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曰「善哉善哉乃能讲论發意菩萨仁已曾奉江河沙等诸佛世尊故能畅此无极道慧

时舍利弗前白佛言「向者文殊颁宣咨嗟诸初發意菩萨之事若有逮得无所从生法忍计此二者其意等乎

佛言「如是舍利弗诚如所云锭光佛时授我要决当成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于当来世无央数劫得成为佛号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因彼發心无所违失应时逮得无所从生法忍舍利弗文殊师利向者所讲初發意菩萨

文殊白佛「我身省察大圣说法义之所归一切菩萨其發心者名初發意所以者何唯然世尊其诸發意皆无所生其无所生则是菩萨初發意也

说是语时二万三千人立不退转地当成无上正真之道五千比丘得无起余漏尽意解六万天子远尘离垢法眼净

于是耆年大迦叶前白佛言「文殊师利所为甚难甚难今说经典开化饶益若干众生

文殊师利谓大迦叶「我之所作不为甚难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无所作非作非不作大迦叶我于诸法无作不作亦无所舍不度众生亦无所缚所以者何众生之党本无明故成为众生故非甚难向者迦叶宣言『甚难』吾身所作无有甚难亦无不难非如来非缘觉非声闻迦叶欲知谈说甚难欲宣至凡夫所作乃为奇异名之甚难所以者何唯然迦叶一切诸佛威神之力未曾违废亦不可得声闻缘觉诸佛势力无获无得独凡夫士乃逮此力

大迦叶曰「于文殊意所察云何诸佛所得无得不得非声闻非缘觉

文殊师利报大迦叶「不得我身无人寿无形无终含血有志不得断灭有常之计阴种诸入名色三界应与不应想与无想兴發报应现世后世贪婬怒痴悉不得是迦叶当解取要言之一切诸法无得不得无所依无受无舍不放施无所教亦无无所授无所解是故迦叶当晓了此诸凡夫士不闻谊者乃有所得诸佛世尊实无所得是故所作不为甚难诸佛声闻悉无造作凡夫所为而不可及为何所作为断灭为计常多所猗著慇懃求愿心怀众念作与不作或举或下分別讲说妄想猗著愁戚悒悒而念免害稽首自归诸佛世尊不作不为亦无所著愚唯为此是故所作不以为难

文殊师利前白佛言「所谓无所生其谊云何为何谓乎云何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佛告文殊「计于诸法无能逮得所以者何有所得者则堕颠倒无所得者乃逮无所从生法忍是故无所得者乃谓为得无得无著无依无猗心如虚空㸌然无迹是乃名曰无所从生法忍一切诸法无所生者诸法无主乃曰法忍于一切法无所依猗无求无望诸法无进无退无双无只乃曰法忍诸法无形离于自然无坏无断识无尘无言无辞空无想愿乃曰法忍诸法离欲寂然憺怕法界无本在本际无应不应无想不想无念无说无惟无思无作无力以羸劣虚无恍惚无固无永无净不净非常苦空无我寂然犹如幻化梦中所见影响野马芭蕉聚沫水中之泡忍解诸法为若兹也所可忍者亦无所忍一切诸法无法非法无有异法亦无他照曜诸法所解如是观此诸法名本净恍惚知之空无是谓为忍笃无信乐度于泛流不怀狐疑不恐不惧亦无所畏修身正行永不得身不见空宅是文殊师利菩萨所逮无所从生法忍未曾废舍一切诸想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所谓忍者无所毁伤乃曰法忍

善住意天子问文殊师利「何谓毁伤法

文殊答曰「天子欲知眼所毁伤可不可色耳声鼻香舌味身更意所思念可不可法假使天子若有菩萨眼见色者永无想受不別好丑不怀思想无应不应无增无损晓了本净达空慧不念晓了不为众色之所毁伤意亦复如是而于六情无所毁伤悉无所著此菩萨者立于法忍于诸生法不有妄想于无生法亦不无想于诸漏法亦不怀想于无漏法亦不无想不想罪法不想无罪不念有为法不想无为法不念世法不念度世法于此诸法无想念者是为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说是法时六万三千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万二千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于是善住意天子问文殊师利「所谓学道入道地者为何谓乎

文殊师利告天子曰「今仁者问入道地乎

天子报曰「愿欲闻知菩萨道地文殊常说有十道地无此谊耶

文殊又「向者问入道地乎

天子答曰「菩萨不入十道地

文殊报曰「不闻世尊说一切法犹如幻化为信此不

答曰「信耳

文殊报曰「幻师所化岂有道地具十住乎

天子答曰「不也设幻师化有所至到有所入者吾亦当世尊颁宣一切诸法悉如幻化故无所入假使天子欲得讲说入道地者当说无入无所至到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无所入法不至法色不入痛痛不入色想不入行行不入想识不入色色不入识取要言之皆是四种四大所成眼不入耳耳不入眼意亦复如是身不入意意不入身所以者何是诸法者所趣各异境界殊別愚𫘤无想无所识別瑕秽态碍譬如草木瓦石墙壁影响之数而无言辞则一种相故无所入无来无去天子当知若有菩萨解法如此则于诸法无入不入无想不想不见入道不舍道地于无上正真道而不退转无所入者住无失法所以者何阴种诸入皆为自然不失一切众生真正清净是为菩萨入于道地譬如幻师化作十重交棚阁其时幻师化作化人遍处其上于天子意志云何岂为有人处在重阁若入者不

答曰「无也

文殊师利报天子曰「菩萨十地当作是观亦如幻化

善住意天子问文殊师利曰「假使人来欲得出家为沙门者当何以化何除须发何受具戒云何教授令自谨慎

文殊师利报善住意天子「设使有人来诣我所为沙门者夫族姓子若不發心欲得出家我乃令卿作沙门耳所以者何其有建志欲出家者心无所归其无所归亦无有来其无从来则无往者住一切法无所断绝则住无本其住无本游于法界而不动转其于法界无所动者则不得心其不得心不愿出家其不愿出家则不發心为沙门也其不發心为沙门者则无所生其无所生则尽众苦其尽众苦则究竟尽其究竟尽则无所尽无所尽者则不可尽其不可尽此无所行天子解是当为其人解如此义其诣我所求欲出家语族姓子『勿得發心作沙门也』所以者何心本无起便离暗冥

文殊师利复谓善住「假使有人来诣我所求欲出家吾当为说『卿族姓子不除须发乃为善备沙门之业』」

善住意问文殊师利「所言何谓

文殊答曰「如来说法无所除去亦无所坏

又问「何所不除

答曰「不除于色亦无所坏不除痛亦无所坏假使念言『我除须发』则住吾我计己有身不计吾我不自贪身则平等见也贪著己身乃计须发则成众生想念除去其不得我不得他人不我不彼则无吾我其无吾我不计有身则除须发无思无想其无思无应不应不住若干其不住若干则无言教其无言教无进不进无双无只不贪己身被袈裟其袈裟者(晋言无秽垢)其无秽垢则无所有其无所有则无所住其无所住则为旷然其旷然者乃为出家

