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三昧经卷下

请佛品第十

跋陀和菩萨政衣服长跪叉手白佛言「我欲请佛及比丘僧明日于舍食愿佛哀受请」佛及比丘僧默然悉受请

跋陀和菩萨知佛已受请起至摩诃波喻提比丘尼所白比丘尼言「愿受我请明日与比丘尼俱于舍小饭」摩诃波喻提比丘尼即受请

跋陀和菩萨语罗隣那竭菩萨「舍第诸郡国其有新来人悉请会佛所

罗隣那竭菩萨前至佛所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我兄请佛所有新来人悉欲请于舍食愿哀受之

跋陀和菩萨罗隣那竭菩萨憍曰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伦调菩萨悉与宗亲俱前以头面著佛足及为比丘僧作礼作礼已竟从佛所去归到罗阅祇国至跋陀和菩萨家共相佐助作诸饭具

四天王释提桓因梵三钵皆共疾来佐助跋陀和菩萨作众饭具

尔时跋陀和菩萨宗亲共庄严罗阅祇国持若干种杂缯帐覆一国中其街巷市里皆悬缯幡举一国中悉散华烧香作百种味饭具用佛故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贫穷乞匃者其饭具适等何以故不有偏施于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悉平等

跋陀和与八菩萨与诸宗亲以饭时俱往诣佛前以头面著佛足却白佛言「饭食具以办愿佛可行

时佛与比丘僧皆著衣持钵俱诣来会者皆随行佛入罗阅祇国中到跋陀和菩萨家跋陀和菩萨作是念「今佛威神故令我舍极广大悉作琉璃表里悉相见——城外悉见我舍中我舍中悉见城外」佛即知跋陀和心所念佛便放威神令跋陀和舍极广大举一国中人民悉见于舍中

佛前入跋陀和菩萨家坐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各异部悉坐于舍中跋陀和菩萨见佛比丘僧坐已自供养佛比丘僧若干百种饭手自斟酌佛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已乃饭诸贫穷者悉等与悉各平足持佛威神恩使之足跋陀和菩萨见佛诸弟子悉饭已前行澡水毕竟持一小机于佛前坐听为跋陀和菩萨及四辈弟子说经莫不欢喜者莫不乐闻者莫不欲闻者佛以经请比丘僧及诸弟子佛起与比丘僧俱去

跋陀和菩萨饭已与宗亲俱出罗阅祇国到佛所前为佛作礼皆却坐一面及罗隣那竭菩萨桥曰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伦调菩萨跋陀和菩萨见人众皆安坐已前问佛「菩萨用几事得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萨「菩萨有五事疾得见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谛行心不转何等为五一者乐于深经无有尽时不可得极悉脱于众灾变去以脱诸垢中以去冥入明蒙眬悉消尽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逮得无所从来生法乐逮得是三昧复次跋陀和不复乐所向生是为二不复乐喜于余道是为三不复乐于爱欲中是为四自守行无有极是为五

「菩萨复有五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五一者布施心不得悔无所贪无所惜从是不得有所悕望施人已后不复恨复次跋陀和菩萨持经布施为他人说经所语者安谛无有疑无所爱惜说佛深语身自行立是中复次跋陀和菩萨不嫉妬所作无有疑却睡卧却五所欲不自说身善亦不说他人恶若有骂者若有刑者亦不得恚亦不得恨亦不得何以故入空行故复次跋陀和菩萨是三昧自学复教他人书是经著好疋素上使久在复次跋陀和菩萨所信多乐敬长老及知识于新学人若得所施当念报恩常有识信受人小施念报大何况于多者菩萨常乐重于经弃捐无反复之意常念有反复如是者得三昧疾

