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碍解道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庆喜,在憍赏弥国瞿私罗园。尔时,具寿庆喜告诸比丘曰:「友,诸比丘!」彼诸比丘应答具寿庆喜:「友!」具寿庆喜作如是说:「友!凡比丘或比丘尼而于予之现前记阿罗汉性,必依四道,或依其一。如何为四?
友!于此处有比丘,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彼依先为寂止〔后〕修习正观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复次有比丘,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依先为正观〔后〕修习寂止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以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复次有比丘,修习俱存之止观,依修习俱存之止观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P.93]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复次有比丘,意有被诸法掉举之所捉。友!彼之心内惟定住,于定坐时,彼一趣得定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友!凡比丘或比丘尼于予之现前记〔说〕阿罗汉性者,必依如是四道或依其一。」
二
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者如何?
依出离之力心之一境性而无散乱是为定。于其处所生诸法依无常随观于义是为正观,依苦随观于义是为正观,依无我随观于义是为正观。如斯初有寂止,后有正观,故言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修习」者,修习有四:于其处依所生诸法不超越之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依彼促进生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为道生?依见义而正见之道生,依现前解义而正思惟之道生,依摄受义而正语之道生,依等起义而正业之道生,依清净义而正命之道生,依精勤义而正精进之道生,依近住义而正念之道生,依无散乱义而正定之道生。如是而道生。
「彼习此道而多作修习」。
「习」者,如何而习?倾心而习,知而习,见而习,观察而习,心摄持而习;依[P.94]信胜解而习,以精勤精进而习,令近住念而习,定心而习,依慧了知而习;证知应证知而习,徧知应徧知而习,断应断而习,修习应修习而习,现证应现证而习。如是而为习。
「修习」者,如何而修习?倾心而修习,知而修习,见而修习,观察而修习,心摄持而修习;依信胜解而修习,以精勤精进而修习,令近住念而修习,定心而修习,依慧了知而修习;证知应证知而修习,徧知应徧知而修习,断应断而修习,修习应修习而修习,现证应现证而修习。如是而为修习。
「多作」者,如何而为多作?倾心而多作,知而多作,见而多作,观察而多作,心摄持而多作;依信胜解而多作,以精勤精进而多作,令近住念而多作,定心而多作,依慧了知而多作;证知应证知而多作,徧知应徧知而多作,修习应修习而多作,现证应现证而多作。如是而为多作。
「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何断诸结、离诸随眠耶?
依预流道者,断有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离见随眠、疑随眠之二随眠。
依一来道者,断麤之欲贪结、嗔结之二结,离麤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之二随眠。
[P.95]依不还道者,断细之欲贪结、嗔结之二结,离细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之二随眠。
依阿罗汉道者,断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之五结,离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之三随眠。如是而为断诸结、离诸随眠。
三
依无嗔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乃至……依入息之力观定弃,依出息之力观定弃而心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于其处所生之诸法,依无常而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苦而随观义是为正观,依无我而随观义是为正观。如是于初有寂止,于后有正观,故言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修习」者,修习有四:于其处依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依其所生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道生?依见义而正见之道生,依现前解义而正思惟之道生……乃至……依无散乱义而正定之道生。如是而道生。
「彼习此道多作修习」。
「习」者,如何而习?倾心习,知而习……乃至……现证应现证而习,如是而为习。
「修习」者,如何而修习?倾心而修习,知而修习……乃至……现证应现证而修习。如是而为修习。
「多作」者,如何而多作?倾心而多作,知而多作……乃至……现证应现证而多作。如是而为多作。
「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何断诸结、离诸随眠?
[P.96]依预流道者,断有身见、疑、戒禁取之三结,离见随眠、疑随眠之二随眠。
依一来道者,断麤之欲贪结、嗔结之二结,离麤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之二随眠。
依不还道者,断细之欲贪结、嗔结之二结,离细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之二随眠。
依阿罗汉道者,断色贪、无色贪、慢、悼举、无明之五结,离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之三随眠。如是为断诸结、离诸随眠。
如是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四
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者如何?
依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苦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无我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为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而为定。如是初有正观,后有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依习之义而修习。
「道生」者,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依色之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色之苦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色之无我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是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如是初有正观,后有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P.97]依受、想、行、识、眼……乃至……依老死之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老死之苦……乃至……依无我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是心之一境性、无散乱是为定。如此初有正观,后有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如是先正观而修习寂止。
五
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
依十六行相而修习俱存之止观。〔谓〕依所缘之义、行境之义、断之义、永舍之义、出离之义、退转之义、寂静之义、妙善之义、解脱之义、无漏之义、度之义、无因相之义、无愿之义、空性之义、一味之义、不超越之义、俱存之义。
依所缘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是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所缘。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所缘。如是依所缘之义而俱存之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所缘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修习」者,修习有四……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是依所缘之义而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行境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是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行境之义,止观是一味、[P.98]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行境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六
依断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随伴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若断随伴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随伴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断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断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永舍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永舍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永舍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永舍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永舍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出离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出离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出离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出离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出离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退转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退转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退转伴随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退转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退转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七
依寂静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寂静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寂静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寂静之义止[P.99]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寂静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妙善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妙善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妙善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妙善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妙善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解脱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解脱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解脱以灭为行境。如是心解脱乃离贪,慧解脱乃离无明。如是依解脱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解脱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八
依无漏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欲漏之无漏,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明漏之无漏,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无漏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为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漏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度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度伴随掉举之诸烦恼与诸蕴,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度随伴无明之诸烦恼与诸蕴,依随观之义,正观乃以灭为行境。如是依度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度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P.100]依无因相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无一切因相之因相,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一切因相之因相,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无因相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因相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无愿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无一切愿之愿,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无一切愿之愿,以灭为行境。如是依无愿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无愿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空一切现贪,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空一切现贪,以灭为行境。如是依空性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成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修习」者,修习有四:依于其处所生之诸法不超越义而修习;依诸根一味之义而修习;依彼生促进精进之义而修习;依习之义而修习……乃至……「道生」者,如何而为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如是而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九
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者如何?
[P.101]若由无常之作意而光辉生。「光耀是法」倾心于光耀,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意有被其掉举所捉者,乃不如实了知无常之近住、不如实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其心于内只为定住、定坐时,彼乃一趣得定、道生。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若依无常而作意者智生、喜生、轻安生、乐生、胜解生、精勤生、近住生、舍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倾心于欣求,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有意被其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无常之近住,不如实了知苦之近住,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其心于内只为定住、定坐时,彼乃一趣得定、道生。如何而道生?……乃至……如是而道生……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若依苦而作意者……乃至……依无我而作意者,光耀生、智生、喜生、轻安生、乐生、胜解生、精勤生、近住生、舍生、欣求生。「欣求是法」倾心于欣求,彼之散乱是为掉举。意有被彼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无我之近住、无常之近住、苦之近[P.102]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一〇
若依色无常而作意……乃至……若依色苦而作意……乃至……若依色无我而作意……乃至……受……乃至……想、行、识、眼……乃至……若依无常作意老死……若依苦作意老死……若依无我作意老死者,即光耀生、智生……乃至……欣求生。「欣求法」倾心而欣求,彼之散乱为掉举,意有彼彼掉举所捉者,不如实了知老死之无我近住,老死之无常近住、老死之苦近住。故言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乃至……如是而断诸结、离随眠。如是而意有被诸法掉举所捉。
[P.104]俱存品第二 〔四〕谛论
圆满论因缘
一
诸比丘!如是四是如、不虚、不异。何为四?
