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中

佛言「其伅真陀罗妓乐音声如是用是音故令人發菩萨心是者其德甚厚

佛说伅真陀罗功德尔时其在会者衣裓上皆化自有华皆起持是华散伅真陀罗上则时伅真陀罗以右肩悉受华其华不堕地便持是华供养散佛上其华于佛上便化作珍宝华盖覆蔽千佛刹其华盖者一一处悬亿百千珠宝其一珠光明出亿百光明一一明者有一莲华其色若干其香甚香其一一莲华上有坐佛如释迦文皆言「善哉善哉仁者伅真陀罗所化人甚多皆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菩萨之所作已度界己界亦现过于生死复见如故住于泥洹三界而行用一切人故

伅真陀罗念诸坐佛欲持宝华盖遍覆其上应时坐三昧其三昧名严盖则时诸坐佛上皆有华盖及诸菩萨比丘僧其会者各各有华盖以手拥盖诸菩萨比丘僧会者皆持华盖供养上诸佛

伅真陀罗复念欲请佛及诸化佛及菩萨比丘僧到香山——自是其所居处——欲令宫室及诸天鬼神一切闻说法时皆得安隐令悉见供养佛可已为本因是便可得福

伅真陀罗便从坐起已头面著地为佛作礼白佛「惟怛萨阿竭及菩萨诸比丘僧到香山就其请处欲以饭食供养七日令一切人得增益功德

佛即时默声已受请故

伅真陀罗则时欢喜使已所从中宫八万四千人皆鼓琴作伎乐供养佛作礼而去还归香山庄严宫舍纵广三万里令受佛及俱来者其地墙壁绀琉璃色以天金分布其间无央数宝以杂厕其中悉具诸床座其足者悉名宝以天缯为綩𫄧为佛作座而高二千三百里相持珍宝而庄严之周匝栏楯皆以众宝皆悬缯幡盖烧名殊香上有帐幔悉覆其上以天华散遍其地近佛座处而有四树皆宝

伅真陀罗自呼官属及中宫便言「佛者难值譬若华优昙钵今已得之当好供养各弃谀谄嫉妬及贪其乱者当正心当至心供事皆当具华名殊绝好以奉上名香及栴檀于香山而熏之今所当事是一切之尊所作妓乐调和其音当令悲好其伅真陀罗所乐者当作是供人中之人华盖缯幡及天衣殊好软者其色无数当用是而奉上佛者难值其供事佛者后生天上作四天释梵其作是者便至此得其色端正命则长寿所生甚尊便得自在貌无辈所闻则得其供佛者便得此德若天上世间常得安隐其欲得是身常得休息是皆供佛所致其欲得辟支佛声闻菩萨道为作是者便能降伏众魔

伅真陀罗为诸官属中宫说是受其教具诸华香调作百味之食便住香山之南与诸妓乐俱皆令而作鼓诸琴瑟「所作已办愿及用时其音皆雅悦心一切欲令安隐莫不欢喜其貌常净笑对一切其尊无盖诸天阿须伦莫不供事惟愿用时屈神到是(一)

「总持十种力其力常胜莫能当者降伏外道益于一切其意已净弃于众垢惟愿用时劳于尊神(二)

「其身不受一切之尘其功德不可胜数其意甚尊无有极所生甚豪行步莫能与及逮之者三道之恶已永无有所行无行已悉舍行其有见者莫不欢(三)

「其明过于日月星辰及释梵之明而不敢当其明过于三界之上其明见者在冥中见于灯火莫不欢喜诸所有明皆悉为蔽其明无所不诸天龙所有妓乐不从其乐而可得脱日益垢浊其闻佛音莫不得脱其垢便十方诸医不能除人心之垢佛则是医所语闻者心垢则除便得安隐佛者实尊中之尊莫能与等者所语悉净无有异诸所有恶莫不为伏惟愿用时其尊

