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三昧经卷中

无著品第五

佛告𩙥陀和「是菩萨三昧当云何譬如佛今于若前说经菩萨当作是念『诸佛悉在前立』当具足念诸佛端正悉欲逮见一一当想识无有能见诸佛顶上者悉具足作是想见诸佛当作是念『我身亦当逮得如是亦当逮得身想如是亦当逮得持戒三昧如是』当作是念『我当从心得从身得复更作念『佛亦不用心得亦不用身得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色得佛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不用是心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佛色以尽佛痛思想生死识了尽佛所说尽者愚痴不见不知智者晓了之』作是念『当持何等念得佛当持身得佛当持智慧得佛』复作是念『亦不用身得佛亦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能得自复索我了不可得亦无所得亦无所见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著无有反言有亦著是两者亦不念亦不复适得其中但用是故亦不在边亦不在中亦不有亦不无何以故诸法空如是泥洹亦不坏亦不腐亦不坚亦不在是间亦不在彼边无有想不动摇何等为不动摇智者不计是故不动摇』如是𩙥陀和菩萨见佛以菩萨心念无所著何以故说无所有经说无所有中不著坏本绝本是为无所著

「如是𩙥陀和是菩萨守是三昧当作是见佛不当著佛何以故设有所著为自烧譬如大叚铁著火中烧正赤有智者不当以手持何以故烧人手如是𩙥陀和菩萨见佛不当著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著何以故著者为烧身见佛但当念其功德当索摩诃衍

佛告𩙥陀和「是菩萨于三昧中不当有所著不著者疾得是三昧

佛尔时颂偈言

「如新磨镜盛油器  女人庄饰自照形
于中起生婬欲心  放逸恣态甚迷
追不至诚虚捐法  为色走使烧其身
女人患害从是起  用不解法非常空
有想菩萨亦如是  『我当成佛逮甘露
度脱人民忧恼』  有人想故为不解
求索人本不可得  亦无生死及泥洹
法不可拥如水月  观察佛道无归趣
黠慧菩萨当了是  解知世间悉本无
于诸人物无所著  疾速于世得佛道
诸佛从心解得道  心者清净明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解是者成大道
一切诸法无色漏  离想者空无想空
绝去婬欲则脱心  有解此者得三昧
精进奉行求佛  常听诸法本清净
无得行求无不求  于是三昧不难得
观察所有如虚空  道意寂然审第一
无想无作亦无闻  是为解了尊佛道
见一切色不想念  眼无所著无往来
常观诸佛等如空  已度世间诸所求
其人清净眼无垢  奉行精进常寂然
无量经法悉受  思惟分別是三昧
行是三昧无所著  除一切冥得定意
不见世雄无贤圣  诸外异道闻此惑
超度思想当志  心以清净得见佛
睹诸佛已不复见  尔乃解是尊三昧
于地火莫能碍  风种虚空亦不蔽
行是精进见十方  坐遥听受所化法
如我于是讲说经  乐道法者面见佛
作行懃力而不著  唯从世尊所说法
行者如是无所念  专听道义兴法施
常念解了是三昧  普谛受诵佛所讲
过去诸佛皆论法  当来世尊亦复然
赞说宣布分別义  皆共叹讲是三昧
我亦如是为人尊  在世无上众生父
皆悉解知此道眼  故解说示寂三昧
其有讲受是三昧  身常安隐意不荒
是为诸佛无量德  致尊佛道获不难
广采众经不可议  欲达一切诸佛化
速疾去欲诸垢尘  精进行是净三昧
现世欲见无数佛  乐从诸尊听受法
速疾去色除所著  行是清净寂三昧
于是无贪及嗔恚  舍离愚痴捐憎爱
弃远无黠除狐疑  如是得解空三昧

般舟经四辈品第六

𩙥陀和菩萨白佛「难及天中天说三昧者若有菩萨弃爱欲作比丘闻是三昧已当云何学云何持云何行

佛言「若有菩萨弃爱欲作比丘意欲学是三昧者诵是三昧者持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戒大如毛发何等为菩萨不缺戒一切悉护禁法出入行法悉当护不得犯戒大如毛发常当怖畏远离于谀谄悉当护禁作是护者是为清净持戒何等为菩萨缺戒者是菩萨求色何等为求色其人意念持是功德使我后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