诸比丘!「此是苦」者,是如、不虚、不异。「此是苦集」者,是如、不虚、不异。「此是苦灭」者,是如、不虚、不异。「此是顺苦灭道」者,是如、不虚、不异。诸比丘!如是四是如、不虚、不异也。
二
如何苦是依如之义而为谛?苦者有四之苦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苦是有害之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于苦是有如是四之苦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苦者,依如之义而为谛。
如何集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集有四之集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集有存续之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于集有如是四之集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于集依如之义而为谛。
[P.105]如何灭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灭有四之灭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灭有出离之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于灭有如是四之灭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灭依如之义而为谛。
如何道是依如之义而为谛?于道有四之道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即〕于道有出离之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于道有如是四之道义而为如、不虚、不异。如是道依如之义而为谛。
三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四谛是同一通达:〔即〕是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如是以四行相四谛是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如之义,集之集义是如之义,灭之灭义是如之义,道之道义是如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而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无我之义,集之集义是无我之义,灭之灭义是无我之义,道之道义是无我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P.106]是谛之义,集之集义是谛之义,灭之灭义是谛之义,道之道义是谛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四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通达之义,集之集义是通达之义,灭之灭义是通达之义,道之道义是通达之义。如是以四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四
如何而四谛为同一通达?无常者是苦,无常、苦者是无我,无常、苦、无我者是如。无常、苦、无我、如者是谛,无常、苦、无我、如、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而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为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通智之义、徧智之义、断之义、修习之义、现证之义。如是以九行相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五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如之义、集之集义是如之义、灭之灭义是如之义、道之道义是如之义、通智之通智义是如之义、徧智之遍智义是如之义、断之断义是如之义、修习之修习义是如之义、现证之现证义是如之义。如是以九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是一性,以一智通达、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P.107]如何而为依无我之义……乃至……依谛之义……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九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苦义是通达之义,集之集义是通达之义,灭之灭义是通达之义,道之道义是通达之义,通智之通智义是通达之义,徧智之徧智义是通达之义,断之断义是通达之义,修习之修习义是通达之义,现证之现证义是通达之义。如是以九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六
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十二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即〕如之义、无我之义、谛之义、通达之义、通知之义、徧知之义、法之义、如之义、所知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欢之义。如是以十二行相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十六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害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是如之义、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是是如之义、灭之出离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是如之义、道之出离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是如之义。如是以十六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P.108]如何而依无我之义……乃至……依谛之义、通达之义、通知之义、徧知之义、法之义、如之义、所知之义、现证之义、触接之义、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以十六行相依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苦之害义、有为之义、烦热之义、变坏之义是现观之义、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是现观之义、灭之出离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是现观之义、道之出离义、因之义、见之义、增上之义是现观之义。如是以十六行相依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同一所摄者是一性,以通达一智、一性,故四谛为同一通达。
七
于谛有几何之相?于谛有二相:有为相、无为相。于谛有如是之二相。
于谛有几何之相?于谛有六相:于有为之谛知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无为之谛不知生、不知衰坏、不知住之异。于谛有如是之六相。
于谛有几何之相?于谛有十二相:于苦谛知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集谛知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道谛知生、知衰坏、知住之异,于灭谛不知生、不知衰坏、不知住之异。于谛有如是之十二相。
八
四谛之中几何是善、几何是不善、几何是无记?集谛是不善,道谛是善,灭谛[P.109]是无记,苦谛是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三谛为一谛所摄,一谛为三谛所摄,于依事之力次弟之故。
「或」者,如何而为然?若苦谛不善、集谛为不善者,依不善之义二谛被摄为一谛,一谛被摄为二谛。若苦谛善、道谛是善者,依善之义二谛被摄为一谛,一谛被摄为二谛。若苦谛是无记、灭谛是无记者,依无记之义二谛被摄为一谛、一谛被摄为二谛。如此「或」者〔可如此言〕。三谛被摄为一谛,一谛被摄为三谛,于依事之力次第之故。
九
诸比丘!昔我未现等正觉于菩萨时,生如是念:「色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受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想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行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识之味者何?过患者何?出离者何耶?」诸比丘!此时,我生如是念:「以色为缘而生喜、乐者,此乃色之味,色是无常、苦、变坏法,此乃色之过患,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者,此乃色之出离。以受为缘……乃至……以想为缘〔……〕以行为缘〔……〕以识为缘而生喜、乐者此乃识之味,识是无常、苦、变坏法者,此乃识之过患,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者此乃识之出离。」
[P.110]一〇
诸比丘!如是以此未如实知通五取蕴之味为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之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天、人之诸生,未确认现证无上正等觉。诸比丘!如是以此如实知通五取蕴之味为味,过患为过患,出离为出离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天、人之诸生确认已现证无上正等觉。又复智、见生,〔谓〕「于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最后之生而无后有。」
一一
言「色为缘而生喜、乐者,此是色之味」,断之通达是集谛。言「色之无常、苦、变坏法者,此是色之过患」,徧智之通达是苦谛。言「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者,此是色之出离」,现证之通达是灭谛。于此之三处,见、思、语、业、命、精进、念、定修习之通达道谛。言「以受为缘……乃至……以想为缘〔……〕以行为缘〔……〕以识为缘而生喜、乐,此是识之味」,断之通达集谛。言「识之无常、苦、变坏之法,此是识之过患」,徧智之通达苦谛。言「于识调伏欲、贪,断欲、贪,此是识之出离」,现证之通达灭谛。于此之三处,见、思、语、业、命、精进、念、定修习之通达道谛。
一二
「谛」者,是依几何之行相为谛?依三行相为谛:寻求之义、摄持之义、通达[P.111]之义。
如何是依寻求之义为谛?「老死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而为谛。「老死以生为因缘、以集为生、依生而生、依生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义为谛。了知老死,了知老死之集,了知老死之灭,了知顺老死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义为谛。
「生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生是以有为因缘、以有为集、依有而生、依有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生,了知生之集,了知生之灭,了知顺生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有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有是以取为因缘、以取为集、依取而生、依取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有,了知有之集,了知有之灭,了知顺有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取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取以渴爱为因缘、以渴爱为集、依渴爱而生、依渴爱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取,了知取之集,了知取之灭,了知顺取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渴爱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渴爱以受为因缘、以受为集、依受而生、依受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渴爱,了知渴爱之集,了知渴爱之灭,了知顺渴爱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P.112]「受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受以触为因缘、以触为集、依触而生、依触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受,了知受之集,了知受之灭,了知顺受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触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触以六处为因缘、以六处为集、依六处而生、依六处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触,了知触之集,了知触之灭,了知顺触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六处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六处以名色为因缘、以名色为集、依名色而生、依名色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六处,了知六处之集,了知六处之灭,了知顺六处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名色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名色以识为因缘、以识为集、依识而生、依识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名色,了知名色之集,了知名色之灭,了知顺名色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识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识以行为因缘、以行为集、依行而生、依行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识,了知识之集,了知识之灭,了知顺识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P.113]「行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依何而出生?」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行以无明为因缘、以无明为集、依无明而生、依无明而出生」,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了知行,了知行之集,了知行之灭,了知顺行灭之道,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
一三
老死是苦谛,生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生是苦谛,有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有是苦谛,取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取是苦谛,渴爱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渴爱是苦谛,受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受是苦谛,触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触是苦谛,六处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六处是苦谛,名色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名色是苦谛,识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识是苦谛,行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行是苦谛,无明是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
[P.114]老死是苦谛,生或苦谛或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生是苦谛,有或苦谛或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乃至……行是苦谛,无明或苦谛或集谛,二之出离是灭谛,灭之了知是道谛。
[P.115]俱存品第三 〔七〕觉支论
舍卫国因缘
一
诸比丘!如是有七觉支。如何为七?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诸比丘!如是是七觉支。
「觉支」者,依何义是觉支?
资益菩提故是觉支,觉故是觉支,随觉故是觉支,別觉故是觉支,等觉故是觉支。依觉义是觉支,依随觉义是觉支,依別觉义是觉支,依等觉义是觉支。令觉故是觉支,令随觉故是觉支,令別觉故是觉支,令等觉故是觉支。依令觉之义是觉支,依令随觉之义是觉支,依令別觉之义是觉支,依令等觉之义是觉支。依觉分之义是觉支,依随觉分之义是觉支,依別觉分之义是觉支,依等觉分之义是觉支。依获觉之义是觉支,依获得觉之义是觉支,依增长觉之义是觉支,依现增长觉之义是觉支,依得觉之义是觉支,依正得觉之义是觉支。
二
依根本之义是觉支,依根本所行之义是觉支,依根本摄持之义是觉支,依根本[P.116]伴属之义是觉支,依根本圆满之义是觉支,依根本圆熟之义是觉支,依根本无碍解之义是为觉支,依于根本得无碍解是觉支,于根本无碍解修习自在义是觉支,于根本无碍解得自在者亦有觉支。依因之义是觉支,依因所行之义是觉支,依因摄持之义是觉支,依因伴属之义是觉支,依因圆满之义是觉支,依因圆熟之义是觉支,依因无碍解之义是觉支,依得因无碍解义是觉支,依于因无碍解修习自在义是觉支,于因无碍解得自在者亦有觉支。依缘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清净之义[P.117]……〔乃至〕……亦有觉支。依无呵责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出离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解脱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无漏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离之义……〔乃至〕……亦有觉支。依最舍之义是觉支,依最舍所行之义是觉支,依最舍摄持之义是觉支,依最舍伴属之义是觉支,依最舍圆满之义是觉支,依最舍圆熟之义是觉支,依最舍无碍解之义是觉支,依最舍得无碍解义是觉支,于最舍无碍解修习自在义是觉支,于最舍无碍解得自在者亦有觉支。
三
