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方便摄化众生,必以大悲引邪从正。毘耶娑仙,即其人也。为导群迷令识因果,将诸异见至如来所,归命咨启,听闻正法。因其请说,即以名经,故因此部「毘耶娑问」。
魏尚书令仪同高公,愍诸错习,示其归则,简集能人善辞义者,在宅上面出此经典。正求法人沙门昙林,婆罗门客瞿昙流支,兴和四年,岁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建初辛巳,甲午毕功,凡有一万四千四百五十七字。
毘耶娑问经卷上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游阿踰阇强伽河岸,与大比丘众俱。彼比丘众所作已办,尽一切漏,无有障碍,离有不退,勤为禅诵,加趺而坐,随何处坐——有在地处,二人相随如法语论,群行如鹅、如鸳鸯者,有在空舍、有依树根——皆悉行禅,能取如来法之光明、正法威仪。复有无量菩萨众俱,彼诸菩萨无量功德、名称普闻。彼处复有无量百千种种树林,多有婬欲俱耆罗鸟、孔雀、鹅、鸟、群蜂等声,娑罗枳树枝叶垂布。如是处者,欲心、懈怠、憙睡、频申皆悉远离,常有无量善香妙华。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常当勤行,作所应作,持戒正行。」
尔时,世尊与慧命阿难陀、长老大迦叶、长老舍利弗、长老薄居罗、长老利波多、阿若居怜等大声闻俱,欢喜语说。
尔时,西方有光明相,犹如日轮。
时阿难陀漏未尽故,见彼相已,即白佛言:「云何,世尊!西方分处焰色光明甚有威德?」
佛言:「阿难!于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毘耶娑——揵陀迦离妇人之子——有五百仙以为眷属,住在彼处勤修苦行,不食而斋,其身瘦瘠,有命而已,读诵不住以为庄严。其名曰:阿斯仙童子、那罗提、娑裴若、波耶那、那荼延、那迦摩延、那商枳、啰娑鞞轲、那娑徒、啰陀等,诸大仙人相随经行。」
即于尔时,毘耶娑仙亦见世尊与诸比丘、多千眷属之所围绕——诸根调柔,心意寂静,在于禅定,离欲安乐——在树林中。
毘耶娑仙既见佛已,思惟念言:「此人应是一切智者,名称普闻,彼必应是不妄语人。如是如来胜色具足,诸相成就甚为希有、世未曾有,如是色相胜妙希有。如是世尊舍王欲乐、舍转轮王富乐自在如舍毒食、六万婇女第一端正,一切舍已,而便出家在林中住。」
仙人众中有一仙人名那罗陀,既见世尊心生欢喜,以妙伽他赞如来曰:
时彼大仙及诸仙众闻是说已,心喜开眼,皆悉合掌欲向佛所。
尔时,佛语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见阎浮提如是诸仙系缚手足,自悬著树,不食而斋,著树皮衣,卧在尘土。若在石上,有以两手合取食已开手而食、或有食风,有十五日不食而斋、或有一月不食而斋,头、须、发、爪悉皆长利。寅旦、中、暮三时读诵,有种姓财、有福德财,先呪物已,置于火中而供养火。在地而卧,有在露地、有在树下,有悬自手著树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热而炙身者、有身逼火自炙卧者、有在大焰下风卧者、有卧棘刺、有日炙身。受苦求福,自诳其身得处便住,种姓胜上心以为足、心以为喜,离无上智。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痴故,还生有中,自谓正行,不知是邪。」
尔时,彼诸比丘归命如来,白言:「世尊!我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相应,得离生、有。」