佛尔时颂偈言

「常爱乐法在深解  于诸习欲不贪生
游步五道无所著  如是行者得三昧
好喜布施不想报  所惠无著不追念
所与不见有受者  唯欲得解佛深慧
愍伤众生行布施  其心喜踊不悔恨
常立布施及戒忍  精进一心智慧事
具足六度摄一切  慈悲喜护四等心
善权方便济众生  如是行者得三昧
若有兴施除悭贪  其心欢踊而授与
既施之后恒欣喜  如是行者得三昧
晓知经法分別句  闻深要义佛所教
讲说微妙道德化  如是行者得三昧
其人学诵是三昧  具足解慧为人说
令此经法得  如是行者得三昧
常不秘奥佛经法  不望供养乃为讲
唯求安隐佛道地  如是行者得三昧
除去所著弃诸盖  捐去贡高及慢大
不自称誉说彼短  终不复起吾我想
其有寂定意不起  便能解是道定慧
弃捐谀谄心清  用是速逮不起忍
常行至诚无绮饰  其愿具足无缺减
殖众正德无邪行  爱乐法者得道疾
所诵习经常不忘  常护禁戒清净行
如是行者得佛疾  何况奉是寂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萨「往昔无数劫提和竭罗佛时我于提和竭罗佛所闻是三昧即受持是三昧见十方无央数佛悉从闻经悉受持尔时诸佛悉语我言『却后无央数劫汝当作佛名释迦』」

佛告跋陀和菩萨「我故语今自致作佛是三昧若曹当学为知内法第一众所不能及出众想去其有于是三昧中立者念得佛道

佛尔时颂偈言

「忆念我昔定光佛  于时逮得是三昧
即见十方无数佛  闻说尊法深妙义
譬有德人行采宝  所望如愿辄得之
菩萨大士亦如是  经中求宝即得佛

跋陀和菩萨白佛「当云何守是三昧天中天

佛告跋陀和菩萨「色不当著不当有所向生当行空是三昧当守何等为三昧当随是法行

「复次跋陀和菩萨自观身无身亦无所观亦无所见亦无所著本亦无所盲亦无所聋如经中法视住亦无所见亦无所著无所著为守道者于法中无所疑不疑者为见佛见佛者为疑断诸法无所从来生何以故菩萨有法疑想便为著何等为著有人有寿命有德有阴有人有对有想有根有欲是为著何以故菩萨见诸法无所著法亦不念亦不见何等为不见譬如愚人学余道自用有人谓有身菩萨不作是见菩萨何等为见譬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阿惟越致辟支佛阿罗汉所见不喜不忧菩萨如是见亦不喜亦不忧守是三昧者亦不喜亦不忧

「譬如虚空无色无想清净无瑕秽菩萨见诸法如是眼无所罣碍见诸法用是故见诸佛见诸佛如以明月珠持著琉璃上如日初出时如月十五日在众星中央时如遮迦越王与诸群臣相随时如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在诸天中央时如梵天王在众梵天中央最高坐如炬火在高山顶烧如医王持药行愈人如师子出独步如众野鴈飞行虚空中前有导如冬月高山上积雪四面皆见如天地大界金刚山却臭秽如下水持地如风持水诸秽浊悉清净如虚空等如须弥山上忉利天为庄严诸佛如是佛持戒佛威神佛功德无央数国土悉极明是菩萨见十方佛如是闻经悉受得

佛尔时颂偈言

「佛无垢秽离尘劳  功德众竟无所著
尊大神通妙音声  法鼓导义喻诸音
觉天中天脱诸慧  种种香华以供养
以无数德奉舍利  幡盖杂香求三昧
闻法普妙学具足  远离颠倒喻灭度
终不想著于空法  当志解妙无碍慧
清净如月日出光  譬如梵天立本宫
常清净心念世尊  意无所著不相空
譬如冬月高山雪  若如国王人中尊
摩尼清净超众宝  观佛相好当如是
鴈王飞前有导  虚空清净无秽乱
紫磨金色佛如是  佛子念此供养尊
去诸幽冥除暗愚  即悉速逮净三昧
捐舍一切诸想求  无垢秽行得定意
无有尘劳释垢秽  弃去嗔恚无愚痴
其目清净自然明  念佛功德无罣碍
思佛世尊清净戒  心无所著不相求
不见吾我及所有  亦不起在诸色
舍离生死无众见  弃舍贡高慧清净
除憍慢不自大  闻寂三昧离邪见
其有比丘佛子孙  信比丘尼清信士
除去贪欲清信女  念精进学得是法

