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中

不还品第七

佛复告阿难「何故如来说美菩萨为不还乎于是菩萨一切所存处处造行超越诸有而逮佛明蠲除诸行降伏此已则不复还所以者何见一切法不有往还超度凡夫捐舍俗慧入佛明智获无所住诸法平夷所以者何用致寂界非动凡夫不立圣道塞诸恶路

勉济情欲于食无食逮上明迹拔去诸见则无所著无有诸邪六十二见已越生死观于泥洹踰之无为释弃众想不随经籍净垢恶道捐弃贡高不怀自大出于无黠忧恼之破坏爱欲灭除众冥拔去贪乐舍置尘埃憍慢自恣息斯碍远离世智故思佛乘等获圣慧菩萨捐志舍爱欲界则习本净过去圣灭之志厥慧无上诸佛所解欲以显一切众生极尊无极为一切乘此则佛慧菩萨获斯诸想无想等除一切狐疑之界菩萨逮是则不复还

「又问阿难其有人不住于道悉当立之以道是者觉了众生明尔则道能觉如是则制人想所以者何知于空事人界难议平等道慧所以者何分別若此群黎之种则空净界人种亦空远于众想一切诸人与空无特不有身不获不住彼则亦虚空无空免一切想无念致道蠲除众生虚空之想无弃不弃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为平净一切众生而无所捐等于所释故无所得已不有获是以不来此者乃计为之不还有为无为于一切法觉了所会越度诸患故谓不还

于是佛颂曰

「彼则无所生  造行如所处
蠲除诸所住  是谓不复还
晓知于往还  不著一切法
所住不可得  是故不还此
其凡夫之行  及佛世雄教
不然无所量  故谓不复还
诸法无复来  亦不得诸
以获无去来  是谓不复还
其人未甞住  不至于三涂
逮致佛道明  则谓为不还
决除一切欲  于食而不著
得至于道场  则谓为不还
众见之所行  分別六十二
不堕于彼际  则谓为不还
此法无终始  已舍离诸畏
斯慧如本无  是故不至此
所应无为寂  不著诸尘劳
逝除彼众想  是故不诣此
已断诸恶道  洗去众垢著
学寂然无为  则谓不复还
降伏于弊魔  及官属兵刃
永无有众念  是故不诣此
挽拔痴忧戚  蠲除爱欲根
断截盛贪婬  是故不诣此
降制诸尘垢  拔去于众想
究竟至尊慧  故谓不复还
捐去众愁戚  破坏于贡高
忆断于五阴  故谓不复还
志乘得光明  佛乘无有上
不贪爱欲患  故谓不复还
已知佛藏处  诸藏中第一
过去佛所  是故不诣此
彼处于尊  佛圣无有上
截去诸狐疑  是故不诣此
千无数人  劝立于佛道
以得立圣轨  是故不诣此
晓了空无界  等心于人界
远离诸著想  是故不诣此
晓了一切界  法界亦如
众生不可得  是故不诣此
分別黎民界  虚空无思念
一切法如  是故不诣此
其人而无心  退除于众想
诸念不成道  则谓为不还
吾是故阿难  叹说于不还
诸事永不来  得住于佛道

佛告阿难「是故如来至真等正觉叹美菩萨为不还亦当知此为善权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经无著品第八

佛复告阿难「何谓如来叹美菩萨为无著也是菩萨没一切行离于处土不倚诸佛度脱众生不有所造尘劳之垢及与苦乐以灭色欲救济一切故谓为无著弗得众生不获欲埃非贪故谓无著释去侵欺处无所住一切法空以了寂静不习众想诸想以定则除众思不计有人坏灭所志智空法得无所著佛道无思具足不怙故谓无著演说典籍破坏众瑕叹于往等正觉教当来现在不放逸清净离秽唯论寂然故谓无著

「菩萨大士开化诸人立于佛道求圣路者于一切法而无所慕具足慈心行佛之仁永不有处彼慈如此故谓无著化立众生亦不得人究竟大哀晓了不处故谓无著为众生故加恩见道法无法想断除如此故谓无著赞扬觉力计有愿数获于不住知拔除众根志化众生了清净法使成道义永不有倚故谓不著睹不依处制不贪身于诸万物非有所依求及与众会不毁万物讲有为法如是无本故谓无著

「游诸佛土去无所至不起本末睹佛圣尊觉道无寂故谓无著非有依处立如斯土于无量刹平等诸国不调戏界清净不住福德之域空无诸刹不退转地无有女人释去尘劳睡眠之志得佛圣国除阴盖土降魔官属去诸怨敌入寂然土感动变化立于愿刹土众求国

「菩萨具足之威耀住无所住睹获佛意净印印多所安国舍离一切璎珞宝饰众垢之瑕究无为地一切最尊成如是像微妙佛处诸法皆空具足道行故谓无著

「蠲除众乐根不可于一切法不嗔不怒寂平等乘则为佛慧心同习无上寂慕求圣道不著轨迹不想思人悲念众生无心不心劝化无数亿百千人使立大道开示萌类使念佛法等诸人物导利无数众庶黎民令發圣意而无等伦一切诸法均空特异本空慧同立之不想能等如是知无所倚已了若此应其众生而为说法不慕诸利无倚经籍具足离根讲法如是永不有言多所化济不见度人救于众生

著断诸事免诸贪超越贡高睹一切法不起不灭开化群黎万物之想令不坏色思想生死之识凡夫不动则应解脱而立佛法著道迹者化之不倚则成除勗导利所依令无佛想则为勉济劝發菩萨

「弘不念心救道因缘诸愦乱意离痴狂诈具足三昧成就定意不怀众想拔于邪智令睹正慧化發声闻慕反迹者制倚父母妻子舍宅兄弟姊妹令除恩爱度著国土财色万物贪求之想尘劳颠倒开化诸著万物之想慕离于家而为寂志羸劣等脱诸相成入佛土欲垢之法

「兴發道意心不有二甞生念是无为法此生死法因缘无缘道意俗心犯戒护禁开化此辈兴二相者使其无念度诸根本故曰无著众祐贤圣懈怠精进男子女人顽愚聪达明圣暗结导利此等令无二心救进众生故曰无著

