则子韶无尽。不专美于昔。而余之物色殆弗虚乎。郡斋一见矣。文章高妙。作者共见而超然于世。而外无所干。湛然于道。而中不他隶求之。今之曲录床上。恐犹恧然汗下。则九环公之可传又岂在乎多也欤。是为叙。
青原嫡唱序
颂古联珠。历代知识借他人酒杯。洗自己垒块。同一醉态而婆婆和和。各为吞吐。虽语不成文。傍观者亦自可以意得。故诗与偈不同者。诗见情乎辞中。偈發悟于言外。辞不妙则情难见。言弗巧则悟不真。予▆叹今时说法多以辞障颂尤甚焉。巢鸣上座且法兄真子。有血性。以沈挚痛快之资。为吾宗担荷。念洞上机缘散失。与其同门安公远奉师命。为采捃之役复。以余力遍搜颂古于残山剩水。別成是集。因过予乞序。予曰。颂可以见人乎。不可见人则古当无颂。遂可见人则今非无颂。非谓古可见而今不可见也。古与今皆在可见不可见之间殆于颂焉得之。则何妨同此醉中。而有语无语总以供醒眼一场卢胡。是又各人垒块。各不自知。予与巢鸣且作旁观。岂暇顾更有旁观。将以予为醉中语耶。可以见不可以见。请持是序归白而师当有以复我也。
佛事
护伽蓝安座。石楼高出镇山门。把断群峦势独尊。护法檀那全赖汝。还家一路待儿孙。儿孙且从。父祖一句作么生。卓拄杖云。侍者。扶老僧归方丈。
奉华首空老和尚入龛。法幢倒矣。法梁坠矣。佛祖谁托。人天谁依。哀恸良久云。大众。老和尚平日絮叨叨地。为什么到者里无言指示。还知老和尚始终相为么。如或未谙。且看不孝子为大众报恩去也。拈封云。觌面提持还不玅。免令人见更风流。
祭剩人和尚。至灵座前烧香毕。拈起祭文云。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为什么不道。生灭门中不曾有者个消息。然既如是。即今又作么生与师弟相见。以祭文打圆相。付侍僧云。且代宣读一过。读毕。复云。师弟。灵几前神光万里。者一著子今日正借全提。愚兄特为人天作礼。遂拜下。
大日庵荼毘。老师太。八十年来秖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师太。非但八十年。尽十方三界亦秖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师太。山僧与汝情关天性所借。报汝生身之恩。秖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师太。汝鉴我人子之心始终谛信。亦秖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师太。汝平日在一句阿弥陀佛里折旋俯仰。语默动静。今日亦秖就一句阿弥陀佛里辞娑婆。生极乐。见佛闻法。证无生法忍。老师太。汝自示疾。梦寐之中尝睹慈容。投莲胎。以此百念俱清。一心不乱。临欲命终。颜貌光泽。身体柔和。念佛之声。绝口而化。半日已过。顶相犹煖。山僧用是少慰。诸四众人亦咸感發。老师太。西方此土实无岐路。惺惺底惺惺。懵懂底懵懂。总教向者里一炉炀尽。不妨各起化仪。老师太。还委悉么。以火炬打圆相云。南无阿弥陀佛。遂𦶟。
华首老和尚讳日。师礼拜起。顾左右云。且道六年前是今日底时节。还是今日是六年前底时节。拈香云。香烟缭绕浮云外。秋叶纡回古槛前。
金轮舍利塔设供。独耀灵光。非法非色。表如来之坚密。作众生之福田。比丘函是忝主此山。敬礼塔前。用舒诚悃。愿以余岁。尽法行持。与十方知识共维古道。与天下后昆一洗时习。少有名闻利养之心。不为天龙八部之所呵护。然虽如是。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即今蔬品陈列。阿那个是法供。遂举香云。虚空有骨。万像无形。现在闻见。不是目前。并绝色声。而非劫外。到者里作么生折合。顾左右。喝一喝。
为即觉阇黎举火。事我廿年惟一行。再參千里始知休。儿孙正理还乡调。蹋倒机关向上头。复云。即觉全身向上无人会。会者还他碗跶丘。举火炬云。看。看。
为知即离直岁举火。多年勤苦吾知汝。旷劫因缘汝赖吾。一点灵光休自昧。他生相待在香炉。知即且道。与么时以何为验。以火炬打圆相云。唃唃呱。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十二(终)