善住意天子复问文殊「所言思念其思念者为何谓也

文殊答曰「等于诸法无形无名愚戆凡夫之所兴念多所望想故世尊曰『其于诸法无所兴造亦无损耗是谓思念』」

又问「何所兴造

答曰「天子当平等度以度平等其于诸法无得不得亦无所逮不审不行亦无不行于此诸法不兴等住不想吾我亦复不著人寿命众生可意断灭计常阴种诸入想佛法众亦复不念是戒是毁尘劳颠倒造立果证望想求度迹往来不还无著望想缘觉猗著正觉是善是恶是罪是福是为穿漏是无有漏是为俗业是度世业是则有为是则无为是则为空无想无愿是明无明是为解脱是为离欲为生为死是为灭度兴造如此若干种想如是行法修道若斯愚戆凡夫之所念也贡高自大痴夫所为也是等为魔及与官属所见阴盖是故如来为此党类演出言辞令除须发去于五阴奉修五品戒定慧度知见品

于是善住意天子赞文殊师利「善哉善哉快说此言如仁者教

文殊师利复谓善住意「假使有人来求出家吾当谓言『若族姓子不受具戒尔乃是卿善备出家』」

又问文殊「此言何谓

答曰「于善住意所趣云何何谓具戒具戒有二正真戒邪偽戒何谓邪偽若堕颠倒何谓颠倒受吾我人倚于寿命缚著断灭而计有常或堕邪见荒婬怒痴贪欲贡高而怀自大或于欲界色无色界而念所受驰逸望想堕于起灭证明邪迹不別善恶宜便之法演狂悖言不识所趣堕于无明住众邪见如是法教背于正律名之为邪所以者何道空平等其平等者菩萨所行尚不为退假使天子堕恶友解所归坚固之于诸所受受不当受而行驰骋是谓邪戒若问年岁及所修行而反从人受信施食又从异人出家为沙门者求其迎逆稽首礼节不能除灭婬怒痴冥是为邪戒何谓正戒假使修正不想平等是谓正戒一切诸法解之如空无想无愿是谓正戒于三脱门而不造证奉行审谛无想不想无应不应是谓正戒

文殊师利告善住意「设使处婬怒痴无明恩爱堕于贪身六十二见或四颠倒三品恶行八邪九恼九神止处十不善业虽在其中而无所著是谓正戒譬如一切万物百谷草木众药所生皆因地出而得长养其地坦然无所念置亦不念言『我所茂盛』如是天子敢可成就至于大化皆由戒立具足成就建立道法三十七品行者无想法无所置不念戒具其因成就与不成也不著欲界色无色界其不迷惑倚三界者是谓具戒若立禁戒为成等法信为种法志性清和长育成道建行如是立笃信戒便得成就三十七品道法之要是去来今现在佛声闻缘觉之具戒也至三脱门度诸出家而超越去

善住意曰「甚善难及文殊师利快说具戒能如是受具足戒者则为正非为邪业

文殊师利复谓善住意天子「出家如是具戒若此教授所施备足如斯设族姓子不發起戒是为学戒

天子问曰「此语何谓

文殊答曰「一切诸法悉无所起亦无所受其有受戒则受吾我亦著三界故生其中于天子意所志云何何谓为戒

答曰「将护沙门二百五十

又问「以何将护

答曰「守身口意名曰将护二百五十备悉具禁不为身行亦无所作

「亦无当作宁可恕当有处所乎青黄白黑红紫色耶所向方面

答曰「无也

又问「何故

「无所有故由是之故不可恕当

问曰「何故

答曰「无所行故

文殊又问「其无所有可名说乎物如是不

报曰「不能

文殊答曰「是故天子当作斯观所号禁戒不可奉受此曰乐禁为备戒德其心清和智慧通达如是行者悉无所有无能动者永无所趣戒无所获是真谛戒不得心处是曰净心不逮智慧是真智慧心无所作不怀想念其无所生是谓护心戒具备悉如是奉戒智慧若斯不得心处不念禁戒不逮智慧若能晓了智慧无处一切调和无有众疑识解道教不见诸法不善之义其于诸法不见不善则不受戒其不受戒亦不毁禁其欲学戒彼则须戒其须戒者则不退还其不退者彼名解脱其解脱者则不合会其不合会者彼则无漏其无漏者则行平等平等行者则无所得亦不受戒是故诸法等如虚空虚无故所以者何其虚空者则无所行是故天子学戒如此则无禁戒彼所戒者所为戒其不学戒学戒当尔则学于空何谓为空不乐身口不慕其意无染不染是贤圣戒如是住者则无所住其无所住学平等戒天子又听如是出家为沙门者具戒若此禁戒之谓其人假使饮食衣服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皆能净毕所食之功多所救护终不唐举皆由如是净戒所致

天子又问「今者文殊为谁说此

文殊答曰「为受者施能亲顺者彼则毕净能逮此义尔乃净毕其不亲不受不逮此义不念不修不惟谁受谁为亲近谁能净毕尔乃正净此应咨嗟为真众祐一切诸法究竟悉空无所生慧是为尽畅清净众祐凡夫之士能毕众祐罗汉不能所以者何凡夫之士能受亲近还致识別惟念精思『吾曾咨受察奉行』能施能则能净毕云何净毕周旋往来没复还生所生之处净洗诸根阿罗汉者无有阴种诸入之义不能周旋何能净毕谁净毕者其受分卫福布施主净三品场然后受食何谓三品得我亦无受者不得施者亦无所授不得周旋生死处所及净毕竟是为三如是净者无所净毕是故天子吾说斯言『饮食被服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皆能净毕无微翳碍是为处世真正众祐乃为出家名曰沙门』」

文殊师利复谓善住意「求出家者吾当告『若欲出家为沙门者仁族姓子不处闲居不在人间无远无近不起不灭不独一己不处大众不在会中不处屏处不行乞匃不就人请不著弊衣五纳之服不著居家白衣之服不处旷野不在居室不慕少求亦不多求不知止足亦无不足亦无有行亦无不行不在限节亦无中适不智不愚不慧不暗行空如此乃曰备悉其计我身举动进退若处闲居当行分卫察己聪慧不离于明』如是天子此辈伴党不达正真睹空慧义是为發起心有所存所以者何于彼如此希求望想多所著念尚无有身何况他人诸法归空慧了无生安复欲得限节功勋独处致耶未之有也是故天子其能如是节限平等所修行者不求望想吾乃谓彼知大限节若使天子节婬怒痴了于三界五阴四大诸种众入此无极节而知止足不受不舍不以修行亦无不行无调不调不寂然不令尽其能限节如是法者不与三界而合同尘彼乃名曰知限节者所止清净为无所处悉无所著复次天子如来具戒若有人来欲备禁者吾当为说族姓子不知苦谛不断习谛不证尽谛不奉行如是行者能正谛见所以者何真正谛者无有苦谛无有断习无习不习亦无有尽不为尽证亦无有道无所由行设族姓子不奉四意止乃为平等所以者何计无有意亦无所念不求诸法是为己身所建意止其无有意无所念者彼无身痛无心无法当何所畏有异难乎若不奉行四意止者是为备成清白之法所以者何清白法者无有不善处在其前亦无善法不断不起不断不起者是为名曰平等真正安谛之义其逮平等尔乃名曰平等之行族姓子不行四神足无有放逸行四等心五根五力及七觉意八种道者若等奉行三十七品道义之法不举不下无言无说是谓行道族姓子志三十七道品之法于诸音声从贤圣教不随水流若能精修遵其所行不知诸法亦不造证所以者何所可言曰三十七品道类之法假有字耳观其假名望想生计其相者亦无有相为水所漂因致周旋其周旋者无所施害除此名已则无所得犹如观察此三十七道品之法亦无所除