佛言「用是比此菩萨为缺戒其人久持是行持是戒持是自守福欲所生处乐于爱欲中是为毁戒

佛告𩙥陀和「是菩萨比丘欲学是三昧者清净持戒完具持戒不谀谄持戒当为智者所称誉为罗汉所称誉于经中当布施当精进所念强当多信劝乐常承事于和当承事于善师所从闻是三昧者所可闻是三昧处当视其人如佛

佛告𩙥陀和「是菩萨视师如视佛者得三昧疾设不恭敬善师轻易于善师欺调于善师正使久学是三昧久持久行设不恭敬师者亡之

佛告𩙥陀和「是菩萨若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得闻是三昧当视如佛闻三昧处当尊敬

佛告𩙥陀和「菩萨所闻是三昧处不当持谄意向是菩萨不得谄意常当乐独处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有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请不嫉妬自守节度如法住所有趣足而已经行不得懈不得卧出如是𩙥陀和如是经中教其弃爱欲作比丘学是三昧者当如是守如是

𩙥陀和菩萨白佛「难及天中天所说法若有后世懈怠菩萨闻是三昧已不肯精进其人自念『我当于后当来佛所索是三昧耳何言我曹身羸极有病瘦恐不能求闻是经已懈怠不精进』若复有菩萨精进者欲学是经当教之随是经中法教用是经故不惜躯命不望人有所得者有人称誉者不用喜不大贪钵震越无所爱常无所欲闻是经不懈怠常精进其人不念『我当于后当来佛所乃求索』自念『使我筋肉皆使枯腐学是三昧终不懈怠』自念『我终不懈怠死闻是经已无不欢乐』」

时佛言「善哉善哉𩙥陀和所说者无有异我助其欢喜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悉助欢喜

佛尔时颂偈言

「如我今所说法  悉受学独处
行功德自守节  是三昧不难得
常乞食不受请  悉弃舍诸欲乐
所从闻是三昧  敬法师如世尊
有诵行是三昧  常精进莫懈怠
不得惜于经法  不求供乃与经
其有受是三昧  尔乃为是佛子
学奉行如是者  得三昧终不久
常懃力不懈怠  除睡眠心开解
当远离恶知识  然后从是法行
去放逸不休息  常舍离众聚会
比丘求斯三昧  随佛教当如是

𩙥陀和菩萨白佛「比丘尼求菩萨道欲学是三昧欲守是三昧当持何等法住守是三昧

佛告𩙥陀和「比丘尼求摩诃衍三拔致是三昧学守者当谦敬不当嫉妬不得嗔恚去自贡高去自贵大却于懈怠当精进弃于睡眠不得卧出悉却财利悉当净洁护不得惜躯命乐于经当求多学当弃婬出魔罗网去当弃所好服饰珠环不得恶口不得贪爱好钵震越当为人所称誉不得有谀谄学是三昧时当敬善师视如佛当承是经中教守是三昧

佛尔时颂偈言

「比丘尼行恭敬  不妬嫉离嗔恚
除憍慢去自大  行是者得三昧
当精进却睡卧  捐所欲不贪寿
一心慈于是法  求三昧当如是
无得听贪婬心  弃嗔恚及愚痴
莫得堕魔罗网  求三昧当如是
设有学是三昧  无调戏舍贪身
一切捐众狐疑  当至诚不虚饰
舍小慈常大慈  敬善师无己
当去离于众恶  求三昧当如是
行求法欲得者  不贪著钵震越
从人闻尔三昧  视如佛等无异

𩙥陀和菩萨白佛「若有白衣菩萨居家修道闻是三昧已欲学者欲守者当云何于法中立守是三昧

佛告𩙥陀和「白衣菩萨闻是三昧已欲学守者当持五戒坚净洁住酒不得饮亦不得饮他人不得与女人交通不得自为亦不得教他人为不得有恩爱于妻子不得念男女不得念财产常念『欲弃妻子行作沙门』常持八关斋斋时常当于佛寺斋常当念布施不念我当自得其福当用万民故施常当大慈于善师见持戒比丘不得轻易说其恶作是行已当学当守是三昧