「是诸菩萨成不退意或有受又复不斯诸菩萨近道远道分別此义不生二想得逮圣路至不起余而般泥便离發意而不有倚缘此诸法以开化人如是自然解一切法演无根本故曰无著

时佛叹曰

「释除一切行  所尊亦如是
弃捐诸言教  故曰为无著
锄捐诸尘埃  度脱动苦患
救济于众生  名之曰无著
察人不可得  欲垢亦如之
诸法无可获  故曰为无著
蠲去众颠倒  立心处不惑
分別知法空  可曰为无著
了解知空义  无有诸想著
除去一切  号曰为无著
捐除一切想  及人众恶念
心无邪乱意  故曰为无著
解空无所依  佛道不可量
勗勉大精进  故曰为无著
讲经所因缘  淡靖无调戏
劝人立道德  与名曰无著
真人修行慈  欲令众生安
劝人不可得  故曰名无著
本无讲经籍  加恩众生类
未甞有人想  故曰为无著
正真根力觉  为人分別说
己身逮此慧  故曰为无著
知人之寂定  清净法致道
开演大圣教  故曰为无著
不信诸万物  现目之所睹
一切虚无有  是谓为无著
无倚诸佛土  在国行仁义
平等觉所处  为众生讲法
真人觉正教  则睹于无见
如谛观圣觉  是谓为无著
成就自然国  今我得知之
究竟无本始  是谓为无著
除去诸所知  心不怀嗔害
应真如无恨  习成寂然道
定意而不灭  靖泊无所起
念道亦如是  故谓为无著
人物不增动  众生界如是
亿萌亦普然  化立道之义
群生及与道  所处永无念
计慧悉平一  是谓为无著
平等无像类  一切法亦然
心正若如道  故曰无思念
所谓为应真  诸法非所著
能为人分別  寂尔而无倚
为人讲法义  虽言而无教
普度无量人  见众不有动
众生无可获  诸民除断著
拔人离邪见  度众勤苦恼
一切法不起  所处亦无灭
睹众生诸想  脱群民困厄
无增坏诸色  痛痒亦如是
想识于生死  济之令无他
不动贤圣法  凡夫亦如斯
立之以佛义  度使志无著
众人怀果想  及缘觉之念
超越于觉意  为人说此法
以兴發道心  常依所布施
戒忍亦如是  故讲无所倚
知解之颠倒  兴习于精进
以除斯诸想  故说无著法
道意之所念  邪智若慧明
于此无所倚  故说无著法
是法不生念  了別无若干
而说如此法  故说无所著
自计己有身  声闻多所念
以为除此想  故说无所著
诸法非有思  解知不若干
演说斯无根  故曰为无著
父母兄弟子  空寂之所有
则为生死行  不能成佛道
慕妻及姊妹  所倚皆归
设其不有依  故名曰无著
造兴生死事  则有亲族念
见因有情欲  吾宿之友党
自念身有我  心驰众诸事
分別堕颠倒  必则处魔教
弃捐于生死  终始之灾患
赞扬泥洹德  故说于无著
所讲劳垢法  兴衰及诤讼
斯皆言声耳  是曰为无著
众所多竞利  放逸贪万物
欲救此等类  故说无著法
慕室家者  心念行学道
顽钝意如斯  显举于无著
唯见卑贱法  不睹真妙义
弗省于众念  故度至无著
除弃凡夫义  专精慕佛法
拔去众民求  故曰为无著
若睹善恶行  如是众数法
无量人亦然  故救放无著
以具诸相好  精进不可计
而倚于此相  仁贤得济度
庄严诸佛土  成就尊上法
依怙觉正  度之至无著
无为法之义  若得或不获
斯乃圣道行  则能立正愿
无戒不睹犯  放逸及智慧
暗昧软弱人  便著斯三事
众生兴此相  诸念不可计
蠲除若干意  故说无著法
存慕圣众祐  亦念于无德
分別凡人法  故说无所著
以得如是行  男子及女人
贤圣与凡夫  斯则兴二心
人起此二事  愚行之所为
用倚是二  故度至无著
回动不退转  兴造而不作
欲以近圣道  故兴心此念
获致于大道  不起无所灭
心常怀想著  用求于无为
于彼受众生  仁人念萌类
以故曰无著  救济诸求想
是则菩萨法  为现阿罗汉
因以發法忍  自谓为无著
讲说罗汉事  斯应为菩萨
名住无所著  获致无上道

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赞叹说菩萨无著亦当知之善权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经声闻品第九

佛告阿难「何故如来光耀菩萨为声闻乎菩萨大士开化无数不可计人令闻佛法分別经籍故谓声闻使听圣道净不放逸故谓声闻使听无为安隐甘露根力觉意意止意断具足此事速至道慧故谓声闻

「令得空慧身无坚固暗昧之人闭塞不解所以者何乃贪己身诸入之事眼存为色了观如是则成佛眼其目普见不可思议眼无所倚究竟此目致一切法故谓声闻

「计此诸法如呼之莫得著音非有说者亦无听者无香想香亦不有嗅譬如有人卧出梦中嗅种种香计此无香此则或事思想所为一切诸香人所嗅者譬若如梦而无坚固解斯音者则谓声闻

「舌之味味亦复为空若肉段如为舌或智者了之不为味惑譬如聚沫以离诸论无可为喻明者观之知无所有不可得持想著味者则致恶罪莫思六界以分別味心则开解意不放逸若知此者心想无为各各分別谓所听义而闻此空故谓声闻

「晓了其诸入之事听之为空身自寂然未甞有生不知所起无生不生则为圣道故谓声闻若所听者皆无所有解身自然不起不灭故谓声闻

「听于布施惠以法行不可思议佛犹此路致于佛道心有所施不自见心以无意志逮得圣慧所以者何如其所种必获其实亦不有果说果之声听衣食施计物之施所与薄一切所舍法施为尊无得贪惜莫怀施想虽有所惠不得悕望譬如幻人无有心意不与想念欲成行者无得想施所以者何施不悕望则顺道故谓声闻

