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义足经卷下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猛观梵志经第十一
闻如是:
佛在释国迦维罗卫树下,从五百比丘,悉应真,所作已具,已下重担,闻义已度,所之生胎灭尽。
是时,十方天下地神妙天来佛所,欲见尊德及比丘僧。是时,梵四天王相谓言:「诸学人宁知,佛在释国迦维罗卫树下,从五百真人。复十方天地诸神妙天,悉来礼佛,欲见尊威神及诸比丘。我今何不往见其威神?」四天王即从第七天飞下,譬如壮士屈伸臂顷,来到佛边,去尊不远,便俱往礼佛及比丘僧,各就座。
一梵天就座,便说偈言:
二梵天适就座便说偈言:
三梵天就座便说偈言:
四梵天就座便说偈言:
是时,坐中有梵志,名为猛观,亦在大众中,意生疑信因缘。佛知猛观梵志所生疑,是时便作一佛,端正形类无比,见者悉喜,有三十二大人相,金色复有光,衣法大衣,亦如上说。便向佛叉手,以偈叹言: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法观梵志经第十二
闻如是:
佛在释国迦维罗卫树下,与五百比丘俱,皆应真,所作已具,已下重担,以义自证,会胎生尽。
尔时,十方天地神妙天亦来礼佛,欲见尊德及比丘僧。是时,第七天四天王相谓言:「诸学人宁知,佛在释国迦维罗卫树下,从五百真人。复十方天地神妙天悉往礼,欲见尊威神及比丘。我曹今何不往见其威神?」四天王即从第七天飞下,譬如壮士屈伸臂顷,来到佛边,去尊不远,便俱往礼佛及比丘僧,各就座。
一梵天就座,便说偈言:
二梵天就座便说偈言:
三梵天就座便说偈言:
四梵天就座便说偈言:
是时,座中有梵志,名法观,亦在大众中。因缘所计,见于泥洹脱者有支体,以故生意疑信因缘。
佛知法观梵志所生疑,是时便作一佛,端正形类无比,见者悉喜,有三十二大人相,金色复有光,衣法大衣,亦如上说。便向佛叉手,以偈叹言: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兜勒梵志经第十三
闻如是:
佛在王舍国于梨山中。尔时,七头鬼将军与鵙摩越鬼将军共约言:「其有所治处生珍宝,当相告语。」尔时,鵙摩越鬼将军所治处池中,生一莲花千叶,其茎大如车轮,皆黄金色。鵙摩越鬼将军便将五百鬼来到七头鬼将军所,便谓七头言:「贤者!宁知我所治池中生千叶莲花,但茎大如车轮,皆黄金色。」七头鬼将军即报言:「然贤者宁知我所治处,亦生神珍宝。如来正觉行度三活,所说悉使世人民得安雄,生无上法乐,坚无比。已生宝何如贤者宝?」
复以月十五日,说戒解罪。鵙摩越鬼将军报七头言:
七头鬼将军及鵙摩越等,各从五百鬼,合为千众,俱到佛所,皆头面礼佛,住一面。
鵙摩越鬼将军便白佛言:
尔时,座中有梵志,名兜勒,亦在众中,便生意于泥洹脱者支体因缘,因是便意生疑。
佛即知兜勒意生所疑,便化作一佛,端正形好无比,见莫不喜者,形类过天,身有三十二大人相,紫磨金色,衣大法衣。弟子亦作化人,化人适言,弟子亦言;弟子适言,化人亦言。佛所作化人,化人言,佛默然;佛言,化人默然。何故?一切制念度故。
化佛便叉手偏袒,以偈叹言: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莲花色比丘尼经第十四
闻如是:
佛在忉利天上,当竟夏月,波利质多树花适好盛,坐濡软石上,欲为母说经,及忉利天上诸天。尔时,天王释到佛所,为佛作礼,便白佛言:「今当用何时待遇尊?」佛告天王:「用阎浮利时待我。」天王得教,即礼佛,欢喜而去。
尔时,贤者摩诃目犍连,亦在舍卫,亦竟夏月,于祇树给孤独园中。尔时,四辈悉到目犍连所——比丘辈、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四辈悉礼目犍连,各一面住,便共问目犍连:「今世正眼为在何所竟是夏三月?」目犍连便告四辈:「今佛在忉利天上,当竟夏三月。念母怀妊勤苦,故留说经,及忉利诸天。在波利质花树下,濡软石上。树高四千里、布枝二千里、树根下入二百八十里。所坐石,按之即陷入四寸。舍便还复。」摩诃目犍连广复为四辈说经法,便默然。诸四辈闻经,欢喜著念,便礼目揵连悉去。