「本已布施而行今已住于布施当以法而施与本已行净戒自致得安隐伏意而忍辱得成惟愿用时劳于尊

「住于精进已禅旬而自娱乐其心意已住以智慧光明而常而欢悦惟愿用时劳屈尊

「其心慈哀等于一切受过诸其功德过于梵已佛故而得住惟愿用时劳屈尊

则时佛告诸比丘僧「各令护钵当就其请尽七日及护寺者

提无离菩萨自念「欲作交露车纵广四百里其中悉有莲华欲令佛及诸菩萨比丘僧各各坐一一莲华之上到香山」则时三昧应时便有如所念白佛「今有交露愿就之

佛便坐莲华上其座高四丈九尺诸菩萨及比丘僧各各坐莲华之上如所言「所以者何惟加哀我

各坐已竟则时以右手自以神足而擎举之诸欲天子诸色天子见提无离菩萨所作威神变化乃尔各以其妓乐华香而供养随到香山

伅真陀罗遥见佛在交露中坐来见已便令八万四千真陀罗揵陀罗皆持华香而鼓琴瑟作其唱乐而趣前迎佛便相将入宫到其处所佛就其座诸菩萨比丘僧各各悉坐

伅真陀罗语释梵四天王「今具已办各各布之」中宫一切各持饮食而悉供养饮食已竟行澡水讫伅真陀罗以机坐佛前听佛说经

佛语提无离菩萨「菩萨奉行檀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清净行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菩萨布施欲求佛發心为本二者菩萨布施当离罗汉辟支佛道三者菩萨布施念欲度脱十方人民四者菩萨布施与人心不悔五者菩萨布施与人视之如佛六者菩萨布施与人心无悭贪七者菩萨布施与人心不乱欢喜与之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手自斟酌九者菩萨布施与人意广不十者菩萨布施与人不求欲有所生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从中有所悕望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不有所置随佛经教十三者菩萨布施与人乐佛经故十四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佛道故十五者菩萨布施与人不自贡高十六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劝勉教人故十七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度脱人民十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持经法教人民故十九者菩萨布施与人随佛教故二十者菩萨布施与人欲降伏魔官属故二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成就得佛故二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求为人中雄猛故二十三者菩萨布施与人欲闭塞饿鬼道故二十四者菩萨布施与人欲使后世习布施故二十五者菩萨布施与人后世欲得豪贵富乐故二十六者菩萨布施与人世世得菩萨道故二十七者菩萨布施与人常欲与善师相随故二十八者菩萨布施与人欲使世世和颜向十方人故二十九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成佛道之本故三十者菩萨布施与人反成就菩萨故三十一者菩萨布施与人欲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三十二者菩萨布施与人欲成境界庄严欲向佛入诸经法故是为菩萨清净布施三十二事菩萨行檀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尸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一者菩萨身所行常清净是为持戒二者菩萨离悭贪嗔恚愚痴口所言净洁是为持戒三者菩萨心作明慧不欺于佛是为持戒四者菩萨不随外道奉行十事是为持戒五者菩萨生天上世间常不离佛道是为持戒六者菩萨离罗汉辟支佛心去调戏是为持戒七者菩萨远离谀谄入佛智慧是为持戒八者菩萨多学智慧心为第一是为持戒九者菩萨极大慈哀向于十方是为持戒十者菩萨遍护十方人悉具足是为持戒十一者菩萨未甞犯禁离于惭愧是为持戒十二者菩萨