佛尔时颂偈言

「有居家菩萨  欲得是三昧
常当学究竟  心无所贪慕
诵是三昧时  思乐作沙门
不得贪妻子  舍离于财色
常奉持五戒  一月八关斋
斋时于佛寺  学三昧通利
不得说人恶  无形轻慢行
心无所荣冀  当行是三昧
奉敬诸经法  常当乐于道
心无有谄偽  弃舍悭妬意
有学是三昧  常当行恭敬
舍自大放逸  奉事比丘僧

𩙥陀和菩萨白佛「若有优婆夷求摩诃衍三拔致闻是三昧已欲学守者当行何等法学守是三昧

佛告𩙥陀和若优婆夷求摩诃衍三拔致闻是三昧已欲学守者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于佛归命于法归命于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示吉良日不得调戏不得慢恣不得有贪心优婆夷常当念布施欢乐欲闻经力多学问优婆夷常当敬重于善师心常不倦不懈若比丘比丘尼过者常以坐席宾主饮食待之

佛尔时颂偈言

「若有优婆夷  诵是三昧者
当从佛法教  奉五戒完具
守是三昧时  当尊敬于佛
及法比丘众  恭敬其善师
不得事余道  勿祠祀于天
行是三昧者  见人立迎逆
除去杀  至诚不两舌
无得向酒  当行是三昧
心不得怀贪  常当念施与
除去谀谄意  无得说人短
常当恭敬事  比丘比丘尼
闻法语悉受  学三昧如是

般舟经授决品第

𩙥陀和菩萨问佛「少有及者天中天怛萨阿竭乃说是三昧诸菩萨所乐精进行无有懈怠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佛般泥洹后是三昧者当在阎浮利内不

佛告𩙥陀和菩萨「我般泥洹后是三昧者当现在四十岁其后不复现却后乱世佛经且欲断时诸比丘不复承用佛教然后乱世时国国相伐于是时是三昧当复现阎浮利用佛威神故是三昧经复为出

𩙥陀和菩萨罗隣那竭菩萨从坐起正衣服叉手于佛前白佛「佛般泥洹后乱世时我曹共护是三昧持是三昧具足为人说之闻是经卷无有厌极时

摩诃须萨和菩萨憍曰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因坻达菩萨和轮调菩萨共白佛言「佛般泥洹去却后乱世时是经卷者我辈自共护持使佛道久在其有未闻者我辈当共为说教授是深经世间少有信者我曹悉受之

时五百人从坐起——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叉手于佛前白佛「佛般泥洹后乱世时闻是三昧悉自持护愿持我五百人嘱累是八菩萨

时佛笑口中金色光出至十方不可计佛国悉照明还绕身三匝从头上入阿难从坐起更被袈裟前至佛所为佛作礼却住叉手以偈赞曰

「其心清净行无秽  神通无极大变化
已过诸碍超众智  光明除冥去垢尘
智慧无量心普解  佛天中天鹖鸭音
一切外道莫能动  何缘而笑出妙光
愿正真觉为解说  慈愍一切众生尊
若有闻佛柔濡音  解释达圣化俗行
世尊所感非唐举  众圣导师不妄笑
今者谁当在决中  世雄愿为解此意
今日谁住道德坚  谁当逮得兴妙行
谁今受得深法藏  无上道德众所归
今日谁当愍世间  谁当奉受是法教
谁坚立于佛智慧  世尊愿为解说之