本师天然是和尚行状
师讳函是。字丽中。別号天然。嗣长庆空隐独和尚法。博山无异和尚长孙也。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番禺望族。父字本净。母林字智。母俱出世。年八旬以念佛终。师初生堕地。破紫衣胞而出。六岁出。就外傅。一日觉身若陨虚。来无所从。大哭还家。熟睡乃已。如是者两度。年十三拟注周易。质太极之说于塾师。塾师依文解释。师曰。此名言耳。毕竟太极为何物。且两仪未生。太极从何来。两仪既生。太极还存否。塾师不能荅。其精研至理發自龆龄。性好施。有僧欺之再四。遂不喜见僧。十七补博士弟子员。即以斯民为己任。偶与同学荐亡友入寺。见一老宿。语及持咒能致功名。师漫应之。出语陈全人曰。吾辈功名岂假咒力耶。曰。随人志愿耳。求功名得功名。求慧性得慧性。师然之。晨夕持诵苦念。虑不静于心性中。始生疑异。久不自安。一夕静坐。忽觉向所扰者当下冰释。读圆觉经。与己见合。就十二菩萨法门各作一颂示诸同学。无不推服。及阅传灯录。不解其旨。并失却从前所得。疑情大發。恳亲学出世法。亲曰。汝欲出世。待名成。偿所学未晚。师遂研精世典。克成通儒。年二十六登崇祯癸酉贤书。明年公车。还至吉州。卧病金牛寺。医不下药。师起坐。祷十方佛曰。倘得不死。即一心学道。自为为人。于诸声利无所图也。是夜感异梦。汗透重襟而病顿愈。还家后断欲长斋。參究弥切。衣不解带者两月。大悟玄旨。向所谓传灯语不解者如数黑白。时粤中谈性宗惟东官张孝廉。二果相得甚欢。丙子冬。北上同见空和尚于匡山之黄岩。往返叩击。针芥相投。示以偈曰。风幡一颂解投机。千里同风事亦奇。三至黄岩问端的。实知野老不相欺。还粤。熊制府心开延请问道。待以师礼。时值發南汉王塚。株连甚众。有厚馈求转恳免罪者。师婉辞不纳。闻者服其清高。己卯有 诏行保举之法。师为大司马方伯特荐。当授郡守。师掉头不顾。盖所贵不在此。世无知者。是年冬辞亲北上。祝曰。此行当官帽荣归。师曰。帽子到有一顶。只恐不是乌纱。比舟泊南康。诣空和尚。求剃落于归宗。有三十年影不出山之愿。辛巳随空和尚住罗浮之华首。首众立僧耆宿为之敬惮。壬午省亲穗城。陈宗伯秋涛率诸绅士请开法诃林。空和尚授以传法偈。有诃林重竖风幡论。却幸吾宗代有人之句。道声远播。缁素參寻。户履常满。师苦于送迎诸绅士。曰。吾辈交方外。所少非送迎者。由是虽住城中。足迹不出户外。甲申国变。意切远遁。以二亲在。无可代养。就城东结宇。颜曰小持船。以便往省。迨乱日。棘徙白云西樵及雷峰间。丙戌 清兵入粤。明诸王孙多见疑被戮。尸横于野。师遍拾骸骨。別建塚以瘗之。不封不树。后有议闻行在者。师止之曰。吾尽吾心耳。复何图哉。戊子再住诃林。古迹多所兴复。庚寅还雷峰。辟小院而成名刹。平南尚王折柬相招。屡以病辞。不允勉出。以宾主见礼。意殷隆。次日不辞而返。师之倔僵大率如此。癸巳重入匡山。爱栖贤山水幽胜。居颓垣败瓦之下。穷苦异常。晏如也。戊戌因粤人恋慕。请归雷峰。历坐华首海幢芥庵丹霞诸大刹。备极庄严。竟不易匡山初愿。辛亥受归宗请。诸刹弟子稔知高遁情深。不敢坚留。未几移隐紫霄峰之净成。缘郡守以世法绳诸山。飘焉入岭。养疴雷峰。有床头休问菊花期之示。及秋终于丈室。亲书偈別众曰。生也如是。死也如是。是如是。不是亦如是。是不是亦如是。星宿经天。霜风匝地。汝诸人到者里大须仔细。七十八年老道翁。翻转面来。不知是我是你。信手拈来犹较些子。师生于明万历戊申岁十月十四日亥时。示寂于清康熙乙丑岁八月二十七日酉时。世寿七十有八。僧腊四十有七。明年丙寅夏四月六日塔全身于丹霞对岸佛日山。师之著述有各刹语录。楞伽楞严金刚三疏。禅醉焚笔。似诗诸书行于世。得度弟子多不胜纪。英灵铁汉。死心相依。一时称盛。承记莂者海幢阿字无。栖贤石鉴覞。丹霞澹归释。雷峰西堂仞千壁皆先师而逝。余则或隐或显。今高隐鹤鸣峰诃衍摩即师之罗睺罗也。师生平古道自持。壁立千仞。提唱纲宗。眼空今古。婆心为物。至老不衰。于门庭设施悉任外缘。意合则住。不合则行。未尝一字一语仰于豪贵。吾粤向来罕信宗乘。自师提持向上。缙绅缝掖。执弟子礼问道不下数千人。尤喜与诸英迈畅谈。穷其隐曲。以發其正智。于生死去就多有受其法施之益。即一阐提与自负奇才而不可一世者。见之无不心折。且师阖家出世。在盛平时生我同生所生。以至妻媳舍世缘如弃敝屣。不让古庞公。故父子兄弟相率剃染。粤中为多云。师暮年为法求人心焉益切。每谈及先宗泪即沾襟。期诸后起如地藏之遇清凉。圆悟之得妙喜。庶几无憾。故法道隆替。虽系乎时逆。撑洞流志。无少屈足。见护念佛祖慧命亘万古而不磨也。今辩才短笔拙。仅能述其大概。若道眼圆明。行德高古。详诸录中。世所共知。无俟烦言尔。
