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海龙王经卷第四

金翅鸟品第十六

尔时有龙王一名噏气二名大噏气三名熊四名无量色而白世尊曰「于此海中无数种龙若干种行因缘之报来生于是或有大种或有小种或有羸劣独见轻侮有四种金翅鸟常食斯龙及龙妻恐怖海中诸龙种类愿佛拥护令海诸龙常得安隐不怀恐怖

于是世尊脱身皂衣告海龙王「汝当取是如来皂衣分与诸龙王皆令周遍所以者何其在大海中有值一缕者金翅鸟王不能犯触所以者何持禁戒者所愿必得

尔时诸大龙王皆怀惊懅各心念言「是佛皂衣甚为少安得周遍大海诸龙

时佛即知诸龙王心所怀疑恐告海龙王「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民各各共分如来皂衣终不减尽其欲取衣譬如虚空随其所欲则自然生佛所建立不可思议巍巍之德其如斯矣

时海龙王即取佛衣而自分作无央数百千各各部分分与龙王龙王之宫随其所之广狭大小自然给与其衣如故终不知尽时海龙王告诸龙王「当敬此衣如敬世尊如敬塔寺所以者何今此衣者如来所服以是之故如敬塔寺也假使一切供养如来有奉此衣等无差

于是世尊告海龙王「如是如是如仁所言其奉此衣则供养如来且观诸龙及龙妻息各各所分如来衣不

对曰「唯然已见

佛言「我皆授决即脱龙身于是贤劫除志大乘其余诸龙皆得无著当般泥洹如是龙王如来在世一切众祐發一善心缘当致佛未曾有失

尔时海中诸龙及龙妻息欣然大悦自投佛前同音说言「如来所语终无有二至诚不虚授我等决至无为度吾等今日住于大海归命佛法及诸圣众奉受禁戒恭顺如来反复之义如来现在数数往造见佛稽首采法义般泥洹后供养舍利一切众具而以奉事世尊舍利

于是四金翅鸟王闻佛所建惶懅速疾往诣佛所前稽首足「何故世尊夺吾等食

佛言「都有四食坐趣三处何等四一曰网猎禽兽残害群畜杀生抂命以为饮食是趣恶处二曰执带兵杖刀矛斫刺逼迫格射劫夺他财以用饮食是趣恶处三曰悭贪谀谄愦乱犯禁邪见巧欺而以得食是趣恶处四曰非师称师非世尊称世尊堕邪称正非寂志称寂志非清净称清净非梵行自称梵行自称诈求而以得食是为四食坐趣地狱饿鬼畜生三恶之处吾所说法除此四食不当以此养身众生命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各自爱命无自憎者以是之故欲自护身当护他人安隐众生明者如是不以危逼人所不当作慎勿为也

尔时四金翅鸟王各与千眷属俱而白佛言「今日吾等自归命佛及法众僧自首悔过前所犯殃奉持禁从今日始常以无畏施一切龙拥护正法至佛法住将顺道法到于灭尽不违佛教

佛告四金翅鸟王「汝等之身金仁佛时为四比丘名曰欣乐大欣乐上胜上友是四比丘违犯戒法贪于供养志迷醉惑随亲友种逐于豪贵意乱吾我堕于邪见轻诸比丘逼迫恼之不护身作恶众多供养金仁佛亦不可计以是之故不堕地狱堕此禽前后杀生不可称多所恐怖用不自护

世尊应时即如其像现其神足令四金翅鸟识念宿命所可供养金仁佛及诸弟子彼时所作罪福普悉念之目睹悉见前世所作白世尊曰「其心刚难可调伏坐心贪嫉多所危害违金仁尊教我等今始宁没身命不敢犯恶

佛为说经授其决言「弥勒佛时在第一会皆当得度

舍利品第十七

尔时海龙王子及一切龙白佛言「未曾有世尊如来所说普安一切授诸龙决开化眷属皆發道意又以加恩乞施皂衣使诸龙分各以供养稽首奉事缘是得护因發道意慈愍众生遵四等心慈悲喜护兴隆四恩惠施仁爱人等利一切救济合由此行德沙不雨身离于众患又寂意时不失天身变为蛇虺临食意后不遭虾蟇金翅鸟王不取食之佛化四鸟皆识宿命金仁佛时为四比丘坐行凶暴不顺正法逼迫同学故堕金翅鸟自首悔过改心易行發大道意行四等心不害群黎以得善护吾等永安不复见食志不怀惧长夜无难皆蒙佛恩今如来受龙王请所演广覆譬如虚空无所不盖于今世尊还阎浮利海中诸龙无所依仰唯加大哀佛灭度时在此大海留全舍利一切众类皆得供养华香伎乐被服幢幡转加功德速脱龙身疾得无上正真之道续见救济惟佛垂恩威德兼所愿得果