佛尔时为阿难说偈言

「佛语阿难汝见不  五百人等在前立
其心欢然歌颂曰  『我等亦当逮是法
颜色和悦敬视佛  『我等何时得如
皆悉竦立嗟叹佛  『我辈会当逮如是
五百人等今现在  名字虽异本行同
常乐奉受是深  于当来世亦复然
今我嘱累告汝等  佛慧无量知彼本
是等不独见一佛  亦不立此得其慧
彻照彼之宿世命  以曾更见八万佛
五百人等存在道  常解经义勉行成
劝助无数诸菩萨  常行慈哀护经法
劝化一切众人民  悉令逮得大道行
知见过去诸世尊  睹八十亿那术数
名德普大脱于心  拥护是法三转行
现世于此受我教  分布供养是舍利
安谛受习佛所  皆悉讽诵有所付
著于塔寺及山中  若付天乾陀罗
各各转授经卷已  寿命终讫生天上
天上寿尽还世间  各各而生异种
当复取此佛道行  分別是经如所愿
用爱乐斯经法故  求辄得之持奉行
令无数人得听闻  欣踊难量心无等
是等黠慧不厌法  非贪躯体及寿命
降伏一切诸外道  授与经法弘其志
是经法者无能得  及持讽诵讲说者
今四辈人住我前  五百之众能堪持
是八菩萨𩙥陀和  罗隣那竭那罗达
摩诃须萨和轮调  因坻须深曰兜
比丘及尼清信士  奉玄妙法上义句
常以经道哀世间  宣畅方等普流化
𩙥陀和等八菩萨  于五百众为英雄
常当奉持方等经  于世之俗无所著
释一切缚解空慧  紫磨金色百福相
恒行慈哀度众生  施以安隐灭诸尘
寿终之后生法家  不复归于三恶道
世世相随常和协  然后逮得尊佛道
已弃捐于八难处  远离一切诸恶道
其功德行莫能称  所受福祐无能量
当复值见弥勒佛  咸同一心往自归
悉共供养等慈哀  逮于无上寂灭句
其心佥然而和同  正意奉事人中尊
猗俗事得法忍  疾逮无上大道行
彼常奉持此经法  夙兴夜寐而讽诵
殖众功德修梵行  睹弥勒时义若此
于是贤劫所兴佛  慈哀世间放光明
每所在处普持法  奉事去来现在佛
皆悉供养诸世雄  见三世尊无众毒
当疾逮得尊佛道  不可思议无有量
中有前得佛道者  后人展转相供养
不可计劫那术数  如是终竟乃断绝
于是居士𩙥陀和  罗隣那竭那罗达
及须萨和憍曰兜  曾见诸佛如恒沙
常当奉事正法化  宣布诸佛无亿教
道行无量不可称  至于无数亿劫中
假使有人受持名  所周旋处若梦中
如是勇猛导世间  皆当逮得无上道
若有睹见及闻声  其心欣然踊跃者
皆得佛道不复疑  何况奉受供养者
若嗔恚之及骂詈  持恶意向挝捶者
于是八人威神恩  尚使得佛况恭敬
彼所受法不可议  名称无量及寿命
光明无限德无疑  智慧无量行亦然
常得面见无量佛  清净之戒如恒沙
于是广普行布施  以用求索无上道
无数亿劫说其福  莫能齐限厥功德
受是经法诵习者  逮于大道不复难
其有爱乐此经卷  受讽持讲说者
当知五百人中人  其心爱乐终不疑
假使施得是经法  爱乐道义加精进
行清净戒除睡卧  逮是三昧终不难
欲获安隐布经戒  比丘受学在闲居
常行分卫知止足  逮是三昧终不难
舍离众闹不受请  口莫贪味弃爱欲
所从闻是经法者  敬如世尊常供事
除去悭贪受是  断绝婬欲弃愚痴
發起大道心无疑  然后学行是三昧
行无所著舍诸  常自谨慎弃恚恨
精进奉行佛法教  然后受学是三昧
不贪男女及所有  远离憍慢并妻妾
居家修道常惭愧  然后学诵是三昧
无贼害心行柔顺  不乐谤讪舍诸恶
不用色求得法忍  当善讽诵是三昧
若比丘尼学是法  常当恭敬弃憍慢
远离调戏及贡高  得是三昧不复难
常行精进除睡卧  不计吾我诸人物
爱乐法者不惜命  然后学诵是三昧
制婬妷意舍所著  无嗔恚心弃谀谄
终不复堕魔罗网  持是三昧得如是
于诸众生行平等  除去放逸众尘埃
性无卒暴及麁言  然后学诵是三昧
于钵震越及衣服  不得须臾有贪爱
尊敬善师视如佛  然后学诵是三昧
以逮善利离恶道  一心信乐佛法教
远离一切八难处  持是经者得如是