天然是和尚塔志铭
禅师名函是。字丽中。別字天然。华首独和尚法嗣也。初六祖灭后。派衍五宗。其一曹洞。凡三十二传至博山无异。异传华首道独。独传师及函可。可以罹难化导沈阳。师既得法。历住江右粤东诸名山大刹。说法度生踰四十载。康熙乙丑八月二十七日示寂雷峰。明年四月诸大弟子奉龛建塔于丹霞佛日山麓。又明年丁卯法嗣今辩以书状来请铭。予与师道虽不同。然曩宦粤时已心仪师。后复游粤。访师于东莞芥庵。为予言儒佛异同之旨。比入匡庐。又访师于净成。予于师固渊明之与慧远也。其敢辞铭。师本姓曾。世为番禺望族。初名起莘。字宅。师生而胎胞紫衣。堕地始出。六岁出就外传。自觉身若陨虚。大哭而返。如是者再。十三思注周易。问太极相生于塾师。为依文解说。师曰。此名言耳。太极究为何物。且两仪未生。极从何住。两仪既判。极从何去。塾师不能荅。十七补诸生。辄以康济为己任。或教之持咒可长智慧。自苦心念不静。遂起疑情。如是有年。向所扰者顿如冰释。及阅传灯录。不会厥旨。并丧所得。乃大疑惧。遽求出世。父母曰。汝欲出世。当俟名成。师体志懋勉。蔚为名儒。年二十六举崇祯癸酉乡试。榜發日方歌鹿鸣。坐念功名富贵与己无预。上甲戌春官。归涂病剧。感异梦而愈。自是断欲绝荤。參究益力。衣不解带者弥月。大悟玄宗。丙子冬谒独和尚于黄岩。往返叩击。针芥相投。独示以偈曰。风幡一颂解投机。千里同风事亦奇。三上黄岩问端的。实知野老不相欺。己卯公车复上。舟次南康。值独和尚移锡归宗。诣求祝发。先是 诏行保举。师以大臣交荐。当得美官。乃谓选官不如选佛。弃犹敝屣。壬午省亲。广州宗伯陈公子壮率诸人士请开法诃林。师以文人慧业。深入真际。直见本源。断诸委曲。全提正令。大阐纲宗。行无等慈。目空千古。缁素礼足。凡数千人率皆有叩则鸣。无挹不注。甲申后避地雷峰。旋徙栖贤。更历华首芥庵海幢丹霞诸刹。所立规矩整肃森严。一切外缘视若尘垢。当平藩镜粤。敦请再三。至不获已。以宾礼见。次日不辞而返。师虽处方外。仍以忠孝廉节垂示及门。以故学士大夫从之游者每于生死去就多受其益。甚深缔信。抑且为法忘躯。竞相落䰂。绍隆圣种。弘赞宗猷。师师济济。一时独盛。缘师颖脱尘劳。正当韶年得志。父母妻妹子媳先后俱著条衣。实有以作观感也。晚年退居▆霄峰之净成。犹孜孜汲汲。为法求人。每一言及先宗。辄为陨涕。时佛法滥觞。惟师门风孤峻。与诸方异。▆有宰官欲以世法绳诸刹。乃返雷峰。既而示疾。预▆去期。临行手偈示众。端坐而逝。距其生万历戊申十月十四日亥时。寿七十有八。僧腊四十有七。所著有各刹语录。楞伽楞严金刚三疏。禅醉焚笔。似诗诸书。嗣法弟子海幢阿字无。栖贤石鉴覞。丹霞澹归释。雷峰西堂仞千壁。皆先师入灭。余各分化一方。其高隐鹤鸣诃衍摩则师之罗睺罗也。铭曰。
咏梅诗序言
天然老人以名孝廉早谢举子。业入选佛之场。其事在鼎革前。非他有托而然者伦也。老人为博山之孙。乃建立其宗旨于广南。一时道望之高从游堵益众。会下澹归师予同年友也。羊城平定之后。安集为难。予鞅掌为俗吏。曾再通澹归。信不及访。因不及一谒老人。老人曾从平藩请一入城。予适有他务羁。不得见。兹去粤有日矣。念此常为歉然。有客以老人梅花诗示。者云。澹归致言。索予序。嗟乎。予不见老人。今得附名于其诗。使老人见我。乃予之幸也。夫诗之一道。本非禅家所贵。然而古德多为之。其咏梅未尝沾沾于梅也。原风人之意。如河鸠淇竹非为比。即为兴。大都偶感于物。以寄其怀云耳。若必咏物之体。求之将曲。肖其形质。微写其性情。博征其事实。非切而能工。不以名执。此评诸咏梅者。林逋暗香疏影二语而外。可称者宁有几哉。然而昔人咏梅往往多百篇。今老人之作亦百有二十篇。嗟乎。吾知老人之托意深矣。夫佛之妙法取之莲。老人之微旨取之梅。以例之柏子草头。老人之咏梅未尝非说禅。岂可以诗观之耶。然即以诗观之。此老人诸作其格高矣。其趣合矣。其词为雅驯。又岂他百篇者所可及哉。同时有名孝廉美周黎公与老人俱以大法自任。美周前在扬州。有咏黄牡丹诗十首盛行于时。夫牡丹之黄者特表异于繁艳。而梅寂守其清寒。各有所取之。他日美周以节烈终从世间法。老人常逍遥于方外游。嗟乎。予于兹咏梅诗得之矣。
