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譬喻经卷上
(一)
菩萨度人,譬若巧乳母养子,有四事:一者洗浴使净、二者乳哺令饱、三者卧寐安稳、四者抱持出入恒使欢喜。以此四事长养其子令得成就。菩萨亦复如是,有四事育养众生:一者以正法洗浴心垢、二者以经法饮食使饱、三者禅定三昧随时兴立、四者以四恩饶益一切恒令欢喜。以此四事劝诲一切,长育众生使得至道。
(二)
世间有二知识,常与人为因缘,令人得大罪,亦令人得大福。何谓二知识?一者恶知识、二者善知识。譬如贼师造恶逆,杀害君父破乱天下,众生被毒殃无不加,与之从事令人得大罪。如释迦文菩萨發意求道救护众生,四等四恩接护一切,三界五道靡不蒙度也!所谓善知识与之从事,令人得大福。
(三)
昔南天竺有一国名私呵絜,处海渚之上,其城纵广八万余里。时他国有一老母名阿龙,遭难荒乱流离在此国,孤单无所归,依乞匃生活,诣长者家欲求寄附。时长者妇见之,问讯老母,老母具自陈说穷厄之意。长者怆然愍之,语老母言:「可住我家耳,当相资给。」老母喜曰:「吾无以上报,当以小小作使,所作众务不敢惮劳也!」便停止住。意有悲喜:「昔日供侍众僧随意所设,今日忽尔穷厄,施心不达,内自感伤。」前礼道人问讯必讫:「不审僧朝中供未也?」道人答曰:「朝来入城乞匃了无所得,是以便还所解耳!」老母即念:「欲得饭众僧,而自了无所有。」白诸道人:「我今入城视之,若得供办者,当还白之!若无者亦当使知消息。」于是众许可,各各解住树下。
于是老母还舍启长者妇,宜用数千钱:「今我虽在此作使,愿身自卖终身为婢,可立券要?」长者妇问曰:「卿在此仰我衣食,欻复用钱为?持作何等?」老母白言:「私宜急用,不可得说。」于是长者妇以钱与之,语言:「为持去用,若有时自可还,我以券何为?」老母得钱,诣其左右先素知识者,具以情告之:「以钱人人付,使为供六十家。」须臾已办,赍诣道人。「本谓无实定,至城乃尔。」皆怪其精进,出于不意,而问老母:「居止何处?吾朝分卫无里不遍,何以都不相值见耶?」老母具自陈说本末:「我是某国中人也,家先奉佛供养众僧。值世荒乱流离至此,室家荡尽一身孤独,依附此国大长者家,给其使令,仰其衣食,空身寄命了无一钱。向见道人悲喜交集,心有所怀,悲愿不果。白夫人:『以身自卖,求索少少,欲饭众僧。』慈惠见愍,微诚得遂耳!」道人叹曰:「真可谓尽信施矣!」皆相谓曰:「吾等亦为五阴之身行求分卫,今日之食便为啖人肉也,宜各建意以报施功。」众人齐心立八惟务禅,精盈感通即获超定,神足威灵振动境界,树木曲躬有似跪拜。道人见证,赞叙施主。
国王惊肃怪其所以,召诸群臣共议:「原其感瑞,何缘致兹?」臣下四出观察其所由,见城门外道人群集,施者济济,其共相庆赖。即入白,王曰:「正是所为,速请呼来!」臣下还宣王命。老母怖悸惧有非祸,报答臣曰:「吾身系属长者妇,不得自由。」臣还白此意,王曰:「并请命来。」于是长者妇闻王勅命,即与老母诣王所。王问其意,老母具以本末白王言。王曰:「吾为国主富有自在,然不知奉敬三尊供养道士,如此老母致感若斯!」王曰:「此母则吾师。」迎着宫内,香汤洗浴坐于师位。宫人、婇女合二万人,王身受戒为优婆塞;老人、婇女为优婆夷。国人一切普發道意。
(四)
昔道人于山中学道。山中多有蝮蛇,道人畏之,便依一树下,高布床槈坐禅念定;而但苦睡,不能自制。天人则于空中笑,觉之,遂睡,不解天人因作方便,欲恐令不睡极。夜,天人言:「咄咄道人,毒蛇来矣!」道人大怖,便然灯火,遍求之不见。天人数数不止,道人乃更恚曰:「天人何以犯两舌?都不见物,云何为言言毒蛇?」天人语道人:「何不自观内毒蛇?身中有四蛇不除,如何更从外求之乎?」道人闻天人语,即自思惟:「观身历藏,乃知四大为五阴六衰所沈没,无数劫来至今未脱。」即解四谛苦空非身。天未晓,漏尽意解,六通具足,得罗汉。