觉根本之义故是觉支,觉因之义故是觉支,觉缘之义故是觉支,觉清净之义故是觉支,觉无呵责之义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之义故是觉支,觉[P.118]无漏之义故是觉支,觉离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因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缘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清净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无呵责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出离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漏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离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摄持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摄持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伴属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伴属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圆满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圆满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圆熟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圆熟之义故是觉支。觉根本无碍解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最舍无碍解之义故是觉支。觉得根本无碍解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得最舍无碍解之义是觉支。于根本无碍解修习觉自在义故是觉支……乃至……于最舍无碍解修习觉自在义故是觉支。……乃至……。
四
觉摄持之义故是觉支,觉伴属之义故是觉支,觉圆满之义故是觉支,觉一境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散乱之义故是觉支,觉精勤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散逸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浊之义故是觉支,觉不动之义故是觉支,依一性近住之力觉心之住义故是觉支,觉所缘之义故是觉支,觉行境之义故是觉支,觉断之义故是觉支,觉永舍之[P.119]义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觉退转之义故是觉支,觉寂静之义故是觉支,觉妙善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漏之义故是觉支,觉度之义故是觉支,觉无因相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愿之义故是觉支,觉空性之义故是觉支,觉一味之义故是觉支,觉不超越之义故是觉支,觉俱存之义故是觉支,觉出之义故是觉支,觉因之义故是觉支,觉见之义故是觉支,觉增上之义故是觉支。
五
觉寂止无散乱之义故是觉支,觉正观之随观义故是觉支,觉止观一味之义故是觉支,觉俱存不超越之义故是觉支,觉学受持之义故是觉支,觉所缘之行境义故是觉支,觉退缩心之精勤义故是觉支,觉掉举心之制御义故是觉支,觉俱清净之观察义故是觉支,觉殊胜证得之义故是觉支,觉上通达之义故是觉支,觉〔四〕谛现观之义故是觉支,觉灭安住之义故是觉支。
六
觉信根胜解之义故是觉支……乃至……觉慧根之见义故是觉支。信力之于不信觉不动之义故是觉支……乃至……慧力之于无明觉不动义故是觉支。觉念觉支之近住义故是觉支……乃至……觉舍觉支之简择义故是觉支。觉正见之见义故是觉支[P.120]……乃至……觉正定之无散乱义故是觉支。
觉〔五〕根之增上义故是觉支,觉(五)力之不动义故是觉支,觉〔七〕觉支之出义故是觉支,觉〔八圣〕道之因义故是觉支,觉〔四〕念住之近住义故是觉支,觉〔四〕正勤之勤义故是觉支,觉〔四〕神足之神通义故是觉支,觉〔四〕谛之如义故是觉支,觉〔四〕加行之止灭义故是觉支,觉〔四〕果之现证义故是觉支,觉慧之了知义故是觉支,觉寻之现前解义故是觉知,觉伺之伺案义故是觉支,觉喜之徧满义故是觉支,觉乐之成果义故是觉支,觉心之一境性义故是觉支。
七
觉倾心之义故是觉支,觉识之义故是觉支,觉了知之义故是觉支,觉想义之故是觉支,觉一趣之义故是觉支,觉通智所知之义故是觉支,觉徧智之度义故是觉支,觉断之永舍义故是觉支,觉修习一味之义故是觉支,觉现证之接触义故是觉支,觉蕴之蕴义故是觉支,觉界之界义故是觉支,觉处之处义故是觉支,觉有为之有为义[P.121]故是觉支,觉无为之无为义故是觉支。
八
觉心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无间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出离义故是觉支,觉心之退转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因义故是觉支,觉心之缘义故是觉支,觉心之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地义故是觉支,觉心所缘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行境义故是觉支,觉心所行义故是觉支,觉心趣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引發义故是觉支,觉心之出义故是觉支,觉心之离义故是觉支。
九
觉一性之倾心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了知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想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一趣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跃进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明寂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停止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解脱义故是觉支,觉[P.122]于一性见「此寂静」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乘所作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实所作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随成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徧摄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善造作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摄持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伴属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圆满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总摄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住持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习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修习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多作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善成就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善解脱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随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別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等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令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令随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令別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令等觉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随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別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等觉分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明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开明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随明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別別明义故是觉支,觉一性之等明义故是觉支。
一〇
觉断之义故是觉支,觉灭之义故是觉支,觉极热之义故是觉支,觉徧照之义故是觉支,觉烦恼寂静义故是觉支,觉不垢之义故是觉支,觉离垢之义故是觉支,[P.123]觉无垢之义故是觉支,觉等之义故是觉支,觉会之义故是觉支,觉离之义故是觉支,觉离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离贪之义故是觉支,觉离贪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灭之义故是觉支,觉灭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之义故是觉支,觉最舍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之义故是觉支,觉解脱所行之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根本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足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勤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神通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胜解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精勤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近住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无散乱义故是觉支,觉志欲之见义故是觉支,觉精进之义故是觉支,觉心之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根本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足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勤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神通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胜解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精勤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近住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无散乱义故是觉支,觉思惟之见义故是觉支。
一一
觉苦之害义故是觉支,觉苦之有为义故是觉支,觉苦之烦热义故是觉支,觉苦之变坏义故是觉支,觉集之存续义、因缘之义、合之义、障碍之义故是觉支,觉灭之出义、离之义、无为之义、不死之义故是觉支,觉道之出义、因之义、见之义、[P.124]增上之义故是觉支。
觉如之义故是觉支,觉不异之义故是觉支,觉无我之义故是觉支,觉谛之义故是觉支,觉通达之义故是觉支,觉通智之义故是觉支,觉徧智之义故是觉支,觉法之义故是觉支,觉界之义故是觉支,觉所知之义故是觉支,觉现证之义故是觉支,觉触接之义故是觉支,觉现观之义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觉无嗔故是觉支,觉光明想故是觉支,觉无散乱故是觉支,觉法决定故是觉支,觉智故是觉支,觉胜喜故是觉支,觉初静虑故是觉支……觉阿罗汉道故是觉支。
一二
依胜解义觉信根故是觉支……乃至……依见之义觉慧根故是觉支。于不信依不动义觉信力故是觉支……乃至……于无明依不动义觉慧力故是觉支。依近住之义觉念觉支故是觉支……乃至……依简择之义觉舍觉支故是觉支,依见之义觉正见故是觉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觉正定故是觉支。依增上之义觉根故是觉支……乃至……依不动之义觉力故是觉支。觉出离之义故是觉支……乃至……依因之义觉[P.125]道故是觉支,依近住之义觉念住故是觉支……乃至……依勤之义觉正勤故是觉支,依神通之义觉神足故是觉支,依如之义觉谛故是觉支。依无散乱之义觉寂止故是觉支,依随观之义觉正观故是觉支,依一味之义觉正观故是觉支,依不超越之义觉俱存故是觉支。依律仪之义觉戒清净故是觉支,依无散乱之义觉心清净故是觉支,依见之义觉见清净故是觉支。依解脱之义觉解脱故是觉支,依通达之义觉明故是觉支,依永舍之义觉解脱故是觉支,依断之义觉尽智故是觉支,依止灭之义觉无生智故是觉支,依觉志欲根本之义故是觉支,依觉作意等起之义故是觉支,依觉触总摄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受等趣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定现前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念增上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彼慧之上义故是觉支,依觉解脱坚固之义故是觉支,依觉尽际不死入涅槃义故是觉支。
舍卫国因缘
一三
尔时,具寿舍利弗告诸比丘曰:「友!」彼诸比丘应答具寿舍利弗:「友!」具寿舍利弗如是曰:
友!如是有七觉支。如何为七耶?是念觉支、择法觉支……乃至……舍觉支。友!如是有七觉支。友!我于此七觉支之中,于住晨朝将欲用觉支以住于晨朝,住于日中时将欲用觉支以住于日中,住于夕时将欲用觉支以住于夕时。
[P.126]友!若我有念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量之念,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为住。若依我灭者,由此之缘而了知依我灭〔……〕择法觉支……乃至……友!若我有舍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量念,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为住。若依我灭者,由此之缘了知依我灭。友!譬如有国王或大臣将有种种杂饰之衣服满于衣箧,晨朝将著所欲衣服之一双则于日中时……乃至……友!于夕时将著所欲衣服之一双则于夕时著之。友!如是我于此之七觉支之中,住于晨朝将欲用觉支则于晨朝住之,于日中时……乃至……夕时将欲用觉支则于夕时住之。友!若我有念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量之念,于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为住。若依我灭,由此之缘了知依我灭〔……〕择法觉支……乃至……友!若我有舍觉支之念者,我则有无量之念,于我有善造作之念而了知住为住。若依我灭,由此之缘了知依我灭。
一四
「若我有念觉支之念」,有觉支者如何?近住于灭之时,「若我有念觉支之念者」,则是有觉支。譬如于油灯之燃故于有焰时有光,于有光时有焰。如是近住于灭时,「若我有念觉支之念者」,则是有觉支。
[P.127]「我有无量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有量、遍缠而生后有是为诸行,灭是无量,依不动之义、无为之义故。近住于灭时,「我有无量之念者」,则是有觉支。
「我有善造作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不等、遍缠而生后有是为诸行,灭是平等法,依寂静之义、妙善之义故。近住于灭时,「我有善造作之念者」,则是有觉支。
一五
了知住之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者如何?
以几何之行相念觉支住,以几何之行相念觉支灭?
以八行相念觉支住,以八行相念觉支灭。
如何以八行相念觉支住?依倾心于不生念觉支住,依不倾心于生念觉支住,依倾心于不转念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转念觉支住,依倾心于无因相念觉支住,依不倾心于因相念觉支住,依倾心于灭念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诸行念觉支住。如是以八行相念觉支住。
如何以八行相念觉支灭?依倾心于生念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生念觉支灭,依倾心于转念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转念觉支灭,依倾心于因相念觉支灭,依不倾心于无因相念觉支灭,依倾心于诸行念觉支灭,依不倾心于灭念觉支灭。如是依八行相念觉支灭。
[P.128]如是了知住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
一六
「若我有舍觉支之念」,有觉者如何?近住于灭时,「若我有舍觉支之念者」,则有觉支。譬如油灯之燃故于有焰时有光,于有光时有焰。如是近住于灭时,「若我有舍觉支之念者」,则有觉支。
「于我有无量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是有量、徧缠而生后有是为诸行,灭是无量,依不动之义、无为之义故。近住于灭时,「我有无量之念者」,则有觉支。
「于我有善造作之念」,有觉支者如何?一切诸烦恼是不等、徧缠而生后有是为诸行,灭是平等法,依寂静之义、妙善之义故。于近住灭时,「于我有善造作之念者」,则有觉支。
了知住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者如何?
以八行相舍觉支住,以八行相舍觉支灭。
一七
如何以八行相舍觉支住?依倾心于不生舍觉支住,依不倾心于生舍觉支住,依倾心于不转舍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转舍觉支住。依倾心于无因相舍觉支住,依不倾心于因相舍觉支住,依倾心于灭舍觉支住,依不倾心于诸行舍觉支住。如是以八行相舍觉支住。
如何以八行相舍觉支灭?依倾心于生舍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生舍觉支灭,依[P.129]倾心于转舍觉支灭,依不倾心于不转舍觉支灭,依倾心于因相舍觉支灭,依不倾心于无因相舍觉支灭,依倾心于诸行舍觉支灭,依不倾心于灭舍觉支灭。
如是了知住之为住,若又灭者,由此之缘,了知灭。
[P.130]俱存品第四 慈论
舍卫国因缘
一
诸比丘!若习慈心解脱、修习、多作、乘作、实作、随成、徧熟、善造作者应可希求有十一功德。如何为十一?乐眠、乐觉、不见恶梦、受人爱、受非人爱、诸天守护、彼无受火、毒或剑、速得定心、颜色清净、死无迷妄、无上通达而生梵世。诸比丘!如习慈心解脱、修习、多作、乘作、实作、随成、徧熟、善造作者,应可希求有如是十一功德。
二
于慈心解脱有无別徧满,于慈心解脱有有別徧满,于慈心解脱有方徧满。
以几何之行相有无別徧满之慈心解脱?以几何之行相有有別徧满之慈心解脱?以几何之行相有方徧满之慈心解脱?