「离诸所音一切尘埃都无所听离诸有为不可以音听受佛法分別诸响而无所倚所以者何二事造声虽有二事则无所有因缘合致则有二事用有人故而致法音故谓声闻

于是佛颂曰

「使无央数人  闻佛无念法
以故谓声闻  则勇猛菩萨
闻寂定之道  恬静不放逸
无量人听法  故谓为声闻
澹泊安隐  诸乐非有像
以故为声闻  至寂然无为
听于觉根力  具足意止断
自究竟斯事  故谓为声闻
听身所有空  不可得坚固
愚𫘤之所慕  故当时了体
其目无所睹  不听亦如兹
众生为见侵  暗塞不了了
若得成佛眼  等自不可议
致之在本无  开化诸暗昧
无量人闻经  诸法非有兴
此以得名号  称存于声闻
其无所听受  了之如呼响
不见有说者  亦复无所闻
所以名声闻  令众人听受
计本不有闻  莫为音所惑
譬如人寐梦  嗅于无数香
恍惚不可得  游逸嗅于空
了香亦如此  未甞有嗅香
无量人失志  菩萨令开明
计舌无所  肉段不知味
设使肉解甘  舌亦当识之
无倚此诸想  念美为凶危
六界不可念  分別诸味种
菩萨大勇猛  目睹分別此
因听而致之  故曰为声闻
自分別己体  是则空自然
能了此虚无  则无起不生
若无所兴隆  则解此圣道
令群黎听法  是则谓声闻
心言本净  无形不可得
是者莫有人  听此为声闻
犹如幻化生  灭尽则亦空
若有睹众  了之为声闻
又听所施与  法施不可念
是轨为圣路  尔乃成佛道
随其本所种  获果亦如之
不可思议施  成大道无念
衣食施薄福  法施为最广
未甞有悁惜  此则圣慧涂
弘无想之心  布施不有著
如是惠施者  疾致成佛道
释去一切心  计耳无所闻
超度诸合会  故谓为声闻
因呼有响应  假使不著音
则于众圣尊  佛法无有上
诸可不闻响  一切而无倚
不二无若干  畅音有声闻
无数佛演法  令彼闻其音
计所闻如响  乐人成佛道
善游诸佛土  所闻不以乱
平等觉所处  世尊无有上
千三千世  所住如虚空
计人等猗寂  若泥洹无形
世人所著想  计倚有四大
是则为虚空  泥洹为想念
解诸种如是  莫得计坚固
本无生死者  不灭尽尘劳
万物不究竟  计人弗可得
此诸法寂然  未有睹众界
令黎民听此  夙夜亦如之
彼不兴众念  我化诸人
使人得听法  如此为弟子
所闻无所闻  故叹曰声闻
雄人念往古  听受最上法
睹不分別经  一切法一切
讲音无所  救度一切会
为众人说法  是则为声闻
则讲无为界  清净不放逸
谛观无说法  佛法亦如
睹法不去远  佛之所讲扬
彼法亦不近  是故无所猗
所以谓弟子  听采随此教
劝化于群黎  斯乃为闻法
阿难我是故  讲说声闻化
假号曰弟子  则菩萨大士

佛告阿难「是故如来至真等正觉叹说菩萨为声闻当知是义亦善权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经缘觉品第十

佛告阿难「何故如来颁宣菩萨为缘觉乎于是菩萨目睹诸法何谓目睹一切法空无有像类而不可坏现在觉观法不可灭故谓缘觉诸佛经籍不可思议晓了诸萌悉如泥洹无有内外则不可获一切诸法不起不灭

「人之本际则泥洹也所号本净但著言耳则无所有法不可逮因名演称语无所达所以者何其言则空口之所说不解已无法本之际佛道之无分別观斯故曰缘觉

「自察色阴但是声耳此色阴者计于色生唯有名矣以离言声则无有阴其色阴者无身无我所以者何因口作号所言亦空不起不灭所言自然不著吾我不得久存况口言乎目睹色阴则为痛痒痛痒阴灭则不有名因口之说号为痛痒痛痒阴身无我所以者何所谓痛阴其言则空不起不灭言不著身则无所住况于言乎

「晓痛痒阴即观想阴若寂想阴则无思想想阴号耳无身无我所以者何口之所说思想阴者其言则空不起不灭分別言已不著自然心无所立何况口言

「观想阴已则生死阴已灭行阴则无生死所谓行阴无身无我所以者何所号行阴言其则空不起不灭但著言耳不得久存况口所说

「观行阴已则有识阴假使识阴惔然寂灭此识阴但阴声耳所以者何其号识阴是则空耳不起不灭其言自然无所住止况言说乎

「是五阴者皆无所有分別本无故曰缘觉所以者何斯口之言缘对而致无缘不缘诸因讲说有言无言五阴之事于此一切永无所著不造众因故曰缘觉

于是佛颂曰

「目睹一切法  分別知之空
不著于诸色  究竟莫有相
现在观此法  解空知自然
分別了澹泊  不可得根
现在获于斯  晓五阴如此
则为平等觉  缘觉无思念
众生志无为  其心不可获
本际无有起  净无无思议
一切人不起  观见无所灭
诸法无动兴  是谓为无为
众生皆泥洹  省察是所趣
无人犹若影  故曰为无为
不用是名称  群黎为泥洹
不起无所灭  如口所叹咏
敢可说悉空  人不解非言
是故为众生  示现说泥洹
口所發假言  无处亦无念
因口而有训  求本不可得
阴不在本际  口言无所显
诸声所称说  人际亦无念
一切愿泥洹  本无及始际
澹然无放逸  则救有所
本净游乎响  众生亦复然
无形则空寂  本净无心念
法本为若此  假名而赞扬
源不可得  所以有言说
不以谀谄事  而可分別解
其际则空无  便了众生本
其言不依讲  口言无所显
诸群黎如此  则不著人本
所發阴则空  其声无所別
其说亦如此  而际亦复然
无谛如是  觉已无所念
是则平等道  缘觉无思议
觉了于本色  此但阴声
寂灭斯色阴  则无有言声
自然释之去  是则曰无形
吾我既自然  睹之无有处
因言谓之阴  色本不有身
其声皆归空  不起亦不灭
因口而告言  求本不可得
其说因痴兴  号之谓色阴
现在观识阴  诸声无所有
此阴以寂灭  则无有响阴
于此远离身  所谓吾我者
计已自然空  未甞有坚住
口之所缘阴  识阴则虚空
口言本则寂  不起无所灭
若有所颂说  察之悉本无
无黠之所言  故演为色阴
诸音无有说  其限不可得
不起无所灭  无处而不决
无尘劳侵欺  亦不造诸法
不执无所舍  莫调不泥洹
彼亦无寂灭  不有所睹见
不乐施欲埃  不怠不精进
不乱不一心  彼亦无守戒
非物可成就  何故当持禁
五道非有念  无思亦如斯
不恐无所畏  不脱而不缚
虽讲无所演  是为色所入
一切法音然  无获莫著言
现在逮是觉  无尽之法说
以成是三昧  则无诸响声
目自分別此  响之等如称
诸法亦如是  无言不有著
晓了因缘者  知音无所有
故号平等道  是谓为缘觉