无想品第十一

佛告跋陀和菩萨「若有菩萨欲学是三昧疾得当先断色思想当弃自贡高已断思想已不自贡高已却当学是三昧不当诤何等为诤诽谤于空是故不当共诤不当诽谤空却诵是三昧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学诵是三昧者有十事于其中立何等为十一者其有他人若馈遗钵震越衣服者不嫉妬二者悉当爱敬人孝顺于长老三者当有反复念报恩四者不妄语远离非法五者常行乞食不受请六者当精进经行七者昼夜不得卧出八者常欲布施天上天下无所惜终不悔九者深入慧中无所著十者先当敬事善师视如佛乃当却诵是三昧是为十事

「当如法作是行者便得八事何等为八事一者于戒清净至究竟二者不与余道从事出入智慧中三者于智慧中清净无所复贪生四者眼清净不复欲生死五者高明无所著六者清净于精进自致得佛七者若有人供养者不用故喜八者正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动是为八事

佛尔时颂偈言

「有黠慧者不起想  弃捐贡高及自大
常行忍辱无麁漏  尔乃为学是三昧
智者心明不诤空  无想寂定是灭度
不诽谤法莫诤佛  如是行者得三昧
明者于是无憍慢  常念佛恩及法师
坚住净信志不动  尔时为学是三昧
心不怀嫉远窈冥  不起狐疑常有信
当行精进不懈怠  如是行者得三昧
比丘学是常分卫  不行就请及聚会
心无所著不畜积  如是行者得三昧
设使手得斯法教  及持奉行此经卷
已具足意得如佛  然后学诵是三昧
住是至德行诚信  设有学诵三昧者
逮疾得是八法  清净无垢诸佛教
其清净戒有究竟  三昧无瑕得等见
以为空净于生死  住于是法得具足
智慧清净无有余  无秽行者亦不著
博闻采智舍唐捐  得行如是为黠慧
志精进者无所失  于供养利而不贪
疾得无上成佛道  学如是德为明智

十八不共十种力品第十二

佛言「得是上八事者便获佛十八事何等为十八事一者某日得佛用某日般泥洹从初得佛日至般泥洹日佛无难二者无短三者无忘四者无不定时五者终无生法想言我所六者无有不能忍时七者无有不乐时八者无有不精进时九者无有不念时十者无有不三昧时十一者无有不知时十二者无有不脱见慧时十三者过去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罣碍所见慧时十四者当来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罣碍所见慧时十五者今现在十方无央数世事无有能止佛无所罣碍所见慧时十六者身所行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十七者口所言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十八者心所念事智慧是本常与智慧俱是为佛十八事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无所复著求法悉护学是三昧者有十法护何等为十法护佛十种何等为十种力一者有限无限悉知二者过去当来今现在本末悉知三者弃脱定清净悉知四者诸根精进种种各异所念悉知五者种种所信悉知六者若干种变无央数事悉知七者悉晓悉了悉知八者眼所视无所罣碍悉知九者本末无极悉知十者过去当来今现在悉平等无所适著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无所从生法悉护是菩萨得佛十种力

佛尔时颂偈言

「十八不共正觉法  世尊之力现有十
设使奉行是三昧  疾速逮此终不久

劝助品第十三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持有四事于是三昧中助其欢喜过去佛时持是三昧助欢喜学是经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我助欢喜如是复次跋陀和当来诸佛求菩萨道者于是三昧中助欢喜学是三昧者自致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欢喜如是复次跋陀和今现在十方无央数佛本求菩萨道时于是三昧中者助欢喜学是三昧者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欢喜福令其与十方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共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持是三昧助欢喜功德令其疾得是三昧作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得不久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功德于是三昧中四事助欢喜我于是中说少所譬喻譬如人寿百岁堕地行至百岁无有休息时其人行使过疾风周匝四方上下云何跋陀和宁有能计其道者不

跋陀和言「无有能计其道里者天中天独佛弟子舍利弗罗阿惟越致菩萨乃能计之耳

佛告跋陀和「我故语诸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四方上下诸国土其人所行处满中珍宝布施与佛不如闻是三昧若有菩萨闻是三昧于是四事中助欢喜其福出过布施佛者百倍万倍亿倍若见不跋陀和是菩萨助欢喜其福宁多不用是故当知之是菩萨助欢喜其福甚尊大