不毁缺所行身常畏慎是为持戒十三者菩萨不中道犯行违戾本心是为持戒十四者菩萨自守不犯众恶是为持戒十五者菩萨随明人之教度脱恶道是为持戒十六者菩萨持戒生天之本是为持戒十七者菩萨悉欲具足随佛智慧是为持戒十八者菩萨常坚持戒不犯佛教是为持戒十九者菩萨不自贡高轻侮他常自制止是为持戒(少十九一法诸藏并阙)二十者菩萨能自制心不随爱欲是为持戒二十一者菩萨持戒不失得佛诸经是为持戒二十二者菩萨持戒有信劝助乐不欺是为持戒二十三者菩萨不犯悭贪是为持戒二十四者菩萨持戒坚住随法教化是为持戒二十五者菩萨弃捐财富常欲作沙门是为持戒二十六者菩萨习乐于空闲之处乐于经法是为持戒二十七者菩萨不贪饮食衣被欲入道故是为持戒二十八者菩萨断截诸恶成诸功德是为持戒二十九者菩萨暴露专精远离姓族守功行德是为持戒三十者菩萨入深法行无所附著是为持戒三十一者菩萨随次第法行十二因缘是为持戒三十二者菩萨不随诸外道远离四颠倒是为持戒是为菩萨清净持戒三十二事菩萨行尸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羼提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菩萨不贪身是为忍辱二者菩萨不惜寿命是为忍辱三者菩萨不持嗔恚意向人是为忍辱四者菩萨人有骂詈毁辱悉受是为忍辱五者菩萨若见疲病羸劣当哀伤之是为忍辱六者菩萨不轻易无教之人是为忍辱七者菩萨虽自豪尊为人所易是为忍辱八者菩萨为人所剥割不嗔不怨是为忍辱九者菩萨无嗔恚恨意于人是为忍辱十者菩萨为人所败令就小道心不回转是为忍辱十一者菩萨乐信佛道其心不懈是为忍辱十二者菩萨心不动乱清净而住是为忍辱十三者菩萨未甞持嗔恚向人是为忍辱十四者菩萨护他人心令不得起是为忍辱十五者菩萨常以柔软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六者菩萨常持慈哀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七者菩萨不恃自贡高之心向人是为忍辱十八者菩萨为十方天下人下屈是为忍辱十九者菩萨不持忿行向人是为忍辱二十者菩萨自守无所犯负是为忍辱二十一者菩萨常自制心令意不起是为忍辱二十二者菩萨自有过失能自悔责是为忍辱二十三者菩萨不持他人长短是为忍辱二十四者菩萨常乐念佛道是为忍辱二十五者菩萨常乐解于经法是为忍辱二十六者菩萨常爱乐十方人民是为忍辱二十七者菩萨常欲施与十方人民是为忍辱二十八者菩萨常持和心向人是为忍辱二十九者菩萨常憙劳来于人是为忍辱三十者菩萨常随经法不中断绝是为忍辱三十一者菩萨闻有不恐不怖是为忍辱三十二者菩萨无所从生乐喜智慧是为忍辱是为菩萨清净忍辱三十二事菩萨行羼提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精进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不断佛道是为精进二者不断经法是为精进三者不断比丘僧是为精进四者度不可计人是为精进五者受不可复计死生心不是为精进六者当供养无央数佛无厌极是为精进七者当作不可复计功德是为精进八者当学不可复计经卷是为精进九者悉当教十方天下人是为精进十者成就十方天下人皆使得佛道是为精进十一者当为十方天下人给所当得悉当从与之是为精进十二者自身所有好物持施与人是为精进十三者诸禁戒悉当护持是为精进十四者忍辱之力悉当柔弱是为精进十五者诸禅三昧悉当具足是为精进十六者诸智慧悉令具足是为精进十七者诸佛境界所行功德自庄严作佛时境界是为精进十八者欲求极大力是为精进十九者悉降诸魔及官属是为精进二十者持佛经法悉降伏余外道是为精进二十一者十种力四无所畏诸佛经法悉欲得具足是为精进二十二者庄严身是为精进二十三者未甞懈怠休倦是为精进二十四者所作为事悉当究竟是为精进二十五者心常当猛健是为精进二十六者悉弃捐诸爱欲是为精进二十七者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闻经者悉当使闻之诸未般泥洹者皆令当得般泥洹是为精进二十八者一一相者辄有百福功德悉当具足是为精进二十九者诸佛经法悉当护之是为精进三十者不可复计诸佛境界我悉当知是为精进三十一者世世常当见无央数佛是为精进三十二者远离从精进出生远离身心无形亦无所住亦无所出亦无所入亦无所生是为无所生乐住是为菩萨清净行精进波罗蜜如是