天子复问文殊师利「何谓比丘慕于修行而独宴处

文殊答曰「假使分別诸法一等一种门相者譬如虚空悉无所行皆无众生是谓修行又修行者不处今世不由后世在于三世皆无所行至一切法亦无所行悉了诸法虚偽无实是谓修行其修行者则于诸法无双无只无应不应是谓修行

时彼众会无央数人心怀沈吟悉生疑结「此为何谓当奉何行何因申畅如来至真等正觉演三脱门得至泥洹若能造证三十七道品之法致灭度矣文殊师利今者所说将无倒教乱法之兆

文殊师利寻时皆知此诸比丘一切众会心所怀疑告舍利弗「唯卿仁者为众重任咸共信之最大智慧如来所叹又贤者身离欲尘法而以造证仁者久如逮成四谛得造证乎三十七品及三脱门也」舍利弗曰「不也我不得法可造立思惟其义及修行者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无所受亦无所生空无言教空不证空

说是语时三万比丘漏尽意解

善住意天子赞文殊师利「审如仁者执慧颁宣深妙法忍兴隆空行

文殊答曰「吾不执慧一切愚戆凡夫之士执求智慧所以者何斯等之类执持令转集会二品所执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诸天人间所见牵连假使天子为诸三界展转牵连轮转无际所向非一所生受身各各別异是为牵连其宛转如是牵连展转无休由是之故不知本际在于生死乐苦恼根复次天子愚𫘤无智凡夫不闻与欲俱合怒痴亦然报应诸见名色同尘诸佛声闻缘觉菩萨及逮法忍无所牵连亦无宛转所以者何如斯党类其身口心未曾起立所展转者不得三界何所宛转是故斯等牵连智慧若更受身无所弃舍是执智慧

天子又问「仁者所说毁坏慧乎

答曰「不也

又问「何故毁坏令无所除

「是等学者是毁坏慧若不毁坏无所除者不灭寂慧

又问「文殊仁无此乎

答曰「不也

又问「何故

答曰「其有将去覆还有往来者则有此事其无有往无有还者晓了诸法而无周旋则无将去亦无覆来

又问文殊「何所章句为最元首

答曰「如是句者我是元首

又问「何谓

文殊答曰「若有菩萨于一文字一章句义而不动者章句犹归分別四义何谓为四解章句常如审谛了空义知为恍分別无形悉无所生于诸所知不以为知不以为患不造二事是诸章句最为元首

时佛嗟叹文殊师利「善哉善哉乃能班宣逮总持义

文殊白佛「我无总持所以者何无所得故无可执持愚𫘤凡夫乃逮总持诸佛菩萨无所获致所以者何其迷惑者多所执持何所持乎依于吾我著人寿命执持断灭及计有常坏贪婬嗔恚愚痴亲抱所有恩爱贪身自见五阴四大诸入思想多念而反求望堕若干见六十二疑有所获致而急执持是故世尊愚戆凡夫逮得总持所以者何愚夫怀法在心念者诸佛世尊悉无所持声闻缘觉诸菩萨等亦复若兹是故愚夫逮得总持

于是善住意天子问文殊师利「如向者说不得总持当以何意化于五趣

答曰「其五趣者无所为作所以者何以消除五趣终始令其所趣不知处所诸佛缘觉声闻所趣愚戆凡夫所不能趣所以者何愚夫比数堕于生死诸明智者消除诸趣道迹亦然不离生死况于愚戆凡夫士乎是故吾身消除诸趣不得总持所以者何无所获致当何持也

说是语时彼众会中五百比丘诽谤此经而舍驰去则以现身堕大地狱

舍利弗报文殊师利「且止勿复演此深法五百比丘闻之狐疑不肯顺入自恣骂詈自谓尊豪而舍驰走诽谤心乱弘雅之典则以现身堕大地狱

文殊报曰「唯舍利弗莫有斯言勿怀疑网有计是非勿怀犹不见有法堕地狱者惟察诸法无诽谤者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悉无所生属舍利弗而宣此辞令吾休止不说经典假使族姓子族姓女依著吾我想人寿命若江沙劫供养如来承事圣众随其所安给所乏尽其形寿而不懈休若有闻此如是像法深妙难解一切世间所可希闻空无相愿憺怕寂归于消灭无起无灭无人寿命无常苦空非身之若能得闻如是辈经闻之诽谤其族姓子及族姓女堕大地狱在大地狱忽闻此经寻便得出辄信深经而得解脱胜善男子善女人江河沙劫奉敬如来供养圣众著吾我人及计寿命不得至道闻是法者疾得解脱

佛赞文殊师利「善哉善哉诚如所言斯经尊妙若现于世与佛兴出等无有异道迹往来逮无著于缘觉乘菩萨大乘而见授决此为最尊等无若干所以者何不著吾我所修平等亦无所得至于泥洹亦复若设有念知言有所得则堕颠倒

佛告舍利弗「此诸比丘五百人等在于地狱速得灭度胜于是间愚惑百年护戒悉知止足堕于颠倒六十二见以者何未曾得闻此深妙法无解脱相也是族姓子若族姓女闻此深经耳思惟疾逮无上正真之道胜疑余经迷堕颠倒發意顷须臾乐信此深经者疾得解脱

善住意天子问文殊师利「仁者乐我净修梵行无沾污乎

文殊报曰「如是天子则修梵行设使卿身不劝梵行不修梵行乃为可耳

问曰「何谓

答曰「其有所受彼乃修行其不受者何所行乎可名行耶

天子又问「如今仁者不修梵行乎

文殊答曰「不也

又问「不净行耶

答曰「不修净行如天子言以何等故不修净行无家不梵行不受不惑亦无所行亦无不梵行假使学者清和梵行悉无所行亦无非行尔乃名曰大净梵行其行天子婬怒痴行乃曰正行游于欲界色无色界是曰清行愍伤众生其不习行婬怒痴事不游三界彼不清修亦无所行乃谓为行