(五)
昔有阿育王,于境内立千二百塔寺,后得病大困。有一沙门往省王,王与相见,悲不能自胜。道人曰:「王前后所作功德不可计数,当开大意,莫有恨也!」王言:「正使死至不能有恨也。所以悲者,前为千二百寺,各织作金缕幡盖千二百枚,欲自悬幡散华,于诸寺物始得办,而得重病,恐不卒本愿,故自悲耳!」道人语王:「好!」叉手一心,令王悉见一界中塔。道人即现神足,应时千二百塔皆在王前。见大欢喜,病即时差,取金幡金华悬诸刹上,塔寺低仰皆就王手。王得本愿身复病愈,即發大意,延二十五年,遂作功德逮得不退转。
(六)
昔有阿育王,拜为政位,二十八万里尽属之,陆地龙、阅叉等亦奉献臣使,无不伏者。唯有一龙王,北界所止之,池广三百余里,得佛一分舍利昼夜供养,独不降首于阿育王。王即举四种兵到其池上,龙不出应。龙有威神,王亦不能得前。如是三往,不能得龙。「所以威神并者,福胜我故也!吾今当大作功德供养三尊,以往取必得不疑也!」于是修立塔寺、广请众僧,数数不息。欲自试功德,便作一金龙,作一王身,著称两头称其轻重,作功德并称二像,龙重王轻;后复称之轻重衡平;复作功德,后王称日重、龙称日轻。王知功德日多,兴兵往讨,未至道半,龙王大小奉迎首伏,所得佛一分舍利者献阿育王,阿育王复兴塔寺广阐佛法。
(七)
昔佛般泥洹去百年后,有阿育王爱乐佛法,国中有二万比丘,王恒供养之。诸九十六种外道生嫉妬意,谋欲败佛法,自共聚会思惟方便。中有一人善于幻化,便语众人:「吾欲作幻,变恶鬼形索沙门,闻之必散亡。当知其不如,必来归吾等道矣!」异道所奉神,名摩夷首罗,一头四面八目八臂,诸鬼之最是可畏者。梵志即作是身,将诸丑鬼二百余头,洋洋行于国中,徐徐稍前至王宫门。一国男女莫不怖惧,王出迎之见大恐鬼,稽首问曰:「不审大神何所勅欲?」鬼语王言:「吾欲啖人。」王言:「不可尔也!」鬼曰:「若王惜人民者,国中有无益王者付我啖之。」王言:「无有也!」鬼言:「诸沙门等,亦不田作、亦不军征、不臣属王,此则无益者,付吾啖之。」王心不乐,事不得已,便遣使诣祇桓,道其消息。
二万比丘中有最下沙弥,年十三岁名端正,白诸比丘:「我当行应焉!」即便听许之。沙弥出外语维那曰:「其有梵志堕祇桓中者,便共剃头,无令得脱。」便往其所,语鬼神曰:「知汝来欲啖吾等,吾等是僧中最小,故来先相差次,其余比丘安次当来。」沙弥复言:「吾旦来未得食,卿等饭我令得一饱,乃却啖我。」鬼神与之。时从鬼梵志亦有二万余人,王作大厨,当与此等。沙弥便取二万人食,具皆著口中,神足飞著祇桓。故未饱,复取二万梵志吞之,亦以神足送著祇桓中。时作幻梵志走大怖惧,还复为人,稽首谢过,愿作弟子。诸比丘尽剃诸梵志头,为说经法,皆得罗汉。一国人民无不欢喜得福得度。王思惟言:「一小沙弥感动如是,况摩诃衍海何所不有者?我便發无上正真道意。」从是以来佛法兴盛,于今不灭。
(八)
昔有国王喜食人肉,勅厨士曰:「汝等夜行密采人来以供厨。」以此为常。臣下后咸知之,即共斥逐捐于界外,更求良贤以为国王。于是啖人王,十三年后身生两翅行啖人,无复远近,于山中向山树神请求祈福:「当取国王、五百人祠山树神,使我得复还国为王。」于是便飞行取之,得四百九十九人,之山谷以石密口。时国王将诸后宫诣浴池戏,始出宫门逢一道人,说偈求乞,王即许之,还宫当赐金银。时王入池当欲澡洗,啖人王空中飞来,抱王得去还于山中。国王见啖人王,不恐不怖颜色如故。啖人王曰:「吾本捕取五百人当持祠天,已有四百九十九人,今复得卿一人,数已满,杀以祠天。汝知是,何以不恐惧乎?」国王对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合会有离,对来分之,不敢愁也!旦出宫时,道逢道士为吾说偈,即许施物,今未得与,以是为恨耳!今王弘慈宽恕,假数日中布施讫还,不违要誓也!」即听令去,而告之曰:「与汝七日期,若不还者,吾往取汝亦无难也!」