佛尔时颂偈言

「于是经教中  持有四事欢
过去及当来  现在诸世尊
劝助功德行  度脱诸十方
蜎飞之蠕动  悉逮平等觉
譬如此周匝  四方及上下
人生行百岁  尽寿行不息
欲有计道里  其数难度量
独佛弟子知  不退转菩萨
满中珍宝施  不如闻是法
四事之劝助  其福出彼上
跋陀且观是  四事之欢喜
布施亿万倍  不与劝化等

师子意佛品第十四

佛尔时告跋陀和「乃去久远世时其劫阿僧祇不可计不可数不可量不可极阿僧祇乃尔时有佛名私诃摩提怛萨阿竭阿罗三耶三佛——其威神无有与等者安隐于世间于经中之尊天上天下号曰天中天——于是国土空闲之处是阎浮利国土丰熟人民炽盛乐是时阎浮利内广纵十八万拘利那术踰旬是时阎浮利内凡有六百四十万国尔时阎浮利有大国名跋登加其国中有六十亿人私诃摩提佛在是国中有遮迦越王名惟斯芩王往到私诃摩提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私诃摩提佛即知其王心所念便为说是三昧其王闻是三昧助欢喜持珍宝散佛上其心即念『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隐

「时私诃摩提佛般泥洹后惟斯芩遮迦越王其寿终已后还生王家作太子名梵摩达尔时阎浮提有比丘高明名珍宝是时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三昧梵摩达太子闻是三昧助欢喜心踊跃乐喜闻是经持珍宝直百亿散是比丘上复持好衣供养之以發意求佛道时与千人俱于是比丘所剃头须作沙门即于是比丘所从索学是三昧与千比丘共承事师八千岁不休懈前后一反得闻是三昧是比丘辈闻是三昧四事助欢喜入高明之智持是助欢喜功德却后更见六万八千佛辄于一一佛所闻是三昧复教他人学其人持是助欢喜功德其后得作佛名坻罗惟是逮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时是千比丘从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皆名坻罗首罗欝沈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教不可计人民皆求佛道

佛告跋陀和「何人闻是三昧不助欢喜者何人不学者何人不为他人说者何人不守者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萨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跋陀和若有菩萨在四十里外闻有持是三昧者菩萨闻之便当行求往到其所得闻知有是三昧常当求之何况乃得闻学者若去百里者若远四千里闻有持是三昧者当行学到其所但得闻知何况乃得闻学者

佛言「去人远者常当自行求何况去人十里二十里闻有持是三昧者不行求学跋陀和若有菩萨闻是三昧欲行至彼闻求是三昧者当承事其师十岁百岁悉具足供养占视是菩萨不得自用当随其师教常当念师恩

佛言「我故相为说之若菩萨闻有是三昧处去四千里者欲往到其所设不得闻是三昧者

佛言「我告若曹其人用精进行求故终不复失佛道会自致作佛见不跋陀和菩萨闻是三昧念欲求不离其得利甚尊

佛尔时颂偈言

「我念过去有如来  人中尊号私诃
尔时有王典主人  至于彼佛闻三昧
至意黠慧听此经  心悦无量奉持法
即以珍宝散其上  供师子意人中尊
心念如是而叹言  『我身于此当来世
奉行佛教不敢缺  亦当逮得是三昧
用是福愿寿终后  辄复来还生王家
尔时见尊大比丘  号曰珍宝智博达
应时从闻是三昧  踊跃欢喜即受持
供以好物若千亿  珍宝妙衣用道故
即与千人除须发  来志乐求是三昧
同时具足八千岁  常随比丘不舍离
一反得闻不复二  是三昧者譬如海
执持经卷讽诵说  其所生处闻三昧
用积累是功德故  当见诸佛大神通
其所具足八万岁  所见诸佛辄供养
曾值诸佛六万亿  加复供养六千尊
闻所说法大欢喜  然后得见师子佛
蒙此功德生王家  见佛号曰坚精进
化无数亿诸人民  度脱一切生死恼
讽诵学是法以后  便复见佛名坚勇
天上世间诵其称  闻三昧声得作佛
何况受持诵说者  于众世界无所著
广宣分流是三昧  未曾疑忘于佛道
此三昧经真佛语  设闻远方有是经
用道法故往听受  一心讽诵不忘舍
假使往求不得闻  其功德福不可
无能称量其德义  何况闻已即受持
设有欲求是三昧  当念往时彼梵达
教习奉行莫退转  比丘得经当如是