至竟夏三月,复众四辈皆悉来到目揵连所,头面礼竟,悉就座,共白目揵连:「善哉,贤者!学中独多神足。愿烦威神到佛所,为人故礼佛足,以我人语白佛:『阎浮利四辈,饥渴欲见尊。善哉!佛愍念世间人,愿下阎浮利。』」目犍连闻如是默然,可四辈复以经法戒,四辈众欢喜,目犍连辞,四辈悉起礼,复起绕目犍连而去。
尔时,目犍连便取定意,如壮士屈伸臂顷,从阎浮利灭,便往天上,去佛不远。是时,佛在无央数天中央坐,说经法。目犍连便生想:「如来在天众中,譬如阎浮利。」佛即知目犍连意想所念,告目犍连言:「不与世间等,迅去即便去、欲使来即来,去来随我意所念。」
目犍连白佛言:「是天众多好甚乐,天中有先世,一心自归于佛,寿尽来生天上;或有身归法者、或自归僧者,寿尽皆来生天上;或有先世净心乐道,寿尽来生天上。」佛言:「目犍连!如是,是天中先世一心归佛、归法、归僧,心乐道,寿尽皆来生天上。」
尔时,天王释坐在佛前,意尊佛语及目犍连所言,即言:「贤者目犍连所说实如是。先世有身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净心乐道,皆来生天上。」是时,有八万天坐在天王释后,诸天悉欲尊佛所言、及目犍连、亦其王所言,便言:「贤者目犍连可所说者,实如贤者言。其有先世作人时,身归三正,净心乐道,寿尽皆来生天上。」尔时,八万天因缘目犍连,各各自陈我得沟港。
目犍连便前作礼,头面著佛足,便白佛言:「诺阎浮利四辈,饥渴欲见佛。善哉!愿尊愍念世间,以时下到阎浮利。」佛便告目犍连:「汝且下,语世间四辈:『佛却后七日,当从天上来下,安详会于优昙满树下。』」目犍连言:「诺。」受教便起作礼,绕佛三匝,便取定意,譬如壮士屈伸臂顷,便灭于忉利天,即住阎浮利地上,悉告世间人:「佛却后七日,当从天上来下,安详会于优昙满树下。」
佛于天上便取定意,如力士屈伸臂顷,佛于忉利天上至盐天,为诸天说经;灭于盐天,即至兜术天;复从兜术天灭,即至不憍乐天、化应声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水行水微天、无量水天、水音天、约净天、遍净天、净明天、守妙天、玄妙天、福德天、德淳天、近际天、快见天、无结爱天,已说经,悉使大欢悦;便与天上色天俱下,住须大施天;从上下悉从二十四天上,至第三天上住;悉敛上有色天;悉复敛有欲天,来至第二天须弥巅上住。
是时,有天子堕彼逻,被王教意,便化作三阶——一者金,二者银,三者琉璃——佛从须弥巅,下至琉璃阶住;梵天王及诸有色天,悉从佛右面,随金阶下;天王释及诸有欲天,从佛左面,随银阶下。佛及诸无数有色天释,亦诸无数有欲天,悉下到阎浮利,安详会优昙满树下,是使无数人民悉来会,欲见佛、欲闻法。
是时莲花色比丘尼,化作金轮王服,七宝导前,从众力士兵,飞来趣佛。是大众人民、及长者、帝王,遥见金轮王,悉下道,不敢当前,广作径路,莲花色比丘尼到佛所。是时,天亦见人、人亦悉见天,以佛威神,天为下、地为高、人悉等,天亦无贪意在人、人亦无贪意在天,时有人贪著乐金轮王。
是时有一比丘,坐去佛不远,便箕坐直身,意著捡戒。比丘见天乐会、亦人乐会,自生念言:「是一切无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何贪是?何愿是?已是何有?」比丘即在坐得沟港道,已自证。
佛知人、知天、知彼比丘生意所念,说偈言:
是时莲花色比丘尼,适到佛前,便摄神足,七宝及兵众悉灭不现,独住无发衣法衣,便头面著佛足。
佛因到优昙满树下坐,成布席坐适坐,便为大众人民,广说经法,说布施、持戒、善现天径,说欲五好痛说具恶。
佛知人意稍濡离麤,便现苦谛习尽道谛。中有身归佛、归法、归比丘僧者;中有随力持戒者;中有得沟港自证频来,至不还道自证。
是时贤者躬自在座,便起偏袒向佛,叉手面于佛前,以偈赞佛言:
是时贤者舍利弗,在众中坐,便起座,偏袒叉手,以偈叹曰:
佛谓舍利弗:「意有所厌恶,及有所著,在空床卧行欲学,如法今说,令汝知听: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子父共会经第十五
闻如是:
佛在释国,从千弟子梵志、故道人皆老年,悉得应真六达,所求皆具。佛从教授县国,转到迦维罗卫城外尼拘类园中。迦维罗卫诸释,闻佛从老年应真千比丘,转行教授,已到是国,近在城外园中,便转相告语:「先鸡鸣悉当会。」自共议言:「诸贤者!正使太子不乐道,当作遮加越王。我曹悉当为其民耳,今弃七宝作道,自致作佛。我人今悉取长者家出一人,亦从佛求作沙门。诸释如是,众为复增。」便从迦维罗卫城出,欲见尊德,欲闻明法;诸释女人,亦复聚会,俱到佛所,欲闻明法。尔时,佛取神足,定意适定,便在空中步行。尔时,诸释见佛步行虚空中,悉欢喜生敬爱心。
尔时,悦头檀王便以头猗著佛足,作礼竟,便一面住。迦维罗卫民悉不平:「王为佛作礼,是何法以还礼子?」王即闻民悉不平已如是,王便言:「诸贤者!是太子生时,地大动现大光明,悉照一切生,便行七步,无所抱猗,便左右视出声言:『三界甚苦,何可乐者?』诸天于空中持白盖,复散摩尼花,复鼓五百乐,复雨香水,盥浴太子。诸民!尔时我第一为太子作礼。诸贤者!太子在园阎浮树下,晨起往坐,便得卧,树枝叶悉在太子东作荫;禺中至晡,树枝叶悉复在西为太子作荫。树尚不违太子身,诸民!尔时我第二为太子作礼。」王尔时说偈曰:
佛尔时摄神足,下座比丘僧前,咸坐上。诸释及释诸女人,皆头面礼佛,各就座。王亦就座,即偈叹佛言:
尔时,佛为王及诸释女人广说经法,先现布施、持戒、现天径微说,善痛道其苦,导现达世近亲三十七品,从可得安如。
佛以道意,知悦头檀王意满喜已性濡,无乱缚解,可为说善度法,便说苦谛习尽道谛。佛说是四谛法,王即在座开解,三毒垢除,于法中得谛眼,譬如净缯投于染中,即受色好,王亦入法如是。
尔时王见谛疑断,在法开解,便起座向佛,叉手白言:「已近已近、已远已远,今我身归佛法及比丘僧,受我为清信士,尽形寿,悉不犯已净。」故释中亦有身归佛者、归法者、归僧者;释诸女人,自归亦如是;中有持不杀戒者、持不盗戒、持不婬戒、持不欺戒、中有远酒不饮酒戒。
尔时悦头檀王见法甚明,见谛无疑,在法勇猛,便起座,向佛叉手,以是义足偈叹言: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与悦头檀王及释人民悉欢喜。
维楼勒王经第十六
闻如是: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迦维罗卫诸释新起大殿,成未能久,诸释悉共言:「从今已后,莫使沙门、梵志、释中衣冠及长者子,得先入是殿中。先使佛、次及比丘僧入,余人乃当从后入耳。」
尔时,舍卫国王子惟楼勒以事到释国,未及入城,便至新成殿中宿。明日入城,所欲取竟,便还其国。
诸释闻太子惟楼勒在新殿中宿,便大不乐,嗔恚不解,便出声骂:「今奈何令婢子先入是殿?」便共掘殿中土,弃深七尺所,更取净土复其处,便复取牛湩洗四殿。
惟楼勒太子闻诸释不净恶我,掘殿中土七尺所,更以新土复其处,悉以湩洗四殿,复骂我为婢子,污是新殿。闻内结,悲著心,我后把国政者,当云那治诸释。
从是不久,舍卫国王崩,大臣集议,征太子拜为王。惟楼勒王即问傍大臣者:「有不净恶国王者,其罪何至?」傍臣白言:「如是罪至死。」王言:「然。诸释不净恶我,诸释是佛亲家,至使佛有恩爱在诸释者,终不能得治子曹罪。」臣下即白言:「佛弃世欲,无恩爱在亲属,欲治诸释罪无所难。」王闻白如是,即勅兴四种兵:象、马、车、步兵,出城引号,当攻迦维罗卫城。
佛以食时,持应器入舍卫城求食,食竟,出城下道,于释树下薄枝叶少荫凉,在其下望。王兴兵行大道,遥见佛在薄荫树下坐,即下车到佛所,礼竟,住一面,白佛言:「诺。今有余大树,枝叶茂盛,多阴凉,大树名为迦旃,迦维罗卫多优昙钵尼拘类,佛何以不坐是荫?何为坐是小释树?少枝叶,无荫树下有何凉?」佛报言:「爱其名,乐其凉,故坐其下。」王自念言:「如是者,佛续为有恩爱在诸释,续有助意。」即从其处而还兵,归其国。佛教授舍卫人民,生意欲到迦维罗卫国,便从诸比丘,即到释国,于尼拘类园中教授。