善住意曰「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所畅辩才而无罣碍

文殊答曰「使卿辩才亦无罣碍得无碍辩可得处乎所以者何计是我故有所倚著则为罣碍

文殊师利复告善住意「欲以是像求净梵行者设使仁者不执刀剑贼害一切众生身命不捉矛戟瓦石大棒自然危者乃为慈心

天子又问「此言何谓

文殊答曰「所谓众生含血之类义所趣乎

天子报曰「假有名耳计有吾我乃有众生含血之类受思想故故曰众生依倚颠倒贪计有身故曰众生所以者何是故天子贪见吾我想人寿命因有假号而演名字吾当以利智慧剑而危害之常以此义将养护之令不见缚当使㸌然不知诸受之所归趣无所断除是故天子当解此义除吾我想则害众生一切望想不堕杀生心不怀害

文殊师利复谓善住意「欲使卿身净修梵行若能奉犯十恶之业慎一切黑冥品事又复不修诸清白业

善住意又问「斯言何谓

文殊答曰「等黑冥品等诸清白亦复若此

又问文殊「黑冥品事以何为等

答曰「以无所作而不退没故曰等矣一切诸法黑冥亦如如黑冥等清白亦等无想念故

文殊又问「以何缘信清白法乎

善住意答曰「所以信之用其法界无本之故

「于善住意所趣云何可使无本及与法界修行处所往周旋乎

答曰「不也

文殊报曰「是故我言设能等行黑冥品事不修清白尔乃相可净修梵行

复谓天子「若剑击头害杀斯人乃修梵行

问曰「何谓也

答曰「害婬怒痴自大贡高贪嫉谀谄多妬自恣而受希望痒思想是为天子名曰伤害若有修行精进自守贪欲心起寻便灭除除不与寂灭远离是谓为空不入诸逆晓了欲心解如真谛本无所有此心何生何所从灭谁来染污谁染污者岂沾污乎复更思察欲不可得不见污者亦无被染则无所得其无所得则无所生其无所生则无所舍其无所舍则无所受其无所受则无所习无所习者则曰成就识亦复如是五阴六衰十二因缘不染污心其有兴發如是伤害此乃名曰杀人害伤挝击坏首是为归义

文殊师利告善住意「是故我言当如是害净修梵行亦当离佛及法圣众

善住意又问「斯言何谓

文殊答曰「为道慧故

又问令当所信

答曰「当信无本及与法界

又问善住「宁可捉持无本法界

答曰「不也

「是故我言离于佛法何谓圣众

答曰「因缘合故名曰圣众其圣众者无有集会为佛弟子故曰圣众

又问「于天子意所趣云何其无为者无有合会可离欲乎

答曰「不也

文殊师利曰「是故我言若离圣众乐修梵行善住其得佛者名著得佛圣众则名曰著不为离欲其舍众会则为离欲所谓离欲为法界迹

善住意天子启文殊师利「难及难及至未曾有

文殊又曰「天子当习无反复事勿得孝顺

又问「何谓为不孝顺

文殊答曰「如是善住意吾无反复亦不无反复

善住意又问「此言何谓

文殊答曰「其有所作若毁伤者各各兴造若干种事各归异受身不同各得报应愚戆孝顺各有所作寻受报应著无量色愚人所作为身来患或致伤毁所受诸见各异殊別或著不著取舍进退是名反复为无反复佛世尊所演平等谓一切法各无所作悉无所作亦无招来等于平等无所超度亦无他受不造他作是则名曰为无反复

善住又问「今文殊师利住于何所乃能说此立何法忍

文殊答曰「不住法忍

又问文殊「于何所住所宣乃尔

文殊答曰「住幻士处身亦在彼

又问「幻士所住如何

答曰「如无本住幻士住彼如向者问『住于何所而有所宣』在忍法耶所言法忍但假号耳何有住处诸法亦然悉无所作亦无想念彼无有住及与处所是住者乃为众生颁宣道教如来所住亦复如是而说经义所以者何住如无本乃有所宣一切众生亦复在彼住于无本而有所说如来无本无本无异一切众生而不动转无本亦如亦不动转犹若如来所应无本众生无本其亦若兹皆一无本而无有二而无若干故曰无本

善住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所言沙门为何谓乎

文殊答曰「非沙门非梵志乃为沙门所以者何不著欲界不倚色界不处无色吾乃谓此为沙门耳若眼意不穿漏者乃为沙门其无志不与情合无有因缘亦无不缘乃为沙门又复天子其不著法不著非法其行寂然无是非心忽然无迹是谓沙门何者然耶其因缘法报应之宜妄从是生是诸法者亦复虚偽其不著者无缚无脱是谓沙门其无有往亦不还无进无退无疮无瘢无伤无完是则名曰净修梵行是故我言非沙门非梵志乃为沙门

善住意赞曰「至未曾有志意坚强所颁宣者无名游迹亦无章句其意悉达而不忽忘

文殊答曰「吾意不强所以者何身自放意意弱不强

天子又问「斯言何谓

答曰「吾以恣意在声闻地住缘觉界是故放意又复恣意处诸尘劳不恶爱欲众冥之患是故放意

善住意「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悉由宿世供养诸佛众行备悉宣如来命所说如是

答曰「吾不供养过去诸佛何者然乎吾未曾得宿世所历亦无当来不从诸佛建立法行无作不作是故所作而无有作不备众行

善住意又问「文殊师利吾本曾闻如幻三昧愿显定意示所正受

文殊又问「欲得睹见如幻三昧之境界乎

答曰「愿乐欲见

文殊师利寻时如言幻意三昧而正受矣应时十方江沙等诸佛刹土悉自然现善住意天子睹东方江河沙等诸佛刹土其所现者悉是文殊——或以现形若比丘像讲说经典或复有现比丘尼像优婆塞优婆夷像如释如梵如四天王如转轮王色像而现其体或如天龙鬼神揵沓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休勒色像而现其身或复显示禽兽飞鸟若干种色——各各现形无量像貌好丑殊別而为说法十方一一诸江沙等所现佛土其亦俱然等无有异为说经典

善住意见此忻然大悦不能自胜

文殊师利从三昧起善住意恭恪归命白文殊曰「向者睹见诸佛国土不可称限形像无量各各殊別而说经典

文殊问曰「于天子意所解云何东方所现为审实乎八方上下有所见者为实虚耶十方所见何方审谛

善住意答曰「悉虚不实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无所生如幻化如幻士相一切诸法退无常存自在所作示现变化推极本末不生不起亦无所灭

文殊师利寻则赞曰「善哉善哉讲法当然诚如所言

说是语时彼众会中五百菩萨以得四禅逮五神通识其宿命——往古世时所作善恶寻自已睹皆复识命曾更所作逆害父母杀罗汉乱圣众佛寺斯等罪业——本所犯恶余殃未尽念伤害心倍怀忧结志在疑网由是之故不能逮了此深法要计有吾我据微翳卒不肯舍不逮法忍