「菩萨清净行禅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所念无所犯是为净二者所持不缺是为净三者所分別不忘是为净四者去离调戏是为净五者自守知足是为净六者心不邪念是为净七者劝人作功德持用索佛是为净八者不犯六事是为净九者适无所著是为净十者自观内外是为净十一者悉具五旬是为净十二者心常柔软是为净十三者不著于身是为净十四者内行定是为净十五者向入佛道是为净十六者远离于恶人是为净十七者智慧明所入是为净十八者悉入所因功德是为净十九者令经法本乐是为净二十者随次第入行是为净二十一者智慧恩不转是为净二十二者沤和拘舍罗所成就是为净二十三者悉欲具足佛事是为净二十四者悉哀苦人是为净二十五者不与罗汉辟支佛从事是为净二十六者稍稍乐入深智慧具足是为净二十七者所作功德不厌是为净二十八者一切人本无有人信是事是为净二十九者悉得佛三昧不乱是为净三十者悉入十方天下人所念事悉见是为净三十一者悉知十方天人身事是为净三十二者譬如医王悉愈人病菩萨持经法悉愈十方天下人生是为净菩萨行禅波罗蜜清净如是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凡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欲得佛诸经法无厌是为高明二者随次念诸经法是为高明三者智慧解黠是为高明四者所因法不灭智慧是为高明五者入黠守解五阴是为高明六者以黠慧承经法解于本端是为高明七者阿伊檀拘舍罗持智慧解是为高明八者十二因缘拘舍罗稍觉知是为高明九者四谛拘舍罗悉知是灭是为高明十者稍稍入慧拘舍罗制不随泥洹是为高明十一者内观皆悉晓知是为高明十二者故受化生悉晓知是为高明十三者诸经法无所从生悉当晓知是为高明十四者一切人本端无形本自净随世间习俗而入度十方人是为高明十五者一切法为一法耳本端者泥洹也是为高明十六者一切境界为一境界耳何以故本自空故是为高明十七者一切佛为一佛耳何以故法身所入不可计故是为高明十八者一切事不悉见说何以故各各有字拘舍罗悉当知是为高明十九者无所罣碍护智慧不可计十方天下人来问悉能是为高明二十者悉得诸经法未甞有忘用得陀隣尼故是为高明二十一者悉觉诸魔事觉者当即远离是为高明二十二者一切法如幻譬如人假著笼躯须臾脱去一切无所有亦如是是为高明二十三者如梦中所见及水中影深山音响一切法皆如是是为高明二十四者一切法皆空本无所从来故是为高明二十五者十方天下人心所念智慧悉至悉知其本是为高明二十六者持沤和拘舍罗威神之力入泥洹后复来出现生死是为高明二十七者无想无愿一切法随教悉见度脱是为高明二十八者本端定无定无所见一切法悉了其本以故一切法无所持无所著是为高明二十九者悉得明无有痴冥悉得智慧光焰为十方天下人说经法悉度脱是为高明三十者一切生死本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悉晓知随习俗入而为十方人说法更生更死示现如是是为高明三十一者四事不护智慧悉至遍皆悉知是为高明三十二者为十方人说经法从次第随人所喜乐为说之当自制心自护智慧悉具足成就诸佛悉遥见是高才为菩萨持佛威神为悉拥护是般若波罗蜜三十二事清净如是