彼毘耶娑大仙人等——以阿罗汉威德力故而生畏惧,安详谛视,心意敬重,一心正意——与诸仙人眷属相随,绞摄长发并在一箱,以好缝绳角络其体,形色不白,端摄身仪,二眼皆黄,头发无腻,绞结相著,块聚非一,手执三奇杖,置瓶之物世中最丑,种种语言悉皆善巧因成就语。蹑空而行,到如来所,白言:「世尊!应知此义,我何因缘并诸眷属今来到此?」
佛言:「大仙!一切有生、一切诸法,我悉知之。」
尔时,慧命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大仙仙众围绕,心有正知、有种种知、细知、尽知,知而不畏,长发不理。为是何人?」
佛言:「阿难!此是仙人,名毘耶娑。婆罗门法是其所作,造四毘陀、善知声论、知种种书。」
时彼一切阿罗汉人见毘耶娑大仙人已,作是思惟:「彼人受苦、勤劳持戒,为何所得?此毘耶娑生死苦恼未得解脱。」彼阿罗汉如是思惟:「此毘耶娑来至佛所,云何问难?为问因缘?为问无我?」
时毘耶娑问世尊言:「佛出世难。今诸仙众和合来此,我少难问,唯愿且住,为我解说。」
佛言:「大仙!恣汝所问,随汝所念皆悉可问,我为汝说。」
时毘耶娑问言:「世尊!云何布施?何故布施?何义名施?云何施主?何义施主?云何施人而非施主?云何不与得名施主?云何死已施福随行?施福云何?为有形段聚集可见?为不可见?施主施福为在何处?为在受者?为在施者?云何世尊入涅槃已,供养塔等而得福报?佛入涅槃,谁为受者?」
尔时,世尊语毘耶娑大仙人言:「汝问此法甚为微细,汝有辩才不可思议,能如是问。」
尔时,长老舍利弗——发白面皱,眉垂覆面——偏举一眉,长引气息谛观思量。见已而言:「此毘耶娑大仙人主有大名闻——一切人知、一切人说——岂可不知同如世间愚痴小儿、无智慧者,舍说因缘、舍说无我、种种深法、种种善、如智言语已,而问如是布施之法?」
尔时,慧命阿难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此毘耶娑大仙所问布施果报,我亦能说。」
佛言:「阿难!此则非时。若问如来,声闻人说,此非所仪。且止,阿难!无此道理。」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随彼仙人何意而问,我亦能说、能满其意。」
佛言:「舍利弗!汝语太卒,心不思量。长老舍利弗!勿作是语,此不相应。若如是者,我声闻人则不相应。若来问我,声闻说者,此不相应,则有人言:『彼如来者非一切智。』当有人言:『毘耶娑仙往问如来,自不能说,遣声闻说。』或有人言:『彼如来者,有我慢见而不自说。』」
尔时,彼诸比丘于世尊所生信净心,白言:「世尊!彼大仙问,如来能说、能断彼疑。」
尔时,世尊语毘耶娑大仙人言:「汝听施报,复有施分。何义布施?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以何义故名为施主?如是问者,大仙当听。若人有物,彼信心生,信心生已,以财付人遣向他国,彼人将物向他国施;彼人布施,财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虽持物施而非舍主。若人自物自手施者,则是舍主、亦是施主。
「二者、有人为报恩故而舍财物,则非布施。
「三者、有人无悲愍心而舍财物,亦非布施。
「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舍财物,亦非布施。
「五者、有人舍物与火,亦非布施。
「六者、有人舍物与水,亦非布施。
「七者、有人生如是心:『舍物与王,望王识念。』如是舍物,非净布施。
「八者、有人以畏贼故舍物与之,如是施者亦非净施。
「又复更有五种舍物皆非净施。何等为五?