佛告阿难「菩萨大士现在分別有明无明是行非行有识不识色与不色六入无入诸习不习痛痒非痛痒恩爱莫爱不受舍受有与不有生若不生老病死患一切自然察之本无如是观者故曰缘觉

于是佛颂曰

「现在了无慧  未甞倚为明
不成立有形  若如水中影
聪达晓诸义  不著一切法
假使不倚经  是则慧者相
明与身无异  一切诸法相
觉了此缘趣  故曰为缘觉
所号身之行  其躯无所造
永不有内外  则超生死体
终始犹芭蕉  非根无有貌
不起莫有灭  等譬如虚空
现在晓了此  则勇猛菩萨
斯号平等圣  缘觉如无念
分別一切法  寂行如幻化
其识自然尔  现在晓了之
忽然解斯心  知识行如之
诸所道示想  明识诸法空
分別识其然  一切无所著
了如是法者  知识亦如幻
所可号名色  身及诸音声
众貌空不成  是谓自然相
心驰骋六情  如幻化无言
现语非音声  计自然悉空
久远来习之  因發诸入处
彼则分別习  名自然如空
习以成悉无  游念起众更
若晓习本寂  则知法无住
目睹习自然  睹众更悉寂
不兴凶罪殃  故曰为缘觉
晓了诸痛痒  皆空如本净
譬如泡起  志敬空无形
断除众恩爱  则从无著法
情欲已永尽  故曰为缘觉
若受而不受  则空无有有
非形何成就  譬之如野马
吾无所兴想  身生亦如是
计本自然生  无根非有形
以离起灭法  则不畏当终
未当复成身  一切得自在
现在获此慧  永无有著者
又缘觉之音  则造菩萨行

佛告阿难「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是之故赞扬菩萨为缘觉也亦当知是善权方便如来用是之故光耀菩萨大士持信奉法八等道迹往来不还无著声闻缘觉

阿惟越致遮经释果想品第十一

贤者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所演说  假号名泥洹
喻之若虚空  度于无所有
虽有所讲说  则非以辞言
诸佛行善权  合集说法耳

于是阿难说此偈已前白佛言惟天中天其世人民不解如来至真等正觉随时之化则自侵欺不了如来何因分別菩萨大士持信奉法至于缘觉也

世尊告曰「若有明者于过去佛积功累德心开意达不见侵欺所以者何晓了诸法譬若幻梦影响野马水月所以者何菩萨大士分別此慧则不自侵慇懃修学如来之法精进不懈则不自

佛于是颂曰

「世尊之所赞  赞扬于圣道
是故之因缘  菩萨行勇猛
少智懈怠者  不能解此义
故当修精进  如来以此说
道意所游生  世尊有开化
故分別此慧  清净之明哲
彼解道意者  知圣不可获
若致得知轨  心觉五事空
空者不知空  寂定非不言
悉除一切音  故赞唱空法
捉空无所得  未甞能获者
假使不可持  则知为空义
设有解是五  分別了空慧
成得无放逸  则不自侵欺

尔时五亿比丘志怀持信即从坐起住世尊前叉手自归异口同音而歌颂曰

「今世尊大圣  蠲除诸狐疑
平等觉所宣  志立于大道

复有五亿比丘闻是之说皆悉奉行悉住佛前等心颂曰

「唯世之光耀  吾今离犹豫
圣尊之所叹  分別佛大道
志愿奉法迹  正慧无罣碍
道德自然成  开化诸十方

复有千亿比丘怀八等想闻此叹颂即从坐起叉手而立俱歌颂曰

「志所怀八等  今则释疑网
心已分別了  所因见八等

复有十亿比丘怀道迹念自从坐起叉手而立同说偈

「导师及吾类  以获致法明
乃知平等觉  所因演道迹

复有二百五十万比丘志怀往来心则从坐起叉手自归同叹颂曰

「我等本依倚  志怀往来心
今日永无难  存亡无放逸

复有五十亿比丘怀不还想而说颂曰

「导师尊无上  今日无调戏
永舍诸果想  致圣导光耀

复有三十五亿比丘怀无著想兴立四禅即从坐起叉手说是偈曰

「今吾不犹豫  逮致无余法
解诸乘平等  譬之若如幻

复有五十八亿比丘意怀声闻即从坐起叉手而立则赞颂曰

「吾等犯斯言  意欲度众生
所演谓声闻  今日乃达知

复有五亿比丘即从坐起兴缘觉想叉手而立同心颂曰

「今日乃目睹  缘觉之所因
世尊分別说  缘觉无思想

复有百万比丘尼谓成道迹往来不还无著果想即从坐起叉手而立说是颂曰

「吾了平等法  则舍女人身
各各成佛圣  当为世最上

复有八百八十万清信士清信女悉怀道迹想往来不还念即从坐起叉手立佛前心同意等俱共颁宣而颂曰

「吾等念心净  譬如琉璃器
于是当舍家  兴佛之法教

复有六十亿姟彼诸天人住于虚空而雨天华散于佛上俱供养世尊即下叉手立于佛前而歌颂曰

「吾本怀诸乘  果想亦如是
今日以永除  觉成无上道

阿惟越致遮经降魔品第十二

于时无数百千比丘——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阿难律离越劫宾奴等——从坐起叉手而立白世尊言「吾等今日圣道具足不违大意降弃魔怨备究五逆得悉五乐成就邪见舍离正见吾等今日已害无数万千人命悉成佛道至无余界而已灭度」时世尊默然

于是众中无量百千诸来在会闻此所言而皆狐疑「此谓何乎义所趣耶」心怀瞑然如阿罗汉乃兴此言岂况凡夫住者直立坐者默坐不能起立

贤者阿难承圣尊旨悉知无数百千诸众心之所念问文殊师利曰「闻耆年言会者皆疑不审所论为何归趣又佛世尊默然不言

文殊师利乃曰「唯仁阿难此经名曰『不退转轮菩萨之地』是耆年等所可讲说诸得不退菩萨大士目睹信耳

阿难又问「耆年何故说此言耶世尊默然此耆年等于无上正真不退转也

答曰「唯然当成正觉复回还也

文殊师利谓贤者阿难「无黠之行则曰其母是诸人者究尽除害无善思想贪著情色斯则为父除不善想远诸情念至无著意释凡夫法洗荡不净想別圣俗碎破众念不坏大法兴如来意以除诸想于一切法无所从生是故耆年讲说此语『吾等今日具足五逆』所以然者逆无往反耆年所言成五乐者察其五乐皆如梦幻影响野马了知此慧行无缺减则为五乐所以者何无有根本设无其源则为尽除乃应平等讲具圣慧即逮法忍此者名曰五乐备足

「耆年所说『吾等今日得离正见住邪见』者睹一切法皆处邪见欺哉诸法诈妄至诚尽无所有譬之虚空非有像貌虚实去来悉无归趣不可将护所以者何其本自然计此诸法则皆平一如诸法等邪见亦然此比丘辈非等无邪所以者何以离诸想致佛圣道获众觉法饱满经义而无所得是故阿难是诸比丘悉共说言『吾等今日具足邪见于正见

「此耆年等所谓『今日吾等害无数百千人命』说斯语时不可计无数千万人神闻之诸法譬若如幻梦影响野马蠲除人想无有吾我远寿命人超众德本發大道意无所殖种兴修道义及余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舍我人寿无身之想不复频更终始之患所以者何无我人想不尽想永尽无余逮致究竟不起法忍故说此言『吾等今日害无数百千人命