佛言「善哉从尔所志

时须菩提谓诸龙子「诸仁者等勿建此心则为妨废一切之德所以者何佛泥洹后舍利分布八方上下天鬼神一切人民蚑行喘息人物之类皆当供养华香伎乐稽首自归变化现光见者欢喜知佛威神巍巍无极缘是信之皆發无上正真道意或成缘觉或得声闻或生天上还得人身与法相值世世得度如是之计普蒙获济今者卿等各自求愿使佛世尊在于大海而取灭度供全舍利独欲奉侍一切众生何缘得度永为穷厄无一救护以故吾言勿發此心令佛世尊海中灭度独奉全舍利而供养乎

诸龙答「唯须菩提勿宣斯言无以己身限碍之智以限如来无极之慧如来功德圣道自在无不变现无远无近无彼无此普游十方其若虚空發意之顷能令海中诸龙神宫三千大千世界州城郡国县邑丘聚人中旷野天上世间各各化现佛全舍利一切供养于佛身体不增不减分身十方无数佛土亦无所分普现一切不去不来譬如日影现于水中佛亦不生亦不灭度云何欲限如来慧乎欲限如来为限虚空

时须菩提闻诸龙子叹如来德无穷无极不可譬喻默而无言海中诸龙虚空诸天及诸鬼神踊跃欢喜皆發无上正真道意时佛叹嗟诸龙子曰「善哉善哉仁等鉴明诚如所云无有异也佛道高妙无边无际无方无圆无广无狭无远无近譬如虚空不可为喻

法供养品第十八

于是世尊告海龙王「吾于大海所当教化皆以周毕欲还精舍」即从坐起大众俱寻从宝阶出于大海以无极庄严广普威神住于海边

尔时大海神名曰光耀则以此偈而赞叹

「身相三十二  天人所恭敬
无善神奉宗  稽首人中上
光如百叶华  犹若月盛明
清净德超异  稽首施安隐
颜容殊妙好  百福功德相
德慧度无极  稽首于导师
施与调顺上  积于清净戒
忍辱力最胜  稽首世之上
过于精进力  禅定思清净
智慧如虚空  稽首以自归
行慈以等心  修哀摄众生
喜心导御众  常护度彼岸
妙音如哀鸾  所说喻梵声
响甚柔软  愿以稽首礼
降伏于魔怨  其力无等伦
遵修愿道法  三处所奉
除于三垢  讲说三脱门
其名闻三千  是故稽首礼
善愿常至诚  超度诸法上
尊胜诸国王  常施惠大财
以离谀谄尘  威神甚巍巍
光颜大殊妙  是以稽首礼
心坚如金刚  譬如须弥山
至犹若地  故稽首德海
为人说空义  常寂度无极
湛然心平等  愿以自归命
开演如甘露  无趣断所趣
天人人所敬  愿稽首最胜
闻天上人间  名称无有比
德普不可量  稽首于德海
所作如所言  为人说本行
所兴为人  稽首善调御
度于老病死  为贤众所奉
演说解脱句  稽首归命佛
分別罪福应  净除邪见冥
为现正道行  归命于最胜
以经宝布施  究畅于法乐
等心于怨友  以归命世尊
我嗟叹导师  于德度无极
所以咨嗟福  愿后如世尊

于是海神光耀是偈赞佛已显扬大海「如来出海海无威神愿佛垂恩遗以法教使此海中蒙其庄挍而获度脱

佛告海神「有十法行得至庄挍何等为十护于诸根十善清净于慈心不害众生意立大哀發无上正真道一切布施以若干行庄严其愿以大精进具足善法心常寂然不违本德好乐经法智慧清净以愍哀行开化众生立于正德乎殊异以致欣悦逮得佛意导以佛教是为十法致乎庄严

时大海神光耀与二万天神發无上正真道意俱共叹曰「今以庄严于是大海所以者何若發道意则为庄严三千世界何况海乎我等以發诸通慧心一切庄严之功德也我在于如来现在若灭度后拥护佛法令其宣布如来入城现众庄严蒙以法恩化作讲堂

佛告光燿海神「汝前后供养万佛普立大殿又护正法次当供养贤劫兴佛将导正法竟贤劫已当生无怒佛国妙乐世界转女人身得为男子无怒如来当授汝决为无上正真道

时大海神光燿闻佛授决欢喜踊跃则取珠璎价踰海宝用散佛上而颂曰

「佛以圣谛音  能仁授吾决
我不怀犹豫  后当成佛不
可令三千界  地所有劈裂
亦令月堕地  佛所说不妄
观慈志境界  心净修精进
今察我庄严  恭敬慧法义
睹安住所行  以慧决狐疑
了心如野马  所说审至诚
施安除众苦  殁命救恐畏
所疗益无难  稽首最正觉
度脱诸恶趣  归命光照世
导师明无上  稽首佛说道
其有闻佛声  诸天人快利
佛法清净行  志在于佛道
不得归恶趣  便弃于八难
天在人间  后得寂然迹