「菩萨沤和拘舍罗所行有三十二事何谓三十二事一者教十方天下人自护身二者福多者亦不于中住福少者亦不于中住三者教十方天下人民索菩萨道者当教不索菩萨道者不教悉视如师无异四者常欲多珍宝财物施与众人五者常乐求罗耶多教于人六者示现母人身欲多教母人七者示现年少教化小儿八者示现若干种人用哀世间人故九者世间有狂乱者亦现狂身安隐度之十者若有乱心烦愦随其烦愦为说经道十一者随十方人所喜持法往度之十二者持禁戒百岁若千岁若有人所欲喜舍往教度之十三者随人所好喜被服诸音伎乐持施与之人得莫不欢喜因持经法往教之十四者头陀沙门各异志行随其法行往教之十五者尼揵波和及余外道随其种类而入教之引著佛道中十六者于诸婬女人中示现端正化婬女人独尊悉教诸婬女人令不婬及复化作男子稍稍内佛道中十七者若大会作诸音乐有观者听音乐之声一切人大欢喜持诸音乐声说经法其有闻者莫不得度十八者世间工师伎道化悉入其中教化令为佛道十九者示现般遮旬世间有贫穷羸劣者指示地中伏藏财物施与贫穷人竟为说经法皆令發意二十者世间有死丧号哭愁毒者亦复化现威神亦复愁毒化教愁毒人令为经道二十一者世间亡财物菩萨化示伏藏财物教令为道二十二者若有侯王若有傍臣若有迦罗越傥有无子愁毒者便化入腹中作各为父母家室说经令得度脱二十三者于贾人中最尊贵中道资粮乏绝便现威神给与伴人浆水饮食令饱满以为说经道二十四者若有人堕地生盲若百人若千人若万人亦复持威神现盲人悉复给与衣被饮食所当得悉使盲人得眼视莫不欢喜如是稍稍为说经法皆使發意求佛道二十五者于大城中若有见囚徒拘系牢狱亦复化现作囚徒亦复各各在其中持威神之力悉使系者得洗沐衣被饮食悉为说经皆令發意索二十六者若有死罪将诣城外菩萨便持威神之力随其人数以化人补其处将人持去其人得脱大欢大喜便饮食令饱与衣被为说经道其人得脱喜乐皆發意求佛道二十七者若有鬪诤变讼若诤钱财若诤田宅菩萨于中央两分和解若有不持钱财义为和解给足与却后为说经道令發意索佛道二十八者沤和拘舍罗菩萨常端正示现于人作丑恶二十九者现身作可怜沙门教人转复作白衣行教人三十者菩萨行沤和拘舍罗远离在外余道随其被服言语于其众中诽谤佛诽谤法诽谤比丘僧稍稍持经法教化引著佛道中三十一者稍稍教人般泥洹亦复随之般泥洹即复化出异方现三十二者行沤和拘舍罗菩萨自在所喜而化现若化出作罗汉若复化出作辟支佛若复现作菩萨若复化现作佛是为沤和拘舍罗三十二事清净如是

佛说般若波罗蜜时伅真陀罗及眷属及诸天阅叉犍陀罗九万三千人悉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与佛俱来者八千菩萨悉得无所从生法乐忍

伅真陀罗王得明慧三昧闻佛所说欢喜踊跃则以天缯贡上于佛是间不能平其价数则时伅真陀罗宫室八千人以千叶华盖以贡上佛佛以威神令华盖悉在虚空置佛头上合为一华盖纵广四千里伅真陀罗子及诸夫人见是威神变化悉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对佛惟怛萨阿竭教照吾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作是言时佛则离地百四十丈坐于虚空从身放光明照三千大千之刹土伅真陀罗摩休勒诸所有眷属及诸欲天子诸色天子所有唱伎乐不鼓而自鸣于香华之山诸华果树悉作琴声其音甚好

佛举身毛一一毛皆放光明有莲华一一莲华有菩萨坐皆有三十二相用佛威神故诸伎乐声但闻说经皆作难经之音——如人所疑——诸莲华上坐菩萨皆發遣难经之问决诸狐疑

诸音而作声「云何發菩萨心行而不忘自致坐于佛树(一)

菩萨报言「其心于一切便有无极大以是之故不忘(二)

其音复作问「其意云何所因云何云何已无极大慈而生(三)

菩萨报言「其意不谄所因如慧无极大慈者致于泥洹(四)

其音复问「所施与云何已与云何从而不悔所作云何不求有所生云何作菩萨愿(五)

菩萨报言「所有物而不爱惜既与便无有悔意常念菩萨道故不求有所生处(六)

其音复问「所作净戒云何于戒而不自贡高云何教失戒者何从自致至摩诃衍(七)

菩萨报言「其有善心便有净戒知一切法空故不贡高作无极大慈故能教失戒者(八)

其音复问「若有骂詈挝捶欲杀者当云何有忍辱其意云何不起而有悦(九)

菩萨报言「当念『我作佛时为一切人作医王其病者我当愈之』以是故能忍辱其有骂詈挝捶欲杀者其意不起而有悦(十)