以五行相有无別徧满之慈心解脱。以七行相有有別徧满之慈心解脱。以十行相有方徧满之慈心解脱。
如何以五行相有无別徧满之慈心解脱?「于一切之有情乃无怨、无嗔、无害、有[P.131]乐而摄护我!一切之有命……乃至……一切之活物〔……〕一切之人〔……〕一切之我性所属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护我!」如是以五行相有无別徧满之慈心解脱。
如何以七行相有有別徧满之慈心解脱?「于一切之女人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护我!一切之男人……乃至……一切之尊者〔……〕一切之非尊者〔……〕一切之天〔……〕一切之人〔……〕一切之堕者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护我!」如是以七行相有有別徧满之慈心解脱。
三
如何以十行相有方徧满之慈心解脱?「于东方一切之有情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护我!于西方一切之有情……乃至……于北方一切之有情〔……〕于南方一切之有情〔……〕于东南方一切之有情〔……〕于西北方一切之有情〔……〕于东北方一切之有情〔……〕于西南方一切之有情〔……〕于下方一切之有情〔……〕于上方一切之有情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护我!于东方一切之有命……乃至……活物〔……〕人〔……〕我性所属〔……〕一切之女人〔……〕一切之男人〔……〕一切之尊者〔……〕一切之非尊者〔……〕一切之天〔……〕一切之人〔……〕一切之堕者,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护我!于西方一切之堕者〔……〕于北方一切之堕者〔……〕于南方一切之堕者〔……〕于东南方一切之堕者〔……〕于西北方一切之堕者〔……〕于东北方一切之堕者〔……〕于西南方一切之堕者〔……〕于下方一切之堕者〔……〕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无嗔、无害、有乐而摄护我!」如是以十行相有方徧满之慈心解脱。
「除一切有情之苦害以无苦害,除损害以无损害,除烦热以无烦热,除永尽以无永尽,除害心以无害心,一切之有情乃无怨而勿有怨,有乐而勿有苦,依乐而勿依苦。」如是以八行相一切有情乃起慈故是「慈」,思此之法故是「心」,由一切嗔所属解[P.132]脱故是解脱,而慈而心解脱故是慈心解脱。
四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而胜解,有信根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精勤精进,有精进根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令近住念,有念根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定心,有定根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慧了知、有慧根徧习之慈心解脱。
此五根是习慈心解脱,依此五根习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修习,依此之五根修习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多作,依此之五根多作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五根善庄严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资具,依此之五根善资饰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之五根善围绕慈心解脱。
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徧[P.133]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五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不信而不动,有信力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懈怠而不动,有精进力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放逸而不动,有念力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掉举而不动,有定力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无明而不动,有慧力徧习之慈心解脱。
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五力习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修习,依此之五力修习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多作,依此之五力多作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五力善庄严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资具,依此之五力善资饰于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之五力善围绕慈心解脱。
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徧[P.134]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六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令近住于念,有念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以慧思择,有择法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以精勤精进,有精进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令止灭熟烦,有喜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令止灭麤重,有轻安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以定心,有定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以智简择诸烦恼,有舍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
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七觉支习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修习,依此之七觉支修习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多作,依此之七觉支多作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七觉支善庄严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资具,依此之七觉支善资饰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之七觉支善围绕慈心解脱。
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P.135]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徧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七
「一切有情乃无怨、安稳、有乐!」正见,有正见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正现前解,有正思惟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正摄受,有正语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令正等起,有正业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令正清净,有正命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正精勤,有正精进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令正近住,有正念徧习之慈心解脱。「一切有情……〔乃至〕……有乐!」正定,有正定徧习之慈心解脱。
此八〔圣〕道是心解脱之习,依此之八〔圣〕道习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修习,依此八〔圣〕道修习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多作,依此之八〔圣〕道多作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庄严,依此之八〔圣〕道善庄严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资具,依此之八〔圣〕道善资饰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之八〔圣〕道善围绕慈心解脱。
[P.136]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实作、随成、徧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八
「一切之有命……乃至……一切之活物〔……〕一切之人〔……〕一切之我性所属〔……〕一切之女人〔……〕一切之男人〔……〕一切之尊者〔……〕一切之非尊者〔……〕一切之天〔……〕一切之人〔……〕除一切堕者之苦害以无苦害,除损害以无损害,除烦热以无烦热,除永尽以无永尽,除害心以无害心,一切之堕者乃无怨而勿有怨,有乐而勿有苦,依乐而勿依苦。」如是以八行相一切之堕者乃起慈故是「慈」,思此法故是「心」,由一切嗔所属解脱故是「解脱」,而慈而心解脱故是慈心解脱。「一切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胜解,有信根徧习之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九
于东方一切有情之……乃至……于西方一切有情之〔……〕于北方〔……〕于南方〔……〕于东南方〔……〕于西北方〔……〕于东北方〔……〕于西南方〔……〕于下方〔……〕于上方除一切有情之苦害以无苦害……乃至……而慈而心亦为解脱故是慈心解脱。「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胜解,有信根徧习[P.137]之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一〇
于东方一切有命之……乃至……堕者之〔……〕于西方一切堕者之〔……〕于北方〔……〕于南方〔……〕于东南方〔……〕于西北方〔……〕于东北方〔……〕于西南方〔……〕于下方〔……〕于上方以除一切之堕者之苦害以无苦害……乃至……而慈而心亦为解脱故是慈心解脱。
一一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信胜解,有信根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以精勤精进,有精进根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近住念,有念根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定心,有定根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慧了知,有慧根徧习之慈心解脱。此五根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五根习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一二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于不信而不动,有信力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于懈怠而不动,有精进力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于放逸而不动,有念力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于悼举而不动,有定力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于无明而不动,有慧力徧习之慈心解脱。此五力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之五力习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P.138]一三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令近住念,有念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慧思择,有择法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精勤精进,有精进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止灭热烦,有喜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止灭麤重,有轻安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定心,有定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智简择诸烦恼,有舍觉支徧习之慈心解脱。此七觉支是慈心解脱之习,以此之七觉支习慈心解脱……乃至……令成、明而为照。
一四
「于上方一切之堕者乃无怨、安稳、有乐!」正见,有正见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正现前解,有正思惟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正摄受,有正语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正等起,有正业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正清净,有正命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正精勤,有正精进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令正近习,有正念徧习之慈心解脱。「〔于上方〕……乃至……」以正定,有正定徧习之慈心解脱。
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习,依此八〔圣〕道习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之伴属,依此八〔圣〕道善围绕慈心解脱。此八〔圣〕道是慈心解脱[P.139]之习、修习、多作、庄严、资具、伴属、圆满、俱行、俱生、相合、相应、跃进、明寂、停止、解脱,「此是寂静」之观、乘作、实作、随成、徧熟、善造作、善修习、善摄受、善成就、善解脱,令成、明而为照。
[P.140]俱存品第五 离欲论
一
离欲是道,解脱是果,离欲是道者如何?
于预流道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离邪见,于此随转诸烦恼与离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离欲是离欲为所缘,离欲为行境,于离欲生,于离欲住,于离欲安住。
离欲者,于离欲有二,涅槃是离欲,涅槃之所缘生一切之法是离欲故是离欲。俱生之七支是至离欲,故离欲是道。依此之道诸佛与声闻到达未到之涅槃故是八〔圣〕道支。于众多外道之沙门婆罗门虽有诸道,然此八圣道支是最尊、最胜、极胜、最上、最妙,故八〔圣道〕支是于诸道中最胜。
于依现前解之义而正思惟是离邪思惟,依摄受之义而正语是离邪语,依于等起之义而正业是离邪业,依于清净之义而正命是离邪命,依于精勤之义而正精进是离邪精进,依于近住之义而正念是离邪念,依于无散乱之义而正定是离邪定,于此离[P.141]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离欲是离欲为所缘,离欲为行境,于离欲生,于离欲住,于离欲安住。
离欲者,离欲有二,涅槃是离欲,涅槃之所缘生一切之法,是离欲故是为离欲。俱生之七支是至离欲,故离欲是道。依此之道诸佛与声闻到达未到之涅槃故是八〔圣〕道支。于众多外道之沙门婆罗门虽有诸道,然此八圣道支是最尊、最胜、极胜、最上、最妙,故八〔圣〕道支是于诸道中最胜。
二
于一来道之时,依见之义而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正定,是由离麤之欲贪结、嗔结、麤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于此离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离欲者,以离欲为所缘……〔乃至〕……八〔圣道〕支是为诸道中最胜。
三
于不还道之时,依见之义而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由离细之欲贪结、嗔结、细之欲贪随眠、嗔随眠离,于此离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P.142]离欲者,以离欲为所缘……乃至……八〔圣道〕支是为诸道中最胜。
四
于阿罗汉道之时,依见之义而正见……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由离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于此离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离外之一切因相。
离欲者,以离欲为所缘,以离欲为行境,于离欲生,于离欲住,于离欲安住。
离欲者,离欲有二,涅槃是离欲,涅槃所缘生一切之法,是离欲故是为离欲。俱生之七支是至离欲,故离欲是道。依此之道诸佛与声闻到达未到之涅槃故是八〔圣〕道支。于众多外道之沙门婆罗门虽有诸道,然此之八圣道支是最尊、最胜、极胜、最上、最妙,故八〔圣道〕支是诸道中最胜。
五
见离欲是正见,现前解离欲是正思惟,摄受离欲是正语,等起离欲是正业,清净离欲是正命,精勤离欲是正精进,近住离欲是正念,无散乱离欲是正定。近住离欲是念觉支,思择离欲是择法觉支,精勤离欲是精进觉支,徧满离欲是喜觉支,寂静离欲是轻安觉支,无散乱离欲是定觉支,简择离欲是舍觉支。
[P.143]于不信而不动之离欲是信力,于懈怠而不动之离欲是精进力,于放逸而不动之离欲是念力,于掉举而不动之离欲是定力,于无明而不动之离欲是慧力。胜解离欲是信根,精勤离欲是精进根,近住离欲是念根,无散乱离欲是定根,见离欲是慧根。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离欲,依不动之义〔五〕力是离欲,依出离之义〔七〕觉支是离欲,依因之义〔八圣〕道〔支〕是离欲,依近住之义〔四〕念住是离欲,依勤之义〔四〕正勤是离欲,依神通之义〔四〕神足是离欲,依如之义〔四〕谛是离欲,依无散乱之义寂止是离欲,依随观之义正观是离欲,依一味之义止观是离欲,依不超越之义俱存是离欲,依律仪之义戒清净是离欲,依无散乱之义心清净是离欲,依见之义见清净是离欲,依解脱之义解脱是离欲,依通达之义明是离欲,依永舍之义解脱是离欲,依断之义尽智是离欲。
志欲是依根本之义而离欲,作意是依等起之义而离欲,触是依总摄之义而离欲,受是依等趣之义而离欲,定是依现前之义而离欲,念是依增上之义而离欲,慧是依此上义而离欲,解脱是依坚固之义而离欲。见之道是正见,现前解之道是正思惟……乃至……入于不死之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道。
如是离欲是道。
六
解脱是果者如何?