于时世尊欲得开化五百菩萨则以威神现示文殊文殊师利即从坐起偏出右肩右手捉剑走到佛所

佛告文殊「且止且止勿得造逆当以善害所以者何皆从心發因心生害心已起顷便成为杀

时无央数诸菩萨众各心念言「斯一切法悉如幻耳彼无吾我及人寿命其意所念察其本末无有父母无佛法众亦无作者亦无受者无行不行亦无果报意自贪身而堕颠倒愚戆凡夫悉不能解心反处颠倒计我父母所以者何文殊师利聪明圣达诸佛世尊所叹功勋不可思议道德超殊不可逮及巍巍煌煌无以为喻深入法忍了其本际供养无数江河沙等诸佛大圣而宣道教于过去佛所作已办晓了诸法慧无俦匹其所说法靡不应时见诸如来常怀恭恪稽首自归今执利剑走向如来佛告之曰『且止且止文殊师利勿造逆害当以善害』若分別此察其本际不可分別何所佛名及法圣众父母罗汉及庙寺名其受虚无则无归趣亦无报应设一切法虚无不实所受诸法亦复虚妄幻譬如空亦如芭蕉梦影野马离欲虚妄而无坚固以是之故彼无有罪亦无害者谁有杀者何谓受殃」如是观察惟念本则能了知一切诸法本悉清净皆无所生五百菩萨闻是亘然寻时逮得无所从生法忍有千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五百菩萨欣然大悦善心生焉戢静思踊在虚空去地四丈九尺以偈赞

诸法悉如幻  从想而横起
成形无所有  诸法悉为空
反自發望想  有我而危身
识其宿命  所作罪甚重
往者怀大逆  自图其父母
害罗汉比丘  犯殃衅甚剧
由此重罪故  更苦不可计
今堕于疑网  得听空法
圣尊裂结网  弃捐忧结
觉了于法界  寂无有尘劳
诸佛权方便  随流接度人
趣欲济众生  决除所沈吟
无佛无经法  亦不得圣众
彼亦无父母  悉空而自然
则无吾我人  无寿亦无命
无常不断灭  诸法如虚空
无罪无报应  无作无不作
莫贪身见我  更历受苦恼
彼无有生者  亦无有死者
所生如幻化  是为诸法相
文殊大智慧  诸法度无极
手自执利剑  驰走向如来
佛亦如利剑  二事同一相
无生无所有  亦无有害者
两足尊见之  众生所作罪
令知殃福业  亦悉是空耳
其能达空者  三世无寿命
因缘而合成  解乃无从生
无罪无报应  亦复无苦乐
吾我亦常空  倚想求安隐
众生处颠倒  亦能如本际
非常苦悉空  非身无所有
其能晓如斯  则免三恶趣
诸佛无作业  觉者无所造
计罪佛亦  是故名曰佛
如佛所解达  明审了若此
识別虚无生  由是畅圣慧
住于虚空义  演说无所住
其身如虚空  二事俱自然
若欲求佛慧  彼法无罣碍
以知此本际  成佛无上道
于世致大圣  度众生苦恼
尽除因缘报  奉修佛大道
当成为法王  明眼乃灭度

五百菩萨宣是执剑经典之时十方江河沙等佛土六反震动其大光明普照世间其于十方诸佛大圣边诸侍者各自问「此何威德地大震动光靡不照

于时诸佛各告侍者「族姓子知界名忍佛号能仁颁宣经道彼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成不退转手执利剑驰走向佛欲得开化不达菩萨因是之故时佛大圣手执慧刀断生死如应说法劝无央数众生之类使眼清净心得解脱逮成法忍学住大道

于是大世尊以方便随建立神化于彼众会有新学人德本尠薄多怀妄想不见执剑不闻说法佛之圣旨故令其然

时舍利弗问文殊师利「仁于向者所作凶逆以何为信乃能执剑驰走向佛

文殊师利答舍利弗「如卿所言汝所作逆不可称载用不能达此报偿故舍利弗解此义者知如幻师所造逆事其幻化者宁有逆乎报偿亦如所以者何幻师化无有想念诸法亦然舍利弗吾欲相问以诚相反有此剑者乎

答曰「不也

「为有罪耶

答曰「不也

「唯舍利弗罪业虚无报亦虚无罪业报应悉虚无者云何复欲知其处所

舍利弗言「如文殊师利今者所说无罪无报一切诸法悉无罪报此言何谓

文殊师利言「于意云何舍利弗吾所执剑何所锻师推成之乎谁捉持来以相授耶

舍利弗言「无作此剑无执来者以相授也文殊师利所化现耳

文殊又问「仁能见得化人处乎刀剑所在

「如来所言『一切诸法悉如幻化』其相无相不可得处也

「唯舍利弗当解斯义如来至真亦如利剑文殊及舍利弗亦如无本众生亦如诸法亦如无本所住亦复若兹舍利弗如一切法悉无根本吾所兴罪报应执剑其亦如也所积殃衅亦无本也报应亦如也向舍利弗复更问言『卿何以故手执刀剑欲与佛诤』譬如修行在于闲居勤向世尊心念不离乃得解脱

舍利弗又问「静思修行云何世尊名曰何等

文殊答曰「贪欲妄想则是精思修行世尊嗔恚愚戆欲除此三永令无余寂然憺怕尔乃亘然不能蠲除一切尘劳不为世尊灭婬怒痴爱欲之难乃为世尊贪欲意生执此欲意一心念佛欲即消灭恚痴亦然而得解脱是故舍利弗如执利剑驰向世尊如幻无害怀三毒者驰心念佛尘劳悉除亦如修行闲居专精一心念佛乃得解脱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快说此言诚如所云

尔时十方诸会菩萨启请世尊「唯然大圣劝文殊师利愿垂屈意顾眄我等诸佛刹土于诸刹土颁宣经道皆令众生解是意义

文殊师利报诸菩萨「仁等各自察其佛土

诸族姓子寻时受教各观本土十方处所——各各皆见文殊师利在于十方诸佛边住讲说经道善住意天子咨问启受宣此如幻所行意义经典之要诸菩萨等聚会亦然不可称计诸天子会多少无异彼诸佛国皆若干种清净庄严巍巍无量亦如忍土等无差特——遥见如斯莫不忻然各各举声而称扬言以为忻庆「文殊师利道德殊绝威神光明智无俦匹威德殊邈过于日月住此忍土而不移转普现十方诸佛国土

文殊师利于时引喻「如族姓子幻士善学幻术绝世而无俦匹不起于坐所在幻化现若干形菩萨如是真学晓了般若波罗分別法幻悉通其旨在于此土初不移转十方佛土诸欲见者辄现其身于其佛界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如幻故由是之故所现无难由如月殿游行虚空下人间不念往来其光所照靡所不遍虽有所照亦无想念菩萨如是在于本际未曾移转普现十方诸佛之土——为现佛身声闻缘觉为现转轮释梵四王或为豪贵贫贱厄身或入三恶勤苦恼事或为儒林帝王大臣或在外道谤佛云云或入深山学为仙人——所现无限一切依因悉令得至无上正真所现虽尔亦无想念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假使有人值遇此法而得闻者如佛兴世等无有异若有菩萨坐于树下当成佛道其闻是经福等无殊亦等道迹往来不还无著所以者何是为去来现在诸佛要道