「一者、施毒,非净布施。
「二者、施刀,非净布施。
「四者、有人所摄众生平等施与,和集养育望得其力,非净布施。
「五者、有人为名闻故而舍财物,非净布施。
「十四、有人为歌戏故与伎儿物,非净布施。
「十五、有人年终月尽破散财物,非净布施。
「十八、有人或有田地、或在舍宅,或有谷聚、或有麦聚,鹿鸟所食、鼠等所食,无清净心,非净布施。
「十九、有人为学作故与工匠物,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尽故舍物与医,非净布施。
「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骂他已,心悔生愧舍物与之,非净布施。
「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则生疑:『为有报不?』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热,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四者、若人舍物与他人已,如是思量:『若其有人取我物者,皆悉属我、为我所秉。』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如是施福唯钟我身,不属他人。』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六者、若人年老舍物而施、又非中年后时病困、死时欲至、脉节欲断、苦恼所逼欲入死道,无清净心、无信净心,阎魔罗使见之生笑、兄弟诸亲啼哭悲泣,至如是时舍物而与,非净布施。
「二十七者、若人为名舍物布施:『如是,我名他国遍闻——某国、某城大施之主。』彼如是施非净布施。
「二十八者、若与余人迭相憎嫉,见彼舍物多行布施,见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舍物布施,非净布施。
「二十九者、贪他女故、为种姓故,舍珠、舍金、若银、金刚、若毘琉璃、缯绢、衣裳及兜罗绵、造作敷具,如是舍物,非净布施。
「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舍物与人:『我无儿息、大富饶财,应当舍物而行布施。』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三十一者、若复有人心生简择,如是念言:『若与此人则有福德、若与彼人则无福德。』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三十二者、若人布施,舍离贫穷、衣裳破坏、垢腻之者,与多丰乐、大富之人,非净布施。
「三十三者、若复有人望好花果,舍物而与,非净布施。
「大仙当知,此三十三垢染布施而舍财物,彼施报者如以种子种之醎地,烂坏不成。大仙当知,如是之人非不布施,不得果报。
「复次,大仙!譬如有人随何所取得种子已,种之荒田。彼种子界、地界相依,须得天雨,种子变坏,虽有牙生,不得花果;此布施分不得花果,亦复如是。」
如是说已,毘耶娑仙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如来世尊一切智人,以相应语说布施报,已作利益安乐众生。又复,世尊!云何布施不失果报?有人持戒、有不持戒,二俱施与,此义云何?」
佛言:「大仙!汝今善听布施报法。若有心信一切施与,故名布施;不畏未来而行布施、不轻毁他行布施者,乃名布施。
「大仙当知,若复有人不简福田——若有戒人、若无戒人——心信开眼,生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大仙当知,彼人施主。
「大仙当知,有五种施,施主满足。何等为五?一者、时施,二、施行人,三、施病人及瞻病者,四、施法器,五、施欲行异国土者;是为五种。
「复有五施。何等为五?一者、法施,二、资生施,三、屋宅施,四、灯明施,五、香鬘施;是为五种。」
大仙问言:「何者净施?」
佛言:「大仙!若人有信,缘于众生而生慈心、常心、喜心,舍物布施,彼一切净;若愿解脱,如是布施则为清净。