般舟经拥护品第八

𩙥陀和菩萨罗隣那竭菩萨憍曰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伦调菩萨见佛所说是八菩萨皆大欢喜持五百劫波育锦衣持珍宝布施持身自归供养佛

佛语阿难「是𩙥陀和等于五百菩萨人中之师常持中正法合会随顺教莫不欢喜者——欢乐心随时心清净心却欲心

是时五百人皆叉手立佛前𩙥陀和菩萨白佛言「菩萨持几事得是三昧天中天

佛言「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不信余道二者断爱欲三者如法行四者无所贪生是为四菩萨疾得是三昧

佛告𩙥陀和「若有菩萨学是三昧者若持若诵若守今世即自得五百功德譬如𩙥陀和慈心比丘终不中毒终不中兵火不能烧入水不死帝王不能得其便如是菩萨守是三昧者终不中毒终不中兵终不为火所烧终不为水所没终不为帝王得其便譬如𩙥陀和劫尽坏烧时持是三昧菩萨者正使堕是火中火即为灭譬如大甖水灭小火

佛告𩙥陀和「我所语无有异是菩萨持是三昧者若帝王若贼若水若火若龙若蛇若阅叉鬼神若猛若大蟒若蛟龙若师子若虎若狼若狗若人若非人㹢玃若薜荔若鸠洹鬼神若欲娆人若欲杀人若欲夺人钵震越若坏人禅夺人念设欲中是菩萨终不能中

佛言「如我所语无有异除其宿命所请其余无有能中者

佛言「我所语无有异若有菩萨持是三昧终不病目若耳身体无病其心终不忧终不厄是菩萨若死若近死设有是患者佛语为有异除其宿命所作

「复次𩙥陀和是菩萨诸天皆称誉诸龙皆称誉诸阅叉鬼神皆称誉阿须轮皆称誉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称誉是菩萨诸佛天中天皆称誉是菩萨

「复次𩙥陀和是菩萨为诸天所护为诸龙所护四天王释提桓因梵三钵天皆护是菩萨阅叉鬼神乾陀罗鬼神阿须伦鬼神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拥护是菩萨诸佛天中天皆共拥护是菩萨

「复次𩙥陀和是菩萨为诸天所敬爱诸龙阅叉鬼神乾陀罗鬼神阿须伦鬼神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敬爱是菩萨诸佛天中天——皆无有爱欲——以道德故皆复敬爱是菩萨

「复次𩙥陀和是菩萨诸天皆欲见之诸龙阅叉鬼神乾陀罗鬼神阿须伦鬼神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思乐欲见是菩萨诸佛天中天皆各各欲使是菩萨往到其所——用人民故欲使往

「复次𩙥陀和是菩萨诸天皆来至其所诸龙阅叉鬼神乾陀罗鬼神阿须轮鬼神迦留罗鬼神真陀罗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来至是菩萨所与共相见诸佛天中天菩萨不但昼日见夜于梦中若见诸佛若诸佛各各自说其名字