至诚佛品第十五

佛言「乃往昔时复有佛名萨遮那摩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时有比丘名和轮其佛般泥洹后是比丘持是三昧我尔时作国王刹利种于梦中闻是三昧觉已便行求持是三昧比丘即从作沙门欲得于是比丘所一反闻是三昧承事师三万六千岁魔事数数起不得一反闻

佛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故语若曹若曹当疾取是三昧无得忘失善承事其师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千劫莫得有懈惓趣当得是三昧守善师不离若饮食资用衣被床卧千万珍宝以用上师供养于师无所爱惜设无有者当行乞食给趣当得是三昧莫厌

佛言「置是所供养者此不足言耳常当自割其肌供养于善师常不爱惜身何况其余当承事善师如奴事大夫求是三昧者当如是得是三昧已当坚持常当念师恩

佛言「是三昧难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亿劫但欲得闻其名声不能得闻何况得学者转复行教人正使如恒边沙佛刹满其中珍宝持用布施其福宁多不不如书是三昧持经卷者其福极不可计

佛尔时颂偈言

「我自识念往世时  其数具足六万岁
常随法师不舍离  初不得闻是三昧
有佛号曰其至诚  时知比丘名和
彼佛世尊泥曰后  比丘常持是三昧
我时为王君子种  梦中逮闻是三昧
和轮比丘有斯经  王当从受此定意
从梦觉已即往求  辄见比丘持三昧
即除须发作沙门  学八千岁一时闻
其数具足八万岁  供养奉事此比丘
时魔因缘数兴起  初未曾得一反闻
是故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清信女
持是经法嘱汝等  闻是三昧疾受行
常敬习持是法师  具足一劫无得懈
勿难千亿用道故  当得闻是法三昧
衣服床卧若千亿  比丘家家行乞食
用供养于法师  精进如是得三昧
灯火饮食所当得  金珍宝供养具
尚当自割其肌肉  以用供养况饮食
明者得法疾持  受学经卷有反复
是三昧者难得值  亿那术劫常当求
所周旋处闻是法  当普宣视诸学者
假使亿千那术劫  求是三昧难得闻
设令世界如恒沙  满中珍宝用布施
若有受是一偈说  敬诵功德过于彼

佛印品第十六

佛于是语跋陀和「若有菩萨闻是三昧闻者当助欢喜当学得学者持佛威神使得学当好书是三昧著素上当得佛印印当善供养何等为佛印所识不当行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无所著无所愿无所向生无所适无所生无所有无所取无所顾无所往无所碍无所有无所结所有尽所欲尽无所从生无所灭无所坏无所败道要道本是印中阿罗汉辟支佛不能坏不能败不能缺愚痴者便疑是印是印是为佛印

佛言「今我说是三昧时千八百亿诸天阿须鬼神人民皆得须陀洹道八百比丘皆得阿罗汉道五百比丘尼皆得阿罗汉道万菩萨皆逮得是三昧皆逮得无所从生法乐于中万二千菩萨不复还

佛语舍利弗罗摩目犍连比丘阿难跋陀和菩萨罗隣那竭菩萨憍曰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轮调菩萨佛言「我从无央数劫求佛道以来今以得作佛持是经嘱累若曹持守无得忘失若有跋陀和菩萨学是三昧者当具足安谛学其欲闻者当具闻为他人说者当具说

佛说经已跋陀和菩萨等舍利弗罗摩目犍连比丘阿难等诸天阿须鬼神人民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