「斯诸耆年属者所云『今日吾等逮得佛道致无余界而灭度』者开化无量亿百千人弃众尘埃令获圣道所以者何皆發无上正真道意说此语时悉逮无所从生法忍以故咨嗟自赞颂言『今日我类拔去情欲成佛道法无尘劳形除有余秽故谓我辈今获大道于无余界而灭度矣

「是贤者等以在大乘不愿在天惟仁阿难姓子族姓女發无上正真道意以起俗事其心清净不为俗法之所系缚乃应發心越一切义道舍诸想究竟经典则无余界而灭度矣是为阿难习菩萨乘行菩萨者不习日行愚𫘤之人随日念耳非明智者所以者何设无此诚信要御诸天宫殿则无光明便无出入过去无晦则无昼夜便不思想愚冥之人兴昼夜念菩萨大士寂修大道习善知识无有穹志昼夜想也所以者何永除众念乃致佛道

于是文殊师利则说颂曰

「所谓不怀施  爱己计有身
彼若不断除  则谓不可摇
分別于嗔恚  自然不生想
圣道以无处  彼则不可动
所可敷母者  终始所由生
拔去此根  则谓为害命
不顺念为父  所乐情欲法
是等解本无  究竟莫有
化之归无身  不知明所趣
不动无所住  向者故说此
所修罗汉法  凡夫法亦然
诸可尽爱欲  向者故说此
大兴有为想  察吾我自然
诸法无所怀  则无音声说
如来之所知  古昔之所念
即拔此根株  则谓无从生
以舍是想乐  等同而无二
假使晓了斯  则谓平等教
所言五欲乐  俗人赞此五
蠲除非常想  念之如幻化
具足不乏少  则怀爱欲无
以故此等类  世尊前叹之
分別诸罪福  譬之若如梦
究竟无从生  其慧晓了斯
识邪嗔恚法  空寂无能固
邪见为欺哉  彼分別妙智
一切法不实  莫有近法者
虚事不可  如虚空无处
普解睹一切  故难为正见
此法则平夷  了慧见正等
厥愚冥之人  起人想则没
索人不可得  则无有死者
无量人起生  则舍寿命想
便以无众念  计命者罪重
蠲除众生想  非有计寿
以故说此言  吾害无数人
舍诸尘劳埃  法无应不应
解道无形貌  则无所坏除
降伏诸魔力  逮清净道法
诸法莫有  不起不有灭

时文殊师利说此偈已应时五千怀狐疑者心开意解获大光明而得具成有起无所从生法忍各取身衣供养奉上文殊师利同时说言「愿令吾等致是法慧所说若斯开化群黎分別深慧无所罣碍亦如仁者

于是世尊赞文殊师利曰「善哉善哉斯最妙胜决诸疑网近佛圣籍

贤者阿难前白佛言「文殊师利何所开化而今世尊赞之如是

世尊则曰「文殊师利诱化无数百千人类令入大道悉解了此深经之义

阿难白曰「唯然世尊讲不退转轮入圣轨乎

佛言「如是阿难讲不退轮兴化大道所以者何文殊师利则是善友导利群黎

阿难又问「唯天中天今此比丘立佛前者悉怀持信奉法之念八等道迹往来不还无著声闻缘觉之想此辈之类發大道意耶

世尊告曰「是辈懈废羸劣心无恺悌志难可开化

「慢懈不进意在衣食非习深法慕于法利兴有为事愦闹之缘感于八等迷惑卒暴而不安详诸根不定放逸其心贡高自大志计有身及寿命人不舍众瑕犯戒贪嫉想求佛法悉从恶友乐于邪智不肯奉受智度无极顺从外缘贪利财色衣食之乐古今以来夙兴夜寐而不专精违失道义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其志怀害转共诤讼重于罪福不信空无相不愿之法蠲于众行不起不灭坏一切法永无有想此之谓也

于是佛默然无所加言

贤者阿难承佛威神问文殊师利曰「何故世尊默而不言

文殊师利报曰「最于后末五浊世时人法如是不信深经佛故默然

阿难又问「颇有信者悉不信乎

答曰「信者少耳譬如阿难明智者愚冥人多所以者何不乐修行以故不了如是阿难其闻是法鲜有好喜多不欣乐设有信者为众弃捐不见恭敬所入郡国县邑墟聚诸人忽笑所以者何宿罪由致阴盖所覆本功德薄

阿难又问「向者讲说少有信者义何所趣

文殊师利答曰「是辈之类则为舍佛不信大道

阿难白佛「唯愿演之乐者虽鲜闻佛所说悉当欣踊

尔时世尊周观四方便出其舌覆三千大千世界因从舌根出大光明照恒沙等刹时四部众承佛圣旨目睹东方恒沙等国诸佛世尊咸说此法不退转轮间会者悉遥闻之等无差別

四辈之会睹斯变化一切等心异口同音皆白佛言「唯愿大圣遵崇所叹不退转轮如佛所言诚不异吾等目视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讲斯深经等无差特唯佛说之

于是世尊还呐其舌告阿难言「厥妄言者宁获斯舌

阿难启曰「不也天中天奉至诚者开化正义积累功德遵无数劫阐于大慧乃致此耳是故圣尊惟当说之设族姓子有信乐者学虽寡鲜闻是说已睹其明证即当欣然兴之不废

佛告阿难「一切四辈未遭斯典志于髣髴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鬼神阿须伦犍沓和真陀罗摩睺勒闻是经籍得不退转当至无上正真道最正觉而于此土讲于法义等无有异如我今也

尔时四辈及天鬼神欣然大悦疑网永裂皆手擎华香共散佛诸有女人下身宝璎以散佛上心同意等普白佛言「今日大圣如来至真等正觉乃无二言

佛复告阿难「实如所云诚不有异如来所演实无二言除诸瑕疵愚冥之贪假使慧觐佛天中天则获如愿

阿难问佛「何谓慧觐佛

世尊问之「汝不解之乎

答曰「不敏安能及之众祐

告曰「假使有人闻能仁佛皆不退转成佛圣路所以者何佛道普慧有益无损除贪岂况一华奉如来乎吾灭度后若持舍利供养自归悉得如意

阿难又问「精进不疑专心听经皆不退转当成佛耶

佛言「其有人闻能仁佛皆当逮得无上正觉所以者何设不尔者佛语为异则有二言

佛问阿难「如拘类树荫五百车若五百众处在其下悉荷覆盖其种大小

答曰「甚小

佛言「阿难如拘类树其种小小溉灌时节稍稍长大而布枝叶广覆四远况笃佛道闻圣尊名亦当如是斯种德本修其行非坏不腐至于无上正真之道所以者何此一切法殖种之源永非猗住群萌本无故不有败一切法种无所倚演