文殊白佛「诚如圣教住所化无不受教如空无想无愿平均法等亦然如无本本际平等亦如离欲定意平等是法平等亦复若斯

文殊师利复白佛「大圣垂恩建立此法使于后世残末五浊悖乱之俗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学菩萨意求大乘者耳闻此法令诸众生求灭度者悉当蒙是道德法明各使得所

佛默然可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箜篌乐器不鼓自鸣诸华果树及诸枯树皆生华实其大光明普照世间皆蔽日月令无光曜亿百千天住于虚空欢喜踊跃而雨众华烧诸名香复雨杂香𢭏香其香芬馥翳于十方鼓天妓乐其声清和悉共叉手异口同音举声歌颂「妙哉妙哉此法难遇文殊所我等侥幸得闻大化今日再值转法轮矣阎浮利人为蒙大庆得闻是经斯等德本终不唐举速近受决当成佛道多所开化

于是世尊赞诸菩萨及诸天子「善哉善哉如卿等言其闻是法佛明此等当成佛道以入灭度闻之不恐亦不怀懅笃信爱乐不在生死亦不灭度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所建于斯经典今现感动为先瑞应然于后世普流十方

佛言「如是文殊师利今所瑞应皆是建立此法威恩如来弘慈圣旨令然一切蒙济

佛语文殊「当复重显斯深经典佛言至诚终不虚妄此三脱门多所救济当令此法后世普流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我亦堪任建立此法演真章句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意无可不堕断灭不堕计常无有尘劳亦无诤讼则为光显于此经典如我至诚所言不虚然后将来五浊之世令普流布吾今要誓不具成佛无法圣众无罪报应无去无来以此至言令是要法于将来世皆遍流布了是经而不受欲亦不离欲无有恚痴而有慈心无有智慧无名无色无缘无见不兴生死无身不生身无心不生念不惟法不意止无五阴无四大无诸入眼色耳声鼻香口味身更心法亦复如是不处欲界无色界心等如地而无憎爱诸法不损亦无增长则宣此经如斯经典后世普流不在至诚不睹审实不赞说道不至道果亦无道迹不往来无不还不无著不缘觉无诸果证不如来无佛法不无畏无慧不慧不圣不空不寿想不无想不愿不无愿不得果证无见不见不至道无明无冥亦无解脱不度不无度不彼际不此岸不中流无名无不名如是真言当令此经后益流布又计是经不应不脱不精进无所懈不勤力以此至诚法当普流往本所无去无来过去无人不度众生亦无灭度人不可得法无有亦无所灭无有作者亦无坏者无将无反不往不还无举无下无当来佛如是像法无所照曜无现在佛亦不畅法以是之故法当普流是经所说不戒不犯不定不乱不慧不愚不解不缚不慧见不无慧此正真言令经普流不施不悭不戒不毁不忍不诤不进不殆不禅不乱不智慧不愚菩萨大士此真谛言令法普流无凡夫无学者无罗汉无缘觉无佛道因缘不无缘当令此法普流世间不坐佛树不转法轮不叹佛佛不现在不众生不灭度不如来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永至灭度当令此经普流世间

文殊师利宣是建立经典要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其大光明普照十方虚空中唱无极音「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实如要誓假使江河沙等诸魔官属欲求方便毁坏此经欲令毁散终不能乱此微妙法令不流通所以建立是要法者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此经典受持讽诵闻之信乐一切皆脱诸魔事业入佛道慧

于是弥勒菩萨前白佛言「今日何缘地大震动光明遍照空中畅音

佛告弥勒「何用问为所以者何志小下士不识大义堕于憍慢斯等长夜不得安隐

弥勒白佛「唯圣说之多所愍哀多所安隐必当慈念诸天人民共信乐之

佛告弥勒「斯经典者四十七亿百千那术诸佛于此地上建立说之皆亦文殊之所發问善住意天子与共咨启弥勒来世当成无上正真之道最正觉时复说此经其余贤劫诸兴如来亦俱同然

弥勒复问佛言「文殊师利善住意天子从来久如闻此经典

佛告弥勒「文殊师利善住意天子闻是法来七百万阿僧祇劫从普华超师子步德王光首如来至真等正觉所闻其于空中唱大音声净居诸天闻讲此法各各劝助咨嗟而行是故地动

弥勒菩萨复白佛言「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是经者持讽诵读为他人说得何功报」佛告弥勒「于意云何过去当来今现在佛解度知见品广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使成无上正真道慧已成当成现在成者合此德本功祚福勋宁多不

弥勒曰「多矣世尊不可思议一如来德其福难计况一切佛假使德本有形像者十方佛土不能悉受

佛告弥勒「我故嘱累慇懃相喻其族姓子及族姓女闻是经典受持讽诵为他人说福多于彼何况奉行所以者何过去当来今现在佛之所咨讲悉由是生

佛说是经时江河沙等众生之类發菩萨心复倍是数逮不退转成得法忍法眼净者各复倍倍如是十方悉来会者一切菩萨忻然大悦善心生焉稽首佛足歌叹此法再得闻无以为喻忽然不现各归本土

贤者阿难前白佛言「此经名何云何奉持

佛告阿难「是经名曰『于一切法无起不灭三昧要品』又名『降毁魔场』当怀持之又名『普遍十方定意要慧文殊师利之所讲说』又名『如幻所说』当奉持之是经典者能调化人阿难当受持讽诵为他人说

佛说如是比丘菩萨文殊师利善住意天子弥勒菩萨贤者阿难诸天龙神阿须伦世间闻经莫不欢喜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