「复次𩙥陀和是菩萨所未诵经前所不闻经卷是菩萨持是三昧威神梦中悉自得其经卷名各各悉见悉闻经声——若昼日不得者若夜于梦中悉见得

佛告𩙥陀和「若一劫若复过一劫我说是菩萨持是三昧者说其功德不可尽何况力求得是三昧

佛尔时颂偈言

「若有菩萨学诵是  佛说三昧寂定义
假使欲叹其功德  譬如恒边减一沙
刀刃矛戟不中伤  盗贼怨家无能害
国王大臣喜悦向  学此三昧得如是
蚖蛇含毒诚可畏  见彼行者毒疾除
不复嗔恚吐恶气  诵是三昧得如是
怨讐嫌隙莫能  天真陀罗
睹其威光皆嘿然  学此三昧得如是
山野弊狼及大蟒  师子猛虎鹿㹢玃
无伤害心摄藏毒  悉来亲护是行者
弊恶鬼神将人魂  诸天人民怀害心
感其威神自然伏  学此三昧得如是
其人不病无苦痛  耳目聪明无暗塞
言辞辩慧有殊  行三昧者速逮是
其人终不堕地狱  离饿鬼道及畜生
世世所生识宿命  学此三昧得如是
鬼神乾陀共拥护  诸天人民亦如是
并阿须伦摩睺勒  行此三昧得如是
诸天悉共颂其德  天真陀罗
诸佛嗟叹令如愿  讽诵说经为人故
其人道意不退转  法慧之义而无尽
姿颜美艶无与等  诵习此经开化人
国国相伐民荒乱  饥馑荐臻怀苦穷
终不于中夭其命  能诵此经化人者
勇猛降伏诸魔事  心无所畏毛不竖
其功德行不可议  行此三昧得如是
妖蛊幻化及符  秽浊邪道不正行
无有能中其身  用爱乐法达本故
一切悉共歌其德  具足空慧佛尊子
然后当来最末世  手得是经得如是
常行精进怀喜踴  同心和悦奉此法
受持经卷讲讽诵  今我以是为彼说

般舟经羼罗耶佛品第九

佛告𩙥陀和「乃往昔时不可计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羼罗耶佛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于世间极尊安定于世间于经中大明天上天下号曰天中天尔时有长者子名须达与二万人俱来至羼罗耶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须达长者子问羼罗耶佛是三昧羼罗耶佛知须达长者子心所念便为说是三昧须达长者子闻是三昧已大欢喜即悉讽受得作沙门求是三昧八万岁时长者子须达从佛闻经甚众多——悉从无央数佛闻经——其智慧甚高明长者子须达其后寿终生忉利天上以后复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尔时故劫中复有佛名术阇波提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时佛在刹利家生尔时长者子须达复于佛所闻是三昧复求之时长者子须达其后复于故劫中复有佛名赖毘罗耶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婆罗门种时长者子须达复于佛所受是三昧求守八万四千岁

佛告𩙥陀和「长者子须达却后八万劫得作佛提和竭罗尔时长者子须达为人高明勇猛智慧甚广

佛言「见是三昧不𩙥陀和饶益乃尔使人成就得佛道若有菩萨得是三昧者当学诵当持当教人当守如是者得佛不久若曹知不𩙥陀和是三昧者是菩萨眼诸菩萨母诸菩萨所归仰诸菩萨所出生若知不𩙥陀和三昧者破去于冥明于天上天下若知不𩙥陀和是菩萨三昧者是诸佛之藏诸佛之地是珍宝渊海之泉是无量功德之镇益明哲之经当作是知三昧所出如是从是中出佛闻经正立于四意止中何等为四意止中一者自观身观他人身自观身观他人身者本无身二者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自观痛痒观他人痛痒者本无痛痒三者自观意观他人意自观意观他人意者本无意四者自观法观他人法自观法观他人法者本无法

佛告𩙥陀和「是三昧谁当信者独怛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阿惟越致阿罗汉乃信之耳有愚痴迷惑心者离是现在佛前立三昧远何以故是法当念当见佛

佛告𩙥陀和「是菩萨当念佛当见佛当闻经不当有著何以故佛本无是法无所因何以故本空无所有各各行法念是法中无所取是法无所著如空等甚清净是法人所想了无所无所有是法假所因者空寂耳如泥洹是法无所有本无是法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人本无是法不著者近有著者远

佛告𩙥陀和「若有守是三昧者因想入无想中见佛念佛守觉闻经念法守觉不得念我不得著法何以故有守觉𩙥陀和有守觉不见佛有所著如毛发不得法他人有所悕望为不施持戒有所悕望为不净贪于法不得泥洹于经中有谀谄不得为高明乐于众会中于余道终不能得一行于欲中念有嗔恚不能忍辱有所憎恶不得说他人善求阿罗汉道者不得于是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中不逮无所从来生法乐于中立有所著不得空菩萨终不得悭贪有懈怠不得道有婬妷不入观有所念不入三昧