于预流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解脱邪见,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之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P.144]依现前解之义,正思惟是解脱邪思惟,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之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依摄受之义正语是解脱邪语……乃至……依等起之义正业是解脱邪业〔……〕,依清净之义正命是解脱邪命〔……〕,依精勤之义正精进是解脱邪精进〔……〕,依近住之义正念是解脱邪念〔……〕,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邪定,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七
于一来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麤之欲贪结、嗔结、麤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于解脱此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八
于不还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细之欲贪结、嗔结、细之欲贪随眠、嗔随眠,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P.145]解脱者,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九
于阿罗汉果之时,依见之义正见是……乃至……依无散乱之义正定是解脱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慢随眠、有贪随眠、无明随眠,于此解脱随转诸烦恼与诸蕴,则解脱外之一切因相。
解脱是以解脱为所缘,以解脱为行境,于解脱生,于解脱住,于解脱安住。
解脱者,解脱有二,涅槃是解脱,涅槃所缘生一切法是解脱,故解脱是果。
一〇
见解脱是正见,现前解脱是正思惟,摄受解脱是正语,等起解脱是正业,清净解脱是正命,精勤解脱是正精进,近住解脱是正念,无散乱解脱是正定。近住解脱是念觉支,思择解脱是择法觉支,精勤解脱是精进觉支,徧满解脱是喜觉支,寂静解脱是轻安觉支,无散乱解脱是定觉支,简择解脱是舍觉支。
于不信而不动之解脱是信力,于懈怠而不动之解脱是精进力,于放逸而不动之解脱是念力,于掉举而不动之解脱是定力,于无明而不动之解脱是慧力。胜解解脱是信根,精勤解脱是精进根,近住解脱是念根,无散乱解脱是定根,见解脱是慧根。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解脱,依不动之义〔五〕力是解脱,依出离之义〔七〕觉支是解脱,依因之义〔八圣〕道〔支〕是解脱,依近住之义〔四〕念住是解脱,依勤之义〔四〕正勤是解脱,依神通之义〔四〕神足是解脱,依如之义〔四〕谛是[P.146]解脱,依无散乱之义寂止是解脱,依随观之义正观是解脱,依一味之义止观是解脱,依不超越之义俱存是解脱,依律仪之义戒清净是解脱,依无散乱之义心清净是解脱,依见之义见清净是解脱,依解脱之义解脱是解脱,依通达之义明是解脱,依永舍之义解脱是解脱,依断之义尽智是解脱。
志欲乃依根本之义而解脱,作意是依等起之义而解脱,触是依总摄之义而解脱,受是依等趣之义而解脱,定是依现前之义而解脱,念是依增上之义而解脱,慧是依此上之义而解脱,解脱是依坚固之义而解脱。见之道是正见,现前解之道是正思惟……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道。
如是离欲是道,解脱是果。
[P.147]俱存品第六 无碍解论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林中。尔时,世尊言五比丘曰:诸比丘!出家〔者〕是不可习此二边。何者为二?〔一〕于诸欲专心欲耽著,为下劣、卑贱、异生类、非尊圣、无义,〔二〕专心于自己之疲劳,为苦、非尊圣、无义。诸比丘!如来去此两边现等觉中道,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诸比丘!如来现等觉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此之中道者如何?此是八圣道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丘!如来现等觉此中道资于眼生、智生、寂静、通智、等觉、涅槃也。
二
复次,诸比丘!此是苦之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別离是苦,希求不得是苦,略说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此是苦集之圣谛:此渴爱生后有,俱行喜贪于随处欢喜,谓欲爱、有爱、无有爱。
[P.148]复次,诸比丘!此是苦灭之圣谛:此三爱悉皆离灭、舍离、定弃、解脱、无执。
复次,诸比丘!此顺苦灭道之圣谛:此八圣道支,谓正见……乃至……正定。
三
诸比丘!「此苦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徧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令徧知」,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是苦集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断此苦集之圣谛……乃至……已断」,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苦灭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此应现证之苦灭圣谛……乃至……已现证」,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诸比丘!「此顺苦灭道之圣谛」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顺苦灭道之圣谛……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四
诸比丘!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于我未善清净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界、沙门、婆罗门、诸生未确认现证无上正等觉。诸比丘!于[P.149]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于我已善清净时,诸比丘!我则于天、魔、梵界、沙门、婆罗门、诸生已确认现证无上正等觉。复次,于我生见、智,「我心解脱不动,此是最后生,勿复更有后有。」
世尊如是说示,五比丘欢喜而赞叹世尊之所说。
复次,说此之时,具寿憍陈如远尘离垢之法眼生,「此一切集法是灭法。」
复次,世尊转法轮时,地居之诸神發出音声,「此处世尊于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林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回避遮蔽。」四大王众诸天闻地居之诸神之音声。三十三天闻四大王众诸天之音声……乃至……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發出音声,「此处世尊于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林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盖覆。」
如是刹那、瞬时、须臾而音声乃至达于梵世。此十千世界乃大震动,于世间出现无量广大之光辉,超越诸天之天威。
此时,世尊说优陀那曰:憍陈如乃了解,憍陈如乃了解。因此,名憍陈如而称为「阿若憍陈如。」
[P.150]五
「此是苦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乃依何之义?「智生」者乃依何之义?「慧生」者乃依何之义?「明生」者乃依何之义?「光明生」者乃依何之义耶?
「眼生」者乃依见之义。「智生」者乃依知之义。「慧生」者乃依了知之义。「明生」者乃依通达之义。「光明生」者乃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智是法,慧是法,明是法,光明是法。此五法是法无碍解之所缘而且是行境。此之所缘是行境,此行境是此之所缘。是故,诸法之智乃称为法无碍解。
见之义是义,知之义是义,了知之义是义,通达之义是义,光耀之义是义。此之五义乃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是此之行境,此之行境是此之所缘。是故,言诸法之智是义无碍解。
为显示五法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有文词言。此之十词是词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词之智是词无碍解。
有五法之智,有五义之智,有十词之智。此之二十智是辩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六
「应徧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徧知」,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P.151]「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者,是依见之义。「智生」者是依知之义。「慧生」者是依了知之义。「明生」者是依通达之义。「光明生」者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智是法,慧是法,明是法,光明是法。此之五法乃法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法之智是法无碍解。
见之义是义,知之义是义,了知之义是义,通达之义是义,光耀之义是义。此之五义是义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义之智是义无碍解。
为显示五法有文词言,为显示五义有文词言。此之十词是词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词之智是词无碍解。
有五法之智,有五义之智,有十词之智。此二十智是辩无碍解之所缘而且为行境。此之所缘乃此之行境,此之行境乃此之所缘。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于苦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七
「此是苦集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断[P.152]此苦集之圣谛……乃至……已断」,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于集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是苦灭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现证此苦灭之圣谛……乃至……已现证」,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于苦灭圣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是顺苦灭道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应修习此顺苦灭道之圣谛……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于顺苦灭道谛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之四圣谛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八
诸比丘!「此身之身观也」,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身之身观也」,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此法之法观也」,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法之法观……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P.153]「此身之身观也」,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应修习此身之身观……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法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者是依见之义……乃至……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身之身观念住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P.154]「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应修习此法之法观……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于法之法观念住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于四念住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九
诸比丘!「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勤三摩地……乃至……此心三摩地……乃至……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一〇
「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生眼……乃至……光明生。「应修习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P.155]「眼生」者是依何之义?……〔乃至〕……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于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此勤行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乃至……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应修习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已修习」,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乃至……是故,言诸辩之智是辩无碍解。
于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有十五法、十五义、三十词、六十智。
于四神足有六十法、六十义、百二十词、二百四十智。
[P.156]一一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毘婆尸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毘婆尸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于毘婆尸菩萨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尸弃菩萨……乃至……毘舍浮菩萨……乃至……俱留孙菩萨……乃至……拘那含牟尼菩萨……乃至……迦叶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迦叶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于迦叶菩萨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诸比丘!「集也集也」,于未曾闻之法乔答摩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灭也灭也」,于未曾闻之法乔达摩菩萨眼生……乃至光明生。于乔达摩菩萨之说有十法、十义、二十词、四十智。
于七菩萨之七说有七十法、七十义、百四十词、二百八十智。
一二
「已知、见、解、现证凡通智之通智义,以慧接触而无不以慧接触之通智义」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于通智之通智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已知、见、解……乃至……凡遍智之遍智义……乃至……断之断义……乃至[P.157]……修习之修习义……乃至……现证之现证义」……光明生。于现证之现证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通智之通智义,遍智之遍智义,断之断义,修习之修习义,现证之现证义有百二十五法、百二十五义、二百五十词、五百智。
一三
「凡已知、见、解蕴之蕴义……乃至……」……光明生。于蕴之蕴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已知、见、解……乃至……凡界之界义……乃至……处之处义……乃至……有为之有为义……乃至……无为之无为义」……光明生。于无为之无为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蕴之蕴义,界之界义,处之处义,有为之有为义,无为之无为义有百二十五法、百二十五义、二百五十词、五百智。
一四
「凡已知、见、解苦之苦义……乃至……」光明生。于苦之苦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集之集义……乃至……灭之灭义……乃至……道之道义……乃至……」……光明生。于道之道义有二十五法、二十五义、五十词、百智。
于四圣谛有百法、百义、二百词、四百智。
一五
「凡已知、见、解……乃至……义无碍解之义无碍解义……乃至……」……光明生。义无碍解之义无碍解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乃至……法无碍解之法无碍解义……乃至……词无碍解之词无碍解义……乃至……辩[P.158]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光明生。于辩无碍解之辩无碍解义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
于四无碍解有百法、百义、二百词、四百智。
一六
「凡已知、见解……乃至……根上下智」……光明生。于根上下智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凡已知、见、解……乃至……有情意乐意趣智……乃至……对偶示导智……乃至……成大悲智……乃至……无障智」……光明生。于无障智有二十五法……乃至……百智。
于无碍解论有八百五十法、八百五十义、千七百词、三千四百智。
[P.159]俱存品第七 法轮论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于波罗奈……因此,名憍陈如,称为「阿若憍陈如」。
「此是苦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眼生」者,是依何之义?「智生」者,是依何之义?「慧生」者,是依何之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
「眼生」是依见之义。「智生」是依知之义。「慧生」是依了知之义。「明生」是依通达之义。「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见之义是义。智是法,知之义是义。慧是法,了知之义是义。明是法,通达之义是义。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苦为事,以谛为事,以谛为所缘,以谛为行境,谛所摄,谛所属,且于谛而生,于谛而住,于谛而安住。
二
「法轮」者,依何之义而为法轮?