于是海龙王子名曰受现白佛言「无央数天香音神无善神凤凰神山神恬柔神供养佛我身亦当少少供养如来正觉假使世尊愍伤听者化作大殿譬如忉利最上选宫佛及弟子悉处其上送至灵鹫山

世尊曰「如仁者愿宜知是时

受现龙子自以神力承佛圣旨化大严殿如忉利宫佛及众会皆处其上在虚空中与八万四千龙王诸后鼓诸琴瑟而雨众华及一切香送佛世尊诣灵鹫山海龙王子与中宫俱在世尊前自投归命「愿周不及所以者何所兴供养当如其宝佛为一切无上福田世尊大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罗汉皆共供养于百千劫不如奉侍如来世尊如是乃应供养又世尊何谓菩萨供养如来

佛言「且听菩萨所行供养如来其心清净除于瑕秽而无谀谄本性自然不著一切诸善之本无加害心光众生除妖邪心所行鲜洁言行相应不侵欺世贤圣智足威仪至德一切平平而不违舍贤圣大愿乐于空闲舍众愦自调其心闻法静思解知本谛无我无人无寿无命入于空无入普达寂观空无想无愿至三脱法如是像法调诸邪见弃有常无常不起不灭逮得法忍本净无人无身心志行因缘是则应法供养如来心行则不供养无所造行不进不退净三道场等于三世除去三垢不著三界入三脱门得三达智是则名曰供养如来

时海龙王问世尊曰「其有人以华香杂香𢭏香缯盖幢幡伎乐衣被饮食床卧病瘦医药供养如来宁应供养

佛言「龙王随其所种各得其类此之供养不为究竟离于垢尘于德本逮至贤圣心之解脱不为无德不至无上菩萨有四事应供养如来何等四不舍道心殖诸德本心立大哀合集慧品建大精进严净佛土入深妙法心得法忍是为四尊敬如来为供养也

尔时王舍城中梵志长者及无央数人民尊者大臣上至摩竭国王阿阇闻佛在大海龙王宫就请来还灵鹫山时七万二千人皆诣佛所王阿阇世与官属三万二千出王舍城诣灵鹫山稽首佛足佛三匝却住一面前白佛言「佛入大海水何所至

佛言「大王其有比丘威光定意心正受者见满火其水安在

王对曰「三昧自在之所致也天中志心所为也

佛言「王宁得声闻所兴三昧自在已耶心之所为乎如来常定等一切法晓了坐起而得自在于法为尊心无所碍佛入大海其处水类续见如故其陆地人睹乎大海其水枯涸但见众宝而庄严之譬如第六他化自在诸天宫殿所庄严也佛光普照诸龙宫殿香音神宫无善神宫其大海中含血之类皆行慈心仁意相向无怀害者

阿阇世王白「其海龙王久如發无上正真道意奉事几佛何时当逮最正所号为何

佛告王曰「乃往久远无央数劫不可思议彼时有佛号光净照耀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乃在东方世界曰善净现劫名可意寂其善净现世界平正而悉庄严假使一切嗟叹其德不能究竟时有转轮圣王号曰护天常供养光净照耀如来四百二十万岁一切施安竟此之数寐于梦中自然瑞应闻此偈曰

「『王以供养大圣人  甚多无量难思议
兴慈哀于众生  当發最上菩萨心
是供养尊妙第一  此则奉敬诸如来
其有能發菩萨  则为度世威神德』」

佛告阿阇世王「其护天转轮圣王梦闻此已悟自惊怪『吾供养佛四百二十万岁佛说经法章句各异初未曾闻如此偈经是佛说魔所云乎』即䟽偈文而讽诵之时光净照耀如来行游诸国圣王即与八万四千王及八万四千后国中臣民其诸往者各八万四千俱往追佛欲决斯疑即逮见佛稽首足下敬问无量即白佛言『吾供养佛四百二十万岁佛说经法若干种义我昨夜梦梦中见佛说此二偈悟甚惊怪未从如来闻此偈教不审佛所叹乎魔所说今故远来欲决此疑唯愿世尊分別说之』佛告护天『是吾所赞非魔之所云』王又白佛言『我奉事世尊若干亿岁供养衣食无所乏少为我说经章句各异尔时何故不叹此义』佛即以偈答王曰