久顷,舍卫国王便复问傍臣左右言:「若有不净恶国王者,其罪何至?」诸臣对言:「如是罪至死。」王复言:「诸释致恶我,子曹皆是佛近亲,佛当有顾念在诸释,我终不得子曹胜。」臣下复白言:「我曹悉闻诸沙门言:『瞿昙婬欲已断。』有何恩爱在近亲?王欲治其罪,无以为难。」王闻诸臣下白如是,即勅兴四种兵,引号出城,到诸释国。行至冥已,近去释城四十里所因止宿。
诸释悉闻舍卫国王兴四种兵,欲来攻是国,近去城数十里,恐明日来到,即遣轻足上骑,到佛所道:「是愿佛教我曹,作何方便?」佛即告诸释:「坚闭城门,王终不能得胜。开门内者,惟楼勒王即杀诸释不疑。」是骑人闻佛教,便礼佛,上马如去。
是时,贤者摩诃目犍连在佛后住,便白佛言:「明慧莫以诸释为忧,我今欲举一释国,移置异天地间,若以铁笼笼之,悉一天下共者,当奈之何?」佛即告摩诃目犍连言:「耐能尔,当奈其罪何?」目犍连言:「但说有形事,无奈无形罪何?」
佛尔时说偈言:
舍卫国王即摩饰鬪具,俱便前当攻释城。诸释悉共兴四种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亦出城欲拒扞惟楼勒王。诸释亦复摩饰兵,当与舍卫国王及兵共鬪。尚未相见,诸释便引弓,以利刃箭射断车、当应亦射断车轭、亦射断车毂、亦截车轴、射断䭷、亦射断人身、珠宝,无所伤害。
舍卫国王大恐怖,顾问左右:「汝曹宁知诸释已出城迎鬪死,我曹终不得其胜,不如早还。」傍臣即白王言:「我曹先曰:『闻诸释皆持五戒,尽形寿不犯。』生至使当死,不敢有所伤害,有所伤害,为犯戒,但前自可得其胜。」王即引兵而前,突释兵阵。诸释见王前甚进,便入城闭门。
尔时,舍卫王以遣人语诸释:「舅氏与我有何仇怨,而不开门?小欲有所借入,即出城不久留。」
诸释中信佛所言,本行经法无疑向道,便言:「不须开门。」释中未净心归佛、归法、归比丘僧,无谛,有疑,便以为可开门,复共言:「我人不得尔,恐是中有外对。我曹悉坐耆老行筹,不受筹者,为当不欲内王;受筹者,为欲内王;多者,我又当随适行;筹悉受不受者少耳。」众人言:「当开门内王。」诸释便开门内,惟楼勒王适入迦维罗卫城,便生取诸释,当将出城杀之。
尔时,释摩男白舍卫王:「愿天子与我小愿。」王言:「将军欲何愿?」「我愿今没是池中顷,以其时令,诸释得出城走。」诸大臣白言:「王当与释摩男愿,令在水中能几顷。」王即与其所愿。释摩男即没池中,以发绕树根而死。王怪在水甚久,便令使者按视:「释摩男在水中何等作?」如王言,往按视之,见释摩男在水底死,便还白王:「天子!宁知释摩男持发绕树根而死。」王即绞城中余释,复问:「所生得释悉死未?」臣白言:「悉已象蹈杀之。」王便从处还国。
佛以晡时,悉告诸比丘:「俱到逝心须加利讲堂所。」诸比丘悉言:「诺。」佛即与众比丘俱,到逝心讲堂,道经过诸释死处,释中尚有能语者,遥见佛,举声称冤,佛闻诸释,悲哀甚痛。佛即谓比丘:「愚痴人惟楼勒所作罪不小。」佛便至诸释地中,化出自然无数床,佛及比丘悉坐。佛为诸释,广说经法竟,谓比丘言:「汝曹意何趣?屠者以是作是业,以是生活,从是因缘,宁可得乐乘圣象、神马、七宝车不?」比丘对曰:「终不得。」佛言:「善哉!意亦如是,不见、不闻屠以是业自立,可得富乐。何以故?屠者无慈心哀意,观占诸兽故。」
佛复言:「比丘!汝曹意何趣,渔猎者及屠牛者,以是故作以是业,以是自生活,宁得乘神象、圣马、宝车、恣意富乐不?」比丘对曰:「终不得。」佛言:「善哉!我亦不闻、不见渔、猎、屠牛,是业自活,可致富乐。何以故?子曹远哀、无慈观,占兽以是远乐奈何道。此愚痴人,乃于向道得果者伤害之,乃知是子亦远善,当生见其从是,七日当为水所漂。比丘!以故当慈心,莫学伤害心,至见烧枉,亦莫生害意。」
佛以是本、以是因缘、以是义生,令弟子悉解为曹卷语检,为后世作明,使我经道久住世间。
佛尔时说是义足经:
佛说是义足经竟,比丘悉欢喜。
佛说义足经卷下
校注
【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 册 No. 198 佛说义足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