阿难问佛「唯佛说之是圣本愿诸佛世尊道法然耶

佛言「本發意愿其闻我名悉不转退成最正觉诸佛之法皆亦应然所以者何诸佛法等

阿难又问「设使等者何用愿乎

佛告阿难「菩萨大士闻说斯经假使發愿或不兴愿会当证明逮闻是法

阿难白佛言「未甞有世尊斯法微妙诸佛世尊乃以大慧开化群黎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诸觉洪明多所开化立于圣旨吾于佛土慈愍蚑行喘息之类不惜身命一切所有施而不悋精进不懈于一切法而无所著行菩萨法积功累德欲救众生修深经籍乃得佛道

阿难问佛「难及世尊今说此经弊魔不来废乱学者不令兴德發于无上正真道耶

佛言「魔不闻之所以者何文殊师利神足之变也」于是文殊师利即释威神

时魔波旬遥于虚空闻讲不退法轮之声听能仁佛所说法言心怀恐惧衣毛则口说此言「以得胜我共于力势以空余界无复国土」愁忧涕泪老极憔悴譬如百岁男子朽耄时魔波旬体变如此四部兵合集三千大千世界各各异魔及魔官属等类诸天往诣佛所仗严整众魔之逼加菩萨初成佛时现于身老杖战面皱皮缓置四部兵住于虚空普共遥闻不退转能仁佛音心悉得定

时魔自知非我所有孤独一身而无侍从直前诣佛白世尊曰「今吾一身都无侍从羸瘦老极无将扶者又无力势不能自胜以空我界非有国土如来大慈咸哀众生亦可怜我世尊尽度永空吾界而无扶我给授水浆

佛告魔言「人种甚多不可思议假使诸佛日日兴盛如恒沙等發起无量不可称计亿百那术众生之类人种不尽

魔白佛言「唯然世尊人种虽多今吾孤独不有徒使无扶接余假令行道忽极躄地不能自起愿见安抚得欢喜悦唯愿世尊哀速抚育使眷属兴

佛告魔言「且自安志不闻斯法离于信者悉是汝伴

魔即欢喜善心生矣与口言「吾当化人虽闻是法令不信乐志怀狐疑已有犹豫必从我教

时魔波旬复白佛言惟愿加哀弘以大慈重见慰抚令吾踊跃无有忧戚佛向者讲『闻能仁名悉不退转必当逮成无上正真之道』愿圣默然勿宣是旨是群萌党闻便加精进立于大道

佛报魔言「汝且安心勿得怀当令众生不立道意存于人种人人各安使不动摇不震于色佛当开导不离邪见非立正观及六十二诸所疑惑一切无动不念过去当来今现在非离害群生杀盗婬嫉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及嫉恚亦不劝人入于正道亦不化人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不教人导奉四恩——惠施人爱利人等利一切救济合度无所猗动不想人种无念父母兄弟妻子及与男女释除亲友夙夜日月一月半月诸动之想波旬且安吾当劝人令除六度无极思想及大道意无畏根力觉意八正之行佛法圣众及一切智道义之想化诸群黎于一切法使不动转

时魔欢喜不自胜即于其处颜色窈窕面目光泽华散佛上绕佛三匝则偈说曰

「平等觉世尊  吾心本欣踊
正觉言无  所造必如意

于是魔波旬说此偈已即还天宫与诸眷属五乐自娱不复忧戚發大意者

世尊说此降魔品时三千大千刹土六种震动阿难白佛「今魔威德地大动乎

佛言「讲是降魔品时六万四千人得不起法忍

阿难又问「宁有狐疑不了者

世尊曰「向者见悉怀疑结心各念言『余以闻之此语何谓何所归乎』不复相见

阿难白佛「惟愿世尊速为众会现大光明其疑网以如来为魔说之『波旬且安吾化群黎使不住道于是众生界而不动摇不發道意无倚智慧不舍邪见不处正观于六十二疑而不转移亦无去来现在之想非离杀贪婬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及嫉恚疑令不施与戒忍精进一心智慧不顺父母兄弟妻子无有昼夜一月半月离是众想亦非动摇令不奉六度无极及无所畏根力觉意佛法圣众并一切智使不转移波旬且安吾当开化一切众生使不动义不立于行』唯然世尊所因讲斯速分別之使此会者无余疑结心开意解及于后世边地诸国遭值圣明禀受经典持讽诵读勿复犹豫

尔时世尊则说颂曰

「圣道无所住  慧轨非有处
说此大义时  人解及应造
涂及一切人  无二不有处
佛以是故说  今觉非有处
莫能动众生  人种亦如
一切不有形  至竟无所获
群黎类皆空  人界不可思
彼则普无念  晓了一切慧
众人不可动  假名曰身
四大而合成  此灭度空寂
分別五阴空  自然不有动
灭度不可获  设总而不移
阴止无所震  晓了不吾我
离形寂然空  究竟非有著
与五阴同  衰行亦如之
无行以为行  诸阴犹虚空
所谓寂定界  不起亦不生
斯诸阴盖入  未能倾转者
计己身吾我  其法莫摇者
尚不获曷震  故佛说此言
众生不侵欺  计本不可得
逮之而无心  自然不可获
所可云诸见  凡有六十二
无自然如斯  犹如水中月
其六十二见  譬之若如影
离有形无我  自然不动震
过去当来想  现在亦如之
诸想无处所  譬之如野马
是法空无念  计人不可得
诸众生无处  则不可动摇
其人喜杀生  由入大旷野
立志于灭度  故不可动摇
虽转于众生  彼则无所有
计日不可得  则曰而不动
说道有过去  未甞有生者
佛以了故说  人而不可动
假使杀生者  法施无思议
以乃成道慧  彼则不可动
所谓邪婬者  爱欲无可得
以故分別说  彼则不可动
其妄言之法  起者不有脱
精进而独尊  彼则不可动
两舌及恶口  谗言亦如是
观一切诸  如幻如无形
皆无有处所  不可有所倚
诸阴譬如响  其念莫有者
所谓不怀施  爱己计有身
圣道以无处  彼则不可动
分別于嗔恚  自然不生想
彼若不可断  则谓不可摇
晓了众邪见  奉修于正法
超度诸有言  彼则不可动
离劝助智慧  一切宝清净
愍哀著色  蠲舍众恶罪
所见及奉戒  舍远于圣道
智慧不兴此  莫求于正真
异学怀邪心  斯外诸忍辱
等求平等道  不倚于无为
精进于三事  异道之明说
是不归圣慧  此谓明智行
多修于三昧  倚一切诸想
非佛之所叹  亦不劝助彼
爱欲之瑕痏  非明哲之称
得不兴众想  佛慧不可量
菩萨行勇猛  摄取众生类
则为说此义  虽受无所动
寂除众生想  则發菩萨意
道意无所起  彼则不可动
思父母兄弟  姉妹及男女
一切犹如幻  彼则不可动
一切是诸念  计之无所有
群黎法悉空  彼则不可动
其夙夜之想  一月十五日
一切除想念  譬如野马水
布施奉禁戒  忍辱精进想
一切于此念  是诸想不动
定意之智慧  菩萨之道力
修于无所畏  释除诸妄念
觉意及思道  免去圣轨慕
明智未甞动  不为诸想
佛法之所求  如此众圣想
无有若干念  言行之所动
佛慧无罣碍  道想之所依
则为远佛道  佛圣非思议