「复有五种无上布施。何等为五?一、施如来则为无上,二、施众僧则为无上,三、施法器则为无上,四、施父母则为无上,五、施王者失位、贫穷则为无上;如是施者是上布施。
「若施老人、孤独、病急,是大布施;若为王嗔,一向舍弃系缚、欲杀;若诸急难,为救彼故不顾自命、为舍财物,是大布施;施病人药,是大布施;若于持戒具足众僧随时施与,是大布施;施求智人,是大布施;若施畜生有怖畏者——所谓训狐、乌、鹿等畜——是大布施;若人贫急,施随所须,是大布施。大仙当知,此为大施,常应正修。
「若复有人,为他所遣持物布施,即有净心,同得施福。若复有人见他布施,心生随喜,亦得施福。若人劝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复次,大仙!如汝问言:『云何世尊入涅槃已,供养塔等得福报?』者,大仙当听,若人于我入涅槃已当设供养,若复有人,我未涅槃,今现在世供养我者,所得福报此二平等。何以故?法身如来非是色身。若人于今现在供养、若我灭后而为供养,心平等故,得福无异。
「大仙当知,如转轮王遍勅诸国:『一切人民从今日始勿复杀生,莫作妄语。』彼有一人闻王勅已,虽不见王,善护王勅。如是之人虽不供养转轮王身,王于彼人心生欢喜。如是之人善护王勅,以不杀生善业因缘报生天处。
「大仙当知,若人不见我身色相、不学戒句,为何所得?若人见我而心邪见,如提婆达入地狱故;若人于我入涅槃已善学戒者,彼胜应知。
「大仙当知,今我色胜,证一切智,无信众生能令学戒,况有信者?若人于我入涅槃已而为供养,与现供养等无有异。
「大仙当听,如汝所问:『布施福德为在何处?』如是问者,譬如苇草丛密稠穊,于中火起,若雨堕时即没彼处。如是如是,随何施主布施具足、福德和合,信雨既堕,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处去。大仙当知,如是施福非有聚处、非有形相。
「如是施已,施者身亡,施福不离,如影随形,是名施者得福报果。果福不失,譬如甘蔗、若蒲、桃子,如其不压不得其汁,压之则得。非甘蔗中、蒲桃子中现前和集有汁可见,非在节中、亦非无汁。如是如是,布施财物,如是施报于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报不离施主;犹如彼汁不离甘蔗、若蒲桃子。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
「譬如树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施主施福亦复如是,和合熟时乃得果报。
「譬如商人所赍至少,入于大城——彼城功德,少物治生所获乃多——具足而得。施亦如是,施时虽微,得福报大。
「又如蜜蜂采取花味而不损花,施主如是。随何布施得果报力则是施主?如是,大仙!施主布施福德势力。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为施。
「云何受者?受他所施、能消他物,故名受者。
「又问:『云何为施福者?』于世间中能救、能护、能令满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言他世者,次第传生至后世身,故名他世。」
尔时,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我离疑心,决定施分,复更有疑。世尊!此识云何于身中转?识云何见?云何于身而生贪乐?」
佛言:「大仙!譬如国王住于城内,怖畏他军,先作坑堑周匝绕城,备具粮食、弓箭、刀楯、种种器仗,多集勇健能鬪战者立健人憧,亦多聚集年少健人,给以食粮,勅诸酒肆多办好酒。摄出家人布施供养,以好财物摄受诸人。既如是已,唱声勅言:『安住勿动,各严器仗,手执弓箭、身著铠钾,拔刀警防。』如是诫已,他军来至,多有象、马。是时国王安慰军众,作如是言:『尽力勿畏,城壁若有不牢之处,当好防护,日日常尔。』如是乃至福德尽已,为他军众之所破坏,俄尔败散,舍国而去。