其音复问「精进云何而有究云何不殆成菩萨行(十一)

菩萨报言「精进者用法故欲护一切故而有究晓了空事故不(十二)

诸音复问「其意当云何而令备足其心如深入云何于禅而自知无所希望(十三)

菩萨报言「其心不迷故能备足其心不谄故如深入用沤惒拘舍罗故能禅以是故无所希望(十四)

诸音复问「云何得智慧所见而直行云何具法慧业当云何而决疑(十五)

菩萨报言「憙学问者增于智慧晓知十二因缘故能直行憙以法施与故决诸疑晓知其本(十六)

诸音复问「云何而多智能自致是以闻云何而教人而自致得尊(十七)

菩萨报言「常谦损故多智所闻如作乃能致是以法施无所悕望故能至尊(十八)

诸音复问「其慈者而云何乃至无极之大哀云何具护等云何得至梵天(十九)

菩萨报言「其等心是则慈不厌极是则护因是其心欢喜悦故能至梵天(二十)

诸音复问「云何菩萨能见佛见已云何而欢喜云何闻法而不疑(二十一)

菩萨报言「其心常念佛故能致得见闻法其心而净洁故能无疑(二十二)

诸音复问「云何功德而可集云何其慧而可合云何向观而可知如是之事云何求(二十三)

菩萨报言「于功德无厌足是故集学问无有厌故能致其慧其心不乱无所念是故为向观(二十四)

诸音复问臧者云何其处云何其行云何所缘(二十五)

菩萨报言「臧者空无所有其处者波罗蜜四禅是其行所缘度一切(二十六)

诸音复问「何谓魔事何谓佛事云何所作至菩萨(二十七)

菩萨报言「无有胆而怯弱是故为魔事随摩诃衍心故佛事悉舍众恶致菩萨(二十八)

诸音复问「云何当亲近于迦罗蜜(汉云善友)云何离于恶师云何而等住云何而舍(二十九)

菩萨报言「其教导菩萨道是则为迦罗蜜令离菩萨心是则为恶师所作而自知是故为等住舍外道诸邪是则为(三十)

诸音复问「云何可护诸法云何可教一切人云何为沤和拘舍罗令成菩萨道(三十一)

菩萨报言「精进故能护法沤和拘舍罗故能教人随人有无——若道若俗——而为开导故成至菩萨道(三十二)

诸音复问「云何所作而用慧云何是魔事云何而谨勅不失时(三十三)

菩萨报言「所作令无罪是故慧所作而非法是为魔事常随其教是则为谨勅常有谦损为人之所敬(三十四)

诸音复问「其道者云何非道者云何云何造人令入道(三十五)

菩萨报言「六波罗蜜是故道其急者是声闻辟支佛事是故非菩萨道晓了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故能造人令入道(三十六)

诸音复问「何谓为利云何是镇云何能令勤苦人而令得欢喜(三十七)

菩萨报言「其得者七觉意其法者是则利其镇者是则陀隣尼所教已法无饥渴是则为欢喜(三十八)

其音复问「何所是菩萨父母何所是亲属何所是眷属何所而有好(三十九)

菩萨报言「慧则为母法则为父三十七品是亲属其功德是则为眷属(四十)故能于一切而有好(四十一)

诸音复问「何从可知无我何从可知慈而念一切无我与慈云何等令(四十二)

菩萨报言「晓了空事乃知无我是则为大慈知一切人皆空故(四十三)

「一切生死无有生死法令然其知是者亦复生死(四十四)

「其谛者亦无有往无有还者亦无有住其作是者便能至道(四十五)

「空无有相无有愿已去求则为一相已知者晓了五阴空故无有无有想故无愿一相而无数(四十六)

「事五阴则空已知观故五阴亦知观一切人悉空亦不有亦不无(四十七)

「智慧则为护空沤和拘舍罗护一切人已无极大慈而教人已故可至泥洹(四十八)

诸音复问「无有生故无所有一切诸法如是(四十九)何所生知微妙而生死(五十)