转法与轮,故为法轮,转轮与法,故为法轮,以为法转,故为法轮,以转法所行,故为法轮,转住于法,故为法轮,转安住于法,故为法轮,转令安住于法,故为法轮,于法得转自在,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自在,故为法轮,于法得转究竟,[P.160]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究竟,故为法轮,于法得转无畏,故为法轮,于法令得转无畏,故为法轮,转恭敬法,故为法轮,转尊重法,故为法轮,转尊敬法,故为法轮,转供养法,故为法轮,转畏敬法,故为法轮,转法幢,故为法轮,转法帜,故为法轮,转法增上,故为法轮,此法轮于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人亦不能回避遮蔽,故为法轮。
信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精进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念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定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慧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信力……〔乃至〕……精进力……〔乃至〕……念力……〔乃至〕……定力……乃至……慧力……〔乃至〕……念觉支……〔乃至〕……择法觉支……〔乃至〕……精进觉支……〔乃至〕……喜觉支……〔乃至〕……轻安觉支……〔乃至〕……定觉支……〔乃至〕……舍觉支……〔乃至〕……正见……〔乃至〕……正思惟……[P.161]〔乃至〕……正语……〔乃至〕……正业……〔乃至〕……正命……〔乃至〕……正精进……〔乃至〕正念……〔乃至〕……正定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依增上之义〔五〕根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依不动之义〔五〕力……〔乃至〕……依出离之义〔七〕觉支……〔乃至〕……依因之义〔八圣〕道支……〔乃至〕……依近住之义〔四〕念住……〔乃至〕……依勤之义〔四〕正勤……〔乃至〕……依神通之义〔四〕神足……〔乃至〕……依如之义〔四〕谛……〔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寂止……〔乃至〕……依随观之义而正观……〔乃至〕……依一味之义而止观……〔乃至〕……依不超越之义而俱存……〔乃至〕……依律仪之义而戒清净……〔乃至〕……依无散乱之义而心清净……〔乃至〕……依见之义而见清净……〔乃至〕……依解脱之义而解脱……〔乃至〕……依通达之义而明……〔乃[P.162]至〕……依永舍之义而解脱……〔乃至〕……依断之义而尽智……〔乃至〕……依止灭之义而无生智是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志欲是依根本之义而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作意是依等起之义……〔乃至〕……触是依总摄之义……〔乃至〕……受是依等趣之义……〔乃至〕……定是依现前之义……〔乃至〕……念是依增上之义……〔乃至〕……慧是依此上义……〔乃至〕……解脱是依坚固之义……〔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三
「应为徧知此苦之圣谛……乃至……已徧知」,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义?
「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
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苦为事,以谛为事……乃至……安住于谛。
法轮者依何义为法轮?转法与轮,故为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法,转此之法,故为法轮。
四
「此是苦集之圣谛」,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应断此苦集之圣谛……乃至……已断」,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P.163]何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集为事,以谛为事……乃至……以灭为事,以谛为事……乃至……以道为事,以谛为事,以谛为所缘……乃至……安住于谛。
法轮者,是依何之义而为法轮?转法与轮,故为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五
诸比丘!「此身之身观」,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身之身观……乃至……已令修习」,我于未曾闻法眼生……乃至……光明生。「此受之……乃至……此心之……乃至……此法之法观」,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法之法观……乃至……已令修习」,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
「此身之身观」……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光耀之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身为事,以念住为事……乃至……以受为事,以念住为事……乃至……以心为事,以念住为事……乃至……以法为事,以念住为事……乃至……安住于念住。「法轮」者,是依何义而为法轮?转法与轮,故为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槃是依尽际[P.164]之义为法,转此法,故为法轮。
六
诸比丘!「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我于未曾闻之法眼生……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此勤三摩地……乃至……此心三摩地……乃至……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诸比丘!「应修习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
「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法、五义以欲为事,以神足为事,以神足为所缘……乃至……安住于神足。法轮者,依何义是法轮?转法与轮,故是法轮。……乃至……不死涅槃是依尽际之义而为法,转此法与轮,故是为法轮。
「此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乃至……光明生。「眼生」者,是依何之义?……乃至……「光明生」者,是依何之义?「眼生」是依见之义……乃至……「光明生」是依光耀之义。眼是法,见之义是义……乃至……光明是法,光耀之义是义。此五[P.165]法、五义以勤为事,以神足为事……乃至……以心为事,以神足为事……乃至……以观为事,以神足为所缘……乃至……安住于神足。法轮者,依何义为法轮?转法与轮,故法轮……乃至……入于不死涅槃而依尽际之义是法,转此法故是法轮。
[P.166]俱存品第八 出世间论
一
何等之法是出世间?
乃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四圣道、四沙门果及涅槃。此等之法是出世间。
出世间者,依何义是出世间?