赐进士出身通奉大夫山西布政司王庭拜撰
天然是禅师梅花诗
五言律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一先
三肴
四豪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七言律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一先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五言绝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七言绝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五删
一先
二萧
三肴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雪诗叙
古来咏雪者多矣。撒盐舞絮其失也。纤缟带银杯其失也。艳剪水飞花其失也。幻教粉堆面其失也。肤以及盐虎玉龙之句。鹤毛蝶翼之章。拟议虽工。愈失本来面目矣。余谓天壤间最高洁者惟梅与雪。盖其性厌尘凡。境耽孤寂。与深山老衲似有夙因。故其形之咏叹。不啻现身而说法也。天然和尚旧著梅花诗百二十首。清旷绝伦。读者已超然天际矣。兹所作雪诗亦如其数。不事镂冰刻玉而触想成言。真有万壑空明。千山皓白之致。此固胸中▆▆。自然流溢。非▆▆风雪驴背推敲者所能效其咳唾也。顾岭南之雪未易多见。乃师甫入丹霞。而琼林瑶树。忽与笔花墨沈。翕然相遇于几杖之前。殆犹丰山之钟。別有感应。而岂地气所能囿哉。抑闻师是集不三宿而脱稿。想其挥毫落纸。如天花之旋舞于空中。而不知其聚散。所自击缽诗成。起视门外。雪深几许。又与披云见月。同一光明境界也。恨不与侍立诸公同声而赞诵之。
当湖弟子今亘陆世楷拜题
天然是禅师雪诗
五言律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一先
二箫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七言律
一东
二冬
三江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二箫
三肴
四豪
七阳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五言绝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四寒
十五删
一先
二箫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七言绝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二箫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板存嘉兴楞严寺般若堂
校注
【经文资讯】《嘉兴藏》第 38 册 No. B406 庐山天然禅师语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嘉兴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版本一),LINDEN 大德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