王即还宫都中,内外莫不欢喜,即开库藏布施远近,拜太子为王,慰劳百姓辞决而去。啖人王遥见其来念曰:「此得无异人乎?从死得生而故来还。」即问曰:「身命世人所重爱者也,而卿舍命所信,世之难有,不审何守志趣?愿说其意。」即曰:「吾之慈施至诚信盟,当得阿惟三佛度十方。」彼王曰:「求佛之义其事云何?」便为广说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心开坦然,从受五戒为清信士,放四百九十九人,各各令还国。诸王追是后王共至其国,感其信誓蒙得济命,各不肯还于本国,遂便住止此国。于此国王,各为立第一舍,彫文刻镂光饰严整,法国王饮食服御,与王无异。四方来人问言:「何以有此如王舍,遍一国中?」众人答曰:「皆是诸王舍也!」名遂远布。从此以来号言王舍城。佛得道已自说本末:「立信王者我身是也,啖人王者殃崛摩是,还王舍说法所度无量,皆是宿命作王时因缘人也!」佛说是时,无不欢喜,得福得度,不可訾计。
(九)
昔雪山有白象王,身有六牙,生二万象。象王有二夫人,一人年长、一人年少,每出游戏时夫人挟左右。时王出戏,道过一大树,树花茂好,欲取二夫人身上以为光饰。鼻绞树而摇逍之,风吹树花独落大夫人上,小夫人在下风不得华,谓王为有偏意,内生毒心。后王池中生一金色千叶莲花,小象见之取持上王,王得以与大夫人使著头上;小夫人遂益妬忿,念欲害王。雪山中多有道士,于是小夫人采取美果每供养百辟支佛,以后山上临一崄处而自誓愿:「持是前后施辟支佛福报生于人中,有豪势、自识宿命,害杀此象王。」即便放身自投山下而死。
神来生人间,为长者女,明慧远识端正无比。其女长大,国王聘为夫人,爱重之。夫人念言:「今真得报宿怨矣!」便以栀子黄面委卧称病。王入问之,答曰:「夜梦见象,头有六牙,欲得其牙持作钗耳。王若不得此象牙者,病日笃矣!」王素重之不敢违意,即召国中诸射猎者得数百人,而告之言:「汝等山中颇见有白象身有六牙者不?」皆言:「未曾见也!」王意不乐。使夫人呼猎者共道此意。夫人言:「此间近处实无此象,汝众中谁有能耐苦大胆者乎?」有一人长跪曰:「我最可矣!」于是夫人与万两金、与其铁钩斧凿及法衣一具,告之:「汝径诣雪山中,道当有大树,左右有蟒,身长数百丈不可得近,斧凿穿树从中过去。前行当见大水,有树木临水上,取铁钩钩上树,寻枝进而前度至象所住。视其常可顿止处,当下作深坑薄覆其上,在中伺象来时,以箭射之。即著袈裟如沙门法,象奉三尊终不害汝。」猎者受教即涉道去,七年七月七日到象所止处,作坑入其中。须臾象王还,猎者以毒箭射之,象被此箭不从远来,便以鼻捞其边地,见坑中人,即问:「何人?」其人大怖惧自首言:「我是应募人。」象王即知是夫人所为,自截其牙用与猎者。语人言:「汝还去,诸象见汝即当害卿,教却行去,群象必当寻迹追汝。」象王以威神将护,七日之中得出部界,还至本国以象牙与夫人。夫人得之反覆视之,且喜且悔,未几吐血死近。
释迦文佛在世时,天、龙、鬼神、四辈弟子大会说法,坐中有大比丘尼,遥瞻视佛便大声笑,须臾复举声哭,众坐中无不怪者。阿难问佛:「云何此比丘尼得阿罗汉,何因且悲且喜不能自胜?愿闻其事。」佛告阿难:「尔时白象王者我身是,夫人者今瞿夷是,小夫人者今比丘尼是,以得神通识往昔事,所以悲者,不事心所喜,笑者,贼害善人更从得道。」众会闻,皆念曰:「与世尊作恶因缘犹尚得度,况有道德之因缘乎!」一切众会皆發无上正真道意,愿及十方广度一切。
(一〇)