菩萨报言「无所生故无所有是故慧之灭用沤和拘舍罗微妙故有生(五十一)

诸音复问「何谓而得决何谓不复还云何而得忍云何而无疑(五十二)

菩萨报言「等住而得决已入法身不复还已得无所从生法乐忍便无疑(五十三)

诸音复问「何谓佛树何谓菩萨相何缘佛名为佛何谓名为怛萨阿竭(五十四)

菩萨报言佛树者普若天无所不覆习诸法是菩萨相是故名曰佛以智故于心无所希望其身亦尔故名怛萨阿竭(五十五)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中


校注

所问如来三昧【大】〔-〕【宋】【宫】 伅真【大】下同纯真【宫】下同 藐【大】耶【宋】【元】【明】【宫】 亦【大】示【元】【明】 其【大】其在【元】【明】 拥【大】持【宋】【元】【明】【宫】 抵【大】柄【元】【明】【宫】 会【大】〔-〕【宋】【元】【明】【宫】 闻【大】〔-〕【宋】【宫】 使【大】便【宋】【元】【明】【宫】 以【大】〔-〕【宋】【元】【明】【宫】 悉【大】〔-〕【宋】【元】【明】【宫】 相持【大】想持【宋】持诸【元】【明】悉持【宫】 庄严【大】严庄【宋】【元】【明】【宫】 殊香【大】抹香【宫】 皆【大】皆则是【宋】【元】【明】 华优昙钵【大】优昙钵华【宋】【元】【明】 其【大】意【元】【明】 以【大】已【宋】【元】【明】 熏【大】动【宋】【宫】 天【大】王【宋】【元】【明】【宫】 貌【大】食【宫】 辈【大】事【宋】【宫】 受【大】悉受【元】【明】皆受【宫】 雅悦【大】欢悦【宫】 益于【大】利益【宋】【元】【明】【宫】 乐【大】喜【宋】【元】【明】【宫】 在【大】生【宋】【宫】 明【大】明(四)【元】【明】 除【大】除(五)【元】【明】 心【大】〔-〕【宋】【宫】 中【大】〔-〕【宫】 诸【大】语【元】【明】 有【大】〔-〕【宋】 其【大】于【宋】【元】【明】【宫】 神【大】神(六)【元】【明】 神【大】神(七)【元】【明】 见【大】见其【元】【明】 常而【大】而常【元】【明】当而【宋】常而【宫】 神【大】神(八)【元】【明】 受【大】爱【宋】【元】【明】【宫】 限【大】恨【宫】 神【大】神(九)【元】【明】 护【大】持【宋】【元】【明】【宫】 时【大】时入【宋】【元】【明】 车【大】〔-〕【宫】 华【大】华之【宋】【元】【明】【宫】 遥【大】道【宫】 露【大】露车【元】【明】 唱【大】倡【宋】【元】【明】【宫】 机【大】几【元】【明】 殆【大】怠【元】【明】 从【大】从其【元】【明】 反【大】及【宋】【元】【明】【宫】 作【大】行【元】【明】 随【大】堕【宋】【元】【明】【宫】 随【大】修【宫】 (十八者佛教)十三字【大】〔-〕【宫】 十九【大】十八【宫】 人【大】心【宋】【元】【明】 (少十九一法诸藏并阙)【大】(诸藏经皆阙十九者)【宫】〔-〕【宋】【元】【明】 乐【大】教【宋】【元】【明】 回【大】佪【宋】 甞【大】常【宋】【元】【宫】 常【大】甞【明】 三【大】三不【元】【明】 治【大】活【宋】【元】【明】【宫】 殆【大】怠【宋】【元】【明】【宫】 柔【大】软【宋】【元】【明】【宫】 令当【大】当令【宋】【元】【明】【宫】 无所【大】所无【宋】【元】【明】【宫】 令【大】念【宋】【元】【明】【宫】 天【大】天下【宋】【元】【明】【宫】 时【大】〔-〕【宋】【元】【明】【宫】 罗持【大】持罗【宋】【元】【明】 稍【大】〔-〕【宋】【宫】 觉【大】学【宋】【元】【明】【宫】 死【大】悉【元】【明】 当悉【大】悉当【宋】【宫】 