校注

佛说译【大】〔-〕【圣】【圣乙】 不分卷【宋】【元】【明】【宫】 文殊【大】*文殊师利【宋】【元】【明】【宫】【圣】【圣乙】* 颁【大】*斑【圣】【圣乙】* 央【大】*鞅【宋】【元】【明】【宫】* 成为【大】是【宋】【元】【明】【宫】 法【大】法法【圣】【圣乙】 今【大】令【圣】【圣乙】 谊【大】*义【宋】【元】【明】【宫】【圣】【圣乙】* 寿【大】寿无命【宋】【元】【明】【宫】 想【大】*相【圣】【圣乙】* 兴【大】异【圣】【圣乙】 猗【大】倚【宫】【圣】【圣乙】 近【大】迹【宋】【元】【明】【宫】 讲【大】佛【宫】 妄【大】*望【宫】* 免【大】危【宋】【元】【明】【宫】【圣】【圣乙】 㸌【大】墟【宫】霍【圣】【圣乙】 识【大】诚【宋】【元】【明】【宫】 憺怕【大】澹泊【宫】 在【大】于【宋】【元】【明】【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芭【大】巴【宋】【元】【明】【宫】 趣【大】起【宫】 法【大】〔-〕【宫】【圣】【圣乙】 泛【大】绝【宋】【元】【明】【宫】 空【大】室【宋】【元】【明】【宫】【圣】【圣乙】 达【大】逮【宋】【元】【明】【宫】 不【大】无【宋】【元】【明】【宫】 不想【大】〔-〕【宋】【元】【明】【宫】 得【大】〔-〕【宋】【元】【明】【宫】 报【大】答【明】【宫】 也【大】〔-〕【宋】【元】【明】【宫】 住【大】往【圣】【圣乙】 痛【大】痒【圣】【圣乙】 瑕【大】斑【圣】【圣乙】 不失【大】不入不失【宋】【元】【明】【宫】【圣】【圣乙】 重【大】种【圣】【圣乙】 络【大】路【宋】露【元】【明】【宫】 棚【大】枰【宫】【圣】【圣乙】 志【大】至【宋】【元】【明】【宫】 何【大】云何【宋】【元】【明】【宫】 何【大】可【宋】【元】【明】【宫】 谨【大】护【宋】【元】【明】【宫】 夫【大】告【宫】【圣】【圣乙】 意【大】*意天子【宋】【元】【明】【宫】* 其无思想【大】〔-〕【宫】 想【大】无想【圣】【圣乙】 不进【大】无退【圣】【圣乙】 被【大】披【宋】【元】【明】【宫】 其袈裟者【大】(其袈裟者)【圣】【圣乙】 (晋言无秽垢)【大】晋言无秽垢【宋】【宫】()【明】 望【大】*妄【元】【明】【圣】【圣乙】* 以【大】已【宋】【元】【明】【宫】 望【大】*妄【明】* 迹【大】迹【圣】【圣乙】 为【大】〔-〕【宋】【元】【明】【圣】【圣乙】 夫【大】大【宫】 与【大】诸【宋】【元】【明】【宫】 度【大】脱【元】【明】 有【大】〔-〕【圣】【圣乙】 堕【CB】【丽-CB】【宋】【元】【明】【宫】【圣】【圣乙】随【大】 背【CB】【丽-CB】【圣】【圣乙】皆【大】 堕【大】随【圣】【圣乙】 解【大】懈【宋】【宫】 要【大】恶【宋】【宫】 其【大】某【宋】【元】【明】【宫】 忍【大】〔-〕【圣】【圣乙】 (也是去来戒也)十六字【大】〔-〕【宫】 禁【大】业【圣】【圣乙】 家【大】界【宋】【元】【宫】 恕【大】*处【宋】【元】【明】【宫】* 智【大】者【宫】 者【大】〔-〕【宫】【圣】【圣乙】 虚【大】空【宋】【元】【明】【宫】 所【大】谓【宋】【元】【明】【宫】 皆【大】〔-〕【圣】【圣乙】 是【大】此【宋】【元】【明】【宫】 还【大】逮【宋】【元】【明】【宫】【圣】【圣乙】 精思【大】精忍思【宫】 曾【大】当【宋】【元】【明】【宫】【圣】【圣乙】 察【大】崇【宫】 慕【大】毕【宫】 没【大】设【宋】【元】【明】【宫】 得【大】净【宫】 所【大】受【圣】【圣乙】 毕竟【大】毕意【宫】 被【大】衣【明】 真正【大】正真【宋】【元】【明】【宫】 家【大】学【圣】【圣乙】 语【大】谁【宫】 止【大】正【圣】【圣乙】 习【大】集【元】【明】 道【大】道谛【宋】【元】【明】【宫】 如【大】〔-〕【宫】 谛见【大】见谛【宋】【元】【明】【宫】 义【大】美【宋】【元】【明】【宫】 类【大】貌【宫】 望【大】妄【宋】【元】【明】 宴【大】燕【宋】【元】【明】【宫】【圣】【圣乙】 央【大】鞅【宋】【宫】 至【大】正【圣】【圣乙】 可【大】何【宋】【元】【明】【宫】 随【大】堕【圣】【圣乙】 其【大】于【宋】【元】【明】【宫】 毁【大】晓【宋】【元】【明】【宫】【圣】【圣乙】 有往来【大】复来往【宋】【元】【明】【宫】 元【大】*原【宫】【圣】【圣乙】* 知【大】如【宋】【元】【明】【宫】 忽【大】惚【宋】【元】【明】【宫】 元首【大】无首【宫】 班【大】颁【宋】【元】【明】【宫】 及【大】反【宋】【元】【明】【宫】 坏【大】怀【宋】【元】【明】【宫】【圣】【圣乙】 亲【大】视【宫】 及【大】反【圣】【圣乙】 诸【大】诸种【宋】【元】【明】【宫】 以【大】已【宋】【元】【明】【宫】 预【大】豫【宫】【圣】【圣乙】 惟【大】唯【宋】【宫】 经【大】此【宋】【元】【明】【宫】 若江【大】若干恒河【宋】【元】【明】【宫】若江河【圣】【圣乙】 给【大】终【圣】【圣乙】 相【大】想【宋】【元】【明】【宫】 憺怕【大】澹泊【宋】【宫】【圣】【圣乙】 寞【大】漠【宋】【宫】【圣】【圣乙】 谊【大】义【宋】【元】【明】【宫】【圣】【圣乙】 是【大】此【宋】【元】【明】【宫】 深【大】众【宫】 江【大】恒【宋】【元】【明】【宫】 第三卷终【圣】【圣乙】此下圣本并圣別本有光明皇后愿文 第四卷首【圣】【圣乙】 逮【大】还【元】【明】【宫】【圣】【圣乙】 兹【大】慈【圣】【圣乙】 耳【大】身【圣】【圣乙】 發【大】其發【宋】【元】【明】【宫】 乐信【大】信乐【宋】【元】【明】【宫】 卷中终【宋】【元】【明】【宫】 卷下首【宋】【元】【明】【宫】 沾【大】*点【元】玷【明】【圣】【圣乙】* 其【大】其有【宋】【元】【明】【宫】 净【大】梵【宋】【元】【明】【宫】 居【大】若【宋】【元】【宫】明注曰居南藏作若 其行【大】〔-〕【宋】【元】【明】【宫】 清【大】净【宋】【元】【明】【宫】 清【大】净【元】【明】 危【大】*免【宋】*【元】*【明】*厄【圣】【圣乙】 㸌【大】霍【圣】【圣乙】 望【大】妄【元】【明】【圣】【圣乙】 慎【大】顺【宫】【圣】【圣乙】 若【大】如【宋】【元】【明】【宫】 如【大】是【宋】 往【大】往反【宋】【元】【明】【宫】 报【大】答【宫】【圣】【圣乙】 谀【大】谕【宫】 