昔佛诣倮国受须竭请,其国近海,龙兴云雨,佛恐漂没人民,受饮食已,引众诣阿耨达池。佛会毕,众坐已定,告:「舍利弗不在会中。」天帝念曰:「佛左右常得神足智慧,益佛光辉。」佛知其所念,告目揵连:「汝往呼舍利弗来。」目连作礼而往。舍利弗补护法衣,目连曰:「佛在阿耨达池天大会,佛使我来相呼,愿以时去。」舍利弗言:「须我衣竟。」目连答曰:「不时去者,吾当神足取卿及山石室置右掌中,持诣佛所。」舍利弗便解腰带著地,语目连曰:「汝能令带离于地者,我身乃可举。」目连即举之,地能为振动,带不可举。目连以神足还佛所,舍利弗先坐佛边,目连乃知神足之力不如智慧之力也。
时坐中有一比丘,耳中有须曼花,众坐皆疑:「比丘之法离于花饰,而此比丘著花何谓?」天帝即白佛言:「不审比丘何以著花?」佛告比丘:「遣耳中花。」比丘受教即手挽去其花;续复如故,如是取去,其处故有。佛语比丘:「以神足去之。」即以三昧力作数千万手,虚空中取耳中花,花故不尽。众坐乃知是道德因缘,非暂著花也。天帝白佛:「愿说本末,使众会疑解。」
佛告天帝:「昔惟卫佛时从来九十一劫。时佛大会说法,有一醉客在会中听,闻经欢喜,耳上著花取散佛上,作礼而去。命终之后,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不复更三恶道。欲知彼时人者,今此比丘是也,散一花福至今得道,故未尽也。」天帝白佛言:「往日醉客不受戒,亦不行六波罗蜜,一散花福乃九十一劫于今不尽,何况多作者!」佛告天帝:「当知萨芸若饶益一切如是。」一切众会闻说如是,大欢喜,普發无上正真道意。
(一一)
昔佛始得道,教化天下莫不承动,唯舍卫国王不时信解。佛之精舍与王园观隔壁相近,皆临江水,精舍中有沙弥,有三百余人,每给三尊使令。时维那使诸沙弥,各持瓶于江上取水。诸沙弥至江岸,便脱袈裟作屋戏。时王波斯匿夫人在楼观上坐,遥见沙弥等共戏如是,即谓夫人:「我之不信瞿昙,良以为是。瞿昙之等,自称清净无有阴盖,彼今戏乐与我无异,那得言真?」夫人答王:「譬如海中龙蛇,摩诃衍法亦复如是!有得道者、有未得道者,不可一论也!」夫人语未竟,诸沙弥等著衣服,各各取水正往向精舍所在,以神足挑三百瓶著虚空中,各各飞逐皆入精舍。夫人便指大王所言:「王意未尽者,今现神足何如也!」王见大欢喜,即下观,与群臣百官共诣佛所,稽首作礼归命悔过。佛为说法,王及夫人一切众会,皆發无上正真道意。
(一二)
昔舍卫国梵志、长者出城游戏,展转到祇桓边。佛知其人有功德可度,佛即出坐一树下,放大光明照祇桓界,树木土石皆作金色。梵志见光,问从者曰:「此为何光乎?」从者答曰:「不知。」长者曰:「非是日光耶?」从人言:「日者光热,此光寒凉和调,非日光矣!」长者复问曰:「得无火光乎?」从人曰:「非火光,火者动摇不定,此光泽然,不像火光也!」从人思惟知之,语长者:「此是沙门瞿昙道德之光!」长者即曰:「勿说此!吾不喜瞿昙,速回车还。」佛便作变化,三面皆自然有大㵎,所向不得过,唯于佛前有道径。从人白言:「瞿昙边有道过矣!事不得已。」如前,遥见如来,即以扇覆面;佛复以威神,使内外彻举目,故与佛相见。悟觉,下车,稽首作礼。佛与说法,便發无上正真道意,寻得不退转。背佛去者尚得道慧,何况信向者哉。
(一三)
昔波罗奈国有大力士八人,一人当六十象力。中有一人,独多权奇兵法,六十四变文武皆具,以是自恃无所畏难。佛观其人,必堕恶道中,往到其所欲度脱之。守门人白:「瞿昙在外,来欲相见。」力士闻之,语左右言:「瞿昙所在智,岂能胜我?不如我也!」语守门者:「發遣令去,不能见之!」佛三诣门不见。佛于是化作年少力士来角倚,门人入白,力士问曰:「得无是国中八人耶?」门人答言:「年少耳!未曾见也!」力士出外相见,将诣戏场,轻其年少便欲扑杀之,语年少曰:「强来前,当共手搏。」二人俱前,当欲合之间,佛以神足举着空中去地十余丈,下向视地但见火刃,都失贡高嗔恚之意,但恐畏死,遥于空中言归命下方。力士乞得全命,佛便著地还见佛身。力士知是佛,稽首作礼:「我当知佛神足力如是,不敢憍慢乃至于今也。愿见原恕,以灭重殃。」佛即受之,为说深法。便發无上正真道意,即得阿惟越致。佛之权道所度如是。