「『人心羸劣未有识  初习福事未见深
不可为说微妙法  心中惊疑或作却
以解罪福信佛法  心坚意固不回动
乃可为说菩萨事  尔乃解至无极慧

「时王及群臣后民心中大悦皆發无上正真道意寻立不退转地则以此偈而赞世尊曰

「『不以贪诸色  亦不猗音声
薰众细滑  不以此得佛
离懈怠怯弱  避贪嫉犯法
除嗔恚愦乱  乃得成正觉
舍身诸所安  代众生受恼
精进常乐法  如是乃得佛
我今志大道  佛与天证我
唯导师造行  令所言无异
梦中闻道心  适闻志大乘
所作慧无  得至佛法王』」

佛告阿阇世王「欲知尔时转轮圣王护天者不今海龙王是彼时初發无上正真道意又王所问何时成佛具当听过二百无央数劫当成为佛号无垢净无量德超所有王如来至真等正觉世界曰法音声劫曰首华其法音声世界众宝合成若干种色地平如掌其地柔软如天綩𫄧有万亿安明山广普难量安隐丰熟五谷平贱天人充满衣服饮食如第六天人所居法音声世界诸树实皆以七宝悉出无数若干百千道法音声其界人民犹若诸天语变化柔软之声皆承法音寂然澹泊及佛法众智度无极四恩之教权方便灭定离欲无想不愿无为无数以故其界名法音声其有天人在彼土者乐法欢喜当入大圣分別诸慧审谛究竟發无上正真道意其佛欲说经时身放大光普照佛界其光明中则出亿佛说讲法声时诸天人见光闻法欣然大悦往诣如来自归供养则无央数以神足力飞行虚空化宝莲华而坐其上如来应时亦在虚空坐师子座为诸菩萨讲说经道时诸十方无央数百千诸菩萨者皆当来会听受经法其国人民皆乐经法亦无诸魔有所娆害亦无众邪异道亦无横死其佛寿十二劫诸菩萨行超过于空其国如是庄严无量说法无限菩萨无数

空净品第十九

王阿阇世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常于诸法有大愍哀诸法诳诈惑起想随其所欲展转相惑菩萨之行不可计量彼为菩萨当修道行至彼佛土具足严净诸菩萨行皆当追学摄取佛土如海龙王国土严净

佛言「如是如是大王一切诸法皆从念兴随其所作各各悉成诸法无住亦无有处

尔时阿阇世王谓海龙王「快哉龙王为得善利乃令如来授仁之决当成佛时国土清严不可思议

龙王答曰「法无有决所以者何诸法皆假名曰人受决者无阴以有名色假名为人其受决者无名无色因缘报应见思想念假名曰人其受决者无有报应无见无思无想无念假使菩萨等行德本彼之德本亦无决矣诸法相空虚空无决一切诸法无想无愿无为无数不授无想无愿无为无数之决也

龙王复谓王阿阇世「诸佛大哀不可思议诸经无名无有思想而说名想诸佛世尊无名相识而随习俗因而示现有授决也彼亦无法受决亦无内外当受决者

阿阇世又问龙王言「以得法忍逮平等行菩萨如是乃得决乎

海龙王曰「其忍悉空想不可尽究竟晓了至于本际无尽之际平等之际无我之际吾我之际审谛之际至于究竟无成就际其际以空至于脱际怒痴际有了是际则无所猗无所猗者设于音声无合会无合会者不著无脱无脱无行行无所行亦无不行亦无所忧已无所忧于斯菩萨则都一切诸所作行所见无见假使无所见不作审谛而已平等入已所住已平等度残不不卒不暴以等诸法然后得忍彼所谓忍及所授决受决已及受决者是一切法皆平等法诸法界究竟无法界无不以决了亦无所成观此法已察其义理诸法无能计者譬如虚空不可计数以度诸数诸法如是

海龙王说是语时二万菩萨得不起法忍百比丘漏尽意解

尔时王阿阇世白「至未曾有世尊龙王之辩

佛言「未足为怪不以为难新發意者闻是不恐不难不畏是乃为难所以者何诸佛世尊本之道法如是难及少有信者天上世间人不能受不入不信而不喜乐以故当知其有闻是深经法者不以恐畏此乃为难前世供养无央数佛安以为难譬如有人虚空无形而现形像是为难不

对曰「甚难天中天

佛言「其闻此经深奥之义一切信乐皆知无我无人无寿无命其有信者甫当信者此等则是如来顺明平夷之类亲友善师也则能堪任信除垢尘为一切人讲说经法能诣道场以慈降伏百千亿魔及余官属为于诸法而得自在其心清净诸通之慧近在目前發意之顷成智慧明逮最正觉众生知一切心群萌诸根而转无上大法轮也疗一切病开化异道破坏怨敌吹大法