痒【大】痒【宋】【元】【明】【宫】【圣】【圣乙】 除【大】〔-〕【宋】【元】【明】 合【大】合会【宋】【元】【明】【宫】 害伤【大】伤害【宫】 令【大】今【宋】【元】【明】【宫】 意【大】〔-〕【宋】【元】【明】【宫】【圣】【圣乙】 为者【大】有为【圣】【圣乙】 复【大】复问【宋】【元】【明】【宫】 名【大】名曰【宋】【元】【明】【宫】【圣】【圣乙】 勿【大】忽【宋】【元】【明】【宫】 趣【大】起【宫】 (受身作寻)十七字【大】〔-〕【宫】 佛【大】是【宋】【元】【明】【宫】 无【大】〔-〕【圣】【圣乙】 超【大】越【宋】【元】【明】【宫】【圣】【圣乙】 他【大】化【圣】【圣乙】 立【大】住【宋】【元】【明】 住【大】立【宋】【宫】 忍法【大】法忍【圣】【圣乙】 是【大】此【宋】【元】【明】【宫】 复【大】不【宋】【元】【明】【宫】 也【大】〔-〕【宋】【元】【明】【宫】 性【大】姓【宫】 妄【大】悉【宋】【元】【明】【宫】【圣】【圣乙】 反【大】返【宋】【元】【明】【宫】 恣【大】悉【宫】 是【大】〔-〕【宋】【元】【明】【宫】 放意【大】衣于意【宫】 赞【大】〔-〕【宋】【元】【明】【宫】 曰【大】言【宋】【元】【明】【宫】 言【大】言入【宋】【元】【明】【宫】 各【大】若【圣】【圣乙】 江【大】*江河【宋】【元】【明】【宫】* 自【大】目【宋】【元】【明】【宫】【圣】【圣乙】 睹【大】教【圣】【圣乙】 惒【大】和【宋】【元】【明】【宫】 真【大】甄【圣】【圣乙】 休【大】睺【圣】【圣乙】 像【大】形【宋】【元】【明】【宫】 见【大】现【圣】【圣乙】 由【大】犹【元】【明】【圣】【圣乙】 如【大】是【宋】【宫】 讲【大】赞【圣】【圣乙】 命【大】念【元】【明】【宫】【圣】【圣乙】 杀【大】杀阿【宋】【元】【明】【宫】 乱【大】挠乱【宋】【元】【明】【宫】 佛【大】佛塔【宋】【元】【明】【宫】 倍【大】欲【宋】【宫】俗【圣】【圣乙】 逮【大】〔-〕【宋】【元】【明】【宫】 此【大】此甚【宋】【元】【明】【宫】 据【大】处【宋】【元】【明】【宫】【圣】【圣乙】 卒【大】本【圣】【圣乙】 偏【大】遍【宋】【元】【明】【宫】 愚戆【大】愚愍【宫】 今【大】令【明】 设【大】说【宋】【元】【明】【宫】 杀【大】救【宫】 末【大】际【宋】【元】【明】【宫】 戢【大】厌【宋】【元】【明】【圣】【圣乙】 佛【大】曰【宋】【元】【明】【宫】 诸【大】法【宋】【宫】 而【大】如【宋】【元】【明】【宫】 望【大】妄【元】【明】 识【大】身【圣】【圣乙】 谊【大】义【宋】【元】【明】【宫】 结【大】疑【宋】【元】【明】【宫】 创【大】疮【宋】【元】【明】【宫】 无【大】而【宋】【元】【明】【宫】【圣】【圣乙】 福【大】祸【圣】【圣乙】 倚【大】亿【圣】【圣乙】 亦能如【大】不能知【宋】【元】【明】【宫】不能如【圣】【圣乙】 如【大】然【圣】【圣乙】 以【大】已【宋】【元】【明】【宫】 明眼【大】眼明【宋】【元】【明】【宫】 佛【大】〔-〕【宫】 于【大】〔-〕【宋】【元】【明】【宫】 界【大】世界【宋】【元】【明】【宫】 原【大】源【宋】【元】【明】【宫】【圣】【圣乙】 大【大】〔-〕【宋】【元】【明】【宫】【圣】【圣乙】 妄【大】*望【宋】*【宫】* 幻【大】幻化【宋】【元】【明】【宫】 锻【大】鍜【宋】【元】【明】【宫】 无本【大】本无【宋】【元】【明】【宫】 憺怕【大】澹泊【宋】【宫】澹怕【元】 愿【大】〔-〕【宋】【元】【明】【宫】 屈【大】恩屈【宋】【元】【明】【宫】【圣】【圣乙】 意【大】音【宫】【圣】【圣乙】 特【大】异【宋】【元】【明】【宫】 智无【大】无有【宋】【元】【明】【宫】 俦【大】*畴【宋】【宫】* 蜜【大】〔-〕【宋】【元】【明】【宫】 此【大】本【宋】【元】【明】【宫】【圣】【圣乙】 由【大】犹【宋】【元】【明】【宫】 下【大】行【宋】【元】【明】【宫】 厄【大】危【宋】【元】【明】【宫】 深【大】菓【宋】【元】【明】【宫】 佛道【大】道时【圣】【圣乙】 住【大】往【宋】【元】【明】【宫】 想【大】相【明】【圣】【圣乙】 如【大】〔-〕【圣】【圣乙】 亦【大】〔-〕【圣】【圣乙】 若【大】如【宋】【元】【明】【宫】 言【大】言又【宋】【元】【明】【宫】 诸【大】无【宋】【元】【明】【宫】【圣】【圣乙】 妓【大】伎【圣】【圣乙】 讲【大】称【圣】【圣乙】 爱【大】受【宋】【元】【明】【宫】【圣】【圣乙】 令【大】冷【明】【宫】 了【大】得【圣】【圣乙】 而【大】无【宫】 想【大】*相【明】* 殆【大】*怠【宫】*【圣】*【圣乙】* 废【大】癈【宋】痴【宫】 生【大】主【宋】【元】【明】【宫】 亦【大】立【宫】 不【大】无【宋】【元】【明】【宫】 暗【大】暗【宋】【元】【明】【宫】 因【大】同【宫】 虚【大】上虚【宋】【元】【明】【宫】【圣】【圣乙】 堕【大】随【圣】【圣乙】 超【大】起【圣】【圣乙】 诵读【大】读诵【宋】【元】【明】【宫】 功报【大】功德【宋】【元】【明】【宫】 布【大】〔-〕【圣】【圣乙】 勋【大】勋福【宋】【元】【明】【宫】【圣】【圣乙】 嘱【大】属【圣】【圣乙】 及【大】〔-〕【圣】【圣乙】 成【大】或【圣】【圣乙】 再【大】幸【宋】【元】【明】【宫】 读【大】〔-〕【圣】【圣乙】 人【大】人民【宋】【元】【明】【宫】 之下圣本并圣本別写有光明皇后愿文 下【大】第四【圣】【圣乙】
[A1] 以者【CB】【丽-CB】何以【大】(cf. K06n0044_p1265c10; T12n0342_p0149a01)
[A2] 颁【CB】【丽-CB】颂【大】(cf. K06n0044_p1267b03; T12n0342_p0138b27)
[A3] 颁【CB】【丽-CB】颂【大】(cf. K06n0044_p1269b05; T12n0342_p0152a14)
[A4] 起【CB】【丽-CB】超【大】(cf. K06n0044_p1271b14; T09n0278_p0595a16)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2)
关闭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