「识亦如是,住身城中诸入中王,见无常军欲至生畏。即时造作信心坑堑,治界崄岸,著忆念铠,發勤精进,法藏为酒,善调心马。彼时如是勅诫诸入,作所应作:『若有大力、有无量力无常军众来逼身城,速著施钾、速取智刀,惭愧机关安置相应,护持实戒,如是正住。』彼无常军忽然而至,即时共鬪,迭互相违。无常军胜,识则舍去。如城中王舍城而去,识亦如是。和合身中,根大界中既破坏已、六入失已,舍彼身城,如坏城王舍城而走。彼王如是既舍城已,依止余城;识亦如是,舍此身已,摄取余身。应知此识如王无异。」
尔时,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如是,识者云何知身若有福德、若无福德?此识云何作如是知:『我舍此身。』?」
佛言:「大仙!譬如行人路遇大水,其水泛涨,为渡彼水故上大栰。彼水既长,奋波乱动,而复甚浊多饶恶虫——谓那迦罗舒、舒摩罗、水蛇、恶鼋。有大恶风乱吹旋转,依彼栰故,得到彼岸,平安不乏。如是之人于彼恶水大畏恶处既得脱已,绕栰三匝,于彼木栰转生爱心。爱心生已,如是思惟:『善哉!此栰能令我渡如是大水。』
「如是,大仙!又复更有福德众生身既死已,识如是念:『由我此身得生善道,天中而生。我于人身得利不空,我此死身犹如牢栰,能令我度恶道大水。我身大善合应供养,如是之身不诳于我,生死过中与我天处。』如是念已,即于彼身生爱念心。彼身如栰,舍彼身已,去向他世。
「若复有人身无福德,彼人心识,譬如有人身上烂栰渡于大水,然彼栰木或出、或没。彼人怖畏,心生疑虑:『我于今者将死不久。』如是之人依彼烂栰甚大怖畏,随流下退,至饶师子、虎等恶兽大怖畏处,然后得渡。彼人如是既得渡已,于彼烂栰生嗔怒心,骂彼烂栰,作如是言:『颠倒恶行,此水泛涨,多波浊恶。云何如是令我遂到如是恶处?我于烂栰竟得何力?』用此栰为即便弃舍。
「如是,如是。众生心识依无福身随流下退,堕于地狱。呵责此身,作如是言:『我得何力?我已报得如是恶身。如是身者犹如羯那,我负此身如负羯那。我今甚恶,因此烂身到地狱门,犹如莲花自丝所缚。』
「大仙当知,识亦如是。若善福德,如依善栰得渡生死;若无福德,如依烂栰则堕恶道。彼二种身,一有福德、一无福德,应如是知。
「又复此识转舍此身得第二身,初在胎藏一七日中,如是忆知:『我某处退而来至此。』亦能忆知前所作业:『我作此业。』若作善业,心则生喜。既住藏中,母心喜笑,多有胜相——颜有笑容,皯𫜙不生——面有胜色,随所行动多用右足蹈地压重,无有因缘手摩右脇,憙鲜白衣,著则严好。众生如是有福德识,住母脇中如是相现。
「大仙当知,若无福识,初受生时一七日中,则能忆知:『我某处退而来生此。』亦能忆知前所作业,如是念:『云何作恶业?』如是忆念,心则愁忧;以心忧故,母相外现。彼无福德、无善众生住母脇中有外相出,身体臭恶而复瘦瘠,心愁忧恼,数唾不止,皱面怒眼。如是众生初在脇中,即令彼家衰祸、得病。如是恶业无福众生欲出胎时,或能杀母、或藏中死。无福众生有如是相。」
尔时,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此初识心始入胎时,何所忆念?何所见知?」
佛言:「大仙!彼识初生如是忆念:见树林中戏乐之处、宫殿、楼观地水屈曲,平泽宽博,种种屋舍,此阎浮提多有爱人、父母、兄弟。如是见已,极生爱心。福德和集,迭相摄受,有施物者、有受物者。能知过去宿世之事,忆念过去无量百生、无量千生,彼识如是数数忆念。既忆念已,心生爱喜,能如是知:『我此母者,过去已曾五百世中与我为母。』彼既如是心忆念已,于彼生处不生愿乐,心得离欲,作如是心:『我于此处数数生死,我于今始不用生死、不用有摄。』」
如是说已,毘耶娑仙问言:「世尊!如是识者,于生死中得离欲耶?」
佛言:「大仙!此则非时、此则非处。彼时,彼识无色不见、无有光明。如是,识界非于此处而得离欲,于有为中非是不生。若如是者,一切众生——有福德者、无福德者——皆得涅槃。彼义如是,大仙应知。若彼识心如是思念,彼识则有如是胜力,应如是知,非是身力。所言识者,何故名识?集故识思,知故名智,故名识识。识义如是,大仙应知。」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复次,大仙!此识微细,无色、无质,非是可见。识非有色,非青等色。色中无根,识若离根则无境界。若人心中惊动怖畏、若疑思量,如是一切皆是识力。」