校注
人名【大】,〔-〕【宋】【元】 附【大】,在【宋】【元】,出【明】 抱持【大】,抱将【宋】【元】【明】 育养【大】,养育【宋】【元】【明】 兴【大】,与【宋】【元】【明】 救护【大】,救度【宋】【元】【明】 妇【大】,归【宋】【元】【明】 侍【大】,待【宋】【元】【明】 自【大】*,目【宋】* 必【大】,已【宋】【元】【明】 供【大】,得供【宋】【元】【明】 告【大】,苦【宋】 城【大】,诚【宋】【元】【明】 先【大】,素【宋】【元】【明】 悲【大】,恐【宋】【元】【明】 盈【大】,诚【元】【明】 振【大】*,震【宋】*【元】*【明】* 曰【大】,王曰【宋】【元】【明】 还【大】,遂【宋】【元】【明】 老【大】,夫【宋】【元】【明】 槈【大】,褥【宋】【元】【明】 睡【大】,复睡【宋】【元】【明】 罗汉【大】,阿罗汉【宋】【元】【明】 差【大】,瘥【宋】【元】【明】 池【大】*,地【宋】*【元】*【明】* 以【大】,已【明】 称【大】*,秤【宋】*【元】*【明】* 作【大】,始作【宋】【元】【明】 闻【大】,鬪【明】 稍前【大】,进前【宋】【元】【明】 怖惧【大】*,怖懅【宋】*【元】*【明】* 恐鬼【大】,恶鬼【宋】【元】【明】 若王【大】,王若【宋】【元】【明】 桓【大】*,洹【宋】*【元】*【明】* 万【大】,比【明】 剃【大】*,剔【宋】*【元】*【明】* 旦【大】,早【宋】【元】【明】 诸【大】,请【宋】【元】【明】 小【大】,小小【宋】【元】【明】 我【大】,哉【宋】【元】【明】 于【大】,于【明】 得【大】,将【宋】【元】【明】 守【大】,所【宋】【元】【明】 王【大】,主【元】 殃【大】,鸯【宋】【元】【明】 生【大】,主【宋】【元】【明】 挟【大】,侠【宋】【明】,夹【元】 过【大】,遇【宋】【元】【明】 树【大】,激树【宋】,捞树【元】【明】 逍【大】,消【宋】,捎【元】【明】 果【大】,菓【宋】 聘【大】,娉【宋】【元】【明】 真【大】,且【宋】【元】【明】 栀子【大】,支子【宋】 可【大】,所【宋】【元】【明】 视【大】,观【宋】【元】【明】 所【大】,不【宋】【元】【明】 正【大】,至【宋】【元】【明】 饮【大】,饭【宋】【元】【明】 曰【大】,白【宋】【元】【明】 坐【大】,到【宋】【元】【明】 天帝【大】,天帝释【宋】【元】【明】 复【大】,复有【宋】【元】【明】 中【大】,〔-〕【宋】【元】【明】 暂【大】,耳【元】【明】 著【大】,〔-〕【宋】【元】【明】 作【大】,供养佛【宋】【元】【明】 动【大】,勋【宋】【元】【明】 有【大】,者【宋】【元】【明】 夫人【大】,与夫人【宋】【元】【明】 王【大】,言【宋】【元】【明】 问【大】,为问【明】 为【大】,〔-〕【明】 凉和调【大】,温调和【宋】【元】【明】 光泽然【大】,光不动然【宋】【元】【明】 此吾【大】,此语我【宋】【元】【明】 过【大】,通过【宋】【元】【明】 故【大】,正【宋】【元】【明】 在【大】,有【宋】【元】【明】 角倚【大】,捔倚【宋】,捔技【元】【明】 放【大】,于【宋】【元】 耶【大】,乎【宋】【元】【明】 求沐【大】,沐浴【宋】【元】【明】【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4 册 杂譬喻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张曌昱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