于是海龙王所愿皆获不失本志受决欣然大悦善心生焉踊在虚空以偈赞佛

「如虚空本清净  无色无受无数
安住说法如是  若虚空普自然
名不有而不无  造因缘及报应
安住讲调不诤  无人命无寿识
一切法甚清净  吾我清悉平等
吾我静法等静  解是者则受决
察法界本清净  人界静亦如是
如众生界静者  佛法静亦复然
若佛法清净者  诸佛土静亦等
设佛土清净者  诸慧静无差特
诸法净因数号  以计数不得名
想数名本空  其诸名数无碍
群萌类志所念  无见无色无成
如无成心意识  诸法尔空无心
或有作则无作  有缘罪无受者
终始瑕无行者  名泥洹无寂然
入本际无碍原  虚空本无我际
选诸际得等原  知众生本审门
去来今现在际  顺明智此诸际
于慧等无际门  究法界佛种
不起灭最胜  空无想愿本静
无言声真谛法  是诸圣寂寞地
若解诸法澹泊  自然悦如捉空
彼无吾我身寂  假如此乐圣法
十方佛所说法  当来佛所宣扬
一切等未来声  因音现入无声
声空自然如响  诸法空犹虚念
无法非法教化  诚本无可不得
一切法无主名  若干想念非明
人名静不可得  诸法本静如是

嘱累受持品第二十

于是世尊告诸大士言「诸正士汝等当持此如来说无上正真道使得久存谁能堪任受持诵说如是像

即时二万菩萨万天子起住佛前同音白世尊曰「吾等当受如是像经当令流布普周远近

佛又问言「汝等云何而将御法持斯如来无上正真道乎

彼有菩萨名曰慧英幢前白佛言「唯然世尊隐省诸法都无所持宁能髣髴持佛道乎

世尊答曰「族姓子如斯则应持佛

等见菩萨白佛言「揆察佛道等乎五逆宁少髣髴持佛道乎

世尊曰「族姓子是故仁者则应持如来佛大道也

无见菩萨曰「唯然世尊我不见凡夫亦不见学不学法不见缘觉及菩萨法亦不见佛法有持如来法乎

世尊曰「族姓子以是寂故应持如来佛大道也

诸法无所愿菩萨曰「唯世尊我永不知一切诸法当所持者宁能为持如来法乎

世尊曰「族姓子以是寂故应持如来佛大道也

不眴菩萨曰「唯世尊我自不行亦不遣心亦不發意我宁为持如来法乎

世尊曰「族姓子以是寂故应持如来佛大道也

无得菩萨曰「唯世尊其不说法及非法演法声除诸法想如是行者为护一切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无在菩萨曰「唯世尊其不听受法应不应为护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虚空藏菩萨曰「唯世尊其观诸法等如虚空不见彼法有所执持为护一切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度金刚作菩萨曰「唯世尊不坏法界入于人界及以法界为持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度不动迹菩萨曰「唯世尊其于诸法无所动转猗法及非法为持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嘲魔菩萨曰「唯世尊其至魔界佛界则于佛界及与魔界悉以为入诸法境界为护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无著菩萨曰「唯世尊其于诸法都无所得一切毛孔皆出法声为护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普寂菩萨曰「唯世尊不护诸魔行菩萨道为持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海意菩萨曰「唯世尊其以海印等一切法修一切解味而知自然为护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自然

须深天子曰「唯世尊其有所生不起不生诸阴入无心意识为护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无垢光天子曰「唯世尊其见诸法无垢尘者无众瑕秽解脱诸受为护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度人天子曰「唯世尊其度众生不知萌类度无所度既有所度现周旋还不住彼此为受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贤王天子曰「唯然世尊其于众生而等一切诸法已等等诸国土等诸佛道为受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自在天子曰「唯世尊其于诸法而得自在普于诸法不起不灭为受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善念天子曰「唯世尊我不念法亦无所得亦不有想为受正法乎

答曰「族姓子是应寂然

莲华天女曰「唯世尊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不成正觉无所不觉为受正法乎

答曰「族姓是应寂然

麻油上天女曰「唯世尊我不得女亦不得男如佛法想及男女法想亦复同等此诸法想则为非法亦非无法无二无一亦无所至我为受法乎

答曰「族姓女是应寂然

宝女曰「唯世尊我不见佛佛道睹菩萨行为被一切志德之铠不察于本为受法乎

答曰「族姓女是应寂然

无垢光女曰「唯世尊于一切法不起法想于一切人不起人想亦不想念人法佛法睹诸佛法入一切法不见本末我为受佛正法乎

答曰「族姓女是应寂然建行如是为受佛法

于是天帝释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女人等所说辩才不可思议分別方便合若干音文字之说于法界不乱诸法诸法平等如演说道等不差