佛分別说化魔品时十亿之众坏除疑网成就大明逮不起法忍得法忍已一切同心说此偈言

「弘道之尊圣  佛轨忽无思
为吾等大师  道勗断狐疑
具一切光明  使住佛明道
耀照十方  目睹亿千佛
普见众庶  于色无所著
蒙世尊之恩  吾等法眼净

尔时百亿人众各脱身衣以覆佛上供养大圣则叹斯言「令一切人逮闻此法光明具足所愿必获

阿难白佛「其有闻是开化魔经受持讽诵为得何福

佛言「其福大浩

阿难复问「何谓为浩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则旦供养百佛日中晡时人定夜半天晓肃肃各各供养百佛世尊一日一夜中合六百佛一切所安随其所宜如此比像具足千岁其福多少

阿难言「福大多大多天中天不可为喻

佛言「假使是分別魔经受信不疑德过于彼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


校注

遮【大】〔-〕【知】 (西晋译)十字【大】〔-〕【知】 不还【大】阿惟越致遮经不还【宋】【元】【宫】不分卷【宋】【元】【明】【宫】 说美【大】欺美【宫】 勉【大】*免【宋】【元】【明】【宫】* 先【大】源【宋】【元】【明】【宫】 息【大】自【知】 灭【大】藏【宋】【元】【明】【宫】【知】 思【大】斯【宫】 许【大】计【宋】【元】【明】【宫】【知】 不【大】久【宋】【元】【明】【宫】 空【大】定【知】 免【大】勉【知】 往【大】住【知】 得【大】复【宋】【元】【明】【宫】 住【大】*往【宋】【元】【明】【宫】* 逝【大】断【宋】【元】【明】【宫】【知】 挽【大】勉【知】 降【大】除【宋】【元】【明】 贡【大】责【明】 辩【大】辨【宋】【元】【明】【宫】 乘【大】乐【知】 千【大】于【宋】【元】【明】【宫】 是【大】空【宋】【元】【明】【宫】 是【大】之【宋】【元】【明】【宫】【知】 成道【大】诚道【知】 叹【大】难【知】 便【大】〔-〕【知】 阿惟越致遮经【大】*〔-〕【明】【知】* 垢【大】埃【知】 以【大】下同已【宋】【元】【明】【宫】下同 如【大】如是【宋】【元】【明】【宫】 智【大】知【宋】【元】【明】【宫】 古【大】古佛【宋】【元】【明】【宫】 不【大】不而【知】 唯【大】惟【宋】【元】【明】以下混用【宫】 知【大】〔-〕【宋】【元】【明】【宫】 永【大】求【宋】【元】【明】【宫】 睹不依【大】都不于【宋】【元】【明】【宫】都下依【知】 足【大】〔-〕【宋】【元】【明】【宫】之【知】 土【大】去【宋】【元】【明】【宫】【和】 足【大】足佛【宋】【元】【明】【宫】 耀【大】曜【宋】【元】【明】 多【大】众多【宋】【元】【明】【宫】 根【大】*想【宋】【元】【明】【宫】* 著断【大】断著【宋】【元】【明】【宫】 身【大】嗔【宋】【元】【明】【宫】 废【大】癈【知】 甞【大】曾【宋】【元】【明】【宫】以下混用 相【大】*想【宋】【元】【明】【宫】* 诸【大】谓【宋】【元】【明】【宫】 別【大】莂【宋】【元】【明】【宫】【知】 著【大】者【知】 二想【大】三想【知】 洹【大】曰【知】 演【大】衍【知】 尊【大】遵【宋】【宫】导【元】【明】 动【大】勤【宋】【元】【明】【宫】【知】 众【大】诸【宋】【元】【明】【宫】 颠【大】愿【宋】【元】【明】【宫】【知】 淡靖【大】惔静【元】憺静【明】 与【大】*兴【宋】【元】【明】【宫】【知】* 劝【大】观【知】 靖泊【大】靖怕【宋】【宫】【知】静怕【元】【明】 立道之【大】之立道【宋】【元】【明】【宫】 (众生苦恼)二十字【大】〔-〕【知】 志【大】悉【元】【明】 所著【大】著法【宋】【元】【明】【宫】【知】 空寂【大】室家【宋】【元】【明】【宫】 妄【大】望【宋】【元】【明】【知】 慕【大】万【知】 举【大】誉【宋】【元】【明】【宫】 睹【大】都【知】 放【大】于【宋】【元】【明】【宫】 利【大】刹【宋】【元】【明】【宫】【知】 三事【大】二事【宋】【元】【明】【宫】 凡人【大】凡夫【宋】【元】【明】【宫】 际【大】除【知】 说【大】〔-〕【知】 光耀【大】*光曜【宋】【元】【明】【宫】* 计【大】诸【元】 响【大】*向【知】* 或【大】*惑【宋】【元】【明】【宫】【知】* 若【大】若如【宋】【元】【明】【宫】 如【大】而【宋】【元】【明】【宫】 其【大】其身【宋】【元】【明】【宫】 耳【大】身【知】 悕【大】*希【宋】【元】【明】【宫】【知】* 行【大】教【宋】【元】【明】【宫】【知】 恬【大】惔【宋】【元】【宫】憺【明】潭【知】 澹泊【大】惔怕【宫】淡泊【知】 时【大】晓【宋】【元】【明】【宫】【知】 不【大】所【宋】【元】【明】【宫】 自【大】*目【宋】【元】【明】【宫】【知】* 恍惚【大】恍忽【知】 猗【大】下同倚【宋】【元】【明】【宫】下同 解【大】鲜【宋】【元】【明】【宫】 念【大】令【明】 心【大】身【宋】【元】【明】【宫】 想【大】相【宋】【元】【明】【宫】【知】 悁【大】悋【元】【明】 千【大】于【宋】【元】【明】【宫】 闻【大】间【宋】【元】【明】【宫】 偏【大】漏【宋】【元】【明】【宫】 之【大】是【宋】【元】【明】【宫】 讲扬【大】赞扬【宋】【元】【明】【宫】赞杨【知】 采【大】采【宋】【元】【明】 卷第二终【宋】【元】【明】【宫】 卷第三首【宋】【元】【明】【宫】 颁宣【大】*班宣【宋】【元】【明】【宫】【知】* 为【大】〔-〕【知】 身【大】无身【宋】【元】【明】【宫】 