悉【大】〔-〕【元】【明】 诸【大】〔-〕【宋】【元】【明】【宫】 入【大】大【宋】【元】【明】 法身【大】经法【宋】【元】【明】【宫】 护【大】获【宋】【元】【明】【宫】 报【大】报答【元】【明】 笼【大】龙【宋】【元】【明】 有亦【大】复有【宋】【元】【明】【宫】 所【大】〔-〕【宋】【元】【明】【宫】 空【大】无空【宋】【宫】 无想无愿【大】无愿无想【宋】【宫】无愿无相【元】【明】 无【大】不【宋】【元】【明】【宫】 以【大】〔-〕【宋】【元】【明】【宫】 入而【大】而入【宋】【元】【明】【宫】 更生更死【大】更死更生【宋】【元】【明】【宫】 遍【大】边【宋】 遥【大】适【宫】 是【大】是为【元】【明】 戒【大】戒法【宋】【元】【明】【宫】 往【大】〔-〕【宋】【宫】 人【大】〔-〕【宋】【宫】 有【大】〔-〕【宋】【元】【明】【宫】 伎【大】妓【宋】【元】【明】【宫】 身【大】人【宋】【元】【明】【宫】 二十二【大】二十五【宫】 傥【大】党【宋】【元】【明】 子【大】子子【宋】【元】【明】【宫】 以【大】*已【宫】* 现【大】视【明】 示【大】视【宋】【元】【明】【宫】 得【大】〔-〕【宋】【元】【明】【宫】 佛【大】佛道【元】【明】 菩【大】诸菩【宋】【元】【明】【宫】 得脱喜【大】〔-〕【宋】【元】【明】【宫】 诤变【大】变诤【宋】【元】【明】【宫】 足【大】足则【宋】【元】【明】【宫】 佛【大】〔-〕【宋】【元】【明】【宫】 于佛【大】佛于【宋】【元】【明】【宫】 惟【大】唯【宫】 照【大】诏【元】【明】 唱【大】倡【宋】【元】【明】【宫】 欢【大】欢喜【元】【明】 慈【大】慈心【元】【明】 其【大】菩萨其【元】【明】【宫】 云何【大】〔-〕【元】【明】【宫】 求【大】求生【宋】【元】【明】【宫】 知【大】〔-〕【宋】【元】【明】【宫】 慈【大】慈悲【宋】【元】【明】【宫】 殆【大】怠【宋】【元】【明】 殆【大】怠【元】【明】 慧业【大】业慧【宋】【元】【明】【宫】 损【大】*逊【元】【明】* 能【大】而能【元】【明】 臧【大】藏【元】【明】 胆【大】瞻【宋】赡【元】【明】 怯【大】性【宋】【元】【明】 故【大】故为【明】 致【大】至【明】 汉云善友【大】〔-〕【宫】此云善友【明】 云【大】言【宋】【元】【明】 等【大】等等【宫】 政【大】正【宋】【元】【明】【宫】 谨【大】〔-〕【宋】【元】【明】【宫】 云何【大】〔-〕【宋】【元】【明】【宫】 故【大】正【元】【明】 其【大】诸【明】 是【大】是其【宋】【元】【明】【宫】 四十【大】〔-〕【元】【明】 四十一【大】四十【元】【明】以下至四十八准之 如【大】知【宫】 称【大】秤【元】【明】 求【大】来【明】 想【大】*相【元】【明】* 无【大】无央【宋】【元】【明】【宫】 四十九【大】〔-〕【元】【明】 何【大】法何【元】【明】 五十【大】四十八【元】【明】以下记数至五十五准之【元】【明】 死【大】死生死【宋】【元】【明】【宫】 佛名为【大】佛为名【宋】【元】【宫】物为名【明】 佛【大】〔-〕【宋】【元】【明】【宫】 所问三昧【大】〔-〕【宋】【宫】
[A1] 泥洹【CB】【丽-CB】洹泥【大】(cf. K09n0129_p1436c20)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2)
关闭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