佛言「如是拘翼是诸女等分別无量不可思议法供养奉事不可计佛以得法忍拘翼是经卷者号『不起忍持无所御』当为众会广说其如来灭度后受是法者护持法城则为供养佛世尊已

天帝释白佛「我已奉受此经本已佛所建立当令广普当为将来诸大士故分別说之终不迷谬违佛之教所以者何如来护我授以法佛当建立此之经典降众魔志行于斯

佛言拘翼「有神呪名曰遮诸妨碍具听今为汝说神呪要言使一切魔及诸外径令诸官属自然降伏使如来法光明久立

尔时世尊说神呪曰

「无畏离畏 净诸恐惧 施无畏 度于灭度无所乱 净所乱 无所诤 不鬪讼 无怀嗔 无以殁 净威神 威神迹 大威神寂灭 趣慈心 除于瑕 示现谛 无蹉踖 其同义 吉祥义 甘露句 见于要 以导御 无所怀 行次第 无所尽 光无生 清净生 鲜洁光照句 等顺于等心 至无上 佛所建立戒清净 无所犯 无所负 制魔场 降外径 光耀法明 摄以法施 开法藏

「今是神呪过去当来今现在佛所说以拥护法而顺句义以此章句总执降伏一切诸魔尘劳迹也

于是普首天白佛言「我当受此经典之要精进讽诵当令广普所以者何于如来法则有反复长益法律布清白典我修反拥护如来所赍法目

时有天子名曰德超白佛言「若有受此如来之法其福云何

于是世尊即说颂曰

今吾所见国  佛眼睹十方
皆满中珍宝  则以持布施
其人所获福  计当过于彼
至心受世吼  所说之经法
合集诸譬喻  一切叹广
终不能究竟  总持正法德

佛说是经时七十六那术人皆發无上正真道意六万菩萨得不起法忍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动其大光明普照世间而雨天华百千伎乐不鼓自鸣诸伎乐音出是辈声「如来之尊建立是经降伏众魔化诸外径如来以印印此经已顺而不」尔时海龙王雨大珠璎供养此经周遍三千大千世界