尔时,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本性云何?云何生天道?云何生鬼道?云何生畜生?云何生地狱?云何生善根?何者善根而生天中?以何业故生畜生中?以何业故生饿鬼中?以何业故生地狱中?」
佛言:「大仙!汝当善听,我为汝说。凡夫众生退于本性若生福德,此法乃是一切智知,非五通者所知境界,非天、非梵、阿迦尼等之所能知,是一切智所知境界。此法尚非声闻所知,况余能知?大仙当知,若我弟子声闻之人,已离三垢、证得初果所知境界,诸余大天、天中天等一切不知,非汝大仙之所能知,乃至不能知其少分。」
如是说已,毘耶娑仙心即思惟,如是念曰:「生死诳我。」如是念已,礼如来足,白言:「世尊!我今老弊破坏之身,无有忆念、不能得果、不能荷负菩提重担。我于今者归依世尊、归依于法、离三有僧,我从今日乃至命尽受三归依,并弟子众一切如是。唯愿,世尊!善为我说,令我眷属大获善利。世尊乃是一切智日,除烦恼暗。唯愿,世尊!说此本性——众生本性——退生天中。」
佛言:「大仙!今正是时,我为汝说。大仙当知,若人以花、香鬘而施,心乐修行,信心相应,命终得生鬘庄严天。又复,大仙!人欲死时,身有善香,是花熏香。又欲死时,上见花网有种种色,以散彼人。尔时,诸亲、父母、兄弟、诸眷属等,手执华香而供养之,悲号啼哭。彼人尔时面色腻润,目视不转,手足正直,如是舍命。
「彼欲死时,见有胜相,所谓见丘、见鬘庄严、见有百千端正妇女绕天宫殿。彼人见已而语兄弟、诸亲等言:『我于梦中见有丘聚、种种宝珠、诸庄严具、散种种花。』若彼病人如是说者,应知此相命终得生鬘庄严天。
「彼人欲死,则见父母房室和合,见已即生。
「又复彼时鬘庄严天,有二种根和合行欲,如阎浮提男子不异,有一胜法,不净不出。彼心欲發,迭相知已,身则和合,有爱风出而受欲乐。即于彼时经七日中住天女藏。七日满已,右脇而生。即于生时有天善香第一可爱,有种种花相系为鬘生在胸前。彼时复有妙香普熏满一由旬,随风遍行。彼时复有杂色鬘生,所谓白色、黑、黄、赤色、毘琉璃色、阎浮汁色、清净胜妙钵头摩色、种种杂色、铜色、火色。如是妙鬘,乃至未死不萎、不蔫,常有善香。以是义故,名鬘庄严。
「彼鬘庄严天宫之处有妙天树,不长、不短,其汁极甜,味如甘露。其枝垂下而复清净,种种树林处处和集。彼树有果,八分和合,天味相应。彼果形量如频骡果,随彼天心忆念何食,于彼果中随念皆得。应知彼天食如是果,不名揣食。
「于彼地处远离棘刺,妙花庄严。复有地处有青软草。复有地处金沙遍覆,金角上出。复有卧处,自然而有种种敷具。复有天女,清净无垢,妙衣庄严,偏举一眉而作戏笑,种种衣服庄严其身。又于彼处第一胜乐,行、住具足。
「于彼天年寿二百岁,命欲尽时则有五相。何等为五?一、谓彼天所依之树枝心萎蔫,头低卷屈,其花失香;二、于彼树心不喜乐;三、则鬘萎;四、天风凉变为热触;五、诸天女心生怜愍,皆悉忧愁,一切同声而说偈言:
「彼诸天女围绕天子,發声大唤,唱如是言:『无常甚恶,无怜愍意。如是天子有爱念心,命不自在,于此处退,愿天童子速生人中。』如是,天女懊恼说已,彼天子身举体热發。既热發已身则普然,火起一焰即退彼处——身虽炎然,不受苦恼。既退彼已,则见人中父母和合。如是见已,即便受生。
「大仙当知,彼鬘庄严天子生时,云何处胎?彼住母脇则有胜相。若住藏中,母则爱香、憙乐花鬘,乐种种果、青林、丛树,受用心适,彼一切乐皆悉具足,身不疲倦。又,彼福子住藏中故,复有善相,或梦见城种种宝物市易之处,种种华鬘以散道巷。应知,彼母有如是相。
「复次,大仙!如是童子于鬘庄严天中退已,既生人中,若见鬘者生胜爱心。乐鲜白衣,身色殊胜,心无黠慧,不爱多婬、乐多戏乐,若行、住等悉皆迅疾,乐见戏处,好尚细衣,爱好树林,见他财富多设方便,悕望欲得。大仙当知,鬘庄严天退生人中,有如是相。
毘耶娑问经卷上
校注