般舟三昧经卷下


校注

跋陀和【大】下同跋陀惒【宋】【元】【明】【知】下同 政【大】整【宋】【元】【明】正【知】 喻【大】谕【知】 伦【大】论【知】 竟【大】〔-〕【知】 令【大】今【知】 琉【大】瑠【宋】【元】【明】【知】 持【大】〔-〕【宋】【元】【明】 经【大】经佛【知】 桥【大】憍【宋】【元】【明】 伦【大】论【知】 蒙眬【大】朦笼【宋】朦胧【元】【明】蒙笼【知】 悕【大】希【知】 不复恨复【大】不得复【知】 刑【大】形【宋】【元】【明】 懈【大】嗔【元】【明】【知】 昧【大】〔-〕【宋】 人【大】入【元】 识【大】诚【知】 反【大】〔-〕【宋】 追【大】退【宋】【元】【明】 踊【大】勇【宋】【元】【明】 永【大】化【宋】【元】【明】 存【大】在【知】 谀【大】谕【知】 净【大】洁【知】 文【大】文佛【知】 汝【大】若【宋】【元】【明】【知】 曹【大】汝【知】 即【大】既【宋】【元】【明】 所【大】*〔-〕【宋】*【元】*【明】* 便【大】使【知】 法亦不【大】〔-〕【宋】【元】【明】 者【大】〔-〕【宋】【元】【明】 如【大】知【宋】【元】【明】 病【大】疾【知】 前【大】道【宋】【元】【明】 偈【大】斯偈【宋】【元】【明】 相【大】*想【元】【明】【知】* 鴈【大】鸟【知】 罣碍【大】碍慧【元】【明】【知】 相【大】想【知】 除【大】离【元】【明】 闻【大】闲【知】 是【大】者【元】【明】【知】 得【大】得作【知】 藐【大】邪【知】 时【大】乃【元】【明】【知】 窈【大】杳【宋】【元】【明】 手得【大】未得【知】 得【大】待【元】【明】持【知】 逮疾【大】疾逮【元】【明】 采【大】深【元】【明】【知】 唐【大】虚【知】 某【大】*其【宋】*【元】*【明】* 无不【大】无有【知】 力【大】十力【元】【明】 悉【大】〔-〕【宋】【元】【明】 耶【大】*邪【知】* 阿【大】何【宋】 里【大】*理【宋】* 者【大】〔-〕【宋】 倍【大】〔-〕【宋】 其【大】〔-〕【知】 持【大】将【宋】时【元】【明】 且【大】具【知】 诃【大】阿【元】 广纵【大】纵广【明】 踰【大】喻【知】 登加【大】發迦【知】 持【CB】【丽-CB】【知】时【大】 提【大】利【宋】【元】【明】【知】 剃【大】𩮜【明】 须【大】〔-〕【知】 守【大】受【知】 得【大】*〔-〕【宋】*【元】*【明】* 知【大】如【宋】【元】【明】 占【大】瞻【元】【明】 师恩【大】师思【知】 若【大】若有【知】 闻【大】闻有【知】 末【大】未【知】 千【大】干【元】【明】【知】 来【大】秉【元】【明】【知】 当见【大】常见【知】 大【大】代【宋】 以【大】已【元】【明】【知】 忘【大】妄【宋】 尽【大】量【宋】【元】【明】 教【大】效【知】 泥洹【大】涅槃【宋】【元】【明】 千【大】*干【知】* 有【大】〔-〕【宋】【元】【明】 衣【大】衣服【宋】【元】【明】 师【大】〔-〕【宋】【元】【明】 其【大】具【元】【明】【知】 轮【大】隣【知】 曰【大】洹【知】 用【大】周【知】 尚【大】常【宋】【元】【明】 行【大】说【知】 视【大】示【元】【明】【知】 诵【大】用【宋】【元】【明】 不能【大】所【宋】【元】【明】 是印【大】〔-〕【知】 轮【大】伦【知】 立【大】六【元】【明】 犍【大】*乾【知】* 那【大】〔-〕【宋】【元】【明】 轮【大】论【知】 其【大】〔-〕【宋】 轮【大】伦【知】 鬼【大】〔-〕【宋】【元】【明】
[A1] 如【CB】【丽-CB】知【大】(cf. K07n0067_p0946b03)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般舟三昧经(卷3)
关闭
般舟三昧经(卷3)
关闭
般舟三昧经(卷3)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