佛告贤者阿难「以是经卷用为嘱累受持讽诵普令流布为他人说

阿难对曰「唯然世尊已受斯经经名何等云何奉持

佛言「是经名曰『海龙王问龙总持品』又名『集诸法宝净法门品』当善奉持

佛说如是海龙王及龙王子诸天人民十方诸来大会菩萨诸大声闻四天王贤者阿难一切魔众诸天香音神无善神凤凰神山神甜柔神及世间莫不欢喜作礼奉行

佛说海龙王经卷第四


校注

(佛说译)二十字【大】〔-〕【知】 金【大】海龙王经金【知】 鸟【大】鸟王【知】 罴【大】罢【知】 子【大】息【知】 恐怖【大】恐惧【知】 皂衣【大】*早衣【知】* 大海【大】天海【宫】 中【大】〔-〕【宋】【元】【明】【宫】 犯触【大】触犯【知】 小【大】少【宋】【元】【明】【宫】【知】 减【大】灭【元】【知】 叚【大】段【元】【明】 分与【大】与诸【宋】【元】【明】【宫】 时【大】是【宋】【元】【明】【宫】 特【大】持【知】 除【大】修【元】【明】际【宫】 龙王【大】诸王【宋】【宫】诸龙王【元】【明】 祐【大】祜【知】 未曾有【大】未常有【宋】【宫】未尝有【元】【明】未当有【知】 之【大】衣【宋】【宫】 采【大】采【宋】【元】【明】【宫】【知】 立【大】〔-〕【知】 坐【大】生【知】 网【大】田【知】 禽兽【大】禽狩【宋】【宫】𤢌狩【知】 抂【大】枉【元】【明】【知】 兵杖【大】兵仗【宋】【元】【明】【宫】 谀【大】*谕【知】* 堕【大】*随【知】* 自【大】〔-〕【知】 求【大】赇【宫】 此【大】〔-〕【知】 众生【大】于众命【知】 戒【大】诫【知】 到【大】至【知】 兽【大】狩【知】 计【大】数【知】 供养【大】供事【知】 發【大】發无上正真【元】【明】【知】 人【大】仁【知】 聚【大】取【知】 意【大】音【知】 意【大】竟【宋】【元】【明】【宫】【知】 取【大】敢【宋】【元】【明】【宫】【知】 群黎【大】群生【知】 今【大】今者【宋】【元】【明】【宫】 受【大】授【宋】【宫】 全【大】全身【宋】【元】【明】【宫】 伎【大】*妓【知】* 续【大】诸【宋】【元】【明】【宫】绪【知】 惟【大】唯【宋】【宫】【知】 加【大】迦【知】 废【大】痴【知】 洹【大】曰【知】 喘息【大】𧍒息【明】【知】 之计【大】计之【知】 令【大】*今【知】* 全【大】〔-〕【宫】 曰【大】言【知】 州城【大】羽掝【知】 日【大】月【知】 叹嗟【大】嗟叹【知】 鉴明【大】贤明【宋】【元】【明】【宫】贤目【知】 以【大】*已【知】* 大【大】〔-〕【知】 曰【大】佛【知】 月【大】日【宋】【元】【明】【宫】 精进【大】最进【明】 众生【大】群生【知】 喻【大】踰【宋】【元】【明】【宫】 响【大】*向【知】* 持【大】侍【知】 除【大】降【知】 惠【大】慧【知】 至犹若【大】至犹如【知】 人【大】之【元】【明】 讲【大】称【明】 贤【大】医【宋】【元】【明】【宫】圣【知】 最胜【大】最尊【知】 耀【大】燿【宋】【元】【宫】 是【大】此【知】 至【大】法【宫】【知】 为【大】〔-〕【知】 于【大】乎【元】【明】 乎【大】*于【知】* 耀【大】燿【宋】【元】【明】【宫】 海【大】大海【知】 入【大】八【知】 燿【大】*耀【知】* 价【大】贾【知】 而【大】时【知】 今【大】令【宋】【元】【明】【宫】 慧【大】惠【宫】 殁【大】没【宋】【元】【明】【宫】 正觉【大】上医【宋】【元】【明】【宫】上首【知】 于【大】乎【元】【明】子【宫】 天在【大】在天【宋】【元】【明】【宫】 受【大】*爱【知】* 凤凰【大】凤皇【宋】【元】【宫】【知】 恬柔神【大】䀨柔神【宫】䏦柔神【知】 化作【大】当化【宋】【元】【明】【宫】【知】 龙【大】龙王【宋】【元】【明】【宫】【知】 诣【大】诸【知】 周【大】问【知】 正使【大】政使【宋】【宫】假使【元】【明】政【知】 光【大】视【元】【明】 鲜【大】皆【宫】 平平【大】平等【宋】【元】【明】【宫】【知】 贤圣【大】坚圣【知】 闹【大】雨【知】 无想【大】*无相【宋】【元】【明】【宫】* 如来【大】如来也【知】 衣被【大】衣服【宋】【元】【明】【宫】【知】 不【大】不乎【知】 垢尘【大】尘垢【明】 殖【大】*植【宋】【元】【明】【宫】* 于【大】*于【明】* 世【大】世王【宋】【元】【明】【宫】 来【大】来还【宋】【元】【明】【宫】【知】 官【大】宫【知】 佛【大】〔-〕【知】 见【大】现【宋】【元】【明】【宫】 天志【大】之天【知】 得【大】能得【知】 定【大】定意【知】 佛【大】佛言【宋】【元】【明】【宫】【知】 觉【大】觉乎【知】 号【大】号曰【知】 一切【大】一劫【宋】【元】【明】【宫】【知】 兴【大】喜【明】 志【大】心【宋】【元】【明】【宫】【知】 此【大】此偈【宋】【元】【明】【宫】【知】 曾【大】甞【知】 邪魔【大】耶魔【宋】【元】【明】 耶【大】邪【明】 之【大】〔-〕【宋】【元】【明】【宫】【知】 世【大】〔-〕【宫】 未有识【大】未识远【宋】【元】【明】【宫】【知】 作却【大】能却【宋】【元】【明】【宫】【知】 以【大】*已【宋】【元】【明】【宫】【知】* 后【大】〔-〕【知】 此【大】〔-〕【宋】【元】【明】【宫】 猗【大】下同倚【元】【明】下同 薰【大】勋【知】 代【大】伐【知】 疑【大】碍【宋】【元】【明】【宫】【知】 