想【大】相【知】 惔然【大】淡然【宋】【宫】憺然【明】潭然【知】 此【大】无【宋】【元】【明】【宫】七【知】 阴【大】音【知】 澹【大】淡【知】 源【大】无【知】 志【大】悉【知】 阴【大】【知】 际【大】阴【知】 澹然【大】淡然【宋】【宫】惔然【元】憺然【明】潭然【知】 将【大】归【元】【明】 乎【大】于【宋】【元】【明】【宫】 源【大】*原【知】* 无【大】元【知】 耳【大】闻【知】 告【大】造【宋】【元】【明】【宫】【知】 不【大】所【宋】【元】【明】【宫】 道【大】导【宋】【元】【明】【宫】 睹【大】观【宋】【元】【明】【宫】 顷【大】倾【知】 志敬【大】至竟【宋】【元】【明】【宫】 有有【大】所有【宋】【元】【明】【宫】【知】 也【大】今也【知】 惟【大】唯【知】 慇懃【大】殷勤【宋】【元】【明】【宫】 枉【大】【知】 持【大】*特【宋】*【宫】 千亿【大】七亿【元】【明】 见【大】现【知】 曰【大】言【宋】【元】【明】【宫】 导【大】道【宋】【元】【明】【宫】【知】 琉璃【大】流离【知】 目犍连【大】下同目揵连【宋】【元】【明】【宫】下同 世尊【大】威尊【知】 复【大】得【元】【明】 黠【大】默【知】 往【大】住【知】 于【大】子【宋】【元】【明】【宫】【知】 殖【大】下同植【宋】【元】【明】【宫】下同 命【大】令【知】 所【大】〔-〕【知】 惟【大】唯【宋】【元】【明】【宫】【知】 姓【大】*性【知】* 起【大】超【宋】【元】【明】【宫】 發【大】〔-〕【知】 越【大】赴【宋】【元】【明】【宫】 (所谓可动)四十字【大】〔-〕【知】 可【大】动【宋】【元】【明】【宫】 敷【大】杀【宋】【元】【明】【宫】 无【大】源【宋】【元】【明】【宫】 根【大】貌【宋】【元】【明】【宫】貇【知】 大【大】本【宋】【元】【明】【宫】【知】 怀【大】*坏【宋】【元】【明】【宫】【知】* 平等【大】等平【宋】【元】【明】【宫】【知】 倚【大】掎【知】 睹【大】脱【明】 难【大】叹【元】【明】【宫】【知】 念【大】命【宋】【元】【明】【宫】 诤【大】净【知】 讲【大】赞【宫】 懈废【大】懈痴癈【知】 曚【大】蒙【元】【明】 感【大】咸【宋】【元】【明】【宫】 迷惑【大】或【知】 外缘【大】反经【知】 寐【大】悟【知】 进【大】〔-〕【宋】【元】【明】【宫】 怀害转共【大】怀周转苦【知】 信【大】笃【宋】【元】【明】【宫】骂【知】 难【大】〔-〕【知】 鲜【大】*尠【宋】【元】【明】【宫】【知】* 是【大】善【宋】【元】【明】【宫】 间【CB】【丽-CB】【宋】【宫】【知】闻【大】同【元】【明】 不【大】不有【宋】【元】【明】【宫】 呐【大】内【宋】【元】【明】【宫】 惟【大】唯【知】 兴【大】顺【宋】【元】【明】【宫】【知】 犍沓【大】揵沓【宋】【元】【明】【宫】 上【大】首上【宋】【元】【明】【宫】道上【知】 璎【大】瑛【宫】英【知】 瑕疵【大】瘕疵【宋】【宫】【知】瘕瑕【元】【明】 除【大】余【明】 修【大】备【宋】【元】【明】【宫】【知】 转退【大】退转【宋】【元】【明】【宫】 愍【大】𭮬【知】 竖【大】坚【知】 四【大】兴四【宋】【元】【明】【宫】 仗【大】杖【宋】【宫】【知】 威【大】感【知】 杖【CB】【宋】【元】【宫】扙【大】仗【知】 痏【大】𤴨【宋】【元】【明】【宫】 非有【大】三界【宋】【元】【明】 躄【大】避【知】 与【大】兴【宋】【元】【明】【宫】 惟【大】*唯【元】* 懅【大】惧【宋】【元】【明】【宫】据【知】 今【大】合【元】 疑【大】*痴【宋】【元】【明】【宫】* 入【大】人【知】 及【大】反【知】 力【大】十力【宋】【元】【明】【宫】 不【大】不能【宋】【元】【明】【宫】 特【大】持【知】 此悉【大】悉此【知】 其【大】甚【知】 以【大】以者【知】 盗【大】溢【知】 今觉【大】令学【宋】【元】【明】【宫】今学【知】 之【大】是【宋】【元】【明】【宫】 命【大】念【宋】【元】【明】【宫】【知】 与【大】兴【宋】【宫】 由【大】申【知】 动摇【大】转动【宋】【元】【明】【宫】动转【知】 诲【大】讲【元】【明】【宫】 离【大】动【宋】【元】【明】【宫】【知】 清净【大】清童【知】 财【大】则【知】 瑕痏【大】瑕疵【宋】【元】【明】【宫】睱痟【知】 受【大】爱【宋】【元】【明】【宫】 妄【大】志【宋】【元】【明】【宫】【知】 免【大】勉【宋】【明】【宫】【知】 惑【大】或【知】 坏【大】怀【宋】【元】 耀【大】曜【宋】【元】【明】【宫】 元【大】原【宋】【元】【明】【宫】无【知】 则【大】明【宋】【元】【明】【宫】【知】 中【大】第三【宋】【元】【明】【宫】
[A1] 劳【CB】【丽-CB】势【大】(cf. K10n0135_p0210a10; T09n0266_p0208c04)
[A2] 羸【CB】【丽-CB】【碛-CB】嬴【大】(cf. K10n0135_p0210b17; Q09_p0751c13)
[A3] 知【CB】【丽-CB】智【大】(cf. K10n0135_p0215b06)
[A4] 別【CB】【丽-CB】明【大】(cf. K10n0135_p0221a24; T09n0266_p0221a17)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2)
关闭
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