之【大】,〔-〕【明】 正求【大】,求正【元】【明】 昙林【大】,昙琳【元】【明】 客【大】,名【元】【明】 建初【大】,建効【宋】【宫】,建功【元】【明】 毕功【大】,日功讫【宋】【宫】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大】,〔-〕【圣】,后魏三藏法师菩提留支译【宋】【宫】,后魏三藏法师瞿昙般若流支译【元】【明】 婆伽婆【大】,婆迦婆【明】 办【大】,辨【宋】 加趺【大】,跏趺【宋】【元】【明】【宫】【圣】 法【大】,住【元】【明】 娑罗【大】,婆罗【宋】【元】【明】【宫】 居【大】,拘【元】【明】 怜【大】,隣【元】【明】【圣】 娑【大】,婆【宋】【元】【明】【宫】【圣】 若【大】,苫【宋】【元】【明】【宫】【圣】 啰【大】,罗【宋】【元】【明】【宫】 妙【大】,彼【圣】 伽他【大】,伽陀【明】 光洋【大】,汪洋【宋】【元】【明】【宫】 斋【大】*,齐【圣】* 寅【大】,晨【圣】 自【大】,自名【圣】 大【大】,火【宋】【元】【明】【宫】 等【大】,〔-〕【圣】 详【大】,庠【圣】 好缝【大】,好线【宋】【元】【明】【宫】,如线【圣】 奇【大】,岐【宋】【元】【明】【宫】,〔-〕【圣】 杖【大】,枝【宫】 阿【大】,〔-〕【圣】 唯【大】,惟【宋】【元】【明】【宫】 死【大】,无【宫】 段【大】,叚【宋】【元】【宫】 辩【大】,辨【圣】 说【大】,毘【宫】 说【大】,诸【圣】 种种【大】,二种【宋】【元】【明】【宫】【圣】 如【大】,知【宋】【元】【明】【宫】 非所【大】,则非【圣】 言【大】,告【圣】 三十三【大】*,三十二【圣】* 施【大】,舍【宋】【元】【明】【宫】 教【大】,杀【圣】 非【大】,非净【宋】【元】【明】【宫】 受【大】,授【宋】【元】【明】【宫】 有【大】,在【宋】【元】【明】【宫】 钟【大】,属【圣】 迭【大】*,递【宋】【元】【明】【宫】* 牙【大】,芽【宋】【元】【明】【宫】 开眼【大】,眼开【圣】 缘【大】,乐【宋】【元】【明】【宫】【圣】 老人【大】,长老【明】 训狐【大】,熏胡【宋】【元】【明】【宫】,薰胡【圣】 果福【大】,福果【宋】【元】【明】【宫】 甘蔗【大】*,苷蔗【宋】【元】【宫】* 蒲桃【大】*,蒱桃【宋】【宫】,蒲萄【明】* 人【大】,人人【宋】【宫】 内【大】,中【宋】【元】【明】【宫】 憧【大】,幢【宋】【元】【明】【宫】 钾【大】*,甲【圣】* 治界【大】,持戒【宋】【元】【明】【宫】 诫【大】,戒【宋】【元】【明】【宫】 入【大】,人【宋】【元】【明】【宫】【圣】 泛涨【大】*,泛长【宋】【元】【明】【宫】【圣】* 长奋【大】,盛飞【圣】 虫【大】,虫【宫】 渡【大】,度【宋】【元】【明】【宫】 渡【大】,济【宋】【元】【明】【宫】 人【大】,身【圣】 退【大】,脱【宋】【元】【明】【宫】【圣】 渡【大】*,度【宋】【元】【明】【宫】* 羯那【大】下同,膻那【宋】【元】【明】【宫】【圣】下同 烂身【大】,身烂【圣】 善栰【大】,栰善【圣】 二身【大】,三身【圣】 皯𫜙【大】,𩈅𪓱【宋】【元】【明】【宫】【圣】 压【大】,𡨠【宋】【元】【明】【宫】,审【圣】 何【大】,我【宋】【元】【明】【宫】【圣】 怒【大】,努【宋】【元】【明】【宫】 地【大】,池【宋】【元】【明】【宫】【圣】 耶【大】,邪【宫】 护【大】,说【圣】 识知【大】,知识【明】 喉【大】,惟【宋】【元】【明】【宫】 天【大】,夫【圣】 唯【大】下同,惟【宋】【元】【明】【宫】下同 骡【大】,缧【宋】【元】【明】 揣【大】,抟【宋】【元】【明】【宫】 命【大】,今【元】【明】【宫】 愿【大】,转【圣】 爱【大】,受【圣】 迅【大】,躁【圣】 此下圣本有光明皇后愿文【圣】【经文资讯】《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2 册 No. 354 毘耶娑问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6-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大正新修大藏经》所编辑
【原始资料】萧镇国大德提供,维习安大德提供之高丽藏 CD 经文,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标点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