具【大】且【宋】【元】【明】【宫】【知】 綩𫄧【大】惋𢚀【知】 茎【大】华【知】 语【大】谓【知】 权【大】拥【知】 不【大】无【明】 当【大】当入【知】 讲【大】*谍【知】* 有所【大】所有【明】 十二【大】十小【知】 惑【大】*或【知】* 王【大】〔-〕【知】 清严【大】清净【宋】【元】【明】【宫】【知】 静因【大】净因【宋】【元】【明】【宫】净恩【知】 种阴【大】阴种【元】【明】 受决【大】下同授决【宋】【元】【明】【宫】下同 想【大】相【宫】 相【大】想【知】 授【大】*受【知】* 受决【大】所受决也【宋】【元】【明】【知】所授决也【宫】 想【大】相【知】 于【大】乎【元】【明】 媱怒=共媱奴【知】 婬【CB】【丽-CB】媱【大】共媱【知】 怒【大】奴【知】 声【大】声而【宋】【元】【明】【宫】 已【大】以【知】 都【大】睹【宋】【元】【明】【宫】【知】 平【大】〔-〕【知】 残【大】贱【知】 礼【大】乱【宋】【元】【明】【宫】 受【大】*授【宫】* 乎【大】〔-〕【宋】【宫】于【知】 诸【大】是诸【宋】【元】【明】【宫】 无【大】〔-〕【宋】【元】【明】【宫】【知】 以【大】已【元】【明】【知】 百【大】百千【明】 佛【大】佛言【宋】【元】【明】【宫】【知】 【大】劝䘏【宋】【元】【明】【宫】观𨜧【知】 䗍【大】螺【宋】【元】【明】【宫】 所【大】所所【明】 受决【大】下同授决【宋】【元】【明】【宫】【知】下同 而【大】亦【知】 清【大】净【宋】【元】【明】【宫】【知】 静【大】下同净【宋】【元】【明】【宫】【知】下同 界【大】解【宫】 土【大】上【知】 想【大】相【宋】【元】【明】【宫】 数无【大】无数【宋】【元】【明】【宫】 或【大】感【知】 碍原【大】起原【宋】【元】【明】【宫】【知】 性【大】姓【知】 幢【大】种【知】 无想【大】无相【宫】 无【大】不【知】 寂寞【大】寂漠【知】 悦【大】怳【明】【宫】 圣法【大】胜法【明】 来【大】受【知】 可不【大】不可【知】 持【大】〔-〕【宋】【宫】 诵说【大】讲说【宋】【元】【明】【宫】 比【大】经【元】【明】 二万【大】三万【宋】【元】【明】【宫】【知】 道【大】道也【宋】【元】【明】【宫】【知】 佛【大】〔-〕【宫】 法【大】〔-〕【宋】【元】【宫】 有【大】为【宋】【元】【明】【宫】【知】 佛【大】〔-〕【知】 无得【大】无碍【元】【明】 演【大】渲【知】 以【大】与【知】 猗【大】猗佛【宋】【元】【明】【宫】 非【大】非佛【宋】【元】【明】【宫】 然【大】*〔-〕【知】* 正【大】*〔-〕【宫】* 法【大】*正法【元】【明】【知】* 自然【大】寂然【宋】【元】【明】【宫】【知】 既【大】脱【知】 等【大】〔-〕【知】 女【大】子【宋】【元】【宫】【知】 想【大】相【宫】【知】 法【大】正法【宋】【元】【明】【宫】【知】 佛【大】〔-〕【元】【明】【知】 末【大】末我【宋】【元】【明】【宫】 法【大】定法【宫】正法【知】 女【大】天女【知】 女人【大】族姓【知】 于【大】乎【宋】【元】【明】【宫】 特【大】持【知】 女等【大】族姓【知】 思【大】〔-〕【知】 以【大】已【宋】【元】【明】【宫】【知】 义【大】意【明】 受【大】持【宋】【元】【明】【宫】【知】 授【大】受【明】 忍【大】恩【宋】【元】【明】【宫】 降【大】降际【知】 遮【大】选【宋】【宫】【知】 具【大】且【知】 径【大】侄【知】 如来【大】未来【宋】【元】【明】 神【大】〔-〕【知】 殁【大】没【明】 现【大】视【宫】神【知】 蹉【大】差【宫】【知】 导【大】道【宋】【元】【明】【宫】 怀【大】坏【知】 洁【大】洁净【元】【明】 等心【大】心等【宋】【元】【明】【宫】 执【大】摄【宋】【元】【明】【宫】【知】 伏【大】魔【明】 首天【大】首梵天【宋】【元】【明】【宫】世梵天【知】 精进讽诵【大】进讽诵读【知】 当【大】读当【宫】 覆【大】复【宋】【元】【明】【宫】【知】 今吾【大】吾今【宋】【元】【明】【宫】 说【大】法【明】 荒【大】忘【元】【明】 为【大】相【宋】【元】【明】【宫】【知】 龙【大】〔-〕【知】 龙【大】〔-〕【宫】 凤凰神【大】凤皇【明】凤皇神【知】 甜柔神【大】恬柔神【宋】【元】【明】𭥹柔神【宫】䏦柔神【知】 人【大】人民【元】【明】【知】 奉行【大】而去【知】
[A1] 䩕【CB】【丽-CB】𩊅【大】(cf. K12n0377_p0287a11; T03n0190_p0789a26)
[A2] 虺【CB】【丽-CB】蚖【大】(cf. K12n0377_p0287b01; T53n2121_p0255c19)
[A3] 地【CB】【丽-CB】他【大】(cf. K12n0377_p0288c17)
[A4] 男【CB】【丽-CB】界【大】(cf. K12n0377_p0293b15; T15n0598_p0156b22)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海龙王经(卷4)
关闭
佛说海龙王经(卷4)
关闭
佛说海龙王经(卷4)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