度世间故是出世间,由世间渡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渡故是出世间,由渡出世间故是出世间,超世间故是出世间,超越世间故是出世间,已超越世间故是出世间,于世间是过大故是出世间,度世间边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已出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已出离故出世间,不住于世间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住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染故是出世间,依世间而不被染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杂染故是出世间,依世间不被杂染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随染故是出世间,依世间不被随染故是出世[P.167]间,于世间离脱故是出世间,与世间离脱故是出世间,由世间离脱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离脱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离脱故是出世间,于世间离系故是出世间,与世间离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离系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离系故是出世间。世间为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清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清净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出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出故是出世间,由世间退转故是出世间,由世间而退转故是出世间,由世间出而退转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著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执故是出世间,于世间不被转故是出世间,断世间故是出世间,已断世间故是出世间,止灭世间故是出世间,已止灭世间故是出世间,世间之过去故是出世间,世间之不到故是出世间,世间之非境故是出世间,世间之不共故是出世间,吐世间故是出世间,不吞世间故是出世间,断世间故是出世间,不取世间故是出世间,远离世间故是出世间,不近依世间故是出世间,离薰世间故是出世间,不徧薰世间故是出世间,胜超世间而住故是出世间。
[P.168]俱存品第九 力论
舍卫国因缘
一
诸比丘!如是有五力。以何为五?乃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诸比丘!有如是五力。
复次,有六十八力。〔谓〕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惭力、愧力、择力、修习力、无呵责力、摄力、忍力、施设力、审虑力、自在力、摄持力、寂止力、正观力、十有学力、十无学力、十漏尽力、十神通力、十如来力。
二
如何是信力?于不信不动故是信力,依持俱生之法义是信力,依永断烦恼义是信力,依通达初净之义是信力,依心之摄持义是信力,依心之清净义是信力,依殊胜证得之义是信力,依上通达之义是信力,依〔四〕谛现观之义是信力,依令住于灭之义是信力。如是是信力。
如何是精进力?于掉举不动故是精进力,依持俱生之法义是精进力,依永断烦恼义是精进力,依通达初净之义是精进力,依心之摄持之义是精进力,依心之清净义是精进力,依殊胜证得义是精进力,依上通达之义是精进力,依〔四〕谛现观之义是精进力,依令住于灭之义是精进力。如是是精进力。
[P.169]如何是念力?于放逸不动故是念力,依持俱生法之义是念力……乃至……依令住于灭之义是念力。如是是念力。
如何是定力?于掉举不动故是定力,依持俱生法之义是念力……乃至……依令住于灭之义是定力。如是是定力。
如何是慧力?于无明不动故是慧力,依持俱生法之义是慧力……乃至……依令住于灭之义是慧力。如是是慧力。
三
如何是惭力?依出离而惭欲欲故是惭力,依无嗔而惭嗔故是惭力,依光明想而惭惛眠故是惭力,依无散乱而惭掉举故是惭力,依法决定而惭疑故是惭力,依智而惭无明故是惭力,依胜喜而惭不欣喜故是惭力,依初静虑惭〔五〕盖故是惭力……乃至……依阿罗汉道而惭一切烦恼故是惭力。如是是惭力。
如何是愧力?依出离而愧欲欲故是愧力,依无嗔而愧嗔故是愧力,依光明想而愧惛眠故是愧力,依无散乱而愧掉举故是愧力,依法决定而愧疑故是愧力,依智而愧无明故是愧力,依胜喜而愧不欣喜故是愧力,依静虑而愧〔五〕盖故是愧力……乃至……依阿罗汉道而愧一切烦恼故是愧力。如是是愧力。
如何是择力?依出离而简择欲欲故是择力,依无嗔而简择嗔故是择力,依光明想而简择惛眠故是择力,依无散乱而简择掉举故是择力,依法决定而简择疑故是择力,依智而简择无明故是择力,依胜喜而简择不欣喜故是择力,依初静虑而简择〔五〕[P.170]盖故是择力……乃至……依阿罗汉道而简择一切烦恼故是择力。如是是择力。
四
如何是修习力?断欲欲修习出离故是修习力,断嗔修习无嗔故是修习力,断惛眠修习光明想故是修习力,断掉举修习无散乱故是修习力,断疑修习法决定故是修习力,断无明修习智故是修习力,断不欣喜修习胜喜故是修习力,断〔五〕盖修习初静虑故是修习力……乃至……断一切烦恼修习阿罗汉道故是修习力。如是是修习力。
如何是无呵责力?若已断欲欲于出离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嗔于无嗔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惛眠于光明想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掉举于无散乱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疑于法决定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无明于智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不欣喜于胜喜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若已断〔五〕盖于初静虑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乃至……若已断一切烦恼于阿罗汉道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如是是无呵责力。
如何是摄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以摄心故是摄力,依无嗔之力以断嗔而摄心故是摄力……乃至……依阿罗汉道之力以断一切烦恼而摄心故是摄力。如是是摄力。
[P.171]五
如何是忍力?若已断欲欲出离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嗔无嗔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惛眠光明想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掉举无散乱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疑法决定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不欣喜胜喜是忍故是忍力,若已断〔五〕盖初静虑是忍故是忍力。……乃至……若已断一切烦恼阿罗汉道是忍故是忍力。如是是忍力。
如何是施设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施设心故是施设力,依无嗔之力断嗔施设心故是施设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施设心故是施设力……乃至……依阿罗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施设心故是施设力。如是是施设力。
如何是审虑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令心审虑故是审虑力,依无嗔之力断嗔令心审虑故是审虑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令心审虑故是审虑力……乃至……依阿罗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令心审虑故是审虑力。如是是审虑力。
如何是自在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制心故是自在力,依无嗔之力断嗔制心故是自在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制心故是自在力……乃至……依阿罗汉道断一切烦恼制心故是自在力。如是是自在力。
[P.172]如何是摄持力?依出离之力断欲欲摄持心故是摄持力,依无嗔之力断嗔摄持心故是摄持力,依光明想之力断惛眠摄持心故是摄持力……乃至……依阿罗汉道之力断一切烦恼摄持心故是摄持力。如是是摄持力。
六
如何是寂止力?依出离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无嗔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光明想之力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乃至……依入息之力观定弃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依出息之力观定弃心一境性无散乱是寂止力。
寂止力者,是依何义是寂止力?
依初静虑于〔五〕盖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二静虑于寻伺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三静虑于喜不动故是寂止力,依第四静虑于乐苦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虚空无边处定于色想、嗔想、种种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识无边处定于虚空无边处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无所有处定于识无边处想不动故是寂止力,依非想非非想处定于无所有处定不动故是寂止力,于掉举与掉举俱行之诸烦恼与诸蕴不动、不震、不涌故是寂止力。如是是寂止力。
七
如何是正观力?无常观是正观力,苦观是正观力……乃至……定弃观是正观力。色之无常观是正观力,色之苦观是正观力……乃至……色之定弃观是正观力。受之……乃至……想之〔……〕行之〔……〕识之〔……〕眼之……乃至……老死之无常观是正观力,老死之苦观是正观力……乃至……老死之定弃观是正观力。
正观力者,是依何义而为正观力。
依无常观于常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苦观于乐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无我观于[P.173]我想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厌恶观于欢喜不动故是正观力,依离贪观于贪不动故是正观力,依灭尽观于集不动故是正观力,依定弃观于执取不动故是正观力,于无明与无明俱行之诸烦恼与诸蕴不动、不震、不涌故是正观力。如是是正观力。
八
如何是十有学力、十无学力?
学正见是有学力,于此学已是无学力,学正思惟是有学力,于此学已是无学力,正语……乃至……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智……乃至……学正解脱是有学力,于此已学是无学力。如是为十有学力、十无学力。
九
如何是十漏尽力?
于此处漏尽比丘由无常而为如实正知善见一切诸行。漏尽比丘之由无常而如实正知善见一切诸行者,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如实正知善见诸欲如火炕。漏尽比丘之如实正知善见诸欲如火炕者,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之心随顺于离、趣向于离、临入于离、住于离、欣求出离,由一切漏住之诸法而离。漏尽比丘之心随顺于离、趣向于离、临入于离、住于离、欣求出离,由一切漏住之诸法而离者,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P.174]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四念住。漏尽比丘令修习善修习四念住者,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复次,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四正勤……乃至……修习善修习四神足〔……〕修习善修习五根〔……〕修习善修习五力〔……〕修习善修习七觉支……乃至……修习善修习八圣道支,漏尽比丘修习善修习八圣道支此是漏尽比丘之力,因此之力漏尽比丘认诸漏之尽,「我之诸漏已尽。」
如是是十漏尽力。
一〇
如何是十神通力?
依神通之义摄持神通、神变神通、意所成神通、智徧满神通、定徧满神通、圣神通、业异熟生神通、有福神通、明所成神通,〔及〕随处之正加行缘神通之义是神通。如是是十神通力。
一一
如何是十如来力?
于此处如来如实了知处依处,以非处依非处。如来如实了知以处依处,以非处依非处者,此是如来之如来力,由此之力如来实认胜群处,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轮。
[P.175]复次,如来如实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业、受、处、因、异熟。如来如实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业、受、处、因、异熟者,此是如来之如来力,因此之力如来实认胜群处,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徧行趣。如来如实了知徧行趣者,此为如来之如来力,因此之力如来实认胜群处,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非一界种种界世间。如来如实了知非一界种种界世间者,此是如来之如来力……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有情之种种胜解。如来如实了知有情之种种胜解者,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如来如实了知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者,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如实了知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之杂染、清净、出离。如来如实了知静虑解脱三摩地三摩钵底之杂染、清净、出离者,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随念非一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具状貌、处所而随念非一之宿住。如来随念非一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P.176]复次,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诸有情之死生。如来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此是如来之……乃至……转梵轮。
复次,如来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诸漏尽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如来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诸漏尽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者,此是如来之如来力,因此之力如来实认胜群处,于众会作狮子吼转梵轮。
如是是十如来力。
一二
依何义为信力?依何义为精进力?依何义为念力?依何义为定力?依何义为慧力?依何义为惭力?依何义为愧力?依何义为择力?〔……〕依何义为如来力?
于不信依不动之义是信力。于懈怠依不动之义是精进力。于放逸依不动之义是念力。于掉举依不动之义是定力。于无明依不动之义是慧力。惭恶不善法故是惭力。愧恶不善法故是愧力,依智而简择烦恼故是择力。于此处所生诸法为一味故是修习力。于此处必无呵责故是无呵责力。依此而摄心故是摄力。此彼之忍故是忍力。依此而施设心故是施设力。依此心而令审虑故是审虑力。依此制心故是自在力。依此摄持心故是摄持力。依此心一境故是寂止力。于此处随观生诸法故是正观力。于此而学习故是有学力。于此已学故是无学力。依此而断诸漏故是漏尽力。于此有神通故是神通力。依无可量之义是如来力。
[P.177]俱存品第十 空论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祗树林给孤独园。尔时,具寿庆喜诣世尊之前,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时,庆喜白世尊曰:「世尊!有言『世间是空,世间是空』。世尊!如何言『世间是空』耶?」
庆喜!我、我所是空故,言「世间是空」。庆喜!我、我所是空者何耶?庆喜!于眼我、我所亦是空,于色我、我所亦是空,于眼识我、我所亦是空,于眼触我、我所亦是空,眼触所缘而生所受之乐、苦、不苦不乐,我、我所亦是空。耳……〔乃至〕……声……〔乃至〕……鼻……〔乃至〕……香……〔乃至〕……舌……〔乃至〕……味……〔乃至〕……身……〔乃至〕……所触……〔乃至〕……于诸法,我、我所亦空,于意我、我所亦空,于意识我、我所亦是空。于意触我、我所亦空,意触所缘而生所受之乐、苦、不苦不乐,我、我所亦是空。庆喜!我、我所是空,故言「世间是空。」
[P.178]二
空空、行空、坏空、最上空、相空、消除空、定空、断空、止灭空、出离空、内空、外空、俱空、同分空、异分空、寻求空、摄受空、获得空、通达空、一性空、异性空、忍空、摄持空、深解空及正知者之流转永尽一切空性中之胜义空。
三
如何是空空?
于眼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是空,于耳……〔乃至〕……于鼻〔……〕于舌〔……〕于身〔……〕于意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亦是空。如是是为空空。
四
如何是行空?