佛尔时颂偈言

「是等功德不可计  奉戒具足无瑕秽
其心清净离垢尘  行此三昧得如是
设有持是三昧者  智慧普大无缺减
博达众义常不忘  功德之行如月明
设有持是三昧者  解了觉意不可
晓知无量之道法  无数诸天护其德
设有持是三昧者  常自面见无数佛
闻无量佛讲说法  辄能受持念普行
设有持是三昧者  恶罪懃苦皆灭除
诸佛于世行愍哀  悉共嗟叹是菩萨
假使菩萨欲睹  当来无数佛世尊
一心踴跃住正法  当学讽诵是三昧
其有持是三昧者  其功德福不可议
逮得人身最第一  出家超异行分卫
若有末后得是经  逮功德利最第一
得其福祐不可限  住是三昧得如是

般舟三昧经卷中


校注

(般舟五)二十三字【大】般舟三昧经无著品第五卷中【知】 𩙥陀和【大】下同跋陀惒【宋】下同【元】下同【明】下同跋陀和【知】下同 想【大】*相【宋】【元】【明】【知】* 复【大】当复【宋】【元】【明】【知】 藐【大】*耶【知】* 痒【大】*痒【宋】*【元】*【明】* 能【大】可【宋】【元】【明】 如是【CB】【丽-CB】【知】是如【大】如【宋】【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知】 恣【大】姿【宋】【元】【明】 荒【大】*惑【宋】【元】【明】或【知】* 患【大】法【宋】【元】【明】【知】 道【大】身【宋】【元】【明】【知】 常【大】*当【宋】*【元】*【明】* 不【大】无【宋】【元】【明】 持【大】得【宋】【元】【明】【知】 诸外异道【大】诸异外道【知】 求【大】行【宋】【元】【明】【知】 赞【大】讲【宋】【元】【明】 讲【大】诵【宋】【元】【明】【宫】 尊【大】遵【知】 空【大】寂【宋】【元】【明】 般舟经【大】般舟三昧经【宋】【元】〔-〕【明】【知】 谀【大】*谕【知】* 持【大】时【元】 此【大】丘【元】【明】丘此【知】 常【大】当【明】 上【大】尚【宋】【元】【明】 如【大】如视【宋】【元】【明】【知】 正【大】政【知】 久持久行【大】久行久持【宋】【元】【明】【知】 恭【大】恭于【宋】【元】【明】【知】 亡【大】忘【宋】【元】【明】 𩙥陀和【大】下同陀惒【宋】【元】【明】【知】下同 闻【大】闻是【宋】【元】【明】【知】 得【大】行【知】 后【大】后世【宋】【元】【明】【知】 何【大】〔-〕【宋】【元】【明】【知】 用【大】用故【宋】【元】【明】 慕【大】莫【知】 骨髓【大】髓骨【宋】【元】【明】【知】 也【大】〔-〕【宋】【元】【明】【知】 欢【大】劝【知】 当【大】常【知】 悉【大】我悉【宋】【元】【明】 止【大】出【宋】【元】【明】【知】 常【大】当【宋】【元】【明】【知】 眠【大】瞑【知】 拔【大】*跋【宋】【元】【明】【知】* 当【大】当勤【宋】【元】【明】 妬嫉【大】嫉妬【宋】【元】【明】【知】 去【大】弃【宋】【元】【明】【知】 常【大】向【宋】【元】【明】 故【大】〔-〕【宋】【元】【明】【知】 作【大】在【知】 月【大】日【宋】【元】【明】 当【大】喜【宋】【元】【明】【知】 弃舍【大】舍弃【宋】【元】【明】【宫】 若【大】若有【宋】【元】【明】【知】 欢【大】劝【元】【明】【知】 不倦【大】倦惓【元】【明】【知】 五戒【大】十戒【知】 其【大】于【宋】【元】【明】【知】 余【大】外【宋】【元】【明】【知】 祠祀【大】祀祠【知】 家【大】醉【知】 般舟经【大】*〔-〕【明】【知】* 七【CB】【丽-CB】【宋】【元】【明】【知】十【大】 提【大】〔-〕【知】 且【大】具【元】【明】【知】 内【大】〔-〕【知】 正【大】整【知】 乱世【大】世【宋】世乱【元】【明】 护持【大】持护【知】 住【CB】【丽-CB】【知】往【大】 