于行有三,是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于福行非福行、不动行是空,于非福行福行、不动行是空,于不动行福行、非福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身行、语行、心行。于身行语行、心行是空,于语行身行、心行是空,于心行身行、语行是空。此是三行。
于其他有三行,是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于过去行未来行、现在行是空,于未来行过去行、现在行是空,于现在行过去行、未来行是空。此是三行。如是是行空。
五
如何是坏空?
于所生之色自性是空,已灭之色是已坏而空。于所生之受自性是空,已灭之受是已坏而空,所生之想〔……〕所生之行〔……〕所生之识〔……〕所生之眼……[P.179]〔乃至〕……于所生之有自性是空,已灭之有是已坏而空。此是坏空。
六
如何最上空?
此句是最上,此句是最胜,此句是殊胜,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取之定弃,渴爱之灭尽、离欲、灭、涅槃。此是最上空。
七
如何是相空?
于相有二,是愚相与贤相。于愚相贤相是空,于贤相愚相是空。于相有三,生相、灭相、住异相。于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于色之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色之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色之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于受之〔……〕想之〔……〕行之〔……〕识之〔……〕眼之〔……〕乃至……于老死之生相灭相、住异相是空,于老死之灭相生相、住异相是空,于老死之住异相生相、灭相是空。此是相空。
八
如何是消除空?
依出离而欲欲被消除是空,依无嗔而嗔被消除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被消除是空,依无散乱而掉举被消除是空,依法决定而疑被消除是空,依智而无明被消除是空,依胜喜而不欣喜被消除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被消除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被消除是空。此是消除空。
[P.180]九
如何是定空?
依出离而欲欲是定空,依无嗔而嗔是定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是定空,依无散乱而掉举空定,依法决定而疑是空定,依智而无明定空,依胜喜而不欣喜是定空,依初静虑而〔五〕盖是定空,……乃至……依退转观而合现贪是定空。此是定空。
一〇
如何是断空?
依出离而欲欲令断是空,依无嗔而嗔令断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令断是空,依无散乱而掉举令断是空,依法决定而疑令断是空,依智而无明令断是空,依胜喜而不欣喜令断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令断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令断是空。此是断空。
一一
如何是止灭空?
依出离而欲欲止灭是空,依无嗔而嗔止灭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止灭是空,依无散乱而掉举止灭是空,依法决定而疑止灭是空,依智而无明止灭是空,依胜喜而不欣喜止灭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止灭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止灭是空。此是止灭空。
一二
如何出离空?
依出离而欲欲出离是空,依无嗔而嗔出离是空,依光明想而惛眠出离是空,依无散乱而掉举出离是空,依法决定而疑出离是空,依智而无明出离是空,依胜喜而不欣喜出离是空,依初静虑而〔五〕盖出离是空……乃至……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P.181]恼出离是空。此是出离空。
一三
如何是内空?
于内之眼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是空,于内之耳……乃至……内之鼻〔……〕内之舌〔……〕内之身〔……〕内之意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亦是空。此是内空。
一四
如何是外空?
于外之色……乃至……于外之法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亦是空。此是外空。
一五
如何是俱空?
于内之眼、外之色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是俱空。于内之耳、外之声……乃至……内之鼻、外之香、〔……〕内之舌、外之味〔……〕内之身、外之所触〔……〕内之意、外之法我、我所、常、坚固、恒、不易法亦是俱空。此是俱空。
一六
如何是同分空?
六内处是同分空,六外处是同分空,六识身是同分空,六触身是同分空,六受身是同分空,六想身是同分空,六心身是同分空。此是同分空。
一七
如何是异分空?
于六内处而六外处是异分空,于六外处而六识身是异分空,于六识身而六触身是异分空。于六触身而六受身是异分空,于六受身而六想身是异分空,于六想身而[P.182]六心身是异分空。此是异分空。
一八
如何是寻求空?
于寻求出离而欲欲是空,于寻求无嗔而嗔是空,于寻求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寻求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寻求法决定而疑是空,于寻求智而无明是空,于寻求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寻求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寻求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寻求空。
一九
如何是摄受空?
于摄受出离而欲欲是空,于摄受无嗔而嗔是空,于摄受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摄受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摄受法决定而疑是空,于摄受智而无明是空。于摄受胜解而不欣喜是空,于摄受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摄受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摄受空。
二〇
如何是获得空?
于获得出离而欲欲是空,于获得无嗔而嗔是空,于获得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获得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获得法决定而疑是空,于获得智而无明是空,于获得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获得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获得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获得空。
二一
如何是通达空?
于通达出离而欲欲是空,于通达无嗔而嗔是空,于通达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通达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通达法决定而疑是空,于通达智而无明是空,于通达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通达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通达阿罗道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通达空。
[P.183]二二
如何是一性空、异性空?
欲欲是异性,出离是一性,若思出离一性者,欲欲是空。嗔是异性,无嗔是一性,若思无嗔一性者,嗔是空。惛眠异性,光明想一性,如思光明想一性则惛眠空。掉举异性〔……乃至……〕疑是异性〔……乃至……〕无明是异性〔……乃至……〕不欣喜是异性〔……乃至……〕〔五〕盖是异性,初静虑是一性,若思初静虑一性者,〔五〕盖是空……乃至……一切烦恼是异性,阿罗汉道是一性,若思阿罗汉道一性者,一切烦恼是空。此是一性空、异性空。
二三
如何是忍空?
于出离忍而欲欲是空,于无嗔忍而嗔是空,于光明想忍而惛眠是空,于无散乱忍而掉举是空,于法决定忍而疑是空,于智忍而无明是空,于胜喜忍而不欣喜是空,于初静虑忍而〔五〕盖是空……乃至……于阿罗汉道忍而一切烦恼是空。此是忍空。
二四
如何是摄持空?
于摄持出离而欲欲是空,于摄持无嗔而嗔是空,于摄持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摄持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摄持法决定而疑是空,于摄持智而无明是空,于摄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摄持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摄持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如是是摄持空。
二五
如何是深解空?
于深解出离而欲欲是空,于深解无嗔而嗔是空,于深解光明想而惛眠是空,于深解无散乱而掉举是空,于深解法决定而疑是空,于深解智而无明是空,于深解胜喜而不欣喜是空,于深解初静虑而〔五〕盖是空……乃至……于深解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是空。如是是深解空。
[P.184]二六
正知者之流转永尽一切空中之胜义空者为如何耶?
于此处正知者依出离而永尽欲欲之流转,依无嗔永尽嗔之流转,依光明想而永尽惛眠之流转,依无散乱而永尽掉举之流转,依法决定而永尽疑之流转,依智而永尽无明之流转,依胜喜而永尽不欣喜之流转,依初静虑而永尽〔五〕盖之流转……乃至……依阿罗汉道而永尽一切烦恼之流转。
又正知者于无余涅槃般涅槃而永尽此之眼流转于他眼不生流转,永尽此之耳流转……乃至……鼻流转〔……〕舌流转〔……〕身流转〔……〕意流转,于他不生意流转。如是乃正知者之流转永尽是一切空中之胜义空。
此妙之第二部,是建立无等最妙之妙品。
校注
俱存论(yuganandha-kathā)「俱存」者,名为寂止、正观。此以下称为「俱存品」,只采用部分之名以为品名。 瞿私多园(Ghosītārāma)于 PTS. Dic 亦有 Ghositā。在暹罗本及底本皆有 sī。 在底本有「阿罗汉得」(arahattapattiṁ)。 虽言十六行相实则列举十七。但见下文最后之三未详说。 虽言十六行相以上列举之处成为十四。 倾心底本虽作 āpajjati 在随暹罗本为 āvajjati。 无愿之义云云 底本脱落此一句,依暹罗本补之。 现前解底本暹罗本虽均作为 abhiropana- 如其他之用例应改为 abhiniropana-。 退转在底本虽有「识之义」依于暹罗本及其他用例改正之。 地之义底本虽作「等之义」依其他之用例及暹罗本改正为 bhummaṭṭha。 善解脱在底本虽有「善清净」依暹罗本及其他之用例改正之。 觉底本虽有 bhuñjana,依暹罗本及其他之用例应改正为 bujjhana。以下倣此。 足底本虽作 padaha 依暹罗本及其他之用例改正为 pāda- 其次思惟之足亦同。 住之次,底本有 vacanaṁ 异本有 cavanaṁ, caraṁ 等语以在文脉上应为不须要故不译。 有量、徧缠底本虽作 pamāṇabandhā,依暹罗本改为 pamāṇavantā。 尊者 ariya 或被思考指为阿利安族。非尊者准此可知。 堕者(vinipātika)vinipāta 即谓在地狱等之堕者。 信根徧习在底本虽有 saddhindriyaṁ paribhāvitā,但随暹罗本应读为 saddhindriyaparibhāvitā。以下倣此。 此之省略文准第四项乃至第七项可知。 以上已于「转法轮经」。 以上,已于別经。 已于第二之別经。 以上已列举五。应「脱一切智智」。 「吞」底本、暹罗本皆作 Paccāgamanti,改正为 Paccācamanti。 审虑力底本作 nijjhanti,应采用暹罗本之 nijjhatti。 此之一句底本脱落。 随顺(ninna)Mvyut, 30, 3 及參照注记。 趣向(poṇa)Mvyut, 30, 4 參照。 临入(pabbhāra)Mvyut, 30, 4 參照。 明所成底本虽为 vijāmayā,乃为 vijjāmayā 之误植。 胜群处(āsabhaṁ ṭhanaṁ),Mvyut, 245, 716 參照。 非一底本之 anekavidita 乃为 anekavihita 之误植。 底本脱「想」。 底本 udāna 为 uddāna 之误。【经文资讯】《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44 册 No. 19 无碍解道(第3卷-第4卷)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汉译南传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OCR,智光法师提供,祥因法师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