头【大】顶【宋】【元】【明】 碍【大】疑【知】 鸭【大】𮭒【知】 觉【大】慧【知】 濡【大】软【宋】【元】【明】【知】 德【大】首【知】 说【大】〔-〕【宋】 视【大】礼【宋】【元】【明】 是【大】此【知】 竦【大】慓【知】 经【大】卷【宋】【元】【明】 勉【大】免【知】 知【大】加【宋】【知】 布【大】別【宋】【元】【明】 化【大】说【知】 授经【大】经授【宋】受经【知】 讫【大】极【知】 姓【大】性【宋】【元】【明】【知】 分別是经【大】分布是法【知】 非【大】不【知】 讲说【大】说讲【知】 和轮调【大】惒陵调【知】 曰【大】*日【知】* 清信士【大】清士女【知】 普流化【大】流法化【知】 捐于【大】舍于【宋】【元】【明】捐于【知】 受【大】寿【宋】【元】【明】 寂灭句【大】最妙句【知】 猗【大】倚【元】【明】【知】 中【大】若【知】 常【大】彼【宋】【元】【明】 旋【大】游【宋】【元】【明】【知】 踊【大】勇【知】 威神恩【大】灭神恩【元】威神思【知】 尚【大】当【宋】【元】【明】 复【大】疑【知】 诵讽【大】讽诵【知】 供事【大】供养【知】 法【大】经【知】 欲【大】态【宋】 诵【大】习【知】 当【大】常【明】 妷【大】泆【元】【明】 谀【大】偷【知】 众生【大】音声【知】 众尘埃【大】尘埃众【宋】众尘垢【知】 和伦【大】惒轮【知】 若水若火【大】若火若水【知】 兽【大】狩【知】 㹢玃【大】加戟【知】 者【大】〔-〕【宋】【元】【明】 所【大】不【宋】【元】【明】【知】 者【大】〔-〕【宋】【元】【明】 阿须轮【大】阿须伦【宋】【元】【明】【知】混用 身【大】见【知】 悉【大】〔-〕【宋】【元】【明】 是【大】〔-〕【宋】【元】【明】 竟【大】意【知】 力【大】乃【知】 者【大】〔-〕【宋】 诚【大】咸【宋】【元】【明】成【知】 嗔恚【大】恚嗔【知】 当【大】害【知】 此【大】*是【知】* 㹢【大】猳【元】【明】 不【大】无【知】 杰【大】桀【宋】【知】 书【大】呪【宋】【元】【明】祝【知】 无【大】不【知】 空【大】定【宋】【元】【明】 讽【大】诵【宋】【元】【明】 耶【大】下同邪【知】下同 大【大】伏【宋】足大【知】 得【大】须【宋】【元】【明】 慧【大】〔-〕【知】 菩【大】佛【元】【明】【知】 提和【大】跋陀【知】 当【大】〔-〕【宋】 若【大】汝【宋】【元】【明】【知】 三昧【大】菩萨三昧【知】 是【大】*〔-〕【宋】【元】【明】【知】* 立【大】去【知】 佛【大】*〔-〕【知】* 法【大】自【宋】【元】【明】 有无所有【大】有是法无【知】有+(法)【宋】【元】【明】 是法假【大】故【宋】【元】【明】所有假【知】 寂【大】〔-〕【宋】【元】【明】【知】 他【大】〔-〕【宋】 谀【大】谕【知】 于【大】〔-〕【宋】 终【大】〔-〕【宋】 难【大】虽【明】 得【大】能【知】 妷【大】泆【元】【明】嫉【知】 垢尘【大】尘垢【知】 识【大】议【元】【明】【知】 辄【大】转【宋】 受【大】能【宋】 见【大】佛【宋】【元】【明】 祐【大】祚【元】【明】【知】
[A1] [-]【CB】【丽-CB】于【大】(cf. K07n0067_p0933c21)
[A2] [-]【CB】【丽-CB】当【大】(cf. K07n0067_p0934b24)
[A3] 已【CB】巳【大】
[A4] 是【CB】时【大】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般舟三昧经(卷2)
关闭
般舟三昧经(卷2)
关闭
般舟三昧经(卷2)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